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考研教育学冲刺复习外国教育史部分
教育学考研之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考研之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中外教育史考查目标1.系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准确理解有关中外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
3.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中外教育史实,总结经验与教训,为现实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启示。
中外教育史考点解析对中外教育史的内容,复习时首先应该对其总体内容有一个宏观上的把握。
中外教育史均分为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三个部分,复习时应注意各部分之间的划分是怎样的以及这样划分的依据,这有利于考生对中外教育史的整体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形成知识框架,为识记具体内容时提供帮助。
1.中国古代教育本章是教育思想史考查得较多的章节,考点非常多。
该部分分成六大部分,把从原始社会学校教育的萌芽到洋务运动之前的几千年的中国教育史做了一个全面梳理,内容相当庞杂,但是同学们可以打破大纲的知识点排列方式,重新组合整理。
古代教育可以按照教育思想史、教育制度史、学校改革史三个维度进行划分:把孔丘、孟轲、荀况、墨家、道家、法家、战国后期教育论著、董仲舒、王充、颜之推、韩愈、朱熹、王守仁、黄宗羲与颜元的教育思想总结成思想史,穿成一条线;把西周的教育制度、独尊儒术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察举制度、隋唐教育体系、科举制度及其演变等内容归入教育制度史,穿成另一条线;把官学、私学,稷下学宫、太学、郡国学与洪都门学、国子学、四馆与总明馆、书院的发展、私塾的发展等知识归类为学校改革史,穿成第三条线;这样三条主线把古代教育史内容分割明确,比较便于记忆和复习。
经过分析,以往古代教育史主要以选择题、辨析题和简答题的方式考查,但是在2012年的分析论述题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灵活及综合的考查。
大家复习时注意灵活改变策略。
选择题:本章所有知识点都可能通过选择题来考察;辨析题、简答题和分析论述题:孔丘的教育思想、孟轲的教育思想、荀况的教育思想、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以及私人讲学时期各家的教育思想、朱熹的教育思想、王守仁的教育思想、颜元的教育思想、颜之推的教育思想、韩愈的教育思想等。
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外国教育史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的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发展历程,探讨教育制度的演变、教育理论的发展以及教育实践的变革。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一些外国教育史的重要内容,以帮助读者巩固对该领域的理解。
古代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和古希腊时期。
在古埃及,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国家官员和祭司,培养他们的领导才能和宗教信仰。
而古希腊则是教育的发源地,以雅典为中心的古希腊教育注重培养公民的品格和道德,强调身体锻炼和智力开发的平衡。
中世纪的欧洲教育主要由教会掌控,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虔诚的基督徒。
教会学校是当时最主要的教育机构,贵族子弟和教士的子女都在教会学校接受教育。
这些学校主要教授拉丁文、神学和哲学等内容,培养学生成为教会的一员。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教育发生了重大变革。
人们开始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也更加多元化。
人文主义教育成为主流,强调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大学也开始涌现,成为知识的中心和学术交流的平台。
17世纪和18世纪是欧洲教育史上的启蒙时代。
启蒙运动的理念强调理性和科学,对传统的宗教和封建主义进行了批判。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推动社会的进步。
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者如洛克、孟德斯鸠等人对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19世纪是工业革命的时期,也是现代教育制度形成的阶段。
工业革命的兴起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人们开始重视普遍教育的重要性。
各国相继建立了公立学校体系,实现了普及教育的目标。
同时,教育内容也逐渐多元化,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等学科开始受到重视。
20世纪以来,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阶段。
世界各国的教育制度开始相互借鉴和交流,国际教育组织的成立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
教育的目标也逐渐从知识传授转向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总结起来,外国教育史的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变革和演进。
全国2015年10月自学考试中外教育简史考前密卷和答案
全国2015年10月自学考试中外教育简史考前密卷和答案课程代码:00464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先秦私学中哪家的教学内容主张包括科学技术知识( B )上3-51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2.《劝学篇》的作者是( D )上6-197A.梁启超B.康有为C.蔡元培D.张之洞3.“独尊儒术”文教政策何时开始确立( B )上4-74A.秦代B.西汉C.东汉D.晋代4.王充主张培养的最理想的人才是( D )上5-124A.儒生B.通才C.文人D.鸿儒5.创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定县实验区的教育家是( B )上7-232A.梁漱溟B.晏阳初C.邰爽秋D.陶行知6.《进学解》的作者是( C )上5-132A.朱熹B.柳宗元C.韩愈D.颜之推7.1905年清政府在中央设立的教育行政机构叫( C )上6-195A.国子监B.国子学C.学部D.教育部8.《传习录》的作者是( D )上5-151A.朱熹B.吕祖谦C.陆九渊D.王守仁9.明末清初实学教育思想代表人物是( D )上5-158A.王守仁B.朱熹C.周敦颐D.王夫之10.主讲于漳南书院的实学教育家是( B )上5-167A.王守仁B.颜元C.王夫之D.朱熹11.民生本位教育实验的倡行者是( D )上7-233A.梁漱溟B.晏阳初C.陶行知D.邰爽秋12.道尔顿制教学法于何时传入中国并进行试验?( D )上7-230A.1919年B.1920年C.1921年D.1922年13.中国第一个实施义务教育的正式法令《强迫教育章程》制定与颁布于( B )上7-220 A.1898年B.1906—1907年C.1900年D.1902年14.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教育家是( A )上7-223A.黄炎培B.陶行知C.蔡元培D.梁漱溟15.南京鼓楼幼稚园的创办人是( B )上7-219A.陶行知B.陈鹤琴C.张宗麟D.黄炎培16.近代欧洲提出“要素教育论”的教育家是( B )下5-412A.卢梭B.裴斯泰洛齐C.福禄培尔D.斯宾塞17.对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产生直接影响的另一位雄辩术教育家是( D )下1-307A.奥古斯丁B.托马斯·阿奎那C.凯萨D.西塞罗18.前苏联1931年9月5日颁布一个重要的教育改革决定是( C )下6-476A.“关于教学大纲的决定”B.“关于课程改革的决定”C.“关于中学和小学的决定”D.“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19.20世纪50年代美国要素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是( D )下7-505A.贺拉斯·曼B.布鲁纳C.帕克D.科南特20.德国教育家凯兴斯坦纳主张国家要开设公民教育和( B )下7-487A.实科学校B.劳动学校C.技术学校D.文科学校21.美国在19世纪上半叶为创办公立学校而制定法律,规定办学经费主要来自( A )下4-371 A.国家拨款B.地方税收C.企业资助D.社会捐赠22.最早提出“教育性教学”的近代德国教育家是( D )下5-414A.洪堡B.费希特C.第斯多惠D.赫尔巴特23.1840年最早把幼儿教育机构命名为“幼儿园”的教育家是( C )下5-422A.裴斯泰洛齐B.斯宾塞C.福禄培尔D.赫尔巴特24.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长期生活和工作过的一所实验学校是( C )下7-529A.巴库学校B.土库曼学校C.帕夫雷什学校D.新西伯利亚学校25.首创成绩测验及其量表的心理学家是( D )下7-492A.帕克B.莫伊曼C.赖伊D.桑代克26.美国教育家杜威倡导的教育理论是( C )下7-493A.改造主义教育理论B.要素主义教育理论C.实用主义教育理论D.科学主义教育理论27.联邦德国战后颁布的一个统一教育制度的法令是( B )下6-453A.“教育改革法令”B.“汉堡协定”C.“高教改革法令”D.“中小学改革法令”28.结构主义教育流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 A )下7-516A.布鲁纳B.科南特C.贺拉斯·曼D.杜威29.美国在独立前创办的九所高等学校完全是仿照哪个国家高等学校建立的?( D )下4-369 A.法国B.德国C.俄国D.英国30.前苏联最著名的幼儿教育家是( C )下7-522A.凯洛夫B.赞科夫C.克鲁普斯卡娅D.马卡连柯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复习纲要
、外国教育史一、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1.巴比伦的教育(1)巴比伦的学校:宫廷学校,培养政府的高级官僚,寺庙学校,书吏学校(又称泥板书社),培养通晓文字的低级人才;(2)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①寺庙学校,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等教育,除学习读写以外,还学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学等。
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②书吏教育,第一阶段教授读写;第二阶段是将学生分派到相应的寺庙或国家较高一级的机构接受教育;2.古代埃及的教育1)古代埃及的学校: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埃及有了自己的学校;古埃及的学校状况:①宫廷学校。
在古王国时期出现了宫廷学校。
所谓的宫廷学校就是由国王在宫廷设立的学校,以供皇子皇孙和朝臣学习,学习完毕,接受适当的锻炼,即被委任为官吏。
“高级官吏养成所”。
②僧侣学校。
出现在中王国的时期,一般设在寺庙,着重科学技术教育,亦为学术中心。
③职官学校。
专门训练一般能从事某种专项工作的官员,往往以吏为师。
④文士学校。
培养能从事书写和计算的人。
此类学校铰前两种级别低,招收人数多,修业年限有长有短。
(2)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①注重道德品德的培养;练习书写;练习辞令;重视数学和计算;②以机械教学为主;教师多利用问答方法,但不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重视体罚;灌输和体罚。
3.古代印度的教育(1)婆罗门时期的教育:早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逐步形成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教育的目的是维护种姓制度和培养宗教意识,教学内容主要为《吠陀》;只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三个等级的人才能接受教育,但三者接受的教育根据等级而不同;公元前8世纪以后出现了一种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称为“古儒学校”,教学内容主要为《吠陀》,常用的教学方法为体罚;(2)佛教教育:印度的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
佛教在教育上进行了改革,主张教育应当面向平民。
佛教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寺院,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
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阿加德米: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在雅典创办,是雅典第一个永久性的高等教育机构。
作为一所高等学府,学园即开展了广泛的教学活动,培养各类人才,同时也进行了哲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科学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古希腊科学和文化的发展。
学园开设课程门类众多,数学占有重要地位。
学园一共从在了900余年,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在各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知名学者。
在外国教育史上,学园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文士学校:在埃及社会上占据很重要地位,多是私立学校,多有担任各级官员的文士招生授课。
一般学校除了教学生读写算以外,有时也叫数学、天文和医学等。
还教授外邦文字如巴比伦文字,各文士学校培养水平参差不齐,修业年限不一。
3、古儒学校:在“奥义书”时期,古印度出现古儒学校。
古儒是指对奥义书等有研究而又有专门从事青少年教育工作的人。
他们在家设教许多不能或不愿亲授子女的人送子入学。
采用口授法,重视学生的道德训练,通过师生接触言传身教。
4、五项竞技:五项竞技最初起源于斯巴达城邦。
斯巴达人利用这种运动来训练士兵,使他们在灵巧、准确、体力、耐力和速度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包括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和投标枪。
它是古代奥运会的主要比赛项目,通过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和道德灌输,使儿童养成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以及勇敢、坚韧、顺从、爱国等品质。
5、七艺:中世纪教会教育的主要科目。
包括文法、修辞、辩证法、几何、算术、天文和音乐七种科目。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柏拉图按照“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原则,把学科区分为初级和高级。
初级科目包括游戏和若干项运动,高级科目主要有算术、几何学、音乐理论和天文学。
6、智者派:智者的任务是教人于智慧。
智者是指公元前五世纪开始出现的一批希腊职业教师。
智者派是适应广泛实施的奴隶主共和政治的需要而出现的一批哲学教师。
7、产婆术(苏格拉底法):也称产婆术,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学的方法。
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七 古希腊三哲的教育思想 古希腊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摇篮和 现代西方教育的发源地。
—前399年 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
苏格拉底法
“苏格拉底法”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它并不是把学
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
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 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 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这种方法的 运用包括讽刺、助产术、归纳和定义等步骤,是近代
(2)平等性。
(3)宗教性。
(4)保守性。
(5)仪式性。(成年礼)
三 学校的产生及意义
产生 意义 文字和学校教育的出现带来的问题 最早的学校
四 光明来自东方 ——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
特 点
• 1 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都证明了作为世界文化的摇篮,东方 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 • 2 各国的教育及不同时期的教育各有其特征; • 3 虽然教育内容的神学色彩浓厚,但教育内容还是较为丰富, 涉及了道德、宗教、智力发展等方面,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 的需要,也反映了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 4 教育机构种类较多,形态各殊,有强大的适应性,但也有 森严的等级性,多招上层人物的子弟; • 5 各国通过丰富的教育实践形成一些教育方法,但总体来说 教法简单,体罚盛行,主要是个别教育为主,还没有正规的 教学组织形式; • 6 知识常常是统治阶级的专利,故教师的地位较高,与古希 腊、罗马学校教师地位低下对比鲜明; • 7 文明及文化教育甚为古老,但古巴比伦、埃及和印度等古 国都因异族入侵等原因导致文化教育在本土的失传或断层。
五 雅典与斯巴达的教育异同
斯巴达教育与雅典教育的比较
斯巴达 教育体制 教育类别 教育目的 教育内容 总体评价 教育完全由城邦负责 武士教育 英勇果敢的城邦卫士 以军事教育和道德教育为主 …… 形式单一,程度较低 形式多样,程度较高 雅典 城邦重视教育, 但并不绝对控制 公民教育 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 多样化的教育内容
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一、古代埃及的学校教育1、古代埃及的各类学校:宫廷学校(皇家子弟和朝廷重臣的后代)官职学校(贵族和官员子弟,实习学校)寺庙学校(僧侣学校,着重科学教育)书吏学校(培养公务人员,门槛较低)2、古埃及的教育与教学方法:学校课程广泛而丰富,但教学方法却十分简单粗暴,灌输、体罚、机械地反复练习被看作正常合理的手段。
二、斯巴达的学校教育目的和任务:把年轻一代的奴隶主培养成为体格强壮的勇悍的武士,并从中挑选国家未来的统治者,因此,体育和军事训练特别受到重视。
学校管理特点:①高度军事化;②管教人员组织严密,拥有权威;③管理和教育过程贯穿德育教育;④实行开放式管理三、雅典学校管理特点:①尚未出现分班教学制度;②终年授课;③初等学校已有分科型教师;④学生比较自由;⑤实行开放式管理四、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1、修道院学校:集中教活动、生产劳动、学术活动和教育活动于一身,具有多种功能。
主要是培养大批教会领导人员。
修道院学校是中世纪早期西欧基督教会设立的主要教育机构。
2、大主教学校:培养教会的骨干是主要目标。
设备较好、学习内容较完善。
3、教区学校:规模小、设备简陋。
给予教徒子女以基础的学校,也向世俗群众开放。
五、中世纪西欧的世俗学校:官廷学校和文法学校;初等学校和城市学校;骑士教育六、文艺复兴1、概念:新兴资产阶级在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领域内开展的一场革命运动2、时间:14—16世纪3、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封建生产方式这一历史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是整个反封建、反神权革命运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七、人文主义学校教育维多里诺(意大利)创办的孟都亚宫廷学校被称为“快乐之家”,他本人被称为“仁慈之父”和“第一个新式学校教师”。
主张通才教育\自由教育\文雅教育,渊源与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教育是“自由人”的特权,为的是发展自由人的高贵人性,它不应该是一种职业的准备。
考研教育学-外国教育史必备资料(古希腊的教育)
古希腊的教育名词解释一、智者派【答案要点】古典时期是古希腊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
以智者的出现为标志,希腊(尤其是雅典)的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所谓“智者”,又称诡辩家,在荷马时期,是指某种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以及拥有这些能力和技巧的人。
后来,各行各业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艺的人,具有治国能力的人,同样被称为智者。
后期,用来专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智者的思想特征: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
二、美德即知识【答案要点】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智慧和道德具有内在的直接联系。
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掌握有关的知识,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人才能趋善避恶。
在这个意义上,苏格拉底明确指出,“美德就是知识”。
从“智德统一”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进而提出“德行可教”的主张。
评价:①这个见解可以说是近代教育性教学原则的雏形;②在苏格拉底所处的时代,他提出“智德统一”的见解,相对于贵族阶级的道德天赋的理论来说,是有着明显的进步意义的;③但“美德即知识”的观念也是不完善的,忽略了道德的其他方面,如情感、行为等。
三、苏格拉底法【答案要点】苏格拉底法是苏格拉底提出的一种师生对话的方法。
由于苏格拉底曾把教师比喻成“知识的产婆”,因此又称为“产婆术”。
这一方法主要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四个步骤组成。
讥讽是就对方的问题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是帮助对方自己得出答案;归纳是从各种具体的事物中找出事物的共性,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求“一般”;下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这一方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
不是教师对学生的强制灌输,而是师生共同讨论。
这种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的方法,有利于思维的训练和真理的发现。
但是这种方法的使用需要有一定条件:如受教育者须有探索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教育对象更适合有一定推理能力的成年人。
《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外教史期中复习:一、近代英国教育1,教育领导体制——中央和地方相结合(中间型):教会管理☞国家拨款☞中央行政机构建立(1839枢密院教育委员会或者1856教育局或者1899教育署)☞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的建立(地方教育署☞中央型体制形成)PS:枢密院教育委员会:直接掌握和监督初等学校补助金分配。
教育局:成为政府领导全国初等教育的机关教育署:《1899年教育法》设立,第一次统一了初等和中等教育的管理。
地方教育署:1902年《巴尔福教育法案》设立——由地方教育当局负责统一管理各级教育,使一体化国民教育体系得到巩固。
2,学校教育制度17~19世纪的英国教育(一)初等教育及变化:①(17~18世纪)教区学校——慈善学校——主日(私立)学校:1781年由传教士罗伯特.瑞克斯创办——公立小学(1870《初等教育法》颁布之后产生)②(19世纪)导生制:1803年兴起且逐渐代替主日学校③幼儿学校——欧文幼儿学校:1816年建立,是英国乃至世界真正意义上的学前教育机构。
④高级小学⑤师范教育的产生(导生制,师范学院,见习生制度,训练学院等。
现代师范教育在20世纪以后产生)(二)中高等教育及变化①文法学校、公学——实科中学——古典大学(牛津,剑桥)——近代大学(新大学运动)②《汤顿报告》中等教育:古典型,现代型,职业技术型。
③新大学运动(近代大学):1825大伦敦大学——1829国王学院——1836两者合并“伦敦大学”PS:文法学校:培养对象由贵族子弟,僧侣子弟到大工业家和商人子弟。
公学:是一种私立,寄宿,以升学为宗旨的中等学校。
专为特权阶级和贵族子弟设置,为古典大学输送生源,具有大学预科性质,学习古典文学。
实科中学:约翰.弥尔顿《论教育》提出建立实科中学。
3,教育思想:(一)17~18世纪:①约翰.弥尔顿:1644年《论教育》——提出了建立“实科中学——课程设计的特点是文实并重”——成为古典教育向实科教育过渡的典型②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人力资本论(二)19世纪:①欧文: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及思想②斯宾塞:科学教育——1861年《教育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A,斯宾塞实科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英国19世纪中后期,教育滞后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当时英国的现状是过分追求古典文科知识,同时轻视各类科学知识。
考研教育学-外国教育史必备资料(西欧中世纪教育)
西欧中世纪教育名词解释一、修道院学校【答案要点】中世纪最典型的教会教育机构。
修道院最初只接受志在侍奉上帝、准备充当神职人员的人进行教育,后来扩大了范围,有些并不以神职为生的人也被接纳。
前者称为内学,毕业后终生从事圣职;后者称为外学,之后可以从事教士或者世俗职业。
早期的修道院主要强调宗教信仰的培养,教育内容不过是简单的读写算,以后课程逐渐加多加深,“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成为主要的课程体系。
修道院学校的教师完全由教士担任,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口授和学生背诵、抄写相结合。
实行个别教学,学生的入学时间、学习进度和时间安排因人而异。
学校的纪律十分严格,体罚盛行。
二、宫廷教育【答案要点】宫廷学校是一种设在国王或贵族宫廷中,主要培养王公贵族后代的教育机构,是欧洲重要的世俗教育形式。
西欧最著名的宫廷学校是由阿尔琴管理的法兰克王宫的宫廷学校。
教育内容:宫廷学校主要学习“七艺”、拉丁语、希腊语,宫廷学校也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教会学校盛行的问答法。
教育目的:宫廷学校主要培养封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
三、骑士教育【答案要点】骑士教育是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它是与等级鲜明的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相适应的一种世俗教育。
教育目的是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
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和吟诗。
教育阶段是家庭教育、礼文教育和侍从教育。
骑士教育是一种典型的武夫教育,重在灌输服从与效忠的思想观念,训练勇猛作战的诸种本领,使其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保卫者。
四、中世纪大学【答案要点】(1)新兴市民阶层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后,追求新学问成为一种时尚,于是中世纪大学应运而生。
最初的中世纪大学是一种自治的教授和学习中心。
一般由一名(或数名)在某一领域有声望的学者和他的追随者自行组织起来,形成类似于行会的团体进行教学和知识交易。
(2)①办学总体特征:自治和自由。
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1)第二章古希腊教育1、试比较斯巴达教育与雅典教育。
斯巴达教育的特点:注重军事体育训练;国家举办教育机构;重视女子教育。
雅典教育的特点:实施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初级学校是私立的收费的。
一般概况斯巴达教育以农业经济为主,四周环山,与外界接触少,文化知识需求少;以军事为主雅典教育三面临海,航海业发达,国际商业贸易中心,也是城邦国家教育目的和基本特征培养武士为目的,重视军事和体育训练,男女教育平等,教育完全由国家控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政治家、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阶段A、生儿检查母之子教育B、0-7岁家庭教育C、7-18岁公共教育,进行军事体育教育D、18-20岁青年军事训练A、生儿检查B、7岁前在家庭中受教育C、7-13、14岁女孩学习家政,男孩进入初级学校学习D、13、14-15、16岁进入体操学校E、15、16-18岁进入体育馆F、18-20岁军事训练女子教育A、女子受教育是为了造就强壮的体格,后代也会有强健的体质B、女子承担保卫自己疆土的责任教育机构A、在体操学校之前的学校由私人办学B、没有斯巴达人重视教育,教师地位也低C、制度化程度更高些2、教仆:是古代雅典出现的特有现象,伴随奴隶主儿童上学、放学,路上监督儿童的行为,不许儿童和奴隶讲话,对儿童的学习给予适当的指导,这些教仆可以责打奴隶主儿童。
3、智者派⑴智者和智者派:智者的任务是教人于智慧。
智者是指公元前五世纪开始出现的一批希腊职业教师。
智者派是适应广泛实施的奴隶主共和政治的需要而出现的一批哲学教师。
⑵特点:①智者能周游列国,是流动的②主要生活于雅典,收徒授学要收费,是西方最早意义的教师⑶条件:①要有广博的知识(大量的阅读)②流畅的口才③通晓文法、修辞、逻辑等⑷聚集于雅典的原因:①以雅典为主的军事力量强,西波战争以胜利告终②经济和商业贸易的交往,有闲暇人增多,他们希望获得更多的知识③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开拓了雅典人的眼界,使他们能够吸引其他的观念,批判自己原有的观念;⑸贡献:①注重文法、修辞、逻辑(后称“三艺”)②玩文字游戏、诡辩③收费的讲师4、苏格拉底—产婆术⑴定义: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并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各种具体知识,而是通过问答、交谈或争辩的方法来宣传自己的观点。
教育学知识点之外国教育史部分3
教育学知识点之外国教育史部分3【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一、英国教育的发展——1.《巴尔福教育法》(1902 年):其颁布促成了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委员会的结合,形成了以议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局三级结合的英国教育管理体制;2.《费舍教育法》(1918年):规定5-14 岁为义务教育阶段;在建立完整的国家教育制度和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哈多报告》(1926年):首次从国家的角度阐述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儿童的思想,提出了初等教育终点、和初等教育后的分流(双轨,中等学校有文法学校、选择性现代中学、非选择性现代中学和公立小学高级班);4.《斯宾斯报告》(1938年):把《哈多报告》的双轨改变成三轨,即文法中学、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并提出建立综合性中学的设想;5.《1944年教育法》(也称《巴特勒教育法》):主要内容①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设立教育部统一领导全国的教育;②加强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权限,设立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的公共教育系统;③实施5-15 岁的义务教育,同时地方教育当局应向义务教育超龄者提供全日制教育和业余教育;④提出了宗教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等要求;《巴特勒教育法》是英国教育制度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法令,形成了初、中等和继续教育衔接的教育制度,扩大国民受教育机会,对英国战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6.“罗宾斯原则”(1963年):应为所有在能力和成绩方面合格的,并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高等教育课程;7.《雷沃休姆报告》(1981-1983 年):高等教育改革;8.《1988年教育改革法》:主要内容①实施全国统一课程,确定在5-16岁的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三类课程(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和附加课程);②建立与课程相联系的考试制度,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参加四次(7、11、14、16岁)考试;③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实施“摆脱选择”政策,原地方教育当局管理的所有中学,及规模较大的小学,直接接受中央教育机构的指导;④还赋予家长为子女自由选择学校的权利,规定建立一种新型的城市技术学校,对高等教育的管理和经费预算做出了新的规定;《1988》被看做是自《巴特勒教育法》以来英国教育史上又一次里程碑式的教育改革法案,强化了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
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1、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2、泥板书舍:苏美尔人学校用的教材是泥板书,苏美尔人学校用的教材是泥板书,学生做练习或作业也是泥板书,学生做练习或作业也是泥板书,学生做练习或作业也是泥板书,泥板成为泥板成为学校的主要学习工具,故学校成为泥板书舍。
3、大学推广运动:英国最早出现在19世纪40年代,主要是指全日制大学以校内或校外讲座的形式将教育推广到非全日制学生。
形式将教育推广到非全日制学生。
4、智者派:专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专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这些人云游各地,这些人云游各地,积极参加城邦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以传播和传授知识获得报酬,并逐步形成了一个阶层。
5、《费里法案》: 法国1882年两次颁布的《费里法案》不但确立了国民教育义务,免费、世俗化三项原则,而且将这些原则的贯彻实施予以具体化:(1)6到13岁为法定义务教育年龄;岁为法定义务教育年龄;(2)对不送儿童入学的家长课以罚款;对不送儿童入学的家长课以罚款;(3)免除公立幼儿园及初等学校的学杂费;免除公立幼儿园及初等学校的学杂费;(4)废除教会监督学校及牧师担任教师的特权,取消公立学校的宗教课,改设道德与公民教育课。
设道德与公民教育课。
6、贝尔—兰喀斯特制:19世纪开始,其基本方法是,教师先在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较大、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充任导生,绩好的学生充任导生,教师先对导生进行教学,教师先对导生进行教学,教师先对导生进行教学,然后由他们去教其他学生。
然后由他们去教其他学生。
然后由他们去教其他学生。
采用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的数额可大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奇缺的压力,因此它一度受到人们的欢迎,在英国风行30余年。
余年。
7、《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的伟大爱国者、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
他系统地论述了教育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他所著的《大教学论》,是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外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2
教育学统考网 《外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2《外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2二、名词解释:1、导生制学校:18世纪后期,贝尔和兰卡斯特分别在印度和伦敦创立“导生制学校”。
这种学校将学生编成小组,每组10人,再指定一个年龄较大且成绩突出者为“导生”,教师先教“导生”,“导生”再对小组进行教学。
“导生制”学校在英国产生较大的影响,得到较快的发展。
但由于其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教学方法过于机械,19世纪中期以后为正规初等学校取代。
这种导生教学制在教育史上也称为“兰卡斯特---贝尔制”。
2、智德统一论: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苏格拉底把道德修养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
他认为,正确的行为是基于人的正确判断,错误的行为是基于人的错误判断。
因而,知识和道德是密切联系的,知识和道德是统一的。
“智德统一论”的提出,在教育实践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教人道德就是教人知识,教人智慧。
另一方面,这个论断又是不完善的,因为知识并不等同于道德,道德是一个复杂的情感上的体验和行为上的实践。
3、费里教育法案:1881---1882年期间,法国教育部长费里颁布了两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被称为《费里法案》。
法案的要点有:提出国民教育发展的义务、免费和世俗化原则;规定6---13岁为义务教育的年龄;免除幼儿园、小学及师范学校的学费;废除教会学校的特权,取消公立学校的宗教课,改设道德与公民教育课等。
《费里法案》为这一时期法国初等教育的发展确立了方向,促进了法国义务教育的普及。
4、莫里尔法案:亦称赠地法案,由美国国会于1862年颁布的教育法令,该法案规定:联邦政府按各州在国会的议员人数,以每位议员拨三万英亩土地的标准,向各州拨赠土地,各州应将赠地的收入用于开办或资助农业和机械工艺学院。
莫里尔法案颁布后,美国大多数州创办了农工学院或在原有的大学内附设农工学院。
农工学院的出现,改变了美国高等教育的结构,也改变了美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际的传统。
5、巴特勒教育法:也称《1944年教育法》,由英国教育委员会主席巴特勒提出。
2015教育学综合 外国教育史论述题(高分冲刺版)
16、试评析英国近代教育制度发展的基本特点。
⑴慈善教育:英国的初等教育一直由国教会管理,教会初等教育具有慈善性质。
慈善学校不收学费。
课程主要是基督教义,使儿童勤劳守法。
学生毕业不能升入文法学校和公学。
对其他国家的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⑵文法学校和公学:是英国富家子弟升入大学的预备教育,属于中等教育性质。
修业年限一般为5年。
注注古典语言的学习和上层社会礼仪的培养,同时还进行体育和军事训练。
19世纪以后,改革文法学校和公学成为英国中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⑶学园: 17世纪出现的由非国教派创办的一种新的学校形式,主要靠学生交费维持,传授一些实用的知识。
17世纪后期得到较快的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实科性质的中学,在18世纪中期以后逐渐衰落。
不仅对英国的中等教育,而且也对美国中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很需要的影响。
⑷星期日学校和“导生制”学校:1780年,报馆经理雷克斯首创“星期日学校”(亦称“主日学校”),以利用礼拜日对童工进行指导和教育。
最初仅教阅读《圣经》,以后又教初步的读、写、算知识。
流传到欧美各国。
18世纪90年代,教会人士贝尔在印度,兰卡斯特在伦敦分别创立了“导生制”学校。
基本方法是先将学生编成小组,每组10人,再指定一个年龄较大且成绩突出者为“导生”,教师先教“导生”,“导生”再对小组进行教学。
但由于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教学方法过于机械,19世纪中期以后为正规初等学校取代。
⑸国家干预教育的开端:19世纪以前,国民教育的权力主要集中在教会手中。
1807年,议员怀持布雷特提出了《教区学校议案》。
1816年,英国国会成立了调查伦敦贫困儿童教育情况的特别委员会。
1833年,英国国会通过了“教育补助金”法,开了政府通过拨款形式间接干预教育的先河。
以后,英国又成立了专门负责教育拨款分配和使用的枢密院教育委员会,后又改组为教育局,至此形成了英国教育领导体制的新特点。
⑹“新大学运动”:19世纪初,英国产业革命要求大学适应新的需要,英国开始了新大学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