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向非均匀圆柱等离子体中表面波的分析
分析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的基本原理
分析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的基本原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是一种用于研究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生物传感技术,它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物理原理,具有高灵敏度、实时监测和无需标记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药物筛选和质量控制等领域。
一、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物理原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是指光波在一种介电常数大于金属的介质(通常是玻璃或金属表面)与金属的界面处发生的等离子体激发。
在这种激发条件下,由于光波没有能量损失,因此能够引起表面电子的共振激发,从而引起透射光强度的变化。
SPR是一种以物理方式研究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技术。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通常使用SPR仪器来设计,并确定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强度和动力学性质。
这种技术使用及其灵敏的检测方法来区分传感器芯片表面的分子权威生物化学分析,同时为研究人员提供实时的数据。
二、SPR技术的原理SPR技术通过监测生物分子与传感器芯片表面相互作用而进行检测。
SPR技术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现象,即金属表面存在电荷共振吸收作用,当光线垂直射入金属极薄薄膜(约50Å)中,根据金属介电常数的变化引起的反射光的变化,来监测生物分子的结合和解离过程。
SPR技术使用的传感器芯片是由金属薄膜覆盖的玻璃片制成,常见的金属有银(Ag)、铝(Al)等。
当光波垂直入射时,部分能量会与金属表面接触并形成一种表面电磁波,这种电磁波被称为表面等离子体波(Surface Plasmon Wave,SPW)或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当有生物分子特异性结合到传感器芯片表面上时,会引起介电常数的变化,从而改变表面等离子体波的性质,这种变化可以被SPR仪器实时记录并提供动力学参数(关联常数、构象变化、解离常数)来定量分析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三、SPR技术的优点和应用SPR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实时监测和无需标记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药物筛选和质量控制等领域。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共振波长-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共振波长-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是一种在纳米尺度上发生的现象,它在光学和电磁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当光波与金属或半导体等材料界面上的自由电子相互作用时,会引起电子在表面上的集体振荡。
这种振荡在特定波长下达到最大,即共振波长,这是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现象。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现象由于其特殊的光学性质,在各个领域均有重要的应用。
在生物传感器中,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可以用来检测微生物的存在并进行分析。
在纳米光子学领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可以用来增强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从而提高光学器件的性能。
在太阳能电池中,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可以提高光吸收效率,从而增加光电转化效率。
此外,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还可以用于光子集成电路、图像传感和信息存储等领域。
本文将重点介绍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共振波长及其产生机制。
通过深入了解共振波长的特性和调节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现象,并在各个领域中取得更大的突破和进展。
综上所述,本文旨在全面介绍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共振波长,通过对其概念和产生机制的研究,探讨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最后,我们将总结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重要特性,并展望其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文章结构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组织文章的内容。
通过清晰的结构,读者可以更容易地跟随文章的思路和逻辑。
本文的文章结构如下:1. 引言1.1 概述1.2 文章结构1.3 目的2. 正文2.1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概念2.2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产生机制3. 结论3.1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应用前景3.2 总结文章结构部分主要起到向读者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框架和目的的作用。
通过明确列出各个章节的标题和内容大致涵盖的内容,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接下来的文章会包含哪些方面的知识,并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
文章结构的呈现方式可以采用类似上述的列表形式,清晰明了地展示出不同章节的层次关系。
表面波等离子体鞭状天线方向特性的理论分析
摘 要 : 离 子 体 天 线 因 其 具 有 许 多 独 特 的性 质 而受 到广 泛关 注 。 利 用 金 属 天 线 的 传 输 线 等 效 理 论 , 究 了 等 离 子 体 电 子 等 研 密 度 和 碰 撞 频 率 对 等 离 子 体 鞭 状 天线 辐射 方 向 特 性 的 影 响 , 利 用 高 频 仿 真 软 件 HF S对 计 算 方 法 进 行 了验 证 。结 果 表 明 , 并 S 当 等 离 子 体 电 子 密 度 较 小 、 撞 频 率 较 高 时 , 离 子 体 鞭 状 天 线 与 相 同物 理 尺 寸 的 金 属 天 线 辐 射 方 向 图 相 差 较 大 ; 在 较 高 碰 等 而 电 子 密 度 和 较 低 碰 撞 频 率 条 件 下 , 种 天 线 具 有 相 似 的 辐射 方 向 图 , 且 电 子 密 度 越 大 、 撞 频 率 越 低 , 与金 属 天 线 的 辐 射 两 并 碰 其
s f wa e ( o t r HFS ) S .Th a c l tn e u t h w h t h a i t n p t e n ft ep a ma wh p a t n a a d e c l u a i g r s lss o t a e r d a i a t r so h l s i n e n n t o
ls o r qu nc s h gh Howe r,t y wo d ha e t i l rr dito a t r ii n f e e y i i . ve he ul v he smia a a i n p te nswhe hepl s lc r n t a ma e e ton d n iy i g nd c lso r q nc s l w. Be i e ,t a i to te n oft a ma a t n e s t s hi h a olii n f e ue y i o s d s he r d a i n pa t r he pl s n e na wou d l
表面波分析
表面波测试三维波动效应分析(续)
在分层介质中,平面(柱面)瑞利波的 自由度在分层介质交界面及自由表面, 因而对分层介质平面瑞利波来说,振型 阶次是有限的,三维波动问题中,应该 还有其它类型振型波影响。
预期目标:其它类型振型波对瑞利波频散 影响及影响程度。
表面波测试三维波动效应分析(续)
体波在分层界面处的反射波会干扰有效 的瑞利波信号;表面凸凹起伏以及有限 边界会产生反射的面波;非均匀分层。 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有效的频散数据。
研究内容
表面波测试三维波动效应分析
不同振型瑞利波的传播研究
振型波的频散获取研究 采集、分析软件研制
1、表面波测试三维波动效应分析
瞬态激振会产生P波、S波、R波,P波、S波以球 面波向介质传播,R波以柱面波传播,并按几何 衰减。 要形成某一频率的瑞利波,至少要在该波长的 一半(半波)或一半以上(高阶振型)内有足够的 能量。而在瞬态激振的情况下,波穿透深度与走 时有关,也就是说与测点—振源距及振源谱能量 有关,这样,对一定的道距和偏移距,只有一定 波长范围的频散数据是有效。 预期目标:得到道距、偏移距、振源频率成份 与频散数据有效的波长范围关系。
三维波动中反射波问题(I)
正向行进瑞利波
反射体波
反射瑞利波
表面波形成问题(II)
瑞利波形成
国内外研究进展
频散数据的筛选;
振型瑞利波频散的获取;
瑞利波相速度—频率曲线的分析、
解释以及瑞利波在工程中应用。
频散数据的筛选
为了获取有效的瑞利波信号消除其它体波 的影响,在布点方案及数据点筛选上作了 大量工作。提出了偏移距等于道距、按中 心线布点等实验方案、通过数据筛选由不 同道距相速度—频率点构筑最终相速度— 频率曲线[11,22],迄今为止,尚无统一的数 据筛选准则。最近,陈龙珠[39]研究认为无 须规定点源距与测点间距,该结果并不一 定适用于测试,因为测点间距小难以形成 一定的相位差,从而导致较大的误差。之 所以没有统一的数据筛选准则,可能是研 究侧重点不同导致结果有一定的片面性。
微波等离子体剖析
微波等离子体●微波等离子体反应器特点:微波:为交流能量(信号),通过波导传输,每一种波导具有一定的特征阻抗(射频传输线理论)等离子体的反应器:本质上是具有一定阻抗的负载。
微波等离子体工作要求:波导特征阻抗=等离子体负载阻抗。
微波反射波能量将至最低。
●微波等离子体反应器发展:小尺寸共振腔---->表面波长细等离子体--->大面积(体积)表面波等离子体。
●微波等离子体反应器结构:⊙单模谐振腔谐振腔尺寸: λλ=R,(谐振条件)=d阻抗匹配: 好,可以不设置附加匹配。
激励电场单模(单一本征模)方向:图中电场沿轴向。
状态:驻波缺点:体积小(?)电场不均匀-----〉等离子体空间均匀性差。
应用:放电灯,光谱分析。
⊙多模腔谐振腔尺寸: λλ>>R;(非谐振)>>d阻抗匹配: 差,需要附加匹配。
优点:电场较均匀-----〉等离子体空间均匀性好。
⊙表面波等离子体(surface microwave plasma,SWP)源尺寸: λ=R(谐振条件),轴向尺寸没有限制阻抗匹配: 需要设置附加匹配。
激励电场单模或多模(单一本征模)状态:行波优点:大体积,细长缺点:面积小应用:气体反应(甲烷--->乙炔),有害气体处理侧视图多管SWP 源大面积/体积SWP源两种方式:(a)顶面馈入;(b)侧面馈入三种典型装置:(a)日本平面狭缝(顶面)耦合;(b) 德国环状狭缝(侧面)耦合;(c)法国改进型表面波导(侧面)耦合美国:中国(中国科大、合肥等离子体物理所----> 德国版) 日本顶面狭缝(重点)(1)两种加热模式bulk heating: 整体加热 surface heating:表面加热 分界点:电子等离子体波f f =截止n n =○不同加热模式下等离子体参数轴向分布不同加热模式的电子加热机理截止密度点(共振点)处的特性及验证预测:实验验证:装置ICP 等离子体密度轴向分布不同功率下的微波轴向分布共振点附近的等离子体密度和电子温度(2)不同的微波模式 无限大平面波2/1ε=n1122<-=ωωεppd p εε<等离子体相对于石英而言为光疏媒质,微波由石英窗口向等离子体传播时: (i )反射+折射(ii) 全反射---> 实际情况:微波在光疏媒质中指数衰减。
纳米结构阵列的表面等离子共振现象解析
纳米结构阵列的表面等离子共振现象解析纳米结构材料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纳米结构的阵列构建了一种特殊的表面,其中的电磁场相互作用引发了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现象。
本文旨在对纳米结构阵列的表面等离子共振现象进行解析和探讨。
1. 纳米结构阵列的制备方法纳米结构阵列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光刻技术、披覆法、电子束蒸发和离子束雕刻等。
这些方法能够在不同的材料上形成规则的纳米结构,如金属纳米颗粒、金属纳米线和二维材料。
制备纳米结构阵列的方法对后续的表面等离子共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表面等离子共振的基本原理表面等离子共振是指当光线与纳米结构阵列表面相互作用时,电磁场与阵列表面上的电子气发生耦合,形成密集的等离子体波。
阵列的特殊结构使得这些等离子体波通过表面扩散、散射和反射等方式传播,产生共振现象。
表面等离子共振的频率和振幅与进入材料的光的波长、入射角度、材料的折射率以及纳米结构的形状和排列密度等因素有关。
3. 表面等离子共振在光学传感中的应用表面等离子共振作为一种灵敏的光学传感平台,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和环境监测等领域。
通过改变纳米结构的表面形貌和组合材料的选择,可以实现对特定分子的检测和测量。
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具有快速、高灵敏度和实时检测等特点,为实现高效的生物分析提供了新的途径。
4. 表面等离子共振在光催化和光电子器件中的应用纳米结构阵列的表面等离子共振现象在催化领域和光电子器件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调控等离子体波在纳米结构表面上的分布和增强光吸收效应,可以提高催化反应的活性和选择性,同时也提高光电子器件的效率和性能。
表面等离子共振的应用为功能材料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总结:纳米结构阵列的表面等离子共振现象是研究人员长期关注的热点之一。
通过制备纳米结构阵列并利用表面等离子共振现象,可以实现各种应用,如光学传感、催化和光电子器件。
等离子加热原理__理论说明以及概述
等离子加热原理理论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等离子加热作为一种新兴的加热技术,近年来在工业领域和材料加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它利用高强度电场或高频电磁场对气体或液体中的原子或分子进行激发,形成等离子体,并通过等离子体对物体进行加热。
相比传统的加热方式,等离子加热具有快速、高效、均匀、环保等优点。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等离子加热原理的理论说明和概述,然后探讨等离子加热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基本原理。
接着,我们将详细阐述该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并通过案例分析来展示其实际效果。
最后,我们将总结文章要点,并对未来该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系统阐述等离子加热原理及其应用领域,并分析其在工业和材料加工领域中的优势和潜力。
通过深入了解等离子加热技术,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工作原理,从而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和启示。
2. 等离子加热原理2.1 理论说明等离子加热是一种利用等离子体产生的高温来进行加热的方法。
等离子体是由高温下气体分子或原子失去或获得电子而形成的带电粒子云团。
在加热过程中,通过外部能量(例如电流或电磁波)的输入,气体被激发并形成等离子体。
等离子加热的原理基于等离子体的特性,在高温下带有正电荷和自由电子。
这些带电粒子之间存在大量碰撞,使得能量能够迅速传递和扩散。
当物体与等离子体接触时,由于带电粒子具有较高的能量,它们会迅速将能量传递给物体表面并引起其升温。
在等离子加热中,主要考虑两种类型的能量传递机制:碰撞耗散和辐射耗散。
碰撞耗散发生在带电粒子与物体表面直接碰撞时,通过碰撞转移动能而将能量传递给物体。
辐射耗散则是指带电粒子通过辐射电磁波形式将能量传递给物体,这种现象在高温下特别明显。
2.2 概述等离子加热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实现,例如电弧放电、微波加热和射频加热等。
这些方法在不同领域和应用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电弧放电是一种通过两个接触导体之间的弧光产生热能的方式。
当两个导体之间建立了足够大的电压差时,气体会被电离形成等离子体,并在产生的弧光中产生高温。
第四章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总结
第四章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学习总结通过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的学习,我主要掌握了以下的一些基本知识:一、金属表面的等离子体振动表面等离子体振动,其角频率ωs与体积等离子体的不同,它们之间存在以下关系:则这种特殊表面的等离子体振动的角频率ωms为:Array二、产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方法面等离子体波(Surface plasma wave,SPW)质中逐渐衰减。
表面等离子体波是TM极化波,即横波,其磁场矢量与传播方向垂直,与界面平行,而电场矢量则垂直于界面。
在半无穷电介质和金属界面处,角频率为式中c是真空中的光速,εm和εa分别是金属和电介质的介电常数。
表面等离εm=εmr+iεmi)。
金属的εmr/εmi电磁波在真空中的速度c与在不导电的均匀介质中的速度v之比称为电介质的折射率n:则:Array频率为ω要使光波和(ka)总是在ω(从不交叉,即ω(因此,要设法移动ω(的。
场在金属与棱镜的界面处并不立即消失,而是向金属介质中传输振幅呈指数衰减的消失kev为:通过调节θ共振,有:由上式可见,若入射光的波长一定,即ωa一定时,ns条件;若θ0一定时,ns改变,则必须改变ωa波长λ来实现。
此时θ0和λ分别称为共振角和共振波长。
右图为典型的SPR光谱三、SPR传感器1、基本原理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的产生与入射光的角度θ、波长λ、金属薄膜的介电常数εs及电介质的折射率ns有关,发生共振时θ和λ分别称为共振角度和共振波长。
对于同一种金属薄膜,如果固定θ,则λ与ns有关;固定λ,则θ与ns有关。
如果将电介质换成待测样品,测出共振时的θ或λ,就可以得到样品的介电常数εs或折射率ns;如果样品的化学或生物性质发生变化,引起ns的改变,则θ或λ也会发生变化,这样,检测这一变化就可获得样品性质的变化。
固定入射光的波长,改变入射角,可得到角度随反射率变化的SPR光谱;同样地,固定入射光的角度,改变波长,可得到波长随反射率变化的SPR光谱。
分析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和波导耦合特性
分析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和波导耦合特性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和波导耦合是两种常用的光学传感器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化学传感和环境监测等领域。
本文将从原理、传感器设计、器件制备和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原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是指当入射光与金属表面处的自由电子耦合形成等离子体波,且满足布拉格共振条件时,会发生共振现象。
这种共振现象产生的电磁场分布在金属和介质之间,形成一个等离子体波。
当有物质吸附在金属表面时,由于折射率的变化,会导致等离子体波的共振角度发生变化,从而可以通过测量共振角度的变化来检测物质吸附的情况。
二、传感器设计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通常由金属薄膜、玻璃基底和波导构成。
其中,金属薄膜是产生等离子体波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用的金属包括银、铝和金等。
金属薄膜通常具有一定的厚度,一般在几十纳米至几百纳米之间。
玻璃基底用于支撑金属薄膜,并形成感光材料与金属之间的界面。
波导则用于引导入射光进入金属薄膜,并通过测量出射光来获取传感信号。
三、器件制备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的制备过程通常涉及光刻、薄膜沉积和表面修饰等步骤。
首先,使用光刻技术在玻璃基底上制作波导结构,以引导光进入金属薄膜。
然后,通过物理气相沉积或溅射等方法在玻璃基底上沉积金属薄膜。
最后,可以通过自组装、化学修饰等方法对金属表面进行修饰,以增强对目标物质的选择性吸附。
四、应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在生物传感、化学传感和环境监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生物传感中,通过修饰金属表面的生物分子可以实现对特定生物反应的检测,如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抗原-抗体结合等。
在化学传感中,根据目标物质与金属表面的相互作用,可以实现对化学分子的检测,如气体传感、溶液浓度检测等。
在环境监测中,通过修饰金属表面以增强对特定环境因素的敏感性,可以实时监测空气污染、水质污染等环境问题。
综上所述,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和波导耦合是两种常用的光学传感器技术,能够实现高灵敏度和实时监测等优势。
表面波等离子体天线物理特性的理论分析
置. 在该 实验 系统 中, 根据等 离子体天线的典型 实验参数条件 , 从理论上对该表 面波 等 离子 体天 线的 特性进 行 了分 析 , 包括 : 离子 体 的 电子 温 度 、 离子 体 密度及 其 沿 等 等 等 离子体柱的分布情况、 等离子体噪声及其对天线噪声的影响, 以及等离子体天线的 实际长度和导电率与表 面波驱动的射频功率的关 系. 分析 结果表明 , 等离子体 圆柱的 长度 因射频 功 率的 方根 增 加 而增 长 , 沿 圆柱 的导 电率 呈 线性 关 系. 而
e p rme n tlai n wa e p.Th n t e r tc lsud s c ri d o ti u h e p r— xe i nti sa lto ss tu e oe i a t y wa are u n s c x e h i
me t y t m.T e a ay i ic u e a e h sc h r c e sis u h a l cr n tm— n se s h l ss n l d d v r d p y ia c a a tr t ,s c s ee t e n i l i c o p r t r ,p a mad n i n sd s i u in ao g t e c l m ea e u ls e s y a d i it b t ln ou n,p a ma n i d i f c t t r o h ls os a s f t en te e o e t t n e n o s ,a tn a ln t n t lcrc lc n u t i t e ai n t n t oa a tn a n ie n e n e g h a d i e e t a o d c i t wi r lt o h l s i vy h o t e p we fR h o ro F.T e r s l h w t a e ln t f te p a ma c l In i c e s s a e h e u t s o tt e g h o ls oun n r a e s t s h h h h s u e r o f t e a p i d p we d t a h l s e st e r a e i e r r m e q a o t p l o r a tt e p a ma d n i d c s s l a l fo t r o h e n h y e n y h wa e l u c e h n ft e p a ma c l m . v a n h rt t e e d o ls o u o h n Ke r s ls n e a ;s ra e w v y wo d :p a ma a tn s u f c a e;p a ma d n i ;e e t c o d c ii l s e st y lcr a c n u t t il vy
第十章等离子体中的波动现象
将(10.22)式代入方程(10.21)式,并把方程组线性化得
(10.22a) (10.22b) (10.22c)
∂ne1 + n0∇⋅ υe1 = 0 ∂t ∂υ m e1 = −eE1 ∂t ∇⋅ E1 = − ene1 ε0
(10.23a) (10.23b) (10.23c)
将所有扰动量写成指数形式,并考虑扰动发生在 x 方向,于是
由(10.16)式,可得到电场分量 E y 和 Ez 的实部
E yr ( x, t ) = E y 0 cos( kx − ωt + α )
(10.17) (10.18)
Ezr ( x, t ) = ∓ Ez 0 sin(kx − ωt + α )
由(10.17)和(10.18)式可得
2 Ezr + 2 =1 2 Ey Ez 0 0 2 E yr
υe1 = υe1ei ( kx−ωt )e x
(10.24a) (10.24b) (10.24c)
ne1 = ne1ei ( kx−ωt )
E1 = E1ei ( kx−ωt ) e x
等离子体分析讲解
等离子体分析摘要:本文介绍了气体放电中的等离子体的特性和等离子体诊断技术,利用单探针法和双探针法对等离子体的一些基本参量进行了测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文中还简要介绍了等离子体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等离子体,等离子体诊断,探针法一. 引言等离子体作为物质的第四态在宇宙中普遍存在。
在实验室中对等离子体的研究是从气体放电开始的。
朗缪尔和汤克斯首先引入“等离子体”这个名称。
近年来等离子体物理学有了较快发展,并被应用于电力工业、电子工业、金属加工和广播通讯等部门,特别是等离子体的研究,为利用受控热核反应,解决能源问题提供了诱人的前景。
二. 等离子体的物理特性等离子体定义为包含大量正负带电粒子、而又不出现净空间电荷的电离气体。
等离子体有一系列不同于普通气体的特性:(1)高度电离,是电和热的良导体,具有比普通气体大几百倍的比热容。
(2)带正电的和带负电的粒子密度几乎相等。
(3)宏观上是电中性的。
描述等离子体的一些主要参量为:(1)电子温度T e。
它是等离子体的一个主要参量,因为在等离子体中电子碰撞电离是主要的,而电子碰撞电离与电子的能量有直接关系,即与电子温度相关联。
(2)带电粒子密度。
电子密度为n e,正离子密度为n i,在等离子体中n e≈n i。
(3)轴向电场强度E L。
表征为维持等离子体的存在所需的能量。
(4)电子平均动能Eε̅̅̅。
(5)空间电位分布。
本实验研究的是辉光放电等离子体。
辉光放电是气体导电的一种形态。
当放电管内的压强保持在10~102Pa时,在两电极上加高电压,就能观察到管内有放电现象。
辉光分为明暗相间的8个区域,在管内两个电极间的光强、电位和场强分布如图1所示。
8个区域的名称为(1)阿斯顿区,(2)阴极辉区,(3)阴极暗区,(4)负辉区,(5)法拉第暗区,(6)正辉区,(7)阳极暗区,(8)阳极辉区。
其中正辉区是等离子区。
三. 单探针与双探针法测量原理测试等离子体的方法被称为诊断。
等离子体诊断有探针法,霍尔效应法,微波法,光谱法等。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原理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原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是一种基于金属表面的光学现象,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化学分析、材料科学等领域。
其原理是当金属表面与介质中的光波发生共振时,会引起光的吸收、散射、透射等现象,从而产生特定的光学信号。
本文将详细介绍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原理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原理主要基于金属表面的自由电子振荡和光波的相互作用。
当金属表面存在一定密度的自由电子时,这些自由电子可以与入射光波发生共振,从而形成表面等离子体波。
这种表面等离子体波的存在会导致金属表面对特定波长的光产生强烈的吸收和散射,形成SPR共振峰。
通过检测这些共振峰的位置和强度变化,可以实现对介质折射率、分子浓度、分子质量等参数的实时监测和分析。
在生物传感领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被广泛应用于实时监测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
通过将待测生物分子固定在金属表面上,并将生物分子与特定配体相互作用,可以实时监测生物分子的结合和解离过程,从而实现对生物分子的检测、分析和定量测定。
这种基于SPR技术的生物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实时性和无标记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相互作用、药物筛选、病原体检测等领域。
在化学分析领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也被应用于实时监测化学反应过程和分子结构变化。
通过将化学反应物固定在金属表面上,并监测反应物的结合和解离过程,可以实时监测化学反应的动力学过程、平衡常数和反应速率常数。
这种基于SPR技术的化学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实时性和无需标记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催化剂研究、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等领域。
在材料科学领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被应用于研究金属、半导体、纳米材料等材料的光学性质和电子结构。
通过调控金属表面的形貌、结构和成分,可以实现对SPR共振峰的位置、形状和强度的调控,从而实现对光学性质和电子结构的调控和优化。
这种基于SPR技术的材料研究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无损伤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纳米材料制备、光电器件研究等领域。
等离子体中的等离子体波与不稳定性研究
等离子体中的等离子体波与不稳定性研究等离子体是一种电离气体,由高能量粒子(如电子或离子)组成。
在等离子体中,粒子呈现出高度激发和高度相互作用的状态。
等离子体波是在等离子体中传播的波动现象,其研究对于理解等离子体的性质以及应用于等离子体物理学、天体物理学和核聚变能研究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等离子体波可以分为两类:横波和纵波。
横波是等离子体中的电磁波,它们的振动方向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
纵波是等离子体中的震荡波,它们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平行。
这两种波动现象都有其独特的性质和影响。
等离子体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波的传播性质以及不稳定性方面。
等离子体中的波能够在空间中传播,产生电磁辐射。
对于天体物理学而言,等离子体波的研究对于理解星际介质的演化、星际射电辐射以及恒星大气的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在核聚变能研究中,等离子体波的研究有助于预测和控制等离子体中的不稳定性现象,从而提高聚变能的效率。
在等离子体的研究中,不稳定性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等离子体中的不稳定性指的是不平衡或不均匀的等离子体系统出现弛豫过程,使其趋于稳定状态。
不稳定性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解决等离子体中不希望出现的现象,例如能量损失、粒子散失等。
因此,研究和理解等离子体中的不稳定性是重要的。
在等离子体中的横波和纵波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磁场和径向梯度。
这些因素可以导致等离子体波产生不稳定性。
不稳定性通常体现为波的放大或衰减,波的振幅变得不可预测,从而失去稳定性。
研究等离子体波的不稳定性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等离子体的行为,并为相关应用提供更准确的预测和评估。
等离子体波和不稳定性研究的应用十分广泛。
在科学研究领域,等离子体波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宇宙中的等离子体现象,如星系形成、太阳耀斑等。
在工程技术领域,等离子体波的研究可以应用于等离子体喷射、等离子体加速器、等离子体显示器等领域,以提高相关技术的性能和稳定性。
总结起来,等离子体中的等离子体波与不稳定性研究在物理学、天体物理学、核聚变能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细说神奇的表面等离子体波
细说神奇的表面等离子体波光通信的新宠——表面等离子体波光纤是现在全世界最普遍使用的传递光信号的传播器件。
它巨大的容量使得科学研究人员对于它将来能够取代微处理器和电子计算机芯片中的各种电子器件充满信心。
但是很不幸的是,光纤的尺寸太大使得它和小巧的芯片接口无法匹配。
光电子器件大的原因在于其尺寸被衍射这一物理规律所制约。
空间中相聚很近的光之间会相互干涉叠加,这导致承载光信号的光纤的最小宽度是光波长的一半。
芯片上传播的光信号通常是1500nm波长的远红外光(这也是人类规定的一切通讯电磁波的波长)。
这样光纤的最小宽度会远大于我们目前正在使用的纳米电子器件(硅的集成芯片通常只有100nm的量级),使得光纤和芯片的接口无法匹配。
毫无疑问,人类对于这个衍射极限是无法突破的,因此一度陷入沮丧。
但是最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了一种可以用做电子器件与光纤通信媒介的现象:plasmon (表面等离子体波在金属和介质表面的震动),使得整个研究方向重现曙光。
当电磁波在金属和介质表面传播的时候,会引起金属表面电子的共振。
电子振动的频率和电磁波是吻合的,但是却有着比电磁波小很多倍的波长(如上图所示)。
这意味着,这种表面plasmon振动的波长是被极大压缩了的,可以用来连接大尺度的光纤和纳米级的电子器件。
在金属和电介质表面可以看到,在光纤中同样频率电磁光的波长在meta-material(利用上述plasmon现象制作的材料)中被压缩了几十甚至上百倍(如上图所示),这样光纤和芯片接口尺寸不匹配的问题被解决了,我们只需要在中间加一个plasmonic的转换过渡(如下图所示)。
该器件的一个极大的优点就是低功耗。
或许有人会疑惑,因为人们对金属的第一印象就是电磁波会被金属所吸收转化成热量。
然而这种表面的plasmon的功耗极小,因为它只是在金属的表面振动,根本没有进入金属内部,所以自然耗散极小。
表面等离子体波的历史1)炼金术士的彩色酒杯炼金术士们在几千年前就已经不经意地参杂金属物质,通过plasmonics的效应来制作有颜色的酒杯。
等离子体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等离子体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等离子体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是一种利用电磁场作用下的振动现象,在生物医学和化学分析领域中广泛应用的仪器技术。
通过等离子体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现象,可以对分子结构和反应动力学进行准确控制,达到高信噪比、准确定量和高灵敏度的分析效果。
本文将介绍等离子体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原理及其优缺点。
一、等离子体共振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等离子体共振是利用电磁场作用下基于自由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的运动特性而产生电磁波的一种现象。
这种现象可以用于分析化学中的许多领域,包括蛋白质结构、DNA和RNA等生物分子结构及其结合状态的研究、药物、抗体和肽类的互作方案及其动力学的分析等。
等离子体光谱还可用于分析材料的表面和界面内的薄膜、涂料、漆等。
当由某种样品组成的气体、流体或固体放置于一个等离子体发生器中,高频波会驱动放电,并在样品表面产生等离子层。
由于等离子体观察基于电磁波和放电,因此这种技术对样品组成的要求较高,空气和水分子等干扰物质也会影响分析结果。
但是,易受微量物质、易于操作的样品和一些可量化的物质分析相对容易。
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是基于基金不合二脚直角之法(Kretschmann configuration)表面等离子体束的一种技术。
它通过激发金属表面电荷密度的变化,从而产生反常吸收现象并生成电磁波,在准确控制样品浓度和反应时间后,可以定量计算分析物的相对浓度。
SPR适用于研究蛋白质、配体互作动力学、分析核酸、药物互作和分子识别等领域。
SPR技术可在几秒钟内测量基于样品抗体或蛋白质的剂量反应和接触情况,并可通过表面等离子体的振动与样品相互作用,使样品吸附于某种墨水涂层或其他界面化学分子上,且使用样品大大减少了所需的分析量。
三、等离子体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优缺点等离子体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的优点包括高度灵敏性、优秀的分辨力、灵活性和速度。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实验报告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实验报告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是一种新兴的生物物理学实验技术,它利用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引起光学信号变化的原理,实现了对生物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实时监测和定量分析。
本实验主要介绍了SPR技术的基本原理、实验步骤和结果分析。
一、实验原理1、SPR原理SPR技术是建立在一种特殊介质——金属膜上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现象基础上的。
当在金属膜表面通过介质(如生理盐水、缓冲液或样品溶液)传递光束时,由于光学介质的折射率不同,光束会发生反射和折射。
在一定条件下,当角度θ满足反射波与表面等离子体波相互干涉的条件时,会出现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现象(SPR)。
此时金属膜表面的电磁场强度将达到最大值,后继的微小角度变化将引起表面等离子体波强度和位置的变化,从而改变反射光强与入射角度θ的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被记录下来,形成一条SPR曲线。
当样品中的目标分子与另一种生物分子在金属膜表面结合时,目标分子的存在将导致其阻挡反射波与表面等离子体波之间的干涉,从而进一步改变SPR曲线,因此可以通过记录SPR曲线来精确确定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和特异性。
2、SPR实验原理通常SPR实验需要使用一台SPR仪器。
这种设备包括一个光学系统和一个流体系统。
光学系统由一束激光和一个检测器组成,激光发出的光束通过一个棱镜和已有特定介质的金属膜,最终进入检测器接收信号。
流体系统由一个自动进样器和一组泵以及一组温控组件组成,流体系统负责通过SPR芯片的金属膜表面注入样品,并且在观测期间对温度进行有效控制。
当样品流经SPR芯片并与上基质表面结合时,实验者可以通过SPR曲线的变化来确定其结合亲和力和特异性。
二、实验步骤本实验是一个基于SPR技术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研究实验,具体步骤如下:1、SPR芯片活化将SPR芯片在流体系统中循环使用混合物(如EDC和NHS)和以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为基质的样品溶液,这时导致芯片表面生成一个稳定的酯缩合物,可以在酯缩合物上联结其他分子。
高分子材料的等离子体表面处理分析
,也包括等离子体产生的紫外光的辐射作用。通
,产生表面侵蚀,形成交联结构层或生成表面自
,其中主要的是利用聚合性有机单体的等离子体聚合法
PCVD法乃至溅射制膜,如塑料表面的金属化处理。低温等离子体中基本粒子的能量范围 电子 离子 亚稳态粒子 紫外光/可见光 0~20 0~2 0~20 3~40 化学键的键能 C-H C-C C-N C-F 4.3 3.4 2.9 4.4 C=O C-Cl C=C C≡C 8 3.4 6.1 8.4
发现NH3 等离子体处理PP后与铝片的粘接强
N
等离子体处理的2倍多,通过研究表面的酸( 碱) 性质研究了NH3 等离子体处理的时
, 利用接触角计算得到的粘附功与剥离试验结果一致。Rozovskis 等[32]
用O2 等离子
,研究了处理条件,膜表面化学组成及形态与被覆Cu片粘接性能的关系。
,剥离强度增大;较高温度下延长处理时间对粘接性能亦有正面影响。
。
等离子体处理高分子材料,还能显著改善其与金属的粘接。Conley[29]
发现含氟气体( 如
等) 等离子体处理热塑性聚合物如PC、ABS等能增强与铝板的粘接。Guezenoc 等[30] 用
( 如O
、H2O等) 处理PP,真空下热压到低碳钢板上,与未处理热压样品
,测得剪切强度大大提高。Tatoulian 等[31]
等离子体撞击材料表面时,除了将自身的能量传递给材料表层分子外,还可能引起表面
使表面吸附的气体或其他物质的分子发生解析;部分粒子也可能发生自溅射,一些粒
5~50nm;材料内部分子受
引起电子层受激发产生电子跃迁,同时引起溅射和辐射;浅表层的电子也可能逃逸
等离子体体积波和表面波的传播特性研究
等离子体体积波和表面波的传播特性研究引言:等离子体是一种物质状态,具有类似气体的特性,同时也带有电荷的载流子。
等离子体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如闪电、星际空间等。
在实验室中,通过高温、高能量电弧产生的等离子体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本文将针对等离子体中体积波和表面波的传播特性进行探讨。
定义:体积波是指等离子体内部传播的一种波动形态,类似于声波在气体中传播。
而表面波,则是沿着等离子体的界面传播的波动形态。
传播特性:1.体积波的传播特性:体积波在等离子体内部传播时,其传播速度会受到等离子体的密度、温度和电荷密度等因素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体积波的传播速度随着等离子体的密度增加而减小,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大。
这是因为等离子体内的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受到驱动力的作用而产生速度。
而温度的增加可以增加粒子的热运动速度,进而提高等离子体内的带电粒子速度,从而影响体积波的传播速度。
此外,体积波还存在着频率依赖性的传播特性。
在高频段,等离子体内部的带电粒子反应速度不能跟随外界电场的变化,因此体积波的传播速度随频率的增加而增加。
而在低频段,等离子体内的带电粒子可以较好地响应外界电场的变化,因此体积波的传播速度随频率的增加而减小。
2.表面波的传播特性:表面波是沿等离子体的界面传播的波动形态,其传播速度与等离子体的性质以及界面结构密切相关。
在金属等离子体中,表面波的传播速度比体积波要快。
这是因为金属表面存在自由电子,这些自由电子能够快速地响应外界电场变化,从而使表面波的传播速度加快。
相关应用:1.体积波的应用:体积波的传播特性使其在声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在材料的非破坏性检测中,通过对体积波传播的观测可以获得材料的内部结构信息,从而评估材料的质量和可靠性。
2.表面波的应用:表面波的传播特性使其在光学、电子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是一种常用的生物传感技术,利用表面波在金属与生物分子界面上的传播特性,可以实时监测生物分子结合的过程。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广泛应用于分析化学领域,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种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手段。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化学领域迅速崭露头角。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的原理是通过激发介电介质和金属界面上的表面等离子体波来实现分析。
它利用金属表面的等离子体共振现象,通过外界电磁波的激发,使金属表面上的电子和场耦合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电子等离子体,随后通过检测这种共振现象的变化从而获得所需的信息。
在分析化学中,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气体传感、环境检测等方面。
其中,最为重要的应用之一就是在生物传感领域。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快速反应的特点,能够实时检测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如,科研人员可以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对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药物等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进行实时监测,为药物研发及生物化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此外,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气体传感领域。
通过改变传感器表面的材料和结构,可以实现气体分子在金属表面富集的目的,进而利用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对气体分子进行测定。
这种方法在环境监测中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大气污染监测中,通过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到环境中的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浓度,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除了生物传感和气体传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还可以应用于环境检测。
通过利用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的高灵敏度,科研人员可以精确检测、测定环境中微量有机化合物、重金属等污染物。
这在环境检测和污染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可以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对水源、土壤等环境样品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为环境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虽然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在分析化学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目前,该技术的仪器设备成本较高,同时需要专业操作人员进行操作和维护。
因此,未来的研究重点之一是提高该技术的操作简便性和降低设备成本,以便更广泛地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环保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赵熹(1980-),女(汉),四川省宜宾市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图像处理。
E-mail :sissyco_cn1@轴向非均匀圆柱等离子体中表面波的分析赵 熹,谢 涛(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7)摘要:本文详细推导了在轴向非均匀圆柱形等离子体天线中,表面波沿轴向传播的色散关系,对波传播的几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计算和分析。
结果表明,信号频率及天线0z 端等离子体密度越大,越有利于表面波的传播,同时大大减小由于轴向等离子体不均匀而造成的对表面波传播的影响;由于等离子体径向均匀的假设,较大内径的天线益于表面波的传播,而表面波对内径的变化也比外径要灵敏;碰撞频率越小,表面波越易传播;而通过对折射率的分析,认为可以忽略天线材料不均匀而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轴向非均匀;等离子体天线;表面波;色散关系;因素中图分类号: O539 文献标识码: AAnalysis of Surface wave With Axially Non-uniform Cylindrical PlasmaZHAO Xi ,XIE Tao(The Engineering & technical College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Sichuan Leshan614007,China )Abstract: Dispersion relation of the axisymmetric surface wave of the axially non-uniform cylindrical plasma antenna was studied in the paper and som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propagation of surface wave a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results, the bigger signal frequency and plasma density at rousing side of antenna are, the more beneficial it is to propagation of surface wave, and decrease the influence on the propagation of surface wave result from axially non-uniform plasma; because of the assumption of radial uniform plasma, antenna with bigger inner diameter is beneficial to propagating of surface wave which is more sensitive to changing of inner diameter than outside diameter; the smaller collision frequency is, the easier surface wave propagate; we can ignore the influence of the non-uniform material throughout the analysis of refractive index.Key words axially non-uniform cylindrical ;plasma antenna ;surface wave ;dispersion relation ; factors等离子体天线技术不采用传统的金属设计,而采用气体等离子体天线技术。
相对于传统天线,等离子体天线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在诸多军事和民用领域都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其优点主要包括:①隐形性。
当除去电离状态后,等离子体天线将不会产生后向散射雷达波,也不会吸收可降低电子对抗效能的高功率微波辐射。
②适应于多种信号。
等离子体天线具有可动态重构的特性,如带宽、频率、增益和指向性。
③便于远程部署。
等离子体天线可以比常规天线设计更轻、体积更小。
④效率更高。
等离子体天线很好地降低冲击激励效应,从而提高了短脉冲雷达的性能。
这些独特的优点将使等离子体天线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用于海军水面舰与潜艇雷达天线、隐形飞机雷达天线和弹道导弹防御雷达天线等[1]。
对于我们所要研究的等离子体来说,如果入射电磁波频率大于等离子体频率,等离子体的性质如同介质,电磁波在等离子体中快速衰减,从而起到了吸收电磁波、减小反射波的隐身作用;如果入射电磁波频率小于等离子体频率,等离子体的性质如同金属,电磁波在等离子体内只能反射不能传播,如果等离子体被密封在天线中,沿径向的电磁波很快被衰减,而沿轴向的电磁波在天线壁表面以表面波的形式传播[2,3]。
之前关于等离子体天线中波的色散关系的研究,或是将等离子体天线看作是放置于空气中的等离子体柱[4,5],或假设天线中等离子体密度是均匀的[6]。
而在本文中,我们假设沿天线轴向等离子体密度线性减小,而径向的等离子体密度均匀,利用天线内外壁表面的边界条件得到天线中表面波的色散关系,并对该色散关系式进行数值计算和分析。
1 波的色散关系等离子体天线截面如图1所示,天线内充以氩气,天线外是空气。
以表面波传播方向为z 轴正向建立柱坐标系,研究其色散关系[7]。
图1 等离子体天线截面图Fig1. The cross-section of plasma antenna根据动量方程和麦克斯韦方程组:000d d m q m t t t nq νμμε⎧=⨯⎪⎪∂⎪∇⨯=+⎪∂⎨⎪∂∇⨯=-⎪∂⎪⎪=⎩-v E +j B vE B j B E j v(1)其中,m 、n 、q 、v 分别为电子的质量、数密度、电荷量、速度,E 为电场强度,B 为磁感强度,j 为电流密度,ν为电子与中性原子的碰撞频率。
天线中等离子体密度沿轴向按0(1)z n n L=-分布,其中0n 为0z =端等离子体密度,L 为天线长度。
假设v 、E 、B 、j 可写成0(,,)[(,)(,)]i t f r z t f r z f r z e ω-'=+的形式,其中0f 表示零阶量,f '表示扰动量。
对于上述四个矢量,其零阶量0f 均为零。
将其代入方程组(1)作线性化处理后得到: 222020pe r z k c i L ωωεων'''∇++=+E E E (2) 其中r ε是相对介电常数,pe ω=0z =端等离子体频率。
在柱坐标系中,由(2)式可得: 2222022210pe r z z z z z E E E z k E E r r r z c i Lωωεων'''∂∂∂''++++=∂∂∂+ (3) 对z E '做分离变量,即令()()z E A r B z '=代入上式后,得:2220222222()1()()()0()()()0r pe A r A r k k A r r r r B z z k B z z c i L εωωων⎧∂∂++-=⎪⎪∂∂⎨∂⎪++=⎪∂+⎩ 其中k i βα=+是表面波沿z 轴传播的波数,α为衰减系数,β为相位系数;c k ω=0是真空中波的波数,c 是光速。
求解此微分方程组,得到天线等离子体区域(以下标p 表示)、玻璃介质区域(g )以及天线外空气区域(a )的电场和磁场分布分别为:3011(1)(2)02022(1)03()()[()()]()()zpp i zg g g i ik z za a E C J k r A E C H k r D H k r A E C H k r e ηη⎧'=⎪⎪'=+⎨⎪'=⎪⎩32011111202(1)(2)1212222(1)0133()()()()[()()]()()r p zp p i r g zg g g i ik zza a i k m z B C J k r A k i k m z B C H k r D H k r A k ik B C H k r e k εηωεηωω⎧+'=-⎪⎪⎪+⎪'=-+⎨⎪⎪'⎪=-⎪⎩其中2201k k k r p -=ε、2202k k k r g -=ε、2203k k k -=为波在三区域中传播的波数, 123()i i i k m z m η=-+(1,2)i =,201(1)r p k m L ε-=,202(1)r g k m L ε-=,)(12νωωωεi pe r p +-=是等离子体的相对介电常数,r g ε是天线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
0J 、1J 分别是零阶、一阶贝塞尔函数,)1(0H 、)2(0H 是零阶汉克尔函数,)1(1H 、)2(1H 是一阶汉克尔函数,i A 是艾里函数。
天线介质和空气中的常数g C 、g D 和a C 可以根据边界条件由等离子体中的常数p C 决定,而p C 由天线的输入功率来确定。
在天线介质的内外表面处,根据电场的轴向分量和磁场的角向分量连续可以得到:()()22(1)(2)010*******(1)(2)10120202()()()()()()r r p g k m z k m z J k a AH k a BH k a k J k a k AH k a BH k a εε++-=- (4) 其中,()2202(2)(1)(2)(1)01203021323()()()()r g k m z k A H k b H k b H k b H k b k k ε+=-()2202(1)(1)(1)(1)01203021323()()()()rg k m z k B H k b H k b H k b H k b k k ε+=- a 、b 是天线内外壁半径。
2 波传播的影响因素色散关系式(4)中,取信号频率为150MHz ,碰撞频率为500MHz ,0z =端等离子体密度为18310/m ,天线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 2.25r g ε=,内外壁半径分别为12.5mm a =和13.8mm b =。
由式(4)可知,0z =即对应轴向均匀等离子体天线中波的色散关系,故从以下的分析得到轴向均匀、非均匀天线的比较。
根据表面波的传播特性,在轴向均匀天线中要求Re()0r p ε<和Im()0r p ε>,而在非均匀天线中则要求()210Re /0r p m z k ε+<和Im()0r p ε>,r p ε的正虚部要求自动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