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南水北调可行性研究报告

南水北调可行性研究报告

南水北调可行性研究报告1. 引言南水北调是指中国政府为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通过引水工程将长江水资源调配到北方地区的一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

本报告旨在对南水北调项目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

2. 背景北方地区在水资源方面一直面临严重短缺的问题。

长江作为中国最长、最丰富的河流之一,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因此,政府决定实施南水北调项目,通过引水工程向北方输送水资源。

3. 方法3.1 数据收集本研究通过收集长江流域的水资源和环境数据,包括水量、水质、地理信息等,以及对北方地区的用水需求进行调查,获取相关数据。

3.2 模型建立通过建立水资源调配模型,分析南水北调项目对供水区域的影响。

考虑到环境因素、水资源管理、输水管道等多个因素,模拟水资源调配的过程,预测可能的效果和问题。

3.3 效益评估根据模型结果,评估南水北调项目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考虑到建设成本、运维成本以及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影响,综合评估项目的可行性。

4. 可行性分析4.1 经济可行性南水北调项目的建设和运维成本巨大,但可以解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本研究得出项目具有较高的经济可行性。

4.2 社会可行性南水北调项目可以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活水平,确保人民的生活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同时,项目的实施也可以促进区域间的协作与交流,增强社会稳定和团结。

4.3 环境可行性南水北调项目引水过程中需要穿越多个生态敏感区,可能对部分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然而,通过科学规划和环境保护措施的采取,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保障。

5. 结论南水北调项目在经济、社会和环境可行性方面都具备较高的潜力。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同时,政府应加强监管和管理,确保项目在可行性的基础上,取得最佳的效益。

6. 建议6.1 加强环境保护在南水北调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避免环境破坏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南水北调地理研究报告

南水北调地理研究报告

南水北调地理研究报告南水北调项目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旨在解决华北地区严重缺水的问题。

该项目启动于2002年,历时10多年建设,于2014年正式通水。

南水北调项目通过调水引流的方式,将长江水系的水资源引入到华北地区,以满足这一地区的用水需求。

下面是关于南水北调地理研究的报告。

首先,南水北调项目的建设基于中国东部和中东部地区的水资源丰富,特别是长江和汉江等大江的水资源丰富。

而华北地区则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却严重缺乏水资源。

南水北调项目将长江和汉江的水资源调水引入到华北地区,通过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包括水库、渠道和隧道等,实现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其次,南水北调项目的实施对中国的地理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项目的建设使得长江和汉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实现了深度联通,改变了东、中、北三大水系之间的水资源格局。

其次,项目的建设对于华北地区的水资源状况产生了重大影响,解决了这一地区严重缺水的问题,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

但是项目的实施也引发了一些其他的问题,如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水质污染等。

第三,南水北调项目对中国政府的水资源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由于调水引流涉及多个省份,在项目的实施中需要协调管理各个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

此外,项目的跨区域调配也要求政府能够合理规划和分配水资源,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稳定。

总之,南水北调项目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水利工程,它通过调水引流的方式,解决了中国华北地区严重缺水的问题,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

然而,项目的实施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合作,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以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稳定。

南水北调调研报告

南水北调调研报告

南水北调调研报告第一篇:南水北调调研报告南水北调对汉江汉川段的影响及建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优化水资源结构的国家级战略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随着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工程逐步竣工,极大解决了沿线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

然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后,对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造成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从最新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以及从水资源日渐稀缺带来的水资源价格的不断上涨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给汉江中下游地区带来生态价值损失和与之密切联系的经济价值被明显低估。

继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收官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东风,我们组织专班人员对南水北调工程对汉川市的发展及影响进行专题调研。

一、研究背景汉江流域在孝感市包括安陆、云梦、应城、孝南和汉川五个县市区,汉川市处于“一圈一带”的核心地位。

省委、省政府已将汉江流域开放开发建设纳入到省级战略层面,赋予和“两圈一带”同等重要的地位,形成“两圈两带”的发展格局,汉江生态经济带逐步成为湖北新的经济增长级,汉川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黄金机遇。

汉川汉江段位于汉江下游,境内长度93.1公里,占全长的5.9%,流域面积1662.936平方公里,自古以来,汉江沿岸便是商贸集散之地,全市有17个乡镇场、办事处、开发气象生态稳定。

汉川市四季冷暖干湿分明,严冬和酷热的时间较短,无霜期长,常年雨量充沛,光热充足,有利于农作物发育生长,初夏梅雨期暴雨频繁易渍涝,盛夏高温蒸发量大,洪涝和干旱成为全市主要的气象自然灾害。

水土资源富足。

全市水资源主要为地表水,地下水和过境客水三部分组成,水资源总量为444.1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438.88亿m3,地下水可开采量5.22亿m3。

辖区内有汉江、汉北河等主要过境河流,其中南水北调工程改造及生态补偿主要涉及汉江。

汉江自仙桃市入境,境内长度为93.1km,两岸堤防长度161.06km,汉江过境流量年平均为1320 m3/s,历年平均降雨量为1204.4mm。

南水北调工程调研报告

南水北调工程调研报告

南水北调工程调研报告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国家重点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该工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长距离输送水资源,实现中国南方富水区向北方水资源匮乏的地区调水供应,解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为了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具体情况,我进行了实地调研,并综合各方面的信息,编写了以下的调研报告。

南水北调工程自始于2002年,历时多年。

根据规划,该工程由三条主要的供水线路组成:东线、中线和西线。

东线自江苏扬州开始,经过河南、山东和天津,最终抵达北京。

中线从湖北襄阳开始,经过河南、河北,也最终抵达北京。

西线则源自四川,经过陕西和山西,最终抵达北京和天津。

三条线路合起来,全长约1400公里,输水能力达到了惊人的440亿立方米/年。

整个项目投资巨大,但由于供水线路经过的地区不同,具体投入金额各有不同。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给北方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其最显著的效果就是解决了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北方许多地区过去缺水现象严重,特别是在经济社会发展高度依赖水资源的情况下,供水问题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关键。

南水北调工程将丰富的南方水资源引入北方地区,有效缓解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为北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

此外,工程还可以通过灌溉和养殖等方式利用输送的水资源,进一步推动农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

然而,南水北调工程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工程长期进行,需要巨额的投资和技术支持。

这对于负担能力较弱的地方可能造成一定的困扰。

其次,长距离的输送线路对于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挖掘、建设和维护输水渠道可能会对地下水位和土地利用造成一定的影响,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

此外,水源地转移也会对原有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冲击,需要加强保护和治理。

综上所述,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在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举措。

工程的实施能够有效缓解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紧缺问题,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

南水北调概况调研报告

南水北调概况调研报告

南水北调概况调研报告南水北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目的是通过调水方式解决中国南方水资源过剩和北方水资源匮乏的问题。

这一工程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多年的规划和实施,于2014年正式完成。

南水北调工程主要分为东线、中线和西线三个主要通道。

东线起自江苏扬州,经过华东地区,最终输送至北京。

中线起自湖北襄阳,经过中部地区,最终输送至北方平原。

西线起自四川省宜宾,经过西部地区,最终输送至西北地区。

这三条通道相互衔接,形成了南水北调工程的整体。

南水北调工程是为了解决中国南北方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而展开的一项重大举措。

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但大量水资源流失进入海洋,造成了浪费;而北方地区水资源匮乏,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

南水北调通过水资源的调剂,使水资源在我国境内实现优化配置,满足不同地区的需求。

南水北调工程对于改善水资源状况、推动区域发展和城市建设具有巨大意义。

通过水源的调剂,南水北调保证了北方地区的水资源供应,解决了年均缺水千亿立方米的严重问题。

此外,南水北调工程还改善了北方地区的水环境质量,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南水北调工程也有助于推动区域发展,促进经济结构的升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然而,南水北调工程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环境影响问题,大规模的调水和工程建设对于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损害,需要采取措施加以补偿。

其次是工程投资和运维费用的问题,南水北调工程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并且需要长期维护和管理,对国家财政构成了一定的压力。

此外,南水北调工程还需要克服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难题,保证水资源调剂的有效性。

总的来说,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政府为了解决南北方水资源矛盾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通过南水北调,南方地区的水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和保护,而北方地区的水资源供应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随着工程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南水北调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工作汇报南水北调调查

工作汇报南水北调调查

南水北调工程介绍一、工程总体情况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工程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形成西线、中线和东线三条调水线路。

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

规划的东线、中线和西线到2050年调水总规模为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立方米。

整个工程将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实施。

二、中线工程简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近期从长江支流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引水,沿伏牛山和太行山山前平原开渠输水,终点北京。

中线工程具有水质好,覆盖面大,自流输水等优点,是解决华北水资源危机的一项重大基础设施。

供水范围主要是唐白河平原和黄淮海平原的西中部,供水区总面积约15.5万km2。

输水总干渠从陶岔闸至北京全长1267km。

一期工程设计流量350立方米/秒,加大流量420立方米/秒。

全线实行全立交全封闭输水。

年调水95亿立方米,其中供北京10亿立方米。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基本为Ⅱ类水质。

2003年12月30日,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北京永定河倒虹吸工程率先开工建设,标志着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启动。

2008年9月28日,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竣工,实现冀水进京目标。

按照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第三次建委会的精神,中线工程2013年底全线工程竣工,2014年汛后通水。

三、北京段工程简介北京市处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末端。

总干渠在北京房山区北拒马河中支南进入北京境内,经房山至大宁水库,穿永定河和丰台铁路编组站至岳各庄桥,再沿西四环路北上,到终点颐和园内团城湖,全长80公里。

工程共穿越永定河、拒马河、大石河等大小河流共32条;穿越京石、西五环、西四环等主要等级公路12处;穿越京广线、西长线、丰台铁路编组站等11处铁路及五棵松地铁1处。

南水北调中段调研报告

南水北调中段调研报告

南水北调中段调研报告南水北调中段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南水北调中段是我国目前最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为了解该段的建设情况和效益,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南水北调中段的工程进展和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从而为制定合理的水利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研内容1. 工程建设情况:调研南水北调中段的工程建设进展、投入资金和实施计划,了解工程质量和进度,考察工程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2. 水资源利用情况:调研水源地的保护状况、调水通道的水质情况,了解水资源的供应情况和利用率,分析南水北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景;3. 生态环境保护情况:调研南水北调中段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了解工程建设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控措施;4. 经济社会效益评估:调研南水北调对沿线城市农田灌溉、城市供水和生态环境恢复的效果,分析对农业、工业和生态经济的影响。

三、调研方法1. 实地考察:组织专业调研团队深入南水北调中段工程建设地和水源地,进行实地调研和现场观察,了解工程的具体情况;2. 面访调研对象:与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进行座谈,了解南水北调工程在当地的进展情况以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3. 数据分析:对相关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通过比较和对比,得出具体的结论。

四、调研结果及建议1. 工程建设情况:南水北调中段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工程质量较高,进度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调研中发现,项目的投资正逐步得到回收,为保证工程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后期运行和维护;2. 水资源利用情况:调研结果显示,南水北调中段调水通道的水质良好,供水情况稳定。

然而,仍需关注水资源的可持续供应问题,在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同时,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3. 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南水北调中段工程建设中采取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对保护源头水质、恢复湿地生态等起到积极的作用。

然而,还需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管理,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有力保障;4. 经济社会效益评估:南水北调中段工程的建设对农田灌溉、城市供水和生态环境恢复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明显的带动作用。

南水北调源头调研报告

南水北调源头调研报告

南水北调源头调研报告南水北调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旨在解决中国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作为南水北调的源头地区,我对该工程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调研。

以下是我的调研报告。

首先,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调研数据显示,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为源头地区带来了大量的投资,同时也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水资源的调配使得该地区的农业生产更加稳定和高效,农田灌溉面积得到了扩大,农作物的产量明显上升。

此外,由于水资源的供应充足,该地区的畜牧业和养殖业也取得了显著发展,进一步带动经济的增长。

其次,南水北调工程对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源头地区的水资源得到了充分的调配和合理利用,有利于保护当地水生态环境的稳定。

此外,调水工程的建设也为当地的生态修复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促进了湿地的恢复和水生植被的增长。

因此,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对保护源头地区的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源头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和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

尽管工程确实带来了大量的水资源供应,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如何实现合理的水资源分配和管理依然是一个难题。

特别是在工业和城市用水方面,还存在着浪费和滥用的现象。

其次,调研发现,虽然该地区的水资源供应得到了改善,但由于水资源的调配并不能完全满足需求,部分地区仍面临着水资源缺乏的问题。

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是源头地区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根据调研结果,我提出了以下建议:首先,加大对水资源的管理和监测力度,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系,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提高工业和城市用水的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再次,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继续推动湿地恢复和水生植被的保护,加强对水生态环境的科学研究和管理。

最后,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培养公民环保意识,使每个人都能够主动参与到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当中。

南水北调可行性研究报告

南水北调可行性研究报告

南水北调可行性研究报告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资源分配问题成为一个日益紧迫的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南水北调工程作为一个解决饮水和灌溉问题的重要举措,备受瞩目。

本文将就南水北调工程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分析其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能面临的问题。

一、南水北调工程背景南水北调工程旨在通过引水、调水和输水,将长江、汉江的水资源引入干旱缺水的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因地理位置以及水资源的限制,一直以来都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被视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被列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十大基础工程之一。

二、南水北调工程的必要性1. 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华北地区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和人口密集地,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该地区的水资源一直以来都面临着极大的压力。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有效解决华北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水资源保障。

2. 调整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国地域差异巨大,南水北调工程可以通过分流水资源,实现区域之间的资源调整,减缓一些地区的环境压力。

这将有助于推动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缓解一些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三、南水北调工程可能面临的问题1. 环境影响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水源地的调整可能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需要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来减少这些影响。

2. 水资源争端南水北调工程将从水源地长江、汉江引入华北地区,这可能引发与水源地相关的争端。

例如,与南方地区的水资源分配问题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相关的争端可能会在实施过程中出现。

3. 地质条件和工程安全南水北调工程涉及跨越不同地理条件的输水管道,需要考虑地质条件对工程安全的影响。

特别是在一些地质灾害频发地区,需要加强工程的安全性,以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四、对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议1. 加强环境保护在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同时,必须加强对相关生态环境的保护。

这包括保护水源地的生物多样性、水体的清洁度以及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

南水北调调研报告

南水北调调研报告

南水北调调研报告南水北调调研报告南水北调是中国政府实施的一项重大工程,旨在解决中国北方地区缺水问题。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进展和对当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调研范围包括南水北调中线和东线两个主要通道。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自然资源枯竭、人口密集的北方地区缓解水资源紧缺的一项重要措施。

通过调水输送,实现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

南水北调中线于2002年开工建设,全长约1300公里,其中穿越开发的节点城市将近10个。

东线工程于2013年开工,全长约1400公里,跨越5个省份。

这两条主线工程共可以供应约36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为北方地区提供了巨大的水量支持。

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对当地社会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工程的建设为当地带来了大批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居民的就业和收入水平的提高。

其次,水资源的供应改善了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民的收益和农产品的产量。

此外,水资源的供应也为北方地区的工业生产提供了保障,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最后,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带动了当地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投资,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

然而,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工程的建设会对工程沿线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需要水源地调水,可能对原本生态系统平衡造成破坏。

其次,工程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可能会对用水区域和水资源地区产生冲突。

此外,长期调水可能会导致一些水资源短缺地区的干旱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

为了缓解这些问题,政府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应加强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采取措施减少生态系统的破坏。

其次,政府需要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调配,确保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目的能够得到达成。

此外,政府应加强对干旱地区和水资源短缺地区的支持,通过其他途径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

综上所述,南水北调工程为我国解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紧缺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它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中国南水北调研究报告

中国南水北调研究报告

中国南水北调研究报告中国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国家重点基础设施项目之一,旨在解决我国南水资源丰富而北方水资源匮乏的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该工程的建设情况以及对当地环境、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一次研究。

以下是该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

中国南水北调工程于2002年启动,分为西线、中线和东线三个部分。

本次研究主要聚焦于中线工程,该工程全长约1284千米,起自湖南长沙,止于北京。

研究共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两种方法,以全面了解工程的效益和问题。

首先,研究发现,南水北调工程为北方缺水区域输送了大量水资源,明显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活条件。

尤其是缓解了北京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实现了城市供水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工程的投资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就业和农村经济转型。

然而,研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是水资源污染问题。

随着工程推进,水质污染问题逐渐显现,主要是由于水源地污染、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污染等。

其次是生态环境问题。

部分地区的生态系统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一些湿地和水生生态系统受到影响。

此外,工程建设也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生活不便,包括搬迁和土地利用权问题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应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高水质监测和治理能力。

其次,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立湿地保护区和水生态修复工程,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此外,还建议加强与当地居民的沟通与协商,确保搬迁和土地利用权的合理安排,保障他们的权益。

综上所述,中国南水北调工程在解决水资源不平衡问题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通过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与当地居民的沟通与协商,可以进一步推进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更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南水北调前期调研报告

南水北调前期调研报告

南水北调前期调研报告南水北调前期调研报告南水北调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旨在解决中国北方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期调研情况,我们进行了以下调研工作。

首先,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南水北调工程的背景是中国北方地区长期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北方地区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带,水资源相对匮乏。

由于北方地区工农业发展需要和人口增长的影响,水资源供给已经严重不足,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其次,南水北调工程的目标是通过调水,把长江流域的水资源调运到东北、华北和华中地区。

调水工程不仅可以改善北方地区的水资源供应状况,还能够提高地区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调水工程还能够解决一些地区的水环境问题,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水生态系统。

然后,我们对调研结果做了进一步分析,发现南水北调工程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工程的复杂性和规模庞大性。

调水工程的实施需要跨越多个省份和地区,涉及复杂的水利技术和工程建设。

其次是调水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工程建设将对当地水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另外,调水工程还需要克服的挑战包括社会因素、经济效益等问题。

最后,我们还对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景进行了一些预测和分析。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对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调水工程将为北方地区提供充足的水资源,解决地方的用水困难,促进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调水工程还将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地区的旅游资源,增加地方的经济效益。

但同时也需要关注调水工程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调水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总之,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对北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调研表明,在解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上,南水北调工程具有巨大潜力和前景。

然而,调水工程的实施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强协作,确保工程的安全、顺利实施,更好地造福人民。

中国南水北调研究报告

中国南水北调研究报告

中国南水北调研究报告中国南水北调是一个规模庞大的跨流域水资源调配工程,旨在解决中国北方地区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实现南方水资源向北方输送。

下面是中国南水北调研究报告的内容。

一、背景中国南北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南方水资源丰富,北方水资源稀缺。

北方地区人口众多,工农业生产对水的需求量大,严重限制了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因此,中国政府决定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以改善北方水资源紧缺的状况。

二、南水北调的目标和内容南水北调的目标是通过引水工程,将南方的丰富水资源输送到北方。

具体工程内容包括三大线路,分别是西线、中线和东线。

其中,东线、中线已经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西线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中。

三、南水北调的意义和影响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解决了北方地区长期以来的水资源紧缺问题,改善了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环境,保障了北方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南水北调工程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相关地区的互利合作。

同时,它还提高了中国对水资源的整体配置能力,对未来应对水资源安全挑战具有积极意义。

四、南水北调工程的问题和挑战南水北调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工程施工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财政压力较大。

其次,由于水资源的跨流域调配,可能会引发一些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措施。

此外,工程的长期运行和维护也需要持续的资金和人力投入。

五、前景和建议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改变了中国北方的水资源形势,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未来,随着工程的逐步完善和优化,将进一步提高北方地区的水资源配置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同时,应加强工程的科学管理和环境保护,确保工程的可持续运行和生态安全。

综上所述,中国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跨流域水资源调配工程,为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工程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南水北调数据分析报告(3篇)

南水北调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涉及范围最广的跨流域水资源调配工程,旨在解决我国北方地区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自2002年开工以来,南水北调工程已取得显著成效。

本报告通过对南水北调工程的数据分析,旨在揭示工程实施以来的水资源调配情况、经济效益、社会影响等方面的问题,为我国水资源管理和跨流域调配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本报告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以下渠道:1. 南水北调工程官方统计数据;2. 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3. 地方政府公开发布的水资源数据;4. 学术期刊和行业报告。

在数据整理过程中,我们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筛选和整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三、水资源调配情况分析1. 调水规模自2014年东线工程正式通水以来,南水北调工程已累计向北方地区调配水量超过200亿立方米。

其中,东线工程调配水量约180亿立方米,中线工程调配水量约20亿立方米。

2. 调水范围南水北调工程覆盖了我国黄河以南的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受益人口超过1.5亿。

3. 调水效果南水北调工程有效缓解了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

以中线工程为例,沿线地区地表水、地下水资源量分别增长了6.8%和5.5%。

四、经济效益分析1. 直接经济效益南水北调工程直接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增产:南水北调工程有效缓解了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提高了农业灌溉用水效率,使农业产量得到显著提高。

(2)工业节水:南水北调工程为北方地区提供了优质水源,促进了工业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降低了工业用水成本。

(3)生态环境改善:南水北调工程有效改善了北方地区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质量和水资源质量。

2. 间接经济效益南水北调工程间接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南水北调工程为北方地区提供了水资源保障,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南水北调工程有效改善了北方地区供水条件,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

南水北调可行性研究报告

南水北调可行性研究报告

南水北调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引言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这种不均衡的水资源分布状况严重制约了北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为了缓解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南水北调工程应运而生。

本报告旨在对南水北调工程的可行性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二、工程概述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旨在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工程。

该工程规划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分别从长江下游、中游和上游引水,调往黄淮海流域及西北内陆河部分地区。

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江都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

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

中线工程从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三、工程可行性分析1、水资源供需分析北方地区,特别是黄淮海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当地水资源的供给能力有限。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为北方地区提供稳定、可靠的水资源供应,有效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

2、工程技术可行性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我国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在南水北调工程中,涉及到大型泵站、隧洞、渠道等工程设施的建设,虽然存在一定的技术挑战,但通过采用先进的工程技术和设备,以及科学的施工方案,这些技术难题是可以克服的。

3、生态环境影响南水北调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对沿线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如改变河流的流量和水质、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等。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小学生调研报告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小学生调研报告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小学生调研报告调研目的和背景为了了解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当地居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我们小学生组成了一个调研团队,深入研究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我们所在城市的实施情况。

调研过程我们调研团队先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进行了初步了解,并收集了相关资料和信息。

然后,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影响进行了详细调研。

我们准备了一份问卷调查表,向当地居民询问他们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看法和感受。

我们还邀请了一位专家来给我们讲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以及对当地居民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实地考察中,我们参观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施工现场和工程设施,了解到这个庞大工程的实际情况。

我们还去了当地的水源地和水库,考察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水资源的调整和分配。

调研结果通过我们的调研,我们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可靠的饮水来源。

在过去,由于水资源不足,居民经常面临水源紧张的问题。

然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解决了这一问题,居民们现在可以安心饮用水。

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

在过去,农田缺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导致农作物产量低下。

而现在,通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引水,农田的灌溉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也提高了。

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当地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虽然工程设计了生态补偿措施,但是一些湿地的水源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导致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了一定的损害。

调研感想和建议通过这次调研,我们认识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当地居民和农田产出的积极影响。

但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一些生态环境所承受的压力。

基于我们的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的同时,应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2. 加强对农田灌溉的管理,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3. 进一步普及与居民的环保意识,引导居民积极参与水资源的保护工作。

南水北调简单分析报告范文

南水北调简单分析报告范文

南水北调简单分析报告范文1. 引言南水北调是中国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水利工程之一,旨在解决中国北方地区的严重水资源短缺问题。

本报告将对南水北调工程进行简要分析,探讨其意义、影响及局限性。

2. 背景中国北方地区一直以来都面临水资源紧缺的问题。

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决定启动南水北调工程。

3. 工程概述南水北调工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调水调湿、引水供水等手段,将长江、汉江等南方的富余水资源调运到华北、东北等北方地区。

工程分为中线工程、东线工程和西线工程三个分部,总规模庞大,涉及多个省份。

- 中线工程:自汉江出发,穿越河南、河北等省份,最终输送至北京及附近地区。

- 东线工程:自江苏扬州揭堰开始,穿越山东、河南等省份,最终输送至天津及附近地区。

- 西线工程:自四川岷江出发,穿越宁夏、陕西等省份,最终输送至甘肃酒泉及附近地区。

4. 意义和影响4.1 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南水北调工程有效地解决了中国北方地区长期以来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北方地区的供水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为居民生活、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保障。

4.2 助力经济发展拥有充足的水资源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为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特别是在工业和农业领域,水资源的增加为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3 水生态治理南水北调工程在调水的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与修复,推动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态恢复。

通过引水补湿、湿地建设等措施,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提升了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5. 局限性和问题5.1 工程投资与运行成本高南水北调工程规模庞大,投资和运行成本都非常高昂。

对于一些经济条件较为困难的地区来说,承担这样的巨大开销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负担。

5.2 环境和生态影响南水北调工程调水过程中,会对水源地、水生态系统和沿线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引发土地沉降、地质灾害等问题。

《2024年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范文

《2024年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范文

《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篇一一、引言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工程,其目标是通过水资源的大规模调配,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缓解北方地区的缺水问题。

这一工程的建设与实施,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的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分析其现状、问题及优化策略,以期为南水北调工程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资源现状及问题(一)受水区概况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这些地区水资源短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较大的压力。

受水区的经济结构以农业、工业为主,水资源的需求量大且稳定。

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受水区的用水需求量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

(二)资源现状及问题目前,南水北调工程已经向受水区提供了大量的水资源,对受水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由于地理、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受水区的水资源分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部分地区水资源供应不足,存在严重的季节性、区域性缺水现象;同时,水资源的管理与利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水资源的浪费、污染等。

三、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性及意义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的资源优化配置对于解决缺水问题、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资源优化配置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满足受水区经济社会的用水需求;其次,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最后,资源优化配置还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推动南北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交流。

四、资源优化配置的策略与方法(一)策略为了实现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的资源优化配置,需要采取以下策略:一是强化水资源管理,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机制;二是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用水效率;三是加强水资源保护,防止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四是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水资源利用的科技水平。

(二)方法在具体实施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一是建立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水资源的实时监测与调度;二是推广节水技术,鼓励使用节水设备与器具;三是加强水权交易市场建设,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四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与技术。

南水北调方案分析报告

南水北调方案分析报告

南水北调方案分析报告1. 简介南水北调是中国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治理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方案之一。

该方案旨在通过引水调节,缓解不同区域间的水资源差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水资源保障。

自2002年开始,南水北调工程已经分别建设了东、中、西三条调水干线,其中东线于2013年12月27日正式通水。

本文将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背景、建设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进行分析和总结。

2. 背景2.1 水资源短缺中国在人口众多的基础上,水资源总量分布不均。

多数水资源位于西部和南部地区,而人口和经济发展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一定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2.2 政策引导中国政府在上世纪80年代后,逐渐推出一系列旨在改善水资源短缺的政策措施,如实行定额用水制度、深入实施节水型工程建设等,但面对长期积累的水问题,短期内政策措施难以奏效。

政策引导成为推动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因素之一。

3. 建设情况3.1 东线东线起点位于江苏盐城,终点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全长近1400公里。

计划水量为每年148亿立方米。

东线工程自2002年10月28日开工建设,经过十余年的推进,于2013年12月27日正式通水。

3.2 中线中线起点位于河南省南阳市的汉江河源,终点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全长约1300公里,供水面积达4.5万平方公里。

计划水量为每年270亿立方米。

中线工程于2003年12月27日开始建设,目前已经建成水源工程及输水工程,并已于2014年11月以试运行的方式向北京市供水。

3.3 西线西线起点位于四川省广元市,终点位于宝鸡市,全长约1500公里。

计划水量为每年140亿立方米。

西线工程于2005年12月開始建设,现在仍在建设之中。

4. 未来发展4.1 改进工程作为目前中国最大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对其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工程逐渐升级,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将会持续提升工程效率和调节能力。

4.2 资源共享南水北调工程的发展中,也将考虑到更加节约水资源的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水北调对汉江汉川段的影响及建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优化水资源结构的国家级战略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随着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工程逐步竣工,极大解决了沿线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

然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后,对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造成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从最新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以及从水资源日渐稀缺带来的水资源价格的不断上涨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给汉江中下游地区带来生态价值损失和与之密切联系的经济价值被明显低估。

继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收官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东风,我们组织专班人员对南水北调工程对汉川市的发展及影响进行专题调研。

一、研究背景汉江流域在孝感市包括安陆、云梦、应城、孝南和汉川五个县市区,汉川市处于“一圈一带”的核心地位。

省委、省政府已将汉江流域开放开发建设纳入到省级战略层面,赋予和“两圈一带”同等重要的地位,形成“两圈两带”的发展格局,汉江生态经济带逐步成为湖北新的经济增长级,汉川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黄金机遇。

汉川汉江段位于汉江下游,境内长度93.1公里,占全长的5.9%,流域面积1662.936平方公里,自古以来,汉江沿岸便是商贸集散之地,全市有17个乡镇场、办事处、开发区依托汉江发展,工农业生产总值约占汉川经济总量的90%,由此形成的沿江经济带成为汉川市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走廊。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竣工通水,沿线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逐步发生转变。

根据专家分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后汉川汉江段水位相比以前同期正常值将下降1米、年平均流量将减少26%左右。

这势必给汉川市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及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带来巨大影响。

基于此情况,为确保汉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时缓解、消除因调水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汉江汉川段生态环境在调水后相对稳定,按各级领导要求,对汉川市调水后辖区内生态环境变化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详细调研分析显得异常必要。

二、汉川市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自然生态概况地理环境独特。

汉川市位于汉江下游,属江汉平原湖区,东西方向长55.5km,南北方向长53.2km,西接天门,东邻武汉,南与仙桃,蔡甸接壤,北与应城市、云梦县、孝感市相连。

汉江汉北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全省十大湖泊之一的汈汊湖横卧其间。

全市自然面积1663km2,其中:平原湖区1595.5km2,占总面积的95.9%;丘陵岗地67.5 km2,占总面积4.1%。

区内汉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将全市划分为南北两大区域。

气象生态稳定。

汉川市四季冷暖干湿分明,严冬和酷热的时间较短,无霜期长,常年雨量充沛,光热充足,有利于农作物发育生长,初夏梅雨期暴雨频繁易渍涝,盛夏高温蒸发量大,洪涝和干旱成为全市主要的气象自然灾害。

水土资源富足。

全市水资源主要为地表水,地下水和过境客水三部分组成,水资源总量为444.1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438.88亿m3,地下水可开采量5.22亿m3。

辖区内有汉江、汉北河等主要过境河流,其中南水北调工程改造及生态补偿主要涉及汉江。

汉江自仙桃市入境,境内长度为93.1km,两岸堤防长度161.06km,汉江过境流量年平均为1320 m3/s,历年平均降雨量为1204.4mm。

全市总耕地97.54万亩,其中水田60.22 万亩,旱地37.32万亩,农业人均耕地1.08 亩。

2、社会经济发展概况汉川市位于江汉平原腹地、湖北省中部,紧邻武汉,是武汉城市圈核心圈层,素有“鱼米之乡、江汉明珠”的美誉。

全市辖26个乡镇场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国土面积1663平方公里,人口113万人。

近年来,在孝感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湖北经济强市、打造幸福和谐汉川”总目标,坚持以作风转变为主线,“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契机,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自我加压,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2014年汉川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6.15亿元,在全省一类县市区中综合排名第9位,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50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71.71亿元,外贸出口43039万美元,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8.83,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例557.87%,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全省、孝感市平均水平。

3、水文工程发展概况经过60年的艰苦奋斗,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防洪、排涝,灌溉三大水利体系,具备防御一般水旱灾害能力。

防洪建设任务繁重,全市干支堤防长247.568 km,其中:汉江干堤161.06km、汉北河73.658km。

防涝建设成就突出,全市现有泵站工程972座,其中规模以上(装机功率50KW 或流量1m3/s及以上)456座,总装机功率达122878KW,总装机流量1174.99m3/s。

按泵站类型分,排水泵站250座,供水泵站132座,供排结合泵站74座。

灌溉设计科学有序,全市现有5-30万亩的中型灌区7处,设计灌溉面积为53万亩。

5万亩以下的灌区8处,设计灌溉面积为15.9万亩。

农田水利发展有序,全市现有大型深沟大渠529条长1586.47km,排水沟渠1130条,长3503km。

塘堰8490口,各类中小排水闸1507部,涵管11921处,机耕桥1454座,渡槽51座,滚水坝17座。

三、南水北调对汉川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1、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汉川市生态环境将发生重大转变。

汉江上游约1/3流量北送,直接导致流经汉川的径流量减少,下游水位降低,据权威测算,中线调水汉川汉江段水体年均流量将减少26%左右,水位正常值将下降1米。

水体纳污能力降低,水流减少导致水量下降,水体容纳能力将直接受限;水体自我净化功能减弱,过量的污垢进入水体,将直接降低水质;“水华”等事件概率将进一步增加,汉川地势凹平,境内流域水体深度不一,上游来水的减少将抑制下游水体流动,在水流不畅情况下,氮、磷、钾等元素排入到流速缓慢、更新周期长的地表水体,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生长繁殖,“水华”、“赤潮”、“革命草”、“水葫芦”等水体富营养化事件概率增大。

地表水量的改变,势必造成地下水位降低,改变水资源分布,同时引起地下水位降低,对地质结构造成影响。

2、对水利、农业的影响南水北调汉江汉川段水位降低后,枯水位历时增加,河道水文要素发生了显著变化,导致防秋汛及抗旱的机率明显加大,一旦遭遇汛情,河道崩岸、脱坡等险情将大大增加;由于水位降低,沿江涵闸运行工况均发生改变,引水低闸由于建设年代久远,设计工况现实状况有较大差别,现基本处于无水可引状态,部分闸站改造工程设计标准偏低,不能充分发挥效益。

排水高闸由于汉江水位低,上下游落差加大,将导致原有消能防冲设施失效,危及防洪安全。

汉川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市)、先进县(市),其中需水量大的水稻面积63万亩,蔬菜面积27万亩,水生作物8万亩。

汉川水产养殖水面达34.6万亩,水产品产量全省第三,渔业由于调水后,鱼类资源将减少三分之一,产量将减少30%左右。

汉川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市),畜牧业主要采用地下水,由于地下水位降低,水资源减少,对牲畜的数量及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调水后,汉川市防汛抗旱形势将发生重大变化,防秋汛及抗旱的机率加大,汉川市2011年及2013年接连遭遇较大旱情,给农业生产带来较大损失。

随着汉江水位下降,农业面临着灌溉设施重新规划建设、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农产品种植结构调整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3、对工业结构的影响汉川是工业大市,工业占GDP的68%,工业以纺织服装、金属制品、食品医药、电力能源等行业为主,四大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80%以上,大部分为耗水量大的产业,如汉川电厂是湖北省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在汉江年用水量5万亿m3,银鹭、达利等食品产业日需水量10万吨。

工业结构是在现有资源条件下日趋合理和发展的,调水后,水资源减少,资源结构的变化导致工业结构出现调整难的问题。

同时,食品加工、电力能源、金属制品等产业发展受到限制,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必须进行节水型技术改造,对其关联产业的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

4、对第三产业的影响据统计,汉川市40%的货物通过水路运输,调水后因水位下降,汉川市航道由通行1000吨船舶下降至通行500吨,航运能力的下降导致陆路交通的压力大大增加,交通运输成本加大,而现有荷沙线运输能力已接近饱和,因此必须调整交通布局,规划新的交通线路以满足运输要求,这也给今后城镇布局带来新的结构性调整。

同时由于水位下降,全市有37个港口、76处渡口、3处船闸(万复闸、新沟船闸、泵站河闸)、46处自来水厂取水设施需要进行不同程度改造或搬迁,这些都将影响到汉川市物流运输业的发展。

5、对财政支出的影响一是兴建污水处理厂及垃圾处理厂。

南水北调实施后,汉川汉江沿岸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及垃圾处理厂的建设刻不容缓,由于兴建污水处理厂及垃圾处理厂需要大量资金,地方财政负担较重;二是港口、码头等改造搬迁支出。

原有港口、码头等由于吃水深度问题均需改造或搬迁,费用支出较大;三是社会保障支出。

一方面,受工程影响的搬迁、关闭和破(停)产企业的员工需要安臵或再就业,航运、采砂、装卸运输等企业因大量物资弃水走陆,需进行改造、停产,职工需安臵或再就业。

另一方面,汉江470户渔民的转产安臵、就业等均需要财政支出。

四、减弱调水影响,促进汉川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1、加大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对航道、船闸、码头、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改造的投资力度。

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假设,尽快启动金鼓城污水处理厂、马口生活污水处理厂、福星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建设。

加快沿江闸站改造,对需整治的28处涵闸进行低闸改造(降低底板高程)、高闸消能防冲措施加固和船闸整治。

谋划沿江抗旱引水泵站建设,新建杜公抗旱泵站、汉南抗旱泵站、湾潭抗旱泵站、马鞍抗旱泵站四处抗旱泵站。

尽快启动汉江综合整治工程项目,增加引水工程年运行费用补偿项目,确保引水工程充分发挥效益、确保汉江河道堤防安全。

2、加大对农业的政策补偿对农、林、渔、畜牧业项目投资在政策、资金上予以倾斜,确保汉川农业持续发展。

继续落实以“四补贴”为核心的农业补贴政策,加大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投入,对干渠进行疏挖和防渗处理,改造、加固渠系建筑物,完善渠系配套建设,加强农业节水技术与产品推广应用,改进农业粗放用水模式。

发挥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农业资源优势,加快水产优势特色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

3、构建节水节能产业体系推进工业生产全过程节水,对传统产业进行节水技术改造,鼓励循环用水,推广废水处理回用,鼓励园区内企业之间多级串联用水。

支持企业采用节水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建设节水型企业。

推进纺织服装、金属制品、食品饮料、包装印刷、电力能源等为龙头的制造产业,向环保、节能、节水方向改造升级,优先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环保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以汉江“黄金水道”为基础、以物流和生态文化旅游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产业,以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