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次生盐渍化的防治
大棚次生盐渍化的发生与科学防治
![大棚次生盐渍化的发生与科学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67d1d4cddd88d0d233d46a91.png)
•••••蔬菜大棚主要病虫害防治•由于大棚内温度、湿度大,光照较弱,空气流动缓慢,几乎不受外界刮风、下雨的直接影响,蔬菜生长旺盛而且芽嫩,蔬菜易受病虫害。
例:持续低温、高温,苗期易带病,叶面肥过量施用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樵花等易起茄子、番茄灰霉病。
在一天中温湿度情况:15℃-25℃,相对湿度超过85%以上8天,番茄易得灰霉病。
15℃一20℃,相对湿度超过80%以上2天,番茄疫病易严重发生。
20℃-35℃,高湿2天,黄瓜霜霉病发生。
15℃-22℃,空气相对湿度超过90%以上,易发生黑星病。
大棚16℃-18℃土壤潮湿时,久雨后遇干旱或时雨时晴易发生枯萎病。
灰霉病喜低温、高湿环境。
特别是在冬季大棚中湿度大,温度低的,重茬连作,栽培密度大,该病易流行。
最适宜感染病期为始花至坐果期。
发病潜育期一般是5-7天,空气相对湿度60%时不利于病害的发生。
大棚蔬菜主要病害:枯萎病、青枯病、疫病、白粉病、灰霉病、猝倒病、病毒病、根结线虫病、霜霉病等。
主要害虫:蚜虫、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瓜绢螟、美洲斑潜蝇、红蜘蛛等。
具体防治措施:1:大棚闲期,1亩施用40公斤石灰氮,翻耕、灌水、盖地膜闭棚7-10天(石灰氮遇水分解后生成液体氰胺与气体氰胺,对土壤中的真菌、细菌和线虫等有广谱性杀死作用)。
对猝倒病、黄瓜枯萎病和番茄青枯病、疫病、西瓜根结线虫病等有良好防治效果。
同时,通过高温处理,对土壤中的虫卵有较强的杀伤力,特别是小昆虫,如斑潜蝇、红蜘蛛等虫卵得到根除。
镰刀菌、菌线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致死的温度为54℃。
高温高湿防治黄瓜霜霉病和黑星病的最佳温度为45℃1天,40℃为2天,相对湿度80%以上。
2.用高锰酸钾1000-1500倍稀液,喷施土壤,对土壤中多种病菌有扼杀作用。
在土壤保持田间持水量60%以上的情况下,使用利得百菌清等专用杀菌烟剂,闭棚5-7天,对杀伤土壤病菌效果较好。
3.节水灌溉技术,控制大棚湿度。
4.用嫁接苗,可有效防止土传性病菌害,有效防止根结线虫病菌为害。
设施农业土壤次生盐渍化原因及防治对策
![设施农业土壤次生盐渍化原因及防治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10b95990f61fb7360b4c65e6.png)
NONGTIANSHUILI源自设施农业土壤次生盐渍化原因及防治对策
王喜艳
(辽宁水利职业学院,辽宁沈阳 110122)
摘 要 近年来,设施农业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很多已经超过了适宜蔬菜生长的含量范围,严重制约着作物的产量与品质。 本文从引起保护地次生盐渍化的原因、危害及防治对策等方面作以综述。 关键词 保护地;次生盐渍化;防治对策
性元素增加和活性增强,导致作物铝、锰中毒。 2.3 土壤质量下降 土壤发生次生盐渍化后土壤的理化性质 发生改变,如板结土壤失去团粒结构、保水保肥性降低;土 壤 pH 值发生改变、土壤的孔隙度减少等一系列问题引起的根 部吸收能力下降,作物对某种或某几种元素吸收的不足,致 使植物缺素症发生。 3 设施农业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防治对策 3.1 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 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根 据作物种类选择微量元素肥料,增施腐殖酸肥料。增施有机肥、 农家肥和农作物秸秆,如稻壳、麦糠、玉米秸秆等。秸秆为 微生物提供了能量来源,被微生物分解,同化土壤中的过量 氮素,改善土壤的通透性,使土壤形成大量的水稳性团粒结构, 降低土壤容重,有效地降低了土壤可溶盐浓度。石灰氮 - 秸 秆消毒石灰氮肥是一种含有钙素,是具有杀虫灭菌作用的迟 效性氮肥,可在大棚换茬休闲季节,石灰氮与秸秆混施入土壤, 适当灌水后起垄覆膜,进行闷棚,还可以增加土温和杀灭线虫, 提高闷棚效果。 3.2 增施微生物菌剂 盐渍化土壤中环境中有益菌和有害菌比 例失调,有害菌增多,使病害发生严重。增施微生物菌剂,加 大有益微生物的投入,可提高土壤中有益菌的菌群优势,提高 有机质含量。这些有益菌可有效降解农药、化肥、除草剂的残 留和有害化学物质,增加板结土壤通透性,起到疏松土壤、培 肥地力的作用。另外,微生物菌剂对防治土传病害有显著效果。 3.3 深翻和轮作 通过深翻,打破犁底层,增加耕作层的厚度, 通过深翻使表层含盐土壤与深层土壤充分混合,可以有效预 防或缓解土壤的次生盐渍化进程。蔬菜保护地连续使用几年 后,种一季露地蔬菜或种一茬粮食作物,对恢复地力,减轻 蔬菜生理性病害和病菌引起的病害都有显著的作用。 3.4 合理灌溉 改变灌溉模式,采取滴管、渗灌或节点式渗 灌等灌溉方法,在作物生长过程中不能大水漫灌。灌溉过程 中一定注意小水勤浇和浅水快浇相结合,防止盐分上移。同 时,在夏季蔬菜作物拉秧后,揭去温室大棚薄膜,在雨季利 用雨水压盐;对于盐分高的土壤,在蔬菜定植前要大水漫灌, 以水压盐,达到防治土壤次生盐渍化的目的。 3.5 选种耐盐品种 栽培过程中选用耐盐性强的蔬菜品种。 耐盐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是:花椰菜、结球生菜、菠菜>茄子、 芹菜>辣椒>黄瓜,草莓的耐盐性最差。 3.6 测土配方施肥 按土壤按作物需求进行测土配方施肥, 降低化肥的施用量,能有效防治土壤次生盐渍化。另外,避 免在盐碱土地区发展蔬菜保护地生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章节同步训练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章节同步训练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6b4f63f601f69e31433294d5.png)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章节同步训练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选择题(每个小题有且只有一个选项正确)结合下图,完成1~2题。
1.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共同成因是()①石灰岩广布,土壤发育浅薄②植被破坏③土质疏松④夏季降水集中且强度大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2.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地区南方少、北方多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平原面积比南方多B.北方不合理的灌溉和春季蒸发量大于降水量C.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D.人类大量开垦湿地答案 1.B 2.B解析第1题,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在水土流失成因上有共同之处:植被的破坏、降水集中且强度大。
第2题,土壤次生盐渍化多与气候及不合理的耕地灌溉方式有关。
北方春旱严重,蒸发旺盛,不合理的灌溉使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土壤中的盐分集聚于地表,出现盐渍化现象。
下图为“我国西北某区域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⑤地形成草原景观的主要原因是()A.热量充足B.水源充足C.降水丰富D.光照充足4.仅考虑降水量,该地治理沙漠化措施可行的是()A.①②③④全部种树B.①②种草、③种树C.①种树、②③种草D.①种树、②③④种草答案 3.B 4.C解析第3题,草原景观出现在降水量相对较多的地区,而⑤地降水量在100 mm以下,则可能该地有较充足的地表水或地下水。
第4题,降水量在400 mm以上的半湿润地区可以种树,而半干旱地区的②③由于降水少只能种草。
④地降水量不足200 mm,故不适宜种草。
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植物生长会影响土壤水分。
梭梭根区受树冠集流、蒸腾和遮荫作用影响存在土壤水分相对富集区。
下图示意“新疆北部沙漠中不同树龄阶段梭梭根区全年土壤含水率差异”。
据此回答5~6题。
5.枯树根区含水率最高的原因是()A.树冠集水作用强B.无蒸腾作用消耗C.树冠遮荫效果好D.土壤硬化下渗弱6.导致梭梭根区土壤的“湿岛”效应夏季较春季更明显的主导因素是()A.融雪B.风沙C.降水D.蒸发答案 5.B 6.D解析第5题,枯树根区没有树冠,无蒸腾作用消耗,B对。
中图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红漠化石漠化的防治
![中图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红漠化石漠化的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6763e8af7cd184254a353510.png)
红漠化、石漠化的防治1.“”,即在亚热带湿润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据报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据此回答下题。
“”()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A 风化作用.B 风蚀作用.C 水蚀作用.D 沉积作用.“”30%“‘红色荒红色荒漠以下。
下图为是指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土地荒漠化,植被覆盖率在'”。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漠形成结构示意图2.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图中A 人口增加、高温多雨、滥伐森林、水土流失.B 水土流失、高温多雨、滥伐森林、人口增加.C 人口增加、滥伐森林、高温多雨、水土流失.D 高温多雨、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人口增加.3.“”()的有下列措施能够有效治理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红色荒漠①②③④⑤防治水土流失严禁过度放牧积极开发新能源控制人口增长退牧还耕A ①②⑤.B ②③⑤.C ①③④.D ②④⑤.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和各地经济活动复杂,流水、风力、化学和物理四种营力过程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均属于荒漠化。
据此完成以下两题。
4.()我国下列地区及其主要的荒漠化现象对应正确的是页 1 第A ——石漠化西北干旱、半干旱区.B ——盐渍化黄土高原.C ——沙漠化云贵高原.D ——红漠化江南丘陵.5.()有关我国荒漠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我国荒漠化的成因主要是风蚀和水蚀.B 江南丘陵地区的荒漠化主要是物理及化学作用产生的.C 山西省土地荒漠化发展与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相关.D 松嫩平原西部的荒漠化主要是风蚀.2019914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指出,我国贵州、广东等八省市都有石漠化现象,严重地区年月甚至寸草不生,其中以贵州最为严重。
结合下图,回答以下三题。
6.()下列有关石漠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石漠化是逐渐形成沙漠景观的过程.B 石漠化常与水土流失形成恶性循环.C 人地矛盾是治理石漠化最大的难题.D 石漠化治理应遵循水土保持的原则.7.()石漠化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发生原因是,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防治措施
![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发生原因是,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8ff293c9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ad.png)
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发生原因是,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防治措施回答对较干旱的地区进行大水漫灌或只灌不排,地下水位在上升的同时也会将地下的盐分带上来,被阳光照射后,水分蒸发掉但盐分依旧会留在地表上,从而导致土壤生盐渍化。
对河流上游进行大量引水灌溉,会减少河流流向下游的水量和入海水量,当海水倒灌后,也容易形成土壤盐渍化。
一、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发生原因是1、在部分比较封闭的河口地区,当河流进入枯水期时,河口水位低,当海水上溯后就形成了咸潮,从而导致河流两岸土地盐渍化。
2、人们会在一些较干旱地区的河流上游大量引水灌溉,减少流向下游的水量以及入海水量,当海水倒灌后,就易形成沿海三角洲土壤盐渍化。
3、在沿海地区,人们长期过度开采地下水会导致海水入侵,使地下水质恶化,再加上灌溉不合理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盐分也会随着上升,从而导致土地盐渍化。
4、在较干旱的地区进行大水漫灌或只灌不排,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当地下水位在上升时会把地下的盐分带到地表面来,被阳光照射后水分会蒸发,而盐分会留在地表,使地表土壤中的盐分增多,从而出现盐渍化。
二、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防治措施1、种植苜蓿、绿肥等作物并发展间套作,提高复种指数,增加植被地面覆盖率,减少蒸发返盐,推行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2、大力植树造林,增加灌区林木的覆盖面积,降低风速,减少蒸发量,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农田小气候,发挥生物排水作用。
3、加强灌区排水,将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同时需要根据不同地段的情况采用明排、竖排、暗排、扬排以及干排的方式,加强管理明渠排水,及时清淤,保证排水畅通。
4、控制灌区多引和超引水,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进行渠道防渗,减少输水损失,同时加护强灌溉管理,节约用水,提高灌溉技术,降低灌溉定额,从而达到减少对灌区地下水补给的目的。
盐碱化成因及防治措施
![盐碱化成因及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a4104fe8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71.png)
盐碱化成因及防治措施1. 盐碱化成因盐碱化是土壤中盐类和碱类离子积累超过正常水平的现象。
盐碱化的主要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1 水源盐碱化水源的盐碱化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中的含盐量过高,或者地表水中的含盐量超过了作物的耐盐度。
水源盐碱化最常见的原因是灌溉水中含有过多的盐分,这些盐分会随着灌溉水进入土壤中沉积并积累。
1.2 人为因素人类的活动也是盐碱化的一大原因。
过度的化肥施用、不合理的土地改造和不当的土壤管理都会导致盐碱化。
特别是在农田中,长期不合理的耕作和施肥会导致土壤中的盐分积累。
1.3 土壤特性某些土壤本身具有盐碱化的倾向,这主要是因为土壤中的盐类和碱类离子含量较高。
这种土壤特性一般与区域的地质和气候条件相关。
2. 盐碱化的影响盐碱化对土壤和植物的生长都有严重的影响。
2.1 土壤质量下降盐碱化会导致土壤的结构疏松,通透性下降,从而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
此外,盐碱化还会降低土壤中的氮、磷、钾等重要养分的供应能力,限制植物的营养摄取。
2.2 植物生长受限盐碱化会导致土壤中的盐分浓度升高,超过作物耐盐度范围,从而对植物产生毒害。
高浓度的盐分会引起植物根部水分吸收不良,导致水分应激和生理功能紊乱,最终导致植物生长受限或死亡。
2.3 土壤环境变差盐碱化还会导致土壤中的pH值升高,从而使土壤呈碱性。
由于碱性土壤对于大多数农作物来说是不利的,盐碱化会导致土壤的适宜范围变窄,使得植物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恶劣。
3. 盐碱化的防治措施为了避免盐碱化对农田和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有必要采取一些防治措施。
3.1 良好的排水系统良好的排水系统是防治盐碱化的关键。
通过合理的排水布局和地下排水设施的建设,可以有效地降低土壤中水分的含盐量和碱性浓度,从而防止盐碱化的发生。
3.2 优化灌溉管理合理的灌溉管理可以减少盐分在土壤中的积累。
应根据作物的耐盐性和土壤的含盐量来确定合适的灌溉水量和灌溉频率,避免过度灌溉和过量施水。
3.3 合理施肥合理的施肥可以减少盐分的积累,并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
土壤次生盐渍化成因及防治以瓜州县为例
![土壤次生盐渍化成因及防治以瓜州县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72c2c414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be.png)
综合论坛新教师教学盐渍化土地的整治与优化利用,防止耕作土壤产生新的次生盐渍化是干旱、半干旱灌溉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它关系着干旱灌溉区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瓜州县多年面平均降水量45.7mm ,多年面平均蒸发量3140.6mm ,属极端干旱区,无灌溉便无农业。
农耕区虽降水稀少,但祁连山区降水较多,加上冰川、积雪溶水,通过内陆河向耕区输送丰富的水资源,为农业提供了便利的灌溉条件,孕育了星罗棋布的沙漠和戈壁绿洲。
然灌溉方式相对比较落后,自有农业以来,一直沿用传统的大水漫灌和串灌方式,到现在为止仍有90%的农田采用这种方式灌溉,不仅浪费了水资源而且造成了次生盐渍化土壤的产生。
瓜州县农业开发初期开垦的耕地,因次生盐渍化大量耕地弃耕,良田损失严重。
调查发现:瓜州县由于次生盐渍化产生的弃耕地占总弃耕地的24%。
主要分布在西湖乡、瓜州乡、南岔镇、锁阳城镇、三道沟镇等地。
该处地形平坦,田块齐整,干、支渠等骨干工程已基本形成规模,但田间排水设施系统不完善,导致次生盐渍化问题突出,耕地质量大幅度下降,甚至一些耕地不得不弃耕,造成土地裸露,加速了沙化、荒漠化进程,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成为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治理改在势在必行。
一、不合理耕作方式形成土壤次生盐渍化瓜州县农灌水主要是利用本县境内疏勒河和地下水进行灌溉,水体中矿物质含量较低,符合灌溉水源标准。
耕作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原因,主要与灌溉、施肥和生产方式有关。
1.多次数和灌水不均匀造成局部地方形成盐斑调查发现,瓜州县耕地田块较大。
一年进行5~7次大水漫灌、串灌。
灌溉水进入农田后,不能均匀分布,局部高起的地方淹水浅,低洼的地方淹水深,在淹水浅的地方,停灌后地面首先露出,在强力的蒸发作用下,周围土壤通过侧向毛细管作用,使盐分随水带到高处,形成盐斑。
反之,在淹水深的地方,灌溉水中溶解的盐分也随水向洼地集中,蒸发后盐分便聚集在洼地,同样也形成盐斑。
次生盐碱化
![次生盐碱化](https://img.taocdn.com/s3/m/084dee9884868762caaed540.png)
地下水位与水质
同一种土质,地下水位越高,潜水补给蒸发量越大,盐分在土壤中积累的数量也 愈多。在地下水位和土壤质地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地下水矿化度愈高,土壤积盐就愈 多。
(二)人为因素 • 管理因素 管理不善,灌溉水过量,抬高地下水位。 • 施肥盲目 生产者为了追求高产量和高利润,没有根据来实施肥,化肥施用量过大,氮,磷, 钾养分比例极不协调,有机无机肥料配比不当等,致使大量的盐分离子不能被 作物有效吸收而残留在土壤中,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 • 灌溉不合理 灌溉水污染、灌溉频繁以及灌溉方式不合理。
次生盐渍化土地的分布:
。
我国次生盐渍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西 部、黄河河套地区、西北内陆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也有小 面积分布。
土地次生盐渍化的成因
(一)自然因素 土壤质地与土体构型
土壤质地决定了土壤毛管水上升高度和上升速度,以及水的入渗性能,从而直接 影响潜水蒸发的速率和水盐动态特征。
土壤次生盐渍化及其治理
一、定义 二、分布 三、土地次生盐渍化的成因 四、防治土地次生盐渍化的技术措施
什么是次生盐碱化?
次生盐渍化
土壤次生盐渍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水 文地质条件的不同而存在的非盐渍化土壤,因人 类的不合理灌溉,促使地下水中的盐分沿土壤毛 管孔隙上升并在地表积累,由此引起的土壤盐渍 化称次生盐渍化。
防治土地次生盐渍化的技术措施
合理的灌排技术措施
盐渍土的冲洗改施肥
一、合理的灌排技术措施 (一)正确灌水是预防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基本方法 (二)适当排水是预防土地次生盐渍化的重要手段 二、盐渍土的冲洗改良措施 冲洗技术 三、灌溉回归水的利用 灌溉回归水:指从稻田流经地表和地下进入排水沟最终回到河流的水。 灌回归水的利用:在回归水未回入河流之前,灌区内部从排水沟直接引用灌溉农田。 四、生物改良措施 (一) 植树造林,建设绿色生态屏障 (二) 种植耐盐和盐生植被,提供多种经济产品 五、合理使用肥料
高中地理——每日讲1题(西北地区、土壤盐渍化的防治)
![高中地理——每日讲1题(西北地区、土壤盐渍化的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7a44f49e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83.png)
土壤盐碱化土壤盐碱化(盐渍化),是指在气候干旱、蒸发旺盛或近海地区,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在蒸发的过程中,随着毛管水上升到地表。
水分蒸发后,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
①干旱地区: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地下水携带着盐分来到地表,水分被快速蒸发,但盐分却在土壤中逐渐累积。
②沿海地区:地下水中携带着大量的盐分,随着蒸发来到地表,地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水汽慢慢蒸发,盐分在土壤中逐渐累积。
如下图所示,我国的西北地区、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的土壤盐碱化较为严重。
图1 我国盐碱地的分布【环境保护】下表为我国西北某区域,三个年份盐渍化土壤面积的统计,读表回答(1)~(2)题。
(1)1990~2010年该区域土壤盐渍化的变化是________。
(2)该区域防治土壤盐渍化,应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
答案:(1)①盐渍土壤总面积增大;②中度和重度盐渍土壤面积增大,轻度面积减少。
(2)合理灌溉;修建排水工程;禁止盲目垦荒,退耕还草。
精讲精析:(1)分析盐渍土壤面积的变化。
①从整体上看,1990~2010年该区域盐渍土壤总面积不断增大,由1238平方千米增加到1742平方千米;②从盐渍土壤类型上看,中度和重度盐渍土壤面积大幅增加,轻度盐渍土壤面积有所减小。
(2)分析土壤盐渍化的防治措施。
①西北地区的土壤盐渍化,主要是由于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排水不畅)、植被不良(大风天气较多,将咸水湖的盐分吹到周围土地上)等因素引起的;②因此,可以通过合理灌溉、修建排水工程,解决排水不畅的问题,减少地下的矿物盐类被带到地表;③禁止盲目垦荒,或者退耕还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度,涵养水源,减弱蒸发作用,同时可以防风固沙。
总结我国的西北地区本节例题的难度较小,解题思路为:①分析1990~2010年盐渍土壤总面积、各种类型面积的变化;②依据西北地区土壤盐渍化的成因(气候、灌溉、植被等),分析土壤盐渍化的防治措施。
我国的西北地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土壤盐渍化状况与防治措施
![土壤盐渍化状况与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a0aa3e4c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cc.png)
土壤盐渍化状况与防治措施
1.合理管理灌溉:合理管理灌溉是预防土壤盐渍化的关键。
一方面,要避免过量灌溉和无序灌溉,确保水分迅速排除土壤,并且避免地面和地下水的积聚。
另一方面,要适时进行灌溉,避免土壤过度干燥,保持适当的土壤湿度。
2.改良土壤结构:改良土壤结构是减少土壤盐分积累的关键。
可以通过增加有机质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和通气性。
此外,通过适当添加石膏、石灰等改良剂,调节土壤的酸碱平衡,降低土壤中盐分的浓度。
3.种植耐盐性作物:选择耐盐性作物种植是一种有效的防治土壤盐渍化的方法。
耐盐性作物如盐草、盐蒿等能够在高盐环境下生长,不仅可以保护土壤,还可以提供农作物产量。
4.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土壤中养分的供应能力,减少盐分积累。
一方面,应根据土壤的盐分含量和农作物的养分需求,合理控制施肥量。
另一方面,采用有机肥、生物肥等肥料,提高土壤养分质量。
5.排盐处理:对于严重盐渍化的土壤,可以采用排盐处理来减少土壤中的盐分。
目前常用的排盐方法有冲洗法、改良剂法和旋刨法等。
冲洗法是通过灌溉大量淡水来冲洗土壤,将盐分冲走;改良剂法是通过添加一些化学物质来改变土壤盐分的性质,减少土壤中盐分的浓度;旋刨法是通过机械刨取土壤表层,去除高盐土壤,然后填充新的土壤。
综上所述,防治土壤盐渍化是一个综合治理的过程,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采取。
通过合理管理灌溉、改良土壤结构、种植耐
盐性作物、合理施肥和排盐处理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土壤盐渍化,维护土壤的健康和农作物的产量。
地理新高考一轮复习练习题荒漠化的防治
![地理新高考一轮复习练习题荒漠化的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88b5b19df242336c1fb95e89.png)
荒漠化的防治荒漠化的防治1.次生盐渍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a.次生盐渍化的成因及危害(1)(2021改编,8分)下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D)A.甲B.乙C.丙D.丁解析:本题考查土壤盐渍化的形成条件。
图例中显示该区域有冰川,且该区域多时令河,结合该区域的纬度,判断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地势低洼处地下水一般埋藏较浅,气候干旱,蒸发强烈,容易产生土壤盐渍化。
根据图中等高线判断,丁位于河流下游,地势最低,且邻近湖泊,地下水埋藏浅,土壤盐渍化最为严重,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2)土壤盐渍化程度加重的影响有(A)①土壤板结,土地生产力下降②含盐量增加,土地肥力下降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④涵养水源能力下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本题考查土壤盐渍化的危害。
土壤盐渍化会造成表层土壤中含盐量增加,导致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地肥力下降,土地生产力下降,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故①②③正确。
涵养水源能力主要受植被覆盖率、坡度等影响,故④错误。
综上分析,A项正确。
b.次生盐渍化的防治措施(2)(2019四川成都,4分)河套灌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河套平原,是引黄河水灌溉的自流灌溉区。
下图为河套灌区局部略图。
读图,完成下题。
为防止河套灌区土壤盐渍化,宜采取的措施是(B)A.推广耐盐作物B.完善排水系统C.增加灌溉水量D.增施有机肥料解析:本题考查土壤盐渍化的防治措施。
河套平原地区气候干旱,蒸发强烈,地势低平,地下水埋藏较浅。
若农业生产活动中存在不合理灌溉或只灌不排现象,很容易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土壤中的盐分随水上升至土壤层乃至表层,使土壤出现盐渍化现象。
因此防止河套灌区土壤盐渍化,宜采取的措施应主要针对不合理灌溉,所以需要完善排水系统,故B项正确。
推广耐盐作物、增施有机肥料不能防止盐渍化,故A、D项错误。
保护地蔬菜土壤次生盐渍化发生与防治
![保护地蔬菜土壤次生盐渍化发生与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3503cc060b1c59eef8c7b496.png)
锦州市太和区是锦州市的城郊区,素有“菜篮子”之称,保护地蔬菜生产是当地农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随着保护地种植年限的增加,长期封闭的栽培环境、常年连作、大量施肥等原因,导致土壤养分富集、盐分积累、次生盐渍化状况日益严重,给当地保护地蔬菜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盐害已成为阻碍本地区设施蔬菜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1田间表现1.1保护地蔬菜受盐害症状。
植株大多在3月中、下旬开始表现盐害症状,起初叶片发黄,之后在晴好天气里土壤并不缺水的情况下,每日10:00时开始至日落前,植株上部叶片萎蔫,日落后逐渐恢复。
叶片深绿、脆硬,叶肉黄,叶缘翻转状似“降落伞”,新叶小,生长缓慢。
根须黄白色,而正常根是奶白色,这种根看似长势不错,但毛细根少。
植株上部空髓,生长受到限制,最终枯死。
1.2保护地土壤受盐害表现。
干燥时土壤表面出现白色盐霜,湿润时表土长出绿色青苔,严重时表土发红。
2发生危害程度已有1.0万亩以上的保护地土壤受害,约占设施蔬菜面积的32%,老龄大棚受害严重且面积大,土壤粘度大的地块比其它土质的地块受害程度大。
受害的作物以番茄为主,黄瓜次之,其他作物零星发生。
轻度发生造成减产20%~30%,中度发生减产30%~ 50%,重度发生减产50%以上,甚至绝产绝收。
土壤盐渍化直接危害蔬菜,还可能诱发各种病害,如番茄、辣椒的脐腐病,黄瓜钙镁缺乏症等。
3发生次生盐渍化的主要原因3.1与保护地栽培环境有关。
保护地长期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条件下,促进了土壤盐分的积累和表聚。
一是保护地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加速了土壤固相物质的分解与盐基离子释放,增加了硝酸盐的积累,二是保护地不受降雨的影响,土壤缺少雨水淋洗,盐类物质不能淋失或淋溶而聚集。
三是保护地灌水只在耕层,在蒸发和蒸腾作用下,土壤中的盐分随水自下而上运动带到土壤表层,引起耕层土壤盐分聚集。
3.2与不合理施肥有关。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深谙此理的菜农在每茬都过量的施用化肥和有机肥,有的菜农甚至大量施用未腐熟的鸡粪,认为“生粪有劲”,这样短时间内满足了保护地蔬菜需肥量大的要求,但长此以往,肥料不能全被作物吸收利用造成营养元素过剩,最终导致盐分累积。
土壤次生盐碱化的预防与治理
![土壤次生盐碱化的预防与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ed2f101b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1d.png)
土壤次生盐碱化的预防与治理土壤次生盐碱化是指本来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能力的土壤,在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下,发生了盐碱化过程。
这是全球范围内许多农业地区都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导致土地无法继续种植农作物。
因此,预防和治理土壤次生盐碱化是重要的任务。
一、预防次生盐碱化1.合理施肥:农田种植期间,土壤要适量施肥,选择合适的肥料类型和施肥量,以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避免过度施肥导致土壤盐碱化。
2.合理灌溉:合理的灌溉方式和水量控制是预防盐碱化的关键。
应根据土壤类型和作物需水量来制定合理的灌溉计划,实行合理的水肥管理,避免过度灌溉和过量的灌溉水带来的溶质积累。
3.改良土壤结构:对于土壤风蚀、水蚀问题较严重的地区,可以通过土壤改良措施来提高土壤结构和保持土壤湿度。
例如,广泛应用石灰石石膏地膜覆盖技术、固体化改良技术等,以减少土壤蒸发和盐分上升速度。
4.防治农药残留: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可能导致土壤盐碱化。
因此,应合理使用农药,避免过量使用或频繁使用同一种农药,以减少农药对土壤的负面影响。
5.保护环境:保护环境也是预防土壤盐碱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应尽量减少工农业排放物的排放,减少土地受到污染的可能性,保护土地的肥力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二、治理次生盐碱化1.深耕翻松:对于已经发生次生盐碱化的土地,首先需要进行深耕翻松措施。
通过深度翻松土壤,可以使盐分向土壤深层移动,减少对作物的危害。
2.水分调控:合理调控土壤水分是治理次生盐碱化的重要措施。
通过控制灌溉水量和灌溉次数,保持土壤湿度适宜,使土壤中的盐分得以渗透和稀释,减轻盐分对作物的胁迫。
3.化学处理:对于重度次生盐碱化的土壤,可以采用化学处理的方式来去除盐分。
常用的化学处理方法包括石灰石石膏施用、盐分降解剂施用等,通过增加土壤的钙离子含量和破坏盐分结构,使盐分得以去除。
4.植物修复:植物修复是一种环境友好的土壤治理方法。
通过选择适应盐碱土壤生长的植物,如耐盐植物、吸盐植物等,种植在盐碱土壤上,可以通过植物的根系分泌物和生物降解作用来修复土壤。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沙漠化的防治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沙漠化的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d8ab6c3d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d7.png)
选择题下图为“我国西北某区域示意图”。
⑤地形成草原景观的主要原因是A. 热量充足B. 水源充足C. 降水丰富D. 光照充足【答案】B【解析】草原景观出现在降水量相对较多的地区,而⑤地降水量在100 mm以下,则可能该地有较充足的地表水或地下水,B正确。
选择题下图为“新疆和田地区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所产生的影响关联图”,图中,甲表示()A. 土地盐渍化B. 下游河流水位上升C. 下游河流流量减少D. 流动沙丘向绿洲侵袭【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环境问题。
该地区为新疆,干旱地区,故河流上中游的用水量增加,导致下游水量减少,故可能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减少,甚至断流。
故答案选C项。
选择题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现已成为我国沙尘暴四大源地之一。
读表及图,民勤绿洲水资源最充沛的季节是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答案】B【解析】由图可知,石羊河为一条内流河,其河流补给主要是来自祁连山的冰川融水,故水源最充沛的季节应在气温最高的夏季,B正确。
选择题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
“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A. 自然植被改善B. 风力侵蚀减弱C. 地下水流向绿洲区D. 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根据图例分析,“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首先是地下水水位下降,所以附近的交错带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C正确;根据材料判断自然植被会恶化;该地位于干旱区,生态环境退化,风力侵蚀会增强,固定沙丘可能转为流动沙丘。
选择题短花针茅是我国荒漠草原的主要建群植被之一,属优等牧草。
其生长特性是从内向外分蘖,逐步向外扩大占据空间,株丛中央部位被枯死枝叶占据,随着分蘖的进行和放牧压力的增大,短花针茅出现了“分丛”现象。
因此其丛幅的大小变化可以反映出草原的一些变化。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荒漠化的防治综合训练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荒漠化的防治综合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6cc9cc861ed9ad51f11df2e5.png)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荒漠化的防治综合训练荒漠化的防治综合训练1.读〝江南丘陵某县乡村生活用能构成图(图甲)〞及〝该县乡村秸秆应用方式比例图(图乙)〞,该县乡村生活用能构成状况能够带来的严重生态效果是()A.土地盐碱化B.水土流失C.酸雨危害D.大气污染2.鱼鳞坑是为增加水土流失,在山坡上开掘的交织陈列、相似鱼鳞状的半圆形或月牙形土坑,它可以阻拦空中径流,起到坚持水土的作用。
甲图中最宜植树的地点为()A.①B.②C.③D.④3.关于黄土高原位置和降水的特点,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黄土高原地处内陆,降水较少,时节变化也较小B.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东部季风区的中纬度地带,天文位置处在沿海向内陆、高原向山地过渡的区域C.黄土高原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D.黄土高原少数地域年降水量在600毫米以上,主要属于地形雨4.以下图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缘由剖析图〞,图中自然要素中的〝动力〞是指()A.夏季所刮的西北风B.冰川腐蚀C.人类停止的农业消费活动D.夏季多暴雨2021年1月14日«京华时报»音讯,中粮开卖〝沙漠小米〞推进荒漠化管理。
专家引见,相关于玉米、小麦等外地传统作物,平均每亩沙漠小米可浪费400立方米水。
经过种植沙漠小米,可为外地浪费少量的绿洲地下水,延缓沙漠蔓延。
以下图为〝我国某地域荒漠化情势图〞。
读图完成以下各题。
5.甲所处的绿洲地域自从推行种植〝沙漠小米〞之后,荒漠化速度失掉了有效控制。
这直接说明该地荒漠化的主要人为缘由是()A.过度樵采B.水资源应用不当C.过度开垦D.过度放牧6.乙地域农业开展中存在土地盐碱化效果,其发生的主要缘由是()①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②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③农业耕种进程中,临时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④地处河谷地域,水流陡峭,对土壤腐蚀作用微弱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读〝我国某地拓荒惹起的恶性循环表示图〞,回答以下各题。
保护地土壤次生盐渍化发生与防控策略
![保护地土壤次生盐渍化发生与防控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9d303229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6c.png)
保护地土壤次生盐渍化发生与防控策略锦州市太和区地处锦州市郊,是锦州市蔬菜生产的中心区域,其蔬菜产品主要供给全市蔬菜市场。
太和区蔬菜生产面积5.2万亩,保护地蔬菜3.0万亩,发生次生盐渍化面积1.0万亩以上,减产20~40%,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产增收造成严重影响,对蔬菜食品平安也造成一定的危害。
一、田间表现土壤次生盐渍化对保护地危害巨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从作物上看,主要以番茄为主,黄瓜次之,其他作物零星发生。
从时间上看,三月中、下旬开场,晴好天气每日十时开场至日落前,植株上部叶片蔫萎,日落后逐渐恢复;随时间推移萎蔫情况向植株下部蔓延,植株上部表现出空髓、锈根,并逐日加重。
从土壤质地上看,发生程度与土壤粘度呈正相关。
从土壤颜色上看,轻、中度发生的土壤,表土枯燥时,白色盐碱严重;重度发生时,表土发红。
从化验结果上看,轻度发生的土壤全盐含量值为1‰~2‰,中度发生的土壤全盐含量值为2‰~5‰,重度发生时土壤全盐含量值为5‰~10‰。
二、危害程度轻度发生地块,根系吸水受阻,地上部生长逐渐变差,减产20~30%。
中度发生地块,在气温升高时,植物发生萎蔫,即使增加灌水量,萎蔫也不能消除,减产30~50%。
重度发生地块,蔬菜生长受到限制,叶片变小并萎缩,叶色深绿,叶缘翻卷,中部叶片边缘出现坏死斑,严重时连片,并呈现似镶金边的病症,锈根,不发新根。
在土壤并不缺水的情况下,植株在白天表现出萎蔫,但早晨又有所恢复,如此往复,最终枯死。
减产50%以上,甚至绝产绝收。
三、发生原因1. 地下水位较高。
一般在50~100cm上下易发生次生盐渍化现象。
2.人为设施的影响。
棚内土壤缺少自然降水直接冲洗,剩余肥料全部残留在土壤中,肥料中盐类物质常年积累,不能正常淋溶,土壤溶液中的盐分经毛细管的作用带到土壤表层,造成耕层土壤盐分聚集。
3.施肥影响。
由于保护地蔬菜需肥量大,菜农施入大量的人、畜、禽粪等有机肥料,而其盐分含量一般都在3‰左右,造成盐分累积。
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形成机理与防治
![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形成机理与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7bb455b3f524ccbff12184c4.png)
谢谢观赏!
潜水蒸发,将盐分积累于地表或作物根系层,这
就是人们常说的"次生盐碱化"。
“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只听耧声响,不见粮归仓”
“斥卤荒滩千百年,人们代代淋硝盐,雨水对和撒点籽,没有雨水就荒田”
气候干旱,排水不畅和地下水位过高,是引
起土壤积盐的重要原因,一般是地下水埋深
(埋藏深度)比地下水临界深度浅,则将发
盐, 可加快土壤脱盐速度
地下排盐:建设地下暗管进行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排
排盐
改碱绿化技术。
利用双隔离层、隔盐袋等改土绿化技术,提高 树木成活率。 适地适树,适地适花。 适地适草,是盐碱地园艺的关键技术;筛选出 适合栽培的植物,丰富盐碱地园林的植物材料。 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
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在盐渍土上,
土壤次生盐碱化 --形成机理与防治
次生盐渍化:是指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 壤,因灌溉不合理,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引起可
溶性盐类在土壤表层或土壤中逐渐积累的过程。 由于垦荒初期不重视或没有足够的排水将土壤 主要发生我国的华北平原、松辽平原、河套平原、 中历史时期积累的盐分排出,使地下水位升高, 渭河平原等。 低矿化度的灌溉水快速溶解土壤中盐分,并随着
生盐化。 地下水矿化度高,其积盐过程与土壤盐碱化 相同。
预防土壤次生盐碱化: 关键在于保持排水通畅,控制地下水位,故应健全
灌排系统,采取合理灌溉等农业技术措施,防止地
下水位抬升和土壤返盐:
1. 建立完善的灌溉系统,使地下水深度保持在临界
深度以下。前苏联科学院 v . AKovda 等专家认为,
可能会引起土壤盐渍化的矿化地下水的深度平均为
3-5m。
2.建立现代化排水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海面上升
B.水土流失
C.不合理的灌溉
D.荒漠化
2.图示区域可能位于( )
A.宁夏平原
B.三江平原
C.成都平原
D.密西西比河平原
下图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完成下列问题。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原因。次生盐渍化是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主要发生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地下水位较低、地下径流不畅、地下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盐的冲积平原,如我国的华北平原、河套平原、渭河平原等。因受人为不合理措施的影响,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渍化。
5.下列关于甲、乙两地气候对该地农业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冬季降水较多,发展农业无需灌溉
B.甲地气温年较差较大,农业单产高
C.乙地河谷地带存在严重的盐渍化问题,影响农业生产
D.乙地日照强、气温高、风大、相对湿度小,多沙尘、风暴潮等气象灾害,影响农业生产
6.“新月沃地”萌发了古农业文明,也是两河文明的发源地。下列对其成因评述正确的是( )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河南盐渍化土地分布。
简析河南盐渍化分布区盐渍化成因,并分析小浪底水库运行以来河南盐渍化土地面积明显减少的原因。
参考答案
1.C
2.A
【解析】
1.读图可知,干旱地区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加剧土壤盐碱化,所以土壤次生盐渍化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灌溉,故该题选C。
2.根据材料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降水不足、太阳辐射强烈且需灌溉的集约农业区,宁夏平原降水量少,需要引黄河水灌溉,且蒸发旺盛,易引发土壤次生盐碱化;三江平原纬度较高,蒸发弱,且春季有积雪融水,不易发生次生盐碱化,故B错误;成都平原为湿润区,不易发生次生盐碱化,故C错误;密西西比河平原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农业以热带种植园农业和迁移农业为主,不易发生次生盐碱化,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A。
应对措施:限制开荒面积;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型农业。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详解】
读图该区域为我国新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发展农业的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耕地面积扩大,会因对水和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引发一系列负面影响,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加剧水资源短缺(耕地面积扩大,会加大用水量)、湖泊萎缩,调蓄能力减弱(入湖水量减少)、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等。
6.古文明中心应为农业生产的优势区域,故A项错误;a、b两河流为两河流域主要的灌溉水源,B错误;临海地区相对于内陆地区气候较为温和,C项正确,该地区纬度较低,濒临波斯湾,较为封闭,自然灾害较少,D错误。
【考点定位】主要考查西亚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根据图示的地理位置准确判断两地的气候类型,进而分析气候特征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注意结合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③降水量小,蒸发旺盛
④地下水埋藏浅,矿化度高
⑤引黄灌溉面积大,排水不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综合题
9.下图示意的农业区是我国新疆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1990年至2010年,该农业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分析该农业区耕地面积扩大带来的环境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10.成因: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别是春季和冬初,降水稀少,蒸发量大。黄河下游为地上河,两岸地下水埋藏浅,引黄灌溉进一步提高地下水位,盐分易随蒸发积累到地表。
原因:小浪底水库具有拦沙冲淤的功能,使下游河床下切,黄河水位和两岸地下水位下降,从而减少了盐分在地表的积累,有利于抑制盐渍化。
【解析】
【分析】
8.宁夏面积狭小,耕地总面积较小,故①错误;宁夏地处高原和山地的交错地带,地形错综复杂,故②错误;宁夏气候干旱,降水量小,蒸发旺盛,引黄灌溉面积大,排水不畅,地下水埋藏浅,导致矿化度高,盐碱地面积大,故③④⑤正确,所以该题选D。
9.环境问题:(该地区域地处内陆)气候干旱,耕地面积增加会加大灌溉水用量,(河流流量大减)加剧水资源短缺;入湖水量减少,湿地萎缩;(灌溉用水量加大,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引起土地次生盐碱化。
绝密★启用前
高二地理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次生盐渍化的防治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读“次生盐渍化形成原理图”,回答下列问题。
A.a、b两河径流量小,水源不足
B.多为荒漠土,不适于耕种
C.临近波斯湾,气候相对其他地区较为温和
D.濒临海湾,自然灾害远远多于其他地区
读“我国部分省(区)盐碱地统计图”,完成下列问题。
7.M省(区)可能为( )
A.四川
B.安徽
C.黑龙江
D.内蒙古
8.宁夏盐碱地形成的原因为( )
①耕地总面积较大
②地势低洼
4.从材料中可知该地位于辽宁西北部地区,纬度较高,热量不足,不利于种植水稻和甘蔗,所以该地不能推广蔗基鱼塘和水稻种植,故AB错误;该地有湖泊水灌溉,耕地较多,不适宜发展大牧场放牧业,故D错误;该地降水较少,耕地面积大,有便利的灌溉水源,适宜发展节水灌溉农业,故该题选C。
5.C
6.C
【解析】
【分析】
试题解析:
试题考查土壤盐碱化的成因
【详解】
盐渍化成因主要从降水、蒸发、地下水位、灌溉等方面分析,河南是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春季和冬初,降水稀少,蒸发量大,黄河下游为地上河,两岸地下水埋藏浅,引黄灌溉进一步提高地下水位,盐分易随蒸发积累到地表。水库能够调蓄流量,控制或减少盐分在地表的积累,小浪底水库具有拦沙冲淤的功能,使下游河床下切,黄河水位和两岸地下水位下降,从而减少了盐分在地表的积累,有利于抑制盐渍化。
3.A
4.C
【解析】
3.根据材料“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两个年份”,方格中数字由左向右变化表示该方格代表空间的土地利用类型已发生变化;从而可得出耕地面积扩大了,湖泊大大的缩小,居民地也增加了;湖泊面积减小导致水生生物物种减少,空气湿度减小,干旱、洪涝频率增大,故BCD错误;辽宁西北部处在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过渡地带,降水较少,蒸发旺盛,耕地面积增大导致引水灌溉增多,易发生土地次生盐渍化,故该题选A。
5.图示西亚甲地临近地中海,是地中海气候,冬季降水多,夏季干燥少雨,需水灌溉,A错;甲地地中海气候,是亚热带气候,而作物单产与日较差相关,与年较差关系不大,B错;乙临近波斯湾,气候干燥少雨,蒸发旺盛,农业生产不合理灌溉导致盐渍化严重,C正确;乙地日照强、气温高、风大、相对湿度小,多沙尘等气象灾害,影响农业生产,不受风暴潮影响,风暴潮是台风引起的海水涨,D错。选C正确。
3.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 )
A.土地次生盐渍化加剧
B.空气湿度明显增加
C.干旱、洪涝频率减小
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
4.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 )
A.推广蔗基鱼塘
B.推广水稻种植
C.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D.发展大牧场畜牧业
在亚洲西部,有一条弧形的狭长地带,土壤很肥沃,犹如一弯新月,因此有人称它为“新月沃地”。这里萌发了古农业文明,也是两河文明的发源地。结合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7.D
8.D
【解析】
7.盐碱地面积的大小受该省区面积、气候等条件的影响。M省区盐碱地面积在示意图中最大,表明该省区面积较大,且气候干旱。四川大部分位于湿润地区,安徽也有部分地区位于湿润地区,故干旱地区面积较小,故AB错误;黑龙江气温相对较低,蒸发量小,且有积雪融水,处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故干旱程度相对较低,故C错误;内蒙古位于我国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面积较大,故气候干旱、盐碱化面积最大的省区应为内蒙古,所以该题选D。
应对措施:材料“该农业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说明由于过度开荒导致的环境问题,故应限制开荒面积;由于耕地面积扩大,会加大用水量,所以要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展节水型农业。
【点睛】
土壤盐渍化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漫灌和只灌不排,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或土壤底层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当土壤含盐量太高时,形成的盐碱灾害;应对措施主要从:合理用水,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改进灌溉方式、跨流域调水等方面来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