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关系 (1)

合集下载

二元关系

二元关系

1二元关系1. 有序对与笛卡尔积定义1.1 两个对象x , y 组成的满足如下性质的二元组(x , y ):(x , y )=(u,v ) 当且仅当x=u , y=v其中x 称为第一元素,y 称为第二元素。

定义1.2 集合A 和B 的笛卡尔积定义为{(,)|,}A B x y x A y B ⨯=∈∈特别地,若A 或者B 是空集,则A ×B 是空集。

例:注意:笛卡尔积不满足结合律和交换律。

2. 二元关系定义2.1 若A 和B 是集合, 则A ×B 的任何子集R 称为从A 到B 的二元关系,简称关系。

若(,)x y R ∈,则称有序对(x , y )满足关系R ,一般记为xRy .定义域dom(R )=值域ran(R )=集合C 在R 下的像:R [C]=例2.2 设集合R ={(a,1),(a,2), (b,2),(b,3)},则该集合可视为从{a,b}到{1,2,3}的二元关系,其定义域和值域为dom(R )={a,b}ran(R )={1,2,3}定义2.3(关系矩阵)M R 是由真值组成的0-1矩阵。

例2.4关系图:G R 是一个二部图(bipartite )。

定义2.4 若R 是从集合A 到A 的二元关系,即R A A ⊆⨯,则称R 是A 上的二元关系。

定义2.5 集合A 上的三种特殊关系:(1) 空关系:∅ 其矩阵是0方阵。

(2) 全关系:E A =A ×A 其矩阵是全1方阵。

(3) 恒等关系:{(,)|}A I x x x A =∈,其矩阵是单位矩阵。

23. 二元关系的几种运算我们考虑对于二元关系的如下运算,即并、逆、复合、方幂和限制。

定理3.1 设R ,Q 是从A 到B 的二元关系,则R Q R Q M M M =+U注意:其中的加法是真值加法,即逻辑或,即0+0=0, 1+1=1,1+0=1,0+1=1证明: 证毕定义3.2(二元关系的逆)设R 是从A 到B 的二元关系。

二元关系

二元关系
1 m ij = 0
当(xi, yj)∈R 其他 (i=1, 2,…m; j=1, 2,…n)
称MR为R的关系矩阵。
内容
n n n n
4.1 二元关系及其表示 4.2 关系的性质 4.3 关系的运算 4.4 关系的闭包
5
离散数学讲义稿
4.2 关系性质
5种性质: 设R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则
离散数学讲义稿
第二部分
集合与关系
第4章
二元关系
林 兰
2011.3
内容
n n n n
4.1 二元关系及其表示 4.2 关系的性质 4.3 关系的运算 4.4 关系的闭包
1
离散数学讲义稿
4.1 二元关系及其表示
1. 二元关系
例1:集合A={ 2, 3, 5, 9 }上建立小于关系R,则可表达为: R={ (2,3), (2,5), (2,9), (3,5), (3,9), (5,9) } 例2:男队A={ a, b, c, d },女队B={ e, f, g }。如果A和B的元素间 有混双配对关系:a和g,d和e。可表达为: R={ (a, g), (d, e) } 表示所有可能的混双配对有序对集合: A×B={ (a, e), (a, f), (a, g), (b, e), (b, f), (b, g), (c, e), (c, f), (c, g), (d, e), (d, f), (d, g) } 有 R ⊆ A× B
∴ (R ◦S) -1 = S-1◦R-1
R-1的性质: 设R是A上的二元关系,R-1与R有相同的性质。 (自反,反自反,对称,反对称,传递)
4.4 关系的闭包
1. 定义 设R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如果另有A上关系R’满足:

二元关系的性质及二元关系的应用(可编辑)

二元关系的性质及二元关系的应用(可编辑)

二元关系的性质及二元关系的应用引言在日常生活中,关系一词是大家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经常遇到和处理的概念,我们都熟知关系一词的含义,例如兄弟关系、上下级关系、位置关系等.在数学中关系可抽象为表达集合中元素之间的关系,如“4大于2”,“在点,之间”.在离散数学中关系是刻画元素之间相互联系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科学技术如计算机程序的输入、输出关系,数据库的数据特性关系,其中关系数据库就是以关系及其运算作为理论基础的.近世代数利用等价关系将代数系统进行分类,进而加以研究.关系也是点集拓扑中一个重要概念,通过关系分类来研究集合元素之间的某种联系.熟练掌握关系的定义和性质,也是学好近世代数和点集拓扑的基础.最基本的关系就是二元关系,就是集合中两个元素之间的某种相关性.例如有三个人和四项工作.已知可以从事,可以从事,可以从事,那么人和工作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记作: 这是人的集合到工作的集合之间的二元关系.一基础知识定义1 设,为集合,用中元素为第一元素,中元素为第二元素,构成有序对,所有这样的有序对组成的集合叫做和的笛卡尔积,记作,符号化表示为.定义2 如果一个集合满足以下条件之一:⑴集合非空,且它的元素都是有序对;⑵集合是空集,则称这个集合是一个二元关系,通常记作大写的英文字母,二元关系也可简称为关系.对于二元关系,如果有序对,可记为,否则记为.例如, ,则为二元关系,不是二元关系,只是一集合,除非将和定义为有序对.二元关系中特别重要的是从到的关系与上的关系.定义3为集合,的任何子集所定义的二元关系叫做从到的二元关系,特别当时则叫做上的二元关系.集合上的二元关系的数目依赖于中的元素数,当含有个元素时即,则,的子集有个,每一个子集代表一个上的关系,所以上有个不同的关系.定义4 对任意的集合都有三种特殊的关系:①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当然也是的子集,也是上的关系,称为空关系.②称为上的全域关系.③为上的恒等关系.给定集合,定义几种常用的关系:定义5 是实数集的任意非空子集,则称上的二元关系为上的小于等于关系.定义6 为非0整数集,则称上的二元关系为上的整除关系.定义7 设是整数集的任意非空子集,是任意正整数,则称上的二元关系为上的模同余关系.定义8 设是由一些集合构成的集合族,则称上的二元关系为上的包含关系.例:设,求上的包含关系.解:由于, 在日常生活、生产活动和科学研究中,人们常用点表示事物,用点与点之间是否有连线表示事物之间是否有某种关系,这样构成的图形就是图论中的图.定义9 一个无向图是一个有序的二元组,其中⑴是一个非空有穷集,称为顶点集,其元素称为顶点或结点.⑵是无序集的有穷多重子集,称为边集,其元素称为无向边,简称为边.定义10 一个有向图是一个有序的二元组,其中⑴是一个非空有穷集,称为顶点集,其元素称为顶点或结点.⑵是笛卡尔积的有穷多重子集,称为边集, 其元素称为有向边,简称边.通常用图形来表示有向图和无向图:用小圆圈或实心点表示顶点,用顶点之间的连线表示无向图,用带箭头的连线表示有向边.定义11设为一个有向图,,若从到存在通路,则称可达,记作.规定总是可达自身的,即.若且,则称与是相互可达的,记作.规定.与定义9和定义10有关的还有下面一些概念和规定.⑴无向图和有向图统称为图,但有时也常把无向图简称为图.通常用表示无向图,表示有向图,有时也用泛指图有向的或无向的.用,分别表示的顶点集和边集, ,分别是的顶点数和边数.有向图也有类似的符号.⑵设为无向图, ,称为的端点,与关联.若,则称与的关联次数为1;若,则称与的关联次数为2,并称为环.如果顶点不与边关联,则称与的关联次数为0.若两个顶点与之间有一条边连接,则称这两个顶点相邻.若两条边至少有一个公共端点,则称这两条边相邻.⑶设为有向图, ,称为的端点, 为的始点, 为的终点,并称与关联.若,则称为中的环.若两个顶点之间有一条有向边,则称这两个顶点相邻.若两个边中一条边的终点是另一条边的始点,则称这两条边相邻二关系的三种表示方法表示关系的方法有三种:集合表达式,关系矩阵和关系图.2.1 集合表达式由于关系是一种特殊的集合,当然可以用集合表达式表示.例如:设,则用集合表达式表示上的关系.⑴.⑵.解: ⑴⑵2.2 关系矩阵和关系图关系矩阵可以用来表示有穷集到的关系与上的关系,关系图只能表示有穷集上的关系.当关系中的元素较多时,利用关系矩阵和关系图可以形象直观的表示关系.设给定两个有限集合,,对应于从到的二元关系有一个关系矩阵,其中如果是有限集合上的二元关系或和含有相同数量的有限个元素,则其关系矩阵是方阵.而同时对应的关系图就是在平面上用个点分别表示中的元素,另外再在平面上画出个点分别表示中的元素,如果集合和中有相同的元素则用同一点表示.当时,则从点至画一条有向边,其箭头指向,否则就没有边联结.例从到的关系, 通常将和中的元素设定为升序顺序,则对应的关系矩阵为:对应的关系图为:特别地,当为上的二元关系时,如果,则对应于的关系矩阵是阶方阵,方阵中的元素应有: ……………… (★)其关系图表示可以在平面上仅画个点,有向边的规定不变.例如,则的关系矩阵是对应的关系图为实际上,除了二元关系可用图表示之外,图中还蕴含许多丰富的二元关系.从图论中图的定义简单分析,图有点、线和点边关系构成.根据图中“边”就可以获得图中点间的“邻接关系”、“可达关系”及点边之间的“关联关系”.在图中,这些关系都是在(★)式所规定的方法基础上来表示成矩阵. 下面就来看一下这几种关系在离散数学中的定义.邻接矩阵的定义:设有向图,,令为顶点邻接到顶点边的条数,称为的邻接矩阵,记作,或简记为.例如下图2.2.1, 写出其邻接矩阵有向图的邻接矩阵为: ;性质1 简单有向图的邻接矩阵是一个0,1的矩阵:对角线元素为0,但不一定对称.性质2 矩阵的各行和是相应顶点的出度,各个列和是相应顶点的入度。

第3章二元关系

第3章二元关系

第3章 二元关系
有些关系既不是对称的,又不是反对称的,例如图3.1―9 所示的关系.
图 3.1―9 有些关系既是对称的,又是反对称的,例如空关系.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第3章 二元关系
(5)如果对每一x,y,z∈A, xRy,yRz蕴含着xRz, 那么 R是传递的.即A上的关系R是传递的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第3章 二元关系
例3 平面上的几何图形是平面R2的子集,也是一种关 系.设
R1={〈x,y〉|〈x,y〉∈R2∧x2+y2≤9} R2={〈x,y〉|〈x,y〉∈R2∧(1≤x≤3) ∧(0≤y≤3)} R3={〈x,y〉|〈x,y〉∈R2∧x2+y2≥4} 则 R1∪R2={〈x,y〉|〈x,y〉∈R2∧
图 3.1―6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第3章 二元关系
(3)如果对每一x,y∈A, xRy蕴含着yRx, 那么R是对 称的.即A上的关系R是对称的
x y (x∈A∧y∈A∧xRy→yRx)
例如, A={1,2,3}, R4={〈1,2〉,〈2,1〉,〈1,3〉, 〈3,1〉,〈1,1〉}是对称的.其关系图和关系矩阵的特 点如图3.1―7所示.
图 3.1―3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第3章 二元关系
3.1.4 关系的特性 定义3.1―5 设R是A上的二元关系, (1) 如果对A中每一x, xRx, 那么R是自反的.即
A上的关系R是自反的 x(x∈A→xRx)

《离散数学》课件-第四章 二元关系

《离散数学》课件-第四章 二元关系
则关系R的各次幂为: R0 =A ={<1,1> , <2,2> , <3,3> , <4,4> , <5,5>} R1=R
R2= R • R={<1,1>,<2,2>,<1,3>,<2,4>, <3,5>}
R3=R2 • R={<1,2>,<2,1>,<1,4>,<2,3>, <2,5>}
R4= R3 • R={<1,1>,<2,2>,<1,5>,<2,4>,
从关系图来看关系的n次幂
R:
1
2
3
4
5
R2:
1
2
3
4
5
R2就是从R的关系图中的任何一个结点x出发,长 为2的路径,如果路径的终点是y,则在R2 的关系 图中有一条从x到y的有向边。其他以次类推:
R3:
1
2
3
4
5
R4:
1
2
3
4
5
定理 设|A|=n,R A×A,则必有i,j∈N, 0≤i<j≤2n2,使得Ri=Rj。
=R5,R7=R6•R=R5,…,Rn=R5 (n>5) 故Rn{R0,R1,R2,R3,R4,R5}。
S0=IA,S1=S,
S2=S•S={<a,c>,<b,d>,<c,e>,<d,f>}, S3=S•S•S=S2•S={<a,d>,<b,e>,<c,f>}, S4=S3•S={<a,e>,<b,f>}, S5=S4•S={<a,f>}, S6=S5•S=Φ, S7=Φ, …, 故,Sn{S0,S1,S2,S3,S4,S5,S6}

第4章 二元关系_性质

第4章 二元关系_性质
式(6.4.5)和(6.4.6)知V既是对称的,也是反对称的。
15
传递性
定义 设R为A上的关系, 若 xyz(x,y,z∈A∧<x,y>∈R∧<y,z>∈R→<x,z>∈R), 则称R是A上的传递关系.
实例: A上的全域关系EA,恒等关系IA和空关系 小于等于关系, 小于关系,整除关系,包含关系, 真包含关系
幂集上的真包含关系
2
实例
例1 A={1,2,3}, R1, R2, R3是A上的关系, 其中 R1={<1,1>,<2,2>} R2={<1,1>,<2,2>,<3,3>,<1,2>} R3={<1,3>}
R2自反, R3反自反, R1既不是自反也不是反自反的
3
(1)R在A上是自反的
(x)(x∈A→<x,x>∈R)=1,
12
1
31
31
2
42
42
(a)
(b)
31
3
42
4
(c)
(d)
13
(1)存在既不是对称也不是反对称的关系, 也存在既是对称也是反对称的关系;
(2)关系R是对称的关系图中任何一对结 点之间,要么有方向相反的两条边,要么无 任何边;
关系R是反对称的关系图中任何一对结点之 间,至多有一条边;
(3)关系R是对称的R的关系矩阵为对称 矩阵,关系R是反对称的R的关系系矩阵为 反对称矩阵。
36
实例
例1 设A={a,b,c,d}, R={<a,b>,<b,a>,<b,c>,<c,d>, <d,b>}, R和 r(R), s(R), t(R)的关系图如下图所示.

二元关系

二元关系

第二章
二元关系
例:(1)A={a,b},B={c,d},求A×B。 (2)A={a,b},B={c,d},求B×A。 (3)A={a,b},B={1,2},C={c},求(A×B)×C和A×(B×C)。 解 : (1)A×B={a,b}×{c,d}={<a,c>,<a,d>,<b,c>,<b,d>}。 (2)B×A={c,d}×{a,b}={<c,a>,<c,b>,<d,a>,<d,b>}。 (3)(A×B)={a,b}×{1,2}={<a,1>,<a,2>,<b,1>,<b,2>}。 (A×B)×C ={<<a,1>,c>,<<a,2>,c>,<<b,1>,c>,<<b,2>,c>} B×C={1,2}×{c}={<1,c>,<2,c>}。 A×(B×C)={<a,<1,c>>,<a,<2,c>>,<b,<1,c>>, <b,<2,c>>}。
第二章
二元关系
例2: A={武汉,长沙,成都} B={黄石,常德,岳阳,遵义} 考虑A到B的同省关系: 则同省关系可以表示为: {武汉, 黄石, 长沙, 常德, 长沙, 岳阳}
例3: 设 A = {1, 2, 3, 4}.定义A 上的 关系.则该关系可以表示为 : {1, 1, 1, 2, 1, 3, 1, 4, 2, 2, 2, 3, 2, 4, 3, 3, 3, 4, 4, 4}.

二元关系名词解释

二元关系名词解释

二元关系名词解释
二元关系是数学中的一个概念,用于描述两个对象之间的关联关系。

在集合论中,一个二元关系可以看作是一个有序对的集合,其中每个有序对的第一个元素来自于一个集合A,而第二个元素来自于另一个集合B。

二元关系可以用于描述各种各样的关系,例如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学生与班级之间的关系、城市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等等。

在数学中,二元关系主要用于研究集合间的映射、相等、偏序等关系。

二元关系通常可以用一个图形来进行表示,图形中的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对象,而节点之间的箭头表示对象之间的关系。

例如,如果我们用二元关系来描述学生与班级之间的关系,那么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学生或者一个班级,而箭头表示学生所属的班级。

在二元关系中,常常会涉及到一些重要的概念,例如自反性、对称性、传递性等。

如果一个二元关系对于集合A中的每个元素都是自反的,那么我们称该关系是自反的;如果一个二元关系对于集合A中的每个元素对都是对称的,那么我们称该关系是对称的;如果一个二元关系对于集合A中的每个元素对都是传递的,那么我们称该关系是传递的。

二元关系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它们可以用于描述
集合之间的关系、数据之间的关联、图形之间的连接等等。

通过研究二元关系的性质和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关系,并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它们。

二元关系

二元关系

domR {1,2,4} , ranR {2,3,4} , fldR {1,2,3,4}
定义 7.7
设 R 为二元关系,R 的逆关系,简称为 R 的逆,记作 −1 ,
其中
−1 = {<y,x> | <x,y>R}
例如
若 R={<1,2>, <2,3>, <1,4>, <2,2>}
则 −1 ={<2,1>, <3,2>, <4,1>, <2,2>}
定义 7.8 设 A 、 B 、C 是三个集合, R 是从 A 到 B 的二元关系, S 是从 B 到 C 的二元关系,则 R 与 S 的
复合关系 R S 是从 A 到 C 的二元关系,并且
R S x, y t ( x, t R t, y S )
等都是从
A 到 B 的二元关系,而3 和 R4 同时也是 A 上的二元关系。
例设 A {a, b} , B {c, d} ,试写出从 A 到 B 的所有不同的二元关系。
解:从 A 到 B 的所有不同的二元关系,即 A B 的所有子集。
0 元子集: ;
1 元子集: { a, c } 、 { a, d } 、 { b, c } 、 { b, d } ;
简化这种记法,下面给出关系的幂的定义。
定义 7.10 设 R 是集合 A 上的二元关系, n 为自然数,则 R 的 n 次幂定义为:


(1) R x, x x A I A ;
0
(2) R n1 R n R ,
(n 0)

由定义容易得到,对于任意的 m, n N ,有 R R R

离散数学二元关系习题讲解

离散数学二元关系习题讲解

极 大 元
极 小 元
作业
2.设集合X={x1,x2,x3,x4,x5}上的偏序关系如下图所示 最 最 极 极 上 下 ,求X的最大元、最小元、极大元、极小元。求子 集 上 下 大 小 大 小 确 确 集X1={x2,x3,x4},X合 ={x ,x ,x } , X ={x ,x ,x } 的上 界 界 2 3 4 5 3 1 3 5 元 元 元 元 界 界 界、下界、上确界、下确界、最大元、最小元、极 大元和极小元。 X1 无 x4 x2, x4 x1 x x1 x4
3
偏序关系
1.设集合A={a,b,c,d,e,f,g,h},对应的哈斯图见下图令 B1={a,b},B2={c,d,e}。求出B1,B2的最大元、最小 元、极大元、极小元、上界、下界、上确界、下确 界。 h
f d
c a
4
g e
集 合 B1
最 大 元 无
最 小 元 无
b
B2

c
上 下 下 上界 确 确 界 界 界 c,d,e,f a,b a,b ,g,h 无 c 无 a, b, h c d,e c h c
x1
x3 x3 x1 x1
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X2
x2 x3
x3 x1 x1
无 x5 无
X3
x5 X
x4, x3, 无 x3 x5 x1 x x5 x1 x1
5
无 x5
x4
5
x4, x5
二元关系
二元关系基本概念(重点) 关系的运算 关系的性质(重点) 关系的闭包运算 等价关系与偏序关系(难点)
关系的性质
例5 判断下述关系所具备的性质。
(1)集合A上的恒等关系,全域关系。 (2)R1={<x,y>|x≤y, x,y∈N}注:将≤改为<? (3)R2={<x,y>|x|y,x,y∈N-{0}} (4)R3={<S1,S2>|S1S2,S1,S2∈P(S)}其中P(S)是 S的幂集。注:若改为? (5)R4={<x,y>|x+y=偶数,x,y∈N}

二元关系

二元关系

2
2
则R1·R2是由A到C的二元关系,称为R1,R2
R ={(a,c)|(a,b)∈R and (b,c)∈
3
1
R} 2
记R3=R1·R2
二元关系的运算
Relation 关系
3.把逆关系也看成是一种运算,那么与其他一些运算的组合可以有一些 结论。设R,S是A到B的二元关系,T是B到C的二元关系,P是C到
二元关系(Binary relation)
Relation 关系
注意,相关性,与指定的规则有关。如:
扑克牌中的方块k与梅花k,以同花关系来说是不相关的,而以 同点关系来说是相关的。
父子二人,以同辈关系来说是不相关的,以父子关系来说是相关 的。
以上例子都是二个对象相关的关系,称为二元关系,多个对
象之间的关系,称多元关系,我们常常把多元关系也化成二
1)(R∪S)c=Rc∪Sc 2)(R∩S)c=Rc∩Sc 3 4)(R-S)C=RC-SC 5)(A×B)C=B×
6) =(A× 7)(S·T)C=TC·SC 8)(R·T)·P=R·(T· 9)(R∪S)·T=R·T∪S· 但:S·T≠T·
二元关系的运算
Relation 关系
二元关系的运算
Relation 关系
二元关系(Binary relation)
Relation 关系
对不同的A与B,在不少情况下,可以把A∪B看成某
一有意义的集合,若C=A∪B,那么A到B的二元关系可
以看成是C上的二元关系。
如:R={(a,b)|a/b,a,b∈N}是自然数集N上
二元关系(Binary relation)
Relation 关系
若(a,b),(b,c)∈R,则(a,c)∈R,称这样 的R为传递的二元关系(Transitive relation)。 此R的相关矩阵满足()∨=1

离散数学二元关系知识点总结

离散数学二元关系知识点总结
《关系的幂》
定义1
设R是A上的二元关系,nN,那么R的n次幂记为Rn,定义如下:
(1)R0是A上的相等关系,R0={<x, x> | xA}
(2)Rn+1= RnR
RmRn
(5)如果对每一x,y,zA,xRy,yRz蕴含着xRz,那么R是传递的。即
A上的关系R是传递的xyz(xAyAzAxRyyRzxRz)
《关系的合成》
定义1
设R1是从A到B的关系,R2是从B到C的关系,从A到C的合成关系记为R1R2,定义为
R1R2 = {<a, c> | aAcCb [bB<a, b>R1<b, c>R2]}R1R2有时记为R1R2。表示合成运算。
二元关系
《关系》
定义1
AX B的子集叫做A到B的一个二元关系
A1 X A2 X A3…Xan(n>1)的子集叫做A1 X A2 XA3…Xn上的一个n元关系。
An=A X A X… X A(n>1)的子集叫做A上的n元关系。
定义2
设R是Xn t=1Ai的子集,如果R=,则称R为空关系,如果R=Xn t=1Ai。则称R为全域关系。
D(R) = {x |y (<x, y>R)}叫做关系R的定义域。
R(R) = {y |x (<x, y>R)}叫做关系R的值域。
《关系矩阵和关系图》
矩阵:表达有限集合到有限集合的二元映射。
定义1
给定集合A= {a1, a2, …, an}和B= {b1, b2, …, bn},及一个A到B的二元关系R,使
定义3
设R1是Xn t=1Ai上的n元关系,R2是Xmt=1Bi上的m元关系。那么R1 = R2,当且仅当n=m,且对一切i,1<=i<=n,Ai=Bi,并且R1和R2是相等的有序n重组集合。

离离散数学 第7章 二元关系

离离散数学 第7章 二元关系

关于AC∧BD A×BC×D的讨论
该性质的逆命题不成立,可分以下情况讨论。 (1)当A=B=时,显然有AC 和 BD 成立。 (2)当A≠且B≠时,也有AC和BD成立,证明如下:
任取x∈A,由于B≠,必存在y∈B,因此有 x∈A∧y∈B
<x,y>∈A×B <x,y>∈C×D x∈C∧y∈D x∈C 从而证明了 AC。 同理可证 BD。
<x,y>AC xAyC xByD <x,y>BD (2) 不一定.反例如下:
A={1},B={2}, C = D = , 则 AC = BD 但是 A B.
第二节 二元关系
一、二元关系的定义 1.定义 7.3 如果一个集合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集合非空, 且它的元素都是有序对 (2)集合是空集 则称该集合为一个二元关系, 简称为关系,记作 R. 如果<x,y>∈R, 可记作 xRy;如果<x,y>R, 则记作 x y 2.实例:R={<1,2>,<a,b>}, S={<1,2>,a,b}. R 是二元关系, 当 a,b 不是有序对时,S 不是二元关系 根据上面的记法,可以写 1R2, aRb, a c 等.
关于AC∧BD A×BC×D的讨论
该性质的逆命题不成立,可分以下情况讨论。 (3)当A=而B≠时,有AC成立,但不一定有
BD成立。 反例:令A=,B={1},C={3},D={4}。
(4)当A≠而B=时,有BD成立,但不一定有 AC成立。 反例略。
例 设 A={1,2},求 P(A)×A。 解 P(A)×A ={ ,{1},{2},{1,2}}×{1,2}
4.关系的表示 表示一个关系的方式有三种:关系的集合表达式、关系矩阵、关系图. 关系矩阵和关系图的定义 关系矩阵 若 A={x1, x2, …, xm},B={y1, y2, …, yn},R 是从 A 到 B 的关系, R 的关系矩阵是布尔矩阵 MR = [ rij ] mn, 其中 rij = 1 < xi, yj> R. 关系图 若 A= {x1, x2, …, xm},R 是从 A 上的关系, R 的关系图是 GR=<A, R>,其中 A 为结点集,R 为边集. 如果<xi,xj>属于关系 R,在图中就有一条从 xi 到 xj 的有向边. 注意: 关系矩阵适合表示从 A 到 B 的关系或者 A 上的关系(A,B 为有穷集) 关系图适合表示有穷集 A 上的关系

离散数学中的二元关系

离散数学中的二元关系

离散数学中的二元关系1 什么是二元关系二元关系是离散数学里面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两个可以分别属于两个集合A和B的元素之间的关系。

它是一种特殊的集合论概念,意味着在某一个函数f上,两个元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单一的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之为二元关系。

这种二元关系可以用写成集合的形式也可以是表的形式。

2 二元关系表的一般形式一般的二元关系表的形式为:$f=\left\{\left(x,y\right)\inA\times B \mid P(x,y)\right\}$其中,A和B都是集合,P(x,y)是关于它们的关系式,学习中会有各种关系式,比如等于、不等于、大于及小于等。

3 二元关系的类型由于不同的二元关系关系式不同,所以,二元关系也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有:(1)等价关系:表示两个可以互换的元素之间的关系,一般以“=”表示,也可以一一对应;(2)全序关系:表示两个元素之间的一种“前大于后”的关系,一般以“>”或“<”表示,可以用来描述一种有序的类型;(3)传递关系:这种关系意味着“当关系式成立时,如果保持原有的条件不变,则关系式仍然成立”,这种关系一般以“++”表示;(4)偏序关系:和全序关系类似,也是一种前大于后的一种关系,但不代表完全的大小,只是一种大体的参照,一般以“>+”及“<+”表示;(5)子集关系:子集关系是一个集合是某个集合的子集,一般以“⊆”表示;(6)关联关系:此关系也称为满足关系,是指满足一定的关系式,两个或多个元素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一般以“→”表示。

4 二元关系的应用二元关系是离散数学中很重要的概念,与它特殊的表达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数学运算中,二元关系常常被用来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排列组合以及概率等,还应用于计算机科学中的图论。

此外,在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中,二元关系也被广泛应用,它有助于理解彼此之间的关系、区分概念及表达媒体变化等。

02-第4讲:二元关系

02-第4讲:二元关系

表示方法
1 集合表示法 (前已使用) 2 关系矩阵法(从有穷集A到有穷集B的关系) 3 关系图(有穷集A上的关系)源自基本概念定义4.4
设两个有穷集A={x1, x2, …, xm},
B={y1, y2, …, yn},R A×B。
则对应于二元关系R有一个关系矩阵:
MR=(rij)m×n,其中
rij
离散数 学罗 元 勋 博 士
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第4讲 二元关系
基本概念
定义4.1
二元关系 如果一个集合为空集或者它的每个元素都是有 序对,则称这个集合是一个二元关系,一般记 作R。二元关系也可简称关系。
对于二元关系R, 如果<x,y>∈R,则记作xRy;
如果<x,y>R,则记作xRy。
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
定义4.3
对任何集合A: EA={<x,y>|x∈A∧y∈A}=A×A, IA={<x,x>|x∈A}。
例子
例4.1 设A={a,b},请写出P(A)上的包含关系R 。 解:P(A)={,{a},{b},A}。 R ={<,>,<,{a}>,<,{b}>, <,A>,<{a},{a}>,<{a},A>, <{b},{b}>,<{b},A>,<A,A>}。
定义4.2
设A,B为集合,A×B的任何子集所定义的 二元关系称作从A到B的二元关系。特别 当A=B时,则叫做A上的二元关系。
基本性质
思考
有穷集A上有多少个不同的二元关系?
若|A|=n
则|A×A|=n2 |P(A×A)|=2n2

《离散数学》中二元关系传递性的判定

《离散数学》中二元关系传递性的判定

《离散数学》中二元关系传递性的判定1. 引言1.1 介绍二元关系二元关系是离散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在离散数学的研究中,我们常常需要研究元素之间的各种关系,而二元关系就是其中一种最基本的形式。

简而言之,二元关系就是一个元素对的集合,其中每个对代表了两个元素之间的关系。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二元关系。

假设我们有一个集合A={1,2,3,4},我们可以定义一个二元关系R为{(1,2),(2,3),(3,4)}。

在这个关系中,元素1和2之间存在关系,元素2和3之间也存在关系,但是元素1和3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二元关系可以通过图形的形式来表示,通常我们用有向图或者无向图来表示不同类型的二元关系。

有向图中,每个节点代表集合中的一个元素,而每条边代表元素之间的关系。

无向图则更多地表示元素之间的对称关系。

通过研究二元关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元素之间的关系性质,为解决各种离散数学中的问题奠定基础。

在接下来的我们将深入研究二元关系的性质以及传递性的重要性。

1.2 引入传递性概念传递性是离散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性质,它指的是如果集合中的元素之间存在某种关系,那么这种关系是否能够由某种规律或者条件连接起来,使得如果集合中的某两个元素之间存在这种关系,那么它们之间也存在这种关系。

传递性是二元关系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集合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推断出更多的信息。

在离散数学中,传递性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传递性,我们可以将复杂的关系简化为更加清晰和直观的形式,从而更好地理解集合中元素之间的联系。

传递性也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图论、逻辑推理和关系代数等领域中,传递性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了解二元关系的传递性及其判定方法对于深入学习离散数学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二元关系的定义、性质和传递性的概念,以及如何判定二元关系是否具有传递性,希望能够带给读者更多的启发和认识。

二元关系与划分

二元关系与划分

二元关系与划分
一、互补性
1、抽象与具体:抽象性思维和具体性思维是彼此互补的,前者能建立抽象的大局,后者则能深入表达真实的特征。

2、理论与实践:理论建构和实践尝试是彼此互补的,前者能提供理论经验,后者
则可以检验理论有效性。

3、思想与行动:审视思想和行动表达是彼此互补的,前者能提供长期的思想支持,后者则可以检验行动的有效性。

二、对立性
1、自我与他者:自我思维和他者思维是彼此对立的,前者是深刻理解自我的内容,后者则能检视对立他者的情况。

2、独立与合作:独立思考和合作行为是彼此对立的,前者是理解自身思维独立性,后者则是与他人共同行动出结果。

3、客观与主观:客观观察和主观想象是彼此对立的,前者能提供客观真实的信息,后者给予创造性的思维建构。

二元关系 离散数学

二元关系 离散数学

二元关系离散数学
二元关系是离散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

二元关系是指将两个元素组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关系。

例如,整数之间的“大于”、“小于”等关系。

在二元关系中,每个元素都称为关系的一部分。

二元关系可以用箭头或括号表示。

例如,如果我们有集合A={1,2,3}和集合B={a,b,c},那么我们可以定义二元关系R={(1,a),(1,b),(2,b)},这表示1和a、1和b,2和b之间存在关系。

二元关系的性质也是离散数学中非常重要的。

二元关系可以是自反的,反对称的,传递的和等价的。

自反关系表示每个元素都与自己存在关系,反对称关系表示如果两个元素之间存在关系,那么它们不能同时与相同的元素存在关系,传递关系表示如果两个元素之间存在关系,那么这种关系会传递到它们之间的其他元素之间,等价关系表示该关系是自反的、对称的和传递的。

这些性质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描述二元关系。

二元关系在离散数学中有许多应用。

例如,它们可以用于网络分析、逻辑推理、图像处理等领域。

在计算机科学中,二元关系在数据库中的查询和排序算法中也有广泛应用。

总之,二元关系是离散数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它将两个元素联系在一起,并具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和应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6.2.8 (续)
(2)假设A={1,2,3,4},则A上的小于等于关系
R2={<1,1>,<2,2>,<3,3>,<4,4>,<1,2>,<1,3>,
<1,4>,<2,3>,<2,4>,<3,4>}。 1 3
2
2013-7-10
4
150-26
电子科技大学离散数学课程组——国家精品课程
3. 关系矩阵
2013-7-10
150-2
电子科技大学离散数学课程组——国家精品课程
第6章 二元关系
1
二元关系 关系的运算 关系的性质
内 容 提 要
2
3
4
关系的闭包运算
150-3
2013-7-10
电子科技大学离散数学课程组——国家精品课程
6.2 二元关系
6.2.1 序偶与笛卡尔积
定义6.2.1 由两个元素x,y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 的二元组称为有序偶对(序偶),记作<x,y>,其 中称x为<x,y>的第一元素,y为<x,y>的第二元素。
有A×(B∪C)=(A×B)∪(A×C)。
(2)、(3)和(4)的证明作为练习,自证。
2013-7-10 150-13
电子科技大学离散数学课程组——国家精品课程
定理6.2.2
设A,B,C,D是任意四个集合,则
(A×B)(C×D) AC,BD。
证明 充分性():
பைடு நூலகம்
对任意<x,y>∈A×B,有x∈A且y∈B。
(2)设R上的“相等”关系为S,则
S={<x,y>|(x,y∈R)∧(x=y)}。
2013-7-10 150-22
电子科技大学离散数学课程组——国家精品课程
2. 关系图法
(1)A≠B
设A={a1,a2,…,an},B={b1,b2,…,bm},R是 从A到B的一个二元关系,则规定R的关系图如下: ①.设a1,a2,…,an和b1,b2,…,bm分别为图中的结点, 用“。”表示;
2013-7-10
150-18
电子科技大学离散数学课程组——国家精品课程
例6.2.4
假设A={a,b},B={c,d},试写出从A到B的所有不同 关系。 解 因为A={a,b},B={c,d},所以 A×B={<a,c>,<a,d>,<b,c>,<b,d>}。 于是A×B的所有不同子集为: 0–元子集:Φ; 1–元子集:{<a,c>},{<a,d>},{<b,c>},{<b,d>}; 2–元子集:{<a,c>,<a,d>},{<a,c>,<b,c>}, {<a,c>,<b,d>},{<a,d>,<b,d>}, {<a,d>,<b,d>},{<b,c>,<b,d>};
2013-7-10
150-10
电子科技大学离散数学课程组——国家精品课程
定理6.2.1
设A,B,C是任意三个集合,则
(1)A×(B∪C)=(A×B)∪(A×C);
(2)(B∪C)×A=(B×A)∪(C×A);
(3)A×(B∩C)=(A×B)∩(A×C);
(4)(B∩C)×A=(B×A)∩(C×A)。
2013-7-10 150-19
电子科技大学离散数学课程组——国家精品课程
例6.2.4 解(续)
3–元子集:
{<a,c>,<a,d>,<b,c>},{<a,c>,<a,d>,<b,d>},
{<a,c>,<b,c>,<b,d>},{<a,d>,<b,c>,<b,d>};
4–元子集:{<a,c>,<a,d>,<b,c>,<b,d>}。 注意
2013-7-10
150-5
电子科技大学离散数学课程组——国家精品课程
N重有序组
定义6.2.3 由n个元素a1,a2,a3,…,an 按照一定次序 组成的n元组称为n重有序组(n-Type)(Vector),记 作:<a1,…,an> 例6.2.2 用n重有序组描述下列语句。 定 义 6.2.4 给 定 n 重 有 序 组 <a1,a2,…,an> 和 (1)中国四川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 <b1,b2,…,bn>。 <中国,四川,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 (2)2006年9月10日18点16分25秒; <a1,a2,…,an>=<b1,b2,…,bn> <2006,9,10,18,16,25> (3)16减5再加3除以7等于2。 <16,5,3,7,2> ai=bi(i=1,2,…,n)
②.如<ai,bj>R,则从ai到bj可用有向边ai。。bj 相连。<ai,bj>为对应图中的有向边。
2013-7-10
150-23
电子科技大学离散数学课程组——国家精品课程
关系图法(续)
(2)A=B
设A=B=<a1,a2,…,an>,R是A上的关系,则R的关 系图规定如下: ①.设a1,a2,…,an为图中结点,用“。”表示
2013-7-10
150-7
电子科技大学离散数学课程组——国家精品课程
例6.2.3
设A={a},B={b,c},C=Φ,D={1,2},请分别写出 下列笛卡儿积中的元素。 (1)A×B,B×A;(2)A×C,C×A;
(3)A×(B×D),(A×B)×D。
解 根据笛卡儿积的定义,有
(1)A×B={<a,b>,<a,c>},
根据笛卡儿积的定义有x∈C且y∈D,从而
AC,BD。
综上所述,定理成立。
2013-7-10
150-15
电子科技大学离散数学课程组——国家精品课程
推广
定义6.2.6 设A1,A2,…,An是n个集合,称集合 A1×A2×…×An ={<a1,a2,…,an>|(ai∈Ai)∧i∈{1,2,3,…,n}} 为集合A1,A2,…,An的笛卡儿积(DescartesProduct) 当A1=A2=…=An=A时,有A1×A2×…×An=An。 定 理 6.2.3 当 集 合 A1,A2,…,An 都 是 有 限 集 时 , |A1×A2×…×An|=|A1|×|A2|×…×|An|。
2013-7-10
150-11
电子科技大学离散数学课程组——国家精品课程
定理6.2.1 证明
(1)对任意<x,y>∈A×(B∪C), 由笛卡儿积的定义知,x∈A且y∈B∪C;
由并运算定义知,y∈B或者y∈C。
于是有x∈A且y∈B或者x∈A且y∈C。 从而,<x,y>∈A×B或者<x,y>∈A×C。 即<x,y>∈(A×B)∪(A×C), 所以,A×(B∪C)(A×B)∪(A×C)。
2013-7-10 150-17
电子科技大学离散数学课程组——国家精品课程
特别
当R=Φ时,称R为空关系(emptyrelation);
当R=A×B时,则称R为全关系(TotalRelation)。
设一有序对<x,y>:
若<x,y>∈R,则记为xRy,读作“x对y有关系R”;
若<x,y>R,则记为xRy,读作“x对y没有关系R”。
2013-7-10
150-12
电子科技大学离散数学课程组——国家精品课程
定理6.2.1 证明(续)
另一方面,对任意<x,y>∈(A×B)∪(A×C), 由并运算定义知,<x,y>∈A×B或者<x,y>∈A×C。
由笛卡儿积的定义知,x∈A且y∈B或x∈A且y∈C。
进一步有x∈A且y∈B∪C, 从而<x,y>∈A×(B∪C)。 所以(A×B)∪(A×C)A×(B∪C)。 于是,根据定理1.2.2,
2013-7-10 150-6

电子科技大学离散数学课程组——国家精品课程
笛卡尔乘积
定义6.2.5设A,B是两个集合,称集合: A×B={<x,y>|(x∈A)∧(y∈B)}
为集合A与B的笛卡尔积(DescartesProduct)。
注意: ① 集合A与B的笛卡儿积A×B仍然是集合; ② 集合A×B中的元素是序偶,序偶中的第一元素取 自A,第二元素取自B。
2013-7-10
150-16
电子科技大学离散数学课程组——国家精品课程
二元关系
定义6.2.7 设A,B为两个非空集合,称A×B的任何 子集R为从A到B的二元关系,简称关系(Relation)。 如A=B,则称R为A上的二元关系。 这里,A称为R的前域,B称为R的后域。 令 C={x|<x,y>R}A, D={y|<x,y>R}B, 称C为R的定义域,记为C=domR;称D为R的值域, 记D=ranR;并称fldR=D∪C为R的域。
B×A={<b,a>,<c,a>}; (2)A×C=Φ,C×A=Φ;
2013-7-10 150-8
电子科技大学离散数学课程组——国家精品课程
例6.2.3 解(续)
(3)因为B×D={<b,1>,<b,2>,<c,1>,<c,2>}, 所以A×(B×D) 同理,(A×B)×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