创新设计2012高考数学二轮专题复习课件:1-6-3(新课标版理科)

合集下载

创新设计2012版高考数学总复习课件: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创新设计2012版高考数学总复习课件: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到一个 x=x0,使 p(x0)成立即可;否则,这一特称命题就是假命题. 迁移发散
2.(2010·湖南理,2)下列命题中的假命题是
()
A.∀x∈R,2x-1>0
B.∀x∈N*,(x-1)2>0
C.∃x∈R,lg x<1
D.∃x∈R,tan x=2
解析:由 x=1 知(x-1)2=0 则选项 B 提供的命题为假命题.
另外,在写“非 p”形式时常用以下表格中的否定词语:
正面 词语
大于(>)

都是
所有的 任意一

个…
至少一 个…

反面 词语
不大于 不 (≤) 是
不都是
至少一 个不…
某个不…
一个也 没有…

2.逻辑联结词与集合间的关系 逻辑联结词“或”“且”“非”与集合中的并集、交集、补集有着相近的关系,要 注意类比.其中对逻辑联结词“或”的理解是难点(“或”有三层含义,以“p 或 q 为真”为例:一是 p 成立但 q 不成立,二是 p 不成立但 q 成立,三是 p 成立且 q 也 成立).
A.p1,p3 B.p1,p4 C.p2,p3 D.p2,p4
解析:对于 p1,当 x∈(0,+∞)时,总有12x>13x 成立,故是假命题;对于 p2, 当 x=12时,1=log12x=log1212=log1313>log1312=log13x 成立,故是真命题;对于 p3,
结合指数函数 y=12x 与对数函数 y=log12x 在(0,+∞)上的图象可以判断其是假命
答案:B
第 全(特)称命题的否定
【例 3】 (2009·天津理,3)命题“存在 x0∈R,2x0≤0”的否定是
()

福建省2012届高考数学文二轮专题总复习课件:专题6 第3课时 圆锥曲线

福建省2012届高考数学文二轮专题总复习课件:专题6  第3课时  圆锥曲线

因此F1M
F2 N
9
12
(
3 4
)
0,即F2
M
F2 N。
所以以MN为直径的圆恒经过右焦点F2.
【点评】求解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常结合圆锥曲
线的定义、基本量方法以及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方
法.本题解答中有一个有用的椭圆的等价变形形
式,即 x2 y2 1可化为 y2 3 .
43
x2 4 4
一般地,x2 a2
3设M (x,y),则
MN x2 y a2 2 2 y2 y2 2ay a2 y2 2ay a2 2 y a2 2a2 2,其中 1 y 1.
记g y y a2 2a2 2 (1 y 1,a 0). 当 a 1,即a 1时,g ymax g 1 a 12 2a2 2 a 12 ;
2设M (x,y),则d 2 x .因为 2 x 2,
所以d 2 x.
又 MF2 x 12 y2
x2 2x 1 1 x2 x2 2x 2 2 x 22
2
2
2
2
所以| MF 2 |
2 x
2
2 (定值).
d
2x
2
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八点 五十六分。
y2 b2
1可化为
x
2
y2 a
2
b2 a2
.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八点 五十六分。
【例2】已知抛物线C的顶点在原点,焦点F 在x轴 的正半轴上,点A(2,3 )在抛物线内.若抛物线上
2 一动点P到点A和F的距离之和的最小值为4.
1 求抛物线C的方程; 2 若l0 是过点A且垂直于x轴的直线,是否存在直
2
C. 2
D. 4

创新设计2012高考数学二轮专题复习课件:2-2(新课标版理科)

创新设计2012高考数学二轮专题复习课件:2-2(新课标版理科)

数列综合题 * 策略2 高考中解答题的解题方法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概率与统计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一、解答题的地位及考查的范围数学解答题是高考数学试卷中的一类重要题型,这些题涵盖了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具有知识容量大、解题方法多、能力要求高、突显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以及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特点,解答题综合考查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问题、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值占70~80分,主要分六块:三角函数或与平面向量交汇、函数与导数或与不等式交汇、概率与统计、解析几何或与平面向量交汇、立体几何、数列或与不等式交汇.从历年高考题看综合题这些题型的命制都呈现出显著的特点和解题规律,从阅卷中发现考生“会而得不全分”的现象大有人在,针对以上情况,在高考数学备考中认真分析这些解题特点及时总结出来,这样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训练,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解答题的解答技巧解答题是高考数学试卷的重头戏,占整个试卷分数的半壁江山,考生在解答解答题时,应注意正确运用解题技巧.1 对会做的题目:要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这个老大难的问题,要特别注意表达准确,考虑周密,书写规范,关键步骤清晰,防止分段扣分.解题步骤一定要按教科书要求,避免因“对而不全”失分.2 对不会做的题目:对绝大多数考生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从拿不下来的题目中分段得分.有什么样的解题策略,就有什么样的得分策略.对这些不会做的题目可以采取以下策略:①缺步解答:如遇到一个不会做的问题,将它们分解为一系列的步骤,或者是一个个小问题,先解决问题的一部分,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能演算几步就写几步.特别是那些解题层次明显的题目,每一步演算到得分点时都可以得分,最后结论虽然未得出,但分数却可以得到一半以上.跳步解答:解题过程卡在某一过渡环节上是常见的.这时我们可以先承认中间结论,往后推,看能否得到结论.若题目有两问,第 1 问想不出来,可把第 1 问的结论当作“已知”,先做第 2 问,跳一步再解答.③辅助解答:一道题目的完整解答,既有主要的实质性的步骤,也有次要的辅助性的步骤.实质性的步骤未找到之前,找辅助性的步骤是明智之举.如:准确作图,把题目中的条件翻译成数学表达式,根据题目的意思列出要用的公式等.罗列这些小步骤都是有分的,这些全是解题思路的重要体现,切不可以不写,对计算能力要求高的,实行解到哪里算哪里的策略.书写也是辅助解答,“书写要工整,卷面能得分”是说第一印象好会在阅卷老师的心理上产生光环效应.逆向解答:对一个问题正面思考发生思维受阻时,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去探求新的解题途径,往往能得到突破性的进展.顺向推有困难就逆推,直接证有困难就反证.三、怎样解答高考数学题1.解题思维的理论依据针对备考学习过程中,考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一放就忘,做了大量的数学习题,成绩仍然难以提高的现象,我们很有必要对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进行反思,解决好“学什么,如何学,学的怎么样”的问题.要解决这里的“如何学”就需要改进学习方式,<a name=baidusnap0></a>学会</B>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自觉地分析问题,弄清题意,善于转化,能够将面对的新问题拉入自己的知识网络里,在最短的时间内拟定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实现学习效率的最优化.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名著《怎样解题》里,把数学解题的一般思维过程划分为:弄清问题→拟订计划→实现计划→回顾.这是数学解题的有力武器,对怎样解答高考数学题有直接的指导意义.2.求解解答题的一般步骤第一步:弄清题目的条件是什么,解题目标是什么?这是解题的开始,一定要全面审视题目的所有条件和答题要求,以求正确、全面理解题意,在整体上把握试题的特点、结构,多方位、多角度地看问题,不能机械地套用模式,而应从各个不同的侧面、角度来识别题目的条件和结论以及图形的几何特征与数学式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从而利于解题方法的选择和解题步骤的设计.第二步:探究问题已知与未知、条件与目标之间的联系,构思解题过程.根据审题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得到的信息,全面地确定解题的思路和方法.第三步:形成书面的解题程序,书写规范的解题过程.解题过程其实是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以及运算转化等能力.评分标准是按步给分,也就是说考生写到哪步,分数就给到哪步,所以卷面上讲究规范书写.第四步:反思解题思维过程的入手点、关键点、易错点,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考查的知识、技能、基本活动经验等.1 回头检验――即直接检查已经写好的解答过程,一般来讲解答题到最后得到结果时有一种感觉,若觉得运算挺顺利则好,若觉得解答别扭则十有八九错了,这就要认真查看演算过程.2 特殊检验――即取特殊情形验证,如最值问题总是在特殊状态下取得的,于是可以计算特殊情形的数据,看与答案是否吻合.主要题型: 1 三角函数式的求值与化简问题; 2 单纯三角函数知识的综合;3 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交汇;4 三角函数与解斜三角形的交汇;5 单纯解斜三角形;6 解斜三角形与平面向量的交汇.解题策略: 1 观察三角函数中函数名称、角与结构上的差异,确定三角化简的方向; 2 利用数量积公式、垂直与平行的主要条件转化向量关系为三角问题来解决; 3 利用正、余弦定理进行三角形边与角的互化.【例题1】 2011??浙江理,18 满分14分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已知sin A+sin C=psin B pR ,且ac =b2.1 当p=,b=1时,求a,c的值;2 若角B为锐角,求p的取值范围.思维过程第一步:探究问题已知与未知,条件与目标之间的联系,构思解题过程.1 根据条件结合正弦定理可求a与c;2 由余弦定理将p用cos B表示,根据cos B的有界性求p的取值范围.[规范解答] 第二步:形成书面的解题程序,书写规范的解题过程1 解由题设和正弦定理,得a+c=.又ac=, 4分解得或 7分2 解由余弦定理,得b2=a2+c2-2accos B= a+c 2-2ac -2accos B=p2b2-b2-b2cos B,即p2=+cos B. 11分因为0<cos B<1 ,所以p2.由题设知p>0,所以<p<. 14分[反思与回顾] 第三步:反思解题思维过程的入手点、关键点、易错点,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考查的知识、技能、基本活动经验等.本题考查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灵活应用,隐含地考查了转化与化归的思想以及三角函数性质的知识,该题第 1 问入手简单,较容易得出结论;第 2 问思考建立p与cos B的关系式时,应选用余弦定理的哪一个表达式,如何利用a+c=,ac=这一条件等都需要慎重思考.此题失分的原因还包括没有考虑到角B为锐角这一条件.主要题型: 1 求等可能事件、相互独立事件、独立重复事件.一些由简单事件构成的复杂事件的概率; 2 求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期望与方差; 3 求特殊分布的分布列、期望与方差; 4 求统计与概率的综合问题.解题策略: 1 搞清各类事件类型,并沟通所求事件与已知事件的联系; 2 涉及“至多”、“至少”问题时要考虑是否可通过计算对立事件的概率; 3 注意识别特殊的二项公布; 4 在概率与统计的综合问题中,能利用统计的知识提取相关信息用于解题.【例题2】 2011??天津卷理,16 满分13分学校游园活动有这样一个游戏项目:甲箱子里装有3个白球、2个黑球,乙箱子里装有1个白球、2个黑球,这些球除颜色外完全相同.每次游戏从这两个箱子里各随机摸出2个球,若摸出的白球不少于2个,则获奖每次游戏结束后将球放回原箱.1 求在1次游戏中,摸出3个白球的概率;获奖的概率.2 求在2次游戏中获奖次数X的分布列及数学期望E X .思维过程第一步: 1 在1次游戏中,摸出3个白球只能是在甲箱里摸2个白球,在乙箱中摸1个白球,“获奖”这一事件包括摸出2个白球和3个白球.2 利用独立重复试验模型求解.[规范解答] 第二步: 1 解设“在1次游戏中摸出i个白球”为事件Ai i=0,1,2,3 ,则P A3 =??=. 3分设“在1次游戏中获奖”为事件B,则B=A2A3,又P A2 =??+??=,且A2,A3互斥,所以P B =P A2 +P A3 =+=. 6分2 解由题意可知X的所有可能取值为0,1,2. 8分P X=0 =2=,P X=1 =C××=,P X=2 =2=.所以X的分布列是X 0 1 2 P 11分X的数学期望E X =0×+1×+2×=. 13分[反思与回顾] 第三步:本题以考生比较熟悉的实际问题为背景考查了考生利用概率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 1 问是将一个要求的事件分成若干个基本事件的“积”或“和”,再用概率加法或乘法公式即可解决问题;第 2 问是以独立重复试验为背景的分布列问题,利用特殊分布的知识求解.主要题型:高考中的立体几何题目是很成熟的一种类型,常常考查“平行”、“垂直”两大证明及“空间角”的计算问题,解题方法上表现为传统方法与向量方法:传统方法优势表现为计算简单,过程简洁,但是对概念的理解要求深刻、透彻;向量方法更多的体现是作为一种工具,且有固定的“解题套路”,但是要有准确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及较强的运算能力.解题策略: 1 利用“线线线面面面”三者之间的相互转化证明有关位置关系问题:由已知想未知,由求证想判定,即分析法与综合法相结合来找证题思路;利用题设条件的性质适当添加辅助线或面是解题的常用方法之一; 2 空间角的计算,主要步骤:一作,二证,三算.若用向量,那就是一证、二算; 3 点到平面的距离:直接能作点到面的垂线求距离;利用“三棱锥体积法”求距离;利用向量求解,点P到平面α的距离为||= N为P在面α内的射影,Mα,n是α的法向量.【例题3】 2011??湖北理,18 满分13分如图,已知正三棱柱ABCA1B1C1的各棱长都是4,E是BC的中点,动点F在侧棱CC1上,且不与点C重合.1 当CF=1时,求证:EFA1C;2 设二面角CAFE的大小为θ,求tan θ的最小值.思维过程第一步: 1 要证线线垂直,先证线面垂直; 2 先过E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再利用已知条件计算.3 可以以点A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方法求解.[规范解答] 第二步:法一过E作ENAC于N,连接EF.1 证明如图1,连接NF、AC1,由直棱柱的性质知,底面ABC 侧面A1C,图1又底面ABC∩侧面A1C=AC,且EN底面ABC,所以EN 侧面A1C,又A1C平面A1C1,EN⊥A1C 3分NF为EF在侧面A1C内的射影,在RtCNE中,CN=CEcos 60°=1.则由==得NFAC1,又AC1A1C,故NFA1C,又NF∩NE=N.A1C⊥平面NEF,又EF平面NEF.EF⊥A1C. 6分2 解如图2,连接AF,过N作NMAF于M,连接ME.图2由 1 知ENAF,又MN∩EN=N,AF⊥面MNE,AF⊥ME.所以EMN是二面角CAFE的平面角,即EMN=θ.设FAC=α,则0°α≤45°.在RtCNE中,NE=EC??sin 60°=,在RtAMN中,MN=AN??sin α=3sin α,故tan θ==. 11分又0°α≤45°,0 sin α≤.故当sin α=,即当α=45°时,tan θ达到最小值,tan θ=×=,此时F与C1重合. 13分法二 1 证明建立如图3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连接EF,AF,则由已知可得A 0,0,0 ,B 2,2,0 ,C 0,4,0 ,A1 0,0,4 ,E ,3,0 ,F 0,4,1 ,图3于是= 0,-4,4 ,E=-,1,1 .则??E = 0,-4,4 ?? -,1,1 =0-4+4=0,故EFA1C. 6分2 解设CF=λ 0 λ≤4 ,平面AEF的一个法向量为m= x,y,z ,则由 1 得F 0,4,λ.A=,3,0 ,A= 0,4,λ,于是由mA,mA可得即取m=λ,-λ,4 . 8分又由直三棱柱的性质可取侧面A1C的一个法向量为n= 1,0,0 ,于是由θ为锐角可得cos θ==,sin θ=,所以tan θ== . 11分由0 λ≤4,得≥,即tan θ≥=.故当λ=4,即点F与点C1重合时,tan θ取得最小值. 13分[反思与回顾] 第三步:本题是一道较好的立体几何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但是难度却不是很大.主要考查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和二面角等基础知识,同时考查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和运算求解能力.主要题型: 1 考查纯解析几何知识; 2 向量渗透于圆锥曲线中;3 求曲线方程;4 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涉及弦长、中点、轨迹、范围、定值、最值等问题.解题策略: 1 利用向量的知识转化平行、垂直、数量积等条件;2 利用待定系数法求曲线方程;3 利用“设而不求”结合韦达定理求交点问题;4 利用函数与不等式处理范围与最值问题.【例题4】 2011??北京,19 满分14分已知椭圆G:+y2=1.过点 m,0 作圆x2+y2=1的切线l交椭圆G于A,B两点.1 求椭圆G的焦点坐标和离心率;2 将|AB|表示为m的函数,并求|AB|的最大值.思维过程第一步: 1 焦点坐标和离心率由椭圆方程容易求出;2 设切线l的方程,将其与椭圆联立,根据弦长公式求|AB|,再结合基本不等式求|AB|的最大值.[规范解答] 第二步: 1 解由椭圆方程得a=2,b=1,所以c==.所以椭圆G的焦点坐标为-,0 ,,0 . 2分离心率为e==. 4分2 解由题意知|m|≥1.当m=1时,切线l的方程为x=1,点A、B的坐标分别为、.此时|AB|=.当m=-1时,同理可得|AB|=. 6分当|m|>1时,设切线l的方程为y=k x-m .由得 1+4k2 x2-8k2mx+4k2m2-4=0. 7分设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 x1,y1 , x2,y2 ,则x1+x2=,x1x2=. 8分又由l与圆x2+y2=1相切,得=1,即m2k2=k2+1.所以|AB|====. 11分由于当m=±1时,|AB|=,所以|AB|=,m -∞,-1][1,+∞.因为|AB|==≤2,且当m=±时,|AB|=2,所以|AB|的最大值为2. 14分[反思与回顾] 第三步:本题考查椭圆的标准方程与几何性质.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两点间距离公式、基本不等式等基础知识,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运算能力、直线与圆锥曲线的问题,一般方法是联立方程,解方程组.【例题5】 2011??江苏,18 满分16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M,N分别是椭圆+=1的顶点,过坐标原点的直线交椭圆于P,A两点,其中点P在第一象限,过P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C.连接AC,并延长交椭圆于点B.设直线PA的斜率为k. 1 当直线PA 平分线段MN时,求k的值;2 当k=2时,求点P到直线AB的距离d;3 对任意的k>0,求证:PAPB.思维过程第一步: 1 求线段MN的中点即可求出k; 2 由直线AP的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求出点P、点A的坐标,从而求出直线AB的方程,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d; 3 采用“设而不求”的方法.[规范解答] 第二步: 1 解由椭圆方程可知,a=2,b=,故M -2,0 ,N 0,-,所以线段MN中点的坐标为.由于直线PA平分线段MN,故直线PA过线段MN的中点,又直线PA过坐标原点,所以k==. 4分2 解直线PA的方程为y=2x,代入椭圆方程得+=1,解得x=±,因此P,A. 6分于是C,直线AC的斜率为=1,故直线AB的方程为x-y-=0. 8分因此,d==. 10分3 证明设P x1,y1 ,B x2,y2 ,则x1>0,x2>0,x1≠x2,A -x1,-y1 ,C x1,0 .设直线PB,AB的斜率分别为k1,k2.因为C在直线AB上,所以k2===. 12分从而k1k+1=2k1k2+1=2????+1=+1===0. 15分因此k1k=-1,所以PAPB. 16分[反思与回顾] 第三步:本题主要考查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几何性质、直线方程、直线的垂直关系、点到直线的距离等基础知识,考查运算求解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本题大多数考生能得到10分,<a name=baidusnap1></a><B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放弃</B>了第 3 问.认真思考一下,只要设出直线PB的斜率为k1,设出P、B两点的坐标,采用“设而不求”的方法推导,k1k=-1或k1k+1=0即可.主要题型:数列解答题一般设两到三问,前面两问一般为容易题,主要考查数列的基本运算,最后一问为中等题或较难题,一般考查数列的通项和前n项和的求法、最值等问题.如果涉及递推数列,且与不等式证明相结合,那么试题难度大大加强,一般表现为压轴题.解题策略: 1 利用数列的有关概念求特殊数列的通项与前n项和; 2 利用转化与化归思想配凑、变形将一般数列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主要解决递推数列问题; 3 利用错位相减、列项相消等方法解决数列求和; 4 利用函数与不等式处理范围和最值问题.【例题6】 2011??课标全国,17 满分12分等比数列 an 的各项均为正数,且2a1+3a2=1,a=9a2a6.1 求数列 an 的通项公式;2 设bn=log3a1+log3a2+…+log3an,求数列的前n项和.思维过程第一步:利用基本量法求出首项和公比,求出通项公式;通过对数运算求出bn,再利用裂项法求和.[规范解答] 第二步: 1 解设数列 an 的公比为q, 1分由a=9a2a6,得a=9a,所以q2=.由条件可知q>0,故q=, 3分由2a1+3a2=1得2a1+3a1q=1,所以a1=. 5分故数列 an 的通项公式为an=. 6分2 解bn=log3a1+log3a2+…+log3an=- 1+2+…+n=. 9分故=-=-2, 10分++…+=-2=-,所以数列的前n项和为-. 12分[反思与回顾] 第三步: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数列求和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年年在考,年年有变,变的是试题的外壳,即在题设条件上有变革,有创新,但在变中有不变性,即问题的解答常用的方法可以归纳为几种.因此,考生有效地化归问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合理地构建方法是成功解题的关键,正确的处理过程是制胜的法宝.【例题7】 2011??湖北卷理,19 满分13分已知数列 an 的前n项和为Sn,且满足:a1=a a≠0 ,an+1=rSn nN*,rR,r≠-1 .1 求数列 an 的通项公式;2 若存在kN*,使得Sk+1,Sk,Sk+2成等差数列,试判断:对于任意的mN*,且m≥2,am+1,am,am+2是否成等差数列,并证明你的结论.思维过程第一步: 1 求出数列 an 的递推关系,由递推关系求通项; 2 分r=0与r≠0讨论,当r≠0时,结合Sk+1+Sk+2=2Sk推出ak+1与ak+2的关系式再转化为am与am+1的关系式,从而得到证明.[规范解答] 第二步: 1 解由已知an+1=rSn,可得an+2=rSn+1,两式相减,得an+2-an+1=r Sn+1-Sn =ran+1,即an+2= r+1 an +1. 2分又a2=ra1=ra,所以,当r=0时,数列 an 为:a,0,...,0, (3)当r≠0,r≠-1时,由已知a≠0,所以an≠0 nN* ,于是由an+2= r+1 an+1,可得=r+1 nN* ,a2,a3,…,an,…成等比数列,当n≥2时,an=r r+1 n-2a. 5分综上,数列 an 的通项公式为an= 6分2 解对于任意的mN*,且m≥2,am+1,am,am+2成等差数列,证明如下:当r=0时,由 1 知,an=对于任意的mN*,且m≥2,am+1,am,am+2成等差数列. 8分当r≠0,r≠-1时,Sk+2=Sk+ak+1+ak+2,Sk+1=Sk+ak+1,若存在kN*,使得Sk+1,Sk,Sk+2成等差数列,则Sk+1+Sk+2=2Sk,2Sk+2ak+1+ak+2=2Sk,即ak+2=-2ak+1. 10分由 1 知,a2,a3,…,am,…的公比r+1=-2,于是对于任意的mN *,且m≥2,am+1=-2am,从而am+2=4am,am+1+am+2=2am,即am+1,am,am+2成等差数列. 12分综上,对于任意的mN*,且m≥2,am+1,am,am+2成等差数列. 13分[反思与回顾] 第三步:本题是以an和Sn为先导的综合问题,主要考查等差、等比数列的基础知识以及处理递推关系式的一般方法.失分的原因有:第 1 问中漏掉r=0的情况,导致结论写为an =r r+1 n-2a;第 2 问中有的考生也漏掉r=0的情况,很多考生不知将Sk+1+Sk+2=2Sk转化为ak+1与ak+2的关系式,从而证明受阻.【例题8】 2011??天津,20 满分14分已知数列 an 与 bn 满足bn+1an+bnan+1=-2 n+1,bn=,nN*,且a1=2.1 求a2,a3的值;2 设cn=a2n+1-a2n-1,nN*,证明: cn 是等比数列;3 设Sn为 an 的前n项和,证明:++…++≤n- nN* .思维过程第一步: 1 首先破解bn=,即bn=再结合bn+1an +bnan+1=-2 n+1就可解出a2,a3;2 对bn+1an+bnan+1=-2 n+1关系式进行处理,n分别取奇数、偶数可得两个关系式,再抓住cn=a2n+1-a2n-1,nN*,即可证明 cn 是等比数列;3 首先利用cn=a2n+1-a2n-1及累加法求a2n-1,从而可求得a2n,然后求出关系式+的表达式,最后利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规范解答] 第二步: 1 解由bn=,nN*,可得bn=又bn+1an+bnan+1=-2 n+1,当n=1时,a1+2a2=-1,由a1=2,可得a2=-;当n=2时,2a2+a3=5,可得a3=8. 4分2 证明对任意nN*,a2n-1+2a2n=-22n-1+1,2a2n+a2n+1=22n+1.②-,得a2n+1-a2n-1=3×22n-1,即cn=3×22n-1,于是=4.所以 cn 是等比数列. 8分3 证明a1=2,由 2 知,当kN*且k≥2时,a2k-1=a1+ a3-a1 + a5-a3 + a7-a5 +…+ a2k-1-a2k-3 =2+3 2+23+25+…+22k-3 =2+3×=22k-1,故对任意kN*,a2k-1=22k-1.由得22k-1+2a2k=-22k-1+1,所以a2k=-22k-1,kN*. 10分因此,S2k= a1+a2 + a3+a4 +…+ a2k-1+a2k =.于是S2k-1=S2k-a2k=+22k-1. 12分故+=+=-=1--.所以,对任意nN*,++…++=++…+=++…+=n---…-≤n-=n-. 14分[反思与回顾] 第三步:主要考查等比数列的定义、数列求和等基础知识,考查运算能力、推理论证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难度较大.第 2 问与第 1 问相比,难度有所加大,难点就在归纳出一般的式子及递推关系式,第 3 问难度更大.在阅卷中发现,几乎没有考生得满分,少数考生得前两问的分数,部分考生得第 1 问的分数.主要题型: 1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极值与最值问题; 2 利用导数研究不等式恒成立与证明等问题; 3 以函数为载体的建模问题.解题策略: 1 研究导函数f′ x 的符号,处理单调性、极值点与最值问题; 2 实际应用题一般先建立目标函数,再利用导数求解;3 解证不等式问题一般要构造函数,再利用导数求解.【例题9】 2011??江西卷理,19 满分12分设f x =-x3+x2+2ax.1 若f x 在上存在单调递增区间,求a的取值范围;2 当0<a<2时,f x 在[1,4]上的最小值为-,求f x 在该区间上的最大值.思维过程第一步: 1 函数f x 的导数是二次函数,对称轴为x=,要使f x 在上存在单调递增区间,必需满足f′>0;2 令f′ x =0得x1,x2,确定x1,x2所在的单调区间,根据单调性求f x 的最值.[规范解答] 第二步: 1 解由f′ x =-x2+x+2a=-2++2a, 2分当x时,f′ x 的最大值为f′=+2a.令+2a>0,得a>-. 5分所以,当a>-时,f x 在上存在单调递增区间. 6分2 解令f′ x =0,得两根x1=,x2=.所以f x 在-∞,x1 , x2,+∞上单调递减,在 x1,x2 上单调递增. 8分当0<a<2时,有x1<1<x2<4,所以f x 在[1,4]上的最大值为f x2 ,又f 4 -f 1 =-+6a<0,即f 4 <f 1 . 10分所以f x 在[1,4]上的最小值为f 4 =8a-=-.得a=1,x2=2,从而f x 在[1,4]上的最大值为f 2 =. 12分[反思与回顾] 第三步:用导数研究函数单调性、极值与最值是历年必考内容,尤其是含参数函数的单调性问题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近几年新课标高考卷中发现:若该内容的题目放在试卷压轴题的位置上,试题难度较大;若放在试卷前几题的位置上,难度不大.【例题10】 2011??陕西卷理,21 满分14分设函数f x 定义在 0,+∞上,f 1 =0,导函数f′ x =,g x =f x +f′ x .1 求g x 的单调区间和最小值;2 讨论g x 与g的大小关系;3 是否存在x0>0,使得|g x -g x0 |<对任意x>0成立?若存在,求出x0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思维过程第一步:第 2 问重新构造函数h x =g x -g,利用导数研究这个函数的单调性.第 3 问采用反证法,可先把|g x -g x0 |<等价变形为ln x <g x0 <ln x+,x>0,再在x 0,+∞上任取一个值验证矛盾.[规范解答] 第二步: 1 解由题设易知 f x =ln x,g x =ln x+,所以g′ x =,令g′ x =0,得x=1,当x 0,1 时,g′ x <0,故 0,1 是g x 的单调减区间;当x 1,+∞时,g′ x >0,故 1,+∞是g x 的单调增区间,因此,x=1是g x 的唯一极值点,且为极小值点,从而是最小值点,所以最小值为g 1 =1. 4分2 解g=-ln x+x,设h x =g x -g=2ln x-x+,则h′ x =-,当x=1时,h 1 =0,即g x =g,当x 0,1 ∪ 1,+∞时,h′ x <0,h′ 1 =0,因此,h x 在 0,+∞内单调递减,当0<x<1时,h x >h 1 =0,即g x >g,当x>1时,h x <h 1 =0,即g x <g. 9分3 解满足条件的x0不存在.证明如下:假设存在x0>0,使|g x -g x0 |<对任意x>0成立,即对任意x>0,有ln x<g x0 <ln x+, *但对上述x0,取x1=eg x0 时,有ln x1=g x0 ,这与 * 左边不等式矛盾,因此,不存在x0>0,使|g x -g x0 |<对任意x>0成立. 14分[反思与回顾] 第三步:本题有机地将函数、导数和不等式结合到一块,试题难度较大.本题分三小问,第 1 问较容易;第 2 问也可以用平时练习常用的方法解决:首先使用构造函数法构造函数,再用导数求出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且这个最大值小于零,最小值大于零;第 3 问采用反证法,难度较大,难点在于不容易找到与题设矛盾的特例.第 3 问还有一种证法如下:假设存在x0>0,使|g x -g x0 |<对任意的x>0成立.由 1 知,g x 的最小值为g 1 =1,又g x =ln x+>ln x,而x>1时,ln x的值域为 0,+∞,x≥1时g x 的值域为[1,+∞从而可取一个x1>1,使g x1 ≥g x0 +1.即g x1 -g x0 ≥1,故|g x1 -g x0 |≥1>,与假设矛盾.不存在x0>0,使|g x -g x0 |<对任意x>0成立.。

创新设计2012版高考数学总复习课件:1.1 集合的概念和运算

创新设计2012版高考数学总复习课件:1.1 集合的概念和运算

2.解题时要关注空集的特殊地位,讨论时要防止遗漏. 3.元素与集合之间是从属关系,集合与集合之间是包含关系.
4.可以用图示显示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集,注意数形结合 思想方法的运用.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日:七点 分。
二、集合的运算 1.两个集合的交、并、补的运算分别与逻辑联结词且、或、非对应,但不能等同和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日:七点 分。
迁移发散 1.某班有 36 名同学参加数学、物理、化学课外探究小组,每名同学至多参加两个
小组,已知参加数学、物理、化学小组的人数分别为 26、15、13,同时参加数学 和物理小组的有 6 人,同时参加物理和化学小组的有 4 人,则同时参加数学和化 学小组的有________人. 解析:设参加数学、物理、化学课外探究小组同学构成的集合分别为 A、B、C 并设 A、C 都参加的有 x 人.如图所示, 则只参加 A 的有(20-x)人,只参加 B 的有(15-6-4)人, 只参加 C 的有(9-x)人,可得: (20-x)+(15-6-4)+(9-x)+x+6+4=36, 解得 x=8. 答案:8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七点 分。
考向二 集合与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例 2】 设 a,b∈R,集合{1,a+b,a}=0,ba,b,则 b-a= A.1 B.-1 C.2 D.-2
解析:由{1,a+b,a}=0,ba,b可知 a≠0, 则只能是 a+b=0.由集合元素的特性可知应有如下对应关系:
① abab+ = =ba1= , ;0,
由图示可知 A={3}∪{9}={3,9}.
解法二:用 Venn 图可验证 A∩(B∪C)=(A∩B)∪(A∩C)
因此 A=(A∩B)∪[(∁UB)∩A]={3,9}.

2012高考数学理专题突破课件第二部分第三讲

2012高考数学理专题突破课件第二部分第三讲

从历年高考成绩看,填空题得分率一直不很高, 因为填空题的结果必须是数值准确、形式规范、 表达式最简.因此,解填空题要求在“快速、 准确”上下功夫,由于填空题不需要写出具体 的推理、计算过程,因此要想“快速”解答填 空题,则千万不可“小题大做”,而要达到“ 准确”,则必须合理灵活地运用恰当的方法, 在“巧”字上下功夫.
点 A 只能在弧 PQ 上,故所求概率 P=36600°°=16.
【答案】 (1)5 (2)16
变式训练 3 不等式|x|-π2·sin x<0,x∈[-π,2π]
的解集为__________.
解析:在同一坐标系中分别作出 y=|x|-π2与 y= sin x 的图象: 根据图象可得不等式的解集为:
2.填空题的特征 填空题不要求写出计算或推理过程,只需要将 结论直接写出的“求解题”.填空题与选择题 也有质的区别:第一,表现为填空题没有备选 项,因此,解答时有不受诱误干扰之好处,但 也有缺乏提示之不足;第二,填空题的结构往 往是在一个正确的命题或断言中,抽出其中的 一些内容(既可以是条件,也可以是结论),留下 空位,让考生独立填上,考查方法比较灵活.
-π,-π2 ∪0,π2 ∪(π,2π).
答案:(-π,-π2)∪(0,π2)∪(π,2π)
构造法
在解题时有时需要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构造出 一些新的数学形式、新的模式解题,并借助它认 识和解决问题.通常称之为构造模式解法,简称 构造法.构造的方向可以是函数、方程、不等式、 数列、几何图形等.
例4 已知函数 f(x)=ln x-ax.若 f(x)<x2 在(1,+ ∞)上恒成立,则 a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
【答案】 60°
变式训练 2 设 O 是△ABC 内部一点,且O→A+O→C

创新设计2012高考数学二轮专题复习课件:1-7-选修4-4(新课标版理科)

创新设计2012高考数学二轮专题复习课件:1-7-选修4-4(新课标版理科)

π 为θ= ,ρ∈R. 6
参数方程的应用
参数方程的应用是高考的热点.主要考查直线和圆的参数方 程、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求解有关最值问题等.题型为填空题、解 答题,难度中等.
x= 3+1t, 2 【例题3】►已知直线l的参数方程为 y=2+ 3t 2
x=4cos θ, 数方程为 (θ为参数). y=4sin θ
π ③直线过点Mb,2且平行于极轴:ρsin θ=b.
(2)几个特殊位置圆的极坐标方程 ①圆心位于极点,半径为r:ρ=r; ②圆心位于M(r,0),半径为r:ρ=2rcos θ;
π ③圆心位于Mr,2,半径为r:ρ=2rsin θ.
当圆心不在直角坐标系的坐标轴上时,要建立圆的极坐标方程,通常把极 点放置在圆心处,极轴与x轴同向,然后运用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的变换公 式.
(2)曲线C1的极坐标方程为ρ=4sin θ,曲线C2的极坐标方程为ρ=8sin θ. π π 射线θ= 与C1的交点A的极径为ρ1=4sin , 3 3 π π 射线θ= 与C2的交点B的极径为ρ2=8sin . 3 3 所以|AB|=|ρ2-ρ1|=2 3.
解决这类问题一般有两种思路:一是将极坐标方程化为直角 坐标方程,求出交点的直角坐标,再将其化为极坐标;二是将曲线的极坐 标方程联立,根据限制条件求出极坐标.要注意题目所给的限制条件及隐 含条件.
法二
设与直线l平行的直线l′的方程为x+2y=m.
当l′与C只有一个公共点且l′与l距离最小时,l′与C的公共点即为所求的 x2 2 点P,椭圆的普通方程为 +y =1. 4 x2 2 +y =1, 4 由 消去x得8y2-4my+m2-4=0, x+2y=m, 因为l′与C只有一个公共点, 所以∆=16m2-32(m2-4)=0, 解得m=2 2或m=-2 2. |m-4| l′与l的距离为d= . 5

创新设计2012高考数学二轮专题复习课件:1-7-选修4-1(新课标版理科)

创新设计2012高考数学二轮专题复习课件:1-7-选修4-1(新课标版理科)

圆是轴对称图形,利用这一点可研究垂径定理和圆心角、弧、弦、弦心距 的关系定理.关系定理使我们在圆心角、弧、弦、弦心距的证明中得以相 互转化;垂径定理又可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联系.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该部分内容以填空题考查三角形中线段长度的求解,以解答题 考查利用三角形相似证明比例关系与长度的求解问题,属基础性的题目.
在证明角或线段相等时,要注意等量代换.在证明线段的乘 积相等时,通常用三角形相似或圆的切割线定理.
【变式2】►如图,自圆外一点P引切线与圆切于点A,M为PA的中点,过M 引割线交圆于B,C两点.求证:∠MCP=∠MPB.
证明
∵PA与圆相切于A,
∴MA2=MB·MC ∵M为PA中点,∴PM=MA. PM MB ∴PM =MB·MC,∴ = , MC PM
5.(2011·广东)如图,过圆O外一点P分别作圆的切线和割线交圆于A,B, 且PB=7,C是圆上一点使得BC=5,∠BAC=∠APB,则AB=________.
解析
由弦切角定理得∠PAB=∠ACB,又因为∠BAC=∠APB,所以△
AB PB PAB∽△ACB,可得 = ,将PB=7,BC=5代入得AB= 35. BC AB 答案 35
专题七 选考部分
选修4-1 几何证明选讲 选修
◆考查与圆有关的切线、割线、面积、四点共圆及相似三角形的问题.
1.(2011·北京)如图,AD,AE,BC分别与圆O切于点D,E,F,延长AF与 圆O交于另一点G.给出下列三个结论: ①AD+AE=AB+BC+CA;②AF·AG=AD·AE; ③△AFB∽△ADG. 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
6.(2011·陕西)如图,∠B=∠D,AE⊥BC,∠ACD=90°,且AB=6,AC =4,AD=12,则BE=________.

2012届高考数学二轮复习精品课件(大纲版)专题1_第5讲_函数、导数及不等式的综合应用

2012届高考数学二轮复习精品课件(大纲版)专题1_第5讲_函数、导数及不等式的综合应用

当 x∈-∞,-
-a3时,f′(x)>0.因此当
x∈-∞,-
-a3时,f′(x)g′(x)<0.故由题设得 a≥
- -a3且 b≥- -a3,从而-13≤a<0,于是-13≤b≤0,因此|a-b|≤13,且当 a=-13,b=0 时 等号成立.
第5讲 │ 要点热点探究
又当 a=-13,b=0 时,f′(x)g′(x)=6xx2-19,从而当 x∈-13,0 时 f′(x)g′(x)>0,故函数 f(x)和 g(x)在-13,0上单调性一致.因此|a- b|的最大值为13.
第5讲│ 要点热点探究
► 热点链接 3 构造函数证明不等式问题 利用导数证明不等式,就是把不等式恒成立的问题,通过构造函数,
转化为利用导数求函数最值问题.应用这种方法的难点是如何根据不等 式的结构特点或者根据题目目标的要求,构造出相应函数关系式.
如何构造函数关系式,破解的基本思路是从函数的角度分析和理解 要证明的不等式的结构特点,然后去构造函数式,或者从不等式证明的 方向上去构造函数式,使所构造出的函数是不等式所需要的最佳函数.
2x+1ax-1
x
.①若 a≤0,则 f′(x)>0,所以 f(x)在(0,+∞)单调增加.②
若 a>0,则由 f′(x)=0 得 x=1a,且当 x∈0,1a时,f′(x)>0,当 x>1a时,f′(x)
<0.所以 f(x)在0,1a单调增加,在1a,+∞单调减少.
(2)设函数 g(x)=f1a+x-f1a-x,则 g(x)=ln(1+ax)-ln(1-ax)-2ax, g′(x)=1+aax+1-aax-2a=12-a3ax22x2.当 0<x<1a时,g′(x)>0,而 g(0)
【分析】 (1)讨论函数的单调性,要对字母进行分类讨论; (2)对不等式的证明,可考虑构造函数法;(3)证明 f ′(x0)<0,即 证明 f(x)在 x0=x1+2 x2所在的区间内单调递减.

2012年高考数学(理科)(北师大版)二轮三轮总复习专题课件专题2第6讲解三角形

2012年高考数学(理科)(北师大版)二轮三轮总复习专题课件专题2第6讲解三角形

角 A 的取值范围为0,π3,选择 C.
【点评】 解三角形依靠的就是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正
弦定理解决的是已知三角形两边和一边的对角、三角两内角和
其中一边两类问题,余弦定理解决的是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其夹
角、已知三角形三边的两类问题.在解题中只要分析清楚了三
角形中的已知元素,就可以选用这两个定理中的一个求解三角
第6讲 │ 主干知识整合
3.面积公式 已知在△ABC 中,a,b,c 分别为内角 A、B、C 的对边,则 (1)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的12; (2)S=21absinC=12bcsinA=12acsinB=a4bRc(其中 R 为该三角形外 接圆的半径); (3)若三角形内切圆的半径是 r,则三角形的面积 S=12(a+b+ c)r; (4)若 p=a+2b+c,则三角形的面积 S= pp-ap-bp-c. 4.航海和测量中常涉及如仰角、俯角、方位角等术语
图 6-1
第6讲 │ 要点热点探究
【分析】 即求线段 BC 的长度.根据题意,在△BCD 中,已知 BD, DC,因此只要求出∠BDC 的余弦值,即可根据余弦定理求出 BC.根据三角 形的外角定理,∠BDC=∠ABD+60°,只要在△ABD 中根据正弦定理求出 ∠ABD 的正弦值,然后根据同角三角函数关系求出其余弦值,再根据和角 的余弦公式即可求出∠BDC 的余弦值.
走私船,沿北偏东 75°的方向航行.
第6讲 │ 规律技巧提炼
规律技巧提炼
1.使用正弦定理能够解的三角形有两类,一类是已知两边及其中 一边的对角,一类已知一边和两个内角(实际就是已知三个内角),其中 第一个类型也可以根据余弦定理列出方程求出第三边,再求内角.在使 用正弦定理求三角形内角时,要注意解的可能情况,判断解的情况的基 本依据是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

创新设计2012高考数学二轮专题复习课件:回顾2(新课标版理科)

创新设计2012高考数学二轮专题复习课件:回顾2(新课标版理科)
(2)导数的运算法则:①(u±v)′=u′±v′;②(u·v)′=v·u′+v′·u;③(2)导数的运算法则:①(u±v)′=u′±v′;②(u·v)′=v·u′+v′·u;③
(Cu)′=C·u′(C为常数);④?
?
?
?
?
?u
v
′=
v·u′-v′·u
v2(
4
ex+
1
上,α为曲线在点P处切线的倾斜
角,则α的取值范围是( ).
A.?
?
?
?
?
?0

π
4
B.?
?
?
?
?

4

π
2
C.?
?
?

2


4 Biblioteka D.? t2= 4
t2-
4
t
.
再令
1
t
=m,则0<m<1,
∴y′=4m2-
4m=4?
?
?
?
?
?m

1
22-
1,m∈(0,1).
容易求得-1≤y′<0,
∴-1≤tan α<0,得
3
4
π≤α<π.
答案 D (1)若a,b∈R,则a2+b2≥2ab.
N
(5)logaMn=
nlogaM(a>0且a≠1,M>0).
(6)logaN

logmN
logma
(a>0,b>0,m>0,m≠1且a≠1).

创新设计高考数学二轮专题复习课件--(新课标版理科)

创新设计高考数学二轮专题复习课件--(新课标版理科)

a=70
b=30
100
注射药物B
c=35
d=65
100
合计
105
95
n=200
K2=20100×0×701×006×5-10355××93502≈24.56.
由于K2>10.828,所以有99.9%的把握认为“注射药物A后的疱疹面积与注
射药物B后的疱疹面积有差异”.
31
(1)独立性检验的关键是根据2×2列联表准确计算K2(χ2),若 2×2列联表没有列出来,要先列出此表. (2)正确理解计算b,a的公式和准确的计算,是求线性回归方程的关键. (3)在分析两个变量的相关关系时,可根据样本数据作出散点图来确定两个 变量之间是否具有相关关系,若具有线性相关关系,则可通过线性回归方 程估计和预测变量的值.
32
【变式3】►某数学老师身高176 cm,他爷爷、父亲和儿子的身高分别是173
cm、170 cm和182 cm.因儿子的身高与父亲的身高有关,该老师用线性回归
分析的方法预测他孙子的身高为________ cm.
解析 由题设知:设解释变量为x,预报变量为y,它们对应的取值如表所示
x
173
170
176
1
1
A.4
B.3
1
2
C.2
D.3
1 解析 点Q取自△ABE内部的概率为SS矩△形AABBECD=2|·A|ABB|·||·A|ADD| |=12.
答案 C
10
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 (1)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 P(A)=mn =事件试A验中的所基含本的事基件本总事数件数. (2)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 P(A)=试验的构全成部事结件果A所的构区成域的长区度域面长积度或面体积积或 体积.

高考数学课件2012新课标理

高考数学课件2012新课标理

1.已知集合A {1, 2, 3, 4, 5}, B {( x, y) x A, y A, x y
A}, 则B中所含元素的个数为( D )
A. 3
B. 6
C. 8
D. 10
当x 5时, 满足x y A的y的可能取值为1, 2, 3, 4, 共4个; 当x 4时, 满足x y A的y的可能取值为1, 2, 3, 共3个; 当x 3时, 满足x y A的y的可能取值为1, 2,共2个; 当x 2时, 满足x y A的y的可能取值为1,共1个. 得B中所含元素( x, y)的个数为4 3 2 1 10个
6.如果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
输入正整数N ( N 2)和实数a1,
a2 , ..., aN , 输出A, B, 则( C )
A. A B为a1, a2 , ..., aN的和
B.
A 2
B
为a1 , a2 , ..., aN的算
数平均数
C . A和B分别是a1, a2 , ..., aN中最 大的数和最小的数
(D)
A. 7
B. 5
C. 5
D. 7
Q a4 a7 2,由等比数列的性质,可得 : a5a6 a4a7 8 解得 : a4 4, a7 2或a4 2, a7 4
当a4
4, a7
2时, q3
1 2
, a1
8, a10
1, a1
a10
7
当a4 2, a7 4时, q3 2,a1 1, a10 8,a1 a10 7
D. A和B分别是a1, a2 , ..., aN中最 小的数和最大的数
7.如图,网格纸上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粗线画出的 是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则此几何体的体积为 ( B)

福建省2012届高考数学理二轮专题总复习课件:专题6第3课时 圆锥曲线

福建省2012届高考数学理二轮专题总复习课件:专题6第3课时 圆锥曲线
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八点 五十八分。
【分析】 (2)问由已知条件先求出+μ,再判断是否为定值
;3(3连)问接先AE找、出B定D点,再试证探明索.当直线l的倾斜角变化时,
直线AE与BD是否相交于定点?若是,请求出定点 的坐标,并给予证明;否则,说明理由.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八点 五十八分。
①y1 y2
p2,x1x2
p2 ; 4

AB
x1 x2
p
2p
sin2q
(通径长为2p);
③S AOB
p2 ;
2sinq
④ 1 1 2; | AF | | BF | p
⑤以AB为直径的圆与抛物线的准线相切.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八点 五十八分。
题型一 圆锥曲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
【例1】已知动圆M过定点F(0,1),且与定直线l:y=1相切,动圆圆心M的轨迹为C, (1)求曲线C的方程; (2)设A、B是曲线C上异于坐标原点的不同两点,曲线 C在点A、B处的切线分别为l1、l2,且l1⊥l2,证明:A 、B、F三点共线.
所以 x1 ,同理所以 x2 ,
1 x1
1 x2
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八点 五十八分。
所以 x1 x2
1 x1 1 x2
x1 x2 2x1 x2 1 x1 x2 x1 x2
8k 2 3 4k 2
24k 2 12 3 4k 2
1
8k 2 3 4k 2
-
x
2 1
4
),
BF
(-x2,1 -
x22 4
)
(-x2,4
- x22 4
).
4
-
x
2 1

福建省2012届高考数学理二轮专题总复习课件:专题2第3课时 数列的综合应用

福建省2012届高考数学理二轮专题总复习课件:专题2第3课时 数列的综合应用
x 80
此时g x的最大值为g 1 1 ;当21 x 60时,
81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八点 五十七分。
此时g x的最大值为g 1 1 ;当21 x 60时,
81
g
x
x2
-
2x x 1600
x
2 1600
-1
2
2 2, 1600 -1 79
x
当且仅当x
1600 时,即x x
【解析】叠加积n 1 2 n n a1na2n-1 a1n,
故22011
2010
a a 2010 2009
1
2
a12010,则2,a1,a2,,a2010
的叠加积为2011
2 a a 2011 2010 2009
1
2
a1 2010
2
2011
a a 2009
1
2
a1 2010
2 22010
案:①年平均利润最大时以46万元出售该楼;②纯利
润总和最大时,以10万元出售该楼.如果你是决策 者,你会选择哪种方案,并说明理由.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八点 五十七分。
【分析】确定各项支出与收入,再得出获利的表达式进
行求解;而对于处理方案,分开计算,但应考虑所需 年限.
【解析】1 设第n年获取利润为y万元,n年共收入租金30n万
n
n
12(当且仅当81 n,即n 9时取等号). n
所以9年后共获利润12 9 46 154(万元).
因为纯利润y 30n - 81 n2 -n -152 144,
所以15年共获纯利润144 10 154(万元).
两种方案获利一样多,而方案①时间比较短,
所以选择方案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0.960 解析
B.0.864
C.0.720
D.0.576
A1,A2同时不能工作的概率为0.2×0.2=0.04,所以A1,A2至少有一
个正常工作的概率为1-0.04=0.96,所以系统正常工作的概率为0.9×0.96 =0.864. 答案 B
3.(2011·广东)甲、乙两队进行排球决赛,现在的情形是甲队只要再赢一局 就获冠军,乙队需要再赢两局才能得冠军.若两队胜每局的概率相同,则 甲队获得冠军的概率为( A. 1 2 3 B. 5 2 C. 3 D. 3 4 ).
1-0.046=0.954. 答案 C
5.(2010·广东)已知随机变量X服从正态分布N(3,1),且P(2≤X≤4)=0.682 6,则P(X>4)=( A.0.158 8 解析 ). C.0.158 6 D.0.158 5
B.0.158 7
由于X服从正态分布N(3,1),故正态分布曲线的对称轴为x=3.所以 1-P(2≤X≤4) =0.158 7. 2
【变式2】►(2011·广东)为了解甲、乙两厂的产品质量,采用分层抽样的方 法从甲、乙两厂生产的产品中分别抽取14件和5件,测量产品中微量元素 x,y的含量(单位:毫克).下表是乙厂的5件产品的测量数据: 编号 x y 1 169 75 2 178 80 3 166 77 4 175 70 5 180 81
第3讲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讲
◆结合事件的互斥性、对立性、独立性以及古典概型,考查离散型随机变 量分布列、期望和方差的求解以及其实际应用.
1.(2010·辽宁)两个实习生每人加工一个零件,加工为一等品的概率分别为 2 3 和 ,两个零件是否加工为一等品相互独立,则这两个零件中恰有一个一 3 4 等品的概率为( A. 1 2 5 B. 12 1 C. 4 ). D. 1 6
解析
法一
以甲再打的局数分类讨论,若甲再打一局得冠军的概率为
1 1 1 1 p1,则p1= ,若甲打两局得冠军的概率为p2,则p2= × = ,故甲获得冠 2 2 2 4 3 军的概率为p1+p2= ,故选D. 4 法二 1 1 1 先求乙获得冠军的概率p1,则p1= × = ,故甲获得冠军的概率为 2 2 4
C1C2+C2C1 30 3 4 3 4 P(X=3 000)= = , 3 84 C9 C1C2+C2C1 16 2 4 2 4 P(X=3 500)= = , 84 C3 9 C1C1C1 24 3 2 4 P(X=4 500)= = . C3 84 9 ∴X的分布列为 X P 1 000 1 84 2 000 4 84 2 500 9 84 3 000 30 84 3 500 16 84 4 500 24 84
解析
设事件A:“一个实习生加工一等品”,事件B:“另一个实习生加
工一等品”,由于A、B相互独立,则恰有一个一等品的概率P=P(A∩ B ) 2 1 1 3 5 +P( A ∩B)=P(A)·P( B )+P( A )·P(B)= × + × = . 3 4 3 4 12 答案 B
2.(2011·湖北)如图,用K,A1,A2三类不同的元件连接成一个系统.当K 正常工作且A1,A2至少有一个正常工作时,系统正常工作,已知K,A1,A2 正常工作的概率依次为0.9,0.8,0.8,则系统正常工作的概率为( ).
【例题2】►某考生的父母将全国自主招生的大学按照地域划分为A,B,C 三个区域,根据孩子、家庭的意向及考试时间互不冲突等因素筛选结果如 下:A区域有3所大学、B区域有2所大学、C区域有4所大学.再让该考生从 中确定3所大学参加自主招生考试. (1)试求确定的3所大学中至少有1所是C区域的概率; (2)若该考生报考的费用A区域1 000元、B区域1 500元、C区域2 000元(报考 费用与报考的院校数量无关,只取决于该区域).设该考生参加当年自主招 生考试的总费用为X,求X的分布列和期望E(X).
相互独立事件和独立重复试验
该部分是高考考查概率统计的重点,题型有选择、填空,有时 也出现在解答题中与其他知识交汇命题.在概率计算中一般是根据随机事 件的含义,把随机事件分成几个互斥事件的和,每个小的事件再分为几个 相互独立事件的乘积,然后根据相应的概率公式进行计算.
2 3 【例题1】►甲、乙两人各射击一次,击中目标的概率分别是 和 .假设两人 3 4 射击是否击中目标,相互之间没有影响;每人各次射击是否击中目标,相 互之间也没有影响. (1)求甲射击4次,至少有1次未击中目标的概率; (2)求两人各射击4次,甲恰好击中目标2次且乙恰好击中目标3次的概率; (3)假设某人连续2次未击中目标,则中止其射击.则乙恰好射击5次后被中 止射击的概率是多少? 解 (1)用Pi(i=0,1,2,3,4)表示射击4次击中目标i次,甲至少有一次未击中目
P(X>4)=P(X<2),故P(X>4)= 答案 B
6.(2011·上海)马老师从课本上抄录一个随机变量X的概率分布列如下表: X P(X=x) 1 ? 2 ! 3 ?
请小牛同学计算X的数学期望.尽管“!”处完全无法看清,且两个 “?”处字迹模糊,但能断定这两个“?”处的数值相同.据此,小牛给 出了正确答案E(X)=________. 解析 b)=2. 答案 2 令“?”为a,“!”为b,则2a+b=1.又E(X)=a+2b+3a=2(2a+
3 p=1-p1= . 4 答案 D
4.(2010·山东)已知随机变量X服从正态分布N(0,σ2),若P(X>2)=0.023, 则P(-2≤X≤2)=( A.0.477 解析 B.0.628 ). C.0.954 D.0.977
由X~N(0,σ2),且P(X>2)=0.023,知P(-2≤X≤2)=1-2P(X>2)=
(1)结合实例、图象,理解正态曲线的性质,并会运用性质去解决简单的问 题,要特别注意正态曲线的对称性,以及当µ一定时,曲线的形状与σ大小 的关系. (2)当X~N(µ,σ2)时,0.683=P(µ-σ<X≤µ+σ),0.954=P(µ-2σ<X≤µ+ 2σ),0.997=P(µ-3σ<X≤µ+3σ). 以上三个概率值具有重要的应用,要熟记,不可混用.
4
4
64
8 27 1 由乘法公式,所求概率为P=P2P3= × = . 27 64 8 (3)乙恰好5次停止射击,则最后两次未击中,前三次或都击中或第一与第
3 3 1 2 1 3 2 1 3 二次恰有一次击中,第三次必击中,故所求概率为P= 4 4 +C 2 4 4
解 法一 法二
(1)设“确定的3所大学中至少有1所是C区域的”为事件A,则 C1C2+C2C1+C3 37 4 5 4 5 4 P(A)= = . 3 C9 42 C3 37 5 P(A)=1- 3= . C9 42
37 即确定的3所大学中至少有1所是C区域的概率为 . 42 (2)X可取值为:1 000,2 000,2 500,3 000,3 500,4 500. C3 1 3 P(X=1 000)= 3= , C9 84 C3 4 4 P(X=2 000)= 3= , C9 84 C1C2+C2C1 9 3 2 3 2 P(X=2 500)= = , 3 C9 84
相互独立事件与独立重复试验 (1)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为P(AB)=P(A)P(B). (2)如果事件A在一次试验中发生的概率是P,那么它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 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为 Pn(k)=Ck pk(1-p)n k,k=0,1,2,…,n. n

要学会分析事件之间的关系:一个实际问题中往往涉及多个事件,正确理 解这些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解决问题的核心,一般的思路是先把所要解 决的随机事件分成若干个互斥事件的和,再把这些互斥事件中的每一个事 件分成若干个相互独立事件的乘积.
标的概率P是
2410 65 P=P1+P2+P3+P4=1-P0=1-3 3 = . 8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甲射击4次恰击中2次的概率为
2 1 8 P2=C23232= , 4 27
乙射击4次恰击中3次的概率为 1 27 333 P3=C4 × = ,
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期望和方差
在高考中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一般是在解答题中和离散 型随机变量的期望、方差等相结合进行综合考查,以考生比较熟悉的实际 应用问题为背景,综合排列组合、概率公式、互斥事件及独立事件等基础 知识,考查对随机变量的识别及概率计算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分类与整 合,转化与化归思想的运用.

(1)求分布列过程中,应弄清随机变量符合哪类分布,再套用公式. (2)求分布列时,要检验概率的和是否为1,如果不是,要重新检查修正.
正态分布 (1)若X服从参数为µ和σ2的正态分布,则可表示为X~N(µ,σ2). (2)N(µ,σ2)的分布密度曲线关于直线x=µ对称,该曲线与x轴所围成的图形 的面积为1.
45 = . 1 024 一个事件若正面情况比较多,反面情况较少,则一般利用对 立事件进行求解.对于“至少”,“至多”等问题往往用这种方法求解.
【变式1】►(2011·天津十校联考)设甲、乙、丙三台机器是否需要照顾相互 之间没有影响.已知在某一小时内,甲、乙都需要照顾的概率为0.05, 甲、丙都需要照顾的概率为0.1,乙、丙都需要照顾的概率为0.125. (1)求甲、乙、丙每台机器在这个小时内需要照顾的概率分别是多少? (2)计算这个小时内至少有一台机器需要照顾的概率.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1)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的性质:pi≥0,i=1,2,…,n;p1+p2+…+ pn=1. (2)期望与方差: E(X)=x1p1+x2p2+…+xnpn; D(X)=(x1-E(X))2p1+(x2-E(X))2p2+…+(xn-E(X))2pn. E(aX+b)=aE(X)+b,D(aX+b)=a2D(X). (3)两点分布:E(X)=p,D(X)=p(1-p). (4)超几何分布:一般地,在含有M件次品的N件产品中任取n件,其中恰有 Ck Cn -kM M N X件次品,则P(X=k)= ,k=0,1,…,m,m=min{M,n},其中 Cn N n≤N,M≤N. (5)二项分布:若X~B(n,p),则E(X)=np,D(X)=np(1-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