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
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多全集》中。
1922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赴美留学。
先入芝加哥美术学院,次年转入科罗拉多大学美术系。
1925年回国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
1927年,任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后改为中央大学,49年又更名南京大学)外文系主任。
姓名:闻一多别名:闻家骅,亦多、字友三、友山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湖北省蕲水县(今黄冈市浠水县)出生日期:1899年11月24日逝世日期:1946年7月15日职业:文学家代表作品:新诗集《红烛》、《死水》,出版有《闻一多全集》。
年7月15日在悼念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李公朴的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当天下午在西仓坡宿舍门口即被国民党昆明警备司令部下级军官汤时亮和李文山枪杀,闻一多之子闻立鹤也身受重伤。
闻一多先生一生的道路是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是英勇闪亮而又坎坷的一生。
台湾学者陈永发表示:“闻一多遭暗杀事件,是国共内战转折的重要关键。
当时国民政府处理不当,被批为法西斯独裁,让红色政权赢得知识分子、学生支持,甚至连国际舆论、支持也开始转向。
”。
闻一多被暗杀后,举世震惊,当时在庐山的蒋中正也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下令唐纵彻查,暗杀事件很快就破案,李文山和汤时亮由宪兵司令部举行公开军法审讯,两人经审讯后被枪决。
昆明警察局长龚少侠也因此被撤职。
事实上是云南警备总司令霍揆彰安排了两名死囚充当凶手被枪决,真凶早已逍遥法外。
陈永发表示,整个暗杀事件前后浮现出特务严重的问题,蒋中正已无法精准的掌控整个特务情报系统。
代表作有《红烛》、《死水》等。
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主张写诗有三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名字由来1912年,闻一多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入校时他的姓名是闻多,同学就用谐音的英文词widow(寡妇)给他起绰号。
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又名亦多,字益善,号友山,亦号友三,后改名闻多、闻一多。
浠水县巴河闻家铺人。
著名诗人、学者。
1909年入武昌两湖师范附小,1913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
在校期间,担任《清华月刊》、《清华月报》的编辑工作,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和文学创作活动。
1922年赴美,先后入芝加哥美术学院、丹佛阿罗拉多大学、纽约艺术学院学画,同时致力于诗歌的研究和创作,写了不少爱国思乡的作品。
1925年回国,任职、任教于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和北京大学。
1926年任《晨报》副刊《诗镌》编辑。
1927年应邓演达之邀回汉,在北伐军总政治部负责宣传工作。
同年秋到上海办新月书店,并任《新月》编辑。
次年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0年转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2年应聘清华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他积极参加,发表演说,支持学生爱国抗日运动。
抗战开始,清华和北大、南开等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他随校迁往昆明。
在西南联合大学期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当选为民盟中央执委、《民主周刊》社社长等职务。
抗战胜利后,他更加积极参加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
1945年12月1日,昆明发生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一二·一”惨案,他亲自为死难烈士书写挽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出殡时,他拄着手杖走在游行队伍前列;同时撰写了《“一二·一”运动始末记》,将惨案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1946年7月15日,昆明各界为遭国民党特务杀害的爱国进步人士李公朴先生举行追悼大会。
在会上,他慷慨激昂地痛斥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内战;会后遭国民党特务杀害。
闻一多早年参加新月社,主张新诗格律化,发表了许多有影响的新诗,后主要从事《楚辞》、《诗经》、《周易》等学术研究,成为著名学者。
其主要著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有《楚辞校补》、《怎样读〈九歌〉》、《乐府诗》等。
闻一多生平简介
闻一多生平简介青少年时期闻一多生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今黄冈市浠水县)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五岁入私塾启蒙,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
1912年十三岁时以复试鄂藉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十年学子生涯。
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入校时他的姓名是闻多,同学就用谐音的英文词widow(寡妇)给他起了绰号。
那时候,闻一多的革命主张是废姓,朋友间直呼其名,潘光旦便建议他改名为一多,他从善如流,立刻笑领了。
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并任《清华周刊》、《新华学报》的编辑和校内编辑部的负责人。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闻一多紧随校园运动的潮流。
他激清难捺,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饭厅门前,之后,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中,发表演说,创作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中的拓荒者之一,并作为清华学生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8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
1922年3月,写成《律诗的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赴美留学1922年7月,他赴美国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进行学习,在专攻美术且成绩突出时,他更表现出对文学的极大兴趣,特别是对诗歌的酷爱。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回国任教1925年5月回国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并从事《晨报》副刊《诗镌》的编辑工作。
闻一多生平简介
闻一多生平简介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中文名闻家骅
别名闻一多亦多、多
字友三、友山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湖北省蕲水县(今黄冈市浠水县)
出生日期1899(己亥年)年11月24日
逝世日期1946年7月15日。
职业文学家、现代诗人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信仰马克思主义
主要成就《七子之歌》
代表作品新诗集《红烛》、《死水》
身份诗人、学者、爱国和民主主义者
性别男。
闻一多
• • • • • • • • • • • • • • • • • • • •
太阳啊, 自强不息的太阳! 大宇宙许就是你的家乡吧。 可能指示我我的家乡的方向? 太阳啊,这不像我的山川,太阳! 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 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 太阳啊, 生命之火的太阳! 但是谁不知你是球东半的情热, --同时又是球西半的智光? 太阳啊, 也是我家乡的太阳! 此刻我回不了我往日的家乡, 便认你为家乡也还得失相偿。 太阳啊, 慈光普照的太阳! 往后我看见你时, 就当回家一次, ;我的家乡不在地下乃在天上!
闻一多的故事
闻一多先生敢于同黑暗势力大胆抗争、热情追求民主的精神,是大家所共知的。这不 仅说明他个性的刚烈、刚强,也显示了一个正直的中国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时代的献身精 神。 1925年,闻一多先生从美国留学归来,看到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 敝的社会现实,心中的梦幻破灭了,但诗人还有爱国热情、正义感和向黑暗势力作斗争的 勇气。他对人生、对社会、对现实、对祖国也并非心如死灰槁木,而是从痛恨走向愤激。 诗人当时的确对未来有某种不可知、未能知的憧憬,但为了希望,它让“丑恶”去开垦, 而“丑恶”并不一定就暗示着希望。因为这希望太神圣、太艰难了,它藏得很深很深。 当时的闻一多对人民革命还缺乏理解,在政治立场上还接近国家主义,至少他不在 “五四”以来人民革命的主流之中,但是他心中爱国的火焰始终在跳跃。正如他自己所说: “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烧得很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地壳,放射 出光和热来。少数跟我很久的朋友才知道我有火,并且就在《死水》里感觉出我的火 来。”“死水里藏着火”,于绝望中去寻求希望,是爱国激愤之情的一种表现。这种于绝 望处写希望的诗情,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鲁迅先生几乎是同一时期在《野草》里的名言: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同。”这句话是整个“野草”精神的象征。一方面是失望,觉 得希望很虚妄,但没有希望地走下去,是不是就要走向绝望呢?反过来诗人又没办法相信 绝望是一种实际,绝望也是虚妄的,所以这种情绪表现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正是心中的这一把火,让闻一多先生把一腔热情献给了心爱的祖国。抗战八年中,他 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决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解放战争时期, 他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关于闻一多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huá),号友三,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
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
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
同时创作旧体诗。
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青岛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青岛大学文学院长。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领导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我的先生闻一多
闻一多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红烛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
《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
1923年9月7日出版。
初版本收六十二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
构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动。
红烛也是火鹤的别名。
死水与活水相对应,指无法流动的水。
闻一多先生曾用《死水》作诗,表达对当时统治环境的愤懑之情。
一句话是闻一多先生的诗作。
1925年他留美回国,看到的是封建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和民不聊生的景象,于是,赤诚爱心转化为对现状的强烈不满和渴望改变旧中国的激情。
这种情绪在这首诗中得到充分体现。
全诗以“一句话”——“咱们的中国”为构思中心,运用写实和隐喻相结合的手法,反复咏叹,极力渲染烘托。
臧克家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2004年2月5日)[1]山东潍坊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少全、何嘉,山东大学知名校友,是闻一多的学生,现代诗人。
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曾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第三届理事、顾问,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第六、七届荣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
曾任《诗刊》主编,他的第一部诗集是《烙印》,主要讽刺诗集《宝贝儿》,文艺论文集《在文艺学习的道路上》。
人物简介: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简介字号:原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生卒: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年代:民国籍贯: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评价:著名学者,新月派代表诗人,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生平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
后改名多,“五·四”以后又改名一多。
著名诗人、学者,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
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闻一多生于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今浠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
家学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五岁入私塾启蒙,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
1912年十三岁时以复试鄂藉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十年学子生涯。
其间,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并任《清华周刊》、《新华学报》的编辑和校内编辑部的负责人。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把闻一多推入校园运动的潮流。
他激清难捺,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饭厅门前,之后,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中,发表演说,创作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中的拓荒者之一。
并作为清华学生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他赴美国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进行学习,在专攻美术且成绩突出时,他更表现出对文学的极大兴趣,特别是对诗歌的酷爱。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闻一多个人资料
闻一多个人资料寄语:闻一多热爱祖国,爱国主义如同一条红线贯穿他的一生,最后并把他引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他一生的道路是曲折的,他曾经有过迷茫、失误与苦闷,但是经过深思和中国共产党的关怀与帮助,终于找到了真理,而一经找到了真理,他便义无反顾,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为实现真理而英勇奋斗,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
闻一多个人资料送给读者,欢迎阅读。
姓名: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号友三性别:男出生年月:1899年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籍贯:湖北浠水闻一多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
同时创作旧体诗。
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 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留学。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具有唯美倾向。
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
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
1927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
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
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
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
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
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又名亦多,字益善,号友山,亦号友三,后改名闻多、闻一多。
浠水县巴河闻家铺人。
著名诗人、学者。
1909年入武昌两湖师范附小,1913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
在校期间,担任《清华月刊》、《清华月报》的编辑工作,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和文学创作活动。
1922年赴美,先后入芝加哥美术学院、丹佛阿罗拉多大学、纽约艺术学院学画,同时致力于诗歌的研究和创作,写了不少爱国思乡的作品。
1925年回国,任职、任教于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和北京大学。
1926年任《晨报》副刊《诗镌》编辑。
1927年应邓演达之邀回汉,在北伐军总政治部负责宣传工作。
同年秋到上海办新月书店,并任《新月》编辑。
次年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0年转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2年应聘清华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他积极参加,发表演说,支持学生爱国抗日运动。
抗战开始,清华和北大、南开等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他随校迁往昆明。
在西南联合大学期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当选为民盟中央执委、《民主周刊》社社长等职务。
抗战胜利后,他更加积极参加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
1945年12月1日,昆明发生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一二·一”惨案,他亲自为死难烈士书写挽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出殡时,他拄着手杖走在游行队伍前列;同时撰写了《“一二·一”运动始末记》,将惨案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1946年7月15日,昆明各界为遭国民党特务杀害的爱国进步人士李公朴先生举行追悼大会。
在会上,他慷慨激昂地痛斥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内战;会后遭国民党特务杀害。
闻一多早年参加新月社,主张新诗格律化,发表了许多有影响的新诗,后主要从事《楚辞》、《诗经》、《周易》等学术研究,成为著名学者。
其主要著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有《楚辞校补》、《怎样读〈九歌〉》、《乐府诗》等。
闻一多生平简介
闻一多生平简介青少年时期闻一多生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今黄冈市浠水县)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五岁入私塾启蒙,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
1912年十三岁时以复试鄂藉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十年学子生涯。
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入校时他的姓名是闻多,同学就用谐音的英文词widow(寡妇)给他起了绰号。
那时候,闻一多的革命主张是废姓,朋友间直呼其名,潘光旦便建议他改名为一多,他从善如流,立刻笑领了。
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并任《清华周刊》、《新华学报》的编辑和校内编辑部的负责人。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闻一多紧随校园运动的潮流。
他激清难捺,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饭厅门前,之后,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中,发表演说,创作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中的拓荒者之一,并作为清华学生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8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
1922年3月,写成《律诗的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赴美留学1922年7月,他赴美国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进行学习,在专攻美术且成绩突出时,他更表现出对文学的极大兴趣,特别是对诗歌的酷爱。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回国任教1925年5月回国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并从事《晨报》副刊《诗镌》的编辑工作。
闻一多课文
闻一多课文
摘要:
一、闻一多简介
1.闻一多背景
2.闻一多的重要成就
二、闻一多的爱国情怀
1.对国家民族的关注
2.投身民主运动
3.呼吁抗日救国
三、闻一多的文化贡献
1.文学创作
2.学术研究
3.教育事业
四、闻一多对社会的影响
1.激发民众爱国情感
2.引领文化风气
3.为后世留下宝贵遗产
正文: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字一多,中国著名爱国诗人、学者、教育家。
他出生于清朝末年,成长于民国时期,一生致力于国家民族的繁荣昌盛。
闻一多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
值,如《七子之歌》、《死水》等,表达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无尽的忧患意识。
在学术研究方面,他涉猎广泛,对《楚辞》、《文心雕龙》等古籍的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此外,闻一多还热衷于教育事业,曾担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高校的教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闻一多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他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投身于民主运动,参与发起“五四”运动。
在抗日战争期间,他积极呼吁抗日救国,为民族的生存和尊严而奋斗。
闻一多敢于直言,勇于担当的精神,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敬意。
闻一多的一生,为我国的文化事业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激发了民众的爱国情感,引领了文化风气,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又名亦多,字益善,号友山,亦号友三,后改名闻多、闻一多。
浠水县巴河闻家铺人。
著名诗人、学者。
1909年入武昌两湖师范附小,1913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
在校期间,担任《清华月刊》、《清华月报》的编辑工作,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和文学创作活动。
1922年赴美,先后入芝加哥美术学院、丹佛阿罗拉多大学、纽约艺术学院学画,同时致力于诗歌的研究和创作,写了不少爱国思乡的作品。
1925年回国,任职、任教于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和北京大学。
1926年任《晨报》副刊《诗镌》编辑。
1927年应邓演达之邀回汉,在北伐军总政治部负责宣传工作。
同年秋到上海办新月书店,并任《新月》编辑。
次年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0年转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2年应聘清华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他积极参加,发表演说,支持学生爱国抗日运动。
抗战开始,清华和北大、南开等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他随校迁往昆明。
在西南联合大学期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当选为民盟中央执委、《民主周刊》社社长等职务。
抗战胜利后,他更加积极参加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
1945年12月1日,昆明发生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一二·一”惨案,他亲自为死难烈士书写挽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出殡时,他拄着手杖走在游行队伍前列;同时撰写了《“一二·一”运动始末记》,将惨案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1946年7月15日,昆明各界为遭国民党特务杀害的爱国进步人士李公朴先生举行追悼大会。
在会上,他慷慨激昂地痛斥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内战;会后遭国民党特务杀害。
闻一多早年参加新月社,主张新诗格律化,发表了许多有影响的新诗,后主要从事《楚辞》、《诗经》、《周易》等学术研究,成为著名学者。
其主要著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有《楚辞校补》、《怎样读〈九歌〉》、《乐府诗》等。
闻一多
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 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 青松和大海,鸦背驮着夕阳, 黄昏里绩满了蝙蝠的翅膀。 ……
二、闻一多及其诗歌
“格律就是节奏,世上只有节奏比较简单的 散文,决不能有没有节奏的诗。本来诗一向 就没有脱离过格律或节奏。”
“格律可以从两个方面讲: (一)属于 视觉方面的。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二)属于听觉方面的。有格式,有音尺, 有平仄,有韵脚。”
二、闻一多及其诗歌
“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听觉 上,和谐,流畅而不拗口),绘画的美 (视觉上,词藻应尽力去表现颜色),并 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 齐)。”
孤雁
不幸的失群的孤雁! 谁教你抛弃了旧侣, 拆散了阵字, 流落到这水国底绝塞, 拼着寸磔(zhé)的愁肠, 泣诉那无边的酸楚? ……
流落的孤禽啊! 到底飞往那里去呢? 那太平洋底彼岸, 可知道究竟有些什么?
归来吧,失落的游魂! 归来参加你的伴侣, 补足他们的阵列! 他们正引着颈望着你呢。 ……
二、闻一多及其诗歌
二、闻一多及其诗歌
4、美学风格:沉郁 、焦灼。
“戴着脚镣跳舞”
传统与现代、热情与节制、东方与西方的冲突型 人格的外在表现。 东方美学形式的和谐和匀称与现代知识分子的生 命意志和偏执个性的矛盾与张力。 一冲一压,一放一收。
二、闻一多及其诗歌
※ 艺术特点:
①实践自己的“三美”主张; ②想象丰富而意象繁复; ③情感强烈而深沉。
发 现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那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的心里!
【作者信息拓展】历史名人闻一多
【作者信息拓展】历史名人闻一多闻一多,字友三,本名家骅。
湖北浠水人。
生于1899年11月24日,194 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时年仅四十七岁。
闻一多的一生,以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著称于世。
1913年,闻一多读完小学考入清华学校,在校九年余,初露才华。
主编过《清华学报》。
热心文艺活动,着意于诗歌创作与研究,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1922年7月赴美留学,入芝加哥美术学院和珂罗拉多大学美术系,专攻美术,后转攻文学。
1925年回国。
回国后主要从事教学与学术研究。
先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和青岛大学文学院长、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在诗歌及古典文学方面造诣颇深。
他的新诗集《红烛》、《死水》等曾蜚声诗坛。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闻一多随清华师生南下,到长沙后步行三千五百余里到达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任教。
在昆明的八年,是他一生中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
他目睹国民党官僚的贪污腐败和人民的苦难,深感到非民主不能救中国,非取消专制独裁不能实现民主。
他从与共产党人的接触中,从对抗日民主根据地与国统区的对比中,认识了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和希望。
在鲁迅逝世八周年纪念会上,他沉痛地说:“鲁迅对,我们错了”。
因此,他毅然从书斋生活中走出来,以诗人的激情投入了争取民主反对专制独裁的爱国民主运动。
1943年后,他加入了中国民主政策团同盟昆明支部,参加了共产党人周新民、华岗组织的西南文化研究委员会的活动。
1944年11月,中国民主同盟云南省支部正式组成时,闻一多当选为支部委员兼《民主周刊》编委。
1945年10月,民盟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时,又当选为民盟中央执行委员兼云南支部宣委和《民主周刊》社社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饱经苦难的中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统一,但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积极准备发动大规模内战,并镇压人民的和平民主运动。
闻一多异常气愤,积极支持和参加学生的爱国民主斗争。
闻一多课文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以下是他的一些著名课文作品:
1. 《死水》:这是闻一多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一潭死水的形象,深刻揭示了旧中国社会的腐败和沉闷,表达了他对祖国深沉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
2. 《红烛》:这首诗是闻一多早期的作品,以红烛为象征,表达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烈情感以及为理想献身的决心。
3. 《发现》:这首诗是闻一多在西方留学期间创作的,表现了他对祖国文化的深深眷恋和对西方文明的批判反思。
4. 《七子之歌》:这是一组包括《澳门》、《香港》等七首诗的组诗,表达了闻一多对被列强侵占的中国领土的深切关怀和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5. 《一句话》:这首诗以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出中国人民对于自由、民主的渴望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奋斗的决心。
以上这些作品都被广泛收录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是学生学习现代汉语诗歌和理解近代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材料。
赞美闻一多的诗句
赞美闻一多的诗句摘要:一、闻一多简介1.闻一多背景介绍2.闻一多在诗歌领域的贡献二、赞美闻一多的诗句1.对闻一多诗歌风格的评价2.具体诗句赏析2.1《春夜喜雨》2.2《登高》2.3《临安春雨初暖时》三、闻一多诗歌的意义1.对现代诗歌的影响2.社会历史意义四、结论1.总结闻一多诗歌的特点和价值2.表达对闻一多的敬意和怀念正文:闻一多,原名闻家骅,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斗士。
他致力于新诗的创作和研究,为我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闻一多的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赞美他的诗句层出不穷。
闻一多的诗歌风格独特,融合了古典诗词的优美和现代诗歌的创新。
他的诗歌既有婉约柔美的意境,又有激昂慷慨的斗志。
在对闻一多的诗句进行赞美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春夜喜雨》是闻一多广为人知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春夜雨后的宁静和生机。
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赞美了春雨的适时,带给大地生机,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其次,《登高》一诗中,闻一多抒发了登高远眺的豪情壮志。
诗句“无限风光在险峰”表达了诗人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信念。
这种豪迈的气概和对生活的热爱,令人感叹不已。
再次,《临安春雨初暖时》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景,诗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展现了诗人对春天景色的独特感悟。
这种清新的诗意,让人陶醉其中。
闻一多的诗歌对现代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历史意义。
通过赞美闻一多的诗句,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种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和传承。
总之,闻一多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闻一多
1、衰微: (国家、民族等)衰落,不兴旺。 2、迭起高标: 迭,屡次。超群,出众。 3、兀兀穷年: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劳 苦的样 子。穷年,终年,一年到头。 4、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5、沥尽心血: 滴尽心血,形容辛辛苦苦地劳碌工作。 沥,滴。 6、潜心贯注: (精神、精力)集中,用心专而深。 7、迥乎不同: 很不一样。迥,差得远。 8、一反既往: 完全改变以前的情况。 9、气冲斗牛: 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斗、牛, 星宿名, 泛指天空 10、赫然: 形容令人惊讶的事物突然呈现的样子。
他 有 他 有 臧 还 的 已 的 克 活 人 经 人 家 着 死 死 活 《 了 了 着 有 的 人 大师笔下的大师 》 巨人心中的巨人 —
毛泽东赞扬闻一多: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 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 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别了,司徒雷登》
臧克家简介
臧克家 (1905-2004) ,诗人,从 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歌和民 歌 。 1932 年 开 始 写 新 诗 , 以 一 篇 《老马》成名, 1933 年出版了第一 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 的作品。此后,他陆续出版的诗集, 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 照》《泥土的歌》《宝贝儿》《生 命的零度》等十多部。被誉为“农 民诗人”。 我们学过了他的诗作《有的人》。
写作背景
一九四五年十月,蒋介石违背《双十协定》,调遣军队向解放 区大举进攻,遭到人民反对。十一月十九日,重庆各界代表组 成反内战联合会,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用一切办法制止内 战。二十五日,昆明学生六千余人举行反内战时事晚会,遭到 国民党军警的骚扰破坏,各校学生于第二天起联合罢课。十二 月一日,昆明国民党当局出动大批军警特务,屠杀殴打罢课师 生,死四人、伤二十余人,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 案。事件发生后,昆明学生罢课达一个月之久,得到了全国各 地的广泛声援,一个以学生运动为主的反内战运动,席卷了整 个国民党统治区。 一二·一运动和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学生运动一样,不是一 个孤立的社会现象,而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志和要求。国民 党反动派一手制造的一二一惨案,以血的事实教育了广大群众, 推动许多处于中间状态的学生、教师和社会人士走上坚决斗争 的道路。“一二·一”运动是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群众争取和平 民主运动的第一声,这一斗争有力地打击和孤立了反动派,推 动了国民党统治区民主运动的发展。
闻一多ppt课件
批判专制主义
闻一多对专制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 判,认为它是阻碍社会进步和人性 发展的根源。
倡导民主改革
闻一多积极倡导在中国实现民主改 革,认为这是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 幸福的必经之路。
文化观念
弘扬传统文化
闻一多认为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 宝,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
倡导文化多元性
闻一多主张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 ,提倡文化多元性,以促进人类
闻一多ppt课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闻一多的生平简介 • 闻一多的文学作品 • 闻一多的思想与观念 • 闻一多与现代文学史 • 闻一多的评价与影响
01
闻一多的生平简介
出生与家庭背景
01
02
03
出生地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出 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
详细描述
他对中外文学都有深入研究,撰写了大量文学评论文章,对不同流派的文学特点 和优劣进行了深入剖析。同时,他还致力于翻译工作,将外国文学作品引入中国 ,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01
闻一多的思想与观 念
民主思想
民主思想概述
闻一多强调民主是人类的共同理 想,主张通过民主制度实现平等
、自由和公正。
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因成绩优异被 保送美国学习,先后获得美国芝加哥 美术学院绘画奖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学 金钥匙奖。
职业生涯
教育事业
回国后先后在武汉大学、 清华大学等高校任教,讲 授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课 程。
社会活动
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 文化团体,担任过多个文 化团体的领导职务。
文学成就
在文学创作上获得了多个 奖项,被誉为“人民诗人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不同一般人之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
2、本文主要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精神?为了救国救民的需要而说和做的爱国精神。
3、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文章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
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闻一多十多年来默默钻研,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共六件事。
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4、这篇文章在叙述中运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写?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
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还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凡此种种,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5、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闻先生一生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
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
对作‘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
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6、怎么理解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的说和做?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他对反动派的揭露与斥责,对于革命、对于人民的呼喊,是他的说,也是他的做。
他是以他的说表示他的做,而在有些时候,他不仅说,而且以生命为代价来这样做。
三、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激情。
1、‘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深刻。
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2、‘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等。
以整齐的句式,饱含深情地赞美闻一多治学之勤之钻,‘凝结‘表现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3、‘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
‘作‘,起。
‘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
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4、‘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是比喻的说法,表现闻一多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的目的。
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5、‘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四、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作者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现了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
两部分互为补充,使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
方案2.1.教材分析这篇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
从单元设计来看,学习本文,在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的基础上,应让学生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事迹,深入领会他言行一致的崇高品格和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学习文章的结构技巧和选材技巧。
2.教法分析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裁剪得体,语言生动凝练,感情充沛,可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认识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升华。
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积累生动形象的语句,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2 方法与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
对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的把握。
2.本文选材技巧和结构技巧。
教学难点:难理解的文言词语。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搜集与闻一多先生和臧克家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2001年4月29日,江泽民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70周年大会上讲:“闻一多先生横眉冷对反动派,宁死不屈,表现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风亮节,这是清华大学的骄傲,也是我们知识分子的光荣。
”江泽民同志为什么高度赞扬闻一多先生?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去探寻赞扬的原因。
(板书课题)整体感知: 1。
出示学习目标(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2.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3.课堂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了解相关知识。
4.教师范读课文:要求: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1)文章从那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2)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的人?(3)据此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闻先生“说和做”的什么特点?学生听读后,感情朗读,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引导明确:(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1)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2)“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3)分两部分,1——7自然段为第一部分,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的特点;8——20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记述闻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
研讨课文:我们通过朗读、讨论,认识到闻先生“说和做”是完全一致的,这种高贵的品格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
那么,作者是怎样表现闻先生这一高贵品格的?研读课文第一部分:学生默读,讨论下列问题:(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1)哪两句话是对闻先生作为学者“说和做”的高度概括?(2)这部分列举了那些事例?这些事例选材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怎样?(3)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学术的目的是什么?那些语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闻先生潜心研究学术?(4)“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怎样理解“群蚁排衙”?这句话表现出闻先生怎样的治学态度(5)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闻先生学者形象?学生默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明确:(1)第一、二自然段。
(2)三个事例: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
写作《唐诗杂论》事例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他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
详写第一件事,略写后两件事。
(3)闻先生研究学术的目的是“要给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先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再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
)语句(略)(4)“群蚁排衙”,文中指闻先生写字工工整整,十分认真,他的手稿都是蝇头小楷,好象群蚁排衙。
表现了闻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5)先生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治学严谨、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言行一致的爱国者。
(意思对即可)教师小结: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严谨,不畏艰辛,这种治学态度值得我们共同学习。
第二课时1.研读第二部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要读出气势来,思考下列问题。
(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1)文中哪一句话是对作为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高度概括?(2)闻一多先生说了,是怎么说的?说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3)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了,文中写了他做了几件事?反映了闻先生什么精神学生朗读后,四人小组开始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明确:(略)2探究学习:(1)把学者闻一多和革命家闻一多综合起来,概述闻先生的形象。
(2)文章一、二两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这样衔接有什么好处?(3)把你认为生动优美的语句或词语划出来,并说说原因学生自读课文,四人小组研讨、探究。
教师巡回指导,集体交流:(1)(略)(2)文中第七自然段承接上文进行总结,并照应开头;第八、九自然段开启下文。
好处:承上启下,前后呼应,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度自然,把闻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情况用极其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3)生答:“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字词凝练,句式整齐,音调铿锵,感情浓烈,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特别是一个“沥”字,深刻地表现了闻先生用心血一滴一滴浇灌学术研究花朵的精神,精当、凝练。
3拓展延伸:(1)这篇文章的原标题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经作者同意,改成现在这个标题,哪个标题更好些?谈谈你的看法。
(2)学习完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受到哪些启迪?请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谈一谈。
教师明确:(1)(2)题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起说,就予以肯定。
[教师小结]:通过学习本课,我们大家领略了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受益非浅,让我们沿着闻一多先生的足迹,让理想在奋斗中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