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筑结构抗震技术现状
国外框架结构现状
国外框架结构现状
框架结构的现状在不同国家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主要国家的框架结构现状:
1. 美国:在美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扩大和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加,框架结构研究正在朝着更加精细、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这包括对新型材料和技术的探索,以及对现有结构的改进和优化。
同时,为了应对自然灾害和人为风险,美国的框架结构也正在加强抗震、防火等方面的研究。
2. 欧洲:欧洲的框架结构研究更加注重灵活性和可持续性。
这包括对绿色建筑和节能减排的研究,以及对新型建筑结构和材料的探索。
欧洲也在加强框架结构的耐久性和安全性研究,以确保建筑物能够抵御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风险。
3. 日本:日本的框架结构研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日本的建筑物通常采用木结构或混合结构,其框架结构具有较高的抗震能力。
近年来,日本也在加强框架结构的耐久性和安全性研究,以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4. 中国:中国的框架结构研究在近年来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中国正在加强框架结构的抗震、防火、耐久性和安全性研究,以提高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同时,中国也在探索新型建筑结构和材料,以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
总的来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建筑物质量要求的提高,框架结构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和完善。
不同国家的研究重点和技术水平有所不同,但都在致力于提高框架结构的性能和安全性,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木结构力学模型与抗震加固研究
木结构力学模型与抗震加固研究一、内容概览随着全球地震活动的加剧,木结构建筑在抗震性能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通过对木结构力学模型的建立与抗震加固研究,探讨木结构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性及抗震加固方法,为提高木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本文首先介绍了木结构的基本力学特性,包括木材的弹性模量、泊松比、阻尼比等参数,以及木结构的静力平衡方程和动力响应方程。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木结构建筑的非线性动力模型,分析了地震作用下木结构的动力响应过程,揭示了木结构在不同频率下的振动特性。
针对木结构建筑在地震中的抗震性能问题,本文从结构整体性和局部构件两个方面进行了抗震加固研究。
在结构整体性方面,通过优化木结构的布局和连接方式,提高结构的刚度、强度和稳定性,减小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内力分布不均引起的振动;在局部构件方面,研究了各种加固措施(如增加支撑、设置减震器等)对木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提出了合理的加固方案。
本文以某实际木结构建筑为例,对其进行了抗震性能测试与评估,验证了所提出的抗震加固方法的有效性。
结果表明采用本文所提抗震加固措施后,木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得到了显著提高,为进一步推广应用木结构建筑提供了有力支持。
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然而由于自然灾害频发以及建筑物设计、施工质量等问题,木结构建筑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的抗震性能受到了广泛关注。
因此研究木结构建筑的力学模型和抗震加固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木结构作为一种传统的建筑结构形式,具有轻质、高强、环保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别墅、度假村、桥梁等工程领域。
然而木结构的抗震性能受到木材材质、连接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使其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容易受到破坏。
因此研究木结构建筑的力学模型和抗震加固技术,对于提高木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降低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木结构建筑在抗风、抗雪、抗火等方面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日本防震措施
日本防震措施1. 引言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频繁地发生地震,因此日本长期以来致力于开发和实施各种防震措施。
这些措施不仅应用于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设计和建造,还包括教育和公众宣传,以提高居民对地震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本文将介绍日本的主要防震措施。
2. 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日本拥有先进的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能够及时探测到地震活动并提供预警。
该系统由地震仪网络、测震台站和地震预警中心等组成。
一旦监测到地震,地震预警中心会立即向公众发送地震预警信息,使人们可以提前做好应对措施,例如躲避掉落物和保护自己的安全。
3. 地震建筑标准日本制定了严格的地震建筑标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有足够的抗震性。
这些标准要求建筑物必须在地震荷载下保持结构稳定,抵抗地震力量并最大程度地减少震动对建筑物和居民的影响。
标准还包括防震设备的安装,如减震器、隔震器和加强支撑结构等,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4. 防震教育和公众宣传日本重视防震教育和公众宣传,致力于提高居民对地震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从小学开始,学校就会组织地震演习,教授学生如何避难和自救。
此外,政府和地方机构还定期举办防震讲座和培训,向公众传授有关地震的知识和技巧。
通过这些教育和宣传活动,人们学会了正确的应对措施,并在地震发生时保持冷静和沉着。
5. 防震科研和技术创新日本在防震科研和技术创新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政府和学术机构积极组织研究项目,研究地震的机理、预测方法和灾害风险评估等。
同时,新的防震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应用。
例如,智能建筑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建筑物的振动情况,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高性能的防震装置可以比传统的设备更有效地减少地震对设计结构的影响。
6. 居民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日本鼓励居民培养自我保护的能力,以便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及时采取正确的行动。
政府负责向居民提供有关地震的信息和指导,同时还提供防震设备的指导和培训。
居民被鼓励团结合作,参加社区的防震计划和活动,以提高整个社区的抗震能力。
浅谈高层建筑抗震及基础隔震技术
浅谈高层建筑抗震及基础隔震技术摘要:高层建筑的基础隔震技术能够在发生较强地震时保障人们的安全,降低地震带来的经济损失,该项施工技术在我国防震减灾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相关工作者不断的钻研、改进及完善。
关键词:高层建筑;抗震;基础隔震技术1建筑工程抗震技术的发展及现状1.1建筑工程抗震技术的发展日本是首先提出工程抗震防灾技术的国家。
当时的工程抗震技术主要从静力理论开始发展,并逐渐向柔性结构理论体系发展。
而柔性结构理论体系的发展让结构体系本身的刚度得到有效减少。
随后,结构底层刚度减小、上部结构强度增大逐渐成为建筑工程抗震技术的发展方向,这种技术又被成为是柔性底层结构体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筑工程抗震技术现阶段主要被广泛采纳的是延性结构抗震体系。
传统的抗震技术在如今的高层建筑中仍然有一定程度的运用。
并且目前抗震防灾技术也相对完善,同时在各个方面发挥着显著的影响。
1.2建筑工程抗震技术现状目前我国的抗震隔震技术以及耗能减震技术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并且在很多实际的高层建筑项目中得到推广和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高层建筑当中基础隔离技术的主要原理在以往的的抗震结构中,主要依靠建筑结构及构件来抵抗甚至是消除掉地震产生的能量,在进行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时,由于地震产生的作用力属于外加荷载,设计师要结合其它荷载带来的影响对建筑物隔震设计进行细致的分析,从而使其满足抗震的要求。
在高层建筑隔震技术中,其主要原理就是将阻尼器以及橡胶隔震支座加入到建筑物的耗能装置内。
其中,橡胶隔震支座主要提供的是较强变形能力等作用,其次,它还会对地震能量进行一定的消耗。
在高层建筑中应用隔震技术,一般会使建筑物上部结构中的地震作用缩小到30%左右,当地震发生时,其上部结构的反应主要以第一振型为主。
相当于一种刚体平动,基本上不会产生反应放大的情况,并通过隔震层中的相对大位移作用有效降低上部结构内所受到的地震荷载。
若在发生地震前采用基础隔震措施,高层建筑上部结构受到的地震反应就会大大降低,同时减轻对建筑构件以及内部设施的破坏程度,还会避免建筑物中的人群受到伤害。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研究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研究摘要: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度发展,人民的生活已经获得了明显提高,建筑行业也伴随市场经济的建设获得了迅速发展,建筑关乎着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百姓对建筑的品质需求也愈来愈大。
地震作为一个人类不可回避的一种天灾,严重的话还将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与损失。
建筑构造隔震方法能够有效地降低地震造成是破坏,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建筑基础技术隔震。
由于我国建筑构造隔震技术发展得越来越趋向合理与完善,本章将通过对建筑隔震的现状和发展加以研究与剖析。
以期为相关单位提供借鉴价值。
关键词: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住宅建筑结构抗震技术是于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一门新兴技术形态,在现代建筑工程的深入发展下,更多的研究者开始对住宅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形态展开了更深层次的研究探讨,并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应用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突破。
从实践运用情况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实质上是把能够产生抗震的建筑物构件、工程结构等,通过提高系统柔性并提高合理的阻尼来实现分离。
随着建筑结构的深化与发展,运用于建筑结构隔震工作中的隔震形式也越来越丰富。
为可以更好地提高建筑结构的隔震技术水平,本文将就建筑结构中隔震技术的现状及应用等问题展开探讨。
一、研究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必要性地震所发生灾害,给国家所造成的社会经济、劳动力和资源等损失是无法计算、不易修复的,这也说明了提高建筑结构在地震面前的防御能力非常关键。
在早先建筑构造的地震防护设计中,主要包括了造成建筑材料铺张浪费的刚性构造体系,以及层间变化较大、结构强度较弱的柔性构造体系,以及后来仅具有被动防护功能的可伸缩性构造系统。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优化的隔震技术便由此诞生。
由于隔震技术的合理使用,对降低地震的破坏性效应效果良好,所以,分析中国建筑构造的隔震技术意义很大。
图一隔震技术二、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分析2.1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房屋建筑构件的隔震材料使用极为简便,降噪作用明显。
抗震设计中——隔震技术系统介绍
隔震技术介绍本文源于上海大学隔震网,基于让广大读者更好了解隔震技术,将之copy至此。
切勿乱传。
谢谢配合。
前言:我国地处全球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带主要分布在:东南-台湾和福建沿海一带,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渤地区,西南-青藏高原、云南和四川西部,西北-新疆和陕甘宁部分地区。
回顾过去的历史,地震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
本网站希望能为人们提供一个了解隔震结构的平台,提供隔震理论与技术,以及实际工程应用等相关资料,并时刻关注隔震结构前沿发展,期望使人们对隔震建筑有全面的了解,以推动我国隔震建筑全面、快速、健康发展。
隔震结构与普通结构建造成本比较:相比于普通建筑结构,采用隔震设计的建筑物,尽管增加了隔震部分的成本,但可以使上部建筑的设防烈度降低了一度,从而减少了相关的成本。
隔震理论:隔震结构基本信息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强烈地震,仅上个世纪的百年中,由地震引起的伤亡人数超过 5 万人的强震就多达近20次。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28分,在我国河北省北部工业重镇唐山市发生了里氏7.8级强地震,中心区烈度达到11度。
地震引起的死亡人数为242769,受伤人数达到164851,倒塌房屋总数近322万间。
日本在经历了 1923 年的关东大地震(1923年l月17日,死亡100000人)仁后,对建筑物的抗震及防灾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然而在1995年1月17日凌晨5时46分,兵库县南部发生了强烈地震(死亡5500人,受伤人数约为35000人,全部损坏或部分损坏的房屋达 180000 户,1995年2月16日读卖新闻消息),造成巨大的人员和经济财产损失,对稳步发展的现代抗震结构提出了新的疑问。
传统抗震结构地震反应的计算分析理论在经历了20世纪 20-30年代的静力计算理论, 40-50年代的反应谱计算理论后,于60年代又逐步过渡到动力分析理论方面。
无可置疑的是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和工程实践,人类在抵抗地震这种突发自然灾害、保障人类生命安全方面确实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日本钢结构建筑介绍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钢结构建筑介绍及对我国的启示日本钢结构建筑是指在日本国内使用钢材作为结构材料进行建筑的一种建筑形式。
日本作为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在建筑领域一直致力于研发和应用抗震技术。
日本钢结构建筑在结构设计和施工工艺上具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优点,对我国的建筑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日本钢结构建筑在抗震设计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其主要设计原则是抗震、耐震和减震。
日本积极研发和应用各种先进的抗震技术,包括基础地震动输入和结构响应分析,通过合理分析建筑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行为,确保建筑在地震中的安全性。
这一方面对我国也有着重要启示,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日本的抗震设计理念,加强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的抗震能力。
其次,日本钢结构建筑在灾害发生后的修复和重建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由于日本地震频繁,建筑物在地震中遭受严重破坏的情况较多。
日本的钢结构建筑采用模块化和预制构件的设计和施工方式,使得在建筑物需要修复和重建时更加便捷、快速。
这一点对于我国来说也非常重要,因为我国地震灾害频繁,灾后重建的效率和质量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财产安全。
通过借鉴日本的经验,我们可以提高我国建筑物的抗震重建能力,降低地震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此外,日本钢结构建筑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由于钢材可以循环利用和回收利用,采用钢结构建筑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钢材的使用寿命较长,不易腐蚀和破损,使得建筑物的使用寿命相对较长,减少了后续的维护和修复成本。
这对我国推动可持续发展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有着积极的启示,鼓励在建筑领域更多地应用钢结构,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最后,日本钢结构建筑在设计上注重灵活性和创新性。
钢结构建筑可以灵活调整建筑物的形态和结构,适应不同的环境和需求。
同时,钢结构建筑在外观设计上更加与时俱进,融入现代艺术和建筑潮流。
这一点对我国的建筑设计也有着启示,鼓励设计师在结构设计和外观设计上进行创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建筑作品。
综上所述,日本钢结构建筑在抗震设计、灾后修复、可持续发展和设计创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1. 引言1.1 背景介绍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在建筑结构中应用的重要技术手段,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减小建筑结构在地震、风灾等外力作用下的震动响应,从而保障建筑及其内部设备、人员的安全。
隔震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实践经验的积累,隔震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在日本、美国等地,已经有大量的建筑采用了隔震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地质灾害频发的趋势,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采用隔震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减轻地震等自然灾害对建筑结构的破坏程度,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深入研究和推广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背景介绍】1.2 研究意义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技术,其在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破坏以及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地震频率的增加和地震破坏对建筑安全带来的威胁日益凸显,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变得尤为重要。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隔震技术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减少维修和修复成本;隔震技术还可以为地震灾区的抢险救灾工作提供更多时间和空间,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人道主义灾害。
对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更可以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在未来的发展中,隔震技术将在建筑工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建筑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概述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通过设置隔震装置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的技术。
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结构隔震技术能够减少地震波传导到建筑结构的能量,从而保护建筑物及其内部设施的安全。
隔震技术的原理是通过设置一定的减震装置,将地震所带来的动态荷载转化为等效静态荷载,减小建筑物的振动幅度。
日本减震措施
日本减震措施引言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频发,是世界上地震活跃性最高的国家之一。
为了减少地震对社会和经济造成的损失,日本长期致力于地震减震工作。
日本的减震措施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体系。
本文将介绍日本常用的减震措施,以及其在地震事件中的应用。
地震减震技术地震减震器地震减震器是一种可以降低建筑物地震反应的设备。
它通常由弹簧和阻尼器组成,能够吸收和减小地震引起的能量。
日本广泛使用的地震减震器有摇摆式和滚轮式两种。
摇摆式地震减震器由摇摆框架组成,能够通过旋转降低地震引起的水平振动;滚轮式地震减震器则利用金属球轴承,通过滚动摩擦减小地震引起的垂直振动。
基础隔震基础隔震是一种通过设置隔震层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的技术。
隔震层通常由橡胶或液体等材料构成,能够吸收和减小地震引起的震动。
在日本,基础隔震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桥梁、建筑物等工程项目中。
隔震层可以有效减小地震引起的水平振动,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完整性。
建筑改造日本地震减震工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建筑物进行改造。
这包括改善建筑物的结构、材料和设计,提高其抗震性能。
日本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追求耐震性和弯曲性,通过加固墙体、加大柱子截面和设置抗震支撑等措施来增强建筑的抗震能力。
此外,日本还鼓励住宅和商业建筑使用轻质、柔性的材料,增强建筑的抗震性。
日本减震措施的应用东京塔东京塔是东京市的一座标志性建筑,采用了地震减震技术来保护其结构完整性。
该塔的基础设置了隔震层,可以减小地震引起的震动。
此外,塔身内部还安装了地震减震器,可以吸收地震引起的能量。
这些减震措施使得东京塔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大大降低了损坏的风险。
东京大学校本部作为日本最顶尖的大学之一,东京大学校本部采用了多种减震措施来应对地震。
该建筑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抗震性能,使用了高强度的结构设计和抗震支撑系统。
此外,校本部地下还设置了隔震层,以降低地震引起的影响。
建筑抗震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建筑抗震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建筑抗震技术是指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为了减少建筑结构在地震时所受到的破坏和损失,采取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和材料科学等技术手段。
由于地震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建筑抗震技术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目前,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建筑抗震技术也在不断地得到完善和提升。
以下将从建筑抗震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建筑抗震技术的现状1. 抗震设计标准的不断更新我国目前在对建筑抗震技术进行规范和标准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自1988年发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来,我国先后发布了多个版本的抗震设计规范,包括2010年修订版和2019年最新版本。
这些标准的更新,不仅体现了我国建筑抗震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抗震工程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
2. 抗震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目前,我国的建筑抗震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中。
不仅是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等高风险地区的建筑物,就连普通的住宅小区以及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的建筑抗震技术也得到了更加注重和重视。
3. 抗震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建筑抗震技术的核心是利用各种材料和技术手段,在设计、建造过程中尽量减少建筑物的震动和荷载。
目前,建筑抗震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推广也是建筑抗震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增加钢筋的使用量、利用板材等材料对墙体进行加强等多种技术手段都可以有效减少建筑物的受损程度。
二、建筑抗震技术的发展趋势1. 建筑抗震技术的个性化定制建筑抗震技术是一个相对成熟的技术领域,但随着社会变迁和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建筑抗震技术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实现个性化定制。
随着数据技术的发展,建筑抗震技术将会从基于统计数据和具有普适性的框架转向更加个性化的方向,更好地拟合不同地区的建筑需求。
2. 增加抗震性能预测技术研究和应用抗震性能预测技术是建筑抗震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预测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抗震性能时,可以在设计阶段提前预判建筑物的受灾状况,从而尽早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10—施工技术丨日本超高层装配式建筑是如何实现抗震的
施工技术丨日本超高层装配式建筑是如何实现抗震的?装配式的建筑,柱子和梁都是现场拼装而成,遇到大地震到底安全吗?日本地震频发,一般的小地震,老百姓早已习以为常,即使是2011年3月11日的9级大地震,居然也没有房子被震倒,房屋真正成为人们安全坚固的壁垒。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他们的装配式建筑与隔震减震措施是怎样完美交圈的呢?让我们以东京本八幡的一栋超高层全预制结构为例来看看吧。
本八幡超高层建筑的抗震利器框架结构,结构高度144.2米。
地上42层,标准层层高3.3米,一层地下室,管桩基础。
二、平面与体型1、体型对称,外框投影边长41.4米,高宽比3.48。
规整的平面与体型,较小的高宽比,是结构利于抗震的第一步。
2、内筒与外圈均为PC框架(PC柱、PC梁)。
在内筒内侧有一榀钢框架(见图示),由钢柱钢梁建造(仅作为机械升降停车库,基本不作为抗侧力体系)。
日本高层建筑普遍使用框架结构,剪力墙只在低、多层中使用,是因为日本人认为剪力墙相比框架而言抗震性能不明确;更重要的是,框架相比剪力墙更加“柔”,能够承受更大的变形,在日本的规范中,框架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就是楼层的水平位移除以层高)可以允许做到1/120,而国内为1/550,即日本认为地震时让建筑“适当摇摆以释放能量”要好过“硬扛”。
配合以隔震减震技术,日本的框架结构可以做到200米高。
三、减震柱的使用减震原理:当地震来临,柔性建筑就开始晃动,所产生的能量就要全部被减震柱吸收掉,保护关键的柱子、梁不被破坏。
布置位置:内筒三跨PC柱的左右两跨,四周各2根,每层8根;从1层布置至29层,共计232根。
▲内筒三跨PC柱的左右两跨▲从1层布置至29层内筒框架因刚度较大,将分配较大的水平作用(约60%~80%的地震、风荷载)。
尤其是内筒角部变形较大,故将减震柱布置于此,可最大限度发挥其吸收能量、保护主体的功能。
而只布置3/4高,是因为结构底部承担了主要的水平剪力与倾覆力矩。
日本基于性能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
基本内容
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历史上多次大地震给该国带来了严重的人员伤亡 和财产损失。为了减轻地震灾害的影响,日本在抗震设计领域的发展一直处于世 界领先地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日本基于性能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取得 了显著的进展。
性能结构抗震设计是一种通过优化结构性能来降低地震灾害影响的设计方法。 与传统的强度设计不同,性能结构抗震设计更加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裂缝、 屈服等响应。通过优化结构的性能指标,可以显著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有效减 轻地震灾害的影响。
2、破坏模式:钢结构的破坏模式主要有整体失稳、局部失稳、构件破坏等。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应针对不同的破坏模式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结构的抗震性 能。
3、设计流程:基于性能的钢结构抗震设计应遵循一定的设计流程。首先, 根据地震烈度和场地条件确定设计地震动参数;其次,针对不同的破坏模式进行 结构分析和优化,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最后,通过抗震试验验证设计的有效性。
其次,中国应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标准。通过对建筑抗震设计标准的修订和完 善,要求建筑物采用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提高整个国家的抗震能力。 此外,对于历史建筑物和重要建筑物的改造和加固,也应有针对性地采用性能结 构抗震设计方法,以确保其抗震能力的提升。
最后,中国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与日本等先进国家开展合作交流, 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技术,共同推进全球地震工程领域的进步。积极参加国际地震 工程会议和活动,及时了解和掌握世界各国在性能结构抗震设计方面的最新研究 成果和发展动态。
参考内容二
基本内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钢结构在建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地震是 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基于性能的 钢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次演示将介绍基于性能的钢结构抗 震设计理论与方
日本房屋地震为何不倒
1日本的建筑利用刚性结构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一座号称日本最高的公寓,使用了与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相同的钢管,确保了抗震强度。
这种钢管的直径最大达800毫米,厚度达40毫米,而且钢管中还注入了比通常混凝土强度高3倍的高强度混凝土。
在中国,高层公寓通常以柔性结构为主流,一般靠整个建筑来减弱地震引起的摇动。
这种建筑在强风刮过来时,楼的结构也会发生一定的摇动。
而日本建筑多数采取刚性结构,这样摇动大大降低。
例如,7级以上的大地震发生时,柔性结构的建筑一般要摇动1米左右,而刚性结构建筑只摇动30厘米。
使用橡胶日本建筑师普遍使用橡胶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例如,在日本东京有一座免震结构公寓,尽管高达93米,但其外围使用了新研制的高强度16积层橡胶,建筑物的中央部分使用了天然橡胶系统的积层橡胶。
这样,在裂度为6的地震发生时,就可将建筑物的受力减少至1/2。
地基设水槽日本开发出一种“局部浮力”的抗震系统,即在传统抗震构造基础上借助于水的浮力支撑整个建筑物。
据日本媒体报道,这种技术是在建筑物上层结构与地基之间设置贮水槽,使建筑物受到水的浮力支撑。
水的浮力承担建筑物大约一半重量,既减轻了地基的承重负荷,又可以把隔震橡胶小型化,降低支撑构造部分的刚性,从而提高与地基间的绝缘性。
地震发生时,由于浮力作用延长了固有振荡周期,即晃动一次所需时间,建筑物晃动的加速度得以降低。
因此,在城市海湾沿岸等地层柔软地带也可以获得较好抗震效果。
这种技术不仅具有较好的抗震效果,同时贮水槽内贮存的水在发生火灾时还可以用来灭火,或者作为地震发生后的临时生活用水。
更重要的是这一系统成本并不算高,以八层楼医院为例,成本比普通抗震系统高出大约2%。
滑动体基础用“滑动体”基础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
这种技术适用于独户、古旧建筑,可以有效地进行古建筑的防震保护。
这种技术是在建筑物与基础之间加上球形轴承或是滑动体,形成一个滚动式支撑结构,从而减轻地震造成的摇动。
日本基于性能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
日本基于性能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一、本文概述日本,一个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的国家,长期面临着地震带来的严重威胁。
因此,日本的抗震设计研究与实践具有全球领先的地位。
本文旨在探讨日本基于性能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与贡献,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文章首先回顾了日本抗震设计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基于力的设计方法到现代的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
接着,文章详细阐述了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的理论基础和实施步骤,包括性能目标的设定、结构分析模型的建立、抗震措施的制定等。
然后,文章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情况,并评估了其抗震效果。
文章总结了日本基于性能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优点与不足,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通过对日本抗震设计方法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我国的抗震设计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二、日本传统抗震设计方法回顾日本,作为世界上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其对抗震设计的研究和实践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日本的抗震设计方法经历了从基于力的设计到基于性能的设计的转变。
传统的日本抗震设计方法主要依赖于结构的刚度和强度,通过增加结构的冗余度和延性来抵抗地震的作用。
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结构在地震中的安全性,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这种方法往往忽视了结构在地震中的实际性能表现,如舒适度、震后修复性等方面的需求。
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通常采用的是一种“一刀切”的策略,即对所有建筑采用相同的抗震设计标准。
然而,由于地震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建筑物类型和用途的多样性,这种策略往往难以满足不同建筑在地震中的具体需求。
因此,随着对地震工程和结构性能的深入研究,日本开始逐渐探索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以更好地满足现代建筑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功能性需求。
回顾日本的传统抗震设计方法,我们可以看到其在历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日本开始逐步发展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以更好地应对地震带来的挑战。
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结构抗震性能研究随着人们对建筑安全的追求和对抗震技术的不断进步,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一、背景介绍地震是自然灾害中最具破坏性的一种,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为了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已经变得至关重要。
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旨在通过优化结构设计和采用先进的抗震技术,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 国内研究我国在结构抗震性能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通过对大量实验和数值模拟的研究,不断改进结构设计理论和地震随机振动理论等,提高了结构的抗震性能。
例如,在高层建筑领域,采用形成抗和抗曲组合的结构形式,有效提高了结构的刚度和韧度,提高了抗震能力。
2. 国外研究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结构抗震性能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如日本、美国等国家通过长期地震监测和实验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抗震数据和经验。
在结构设计方面,他们提出了许多创新的理论和方法,如基于性能的设计和准则等,提高了结构的韧度和耐震能力。
三、研究方法研究结构抗震性能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等。
1. 理论分析通过建立适当的结构力学模型和地震动输入模型,可以进行理论计算和分析。
这种方法简便、快速,可以预测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响应,为结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2. 数值模拟数值模拟是通过计算机仿真来模拟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和响应情况。
这种方法可以更真实地反映结构的动态性能,提供各种参数和动态响应结果,为结构优化和改进提供依据。
3. 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通过在实验室或现场进行模型试验,获取结构在地震下的实际受力和响应数据。
这种方法可以验证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准确性,同时为结构设计和改进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
四、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结构抗震性能研究正朝着以下方向发展:1. 多学科融合结构抗震性能研究需要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包括结构工程、地震学、力学等。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指通过将隔震装置置于建筑结构与地基之间,利用隔震装置的特性对地震力进行减震和隔震作用,以达到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目的。
隔震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地震减灾领域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
本文将简要介绍隔震技术的现状和应用。
一、隔震技术的发展历程隔震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日本是最早开展隔震技术研究的国家,1955年在东京市中心的办公楼首先进行了隔震设备的安装,在1959年日本大和火药厂进行了隔震装置的试验。
日本的成功实践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
以日本为代表的各国纷纷加快了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从196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陆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隔震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
隔震技术经过了几个阶段的发展,包括钢板隔震技术、橡胶隔震技术、摩擦隔震技术和液体隔震技术等。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改进,隔震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和完善。
二、隔震技术的应用现状隔震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成千上万的建筑物使用了隔震技术。
这些建筑包括了办公楼、医院、桥梁、核电站、博物馆等各类建筑。
日本是应用隔震技术最多的国家,几乎所有的重要建筑都使用了隔震技术。
美国、中国、意大利、新西兰、土耳其等地也广泛应用了隔震技术。
在中国,隔震技术的应用也在不断推广和完善。
目前,隔震建筑主要分布在地震频发地区,如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区。
一些重要的楼宇、桥梁等建筑都采用了隔震技术,如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昆明市人民剧院等。
一些新型建筑也开始尝试采用隔震技术,以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三、隔震技术的优点隔震技术具有很多优点,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抗震技术手段。
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减轻建筑结构受到的地震作用,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程度,从而保护了建筑内的人员和设备安全。
隔震技术可以实现建筑结构的整体性能,不需要改变建筑的结构形式,对于已经建成的建筑进行抗震加固十分方便。
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前言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在现代建筑工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本文将就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二、建筑结构减隔震的现状1. 建筑结构减隔震的概念建筑结构减隔震是指通过一定的设计和工程措施,降低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减小结构受力,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2. 建筑结构减隔震的技术手段目前,建筑结构减隔震主要采用的技术手段包括减振器、隔震支座、阻尼器等。
这些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减小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加速度和应力,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3. 建筑结构减隔震的应用范围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大跨度结构、桥梁、管线等工程中,在地震频繁的地区尤为重要。
三、建筑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1. 建筑结构控制技术的概念建筑结构控制技术是指利用先进的控制理论和技术手段,对建筑结构进行动态控制,使其在外部激励下能够保持稳定,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2. 建筑结构控制技术的技术手段建筑结构控制技术主要采用的技术手段包括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等。
这些控制技术手段可以对结构进行实时监测和调节,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建筑结构控制技术的应用范围建筑结构控制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大跨度结构、桥梁、风车塔、烟囱、空间结构等工程中,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安全和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四、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1. 研究对策性能优化设计方法未来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对策性能的优化设计方法,包括结构材料、结构形式、减震器选型等方面的优化设计,以提高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
2. 控制策略的智能化和集成化未来建筑结构控制技术将更加注重对控制策略的智能化和集成化,包括结构监测、控制器设计、控制指令生成等方面的智能化和集成化研究,以实现对结构的实时监测和控制。
3. 多学科的交叉发展未来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多学科的交叉发展,包括结构工程、控制工程、材料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以推动技术的跨领域创新和应用。
日本建筑的抗震结构与免震、制震结构
⽇本建筑的抗震结构与免震、制震结构抗震结构⽇本是世界曲指可数的地震多发国家,⽽且每年秋天还受到强台风的袭击。
在如此严酷的⾃然条件下,如何确保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是⾄关重要的。
关于发⽣地震时建筑物的安全性,分为维持机能、保护财产、保证⽣命安全三个阶段来考虑。
⽇本的抗震设计思想是对在建筑物的使⽤期间可能遭遇数次的中⼩地震,既要保证⽣命财产的安全,⼜要维持其可继续使⽤的功能。
⽽对遭遇极少数罕见的⼤地震,则只考虑保证⽣命安全,不再追求维持其机能和财产价值。
从1995年1⽉兵库县南部地震的受灾情况来看,1981年以后按上述设计思想建造的建筑物基本上满⾜了要求。
但是,即使建筑物在⼤地震发⽣时能够保证⽣命安全,由于受灾严重,有⼀些建筑物失去了财产价值⽽不得不重建。
另外还有较多的建筑物虽然没有遭到严重破坏,但由于失去了相应的功能⽽被迫停⽌使⽤。
基于上述事实,⼈们开始认识到下⾯阐述的免震结构及制震结构的重要性。
抗震设计⽅法,⼤体可分为两类。
⼀类是加强建筑物的刚度和强度的⽅法,即“强度抵抗型设计”。
另⼀类为以增加建筑物的塑性变形性能来吸收和消耗地震输⼊能量的⽅法,即“延性效果设计”。
前者仅被应⽤于数层的剪⼒墙混凝⼟结构,后者则在包括⾼层建筑在内的范围⾥得到⼴泛地使⽤。
抗震能⼒ 评价建筑物抗震性能的⽅法是对建筑物的地震输⼊能量与吸收和消耗能量进⾏⽐较,后者⼤于前者,则可判断其具有抗震能⼒。
因此,2005年6⽉28⽇,⽇本制订了能量守衡的结构设计规范。
以前建成的⼀般楼房寄希望于通过结构体的塑性变形能⼒来吸收能量。
按此想法,建筑物的刚度以及强度在垂直⽅向的分布合理,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平衡⽽不产⽣平⾯的扭曲变形的话,就可以将建筑物结构体的塑性变形平均分散,防⽌建筑物的倒塌。
但是地震的性质千差万别,建筑物的刚度和强度在垂直⽅向的分布不可能对任⼀地震都是最适当的,因此,建筑物整体的塑性变形很难平均地分散,其变形总会集中于特定的层或特定的部位上,容易造成严重破坏。
日本建筑抗震等级
日本建筑抗震等级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日本制定了严格的建筑抗震等级标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稳定,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 日本建筑抗震等级分类根据日本的建筑法规和规范,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为A类、B类、C类、D类和E类。
其中,A类是具有最高抗震性能的等级,E类则是抗震性能最低的等级。
1.A类:指定独立防震结构的建筑、采用专门设计并满足相应条件的建筑。
2.B类:要求在地震中即使发生衰竭,也要么不倒塌,要么倒塌后易于逃生。
3.C类:指明在标准地震下,不会发生根本破坏,可以继续使用的建筑。
4.D类:要求在中等或较安全的地震下,正常使用和循环了。
5.E类:没有通过任何设计地震力要求的建筑。
2. 日本建筑抗震等级标准为了确保建筑物达到相应的抗震等级,日本制定了一系列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建筑师和工程师需要根据这些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保证建筑物的结构和材料满足抗震需求。
抗震构造日本建筑的抗震构造一般采用框架结构或者剪力墙等形式。
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地震作用的方向和大小,合理选择结构形式,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承受住外部荷载。
地基基础良好的地基基础是保证建筑物抗震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日本要求在地基设计和施工中考虑到地震作用,采取加固措施,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抗震材料建筑中使用的材料也必须符合抗震标准,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延性。
日本经常使用高性能混凝土、钢结构、抗震支撑等材料和构件,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
3. 日本抗震等级实施效果日本的建筑抗震等级标准已经实施多年,并且不断更新和完善。
通过这些标准,日本的建筑物在地震中的表现明显好于其他国家,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虽然地震是无法完全避免的自然灾害,但是通过科学规范的设计和施工,可以有效减轻地震带来的破坏。
结语日本建筑抗震等级的设定和实施,体现了日本在抗震方面的丰富经验和卓越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年开始开发橡胶隔震构件, "(#$ 年建 成 $ 层混凝土结构的隔震住宅, 以后 "% 年间共建 了 (% 栋隔震建筑; ( 隔震建筑数量急剧增加, 到 $) "((& 年开始, 共有 $)% 栋在设计中, "((’ 年达到前年的 ) 倍强, 原因是由 "((* 年 " 月 "+ 日的美国加州北岭地震, 以及 " 年后的阪神地震引起的。 在两次地震中, 从 采用隔震装置的建筑物上观测到的地震动记录, 证 实了隔震效果。 但 "((+ 年隔震建筑却减少至 "+% 栋左右, 原因是隔震住宅骤减一半所致; ( 根据 日 本 建筑 中 心 评 定, 至 $%%" 年共 有 )) 但据推算现在约有 " %%% 栋以上 "*# 栋隔震建筑, 的隔震建筑在建。 从用途来看, "((& 年以后建的住 宅约占 &%, , "((* 年以前少见的医院及超高层建 筑也在增加。 !" # 隔震构件基本性能 !" #" $ 橡胶隔震垫 垂直支承能力、 水平变形性能、 水平恢复性能、 耐久性、 质量等性能。 !" #" ! 阻尼器 ( 利用钢或铅等材料的弹塑性能的往复衰减 ") 型, 以及利用摩擦吸收能量的摩擦型; ( 利 用粘 ( 弹) 性材 料的粘 性抵 抗来吸 收能 $) 量。 阻尼器不能全部吸收地震作用下产生的能量, 因此隔震层要在规定的最大变形限度内具备必要 的衰减和变形能力。 !" % 隔震建筑在地震时的性能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隔震构件的设计。 橡胶隔震 器的水平刚度愈小, 建筑周期愈长, 地震作用就减 小, 加速度及地震剪力都变小, 但隔震层的水平变 形增加。 加速度和位移的反应是相反的, 但当阻尼 器的特性 ( 衰减量 ) 给到一个合适的程度时, 既减低 加速度, 又使位移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是可以做到 的。 一般隔震结构用时程分析法设计, 用地震反应 来验证。 时程法分析时, 地震作用的设定、建筑物 的模拟化、 特别是隔震材料的模拟等很重要。 !" & 上部结构设计 层积橡胶隔震垫一般在建筑物的每个柱子下 设置 " 个。 层积橡胶隔震垫的尺寸, 需由支承荷重 和必要的变形能力来决定。 隔震层的变形能力, 由 最小直径的隔震垫来决定。 ;+, 年竣工的横滨地标大楼和 $%%% 年竣 工的 67 中心塔楼, 采用了多段振子式的减震装置, 采用抗震装置的建筑 ’"’栋, 减 "++" 8 $%%, 年, 震装置 $&& 栋, 隔震装置 ’% 栋, $&& 栋减震建筑中, 采用减震构件的占 &,9 , 采用粘性阻尼机构的占 , 采用在往复和摩擦阻尼机构的占 其余为 $"9 .9 , 被动式减震装置 ( 采用低屈服剪力钢板或无粘 " )往复式减震:
! "# !
规划与设计
( 将满足要求的性能作为目标性能; $) ( 将满足目标性能作为设计指标, 进行结构 () 设计; ( 通过检查, 确认达到目标性能; )) ( 提出保持建筑性能的建议。 &) !" #" $ 要求 ( 等级: 分为标准级、 上级和特级 ( 种; ") ( 规定: 含外力、 荷载的频率以及较大的反应 $) 状态; ( 内容: 含设计荷重、 设定界限值 ( 包括安全 () 界限、 损伤界限) 以及将其定量化和确定再现性。 !" $ 抗震性能设计 ( 等级: 分为标准级、 上级和特级 ( 种; ") ) ( 规定: 包括地震发生频率和烈度, 其被害程 $
* 收稿日期: $%%& ! %. ! %$ +
度均比一般设计大; ( 内容: 包括地震加速度、 反应谱、 反应值、 允 () 许应力度、 层间变形、 塑性率和损害评价; * ) + 特级: 要求建筑在偶然荷重作用下保持建 筑功能不破坏, 不需要修复; 在极其偶然荷重作用 下确保主要功能, 只有轻微破坏, 只需轻微修复, 适 用于防灾设施和重要医院等场所; * & + 上级: 要求建筑在偶然荷重作用下保持建 筑功能不破坏, 不需要修复; 在极其偶然荷重作用 下确保指定的功能, 只发生小破坏, 只需小规模修 复, 适用于一般医院、 避难设施、 计算机中心等场 所; * ’ + 标准级: 要求建筑在偶然荷重作用下保持 建筑功能不破坏, 不需要修复; 在极其偶然荷重作 用下确保限定的功能和保护生命安全, 发生中等以 上到大规模程度的破坏时, 能通过中到大规模的修 复后继续使用, 适用于一般建筑物。 !" ! 变形限制 !" !" # 超高层建筑 ( 发生轻微破坏, 不需要修复时, 层间位移角 ") 为 " , $%% 以下; ( 虽有少量破坏, 但可以修复时, 层间位移角 $)
最先用于住宅, 它适用于医院、 学校、 广播电视 设施、 美术馆、 博物馆、 计算机中心以及保护建筑。 近 年来, 从超过 "%% - 的超高层建筑到大规模医院, 隔
! "# !
・上海建设科技
$%%& 年
第 ’ 期・
规划与设计
须控制隔震层阻尼器的变形。 阻尼器的总量控制, 参考地震反应来设置。 为控制建筑物扭转变形, 应 使建筑物重心 ( 地震力的作用中心 ) 和隔震层的刚 心( 抵抗力的中心 ) 尽可能重合, 这样来配置隔震垫 或阻尼器效果较好。 !" ’ 隔震建筑的实际地震反应 隔震建筑 -./0 大 "((& 年兵库县南部地震时, 楼观测到的地震记录如下: 地上 ’ 层加 $ 层塔楼, 平 -./0 大楼是办公楼, 楼高 $#3 & 1, 建筑面积 *’ #$) 面尺寸 "%% 1 2 +)3 # 1, 天然地基、 独立基础, 上部结构为 /45 1$ , !类场地, 加钢支撑和抗震墙, 隔震构件采用橡胶隔震垫和钢 棒阻尼器。 作为抗震目标: 在第 $ 水准 ( 最大速度 *% 作用下, 隔震层的最大变形 $& 61 以下、 最大 61 7 8) 加速度 $%% 9:; 以下时, 上部结构在允许应力范围 内。 建筑物阻尼比 %3 %& < %3 %), 自振周期 )3 ( 8。 基地距离兵库县南部地震中心约 )& =1。 第’ 层和基础相比, 观测到的地震加速度, 垂直方向增 幅为 "3 # 倍、 南北方向为 " 7 )3 & 、 东西方向为 " 7 ) , 加速度明显减小, 发挥了很好的隔震效果。 隔震层 的最大变形约 "% 61, 层积橡胶垫无异常发现。 !" ( 隔震结构展望 阪神、 淡路大地震后, 隔震结构的适用范围扩 大了, 隔震设计技术日趋普及。 以前一直认为隔震 结构不适用于高层建筑以及软弱地基, 但近年来高 ( ) 层建筑 "%% 1 以上 及软弱地基上的建筑也开始采 用隔震结构。 这主要是由于隔震构件本身的性能愈 来愈好, 以及能充分掌握其界限性能的结果。 在隔震设计时, 除了对结构反应分析的理解及 隔震构件性能的评价外, 对隔震建筑的构成方法也 应充分了解, 并对隔震装置进行改良。 当不能充分 保证建筑净空或在建筑密集场地如何设隔震装置 是亟需研讨的课题。 作者: 东京理科大学 寺本 # 性能设计和变形限制 ( 隆幸) #" $ 性能设计 业主或使用者更加追求建筑的居住 $" 世纪, 性、 功能性、 安全性以及可修复性和耐久性。 性能设 计就是将上述要求作为目标, 设计出使人放心的建 筑。 #" $" $ 流程 ( 通过与业主对话, 充分了解其要求, 明确建 ") 筑物应达到的性能;
板的振动, 以及强风时的晃动等对居住适宜性的要 求; ( 今后的高性能建筑, 需研究隔震、 减震等新 $) 技术的适用性; ( 建造既使人安心、 又经济 ( 减少建设维修等 () 总费用) 的建筑。 !" & 性能设计可采用的结构形式 包括减震结构和隔震结构。 减震结构主要依据 振动反应, 采用能抵御或减少振动的结构形式, 比 如能量吸收机构、 质量效果机构、 主动减震机构和 被动减震机构等。 !" ’ 今后的抗震设计 机能性、 易进行性能评价的隔震和减震机构、 修复 性、 将承 重构件 和吸 收地震 能量 的构件 分离 * 分别进行设计 + 。 !" ( 提高建筑居住性能的方法 对地震以外的荷重、 外力, 根据建筑振动大小 来区分居住性能。 提高居住性能的手段除增加建筑 刚性外, 还有如下方法: ( 对步行或机械等产生的垂直振动, 采用能 ") 控制楼板垂直振动的体系等措施; ( 对风产生的横向晃动, 采用减震体系等措 $) 施; ( 对地震产生的摇动, 采用隔震、 减震、 楼板 () 隔震体系等措施。
规划与设计
・上海建设科技
$%%& 年
第 ’ 期・
*************+
******************************************+ *************+
日本建筑结构抗震技术现状
霍维捷
上海江南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笔者有幸参加, 并将 $%%& 年 ( 月在日本东京举行, 减震、 隔震和性能设计的部分论文编译如下, 以使技 术人员对日本建筑结构抗震技术现状有所了解。 ( 作者: 株) 日本设计 大越俊 ! 减震结构的开发 ( 男) !" ! 高度限制和减震墙 ) " * "+$, 年关东大地震, 浅草塔倒下以后, 当时 建筑物限高 ," - 以下; ) $ * "+,’ 年修改建筑基准法, 废除了高度限制; ) , * "+’. 年高度超过 "%% - 的霞关大楼建成, 为减少强风和地震时的摇动, 采用了预制钢筋混凝 土耗能剪力墙和钢框架结构, 此后京王宾馆、 新宿三 井大厦等 ’% 多幢超高层建筑采用了这种结构形式; ) ( * "+#+ 年竣工的新宿中心大楼, 采用了装有 起到抗震 往复式阻尼器的预制钢筋混凝土 /01 墙, 作用。 !" # 减震装置的应用 ) " * 减震装置起用于 "+.’ 年竣工的千叶港口塔 楼, 采用了一种质量效果装置 ) /23 * , 能减少建筑物 强风时的摇动; ) $ * "++% 年竣工的クリスタル塔楼, 采用了粘 性阻尼器减震; ) , * "++$ 年竣工的新横滨王子宾馆, 采用了有 ; 多个水槽的减震装置( 423) ) ( * "++% 年以后各种主动及半主动减震装置被 用于建筑; ) & * 上世纪 +% 年代前期, 很多超高层建筑采用 混合质量阻尼器( ; 523) ) ’ * $%%% 年以后半数超高层建筑采用了被动式 减震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