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乐陵一中高一语文《赤壁之战》导学案(必修一)

合集下载

鲁人版语文必修一第9课《赤壁之战》导学案

鲁人版语文必修一第9课《赤壁之战》导学案

《赤壁之战》导学案第一课时制作人:审核人:制作时间:课前预习案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诵读文章,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用黑色笔标出重点文言词语,并尝试翻译课文。

2.在充分预习、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独立完成导学案。

3.找出自主学习的疑难点,课堂上合作探究解决。

学习目标:1.准确掌握“济”“吊”“比”“举”等文言实词,归纳“于”“而”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掌握名词作状语、形容词的活用等词类活用,归纳判断句、被动句等特殊句式。

学习过程:初读文本·整体感知1.大声诵读一、二段,正音断句;尝试翻译课文,整体理解文意;请用黑色笔将课下注释搬入课文中;将不理解的文言词语用红笔圈出来。

2.借助古汉语词典,解决课文中不理解的文言词语。

3.写下自己不能解决的文言现象和其他阅读困惑。

预习案——再读文本·深入预习一.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一)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司马光,字君实,夏县(今属山西)人。

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史学家。

幼年有“破缸救儿”的故事。

20岁中进士,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敢于直谏,提出不少好的建议,但大部分未被采纳。

生活俭朴,好学不倦。

神宗时擢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王安石变法,他以“祖宗之法不可变”为由,竭力反对。

神宗授旗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受,退居洛阳,继续编书,书成呈神宗,赐名《资治通鉴》。

为相8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著作有《司马文正公集》等。

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2.作品简介《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是司马光(1019- 1086)和他的助手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二)惊心动魄的背景: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胜曹操军队,这是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

鲁人版必修一语文《赤壁之战》三段学案

鲁人版必修一语文《赤壁之战》三段学案
1.准确掌握“治”“奄”“付”“品”等文言实词,归纳“乃”“以”“其”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掌握名词作状语、形容词的活用等词类活用,归纳判断句、被动句等特殊句式。
学习过程: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大声诵读第三段段,正音断句;尝试翻译课文,整体理解文意;请用黑色笔将课下注释搬入课文中;将不理解的文言词语用红笔圈出来。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2、曹公,豺虎也
3、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4、卿欲何言?
5、何以言之?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7、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8、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
二、思考下列问题。
1、曹操下这封战书的意图是什么?
威吓孙权:“奉辞伐罪”表示师出有名;“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说明所向披靡;“水军八十万”宣扬实力。企图“不战而屈人之兵”。
2、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
3、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4、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三)找出列句子中古今异义的词语并解释,同时落实到课文中,并根据前后文翻译整个句子。
1、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2、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教案鲁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赤壁之战》教案鲁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赤壁之战》教案(鲁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赤壁之战》教案(鲁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培养目标:使学生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能力训练目标: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

3、德育渗透目标: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

教学重点和难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教学时间: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二、速读引路,精读细品(一)我们已经理清了赤壁之战的前因后果,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可这个故事,值得我们讨论的地方还有很多,请你快速默读全文,在你认为需要讨论的地方作上记号,试着给全文提几个主要问题。

(二)教师梳理归纳问题。

(课件显示)1.赤壁之战前,双方的形势怎样?2.双方安排了哪些战术?3.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80万,原因在哪里?(三)速读与精读结合,解疑1.讲解释疑的方法:(1)寻找式速读全文,找到解决问题的段落。

(找)(2)轻声自读找到的段落。

(读)(3)画下你认为能解决问题的词句。

(画)(4)细读句词,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议)2.学生按以上四步自读自悟1、2两个问题。

3.自学反馈。

4、仍用四步法小组学习讨论交流问题3。

教师相机引导,共同整理,达成共识。

(四)小结(略)。

(五)教师引导,学生解疑。

1、这次战役是用火攻的方法取胜的,那么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2、“火攻”能够得到实施,东南风是重要的条件,文中为什么多次写东南风?假如没有东南风会怎样?3、火攻之计妙在哪里?(六)共同整理,达成共识:1、火攻的四步:(略)2、火攻之计妙体现在:①、妙在火攻前的假降。

②、妙在火攻气势好。

③、妙在点火时机准。

(七)论英雄。

(板书)三、总结。

1、学完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想法和收益?2、教师归纳总结。

高一语文导学案赤壁之战

高一语文导学案赤壁之战

高一语文导学案:赤壁之战引言: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

它是以中国三国时期蜀国和吴国联军对抗曹操领导的东汉政权的战役之一。

赤壁之战以其战术的巧妙和军事策略的智慧而闻名。

本导学案将讨论赤壁之战的起因、经过和影响。

第一部分:战前准备1. 背景介绍: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中国分为三个国家:魏、蜀、吴。

曹操统治魏国,刘备统治蜀国,孙权统治吴国。

曹操向南扩张,意图统一整个中国。

2. 切尔赫特之战:切尔赫特之战是赤壁之战前的一场重要战役。

刘备请孙权出兵抵抗曹操的进攻。

虽然这场战役刘备和孙权没有获胜,但曹操在南方的扩张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第二部分:赤壁之战的起因1. 蜀吴联军的形成:刘备和孙权见到曹操的威胁,决定联合起来对抗曹操。

他们达成共识,选择好一个战略位置,并开始准备战争。

2. 火攻之策:周瑜、陆逊等军事领导者提出了火攻的计策。

他们希望利用江水、火焰和风向的因素来损害曹操的舰队和士兵。

第三部分:赤壁之战的经过1. 新野之战:曹操率领大军进攻刘备统治下的蜀国。

刘备采取稳守策略,使曹操无功而返。

2. 准备战略:赤壁之战前,刘备和孙权密谋,制定了详细的战略计划。

他们决定利用火攻对抗曹操的舰队。

3. 战争爆发:赤壁之战开始,曹操率领数万大军进攻蜀国和吴国的联军。

而联军则利用火攻之计烧毁曹操的船只,造成了曹军的混乱。

4. 风雪之夜:由于联军的火攻计谋成功,曹操被迫退却。

在返回北方的路上,曹操的部队受到了寒冷和风雪的袭击,造成了巨大伤亡。

第四部分:赤壁之战的影响1. 曹操势力受挫:赤壁之战之后,曹操的南方野心受到了重创。

他的军队在战争中损失惨重,对南方的扩张计划受到阻碍。

2. 孙刘联盟:赤壁之战后,孙权和刘备加强了彼此的合作关系,形成了日后的孙刘联盟。

3. 文学与艺术:赤壁之战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题材之一。

赤壁之战的故事被后世许多文学家、诗人和艺术家创作成戏剧、诗歌和绘画等作品。

结论: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

高一语文导学案赤壁之战

高一语文导学案赤壁之战

高一语文导学案模块:必修1 第四单元“昨日的战争”之《赤壁之战》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及特殊句式。

3.了解赤壁之战的始末,理解战争胜负的根本原因。

4.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5.鉴赏孙权、诸葛亮、周瑜、鲁肃等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1.积累文言知识点,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熟读课文,掌握课文基本内容,了解交战双方基本情况及战前准备情况,进而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2.激情投入,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及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考纲链接: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1.理解 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和词类活用(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预习案一、教材助读1.知人论世,了解司马光及《资治通鉴》①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省闻喜县涑(sù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

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

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于熙宁三年(1070年出知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市。

第二年退居洛阳,主编《资治通鉴》。

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髙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持国事,次年任尚书左仆射( yè兼门下侍郎,全部废除王安石新法,恢复旧制。

为相8个月病逝,追封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高一语文《赤壁之战》导学案

 高一语文《赤壁之战》导学案
文登新一中高一语文《赤壁之战》导学案第一课时
设计者:陈情审订者:全体教师
备课时间: 星期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梳理词语句式,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2、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概括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3、通过学习课文,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地利扬长避短。
14何以言之
以上为()句
15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16荆州之民附操者
17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
18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以上为( )句
19裹以帷幕
以上为( )句
四、拓展练习:
1、选择解释全对的一项:
A莫用众人之议也 采纳B如其克谐 能够
兵精足用物资 今为君计计谋
C行将为人所并 将要D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只
21五万兵难卒合22便还就孤
23将兵与备并力逆操24建旌旗,预备走舸,系于其尾
25诈云欲降26中江举帆
27余船以次俱进28去北军二里余
29顷之,烟火张天30瑜等率轻锐继其后
31雷鼓大震32北军大坏
33悉使羸兵负草填之34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问题设计】
7、复述文章故事情节。
8.重点分析周瑜的人物形象。
文登新一中高一语文《赤壁之战》导学案第三课时
5旌麾南指6乘犊车,从吏卒
7甚失孤望8英雄乐业
9为汉家除残去秽10可烧而走也
二、一词多义
乃:若事不济,此乃天也
蒙冲斗舰别图之,以济大事
权以示群下蒙冲斗舰
乃以千数
盖以十舰最著前
余船以次俱进
将军以神武雄才
之:此帝王之资也

山东省德州市高中语文赤壁之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山东省德州市高中语文赤壁之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山东省德州市高一语文《赤壁之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知识目标:1、熟读全文,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积累文中的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熟练翻译重要句子。

学习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学习难点:掌握特殊的文言句式学法指导:诵读、感悟、疏通、翻译。

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作者简介司马光(公元1019—— 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

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

司马光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19年,自1066——1084)。

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共294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1362年。

编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命名为《资治通鉴》。

作者及年代体裁地位特点《左传》左丘明(春秋)编年体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国语》(春秋)国别史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刘向编订(西汉)国别史我国战国时代史料汇编《史记》司马迁(西汉)纪传体《汉书》班固(东汉)纪传体《后汉书》范晔(南北朝)纪传体《资治通鉴》司马光(宋)编年体知识链接:●赤壁之战的典故和成语典故三顾茅庐赤壁之战苦肉计官渡之战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成语三分天下鞠躬尽瘁●历史已经随着江水远去,硝烟已经散尽,很多人说曹操如果听取贾诩的建议就不会失败,但我想曹操有他自己的看法在感叹曹操的时候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羽扇纶巾”的周瑜,他“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和乌林那惊天动地的一把大火。

《赤壁之战》第一课时导学案

《赤壁之战》第一课时导学案

赤壁之战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自学生字词,掌握“巡哨、天助我也、士卒、巡哨、决雌雄、弓弦、漫天彻地”等词语。

2.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情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理清赤壁之战的几个阶段,了解时代背景,初步认识人物形象。

一、【预习自学】(课前自学,如有疑惑,在自己写完后,可以和同学交流)1、故事背景:东汉末期,群雄分争,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势力占据了中原大片江山。

其中操的势力最为强大。

曹操借东汉汉献帝之名统一了北方。

公元208年,操以平定中原为借口,率80万大军南下,准备一举歼灭孙权、刘备两方势力。

赤壁之战就是南北双方在赤壁进行。

2、我认识这些生字,并能组词巡()()刃()()簇()()雌()()倘()()聘()()弦()()韩()()卒()()舵()()3、通过查资料,讨论,联系上下文意思等方法,写出下列生字词的含义:巡哨:利刃:倘有:弓弦:士卒:决雌雄:4、自读文章,理解大意:通读文章,想想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再把他们连起来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起因:经过:结果:二、【讨论合作】1、给课文分段,写出段意:2、读课文,请你当一回军事观察家,分析一下当前双方的形势曹操军队东吴军队士兵数量:士兵来源:弥补措施:战争结果:3、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请你在做一回军事评论家,分析出东吴克敌制胜的原因。

【当堂达标】1.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离弦[xián xuán ]的箭倘有诈谋[shǎng tǎng] 拈弓搭箭[niān zhān] 鏖兵[lùáo] 无心应[ yīnɡ yìnɡ ]战和甲堕江[duò zhuì]2.多音字组词。

shuɑi() jiānɡ ( ) 倘( )率将尚lǜ() jiànɡ ( ) ( )tiɑo ( ) jiɑnɡ ( ) 舵()调降舟diɑo ( ) xiɑnɡ ( ) ()3、赤壁之战的起因:经过:结果:资料:曹操( 155---220)善谋略并且知人善任,挟天子以令诸侯,因此灭袁绍、吕布、袁术、刘表等军阀,一统中国北方。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9《赤壁之战》导学案1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9《赤壁之战》导学案1

《赤壁之战》教案问题导学1.在这种严峻形势下,鲁肃怎样劝说刘备与孙权结好?2.赤壁之战是弱军战胜强军的典范战例。

处于优势的曹军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处于劣势的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3.本文是写赤壁之战的史实,为什么要详写战略决策,略写战况?自主探究赤壁之战是一次有决定意义的大战役,整个战役涉及孙、刘、曹三个方面,事件繁,人物多,作者在叙述时为什么确定以孙权一方为主?本文突出了孙权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文法导析1.重点突出,使文章详略得当。

详写战前孙、刘联盟联合抗曹。

三方矛盾的焦点在孙权“战”与“降”的决策,所以对东吴写得多,曹操只是侧面略及而已。

这就有力地突出了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是正确分析形势采取正确策略。

2.以对话展开情节并使人物个性化。

同是劝孙权,鲁肃设身处地、推心置腹,表现出对主人的忠诚;诸葛亮善于辞令,讲求语言的艺术效果;周瑜则是斩钉截铁,直言快语,对孙权表示一片坦诚。

这些个性化的语言,皆由他们的身份、地位和处境所决定。

情节的展开,人物的个性化,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谈话来表现的。

这样做既使情节简练,又鲜明地展示了谈话人的性格特征,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3.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瑜等在南岸。

”这就交代了双方驻兵的地理位置,为后文周瑜火烧曹营埋下了伏笔。

曹军把船连起来,是曹操克服不习水战的措施,而这一点恰恰又是曹军的致命弱点,使周瑜有机可乘。

这又为下文周瑜“火攻”作了铺垫。

这样,不仅使文章曲折生动,结构严密,而且使人读起来感觉有趣、有味,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技法导练导练目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请你用精练和个性化的对话描写一个片段,来展示说话人的性格特征,200字左右。

素材积淀话题集锦(1)司马光是宋朝史学家,主持编撰了《资治通鉴》,历时19年之久。

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取名“警枕”,意在警告自己,切莫贪睡。

当他枕在这圆木上睡觉时,只要稍一辗转,“警枕”就会翻滚,将他唤醒。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语文(鲁人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烛之武退秦师》《赤壁之战》梳理案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语文(鲁人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烛之武退秦师》《赤壁之战》梳理案

2015级高一语文导学案主备人:张华君审核人:班级:姓名:日期:2015-11-23 《烛之武退秦师》《赤壁之战》梳理案【学习目标】掌握本单元重点文言知识(二课时)【导学过程】一、【自练自测】(一)虚词:写出下列虚词意义和用法。

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夫晋,何厌之有?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顷之,烟炎张天。

蚓无爪牙之利。

其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失其所与,不知;吾其还也。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不复料其虚实焉焉用亡郑以陪邻?朝济而夕设版焉。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

以乱易整,不武。

权以示群下。

余船以次俱进。

先以书遗操。

将军以神武雄才。

此天以君授孤也。

今以实校之。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

且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勇且壮。

与失其所与,不知;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吾与汝毕力平险。

为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保为将军破之!不足为外人道也。

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乃罢会。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乃取蒙冲斗舰十艘。

【自研自悟】小结以上虚词意义和用法2015级高一语文导学案主备人:张华君审核人:班级:姓名:日期:2015-11-24【自练自提】(二)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指出句式特点第一组此帝王之资也。

刘备天下枭雄。

巨是凡人。

子瑜者,亮兄瑾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第二组晋军函陵。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言于孙权曰。

与备会于当阳长坂。

自结于东。

避乱江东。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与操遇于赤壁。

赤壁之战.导学案doc

赤壁之战.导学案doc

《赤壁之战》导学案(教师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分析并掌握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1、对文本中的词句的把握。

2、学习讨论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教学重点:词句的把握、分析并掌握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学探究,通过读、思、讲、议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感知案一、导入新课: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

为了一统天下,曹操南下击败刘表、刘备,占据了“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80万大军渡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盘。

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决战。

当时曹军号称80万大军,东吴周瑜率军3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

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争以曹军大败而告终。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一段时间内无力南下,奠定了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

那么,东吴怎么会以少胜多,击败曹军的呢?这就是本文要讲述的故事。

二、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司马光(公元1019——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

司马光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19年)。

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共294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1362年。

高中语文赤壁之战 预习案(一)鲁教版必修一

高中语文赤壁之战 预习案(一)鲁教版必修一
赤壁之战 预习案(一)
◇预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条理,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流利地朗读课文。
◇问题引导,自我探究◇
1、自查生字读音。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3、问题:赤壁之战发生在什么时候?交战双方是哪些人?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如何?
C.①/②③⑥⑨⑩/④⑦/⑤⑧
D.①⑤⑧/②③⑥⑨⑩/④⑦
5.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3分〕
A.肃宣权旨〔圣旨〕肃〔机会〕
C.动以朝廷为辞〔动不动〕追于宇下〔屋檐〕
D.兼仗父兄之烈〔功业〕兵精足用〔使用〕
B.卿能办之者诚决 五万兵难卒合
C.顷之,烟炎X天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D.雷鼓大震,北军大坏 操舍鞍马,仗舟楫
3.选出以下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到北方〕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他实际上〕③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土地方圆〕④初一交战,操军不利〔月初〕⑤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妻子儿女〕⑥假设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中原地区〕⑦鼎足之形成矣〔形势形成〕
A.①②⑤⑥⑦
B.②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⑥
D.②③⑤⑥⑦
4.以下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敬贤礼士②必蹶上将军③从吏卒,交游士林④为汉家除残去秽⑤而琮已降,备南走⑥兵精粮多,足以立事⑦瑜等率轻锐继其后⑧X备、周瑜水陆并进⑨可烧而走也⑩操悉浮以沿江
A.①②/③④⑨⑩/⑤⑥⑦/⑧
B.①④②/③⑥⑨⑩/⑤⑦⑧
4、提出不懂的问题。
◇自学测试◇
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山东省德州市乐陵一中高三语文《赤壁之战》复习导学案(二) 新人教版

山东省德州市乐陵一中高三语文《赤壁之战》复习导学案(二) 新人教版

山东省德州市乐陵一中高三语文《赤壁之战》复习导学案(二)新人教版课堂达标检测一、多义实词1、卒:鲁肃闻刘表卒乘犊车,从吏卒五万兵难卒合2、士: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3、将: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4、抚:及说备使抚表众权抚其背曰5、治:同心一意,共治曹操今治水军八十万众6、足:岂足托乎兵精足用7、次:引次江北余船以次俱进8、数:统兵数万蒙冲斗舰乃以千数9、烈:兼仗父兄之烈火烈风猛10、事:去亲戚而事君者不足与图大事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11、计:窃计欲亡赵走燕备用肃计12、难:今操芟夷大难五万兵难卒合13、略:略已平矣助画方略14、方:操军方连船舰地方百里15济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同舟共济为求援救,以济其患二、多义虚词1、而:若据而有之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备必喜而从命事急而不断2、以:权以示群下蒙冲斗舰以千数挟天子以征四方宜别图之,以济大事余船以次俱进3、为:今为君计为操后患安能复为之下羸兵为人马所蹈藉4、其: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其若是,孰能御之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乐也5、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蒙冲斗舰乃以千数骑乃得过乃罢会6、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三.素材积累:以课本内容为素材,自选话题,写一个150字左右的精彩片段.. 话题: 1 2。

2015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9课赤壁之战导学案鲁人版必修1

2015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9课赤壁之战导学案鲁人版必修1

《赤壁之战》导学案第一课时《赤壁之战》参考答案字音、枭(xiāo)雄芟(shān)夷王室之胄(zhòu)强弩(nǔ)鲁缟(gǎo)旌麾(huī)刘琮(cóng)束手奄(yǎn)有累(lěi)官番(pó)阳一蹶(jué)不振斫(zhuó)案邂(xiè)逅羸(léi)兵烟炎张(zhàng)天巩固练习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一)一般实词1.此帝王之资也(凭借)2.二子不协(和睦)3.与操有隙(嫌怨)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打算)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慰问)7.如其克谐(能够)(圆满顺利)8 肃宣权旨(传达) 9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有交情)10近者奉辞伐罪(皇帝的命令) 11.权以示群下(给-----看)12.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完全) 13.不复料其虚实(估计)14今以实校之(核对) 1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顾及)(二))多义实词1、卒:鲁肃闻刘表卒。

(死亡动词)乘犊车,从吏卒,(兵、士卒名词)五万兵难卒合,(通“猝”仓猝副词)2、士: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读书人)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

(士兵)3、将: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打算、想)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率领)4、抚:及说备使抚表众。

(抚慰、安抚)权抚其背曰。

(抚摩)5、治: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对付)今治水军八十万众(率领)6、足:岂足托乎(值得,动词)兵精足用(充足,动词)7、次:引次江北(驻扎,停驻,动词)余船以次俱进(次序,名词)8、数:统兵数万(数词,几)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计算,动词)9、烈:兼仗父兄之烈(功业,名词)火烈风猛(大,形容词)10、事:去亲戚而事君者(侍奉,为……服务)不足与图大事(事业)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事情、事物)11、计:窃计欲亡赵走燕(考虑、打算,动词)备用肃计(计策、谋略,名词)12、难:今操芟夷大难(灾难、患难)五万兵难卒合(困难)13、略:略已平矣(大致)助画方略(策略)14、方:操军方连船舰(方才,副词)地方百里(方圆,名词)15济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成)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成)同舟共济 (过河,渡) 为求援救,以济其患(接济帮助)(三)一般虚词1.比至南郡(等到)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都)3.向察众人之议(刚才)4.累官故不失州郡(仍然)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只是)6.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 (四)多义虚词2、以:权以示群下(介词,把)蒙冲斗舰以千数(介词,用)挟天子以征四方(顺承连词)宜别图之,以济大事(目的连词,来)余船以次俱进(按照)3、为:今为君计(替,介词)为操后患(是,动词)安能复为之下(处在,动词)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被)4、其:如其克谐,天下可定(语气词,同义复用,如果)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那) 其若是,孰能御之(如果)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游之乐也(我,自己) 5、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动词)蒙冲斗舰乃以千数(甚至、竟, 副词)骑乃得过(才副词)乃罢会(于是连词)6、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在介词)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跟介词)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向介词)七.翻译下列句子.1.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现在曹操削平大乱,大致已稳定局面。

高三语文赤壁之战复习学案

高三语文赤壁之战复习学案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赤壁之战复习学案【学习方针】:掌握常用文言句式、常用文言词语。

概括主要人物形象。

学习描写战争的手法。

第一、二课时自主学习一.相关知识:见《非常学案》50页二.初读:正音、感知三.结合注释,通译全文四.概括主要故事情节,列出结构图:五.完成《非常学案》49-50页“基础梳理”【自主检测】:重点语句翻译:1.备南走,肃径迎之,与备会于当阳长坂。

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2.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3.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

”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大将军”。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6.今肃迎曹,曹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7.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8.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

第三课时合作探究1. 在这种严峻形势下,鲁肃怎样劝说刘备与孙权结好?2.赤壁之战是弱军战胜强军的范例战例。

处于优势的曹军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处于劣势的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3.在孙刘联军中,你最服气的人是谁?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品质?4.本文是写赤壁之战的史实,为什么要详写战略决策,略写战况?第四课时拓展阅读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目标:1、熟读全文,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积累文中的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熟练翻译重要句子。

学习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学习难点:掌握特殊的文言句式学法指导:诵读、感悟、疏通、翻译。

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作者简介司马光(公元1019—— 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

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

司马光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19年,自1066——1084)。

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共294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1362年。

编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命名为《资治通鉴》。

作者及年代体裁地位特点《左传》左丘明(春秋)编年体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国语》(春秋)国别史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刘向编订(西汉)国别史我国战国时代史料汇编《史记》司马迁(西汉)纪传体《汉书》班固(东汉)纪传体《后汉书》范晔(南北朝)纪传体《资治通鉴》司马光(宋)编年体知识链接:●赤壁之战的典故和成语典故三顾茅庐赤壁之战苦肉计官渡之战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成语三分天下鞠躬尽瘁●历史已经随着江水远去,硝烟已经散尽,很多人说曹操如果听取贾诩的建议就不会失败,但我想曹操有他自己的看法在感叹曹操的时候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羽扇纶巾”的周瑜,他“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和乌林那惊天动地的一把大火。

公元209年的第一场雪就这样被映红了……此正是: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二、梳理积累一、字音掌握殷富()枭雄()鲁缟()卒合()恐慑()王室之胄()奄有()旌麾()芟夷大难()刘琮()百舸()燥荻()二.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1.进住鄂县之樊口2.将军禽操3.五万兵难卒合4.顷之,烟炎张天5.雷鼓大震三.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1.荆州与国临接 2.致殷勤之意3.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4. 鼎足之形成矣5.刘琮束手6.方与将军会猎于吴7.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8.权起更衣9.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10.地方数千里11.当横行天下 12.元表诸人各顾妻子13.邂逅不如意 14.初一交战15.北面而事之 16.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17.引次江北 18.兼仗父兄之烈四.指出活用词并解释.1.敬贤礼士2.兵精粮多,足以立事3.必蹶上将军4.乘犊车,从吏卒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6.可烧而走也7.瑜等率轻锐 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9.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0.操悉浮以沿江11.英雄乐业 12.备南走13.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14.兼有步兵,水陆俱下15.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 16.甚失孤望五.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一)实词1.此帝王之资也2.二子不协3.与操有隙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7.如其克谐 8 肃宣权旨9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10以共济世业11.行将为人所并 12.遂与鲁肃俱诣孙权13.今操芟夷大难 14.苟如君言15.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16.近者奉辞伐罪17.权以示群下 18.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19.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 20.向察众人之意不复料其虚实21.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22.并力逆操23.上建旌旗 24.余船以次渐进25.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26.北军大坏(二)虚词1.比至南郡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3.向察众人之议4.累官故不失州郡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6.顷之,烟炎张天六.特殊句式1.刘备天下枭雄2.我,子瑜友也3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4、豫州今欲何至5.行将为人所并6.我,子瑜友也7.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于)江东8.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9.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10.田横,齐之壮士耳. 11.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1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13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判断) 14.豫州虽败于长坂15.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16.操军破,必北还. 17.曹公,豺虎也18.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19卿欲何言. 20.何以言之.21.交游士林. 22.欲安所归乎23.愿意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24.裹以帷幕 25.人马烧溺死者甚众26.荆州之民附操者. 27.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七.翻译下列句子.1.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4.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5.挟天子以令四方,动以朝廷为辞.6.操当以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7.地方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8.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第二课时互动探究:1.这篇文章给了你哪些启发?请简要阐述2.在孙刘联军中,你最佩服的人是谁?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品质?巩固训练:一、多义实词1、卒:鲁肃闻刘表卒乘犊车,从吏卒五万兵难卒合2、士: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3、将: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4、抚:及说备使抚表众权抚其背曰交游士林田横,齐之壮士耳5、治:同心一意,共治曹操今治水军八十万众6、足:岂足托乎7、次:引次江北余船以次俱进8、数:统兵数万蒙冲斗舰乃以千数兵精足用9、烈:兼仗父兄之烈火烈风猛10、事:去亲戚而事君者不足与图大事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11、计:窃计欲亡赵走燕备用肃计12、难:13、略:略已平矣助画方略14、方:操军方连船舰地方百里15济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同舟共济为求援救,以济其患五万兵难卒合今操芟夷大难二、多义虚词1、而:若据而有之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备必喜而从命事急而不断2、以:权以示群下蒙冲斗舰以千数挟天子以征四方宜别图之,以济大事余船以次俱进3、为:今为君计安能复为之下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操后患4、其: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其若是,孰能御之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游之乐也5、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蒙冲斗舰乃以千数骑乃得过乃罢会6、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第三课时课外文言文阅读(一)诸葛公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

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

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益可以取,言如蓍龟①,终身不易。

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

上有以取信于主,故玄德临终,至云“嗣子不才,君可自取”;后主虽庸懦无立,亦举国听之而不疑。

下有以见信于人,故废廖立而立垂泣,废李严而严致死。

后主左右奸辟侧佞,充塞于中,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

魏尽据中州,乘操、丕积威之后,猛士如林,不敢西向发一矢以临蜀,而公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

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叹为天下奇才。

钟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士不得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魏延每随公出,辄欲请兵万人,与公异道会于潼关,公制而不许,又欲请兵五千,循秦岭而东,直取长安,以为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

史臣谓公以为危计不用,是不然。

公真所谓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方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建旗鸣鼓,直指魏都,固将飞书告之,择日合战,岂复翳行窃步,事一旦之谲以规咸阳哉!司马懿年长于公四岁,懿存而公死,才五十四耳,天不祚汉,非人力也。

“霸气西南歇,雄图历数屯。

”杜诗尽之矣。

(清•洪迈《容斋随笔》)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成一:全、都B、言如蓍龟,终身不易易:改变、更改C、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案行:查问D、天不祚汉,非人力也祚:赐福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是A、孙氏可与援而不可图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B、后主虽庸懦无立,亦举国听之而不疑死而有知,其几何离C、方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不赂者以赂者丧••D、与公异道会于潼关秦伯说,与郑人盟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葛亮在隆中第一次会见刘备,纵论天下形势。

就提出不可与曹操较量高低,对孙权也只可相互支援,不可图谋,只有荆州、益州可以夺取的论断。

B、诸葛亮有能取信君主的地方,所以刘备临终前能说出“嗣子不才,君可自取”的话;后主刘禅虽然平庸懦弱,对诸葛亮也非常信任。

C、诸葛亮两次制止了魏延想率领军队会师于潼关喝顺着秦岭向东攻下长安的军事行动,认为魏延的策略是冒险而没有采纳。

D、通过描写司马懿到蜀军军营,感叹不已,终会派人祭奠诸葛亮庙,作者从侧面烘托出诸葛亮是仁义之士、千古奇人。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许善心,宇务本,九岁而孤,为母范氏所鞠养。

幼聪明,有思理,所闻辄能诵记,多闻默识,为当世所称。

家有旧书万余卷,皆遍通涉。

十五解属文,笺上父友徐陵,陵大奇之,曰:“才调极高,此神童也。

”起家除新安王法曹。

陈亡,善心衰服号哭于西阶之下,藉草东向,经三日。

善心哭尽哀,入房改服,复出北面立,垂涕再拜受诏。

明日乃朝,伏泣于殿下,悲不能兴。

上顾左右曰:“我平陈国,唯获此人。

既能怀其旧君,即是我诚臣也。

”左卫大将军宇文述每旦借本部兵数十人以供私役,常半日而罢。

摄御史大夫梁毗奏劾之。

上方以腹心委述,初付法推,千余人皆称被役。

经二十余日,法官候伺上意,乃言役不满日,其数虽多,不合通计,纵令有实,亦当无罪。

诸兵士闻之,更云初不被役。

上欲释之,付议虚实,百僚咸议为虚。

善心以为述于仗卫之所抽兵私役,虽不满日,阙于宿卫,与常役所部,情状乃殊。

又兵多下番,散还本府,分道追至,不谋同辞。

今始一月,方始翻覆,奸状分明,此何可舍。

苏威、杨汪等二十余人,同善心之议。

其余皆议免罪。

炀帝可免罪之奏。

宇文化及杀炀帝之日,隋官尽诣朝堂谒贺,善心独不至。

许弘仁驰告之曰:“天子已崩,宇文将军摄政,合朝丈武莫不咸集。

天道人事,自有代终,何预于叔而低徊若此广善心怒之,不肯随去。

弘仁反走上马,泣而言曰:“将军于叔全无恶意,忽自求死,岂不痛哉!”还告唐奉义,以状白化及,遣人就宅执至朝堂。

化及令释之,善心不舞蹈而出。

化及目送之曰:“此人大负气。

”命捉将来,骂云:“我好欲放你,敢如此不逊!”其党辄牵曳,因遂害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