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心得体会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为基础,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课程,是以回归生活为基本趋向,以儿童的生活为

基础,以培养良好的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其根本理念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基础;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品德这门学科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更能引领学生的行为,在课程目标中指出:品德与社

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

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吴儒敏

老师的讲座中有一幅画面,让我感到了当今学生冷酷的心,残酷的行为及其那种独有的“良好”心理素质。方一均在杀害老师之后的几天的表现令我们教师感到震惊,震惊之余,我们不得

不思考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可持续性。

由原来的〈〈思想品德〉〉到现在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体现了本门

学科的特性——回归生活。生活离不开品德,品德离不开生活。品德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

生活,最终又为生活服务。教师要挖掘身边的资源有激情,用真情去教授〈〈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通过教师的激情让学生动真情,从而有满腔热情投入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使

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使小学生从小就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李长春同志曾指出:“对中国游客加强文明素质教育,努力改善中国人的国际形象。”这充分

说明中国人的文明素质有待提高,而提高中国人的文明素质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从小抓起,从

提高小学生的素质做起。通过本次培训与学习,使我更加认识到小学品德学科的重要性,加

深了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理解。〈〈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更重要是教

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因此,在小学品德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

1.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

1.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

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要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

1.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

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

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

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

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2.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我们国家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必须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农

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

首先,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现在就有许多身在农村而不爱村、

不爱劳动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他们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走出农门,离开

家乡……这样的想法是偏面的。这种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存在。这时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我

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在教《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首先用类比法引导学生说说参与劳动的不同感受,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

3.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可以尝试:明理激情导行模式;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问题--讨论”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角色扮演模式;这种模式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益较好。

真正让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品质的社会主义少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