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意外瞬间 巧妙促进生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捕捉意外瞬间巧妙促进生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案例分析
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
”教学中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问题在于,当“意外的通道”出现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敏锐地意识到,并且能否经由这“通道”引领学生欣赏“美丽的图景”?
背景:
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计算公式这节课时,课堂上我不小心把长方体模型碰倒了,我从这意外事件中获得灵感,顺势引导,促进了课堂生成和学生的发展。
教学片段:
……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长方体的体积还可以怎样计算?
生: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师:(出示一个长方体模型)老师这里有个长方体,底面积90平方厘米,高是15厘米,怎样求体积?
生:用底面积乘高。
90×15=1350(平方厘米)。
(教师正准备进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不小心把讲台上的长方体模型碰倒下来。
)
师:(灵机一动)长方体倒下来了,你还会求体积吗?
生:用现在的底面积乘高。
生:扶起来就好了,还用底面积乘高。
师:很好,
师:如果不扶的话,你觉得长方体的体积还可以怎样求?小组同学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
生:把前(后)面放在桌上,就变成了底面,宽就变成高,所以“长方体的体积=前面(或后面)的面积×宽”。
生:把左(右)面放在桌上,就变成了底面,长就变成了高,所以“长方体的体积=左面(或右面)的面积×长”。
生: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先算长×宽就是底面积×高,先算长×高就是前(后)面的面积×宽,先算宽×高就是左(右)面的面积×长。
……
分析: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发展,动态生成的过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关注精心预设的生成外,还要把课堂上的出现的一些非预设生成加以利用。
这需要教师有很强的课堂应变能力。
教师要准确判断课堂上的生成是什么样的生成,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的发展有没有利用价值。
还要快速思考这样的生成有多大的利用价值,有没有放大处理的必要,如何放大,放大到什么程度。
以上片段,教师从课堂上的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把长方体模型碰倒了这一事情中,捕捉到了利用价值,并放大生成,提出问题:“长方体倒下来了,你还会求体积吗?”学生很快就想到,只要把长方体扶起来,还是和原来一样。
师觉得利用得还不够充分,继续放大,加以追问:“如果不扶的话,你觉得长方体的体积还可以怎样求?”让学生讨论。
学生经过讨论,不仅发现了另外两种计算方法,还说出了推导过程。
从而使学生对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有了更充实、更丰富的体验,发展了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
“柳暗花明又一村,无心栽柳柳成荫”——这就是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的一种境界。
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预设教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涛,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处理各种生成性信息,即时调整教学进程,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弹性与优化。
我想,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能从生命高度,平等对待,有效引领学生,还学生学习主人之地位,注重为他们搭建展示的舞台,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营造真实、开放的课堂教学,并及时抓彩、随机应变,这才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只有教师在自己原先预设方案的实施中随时“以生为本”,关注变化着的人的整个生命,使课堂教学充满学习成长的生命气息,让教学更有效地向纵深推进,实现持续生成,使课堂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村,无心栽柳柳成荫”的精彩画面。
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必定会走进更加灿烂的天地。
让我们的每一节数学课都能留住那瞬间的精彩!给我们的孩子都插上创新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