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途径的再思考
再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中的教材体系转化问题
再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中的教材体系转化问题作者:叶建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29期摘要:在实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过程中,教材体系的转化在于不能脱离教材,并将教材的编写目的融贯其中,同时要针对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进行相应层次的内容取舍,达到因材施教。
此外,教师要有版本意识,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融入授课之中。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教材体系专题教学史论结合版本意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是针对1840年以来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门分析综合、提炼加工后形成的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教学体系。
由于目前各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授课采用的教材是中宣部、教育部直接领导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专家们经过数年努力编写而成的,具有其他相关教材所没有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而且授课学时是受到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统筹安排,设定为32学时,不能随意变动,因此,实施专题教学仅是教学方式上的一次尝试和革新,并不与教材脱节。
从众多高校实施专题教学的过程来看,大多遵循了教材的基本框架,即授课教师不能以任何理由对教材的基本内容、基本观点规避或削弱,然后在此基础上有所调整。
[1]然而由于教学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学生的学科背景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这种教学模式遭到了部分高校教师的抵制,他们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的涉及内容之多,已经远远超过了本校学生心理承受的范围,于是在专题教学时采取了与教材本身之间的差别较大,基本上是另起炉灶,大都是以重大人物和事件为线索加以阐述。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到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合理转化呢?依我看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的编写目的融贯于专题设计理念之中。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全国高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通用教材,其编写目的在于帮助青年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中国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几点思考【摘要】本文主要围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展开讨论,通过对教学内容、方法、资源、评价和策略进行分析和思考,总结了相关教学经验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针对教学内容,提出了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挖掘和理解的重要性;在教学方法方面,强调了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对于教学资源,建议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在教学评价方面,强调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评估;就教学策略提出了个性化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思考和建议,希望能够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并对未来的教学工作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思考、内容、方法、资源、评价、策略、总结、展望、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教材,对于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现代中国是一个极其动荡的时期,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这些事件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发展和变革。
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对于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提高历史素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教学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
如何更好地利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一教材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开拓视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教学领域急需探讨的问题。
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进行研究和探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
1.2 研究意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国历史教育领域中一部重要的教材,对于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研究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发展脉络,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还有助于加深教育者对历史教学方法和策略的理解和思考,为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途径探讨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教学改革途径探讨
田
( 济 南大 学
革
济南 2 5 0 0 2 2 )
马克思 主 义学 院 , 山东
摘要 : 为 更好 地 体现 《 中国近 现 代 史纲要 》 思 想政 治 理 论课 的教 学 宗 旨, 济 南 大 学马 克 思主 义 学 院对 该课 程在 教 学 形 式、 教 学 内容 和教 学 管理 等 方 面进行 了较 为全 面深入 的改 革 , 并取得 了一定 的 成效 。
任务 , 形 成 了各 自为战 的局 面 。此 种教 学 形式 存 在 着 明显 的弊端 : 其一, 教 师 的备课 及 教学 任 务都 极 为 繁重 , 疲 于应 付, 难 以促进 教 师科 研 与教 学水 平 的提 高 ; 其二 , 课 堂教 学 均是 由十 余个 班 级 同时授 课 的大 合 堂 , 不 利 于课 堂秩 序 的 管 理 和 维护 ; 其三 , 教 学 手段 较 为单 一 、 枯燥 , 难 以激 发 学 生 的学 习 热情 。鉴 于 此 , 济 南 大学 马 克思 主 义学 院从 2 0 1 1 年秋 季开始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的教学模式进行 了大 胆 而全 面 的改革 。此 次教 学改 革 主要 涉 及教 学 形式 、 教 学 内容 和 教 学管 理这 三 个方 面 , 改 革力 度 大 、 涉及 面 广 。 《 中国近 现 代史 纲 要》 教 学 改革 的主 要 内容 1 . 教学 形 式 改革 : 小 组教 学 、 专 题 授 课 。 所谓 小组 教
学、 专 题授 课 , 就 是课 程 教师 以教学 小 组 的形 式集 体 备课 , 分专题教学的一种模式 。首先 , 教研室将教师分为数个教 学小组 , 每个教学小组3 ~ 4 人, 全体教师集体探讨并制定 统一 的专 题 讲授 计划 。然后 , 各教 学 小组 经 集 体研 讨形 成 每个专题 的讲授大纲。 最后 , 确定各专题 的主讲教师 ( 每位 主讲 教师 承 担两 到 三个 专题 ) , 精 心 备课 。 在课 堂教 学 环节 中, 将以往十余个班同时上课的大合堂改为四至五个班 自 : ’ 小合堂。每位主讲教师的工作主要分为两部分 : 一是完肌 本人负责 的班级实践教学任务( 每位教师负责7~ 8 个小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本节课所选取的章节是《中国近现代史刚要》第一章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本节课的教学旨在通过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描述,揭示中国社会演变的缘由、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和特点、主要矛盾和基本任务,加深学生们对近代中国社会基本国情和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意义的认识。
一、教学方法的反思本节课合理运用先进的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
紧扣教学内容,以PPT技术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为主,展示历史图片,适当放映录像资料,运用大量鲜活的案例,形成视听立体、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这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的。
特别是视频片段的展示对《中国近现代史刚要》教学效果的强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其还是忽视了学生参与的重要性,学生只是单方面地接受知识,而很少对知识进行再加工。
在教学方式上,由于本节课所涉及的历史事件丰富,历史跨度大,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大纲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的是教师讲授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很难做到全员参与,激发学生的思想活力,以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发现、思考、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围绕“侵略有功论”、“当殖民地有益论”等观点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然后教师进行分析总结,采取教师讲授与学生课堂辩论、讨论相结合。
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内容的反思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的四种表现方式。
由于涉及的历史事件丰富,时间跨度大,在时间上的把握具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本人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实现了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的有效途径。
将内容的重点放在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的部分,军事侵略是资本—帝国主义征服中国的主要方式,亦是最为残忍的侵略方式,经济掠夺是帝国主义来华的核心目的所在。
通过对这两部分内容的重点讲述,能使学生们充分感受到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了解近代中国的国情,激发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途径探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途径探讨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近代,它标志着中国从封建社会走向现代化社会。
认识和理解中国近代史,对于中国今天的发展和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
教育部门开始重视部署教学改革,以便把中国近代史作为一门紧密结合现代社会的学科,把其纲要用以教学,这一重要任务必须得到认真考虑。
二、问题的探讨(1)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内容的创新是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改革的核心。
首先,应该给予重视并拓展历史学科的地域特色、思想观念、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发展等多种方面,不仅仅是停留在事件及人物的记载上。
其次,应该运用文献及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历史发展规律的教学,形成特色史学,把中国近代史的长远发展布局清晰地展示出来,让学生能够透彻地掌握历史的发展规律。
(2)改革教学方法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都在不断改善。
在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中,除了传统师生上课的方式,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建立历史资料库,在线提供历史文化资源;让学生以VCR形式从实际历史事件中汲取知识,将历史发展过程把握得更加深刻准确;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建立历史模拟实验系统,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从中文、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吸收知识。
(3)完善考核措施考核是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应当改革考核制度,完善评价模式,减少传统考试的压力,让学生更加自由、更加灵活,更好地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和能力去反映自己的学习成果,并把真实情况反映出来。
三、思考与建议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的改革,应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宗旨,突出新颖性、特色性、普适性和实用性,重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完善课程结构和教育体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好地洞察历史,更好地认识历史,更好地实践历史,更好地把握历史,从而为把握未来奠定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核心内容与体系结构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核心内容与体系结构研究摘要:对教材核心内容进一步凝练,对教材体系结构进行重构,可以切实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帮助教师有效实现“两个转化”。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核心内容;体系结构实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由教学体系向学生的知识、信仰体系转化”,是当前“纲要”课教师仍需深入探讨的热点、难点课题。
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打破自说自讲“满堂灌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能否对跨跃170多年纷繁的历史知识根据教学目的、教学要求进一步凝练,并在此基础上重构教学体系结构,是广大“纲要”课教师有效实现两个转化要做的首要工作。
笔者试图以教学目的、教学要求为依据,以重点问题、难点问题、热点问题、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凝练教学内容,重构教材体系结构,进行专题讲授。
一、“纲要”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纲要”讲授以来,各高校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主要问题颇具普遍性,其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教学内容多和教学时数少的矛盾。
“纲要”讲述的是中国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至今约170年的历史,时间长,跨度大,内容丰富,在有限的36个课时内如果对教材内容面面俱到详细讲解是不现实的,但如果只是蜻蜓点水式的讲授,根本不能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既定的教学目标。
其次,多次“重复”学习这段历史,尤其是单纯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顺序讲述,就会使得大学生觉得已无必要,尤其对文科生来说,高中学过的中国近现代史大部分内容都已相当熟悉,容易造成大学生对“纲要”课学习热情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加之高校学生普遍存在对非专业公共基础课、尤其是“灌输式”、“说教式”思想政治理论公共基础课的厌倦、麻木或抵制情绪,使得课堂教学总体并不乐观。
在上述情况下,如果任课教师仍按照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自说自讲、自我欣赏,不考虑学生的感受,不能直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不能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不能重建自己的教学体系结构,不能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把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来,引起学生共鸣、思考,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的几点思考
知识文库 第24期18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的几点思考刘红彦高校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05”方案以来,如何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成为落实"05”方案精神的关键。
其中,专题式教学作为一种有效载体和形式得到普遍认可和实践。
当前,一些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专题教学在积极推进,现谈一点我们的思路。
一、“纲要”开展专题教学的必要性 1、“纲要”是全国大学生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中学历史课、大学本科历史专业“中国近现代史”课不同,也不同于其他三门政治理论课,“纲要”有其明确的课程定位,即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承担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内容做出明确规定:“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主要是对学生在概要地介绍历史背景和历史过程的基础上,通过对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和社会现象的分析与探讨,侧重于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进行必要的国情、社情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教育。
采用专题教学,在内容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本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特殊功能和作用,每一专题都是用具体的理论体系来组织教学内容,这样就能保证学生不仅能够学到文化知识,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理论水平,懂得三个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2、“纲要”课程内容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课时较少。
运用专题教学法,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效果。
“纲要”按时间顺序分为上、中、下三编,教材虽然只有29万字,但内容宏大,重大历史事件与理论问题偏多,而规定的教学时数偏少,“05”方案规定为32学时,但很多院校有一定缩减或者分出一部分实践学时,存在课程内容多而课时分配有限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一种尝试就是专题教学,在有限的学时让学生获得最有教育价值的知识、经验与理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探索与实践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 以下简称 《 纲要》 课) 是高校思想政 治理论课程 中开设的一门课 ,目前任课教师普遍认为在教学 中 存 在着 学时少 、 内容多 、 时间跨度大等 问题 , 教师在授课 过程 中 如何把握教材内容和教学要点 的精神实质, 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 学体系 的转化是教学 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的重要前提, 也是课程建 设 的重要环节 ,因此对这一 问题 的探索对 于增强 思想 政治理论 课 的实效性将大有裨益。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教学的现状 吉林大学 的陈秉公教授认 为 ,课程 的实施是一个前 后一贯 的连续教育教学过程 。 这个教育教学过程表现为两个 阶段 : 第一 阶段表 现为一定 的思想理论 ( 在课程标准 的指导下 ) 转化为教材 体系。 它是课程实施过程的第一次转化和飞跃 , 主要解决教什么 的问题 ; 第二阶段为教材体 系转化 为教学体系。 它是课程实施过 程的第 二次转化 , 主要解决怎么教 、 怎么学和将课程 目标和 内容 转化为学生 的知识 、 信念和品德 的问题 。 两次转化 和飞跃前后衔 接、 连续一贯构成 了完整 的课程实施过程 , 缺一不可 。而实际经 验告诉我们 , 第二次转化过程受影 响的因素更加 复杂 , 要想实现
实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思考
tvey c i l om pe e t s s f. lt hi hit K e r : tac ng m a e ils s e ; e c ng s s e ; r n f m a i y wo ds e hi t ra y t m t a hi y t m t a s or ton
On t eRe l ain o hf o ti e f M o e n C i eeHitr h ai t f S i f z o a t Ou ln d r h n s o s y o
f o a hi g M a e i lSy t m o a Te c n s e r m a Te c n t ra s e t a hi g Sy t m
形 成 “ 教 师 为 主导 ” 教 学格 局 和 充 分 发 挥 课 程 本 身 的优 势 等 做 法 可 有 效帮 助 教 师 完 成 这 个 转 化 。 以 的 关键词 : 教材 体 系 ; 学 体 系 ; 化 教 转
中图 分 类 号 : 4 ; 6 2 4 1 G6 1 G 4 .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5 7 ( 0 8 O O 8 17 3 9 2 0 ) 1一 1 5一O 4
ln f den C ieeHitr ie Mo r h n s so y.S tig u h d c t n ie f“a igt esu e ta h i o y o et p tee u ai ao tkn h td n st emanb d ”,fr n h ec ig n o d omig t eta hn
维普资讯
第 6卷第 1期
20 0 8年 2月
西 南 农 业 大 学 学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基本路径探讨
“ 国近 现 代 史 纲 要 ” ( 下 简 称 “ 要 ” ) 高 校 思 中 课 以 纲 课 是 想 政治 理论 课 0 5方 案 体 系 下 的 新 设 课 程 , 年 的 教 学 实 践 几
克思 主义 研究 和建 设工 程 的重 点教 材 。教材 经 过广 泛征求 各 方 面 意 见 建 议 , 由全 国 范 围 内 该 学 科 领 域 十 几 位 知 名 专
飞跃 , 决 的是 学生 能否 接受 以及如 何接 受 的 问题 , 者相 解 二
习、 自主学 习 的教 育教 学思 想 , 体 言之 , 括实 现 “ 个转 具 包 五
变 ” 树 立 “ 种 观 念 ” 、 四 。
实 现“ 个 转 变 ” 五 。一 是 由 单 纯 的 “ 试 教 育 ” 变 为 全 应 转
课教 学 必须 主 动 实 现 由教 材 体 系 向教 学 体 系 的有 效 转化 ,
这 既 是 该 课 程 教 育 教 学 规 律 的 客 观 要 求 , 也 是 解 决 课 时 少 而 内容 多 以 及 与 中 学 历 史 课 重 复 等 问题 的 现 实 要 求 ,更 是
真正提 高其 教 学实 效 的迫切 要 求 。根据 教 材体 系 向教 学体
学 理念 与教学 指 导 思 想 的确 立 、 容设 计 、 学方 法 设 计 、 内 教
教 学过 程设计 和教 学结 果评 价等 。 整个 教学 活 动而 言 , 就 教 材 体系 与教 学体 系在 目标 与本 质 上 是一致 的 ,前 者是 后 者 的基本要 求 和指 向 , 者 是前 者 的具体表 现 与实 现途径 。 后 教 材体 系是 整个 教学 活 动 的第一 次 飞跃 ,主要解 决 的是 课程 内容体 系 、 架 等 问题 , 学体 系是 整 个教 学 活动 的第 二次 框 教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体会与思考
材 体系 向教学 体系 的转 化 , 搞好教学体 系建 设 , 这是 完
笔者 认为 ,纲要 ” “ 课教学 体系的建设 , 指导原则 在
提高教学实效性的不 可或缺 的重要 内容 。 为 了落 实中央 的指示 精神 ,高 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善课程体 系 、 的课程 设置方案 作 出了新 的安 排 , “8方案 ” 把 9 规定 的
一
7 3—
材 ,吃 透 ” 生 。 所谓 “ “ 学 吃透 ” 央 精 神 , 是 助 学 生 了解 国史 、 中 就 实 帮 国情 , 解 中央 决 定 开设 “ 要 ” 的 目的 。 通 过 “ 要 ” 的 学 深刻 领 会 历 史 和 人 民 怎样 选 择 了 马 克 思 主 义 .选 择 了 纲 课 纲 课
、
教 学 体 系建 设
党 的 十 六 大 以来 , 以 胡 锦 涛 同 志 为 总 书 记 的党 中 线 教 学 的 高校 教 师 ,应 该 在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学 科 体 系 央 , 应 新 的 时 代 特 征 和 实 践 要 求 ,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 的支 撑下 , 适 从 为完 善课程体 系 , 为提高思想政 治理论课 的 义 事 业 长 治 久 安 的 战 略 全 局 出 发 ,采 取 切 实 措 施 加 强 教学水平 . 增强课 程 的吸 引力 和感染力 , 充分 发挥积极
在 本 科 生 中 开 设 的 7门 必 修 课 调 整 为 4f 必 修 课 . 1 - 此 上 要做 到 三个 “ 吃透 ” 即“ , 吃透 ” 中央精 神 , 吃透 ” “ 教
[ 收稿 日期 ]0 0 0 — 8 2 1— 3 2
[ 作者 简介] 颜杰峰 (9 4 ) 男, 巢湖人 , 1 7 _ , 安徽 中央民族大学马列主义学院教 师, 主要从事 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研究。
“纲要”课由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的路径分析
渠道。 中宣 部 、 教 育 部 在 教 社科 [ 2 0 0 8 ] 5号 文 件 中 明确 指 出 :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教 师 要 以教 材 为 教 学 基 本 遵 循 . 在教材体 系向
则 是 觉 得在 “ 炒 现饭 ” 。还 有些 学生 更 是 对 教 材 以 外 的 历 史 背
基本材料 , 所以称之为教材 ; 广 义 的教 材 是 指 有 关 “ 讲 授 内 容
是 传 统 的学 生 网评 方 式 , 这 将 不 可 避 免 地 出现 部 分 “ 纲要 ” 课 教 师 为 迎 合 学 生 喜好 而 脱 离 教 材 内 容或 教 学 目标 ,向学 生 讲 授 更 容 易 引 起 学 生兴 趣 和 对 教 师 产 生好 感 的 内容 .甚 至 于 引 入 一 些 非 主 流 历 史背 景 。 例如 , 在讲 述 西 安 事 变 这 一 影 响着 中 国历 史 进 程 的 重 大事 件 中 ,有 些 教 师个 性 化 地 突 出 主要 涉 事
景感兴趣 , 甚 至 于 一些 稗 官 野 史 或 网 络 史评 , 例 如 最 近 网络 热
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功夫 , 真正 做 到 融会 贯 通 、 熟 练驾驭 、 精 辟 讲 解 。f 旧 前, 全 国高 校 本 科 生 所 使 用 的 2 0 1 3版 的 “ 纲要” 教
材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研 究 和 建 设 工 程 的重 点 教 材 。 教 材 在 结
构体系上较之前版本有很多创新之处 . 增强“ 纲要 ” 课 教 学 实
效 性 的 关 键 环 节 之 一 就 是 要 科 学 地 实 现 教 材 体 系 向 教 学 体
中仍 以 教 师 为 中心 , 单 纯 地 注 重 向学 生 灌输 知识 , 把 教 学 重 点
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内容体系的思考
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内容体系的思考[摘要]把教材内容体系转化成教学内容体系,实行专题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专题教学的内容体系,要从本门课的目的要求出发,以现行教材为依据,并根据本门课的教学时数来确定。
要正确处理专题教学的相关问题,特别是要处理好专题教学与使用教材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内容体系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的教学中,首先遇到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学内容多和教学时数少的问题。
这个问题不是教材的问题,作为教材应该有这样的内容体系和文字量,这样才便于学生通过教材来了解中国近现代史,认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至于教学时数少的问题,也不是增加教学时数的问题,而是教师如何处理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关系问题。
教师应该根据这门课的教学时数,正确处理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关系,把教材内容体系转化成教学内容体系。
一把“纲要”课的教材内容体系转化成教学内容体系,可以有两种做法,一是在教材每单元内容(10章和3个综述)的范围内进行调整,二是实行专题教学。
这两种做法我们都采用过,实践证明专题教学能使重点更突出、目标更集中、针对性更强、效果更好。
专题教学的效果更好,并不是说只要实行了专题教学就可以了。
专题教学的前提,是设置哪些专题,每个专题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在深入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基础上,我们认为,“纲要”课专题教学内容,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和本门课的教学目的出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的规定,“纲要”这门课的教学目的,就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思考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地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
本文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根据新形发展要求,教学内容如何与时俱进;怎样使学生有效地参与课堂活动等问题进行思考和阐述。
着重论述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应如何围绕教学目的和任务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溶入课程教学中,如何以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深化教学内容,从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生为本、增强教学能力等方面,论述了以高尚的师德和精湛的教法赢得学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改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展示了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作出“四个选择”的一门重要课程。
怎样把握好这门课程的精髓和课程体系,突出其特点,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着力关注的问题。
一、围绕教学目的任务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目的是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使学生牢记历史的经验,永远不忘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奋起英勇反抗的历史;使学生懂得社会主义事业,就是在打破外国敌对势力对我国的孤立、封锁和挑衅的过程中巩固和发展起来的,中国人民从来没有,今后也决不会屈从任何外来压力,从中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的教育;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发展,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中国决不能“全盘西化”,走资本主义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教育学生了解我国解放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几点思考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高校开设的十年当中,不断探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但是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
本文在实践教学的根底上,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提出四个问题,防止与中学阶段历史教学在内容上的重复;教学内容方面如何处理理论性与史实性的问题;教学方法上,如何处理教师引导、学生主体性意识的问题;实践教学与课程教学如何融汇统一,相互促进的问题。
通过处理这四个问题,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实效性,真正到达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方法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是在2006年秋季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的精神,对全国高等学校四年制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根据十年的实践,“纲要”课程承担着从历史教育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在课程教学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就目前“纲要”课程的现状来说,需要处理好几个根本问题:一是防止与中学阶段历史教学在内容上的重复;二是教学内容方面如何处理理论性与史实性的问题;三是教学方法上,如何处理教师引导、学生主体性意识的问题;四是实践教学与课程教学如何融汇统一,相互促进的问题。
一、防止与中学阶段历史教学在内容上的重复,“纲要”教学必须突出重点,强调其理论性中学《中国近现代史》教材图文并茂,课时充裕。
高校开设的“纲要”,其教材只有30万字左右,周课时也只有2课时,要想做到面面俱到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为了防止与中学“中国近现代史”课程在内容上的重复,也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开展进程及其规律,在“纲要”教学中必须突出重点,强调其理论性。
因为中学开设有“中国近代史”,学生自以为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内容根本都掌握,文科生尤其是这样。
但是中学的历史教学注重的的历史人物、事件的描述,把握根本历史和常识,而对于很多历史问题,知道简单情况,而不知为什么这样,缺乏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对历史事件的综合把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现状及策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现状及策略陈立中【期刊名称】《长沙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0)003【摘要】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teaching material system to the teaching system of“the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course has obtained some results in recent years,bu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For example,the overall effect of the conversion is not the same,the content of the transformation is not in place,the practice teaching links areweak,teachers'literacy is faced with new challen-ges and so on.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urse teaching,we must further establish the modern teaching ideas,deepen the teaching content,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strengthe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link.%“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近年来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还存在转化总体效果不一、内容转化不到位、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教师素养面临新挑战等问题。
要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性,必须进一步树立有利于转化的现代教学观念、深化促进转化的教学内容、创新推动转化的教学方法、强化实现转化的实践教学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途径的再思考
作者:张学礼
来源:《新课程研究·中旬》2015年第03期
【摘要】本文从基于历史人物专题教学模式的思考的角度进一步丰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途径选择。
以学生专业背景为出发点,完成“纲要”课历史人物专题教学模式的构建。
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完成主要历史人物的科学评价理论体系的构建。
以课堂为出发点,完成历史人物专题教学模式实践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转换;专题教学模式;历史人物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8-0069-02
作者简介:张学礼,男,,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石家庄铁道大学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2014年度立项课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历史人物专题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Y201420)阶段性成果。
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师围绕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提出了不同的方法和途径。
本文拟从历史人物专题教学模式的角度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途径。
真正做到中宣部、教育部在 2008年9 月《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中所强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
历史人物专题教学模式是指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以下简称“纲要”课)教学中以主要历史人物的历史评价为切入点,把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节点有机结合到一起,把基于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历史人物评价为基本教学背景,通过历史人物专题教学,能够使大学生从从历史人物的沉浮中“把脉”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规律。
从而达到增加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性的目的,最终实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
一、以学生专业背景为出发点,完成“纲要”课历史人物专题教学模式的构建
不同的学生专业背景是“纲要”课教学中的重要考虑因素,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受众的思维特点、专业背景,这样才可以在备课中做到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理工科大学生通常具有积极的思维态度,且思维常常具有批判性,他们尊重事实,尊重科学,有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诚实、正直、严格、朴素的工作作风。
但是他们由于文史知识相对要少,因而在某些社会科学问题的认识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而文科大学生则是具有思维活跃,积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文史知识比较丰富等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所在。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在讲述同样的内容时,在不同的专业课课堂中,学生的反映是不一致的,如在讲述有关“辛亥革命”的有关内容,涉及到有关“告别革命论”观点的分析时,文科学生的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要明显要高于理工科学生。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的考虑到专业背景在课堂教学中的影响因素。
二、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完成主要历史人物的科学评价理论体系的构建
历史人物评价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原则,对历史人物做客观公正的认识和评价,注重其成长细节的挖掘,尤其是挖掘其身上具有教育意义的生平事迹,完成历史人物专题教学的课前准备。
“以历史人物事迹为主要素材讲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有助于大学生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深化对历史规律的认识,而且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供鲜活的场景、优化教学效果,同时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等也大有裨益”。
以对伟人毛泽东的讲述为例,首先是通过对毛泽东的历史评价,体现出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所做的丰功伟绩,使学生更加深刻和形象的认识到毛泽东的伟大历史贡献。
这些可以从毛泽东的关于新民主主义理论、军事思想、政权思想、文化建设思想等方面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探讨。
此外,还可以结合毛泽东的其他优秀的个人品质介绍去感染和教化学生。
如在强身健体方面,“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毛泽东注重强健了自己的体魄,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毛泽东靠着丰厚的“本钱”领导广大人民反击日寇,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在他七十三岁时,还能只身畅游长江,并为世人留下不朽的诗篇。
三、以课堂为出发点,完成历史人物专题教学模式实践模式的构建
以相关的理论为指导,提出历史人物专题教学模式课堂实践途径。
这是检验历史人物专题教学模式成效的关键点。
1.教师讲授式。
以教师讲授为主,根据章节内容的不同,安排不同的历史人物评价融入的教学中。
如讲述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时可以讲述关于洪秀全、曾国藩、康有为等相关历史人物的讲授。
2.学生讲授式。
提前对学生布置好任务,通过他们的资料查找,课件准备,最后通过学生课堂讲授和教师现场评价的方式来完成历史人物评价教学模式的课堂应用。
授课内容完全由学生来自由选择,增加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
3.课堂讨论式。
这种方式由教师负责组织,提出某一个和历史人物相关的某问题进行课堂讨论。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踊跃发言,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性发言,尤其是针对个别同学的非理性认识,做合理的疏导和教育。
如在讲述有关涉及到李鸿章的章节时,可以对李鸿章的功过是非做课堂讨论,进一步增加学生对于李鸿章的感性认识和科学评价。
4.读书报告式。
这种方式通过给学生布置阅读有关历史人物的传记,最后完成读书报告的形式,来完成对历史人物的科学认识和评价。
5.现场教育式。
通过参观历史人物纪念馆,了解其革命生平事迹,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了解。
如在讲述教材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涉及到国际上其他国家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援助时,可以以白求恩烈士为讲述重点,而白求恩墓地就在笔者学校所在城市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考察的方式,以现场教育的方式,使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烈士的风采。
教材体系是教育教学目标的载体,是为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服务的,但其功能是隐性的,其本身难达到实现其功能或目标,必须依靠教学体系来达成目标“发挥其功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历史人物专题教学模式可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历史事件时代背景和条件,进而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可以通过对重要历史人物的点评,特别是通过杰出历史人物的立德、立功、立言的分析和研究,对大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启迪,“其善可法、其恶可戒”,从而进一步完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邓齐飞,尹飞云.人物说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
[2]陈秉公.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规律性[J].思想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2).
(编辑:郝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