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优秀教学设计(含反思)

合集下载

2022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教案(带目录)

2022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教案(带目录)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教案(带目录)第六单元20 《曹刿论战》教学目标:1.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与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别。

2.学习文章的精练笔法与详略安排的技巧。

3.感受先贤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初步感受曹刿的军事智慧与爱国之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在战争中,人心所向、正确的战略是取胜的两个必要条件。

毛泽东“敌疲我打”的防御战略思想就受到过春秋时期“长勺之战”的启发。

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公元前684年,去看看历史上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长勺之战。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文本进行勾连,让学生快速并且饶有兴趣地进入文本学习。

二、了解作品和写作背景【设计意图】通过介绍作品和写作背景,学生了解了本文的来龙去脉,有利于学生从整体把握文章。

1.了解作品。

课件出示:《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部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

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它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实。

与《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写作背景。

课件出示:写作背景:春秋时期,周室不振,内有诸侯争霸,外有蛮夷交侵,战乱迭起,生灵涂炭。

据统计,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的两百多年间,爆发的大小战争居然达四百多次,也即平均每年发生两场战役,其次数之频、规模之大、延续之久在中外历史上都少见。

其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齐鲁长勺之战,历来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长勺之战发生于鲁庄公十年春天。

当时,齐为大国,鲁为小国,鲁国一向受齐侵侮。

齐襄公时,政令无常,其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j ǔ)国和鲁国避难。

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是为齐桓公。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写作《学习改写》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写作《学习改写》教学设计
4、导入新课,展示课题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环节二:明确改写的相关知识(12分钟)
1、明确什么是改写、改写的形式
A、改写的概念
改写,是在忠于原作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文体、语体和叙述方式等,进行“再创作”,以服务于特定的需要。
B、改写的常见形式:
一是改变文体,比如将诗歌改写成散文,将小说改写成剧本;
在教学活动设计安排中,主要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展示例文、适时引导,促使学生直观感受、自主品评、实践体验、分享互评,“做游戏”“现场评”两个活动的“即兴说”“即兴写”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基本达到全员参与,课堂气氛热烈,又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更深切了解改写的特点、原则、方法,从而达到了此次教学的目的。
(选自曹文轩《孤独之旅》)
环节三:写作实践(28分钟)
1、现场写、改、评
步骤1独立思考,快速改写(8分钟)
写作任务:展示许浑《咸阳城东楼》一二联,要求改写为散文,50字左右。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教师点拨:
①诗歌:时间、地点、人物、景物、氛围、情感、主题……(忠实)
(选自鲁迅《故乡》)
缩句为:
中年的闰土已经痛苦的麻木了。(高度概括)
②扩写方法:细致描摹、巧用修辞
例:暴风雨歇斯底里。
扩写为:
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合理联想和想象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细致描摹)
②散文,100字左右(明确)
(特点:形散神聚、线索组互评,选出最优(5分钟)

部编本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

部编本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

九下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两首古诗,2、过程与方法:能够正确赏析古诗,领会文中的内涵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理解诗歌的大意。

可以通过反复朗诵和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难点:能够赏析这两首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教师启发引导点拨来突破这一难点。

四、教学方法:教法:情感体验法、学生自读法,点拨法学法:诵读法、小组讨论法、查阅资料法五、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能够正确朗读这两首古诗,了解作者,并且写出自己的疑问以便课上共同讨论解决。

教师准备:准备好课文朗读的录音,准备好相关习题并制作成幻灯片,留待课上学生当堂完成作业。

六、教学过程:《南安军》一、导入新课文天祥数年坚持抗元斗争,终于无力回天,他不得不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

被俘后,他自杀未成,只能随元军北行。

梅岭依旧,身边却没有战友陪伴,只剩下元军的脚步,何等孤独!家乡近在眼前,成为囚徒而归故里,还不如不归!山河依旧,城郭沦丧,一切都无可挽回。

他决心绝食,死在家乡,好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宁静和抚慰,诗人以高亢的诗篇,唱出了他的爱国之志,唱出了他的“一片丹心〞。

二、学习目标1、复习有关文天祥的文学常识;2、积累文言词汇;3、结合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4、学习诗人强烈的爱国感情,凛然的民族正气;5、背诵、默写诗歌。

三、师生探究1、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

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爱国诗人。

20岁中进士第一名,官至刑部郎官,1275年被任命为右丞相,派往元营谈判,遭扣留。

后脱险,到福建坚持抗元。

1278年,文天祥兵败被俘。

他被元军一路押解北行,于1279年5月4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下此诗。

本诗选自《文天祥诗集笺》2、写作背景帝昺〔bǐng〕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厓山被元军攻陷,南宋朝庭灭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简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简案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4.认识讽谏除蔽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必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

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进谏的说话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他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

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板书课题、出处)二、自主学习文学常识《战国策》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33篇。

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的活动。

字音字形昳.丽(yì) 朝.服(zhāo) 衣冠.(ɡuān) 窥.镜(kuī)间.进(jiàn) 期.年(jī) 朝.于齐(cháo) 谤讥..(bànɡ jī)基础积累1.古今异义(1)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今义:讽刺(2)窥.镜而自视古义:照今义:暗中观察(3)臣之妻私.臣古义:偏爱今义:自私(4)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5)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今义:方位名词(6)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古义:批评,指责今义: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2.一词多义(1)修①邹忌修.八尺有余长,文中指身高②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2)朝①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动词,朝见②于是入朝.见威王名词,朝廷③朝.服衣冠名词,早晨(3)若①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如②门庭若.市动词,像,如同(4)上①受上.赏上等②上.书谏寡人者呈上3.词类活用(1)朝服.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戴(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当面(4)闻.寡人之耳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4.重点实词与虚词(1)邹忌修.八尺有余长,这里指身高(2)而.形貌昳丽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并且”(3)而形貌昳丽..光艳美丽(4)皆以美于.徐公比(5)孰视之.他,指徐公三、文本探究整体感知1.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试着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六单元名著导读《简爱》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名著导读《简爱》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名著导读《简爱》教学设计名著导读《简·爱》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与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小说的创作背景。

2.梳理主要人物关系及重要故事情节,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

3.鉴赏经典片段,分析简·爱的形象特征。

【教学重点】1.梳理主要人物关系及重要故事情节,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

2.鉴赏经典片段,分析简·爱的形象特征。

【教学难点】鉴赏经典片段,分析简·爱的形象特征。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847年,对英国文坛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因为三颗耀眼的文学新星(同一个家庭的三姐妹)在这一年同时出现在英国文坛:夏洛蒂·勃朗特出版了《简·爱》,艾米莉·勃朗特出版了《呼啸山庄》,安妮·勃朗特出版了《艾格妮丝·格雷》。

而夏洛蒂·勃朗特是“勃朗特三姊妹”中最著名的一位。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她和她的代表作《简·爱》。

设计意图:由三姐妹导入,调动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教师提问:课前同学们已经查阅了相关资料,那么,你能说说对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了解吗?提示:可从作者国籍、姓名、生平、代表作等方面来介绍。

明确:夏洛蒂·勃朗特(1816年4月21日~1855年3月31日),英国女作家。

1816年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的豪渥斯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

母亲早逝,八岁的夏洛蒂被送进一所专收神职人员孤女的慈善性机构——柯文桥女子寄宿学校。

15岁时她进了伍勒小姐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又在这个学校当教师。

后来她曾做家庭教师,最终她投身于文学创作的道路。

于1847年,夏洛蒂·勃朗特出版长篇小说《简·爱》,轰动文坛。

1848年秋到1849年她的弟弟和两个妹妹相继去世。

在死亡的阴影和困惑下,她坚持完成了《谢利》一书,寄托了她对妹妹艾米莉的哀思,并描写了英国早期自发的工人运动。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说课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说课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说课设计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部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最后一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七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大纲要求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培养他们阅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同时要求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提高自身的想象力和对古文化的涵养。

本诗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岑参所作,很具有代表性,在整个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是历来必考内容之一。

(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A、了解边塞诗的基本内容与特点,做到教学上的点面结合。

B、朗读诗歌,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掌握初步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阅读作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丰富学生古典文化修养,体会古代诗歌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特点和方法,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三)教学重难点:反复诵读,掌握朗读技巧,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说学情我所带的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学生的基础有差异。

这一班是我在初二年级接的,学生的情商很高,就是成绩有点儿低,比同年级要低六七分。

因而在备课时,尤其是在古诗文鉴赏方面,我对本班的要求要低一些。

三、说教法和学法1、我在教学时,介绍了边塞诗的内容与特点,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2、让学生找出有关描写景物的语句及关键词语,在理顺诗歌线索的前提下,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本诗的写作特色。

3、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采用范读,集体读,个人读。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

4.提问法:以提问的方式把全诗讲析内容带出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希望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5.通过想象与联想,深切体验诗人的离愁别绪。

四、说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课前由巜读唐诗》的音乐导入,将学生带入学习唐诗的氛围中。

(二)、整体感知:从题目入手,寻找所给的信息,然后将诗歌分成前后两部分,找出过渡句。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山坡羊.骊山怀古》研讨课教案_0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山坡羊.骊山怀古》研讨课教案_0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设想:本文是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写的一篇小品文,仅85字,言短而意蕴丰富。

初二的学生学习它并没有字面上的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

本设计拟从文中的一个“闲”字人手,以一字“撬开”整篇文本的阅读,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引导学生认识苏轼处逆境而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领悟文章的作者特殊的心境。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

3、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2、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重点:1、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

2、分析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1、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2、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1、古有一人,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你能根据以上的提示猜出他是谁吗?2、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3、承天寺简介。

二、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内含集体备课、教学反思、板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内含集体备课、教学反思、板书设计)

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主要围绕治国、理政、军事战争展开,有散文四篇和诗词曲五首。

其中散文包括两篇先秦散文、一篇西汉散文和一篇三国时期的散文,前三篇都是史传散文,第四篇是表文。

五首诗词曲都是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名篇。

本单元课文既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又可以让学生感受仁人志士身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曹刿论战》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战前的一番评论,以及战时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击退强大齐军的史实。

《邹忌讽齐王纳谏》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齐威王纳谏的故事。

《陈涉世家》节选的是《史记·陈涉世家》的前面部分,主要叙述了陈涉发动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军初期迅猛发展的形势。

《出师表》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之前给后主刘禅的表文,这篇表文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贰的思想。

《诗词曲五首》或写征战残酷,或写王朝兴衰,或抒爱国热情,或怀古伤今,读来动人心弦。

学习本单元对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所以必须强调一些方法:一是引导学生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义,疏通句意、文意;二是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人物的形象体会诗文的意境;三是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关注作者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的妙处。

本单元写作“有创意地表达”意在锻炼学生创意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创新意识。

名著导读意在指导学生重点阅读外国小说《简·爱》,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价值观念。

20.曹刿论战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章,积累文言词句。

2.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3.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曹刿论战》。

本文记述的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

其原因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探讨。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作者简介: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21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简爱》教学设计

21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简爱》教学设计

《简.爱》教学设计教材说明:《简.爱》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名著导读内容。

作品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讲述了贫苦孤女简.爱为寻求人格独立、爱情和尊严而挣扎奋斗的故事,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

教材要求:一、读书方法指导:1.了解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表现。

2.了解小说的创作背景。

3.关注小说的叙述角度。

4.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

5.体会叙述的语言特点。

二、专题探究:1.探究简.爱与罗切斯特的性格特点。

2.思考爱的真谛。

3.欣赏与排演。

学情分析:语文教材内容中设立名著导读的目的,不仅要培养学生美好的思想品德、陶冶学生的情操,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强意志的品质。

同时顾及九年级学生面临中考的问题,于考试来讲,名著导读这个知识考点的分数绝对不能丢失。

对于喜爱阅读、认真阅读的学生来说,中考没有问题,可是对于那些不认真阅读、不阅读的学生怎么办?因此在课件制作时,我对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性格的分析都作了充分的准备,并插入了有关作品人物关系的图片,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学生对作者、作品内容的记忆。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写作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人物关系,探究作品主人公性格特点。

3.欣赏与排练作品精彩的对白,体会作品语言特点,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4.讨论交流《简.爱》表现的主题和简.爱这一人物形象对今天青少年的成长有哪些启示。

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作者作品及作品主题。

2.理清小说情节、人物关系,探究作品主人公性格特点。

3.讨论交流《简.爱》表现的主题和简.爱这一人物形象对今天青少年的成长有哪些启示。

难点:1. 探究作品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2.欣赏与排练作品精彩的对白,体会作品的语言特点,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提前阅读原著《简.爱》,收集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

老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今天我所要讲述的内容是一部外国名著,作品的主人公是全世界读者最喜爱的人物之一。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课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课件

走进《左传》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 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其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 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中国先 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因此本书在中 国的文学界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史学也有巨大的贡献 。
长勺之战
齐鲁长勺之战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 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 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 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
长勺之战
齐国襄公无道,在位时发生内乱。襄公兄弟多人,公子纠的母 亲是鲁国人,他就逃到鲁国,公子小白则逃到莒国。鲁庄公8年(前 686)秋,齐国人杀死襄公,立公子无知为国君,鲁庄公9年(前685) 无知又被人杀死。于是,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着回国。
第一部分(第1段): 写战前鲁国的政治准备。
第一层 简要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原因和鲁庄公被迫出战的打算。 第二层 写乡人劝阻曹刿,曹刿解释说明。 第三层 通过三问三答,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即取信于民。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 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 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 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 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 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编年体】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 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 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 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 治通鉴》都是编年体史书。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同步上课说课稿《第六单元主题阅读》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同步上课说课稿《第六单元主题阅读》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同步上课说课稿《第六单元主题阅读》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同步上课说课稿《第六单元主题阅读》主要涵盖了本单元的课文内容。

本单元的主题是“科学精神”,旨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材通过选取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科学的力量,培养科学思维,提高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对于科学类文章已经有了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于一些专业术语和科学原理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对科学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和原理,掌握相关术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对科学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感受科学的魅力,培养科学精神和追求真理的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和原理,掌握相关术语。

2.教学难点:学生对一些专业术语和科学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辅助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科学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术语。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共同解决课文中的疑问。

4.教师引导: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和引导,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5.实践与应用:学生通过课后作业或实践活动,将所学的科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可以采用思维导图、流程图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陈涉世家》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陈涉世家》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陈涉世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陈涉世家》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22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讲述陈胜、吴广起义的故事。

文章通过描述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展现了他们的英勇和智慧,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

文章的结构清晰,语言简练,充满了生动的形象和具体的细节。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到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背景、原因和过程,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坚定的信念。

此外,文章还通过描写陈胜、吴广与农民群众的互动,展现了他们的领导才能和人格魅力。

二. 学情分析在教学本节课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于封建社会的矛盾和农民起义的原因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他们可能对于陈胜、吴广起义的具体过程和意义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起义的原因和过程,同时也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思想,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

具体来说,学生需要能够:1.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分析并解释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和意义。

3.理解和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和态度。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和意义。

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封建社会的矛盾和农民起义的背景是比较困难的,因此需要我们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引导。

同时,学生也需要能够理解文章中的细节和隐含的意义,这需要他们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首先,我们会通过讲解和示范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义。

同时,我们也会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思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观点。

此外,我们还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图片等辅助教学手段,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南安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南安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南安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南安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南安军》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第一首诗歌。

【设计说明】《南安军》是文天祥被俘虏期间所作的诗篇,表现了其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高尚品格。

本教学设计旨在带领学生在声韵分析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这首诗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精神,感受诗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格力量。

【教学目标】(1)抓住“梅花"、“风雨”、“采薇"等意象,深入理解诗歌含义,能熟读成诵,准确默写诗歌。

(2)结合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通过声音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感悟其心境。

(3)体会诗人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高尚品格。

【教学准备】学生:用《中华经典吟诵》读本预习,吟诵九下的诗词;搜集文天祥的材料。

教师:从“语文吟诵系统”调取资源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一)知人论诗,了解作者。

1)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年-1283年),原名云孙,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人。

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政治家、军事家、爱国诗人。

代表作品《正气歌》《过零丁洋》。

2.作者生平:1256年进士考试第一名(状元)。

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征兵勤王。

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

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

1278年在五坡岭(海丰)被俘,次年写《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途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

1283年1月9日从容就义。

3.播放作者介绍小视频,加深记忆。

(二)背景介绍,加深理解帝昺[bǐng]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崖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

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此诗。

本诗与《过零丁洋》是写于同一年,所表达的情感也是近似的。

(三)一吟品析品析意象明诗文,起承转合总关情首联“起":渲染气氛,奠定基础。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教案与反思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教案与反思

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古代诗文单元,是历代传诵的名篇。

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古人的政治生活,有以弱胜强的战争实例,有恳切诚挚的进谏献言,有连类取譬的婉转讽劝,还有描写社会生活、抒发豪迈情怀的诗歌。

阅读该单元的这类诗文时,可以感受古人的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学习本单元课文时,要熟读成诵,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异,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曹刿论战》记载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长勺之战后曹刿对战争的理论论述,语言简练概括,重点突出,剪裁极为得体,体现了《左传》长于记事的特点。

《邹忌讽齐王纳谏》写了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广开言路,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邹忌这样一位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同时突出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

告诉我们居上位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陈涉世家》课文节选的是《史记·陈涉世家》的前部分,主要叙述陈涉发动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军初期的迅猛发展形势.文章属于传记体裁,着眼于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政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显示他洞察时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作者善于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又善于运用语言描写,动作神态描写等多种技巧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生动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场伟大斗争的图《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向后主提出三条建议,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定决心和忧国忧民、对蜀汉忠贞不贰的思想。

《诗词曲五首》中,《十五从军征》叙述了一个老兵还乡后才知道家人均已死去,田园故宅成了废墟,自己已无家可归,不禁潸然泪下的故事。

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反映了长期战乱带给百姓的深重灾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了一派大雪纷飞、雄奇壮丽的边塞景观,表现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恋之情及在艰苦环境中乐观豪迈的情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曹刿论战
1.了解作者和《左传》。

2.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疏通文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曹刿的军事智慧与仁人之心。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在战争中,人心所向、正确的战略是取胜的两个必要条件。

毛泽东“敌疲我打”的防御战术就是受到春秋时期“长勺之战”的启发。

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公元前684年,和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一起来见证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作者简介: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太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

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作品简介:《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本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

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中常见文言现象
【词类活用】
①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②公将鼓.之(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一词多义】
①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故.逐之(所以)
②以:何以.战(凭、靠)必以.信(按照)必以.分人(把)
③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
公与之.乘(代词,代指曹刿)
故克之.(代词,代指齐军)
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
公将鼓之.(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古今异义】
①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②肉食者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轻视,看不起)
③牺牲
..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某些利益)
④必以情.(古义:诚心;今义:感情)
⑤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又,又一次)
目标导学三:疏通文义,整体感知
1.本文有几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明确:两条。

(1)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2)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本文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讲了哪些事,请做简要概括。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先讨论了“何以战”,再记叙了胜战过程,最后评战。

目标导学四:详细解读,体会“论战”智慧
1.阅读第一段,说说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第二层(从“问”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曹刿的身份是怎样的?为什么他要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呢?
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但他“位卑未敢忘国忧”。

一句“肉食者鄙”,表明他已经观察到了君主身边未有长策的弊端;而“未能远谋”不仅是对自己深谋远虑的充分肯定,而“远谋”二字,也正是整个论战的核心。

3.“何以战”是个宾语前置的句子,这句话引出了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鲁庄公认为要做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对于鲁庄公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5.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6.阅读第二段,说说在进行具体的反攻战时,鲁庄公与曹刿做了怎样的战略决策。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反攻,但是被曹刿阻止,等待齐人三鼓之后才肯发起反攻战;而在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作了充分的判断后才发起追击战。

7.鲁国战胜齐国后,曹刿向鲁庄公解释了自己决策的原因。

请你阅读第三段,结合曹刿的解释,谈谈你对他战略决策的领悟。

明确:按照曹刿的说法,这次战役是把准了两个时机,一是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

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

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

二是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正所谓兵不厌诈,这是不可不提高警惕的。

直到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目标导学五:把握人物形象
请你结合上述分析,说说曹刿、鲁庄公是怎样的人?
曹刿形象: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鲁庄公形象:鲁庄公作为国君的见识“鄙”: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这是他政治思想上的缺陷;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没有很好的军事指挥能力。

但他又并非昏君,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
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三、板书设计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1.掌握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

2.结合注释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义。

3.分析人物形象。

4.理解文中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把握文章的劝谏技巧。

一、导入新课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若想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作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