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管理制度
疫苗管理制度
疫苗管理制度引言概述:疫苗管理制度是指针对疫苗的生产、储存、运输、接种等各个环节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
疫苗管理制度的严格执行对于保障人民健康、控制疾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疫苗生产质量管理、疫苗储存与运输、疫苗接种管理、疫苗不良反应监测以及疫苗信息管理五个方面详细阐述疫苗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
一、疫苗生产质量管理1.1 生产过程监管:疫苗生产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生产过程的监管和控制。
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等环节的严格把控,确保疫苗的质量和安全。
1.2 质量控制标准:制定疫苗的质量控制标准,包括疫苗成分、纯度、效力等指标的要求。
同时,建立完善的质量检测体系,对疫苗进行全面检测,确保符合标准要求。
1.3 质量溯源体系:建立疫苗质量溯源体系,追踪疫苗的生产全过程,确保疫苗的质量可追溯,一旦出现质量问题,能够及时追溯到具体批次和生产环节。
二、疫苗储存与运输2.1 储存条件要求:疫苗储存应符合规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确保疫苗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同时,建立疫苗储存设施的监测和报警系统,及时发现和解决储存问题。
2.2 运输管理措施:制定疫苗运输管理制度,确保疫苗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和稳定。
包括运输温度的控制、运输工具的选择和消毒、运输记录的完善等方面。
2.3 疫苗冷链管理:建立完善的疫苗冷链管理体系,确保疫苗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控制。
包括冷链设备的维护和检测、冷链运输车辆的监控和管理等。
三、疫苗接种管理3.1 接种计划制定:制定科学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包括接种年龄、接种剂次、接种间隔等方面的要求。
同时,建立接种人群的档案管理制度,确保接种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2 接种人员培训:对接种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接种技术和知识水平。
培训内容包括疫苗接种操作规范、接种后的常见不良反应处理等方面。
3.3 接种监督和评估:建立接种监督和评估机制,对接种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接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接种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疫苗质量管理制度卫生院(五篇)
疫苗质量管理制度卫生院一、疫苗管理人员应掌握疫苗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贮藏、养护等方面知识,并经过有关培训方可上岗。
二、疫苗计划(一)接种单位应当根据预防接种工作的需要,制定第一类疫苗的需求计划和第二类疫苗的购买计划,计划应包括疫苗的品种、数量、供应渠道与供应方式等内容;(二)每年____月底前向区疾控中心报告下一年度第一类疫苗的需求计划,区疾控中心每年____月中旬前上报区卫生行政部门和市疾控中心,市疾控中心汇总后报市卫生局;(三)第二类疫苗的购买计划提前____个月逐级上报。
三、疫苗采购(一)必须从合法的疫苗生产、经营企业采购疫苗;(二)对供货单位进行合法资格验证,向销售人员索要供货单位法人代表签发的委托销售的委托书及业务员身份证复印件;(三)接收或购进的疫苗应有法定的批准文号、批签发检验报告书、生产批号、有效期和生产日期;购进进口疫苗的,还应当提供进口药品通关单复印件,并加盖企业印章的证明文件,并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____年备查;(四)接收疫苗或购进疫苗时,应查看疫苗的冷藏条件。
在规定的冷链要求下运输的疫苗,方可接收;(五)认真做好疫苗购进验收记录,切实做到票、账、货相符。
购货数量、供货单位、购货日期、质量情况(温度)及验收人签名等。
购进验收记录的填写,必须真实、完整,不可漏项,并妥善保存____年备查。
四、疫苗贮藏与运输(一)应设有独立的疫苗贮藏室,与生活等区域分开;环境应卫生、整洁、明亮;设有相应的冷藏、防潮、防辐射、防鼠、防盗等设施设备,并达到疫苗贮藏规定的温度;(二)拆零疫苗应保留原包装及标签,不得同其它拆零疫苗混放;(三)疫苗应按品种、批号分类码放,并按照失效期长短、进库先后,有计划地分发,分发时应按规定填写出库记录;(四)报废疫苗需分开存放,并立设明显标志;(五)运输疫苗时应使用冷藏车,并在规定的温度下运输,未配冷藏车的单位在领发疫苗时要将疫苗放在冷藏箱中运输,并达到疫苗贮藏规定的温度;不得向无冷运措施的领苗单位分发疫苗。
疫苗使用管理制度(5篇)
疫苗使用管理制度一、每年应根据免疫规划接种程序、本辖区各年龄组儿童数、新生儿出生率、不同制品的规格、每针次使用量及各疫苗的损耗系数,合理制定出第一类疫苗使用和第二类疫苗的购买计划。
二、专人负责疫苗储存和管理。
三、建立健全疫苗领发登记,出入有账目,做到帐苗相符;每月做好生物制品使用量统计。
四、领发登记要有疫苗的名称、数量、生产厂家、批号、效期、领取日期及消耗等,若出现异常反应则有据可查。
五、疫苗必须在适宜的温度下贮存和运输,避免阳光直射。
六、疫苗按照进库先后、效期长短,有计划地使用,严防冻结、受热、过期或造成失效浪费。
七、接种前必须严格核对要接种的疫苗品种,检查外观质量。
凡有过期、变色、污染、发霉、摇不散的凝块或异物、标签不清或无标签、安瓿有裂纹或受过冻结的液体疫苗,一律不得使用。
八、含有吸附剂的疫苗使用前,必须充分摇匀。
九、安瓿开启后,未吸取用完的疫苗应盖上消毒干棉球;活疫苗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超过一小时未用完时,应将疫苗废弃。
十、预防用生物制品接种时应向受种者或其监护人进行告知,推荐制品必须执行自费自愿的原则,家长在告知书上签字后方可接种。
疫苗使用管理制度(2)是指针对疫苗的生产、运输、储存、分发和接种等环节所建立的一系列管理规定和措施。
其目的是确保疫苗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促进疫苗的正常供应和合理使用,并保护接种人的健康和安全。
疫苗使用管理制度一般包括以下方面:1. 生产管理:对疫苗生产企业进行监管,包括对生产设施、设备、人员和工艺的审查和认证,对生产过程的监督和检查,确保疫苗生产符合标准和规范。
2. 运输和储存管理:确保疫苗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和其他环境条件符合规定要求,防止疫苗的变质和失效。
3. 分发管理:建立完善的疫苗分发流程,确保疫苗正确分发给各个接种单位或医疗机构,防止疫苗流失和滞留。
4. 接种管理:建立疫苗接种的登记和档案管理制度,确保接种过程的记录完整和准确,及时追踪接种效果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疫苗管理制度(最新5篇)
疫苗管理制度(最新5篇)疫苗管理制度篇一一、由经过培训的人员负责疫苗管理工作。
二、每月制定免疫规划疫苗需用量计划,并上报。
三、免疫规划用疫苗进货渠道正常,符合规定。
四、疫苗领发账目正规齐全,账、苗相符。
五、疫苗储存、运输温度符合要求。
六、领取或分发疫苗时要遵循“先短效期、后长效期”和同批号疫苗“先入库、先出库”的原则。
七、原则上接种门诊可供一定时间内使用的疫苗贮存量不得超过1个月。
八、疫苗报废需经报告批准。
九、接种实施时严格核对接种疫苗品种,检查外观质量。
凡过期、变色、污染、发霉、有摇不散凝块或异物,无标签或标签不清,安瓿有裂纹的疫苗或冻结过的百白破疫苗、乙肝疫苗,一律不得使用。
疫苗管理制度篇二第一总章则第一条目的确动明疫苗冷库物各岗位职,高责效、率标准高完成库各冷工作项使,冷库管理做到有章可依。
第二适用条围范物疫苗动库冷区域内所有的动物苗、冰箱、冰疫柜、物疫动苗进出清、洁,以本及部工作门所有干部职工。
的第二章岗位、责及流程职第三接收员岗条职位责1、负责库冷域区的内所有、事人物、财产、统一的工分和理,并管此承对主担责要;任2、负对进责出冷库、动物的苗数疫字行进审核并对,字数准的性负确;责3、负所有责、出冷进的动库疫苗物数的据汇总作,工对并据数真实的和性准确负责;性4、对下级门反馈的异常问部题及时做,出理;处5、负责接收需入要的库动疫物,苗对并物疫动苗品、数量、种格规行验进;证6、负填写责物动苗入库台帐疫。
第四发货员岗条职位责1、负合理组织责发次货,序依次开《动具疫物出苗单库》2、负责工区域内的财产管作理对所有,从库进冷出、流动的资性产进统行管一理;3、发放对动物苗疫字数准确的和性真性负责实,承担因工作失误造并的成切损失一;4、负责做好存库日报,数表字确准误。
无第五库管员岗条职位责1、责保持负库整貌、动物洁苗疫放存规、范物疫苗动标识更新确保动,疫物先苗先出进;2、负进、出责动物库苗疫“的品种、规格生产、期日动物、疫质苗”量的关验把,证对物动苗的疫数承字担主责要。
疫苗管理制度(合集15篇)
疫苗管理制度(合集15篇)疫苗管理制度第1篇一、疫苗使用要有计划性,根据每月接种日安排,准确合理地制定用苗计划。
二、疫苗使用应遵循“足量、适量”的原则,既不能紧缺也不能浪费。
三、疫苗领发手续要完备,使用要有详细登记,包括名称、规格、批号、效期、产地、领苗日期及数量等,帐目要清楚,帐物要相符。
四、疫苗领用一般每月一次,接种门诊用苗有剩时,如冷藏条件具备,在效期内转下次使用。
五、疫苗使用应严格执行有关规定,活疫苗开启半小时,灭活疫苗开启1小时,即应废弃。
六、疫苗应按规定的温度贮存和运输。
七、疫苗应由专人管理,按品名、批号效期,分类整齐存放,短效期先用,长效期后用。
八、接种现场要求一苗一冷藏,即一个冷藏包只冷藏一种疫苗及其稀释液。
疫苗管理制度第2篇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定义)本规定所称流动人口,是指非本市常住户口在本市居住的人员。
第三条(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本市的流动人口卫生防疫管理工作。
第四条(管理部门)xx市卫生局(以下简称市卫生局)主管本市区域内的流动人口卫生防疫工作。
区、县卫生局负责本区域内的流动人口卫生防疫工作。
市和区、县卫生防疫站按各自职责负责本区域内流动人口卫生防疫的业务指导、技术培训、质量控制、传染病监测以及疫情处理等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流动人口卫生防疫工作。
第五条(健康合格证件)拟在本市居住三个月以上的流动人口,应当自进入本市之日起三个月内,凭居民身份证和本市公安机关颁发的《暂(寄)住证》,到现居住地的街道医院或乡(镇)卫生院申请在其《暂(寄)住证》上加盖健康状况验证章。
街道医院或乡(镇)卫生院自接到申请之日起十日内对申请人进行健康检查。
对健康检查合格者,在其《暂(寄)住证》上加盖健康状况验证章(加盖健康状况验证章的《暂(寄)住证》,以下称健康合格证件)。
疫苗管理制度
疫苗管理制度一、引言疫苗管理制度是为了确保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合规性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疫苗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包括疫苗的分类与管理、疫苗采购与储存、疫苗接种与监测等方面。
二、疫苗的分类与管理1. 疫苗的分类根据疫苗的病原体来源和制备方法,疫苗可以分为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等几类。
每类疫苗都有其特定的管理要求。
2. 疫苗管理机构疫苗管理机构是负责疫苗管理工作的组织,包括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等。
疫苗管理机构应建立健全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确保疫苗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三、疫苗采购与储存1. 疫苗采购疫苗采购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招标、竞争性谈判等方式进行。
采购单位应对供应商进行资质审核,确保供应商具备生产疫苗的合法资质和质量保证能力。
2. 疫苗储存疫苗储存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包括储存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的控制。
疫苗储存设施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防潮、防尘等条件,并定期进行设备检测和维护。
四、疫苗接种与监测1.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应遵循国家疫苗免疫规划和相关程序,确保接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接种单位应建立健全的接种服务体系,包括接种点的设立、接种人员的培训和接种记录的管理等。
2. 疫苗监测疫苗监测是对接种后的疫苗效果和安全性进行监测和评估的工作。
监测内容包括疫苗的免疫效果、不良反应和疫苗相关疾病的发生情况等。
监测结果应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五、疫苗管理制度的评估与改进1. 疫苗管理制度的评估疫苗管理制度应定期进行评估,包括制度的完善性、执行情况的合规性和管理效果的评估等。
评估结果应用于制度的改进和管理工作的优化。
2. 疫苗管理制度的改进根据评估结果和实际需求,疫苗管理制度应及时进行改进。
改进包括制度的修订、培训的加强和管理流程的优化等。
改进后的制度应及时向相关人员进行宣传和培训。
六、结论疫苗管理制度是确保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合规性的重要保障。
疫苗使用管理制度
疫苗使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疫苗采购、储存、运输、接种等环节的管理,确保疫苗质量和接种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从事疫苗生产、经营、使用、监督管理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疫苗使用管理工作遵循科学、规范、安全、有效的原则,实行全程冷链管理,确保疫苗质量和接种安全。
第四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全国疫苗使用监督管理工作,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疫苗使用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疫苗采购和储存第五条疫苗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或者药品经营许可证。
第六条疫苗采购应当通过招标、采购等方式进行,确保疫苗的质量和供应。
采购过程应当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
第七条疫苗生产、经营企业应当依法向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疫苗生产、经营情况,及时提供疫苗质量安全信息。
第八条疫苗储存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实行全程冷链管理。
储存疫苗的设施设备应当定期检查、维护,确保疫苗储存质量。
第三章疫苗运输和接种第九条疫苗运输应当使用符合国家规定的运输工具,实行全程冷链管理。
运输过程中应当保持疫苗温度符合要求,防止疫苗质量受到影响。
第十条疫苗接种应当由具备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接种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第十一条疫苗接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进行,受种者应当被告知疫苗的适应症、禁忌症、不良反应等信息。
第十二条疫苗接种后,接种单位应当填写疫苗接种卡,并将疫苗接种信息上传至全国疫苗接种信息管理系统。
第四章疫苗监督管理第十三条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疫苗生产、经营、使用等环节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疫苗质量安全违法行为。
第十四条疫苗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疫苗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加强疫苗质量控制,确保疫苗质量安全。
第十五条疫苗接种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疫苗接种管理制度,加强疫苗接种操作规范,确保疫苗接种安全。
医院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医院预防接种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医院预防接种工作,提高疫苗接种率,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预防接种工作的管理。
第三条医院预防接种工作应当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科学接种、安全高效的原则,实行疫苗接种规范化、程序化、信息化管理。
第四条医院预防接种工作应当建立健全预防接种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加强培训,确保预防接种安全、有效、有序进行。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五条医院应当成立预防接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医院预防接种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和监督。
第六条医院应当设立预防接种管理部门,负责预防接种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疫苗采购、储存、配送、接种、监测、应急处置等工作。
第七条医院应当配备合格的预防接种人员,负责疫苗接种工作。
预防接种人员应当具备医学专业背景、疫苗接种资质和相应的培训考核合格证书。
第八条医院应当加强与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协作,共同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第三章疫苗管理第九条医院应当根据国家疫苗发展规划和本地区疫苗接种需求,制定疫苗采购计划,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第十条医院应当采购国家批准使用的疫苗,并严格执行疫苗储存、运输、配送等相关规定,确保疫苗质量安全。
第十一条医院应当建立健全疫苗管理制度,对疫苗的储存、使用、废弃等进行严格管理,防止疫苗污染、损毁、过期等情况发生。
第十二条医院应当定期对疫苗进行质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四章接种管理第十三条医院应当根据国家疫苗接种方案和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疫苗接种工作计划,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第十四条医院应当开展疫苗接种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疫苗接种意识。
第十五条医院应当建立健全疫苗接种预约制度,合理配置接种资源,提高疫苗接种效率。
第十六条医院应当严格执行疫苗接种操作规程,确保疫苗接种安全、有效。
疫苗(生物制品)管理制度
疫苗(生物制品)管理制度一、接种单位应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有关规定,供应渠道遵循“市级疾控中心(一类)→县级疾控中心→接种单位”的原则,有专人负责做好疫苗的储存、分发和管理工作。
二、疫苗计划(一)根据预防接种工作的需要,制定第一类疫苗的需求计划和第二类疫苗的购买计划。
(二)每年6月底前向县疾控中心报告下一年度第一类疫苗的需求计划。
(三)接收疫苗或购进疫苗时,除应索取疫苗运输的设备、运输时间、运输过程的温度记录等相关资料外,还应当查验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索取有效的经营许可证、由药品检验机构依法签发的生物制品每批检验合格证或者审核批准证明复印件。
对不能完整提供上述证件和证明材料的疫苗,不得购进或接收。
所有证件和证明材料应保存至超过该批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
重点核实疫苗的名称、生产企业、规格、批号、有效期、数量和在途温度。
三、疫苗的储存与运输(一)疫苗应按品种、批号分类码放。
报废疫苗需分开存放,并设有明显标志。
(二)疫苗储存和运输的温度要求按照药典和疫苗使用说明书的规定执行。
所有免疫规划冷链设备仅专用于贮存疫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存放疫苗的冰箱和冷库严禁存放其他物品、过期疫苗。
(三)运输疫苗时要将疫苗放在冷藏箱中运输。
四、疫苗的分发领取(一)领取或分发疫苗时要遵循“先短效期、后长效期”,以及先产先出、先进先出、近效期先出的原则,有计划地分发、使用。
接种单位疫苗贮存量原则上不得超过1个月。
(二) 各预防接种门诊日,须按“半日使用量”准备领用疫苗,疫苗领取时,每种疫苗只许领用同一批号,用完同一批号疫苗后,再领用其他批号疫苗。
(三)接种单位要经常核对疫苗进出情况,日清月结,每半年盘查1次,做到帐、苗相符。
五、预防接种单位应每周开展库存疫苗的有效期检查工作,发现过期疫苗,必须立即清点、隔离、封存,做好登记。
六、发现假劣疫苗或质量可疑的疫苗时,应当及时报当地药监部门,不得继续使用。
疫苗管理制度
疫苗管理制度引言概述:疫苗管理制度是指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对疫苗的生产、储存、运输、接种等环节进行监管和管理,以确保疫苗的质量和安全性。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疫苗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
一、疫苗生产管理1.1 生产许可和质量控制:疫苗生产企业需要获得相关的生产许可,同时要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原材料的选择和采购、生产工艺的控制、产品质量的检测等。
1.2 药品生产车间和设备管理:疫苗生产需要在符合卫生要求的洁净车间进行,同时要定期检查和维护生产设备,确保生产环境的洁净度和设备的正常运行。
1.3 疫苗生产记录和溯源管理:疫苗生产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生产记录,记录每一批次的生产过程和质量检测结果,并实施疫苗的溯源管理,以便在需要时能够追溯到疫苗的生产情况。
二、疫苗储存管理2.1 储存条件和设备:疫苗需要在特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储存,因此需要建立符合要求的储存设施,包括冷藏库和冷冻库等,同时要定期检查和记录储存设备的温度和湿度。
2.2 疫苗储存管理制度:疫苗储存管理制度包括疫苗的分类储存、进出库管理、库存盘点和报废处理等,确保疫苗在储存过程中不受损坏和污染。
2.3 疫苗储存记录和报警系统:疫苗储存需要建立详细的记录,包括疫苗的进出库记录、温湿度记录等,同时要建立报警系统,及时发现并处理储存条件异常。
三、疫苗运输管理3.1 运输条件和设备:疫苗在运输过程中需要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因此需要选择符合要求的运输设备,如冷藏车辆和冷藏容器等。
3.2 运输管理制度:疫苗运输管理制度包括疫苗的装载和卸载、温度和湿度的监测、运输过程中的记录和报警等,确保疫苗在运输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
3.3 突发情况应急处理:疫苗运输过程中可能会浮现突发情况,如车辆故障、交通拥堵等,需要建立应急处理措施,及时采取措施保证疫苗的安全。
四、疫苗接种管理4.1 接种点建设和管理:疫苗接种点需要建立符合卫生要求的接种场所,同时要建立接种档案和接种记录,确保接种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疫苗接种各项管理制度
疫苗接种各项管理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保障疫苗接种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疫苗接种安全、有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疫苗接种工作的组织、实施、管理和监督。
第三条疫苗接种工作应当遵循科学、规范、安全、有效的原则,实行疫苗接种责任制,确保疫苗接种质量。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疫苗接种工作的领导,将疫苗接种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障疫苗接种工作所需经费。
第五条国务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疫苗接种工作的监督管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疫苗接种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疫苗生产、经营企业应当依法从事疫苗生产、经营活动,保证疫苗质量,承担疫苗接种的相关责任。
第七条疫苗接种工作应当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和媒体的监督作用,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疫苗接种工作的监督。
二、疫苗接种组织第八条疫苗接种工作应当由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社区服务中心等应当配合做好疫苗接种工作。
第九条疫苗接种工作应当根据疫苗接种规划和接种方案,合理设置疫苗接种点,方便群众接种。
第十条疫苗接种点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要求的设施设备;(二)有经过培训合格的医疗卫生人员;(三)有健全的疫苗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四)有疫苗不良反应监测和处理能力。
第十一条疫苗接种工作应当根据疫苗接种规划和接种方案,合理确定接种时间、地点、范围和对象,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二条疫苗接种工作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疫苗接种知识,提高公众疫苗接种意识和参与度。
三、疫苗接种实施第十三条疫苗接种工作应当遵循知情同意的原则,由接种对象或者其监护人自愿选择接种。
第十四条疫苗接种工作应当根据国家免疫规划,优先保障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
第十五条疫苗接种工作应当根据接种对象的年龄、健康状况和疫苗接种禁忌等情况,合理选择疫苗种类和接种剂量。
疫苗管控管理制度
疫苗管控管理制度第一条总则为规范医院内疫苗的使用、储存和管理,确保疫苗质量和安全,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与安全,订立本疫苗管控管理制度。
第二条疫苗采购和储存2.1 采购程序(1)疫苗采购需经医院采购部门负责人审核,依据采购计划确定采购数量。
(2)采购部门负责人应当与有资质的供应商签订疫苗采购合同,并保存相关合同、发票等文件。
(3)医院采购部门负责人应定期核查疫苗供应商的资质,并对采购过程进行跟踪和记录。
2.2 疫苗储存(1)医院设有特地的疫苗冷链储存库,确保疫苗储存温度符合规定要求。
(2)疫苗冷链储存库应配备专人管理,负责监测储存温度,并定期进行温度记录、检查和校准。
2.3 疫苗储存条件(1)疫苗储存库温度应符合疫苗储存要求,避开温度过高或过低造成疫苗变质。
(2)疫苗储存库内应干燥、通风良好,避开阳光直射。
(3)疫苗储存库内不得存放其他物品,以免影响疫苗的质量和安全性。
2.4 疫苗库存管理(1)医院疫苗库存应定期盘点,确保疫苗库存数量与实际情况全都。
(2)疫苗库存管理人员应及时更新疫苗库存记录,做好疫苗购进、领用、归还等相关记录。
第三条疫苗使用和审批3.1 疫苗使用(1)医院应依据患者需要和疫苗适应症,合理使用疫苗。
(2)疫苗使用前,医院医务部门应进行必需的疫苗接种宣教和知情告知。
(3)医院应建立疫苗使用记录,包含疫苗接种日期、剂次、批号、接种部位等信息。
3.2 疫苗审批(1)医院设立疫苗使用审批委员会,负责审批疫苗的使用申请。
(2)疫苗使用审批委员会由医院的医务部门、药学部门、感染掌控科等相关部门构成。
(3)申请人应依照程序向疫苗使用审批委员会提出疫苗使用申请,并供应必需的相关证明料子。
第四条疫苗接种操作和安全4.1 疫苗接种操作规范(1)医院应设立特地的疫苗接种门诊,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疫苗接种操作。
(2)疫苗接种操作应依照相关操作规范执行,包含疫苗的准备、接种部位的选择、注射方式等。
(3)医护人员在接种过程中应注意接种操作的细节,确保疫苗的有效接种。
疫苗管理制度
疫苗管理制度标题:疫苗管理制度引言概述:疫苗管理制度是指针对疫苗的生产、存储、运输、接种等环节进行规范管理的体系。
建立健全的疫苗管理制度能够保障疫苗的质量和安全性,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流行,保障公众健康。
一、疫苗生产管理1.1 生产工艺控制:确保疫苗生产过程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避免交叉污染和质量问题。
1.2 质量控制:严格把关疫苗生产中的原材料、生产环境和操作流程,确保疫苗质量稳定可靠。
1.3 质量监管:建立疫苗生产监管机构,对疫苗生产企业进行定期检查和审核,保障疫苗质量和安全。
二、疫苗存储管理2.1 温度控制:建立完善的冷链系统,确保疫苗在存储和运输过程中的温度符合要求,避免疫苗失效。
2.2 环境监测:对疫苗存储环境进行定期监测,确保环境干净、整洁,避免细菌和病毒污染。
2.3 库存管理:建立疫苗库存台账,定期盘点和更新库存信息,避免疫苗过期或者短缺。
三、疫苗运输管理3.1 运输温度控制:确保疫苗在运输过程中的温度稳定,避免温度波动导致疫苗失效。
3.2 包装标识:对疫苗包装进行标识,明确疫苗的种类、批号、有效期等信息,方便追溯和管理。
3.3 运输监管:建立疫苗运输监管机构,对疫苗运输企业进行监督检查,确保疫苗运输安全可靠。
四、疫苗接种管理4.1 接种计划:制定科学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确保不同人群接种适当的疫苗,提高免疫效果。
4.2 接种记录:建立个人接种记录档案,记录接种的疫苗种类、时间和剂量,方便追踪疫苗接种情况。
4.3 接种监测:建立疫苗接种监测系统,对接种后的免疫效果进行监测评估,及时调整接种策略。
五、疫苗安全管理5.1 不良反应监测:建立疫苗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对接种后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和报告,及时处理并采取措施。
5.2 疫苗风险评估:对疫苗的安全性进行风险评估,及时通报疫苗的安全风险,保障公众健康安全。
5.3 疫苗信息公开:及时发布疫苗的相关信息,包括疫苗种类、生产企业、接种适应症和禁忌症等,提高公众对疫苗的认知和信任。
对疫苗的管理制度
对疫苗的管理制度一、疫苗的生产和监管疫苗的生产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需要严格的工艺流程和质量控制。
生产企业必须获得药品生产许可证,并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质量标准。
生产过程中必须符合GMP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要求,确保疫苗的质量和安全性。
为了保证疫苗的质量和效果,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对生产企业的监督和管理。
监管部门必须有权力对生产企业进行随时的检查和监督,确保企业能够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质量标准。
监管部门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疫苗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及时掌握疫苗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疫苗的采购和分配疫苗的采购和分配是保证疫苗能够及时、有序地到达使用者手中的关键环节。
政府部门应该根据疫情和人群特点等因素,制定合理的疫苗采购计划,确保疫苗供应的及时性和充分性。
政府部门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疫苗分配机制,确保疫苗能够按照科学合理的原则进行分配。
在疫苗分配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该考虑到人群的不同特点和需求,确保疫苗的合理分配,避免疫苗资源的浪费和滥用。
三、疫苗接种和投入使用疫苗接种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但在接种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为了保证接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政府部门应该建立健全的疫苗接种管理制度,确保接种过程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质量标准。
政府部门还需要加强对接种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接种工作能够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
在疫苗接种过程中,医务人员应该加强对接种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避免因接种疫苗引发的不良反应。
四、疫苗安全和信息公开疫苗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
为了保证疫苗的安全,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疫苗安全性的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疫苗的不良反应和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强对疫苗信息的管理和公开,确保人民群众能够及时了解疫苗的相关信息。
政府部门应该建立健全的疫苗信息报告系统,确保疫苗的使用和效果能够得到及时监测和评估。
五、疫苗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创新为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疫苗管理制度,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疫苗管理制度的研究和创新。
预防接种服务管理制度九则
预防接种服务制度1、预防保健服务实行按日或周定时、定点接种。
并采取预约、通知单、电话、手机短信、网络及广播等适宜方式,通知儿童监护人,并告知疫苗的种类、时间、地点和相关要求.2、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开展预防接种服务。
3、使用《中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实行信息化管理。
4、及时为辖区内所有居住满3个月的0-6岁儿童建立儿童接种证和预防接种卡等儿童接种档案,并录入预防接种信息。
5、预防接种证的保管:由儿童监护人长期保管。
儿童居住地变动时要及时办理转入迁入手续、儿童入托入园入学实行查验接种证制度,未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接种的儿童必须到属地接种门诊补种后方可入学。
6、预防接种人员必须取得预防接种上岗证后,方可从事预防接种工作。
接种时要穿戴工作衣帽、口罩,佩戴胸卡,患手部皮肤或传染病期间不准参加接种工作。
接种人员应主动向群众宣传免疫规划知识,预约下次接种时间。
尚未完成基层免疫日连续通知两次均未前来接种的儿童,要及时进行随访落实。
7、接种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统计应种对象、发接种通知,准备疫苗、注射器及各种药械等。
8、接种结束后必须及时将接种情况录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并及时将儿童接种信息上传服务器和做好数据备份。
如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接种人员应按照《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反映监测方案》的要求进行处理和报告。
9、预防接种门诊每月统计上报“常规免疫接种情况统计汇总表”,协助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免疫监测、相应传染病个案调查及疫情控制等工作。
10、预防接种门诊要设立登记咨询点,接受群众咨询。
预防接种安全注射制度1、预防接种要使用合格的注射器(包括要无菌包装,再有效期内使用;接种前才能打开包装,使用后放入指定的安全盒或防刺容器中,不允许再次使用)。
2、实施预防接种的人员要取得预防接种合格证后方能上岗。
3、预防接种必须掌握各种疫苗的禁忌症。
4、预防接种的操作要规范化,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一验证”(即:一查:预防接种卡与接种证,二查:儿童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症,三查:疫苗、注射器外观与批号、有效期;七对:儿童姓名、年龄性别、接种程序,接种剂量、疫苗效期、注射方法、注射部位;一验证:在接种疫苗前请接种或监护人验证接种的疫苗种类和有效期等)。
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预防接种管理制度预防接种管理制度(通用5篇)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越来越多地方需要用到制度,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
我们该怎么拟定制度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预防接种管理制度,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预防接种管理制度篇1一、预防接种门诊每日或每月定若干天数为预防接种日,为辖区内适龄儿童开展常年免疫接种和业务咨询。
二、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做好预防接种的实施。
三、本地户籍儿童出生后1个月,外来儿童寄居3个月以上,需建立预防接种卡、证。
预防接种卡由接种单位保管,预防接种证由儿童家长或监护人保管,入托、入园儿童可由托幼机构暂时代管。
儿童入托、入园、入学实行查验接种证制度。
四、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应具备工作责任心,并取得执业或助理执业医师(护师)资格,且经过县级以上预防接种知识技术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
接种时接种人员要穿戴工作衣帽、口罩,佩带胸卡,患手部皮肤病或传染病期间不得从事接种工作。
接种人员应主动预约下次接种时间,尚未完成基础免疫且连续通知两次均未前来接种的儿童,应及时进行随访落实。
五、保持预防接种门诊清洁卫生,开诊前后要用合格浓度的消毒液擦拭消毒工作台与地面,开启紫外线灯消毒室内空气。
每次消毒应做好记录备查。
接种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疫苗、注射器及各种药械等。
六、强调做到“三查七对”,即接种前诊查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症,查对免疫卡册与接种证,查看疫苗外观与批号效期;核对接种对象姓名、年龄、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
七、严格执行“安全注射”制度,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和规定浓度及合格配制时间的皮肤消毒液。
已开启未用完的疫苗安瓿应盖上消毒的干棉球并冷藏,活疫苗超过半小时(脊灰液体疫苗24小时)、灭活疫苗超过1小时;未用完的疫苗应废弃,整个接种过程应确保无菌操作,安全有效。
卡介苗接种应设专苗操作台,严防误作其他疫苗错种。
疫苗管理制度(完整版)
疫苗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1.1制度背景为确保疫苗的安全、有效使用,维护员工及社区居民的健康,特制定此疫苗管理制度。
1.2制度目的通过规范的疫苗管理程序,确保疫苗的储存、运输、接种、记录等环节符合标准,降低疫苗风险,提高疫苗接种效果。
1.3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部所有涉及疫苗的管理与操作人员,包括医务人员、仓储人员、运输人员等。
1.4法律依据制定本制度基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包括《疫苗管理法》等。
第二章疫苗采购与接收2.1疫苗采购2.1.1确保采购的疫苗来自合法渠道,具备生产许可和质量合格证明。
2.1.2与供应商签署正式合同,明确交付日期、数量、价格等细节。
2.2疫苗接收2.2.1接收疫苗时,应与实际到货数量进行核对,确保一致。
2.2.2对于有疫苗损坏或异常的情况,立即通知供应商并记录。
第三章疫苗储存与运输3.1疫苗储存3.1.1按照疫苗生产商提供的储存条件,设立专门储存设施。
3.1.2定期检查储存设施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确保符合要求。
3.2疫苗运输3.2.1确保运输车辆符合卫生要求,定期维护和清洁。
3.2.2运输过程中确保疫苗的温度稳定,避免剧烈震动。
第四章疫苗接种与记录4.1疫苗接种4.1.1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医务人员负责进行疫苗接种。
4.1.2接种前必须核对疫苗信息,包括疫苗名称、批号、有效期等。
4.2疫苗记录4.2.1在接种前必须建立详细的疫苗接种记录,包括接种时间、接种人员、接种地点等。
4.2.2对于接种后出现不适应反应或异常情况,应及时记录并上报。
第五章疫苗废弃与过期处理5.1疫苗废弃5.1.1废弃的疫苗必须按照卫生规定进行处理,包括销毁和记录。
5.1.2废弃原因必须明确,废弃记录应保存一定时期。
5.2疫苗过期处理5.2.1确保不使用已过期的疫苗,避免使用风险。
5.2.2过期疫苗应及时封存,并按规定销毁。
第六章疫苗信息管理6.1疫苗信息收集6.1.1建立完善的疫苗信息收集系统,包括疫苗接种信息、不良反应信息等。
医院卫生院预防接种疫苗管理相关管理制度
医院卫生院预防接种疫苗管理相关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院卫生院预防接种疫苗管理工作,确保疫苗质量和接种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各级医院和卫生院预防接种疫苗的管理工作。
第三条医院卫生院预防接种疫苗管理工作应遵循科学、规范、安全、有效的原则,确保疫苗质量和接种安全,提高疫苗接种率,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第四条医院卫生院应建立健全预防接种疫苗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疫苗采购、储存、运输、分发、接种等环节的管理,确保疫苗质量和接种安全。
第二章疫苗采购和储存第五条医院卫生院应根据预防接种需求,制定疫苗采购计划,选择具有资质的生产企业或供应商,采购符合国家批准品种、质量和供应保障的疫苗。
第六条医院卫生院在采购疫苗时,应签订采购合同,明确疫苗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价格、交货时间等内容,并保留相关合同、凭证等资料。
第七条医院卫生院应设立疫苗储存设施,确保疫苗储存条件符合国家规定。
疫苗储存设施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温度和湿度控制设备,确保疫苗储存温度在2℃-8℃范围内;(二)安全可靠的储存柜或专用储存箱,实行疫苗分类存放;(三)定期进行储存设施的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四)建立健全疫苗储存和养护记录制度,记录疫苗的品种、规格、数量、储存温度、湿度、养护情况等内容。
第八条医院卫生院在疫苗运输过程中,应采取措施确保疫苗质量,防止疫苗受损。
疫苗运输应符合以下要求:(一)使用符合疫苗运输要求的冷藏设备,确保疫苗在规定温度范围内运输;(二)制定疫苗运输计划,确保疫苗在最短的时间内送达接种点;(三)疫苗运输过程中,应有专人负责,确保疫苗安全送达。
第三章疫苗分发和接种第九条医院卫生院应根据预防接种需求和疫苗储存情况,制定疫苗分发计划,将疫苗分发到接种点。
第十条医院卫生院在分发疫苗时,应填写疫苗分发记录表,明确疫苗的品种、规格、数量、分发时间、接种点等信息,并保留相关记录。
疫苗管理制度
疫苗管理制度
疫苗管理制度是指包括疫苗生产、质量控制、流通、接种以及监督管理等一系列政府和相关机构的措施和规定,旨在确保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使用,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疫苗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疫苗生产管理:制定和实施疫苗生产的规范和标准,包括生产工艺、质量控制、原材料采购、设备设施和人员培训等方面的要求,确保疫苗质量和安全。
2. 疫苗流通管理:建立疫苗流通的追溯体系,监管疫苗的生产、储存、运输和销售环节,防止疫苗流失、伪劣疫苗的流通和非法经营等问题。
3. 疫苗接种管理:建立疫苗接种的规范和程序,包括接种人群的确定、接种计划的制定、接种技术的培训和指导,确保疫苗接种的效果和安全。
4. 疫苗监督管理:建立疫苗监督管理的机制,开展疫苗安全监测、疫苗不良反应监测和疫苗接种效果监测等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疫苗相关问题,保障疫苗的安全和有效性。
疫苗管理制度的出台和实施,对于保障疫苗的质量和安全,预防传染病的流行和控制疫情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疫苗管理制度也是推动疫苗研发和创新的重要支撑,鼓励疫苗生产企业和
科研机构积极投入疫苗研发和生产,提高疫苗的质量和临床效果。
疫苗领取、登记、验收、存贮、使用管理制度范本
疫苗领取、登记、验收、存贮、使用管理制度范本一、总则本疫苗领取、登记、验收、存储、使用管理制度的制定目的是规范疫苗管理工作,确保疫苗的安全、有效供应和使用。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相关疫苗管理工作人员,包括领导、采购人员、仓库保管人员和使用人员。
二、疫苗领取1. 疫苗领取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确保疫苗的来源合法、可靠。
2. 疫苗领取应由专人负责,领取人员必须核实疫苗的品名、规格、数量和有效期,并在领取时填写领取登记表。
3. 疫苗领取后应立即进行检查,确认疫苗的完整性和保存条件是否符合要求。
4. 领取的疫苗应及时送至指定的存储地点,并由保管人员按照规定进行存储。
三、疫苗登记1. 疫苗登记应包括疫苗的基本信息、领取信息、存储信息等内容。
2. 登记信息应详细准确,包括疫苗的品名、规格、生产企业、有效期、批号等信息。
3. 疫苗登记表应由专人负责填写,填写人员必须核实疫苗的相关信息。
四、疫苗验收1. 疫苗验收应由专人负责,验收人员必须核实疫苗的品名、规格、数量和有效期,并在验收时填写验收登记表。
2. 疫苗验收后应立即进行检查,确认疫苗的完整性和保存条件是否符合要求。
3. 如发现疫苗存在问题或不合格,应及时向上级报告,并按照相关程序进行处理。
五、疫苗存储1. 疫苗存储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包括温度、湿度和光照等要求。
2. 存储地点应保持清洁、干燥,防止日晒、雨淋和腐蚀性物质等。
3. 存储设备和器具应定期检查、维护和清洁,确保其正常运行和使用。
4. 存储区域应划定并标识清楚,不同种类的疫苗应分开存储,防止混用和交叉污染。
六、疫苗使用管理1. 疫苗使用应由专人负责,使用人员必须核实疫苗的品名、规格、有效期和批号,并在使用时填写使用登记表。
2. 疫苗使用应按照相关程序和要求进行,包括接种方法、接种部位、接种时间等。
3. 疫苗使用后应立即进行记录,包括接种人员的基本信息、接种疫苗的情况等。
4. 如发现疫苗使用存在问题或异常情况,应及时向上级报告,并按照相关程序进行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疫苗管理制度
1、制订、上报疫苗计划。
接种单位应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和辖区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制定第一、二类疫苗使用计划并报告县级疾控机构。
2、接收疫苗要索取证明文件。
在接收疫苗时,应索取由药品检定机构依法签发的生物制品每批检验合格或者审核批准证明复印件;接收进口疫苗时,还应索取进口药品通关单复印件;索取的上述证明文件,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
3、接收疫苗要索要运输温度记录。
在接收疫苗时,应当索要疫苗配送方本次运输过程的温度监测记录。
4、要做好疫苗出入库记录。
疫苗要实行专人管理,应当建立真实、完整的购进、储存、分发、供应记录;以上记录应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
要经常核对疫苗出入库情况,日清月结,定期盘点,做到帐、物相符。
应通过客户端生物制品管理系统进行疫苗出入库记录。
5、疫苗的储存与运输。
应根据免疫程序、年度工作计划、预防接种服务形式、冷链储存条件以及应急接种需要等情况确定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储存数量;疫苗和稀释液储存和运输温度符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说明书等相关要求。
6、疫苗的报废。
需报废疫苗统一回收至县级以上疾控机构,在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监督下销毁,并保留记录不少于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