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对比研究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姜秋霞(1962—
),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翻译学收稿日期:2001-01-11
2001年第8期
总第148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
F 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 eaching
2001,№8Serial №148
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对比研究初探
姜秋霞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93)
摘 要:本文着重对比词典文本与文学文本在翻译转换中词义层面的不同选择及不同的语境参照体系,论述了语境概
念中显性语境与隐形语境及其辩证关系,初步分析了两种不同的文本在翻译过程中的一些差异。
关键词:词典翻译;文学翻译;转换;显性语境;隐形语境;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some of the differences involved in dictionary translation and literary translation ,mainly in the trans fer 2ence of the meaning of w ords and the context they refer to.S pecifically ,it argues a transparent context and an opaque context ,and presents a discussion of their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K ey words :dictionary translation ,literary translation ,trans ference ,transparent context ,opaque context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1)08-0056-03
无论是词典翻译,还是文学翻译,都涉及词、句的转换,
都有大体一致的准则和要求,即尽可能准确传递原文的信息内容,尽可能保持形式结构的对等,也就是所谓在译文语言中寻求最大程度的对等语。
然而不同体裁的文本在翻译转换过程中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
就词典翻译和文学翻译而言,词典文本是以词为核心,以词、短语、句为独立单位存在的;而文学文本则是以篇章存在的,其中的句子甚至段落只是相对独立的单位,单个的词语则更具有很大程度上的临时依附性。
词典中各词的释义浓缩性强,涵盖面广,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即词义的共性特征;文学文本中的词、句受特定语境及艺术创作要求的限制,独特性强。
词典的例句是以词头为中心生成的句式结构,文学文本中词与句是依据语境的要求发生的,因而两者的信息结构不同。
由于两类文本有以上各种差异,致使两种语言文本的翻译在转换中有不同的选择取向。
本文试就词义转换在两种不同文本翻译中的差异进行一些对比。
一、词义层面与选择角度
所谓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形式再现另一种语言的形式和内容构成的各种信息,如语言符号所负载的概念,句子及篇章的结构意义,语篇的语言风格,以及语言所传递的情感、审美等艺术信息。
在所有形式和内容的信息中,词语的转换是最基本的。
关于在翻译转换中的词语意义,奈达、巴尔胡
达罗夫等早有过各种分类,大体可归纳为“指称意义”
(refer 2ential meaning )、“言内意义”(intralingual meaning )和“语用意
义”(pragmatic meaning )。
“指称意义”指的是语言符号所代表
的含义,即索绪尔的“能指”(signifier )与“所指”
(signified )的语符关系;“言内意义”是指词语与共存状态下的其他语言成分相互联系所产生的意义,即结构意义;“语用意义”则是指语言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即特定语境下所产生的意义。
就词典文本和文学文本而言,词典中的词(尤指词目词)是以能指为主要特性的,语符主要传递其概念意义,所选例证是一组概念按一定逻辑形式所构成的语义,以体现词目词的概念或能指性为主;而众所周知,文学文本是言语(parole )的表现形式,因而主要体现其语用色彩;传递形象意义,主要体现形象性或表现性功能。
这就要求译者在进行两种文本的转换过程中对词义的选择有不同的取向。
请看下例:
11A :Her v oice was faint but steady.
她的嗓音低微然而深沉①。
B :Jane was forced to smile com pletely ,...and said in a
conscious ,low ,yet steady v oice ,....
(J.Austin :Emma )简再也忍不住了,笑了起来……她心中有数,然而不慌不忙地低声说:……。
(张经浩译《爱玛》
)A 为词典文本例句;B 为文学文本例句。
对比两个文本
中steady 对v oice 的描述,在译文中是不完全一样的。
“深沉
的嗓音”很好地对应了该词条第5义项的“镇定的,冷静的,沉着的”的释义,具有该词在描述声音时最具概念化的表达方式。
B 的译文则使“镇定、冷静、沉着”形象为“不慌不忙”。
又如:
21A :in the open air 在户外②
B :But when she was there beside the sea ,abs olutely alone ,
she cast the unpleasant ,pricking garments from her ,and for the
first time in her life she stood naked in the open air,at the mercy of the sun,the breeze that beat upon her,and the waves that invited her.(K.Chopin:The Awakening)然而,当她来到海边,发现四下绝无一人时,她脱去了那件扎人的、穿着难受的泳衣,平生第一次赤裸裸地站在光天化日之下,任凭阳光戏弄,任凭海风拍击,任凭呼唤她的海浪泼溅。
(刘新民译:《觉醒》) 31A:Y ou will see with y our own eyes cruelties and injustices.
你将亲眼看到种种残暴和不公正的行为。
③
man’s inhumanity to man 人对人的残忍④
B:“I had not thought Mr.Darcy s o bad as this—though I have never liked him,I had not thought s o very ill of him.—I had supposed him to be despising his fellow-creatures in general,but did not suspect him of descending to such malicious revenge,such in2 justice,such inhumanity as this.”(J.Austin:Pride and Prejudice “我没有想到达西先生这样坏。
我一直不喜欢他,却没有想到他这样恶劣。
原来只当他把别人都不放在眼里,但没有怀疑他是个小人,会这样恶毒报复,伤天害理,良心丧尽!”
(张经浩译:《傲慢与偏见》) 词典中词的释义具有概括性,所选例句也尽可能直接反映词目词的意义和用法,因此,例证中词语(词目词)的翻译要尽量保持与释义接近的译文表达方式。
例2中A的译文“在户外”是in the open air最基本的概念;而B的“光天化日”则带有很强的语用色彩。
例3中,injustice译为“不公正的行为”和inhumanity译为“残忍”都是对这两个词义的概括;而“伤天害理,良心丧尽”则是特定情景中对人物感受的一种淋漓尽致的表达,是“不公正的行为”和“残忍”的一种,但更具体,程度更高。
从结构语义学理论角度分析,这属于一种上义词和下义词的词义关系。
词典中的例词例句除了说明中心词的用法之外,就是让读者了解最基本的意义,最具有概括性的功能,即词的上义概念;而文学文本的转换却可以运用形象性词语充分激发读者的审美情感,引发广阔的想像空间。
在词典例词句的翻译中,E lle est m orte(She died)无论如何不可能发挥成“她魂归离恨天了”。
当然,概念意义和语用意义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语言的指称即概念意义使言语的使用成为可能,言语的使用和变化发展又赋予语符新的意义。
为此,词典的编纂也从最初的基本概念释义到涵盖各种言语意义的释义。
于是有些释义本身就带有语用色彩,一种被广泛使用后约定俗成的语用色彩。
如:
41All right,now that we have covered the s ocial amenities, let’s talk turkey about what really happened.
好吧,大家既然寒暄已毕,那就让咱们来认真坦率地讨论实际发生的事情吧。
⑤
例4中的talk turkey本指“谈论火鸡”,然而带上了“直截了当”、
“认真坦率”、“开诚布公”一类具有文化感情色彩的含义,这些含义已在长期的语言使用中完全取代了“谈论火鸡”。
译文自然也要对应其语用色彩。
但与文学文本相比,这种语用色彩是一种概念化了的语用意义;而文学文本中语用含义却具有特定性,是某一语用意义的特定语用度。
换言之,其语用色彩共性成分低,特性成分高,文学之所以成其为
艺术,原因之一就是通过语言意义的特性来体现的。
需要说明的是,所谓词典文本翻译中“概念意义”的转换主要局限于例证中的中心词,至于中心词以外的其他语言成分,在相互组合下生成相对独立的句子结构时,既有各个语词的概念意义,又有组合而成的结构意义,甚至某种风格意义、情感意义等,译者在转换中也要作相应的体现。
如: 51He’s aw fully decorative,but s ometimes he sim ply doesn’t connect.
他这个人样子挺帅,只是有时简直缺根弦儿。
⑥
61The sun has sunk below the horizon.
太阳已沉落在地平线下。
⑦
例5表现了某种语气、情感色彩;例6则勾画了一种景象。
由此可见,词典例句的转换除了词目词的概念意义之外,还有以词目词为轴心生成的语义块,这个语义块也有形象,只是其文本脱离具体的言语环境,或者说脱离了作者的“本意”,又缺乏情景的特定性,因而较抽象化;而文学文本中的词语所体现的形象色彩,来源于特定的情景范围,形象更具体,更具个性、独特性,更具有指向性。
因而词语的意义及译文词义的选择还涉及到语境的大小问题。
二、语境范围与参照体系
所谓语境,是指语言文本中与词语有关、影响词语意义的各种因素,大致可以分为文本内因素和文本外因素,即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
言内语境包括文本的语言结构、文本发生的场景(时间、地点、场合)等;言外语境包括文化、社会背景等。
一个文本的语境既决定一个词在特定场合的特定意义(因一词多义);同时又体现文本中所包含的情感色彩,政治、宗教色彩,包含特定的语气等。
词典文本与文学文本在这个层面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词典文本的言内上下文最大的结构形式是句子;文学文本的上下文则是段、章、篇。
从表面形式看,词典例句的语境范围小,决定各个词义变量的因素少,因而词、句在转换时词义的选择相对较容易。
而文学文本的语境范围大,决定一个词义变量的因素多,故难度较大。
如:
71The barbed shaft of love had penetrated his dull hide.S ix weeks—appropinquity—opportunity—had victimized him com2 pletely.(W.Thackeray,Vanity Fair)爱神的倒钩箭头把他身上的厚皮射穿了。
一个半月来他和蓓基朝夕相处,亲近的机会很多,已经到了神魂颠倒的地步。
(杨必译《名利场》) appropinquity是很抽象的概念,在《英汉辞海》中只解释为nearness,即“接近”、“亲近”的意思,opportunity在词典中的释义是“机会,时机”,victimize则更是笼统地释义为“使牲牺”、“使受害”。
在以上文学文本中,这几个词的翻译就需要根据上下语境进行具体化的选择,使它们分别具体为“朝夕相处”、
“亲近的机会”、
“到了神魂颠倒的地步”。
然而深入对比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就会发现,语境范围的大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词典例证的言内上下文小,但言外语境却更大,决定某个词义的可见因素虽少,但无形因素的范围却很广泛。
在进行例句翻译时,其中心词词义的选择需具有包容性、可替换性。
词典相对浓缩的释义是无法完全包括一词多
义的,这就要求译者在转换中要尽可能使词目词的词义广泛化、更具有共性。
也就是说,译者(词典编纂者)的脑中拥有无形的大语境,翻译时搜索语境中的各个选项,并使之归纳化、概括化。
以上例1、2、3中A部分都说明了这种情况。
如例3中的“不公正的行为”和“残忍”是译者对所有injustice和inhumanity对应的词义的归纳和概括。
至于整个例句,由于它是多个语言成分构成的语义块,所包含的意义既有各个语词的概念意义,又有组合而成的结构意义,甚至某种风格意义、情感意义等。
然而由于这一相对独立的语义块缺乏更大程度的可参考性语言文本,其主题意义往往缺乏依托,这就更要求译者在转换过程中具备一个大的隐形语境,从而在不同的变项中进行选择。
文学翻译正好相反,体现个性是其特点,文本中的每一个个体成分都有特定的语境限定,可供译者参考,因而译者搜索变项的范围相对要小得多。
例3中B 部分的“伤天害理,良心丧尽”以及例7中的“朝夕相处”、“亲近的机会”、
“到了神魂颠倒的地步”都是通过参照特定情景产生的,换言之,一个相对窄小的语境就能够有效地帮助译者选择词义。
虽然文学文本也有言外语境,但由于其可视文本大,显性因素多,隐形语境的制约相对较弱。
由此可见,语境范围对译者主体在转换过程中词义选择的影响作用是辩证的。
词典文本的上下文语境窄,但译者的联想范围更广;文学文本的上下文语境较宽,但译者的联想范围却是相对有限的特定情景。
而从翻译的结果(译文)看,词典概念性词语似乎来源于简单的对应,文学文本的形象化词语则似乎来源于译者大脑更高程度的运作。
而事实上,两种文本的语境范围和结构不同,译者在选择词义时参照的体系不一样,参照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样。
其次,词典文本与文学文本的语境不仅有大小的不同,而且有结构上的差别,即两种文本语境的信息结构不同。
对于语言文本中的信息结构,布拉格学派的马泰休斯(V.Math2 esius)提出了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概念,根据他的主、述位理论,语言文本由主位(已知信息)和述位(新知信息)构成,文本结构是新旧信息的相对关系。
句子中一般是已知信息在前(主位),新知信息在后(述位)。
对比词典文本与文学文本的主述位结构,发现两种文本的信息分布有所不同,即相互参照的上下文本语境有差异。
文学文本所包含的新旧信息有一定的主述位分布规律,即主位的信息往往是对(语言文本)上文的直接或间接的重复,作为已知信息出现,述位的信息则通常是新的概念。
翻译中,译文句子的构建要相应地体现,述位的新信息往往得到相应的突出和强调。
但词典中的词条、例证的最大语言单位是句子,没有参照的言内上下文,一般不具备新旧信息之分。
翻译转换时便没有强调与非强调的体现。
如:
81She s oaked the clothes overnight in s oapy water.
她将衣服在肥皂水中泡过夜。
⑧
例8中的she虽处于主位,但并无与s oaked the clothes overnight in s oapy water相对的“已知”含义,也不存在“新知”之说,译者无需突出或强调主位或述位的哪个部分。
而假设这个句子出现在文学文本中的话,文中的“她”或因“太懒”,或因“无情”而“将衣服在肥皂水中泡过夜”,那么述位的成分就要相应地得以强调,句子就有可能根据上下文转换成“她竟然将衣服在肥皂水中泡过夜。
”译文虽然只加了“竟然”一词,却体现了对“她”的一种情感态度。
从文本结构上说,任何一个整体都是由部分组成的,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部分组合成整体,整体对各个部分又有影响和制约作用。
但不同的文本结构对各个词语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是不同的,这使译者在翻译中对词义进行选择时产生不同的心理运作方式。
就译者的想像机制而言,在词典翻译中,科学想像发挥更多的作用;而在文学翻译中,审美想像发挥更多的作用。
通过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的对比就能发现:翻译的过程与结果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因果律关系。
这些有趣的现象将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和理论研究。
注释:
①②③⑤⑦⑧选自陆谷孙主编《英汉大词典》1989,上海译文出版
社.
④选自《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1997,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
版社.
⑥选自《综合英汉大词典》(即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参考文献:
[1]Chafe,W.L.G iveness,contrastiveness,definiteness,subjects,topics
and point of view,in Li,C.N.ed.Subject and Topic,New Y ork:Aca2 dem ic Press,1976,25-55.
[2]Halliday,M.A.K.Cohesion in English,London:Longman G roup Lim2
ited,1977.
[3]徐盛桓.语用问题研究[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1
[4]张今,张克定.英汉语信息结构对比研究[M].河南大学出版
社,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