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失眠》 设计
不朽的失眠》教学方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不朽的失眠》教学方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不朽的失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途径,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引导学生运用文本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和口头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人生价值。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简介:《不朽的失眠》是一篇描写失眠者的内心世界的短篇小说。
故事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在失眠的夜晚,对生活、爱情和死亡的思考和感悟。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情感表达。
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人生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失眠的经历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文本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表达手法和情感表达,如对比、象征、暗示等。
教师通过举例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文本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文本分析能力:通过学生对课文表达手法和情感表达的分析,评估学生的文本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不朽的失眠》2. 多媒体教学课件3. 相关文学作品和评论文章4. 写作纸张和文具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
2. 互动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不朽的失眠(论坛精华帖) 教案教学设计
不朽的失眠(论坛精华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不朽的失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能够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借助资料等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之情。
(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善良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不朽的失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不朽的失眠》的作者和相关背景。
(2)引发学生对不朽和失眠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解决生字词和难句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5. 实践训练(2)学生互相交流、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受。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所学,完善和修改自己的论坛精华帖。
2. 推荐一篇关于传统文化的文章,下节课进行分享和讨论。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准备相关问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性,评估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论坛精华帖: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检查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他们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一、导入新课1.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是我们身为中国人的骄傲。
今天, 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诗的乐园, 一起品味古诗吧!同学们, 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吗?谁能把它说出来?(板书: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生齐读学习古诗的方法。
2、大家读得真好!今天我们继续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诗《枫桥夜泊》。
二、知诗人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张继)2、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张继?指名读PPT上内容。
(出示有关张继资料:张继, 唐代诗人, 湖北襄(xiānɡ)阳人。
他的诗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 其中最著名的是《枫桥夜泊》。
)三、解诗题1.现在, 我们已经了解了诗人, 接下来我们应该是——(解诗题)2.是的。
谁会来解释一下这首诗题目的意思。
枫桥在哪儿?泊是什么意思?谁能给我们解惑呢?(枫桥在江苏省苏州城外的枫桥镇。
)师: 其实枫桥原名为“封桥”, 是因为张继的这首诗才更名为“枫桥”的, 并且从此与寒山寺一起驰名天下。
枫桥, 是苏州一座很有名的桥, 每天都会有很多游客来这里参观游玩, 来领略枫桥的诗情画意。
泊是什么意思?(停船靠岸。
)夜泊呢?(夜晚, 把船停泊在岸边。
)整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吗?(作者夜晚, 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四、初读古诗1.弄懂了题目的意思, 就该理解诗了, 我们先来把这首诗读熟。
出示自读要求:2.3.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出示划好节拍的古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 读得好!“霜”“愁”是翘舌音, “寒山寺”翘平转化也读得非常准确!师:读得还不错, 要想读出诗的韵味, 不仅要读出节奏, 还要读好句末的平声字, “天”“眠”“船”我们要读得长一些。
引读:霜满天——对愁眠——到客船——4.谁愿意再给大家读一读?5、比赛读:我们就应该像她这样读, 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
我们小组之间开展一次比赛, 看看哪个组读的好!四个组, 一组读一行。
不朽的失眠课程教案设计
不朽的失眠课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失眠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睡眠观念,改善生活质量。
二、教学内容:1. 失眠的原因及影响3. 提高睡眠质量的实用技巧4. 正确的睡眠观念与生活品质5. 案例分享与讨论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失眠的原因、影响、应对策略等理论知识。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睡眠经历,讨论改善睡眠的方法。
3. 案例分析法:分享成功的睡眠改善案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经验。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不朽的失眠课程教材。
2. 课件:失眠原因、影响、应对策略等相关图片、视频。
3. 案例材料:成功的睡眠改善案例。
4. 工具:计时器、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小故事引入失眠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失眠的原因、影响及应对策略,引导学生了解睡眠的重要性。
3. 互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睡眠经历,讨论改善睡眠的方法。
4. 案例分析:分享成功的睡眠改善案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经验。
7. 作业:布置一道关于改善睡眠的实践作业,让学生课后完成。
六、教学评估: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他们对失眠知识的理解和兴趣。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反思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失眠知识。
2. 学生学习效果: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思考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3. 课程内容的适用性:根据学生的反馈和睡眠改善情况,调整课程内容,确保其贴近学生实际需求。
八、拓展活动:1. 组织一次睡眠知识竞赛,让学生在趣味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3.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为学生提供更多专业的睡眠知识和技巧。
九、课程总结:1. 回顾整个课程,总结所学知识和技能。
十、课后作业:2. 制定一个个人睡眠计划,持续记录自己的睡眠状况,为期一个月。
不朽的失眠》教学方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不朽的失眠》教学方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不朽的失眠》。
(2)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通过模仿、改编、创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敬畏之心。
(3)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我、追求真理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不朽的失眠》的内容和意境。
(2)分析和欣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3)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2)如何将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郑愁予及其作品《不朽的失眠》。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3. 课堂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分析与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意象、象征、隐喻等。
(2)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
5. 创作实践:(1)教师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2)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交流和评价。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不朽的失眠》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学生在创作实践中运用诗歌意象和表达方式的熟练程度。
3. 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的提升情况。
五、教学资源:1. 郑愁予的诗歌作品集《不朽的失眠》。
2. 关于郑愁予及其作品的资料介绍。
3. 诗歌创作的相关指导书籍和文章。
4.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故乡》《我的叔叔于勒》《麦琪的礼物》《范进中举》《不朽的失眠》 教案教学设计
《故乡》《我的叔叔于勒》《麦琪的礼物》《范进中举》《不朽的失眠》教案教学设计十六、故乡鲁迅学习重点:1、有关字词2、中心思想3、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4、故乡的"变"说明了什么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
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于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中,同时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洋货充斥市场,破坏了我国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造成了农民经济的急速崩溃,加之中国军阀连年混战,苛捐杂税,强抢豪夺,都一起向农民压来,广大农民被逼倾家荡产,在政治上、经济上、精神上遭受了极大的摧残,形成了农村一片荒凉萧条的景象。
1919年12月鲁迅曾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家眷迁移北京居住,这次回乡,他亲眼目睹了家农村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痛苦生活,时隔一年后,便写了《故乡》这篇小说。
二、有关词语萧索:荒凉,冷落。
家境:家庭情况。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如许:如此。
鄙夷:轻视,看不起。
辗转:指身体翻来覆去。
此指生活不安生,到处奔波。
恣睢:放纵,凶暴。
三、阅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归纳情节结构,列出要点提纲。
《故乡》是一篇小说,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写法,注意"我"和作者不能划等号。
"我"也是虚构的人物要表达的是鲁迅的思想观点。
本文写了"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线索是:"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我"离故乡,情节简单重点分明。
四、主题思想:本文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
总之,揭露了现实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希望有新的生活的强烈感情。
附板书:时间:严寒的深冬回故乡╱原因:卖屋搬家【1-5】╲所见景象(萧索)及心情(悲凉)↓到家那天(母子见面、回忆少年闰土、见杨二嫂)在故乡╱过了三四天:会见闰土【6-77】╲又过了九天:动身启程↓离故乡╱船上谈话【78-88】╲"我"的感受第二课时教学步骤本文写了三个故乡①记忆中的故乡是鲜明美丽的②现实中的故乡是萧索荒凉的③理想中的故乡是美丽的想象中的,不那么真实。
《不朽的失眠》讲解专题说课稿(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不朽的失眠》讲解专题说课稿(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简介1.1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不朽的失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灵感,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
1.2 教学内容简介课文《不朽的失眠》的背景介绍。
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人物介绍。
课文的文学价值和主题思想分析。
第二章:课前准备与教学资源2.1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阅读并熟悉课文《不朽的失眠》。
准备相关的文学背景资料和作者介绍。
准备教学所需的投影仪、PPT等教学设备。
2.2 教学资源课文原文《不朽的失眠》。
作者的介绍资料。
与课文相关的文学评论和分析文章。
第三章: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3.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作者的背景介绍,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题思想。
3.2 课文阅读与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不朽的失眠》。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人物形象。
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3 课文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主题思想的见解。
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4 创作练习教师提出创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灵感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
学生进行创作,教师提供指导和反馈。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思4.1 教学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自我评价。
学生对创作作品的满意度和自我反思。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
4.2 教学反思教师反思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学生提出对教学的反馈和建议,共同改进教学方法。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教学延伸学生进行课文的仿写或续写,深入探索课文的主题思想。
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比赛,展示自己的创作能力。
5.2 教学拓展学生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文学思想。
学生参加文学讲座或研讨会,拓宽文学视野。
第六章:教学活动与互动环节6.1 课前互动教师与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了解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了解程度。
不朽的失眠教案人教版
3.文化素养:通过学习课文《不朽的失眠》,引导学生对人生、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文化观点,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进行思考和交流。
2.从课文学习中提炼出对人生、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考能力。
难点:
1.对课文深层次意义的理解和领悟,以及将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2.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提出有见地的问题和观点。
解决办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和分析课文内容,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课文主要内容包括:作者在失眠中回忆起古人对失眠的描述,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诗句,以及古人对失眠的态度和处理方法;作者对失眠的感悟,认为失眠是一种难得的体验,可以让人更加清醒地思考人生;作者通过对失眠的描写,引出了对人生、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思考,如人生的意义、历史的变迁、文化的传承等。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相关的视频、音频和图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背景和文化内涵。
3.设计相关的写作练习和思考题,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
4.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同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2.分析并总结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学生可以举例说明并简要阐述其作用和效果。
3.结合课文内容,学生选取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思考点,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并撰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古诗词三首》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书写“孙、泊、愁、寺”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全班交流:你会背诵哪些写景的古诗?学生背诵,教师相机点拨。
2.导入:《望庐山瀑布》让我们领略了瀑布的壮观,《春晓》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写景的古诗。
(板书:山居秋暝枫桥夜泊)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背诵写景的古诗,在诗歌中入境,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夯实基础1.情境听读播放《山居秋暝》《枫桥夜泊》情境课文音频,学生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点拨:(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1)出示课文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3)随机点名朗读。
朗读点拨:《山居秋暝》中注意读准“暝(míng)”“喧(xuān)”“浣(huàn)”;《枫桥夜泊》中注意读准“啼(tí)”“钟(zhōng)”。
3.书写指导(1)出示要求会写的汉字:孙、泊、愁、寺。
(2)教师示范书写,指导书写。
点拨:①“孙、泊”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书写“孙”字时,左边的“子”最后一笔“横”要变成“提”,右边的“小”的“点”要穿插到“提”的下面。
②“愁、寺”都是上下结构的字。
“愁”字上大下小,心字底要写得舒展;“寺”的第二横最长,“土”的竖和“寸”的竖钩不要对齐写。
(3)学生练习书写,师生共同评价。
4.解读诗题(1)引导学生读诗题“山居秋暝”,并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古诗词三首》精品教案(表格详案)
20 古诗词三首张继因为未眠,所以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
板书:半夜钟。
(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
(出示课件21)(1)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息,张继却久久不眠,为什么?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
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板书:愁(出示课件22)(2)是的。
请你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抓住这些词语读出感觉。
(3)学生自由地读、圈、想、读。
(4)交流:月落能带给人一种失落感,一种孤独感。
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读第一句。
板书:月落----失落感、孤独感乌啼---凄凉霜满天-----寒冷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3.抓一“对”字,感悟“愁”思(出示课件23)(1)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思考:这里的“对”字是什么意思?板书:对(出示课件24)“对”在这里的意思是“面对、对着、陪伴”的意思,那么请你们纵观全诗,想一想:是什么在陪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是以读写为主的课。
这三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情感。
《山居秋暝》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枫桥夜泊》体现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愁苦;《长相思》体现出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这三首诗在写法上有相同点,那就是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作者介绍】王维(701-761,一说699—761),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汉族,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约公元753年前后在世,与刘长卿为同时代人。
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约天宝十二年(约公元753年)的进士。
不朽的失眠 教案教学设计
不朽的失眠教案教学设计不朽的失眠张晓风一、素质教育目标⒈ 知识教学点① 了解作者及其创作风格,了解唐代诗人张继及其《枫桥夜泊》。
② 学习本文以丰富的想象撰写诗人作诗的由来。
③ 学习本文活泼富于变化的语言。
学习本文细腻的心理描写。
⒉ 能力训练点① 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
② 学习本文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揣摩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⒊ 德育渗透点结合课文的理解,教育学生正视人生的挫折,勇于战胜困难培养健全人格。
⒋ 美育渗透点本文含有人生哲理——祸福相依,有失必有得。
认真体会蕴涵文中的深刻的哲理美。
二、教学设想⒈ 让学生就《枫桥夜泊》想象当时诗人作诗的情景。
⒉ 自读课文,读完后将课文的内容与前面自己的想象加以对比,进一步理解联想和想象对于诗文的重要性。
⒊ 理清文章的大致结构,把握主题,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
这一步简单,不要过多纠缠。
对主题可能有多种理解,合理的便给与适当的肯定。
⒋ 本课计划安排两课时。
三、教具学具准备⒈ 准备有关的软件和图片。
⒉ 电脑设备和实物投影机。
四、预习检查⒈ 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
沮丧【sàng】袍笏【hù】爝焰【jué】啮噬【niè shì】阑珊【lán shān】贴缀【zhuì】⒉ 掌握下列词语的词义。
沮丧:灰心失望。
轻疾:轻快。
啮噬:用牙啃或咬。
啮、噬同义。
贴缀:点缀。
意兴阑珊:兴致将尽。
衬底:衬托。
凸显:突出地显现。
⒊ 辨析下列多音字的读音。
多音字读音组词多音字读音组词多音字读音组词假jiǎ真假监jiān监督间jiān房间jià放假jiàn太监jiàn间谍⒋ 作者简介:张晓风,江苏铜山人,1941年生于金华,台湾十大散文家之一。
童年时到过重庆、南京,8岁那年由大陆去台湾。
小学在台北中山国小就读,毕业后,考取台北第一女子中学,而后毕业于私立东吴大学中文系。
60年代中期,她出版了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在台湾文坛一举成名。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本文是关于枫桥夜泊教学实录,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时间地点:2010年11月于宜昌(湖北省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成立30周年暨教研成果展示会在此召开)记录整理:潜江市杨市小学漆翠芳(未经本人审阅)一、揭示课题,解字读题师:同学们,当你们高兴或忧伤时,你会怎样表达?生1:读诗。
生2:读诗。
师:我们的古人也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请同学们读读这几首诗。
(生齐读《鸟鸣涧》、《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师:不同的诗,表达不同的情怀。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夜晚,诗人张继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
夜晚水乡幽美的景色又勾起作者哪些遐想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师:“泊”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生:停泊。
师: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生:夜晚。
师:夜晚给我们的感觉是怎样的?生:静谧。
师: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谁再来读一读题目?(指名学生读)师:你读出了夜的感觉,读出了泊的情怀。
真不错。
二、通读感知,读通读顺师:张继的《枫桥夜泊》,泊出了怎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拿出课文,自由朗读《枫桥夜泊》,注意注音的生字要认真拼读,先将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师出示古诗,生自由读)师:同学们读得太投入了,老师真不忍心打断大家。
谁愿意做今天课堂上第一个为我们朗读诗歌的人呢?(生1朗读)师:你的声音真好听,谢谢你为我们带了个好头。
(生2朗读)师:只要做到字字入梦,句句入心,一定能读好。
(生3朗读)师:读得不错!字字有交代。
比如,“愁眠”的“愁”是翘舌的,“寒山寺”的“寺”是平舌的,真是读得一丝不苟!谁再来读一读,不但清清爽爽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生4朗读全诗)师:有味道!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
我也想读。
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我读,后三个字你们来读。
(师生合作朗读完全诗,全场掌声)师:好!味道出来了。
还想读吗?现在,分男女生读。
《不朽的失眠》备课笔记_教案教学设计
《不朽的失眠》备课笔记一、课文悟读夜已深,苦难眠,那连日来的愁苦压在胸上,那被失意揉搓得羞惭而沮丧的心,在夜幕中,在残酷的啮噬中挣扎……那是金榜无缘之痛,那是万籁俱寂里清醒得“如败叶落余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的比白日更加分明的伤愁。
就这样,一个被愁情所困的失意少年的容颜便出现在面前,足以唤醒你沉睡已久的忧伤,足以让你放肆的泪水打湿那西斜的月亮。
好了,来吧,一切的羞,一切的愁,一切的伤,一切的凉,一切的不眠都来吧,我可以承受。
面对这江枫如火,面对这美丽姑苏,面对这迎面而来的夜半钟声,我要将这愁、这痛看个彻底,看个分明。
不能眼睁睁看劲风中的微火熄灭,不能真切切听钟声将心击碎的声音。
于是,张继便让自己在无眠中清醒、清醒,清醒地写下那千古名句——《枫桥夜泊》。
一千二百年前的落第者、失意者的一场失眠,却将榜纸上容不下的“张继”两个字写进了后世的每一天……人生的旅途上,难免会遇到痛苦和挫折,也会品尝到悲哀和忧伤。
但是我们不能惧怕痛苦和挫折,只有这样才能经受得住痛苦与重挫的磨砺,并从痛苦的际遇中觅出生命的亮色,化为人生璀璨的珍珠。
因为痛苦的体验也是一种财富,能使我们感悟得深刻,正如张继的失眠也会不朽一样。
悲哀与忧伤在人生中也是不可或缺的美的体验,比起那插花过街的快乐要耐人寻味得多。
当你用怜悯而伤感的泪眼,去认识神圣的所在,比你用浮夸的享乐的欲眼时,要高明得多。
忧伤是悲哀的近邻,忧伤的触发,往往表现为对真善美追求的艰难的挣扎,是坚韧的一种映射。
只要忧伤尚未侵袭人生形象的主体,人生就有希望,一样美得令人陶醉。
不然,那忧伤的“夜半钟声”不会余响至今。
二、亮点探究1.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验伤”一词的理解。
探究学习:因落榜而带来的羞惭沮丧迫使张继只身漂泊他乡。
愁绪郁满心头的孤独者被残酷的夜啮噬得无以成眠,如将尽的油灯,刹那间可能熄灭。
放肆的泪水却怎么也带不走他极度的忧伤——张继所验之伤。
也罢,既如此,就来将这“伤”看个分明。
不朽的失眠课文教案设计
不朽的失眠课文教案设计课文简介《不朽的失眠》是作家路遥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必修篇目之一。
它以一个普通青年的生活为主线,刻画了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面貌,表达了对于生活的渴望和对于困境的挣扎。
通过一系列凝重的叙事手法,让读者体会到了社会的变迁、人生的沉淀,以及不同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迟疑、挣扎与决断。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将会:1.能够理解《不朽的失眠》的背景、情节,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变化;2.能够感受到小说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如对于人生的选择、追求、沉淀等;3.能够通过讨论和实践,培养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和安排本次教学共分为三节课,分别安排如下:第一节课:背景介绍和情节梳理① 导入:通过提问导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问:你们曾经有过因为某些因素而失眠的经历吗?这种感受是怎样的?在你的印象中,失眠是一种好还是坏的体验?为什么?② 教学目标:简要介绍课程目标、学习要点和预期效果。
③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不朽的失眠》的时代背景、作者路遥的生平和作品,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
④ 情节梳理: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文本,理解剧情并进行整理梳理。
⑤ 延伸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就某个情节或者人物进行深入探讨,逐渐了解小说中的多重人物形象与寓意。
第二节课:人物描述和文本解读① 导入:通过图片、音乐或者名言导入,引发学生思考。
② 教学目标:阐述学生需掌握的人物性格和小说主题,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和探究背后的价值取向。
③ 人物描述:通过分组的形式,让学生就一两个人物进行深度解读和人物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④ 文本解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寻找小说的体裁和艺术手法,探究小说中的意象、主题和语言表达。
⑤ 延伸讨论:通过问题解答和小组互动,创设高效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第三节课:主题探究和思考答疑① 导入:通过反思和回溯,对前两节课的内容进行概括性呈现。
《不朽的失眠》(精选17篇)
《不朽的失眠》(精选17篇)《不朽的失眠》篇1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了解《枫桥夜泊》及张继的状况。
2.了解张晓风及其创作特点。
力量目标1.培育丰富的想像力量。
2.学习本文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揣摩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情感目标1.结合课文的理解,教育同学正视人生的挫折,勇于战胜困难培育健全人格。
2.本文富含人生哲理——祸福相依,有失必有得。
仔细体会蕴含文中的深刻的哲理美。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理解本文丰富的想像和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是学习的重点。
虚构、敷衍此文的用意及文题中“不朽”一词的含义是学习时的难点。
“重点”相宜让同学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难点”宜由老师设置思索题,启发点拨,与同学争论,结合解决。
据有关资料记载,当年的张继并未落榜,那么为什么要虚构此文?这是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疑点,这一点可由老师联系本文写作目的的点拨完成。
课时支配1课时教具、学具录音机、投影仪师生互动活动1.先由同学自读课文,读后自由质疑。
2.老师就同学的所提问题,进行梳理,拣其中与理解本文中心、写作特点紧密相关的问题,争论释疑,以达成学习目标。
教学设计思路在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析小说仆人公张继的心理历程和文章的意境,最终概括出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得与失,祸与福同生同在。
教学过程1.导入:放《枫桥夜泊》朗诵录音,老师适时补充,我国古代文论史上早有“诗言志”说,诗歌是诗人情感的宣泄。
我们刚才听赏的这首诗,不难感受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诗人的忧愁,孤寂之情。
张继愁什么?愁科举落第,苦读十年,饱学之士,却无用武之地。
我们今日要学的,是不是仅限于真实再现当年张继落魄的情景呢?带着这一疑问,我们一起学习课文。
2.同学自读课文,要求:勾画出对张继进行心理描写的语言,分析体会用词的形象性、生动性,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张继受挫后的心理过程,简要分析外界景物激发了张继什么样的内心感情。
简析:(1)心理描写的语句及用词的生动,形象特点的观赏、分析。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解读及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教材解读单元整体:本单元主题为“四时景物的动静态美”,安排了《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和《月迹》等课文。
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教学重点:《古诗词三首》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并背诵这三首诗,默写《枫桥夜泊》。
体会诗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四季之美》要求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学习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写作方法。
《鸟的天堂》要求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月迹》要求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划分文章的段落,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感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即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事例,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人物的特点来刻画人物。
《语文园地七》让学生品味句子中的景物描写,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能进行创意性地编写标语。
20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读懂诗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了解诗的意思,并能背诵。
过程与方法:了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学科核心素养: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理解诗作主旨。
品味诗歌的意境。
德育渗透:品味文化之美,含蓄之美。
形成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培养高洁淡雅的生活情操教学环节设计:一、导入1.师: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
2.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什么?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3.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古诗,把握大意1.学生自己理解大意。
交流这首诗写了什么?2.理解诗题3.正音、辩形、释意暝:ming 傍晚喧:xuan 浣:huan三、品读古诗,领悟内涵1.师: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傍晚秋景图,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这幅美景图呢?2.诗中作者写的这么多景物给人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谈谈?学生默读诗歌,找出文中所描绘的景物:山,雨,月,松,泉,浣女,渔人月——明净松——清幽泉水——清澈,欢快一静(月、松)一动(泉水),一色(月色皎洁、青松苍翠)一声(泉水)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雨后山林之感受品味空旷清新的韵味。
不朽的失眠PPT18 人教版 (共13张PPT)
激励学生学习的名言格言 220、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221、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冯两努——香港著名推销商) 222、绊脚石乃是进身之阶。 223、销售世界上第一号的产品——不是汽车,而是自己。在你成功地把自己推销给别人之前,你必须百分之百的把自己推销给自己。 224、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脚踏实地地迈一步。 225、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消极思考造成消极人生。 226、人之所以有一张嘴,而有两只耳朵,原因是听的要比说的多一倍。 227、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228、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229、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 230、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231、出门走好路,出口说好话,出手做好事。 232、旁观者的姓名永远爬不到比赛的计分板上。 233、怠惰是贫穷的制造厂。 234、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 235、如果我们想要更多的玫瑰花,就必须种植更多的玫瑰树。 236、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237、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238、回避现实的人,未来将更不理想。 239、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40、伟人所达到并保持着的高处,并不是一飞就到的,而是他们在同伴们都睡着的时候,一步步艰辛地向上爬 241、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最不费力。 242、坚韧是成功的一大要素,只要在门上敲得够久、够大声,终会把人唤醒的。 243、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244、没有口水与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 245、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99个只有兴趣者。 246、环境不会改变,解决之道在于改变自己。 247、两粒种子,一片森林。 248、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249、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250、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优秀教案 山居秋暝 枫桥夜泊 长相思
气的降临,他怎么能睡得着呢?板书:霜满天。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
板书:江枫、渔火张继因为未眠,所以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
板书:半夜钟。
(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
(出示课件21)(1)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息,张继却久久不眠,为什么?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
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板书:愁(出示课件22)(2)是的。
请你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抓住这些词语读出感觉。
(3)学生自由地读、圈、想、读。
(4)交流:月落能带给人一种失落感,一种孤独感。
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读第一句。
板书:月落----失落感、孤独感乌啼---凄凉霜满天-----寒冷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3.抓一“对”字,感悟“愁”思(出示课件23)(1)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是以读写为主的课。
这三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情感。
《山居秋暝》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枫桥夜泊》体现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愁苦;《长相思》体现出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这三首诗在写法上有相同点,那就是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作者介绍】王维(701-761,一说699—761),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汉族,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约公元753年前后在世,与刘长卿为同时代人。
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约天宝十二年(约公元753年)的进士。
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
不朽的失眠PPT17 人教版 (共40张PPT)
意兴阑珊:兴致将尽。
衣锦还乡:古时指做官以后,穿了锦绣的衣服,回到
故乡向亲友夸耀。
笏:古代大臣上朝时拿在手里用以记事的手板。
袍笏加身:身穿官服,手拿笏板,比喻上任做官。袍:
爝焰:小火。 落魄:潦倒失意。
顺遂:事情进行顺利,合乎心意。
一语道破:一句话就说穿。道:说。
拓展延伸
本文借一虚构的故事情节,深刻地揭示 了人生真正的意义所在,告诉人们得与失, 祸与福同生同在的深刻哲理。想像丰富, 也很自然。
想像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多种渠道进行。 请试着完成下题: 1、请你展开联想想像,运用恰当的修辞 手法,将月亮(色)、树影、笛(琴)声 这三个词语扩展成一段话,描绘一幅画面 。
“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 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种心情,就没人 来为我们一语道破。”中,“我们的某种心情” 指什么? 挫折后失落愁闷的心情。
结合课文第17节,分析作者写作此文的用意 是什么?
写作此文用意①说明祸福相依的道理。 ②表达“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人生体验。 ③写给考试失意的学生,希望他们扬起风帆, 让生命重新振作起来。
初读《枫桥夜泊》,你对张继是怎 样理解的?
张继曾是一位希望一展大志的热 血青年,雄心勃勃的他希望自己能实 现报效国家、成就功名的理想。然而, 社会的动荡使他失去施展大志的机会。 深秋,江边,国破,身单,无限的孤 愁,深深的忧伤,使这位漂游的远客 触景伤情,满心愁苦,落笔而成这千 古名句。
理解主旨
凉秋夜半,霜气逼人,月亮下 去了,耳听几声乌鸦的惊叫,眼看 江岸的丹枫和江水中的渔火,船中 的旅客不禁惹起了乡愁,久久不能 成眠。而寒山寺的半夜钟声,又远 远来叩旅人的心扉‥‥‥
制作 嘉祥四中 韩秋英
初中教材第四单元小说单元教学设计
[冲破]抓住一个“盼”字,带动全篇阅读。先对菲利普夫妇“盼”于勒的情节加以复述,突出小说设置的悬念;对菲利普夫妇“盼”于勒的缘故加以复述,突出插叙,造成对照。再引导学生联系小说中大量的细节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深刻地明白得小说的主题。[探讨]A。这篇小说和《故乡》都运用了第一人称,其作用是不是只是增强故事的真实性?B。小说中菲利普夫妇的性格都具有唯钱是亲的特点,在这总的性格特点下两人是不是也有不同呢?[实践]写片断练习。A。观看你周围的人,选择一名,将他的言语动作及外表写出来,表现他的性格特点。B。观看一次活动,将其中某一场面写出来。[拓展]读下面这篇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的小说,想一想它与《我的叔叔于勒》在写作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胖子和瘦子[俄]契诃夫在尼古拉叶夫斯基铁路的火车站上,有两个朋友,一个是胖子,一个是瘦子,遇见了。胖子方才在车站上吃完饭,嘴唇上粘着油,发亮,跟熟透的樱桃一样。他冒出白葡萄酒和fleurd\'orange(法语:香橙花)的气味。瘦子方才跳下火车,拿着皮箱、包裹、硬纸盒。他冒出火腿和咖啡渣的气味。他背后站着一个长下巴的瘦女人,那是他妻子;还有一个眯起一只眼睛的、高个子的男学生,那是他儿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朽的失眠》 设计 [自读导言]1.运用情景再现阅读法去体会主人公张继的失意心境,领 会不朽的失眠含义。
2.反复吟咏张继的《枫桥夜泊》,放飞自己的想像,用心去倾听那 千百年来令人荡气回肠的钟声诉说着什么?3.重点思考作者是怎样成功地 描摹主人公的内心波澜的。
4.注意深入领会作者以《枫桥夜泊》为背景进行小说创作的用意。
解说目的在于指导阅读者全身心投入阅读,挖掘自身的体验与感悟, 以增强阅读者对小说的主体感受能力,激发其阅读的兴奋机制和主动机制。
同时引导其抓主要问题,抓问题的关键。
[自读程序]1.见题设疑。
拿到一篇文章先不要急于进行阅读,要先对文章的题目进行一番思考, 发挥发散思维的能力,或提出一些疑问,或设计一些问题。
如为什么失眠?失眠何以会不朽?2.通读全文。
在设疑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全部感官,在兴奋状态下整体把握小说 的内容。
尽可能发挥想像力,将小说情节再现在脑际,细腻入怀。
3.细品诗句。
要求借助丰富的想像,用心去贴近诗人张继的情感,得出自己深切的
感悟,进而与作者张晓风的创作情感相融合,并谈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4.精读全文。
要求每读一句都要将平面的无声的文字化为立体的有声的画面,努力 走近作者,努力进人主人公失意凄凉的内心,一起失眠。
在逐字逐句地深入细致思考、分析、领悟小说内容,特别是主人公形 象的基础上,注意抓住关键的词、句、段,剖析作者的创作情事,理解其 创作用意。
5.通晓写法。
思考作者是借助哪些手法来传达感情的,最成功最突出的是什么 ?解 说阅读需要有正确的方法和习惯,正确合理的阅读程序有助于阅读者迅速、 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内容。
读前先设疑,利于激发阅读的欲望,通读全文便于把握小说全局,细 品原诗有利于激活阅读者的主体感受,精读设计可以将理解引向深入,思 考写法则可以得到创作的艺术奥妙。
整个自读过程重在启发阅读者的主体参与意识;重在为其创设主动求 知、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因而必须要做到以学习者的自主活动和学习者 之间的交流为主,以教师引导、讲解为辅。
[自读点拨]1.张继与《枫桥夜泊》安史之乱后,中原百姓沦人深重灾 难之中,已中几年进士的张继还没来得及被任用,在这种情况下,他来江 南游历,足迹遍布会稽、吴郡一带,举目无亲,无依无靠,没有官职,生 活艰难。
就在这种国难身贫的困境中,张继那漂泊无依的小船来到了枫桥之地。
那是一个深秋的夜晚, 张继停船在枫桥边, 月亮西沉, 寒霜满天, 点, 愁思满怀,难以入睡。
夜半,姑苏城外的寒山寺传来的钟声,沉重而悠远。
感物伤怀,残月、乌啼、霜天、江枫、渔火、寺影、钟声,与诗人愁 苦的心境交织在一起,他提笔写下这首《枫桥夜泊》,真切自然地抒发了 他旅途寂寞的心情。
2.怎样看失眠"的不朽作者在进行小说创作时,并未依据原诗的由来 进行构思,而有意敷衍了原诗创作的背景,目的是为了使创作更集中、更 典型,从而更鲜明地表达思想主题。
不朽的失眠体现了作者命题之妙,这样命题,易于引起读者的思考, 从而激发其阅读的兴趣。
更为重要的是不朽的失眠道出了作者的感悟,集中体现了文章的主旨。
不朽的不单纯指那场失眠,而是失眠所引发的创作欲望,是诗人感极 而发的传世佳作。
可以说,如果没有失意的张继,也就没有了那次失眠之苦,没有了那 次失眠,也便没有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枫桥夜泊》。
不朽的是一种生活的体验,不朽的是一首生活的华章,不朽的就是这 人类智慧与情感的结晶。
3.怎样理解作者的创作情感创作的过程是作者思想情感表露的过程, 每个作者在创作之后都期盼着与更多的读者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交流。
阅读的过程则是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并与其进行心的碰撞、交流的 过程。
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求阅读者进入作品,用心体会,在阅读的过 程中获得作者传达给我们的信息,进而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这篇小说虽有大量篇幅在细致刻画主人公落榜之后的羞惭沮丧以至 苦愁难眠,但作者并非在体现其落榜失眠的心境。
从小说的结尾部分不难看出,作者所称道的正是那场月寒人悲的失眠, 正是那失眠所致的千古佳句。
《不朽的失与价值不只在那金榜上的荣耀。
历史上榜上有名者可谓不少,而真正被后人记住的又有几人 ?一时的 金榜题名,并不意味着恒久,能被时间和历史铭记的才是价值的永恒。
落榜的失意固然令人伤怀,但榜纸之外的天地更为真实而广阔,而成 功就在每个执著者不远的前方。
4.理解创作的奥妙 1 丰富的想像力文学创作需以想像为翼,从主人 公失眠的因由到一切人眼之景,都进入了作者想像中的意境。
在作者的笔下,张继羞惭沮丧、落魄凄寒的忧伤得以放肆,满心的泪 水得以涌流。
那西斜的残月,那嘶哑的乌啼,那结霜的千草,那尚存的渔火,那自 痛的撞钟无一不是诗人凄惘的伤口,无一不写尽失意、无眠。
那无以疗治的伤痛流满笔端,缀满了诗人惨绿少年的容颜。
作者的想像可谓细腻、丰富,成功地刻画了诗人不尽的沮丧、感伤、 孤寂、凄寒、冷绝的心境,道出了《枫桥夜泊》的情之所致,令人触文动 情。
2 精妙的对比小说一再运用对比手法,精当而鲜明地突出了主人公的
失意心境。
榜纸之大却容不下张继两个字;考中与不中者两样的两下皆知;预期 的荣耀与孤单远游的反差;美丽的古城也成了触动愁情之地;万物皆眠而 惟他独醒;就连那辛苦的夜渔者在既无权工作也无福睡眠的张继眼中也成 了幸福的人……一次次的对照,使主人公的沮丧、感伤、孤寂、凄寒、冷绝 越发清晰而分明,就连那悠扬的钟声,撞在心上也是痛。
由此可见作者对比手法的精妙。
解说主要从课文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入手,对学生自读予以点拨,弥 补学生认识上的不足。
要注意到点拨的深度,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力和欣赏力。
[自读思考]1.初读《枫桥夜泊》,你对张的由来,对此应怎样理解? 解说这两题的设计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开掘自身的感受,提高欣赏能 力;同时了解作品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篇作 品。
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越俎代庖。
参考答案 1.张继曾是一位希望一展大志的热血青年,雄心勃勃的他 希望自己能实现报效国家、成就功名的理想。
然而,社会的动荡使他失去施展大志的机会。
深秋,江边,国破,身举,无限的孤愁,深深的忧伤,使这位漂游的 远客触景伤情,满心愁苦,落笔而成这千古名句。
2.这正体现了创作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特点。
为了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允许对内容进行虚构。
在实际生活中,《枫桥夜泊》是张继无法实现个人志向,在国难身贫 的困境中到江南游历,乘着漂泊无依的小船在枫桥秋夜难眠的抒情之作, 而并非落榜失眠之果。
作者之所以这样构思,是为了使文章的情节更加集中、典型,从而更 利于文章主题思想的表达。
摘自《语文教学通讯》2002 年 6 月《不朽的失眠》教案设计由范文先 生网教案频道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