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观评记录
《端午粽》教学实录及评析
《端午粽》教学实录及评析作者:沈艳艳王辉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2020年第03期一、游戏导入,走近端午师:我们一起做个小游戏《小吃货猜节日》。
游戏规则:小眼睛看图,小耳朵听题,猜出节日举手说。
师:小汤圆,圆又圆。
生:元宵节。
师:吃月饼,赏明月。
生:中秋节。
师:这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再过些日子就是端午节了。
那再考考你们,端午节吃什么?生:粽子。
师:是的,所以它叫“端午粽”。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师生齐读课题)师:题目里有两个新偏旁,谁认识?生:立字旁、米字旁。
师:粽子吃过了吧,想一想,“粽”为什么是米字旁?生:因为粽子是用糯米做成的。
(师板书课题,生书空。
)二、学习字词,整体感知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长句子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课文)师:生字会读了吗?(师出示生字,指名认读: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
)师:“念”是前鼻音,读得很准。
为识字小能手鼓掌。
师:拼音没了,位置也变了,你还认识吗?同桌一起认一认。
好,现在开火车读。
(生开火车读生字)师:生字躲到小粽子里了,我们和生字赛跑,看谁读得又快又准!(生抢读生字)师:你们真是一群聪明的小金豆!你还知道哪些豆?(生答略)师:看看这些豆,认识吗?我们一起来认一认。
(出示图片)生:蚕豆、红豆、毛豆、豇豆。
师:小豆子大变身,你瞧!变成了一个“豆”字。
读读儿歌记住它。
生:毛豆短,蚕豆扁,红豆圆圆像两点,豇豆长长托上面。
(师范写“豆”)师:生字都认识了,课文就能读流利了。
我们先来听故事,一起走进端午节。
(生看画面,听故事。
)师:老师也想听你们读。
自己再把课文读一读,好好准备准备。
(生自读课文,师指名读。
)师:读完故事,你知道了什么?生: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生:我知道了粽子的种类。
生:我知道了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脑海里一定想起了温暖的画面。
《端午粽》评课稿
《端午粽》评课稿
《端午粽》这是一篇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课文,生动的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通过学习讲述传统节日风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在教学中,刘老师很注重低年级的学习习惯,在读中会手指字的读,会给孩子适当的鼓励,且小组奖励。
在课堂讲解词语时,刘老师善于从偏旁入手,通过偏旁来释词,我觉得这个相当不错。
刘老师在导入部分是采用猜一猜的方式,猜出我国传统节日吃什么传统美食。
以猜的方式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这导入部分中,虽是猜一猜,但已经在课件上呈现传统节日的传统美食,其实这部分应该处理为看图说传统节日的传统美食更加合适,刘老师在这里处理不是很恰当。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重视朗读,但老师的指导熟读会稍微欠缺。
在仿写ABB式词语时,课件有示例是“喜洋洋”,学生有说到“美洋洋”,在这点上,我觉得刘老师在课堂上就应该跟学生解释清楚,这里的“喜洋洋”指得异常高兴的样子,而不是指一只羊。
一年级语文端午粽实习见习听课记录和听课评价
对学生姿势进行指导,体现了老师关爱学生的理念
运用朗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到叠词的魅力与作用
小帮手“糯米老师”体现了多样化的课程设计,也体现了教师的较为熟练的多媒体技术
拓展学习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见习心得:
1.启发点:
3.意见:(1)教学过程环节不分明,作为旁听人,每次都不知道该教师已经在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活动或者是对该环节要做什么并不清楚。
(2)视频中的幻灯片看不清
备注:关于本节课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
听课记录(参考格式)
一、新课导入:
教师:俗语“民以食为天”“民以食为先”——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游戏“传统对对碰”——导入课题“端午节”——板书:端午粽
二、了解字词
教师配合音乐示范朗读课文,在教师提醒朗读相关事宜后,学生进行自由朗读
教师列出生僻字,学生对前后鼻、声母、平翘舌进行区分,并进行带读。
学生对生僻字难度进行投票,与同桌讨论记忆方法——“端”“粽”
教师提问:如何记住这些生僻字?
学生回答:“加一加”方法,通过“立”+“耑”记住“端”,端午节的“端”,立的偏旁与站相关。
教师补充:通过语言学知识可以对“端”进行阐释,端的本义是站住。
教师进一步点拨:端午节要吃什么?(学生回答:粽子)
粽是什么偏旁?(点拨:“米”与粮物相关)
学生进一步回答:粽子是糯米包的。(右半边是宗字,所以是形声字)
教师互动:你们吃过什么粽子?
学生回答:鲜肉、红豆、黄豆、水果、豆沙加葡萄干
教师提问如何记住后面的生僻字?
学生1: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念”(“今”加“心”),“纪念”的“念”;学生朗读生僻字
《端午粽》评课记录
整节课体现童趣。低年级的学习要从整体上把握内容结构,重视激发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俞老师想法设法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识字欲望。比如闯关和糯米粽来交朋友,精美的小组比赛奖励贴纸,童趣放松的课间休,一张张精美的幻灯片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让学生在美得感染下,唤起学习的欲望。这正符合了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情感。
《端午粽》评课记录
《端午粽》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活动之一。从导入开始,俞老师以我国的其它传统节日图片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俞老师教态自然、语言丰富,运用了四环节的识字教学多样,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让学生体验并掌握了多样的识字方法。
没错,我也有同感,俞老师在识字教学上形象逼真、教法多样。从图片导入到创设情境学字词,以多种形式识字认字并通。有层次的学词语,让学生充分体验着识字的乐趣。使得课堂充满低年级的童趣。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案与反思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案与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案与反思第【1】篇〗活动目标:1、了解家乡龙舟的特点。
2、知道龙舟竞渡是一项集体性的活动。
通过游戏感受赛龙舟时的激烈气氛,体会团队合作精神。
3、体验和大家一起过节的快乐。
4、参与节日游戏。
活动准备:龙舟、竞赛中的龙舟竞渡、普通的船的:鼓,纸棍若干。
活动过程:一、出示竞赛中的龙舟竞渡,引导幼儿了解这项活动。
1、图上的人们正在开展什么活动?他们划的船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2、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教师小结:图上的人正在开展龙船竞渡比赛,龙船竞渡的船是一条龙的形状,我们平时见到的船就是普通的船。
二、通过让幼儿了解龙舟竞渡的故事。
教师讲述故事《龙舟竞渡的传说》。
现在你们知道龙舟是怎样演变而来的吗?引导幼儿根据故事内容讨论回答。
三、通过龙舟的引导幼儿了解龙舟的特征。
1、大家见过龙舟吗?它有什么特点?龙舟的中间是什么样子的?两头呢?龙头在哪里,像什么?2、请幼儿观察并回答。
老师小结:龙舟上有龙头、龙身、龙尾、桨、舵。
龙身上会画有龙鳞,龙舟一般中间宽、两头窄,都有一个长长的龙颈,龙头装在长长的龙颈上,龙头和龙尾向上稍稍翘起,好像一只野鸭浮游在水面上,有时龙舟上还会插一面小红旗。
3、你知道江西的龙舟在哪里吗?引导幼儿了解上饶的龙舟是江西的龙舟。
四、了解龙舟竞渡是需要大家合作的集体性活动。
1、龙舟需要几个人呢?为什么一个人不行呢?龙舟上的人怎么分工才能使龙舟划得又快,相互之间又不会碰撞呢?2、幼儿观察、思考、讨论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老师小结:龙舟上一般最少要有17人,一个人没办法划龙舟,它是需要大家一起合作进行的比赛。
人们在划龙舟时分工合作,一人当舵手,一人敲鼓助威,其他的都是桡手,随着鼓声有节奏地前后用力划,步调一致,这样龙舟就可以飞快地前进了。
五、通过游戏感受划龙舟时的合作精神。
1、今天我们也来学习大人们划龙舟吧!现在我们来分组玩这个游戏,我做鼓手为大家助威,你们做挠手,跟着我的鼓声一起从前向后划浆。
《端午粽》评课
《端午粽》评课
对传统节日,一年级的孩子有点陌生,上课伊始,黄老师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通过连线引导学生理解传统节日,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老师巧妙地使用各种游戏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气氛中,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了“小粽”这样的角色,对于较难、较枯燥的知识点都由“小粽”实行解说,这样既加深了知识点的理解,也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增加了趣味性,便于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展开,同时,黄老师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增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并提升了阅读的水平,以读代讲,在读中实行识字教学,如,第2 自然段中:“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这个长长的句子由外及里介绍了关于粽子样子的3 个方面内容。
黄老师让学生分步读好:
1、读一读,想一想,这句话写了粽子的哪些特征,找一找相关的事物(粽叶包着的,里面有糯米,中间有枣)。
2、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些事物分别是怎样的(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让学生美美地读一读,并读出喜爱之情。
3、引导学生注重作者介绍的顺序,从而发现句子由外及里描写了粽子的样子。
抓住“里面、中间”这几个方位的词,把停顿读准确。
在朗读时,借助停顿符号,训练学生朗读长句子的水平。
在反复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用朗读的方式来学习读好长句子。
总之,黄老师的课紧扣教学目标,落实了重难点,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体会到浓浓的亲情,也受到了爱国思想教育,使孩子们受益匪浅。
端午粽 观后感
观郭文娟老师《端午粽》有感一年一度的夏季远程研修就要结束了,观看了平台给我们推送的优秀课例,感触很深。
尤其是郭文娟老师的《端午粽》这一课,印象尤为深刻。
现就这堂课,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端午粽》是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一篇很美的散文。
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
一、学生情况学生倾听认真,专注度高,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课堂参与率高。
学习目标设置规范、准确,符合学生实际认知情况。
二、教师教学整节课教师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根据老师的适时引导,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课堂氛围不错。
第一,课堂中运用了很多鼓励性和欣赏性的语言。
这些语言让学生的回答得到了评价,同时获得了内心的鼓励,让他们更有信心和勇气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二,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为辅。
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理解文章,去自主解决问题。
这节课充分调动起了学生作为课堂上的主人的积极性,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
第三,郭老师非常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且十分温和,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化解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并抓住学习重点。
老师积极地参与学生的讨论,用自己投入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因此,整堂课上自始至终学生脸上都洋溢着学习的热情。
三、教学内容的评价《端午粽》是一篇很美的散文,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
在整堂课中,郭老师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心里感受,让学生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谈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让学生更进一步感受到端午节的浓厚氛围,学生体会了这篇课文的人文价值。
在郭老师精致的教学过程后,基础知识学生掌握的不错,大多数同学能够熟练掌握本课的会认字、会写字,并能组词;了解了叠词;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了“总”“裹着”等词语的含义;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们体验了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及端午节的由来,体会了其中蕴含的爱国情怀。
一年级语文《端午粽》评课稿
一年级语文《端午粽》评课稿一年级语文《端午粽》评课稿导语: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下面是整理的一年级语文《端午粽》评课稿,欢迎大家参考!一年级组打磨的这节课扎实有效且富有童趣,最后由基本功扎实的曹老师演绎,上得很成功!梳理之后有以下几个亮点:1、创设情境,富有童趣整堂课创设了端午节浓浓的节日氛围,在这样的情境中注重①习惯渗透有童趣一年级习惯培养很重要。
曹老师做了很好地示范,在课堂上没有教条式的`“你该怎么做”“不该做什么”,而是用游戏的形式渗透,师“请你跟我这样做”生“我就跟你这样做”,学生兴趣盎然中不知不觉培养书写、握笔、读书等习惯。
②教师导语有童趣在课伊始教学“端午”一词时,在日历中认识端午的时间,老师采用拟人化语言“从农历的五月开始,走呀,走呀,走到了五月初四,初四之后就到——初五,端午节到了”多有意思;在复现词语环节,老师一句话“现在外婆的粽子也熟了,让我们一起帮她把词语粽子放到盘子里与大家分享吧”,很自然地又把学生带回整堂课创设的情境中,复习巩固了词语。
③识字方法讲童趣低段识字教学是重点。
在教“端”和“粽”两字,老师把两字放在一起,让学生去读一读,比一比,发现规律“立”和“米”做偏旁要谦让空间给右边的部件。
儿童化语言记住“边上有人啊,就要有礼貌轻轻收一脚。
”2、目标明确,学得充分根据文本特点结合学段目标,锁定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①学法清楚读好词“箬竹叶”、“糯米”;读好词组“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教给方法“的”字轻读,最好藏起来读;做好“词组连读”;用问答式理清意思。
一步步训练,扎实有效。
②读的形式多样有开火车读、同桌读、个别读、齐读③习得方法读好读好第二三句,继续迁移运用读第一段的那句话。
目标相当明确,层次清晰,足足用10分钟学的过程充分铺展开。
3、人文渗透,设计巧妙课伊始,让学生看图片猜节日,了解端午习俗,渗透传统文化;课结尾,在练读长句子“一……总会……”的过程中,“端午”自然地替换为“中秋”、“春节”,无痕地渗透爱家,爱亲人,有亲人付出,我们应该感恩惜福。
端午粽听课记录及评课
端午粽听课记录及评课端午节是个有趣的日子,大家都知道,粽子是这一天的主角,真是让人期待啊!上周我参加了一节关于端午节的课,哎呀,真是开了眼界。
老师一开口,讲起粽子的由来,那可是活灵活现,像一场小剧场。
说到屈原,大家的眼睛都亮了,毕竟那可是个才子。
想象一下,他为国捐躯,真的是让人感动,心里一阵阵的波澜啊!老师开始介绍各种粽子的样式,哇,光是想想就让人流口水。
咸的、甜的、肉的、豆沙的,种类繁多,简直让人应接不暇。
有人举手问,咸粽和甜粽哪个更好吃?老师哈哈大笑,说这可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啊!每个人的口味都不一样,有的人一口咸粽就乐了,有的人则非甜粽莫属。
讲着讲着,老师带我们回顾了端午节的习俗,真是热闹非凡!大家都知道要包粽子,其实这可不是简单的事儿。
老师一边说一边比划,讲到包粽子时的技巧,手势比话还多,特别生动。
记得他那句“心灵手巧,包出好粽子”真是让我捧腹大笑。
做粽子就像人生,有时候包得顺手,时候就会很美满,有时候粽子皮撕了,那可是个大麻烦啊。
想象一下,家里一片热火朝天,孩子们争先恐后,谁都想包出个完美的粽子,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后来,老师提到端午节的龙舟赛,哇,那可是场面大得很!大家纷纷举手分享自己的经历。
听说某个地方的龙舟赛可热闹了,队伍整齐,划得飞快,真是人山人海。
你知道的,比赛的时候,队员们个个都是拼命三郎,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胜利,像打仗一样。
说到这里,老师的表情格外认真,仿佛在告诉我们,这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精神,团结和拼搏的体现。
老师还带我们一起品尝了粽子,真是个不错的安排。
那些粽子是从附近的老店买来的,外皮包得严严实实,一打开,香气四溢。
我们一边吃,一边讨论,大家都夸赞味道不错,老师在旁边听着,脸上笑得像朵花。
有人说,咸粽真是顶呱呱,另一边有人异议,甜粽也有它的魅力。
老师打趣道,看来今晚的讨论会可得开个辩论赛。
哎呀,真是开心的一节课,让我对端午节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我想说,端午节不仅仅是吃粽子、划龙舟,更是一种情感的传承。
教研《端午粽》公开课评课稿
教研《端午粽》公开课评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很荣幸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有幸聆听了曹玉婷老师的执教的《端午粽》一课,受益匪浅,曹老师做到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根据孩子的学情,精心设计学习环节。
教学过程清晰,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可观测、可操作、可评价,体现三维目标整体要求,课堂容量适当,时间安排合理,较好落实学习目标。
曹老师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在曹老师的教学中还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借鉴。
1、以读为本贯穿课堂始终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读的指导手段丰富多彩,重视了默读的训练,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这有利于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有利于培养语感,加强情感的熏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2、用游戏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教学开始,教师先带孩子们玩一个小游戏,看美食,猜节日,引出端午节的主题,让学生感受传统节日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3、重视激发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曹老师想法设法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识字欲望。
比如精美的小组比赛奖励贴纸,童趣放松的课间休,一张张精美的幻灯片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
让学生在美得感染下,唤起学习的欲望。
这正符合了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情感。
4、采取了多种形式的读如范读、学生自读、默读、齐读、表演读、抓关键词语读、师生合作读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的内涵,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
5、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参与率。
为了便于学习,我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法,营造了与文中的相似情境。
这样的形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而且还让全班同学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快融入了角色。
6、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一年级端午粽读后感
一年级端午粽读后感在一年级的语文课本里,我读到了一篇充满温情与美味的文章——《端午粽》。
这篇短短的文章,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记忆中关于端午节和粽子的那扇门。
文章里对端午粽的描写,那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光是读着,就让我的嘴巴忍不住开始幻想那香甜的味道。
作者用简单又生动的文字,让我仿佛看到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粽子的温馨场景。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端午节,我在外婆家度过的那段特别的时光。
外婆家在一个美丽的小乡村,那里有大片大片的稻田,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
端午节前夕,外婆就开始忙碌起来,准备包粽子的材料。
我呢,就像个小尾巴一样,跟在外婆身后,好奇地看着她做这做那。
外婆先把箬竹叶从河边摘回来,然后一片一片地清洗干净。
那些箬竹叶绿油油的,还带着一股清香。
接着,外婆把糯米泡在水里,白白的糯米在水里一泡,变得更加饱满圆润。
红枣也是外婆精挑细选的,又大又红,看着就特别诱人。
准备工作做好后,真正的包粽子环节就开始啦!外婆坐在小板凳上,我蹲在她旁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
只见外婆拿起两片箬竹叶,轻轻一折,就变成了一个漏斗的形状。
她用勺子舀了一些糯米放进“漏斗”里,然后放上一颗红枣,再舀一些糯米盖在上面,用手压实。
接下来,外婆熟练地把箬竹叶折过来,包好,再用一根细细的绳子捆得结结实实的。
一个漂亮的粽子就出现在外婆的手里啦!我看得心里痒痒的,也想试试。
于是,我拿起两片箬竹叶,学着外婆的样子折起来。
可是,这竹叶在我手里好像特别不听话,怎么折都折不好。
好不容易折成了一个“漏斗”,结果糯米放进去就漏了出来,弄得我手忙脚乱。
外婆看着我狼狈的样子,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说:“别着急,慢慢来,外婆教你。
”在外婆的耐心指导下,我终于包出了一个奇形怪状的粽子。
虽然不好看,但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粽子包好后,就开始煮啦!外婆把粽子一个一个放进大锅里,添上水,然后生起灶火。
不一会儿,锅里就传来了“咕嘟咕嘟”的声音,那是水在沸腾,也是粽子在慢慢变得美味。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观评课记录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观评课记录及教学反思《端午粽》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还蕴含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气氛。
课上,李老师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以识字解词为抓手,以朗读为载体,引导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感悟,领略传统节日的魅力。
我觉得本节课中有几个亮点:1、上课伊始,吴老师用猜传统节日的游戏创设了浓厚的节日气氛,让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起来,也拉近了低年级孩子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距离。
2、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3、李老师语言生动,亲切自然,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4、课上老师始终指导学生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体现了低年级以朗读、识字为主的主要教学目标。
李老师在安排每次的朗读都有明确的目的。
听老师读,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自由轻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带问题读,感悟文本。
齐读课文,情感升华。
但是,综观整节课,学生由于一读到底,心理上感觉有些惫惫,从组织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来思考,也略显有些单一。
《端午粽》教学反思《端午粽》这一课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围绕“家人”这个主题来编排的。
《端午粽》是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散文,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
为了解决一年级孩子注意力保持时间短的现实问题,调动全体同学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我大胆采用我校“灵动课堂”的模式来进行教学。
课前我为孩子们精心设置了两个核心问题:(1)端午粽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味道怎么样?(2)课文中粽子的花样有哪几个?你还知道什么样的粽子?在读通读会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围绕两个核心问题进行思考并展开小组合作交流,在组内发表自己的观点,做好汇报前的分工。
然后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台上台下同学共同参与,认真倾听同学发言,互为补充质疑,完善问题的答案。
《端午粽》公开课听课评课2021
《端午粽》公开课听课评课2021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首先很荣幸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今天有幸聆听了邱华老师的《端午粽》,听了这节课印象深刻,受益匪浅。
下面还有我一点点浅薄的意见:
《端午粽》这一课,教学过程清晰,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可观测、可操作、可评价,体现三维目标整体要求,课堂容量适当,时间安排合理,较好落实学习目标。
在本节课中有几个亮点。
1. 用游戏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开始,教师先带孩子们玩一个小游戏,看美食,
猜节日,引出端午节的主题,让学生感受传统节日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朗读感悟,体会表达方法。
朗读是培养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
教学中,老师运用自读、默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训练,读中悟,悟中读,全班学生都参与到其中,达到了以读促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的效果。
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老师引导学生一句一句的学习,了解每一句话讲了什么内容,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
3.注重识字,落实生字学习。
如教师重点指导“真”字书写,先引导学生自己去说说自己的发现,书写应注意什么,教师再做示范指导,最后学生书写练习,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建议老师
课上语言要简练,指导生字书写后要展示,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更好落实学习目标。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琐碎之言,权当抛砖引玉,如有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2021年6月。
端午粽评课1
---
《端午粽》评课稿
今天有幸听了马老师执教的《端午粽》一课。
她设计的新颖,把“端”字的由来放到前面,吸引孩子们的兴趣。
最后把吃
粽子的来历以动画的形式播放,既提高了孩子们的兴趣,又牢牢地记住了屈原。
因为低年级的孩子特别爱看动画,所以同学们听的很认真。
这堂课的亮点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听了使人受益颇多。
首先老师的教态自然大方,总是保持着微笑,让人感觉很亲近随和。
其次,
老师的语言简洁、过渡自然。
比如屈原是谁?人们为什么用吃粽子的方法纪
念他哪?一起来看动画片吧!还有马老师临场发挥的能力也是很高,例如让
学生夸夸外婆时,学生一时没想出来,马老师就笑着说“如果你不夸外婆,
以后就不给你包粽子了啊。
”诸如此类还有许多。
老师的自身素质也锻炼了
学生,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那积极参与的
精神和课堂精神集中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的,说明老师平时下了不少功夫。
人教版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学感悟与反思
人教版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学感悟与反思人教版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学感悟与反思今年的3月28日,是我上《端午粽》校级精品课的日子,通过一系列的准备和磨课,让我收获颇丰,也得到了许多的感悟。
下面我来简单谈一谈。
其实我性格属于有些急躁型的,一直焦急于自己的课能不能上的让学生有兴趣,让自己满意。
作为一名教师,上语文课可能是比较简单,但是上好一节语文课确是难上加难。
语文课要想上的好,不仅要有自己的思想,还需要有丰厚的底蕴。
即使是一年级的语文,也不容忽视。
如何让小朋友从小产生对语文的热爱,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这也让我们这些一年级的教师肩上的担子重之又重。
在来到桃州一小,让我认识最深刻的是,做一名有担当有责任的教师。
桃州一小每一位老师都是吃苦耐劳,虚心学习,这值得我去学习。
因此,在这样一个有着浓厚文化氛围,有着担当的环境中,更加促使我要积极进步。
所以,在从准备《端午粽》到上课,到接受各位老师的评价这一路走过来,让我认识很多。
由于是校级精品课,有很多语文教师来听课,所以我很紧张,也提前很多天进行准备。
首先是写教案,我一直觉得这是我的弱项。
因为设计一份思路清晰,结构完整的教案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改了又改,还参照了其他很多优秀的教案,才将草稿拟定。
开始是在一(5)班试上一节课,发现内容过多,时间不够。
于是进行修整,并在一(7)班进行了试上。
在这里我要非常感谢杨xx老师,她不仅仔细听了我的课,非常耐心的指出了我的问题,课堂内容的不扎实,条理的不清晰等,并且将她的想法说给我听,教会我很多教学方法,让我知道如何把握课堂。
回去之后,我将杨老师的想法和我自己的思路糅合,重新对教案进行修改。
这次的磨课如同一次大换血,也让我稍微有些自信。
第三次的磨课,我请来了李校长、汪丽老师和曹娟娟老师来听课,也非常感谢她们能抽出宝贵的时间,不仅仔细听课,特地花了一节课的时间给我评课。
《端午粽》我是本着随文识字的想法,课堂观察点是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去识字、记字。
端午粽评课成功和不足
端午粽评课成功和不足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在端午节期间开展粽评课,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中的美食,不仅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与文化自觉,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实施情况我校在端午节期间开展“粽情端午美食传承”活动,其中之一即为粽评课。
在课程教学中,按照教学计划,构思了一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粽评课。
迎接这个节日的来临,我把粽评课的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成功之处增强文化意识通过粽子这个特定的主题,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和传统节日文化,加强文化素养观念和认识,也有利于提高他们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视。
开展互动环节互动是本次粽评课的一大特色,通过粽子制作和品尝,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制作粽子的方法,更增加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这种沟通交流也更利于增强师生间的感情。
科学和实用性在粽评课中,除了了解粽子的历史文化和食用方式外,还学习了一些日常会使用到的物理学知识,如热传导、水的沸点等等,不仅有利于了解物理学知识,也对于日常的厨房生活有好处。
不足之处时间安排过于紧张由于整个活动时间的限制比较紧张,所以粽评课的时间被压缩得比较紧,既限制学生的思考时间,也不利于互动沟通和合作。
下一次的活动计划中,应该更加充裕时间,因为充足的时间也是为了保证活动的效果。
沟通和协调不够充分在粽评课中离不开多个群体的交流和合作,这需要更加充分地做好沟通协作,从安排时间、选取材料、确定课程内容、利用教育硬件设备进行呈现,再到学生群体动员和组织等,都需要密切配合、互补合作,并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
安全保障和卫生控制不好在课堂现场把每个学生的注意力都汇聚到制作粽子的过程上,有时也会忽略卫生环境的控制,比如用具保洁及再次消毒等问题的控制。
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健康,我们在课程执行的时候,需要更加注重对课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的控制和卫生环境的大力维护和管理。
《端午粽》教学反思
《端午粽》教学反思今天我们学习了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端午粽》。
本课主要写了端午节外婆包粽子,分给邻居粽子吃及端午节的意义。
本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明白端午节的习俗以及来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
本课还有一个重点是读好长句子。
本节课上课之初,我由谈话导入,我问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你们都吃过什么样的粽子”,一提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孩子们顿时都来了兴趣,都纷纷举手,起来分享自己喜欢吃的粽子,这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接着我又问孩子们“那你们知道什么节日吃粽子吗?”孩子们纷纷说:“端午节!”由此我导入了课题《端午粽》。
导入课题之后,我让孩子们自由朗读课文,并圈画生字,标出自然段。
在接下来的授课过程中,我重点指导了第二自然段中的长句子,并让孩子们积累了“又A又B”和“ABB”式的词语。
本篇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描写了粽子的样子,用上了“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等一些叠词,把粽子的那种颜色相间,色香味俱全的特点写了出来,并且按照了从内到外的顺序来描写。
我通过让学生对比读句子来感受这种写法的好处,并指导孩子们通过重读这些词来读出粽子的香甜美味,孩子们都心领神会。
然后我又让孩子们仿照文中的写法,描写月饼、汤圆、西瓜等一些事物,本来在设计这个教学环节的时候,我还在担心孩子们能不能完成,因为,这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个不小的难度。
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
孩子们的仿写很成功。
孩子们不仅知道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描写,还用上了“绿油油、红红的,圆圆的,漂亮的”等一些形容词,这让我感觉这次的说话练习很成功。
当然,这一节课,虽然说话练习很成功,但是,由于在指导时用时过多,导致后面的内容讲的有点粗糙。
特别是在激发孩子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方面,做的不够。
另外,就是这节课感觉讲的很全面,但就是越全面越没有重点,所以这节课还有一个缺点就是重点不突出。
还有一方面就是板书,板书只写了一个题目,和两个新学的偏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粽》观评记录
舒老师评课:
纵观孙老师《端午粽》一堂课,我发现孙老师在课堂上很注重语言文字的教学。
一、斟酌重点词句,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刚刚开始接触长难句的一年级小朋友们,孙老师利用简洁明了的方式(课件出示读长句子的方法步骤)将长难句的学习分为三步,让孩子们一下子就明了了自己在遇到长难句时候应该怎么做,尤其是注重引导学生抓住语段中的重点词语。
从重点词语的描写中感受到粽子的样子、味道、口感。
二、通过句式练习,加强语言训练。
师:外婆一到端午节,总会包好一锅粽子。
下面大家用“一到——,总会——”进行一个句式训练。
让孩子们明白每年的端午节外婆都会这样做。
三、课后拓展,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师:粽子的样子,作者是怎么样介绍给我们的?先写了粽子的外皮,又写了粽子的内部。
让我们模仿这种写法来介绍一种我们比较熟悉的食物?
先让孩子们自己说怎么写,按照什么顺序写?最后出示步骤,及老师的范写,让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感觉到恍然大悟,原来可以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介绍食物。
孙老师的语文课真正体现了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整堂课对学生进行了扎实有效地语言文字训练,我相信在她的感染下,我们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水平将会进一步提高。
赵老师评课:
孙老师的课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尤其是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孙老师的课堂设计由简入繁,教学设计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孩子们容易
接受和理解。
二、对于课文中重点的突破也有自己的想法,尤其是长句子的指导,有一定的实践性,
方法步骤一目了然,一年级学生并不难掌握。
尤其是课堂中适时的引导,既把握
课程的节奏又不至于过于跳跃。
三、希望孙老师在本节课的基础上,再多做预设,尤其是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字词指导和课文学习中多联系孩子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