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重点推荐)新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四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8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 新

合集下载

2020高三二轮复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20高三二轮复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20茂名统考)1953年9月,苏共中央决定,将 义务交售的畜禽产品的采购价提高6.4倍,奶类产品 提高1倍,土豆提高1-5倍。1954年6月,废除谷物 义务交售制。这些措施旨在
A.加强对重工业的投资
B.废除计划经济体制
C.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D.实行新经济政策
勃列日涅夫改革64-82
背景 1、赫鲁晓夫时期改革的混乱 2、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措施 1、恢复部门管理 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3、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4、提出“新经济体制” 5、农业上:扩大自主权;降低收购指标;提高价格;放宽农副业限制 特点:注重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评价 (1)积极: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为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 的 物质保障 (2)消极: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走出误区 误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当时苏俄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它适应了战时需 要,是必要的。它不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 途径。
斯大林模式
(2020惠州一调)1927年苏联爆发粮食收购危机,政府收购 的粮食总量只有491万吨,远低于国家需要的820万吨。斯大 林认为造成此次危机的直接原因是“农业的日益分散和零碎 化”。这一判断( )
A. 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B. 开创了新型的工业发展模式
C. 推动农业集体化实施
D. 为保留新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斯大林模式26-91
背景: 1、严峻的国际形势(敌视苏联) 2、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 3、经济文化的落后 3、斯大林上台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对点训练』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
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
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与马克思的设想最大的不同是
A.实施的条件
B.所有制结构
C.经济管理模式
D.产品分配方案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注意题干“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 商品和货币”,而战时共产主义在产品分配方案则是取消商品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20世纪初至40年代中期的世界
时空坐标·宏观把控单元知识
阶段特征·宏观把控单元知识
总 这一时期是社会主义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的调整时期,也是一战后由动荡走向 特 暂时稳定,再从大危机、大动荡走向世界大战的时期。两种社会制度并存是 征 这一时期的典型特点 政 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帝国主义要 治 求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断激化,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 上 的灾难。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据材料信息“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可知,当时的经济政 策应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方面实行的是余粮收集制,到新经济政策后才实行农业税,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是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手段,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点,由于当时生产力还没有达到过渡到共产主 义的条件,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故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违背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阶段, 在农民手里拿走的太多,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不能作为该政策失败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失败的 主要原因在于主观因素即苏维埃决策脱离实际,客观原因不能作为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江苏省小高考历史 真题分类专题十四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江苏省小高考历史 真题分类专题十四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专题十四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2007•江苏•22)下列关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为克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引发的危机B.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D.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答案:D2.(2008•江苏•20)据统计,1925年苏联的种植业与1913年对比的百分比是107%,农业生产总值对比的百分比则是112%。

这一成效的取得与某项经济政策的实施密不可分。

这一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方针D.赫鲁晓夫时期的农业政策答案:B。

3.(2009•江苏•28)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于1935年对莫斯科进行了一个月的访问,他在《莫斯科日记》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

”下列属于日记中“目前这些政策”的是A.实行余粮收集制 B.交纳固定粮食税C.推行农业集体化 D.扩大场国营农场的自主权答案:C。

4.(2010•江苏•27)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史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C.开创斯大林模式 D.推行赫鲁晓夫改革答案:C。

5.(2012•江苏•27)“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曾试图‘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几年以后感到这是‘力所不能及的’。

”为了解决“力所不能及”所引发的社会危机,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颁布《四月提纲》 B.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实施新经济政策 D.推行斯大林模式答案:C6.(2012•江苏•29)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改良旧制往往是挽救危机的重要举措。

20世纪80年代,苏联也出现各种危机,为此戈尔巴乔夫进行了经济改革,其主要特征是A.用经济管理代替行政命令 B.放弃政府宏观的调节手段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鼓励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答案:A7.(2013•江苏•28)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一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题27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一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题27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题27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思维引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战争后的情况的根源是什么?素养点拨从唯物史观、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积极意义及消极影响。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3.内容: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分配企业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4.性质: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5.评价:(1)积极: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消极: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导致经济和政治危机。

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思维引领1.新经济政策“新”的含义是什么?2.苏联和西方工业化历程有何不同?素养点拨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然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推行激化了工农群众之间的矛盾,为了正确地向社会主义过渡,列宁采取了新经济政策。

二、新经济政策1.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内容: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3.性质: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

4.影响:租借制(1)租借制是指苏联在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之一,是在苏维埃政权的监督下,把某些国有企业或林地等暂时租给本国资本家、合作社或个体劳动者经营。

(2)实行租借制的目的是减轻各级国民经济委员会的负担,加速恢复日用必需品的生产,甩掉国家的财政包袱。

思维引领1.正确理解苏联模式形成的国内、国际背景,认识该体制给苏联带来的重大成就。

2.要站在遏制法西斯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的角度认识苏联工业化成就所具有的重大世界意义。

素养点拨1.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苏联模式发展历程。

【高中教育】2020(江苏专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四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9讲斯大林模式与二战后苏联的

【高中教育】2020(江苏专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四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9讲斯大林模式与二战后苏联的

材料一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牧畜种类数量、农艺措施以及农蓄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

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

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

2%,土豆7。

5%,牛肉5%。

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为: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

4公斤还要低。

——吕奔《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研究(1927—1939)》
材料二20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主义苏联在短短十几年里,成功地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走完了西方几乎花二百年才走完的路程。

……1929—1933年期间,苏联大批引进先进技术设备,高薪聘请大批外国专家和技工,派遣20xx多人出国考察、学习和留学。

——《苏联兴亡史》
完成下列要求:
(1)依据材料一,概括苏联在推动农业生产方面实行的经济体制及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化的开展提供的有利条件。

【20xx精选】最新(江苏专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四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9讲斯大林模式与二战后
苏联的改革学案
时空定位
穿梭时空的定位
单元概述
透析历史的大讲堂。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4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4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第25讲 │ 主干考点梳理
【特别提醒】 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重大 突破:首先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其次是允 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 义建设社会主义。从上述两个特征来看,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 无产阶级国家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 和方法,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工农联盟,通过社会主义成分 和资本主义成分的经济竞赛,最后战胜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 义的经济基础。
十月革命以来苏俄(联)一直在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 设的道路,曲折反复,最终以失败告终
第十四单元 │ 复习指导策略 复习指导策略
1.应注意概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共产主义”特点, 并结合相关史实分析其实施的必要性和负面影响;结合相关历 史背景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分析其历史意义。同时要注意从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影 响等方面归纳二者的异同点。 2.结合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以及苏联当 时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归纳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背景,在分析斯大 林模式特点的基础上理解其历史功绩和局限性,结合改革的相 关内容分析其改革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第25讲 │ 主干考点梳理
(4)评价 工业化 ①功绩: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________ 。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弊端:片面发展__________ 重工业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向农民索取太多,压抑了其生产积极性。长期的计划指令, 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归纳总结】 斯大林模式的特征 (1)在生产资料形式上实行完全公有。 (2)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 (3)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4)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途径上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

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

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

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考试目标】14.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2)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新经济政策③“斯大林模式”(3)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①赫鲁晓夫改革②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教学安排】4课时【知识梳理】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新经济政策(1921——1928)内容作用农业政策余粮收集制(实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减轻农民负担,缓解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工业政策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部分私有化、租让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贸易政策取消自由贸易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分配制度实行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其它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1918——1921国内革命战争特点:“战时”、“共产主义”评价:①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②最大限度的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军事胜利(主要着眼点)③长期实行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发展,不利于巩固工农联盟④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3、新经济政策必要性: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露②国内出现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4、新经济政策的目的:①根本: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②直接:解决国内政治经济危机5.新经济政策的特点: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最主要特点、“新”的含义②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5、新经济的评价:(1)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

(2)是列宁根据俄国的国情,是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加之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

二、“斯大林模式”1、经济表现(1)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1925年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高考历史总复习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知识梳理、考点突破、核心素养(76张)

高考历史总复习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知识梳理、考点突破、核心素养(76张)

返回目录
核心考点突 破
考题研析演 练
【微点拓展】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征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 种特点,是在战争的特殊环境下,用军事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试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返回目录
核心考点突 破
考题研析演 练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
模块二
经济成长经历
高考总复习 ·历史
第十单元
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 新与调整
高考总复习 ·历史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高考总复习 ·历史
返回目录
考纲要求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 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目录
核心考点突破 考题研析演练
课时达标
︿ ︿
核心考点突破
返回目录
核心考点突 破
考题研析演 练
【误区防错】 新经济政策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 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发展生产力,巩固工农联盟,逐 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政策。它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 位和苏维埃的领导,不会回到资本主义时代。
返回目录
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
重要原因。
返回目录
核心考点突 破
考题研析演 练
【构图解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返回目录
主题一
核心考点突 破
[史料实证·重难突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考题研析演 练
史料一 1921 年,苏俄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 1913 年的 20%……叛乱席卷了全国,甚至连十月革命的中坚分子 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共产党的苏维埃” 的口号参与叛乱。为此而震惊的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 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 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 了。”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解析版)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解析版)

(解析版)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1.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新经济政策充分说明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性。

2.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苏俄政府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3.新经济政策是无产阶级国家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和方法,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工农联盟,最后战胜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4.新经济政策反映了在苏俄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它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保证了苏俄稳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

5.苏俄政府采取的新经济政策大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同①前提: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

②目的:巩固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③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

④作用:巩固了政权异含义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逐步过渡所有制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多种所有制并存分配平均主义分配多种分配形式运行机制绝对计划调节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实践效果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专题13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的特点、评价及启示1.特点(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2)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2.评价(1)积极作用: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4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4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新人教版

课时达标(二十四)、选择题1. (2019 •惠州调研)俄国理论家司徒卢威1894年指出,“让我们承认我们缺乏文化,让我们转向资本主义接受它的教导吧”。

列宁当时极力反对这种观点,但十月革命后,列宁却多次肯定司徒卢威的话。

这说明当时()A. 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是偶然的B. 社会主义制度不适应俄国国情C.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势在必行D. 苏俄遭遇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D 解析十月革命后,苏俄遭遇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列宁开始借鉴西方的一些经济政策来缓解经济危机,故选D项。

十月革命爆发具有偶然性与必然性,排除A项;社会主义制度是适应俄国国情的,只是当时苏俄对社会主义尚处于探索阶段,排除B项;计划经济是斯大林时期的措施,排除C项。

2. (2019 •贵阳摸底)苏俄国内战争胜利后,暴动频繁出现。

有的暴动者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口号,还有人认为,这些暴动是对正义的胜利丧失了任何希望的劳动居民的暴动,为此,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是()A. 实行义务劳动制B. 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C. 取消了自由贸易D.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多地剥夺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农民的暴动,为此苏维埃政权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故选D项。

义务劳动制是苏俄国内战争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运动是苏联斯大林模式的措施,B项错误;取消自由贸易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C项错误。

3. (2019 •南宁二中模拟)列宁通过新经济政策所揭示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思路,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时期对苏联的影响,它对于一切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具有普遍深远的意义。

这一观点认为新经济政策()A. 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前提B. 利于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经济近代化C. 为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走向近代化提供经验D. 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C解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新经济政策实行的前提,故A项错误;由材料新经济政策所揭示的社会主义建设思路对于一切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具有普遍深远的意义可知,新经济政策为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走向近代化提供了经验,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故D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对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而不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故 B 项错误。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2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形成体系把握要点1.有关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3个关键点(1)两个阶段:列宁时期、斯大林时期。

(2)两种设想:直接过渡、间接过渡。

(3)三次变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

2.有关苏联经济改革的4个关键点(1)一个原因:斯大林体制弊端。

(2)三次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3)一个结局:三者改革都失败,最终苏联解体。

(4)两个原因:前两次改革失败根本原因是没有彻底突破斯大林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是因为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

课题(一)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回扣教材知识]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政治: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疯狂反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威胁。

(2)军事: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3)经济: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保卫苏维埃政权。

3.内容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5.影响(1)积极: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2)消极: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时间: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

3.内容(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税后余粮可自行支配。

(2)工业:解除部分中小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个别企业以租让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3)商贸: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

4.作用(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2)探索了一条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进补课程知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1.不同点。

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备战2021) 必备知识梳理 13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备战2021) 必备知识梳理 13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备战2021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备知识梳理13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①政治上: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疯狂反扑。

①军事上: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①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稳固苏维埃政权。

(3)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①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①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①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5)评价①积极:粉碎了敌对势力的武装干预,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①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2.新经济政策(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①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农民自由支配余粮。

①工业:解除局部企业的国有化,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①商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①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

(3)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3.斯大林模式(1)背景:①1922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①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①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2)表现①工业政策:优先开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提供资金。

①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方案经济。

①农业政策: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

(3)评价①功绩:通过实施两个五年方案,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根底。

①弊端: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方案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方案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实质:用军事、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2.认识(1)“战时〞:从背景看,它是在面临国内叛乱和国外干预的严峻形势下采取的。

2020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

2020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
栏目索引
高考历史
第五部分 世界现代史 专题十五 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
栏目索引
考点清单
基础梳理
考点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1918年,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粮食严重缺乏,经 济极端贫困。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 3.内容 (1)农业:实行① 余粮收集制 。(核心内容) (2)工业:实行② 国有化 ,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
(3)调整所有制结构,开始出现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栏目索引
重难突破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前提: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 新经济政策

②目的:巩固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③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 ④作用:巩固了政权
含义
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
栏目索引
3.评价
(1)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短期内实现 成就 了工业化及经济的快速发展 (2)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弊端 (2)向农民索取太多,压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3)长期的计划指令,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4)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戈尔巴
乔夫 改革
20世纪80年
代中期,苏联 社会动荡,经 济增长速度 下降,人民生 活水平下降
(1)承认④ 市场 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用⑤ 经济管理
方法 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2)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⑥ 指导性计划 指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8讲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知识框架即时巩固的入场劵考情分析引领考试的风向标考试说明2015年2016年2017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复习建议:1.学习苏联的经济建设的历程中汲取其经验与教训,说明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适合本国国情;如何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是易错易混点,在记忆时要注意区分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考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1)十月革命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2)①________年,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内容(1)农业:实行②______________(核心)(2)工业:大中小型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3)商业:取消了自由贸易(4)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普遍义务劳动制特点兼有“③__________”和“④__________”的特色【点题训练1】1918年3月,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列宁提出了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严格的计算和监督,建立合作社等具体设想,作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大生产的中间环节。

这说明以列宁为首的苏俄领导人( )A.主张全面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已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C.设想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D.决定建立计划经济体制考点二新经济政策【点题训练2】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

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要点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相同点两种政策都是无产阶级政权实施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性质不同点目的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实现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为了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工农联盟,以摆脱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内容余粮收集制,企业国有化,实物配给制和劳动义务制固定粮食税,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特点行政命令式发展经济利用市场来发展经济作用适应了战时需要,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巩固了工农联盟,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影响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为俄国人民指明了发展道路【典例训练】2014年5月24日,法国《解放报》指出:“金融危机让人们重新发现社会主义……重回列宁时代或许可以找到挽救自由主义的办法。

”下列列宁时代所采取的措施中对克服今天的金融危机仍有启示作用的是( )A.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实施配给制B.国家统一定价,实行计划经济体制C.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小企业实行国家监督D.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允许中小企业合理发展史料研读通向成功的试金石史料一1921年苏俄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叛乱席卷了全国,甚至连十月革命的中坚分子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共产党的苏维埃”的口号参与叛乱。

为此而震惊的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全集》史料二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

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步,“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全球通史》史料一表明新经济政策实行前夕,俄国国内工农业产量大幅度下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空前激化了各种矛盾,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列宁也认识到了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尝试行不通。

史料二表明新经济政策的前提是国家控制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后退一步”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发展社会主义。

(1)根据史料一,分析苏俄面临的形势及形成的原因。

(2)根据史料二,归纳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随堂验收学以致用的训练营考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政府完全禁止私人买卖粮食,在当时粮食匮乏的情况下,国家必须以有限的粮食资源来满足前线和城市居民的需要,禁止投机分子通过粮食买卖来使个人发财致富和扰乱民众。

”与这一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有必然联系的是( )A.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戈尔巴乔夫改革C.苏俄的新经济政策D.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2.20世纪20年代初,列宁总结道:“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

”导致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A.俄国处于严重经济危机之中B.苏维埃政权受到内外敌人的围攻C.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存在科学性问题D.建设社会主义缺乏必要的经验考点二新经济政策3.十月革命后,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

”后来他又说:“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他们。

”为此,列宁在农业方面制定的正确措施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实行粮食税C.建立集体农庄 D.对农产品实行征购制4.瞿秋白在1921年5月1日的日记中写道:“回忆二三月间,我到俄国人家里,那冷淡枯寂的生活,黑面包是常餐便饭的唯一食品。

……现在丰富得多了,可非得有钱不可,市场物价因投机商人之故而很不稳。

”材料中描述的前后情形变化,主要反映了苏俄实施( )A.工业化方针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政策 D.农业集体化运动5.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说:建设社会主义“要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达到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们引导到共产主义。

”由此可见(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确保国内战争胜利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巩固了工农联盟C.斯大林模式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D.农业集体化推动苏联农业持续发展6.1921~1929年10月,苏联(俄)共收到2670份承租申请。

其中1921~1927年苏联(俄)与外国公司签订了172份租让合同,到1928年,共有68家租让企业在苏联从事经营活动。

1927~1930年租让企业的产值占苏联工业总产值的0.6%。

这表明( )A.租让制取得显著成效B.外国公司对租让制仍心存疑虑C.苏联积极推行租让制D.租让制促进苏联社会制度变革7.十月革命后,苏俄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先后实行了两个经济政策。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列宁在晚年概括总结十月革命时,说:“遇到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时所造成的那种革命形势的人民,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挺身起来斗争”,“这种斗争至少会使他们有一些机会为进一步发展文明争得并不十分寻常的条件”,“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基本条件”。

——刘芃、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材料二1920年1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发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

列宁强调要通过租让制发展苏俄经济改善工人生活,同时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

——馀天新、许平、王红生《世界通史》完成下列要求:(1)材料一中“挺身起来斗争”指的是什么?据材料一概括其历史意义。

(2)依据材料二,归纳“租让制”的含义,据材料归纳苏俄这一举措的目的。

第十四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8讲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主干知识梳理】①1918②余粮收集制③战时④共产主义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⑥1921⑦固定粮食税⑧外国资本家【点题训练】1.C 【解析】本题考查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项是1918年11月推行,故A错误;B项是1921年实行,故B错误;材料提出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作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大生产的中间环节,说明当时列宁为首的苏俄领导人提出发展过渡到社会主义新方法,故C项正确;D项是斯大林时期,故D错误。

2.D 【解析】本题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否定和取代,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的核心是变私有制为公有制,这与新经济政策的特点不符,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并不是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故C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D项是对新经济政策特点的正确认识,故D正确。

【典例训练】D 【解析】本题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A选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繁荣内容,故A错误;B.C选项说法与题干意思不符,故B、C错误;“经济危机”、“自由主义”皆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无序性,列宁时代最成功的经济政策是新经济政策,一方面国家控制经济命脉,另一方面又充分利用市场、货币、经济规律,只有D项与题意一致,故D项正确。

【读史用史】(1)形势:出现严重经济、政治危机。

原因:在小农国家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特点:一定程度上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来发展经济。

【随堂验收】1.A 【解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苏俄采取禁止私人买卖粮食属于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的措施,这正是面对外国列强的武装干涉列宁采取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之一,故选A项;B.C.D均不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B.C.D错误不选。

2.D 【解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选项不是原因,故A错误;B选项不符合此时的国家形势,故B错误;C选项原因解释不正确,故C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争时期对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起到积极作用,但在和平建设时期继续使用该政策并不适用,并出现严重社会问题。

它显示布尔什维克党错误使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未能及时废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见其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经验,故D正确。

3.B 【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

题目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A选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选项错误;B选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符合题意,故B选项正确;C、D选项是斯大林时期的,故C、D选项错误。

4.C 【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

从时间和内容可以看出题干描述的是新经济政策,A选项是斯大林时期,故A错误;B选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B选项错误;C选项符合题意,故C选项正确;D选项是斯大林时期,故D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