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促进无溶剂条件下酯键型猪去氧胆酸分子钳的快速有效合成

合集下载

微波促进下嘧啶和嘌呤衍生物的绿色合成

微波促进下嘧啶和嘌呤衍生物的绿色合成

( o lg f S in e C le eo ce c ,He e i e st f En i e rn bi Un v r iy o g n e i g,Ha da 5 0 8 n n 0 6 3 ,He e ,C i a bi h n )
Ab t a t sr c :Fo he r a ton ofp e a i i t lc r na e ( r t e c i r p rng d e hy a bo t DEC)f o u e n t no ,s a d r r m r a a d e ha l t n a d mo—
选 择 性 好 。产 物 经 H NMR、 ”C NMR 进 行 了表 征 。 关键词 : 啶 嘧 嘌呤 微波 绿 色 合 成
文献标识 码 : A
中 图分 类 号 : TQ4 o 3 TQ4 3 5 6.6 6 . 4
在 侧 链 中含 有 丌 和 P兀键 的 嘧 啶 和 嘌 呤 碱 一 一
第 2 7卷 第 4期 21 O O年 7月






49
S PECI ALI TY PETROCHEM I CALS
微 波 促 进 下 嘧 啶 和 嘌 呤 衍 生 物 的 绿 色 合 成
徐 绍 红 张 伟
( 乡学院化学与化工学 院, 南 新乡 430) 新 河 5 0 0
不 饱 和 卤代 烃 的烷 基 化 反 应 l 。这 些 反 应 普 遍 l 7 ] 存 在 着 使用 有 机 溶 剂 ( D O, 如 MS DMF等 ) 试 剂 、 昂贵 、 应 时 间 长 等 缺 点 , 区 域 选 择 性 差 , 反 且 收
率低 。
基衍 生物 , 改变 了天 然核 苷 中的糖 基结 构 , 以作 可 为潜在 的 非核苷 抑 制 剂 ( NNI)t] s Ia。这 些 非 核 苷 , 抑 制剂 虽然 不 和酶 的催 化 部 位 作 用 , 是 可 以 通 但 过 兀丌或 pn作用 和酶 的疏 水 部位 结 合 。这 些 弱 一 - 相 互作 用 可 以影 响 酶作 用 的发 挥 , 而在 药 物 ]从 化 学研 究 中得到 应用 。文 献报 道 的合成 方法 主要

新的噻二唑型猪去氧胆酸分子钳的微波合成

新的噻二唑型猪去氧胆酸分子钳的微波合成


要:在微波辐射 条件 下,以猪去 氧胆 酸和 1 , 3 , 4 . 噻二唑 为原料 , 设计合 成 了 1 0个含噻二唑结构单元 为手臂的新型猪
去 氧胆 酸分子钳,其结构经 。 H NMR , I R , E S I . MS及元素分析确证 . 通过微 波法和常规 法的对 比发现,使用微波法后,产 率从 3 8 ~4 8 % 提 高到 8 0~9 1 %,反应 时间从 l 8 0 0~2 4 0 0分钟缩短到 4 0 ~5 0分钟 .利用紫外光谱滴定法考察 了主体化
d o i : 1 O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4 2 7 I . 2 0 I 3 . 0 6 . 0 8
新 的噻 二唑型猪去氧胆酸 分子钳 的微 波合成
毕 庆伟 ,石治 川,赵 志 刚,夏振 洋
( 西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环境 保护工程 学院,四川 成都 6 1 0 0 4 1 )
( 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 司) ; X - 4型数字显示显微熔点测定仪 ( 温度计未经校 正, 北京泰克仪器 有限公 司) ;
收稿 日期 :2 0 l 3 . 0 9 . 2 4
作者 简介 :赵志刚( 1 9 6 3 - ) , 男, 教授, 博士, 从 事生物有机与微波 化学研究 基金项 目:N) I I 省科技支撑 计划 基金( N o . 2 0 1 2 S Z 0 1 6 0 ) 资助项 目.
第3 9 卷第 6 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 自 然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S o u t h we s t Un i v e r s i t y f o r Na t i o n a l i t i e s ・ N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微波促进无溶剂下类biginelli和hantzsch反应研究

微波促进无溶剂下类biginelli和hantzsch反应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微波促进无溶剂下类Biginelli和Hantzsch反应研究姓名:占红文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有机化学指导教师:***2009-06摘 要杂环化合物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自从1857年Anderson从骨焦油中分离出吡咯到1882年Meyer戏剧性地发现噻吩至今也不过一个多世纪,被研究的杂环化合物已发展到惊人的数字。

本世纪三十年代拜尔斯坦有机化学手册记载的杂环化合物数目,约占当时已知的数十万种有机化合物的1/3左右 。

到1971年,已知的几百万种有机化合物中,有一半以上是杂环化合物。

近几十年来,杂环化合物在有机物中所占的比例仍是有增无减。

随着杂环化合物数目的迅速增加,其种类也越来越复杂。

杂环类化合物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张。

在经典的有机合成方法中,很少考虑应用杂环化合物。

这可能是由于杂环常常要用链状化合物合成,通过杂环再合成链状化合物步骤较多。

但实际上杂环中有许多是容易合成的,并且操作简单而收率高,有些化合物应用经典方法难以合成,而应用杂环却容易实现。

例如:利用杂环增长碳链。

杂环化合物是一类具有药理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许多研究人员以杂环类小分子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为母体,筛选具有抗菌活性的药物,因此研究杂化化合物的合成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本论文结合我们实验室近几年研究工作的基础与特色,继续开展新的研究课题,主要利用聚焦微波辐射非催化无溶剂有机合成技术通过多组分缩合反应合成了一系列有机杂环化合物。

本论文共分三章:第一章文献综述本章对近年来微波辐射、无溶剂合成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综述。

第二章 微波促进无溶剂下3,4-二氢嘧啶-2-硫酮衍生物的合成本章研究了在无溶剂,无催化剂,微波辐射下以芳香醛、硫尿和乙酰乙酸乙酯为原料的Biginelli缩合反应,高产率地合成了32个3,4-二氢嘧啶-2-硫酮衍生物。

该方法不仅反应条件温和,反应时间短,避免使用催化剂,后处理过程简单,而且避免了使用有机溶剂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具有绿色合成的特点。

无溶剂条件下微波辐射合成2_氨基噻唑衍生物

无溶剂条件下微波辐射合成2_氨基噻唑衍生物

2005年第25卷有机化学V ol. 25, 2005第7期, 826~829 Chines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No. 7, 826~829* E-mail: fengchao@; Tel.: 8627-83692749.Received October 15, 2004; revised December 9, 2004; accepted January 24, 2005.No. 7 成冲云等:无溶剂条件下微波辐射合成2-氨基噻唑衍生物827图1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Figure 1The synthetic rout of target compounds司, 噻吩乙酮来自Avoco公司, 4-甲基苯乙酮自制; 其余均为市售试剂.1.2 2-氨基-4,5,6,7-四氢苯并噻唑(1)的合成将硫脲7.6 g (0.1 mol)、碘12.7 g (0.05 mol)和环己酮5.2 mL (0.05 mol)混合, 搅拌下在195 W微波辐射反应40 s后接着130 W反应5 min. 反应完毕加热水200 mL,趁热过滤, 滤液用Na2CO3处理, 得黄色固体, 冷却减压过滤, 滤饼用蒸馏水洗涤两次, 真空干燥后得6.4 g 淡黄色针状晶体1, 产率88%. m.p. 86~87 (℃文献值[4] 87~88 );℃1H NMR (CDCl3, 300 MHz) δ: 1.80 (s, 4H), 2.55 (s, 4H), 4.89 (d, J=32 Hz, 2H); IR (KBr) ν: 3373, 3283, 3169, 3087, 2933, 2844, 2741, 1637, 1584, 1524, 1442, 1367, 1311, 1277, 1239, 1181, 1113, 1062, 1018, 892, 725, 695, 650, 630, 537 cm-1.1.3 2-氨基-4-苯基噻唑(2)的合成将硫脲7.6 g (0.1 mol)、碘12.7 g (0.05 mol)和苯乙酮5.2 mL (0.05 mol)混合, 搅拌下在130 W微波辐射反应2 min后接着65 W反应10 min. 反应完毕加乙醚50 mL洗涤, 滤除乙醚, 残留物加热水200 mL, 趁热过滤,滤液用氨水调至中性, 得白色絮状固体, 冷却过滤,滤饼用蒸馏水洗涤两次, 真空干燥得5.7 g微黄色针状晶体2, 产率67%. m.p. 149~150 (℃文献值[8] 146~148 );℃1H NMR (CDCl3, 300 MHz) δ: 7.78 (d, J=8 Hz, 2H), 7.47 (t, J=27 Hz, 2H), 7.28 (t, J=15 Hz, 1H), 6.73 (s, 1H), 5.11 (s, 2H); IR (KBr)ν: 3435, 3254, 3155, 3114, 3068, 1599, 1516, 1482, 1441, 1338, 1319, 1202, 1040, 769, 716, 667, 578 cm-1.1.4 2-氨基-4-[4-甲氧基-苯基]噻唑(3)的合成将硫脲2.4 g (32 mmol)、碘3.9 g (16 mmol)和对甲氧基苯乙酮2.4 g (16 mmol)混合, 搅拌下在65 W微波辐射反应11 min 40 s. 反应完毕加乙醚30 mL洗涤,除去乙醚, 残留物加热水200 mL, 趁热过滤,滤液用氨水调至中性, 冷却过滤,滤饼用蒸馏水洗涤两次, 真空干燥得2.1 g白色粉末3, 产率64%. m.p. 206~208 (℃文献值[4] 204~205 );℃ 1H NMR (CDCl3, 300 MHz) δ: 7.70 (d, J=9 Hz, 2H), 7.26 (s, 1H), 6.91 (d, J=9 Hz, 1H), 6.59 (s, 1H), 4.98 (s, 2H), 3.85 (d, J=13 Hz, 3H); IR (KBr) ν: 3441, 3119, 1626, 1538, 1523, 1494, 1452, 1417, 1327, 1291, 1246, 1179, 1037, 836, 738, 700, 602 cm-1.1.5 化合物4~9的合成参考1.4合成化合物4~9, 微波辐射反应条件和产率见表1.表1微波辐射合成化合物3~9的反应条件及产率aTable 1 The reaction condition and yield of compounds 3~9 Compd.R1R2t/min 产率/%3 p-CH3OC6H4 H11.6 644 p-ClC6H4 H15445 p-CH3C6H4 H20 126 p-H2NC6H4 H 5 217 p-O2NC6H4 H 5 268 2-Thieyl H20379 α-Naphthyl H20 17a微波辐射功率均为65 W (10%).2-氨基-4-[4-氯-苯基]噻唑(4): m.p. 169~170 (℃文献值[4] 163~164 );℃1H NMR (CDCl3, 300 MHz) δ: 7.70 (d, J=8 Hz, 2H), 7.34 (d, J=24 Hz, 2H), 6.71 (s, 1H),5.12 (s, 2H); IR (KBr) ν: 3441, 3114, 2345, 1635, 1536, 1478, 1403, 1341, 1089, 1040, 1011, 823, 730, 574, 486cm-1.2-氨基-4-[4-甲基-苯基]噻唑(5): m.p. 125~126(℃文献值[4] 124~125 );℃1H NMR (CDCl3, 300 MHz) δ: 7.66 (d, J=8 Hz, 2H), 7.21 (d, J=9 Hz, 2H), 6.67 (s,1H), 5.03 (s, 2H), 2.36 (s, 3H); IR (KBr) ν: 3455, 3118, 1638, 1539, 1522, 1490, 1401, 1333, 1113, 1037, 824, 730,694 cm-1.2-氨基-4-[4-氨基-苯基]噻唑(6): m.p. 168~170(℃文献值[4] 174~175 );℃1H NMR (CDCl3, 300 MHz) δ: 7.55 (b, 2H), 6.68 (t, J=19 Hz, 1H), 6.54 (s, 1H), 6.51 (s, 1H), 4.65 (b, 2H), 4.05 (b, 2H); IR (KBr) ν: 3370, 1608, 1509, 1402, 1277, 1181, 833, 755 cm-1.2-氨基-4-[4-硝基-苯基]噻唑(7): m.p. 283~285(℃文献值[4] 285~286 );℃ 1H NMR (CDCl3, 300 MHz) δ: 8.24 (d, J=9 Hz, 2H), 7.94 (d, J=8 Hz, 2H), 6.97 (s,1H), 5.02 (s, 2H); IR (KBr) ν: 3401, 3154, 1694, 1642, 1595, 1539, 1505, 1404, 1322, 1261, 1206, 1110, 1039, 854, 843, 748, 720, 619 cm-1.2-氨基-4-噻吩基噻唑(8): m.p. 127~130 (℃文献值[4] 131~132 ℃); 1H NMR (CDCl3, 300 MHz) δ: 7.33 (d, J=3 Hz, 1H), 7.25 (t, J=9 Hz, 1H), 7.03 (t, J=8 Hz,1H), 6.62 (s, 1H), 5.02 (s, 2H); IR (KBr) ν: 3424, 3116, 2341, 1627, 1548, 1522, 1401, 1364, 1115, 800, 703 cm-1.828有机化学V ol. 25, 20052-氨基-4-萘基噻唑(9): m.p. 153~156 ,℃1H NMR (CDCl3, 300 MHz) δ: 8.33 (t, J=9 Hz 1H), 7.86 (t, J=8 Hz, 2H), 7.63 (d, J=7 Hz, 1H), 7.48 (t, J=8 Hz, 2H), 7.26 (s, 1H), 6.65 (s, 1H), 5.22 (d, J=16 Hz, 2H); IR (KBr) ν: 3430, 3078, 1628, 1528, 1392, 1345, 1021, 810, 781, 722, 646 cm-1.2 结果与讨论在普通加热条件下,酮、硫脲和碘反应需数十小时以上, 在微波辐射条件下, 利用硫脲和酮反应合成2-氨基噻唑衍生物的文献未见报道. 本文利用微波反应合成了9种化合物, 其性状与熔点与文献报道一致. 并利用IR和1H NMR对化合物结构进行了确证.2.1 最佳反应条件的筛选为了寻找微波辐射反应的最佳条件, 在预试验的基础上, 本文对微波辐射功率、辐射时间和投料比进行研究. 以环己酮为例(表2), 应用正交设计方法, 以产率为考核指标, 设计考察了它们的影响.表2 正交设计的因素与水平的选择(L34)aTable 2 The factor and level of orthogonal test (L34)因素 A/WB/minC D水平1 130 10 1∶2 1∶1水平2 195 151.2∶2 1.2∶1水平3 65 201.4∶2 1.4∶1a A: 辐射功率, B: 反应时间, C: 环己酮和硫脲投料比, D: 环己酮和碘投料比.利用《正交设计助手oea》软件将实验数据处理(表3). 实验表明反应最优水平组合为A1B2C2D1.由表3可看出四因素中影响最大的是酮/碘投料比;表明碘在环化反应中起主导作用, 既可催化引发反应又参与了反应过程, 是反应原料之一. 依据表3最佳反应条件, 经多次验证, 表明微波辐射法比普通加热法反应时间缩短48倍, 产率与文献值[4]相当.2.2 微波辐射功率和时间的影响提高微波辐射功率、延长辐射反应时间, 有利于促表3 正交设计处理直观分析表aTable 3 Results and calculation of orthogonal testFactornA/W B/min C DYield/%1 13010 0.5 1 692 13015 0.6 1.2 553 13020 0.7 1.4 514 19510 0.6 1.4 605 19515 0.7 1 606 19520 0.5 1.2 267 6510 0.7 1.2 378 6515 0.5 1.4 619 6520 0.6 1 53I 58.355.3 52 60.7II 48.758.7 56 39.3III 50.343.3 49.357.3极差9.615.4 6.721.4a A, B, C, D同表2.进环合作用; 然而功率过高反而导致产率降低. 实验过程中发现, 功率高时, 反应体系易干燥结块黏附于瓶壁,使反应物不能充分均匀接触, 导致反应进行不完全, 副反应增多, 后处理困难, 产率大幅度降低. 微波辐射功率较低时, 达不到环合条件, 即使延长辐射时间也不能达到理想产率甚至得不到目标化合物. 因此, 本文采用双功率微波辐射法. 即先以适宜的高功率反应一段时间,目的在于诱发反应进行; 接着低功率长时间辐射以保证环合反应充分进行.以化合物1,2的合成为例(如表4所示), 实验证明双功率微波合成法既能诱发反应进行又避免反应过度,使产率显著提高.2.3 微波辐射合成2-氨基噻唑衍生物反应机理的初步探讨碘存在下酮与硫脲反应生成氨基噻唑衍生物的机理未见文献探讨. 实验结果(表3)显示碘/酮投料比是该反应的重要影响因素, 表明碘除起催化作用外, 同时也参与了反应. 同时双功率实验结果(表4)表明高功率引发有利于促进碘分子进攻酮的α碳原子, 但辐射时间太表4 单、双功率微波辐射合成反应比较Table 4 A comparison of single-time and double-time microwave irradiation of compounds 1 and 2单功率反应双功率反应P/W t/min 产率/% P1/W t1/min P2/W t2/min 产率/%1 130 15 63 1950.6 130 5 882 130 6 58 130 2 65 10 67No. 7成冲云等:无溶剂条件下微波辐射合成2-氨基噻唑衍生物829长会导致碘升华和反应体系炭化而阻碍进一步环合, 所以还需在低功率下使环合反应充分进行. 参照氯乙醛和硫脲反应制备2-氨基噻唑的反应机理[9], 结合实验结果分析, 作者认为该反应可能机理是: 碘分子首先与酮的α碳作用生成不稳定的中间物α-碘代酮, 再与硫脲反应,所得产物再经环化、脱水等步骤得到终产物, 假设历程如图2. 另外以2-戊酮、丙酮、环戊酮等为原料进行微波辐射反应, 均未得到目标产物, 可能因为原料不易生成α-碘代酮(如烷基酮)或者生成的α-碘代酮不稳定(环张力较大), 反应不能继续进行, 从侧面证实反应生成了α-碘代酮中间体的假设.关于微波辐射加速有机合成反应的原因, 目前尚无定论[10]. 本文采用微波辐射法反应, 体系温度远低于普通加热法, 初步判断微波非热效应可能对加速此类反应起决定作用. 然而微波致热效应也有一定作用; 一般所需温度较高的常规反应, 利用微波辐射法反应时需功率也较高.总之, 利用微波辐射法合成2-氨基噻唑衍生物具有反应时间短、无需溶剂、减少污染、产品易分离和后处理简单等优点. 特别是利用双功率微波辐射催化有机合成反应可大大提高反应产率和纯度.图2 假定的环合反应机理Figure 2 The ratiocinative mechanism of cyclization reactionReferences1 Zhang, A.; Xiong, W. N.; Hilbert, J. E.; DeWita, E. K.;Bidlack, J. M.; Neumeyer, J. L. J . Med . Chem . 2004, 47, 1886.2 Schneider, C. S.; Mierau, J. J . Med . Chem . 1987, 30, 494.3 Pratt, J.; Jae, H.-S.; Rosenberg, S.; Spina, K.; Winn, M.;Buchner, S.; Novosad, E.; KerKman, D.; Shiosaki, K.; Opgenorth, T.; DeBernardis, J. Bioorg . Med . Chem . Lett . 1994, 4, 169.4 King, L. C.; Hlavacek, R. J. J . Am . Chem . Soc . 1950, 72,3732.5 Yuan, K.-J.; Xia, P. Organic Heterocyclic Chemistry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Beijing, 1984, p. 95 (in Chinese).(袁开基, 夏鹏, 有机杂环化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北京, 1984, p. 95.)6 (a) Kodomari, M.; Aoyama, T.; Suzuki, Y . Tetrahedron Lett . 2002, 43, 1717.(b) Flygare, J. A.; Kearney, P. C.; Fernandez, M. J . Org . Chem . 1998, 63, 196.(c) Dane, G .; Juan, F. Tetrahedron Lett . 1999, 40, 423. 7 Varma, R. S. Green Chem . 1999, 1, 43.8 Liu, H.-L.; Li, Z.-C.; Anthonsen, T. Molecules 2000, 5,1055.9 Roberts, R. M.; Rodewald, L. B.; Wingrove, A. S. AnIntroduction to Moderny. Experimental Organic Chemistry , Translated by: Cao, X.-G .; Hu, C.-Q., Shanghai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ublishers, Shanghai, 1981, pp. 208~209 (in Chinese).(Roberts R. M., Rodewald L. B., Wingrove A. S, 近代实验有机化学导论, 曹显国, 胡昌奇译,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上海, 1981, pp. 208~209.)10 Wang, J.; Jiang, F.-C. Chin . J . Org . Chem . 2002, 22, 212 (inChinese).(王静, 姜凤超, 有机化学, 2002, 22, 212.)(Y0410151 QIN, X. Q.)No. 7Chines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IIIA New Synthetic Route of Disulfide Containing Aniline CompoundsDENG, Shi-Ren; HU, Gao-Qiang; YAN,Yong; GUO, Jian-Ping; HUANG, Wei-Guo; ZHOU, Yun-Hong; LI, Zao-Ying *Chin. J. Org. Chem. 2005, 25(7), 815Compound 1 was synthesized via a novel route by some cheap reagents in a relativelymild condition. At the same time, another new analogue 2 was prepared following the similar method. Thioacetalization Reaction of Odorlessα-Oxoketene Dithioacetals as 1,3-Propanedithiol EquivalentLIN, Chun; YU, Hai-Feng; LIU, Qun *; HOU, Dong-YanChin. J. Org. Chem. 2005, 25(7), 819Thioacetalization reaction of the selected aldehydes/ketones with 1a /1b was studied. Quantum Chemical Study on Asymmetric Allylation of BenzaldehydeCHEN, Wan-Suo *; CHEN, Zhi-Rong Chin. J. Org. Chem. 2005, 25(7), 822The quantum chemical method was employed to study the modified asymmetric allylation of benzaldehyde controlled by diisopropyl D -(-)-tartrate auxiliary. All the structures were optimized completely at the B3LYP/6-31G(d,p) level. The (R )-secondary alcohol could be achieved mainly through a six-membered ring chair-like transition state structure. From the relative reaction rate theory the main product predicted was in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Solvent Free Synthesis of 2-Aminothia-zole Derivatives under Microwave IrradiationCHENG, Chong-Yun; JIANG, Feng-Chao * Chin. J. Org. Chem. 2005, 25(7), 826Nine 2-aminothiazole derivatives were obtained under microwave irradiation condition by the reaction of thiourea, iodine and ketone in the absence of solvent. The reaction conditions were optimized by orthogonal design. The mechanism of the cyclization reaction under microwave irradiation was also suggested.Synthesis of Hydrogenated Quinolinesby Michael Addition of 1,3-Cyclohexane- dione with β,β-DicyanostyreneWANG, Jin-Jun *; XIE, Lei; KANG, Ming- Qin; ZHANG, Min; LI, Fu-Guo; CUI, Bing-CunChin. J. Org. Chem. 2005, 25(7), 830The hydrogenated quinolines were synthesized by Michael addition of1,3-cyclohexanedione with β,β-dicyanostyrene which was converted into 1,8-naphthridine derivative by the condensation with 1,3-cyclohexane-dione.Hydrogenated benzo[c ]acridin-5-one was obtained using one pot method by co-refluxing of aromatic aldehyde, α-naphthyl- amine and 1,3-cyclohexanedione. Synthesis of Cyclic Dienol Ether and Its PropertiesHUANG, Yan; LIN, Yong-Cheng * Chin. J. Org. Chem. 2005, 25(7), 835。

微波促进芳酰胺—吖啶分子钳的合成—新型吖啶类分子钳的研究I.

微波促进芳酰胺—吖啶分子钳的合成—新型吖啶类分子钳的研究I.
( 四川大学 化学学院 , 成都 606) 104
摘要 : 在微波反应条件下进行芳酰氯与吖啶黄的缩舍反应 , 合成 了一类新 型分子钳 , 并研 究了 影响反应的因素 . 所舍的分子钳 的结构均经过 N H MR, MS确认. I R, 关键词 : 吖啶黄 ; 分子钳 ; 微波辐射; 合成 中图分类号 : 6 13 9 O 2 . 2 文献标识码 : A
Ap .2 0 r 02
Vo 9 No 2 I3 .
文章 编号 :4 06 5 (0 2 0 —3 10 0 9 —7 62 0 )20 2 —4
微 波 促 进 芳 酰胺 一 啶分 子钳 的 合成 吖
— —
新型 吖啶类分 子钳 的研究 I.
张清华,牟其明, 刘静姿, 王玉良,陈淑华
作者简介 : 张清华 (9 6 . ,99 17 一)女 19 级硕士研究生
*通讯联系人 .- i c ̄ ces@s a cr E mal h nhn h i . n : n o
维普资讯
四川大学学报( 自然科 学版 )
第 3 卷 9
合成酰胺的经典方法是酰氯和胺在碱存在下进行缩合 , 然而我们在实验中发 现芳 酰氯和吖啶黄的缩合 极其困难 . 虽然经过溶剂 , 温度, 催化剂等一系列条件探索, 产率仍很低, 甚至在一些情况下不能获得 目标物 , 并且反应时间很长 ( 均在 2 h以上)R bk 成吖啶二酸分子钳时采用 高温 (0  ̄ 封管反应 . 4 . ee 合 20 C) 但封管反应
燥管的冷凝管, 由冷凝管上口加入 3 L三乙胺 , 10 (2W ) m 于 0 30 下反应 1 , mA h 冷至室温 , 10 L二氯甲烷 用 2m 溶解 , , 抽滤 二氯甲烷洗涤 , 合并滤液 , 以 1 %的 Na( 32 m 4 , 依次 0  ̄ 3 (0 L× )饱和食盐水 (0r × ) H 0 2 儿 4 洗涤 , r 无 水 N 2O 干燥 , , , aS 4 过滤 浓缩 柱层析纯化( 固定相 , 硅胶 H; 洗脱剂 ,H C2四氢呋喃 =1 :) C z1 : 0 1 分子钳 l黄色 固体 , : 产率 4 %、 p 2 1 6 E.I uc .) 30 N—H) 14 c= ; 5 8 5 m : 6 -22 R(,r 1 : 30( n ; 6 2( O) 18 ,

单手性臂脱氧胆酸分子钳的设计与微波合成

单手性臂脱氧胆酸分子钳的设计与微波合成
通 法
8 8 z H, O H) 4 5 ~4 5 m,l . H ,l C N , .9 . O( H, N H) 4 2 C ,. 9~4 2 m, H, 一 , . 7( , H, .4( l l H) 3 6 s 6 C O H3 ,. 7 d _=6 0 Hz3 2 一 H ) 0 9 O C )0 9 ( , , . , H, 1C 3 , . 2 ( ,H,9C 3 , . 7 s3 1 一 H ) R( B ) s3 1 一 H ) 0 6 ( , H,8 C 3 ;I K r 1 3 4 ( H) 2 4 C 3 , 7 2( =0) 14 , 5 3 O , 9 4( H ) 1 3 C : , 4 8, 18 ( hnl 3 1 pey C=C ,2 7 C 0 C) m E I / ) 1 4 ( 一 - c ~; S - m MS
1 1 仪 器与试 剂 .
1 实验 部 分
核磁共振仪:a nI V 0M zM4 Vr O A4 H,e i i N a 0 S
作 内标 ,M Od 为溶剂 ; D S— 红外光谱 仪 : 里叶变 傅
收 稿 日 期 :o8 ・2; 回 日期 :0 80 -6 2 o 51 修 20 -62
5 a 5b 5c

e 3CH C- CH ) 2 I3 |

R aet: H H, H O I i tp ogn , H pf iei. mn c t l s rhdoh r e pr ie egnsLC 3 C 3 C ;i r h see c 2 h,y dn ;ia ioai me y et yrcl i ,yi n. O C .i c i i d h e od d
维普资讯
第 2 第 9期 0卷

分子钳化学研究的新进展

分子钳化学研究的新进展

甲酯 相 互作 用 大小 。结 果 表 明 , 聚 炔 雌 醇 分 子钳 与 二
【, 一 丙氨 基酸 甲酯 形 成 1:l配 合 物 时 , 们对 【 )L 苯 它 ) _ 苯丙 氨基 酸 甲酯 的识 别 能力 高 于 L 苯 丙 氨 基 酸 甲酯 。 一
为 人 们 认 识 和 预 测 分 子 钳 的 手 性 识 别 能力 提 供 了理 论 依据 。
酰腙 类化合 物 由于其分子 结构 中含有 亚结构 基 团
基 金 项 目 : 西 省教 育厅 自然科 学基 金 资 助 项 目( 4 K1 7 宝鸡 文 理 学 院 自然科 学基 金 资 助 项 目( k 01 ) 陕 0 J 4 ), z l 7 收 稿 日期 : 0 1 1 0 2 1 —0 — 7
有 反 应 速 度 快 、 择 性 好 、 率 高 等 优 点 , 健 等 以 选 产 王

学 、 析 分离科 学 等领域 得 到应用 。 分
2 2 手 性 芳 酰 胺 分 子 钳 对 氨 基 酸 衍 生 物 的 对 映 选 择 . 性 识 别
猪 去 氧 胆 酸 为 隔 离 基 、 3位 桥 联 不 同 的 I, 一 基 在 )L氨
酸 甲酯 作手 性臂 , 用微 波 辐 射 法 合 成 了 8个 不 同 手 采
性 中心 和 裂 穴 的 新 型 分 子 钳 受 体 。 结 果 发 现 , 类 分 这 子 钳 受 体 由 于 结 构 微 环 境 的 改 变 而 引 起 对 映 选 择 识 别
手 性识 别是 生 物 体 内的 一 种基 本 现 象 。近年 来 , 环 糊 精 、 醚 、 芳 烃 、 蕃 等 大 环 化 合 物 及 分 子 钳 化 冠 杯 环
明, 芳杂 环酰腙 分子 钳对 客 体 苯胺 衍 生物 有 良好 的识

氨基甲酸酯型脱氧胆酸分子裂缝的微波合成

氨基甲酸酯型脱氧胆酸分子裂缝的微波合成

S n h sso v lCa b m a e t p oe u a et s d y t e i fNo e r a t —y eM lc l r ClfsBa e
o o y h lc Ac d u d r M i r wa e I r d a i n n De x c o i i n e c o v r a i to
Ab ta t e e f o e lc lrcet w r y t e i d i o d y ed sn e x e o i a i s sr c :A s r so v l i n moe u a lf e es nh sz g o il su i g d o y h l cd a s e n c s a e r g i ee t r mai mi e i t p o g n n e c o a e i a it n T e s u t r s p c rt b d e d f r n o t a n s va r h s e e u d rmir w v r d ai . h t cu e o i a c i r o r
李 杰, 谭 炯 , 志刚 赵
6 04 ) 10 1 ( 西南 民族大学 化学与环境保 护工程学院 , 四川 成 都
摘要: 在微波辐射条件下 , 以脱氧胆酸为隔离基 , 通过三光气桥 连各种芳香胺 , 良好的产率 合成 了一系列新 以
的分子裂缝 , 其结构经 MR, R, HN I MS和元素分析确证 。 关 键 词: 脱氧胆酸 ; 分子裂缝 ; 微波辐射 ; 合成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051 1 ( 0 1 0 - 1 - 10 -5 1 2 1 )20 40 2 4 中图分类号 : 6 13 0 4 .
O H) 09 d C 3 , . 9( ,J=6 4 H ,3 . z H,2 一 H ) 1C 3 ,

从去除胆红素的猪胆汁下脚料中提取猪去氧胆酸的方法[发明专利]

从去除胆红素的猪胆汁下脚料中提取猪去氧胆酸的方法[发明专利]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014.01.29C N 103539828A (21)申请号 201310449477.3(22)申请日 2013.09.27C07J 9/00(2006.01)(71)申请人安徽华印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地址232008 安徽省淮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南路39号(72)发明人黄长乐(54)发明名称从去除胆红素的猪胆汁下脚料中提取猪去氧胆酸的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从去除胆红素的猪胆汁下脚料中提取猪去氧胆酸的方法,包括猪总胆汁酸酯化、醇提取、重结晶、水解反应等步骤。

本发明以猪胆汁作为提取原料,猪胆汁原料广泛易得,降低了制备成本。

本发明提取工艺中选取甲醇为溶剂及酯化试剂,确定猪去氧胆酸甲酯水解及精制的条件,确定采用氢氧化钠作为碱催化剂,原料与其投料比为1:2.5,经该工艺流程,猪去氧胆酸的总收率达到40%以上。

(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10)申请公布号CN 103539828 A1/1页1.一种从去除胆红素的猪胆汁下脚料中提取猪去氧胆酸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取提完胆红素的猪胆汁下脚料,经皂化、水解、脱色及干燥后得到棕褐色的猪总胆汁酸粗品;(2)取猪总胆汁酸粗品,加入酯化试剂,在催化剂作用下进行酯化反应生成猪总胆汁酸酯;(3)在碱性条件下以醇提取猪总胆汁酸酯;(4)对猪总胆汁酸酯进行重结晶,得到猪总胆汁酸酯的白色粉末,于红外灯下干燥至恒重;(5)取上述(4)制得的猪总胆汁酸酯,对猪总胆汁酸酯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水解反应,将重结晶得到的白色晶体在红外灯下干燥至恒重,即可制得猪去氧胆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从去除胆红素的猪胆汁下脚料中提取猪去氧胆酸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的酯化试剂为甲醇、乙醇和异丙醇的一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从去除胆红素的猪胆汁下脚料中提取猪去氧胆酸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的酯化试剂为无水甲醇,其用量为5~10ml/g 。

无溶剂条件下微波合成苯甲酸的探讨

无溶剂条件下微波合成苯甲酸的探讨

无溶剂条件下微波合成苯甲酸的探讨
谢郢;余训爽
【期刊名称】《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年(卷),期】2013(032)001
【摘要】探讨了以苯甲醛、氢氧化钠为原料,二水合氯化铜为催化剂,在无溶剂条件下微波辐射反应有效的合成苯甲酸.实验结果表明,实验最佳反应条件为:二水氯化铜为催化剂,用量为4.5%(摩尔百分比)、微波功率640 W、辐射时间10 min和料液比2:3(苯甲醛与氢氧化钠物质的量的比值),收率可达82.30%.与传统的合成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反应时间短、条件温和、处理简单和环境友好等优点.
【总页数】3页(P27-29)
【作者】谢郢;余训爽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荆州434023;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621.3;O6-339;N33
【相关文献】
1.香豆素-3-羧酸乙酯的无溶剂微波合成研究 [J], 徐翠莲;杨楠;刘善宇;杨国玉;王彩霞;苏惠;王喜云
2.无溶剂条件下ZnBr2催化醇与苯甲酸酐的酰化反应 [J], 辛丽;孟团结;王进贤
3.无溶剂法生产2,4-二羟基苯甲酸和2,6-二羟基苯甲酸 [J], 丁贻祥;张琦;颜丽红
4.无溶剂下微波合成吡啶酰胺化合物 [J], 罗世霞;朱淮武;张笑一
5.Brφnsted酸性离子液体中苯甲酸酯、苄酯的无溶剂微波合成 [J], 李心琮;吾满江.艾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波促进胆甾类分子钳受体的合成

微波促进胆甾类分子钳受体的合成

微波促进胆甾类分子钳受体的合成
刘静姿
【期刊名称】《遵义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27)6
【摘要】目的研究微波辐射对合成胆甾类分子钳受体的反应时间及收率的影响.方法利用微波加热进行芳酰氯与脱氧胆酸甲酯的缩合反应.结果所有分子钳的结构均经过IR,MS,1HNMR确认,本法反应速度快,收率高,操作简便.结论与常规加热法相比较,微波辐射对合成胆甾类分子钳受体有显著的催化作用,选择适当的微波条件是获得最佳收率的主要原因之一.
【总页数】3页(P538-540)
【作者】刘静姿
【作者单位】遵义医学院药学系,药物化学教研室,贵州,遵义,563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13
【相关文献】
1.胆甾类分子钳人工受体的研究进展 [J], 卢奕江;杜育芝;段亚欣;徐润平;姚鑫;叶鹏
2.微波促进芳酰胺-吖啶分子钳的合成——新型吖啶类分子钳的研究Ⅰ. [J], 张清华;牟其明;刘静姿;王玉良;陈淑华
3.胆甾类分子钳受体的设计合成 [J], 胡蓉;赵志明;杨祖幸;戴怡;陈淑华
4.胆甾类分子钳人工受体手性识别的研究进展 [J], 陈静;达瓦潘多
5.胆甾类分子钳人工受体的设计合成 [J], 胡蓉;薛翠花;杨祖幸;陈淑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脱氧胆酸裂口分子的微波合成

脱氧胆酸裂口分子的微波合成

脱氧胆酸裂口分子的微波合成
陈静;赵志刚;刘兴利;石云
【期刊名称】《合成化学》
【年(卷),期】2008(16)1
【摘要】以固体K2CO3为载体,在微波辐射无溶剂条件下,脱氧胆酸甲酯与芳酰氯反应合成了9个新的脱氧胆酸裂口分子人工受体,其结构经1H NMR,IR,MS及元素分析表征.
【总页数】5页(P28-32)
【作者】陈静;赵志刚;刘兴利;石云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环境保护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41;西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环境保护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41;西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环境保护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41;西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环境保护工程学院,四川,成
都,61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641.3
【相关文献】
1.氨基甲酸酯型脱氧胆酸分子裂缝的微波合成 [J], 李杰;谭炯;赵志刚
2.微波合成氨基甲酸酯型脱氧胆酸分子钳及其分子识别性能 [J], 曾碧涛;王天霞;赵志刚
3.单手性臂脱氧胆酸分子钳的设计与微波合成 [J], 陈静;赵志刚;李晖;严平
4.脱氧胆酸手性分子钳的微波合成及其对中性分子的识别性能研究 [J], 杨学军;赵
志刚;李晖;刘兴利
5.以4-硝基苯甲酰肼和手性不对称脲结构单元为手臂的脱氧胆酸类分子钳的微波合成与阴离子识别性能研究 [J], 赵志刚;刘敏;刘亦飞;王晓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第29卷有机化学V ol. 29, 2009第6期, 956~961 Chines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No. 6, 956~961zzg63129@yahoo.c om.c n* E-mail:Received December 21, 2008; revised March 10, 2009; accepted April 21, 2009.国家民委科研基金(No. 09XN08)资助项目.No. 6吴秀明等:微波促进无溶剂条件下酯键型猪去氧胆酸分子钳的快速有效合成957固体物为介质、无溶剂的有机反应, 具有清洁、快速、高效、产物易纯化等优点, 是绿色化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4~16]. 本文以固体K 2CO 3为载体, 猪去氧胆酸甲酯与芳酰氯反应, 以良好的产率合成了11个猪去氧胆酸类分子钳人工受体3a ~3k , 其中3d , 3e , 3i , 3j 为新化合物, 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同时考察了其对芳胺和手性分子的识别性能. 实验结果表明, 在无溶剂微波辐射条件下, 用K 2CO 3为载体, 是合成酯键型猪去氧胆酸分子钳人工受体的快速有效方法. 此外, 这类受体对D /L-氨基酸甲酯的对映选择性识别性能与相应的脱氧胆酸分子钳相比, 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脱氧胆酸分子钳对D-氨基酸甲酯有较好的手性识别能力, 而猪去氧胆酸分子钳则对L-氨基酸甲酯有较好的手性能力, 这一现象值得深入研究. 本文主要报道其微波干法合成研究, 详细的识别性能研究将另文报道. 合成路线见Scheme 1.Reagents and conditions: (i) CH 3OH, 85% H 3PO 4; (ii) MW, K 2CO 3,RCOClScheme 11 实验部分1.1 仪器与试剂核磁共振仪: Varian INOVA-400M Hz, M e 4Si 作内标, CDCl 3作溶剂; 红外光谱仪: PERKIN-ELM ER1700型; 质谱仪: FINNIGAN-LCQ 型; 元素分析仪: Carlo- Erba-1106型; 微波反应器: SANYO 牌EM-202MS1型700 W 家用微波炉改造, 输出功率连续可调, 频率为2450 MHz; 熔点仪: X-4型数字显示显微熔点测定仪, 温度计未经校正; 旋光仪: Wzz-2B 型自动旋光仪. 所用试剂均为化学纯或分析纯.1.2 中间体3α,6α-二羟基-5β-24-胆烷酸甲酯(2)的合成在250 mL 三颈瓶中加入4 g (0.01 mol)猪去氧胆酸, 150 mL 无水甲醇, 3 mL 85% H 3PO 4, 于60 ℃搅拌反应48 h, 然后减压蒸去过量的甲醇, 残余物用60 mL 乙酸乙酯溶解后, 用5%的NaHCO 3 (30 mL ×3)洗涤, 再用饱和食盐水(30 mL ×3)洗涤, 无水Na 2SO 4干燥过夜. 过滤, 减压蒸去乙酸乙酯, 柱层析分离纯化[固定相用硅胶H, 洗脱剂V (CHCl 3)∶V (CH 3COCH 3)∶V (CH 3OH)=70∶20∶2], 得白色晶体3.6 g, 产率89%, m.p. 67~68℃; 20D []α+10.0 (c 0.47, CH 2Cl 2); 1H NMR (CDCl 3, 400MHz) δ: 4.08~4.03 (m, 1H, 6β-H), 3.67 (s, 3H, COOCH 3), 3.64~3.60 (m, 1H, 3β-H), 1.02 (s, 3H, 19-CH 3), 0.92 (d, J =6.4 Hz, 3H, 21-CH 3); 0.64 (s, 3H,18-CH 3); IR (KBr) ν: 3350, 2989, 2897, 1743, 1123 cm -1;ESI-MS m /z (%): 429 ([M +Na]+, 100).1.3 分子钳3a ~3k 的微波无溶剂法合成与表征在25 mL 圆底烧瓶中, 依次加入1 mmol 猪去氧胆酸甲酯(2), 3 mmol 新制的芳酰氯, 2.5 g 固体K 2CO 3, 0.4 mL 三乙胺, 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后, 将圆底烧瓶置于微波炉中, 并外接干燥管, 于600 W 间歇式微波辐射反应2~4 min, TLC 监测反应进程. 反应结束后, 用CH 2Cl 2提取(10 mL ×2), 提取液分别用5% HCl (10 mL ×2), 饱和食盐水溶液(10 mL ×2)洗涤, 无水Na 2SO 4干燥, 过滤, 减压蒸去溶剂后得粗品, 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固定相用硅胶H, 洗脱剂V (CH 2Cl 2)∶V (CH 3COOC 2H 5)∶V (石油醚)=50∶1∶20~50∶1∶50]得到纯品.分子钳3a : 白色晶体, 产率88%, m.p. 76~78 ℃;20D []α-32.6 (c 0.11, CH 2Cl 2); 1H NM R (CDCl 3, 400MHz) δ: 8.08 (d, J =8 Hz, 2H, ArH), 8.01~7.98 (m, 2H, ArH), 7.93 (d, J =4.8 Hz, 1H, ArH), 7.58~7.38 (m, 5H, ArH), 5.47~5.41 (m, 1H, 6β-H), 5.03~4.98 (m, 1H, 3β-H), 3.67 (s, 3H, COOCH 3), 1.07 (s, 3H, 19-CH 3), 0.92 (d, J =6.8 Hz, 3H, 21-CH 3), 0.69 (s, 3H, 18-CH 3); IR958有机化学V ol. 29, 2009(KBr) ν: 2946, 2872, 1718, 1597, 1453, 1276, 1109 cm-1; ESI-MS m/z (%): 637 ([M+Na]+, 100). Anal. calcd for C39H50O6: C 76.19, H 8.20; found C 76.32, H 8.12.分子钳3b: 白色晶体, 产率87%, m.p. 89~90 ℃;20D[]α+46.2 (c 0.10, CH2Cl2); 1H NM R (CDCl3, 400 MHz) δ: 8.94 (d, J=8.4 Hz, 1H, ArH), 8.86 (d, J=8.4 Hz, 1H, ArH), 8.18~8.14 (m, 2H, ArH), 8.00 (t, J=7.2 Hz, 2H, ArH), 7.89 (t, J=7.2 Hz, 2H, ArH), 7.86~7.46 (m, 6H, ArH), 5.61~5.56 (m, 1H, 6β-H), 5.16~5.10 (m, 1H, 3β-H), 3.67 (s, 3H, COOCH3), 1.15 (s, 3H, 19-CH3), 0.95 (d, J=6.4 Hz, 3H, 21-CH3), 0.71 (s, 3H, 18-CH3); IR (KBr) ν: 2944, 2870, 1711, 1636, 1510, 1452, 1243, 1134 cm-1; ESI-MS m/z (%): 1451 ([2M+Na]+, 100). Anal. calcd for C47H54O6: C 78.96, H 7.81; found C 79.20, H 7.75.分子钳3c: 淡黄色晶体, 产率93%, m.p. 157~158 ℃; 20D[]α-41.0 (c 0.10, CH2Cl2); 1H NMR (CDCl3, 400 MHz) δ: 8.31~8.15 (m, 8H, ArH), 5.51~5.46 (m, 1H, 6β–H), 5.06~4.99 (m, 1H, 3β-H), 3.67 (s, 3H, COOCH3), 1.09 (s, 3H, 19-CH3), 0.95 (d, J=6.8 Hz, 3H, 21-CH3), 0.70 (s, 3H, 18-CH3); IR (KBr) ν: 2946, 2872, 1726, 1607, 1530, 1456, 1278, 1167 cm-1; ESI-MS m/z (%): 1431 ([2M+Na]+, 100). Anal. calcd for C39H48N2O10: C 66.46, H 6.86, N 3.97; found C 66.30, H 6.92, N 3.93.分子钳3d: 白色晶体, 产率88%, m.p. 118~120 ℃;20D[]α+42.8 (c 0.11, CH2Cl2); 1H NM R (CDCl3, 400 MHz) δ: 8.04 (d, J=6.8 Hz, 2H, ArH), 7.96 (d, J=6.8 Hz, 2H, ArH), 6.93~6.88 (m, 4H, ArH), 5.43~5.38 (m, 1H, 6β-H), 5.00~4.93 (m, 1H, 3β-H), 3.87 (s, 3H, ArOCH3), 3.84 (s, 3H, ArOCH3), 3.67 (s, 3H, COOCH3), 1.06 (s, 3H, 19-CH3), 0.94 (d, J=6.4 Hz, 3H, 21-CH3), 0.68 (s, 3H, 18-CH3); IR (KBr) ν: 2940, 2864, 1706, 1609, 1511, 1462, 1265, 1170 cm-1; ESI-MS m/z (%): 697 ([M+Na]+, 87). Anal. calcd for C41H54O8: C 72.97, H 8.07; found C 72.80, H 8.14.分子钳3e: 白色晶体, 产率87%, m.p. 68~70 ℃;20D[]α-34.2 (c 0.10, CH2Cl2); 1H NM R (CDCl3, 400 MHz) δ: 7.96 (d, J=8.0 Hz, 2H, ArH), 7.90 (d, J=8.0 Hz, 2H, ArH), 7.23~7.19 (m, 4H, ArH), 5.45~5.40 (m, 1H, 6β-H), 5.01~4.95 (m, 1H, 3β-H), 3.67 (s, 3H, COOCH3), 2.41 (s, 3H, ArCH3), 2.36 (s, 3H, ArCH3), 1.06 (s, 3H, 19-CH3), 0.88 (d, J=6.4 Hz, 3H, 21-CH3), 0.68 (s, 3H, 18-CH3); IR (KBr) ν: 2930, 2860, 1711, 1619, 1515, 1458, 1274, 1172 cm-1; ESI-MS m/z (%): 665 ([M+Na]+, 100). Anal. calcd for C41H54O6: C 76.60, H 8.47; found C 76.78, H 8.40.分子钳3f: 淡黄色晶体, 产率92%, m.p. 62~63 ℃;20D[]α-31.4 (c 0.11, CH2Cl2); 1H NM R (CDCl3, 400 MHz) δ: 8.89 (t, J=1.6 Hz, 1H, ArH), 8.80 (t, J=1.6 Hz, 1H, ArH), 8.43~8.34 (m, 3H, ArH), 8.32 (d, J=7.6 Hz, 1H, ArH), 7.66 (q, J=8.0 Hz, 2H, ArH), 5.53~5.48 (m, 1H, 6β-H), 5.09~5.02 (m, 1H, 3β-H), 3.67 (s, 3H, COOCH3), 1.10 (s, 3H, 19-CH3), 0.95 (d, J=6.4 Hz, 3H, 21-CH3), 0.70 (s, 3H, 18-CH3); IR (KBr) ν: 2947, 2871, 1727, 1617, 1535, 1448, 1259, 1136 cm-1; ESI-M S m/z (%): 1431 ([2M+Na]+, 100). Anal. calcd for C39H48N2O10: C 66.46, H 6.86, N 3.97; found C 66.58, H 6.79, N 4.01.分子钳3g: 淡黄色晶体, 产率90%, m.p. 52~54 ℃;20D[]α-38.5 (c 0.10, CH2Cl2); 1H NM R (CDCl3, 400 MHz) δ: 7.94~7.59 (m, 8H, ArH), 5.47~5.41 (m, 1H, 6β-H), 5.03~4.95 (m, 1H, 3β-H), 3.67 (s, 3H, COOCH3), 1.08 (s, 3H, 19-CH3), 0.91 (d, J=6.4 Hz, 3H, 21-CH3), 0.68 (s, 3H, 18-CH3); IR (KBr) ν: 2939, 2875, 1731, 1613, 1530, 1452, 1254, 1125 cm-1; ESI-M S m/z (%): 1431 ([2M+Na]+, 100). Anal. calcd for C39H48N2O10: C 66.46, H 6.86, N 3.97; found C 66.65, H 6.80, N 3.93.分子钳3h: 白色晶体, 产率88%, m.p. 82~84 ℃;20D[]α-42.2 (c 0.10, CH2Cl2); 1H NM R (CDCl3, 400 MHz) δ: 8.00 (d, J=9.2 Hz, 2H, ArH), 7.94 (d, J=9.2 Hz, 2H, ArH), 7.43~7.37 (m, 4H, ArH), 5.45~5.40 (m, 1H, 6β-H), 5.00~4.94 (m, 1H, 3β-H), 3.67 (s, 3H, COOCH3), 1.07 (s, 3H, 19-CH3), 0.94 (d, J=6.4 Hz, 3H, 21-CH3), 0.68 (s, 3H, 18-CH3); IR (KBr) ν: 2946, 2873, 1720, 1594, 1455, 1276, 1104 cm-1; ESI-MS m/z (%): 706 ([M+Na]+, 100). Anal. calcd for C39H48Cl2O6: C 68.51, H 7.08; found C 68.36, H 7.13.分子钳3i: 白色晶体, 产率90%, m.p. 63~64 ℃;20D[]α-38.4 (c 0.10, CH2Cl2); 1H NM R (CDCl3, 400 MHz) δ: 7.87~7.30 (m, 8H, ArH), 5.46~5.41 (m, 1H, 6β-H), 5.02~4.97 (m, 1H, 3β-H), 3.67 (s, 3H, COOCH3), 2.41 (s, 3H, ArCH3), 2.35 (s, 3H, ArCH3), 1.07 (s, 3H, 19-CH3), 0.94 (d, J=6.4 Hz, 3H, 21-CH3), 0.67 (s, 3H, 18-CH3); IR (KBr) ν: 2941, 2880, 1716, 1621, 1451, 1281, 1199 cm-1; ESI-MS m/z (%): 665 ([M+Na]+, 100). Anal. calcd for C41H54O6: C 76.60, H 8.47; found C 76.42, H 8.41.分子钳3j: 白色晶体, 产率89%, m.p. 83~85 ℃;20D[]α-46.1 (c 0.10, CH2Cl2); 1H NM R (CDCl3, 400 MHz) δ: 8.01 (d, J=8.8 Hz, 2H, ArH), 7.94 (d, J=8.8 Hz, 2H, ArH), 7.43~7.37 (m, 4H, ArH), 5.45~5.40 (m, 1H,N o. 6 吴秀明等:微波促进无溶剂条件下酯键型猪去氧胆酸分子钳的快速有效合成9596β-H), 5.01~4.94 (m, 1H, 3β-H), 3.67 (s, 3H, COOCH3), 1.07 (s, 3H, 19-CH3), 0.94 (d, J=6.4 Hz, 3H, 21-CH3), 0.68 (s, 3H, 18-CH3); IR (KBr) ν: 2947, 2872, 1719, 1594, 1458, 1273, 1169 cm-1; ESI-M S m/z (%): 1567 ([2M+Na]+, 100). Anal. calcd for C39H48Br2O6: C 60.63, H 6.26; found C 60.80, H 6.21.分子钳3k: 淡黄色晶体, 产率95%, m.p. 88~90 ,℃20D[]α+38.2 (c 0.10, CH2Cl2); 1H NM R (CDCl3, 400 MHz) δ: 9.24~9.10 (m, 6H, ArH), 5.60~5.54 (m, 1H, 6β-H), 5.15~5.07 (m, 1H, 3β-H), 3.67 (s, 3H, COOCH3), 1.10 (s, 3H, 19-CH3), 0.98 (d, J=6.4 Hz, 3H, 21-CH3), 0.78 (s, 3H, 18-CH3); IR (KBr) ν: 2948, 2896, 1732, 1628, 1547, 1459, 1281, 1167 cm-1; ESI-MS m/z (%): 818 ([M+Na]+, 100). Anal. calcd for C39H46N4O14: C 58.94, H 5.83, N 7.05; found C 58.81, H 5.79, N 7.10.1.4 分子钳3a~3k的常规合成通法在50 mL三颈瓶中加入1 mmol α-猪去氧胆酸甲酯(2), 20 mL无水CHCl3, 3 mmol新制的芳酰氯, 0.4 mL三乙胺, 催化剂量的DMAP, 装上配有干燥管的冷凝管, 搅拌回流24~32 h, 然后减压蒸去CHCl3, 再加入10 mL乙酸乙酯稀释, 抽滤, 滤渣用乙酸乙酯(15 mL×3)洗涤, 合并滤液, 用饱和食盐水(10 mL×3)洗涤, 无水Na2SO4干燥过夜, 过滤, 蒸除溶剂, 柱层析分离纯化得纯品, 分子钳3a~3k的产率在30%~75%之间.1.5 识别性能测试以氯仿作溶剂, 固定主体分子钳的浓度在1×10-5~10×10-5 mol•L-1之间(由主体摩尔消光系数的大小决定所配溶液浓度的大小), 不断加入客体分子, 其浓度在10-4~10-3 mol•L-1间变化, 测定各组配合物溶液的吸光度值, 为消除客体化合物在紫外区的干扰, 采用相同浓度的客体氯仿液作参比, 同时为排除体积变化对吸光度的影响, 主体中加入客体化合物的总体积不超过100 µL.2 结果与讨论2.1 影响反应的因素在实验过程中, 以分子钳3k的合成为例, 详细考察了微波功率、辐射时间、载体的种类、载体的用量与三乙胺的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综合几种影响因素, 得到了较佳的反应条件.2.1.1 微波功率对产率的影响反应条件同1.3节, 用400, 450, 500, 550, 600, 650 W 6种不同功率照射2 min时, 目标物的产率情况见表1. 结果表明, 辐射功率在600 W时, 产率最高.表1微波功率对产率的影响Table 1Effect of microwave powers on yields功率/W 400 450 500 550 600650产率/% 30 56 73 85 95812.1.2 微波辐射时间对产率的影响微波功率600 W, 其余反应条件同1.3节, 考察微波辐射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结果见表2. 由表2可见, 辐射时间以2 min为宜, 时间过短, 反应不完全; 时间过长, 会使反应物炭化, 产率降低.表2 微波辐射时间对产率的影响Table 2 Effect of microwave irradiation time on the yields时间/min 0.5 1 1.5 2 2.5 3产率/% 46 68 86 95 79 712.1.3 载体对产率的影响于600 W辐射2 min, 其余反应条件同1.3节, 考察不同种类的载体对反应的影响. 结果以固体K2CO3作载体产率最高(表3).表3载体对产率的影响Table 3 Effect of supporters on the yields载体硅胶沸石中性Al2O3碱性Al2O3K2CO3产率/% 102143 57 952.1.4 K2CO3的用量对产率的影响微波功率600 W, 其余反应条件同1.3节, 考察碳酸钾的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在反应过程中, 碳酸钾既是载体, 又是催化剂. 实验结果表明, 碳酸钾的用量以2.5g 为宜(表4).表4 K2CO3的用量对产率的影响Table 4 Effect of the amount of potassium carbonate on theyields碳酸钾用量/g 0.00 0.50 1.0 1.5 2.02.53.03.5产率/% 13 35 56 78 849585812.1.5 三乙胺用量对产率的影响微波功率600 W, 其余反应条件同1.3节, 详细考察了三乙胺的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由于反应过程中, 有氯化氢生成, 三乙胺可吸收氯化氢生成三乙胺盐酸盐,从而使反应向着有利产物生成方向移动. 实验证明, 三乙胺的用量以0.4 mL为佳(表5).960有机化学V ol. 29, 2009表5 三乙胺的用量对产率的影响Table 5 Effect of the amount of triethylamine on the yields 三乙胺用量/mL 0.00 0.10 0.20 0.30 0.40 0.500.60产率/% 26 4261 79 95 85832.2 微波无溶剂法与常规加热法合成分子钳3a~3k的比较两种不同加热方法合成目标分子钳的反应时间和产率列于表6.表6 微波无溶剂法与常规法合成分子钳3a~3k的比较Table 6 Synthetic comparison of molecular tweezers 3a~3k between solvent free conditions under microwave irradiation and conventional heatingConventional method Microwave methodCompd.t/min Yield/% t/min Yield/%t C a/t MW b 3a 1560 60 3 88 520 3b 1560 70 3 87 520 3c 1440 75 2.5 93 576 3d 1740 51 4 88 435 3e 1680 55 3.5 87 480 3f 1440 71 2.5 92 576 3g 1920 30 2.5 90 768 3h 1680 68 3 88 560 3i 1680 49 3.5 90 480 3j 1680 67 3 89 560 3k 1440 69 2 95 720 a t C为经典法反应时间; b t MW为微波无溶剂法反应时间.由表6可以看出, 在微波辐射无溶剂条件下, 以良好的产率得到11个猪去氧胆酸分子钳. 微波无溶剂反应方法与一般溶剂反应方法比较具有以下优势: (1)避免了毒性较大的有机溶剂氯仿的使用,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反应速度增大435~768倍, 大大的缩短了反应时间; (4)目标物分子钳的产率得到较大的提高. 微波无溶剂法反应的产率在87%~95%之间, 而一般溶剂反应的产率在30%~75%之间. 因此微波无溶剂法是一种简便、安全、快速、高效的、符合绿色化学原则的合成猪去氧胆酸分子钳的好方法.2.3 分子钳3a~3k的结构确证在1H NMR谱图中, 显示了胆甾18-, 19-, 21-甲基的特征吸收峰, 同时也显示了苯环H的化学位移δ 9.24~6.88, 萘环H的化学位移δ 8.94~7.46, 而且其质子数相当于两个芳环连接在甾体上.在IR谱图中, 各化合物相应的特征功能团的吸收都比较明显, 与中间体3α,6α-二羟基-5β-24-胆烷酸甲酯的IR谱相比较, OH的吸收峰消失, 同时, 在1636~1448 cm-1附近出现了芳核的特征吸收带, 说明芳环已键连在甾体上.元素分析结果表明, 所有化合物的组成与其实验式相符, 从所有化合物的质谱数据可以看出, 均能给出分子离子峰, 其m/z与相应分子式的分子量是一致的. 旋光数据表明, 产物未消旋, 所得产物为手性化合物.综上分析, 分子钳3a~3k所有光谱和元素分析数据与其结构式相符合, 表明所合成的化合物为目标化合物.2.4 分子钳主体对客体的识别性能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滴定法考察了合成的主体对客体芳胺及其衍生物以及D/L-氨基酸甲酯的识别配合作用, 测定了其结合常数(K a)和自由能变化(-∆G o). 同时利用计算机分子模拟对主体及其配合物的构象进行了分析.初步的实验结果表明: 这类主体对芳胺及其衍生物具有优良的识别配合性能, 主客体之间形成1∶1型超分子配合物. 其中分子钳3c与客体对苯二胺的结合常数可达1738L•mol-1. 这主要是主体3c处于最低能量时, 则为钳形构象(图1是分子钳3c的最低能量构象图). 客体的形状、大小适合于进入主体裂穴, 通过氢键和π-π 重叠作用产生识别配合作用(图2是分子钳3c和客体对苯二胺配合物的最低能量构象图). 同时这类主体对D/L-氨基酸甲酯亦显示良好的手性识别性能, 其与L-氨基酸甲酯的结合常数K L大于与相应的D-氨基酸甲酯的结合常数K D, 如主体3c和3d与L-Phe-OMe的的结合分别为634.51和516.32 L•mol-1, 而它们与D-Phe-OMe 的的结合常数则分别为135.00和122.93 L•mol-1, 其对映选择性K L/K D值则分别为4.7和4.2, 这类分子钳受体的对映选择性与脱氧胆酸分子钳不同[17], 这种由于受体裂穴大小和手性微环境变化引起对映选择性识别发生戏剧性变化的现象, 很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可望在对图1 分子钳3c的最低能量构象Figure 1 Minimum energy structure of molecular tweezer 3cN o. 6 吴秀明等:微波促进无溶剂条件下酯键型猪去氧胆酸分子钳的快速有效合成961图2 分子钳3c与对苯二胺形成1∶1配合物的最低能量构象Figure 2 Minimum energy conformation for the 1∶1 complex of molecular tweezer 3c with p-phenylenediamine常数映选择性萃取和手性拆分等方面具有应用前景. References1 Rebek, J. Jr. Science1987, 235, 1478.2 Li, D.-H.; Chen, S.-H.; Zhao, H.-M. Chem. Res. Appl. 1999,11, 221 (in Chinese).(李东红, 陈淑华, 赵华明, 化学研究与应用, 1999, 11, 221.)3 Mu, Q.-M.; Peng, Y.; Zhao, Z.-G.; Chen, S.-H. Chin. J.Org. Chem. 2004, 24, 1018 (in Chinese).(牟其明, 彭游, 赵志刚, 陈淑华, 有机化学, 2004, 24, 1018.)4 Davis, A. P.; Perry, J. J.; Williams, R. P. J. Am. Chem. Soc.1997, 119, 1793.5 Byeong, H. K.; Chang, S. L.; Jun, H. S.; Him, P. H. Talanta2003, 61, 393.6 Liu, X. L.; Zhao, Z. G.; Chen, S. H. Chin. Chem. Lett.2007,18, 287.7 Xue, C.-H.; Mu, Q.-M.; Chen, S.-H. Acta Chim. Sinica2002, 60, 355 (in Chinese).(薛翠花, 牟其明, 陈淑华, 化学学报, 2002, 60, 355.)8 Zeng, B. T.; Zhao, Z. G.; Liu, X. L.; Shi, Y. Chin. Chem.Lett.2008, 19, 33.9 Lin, J.; Hu, Q. S.; Xu, M. H.; Pu, L. J. Am. Chem. So c.2002, 124, 2088.10 Li, Z. B.; Lin, J.; Qin, Y. C.; Pu, L. Org. Lett.2005, 7,3441.11 Liu, S. Y.; Law, K. Y.; He, Y. B.; Chan, W. H. TetrahedronLett. 2006, 47, 7857.12 Liu, S. Y.; He, Y. B.; Chan, W. H.; Lee, A. W. Tetrahedron2006, 62, 11687.13 Wang, H.; Chan, W. H. Tetrahedron2007, 63, 8825.14 Varma, R. S. Green Chem.1999, 1, 43.15 Peng, Y.; Chen, Z.-Y.; Chen, S.-H. Chem. Res. Appl.2004,16, 302 (in Chinese).(彭游, 陈智勇, 陈淑华,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04, 16, 302.)16 Naeimi, H.; Moradi, L. Catal. Commun. 2006, 7, 1067.17 Xue, C.-H.; Hu, R.; Mu, Q.-M.; Li, F.; Chen, S.-H.; Lǚ, D.;Gan, Y. Acta Chim. Sinica2000, 58, 717 (in Chinese).(薛翠花, 胡蓉, 牟其明, 李方, 陈淑华, 吕丁, 甘亚, 化学学报, 2000, 58, 717.)(Y0812214 Qin, 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