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有哪些特点

合集下载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气候有哪些特征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气候有哪些特征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气候有哪些特征在我们生活的地方经常会有意外发生,所以我们必须要时刻的去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例如说自然灾害安全小知识就必须要我们去掌握,这样在发生意外时,我们能够更加及时的去处理,面积占全国陆地的30%,人口只占全国的4%。

其地理位置是大兴安岭以西,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以北内陆地区。

农业包括:东部温带草原牧场,西部山地牧场;灌溉农业:靠河水、高山冰雪融水灌溉。

概述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包括第二级阶梯的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等。

面积占全国陆地的30%,人口只占全国的4%。

其地理位置是大兴安岭以西,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以北内陆地区。

农业包括:东部温带草原牧场,西部山地牧场;灌溉农业:靠河水、高山冰雪融水灌溉
特点
①海拔较高,但差别显著。

在1000米左右的高原上,既横亘有3000米
②因位于亚欧大陆内部,距海较远,受夏季风影响较小,海洋湿润气流被山岭阻隔,难以深入,气候干燥。

年降水量东部在400毫米左右,西部则减少到100毫米以下。

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多大风天气。

③植被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为草原。

土壤主要是在荒漠植被和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可溶性盐分含量较高。

生物种类远比东部季风区少。

④大部分地区属内流区,河流短小,平地径流主要来源于暴雨形成的暂时性水流;山地径流主要由雨水和冰雪融水补给。

湖泊较多,但多为咸水湖。

⑤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远不如东部季风区那么广泛、深刻。

水是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有水可供灌溉之处,形成了不少肥沃的绿洲;草原自古是牧场,但若利用不合理,往往会造成荒漠化的扩展。

中国的西北地区

中国的西北地区

三、人文地理特征
1、农业:
(1)农业生产条件:
①夏季气温高,云量少,光照强,
昼夜温差大。
发展绿洲农业、
温 ②新疆山麓绿洲、河西走廊有冰 灌溉农业
带 川融水灌溉,宁夏平原、河套平
大 原有黄河水灌溉。
陆 ③干旱、半干旱的气候使本区草 发展畜牧业基
性 原广阔
有利条件 地
气 ①冬长夏短,寒潮影响大,春季沙尘暴频发。 候 ②降水少,蒸发强,农业灌溉水源不足。
灌溉农业、绿洲农业
在有河流水、冰川融水和地下水的平原地区 可以发展种植业:
如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塞上江南”); 甘肃河西走廊、新疆的高山山麓等地区,有冰川 融水和地下水灌溉,成为西北地区的粮棉瓜果之 乡。 (“坎儿井”)
主要农产品:小麦、棉花、瓜果(吐鲁番葡 萄、库尔勒香梨、哈密瓜)、甜菜
新疆的长绒棉驰名中外,成为我国最大的棉 花生产区(五大商品棉基地之一——南疆棉区)
②交通运输:
陆地交通以铁路运输为主,主要干线 有兰新—北疆铁路、南疆铁路。
③资源配置——矿产资源丰富
4、居民:地广人稀,面积占30%,人口只占4%
少数民族集聚地,汉族人占2/3,主要少 数民族有: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 古族等。
农田、村镇、城市多呈带状(河流、山 麓、铁路线)或点状(工矿区)。
③地表植被少,沙漠化严重,河套平原、宁
夏平原盐碱化严重。
不利条件
三、人文地理特征
1、农业:
(2)农业在全国的地位: 全国最重要的
畜牧业基地(新疆、内蒙古) 最大的长绒棉基地 灌溉农业(河套平原、宁夏平原) 绿洲农业(河西走廊、高山山麓) 温带水果产地(新疆) 糖料作物基地(内蒙古、新疆)

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青海省.doc

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青海省.doc

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青海省一、干旱现象干旱是指长时期降水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使农作物和牧草体内水分亏缺,影响农作物播种和牧草返青,影响农作物和牧草正常生长发育,导致农牧业减产以及河流干涸、人畜饮水困难的一种气象灾害。

青海省的气候特点决定了青海干旱的频发性和普遍性。

二、干旱特征(一)降水特征青海省深居内陆腹地,暖湿气团不易入侵,导致降水量少,是北半球同纬度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且时空分布不均,属我国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境内降水的地区分布:全省各地平均年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从776.1毫米(果洛州久治县)逐渐减至16.7毫米(海西州冷湖镇),青南地区东南部是青海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区(河南—玛沁—清水河—杂多一线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祁连山东段的门源、大通、互助北部、湟中、化隆一带是降水量次多地区,年降水量为500毫米左右;黄河、湟水谷地年降水量较少,在260—400毫米之间;柴达木盆地腹地降水量是青海降水最少的地区,年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下,盆地边缘地带年降水量在160—180毫米左右;省内其余地区年降水量在300—400毫米之间。

上述降水地区分布表明:青南高寒牧业区年降水量较多,干旱发生频率较低;热量条件较好的柴达木盆地降水稀少,只能发展灌溉农业;而东部农业区热量条件相对较好,降水量相对较多,是青海的粮仓。

但由于降水变化的不确定性和地区降水的差异性,干旱频频发生。

降水的时间分布也是极不均匀的。

青海降水的时间分布呈典型的内陆高原降水特征,表现在:一是降水时间集中,雨季开始一般在5月上旬,结束于9月下旬,持续约5个月时间,而10月至次年4月长达7个月的时间为旱季。

二是降水量集中,5—9月雨季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9%—94%,全省平均占85%;而关系到农田底墒和春播季节的降水量(即10月至次年4月)只占全年降水量的15%。

这就是青海“春旱年年有”的重要原因。

青海东部有“安苗三分田”之说,所谓安苗,就是从播种到出苗,一般为3—5月,此时有否降水是安苗的关键。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西北地区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土壤贫瘠,植被覆盖稀少,造林技术便成为改善这一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需求,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的研究与实践也逐渐受到关注。

一、选种造林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的第一步就是选种。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进行造林。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要求树种具有较强的抗旱性和适应性,对土壤要求不高,同时还要能够形成较好的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结构,以适应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气候条件。

一般来说,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较为适宜的树种包括沙柳、胡杨、柳树、沙棘等。

这些树种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可以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生长良好,对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起到重要作用。

二、土壤改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壤大多贫瘠,对于树木的生长影响极大。

在进行抗旱造林时,需要对土壤进行适当的改良。

主要的土壤改良手段包括施肥、翻耕、植物迹地、覆土等。

通过适当的施肥,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提高树木生长的条件。

翻耕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水分保持能力,有利于树木的根系生长。

植物迹地和覆土可以减缓土壤水分蒸发速度,有利于保持土壤湿润度。

三、水源管理水资源是植物生长的重要保障,因此在进行抗旱造林时,需要合理地管理水源。

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造林项目,可以通过建设蓄水池、设立人工灌溉系统、采取雨水收集等方式,增加树木生长所需的水源。

还可以通过合理的排水系统,避免水分过多滞留,有利于减少土壤的盐碱化,保持土壤的适宜湿润度。

四、灌溉管理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灌溉管理尤为重要。

适当的灌溉可以保持树木生长所需的水分,提高抗旱能力,促进树木的健康生长。

在进行灌溉时,需要注意避免出现水浪费和水分过多滞留的情况,可以通过定时定量地进行滴灌、渗灌等方式,减少水源的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五、管理与维护抗旱造林后,对树木进行科学的管理和维护至关重要。

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特点是什么

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特点是什么

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特点是什么1.水资源短缺:半干旱地区的降水量较少,水资源短缺是该地区农业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由于水源不足,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受到限制,需要采取合理的灌溉措施以确保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2.气候极端:半干旱地区的气候条件较为恶劣,一方面日夜温差大,气温较高,日照时间长,这有利于一些作物的生长;另一方面,降水分布不均匀,且有时强度较大,容易造成干旱或洪涝灾害,对农作物生产造成影响。

3.土壤贫瘠:半干旱地区的土壤通常较为贫瘠,容易出现碱化、砂质、腐殖质含量低等问题,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一定的限制。

因此,在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应采取土壤改良措施,加强有机肥的施用,提高土壤的肥力。

4.农作物适应性强:由于半干旱地区的气候条件恶劣,农作物的选择范围比较窄。

一般来说,这些地区的农作物需要具有良好的抗旱性、耐高温性、耐盐碱性等特点。

例如,小麦、玉米、高粱、葵花等作物在半干旱地区生长良好。

5.灌溉农业的发展:半干旱地区由于水资源短缺,灌溉农业成为农作物生产的主要方式。

通过合理的灌溉措施,可以提供足够的水源满足作物的生长需要。

充分利用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和人工供水组成的多种灌溉模式,有效缓解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为农作物提供了必要的水分。

6.发展特色经济作物:在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中,由于气候、土壤等因素的限制,传统粮食作物的种植效益有限。

因此,该地区农业生产中还发展了一些特色经济作物,如柑橘、葡萄、油菜、中药材等,以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发展的效益。

总之,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特点主要包括水资源短缺、气候极端、土壤贫瘠、农作物适应性强,灌溉农业的发展以及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等。

为了应对这些特点,半干旱地区需要采取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改良土壤,选择适应性强的农作物,发展特色经济作物,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不同区域土壤盐碱化的特点及水盐运动的规律

我国不同区域土壤盐碱化的特点及水盐运动的规律

我国不同区域土壤盐碱化的特点及水盐运动的规律
我国不同区域的土壤盐碱化特点和水盐运动规律存在差异。

以下是一些主要区域的土壤盐碱化特点和水盐运动规律:
1. 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的土壤盐碱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这些地区的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溶解在水中的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积聚。

盐碱土主要分布在内陆盆地、山间洼地和平坦排水不畅的平原区,如松辽平原。

2. 西北地区:西北地区的干旱和半干旱气候条件使得土壤中的盐分容易积聚。

此外,由于蒸发作用,土壤中的盐分也会随着水分的迁移而向上移动,导致表层土壤的盐分增加。

3. 华北地区:华北地区的土壤盐碱化也主要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这些地区的蒸发量大,而降水量相对较小,这使得溶解在水中的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积聚。

此外,华北地区的河流和渠道两旁的土地也容易因河水侧渗而使地下水位抬高,促使土壤积盐。

4. 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因海水浸渍,可形成滨海盐碱土。

这些地区的土壤经常受到海水的直接影响,导致土壤中的盐分含量较高。

对于水盐运动规律来说,土壤中的盐分随水分而运动。

在蒸发过程中,盐分随水分输送到表层,水分蒸发后盐分积聚在表层土壤中。

灌溉和降雨入渗的水分又将盐分带向深层。

长时间内,如果由于蒸发而带到表层的盐分多于入渗淋洗带到深层的盐分,则土壤处于积盐状态;反之,则处于脱盐状态。

总的来说,我国不同区域的土壤盐碱化特点和水盐运动规律与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土壤质地和地下水等因素密切相关。

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修复

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修复

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修复通过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进行分析,重点剖析了土地盐渍化、草场退化和土地沙化的现状及危害,并根据生态环境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

标签:干旱半干旱;生态环境;修复0 概述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总面积有455万hm2,占国土面积47%,常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蒸发量远超过了降水量。

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与北部地区,这些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物多样性降低,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和酸化、退化现象十分严重。

其中,以土壤盐渍化、草场退化和土地沙化最为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1 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生态问题1.1 土壤盐渍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本身的水资源就十分匮乏,加之降雨、灌溉和蒸发的交替作用,使盐分在非饱和带土壤中不断累积,形成土壤的盐渍化。

目前,全国盐渍化土壤面积约3667万hm2,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等地因受盐渍化威胁的耕地约占当地总耕地面积的30%-40%。

土壤鹽渍化后,土壤的溶液渗透压增大,土体通气性和透水性就会变差,降低养分吸收和植物的正常生长。

1.2 草场退化草场退化是指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表现出一系列不利于开发、利用的环境退化。

我国草场退化的面积约为1.35亿hm2,绝大部分都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内蒙古草原由于过度放牧,草原的牧草由上世纪70年代的70cm下降到现在的25cm。

草场退化后牧草的种类就会出现简化,草质变劣,植被覆盖降低,土壤肥力下降,第一性生产力下降,草场环境的容量便会持续衰减、承载牲畜能力下降。

1.3 土地沙化随着气候的变异和人类活动加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土地荒漠化也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生态问题。

目前,我国的土地荒漠化总面积约为267万hm2,约占国土面积28%,大部分集中在四北地区,其中人为因素导致的土地荒漠化约占九成以上。

中国的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

中国的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
多元文化
西北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见证了不同文化、宗教和商贸活动的交流与融合,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
古代丝绸之路
西北地区的民俗风情独具特色,如陕西的秦腔、甘肃的兰州鼓子、青海的花儿等,展现了浓郁的地方文化魅力。
独特的民俗风情
自然景观
西北地区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如浩瀚的沙漠、雄伟的雪山、广袤的草原等,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措施恢复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推进防灾减灾工程建设
加强水利、抗旱、防震等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加强宣传教育
普及自然灾害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05
CHAPTER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03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态环境恶化和人类活动干扰导致西北地区生物多样性锐减,许多珍稀濒危物种面临灭绝风险。
河流和湖泊
02
CHAPTER
植被与土壤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北部以及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边缘地区,以禾本科、菊科等草本植物为主。
草原
主要分布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内部,以耐旱、耐盐碱的灌木和半灌木为主,如梭梭、红柳等。
荒漠
主要分布在天山、阿尔泰山等山地的阴坡和半阴坡,以针叶林为主,如云杉、冷杉等。
促进旅游业与农业、工业、文化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多元化的旅游产业链。
深入挖掘西北地区的文化内涵,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产品的附加值。
加大旅游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西北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
THANKS

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水分变化特征作者:周小雪王立蔡国军莫保儒刘艳萍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09期[摘要]土壤水分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建设的基础物质,了解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水分的变化特征在对该地区的生态建设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壤水分的大小受土地利用类型、海拔、坡度、坡向、时间、土壤深度等因素的影响。

主要研究了土壤水分垂直空间上的主要变化特征,为后期的生态造林和树木更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验结果如下:南湾上坡位的土壤含水量在4~10月份中0.1~1.8m内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整体呈现减-增-减-增的变化趋势,且均在0.1~0.2m层土壤含水量达到最高值。

南湾下坡位4、5、10月份的土壤含水量在土壤深度0.1~1.8m内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减-增-减-增的变化趋势,6、7、8、9月份则呈现增-减-增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土壤水分;土壤深度;干旱半干旱[中图分类号]S152.7 [文献标识码]A干旱半干旱是我国西北部地区的主要区域类型,干旱半干旱地区本身的特点是生态系统简单、植被类型单一、降雨量少、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导致生态系统的恢复具有长久性和困难性。

土壤水分是土壤组成的重要物质,同时也是衡量土壤生产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尤其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和干旱少雨是造成干旱地区经济低靡、生态系统脆弱、农业生产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将土壤深度分为活跃层、次活跃层、稳定层三个层次。

随着土壤深度的不断增加,次活跃层受到气象因子干扰的作用减小,与活跃层相比相对稳定,土壤含水量也相对减少。

稳定层的土壤水分变程小,相对次活跃层更稳定,土壤含水量相对增加,稳定层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与活跃层、次活跃层相比却减小。

1 试验区概况与研究方法1.1 试验区概况巉口镇位于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北部,东经104°32′,北纬35°43′,巉口镇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海拔在2000~2500m之间,正常年降水量在300mm左右,欠水年的降水量远少于300mm。

2020秋高中地理6课时演练:第四章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含解析

2020秋高中地理6课时演练:第四章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含解析

2020秋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6课时演练:第四章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含解析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一)教材第71页思考1.生态环境脆弱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发生的自然背景见下表。

自然背景A 大兴安岭西侧,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区B西北干旱、半干旱荒漠绿洲区C暖湿带半湿润黄淮海平原区D南方亚热带丘陵区E南方亚热带丘陵区F 西南横断山区、云贵高原西部亚热带丘陵山区G青藏高原高寒地区2壤侵蚀和草地退化会导致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二)教材第72页思考不同的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不同,该题应抓住某一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例如: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应采取的措施有退耕还林、改坡为梯、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1.下列地区与其发生的生态破坏搭配正确的是()A.黄土高原——盐碱化B.华北平原—-土壤盐碱化C.内蒙古草原-—水土流失D.长江三角洲——水源枯竭解析:黄土高原主要是水土流失,内蒙古草原主要是草地退化,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入海口,水资源丰富。

答案:B下图为我国西部地区主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2~3题.2.图中①~⑤分别是()A.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水土保持区、江河水源涵养区、石漠化防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B.水土保持区、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江河水源涵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石漠化防治区C.江河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石漠化防治区D.石漠化防治区、水土保持区、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江河水源涵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3.有关图中④功能保护区内生态问题的自然原因,错误的是()A.碳酸盐岩易淋溶、成土缓慢B.山高坡陡,地表崎岖C.年降水量丰富,暴雨频繁D.多冻雨灾害天气,侵蚀地表解析:第2题,根据图中信息,可判断①为我国的主要天然草原地区;②为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③为“三江源”地区;④为云贵高原,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石漠化问题严重;⑤是东北、西北、西南林区,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林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城市绿地生态设计导则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城市绿地生态设计导则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城市绿地生态设计导则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城市绿地生态设计导则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绿地生态设计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作为我国主要的干旱地区之一,其特殊的气候条件使绿地生态设计面临着独特的挑战和机遇。

一、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特点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气候条件干燥,降水稀少,气温较高,蒸发量大。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壤通常贫瘠,植被生长困难。

这些特点给城市绿地设计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城市绿地生态设计原则1. 水资源合理利用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绿地设计的重要原则。

可以采用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进行收集和利用,用于浇灌绿地和冲洗道路。

可以引入节水灌溉技术,减少用水量,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适应干旱气候的植物选择在绿地设计中,选择适应干旱气候的植物非常重要。

可以选择具有耐旱性强、抗风沙、抗盐碱等特点的植物,如沙柳、沙豆、柽柳等。

要注意植物的生长周期和适应性,合理安排植物的种植密度和布局。

3. 提高绿地的生态功能绿地不仅仅是为了美化城市环境,更应该发挥其生态功能。

可以通过增加湿地、建设人工湖泊等方式,提高绿地的湿润度,增加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改善空气质量。

绿地还可以起到调节气温、减少风速、吸收噪音等作用,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4. 考虑城市功能和可持续性在进行绿地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城市的功能需求和可持续性。

绿地可以作为人们休闲娱乐、文化交流的场所,也可以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提供栖息地和食物供给给当地的野生动物。

而在绿地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使用环保材料,降低能耗和物质消耗,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5. 社区参与和教育宣传绿地设计不仅需要政府和专业团队的参与,更需要广大市民的理解和支持。

要加强社区参与和教育宣传工作,让市民了解绿地的价值和重要性,培养大家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西北干旱区环境与资源

西北干旱区环境与资源

中国西北干旱区的资源与环境1. 干旱区整体环境中国西北干旱区系指35°N以北,106°E以西的内陆干旱区,包括新疆全境、甘肃河西走廊及内蒙古贺兰山以西的地区,土地面积约占中国总土地面积的24.5%。

由于深居欧亚大陆腹地,平原降水量在160mm以下,基本上不产生地表径流,形成世界上最严酷的干旱区之一。

在晚近地质时期,有显著的差异上升运动,大部分地区上升幅度不大,一部分上升很大,形成广大的高平原和横亘于高平原中的很显著的山脉。

高平原海拔大多在1000米左右,其中也有较低的部分,如准噶尔盆地不少地域在250—5O0米之间。

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竟在海平面以下155米。

许多山地的高度超过3000米,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异。

也有不少山地高度较低,景观的垂直分异不明显。

随距海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是决定区内自然界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

地处内陆且四周多山岭。

来自海洋的水汽很少,夏季风难以到达。

植被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为荒漠草原和干草原。

在高山的垂直分带中则有森林、山地草原等,以及与之相应的土壤类型。

地貌外营力主要是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下的微弱风化、微弱的物质移动、微弱的水力侵蚀和堆积以及广泛的风力侵蚀、搬运和堆积。

但暴雨之后,水力侵蚀可产生强烈的破坏作用。

风力作用虽然很广泛,但只能对颗粒较细的松散沉积物起作用,并在风力变缓的时候发生堆积。

在高大的山岭中,以冰川作用以及冰缘条件下的寒冻风化、物质移动和流水侵蚀为主。

全区绝大部分属内陆流域,在平地上产生的地表水几乎全属雨水补给的短暂水流。

湖泊较多,大多是咸水湖。

山地径流是重要的资源,其补给来源以冰雪融水为主。

自中生代末期以来,即断续出现干旱和半干旱气候。

植物逐渐旱生化,种属较少。

第四纪初曾经有过比较湿润的时期,有些地方古水系较为发育。

湖岸阶地的存在,也可以作为地质时期中气候向干旱变化的证据。

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影响,远不如东部季风区广泛、深刻。

但在与东部季风区接壤的地区,以及有流水可资灌溉的地域等,也可看到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

中国区域差异

中国区域差异

中国区域差异中国的自然区域差异1、我国的三大自然区(1)划分依据:气候和地貌是决定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土壤和植被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面“镜子”。

(2)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3)划分界线: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之间大致以400mm降水量为界;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东部约以3000米等高线为界。

2、三大自然区的特点:(1)东部季风区:①海拔较低,平原广阔②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大部分地区寒冷干燥,年降水量均大于400毫米③植被以森林为主,部分为森林草原。

生物种类多④河流为外流河,地表水的补给以雨水为主⑤栽培植物广泛分布,是我国最主要的农耕区(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①海拔较高,但差别显著②位于欧亚大陆内部,距海远,气候大陆性明显。

③植被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为草原。

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生物种类远比东部少。

④大部分为内流河,河流短小。

湖泊较多,但多为咸水湖。

⑤水是本区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有绿洲农业、灌溉农业和畜牧业分布。

(3)青藏高寒区:①高、寒为本区最显著的特点。

气温低,冻土广布,太阳辐射强烈,风力较大。

②植被主要为荒漠、草原与高山草甸灌丛。

③大部分地方属内陆流域,多冰川湖泊,多大河源地。

④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微弱,原始自然状态保存得比较完整。

土地利用以畜牧业为主。

3、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1)原因:热量条件的变化是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在北部地区,气候湿润程度随距海里程的增加而较少也是区域差异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2)自然分区:①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区②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③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④华南热带湿润地区4、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1)原因:深居内陆,加上山地、高原的阻挡,来自太平洋的水汽被层层截留,形成了干旱少雨的气候。

(2)植被差异:从东往西,本区的植被大体上依次分为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城市绿地生态设计导则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城市绿地生态设计导则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城市绿地生态设计导则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绿地生态设计变得愈发重要。

尤其是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由于干旱缺水的特殊环境,城市绿地的生态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城市绿地生态设计导则展开深入探讨,通过分析和讨论,为您带来一篇具有深度和广度的高质量文章。

一、了解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特点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干旱缺水是一个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高原、沙漠、草原等地貌特点也为城市绿地的生态设计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在进行城市绿地生态设计时,必须充分了解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地理、气候等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设计导则。

二、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城市绿地生态设计中,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是不可或缺的。

通过遥感技术对地表覆盖、土地利用等进行监测和分析,以便科学合理地规划和设计城市绿地。

利用生态学、环境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结合植被种植、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技术,实现城市绿地的生态平衡,减缓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三、强调生态优先的设计理念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城市绿地生态设计中,应强调生态优先的设计理念。

这意味着在设计城市绿地时,要注重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促进自然界的平衡。

可以通过合理设计景观、引入适宜的植被、构建湿地等手段,保护和利用当地的生态资源,实现城市绿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四、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城市绿地生态设计导则应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这意味着在设计城市绿地时,不仅要满足居民的休闲需求,提升城市环境品质,还要兼顾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等方面的考量。

只有在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城市绿地的生态设计目标。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城市绿地生态设计导则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活,更是一种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通过合理科学地规划和设计城市绿地,可以有效缓解干旱缺水带来的压力,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拓展知识:西北地区的干旱及水资源

拓展知识:西北地区的干旱及水资源

西北地区的干旱及水资源干旱是因长期无降水或少降水,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气象现象。

干旱缺水属全球问题,内陆地区表现尤为明显。

西北广大地区远离海洋。

“干旱缺水”尤为突出。

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与甘肃的河西走廊、宁夏的西海固等地,这里全年降水不足几十毫米,但太阳辐射十分强烈,可能蒸发的水量通常达1000毫米以上,甚至更多,故空气十分干燥。

干旱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伸居内陆,距海遥远,降水稀少,从客观上形成了干旱、半干旱的生态环境。

2.降水少且分配不均、变率大。

西北内陆地区以高山环绕,盆地、高山相对较多的地形特征。

形成了降水稀少,相对湿度小,气温变化大的气候特征。

新疆东部、柴达木盆地中西部全年降水不足40毫米。

区内大部分地区最多降水出现在6~8月份。

各地降水变率表现出了极端大陆性荒漠气候特征,多雨年份降水量常为少雨年份的1.7~4.5倍,甚至更大。

3.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

西北内陆干旱区,因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较同纬度我国东部地区高,年辐射总量大于650千卡/平方厘米,加之下垫面有机物少,年蒸发量高达3000毫米之多,相对湿度年平均值在 29~42%之间,是全国最小的地区。

4.地表植被覆盖差。

区内生态景观由于受水分限制,地面多流沙,半固定或固定沙地,主要生长着草本植被或灌丛。

森林覆盖不足2%,主要分布于盆地周围低、中山地。

加之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影响,原生植被日益减少,沙化面积逐渐扩大,加剧西北干旱程度。

干旱是一种特有资源1.生物产品独具特色,享誉中外。

这里盛产的水果水多味甜,新疆哈密瓜,葡萄;柴达木盆地的枸杞;河西走廊的苹果,西瓜是难得的名产。

这里又是长绒棉、优良绵羊产地,还是全国小麦单产最高纪录的创始地。

2.自然风光奇特,旅游价值较大。

西北内陆的古城、怪石,特殊风成地貌景观吸引着人们观光游览;在沙漠中进行沙疗,治疗风湿病有奇效;在炎炎夏日中,周围山地,可让人们获得凉爽宜人的新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有哪些特点
在我们生活当中,我们必须要学习进步,才能更好的保证我们的安全例如说自然灾害安全小知识,就是我们必须要学习掌握的,这样在发生突发事件时,我们能更好的去处理解决,相当于土壤发生学分类中的棕钙土、灰钙土、高山及亚高山草原土、灰棕漠土、棕漠土。

广泛分布于世界干旱半干旱地区。

中国在年降水量小于350mm地区广为发育。

植被为旱生丛生禾草,旱生和超旱生小半灌木及灌木,覆盖度1%~5%,干旱程度愈高的地区植被愈稀疏,总生物量随降水量减少而降低。

干旱土是指发育在干旱水分条件下具有干旱表层和任一表下层的土壤。

相当于土壤发生学分类中的棕钙土、灰钙土、高山及亚高山草原土、灰棕漠土、棕漠土。

广泛分布于世界干旱半干旱地区。

我国在年降水量小于350mm地区广为发育。

植被为旱生丛生禾草,旱生和超旱生小半灌木及灌木,覆盖度1%~5%,干旱程度愈高的地区植被愈稀疏,总生物量随降水量减少而降低。

土壤淋溶弱,形成具有低腐殖质含量的特征表层,碳酸钙,石膏,易溶盐在剖面不同部位积聚。

植被对于半干旱地区尤其重要。

因为这里土壤风蚀十分严重,农田被流沙掩埋也是常见的现象。

植被是土壤的卫士,防沙林带对迎风面的流沙可起阻截和控制作用,对背面风的农田起保护作用。

护田林带还能显著的减少干热风的危害。

林带不仅能减低风速,还有减少蒸发,增加空气湿度与土壤保护作用。

草类是半干旱地区能利用那里不多的降水生产植物有机物的唯一植被,它能保护那里的土壤,防止风蚀和保持土壤湿度。

在水土关系中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在防沙林带和绿洲中的零星沙丘,只要杂草覆盖百分之八十左右就可固定流沙,低于较大的风速。

在种植草类的同时还要增加技术投入力度,改善我国草地的生产和生态环境,使草场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防止过度放牧,保护我国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