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证明12.2证明(2)
12-2 证明(课件)-2022-2023学年七年级数学下册同步精品课堂(苏科版)
【分析】 (1)①84×24 =(8×2+4)×100+4×4=2016; ②562=56×56 =(5×5+6)×100+6×6=3100+36=3136;
(2)一般规律为: (10a+c)×[10×(10-a)+c]=[a×(10-a)+c]×100+c×c, 证明如下:左边=10a×10×(10-a)+10a×c+c×10×(10-a)+c×c =100a×(10-a)+10ac+10c×(10-a)+c×c =100a×(10-a)+100c+c×c =[a×(10-a)+c]×100+c×c=右边.
【公理(基本事实】
例2、下列命题,不是基本事实的是( D ) A.过平面上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B.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 C.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为等式 D.同角的补角相等
【分析】 D、同角的补角相等,是由等量代换推理得出的,是定理不是基本事实.
【证明】
例3、如图,已知∠1=∠2,∠3=∠4,∠5=∠A,试说明:BE∥CF. 完善下面的解答过程,并填写理由或数学式:解: ∵∠3=∠4(已知) ∴AE∥__B__C__(_内__错__角__相__等__,__两__直__线__平__行___) ∴∠EDC=∠5(__两__直__线__平__行__,__内__错__角__相__等__) ∵∠5=∠A(已知) ∴∠EDC=__∠__A__(等量代换) ∴DC∥AB(__同__位__角__相__等__,__两__直__线__平__行__) ∴∠5+∠ABC=180°(两__直__线__平__行__,__同__旁__内__角__互__补__),即∠5+∠2+∠3=180° ∵∠1=∠2(已知) ∴∠5+∠1+∠3=180°(________等__量__代__换__________),即∠BCF+∠3=180° ∴BE∥CF(同__旁__内__角__互__补__,__两__直__线__平__行__).
机械课后习题答案第12章习题及解答
(2) 由表 14.8 查得 fT=0.95,载荷负荷平稳,由表 14.9 查得 fF=1.0,对球轴承取=3, 对
滚子轴承=10/3。将以上有关数据代入下式
Lh
106 60n
fT C fPF
对球轴承
Lh
106 0.95 22800 3 60 1000 5880
833.1
h,
不满足要求,
再选 6408 (Cr=50200, C0r=37800),得
T 9.55106 P 9.55106 2.6 64661.4 N·mm
n
384
Ft 2T1 129322.8 2917.5 N d1 44.326
Fr 1107.5 N
Fa 864.2 N
(2) 计算轴向力
R2V=457.98 R1V=649.5 R1H= R2H =1458.75
由机械零件设计手册得 30307 圆锥滚子轴承的 Cr=71200 N, C0r=50200 N , Y = 1.9, e=0.31 表 14.12 可知圆锥滚子轴承轴承的内部轴向力 SA、SB 为
S1= R1/2Y=584/(2×1.9)=153.6 N S2= R2/2Y=1776/(2×1.9)=467.4 N
h
所选轴承型号为 N410 合适。
12.15一齿轮轴由一对 30206 轴承支承,支点间的跨距为 200 mm,齿轮位于两支点的中央。
已知齿轮模数 mn=2.5 mm,齿数 z1=17,螺旋角=16.5,传递功率 P=2.6 kW,齿轮轴
的转速 n=384r/min。试求轴承的额定寿命。
解: (1) 计算齿轮的作用力
每个轴承的径向载荷 R=5880 N,载荷平稳,工作温度 t=125C,预期寿命 Lh=5000 h,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第12章 12.1---12.2练习题含答案
12.1全等三角形一.选择题1.如图,△ABD≌△CDB,下面四个结论中,不正确的是()A.∠ABD=∠CBD B.△ABD和△CDB的周长相等C.AD=BC D.△ABD和△CDB的面积相等2.如图所示,△ABC≌△DEC,∠ACB=60°,∠BCD=100°,点A恰好落在线段ED上,则∠B的度数为()A.50°B.60°C.55°D.65°3.已知:△ABC≌△DCB,若BC=10cm,AB=5cm,AC=7cm,则CD为()A.10cm B.7cm C.5cm D.5cm或7cm4.如图,Rt△ABC≌Rt△CED,点B、C、E在同一直线上,则结论:①AC=CD,②AC ⊥CD,③BE=AB+DE,④AB∥ED,其中成立的有()A.仅①B.仅①③C.仅①③④D.①②③④5.已知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则∠α的度数为()A.105°B.75°C.60°D.45°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全等三角形对应角平分线相等,对应边上的高、中线也分别相等B.全等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都相等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D.全等三角形是指周长和面积都相等的三角形7.如图,△ABC≌△DEF,BE=2,AE=1,则BD的长是()A.5 B.4 C.3 D.28.已知:如图,△ABC≌△ADE,AB与AD是对应边,AC与AE是对应边,若∠B=31°,∠C=95°,∠EAB=20°,则∠BAD等于()A.77°B.74°C.47°D.44°9.已知△ABC与△DEF全等,BC=EF=4cm,△ABC的面积是12cm2,则EF边上的高是()A.3cm B.4cm C.6cm D.无法确定10.如图,已知△ABC≌△EDF,点F,A,D在同一条直线上,AD是∠BAC的平分线,∠EDA=20°,∠F=60°,则∠DAC的度数是()A.50°B.60°C.100°D.120°二.填空题11.如图,△ABC≌△DEF,∠A=35°,∠B=50°,则∠DFE=.12.已知:如图,△ABC≌△DEF,∠A=85°,∠B=60°,AB=8,EH=2.则∠F的度数;DH的长.13.已知△ABC≌△DEF,AB=DE=8cm,△DEF的面积为20cm2,则△ABC的边AB上的高为cm.14.如图,已知△ABC≌△DEF,AD=1cm,则BE的长为cm.15.如图,已知△ABC≌△DBE,如果∠CBD=96°,∠CBE=28°,那么∠ABC=.三.解答题16.如图,A,D,E三点在同一直线上,且△BAD≌△ACE.(1)求证:BD=DE+CE;(2)请你猜想△ABD满足什么条件时,BD∥CE.17.如图,已知△ABF≌△CDE.(1)若∠B=30°,∠DCF=40°,求∠EFC的度数;(2)求证:AE=CF.18.如图,△ACF≌△DBE,其中点A、B、C、D在同一条直线上.(1)若BE⊥AD,∠F=63°,求∠A的大小.(2)若AD=11cm,BC=5cm,求AB的长.19.已知:如图,△ABC≌△DEF,AM、DN分别是△ABC、△DEF的对应边上的高.求证:AM=DN.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解答】解:A、∵△ABD≌△CDB,∴∠ABD=∠CBD,选项说法错误;B、∵△ABD≌△CDB,∴△ABD和△CDB的周长相等,选项说法正确;C、∵△ABD≌△CDB,∴AD=BC,选项说法正确;D、∵△ABD≌△CDB,∴△ABD和△CDB的面积相等,选项说法正确;故选:A.2.【解答】解:∵△ABC≌△DEC,∴∠DCE=∠ACB=60°,AC=CD,∠D=∠BAC,∴∠D=∠DAC,∵∠BCD=100°,∠ACB=60°,∴∠ACD=∠BCD﹣∠ACB=100°﹣60°=40°,∴∠BAC=∠D=×(180°﹣40°)=70°,∴∠B=180°﹣∠ACB﹣∠BAC=180°﹣70°﹣60°=50°,故选:A.3.【解答】解:∵△ABC≌△DCB,∴CD=AB=5cm,故选:C.4.【解答】解:∵Rt△ABC≌Rt△CED,∴AC=CD,①成立;∵Rt△ABC≌Rt△CED,∴∠1=∠D,又∠2+∠D=90°,∴∠2+∠1=90°,即∠ACD=90°,∴AC⊥DC,②成立;∵Rt△ABC≌Rt△CED,∴AB=CE,BC=ED,又BE=BC+EC,∴BE=ED+AB,③成立;∵∠B+∠E=180°,∴AB∥DE,④成立,故选:D.5.【解答】解:∵△ABC≌△DEF,∴∠D=∠A=60°,∴∠α=180°﹣60°﹣45°=75°,故选:B.6.【解答】解:A、全等三角形对应角平分线相等,对应边上的高、中线也分别相等,正确;B、全等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都相等,正确;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正确;D、全等三角形是指形状和大小都相等的三角形,故D说法错误;故选:D.7.【解答】解:∵△ABC≌△DEF,∴AB=DE,∴BA﹣AE=DE﹣AE,∴AD=BE=2,∴BD=BE+AE+AD=2+1+2=5,故选:A.8.【解答】解:∵∠B=31°,∠C=95°,∴∠CAB=180°﹣∠B﹣∠C═54°,∵△ABC≌△ADE,∴∠EAD=∠CAB=54°,∵∠EAB=20°,∴∠BAD=∠EAB+∠EAD=74°,故选:B.9.【解答】解:∵△ABC与△DEF全等,△ABC的面积是12cm2,∴△DEF的面积为12cm2,∵BC=EF=4cm,∴EF边上的高为2×12÷4=6(cm).故选:C.10.【解答】解:∵△ABC≌△EDF,∠EDA=20°,∠F=60°,∴∠B=∠EDF=20°,∠F=∠C=60°,∴∠BAC=180°﹣∠B﹣∠C=100°,∵AD是∠BAC的平分线,∴∠DAC=∠BAC=50°,故选:A.二.填空题(共5小题)11.【解答】解:∵∠A=35°,∠B=50°,∴∠ACB=180°﹣35°﹣50°=95°,∵△ABC≌△DEF,∴∠EFD=∠ACB=95°.故答案为:95°.12.【解答】解:∵∠A=85°,∠B=60°,∴∠C=35°,∵△ABC≌△DEF,∴∠F=∠C=35°,∵△ABC≌△DEF,∴DE=AB=8,∴DH=DE﹣EH=6,故答案为:35°;6.13.【解答】解:如图所示:过C作CH⊥AB,∵△ABC≌△DEF,∴S△ACB =S△DEF=20cm2,∵AB=8cm,∴ABCH=20,解得:CH=5cm.故答案为:5.14.【解答】解:∵△ABC≌△DEF,∴DE=AB,∴DE﹣AE=AB﹣AE,∴AD=EB=1cm,故答案为:1.15.【解答】解:∵△ABC≌△DBE,∴∠ABC=∠DBE,即∠ABE+∠CBE=∠ABE+∠ABD,∴∠ADB=∠CBE=28°,∴∠ABC=∠CBD﹣∠ABD=96°﹣28°=68°.故答案为68°.三.解答题(共4小题)16.【解答】(1)证明:∵△BAD≌△ACE,∴AD=CE,BD=AE,∵A,D,E三点在同一直线上,∴AE=AD+DE,∴BD=CE+DE;(2)解:假如BD∥CE,则∠BDE=∠E,∵△BAD≌△ACE,∴∠ADB=∠E,∴∠ADB=∠BDE,又∵∠ADB+∠BDE=180°,∴∠ADB=∠BDE=90°,∴当∠ADB=∠E=90°时,BD∥CE.17.【解答】(1)解:∵△ABF≌△CDE,∴∠D=∠B=30°,∴∠EFC=∠D+∠DCF=70°;(2)证明:∵△ABF≌△CDE,∴∠AFB=∠CED,AF=CE,在△AFE和△CEF中,,∴△AFE≌△CEF(SAS),∴AE=CF.18.【解答】解:(1)∵BE⊥AD,∴∠EBD=90°,∵△ACF≌△DBE,∴∠FCA=∠EBD=90°,∴∠A=90°﹣∠F=27°;(2)∵△ACF≌△DBE,∴CA=BD,∴CA ﹣CB =BD ﹣BC ,即AB =CD , ∵AD =11cm ,BC =5cm , ∴AB +CD =11﹣5=6cm , ∴AB =3cm . 19.【解答】方法一: 证明:∵△ABC ≌△DEF , ∴AB =DE ,∠B =∠E ,∵AM ,DN 分别是△ABC ,△DEF 的对应边上的高, 即AM ⊥BC ,DN ⊥EF , ∴∠AMB =∠DNE =90°, 在△ABM 和△DEN 中,∴△ABM ≌△DEN (AAS ), ∴AM =DN . 方法二: ∵△ABC ≌△DEF12.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全等三角形是指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形B 、全等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分别相等C 、全等三角形是指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D 、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全等三角形2、如图,若△ABE ≌△ACF ,且AB=5,AE=2,则EC 的长为( )A 、2B 、3C 、5D 、2.5 3、如图,若△ABC ≌△EAC ,则∠EAC 等于( )A 、∠ACB B 、∠BAFC 、∠CAFD 、∠BAC4、如图,AB=AD ,AE 平分∠BAD ,则图中有( )对全等三角形。
大学物理学第十二章思考题习题
思考题12.1在电子仪器中,为了减弱与电源相连的两条导线的磁场,通常总是把它们扭在一起。
为为为了减弱与电源相连的两条导线的磁场,通常总是把它们扭在一起。
通常总是把它们扭在一起。
什么?12.2 两根通有同样电流的I的长直导线十字交叉放在一起,交叉点相互绝缘(图12.31)。
试判断何处的合磁场为零。
12.3一根导线中间分成相同的两支,形成一菱形(图12.32)。
通入电流后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一根导线中间分成相同的两支,形成一菱形上的合磁场如何?12.4 解释等离子体电流的箍缩效应,即等离子柱中通以电流时(图12.33),它会受到自身电流的磁场的作用而向轴心收缩的现象。
12.5 研究受控热核反应的托卡马克装置中,等离子体除了受到螺绕环电流的磁约束外也受到自身的感应电流(由中心感应线圈中的变化电流引起,等离子体中产生的感应电流常超过610A)的磁场的约束(图12.34)。
试说明这两种磁场的合磁场的磁感应线绕着等离子体环轴线的螺旋线(这样的磁场更有利于约束等离子体)。
12.6 考虑一个闭合的面,它包围磁铁棒的一个磁极。
通过该闭合面的磁通量是多少?考虑一个闭合的面,它包围磁铁棒的一个磁极。
通过该闭合面的磁通量是多少? 12.7 磁场是不是保守场?磁场是不是保守场? 12.8 在无电流的空间区域内,如果磁力线是平行直线,那么磁场一定是均匀场。
试证明之。
12.9 试证明:在两磁极间的磁场不可能像图12.35那样突然降到零。
那样突然降到零。
12.10 如图12.36所示,一长直密绕螺线管,通有电流I 。
对于闭合回路L ,求ò=·L dr B ?12.11像图12.37那样的截面是任意形状的密绕长直螺线管,管内磁场是否是均匀磁场?其磁感应强度是否仍可按nI B 0m =计算?计算?12.12图12.39中的充电器充电(电流Ic 方向如图所示)和放电(电流Ic 的方向与图示方向相反)时,板间位移电流的方向各如何?1r 处的磁场方向又各如何?处的磁场方向又各如何?习题习题12.1求图12.38各图中P 点的磁感应强度B 的大小和方向。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第12章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4课时)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4课时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斜边、直角边”.能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解决简单的推理证明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画图、探究、归纳、交流,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第4课时,共4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方法——HL.【教学难点】熟练选择判定方法,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五、课前准备教师:课件、三角尺、直尺、圆规等。
学生:三角尺、直尺、圆规。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小明去公园玩,在公园看到了如下两个长度相同的滑梯,左边滑梯的高度AC 与右边滑梯水平方向的长度DF相等,小明说只要测量出左边滑梯AB的长度就可以知道右边滑梯有多高了,小明的说法正确吗?(出示课件2-4)(二)探索新知1.师生互动,探究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教师问1: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有哪些?(出示课件6)学生回答:SSS、SAS、AAS、ASA教师提出问题:前面学过的四种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对直角三角形是否适用?(出示课件7)教师问2:两个直角三角形,除了直角相等外,还要满足几个条件,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就全等了?(出示课件8)(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并思考回答:分析:1.再满足一边一锐角对应相等,就可用“AAS”或“ASA”证全等了.2.再满足两直角边对应相等,就可用“SAS”证全等了.教师问3:那么,如果满足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吗?学生不能作肯定回答,经过小组讨论,只能作出猜测:可能全等.教师讲解:现在不要求马上给出结论.看看通过动手探究,你是否能得出结论.直角三角形我们用Rt△表示.教师问4:如图,已知AC=DF,BC=EF,∠B=∠E,△ABC≌△DEF 吗?(出示课件9)学生讨论并回答:证明三角形全等不存在SSA定理.所以一般的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教师问5:如果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即∠B=∠E=90°,且AC=DF,BC=EF,现在能判定△ABC≌△DEF吗?(出示课件10)我们完成下边的问题:思考:任意画出一个Rt△ABC,使∠C=90°,再画一个Rt△A′B′C′,使B′C′=BC,A′B′=AB,把画好的Rt△A′B′C′剪下,放到Rt△ABC 上,看看它们是否全等.(课件出示11-14,师生一起看题)(学生独立探究,动手作图)分析:画法直接由教师给出,而不安排学生画出,是考虑学生画图有一定的难度,况且作图不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问6:Rt△ABC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吗?学生回答:是要求作的三角形.教师问7:画好后,把Rt△A′B′C′剪下,放到Rt△ABC上,看它们全等吗?学生动手做后回答:全等.教师问8:这样你发现了什么结论?学生回答:有一条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教师板书: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5)“斜边、直角边”判定方法文字语言: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几何语言:在Rt△ABC和Rt△ A′B′C′ 中,AB=A′B′,BC=B′C′,∴Rt△ABC ≌ Rt△ A′B′C′ (HL).警示注意:(1)一是“HL”是仅适用于Rt△的特殊方法;二是应用“HL”时,虽只有两个条件,但必须先有两个三角形是Rt△的条件.(2)“SSA”可以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但是“边边”指的是斜边和一直角边,而“角”指的是直角.例1:如图,AC⊥BC,BD⊥AD,AC﹦BD.求证:BC﹦AD.(出示课件17)师生共同解答如下:证明:∵ AC⊥BC,BD⊥AD,∴∠C与∠D 都是直角.在Rt△ABC 和Rt△BAD 中,AC=BD .∴Rt△ABC≌Rt△BAD (HL).∴ BC﹦AD.例2:如图,已知AD,AF分别是两个钝角△ABC和△ABE的高,如果AD=AF,AC=AE. 求证:BC=BE.(出示课件22)师生共同解答如下:证明:∵AD,AF分别是两个钝角△ABC和△ABE的高,且AD=AF,AC =AE,∴Rt△ADC≌Rt△AFE(HL).∴CD=EF.∵AD=AF,AB=AB,∴Rt△ABD≌Rt△ABF(HL).∴BD=BF.∴BD-CD=BF-EF. 即BC=BE.总结点拨:(出示课件23)证明线段相等可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解决,作为“HL”公理就是直角三角形独有的判定方法.所以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最多,使用时应该抓住“直角”这个隐含的已知条件.例3:如图,有两个长度相同的滑梯,左边滑梯的高度AC与右边滑梯水平方向的长度DF相等,两个滑梯的倾斜角∠B和∠F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师生共同解答如下:解:在Rt△ABC和Rt△DEF中,BC=EF,AC=DF .∴Rt△ABC≌Rt△DEF (HL).∴∠B=∠DEF(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DEF+∠F=90°,∴∠B+∠F=90°.(三)课堂练习(出示课件29-34)1. 判断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不正确的有()A.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B.斜边和一锐角对应相等C.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D.两个锐角对应相等2. 如图,在△ABC中,AD⊥BC于点D,CE⊥AB于点E ,AD、CE交于点H,已知EH=EB=3,AE=4,则CH的长为()A.1 B.2 C.3 D.43.如图,△ABC中,AB=AC,AD是高,则△ADB与△ADC________(填“全等”或“不全等”),根据_______________(用简写法).4. 如图,在△ABC中,已知BD⊥AC,CE ⊥AB,BD=CE.求证:△EBC≌△DCB.5. 如图,AB=CD, BF⊥AC,DE⊥AC, AE=CF.求证:BF=DE.6. 如图,有一直角三角形ABC,∠C=90°,AC=10cm,BC=5cm,一条线段PQ=AB,P,Q两点分别在AC上和过A点且垂直于AC的射线AQ上运动,问P点运动到AC上什么位置时△ABC才能和△APQ全等?参考答案:1.D2.A3. 全等HL4. 证明:∵BD⊥AC,CE⊥AB,∴∠BEC=∠BDC=90 °.在Rt△EBC 和Rt△DCB 中,CE=BD,BC=CB .∴Rt△EBC≌Rt△DCB (HL).5. 证明: ∵ BF⊥AC,DE⊥AC,∴∠BFA=∠DEC=90 °.∵AE=CF,∴AE+EF=CF+EF.即AF=CE.在Rt△ABF和Rt△CDE中,AB=CD,AF=CE.∴Rt△ABF≌Rt△CDE(HL).∴BF=DE.6. 解:(1)当P运动到AP=BC时,∵∠C=∠QAP=90°.在Rt△ABC与Rt△QPA中,∵PQ=AB,AP=BC,∴Rt△ABC≌Rt△QPA(HL),∴AP=BC=5cm;(2)当P运动到与C点重合时,AP=AC.在Rt△ABC与Rt△QPA中,∵PQ=AB,AP=AC,∴Rt△QAP≌Rt△BCA(HL),∴AP=AC=10cm,∴当AP=5cm或10cm时,△ABC才能和△APQ全等.(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了哪些内容:1.直角三角形“HL”判定方法2.灵活选择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来解决问题(五)课前预习预习下节课(12.3)教材48页到49页的相关内容。
2022秋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12章 一次函数12.2 一次函数2 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课件(新版)沪
5.【2020·内江】将直线y=-2x-1向上平移两个单位,平移 后的直线所对应的函数表达式为( C )
A.y=-2x-5 B.y=-2x-3 C.y=-2x+1 D.y=-2x+3
6.【合肥50中月考】将函数y=x+2的图象用下列方法平移 后,所得的图象经过点A(1,4)的方法是( C )
第12章 一次பைடு நூலகம்数
12.2 一次函数
第2课时 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核心必知 1b 2 k2 3 k<0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1C 2A 3C 4A 5C
答案显示
6C 7D 8C 9D 10 C
11 见习题 12 C 13 A 14 y3>y1>y2 15 见习题
答案显示
16 见习题
答案显示
1.一次函数y=kx+b(k,b为常数,且k≠0)的图象是经
14.【2021·马鞍山二中期中改编】已知点(m,y1),(m+1, y2),(m-1,y3)都在直线y=-x+n2-14n+45上,则y1, y2,y3的大小关系是__y_3_>_y_1_>_y_2_______.
15.【蚌埠实验中学期中】已知函数y=(2m+1)x+m-3. (1)若函数图象经过原点,求m的值;
解:由题意知,6+3m<0,解得m<-2. (2)m,n为何值时,函数图象与y轴的交点在x轴的下方?
由题意知,6+3m≠0且n-4<0,解得m≠-2且n<4.
(3)m,n为何值时,函数图象经过原点?
由题意知,6+3m≠0且n-4=0,解得m≠-2且n=4.
12.【2021·桐城第二中学期中】若式子 k-1+(k-1)0有意 义,则一次函数y=(1-k)x+k-1的图象可能是( C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全等三角形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2课时。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SSS全等判定、SAS全等判定、ASA全等判定、AAS全等判定四种判定方法。
这些判定方法是解决三角形全等问题的重要工具,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全等图形的概念、性质以及全等图形的判定方法。
但是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对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仍然存在一定的困惑,特别是对于各种判定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理解不透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种判定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SSS全等判定、SAS全等判定、ASA全等判定、AAS全等判定四种判定方法,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SSS全等判定、SAS全等判定、ASA全等判定、AAS全等判定四种判定方法。
2.难点:各种判定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一些实际的三角形图形,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复习全等图形的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回顾全等图形的判定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SSS全等判定、SAS全等判定、ASA全等判定、AAS全等判定四种判定方法,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讲解和展示。
沙县X中学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边角边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3
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2课时边角边一、新课导入1.导入课题:上一节课,我们探究了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条边和一个角分别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会全等吗?——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探讨的课题.2.学习目标:(1)能说出“边角边”判定定理.(2)会用“边角边”定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3.学习重、难点:重点:“边角边”定理及其应用.难点:“边角边”定理的应用.二、分层学习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探究有两条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2)自学时间:5分钟.(3)自学方法:根据探究提纲进行操作,并观察归纳得出结论.(4)探究提纲:①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条边和一个角分别对应相等,有几种可能的情形?②画△ABC和△A′B′C′,使AB=A′B′,BC=B′C′,∠A=∠A′,剪下两个三角形,相互交流一下,看△ABC与△A′B′C′是否一定能重合?不一定③画△ABC和△A′B′C′, 使A′B′=AB,∠A′=∠A,A′C′=AC,剪下△ABC和△A′B′C′,大家试一试,△A′B′C′与△ABC能重合吗?能a.由上面的探究得到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是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b.将上述结论写成几何语言:∵AB=A′B′,∠BAC=∠B′A′C′,AC=A′C′,∴△ABC≌△A′B′C′(SAS)④寻找题目中的隐含条件.a.如图(a),AB、CD相交于点O,且AO=OB.观察图形,图中已具备的另一个相等的条件是∠AOC=∠BOD;联想SAS公理,只需补充条件OC=OD,则有△AOC≌△BOD.b.如图(b),AB⊥AC,AD⊥AE,AB=AC, AD=AE.能得出△DAC≌△EAB吗?能.∵AB⊥AC,AD⊥AE,∴∠BAC=∠DAE=90°,∴∠BAC+∠CAE=∠DAE+∠CAE,即∠EAB=∠DAC.在△DAC和△EAB中,AC=AB,∠DAC=∠EAB,∴△DAC≌△EAB(SAS)AD=AEc.如图(c),AB=CD,∠ABC=∠DCB,能判定△ABC≌△DCB吗?解:∵AB=CD,∠ABC=∠DCB,BC=CB,∴△ABC≌△DCB(SAS).2.自学:学生结合探究提纲进行探究学习.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部分学生在归纳结论上会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夹角”的理解及表述上.②差异指导:根据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予以分类指导.(2)生助生:探究提纲中的问题可以由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帮助寻找出题目条件或隐含条件和说明方式.4.强化:(1)已知两边和夹角,会用尺规作图画三角形.(2)边角边公理内容及几何语言的表达.(3)边角边公理是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第二个方法,现在一共学习了两个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SSS、SAS,结合条件可以选用这两个判定方法证明三角形全等.(4)强化练习:①下列条件中,能用SAS判定△ABC≌△DEF的条件是(B)A.AB=DE,∠A=∠D,BC=EFB.AB=DE,∠B=∠E,BC=EFC.AB=EF,∠A=∠D,AC=DFD.BC=EF,∠C=∠F,AB=DF②已知△ABC中,AB=BC≠AC,作与△ABC只有一条公共边,且与△ABC全等的三角形,这样的三角形一共能作出7个.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38页例2到教材第39页练习前的“思考”.(2)自学时间:10分钟.(3)自学指导:结合自学参考提纲,阅读教材.(4)自学参考提纲:①看懂例题题意,对照定理,在证明过程的后面注上理由.②此题证明△ABC≌△DEC的理论依据是什么?SAS③归纳:线段相等或者角相等,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得到?证明三角形全等,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④思考:定理中为什么要强调“夹角”?因为只有满足“两边及夹角”的两个三角形才能全等,否则不一定全等.动手操作:把一长一短的两根木棍的一端固定在一起,摆出△ABC,固定住长木棍,转动短木棍,得到△ABD,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两边相等,夹角不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2.自学:学生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第二层次的学习是教会学生证明角、线段相等的方法是构造全等三角形,学生在初次接触到这种方法,应用起来会比较生疏.②差异指导:a.指导学生构造全等三角形来证明角或者边相等;b.引导学生理解“两边及一角对应相等是不是一定可以得到两个三角形全等?”(2)生助生:小组共同探讨帮助认知例题的证明方法及教材第39页的思考所反映的问题.4.强化:(1)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到目前学习的方法有“SSS”、“SAS”,注意没有“SSA”或“ASS”(特殊情形除外).(2)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和步骤.(3)课堂练习:①课本教材第39页练习.练习1:相等,根据边角边定理,△BAD≌△BAC,∴DA=CA.练习2:证明:∵BE=FC,∴BE+EF=FC+EF,即BF=CE,又AB=DC,∠B=∠C,∴△ABF≌DCE,∴∠A=∠D.②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AD=BC,你能得出AB=CD吗?若能,试说明理由.解:连接AC.∵AD∥BC,∴∠DAC=∠BCA.在△ABC和△CDA中,AD=BC,∠DAC=∠BCA,AC=CA,∴△ABC≌△CDA(SAS).∴AB=CD.三、评价1.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交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学习中的困惑.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表现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成果及存在的不足进行点评.(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引入,可采用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索的过程,得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SAS”条件,同时利用一个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测量池塘两端的距离,对得到的知识加以运用,最后再通过实际图形让学生认识到“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条件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一、基础巩固(第1、2题每题10分,第3、4题每题20分,共60分)1.下列命题错误的是(D)A.周长相等的两个等边三角形全等B.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C.有两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不一定全等D.有两条边和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如图,AB=AC,若想用“SAS”判定△ABD≌△ACE,则需补充一个条件AD=AE.第2题图第3题图第4题图3.如图,给出5个等量关系:①AD=BC;②AC=BD;③CE=DE;④∠D=∠C;⑤∠DAB=∠CBA.请你以其中两个为条件,另三个中的一个为结论,组成一个正确的命题(用“若……则……”的形式表述)(只需写出一个),并加以证明.解:命题:若AD=BC,∠DAB=∠CBA,则AC=BD.证明如下:在△ABD和△BAC中,AD=BC,∠DAB=∠CBA,AB=BA,∴△ABD≌△BAC(SAS).∴AC=BD.4.如图,点B,E,C,F在同一直线上,AB=DE,∠B=∠DEF,BE=CF.求证:AC=DF.证明:∵BE=CF,∴BE+EC=CF+EC,即BC=EF.在△ABC和△DEF中,AB=DE,∠B=∠DEF,∴△ABC≌△DEF(SAS).∴AC=DF.BC=EF二、综合应用(20分)5.已知:如图AB=AC,AD=AE,∠BAC=∠DAE,求证:△ABD≌△ACE.证明:∵∠BAC=∠DAE,∴∠BAC+∠CAD=∠DAE+∠CAD,即∠BAD=∠CAE,在△ABD和△ACE 中,AB=AC,∠BAD=∠CAE,∴△ABD≌△ACE(SAS),AD=AE,三、拓展延伸(20分)6.小明做了一个如图所示的风筝,测得DE=DF,EH=FH,由此你能推出哪些正确结论?并说明理由.解:结论:(1)DH平分∠EDF和∠EHF.(2)DH垂直平分EF.理由.(1)在△EDH和△FDH中,DE=DF,EH=FH,DH=DH,∴△EDH≌△FDH(SSS).∴∠EDH=∠FDH,∠EHD=∠FHD.即DH平分∠EDF和∠EHF.(2)由(1)知,在△EOD和△FOD中,ED=DF,∠EDO=∠FDO,OD=OD, ∴△EOD≌△FOD(SAS).∴EO=OF,∠EOD=∠FOD=90°,∴DH垂直平分EF.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三角形的外角;2、探索并了解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学习等活动经历得出三角形的外角概念和三角形的外角性质。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12章证明12.2互逆命题
2021/12/12
第二十一页,共三十一页。
课后习题(xítí)
1. 对假命题(mìng tí)“任何一个角的补角都不小于这个角”举反例,正确 的反例是( )C A.∠α=60°,∠α的补角∠β=120°,∠β>∠α B.∠α=90°,∠α的补角∠β=900°,∠β=∠α C.∠α=100°,∠α的补角∠β=80°,∠β<∠α D.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第十二章 证明(zhèngmíng)
12.1 互逆命题
2021/12/12
第一页,共三十一页。
课题 引 (kètí) 入
据说,埃及的大金字塔修 成一千多年后,还没有人 能够准确的测出它的高度 。有不少(bù shǎo)人作过 很多努力,但都没有成功 。
在公元前6世纪,
古希腊哲人(zhérén) 泰勒斯利用影子测
பைடு நூலகம்A. 2的平方等于4
B.平方等于4的数是 2
C.平方等于4的数是±2
D.平方等于4的数是2
4. 如图12.3-8,AB∥CD,直线EF交AB于点E,交CD于点F,EG平
分∠BEF,交CD于点G,∠1=50°,则∠2等于( )
C
A.50°
2021/12/12
B.60°
C.65°
第二十三页,共三十一页。
6. “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ruìjiǎo)互余“的逆命题是 真 命题(填“真” 或“假”)。
2021/12/12
第十八页,共三十一页。
课堂练习
7.命题:“如果(rúguǒ)|a|=|b|,那么a=b”的逆命题为___如__果__(rúguǒ) _a_=_b_,__那__么__(_n_à_m_e_)|__a__|__=__|__b_|,逆命题是______命真题.(填“真”或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12.2 第2课时 判定方法(二) 边角边(SAS)
11.如图,在△ABC 中,AD 为 BC 边上的中线,求证:2AD<AB+
AC.
证明:延长 AD 到 E,使 DE=AD,连接 BE,证△ACD≌△EBD,得
AC=EB.在△AEB 中,∵AB+EB>AE,∴AB+AC>2AD.
12.如图,AB=AE,∠ABC=∠AED,BC=ED, 点 F 是 CD 的中点.
ABE≌△ACD.∴∠B=∠C.
9.如图所示,已知 D,E 分别为等边三角形 ABC 的 AB, AC 边上的点,且 AD=CE,BE 与 CD 交于 F 点,求∠BFC 的度数.
解:∵△ABC 是等边三角形,∴AB=AC=BC,∠A=∠BCE=60°, 又 AD=CE,∴△ACD≌△CBE,∴∠ADC=∠CEB,∴∠BFC=∠ACD +∠BEC=∠ACD+∠ADC=180°-60°=120°.
14.如图,在△ABC 和△BCD 中,∠BAC=∠BCD=90°,AB=AC,
CB=CD.延长 CA 至点 E,使 AE=AC;延长 CB 至点 F,使 BF=BC.连
接 AD,AF,DF,EF.延长 DB 交 EF 于点 N. (1)求证:AD=AF; (2)求证:BD=EF.
第4题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边角边”)与性质的综合应用 同步考点
手册 P10
5.如图,在△PAB 中,∠A=∠B,M,N,K 分
别是 PA,PB,AB 上的点,且 AM=BK,BN=AK,
若∠MKN=44°,则∠P 的度数为( D )
A.44°
B.66°
C.88°
D.92°
6.如图,点 A,B,C,D 在 同一条直线上,CE∥DF,EC=BD,AC
=FD.求证:AE=FB.
证明:∵CE∥DF,∴∠ACE=∠D.在△ACE 和△FDB 中,∵EC= BD,∠ACE=∠D,AC=FD,∴△ACE≌△FDB.∴AE=FB.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12章 全等三角形 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SAS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的作图实验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规律后,直接以基本事实的方式给出“边
运用。
、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形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学
识,所画三
析问题、探究问
中相等的条∴△ABC≌△DEF
的距离
如图,在△ABC和△ABD中,
∠B。
那么△ABC和△ABD全等吗?两边和其中一
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2、如图,B点在A点的正北方向。
两车从路段
的一端A出发,分别向东、向西进行相同的距离,
到达C、D两地。
此时C,D
巩固新知
3、如图,点E、F在BC
B=∠C,求证:∠A=∠D
∴△ABC≌△DEF。
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12章 证明 12.2 证明(2)教案 (新版)苏科版
课题:12.2 证明(2)教学目标: 1.了解证明的定义、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2.经历证明命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严谨、结论的确定,初步树立言之有理、落笔有据的推理意识,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3.感受欧几里得的演绎体系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重点;会证明命题,能规范写出证明过程.难点:证明过程中,能做到推理严谨、书写规范.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一.【预学指导】初步感知、激发兴趣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怎么样说明一个数学问题是正确的?2.回忆下列2个命题的学习过程,你会说明它们是正确的吗?(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二.【新知探究】师生互动、揭示通法问题1. 1.证明的概念.2000多年前,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对前人在数学上的成果进行了系统整理,他把人们公认的一些真命题作为公理,并以此作为出发点,用推理的方法证实了一系列命题,编纂成了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数学巨著——《原本》.AB CDEF M N H根据已知的真命题,确定某个命题真实性的过程叫做证明.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基本事实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3)两边和它们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4)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5)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问题2. 证明的步骤. 下面,我们从基本事实出发,证明“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过程略).证明过程必须做到言必有据.证明过程通常包含几个推理,每个推理应包括因、果和由因得果的依据.证明与图形有关的命题,一般有以下的步骤:(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2)根据命题的条件、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3)写出证明过程.问题3. 已知:如图,直线EF 分别交直线AB 、CD 于点M 、N ,AB ∥CD ,MG 平分∠EMB ,NH 平分∠END .求证:MG ∥NH .问题4.已知:如图,AD∥BC,∠BAD=∠DCB.求证:∠1=∠3.三.【变式拓展】能力提升、突破难点问题5. 已知:A、O、B在一直线上,OM平分∠AOC,ON平分∠BOC.求证:OM⊥ON.四.【回扣目标】学有所成、悟出方法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会正确运用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呢,说出来告诉大家.。
新苏科版数学导学案七年级第12章证明
课堂笔记栏课堂笔记栏⑴猜想:a与b、c与d的大小关系?m与n平行吗?图④中,中间两个圆哪个大?⑵你的猜想对吗?如何检测你的猜想?谈谈你的感受.⑴猜想:这两条小道哪个长?这两条小路的面积相等吗?⑵你有什么理由或证据让别人信服你的猜想?1、如图①是一张88⨯的正方形纸片,把它剪成4块:⑴能拼成一个如图②的长方形吗?⑵分别计算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你有何发现?2、如图所示网格中的△ABC 、△DEF 、△GHI :⑴你感觉它们哪一个面积最大?⑵实际计算一下,验证你的感觉是否正确.3、下面的判断是否正确?为什么?⑴无论x 取什么数,代数式342-+-x x 的值总是负数;⑵无论x 取什么数,代数式342-+-x x 的值不可能为2.4、⑴填表:⑵观察上表,小明发现“1>a 或2-<a 时,代数式()()12-+a a 的值是正数”.你认为小明的结论正确吗?为什么?a4-3-2-1-01234()()12-+a a课堂笔记栏1、如图,点A、B、E在一条直线上.⑴∵∠1=∠3(已知)∴AB∥DC();⑵∵∠DAE=∠CBE(已知)∴AD∥BC();⑶∵∠CDA+∠DAB=180°(已知)∴AB∥DC();⑷∵∠2=∠4(已知)∴∥(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⑸∵∠DCB+∠ABC=180°(已知)∴∥(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⑹∵∠DAB+∠ABC=180°(已知)∴∥(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2、已知:如图,∠BAD=∠DCB,∠1=∠3.求证:AD∥BC.证明:∵∠BAD=∠DCB,∠1=∠3(),∴∠BAD―=∠DCB―(等式性质),即∠=∠,∴AD∥BC().3、已知:如图,D、B、C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A=60°,∠1=2∠2.求证:AB∥CD.4、已知:如图,∠ABC=∠C,∠ABD=∠D,且AD∥BC.求证:∠C=2∠D.课堂笔记栏1、填写下列空格:已知:如图,点E在AB上,且CE平分∠ACD,∠1=∠2.求证:AB∥CD.证明:∵CE平分∠ACD(),∴∠=∠(),∵∠1=∠2(已知),∴∠1=∠(),∴AB∥CD().2、已知: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点E在BC上,点F在CA的延长线上,EF∥AD,EF交AB于点G.求证:∠AGF=∠F.3、已知:如图,在△ABC中,∠A=∠ABC,直线EF分别交AB、AC和CB的延长线于点D、E、F.求证:∠F+∠FEC=2∠A.4、证明: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课堂笔记栏班级:学号:姓名:金果学堂12.3互逆命题(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体会认识图形“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的内在联系,学习逆向思考研究问题;2、经历构造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并证明这个逆命题是真命题,获得新的数学结论的过程.※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59、160页探索如图:⑴如果AD ∥EF ,那么可以得到什么结论?⑵如果∠EFC +∠C =180°,那么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⑶证明AD ∥EF ,需要什么条件?证明EF ∥BC 呢?⑷证明AD ∥EF ∥BC ,需要什么条件?证明证明下列命题:⑴证明: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⑵证明: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⑶证明: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练习1、如图,AB ∥CD ,AB 、DE 相交于点G ,∠B =∠D .在下列括号内填写推理的依据:⑴∵AB ∥CD (已知),∴∠EGA =∠D (),又∵∠B =∠D (已知),∴∠EGA =∠B (),∴DE ∥BF ().⑵上述推理中,应用了哪两个互逆的真命题?2、已知:如图,在直角△ABC 中,∠ACB =90°,D 是AB 上一点,且∠ACD =∠B .求证:CD ⊥AB .3、已知:如图,在△ABC 中,点E 在AC 上,点F 在BC 上,点D 、G 在AB 上,FG ∥CD ,∠1=∠2.求证:∠AED =∠ACB .课堂笔记栏※巩固练习:1、如图,点A 、B 、C 、D 在一条直线上,填写下列空格:⑴∵EC ∥FD (已知),∴∠F =∠(),∵∠F =∠E (已知),∴∠=∠E (),∴∥().⑵上述推理中,应用了哪两个互逆的真命题?2、已知:如图,直线AB 、CD 、EF 被直线BF 所截,∠B +∠1=180°,∠2=∠3.求证:∠B +∠F =180°.3、已知:如图,BD 、CE 是△ABC 的高.BD 、CE 相交于点O .求证:∠A +∠BOC =180°.4、已知:如图,AB ⊥BC ,AB 、CD 相交于点E ,∠A =∠C .求证:CD ⊥AD .作业订正栏班级:学号:姓名:金果学堂第12章证明(复习)※学习目标:1、体会通过合情推理探索数学结论,运用演绎推理加以证明的过程;2、知道证明要合乎逻辑,初步会综合法证明的格式.※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62、163页1、下列语句中,不属于命题的是………………………………………………………()A .延长线段AB 到点C B .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C .自然数都是整数D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2、若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锐角,则此三角形的形状是………………………………()A .钝角三角形B .锐角三角形C .直角三角形D .无法确定3、如图,AB ∥CD ,DA ⊥AC ,垂足为A .若∠ADC =35°,则∠1的度数为……()A .65°B .55°C .45°D .35°4、在锐角三角形中,最大角α的取值范围是…………………………………………()A .︒<<︒900αB .︒<≤︒9060αC .︒<<︒18060αD .︒<<︒9060α5、下列命题中,属于真命题的是………………………………………………………()A .锐角小于它的余角B .锐角小于它的补角C .锐角与锐角的和是钝角D .锐角与钝角的和等于平角6、如图,将一副三角尺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放置,使含30°角的三角尺所对的直角边和含45°角的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在同一条直线上,则∠1的度数为…………()A .75°B .65°C .45°D .30°7、下列条件:①∠A +∠B =∠C ;②∠A ∶∠B ∶∠C =1∶2∶3;③∠A =90°―∠B ;④∠A =∠B =21∠C .其中,能确定△ABC 是直角三角形的有……………………………………………()A .1个B .2个C .3个D .4个8、如图,直线a ∥b ,直线l 与a 、b 分别相交于A 、B 两点,过点A 作直线l 的垂线交直线b 于点C .若∠1=58°,则∠2的度数为.9、如图,AB ∥CD ,FE ⊥DB ,垂足为E ,∠1=50°,则∠2=.10、如图,直线a ∥b ,△ABC 的顶点B 在直线b 上,∠C =90°,∠1=36°,则∠2的度数为.11、如图,把一块直角三角尺的含60°角的顶点放在直尺的一边上.若∠1=2∠2,则∠1=.12、如图,直线1l ∥2l ,∠α=∠β,∠1=40°,则∠2=.课堂笔记栏13、写出下列各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其逆命题的真假.若是假命题,请举反例说明.⑴如果b a =,那么b a 33=;⑵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积为负数;⑶钝角小于180°;⑷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14、已知:如图,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点E 在BC 上,点G 在CA 的延长线上,EG 交AB 于点F ,且∠AFG =∠G .求证:GE ∥AD.15、已知:如图,点B 、E 分别在AC 、DF 上,AF 分别交BD 、CE 于点M 、N ,∠1=∠2,∠A =∠F .求证:∠C =∠D.16、已知:如图,∠ABC +∠C +∠CDE =360°,GH 分别交AB 、ED 相交于点G 、H .求证:∠1=∠2.作业订正栏。
第12章 12.2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5.-2ab(a2-3a+1)= -2a3b+6a2b-2ab
.
6.设 A=-12x2y,B=2xy2-52xy,则 A·B= -x3y3+51x3y2
.
7.计算:
(1)-5x(2x2-3x+4); (2)(2x+4y)(-6xy);
(3)(-2a)2·(a2b-ab2); (4)(2xy2-3x2y-1)·12xyz.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法则. 【例 1】计算:(-2x3y)·(3xy2-3xy+1).
【思路分析】单项式为-2x3y,应注意符号,多项式含有三项:3xy2、-3xy、 1,所以结果为多项式,特别是“1”不能漏乘. 【规范解答】原式=-2x3y·3xy2+(-2x3y)·(-3xy)+(-2x3y)×1=-6x4y3+ 6x4y2-2x3y. 【方法归纳】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分两步:(1)利用分配律转化为单项式乘 以单项式;(2)将单项式相乘的结果相加.
(2)a2(a+2)-a(a2-3)-3a+5,其中 a2-4=0.
解:原式=a3+2a2-a3+3a-3a+5=2a2+5. ∵a2-4=0,∴a2=4.∴原式=2×4+5=13.
21.若不论 x 取何值时,多项式 x3-2x2-4x-1 与 x(x2+mx+n)+2(mx-12) 的值都相等,求常数 m、n 的值. 解:∵x(x2+mx+n)+2(mx-12)=x3+mx2+(n+2m)x-1,且无论 x 取何值, 它与多项式 x3-2x2-4x-1 的值都相等,∴m=-2,∴n+2m=-4,解得 n=0.
项是( B ) A.x2y2
B.-x2y2
C.12x2y2
D.-2x2y2
3.已知-2x2y(-xmy2+3xyn)=2x4y3-6x3y4,则 m、n 的值分别是( A )
新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12章证明《12.2 证明》优质课件
2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c 1
a
b
第 2 题图
3.已知:如图,AD∥BC,∠BAD=∠DCB. 求证:∠1=∠3.
A 1
2
D
证明:
B
4
3 C
第 3 题图
∵AD∥BC(已知) ∴∠2=∠4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BAD=∠DCB(已知). ∴∠BAD-∠2=∠DCB-∠4(等式的性质) ∴∠1=∠3(等量代换)
12.2 证明(1)
【能力检测】 2.今年五一节期间,王老板在其 经营的服装店里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是裤 子售价为168元,盈利20%,一件是夹克衫售价 也是168元,但亏损20%,问王老板在这次的交 易过程中是赚了还是亏了,如果是赚了,赚了 多少?如果是亏了,亏了多少?还是不赚不亏?
12.2 证明(1)
2-2m+m2 50 26 2
0 …… 2 ……
请你再取一些m的值代入代数式算一算,说明小明和 小林的结论是否正确.你是否有新的发现?新的结论?
思考:本题中,你用什么方法去说明别人的观点不正 确?你又是怎么说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12.2 证明(1)
【数学实验一】(1)在提供的模板中取两个直
角三角形和两个直角梯形,按图①拼成8×8的
12.2 证明(1)
【例1】有两条如图所示小路,这两条小路哪个 长?这两条小路的面积怎样?
12.2 证明(1)
【例2 】小明和小林在研究代数式2-2m+m2的值的情况
时,得出了两种不同的结论. 小明填写表格:
m
-2 0 4 6 ……
2-2m+m2 10 2 10 26 ……
小林填写表格: m
-6 -4 2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第12章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2课时)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利用两边及其夹角判定三角形全等(SAS)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边角边”条件的内容,能初步应用“边角边”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三角形“边角边”判定定理的过程,在观察中寻求新知,在探索中发展推理能力,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形的能力及运算能力,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的良好品质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第2课时,共4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会用“边角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得到线段或角相等.【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五、课前准备教师:课件、三角尺、直尺等。
学生:三角尺、直尺、剪刀。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上节课的讨论中,我们发现三角形中只给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给出三个条件时,有四种可能,能说出是哪四种吗?问题:如图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无法直接到达,因此这两点的距离无法直接量出.你能想出办法来吗?(出示课件2-3)(二)探索新知1.师生合作,探究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2教师问1:我们学习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1,请同学们回一下并回答其内容.学生回答: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为“边边边”或“SSS”).教师问2:用几何语言如何表示呢?出示课件5:符号语言表达:在△ABC和△ DEF中AB=DE,BC=EF,CA=FD,∴△ABC ≌△ DEF.(SSS)教师问3:除了SSS外,还有其他情况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当两个三角形满足六个条件中的3个时,有四种情况,还有哪一些呢?(出示课件6)学生回答:两边一角和两角一边教师问4: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两边一角的情况,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和一个角,那么这两条边与这一个角的位置上有几种可能性呢?学生讨论并回答:有两种情况:两边及夹角和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学生问:它们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教师我们还是通过画图来验证,我们先看两边及其夹角能否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同学们根据下边的要求作图:已知任意△ABC,画△A′B′C′,使A′B′=AB,A′C′=AC,∠A′=∠A.分析:(1)作∠MB′N=∠B;(2)在射线B′M上截取B′A′=AB,在射线B′N上截取B′C′=BC;(3)连接B′C′.教师问5:如何画呢?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引导总结:作法:(出示课件9)(1)画∠DA'E=∠A;(2)在射线A'D上截取A'B'=AB,在射线A'E上截取A'C'=AC;(3)连接B'C '.教师问6:△A′ B′ C′ 与△ABC 全等吗?如何验证?学生讨论后得出如下方法: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在△ABC上,观察这两个三角形是否能够完全重合.学生:通过作图得到这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所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教师问7: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是满足哪三个条件?学生回答: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教师板书: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0)“边角边”判定方法文字语言: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几何语言:在△ABC 和△ DEF中,AB = DE,∠A =∠D,AC =AF ,∴△ABC ≌△ DEF(SAS).警示:必须是两边“夹角”例1:如果AB=CB ,∠ ABD= ∠ CBD,那么△ ABD 和△ CBD 全等吗?(出示课件11)师生共同解答如下:分析: △ABD ≌△ CBD.(SAS)边: AB=CB(已知),角: ∠ABD= ∠CBD(已知),边: BD=BD(公共边),证明:在△ABD 和△ CBD中,AB=CB(已知),∠ABD= ∠CBD(已知),BD=BD(公共边),∴△ ABD≌△CBD ( SAS).例2:如图,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的点C,连接AC并延长到点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到点E,使CE=CB.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出示课件13)师生共同解答如下:证明:在△ABC 和△DEC 中,AC = DC(已知),∠ACB =∠DCE (对顶角相等),CB=EC(已知),∴△ABC ≌△DEC(SAS).∴AB =DE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2.展开想象,探究SSA能否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教师问8:同学们想一下,两边一角还有那种情况呢?学生回答: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教师问9:已知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能否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学生小组讨论后,认为利用作图观察.教师引导学生作图,提示学生考虑全面,然后给出下面的问题:(出示课件15)如图,把一长一短的两根木棍的一端固定在一起,摆出△ABC.固定住长木棍,转动短木棍,得到△ABD.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ABC和△ABD满足AB=AB ,AC=AD,∠B=∠B,但△ABC与△ABD不全等.教师问10:画△ABC 和△ABD,使∠A =∠A=30°,AB =AB=5 cm ,BC =BD =3 cm .观察所得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学生作图并且比较后回答:不全等.出示课件16:结论: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例3:下列条件中,不能证明△ABC≌△DEF的是( )(出示课件17)A.AB=DE,∠B=∠E,BC=EFB.AB=DE,∠A=∠D,AC=DFC.BC=EF,∠B=∠E,AC=DFD.BC=EF,∠C=∠F,AC=DF师生共同解答如下:解析:要判断能不能使△ABC≌△DEF,应看所给出的条件是不是两边和这两边的夹角,只有选项C的条件不符合,故选C.总结点拨:判断三角形全等时,注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只有两边及夹角对应相等时,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三)课堂练习(出示课件21-25)1.在下列图中找出全等三角形进行连线.2.如图,AB=DB,BC=BE,欲证△ABE≌△DBC,则需要增加的条件是( )A.∠A=∠DB.∠E=∠CC.∠A=∠CD.∠ABD=∠EBC3.如图,已知AC平分∠BAD, AB=AD.求证:△ABC≌△ADC.4. 已知:如图,AB=AC, BD=CD,E为AD上一点.求证:BE=CE.5. 如图,已知CA=CB , AD=BD, M,N分别是CA,CB的中点,求证:DM=DN.参考答案:1.答案如下:2.D3. 证明:∵AC平分∠BAD,∴∠BAC=∠DAC,在△ABC和△ADC中,AD=AB (已知),∠BAC=∠DAC (已证),AC=AC (公共边),∴△ABC≌△ADC(SAS).4. 证明:在△ABD和△ACD中,AB=AC (已知),已知),公共边),∴△ABD≌△ACD(SSS).∴∠BAD=∠CAD,在△ABE和△ACE中,AB=AC (已知),∠BAD=∠CAD(已证),AE=AE (公共边),∴△ABE≌△ACE(SAS).∴BE=CE.5. 证明: 连接CD,如图所示;在△ABD与△CBD中CA=CB,(已知)AD=BD ,(已知)CD=CD ,(公共边)∴△ACD≌△BCD(SSS)∴∠A=∠B又∵M,N分别是CA,CB的中点,∴AM=BN在△AMD与△BND中AM=BN ,(已证)∠A=∠B ,(已证),(已知)∴△AMD≌△BND.(SAS)∴DM=DN.(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了哪些内容:1. 判定定理2: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为“边角边”或“SAS”).2.利用SSA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五)课前预习预习下节课(12.2)教材39页到41页的相关内容。
第12章 12.2 第2课时 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课堂检测
-10-
10.直线 y=-x-5 经过 A(x1,y1),B(x2,y2),当 x1<x2 时,y1 与 y2 的大小关系是__y_1_>_y_2 _.在 y 轴上的截距是_-__5_.
教必材备知感识知
课堂检测
-11-
忽略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 11.已知一次函数 y=mx+n 的图象不经过第二象限,求 m,n 的取 值范围. 解:由题意可得,一次函数 y=mx+n 的图象经过第一、三、四象限 或第一、三象限和原点,所以可得,m>0 且 n≤0.
第十六章
夯实训练
整合方法
综学合科素探养究
-21-
18.学习“一次函数”时,我们从“数”和“形”两方面研究一次函
数的性质,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方法,尝试用你积累的经验和方法解决下
面问题.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 y=|x|的图象.
①列表,完成表格;
x … -3 -2 -1 0 1 2 3 …
教材感知
课关堂键能检力测
-20-
17.已知直线 y=kx+b 和直线 y=2x 平行且与直线 y=-3x-4 相交, 交点在 y 轴上,求 k 与 b 的值.
解:由 y=kx+b 与 y=2x 平行,可知 k=2,又因为 y=2x+b 与 y= -3x-4 交于 y 轴,所以交点坐标为(0,-4),故 k=2,b=-4.
的图象. 5.一次函数 y=-3x+7 的图象与 x 轴交于点__(_73_,__0_)__,与 y 轴交于
49
点__(_0_,7_)__,它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是_6______.
教必材备知感识知
课堂检测
-4-
6.已知一次函数 y=32x-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仔细阅读课本,寻找答案。
二、课堂探究:
例1从基本事实出发,证明“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仿照上述例题)
例2已知: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AB//CD,GM平分∠EGB,HN平分∠EHD.
∴∠2=90°().
∵∠1=90°,∠2=90°().
∴∠1=∠2(),
∵∠1=∠2(已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过的真命题,称为;
3、由一个定理推出的,叫做这个定理的。
探索:
如何从基本事实出发,证明“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已知:如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求证:__________________
证明:∵a⊥c(已知),
∴∠1=90°(垂直的定义).
∵b⊥c(),
5.已知:A、O、B在一直线上,OM平分∠AOC,ON平分∠BOC.
求证:OM⊥ON.
求证:GM//HN.
三、总结反思
四、课堂反馈:
1.从基本事实出发,证明“同角的补角相等”.
2.从基本事实出发,证明“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3.已知:如图,AB∥CD,AB=CD,点B、E、F、D在一条直线上,∠A=∠C.
求证:AE∥CF ,AE=CF.
4.已知:如图4,AD∥BC,∠ABC=∠C,求证:AD平分∠EAC.
12.2证明(2)
班级姓名学号
预习目标
了解
理解
运用
1.了解证明、定理的含义。
√
2.按规定格式表述证明的过程。
√
一、自主学习
学习内容
学法指导
阅读课本P150-154,并完成各小题。
一、复习回顾:
1、写出学过的基本事实或定理(两个):【本学案中已有的不算】
(1);
(2)。
知识点:
1、根据的真命题,确定某个命题的,叫做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