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以”的用法研究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连词与介词

古代汉语连词与介词
◎授之<以鱼>,足解一日之饥; 授之<以渔>, 足食终身之鱼。
◎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汉书•礼乐 志)
◎晓之<以理>,诲之<以教>。
4)当介词“以”的宾语是上文中已出现过的 事物,这个宾语常常省略。如: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未尝君之羹。 请以()遗之。(左传)
◎将以()衅钟。(孟子)
◎左右皆笑之,以()告。
(参何乐士:《〈左传〉的介词“于”和“於”》 (《〈左传〉虚词研究》78-111页,商务印书 馆,1986年第1版。)
◎到了汉代,“於”字基本上取代了“于”。
◎现代汉语中“於”字又简化成“于”(【注意】 作姓氏、地名及“於戏、於菟”等读wū的词的 不简化)。
(2)“于(於)”字的用法主要有四种。
1)介绍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 从、到”等。如:
◎秦地半天下,主明以严,将智以武。(史记·张 仪列传)
———以上“以”均可替换为“而”。
(2)连接动词和动词。表示两项动作行为 的连续性和时间上的紧相承接或表示后一 项动
◎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 (左传)
◎秋,楚人伐宋以救郑。 (左传)
4.与
【“与”原是动词,读yù,介词读yǔ】
介词“与”主要有两种用法。
1)引出主动者发出动作时所涉及的对方,说 明动作是与谁(什么)共同完成的。可译为 “跟”、“和”、“同”等。如:
◎孔子下,欲[与之]言。(论语)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孟子)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论语)
2)和“予”通,相当于 “给”。如:
益之。 (论语)
◎[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
2)引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译为

以字的用法

以字的用法

析论古代汉语中“以”字的虚词用法董丽论文摘要:本文在介绍“以”字来源,字形的演变及“以”字词性的发展演变过程的基础上,对“以”字在古代汉语中的虚词用法从介词、连词、副词及连用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着重对“以”字的7种介词用法,10种副词用法分别进行分类举例说明。

关键词:古代汉语以虚词介词连词副词连用结构“以”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词,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它的用法不断扩展,词义不断增加,词性有所改变,它不仅是一多义词,而且还是一个多性词,了解它、掌握它正确地使用它,对我们说汉语的人和学汉语的人都是十分必要的。

在古代汉语中,“以”字是一个多性词。

“以”字在甲骨文中作为和。

古文作“吕”。

《说文·已部》:“耜,用也,从反巳。

贾侍中说,已意已实也。

象形。

”段玉裁注:“谓人意已坚实,见诸施行也。

”或自行之,或用人行之。

并把造字由象形改为指事亦象形。

徐中舒认为,耜即耜的本字,象农具耜形,“耜为用具,故古文借为以字。

以,用也。

”“以”字最早作为动词“用”义,这是毫无疑义的了。

用作本义“耜”的“以”,在古代典籍中已很难见到,一般只用后起字“耜”。

如“寿略其耜,俶载南亩。

”(《诗经·周颂·载芟》)“以”字作动词用,表“率领”之意是比较早的。

在甲骨文中,“以”字就不限于作动词“用”义了。

例如:1.乙亥,贞令佀眾□,受又(祐)。

(郭沫若《卜辞通篡》106页)这是一段表示征伐的卜辞,句中“以(佀)即为动词“率领带领”义。

2.庚辰王卜,才贞,今日其逆旅以执于东单。

亡。

“以字应训为与,执指俘虏言之。

这一条是说,今天应该迎接凯旋的师旅于东单,没有灾害的。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

句中“以”应是连词。

到了西周金文,“以”有了更大发展,单独作谓语的已经非常少。

例如:3.伯懋父以殷八师征东尸。

(小臣簋)4.王以侯内于寝。

(麦方尊)5.以乃师左比毛父。

(班簋)上面举各例“以”肯定还是带领义动词,但是已经有了虚化的倾向。

部编2019八上《孟子》三章知识点归纳复习

部编2019八上《孟子》三章知识点归纳复习

2019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第22课《孟子》三章知识点归纳复习文学常识(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2)《孟子》一书主要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孟子》其文章气势充沛,说理畅达,孟子也终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因孔子是圣人,所以世人尊称其为“亚圣”,将两人的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泛指儒家经典著作。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部。

《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引用论证等。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基础知识1.【重点词语】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郭:古义指外城。

今义指姓氏。

环:围。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甲衣。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泛指粮食。

委:放弃。

去:离开。

域:原指界限,课文的意思是限制。

固国:巩固国防威:震慑。

至:极点。

道,即指仁政。

得道,即指施行仁政寡:少。

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统指自家里的人。

今义指直系亲属。

畔:同“叛”。

顺:归顺,服从。

2.【通假字】亲戚畔之:通“叛”背叛3.古【今异义】(1)七里之郭古义:外城今义:姓氏(2)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3)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到……去(4)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委任(5)亲戚畔之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或母系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其他的成员。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这里指限制的意思今义:地域(7)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8)兵革非不坚利也古义:兵器今义:士兵4.【一词多义】之(1)三里之城(助词,的)(2)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它,指包围的城)(3)多助之至(动词,到)(4)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之人)(5)亲戚畔之(代词,指失道之人)而(1)夫环而攻之表修饰着、地(2)攻之而不胜表转折却、但是(3)委而去之表顺承关系利(1)地利不如人和(名词,优势)(2)兵革非不坚利也(形容词,锐利)城(1)三里之城(名词,内城)(2)城不高也(名词,城墙)5.【词类活用】(1)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2)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3)威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6.【判断句】(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合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2)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7.【朗读节奏】(1)、夫/环而攻之(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赵岐《孟子题辞》(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赵岐《孟子题辞》(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赵岐《孟子题辞》(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孟子,邹人也。

名轲,字.则未闻也。

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孟子生有淑质,夙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长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术之道,通五经,尤长于《诗》《书》。

周衰之末,战国纵横,用兵争强以相侵夺;当世取士,务先权谋以为上贤。

先王大道陵迟隳废,异端并起,若杨朱、墨翟..放荡之言以干时惑众者非一。

孟子闵悼尧舜汤文周孔之业将遂湮微,正涂壅底,仁义荒怠,佞伪驰骋,红紫乱朱。

于是则慕仲尼周流忧世,遂以儒道游于诸侯,思济斯民。

然由不肯枉尺直寻,时君咸谓之迂阔于事,终莫能听纳其说。

孟子亦自知遭苍姬之讫录,值炎刘之未奋,进不得佐兴唐虞雍熙之和,退不能信三代之余风,耻没世而无闻焉,是故垂宪言以诒后人。

仲尼有云:“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第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书七篇,二百六十一章,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

包罗天地,揆叙万类,仁义道德,性命祸福,粲然靡所不载。

帝王公侯遵之,则可以致隆平,颂清庙;卿大夫士蹈之,则可以尊君父,立忠信;守志厉操者仪之,则可以崇高节,抗浮云。

有风人之托物,风.雅.之正言,可谓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

(节选自赵岐《孟子题辞》)文本二: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

孟子二章全文解析 孟子二章翻译和原文

孟子二章全文解析 孟子二章翻译和原文

【第二章】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
【原文】 景春①曰:“公孙衍②、张仪②岂不诚大丈夫 哉?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①” 孟子曰:“是焉得 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 命之(5);女子之 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 敬必戒,无 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 正位,行天下之大道(6);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 其 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无,那么,木匠车工都可以从你那里 得到吃的。比如说这里有一
个人,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尊敬长辈, 奉行先王的圣贤学说,来
培养后代的学者,却不能从你那里得到 吃的。你怎么可以尊重木
匠车工却轻视奉行仁义道德的人呢?”
彭更说:“木匠车
工,他们干活的动机就是为了求饭吃。读书人研究学问,其动机
也是为了求饭吃吗?”
【第六章】胁肩诌笑,病于夏畦
【原文】 公孙五问曰:“不见诸侯何义?” 孟子 曰:“古者不为臣不见。段干木①逾垣而辟②之,泄柳闭门 而不 内③,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见矣。阳货欲见孔子④而恶无礼, 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瞰⑤孔子之亡 也, 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当是时,阳货 先,岂 得不见?曾子曰:‘胁肩馅笑,病于夏畦(6)。’子路 (7):‘未同而言, 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观 之,则君子之所养,可知 已矣。”
【注释】
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②公孙
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 名的说客。③张仪:魏国人,与苏
泰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致力于游 以路横去服从秦国,与苏泰
“合纵”相对。④熄:指战火熄灭,天 下太平。⑤丈夫之冠也,
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 礼,父亲开导他。

《孟子》中“以”字做虚词的用法研究

《孟子》中“以”字做虚词的用法研究
说 : ‘B ( ,薏苡 已实。 。以,象形 。已部。 以) 也 。’ 羊止切( ) y 。” 自许慎 释 “ i 以”为 “ ”以来 ,历代 用 注 < 文解 字 >的 文字学家都未 对许慎这一释 义作 出 说 否 定。因此 ,可 以认 为 “ 以”的本 义是 “ ” ,其它 用 意 义 皆 为其 本 义 “ ”的 引 申 。 用
王力 先 生 在 《 语 史 稿 )一 书 中则 明确 指 出 汉 “ 以”字 的主要用途是 作为工具语 的介词 ,从上 古一 直 沿 用 到 今 天 的 书 面 语 里 (“ 土 在 分 给 农 民 ” , “ 以 以 身作则”等 。) 只有 一点需要说明的 , “ 以”字虽然 可
“ ” 字 形 体 演 变 经 历 了一 个 漫 长 的 过 程 , 甲骨 以
“ 以”字是纯粹 的介词 ,而 “ ”和 “ 拿 用”都是动词

“ ”字作为 古代汉语 中的一个重要词 汇 ,在先 以 秦献文 中兼有 实词 和虚词双 重性 质 ,意 义多样 ,用法 繁复 ,历 来是研 究者所关注的重要对象 。
字 , ‘ 8 ’ 是 一 种 农 具 ,形 状 象 现 代 的 铁 锹 , 因 而
果, “ 以”字在 < 孟子 )中使用了 4 1次 ,主要有介 1
词 、连 词 、副 词 、动 词 等 用 法 。从 “ ” 的 语 法 分 析 以 来看 ,主要充当状语 、补语等 。
可译为用具 ,故 古文借 为以字 。以,用也 。”徐 中舒
第 1 卷第 1 8 期 29 3 O 年 月 O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 u ̄ or o icn ah r' o e e f Ln a g Te c esC H g
Vo .1 1 8 No. 1 M ac . 0 9 rh 2 0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举例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举例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举例(一)介词1.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石钟山记》)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6.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②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③秋以为期(《诗经?氓》)(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石钟山记》)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③各各竦立以听。

(《促织》)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5.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七、若ruò(一)连词(1)表另提一事。

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齐桓晋文之事》)至于一般老百姓,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也就没有固定的道德观念。

(2)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①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译文:今天如果休了她我就以后终身不再娶了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么敢拿(灭郑)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译文: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他面北朝拜称臣呢!④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赤壁之战》)译文:如果能占为已有,这是开创帝王之业的凭借。

(3)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带领一万人或者一个郡投降的,封为万户侯)(4)和,与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仇(《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希望斩取吴王和吴国将军的头,以替父亲报仇。

(二)代词1. 第二人称。

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你们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译文:你进去上前去祝寿,祝贺完毕之后,请求舞剑②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译文: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译文: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④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你的)译文: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求鱼也。

译文: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象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②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 sù,若无罪而就死地。

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二章》

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二章》

2019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二章》孟子二章知识点梳理与专项阅读一、基础知识:1、作家作品: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

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

《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

显然,孟子的主张带有极大的片面性,但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的时期,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至于课文中提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

2、重点字词注音:域民(y&ugrave;)畎亩(quǎn)拂士(b&igrave;)3、重点解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三里之城城:内城。

郭:外城。

环:围。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委而去之委:放弃。

去:离开。

域:限制。

寡助之至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通“叛”,背叛。

顺:归顺,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君子:得道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发: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举:任用,选拔。

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士:狱官。

拂:违背。

乱:扰乱。

曾益:增加。

“曾”通“增”。

恒过:经常犯错误。

衡于虑:思虑阻塞。

“衡”通“横”,梗塞,不顺。

作:奋起,有所作为。

征于色征:表现。

喻:了解。

入:在国内。

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佐。

出:在国外。

4、重点语句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④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孟子》三章(部编版八上文言文字词批注逐句对照翻译知识点整理)

《孟子》三章(部编版八上文言文字词批注逐句对照翻译知识点整理)

《孟子》三章(部编版八上文言文字词批注逐句对照翻译知识点整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逐句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字音字形米粟.(sù)亲戚畔.(pàn)之域.(yù)民重点实词城:内城。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寡助之至:至,极点。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顺之:顺,归顺,服从。

通假字亲戚畔.之(同“叛”,背叛。

《孟子·梁惠王下》中的有司莫以告中的以的意思和用法

《孟子·梁惠王下》中的有司莫以告中的以的意思和用法

《孟子·梁惠王下》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中有一段话引发了人们对“莫以告中”一词的深入探讨。

这一段话是“为政不以告中为务。

告中不可不察也,察之不可不治也。

”这段话中的“莫以告中”,包含了丰富的意义和用法,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1. 解释“莫以告中”的意思“莫以告中”指的是在为政治国理民时,不以得到中间势力的支持为重要任务。

这里的“中”可以理解为中间势力、权贵集团或者官僚体制中的一些关键人物。

孟子在这段话中强调,一个善于统治的君主,应该以天下人民的利益为重,而不是仅仅迎合少数人的心意。

如果一个君主过于迎合权贵势力,就会陷入被“告中”左右的境地,最终难以实现天下安宁。

2. “莫以告中”的用法“莫以告中”这一短语在《孟子·梁惠王下》中的用法非常具体,它强调了君主的政治立场和原则。

在现代社会中,“莫以告中”这一用法也有一定的延伸。

我们可以说“不要为了得到领导的青睐而迎合权贵”,意思就是不要为了利益而作出让步或者违背自己的原则。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说“莫以告中”是用来告诫人们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违背道德准则的。

3. 对“莫以告中”的批判作为一种政治原则,“莫以告中”也受到了一定的批判。

有人认为,孟子的这种政治理念忽略了现实的复杂性,一个君主在统治大国时必然要考虑到中间势力的影响。

过于强调“莫以告中”可能会导致君主在政治上过于幼稚和理想主义,而无法很好地处理实际政治事务。

4. “莫以告中”在现代社会的启示尽管“莫以告中”这一短语是孟子在2000多年前提出的,但它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有其深远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权力斗争和利益纷争依然层出不穷,而“莫以告中”所强调的原则和道德也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作为一个个体,我们也需要警惕自己的行为是否过于迎合某些势力,或者过于追求私利而忽略公共利益。

5. 结语“莫以告中”是孟子在《梁惠王下》中提出的重要政治理念。

它强调了一个君主不应该为了迎合权贵而背离人民利益,同时也启示了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坚守正义和道德,不为私利而违背原则。

文言文翻译以的用法

文言文翻译以的用法

夫文言文,古之文章也,言辞古朴,韵味悠长。

其中,“以”字,用法繁多,意义深远,实为文言文中之要字。

今试论“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以飨读者。

一、表示手段、方法“以”字在文言文中常用于表示动作的手段或方法。

例如:1.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是以吾欲与子偕行。

(《论语·卫灵公》)译:那些只知道吃肉的人是鄙陋的,不能深谋远虑。

因此我想与你一同出行。

2.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者得焉。

(《庄子·逍遥游》)译:所以我写下这篇寓言,以期待那些观赏者能从中得到启发。

二、表示原因、理由“以”字在文言文中也常用于表示原因或理由。

例如:1. 以吾从先进于师也,故吾言甚略。

(《孟子·离娄上》)译:因为我跟随先贤学习,所以我的言辞非常简略。

2.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以其不能以礼制之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译:君子的恩泽,五代之后就会消失,因为他不能用礼制来约束自己。

三、表示目的、结果“以”字在文言文中还常用于表示目的或结果。

例如:1.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故乃伐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译:因为他对晋国无礼,同时又背叛了楚国,所以我们就攻打他。

2. 以其无信,故吾弗信也。

(《论语·为政》)译:因为他没有信用,所以我才不相信他。

四、表示条件、限制“以”字在文言文中还可以表示条件或限制。

例如:1. 以其不孝也,故吾弗与也。

(《论语·为政》)译:因为他不孝顺,所以我才不与他交往。

2. 以其不仁也,故吾不与也。

(《孟子·离娄上》)译:因为他不仁,所以我才不与他为伍。

五、表示凭借、依靠“以”字在文言文中还可以表示凭借或依靠。

例如:1. 以吾一日长乎尔,母吾以也。

(《论语·为政》)译: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天,不要因此就轻视我。

2. 以吾之力,足以胜彼矣。

(《孟子·告子下》)译:凭借我的力量,足以战胜他们。

总之,“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丰富多样,既可表示手段、方法,又可表示原因、理由,还可表示目的、结果、条件、限制以及凭借、依靠等。

以字作动词的用法

以字作动词的用法

以字作动词的用法在汉语中,“以”是一个非常常见且用法多样的字。

当它作为动词使用时,有着丰富而独特的含义和用法。

“以”作动词时,常见的意思有“认为”“用”“凭借”“率领”等。

比如,“皆以美于徐公”中的“以”,就解释为“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家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这里的“以”表达了一种主观的判断和认知。

“用”这个意思在许多文言文中都有体现。

像“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这里的“以”就是“用”的意思,即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和氏璧。

这种用法直观地展示了“以”在表示借助某种工具、手段或物品来达成某个目的时的作用。

“凭借”也是“以”作为动词时常见的含义。

“何以战”,意思是凭借什么作战,这里的“以”就是凭借的意思。

它强调了依靠某种条件或因素来进行某项活动或应对某种情况。

“率领”这一含义相对较少见,但在特定的语境中也能见到。

例如“宫之奇以其族行”,其中的“以”就是“率领”之意。

“以”作动词时,其使用方式灵活多变,常常与其他词搭配使用,形成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比如“以……为”,“以乱易整,不武”中的“以乱易整”就是用混乱代替整齐。

这种结构使得表达更加丰富多样。

在理解和运用“以”作动词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准确把握其含义。

有时候,同一个句子中可能会出现多个“以”字,且它们的用法和含义可能各不相同。

比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前一个“以”是“因为”的意思,后一个“以”则是“因为”。

这就需要我们仔细分析句子的结构和上下文,才能确切地理解每个“以”字的具体意义。

另外,“以”字在作动词时,还会对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产生影响。

比如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中,第一个“以”是“因为”的意思,第二个“以”是“认为”的意思。

这两个“以”字的运用,使得句子的逻辑更加严密,表达更加清晰。

在现代汉语中,“以”作动词的用法虽然相对较少,但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和表述中仍然存在。

比如“以身作则”,这里的“以”就是“用”的意思,表示用自己的行动来做出榜样。

文言文以的用法翻译

文言文以的用法翻译

古之文辞,简奥而深奥,其言也含蓄,其意也深远。

文言文,乃先秦至唐宋之间,吾国文学之瑰宝也。

然其用法繁复,非一朝一夕可尽解。

今吾试以文言文之用法翻译,以解众人之惑。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文言文中,名词可活用为动词,其用法颇多。

如:“孔子居,颜回侍。

”(《论语·为政》)“居”者,居处也,孔子居处,颜回侍立其侧。

又如:“孟子见梁惠王。

”(《孟子·梁惠王上》)“见”者,相见也,孟子与梁惠王相见。

此类用法,于后世文辞中亦常见。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文言文中,形容词可活用为动词,表示动作或状态。

如:“颜渊死,孔子哭之。

”(《论语·颜渊》)“哭”者,哭之也,孔子哭颜渊之死。

又如:“子路率尔而对。

”(《论语·子路》)“率尔”者,率尔而应也,子路率尔而回答孔子。

三、动词活用为名词文言文中,动词可活用为名词,表示动作或行为。

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者,学问也,孔子言学问之道。

又如:“子路问:‘闻斯行诸?’”(《论语·子路》)“闻”者,听闻也,子路问孔子听闻之后当如何行动。

四、使动用法文言文中,动词后可加“使”字,表示使动之意。

如:“子曰:‘使民以时。

’”(《论语·尧曰》)“使”者,使民也,孔子言使民按时进行农作。

五、意动用法文言文中,动词后可加“以”字,表示意动之意。

如:“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施”者,施之也,孔子言自己不愿承受的,不要施加于他人。

六、数词活用为动词文言文中,数词可活用为动词,表示动作或状态。

如:“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论语·述而》)“行”者,行走也,孔子言三人同行,必有我之师。

七、名词作状语文言文中,名词可作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如:“子曰:‘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器”者,器具也,孔子言君子不以器具自限。

八、名词作定语文言文中,名词可作定语,修饰名词。

古代汉语连词以的用法和举例

古代汉语连词以的用法和举例

古代汉语连词以的用法和举例古代汉语连词“以”的用法和举例概述:古代汉语中,连词“以”被广泛运用于连接短语、句子或修饰动词的宾语,具有引导手段、方式、目的等含义。

本文将从这些角度详细介绍并举例说明“以”的用法。

一级标题:引导手段在古代汉语中,“以”常被用作引导手段的连词,表示通过某种手段实现或达到某种目的。

例如,在《孟子》中就有很多表达这种含义的句子:1. 从容以对:意为面对问题或困难时保持冷静自若。

比如,“孟子形容大臣应当‘从容以对’国君”。

2. 规劝以言:表示通过劝说来使人理解和接纳意见。

例如,“他们总是要‘规劝以言’才能取得共识”。

3. 引领以行:表示通过引导来指导、影响他人行动。

“领导者要善于‘引领以行’,并带领团队向着正确方向前进。

”二级标题:修饰动词宾语除了作为引导手段的连词外,“以”还常常与动词搭配,用来修饰动词的宾语,具体如下:1. 以资财助人:“以家产助人”是古代士人重视仁义的表现。

通过使用自己的财产来帮助他人是一种崇高的行为。

2. 以言传之:“典籍以言传之”是古代学者研读文字、传承文化的方式。

通过口头传递和阅读书籍来传承知识和文化。

3. 以歌舞祭祀:“亦有‘以歌舞祭祀’祝福丰收的风俗。

”在古代,人们通过唱歌、跳舞来感谢神灵,并祈求来年有丰收。

三级标题:方式连词除了上述用法外,“以”还可以作为方式连词使用,表示某种行动或状态实现的方式:1. 正式称呼:例如,“民间尊老爱幼,通常会以‘伯、叔、姑、奶奶等’称呼长辈”。

2. 场合限定:比如,“礼节性活动需要按照其规定场合‘以正装出席’”。

3. 身份标志:例如,“当时社会地位高的女子对自己“大”字辈同宗男性称呼往往‘以某官职加姓氏’”。

四级标题:举例说明为了更加具体地理解和应用“以”的用法,以下举例说明:1. 孔子以德教人:孔子主张通过德行的力量来影响和教育他人,而不是依靠武力或强制手段。

2. 古代士人以文化熏陶:古代士人重视文化修养,他们通过阅读经书、遵循礼仪来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德。

不以疾也中以的用法

不以疾也中以的用法

不以疾也中以的用法不以疾也中以是一个古代成语,意为虽然不表现出热情和激动,但内心却深思远虑。

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原文为“子曰:‘不以疾兴,不以富亡,不以大易小,不以多易少。

’”在古代文化中,不以疾也中以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成为表达思慎、克制、沉着和内敛的典型表现。

它不仅仅是一种用语,更代表了一种生活态度和处世心态。

在现代社会,不以疾也中以依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启示意义。

它可以指引人们在处理问题和面对挑战时保持理性和冷静,善于从内心去思考和权衡各种利弊,而不是被一时的冲动和情绪所左右,从而做出更加明智和理性的抉择。

不以疾也中以在个人行为中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在现代社会,人们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时常常会感到焦虑和激动,心情波动大,容易被表面的风波所左右。

而不以疾也中以正是提醒我们在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困难时,要学会保持内心的平和和沉着,不要轻易被外界所影响,而是应该通过理性思考和内心深处的坚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内心的平静和理性思考不仅能帮助我们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也能够减少不必要的情绪波动和压力,有利于身心健康。

不以疾也中以在家庭关系中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家庭是人们情感交流和支持的重要场所,但同时也是情绪波动较大的地方。

在家庭生活中,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常常会因为一些琐事而产生矛盾和冲突,而不以疾也中以就能够提醒家庭成员在面对矛盾和挑战时要保持冷静和理性,而不是轻易被情绪所左右。

只有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才能够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无谓的争吵和伤害。

不以疾也中以也能够提醒家庭成员在面对外部压力时要相互理解和支持,共同面对,积极应对挑战,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度过生活的风风雨雨。

不以疾也中以在职场和社会中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工作压力大,人们常常会感到焦虑和不安。

在职场中,不以疾也中以提醒我们在面对工作压力和挑战时要保持内心的平和和沉着,不要因为一时的挫折和困难而丧失信心和勇气,而是应该通过深思熟虑和理性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努力克服困难,创造更加辉煌的成就。

孟子许行注释译文赏析课堂PPT

孟子许行注释译文赏析课堂PPT
32
【注释】 夏:指当时中原各国。 变:改变,同化。 夷:指居住在边远地区尚未开
化的诸部族。 变夷:使夷同化。 变于夷:被夷同化。 楚产:出生在楚地的人。 周公:姬旦,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经辅
佐周武王。 北:名词作状语,到北方 于:介绍动作行为的对
象,“向”
33
或之先:即“或先之”。 或:无定代词,有人。先:用如动词,超过。 之
23
煖 :“暖”的异体字。 逸居:住得安逸。 有:通“又”。 契(Xiè):尧的臣子,商的始祖。 司徒:官名,掌管教育等事。 用人伦来教育百姓。 以:介词,用。 人伦: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所规定
的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即社会和家族内 的等级关系。
24
义:[统治者所认为的]公正合理的道理或举动,这 里指君臣之间命令和服从的关系。
宫:室。句意是:[一切东西]都只从自己家里拿 来用。
何为:宾语前置,即“为何”,为什么。
纷纷然:忙碌的样子。这里是形容许行用粮食去 换各种东西
百工:从事各种工艺生产的工人。
“交”为副词作状语,指交相,相互。
惮(dàn):怕。 不惮烦:不怕麻烦。
14
【原文】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 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 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 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 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 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18
【注释】 平:平定,指治理好。 洪:大。 横流:不顺水道,乱流。 “草木”四句为合叙句。拆分开为:“草木畅茂,
五谷不登;禽兽繁殖,禽兽偪人。” 畅:旺盛;通顺,无阻碍 繁殖:繁盛地生殖 登:成,庄稼成熟。 偪:后来写作“逼”,这里是威胁的意思。 兽蹄鸟迹之道:指兽蹄鸟迹形成的道路。 交:纵横交错。 中国:指中原地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先对《 孟子》 一书的“ 字作穷尽性的搜集, 以” 然 后 对 “ 字各词 类进 行 分 述 , 就 是按 一定 的标 以” 也 准对《 孟子》 一书的所有“ 字进行分类 , 以” 对每一
类 词 进行句 法 功 能等 方 面 的分 析 并 作 举 例论 证 ,
是介词“ 借” 杨伯峻先生译为 “ 凭 , 辅佐” 是可信 的 。l 翻译 为介 词 “ ” 符合 当时 的历 史背 景 若 凭 不
变, 因此 , 来学 者都 对其 分类 也存 在着 不 小的分 历 歧 。下 面就 “ ” 各 词 类 情 况 以及 各 种 用 法 依 以 字 次 进行 分析 论述 。
随着语 言 的 发 展 , 词 “ 逐 渐 虚 化 为 介 动 以”
词 。它并没有什么实际的词汇意义 , 不能单独作 句法成份 , 而是经常与名词 、 代词或是数量词等结 合组成介词短语 , 表示主语动作行为发出时的时
成 都 纺 织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J u a or l n o f C eg u hnd Tet e xi l C lg ol e e
第 2 卷 第 1 (总 第 1 3期 ) 9 期 0
文章编号 : 0 5 8 (0 2 0 — 4 0 1 8— 5 0 2 1) 1 0 3— 4 0
现在 “ 以… …为… …” “ 或 以为 ” 的结 构 中 , 独作 单 动词 的“ ” 以 字所 占 比例 比较小 , 只有 l 。如 : 4次 a“ 日, 夏 、 张 、 .他 子 子 子游 以有 若 似 圣人 , 欲
表性 。从汉代开始就有人开始研究《 孟子》 在众 , 多的《 孟子》 研究著作 中, 到人们肯定的主要有 受 六种 : 东汉赵岐的《 孟子章句》 宋代孙夷 的《 、 孟子 注疏》 南宋朱熹 的《 、 孟子集注》 清代焦循 的《 、 孟 子正义》 清代宋翔凤的《 、 孟子赵注补正1 现代语 ) 、 言学家杨伯峻的《 孟子译 注》 。这些专著均以《 孟
文中“ 字用作工具介词为 36次 , 以” 8 表示引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进动作 行 为得 以实 现 的工 具 、 方法 、 条件 、 依据 等 。
作用, 表示 它们 之间各 种关 系 的词 。连 词“ ” 以 继 而 由介词 “ 虚 化 而来 。介 词 “ ” 面 可 以没 以” 以 前 有 任何成 分 , 词 “ ” 不行 , 须 用 它 来 连 系 连 以 却 必 前 后两项 , 这是其 特点 之 一 。连 词 “ ” 另一特 以 的 点 是它 可 以表 示前 后 两项 之 间的 多种 连 接关 系 , 如顺 承 、 因果 、 列等 , 中以顺 承关 系为 主 。 并 其
子》 为研究 对 象 , 以杨 伯 峻 的《 子 译 注 》 参 照 : 孟 为
以所事孔子事之 , 强曾子。 ( 滕文公上》 ”《 ) b“ . 管仲 以其君霸 , 晏子以其君显。 ( 公孙 ”《 丑上 》 )
例句 b可 译 为 “ 仲辅 佐 桓 公 称 霸 天 下 , 管 晏 子辅佐 景 公 名 扬 诸侯 。 对 这 一语 句 的 “ ” 翻 ” 以 字 译 常 会有 分 歧 。有 些 学 者 认 为 这 里 的 “ ” 该 以 应
间、 地点 、 式 、 方 目的 、 所 、 因等 等 , 句 中主要 处 原 在 作 状语 和补语 。介 词 “ ” 以 的用 法 比较 复杂 , 面 下
1 《 孟子》 以" 中“ 字词类情况
“ 字是《 以” 孟子》 一书 中使用频率: 的一 很高 个 词语 。据 笔 者 统 计 , 以 ” 共 出 现 6 2次 , “ 字 2 作 动词 5 次 , 7 作介词4 5 , 8 次 作连词 7 次 5 , 作副词 5 次。
1 1 “ 字作 动词 . 以”
进行详细论述。 1 介词“ 常见的用法: ) 以”
( ) 具介 词 1工
“ 本来 是个 动 词 , 说 文 》 “ 用 也。 以” 《 : 以, ” “ 作动词 , 以” 先秦已有用例 , 后世古 文仍袭用之 ,
收 稿 日期 :0 1 0 2 1 — 6—1 7 作者 : 詹成燕( 95 ) 女 , 士, 1 8一 , 硕 研究方 向: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代 汉语 中的一个重要词汇, 孟子》 在《 一书中其用法主要 用作介词和连词。作为介词, 其具体 用法为 工 具介 词 、 象介 词 、 因介 词 、 对 原 时间介词 ; 为连 词 , 作 其具 体 用法 为顺承连 词 、 因果连 词 。虽然其 作 为动
词 的 用法在 《 孟子 》 中较 少使 用 , 由 于“ 的虚化 过 程是 从 动 词 到介 词 再到 连 词 , 但 以” 因此对 于其 作 介 词 与 作动 词 、 介词 与作连 词 划分 上 有很 大分歧 。 作
关键 词 “ 动词 以” 介词 连词 界 定
中图分 类号 : 0 . / 4 I 6 2 . 2
文献标 识码 : A
“ 在古 籍 中是 一 个 使 用 频率 较 高 , 法 也 以” 用 较 为复杂 的 词 。《 子 》 的 “ ” 孟 中 以 的用 法很 有 代
相当于现代 汉语 中 的“ 、 以为” 用” “ 等。在 《 孟 子》 中作动词的“ 共 出现了 5 以” 7次, 但多数是 出
2 1 01 2年 月
V 1 2 N . S m1 o. 9, o 1( u 03)
《 子》 孟 中“ ’ 以’ 的用 法研 究
詹 成燕
( 西南交通: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赶 成都 6 15 ) 17 6
摘要 《 孟子 》 中的语 言 比较 接 近先 秦 时期 的 口语 , 对其进 行研 究有 助 于 了解 当时 的语 法。“以” 是
与史 实 , 浩 然 在 《 仲 以其 君 霸 ” “ 字 索 王 管 的 以”
最后通过对《 孟子》 以” “ 字句的全面梳理 , 力求对
“ 字用 法全 面 掌 握 。 由于 “ 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以” 用 : 活多 字 法灵
解》 一文中也有详细阐述 , 此不多做赘述。
12 “ 字 作 介词 . 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