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就在当下_第八章 知足常乐,享受平淡的快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足多少欲望才能止步
欲望的产生永远比满足欲望的手段跑得快,欲望的满足只存在于完成时的那一刻,在满足的那一刻之后,人们就对它再也没有兴趣了。

有两句话,一句是:花未全开月未圆——留有余地才是美;另一句是:随心所欲不逾矩——把握尺度最智慧。

刚开始时,我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认为人活一世就应该轰轰烈烈,追求生命的极致,如果凡事要留有余地、把握度,这样的生命太压抑。

后来,因为我的莽撞和无知受过几次教训,回过头,再去体会这两句话的意味,才发觉不愧为人生经典。

生活中有一个小窍门,也许大家都有体会:热水瓶的开水如果灌得太满,反而容易凉。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热水瓶盖能传热,如果开水灌得太满,水与塞子接触,水的热气就会通过盖子散发出去。

这样,热水瓶里的水,就会很快冷却下来。

所以,有经验的人不会将水灌得太满。

生活中,走过了一段路程,也会领悟到:凡事不能太满,把握一个合适的度,才是让别人和自己都最舒服的状态,这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处世的技巧。

李嘉诚之所以能够把事业做得这么大,拥有今天的财富和成功,“凡事留有余地”也是他敬奉的一个哲学。

他曾给儿子李泽楷忠告:“做事要留有余地,不把事情做绝,有钱大家赚,利益大家分享,这样才有人愿意合作。

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9%的股份,就会财源滚滚。


这是李嘉诚从商一辈子的经验处事准则,它让李嘉诚结交了无数商界朋友,赢得了广大股东和职员的信赖和支持,树立了崇高的形象,为他赢来了无数的财富。

生活就是一杯水,尽管杯子的华丽程度因人而异,但杯子里的水,清澈透明,无色无味,对任何人都是一样,我们有权利选择加盐、加糖等各种调料。

但若添加的成分太多,装得太满,会不堪其重。

常言道:“物极必反,水满则溢。

”这里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当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留有余地,以便旋转和掉头。

一根钢丝做成的弹簧是有弹性的,但是,如果我们不顾及弹簧弹性的最大承受力,过于用力地拉拽它,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弹簧的弹性被削弱甚至消失。

凡事都有一个度,超过那个度就会走向他的反面。

吃饭是好事,吃多了会得病;疼爱小孩是好事,如果溺爱可能爱出坏品格;水加温到一百度就变成水蒸气。

所以,我们做事情需要考虑自己的承受所及,留有余地才能让生命走得长、走得远。

我有一个女同事,她长得漂亮,身材也好,每天都有不同风格的打扮,时髦、得体,赢得了所有同事的称赞。

就在这一片赞扬声中,女同事的虚荣心被越发膨胀起来,为了打扮得更惹人注意,更增添品位,不惜花大手笔的钱去购置时尚名贵的珠宝、名牌服装、高档箱包……但是她的收入有限,和强烈的物质欲望不成正比,她甚至已经负债累累。

一次聊天,女同事聊到自己的生活其实很累,别人看到的只是一个光鲜亮丽的外表,但实际已超出自己的承受范围,自己疲惫不堪。

她也反省过自己,超负荷地购买名牌物品似乎也没让自己真正开心过,只让虚荣心一天强于一天,让人欲罢不能。

我鼓励她,既然自己有认识到,就要想办法克服问题,如果无法一步到位,就慢慢来,并善意地提醒她,如果想要的东西太多,被欲望压得喘不过气来,就没有心情去品尝更美的生活。

凡事不要太满,舒适有度,才能让生活更美好、更轻松。

并对她说:“其实,你已经够美了,即使不用名贵物品点缀!”
由此,我不禁想起两个词来,非常吻合“舒适有度”的生活状态:一是“微醺”,二是“半糖”。

所谓“微醺”是饮酒饮到三四分,即非毫无感觉,又不失控,刚有点飘飘然就打住,那才叫享受。

何必闹得五脏六腑全要吐出来,甚至丑态百出,活受罪呢?至于“半糖”,则是源于一首流行歌曲的名字就叫“半糖主义”。

歌词唱道“我要对爱坚持半糖主义,永远让你觉得意犹未尽。

真心不用天天黏在一起,爱来之不易,要留一点空隙,彼此才能呼吸……”这里说的虽然是爱情,但其中的哲理却有着普遍的意义。

比如,干事业要勇于拼搏,但也不能蛮干不要命;美食要好好享受,但也不要撑得难受;减肥少吃一点是必要的,但不能为此饿出病来;外出旅游劳累难免,但若非得一天去8个景点,定会累得一塌糊涂,还怎能感受快乐?
人生不要太满,凡事掌握度,一切适可而止!这是生活沉淀出的智慧,也是让人生幸福舒适的诀窍。

看淡了贫富,人生才会幸福
从前有一个人很贫穷,但他非常勤劳,靠给人家做苦工,得到一点点的报酬,勉强维持生活。

他要拼命地省食俭用,努力工作几年后才能勉强添一件粗布衣服。

有一天,一个远亲对他说:“你为何穿这样粗布的衣服?”
他说:“粗衣有什么不好,只要心里满足,粗衣与绫罗绸缎有什么分别呢?”
“你不想穿更好的衣服,过更好的生活吗?”远亲说。

“想,有什么用呢?命运如此有什么办法?”他言语间有些感慨。

“不,你是贵族的后裔,只要你肯求神,神会赐给你幸福的。

”远亲给他出主意。

“怎样求法?”他像抓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把你那件粗衣焚烧掉,虔诚地祈祷求神赐给你一件新的妙衣,更赐你幸福,神会让你如愿以偿的。

”远亲说出了他的方法。

这位穷人本来虽生活穷苦一点,也过得心安理得,自听那位远亲一番话,即新燃起幸福的美梦,于是他请这位远亲主持求神的仪式,把那件粗衣焚烧了,也至诚地祈祷,可是无论怎样求,新衣也没有出现,这时他后悔地说:“我为什么这样愚痴呢?把自己的衣服烧掉,而去
求渺不可知的神赐予我幸福和新衣。


财富虽能使人幸福快乐,同样也能使人堕落与痛苦。

个中关键看你对待财富的态度。

你利欲熏心则只能像贫人烧衣一样,最后一无所有;你吝啬到手的财富,像铁公鸡一样一毛不拔,也难得善终。

正确的做法无疑是“千金散尽还复来”,看淡了财富,才能幸福。

当然,看淡财富,并不是要你当苦行僧,必要的一些资粮还是需要的。

即便是在深山修行,也要找到一块适合修行之地,最好水源充沛、山果丰美,只有生存得到了保障,才能安心自修。

禅宗有一句话,“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意即日常生活要有起码的条件。

只有这些最基本的要求得到了满足,才有可能进一步完成生命更高层次的目标。

但是,世人在满足了温饱的同时,往往会产生口腹之欲,这样就产生了贫富贵贱之感。

事实上,贫富贵贱并没有根本的标准,你内心感觉自己富有,那么,即便是身无分文同样也是富足的。

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这正是安贫乐道的典范。

一个人拥有再多的财富,如果他精神上是贫穷的,那么他远比物质上贫穷精神上富有的人可怜。

因此说,人的富足与否并不是看其金钱上拥有多少数字,而是看一个人知足不知足。

真正的贫穷并不是拥有的财富稀少,而是内心欲望的无穷无尽。

世人并不知道,其实,任何人出生到世间,这宇宙间的财富,都有他的一份。

但是要取得财富,必先把手掌打开,能放下手里所拥有的,才可能获得新的财富。

既然贫富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感受,那么,面对或富有或贫穷的他人,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呢?
1.他人富有,我不嫉妒
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从月球回到地球后,可以说是名利双收,和他共同执行此项任务的奥德伦却鲜被人提起,知道他的人为数不多。

有一次,一位记者采访奥德伦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阿姆斯特朗先出太空舱,成为登上月球的第一人,你会遗憾吗?”奥德伦停顿了片刻之后,幽默地说:“可你别忘了,回到地球时,是我先出的太空舱,我是由别的星球来到地球的第一人。

”多么富有智慧的回答,体现了奥德伦的宽阔胸怀。

2.他人贫穷,我不欺负
世间万事缘起缘灭,变化无常,虽然一时无财无势,一无所有,但来日或有辉煌腾达之时,因此岂可轻视他人?不可欺负贫贱之人,这是做人之道,也是为自己留一点回转的余地。

贫有贫的因缘,富也要有富的条件,人生在世,不必因一时的富有而志得意满,忘却努力;也不要为一时的困顿而灰心丧志,失去力量。

保持一份淡然的心境
一个在形体上支支离离、疏疏散散的人,尚能乐天知命,以自然的心性,安享天年。

对于一个四肢发达,头脑健全的人来说,又怎么可能做不到以自然的心性,快乐一生呢?
如果你用一颗晶莹剔透的心,一种恬静淡然的心境去欣赏这个世界上的每一处美景,那么在你眼里,整个世界都如你的心境一般纯净;反之,如果你有同尘俗之人一样的污浊泥泞的心境,那么你就会像厌恶自己一样对整个世界感到恶心。

人在喧嚣浮躁中容易急功近利,火气炽盛,如果有了一份淡然,就可了却骄躁的心境,寻觅一个清静幽淡的所在,独享那份安详与平和,心不为世俗所扰,身不为物欲所驱,保持自然的本性,让人格升华,让情感净化,让心田润泽。

当然,淡然并不是让你在现实中碰壁,归隐山林,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借以躲避现实,躲避世事纷扰。

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人叫支离疏,他的形体是造物主的一个杰作,或者说是造物主在心情愉快时开的玩笑:脖子像丝瓜,脑袋形似葫芦,头垂到肚子上而双肩高耸超过头顶,颈后的发髻蓬蓬松松似雀巢,背驼得两肋几乎同大腿并列,因其形体支支离离、疏疏散散,所以取名为支离疏。

支离疏并没有怨恨上天的作弄,反倒感谢上苍独钟于他。

平日里,支离疏乐天知命,舒心顺意,日高尚卧,无拘无束。

替人缝洗衣服、簸米筛糠,以此糊口度日。

当君王准备打仗,在国内强行征兵时,青壮汉子如惊弓之鸟,四散逃入山中。

而支离疏呢,偏偏耸肩晃脑去看热闹。

他这副尊容谁要呢?所以他才那样无拘无束。

当楚王大兴土木,准备建造皇宫而摊派差役时,庶民百姓不堪骚扰,而支离疏却因形体不全而免去了劳役。

每逢寒冬腊月官府开仓赈贫时,支离疏便欣然前去领到三盅小米和十捆粗柴,他不愁吃不愁穿,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

支离疏的这种心境让人敬佩。

从支离疏的事例,大家可以知道:淡然是一种淡泊,一种超脱,更是一种平静。

平静是一种心态,宁静、澄清、空明,亦如柯灵知先生所言:“喧闹如山野之闲花,明静如寒潭之秋水。


保持心灵的淡然和从容,在平静中酝酿生命的力量,像枯叶一样宁静,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让心境变得广阔。

正是这份淡然,映出了你生命的神圣与崇高,使你觉得天地辽阔与旷达……
正是这份淡然的施惠,使你觉得世界的美好,人生的多彩……
人生是漫长的,但在岁月的长河中不过是沧海一粟。

生命是一个过程,岁月的长河会把我们带向人生的一个又一个驿站,回眸的刹那,也许会发现许多写错的段落,由此我们品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所有成败得失,有时候就在一念之间,所以我们有时会开心至极,也会惆怅万千。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这是世之常理。

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

因此,大可不必盛喜衰悲,得喜失悲。

在大得大失、大盛大衰面前,应保持一份淡然的心境。

人可以不伟大,但至少要有一颗一尘不染的心。

无论你置身于拥挤的闹市,还是倚靠在海边宁静的礁石之上,只要有宁静的心境,一切外界因素都不再重要,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心境里。

满足永远在未来
人是很奇妙的动物,我们内心无时不充满着无限的欲望,也在奋力将欲望收缴于自己囊中,却没有一个真正满足和快乐的时候。

有一个老人在自家门口的一块空地,竖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此地将送给一无所缺,全然满足的人。


一名富有的商人,骑马经过此处看到这个告示牌,心想:“此人既要放弃这块土地,我最好捷足先登把它要下来。

我是个富有的人,拥有一切,完全符合他的条件。


于是,他叩门说明来意。

“你真的全然满足了吗?”老人问道。

“那当然,我拥有我所需要的一切。


“果真如此,那您还要这块土地做什么?”
我们常以为,若能得到更多的钱、更大的权力、更高的名位、更大的成就,就会满足。

但当我们达到这些目标,我们还是不满,因为永远都有下一个更远的目标在前面等待我们去完成,这就是欲望。

欲望依据这的年龄、知识层次、所处的地位以及环境不同而不同。

就一个人而言,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欲望,当一种欲望满足以后,新的欲望又会产生。

读过《圣经》的人,对于古代犹太国极盛时期的君王所罗门,有很深的印象。

所罗门被称为充满智能的君王,他领导的犹太国,国强民富。

他个人的聪明才智,超过历代的学者智士,他的财富名位,也是得心应手,可以说要什么有什么,物质的享受,算得上达到了极点。

但是,所罗门他满足了吗?他是否感觉到自己得到了真的幸福呢?我们看看他自己写的段话就能明白:“空虚而又空虚,万事全是空虚。

太阳底下没有一件可以留念的东西。

一代过去,
一代又来,大地仍然常在。

”所罗门又描写到:“智能愈多,烦恼愈多。

学问越广,忧虑越深。

”从所罗门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来,世间的一切,都不能满足他,都不能使他幸福。

他那么的充满智能,又是一位极有财富的君王,尚且不能满足于现实,何况我们一般的人呢?
可见,欲望是本能,欲望的本质是不满足,人人都如此,即使无比富有。

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排斥欲望,从另一个角度,适当的欲望能促进我们过得更好。

试着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欲求是什么,什么样的生活适合自己。

根据心灵真正的声音去找寻想要的生活。

不是看到别人有什么就想要什么,也不是因为别人拥有了什么我就一定要比他的好。

如果这样,此生我们恐怕都填不满这个欲望的洞。

不要让满足永远都在未来,站在那个遥远的山头孤单飘摇,我们感受不到其中的快乐。

可以给人生设定一小步一小步的方向,每当实现或得到,就好好珍惜和把握。

满足得到,活在当下,不要无期地盼望着未来,而把现在当做无用的泥土践踏。

欲求未来会使我们错失当下,而如果我们不能够活在当下,那我们的不满、我们的痛苦将永无止息,找不到尽头。

我们可以试着去调整自己的心态,与其达不到某个设定的欲望目标,痛苦不已,不如调整自己的心理期限。

这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用一颗智慧之心对待财富
外在的财富并不真正属于我们,它非常容易失去,被偷窃、掠夺及损毁,更有甚者,外在的财富还带有潜在的伤害性,与我们为敌,给我们带来灾难。

内在的财富不会对人造成伤害,不会让人哭泣,也不会让人笑出来,因为哭与笑不能和解脱的智慧相比。

《增一阿含经》云:“一切众生皆依食住,有食则存,无食则亡。


人活在世上是离不开财富的。

财富并非是毒蛇,是造富还是造祸,财富无法自主,其决定权在于拥有财富的人。

佛陀曾指出:贫穷是一切非义与罪行之源。

诸如偷盗、妄语、暴行、憎恚、残酷等,莫不由此而生。

佛陀从没有让人抛弃舒适的物质生活,他说,即便僧人要在僻静的地方修习禅定,要想修习成功,也离不开最低的物质环境。

佛陀说,拥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是走向解脱的必要条件。

但是拥有舒适的物质生活,并不是人生的目的。

佛陀鼓励信众通过正当的途径获得财富,并提醒信众不要贪婪,因为金砂虽贵,在眼成翳。

如果一个人只盯着金钱,就好像黄金的颗粒在眼里一样,虽然它贵重,但是它会把眼睛磨痛,甚至会导致种种眼病,乃至失明。

禅者在获得财富的过程中,应处处充满“欢喜心”,获取财富要以给人欢喜为原则,尽量做到大家都欢喜,不结恶缘。

例如:发财,我很欢喜,可是不能为了发财,就去偷、去骗、去
抢;这是别人不欢喜的!如果将自己的欢喜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势必遭受痛苦的果报。

自利与利他是统一的,利人才能利己,害人必然害己,只有种下善的业因,才能收获财富的善果。

水能覆舟,也能载舟。

用禅学的话来说,就是“钱多不办道,无钱不办道”。

钱多了影响修行,但没钱也难以救度众生。

在禅学看来,财富的本身并没有好坏的性质,关键在于你有没有用一颗智慧的心来面对。

当你成为财富的奴隶时,就没有幸福可言;当你成为财富的主人时,财富就可以增加人生的快乐。

心就是快乐的根
终南山麓,水清草美。

听说在这一带出产一种快乐藤,凡是得到这种藤的人,一定会喜形于色,笑逐颜开,不知道烦恼为何物。

曾经有一个人,为了得到不尽的快乐,不惜跋涉千山万水,去找这种藤。

他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了终南山麓,在险峻的山崖上,他找到了快乐藤。

可是他虽然得到这种藤,却发现他并没有得到预想中的快乐,反而感到一种空虚和落寞。

这天晚上,他在山里一位老人的屋中借宿,面对皎洁的月光,他发出了一声长长的叹息。

老人闻声而至:“年轻人,什么事让你这样叹息啊?”
于是,他说出了心中的疑问:为什么已经得到快乐藤的自己,却没有得到快乐呢?
老人一听便笑了,说:“其实,快乐藤并非终南山才有,而是人人心中都有。

只要你有快乐的根,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能够得到快乐。


老人的话让这个年轻人觉得耳目一新,就又问:“什么是快乐的根呢?”
老人说:“心就是快乐的根。


上帝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播下了一颗叫做“快乐”的种子,它深藏在心灵的土层中。

假若人的心灵充满了阳光,又有和风细雨,那么快乐一定会发芽滋长,在人生的季节里结出幸福的果实,让成熟的果实挂满人生的枝头。

如果人的心中总是阴霾,没有阳光的普照,没有温暖的抚慰,种子只会在冰冷的土层中干瘪。

人若丧失了快乐的能力,拥有再多也只是徒有其表罢了。

人应该活在当下,即使受到了什么苦难,也不应该放弃生的希望,不应该丧失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人们常习惯于垂涎得不到的风景,把记忆中的一切,光鲜的变得更光鲜,淡化了黯淡的东西,对走完的人生之路赏心悦目。

其实,快乐不只是停留于过去的美好时光当中,快乐如影相随,只要悄悄一回头,便能看见原来快乐一直跟在自己身后。

人,不要去做所谓的“命运”的奴隶,不要焚香祷告祈求快乐降临。

自己才是生命的主宰,自己应该指挥快乐、把握快乐。

每个人都是平凡的个体,生活也在油盐酱醋中被稀释成平凡,
很多快乐不是不存在,只是被人们忽略或者遗忘而已。

不仅仅是人们常说的“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为快乐之极至,这种时刻必然是少之又少,如果时时如此,人生也将了然无趣,因为早视此为平常了。

擦亮眼睛,你就会看到快乐在亲吻每一个瞬间,星星点点的收获,让人知足而乐;与旧友擦肩而过,彼此认出;看到一个小物件,回忆起一段美好的往事。

生活中,有无数扇门,通往不同的生活。

若用悲伤作为钥匙,通往的一定是灰暗与不幸的生活,每一个人都是板着面孔,每一件事都让我们滴泪;若用快乐作为钥匙,通往的一定是幸福的生活,不管是玉兔东升,还是金乌西坠,都有快乐的情绪。

热爱生活,便能对生活长久地微笑以对。

善待生活,自然有快乐的风景。

肆无忌惮地欢笑歌唱,感受生命中每一次心跳的情绪,忘掉所有的喧哗,温馨的感觉便从心底向外四溢。

生命,如同醇香的美酒,心醉的同时,更是点燃了幸福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不管生命中有怎样的寒风凛冽,都有太阳照耀心灵,保持开朗,保持微笑,把快乐植根于心中,这就是幸福!
感恩之心
谈到富裕,就不能不谈谈感恩的心态。

感恩的心,必是出于自己有价值的感觉,于那当中,自然会培养出富裕的经验。

相反的,怨天尤人,或恩义寡薄的心态,则常是基于自己无价值的感觉,于那当中,也自然会滋生出匮乏的念头。

不管是哪一种,它们都自成一个体系,一个相衍相生、互为因果的圆圈。

想要进入恩典的圈子,你必须爱自己,也爱别人;若想进入恐惧的圈子,你也只需拒绝爱自己和爱别人。

当你处身在一个圆圈内,另一个圆圈会显得很不真实,这就是为何你经常感到好似活在两个水火不容的世界。

心存感激的人,不容易想起自己遭人剥削的经验;而心怀怨怼的人,则不容易感受到天地厚爱的经验。

你想要住在哪一个世界呢?此刻,就完全看你的选择。

宁可扮演受害者,还是但愿忆起自己从未遭人恶意对待?每一分钟,你都在作这项选择。

你若选择前者,便会怨恨你的遭遇,把它们当成一种惩罚,你若选择后者,便会接纳身边发生的一切,把它们当成一种寓意深长、隐而未显的祝福。

感恩,就是决心在万事万物中体会上天的爱,作此选择的人不可能活得凄惨忧愁。

因为感恩的抉择必会带来快乐,正如忘恩的抉择会带来不幸,让人消沉。

前者展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生命风采,后者则流露出一种自暴自弃的人生姿态。

你决心如何去回馈生命,就会塑造出怎样的人生观。

你若始终活在绝望中,表示你已经摒弃了上天恩赐的礼物。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世上每个人的收成,全来自他当初播下的种子。

若想改变明年的收成,那么他必须先改变自己现在的想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