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2最新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重点知识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重点知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韵文:指有韵的文章,有完全的韵文,也有不完全的韵文。

2.平水韵: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 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

南宋平水刘渊,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 韵,后人渐为106 韵,被成为平水韵,一般叫“诗韵”。

3.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

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

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

4.粘5.对6.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

合起来叫作拗救。

7.对仗:诗歌特别是近体诗中,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为对仗,这是正格。

另外又一种情况,只要求字面相对即词类相同,不要求句法结构相同。

对仗一般平仄相对。

同类的词相对是工对。

8.流水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

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也就是说出句与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

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9.借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

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令一词相对。

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取“寻常”本为“平常”之意,但又为古代测量单位,借对数目。

填空1.押韵分为三种:①句句押韵。

②隔句押韵。

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

如《诗经》③交韵。

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2.姚鼐《古文辞类篹》把文章分为十三类。

3.《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

主要特点铺陈事物。

4.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分赋为古赋、俳赋、律赋、文赋四种。

①汉代为古赋,又称辞赋。

一般较长,多用问答体的形式,韵文中夹杂散文,句式以四六言为主。

②六朝赋是俳赋,又叫骈赋。

篇幅短小,用韵。

骈偶、用典,实际为押韵的骈体文。

③律赋,是唐宋时代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试体赋。

押韵严格限制,由考官命题,出八个韵字,规定八类韵脚,所以说八韵律赋。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2)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2)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一、文字部分1、甲骨文:簡稱甲文,指近代以來發現的商周時期寫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也叫貞卜文字、殷墟書契等。

2、金文:商周時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鐘鼎文、青銅銘文等。

3、大篆:指春秋戰國時期流行于秦國一帶的文字,也叫籀文。

廣義的大篆還包括商周時期的甲骨文、金文等。

4、小篆:指秦統一六國後,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國文字而確立的秦國官方文字,也稱秦篆。

5、籀文:舊說是周宣王時太史籀所著《史籀篇》中的文字,現在一般認為是指春秋戰國時期流行於秦國的大篆。

6、古文:文字學上主要指戰國時期流行於東方各諸侯國的文字,后来也叫战国古文。

7、奇字:戰國時期六國古文的一種別體,可能是對戰國時流行于六國的文字加以變異而來的。

8、今文:文字學上特指漢代流行的隸書。

9、古文字: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戰國古文等。

10、今文字:指漢代隸書以後的文字,包括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11、隸變:指發生秦漢時期由秦國篆文、六國古文演變為隸書的過程。

這一過程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12、隸定:指用隸書(後來也包括楷書)轉寫戰國以前古文字的過程。

13、小學:原指古代的初等教育機構,後來又指傳統的語言文字學,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等。

14、六書:指中國古代分析漢字構造的六種方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一般認為后兩種是用字方法。

15、四體二用:四體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四種造字方法,二用指轉注、假借兩種用字方法。

16、初文:文字學上指反映一個字造字本義的初始寫法,如“止”是“趾”的初文,“采”是“採”的初文。

17、本字:指表示本義的字,與“借字”相對。

18、通假:古代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法,也叫“通借”、“古音通假”。

19、通假字:用來代替某種意義的本字的音同音近的字,也叫“借字”。

20、古今字:歷史上先後產生的表示某一相同意義的字,先產生的叫“古字”,后產生的叫“今字”。

最新整理的古代汉语名词知识及解释_New

最新整理的古代汉语名词知识及解释_New

最新整理的古代汉语名词知识及解释古代汉语名词知识及解释前言:《康熙字典》成书于清代康熙五十五年,共收字四万七千多个。

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这本字典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以笔画为序,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注音后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其注音采用反切法、直音法、叶音法;释义则罗列旧说、排列古注、分别义项、引例为证。

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对其错误进行纠正,是查阅《康熙字典》时的重要参考著作。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

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

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域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10、简繁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

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

如礼礼、气气等。

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

如后后、适适、征征、余馀。

11、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

在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疏: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新生的注解体式。

②疏,就是疏通意义的意思。

这一体式还有“义疏”、“正义”等别名。

③它是既注释典籍原文,又解释这些典籍中前人的传注。

④南北朝以后这类注解的代表作有如:唐贾公彦《仪礼注疏》、宋邢昺《论语注疏》、清郝懿行《尔雅义疏》等等。

2.集解:①或称集注、集释,是产生于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特别的注释体式。

②主要是由注释者汇集各家对同一典籍的注解,并阐明自己的意见。

③集解的特点是博采众家之长,使读者一目了然。

客观上往往能保留了一些已佚的古注本。

④这类注解代表作有:魏何晏《论语集解》、清王先谦《庄子集解》等等。

3.正义:①是疏的别称,是隋唐以后一种新生的注解体式。

②它也是既注释典籍原文,又解释这些典籍中前人的传注。

③代表作有:唐孔颖达《五经正义》、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清刘宝楠《论语正义》、清焦循《孟子正义》等等。

4.反切:①是古人用得最普遍的一种注音方法。

②大约起于汉末,最初叫“反”又叫“翻”。

唐人忌讳“反”字,又改为“切”字。

③就是用两个字拼出一个音来。

例如“相”音息亮反,就是“息”和“亮”相拼,得出“相”的读音。

④反切是根据声韵特点来拼音的,切上字代表被切字的声母(包括零声母),切下字代表被切字的韵母(包括声调)。

⑤因为语音的发展和反切的时代局限,反切有时无法准确注音,不过反切方法经过长期使用改进,大大改善,基本上做到了二字连读成为一音。

⑥反切方法与今天的汉语拼音相比,局限与落后是显而易见的。

5.如字:①古书注解中,表示某字当读本音。

凡字用本义,按照本音读的叫做如字。

②例如,“卫侯来会葬。

”(左传·隐公元年)注:“卫国在汲郡朝歌县。

”《释文》:“朝,如字。

”就是说“朝”应该读本音(zhāo)。

③又如,《史记·项羽本纪》:“以恶食食项王使者。

”张守节《正义》:“上如字,下音寺。

”这里是说前一个“食”字按平常本来读音去读,后一个“食”字要读特殊的“寺”音。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隶变: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

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

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

2.异体字: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字形不同的汉字。

3.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4.古今字:古今字是指文献中记录同一个词项而不同时代使用了不同字符的“历时同词异字”现象。

5.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6.《尔雅》:是辞书之祖。

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

还是中国古代的典籍——经《十三经》的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是研究上古同音义词的重要著作,它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作者不可考,多认为是古代小学家们逐渐集录而成的,大约开始编撰于战国中后期,至汉代形成现代所见的规模,共收录上古时期的词语4300多个。

按词语的内容归类分卷,共分19卷,如释天,释地,释言7.《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编,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全书共分15卷(1——14卷为本文,15卷为叙)。

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本义、辨识音读的字典,也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字训诂著作之一。

作者总结了汉字构造的“六书”理论,首创部首排检法,所收9353个汉字(另有重文1163个),依据540个部首分部排列,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的本义8.本义:指一个词的最初含义。

9.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10.偏义复词:古文中,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词使用,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只起作陪衬音节的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

11.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

12.词类活用: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13.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最全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期末必备,考研必背)

最全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期末必备,考研必背)

最全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期末必备,考研必背)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

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

如“毛”,“莫袍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

如“有缓急,非有益也。

”“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

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

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

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XXX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

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XXX的《说文解字》以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心、形声、转注、假借。

只需象形、指事、会心、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分解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经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

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

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大全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1、词头附加在词前,只表示词性的一种词的构成部分,它没有词汇意义。

2、词尾附加在词后,只表示词性的一种词的构成部分,它没有词汇意义。

3、阴声韵音韵学术语。

凡韵母没有韵尾,或有韵尾而韵尾是元音的韵部,叫阴声韵。

4、阳声韵音韵学术语。

凡韵母以鼻辅音-m、-n、-?收尾的韵部,叫做阳声韵。

5、旁转音韵学术语。

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的阴声韵和阴声韵、阳声韵和阳声韵、入声韵和入声韵之间的相互转变。

6、舌头音音韵学术语。

按发音部位而划分的声母的一类,即今“舌尖中音”中的塞音和鼻音。

三十六字母中的舌头音是“端透定泥”。

7、对转音韵学术语。

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的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之间的相互转变。

对转有“阴阳对转”、“阳入对转”、“阴入对转”之分。

8、《经典释文》简称《释文》,唐陆德明着。

它汇集了唐代以前各家给先秦13部经书所做的注释,是我国早期别具风格的音义总集之一。

先秦古籍中的注音,一般都摘自《经典释文》。

9、如字训诂学术语。

指的是某个字按照它常见的读音来读,而且要用本义。

这一般是相对于变读或改字而言的。

10、五音传统音韵学从发音部位的角度对三十六字母进行分析所得出的类别。

包括喉、舌、齿、唇、牙。

11、律诗近体诗的一种,全诗一般共八句。

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种,分别简称“五律”、“七律”。

也有句数超过八句的,称作排律。

12、传注释术语,这种注解方式主要注解古书中的字句或大义。

“传”有“传述”之义,把古书的大义传述后人。

13、读曰注释术语,主要用来作注音的术语,这个术语一定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注释时,既注音,又释义。

14、叶韵语音是发展变化的。

《诗经》中本来押韵的字,到了六朝以后,人们念起来感到有的不押韵了。

但当时的人并不了解古今语音变化的情况,为了使这些显得不押韵的诗句念起来能够押韵,有的人就按照现实读音来改变《诗经》韵字的读音,以求得语音上的和谐,这就是“叶韵”。

叶韵是指一种错误的注音方式。

15、反切古代字典辞书用得最多的一种注音方法。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1、名词解释2、写出与繁体相对应的简体3、参照图像分析造字法4、解释句中加点字(实词)5、分析特殊句式(语法一)6、词义引申(用图像表示)7、断句及解释加点词句《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宫之奇谏假道》《晋灵公不君《齐晋鞌之战》《史记》:《孙膑》《毛遂自荐》《魏公子列传》《聊斋》一、名词解释1、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的系統,是最重要的輔助、擴大和完善語言的交際作用的工具.2、漢字:就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的系統,包括漢字所有的構字部件、漢字中所有的字、漢字的書寫規則,以及作為漢字標記語言的輔助性符號的標點符號及其使用規則。

(漢字是一種以象形字為基本構字部件的表意體系文字.)3、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一种造字法。

4、指事:运用指示性符号来指称物体中的一部分或表现抽象概念的造字法。

5、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代表某种物体的图形以表示新义的造字法.6、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声音、以形符表示词义类属的兼表声义的造字法.7、假借:就是本来没有这个字,靠借来的同音字寄托所写词的意义.8、古今字:也就是分化字,是把分化前一字写多词时期的字称古字,把以后分化出来的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今字。

9、異體字:又稱或體字,是指共寫同一個詞的不同的書寫形式。

10、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语素组合而成的。

其中只有一个语素有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充当一个音节的陪衬作用.11、同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语素构成的。

12、叠音词:又称重言词,是重叠两个相同音节而成的双音词。

13、连绵词:是由两个字连缀在一起,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表示一个意义。

14、古用今废词:是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了的字。

15、古今传承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和书面语里的词。

16、本义:是指词的本来的意义。

是指造字时代的词义,而不是汉语发生时代的原始义或最初义。

17、引申义:在本义的基础上繁衍派生出来的意义。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2)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2)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2)⼀、名词解释(古书注解)1、类型①传:解说经⽂字词句并阐明经义。

②笺:有补充与订正传的意思,⼀⽅⾯对传中简略隐晦的地⽅加以阐明,另⼀⽅⾯,把不同于传的意见提出,使可识别。

③集解:將各家的解说汇集在⼀起或者兼采诸家之说对经传进⾏通释都叫做集解。

④疏:不仅解释正⽂,⽽且还给前⼈的注解做注解。

疏即义疏,,疏通其义的意思,或稱作“义注、正义、疏义”等,简称“疏”。

⑤正义:得名于“解释经传⽽得其正义”,与“疏”名异实同。

⼀般把官修的“疏”称作“正义”。

⑥章句:即离章辨句。

除解释字词句外,还要说明句意及全章⼤意,指出全篇的题旨,分析篇章结构等2、术语如字:它表⽰在这特定的上下⽂⾥,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读。

犹:注解术语,该术语往往⽤近义词作注,或者是⽤引申义解释本义。

相当于现代的“等于说、相当于”。

⽈、为、谓之:注解术语,主要⽤来解释词义,还可以区分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异谓:注解术语,主要⽤来解释词义,其后的话语往往⽤来说明前⾯的词语所指的范围或⽐喻、影射的事物。

貌、之貌:注解术语,⼀般⽤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说明被释词是表⽰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

相当于现代“……的样⼦”。

之⾔、之为⾔:注解术语,⽤读⾳相同或相近的词来作注释。

读为、读⽈:注解术语,常⽤于以本字来解释假借字。

读若、读如:注解术语,主要⽤来作注⾳,有时也可以⽤本字来说明假借字混⾔,析⾔;当作当为或作、或为:校勘术语,常⽤来说明不同版本的异⽂。

当作、当为:校勘术语,⼀般⽤来纠正古书中的误字。

衍⽂:也叫“衍、衍字”,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增加的字。

脱⽂:也叫“脱、夺字”,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脱落的⽂字。

⼆、字词解释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丑2、故有⽆相⽣,难易相成:存;成就;相⽣:互相依存3、长短相形,⾼下相倾:表现,显现;倾斜,等于说依靠4、⾳声相和,前后相随:⾳:和声;声:单⾳和:和协5、处⽆为之事:⾏……之事;顺其⾃然,⽆为⽽治6、万物作焉⽽不辞:兴起;不⼲预7、⽣⽽不有,为⽽不恃:据为私有;依靠⽽获取8、三⼗辐共⼀毂:车的辐条;车轮中⼼有圆孔的圆⽊9、埏埴以为器:以⼟和泥,揉和;黏⼟;⽤⽔和黏⼟10、凿户牖以为室:房门;窗⼦11、故有之以为利,⽆之以为⽤:实利12、天之道其犹张⼸欤:规律;把弦安在⼸上13、⾼者抑之,下者举之:把弦压低;把弦升⾼14、有馀者损之,不⾜者补之:减少15、损不⾜以奉有馀:供养16、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有德的⼈17、是以圣⼈为⽽不恃,功成⽽不处,其不欲见贤邪!:居功;表现出18、⼩国寡民:使动,使⼩,使寡19、使有什伯之器⽽不⽤⼗倍;通“百”,百倍;21、虽有甲兵,⽆所陈之陈列22、使民复结绳⽽⽤之。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读书笔记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读书笔记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读书笔记古代汉语名词解释读书笔记古代汉语名词解释读书笔记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

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

如毛,莫袍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

如有缓急,非有益也。

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

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

,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

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

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

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

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完整古代汉语常考知识及名词解释汇总,推荐文档

完整古代汉语常考知识及名词解释汇总,推荐文档

一、古代汉语常考知识及名词解释汇总(大二上)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丨)、撇(丿)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成书于清代康熙五十五年,共收字四万七千多个。

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这本字典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 部,以笔画为序,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注音后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其注音采用反切法、直音法、叶音法;释义则罗列旧说、排列古注、分别义项、引例为证。

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对其错误进行纠正,是查阅《康熙字典》时的重要参考著作。

3、《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 年中华书局。

按照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4、《辞源》1915 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采用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 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 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5、《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采用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 部首。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2)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2)

第一章文字隶变:从篆书演变为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古文字演变为现代文字的起点,文字研究者把这种演变称为隶变。

隶变彻底地去除了篆书中遗存的图画意味,使汉字几乎完全丧失了象形性,从而进一步声化和符号化,使原本“厥意可得而说”的汉字造字之意变得不可说解。

结束了汉字的古文字阶段,使汉字进入到更为定型的今文字阶段,主要表现在同化和分化。

同化:即小篆中的不同部件在隶书中被归并为同一形体。

分化:即小篆中同一字或同一部件在隶书中变为不同的字或不同的部件。

讹变:是由于人们误解字形或为了书写的方便而产生的字形变化。

简化:人们受到简易律的制约,要求汉字的形体简单易写的演变趋向。

主要表现在图形线条化、符号化,简省部分构件,以较少的笔画改写部分构件或整个字形。

简化是汉字发展中体现出来的主要趋向。

繁化:是人们在区别律的制约之下,认读的人希望汉字的形体彼此之间要有区别,以便辨认理解。

主要表现在增加笔画,增加构件。

古今字:又叫分别字或区别字,是指古今两个时代先后产生的记录同一个词的两种字形。

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

比如华和花,州和洲。

通假字:古人在书写某个词的时候,放着本字不用,临时借用的字叫假借字,简称借字。

如畔和叛,蚤和早。

异体字:是指形体相异,读音、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相互替代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

如岩嚴,泪淚。

繁简字:就是同一个字笔画繁简不同的两种写法。

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

如复複众眾。

俗字:指那些不见于《说文》,不能施于高文大典,不合于六书标准,民间所惯用的浅近字体。

第二章词汇常用词:主要指那些自古以来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都经常用到的,跟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词,其核心就是基本词。

常用词是词汇系统的核心部分,它起着保证语言的连续性和为创造新词提供基础的重要作用。

同义复词:两个词根的意义相同或相近,可以互相说明。

如宫室、焚烧。

偏义复词:一个复合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合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

古代汉语第二册要点整理

古代汉语第二册要点整理

古代汉语第二册要点整理解词——一、礼记P210(第一册)丘未之逮也(逮:赶上)男有分,女有归(分:职分,职务归:出嫁,这里指夫家)礼仪以为纪(纪:纲纪,准则)二、孟子P286(第一册)许子以斧头甑爨(以:介词:引介动作行为的工具,用)或劳心,或劳力(或:代词,有人)五谷不登(登:成熟)禽兽逼人(逼:威胁)树艺五谷(艺:种植)辅之翼之(翼:保护)孔子没(没:通“殁”,死)门人治任将归(任:担子,指行李)三、孟子P371(第二册)众闻则非难(非:非难,责备)至杀不辜人也(辜:罪)情不知其不义也(情:诚,实在)四、老子P374(第二册)长短相形(形:表现,展现)凿户牖以为室(户:房门牖:窗户) 小国寡民(寡:用如动词,使动用法)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甘、美、安、乐全是,以...为甘、美、安、乐)五、庄子P378(第二册)志怪者也(志:记载)我决起而飞(决:迅速的样子)之二虫又何知(之:指示代词,这)而徵一国者(徵:信,这里做取信讲)魏王贻我大瓠之重(贻:送给)今一朝而鬻技百金(鬻:卖)庖丁释刀对曰(释:放下)六、荀子P400(第二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凭借水:名词作动词,游泳绝:横渡)七、吕氏春秋P405(第二册)闻而审(而:假设连词,如果)凡闻言必熟论(熟:深透)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草莽:民间)得失之节也(节:关键)有读史记者曰(史记:记载历史的书)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乙亥:干支纪日法)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类:像经:界,界限)缘物之情及人之情(缘:循着,顺着)八、韩非子P409(第二册)五蠹(蠹:蛀虫)夫离法者罪(离:通“罹”,触犯) 工文学者非所用(工:擅长,精通)其父窃羊,而谒之吏(谒:禀告)报而罪之(报:判决)三战三北(北:败走)拔城者受爵禄(拔:攻陷)其言谈者必轨于法(轨:用如动词,遵循)既畜王资而承,敌国之衅(衅:缝隙,这里引申为破绽、弱点的意思)以疑当世之法(疑:惑乱)修治苦窳yǔ之器(苦:粗劣)而侔农夫之利(侔:通“牟”,谋取)九、诗经P472(第二册)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2)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2)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2)古代汉语名词解释24、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

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

25、对仗:诗律术语。

指诗歌中词句的对偶。

可以两句相对,也可以句中自对。

对仗一般用同类句型和词性。

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中间两联须对仗,首尾两联不用对仗。

绝句不用对仗。

对仗的类型有工对、宽对、借对、流水对等。

26、流水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

指一联中相对的两句关系不是对立的,且单句意思不完整,合起来才构成一个意思,似水顺流而下,故称。

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7、借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

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令一词相对。

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取“寻常”本为“平常”之意,但又为古代测量单位,借对数目。

28、破读:又称“读破”。

它是通过改变一个字的原来读音以区别意义或词性的方法。

例如“衣”字,读yī是本义,表示“衣服”的意思;读yì是破读,表示“穿衣”的意思,词性由名词变为动词。

29、词调:本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后指把前人每一种词调的作品的句法和平仄分别加以概括,从而建立的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

30、词牌:词调的名称,如“浪淘沙”、“念奴娇”等。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2017-04-09 08:52 | #2楼1. 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

2. 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

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3 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4. 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六书: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

3、指事:是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或抽象概念造字法.4、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达新义的造字法.5、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

6、假借:是利用字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形式以记录新词的用字法.7、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8、古今通用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的词。

9、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10、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

11、假借义:是从音同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

12、单音词: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13、复音词:具有两个或几个音节的词就是复音词。

14、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词素起辅助作用。

15、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词素组合而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16、单纯复音词:从音节上说,它属于复音,而就结构上说,它又是具有一个词素的单纯词。

17、合成复音词:由两个或几个词素按照一定的构词方式组合而成的复音词。

18、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19、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20、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21、数量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一、音韵学1、开展历史:①上古音:指周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古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古音学;②中古音:指隋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今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今音学;③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音系为代表。

④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即北京音系〕为代表。

2、反切:反切是一种传统的、较为科学的注音方法,也是我国古代使用得最为广泛的注音法。

反切是用两个汉字配合起来为另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

构成反切的两个汉字,第一个叫做反切上字,第二个叫做反切下字,被注音的字叫做被切字。

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作为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

二者相拼,就拼出了被切字的音。

如“攀,普班切〞、“张,照帮切〞。

3、双声、叠韵:双声,即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参差〞“仿佛〞“蜘蛛〞;叠韵,即两个字的韵母相同,如“苍茫〞“蹉跎〞“彷徨〞。

古代连绵词多是由双声叠韵构成的。

反切,就是运用双声叠韵原理创造出来的注音方法。

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双声,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叠韵。

如“渴,苦曷切〞,反切上字“苦〞与被切字“渴〞双声,反切下字“曷〞与被切字“渴〞叠韵。

4、字母:传统音韵学里,声母称为声,又叫做“纽〞、“声纽〞。

把具有双声关系的反切上字加以归纳,就可以得出反切上字的类别。

每一类反切上字代表一个声母,从同类汉字中选出一个汉字作代表,作该声母的标目字。

这类标目字就是字母。

如?广韵?,表示[t]的声母反切上字有“端〞、“德〞、“冬〞等,从中选取“端〞字作代表。

这样,[t]声母就成为“端〞母了。

字母又称“母〞。

唐末和尚守温首先提出三十字母。

到了宋代,音韵学者又在此根底上增补成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影喻晓霞、来日〕5、五音、七音:是早期音韵学著作队声纽进行归纳分析时所用的术语。

古代汉语考试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考试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考试名词解释古代汉语、考试名词解释1、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如:目、舟、鸟、手、网。

指事的主要特点是用记号指出事物的特点。

如:亦、寸、本、刃、上。

会意的主要特点是组合两个以上的形体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

如:从、北、莫、休、明。

形声的主要特点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

如:吐、忙、胡、破、故。

关于转注,学术界看法还不一致。

一般认为,它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同部,字义同源。

如:考与老,呻与吟,讽与诵,空与窍,谀与谄,忧与愁等。

它不是一种造字方法,而是一种释义条例。

假借的主要特点是有词无字,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

如:“然”是“燃”的古字,本义是燃烧,后假借为代词“然”;“新”是“薪”的古字,本义是砍柴,后假借为新旧之“新”;“莫”是“暮”的古字,后假借为无定代词;“其”是“箕”的古字,本义是簸箕,后假借为代词;“而”本义是胡须,后假借为连词。

2、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类词的功能。

这就叫做词类活用。

3、夏历:我国以建寅之月为岁首的历法,始于夏代,故称夏历。

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直到清末一直沿用。

今天所谓旧历,也指夏历。

4、行中书省:简称“省”或“行省”,是始于元代的一级行政区划单位。

“行中书省”的意思是中书省的行署。

本来是临时设的,后来成为固定的行政区划。

5、二千石:汉代对郡守的通称。

因汉代郡守的俸禄为二千石,故称。

6、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个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一些有名望的学者死后,其门人或亲友往往也为其加谥号。

7闰月:阴历、一年实际上不到一个太阳年,约三年相差一个月,为解决阴阳历的矛盾,历法上需置闰,即三年闰一个月,五年闰两个月,十九年闰七个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最新名词解释
1、韵例: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在韵文中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2、韵部:古韵学家把古代韵文押韵的字分成类,每类叫一个韵部。

3、叶音:也称叶韵。

南北朝以后的人读前人的韵文感到不押韵,就临时改变其中一些押韵的字的读音,使韵脚和谐。

这是由于不懂古今语音不同所致,是错误的。

4、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借用同音近音字表示,两个字本来形体不同,意义不同。

如“蚤起”,“蚤”通“早”。

5、三十六字母:音韵学术语。

字母是古代用来标记声母的代表字,三十六字母,大致反映了唐宋时代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按发音部位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五类,称为“五音”。

三十六字母是见溪群疑等。

6、连绵字:两个字联缀在一起不能分开来讲的双音节词。

从语言的角度来讲,就是“连绵词”。

连绵字可以分为三类:双声字、叠韵字、非双声叠韵字。

有人把“叠字”(或称重言)也列入连绵字之内。

7、传:训诂学术语。

指解释经义的一种体式。

8、注:训诂学术语。

是一种解释经书词句意义,兼及订正衍讹的训诂体式。


间抒己见的一种体式。

申发旧注原意,笺:训诂学术语。

补充、9、
自东汉郑玄所作的《毛诗笺》。

郑玄解《诗》依据毛传,从此名源。

笺“”而引申生发,更下己后人注书,意,故名之曰或宗主一
家,并博引诸书以证之,亦称为“笺”。

10、疏:训诂学术语。

指疏通旧注并加以引申发挥的一种体式。

“疏”之名源于南北朝时讲论佛家的经典,当时称为“义疏”。

唐时,“疏”也称为“正义”,“正义”也就是厘正、阐发前人的义疏。

11、衍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

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12、脱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

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

2222
黄老学说是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

始于战国盛于西汉,黄老学派以道家为主并兼采阴阳、儒、法、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老庄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但是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13、押韵分为三种:
A、句句押韵。

B、隔句押韵。

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

如《诗经》
C、交韵。

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
14、《诗经》押韵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15、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

《诗经》押古韵。

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
16、注解古书开始于汉代。

17、注解常见的情况有下列四种:
A、释词。

B、串讲。

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

C、通释全章大意。

使文章的意义更为明确。

D、释词并串解
18、常见古书术语:
A、曰、为、谓之。

被释词放于其后。

不仅用来释义,且用于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差别。

B、谓。

被释词放于其前。

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

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

C、貌。

于动词或形容词后。

被释词往往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

等于“?的样子”。

D、犹。

释者与被释词往往是同义或近义关系。

等于“等于说”。

上面单纯用于释义。

E、之言、之为言。

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外,释者与被释词有时是同音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F、读为、读曰。

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读如、读若。

一般用来注音。

有时说明假借字。

G.
19、唐人为汉下其他古书注释。

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和张守节《史记正义》;唐代李善注和五臣注萧统《文选》。

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20、郭象注和成玄英注《庄子》。

21、如字,通常表示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

有时一个字下注“如字”,又注别的反切或直音,表明这个字在特定的上下文里传统有不同的读法。

22、古书常常有一字异读的情况。

不同的读音往往表示了词义或词性的不同。

异读有时只是音调的差异,有时不仅是声调、词义上的差异,还有词性上的转变。

23、利用四声区别词义和词性,是汉语的特点之一。

24、朱熹:《周易本义》、《诗集传》、《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楚辞集注》等。

25、清代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

26、阮元为《十三经注疏》作《校勘记》。

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27、姚鼐《古文辞类篹》把文章分为十三类。

28、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因素的总和,包括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

)如果有的话(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韵29.
30、诗韵: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

31、韵脚: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

汉语诗韵一般放在句尾,习惯上叫韵脚。

32、韵例: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33、换韵:不一韵到底,中途变换成不同的韵押韵的押韵方式,交韵的情况不是。

34、天籁:民歌随口而唱,随口用韵,随时换韵的情况。

/35、叶韵:古人为了说明《诗经》的押韵和谐,认为某字是改读某音,就是“叶韵”,或称“叶句”(叶,同“协”,和谐之意)。

36、叶音法:一种应该否定的注音法。

古人认为押韵可以临时改变读音,以求和谐,没有根据。

37、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现代汉语中“珍珠”,“微妙”在先秦是双声。

38、叠韵:两个字的韵母相同,韵头不同也可以,如现代汉语中“光芒”。

39、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借用同音近音字表示,两个字本来形体不同,意义不同。

如“蚤起”,蚤通早。

40、三十六字母:传统认为,有三十六字母,字母指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反映了唐,如见溪群疑等,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母
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

而上古的声母现在研究为三十二个,被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
41、连绵字: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或有双声叠韵的关系,如玲珑、徘徊、参差,或没有,如蜈蚣、妯娌,或同音相重复,如匆匆、津津。

42、疏: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

《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唐代孔颖达等正义。

传指阐明经义,笺指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

43、《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十三经注疏》多为汉朝或魏晋人的注。

44、合韵:就是邻近的韵互相通押。

大约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非入声韵和入声韵通押;第二种是韵母近似通押,大约就是用eu押au。

古韵三十部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它不但用于《诗经》,而且还用于同时代的其他诗歌韵文。

45、韵目:每一个韵部选用一个字作为代表,(1分)这个代表韵部部类的字叫韵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