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能源碳排放峰值预测的研究

合集下载

碳达峰碳中和课件

碳达峰碳中和课件

在国际上, 气候中性(Climate neutrality)和净零 CO2 排放量 (Net-zero CO2 emissions )的定义 与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一 致。要达到碳中和, 一般有两种方 法, 一是通过特殊的方式去除温室气 体, 二是使用可再生能源, 减少碳排 放
实现碳中和的方式
政策发布时间 2009 年 2015 年 2017 年 2020 年
目标内容
第一次提出碳减排目标:将在202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 占一次能 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増加13亿立方米。
到2030年的自主行动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尽早达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 年下降 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
第三部分
各国相关主要政策
carbon neutral concept, global warming severity and related policies neutral concept carbon neutral concept
各国相关主要政策
全球变暖问题
为应对全球变暖问题, 联合国多次召开气候变化大会全球变暖问题需 要各国联合一同面对。自 1995 年起,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每年在世 界不同地区轮换举行。2015 年的《巴黎协定》中, 对 2020 年后全球 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作出了相应的安排, 明确了将升温控制在 2℃乃 至努力控制在 1.5℃的目标, 近 200 个缔约方共同签署了该项协定。 目前, 第 26 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已定于 2021 年 11 月 1-12 日在 英国格拉斯哥举行。

碳达峰、碳中和研究进展与综述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碳达峰、碳中和研究进展与综述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碳达峰、碳中和研究进展与综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旨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实现碳排放量的峰值和降至零的目标。

近年来,各国纷纷制定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推动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概述当前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研究的进展情况,并分析其中存在的挑战与机遇。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在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文章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其次,第二部分将详细探讨碳达峰研究的进展,包括定义与意义、国际碳达峰目标与承诺以及碳达峰路径与策略措施研究等方面内容。

第三部分将阐述碳中和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概念解析与重要性、全球碳中和倡议与行动计划以及实现碳中和的技术与政策途径研究。

第四部分将分析碳达峰和碳中和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挑战分析,以及创新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分析和政策推动以及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分析。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本文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以及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了解当前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探讨其中存在的挑战与机遇。

通过对各国碳达峰目标与承诺以及全球碳中和倡议与行动计划的综合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实现碳减排目标,促进可持续发展。

另外,本文还将关注创新技术发展对于碳达峰和碳中和过程中所带来的机遇,并探讨政策推动以及国际合作在实现这些目标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 碳达峰研究进展2.1 定义与意义碳达峰是指特定地区或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

这一概念的提出旨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来限制全球平均温度升高的幅度。

碳达峰是实现全球气候治理目标的关键步骤之一,以减缓气候变化对环境、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

2.2 国际碳达峰目标与承诺各国和地区都纷纷制定了碳达峰目标和承诺。

例如,中国在2020年提出了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尽快达到峰值并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中国2030年碳排放强度减排潜力测算

中国2030年碳排放强度减排潜力测算

中国2030年碳排放强度减排潜力测算屈超;陈甜【摘要】中国正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2013年中国的CO2排放量超过了欧盟和美国的总和,同时中国的人均CO2排放置首次超过欧洲. 2015年在巴黎国际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宣布碳排放强度减排目标为: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按照IPCC(2007) CO2排放核算方法计算的数据,近年来中国CO2排放情况总体呈排放量逐年上升但排放强度总体下降的态势.为了进一步估计中国2030年CO2排放强度,本文构建了IPAT模型,利用全国30个省1995-2012年数据进行拟合,并采用最小二乘法和萤火虫优化算法分别计算了IPAT模型的参数,发现与传统最小二乘法相比,萤火虫算法优化后的模型显示出更高的拟合优度和更低的误差,模型系数也更为合理.文章在萤火虫优化的IPAT模型基础上估算了中国2030年的CO2排放强度,实证结栗显示,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降低CO2排放强度;2030年全国CO2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了66.34%,其中有20个省份CO2排放强度减排幅度超过60%;中国能够实现在2015巴黎国际气候大会上提出的碳减排目标.为了进一步发展低碳经济,各省应该充分重视经济转型对减少CO2排放的作用,改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增加生物能、太阳能、风能、沼气等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比重.【期刊名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年(卷),期】2016(026)007【总页数】8页(P62-69)【关键词】碳排放强度;IPAT模型;萤火虫优化算法【作者】屈超;陈甜【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辽宁大连116025;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辽宁大连116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4.5;F224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环境挑战,减少CO2排放,实行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各国的共识。

中国的碳排放量情况不容乐观,全球碳计划(Global Carbon Project)于2014年9月公布的2013年度全球碳排放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人类活动CO2排放量达到360亿t,人均碳排放量达到5 t,而中国碳排放量超过欧盟和美国的总和,同时中国的人均CO2排放量首次超过欧洲,达7.2 t。

基于三阶段SBM模型的湖南省碳排放绩效评价

基于三阶段SBM模型的湖南省碳排放绩效评价

基于三阶段SBM模型的湖南省碳排放绩效评价王兆峰;杜瑶瑶【摘要】为寻求中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有效路径,利用改进后的三阶段超效率SBM-DEA模型与Malmquist指数,实现了对2010—2016年湖南省14个市(州)碳排放绩效静态和动态评价及区域差异分析,结果发现:(1)湖南省碳排放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综合规模效率偏低,经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后多数地区的绩效水平得到显著提高.(2)区域间形成阶梯型差异,长沙市碳排放绩效居于全省前列,其次为常德市和张家界市,余下地区稳定在0.6左右.(3)2010—2016年整体碳排放绩效趋势为先上升后下降,其中TFP指数与技术进步指数变化一致,表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有赖于技术创新.(4)五大能源区域中,湘东地区碳排放绩效较高,其次为湘北地区和湘南地区,湘中地区与湘西地区受到规模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双重制约.应注重各市(州)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和技术创新驱动力,协调各地区发展关系.【期刊名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13)001【总页数】8页(P23-30)【关键词】碳排放绩效评价;超效率SBM-DEA模型;Malmquist指数;湖南【作者】王兆峰;杜瑶瑶【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0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点,强调发展的速度与效益,鼓励各地区寻找增长与保护间的最佳平衡点,对能源消耗具有迫切要求。

湖南省位于中部地区,缺煤、无油、无气、水资源开发基本饱和,多种能源的使用需要依靠外省调入。

经济快速发展下,全省能源持续大量消耗所带来的碳排放污染问题愈发严重。

碳排放绩效作为环境评估重要的标准,国外研究中利用DEA方法对国际组织成员的国家和地区碳排放绩效进行了测算和评价[1-2]。

国内多以中国的各个省份为研究对象,对全国碳排放的空间差异和关联度探索,进一步分析东、中、西部地区的碳排放变化[3-5],或者以省域和县域开展多尺度研究[6-8]。

湖南省发展低碳经济 研究课题

湖南省发展低碳经济  研究课题

湖南省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研究摘要:随着经济技术以及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发展经济必须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才能保证人类的健康长远的发展,为全世界人们提供更优秀的生活环境。

因此,近年来关于发展“低碳产业”的呼声越来越响亮,而,全世界各地各政府也都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力求降低碳排放量,保护珍贵的环境资源。

就中国来说,近年来全国各地相应党的号召,落实到具体的省市,各省市对发展“低碳产业”抱有极大的热情,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湖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较好,为发展“低碳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以及资金、技术支持。

以下就对关于湖南省发展“低碳产业”进行简要阐述。

正文:一、湖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一)背景1.1 宏观背景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和追求绿色GDP。

就世界而言,随着全球经济缓慢恢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纷纷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措施,进行“新工业革命”,以期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低碳经济必将成为世界新一轮经济增长点。

总体上看,欧盟最先,日本次之,美国最后。

而就我国而言,我国碳排放量在世界上居于第一位,超过很多世界大国,我国对于世界环境的保护有着重要的责任,但同时也有着很大的压力。

由于我国碳排放量很高,对于环境的污染十分严重,所以我国对发展低碳经济十分重视。

自2006年以来,国家先后公布《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并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新型能源技术,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等;2007年,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胡锦涛主席首次明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

而要想很好的发展低碳经济,就要在全国推广实行,重中之重是要尽快找出那些人口多,污染大,经济基础比较差的省市区域。

而湖南省就是这样一个人口密集度高,污染程度严重的地区。

“双碳”目标下新能源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双碳”目标下新能源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双碳”目标下新能源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各国纷纷提出了减排目标,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中国政府在年9月提出了“双碳”即到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一目标的提出,对于推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能源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领域,其高质量发展路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能源产业是实现能源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通过发展新能源产业,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利于实现“双碳”目标。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新能源产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发展新能源产业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地区经济繁荣。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在全球范围内,各国都在积极布局新能源产业,争夺市场份额。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发展新能源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通过加强新能源产业的研发和创新,提高新能源技术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提升中国在全球能源市场的地位。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发展新能源产业可以提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人民生活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研究新能源高质量发展路径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将从政策、技术、市场等多个角度分析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为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1.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中国政府提出了“双碳”即到2030年实现碳排放达到峰值,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还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

基于 STIRPAT 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峰值预测研究

基于 STIRPAT 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峰值预测研究

基于 STIRPAT 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峰值预测研究渠慎宁;郭朝先【摘要】利用STIRPAT模型对未来中国碳排放峰值进行相关预测.首先,通过对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分析展示目前我国各地碳排放的基本情况;其次,对中国1980-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从中得出我国总体碳排放趋势;再次,在先前回归的基础上对今后我国碳排放的峰值出现时间进行预测.研究发现:技术对峰值的影响较为重要.若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较高,而碳排放强度下降速度相对较低,则不能在2050年内出现峰值.同样,若碳强度降低速度相比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为快,则会推动排放提早达到峰值.按照目前发展趋势,若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保持碳排放强度合理下降,中国的峰值到达时间应为2020-2045年之间.因此,保持碳排放强度的不断下降对我国尽快出现碳排放峰值至关重要,加大清洁能源使用,减少传统能源消耗应是今后的重点工作任务.【期刊名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年(卷),期】2010(020)012【总页数】6页(P10-15)【关键词】STIRPAT模型;碳排放;峰值预测【作者】渠慎宁;郭朝先【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102;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36;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6针对目前国内关于中国碳排放峰值预测的研究相对较少,学者们主要依托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曲线)对其进行预估的现状[1],本文利用STIRPAT模型对未来中国碳排放峰值进行了相关预测。

IPAT恒等式是研究能源经济和碳排放峰值的重要方法之一。

IPAT恒等式最早由Enrlich与Holden于1971年提出,反映人口对环境压力的影响。

该方程将环境影响和人口规模、人均财富以及对环境毁坏的技术水平联系起来,建立4者之间的恒等式“IMPACT(I)=POPULATION(P)×AFFLUENCE(A)×TECHNOLOGY(T)”。

中国工业碳排放达峰的情景预测与减排潜力评估

中国工业碳排放达峰的情景预测与减排潜力评估

中国工业碳排放达峰的情景预测与减排潜力评估作者:王勇毕莹王恩东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第10期摘要实现2030年碳排放达峰不仅是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向国际社会做出的郑重承诺,也是中国未来经济结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基于中国实现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的宏观目标为背景,本文以中国碳排放的主要行业工业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拓展的STIRPAT模型对工业及其9个细分行业的碳排放达峰进行了情景预测,然后基于公平和效率的双重视角对工业细分行业的减排潜力进行评估。

研究表明:①仅有低碳情景和抑制排放情景2可以实现中国碳排放2030年达峰,低碳情景是实现中国工业碳排放达峰的最佳发展模式,达峰时间最早(2030年),峰值最低(140.43亿t)。

激进排放情景则是最差的发展模式,达峰时间最晚(2036年),峰值也最高(150.09亿t)。

②工业内部各细分行业碳排放的最优达峰情景差别较大。

建材和纺织制造业能够实现提前达峰,可以在这类行业率先实施达峰管理措施,使其带动其他行业陆续达峰。

③最具减排潜力的行业是石油制造业,其次是电力行业,这些减排潜力较大的行业应该成为国家节能减排的重点对象。

④基于工业各细分行业在减排公平性和效率性上的差异将工业9个细分行业分为四类。

其中,石油、钢铁制造业和电力行业属于“高效高公平行业”;化工、建材制造业属于“低效高公平行业”;采掘业属于“高效不公平行业”;纺织、轻工和机电制造业属于“低效不公平行业”。

中国应针对不同类型的行业制定出相应的减排战略,将减排重点放在各行业最具潜力的方面。

最后,文章对实现中国工业碳排放达峰管理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关键词工业;碳排放达峰;STIRPAT模型;情景分析;减排潜力中图分类号 X322; F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7)10-0131-10 DOI:10.12062/cpre.20170444近年来碳排放达峰是国际节能减排领域的关注重点,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

碳排放预测报告

碳排放预测报告

碳排放预测报告1. 简介本报告旨在通过分析碳排放数据,提供对未来碳排放量的预测和评估。

首先,我们将对碳排放的定义进行说明,然后介绍预测模型的选择和数据处理方法。

最后,我们将展示预测结果并进行评估。

2. 碳排放的定义碳排放是指由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释放到大气中的过程。

主要的碳排放源包括能源消耗、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等。

随着全球工业化和urban化的发展,碳排放量不断增加,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3. 预测模型的选择为了对未来的碳排放量进行准确的预测,我们选择了时间序列分析方法。

时间序列分析是一种建立统计模型以预测未来值的方法,它基于过去的观察结果,并假设未来的数据将与过去的数据有关。

4. 数据处理方法在进行时间序列分析之前,我们需要对碳排放数据进行预处理。

预处理的步骤包括:•数据收集:收集历史的碳排放数据,以建立预测模型。

•数据清洗:处理缺失值、异常值等数据异常情况,确保数据质量。

•数据转换:对数据进行平滑处理、差分或者归一化等转换操作,以便于模型的建立和分析。

5. 预测结果基于对历史碳排放数据的分析和预处理,我们建立了时间序列模型,并对未来的碳排放量进行了预测。

预测结果显示,未来五年内碳排放量将逐步增加,但增速将逐渐减缓。

具体的预测结果如下所示:年份碳排放量 (单位)2021 10002022 11002023 12002024 12502025 13006. 预测结果的评估为了评估预测结果的准确性,我们使用了一些常见的评估指标,包括均方根误差 (RMSE) 和平均绝对误差 (MAE)。

通过对比预测值和实际值的差异,我们可以评估模型的性能。

在本次预测中,我们得到了以下评估结果:•均方根误差 (RMSE):30•平均绝对误差 (MAE):20综合评估结果表明,我们的预测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准确地预测未来的碳排放量。

7. 结论本报告通过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未来碳排放量进行了预测和评估。

国内外碳排放方法浅析的研究报告

国内外碳排放方法浅析的研究报告

国内外碳排放方法浅析的研究报告随着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不断提升,地球气候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碳排放的增长。

为了控制碳排放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许多国家都开始探索如何减少碳排放。

本文将以国内外的碳排放方法浅析为题,介绍一些减少碳排放的方法。

国内施行的主要政策措施是《关于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若干意见》。

该政策措施始于2015年,其计划把2020年碳排放控制能力和空气治理能力提高到50%以上。

这个计划包括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节能措施,提高能源结构,推进新能源发展,如风能,太阳能等。

具体方法包括建设绿色低碳示范区,采取税收减排政策,限制能源使用总量,鼓励市场化交易碳配额。

这些措施结合着中国的国情得以更好地推进。

国外的方法主要有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采用新能源替换传统能源,降低能源消耗,采用清洁技术和碳捕捉技术。

采用这些技术可以减少碳排放并且节省成本。

欧洲联盟通过实施碳市场与碳交易,促进碳排放的降低,同时引导企业减少排放,并利用在碳交易市场中作出相应的影响。

加拿大也在进行一项名为“绿色建筑”的十年计划,通过使用节能材料与建筑技术,来降低建筑物的碳排放量,并同时推广使用更为环保的交通方式。

而澳大利亚则聚焦于再利用、回收与森林管理工作,实现减排目标。

综合来看,国内外都有着自己的压减碳排放的方法。

然而在中国,由于能源结构较为单一,所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仍需持续改善。

在国内外,创新技术也在不断被开发和应用。

然而,我们也应该明确的认识到,减少碳排放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的,需要一步步的来完成。

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付诸于行动。

而这些个人行动的削减,则为整个社会的减轻碳排硬化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碳排放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因此控制碳排放是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的问题。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数据,全球碳排放的最高峰出现在2019年,全年的排放量达到了34亿吨。

然而,由于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碳排放在2020年则下降了7%左右,创下了10年来的最大降幅。

温室气体碳排放预测模型研究进展与分析

温室气体碳排放预测模型研究进展与分析

温室气体碳排放预测模型研究进展与分析作者:孟繁健贺思思郭家宏郝优优李丽芬孟凡旭来源:《经济师》2015年第11期摘要: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在全球范围内占较大比例,为碳排放大国,减排压力巨大。

为了更好地进行碳排放预测,估算中国碳减排潜力,文章对六种常用的碳排放预测模型从基本优缺点比较、基础数据的可得性、设计参数的难易程度等角度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相关文献与应用实例阐述了不同模型的碳排放预测应用差异和可行性。

提出在碳排放预测的实际工作中,应当充分考虑本地区的产业经济、能源消耗等特征,筛选出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并根据不同因素对碳排放影响的权重选择适当的模型,以达到最好的拟合和预测效果的建议。

关键词:温室气体碳排放预测模型优化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1-216-04引言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第4次评估报告认为,以气温升高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为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尤其是化石能源使用引起的CO2的排放。

2013年度《全球碳预算》报告指出,中国已成为化石燃料燃烧CO2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占全球总排量的27%,大于美国和欧盟排放总和,碳排放增长对全球增长量的贡献达到71%?譹?訛。

2014年发布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中国承诺到2030年前停止增加CO2排放,即等于承诺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点?譺?訛。

因此,中国作为碳排放大国,在未来10—15年碳减排压力巨大。

实行严格的低碳政策、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并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是减少CO2排放的主要途径,而预测中国未来的碳排放量从而合理估算碳减排潜力则是制定减排目标的重要基础。

本文结合目前国内外碳排放预测的相关研究,重点介绍了IPAT、Kaya、STIRPAT、LMDI、LEAP、Logistic六种模型,并通过对这些模型的对比分析,总结出各种模型的特点、侧重领域和优化方向,对不同领域碳排放预测的模型选择提供了帮助。

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衡阳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衡阳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衡阳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衡阳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03.16•【字号】衡政发〔2023〕6号•【施行日期】2023.03.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其他规定正文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衡阳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衡政发〔2023〕6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机关各单位,驻衡国省属单位:现将《衡阳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衡阳市人民政府2023年3月16日衡阳市碳达峰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湘发〔2022〕5号)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湘政发〔2022〕19号),扎实推进全市碳达峰行动,全力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加快推进区域中心化进程,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和湖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新思想新要求,对标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方向,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湖南的"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前沿技术为保障,以体系标准为规范,聚力中心化推动衡阳市绿色低碳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明确各领域、各行业目标任务和碳达峰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扎实推进碳达峰行动,确保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基本原则总体部署、分类施策。

坚决服从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坚持全市上下一盘棋,强化总体设计、整体部署、分类施策、系统推进,压实各方责任,引导全民参与。

把减污降碳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立后破、通盘谋划,逐步实现碳达峰目标。

系统推进、重点突破。

坚持系统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坚持抓纲带目,坚持产业第一、项目为王,注重各项工作的协同配合,兼顾局部和整体,统筹短期和长期。

使用二类调查数据对森林碳储量评估及多因素预测

使用二类调查数据对森林碳储量评估及多因素预测

第52卷第2期东㊀北㊀林㊀业㊀大㊀学㊀学㊀报Vol.52No.22024年2月JOURNALOFNORTHEASTFORESTRYUNIVERSITYFeb.2024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173011)㊂第一作者简介:聂薇,女,1999年8月生,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硕士研究生㊂E-mail:1157363844@qq.com㊂通信作者:邓华锋,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教授㊂E-mail:deng⁃huafeng@bjfu.edu.cn㊂收稿日期:2023年8月24日㊂责任编辑:段柯羽㊂使用二类调查数据对森林碳储量评估及多因素预测1)聂薇㊀邓华锋(北京林业大学,北京,100083)㊀㊀摘㊀要㊀为及时且准确地估算森林碳储量,以湖南省怀化市靖州县排牙山国有林场为研究对象,使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在分树种(组)及龄组的情况下,采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材积源生物法估算了研究区林场碳储量㊁碳密度及其分布㊂运用空间代替时间法,筛选碳储量的影响因子并对其量化,验证多因素方法预测的准确性㊂结果表明:林场乔木林总碳储量为192508.07t,林分平均碳密度为34.46t㊃hm-2㊂在人工抚育的林分中通过用胸径㊁株数密度㊁树种组成多样性因素参数化的多因素方法对碳储量进行量化㊂其预测结果较精确,而在大面积天然林中使用该方法结果则存在一定误差㊂碳储量多因素预测模型可以在较大面积的人工林中进行碳储量预测㊂关键词㊀森林碳储量;碳密度;材积源生物量法;多因素预测分类号㊀S718.56ForestCarbonStorageAssessmentandMulti⁃factorPredictionBasedonTwo⁃ClassSurveyData//NieWei,DengHuafeng(BeijingForestryUniversity,Beijing100083,P.R.China)//JournalofNortheastForestryUniversity,2024,52(2):52-59.Totimelyandaccuratelyestimateforestcarbonstorage,thePaiyamountainstate⁃ownedforestfarminJingzhouCoun⁃ty,HuaihuaCity,HunanProvincewasselectedastheresearchobject.Forestresourcecategory2surveydatawasusedtoestimatethecarbonstorage,carbondensity,anddistributionoftheforestfarm.Theestimationconsideredtreespecies(groups)andagegroups,usingtheIPCCvolume⁃biomassmethod.Thespatialsubstitutiontimemethodwasemployedtoselectandquantifytheinfluencingfactorsofcarbonstorage,andtheaccuracyofthemulti⁃factormethodinpredictingcar⁃bonstoragewasverified.Theresultsshowedthatthetotalcarbonstorageoftheforestfarm sarborforestwas192508.07t,withanaveragecarbondensityof34.46t㊃hm-2.Inartificiallynurturedforeststands,amulti⁃factormethodparameterizedwithfactorssuchasdiameteratbreastheight,treedensity,andtreespeciescompositiondiversitywasusedtoquantifycar⁃bonstorage.Thepredictionresultswererelativelyaccurate,whileusingthismethodinlargeareasofnaturalforestsresul⁃tedincertainerrors.Themulti⁃factorpredictionmodelforcarbonstoragecanbeusedforpredictioncarbonstorageinlarge⁃scaleartificialforests.Keywords㊀Forestcarbonstorage;Carbondensity;Volume⁃biomassmethod;Multi⁃factorprediction㊀㊀近年来,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各国共同面临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1]㊂森林生态系统作为吸收CO2的重要载体,存储了陆地生态系统中76% 98%的有机碳[2],其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2-5]㊂森林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趋势是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结构是否合理,生态功能是否健全的重要指标[6],及时且准确的估算森林碳储量为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和森林碳汇对策提供了技术支撑[7]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同学者在全球[2]㊁国家[8-10]㊁区域[11-13]㊁样地[14-15]等不同尺度围绕森林碳储量㊁碳密度㊁碳汇功能进行了大量研究㊂其中,区域尺度森林碳储量及其预测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16-18]㊂常用的区域碳储量计算方法主要包括:生物量清单法㊁生物量经验回归模型估计㊁蓄积量法㊁遥感估算法㊁生物量转换因子法㊁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法等[19-20]㊂其中,虽然IPCC法只提供了大尺度参数,其用于小尺度研究时会产生一定偏差㊂但IPCC法既能用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的研究,也能保证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的协调性,同时,也易获得计算参数,因而广受推崇㊂近年来,国家林业局颁布的一系列关于树种(组)的‘立木生物量模型及碳计量参数“行业标准为准确估算森林碳储量奠定了科学基础[21]㊂在定量获取森林碳储量的同时,需了解影响森林碳储量的各种因素,并根据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对未来森林碳储量进行预测㊂李奇等[22]及Yangetal.[23]认为,影响森林碳储量的因素应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㊂由于不同地区森林碳储量基本情况及影响因素各有不同,因此,依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学者们选用不同方法对未来碳储量进行预测㊂如,Wang[24]根据经济理论建立矢量自回归模型直接预测森林病虫害㊁年降水量㊁木材采伐等因素对当前及未来森林碳储量的影响;车启龙等[25]通过回归预测分析方法,对甘肃省森林碳库总量进行预测;张颖等[18]根据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采用GM(1,1)灰色模型对北京市森林碳汇潜力进行分析㊂上述研究表明,当前关于森林碳储量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但在森林碳储量计量㊁影响因素的选取㊁未来碳储量的预测等方法具有多样性,但不具普适性,故需要寻找一种新的方法,以适用绝大多数森林碳储量的预测㊂鉴于此,本研究以湖南省怀化市靖州县排牙山国有林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材积源生物量法和空间代替时间法,计算了研究区主要森林类型的碳储量,并筛选出影响森林碳储量的关键因子及其各自的相对重要性㊂同时,根据各因子对碳储量的影响进行加权,设计对大面积森林碳储量进行预测的新方法,为林场后续经营管理及其他森林碳储量预测提供参考㊂1㊀研究区概况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排牙山国有林场位于湖南省怀化市靖州县西南部(109ʎ27ᶄ 109ʎ38ᶄE㊁26ʎ24ᶄ 26ʎ35ᶄN),该林场东西宽8km,南北长19km,土地总面积6852hm2㊂经营范围分为排牙山(总场)㊁马园(分场)及地理冲(自然保护区)3个不相连的部分,是怀化市内最大的国有林场,也是靖州县唯一的国有林场㊂林场地势呈带状,从西北向东南倾斜,中部高,两边低㊂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6.7ħ㊂年均降水量1250mm,集中在4 8月份㊂森林土壤类型以红壤㊁山地黄壤为主,植被以人工杉木林㊁天然马尾松林及阔叶树林为主㊂2㊀研究方法2.1㊀数据来源基础数据为研究区201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研究区当前最新一期森林资源地面调查数据),以小班为基础单位,涵盖地形地貌㊁面积㊁植被类型㊁优势树种(组)㊁起源㊁龄级㊁平均胸径㊁平均树高㊁株数密度㊁小班蓄积量等(图1㊁图2)㊂a.优势树种组;b.小班蓄积量㊂图1㊀林场概况图a.林分平均胸径;b.林分株数密度;c.林分树种组成㊂图2㊀林分因子概况图㊀㊀排牙山国有林场林地总面积为6376.75hm2,其中,乔木林地面积5634.74hm2,灌木林地面积333.17hm2,疏林地㊁未成林地㊁苗圃地和宜林地等其他林地面积为408.85hm2,森林覆盖率达88.16%㊂林场2019年活立木总蓄积量为591404.00m3,其中,森林蓄积量为590972.00m3,占全部蓄积量的99.93%;乔木林面积为5634.74hm2,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为104.88m3㊃hm-2㊂35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聂薇,等:使用二类调查数据对森林碳储量评估及多因素预测根据各优势树种的面积及蓄积量情况,将林场优势树种分为杉木组㊁三杉组㊁马尾松组㊁国外松组㊁杨树组㊁桉树组㊁果树组㊁速生阔叶树组㊁中生阔叶树组㊁慢生阔叶树组10个优势树种组(表1)㊂表1㊀各优势树种组不同龄组面积和蓄积优势树种组幼龄林面积/hm2蓄积量/m3中龄林面积/hm2蓄积量/m3近熟林面积/hm2蓄积量/m3成熟林面积/hm2蓄积量/m3过熟林面积/hm2蓄积量/m3杉木组281.1410257497.4633426㊀87.6114921506.4180060601.05103988三杉组006.865214.831836.776994.82631马尾松组606.5715065151.88100921385.98159436371.87429580.9243国外松组000010.47120831.68517100杨树组00002.961814.173646.03432桉树组000.8213000000速生阔叶树组00001.69481.14270.83103中生阔叶树组9.4723122.21659128.65132041.761507.48274慢生阔叶树组35.522255171.8513879620.25789947.111504.45209果树组3.5713800000000合计936.2827947851.07595902242.44268175930.92129579625.571056812.2㊀森林碳储量估算本研究根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数据计算森林植被碳储量,并采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供的方法对乔木林和疏林进行碳储量估算㊂根据森林植被类型和树种(组),确定小班碳储量计算的相关参数㊂以乔木林各优势树种蓄积量为基础,通过生物量扩展因子计算各优势树种的生物量㊂根据树种(组)确定含碳率,并计算小班碳储量,各小班碳储量之和即为森林总碳储量㊂为提高研究结果的估算精度,本研究在分树种(组)的基础上再分龄组进行估算:Ci=ðjj=1[VijˑDiˑBEFijˑ(1+Rij)ˑCFi]㊂式中,Ci为小班中i树种(组)的碳储量;Vij为小班中第j龄组i树种(组)的蓄积量;Di为i树种(组)的木材密度;BEFij为第j龄组i树种(组)的生物量扩展因子,即林木地上生物量与树干生物量的比,为无量纲值;Rij为第j龄组i树种(组)的根茎比,即林木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的比,为无量纲值;CFi为i树种(组)林木生物量中有机碳占有机质总量的比值(含碳率)㊂各乔木树种(组)的碳储量计算参数参照李海奎等[9]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的研究结果(表2)㊂表2㊀研究区主要优势树种组碳储量模型参数树种组林龄生物量扩展因子根茎比木材密度/g㊃cm-3含碳率树种组林龄生物量扩展因子根茎比木材密度/g㊃cm-3含碳率杉木组幼龄林1.6340.2460.3070.520桉树组幼龄林1.2630.2210.5780.525中龄林2.0350.2920.3070.520中龄林1.2970.2190.5780.525近熟林1.3230.2230.3070.520近熟林1.1780.2210.5780.525成熟林1.2730.2100.3070.520成熟林1.1650.1810.5780.525过熟林1.2090.1910.3070.520过熟林1.1380.2700.5780.525三杉组幼龄林1.2200.4360.3590.503速生阔叶树组幼龄林2.2300.4130.5980.497中龄林1.2160.4340.3590.503中龄林1.3470.3130.5980.497近熟林1.2180.4350.3590.503近熟林1.1420.2140.5980.497成熟林1.2170.4340.3590.503成熟林1.2450.2630.5980.497过熟林1.2170.4350.3590.503过熟林1.1930.2390.5980.497马尾松组幼龄林1.4720.1870.3800.460中生阔叶树组幼龄林1.4240.2480.5410.491中龄林2.0330.1960.3800.460中龄林1.5260.2290.5410.491近熟林1.3050.1810.3800.460近熟林1.3960.2790.5410.491成熟林1.1850.1670.3800.460成熟林1.2520.2350.5410.491过熟林1.2500.1960.3800.460过熟林1.1090.1900.5410.491国外松组幼龄林1.8810.2130.4240.511慢生阔叶树组幼龄林1.3550.2920.6760.500中龄林1.4610.2160.4240.511中龄林1.3800.2600.6760.500近熟林1.4560.2020.4240.511近熟林1.3270.2750.6760.500成熟林1.2000.2170.4240.511成熟林1.3600.4100.6760.500过熟林1.4160.2840.4240.511过熟林1.4740.2810.6760.500杨树组幼龄林1.4460.2270.3780.485果树组幼龄林1.6740.2610.5980.497中龄林1.4960.2590.3780.485中龄林1.7990.2570.5980.497近熟林1.3690.2270.3780.485近熟林1.5430.2960.5980.497成熟林1.3900.1710.3780.485成熟林1.1720.1600.5980.497过熟林1.4600.2090.3780.485过熟林1.3680.2940.5980.49745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东㊀北㊀林㊀业㊀大㊀学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2卷2.3㊀影响因子筛选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量化碳储量影响因子的重要性,并筛选出重要性较大的因子㊂根据二类调查小班数据,将森林碳储量的影响因子主要分为气候㊁立地㊁林分结构㊁树种组成多样性㊂其中,气候因子主要为温度和降水,立地因子为地理环境中的海拔和坡度,森林结构因素选取林分胸径㊁林分树高㊁林分株数密度㊂树种组成多样性计算模型公式如下:㊀㊀㊀㊀Iscd=S-12ðsi=1(viv-1S)2㊂式中:Iscd为树种组成多样性指数;S为树种数目;V为林分总蓄积量;Vi为林分中i树种的蓄积量㊂2.4㊀多因素评估本研究采用极大似然法量化碳储量主要影响因子,并根据影响因子的分布情况建立不同的极大似然函数,其中包括高斯函数和指数函数,并根据不同的模型拟合出最重要的3个影响因子的权重(0 1)㊂用最大潜在碳储量及3个权重因子(0 1)预测碳储量,以此量化当地影响因子对平均最大碳储量的影响㊂根据函数形式分别对每种森林类型进行分析,公式如下:㊀预测值=潜力值ˑ影响因子(δ)ˑ影响因子(s)ˑ影响因子(β)㊂式中:潜力值为1个参数,表示当其他因子处于最佳值时的最大值,即某一森林类型可以得到的最大碳储量㊂使用高斯函数建立模型时,公式如下:㊀㊀㊀㊀㊀E=exp[-12(X-XaXb)2]㊂式中:E为影响因子量化值;X为影响因子的实际大小;Xa为在碳储量最大时影响因子的大小;Xb为控制正态分布方差的参数,即函数宽度㊂选择指数形式来模拟影响因子对碳储量的影响,在0到1之间变化,公式如下:㊀㊀㊀㊀㊀E=[1-exp(XaˑX-Xb)]㊂式中:E为影响因子量化值;X为影响因子的实际大小㊂参数Xa决定了影响因子对预测变量影响的形状,Xb定义了函数的截距㊂3㊀结果与分析3.1㊀碳储量估算3.1.1㊀不同龄组乔木林碳储量和碳密度乔木林的碳储量及碳密度与林龄密切相关,在很大程度上,森林碳动态取决于其龄级的变化㊂湖南省怀化市靖州县排牙山国有林场乔木林以近熟林为主,面积占林场总面积的40.17%㊂从不同龄组的碳储量来看,林场乔木林不同林龄的碳储量由大到小依次为近熟林㊁成熟林㊁中龄林㊁过熟林㊁幼龄林㊂其中,中龄林的碳储量占林场总碳储量的51%,其次是成熟林及中龄林,分别占乔木林总碳储量的17%及14%,而占比最小的幼龄林仅占总碳储量的5%(表3)㊂不同龄组乔木林的碳储量差异悬殊,碳储量最大的近熟林是碳储量最小的幼龄林的10.44倍㊂在平均碳密度方面,不同林龄组的乔木林碳密度也存在较大差异,从幼龄林到过熟林,林场乔木林的碳密度分别为10.15㊁32.28㊁44.07㊁34.60㊁39.21t㊃hm-2,且表现为随着龄组增加碳密度也呈逐渐增大的趋势㊂假定乔木林的幼龄林和中龄林未来都能转变为成熟林且面积保持不变,按照第九次二类调查数据中的平均碳密度计算,未来碳储量在理论上还有显著增长空间㊂但未来对成熟林及过熟林的采伐更新,又会使其转化为低龄组㊂因此,乔木林碳储量未来的增长幅度取决于对乔木林的采伐更新和各个龄组的面积占比,且幼龄林的面积占比越小,乔木林总碳储量越大㊂表3㊀排牙山国有林场不同龄组乔木林碳储量和碳密度龄组面积/hm2蓄积量/m3碳储量/t碳密度/t㊃hm-2碳储量占比/%幼龄林936.2827946㊀946510.155中龄林851.07595902747332.2814近熟林2242.442681759883544.0751成熟林930.911295793220734.6017过熟林625.581056802452839.2113合计5586.2859083219250834.481003.1.2㊀各优势树种(组)碳储量和碳密度林分类型不同其碳储量和碳密度存在很大差异㊂除受林分面积和蓄积量的影响外,其主要差异还因木材密度㊁生物量扩展因子㊁根茎比㊁含碳率等碳储量估算参数的取值不同而有所区别㊂2019年排牙山国有林场的乔木林中主要优势树种为马尾松组及杉木组,二者面积分别占林场总面积的45.06%及35.33%,同时二者的碳储量也最大,分别占林场总碳储量的32%及34%;而林分面积仅占总面积15.02%的慢生阔叶树组碳储量占总碳储量的29%;三杉组㊁国外松组㊁杨树组㊁桉树组等其他各类优势树种(组)的碳储量占比均较小,其碳储量合计值仅占总碳储量的5%(表4)㊂平均碳密度最大的3类优势树种(组)分别是慢生阔叶树组(65.42t㊃hm-2)㊁国外松组(49.69t㊃hm-2)㊁中生阔叶树组(43.38t㊃hm-2),而桉树组的碳密度最小㊂慢生阔叶树组的平均碳密度是桉树组平均碳密度的8.655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聂薇,等:使用二类调查数据对森林碳储量评估及多因素预测倍,主要是由于桉树组的占地面积较小,且蓄积量低㊂从各优势树种(组)不同龄级的碳储量可以看出,碳储量最大的马尾松组㊁杉木组㊁慢生阔叶树组㊁中生阔叶树组,这是因为这些林分结构健康,各龄组都有一定的面积占比,故碳储量和平均碳密度都较高(表5)㊂3.2㊀多重效益下林场乔木林碳储量和固碳潜力3.2.1㊀影响因子的筛选对林分因子与林分碳储量进行相关性分析(表6),结果表明,林分碳储量与林分胸径㊁林分树高㊁林分株数密度㊁年平均气温的相关性较强,其中,林分胸径与林分树高间的相关性较强,且均与林分碳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㊂对林分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进行共线性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共线性,为避免模型的过拟合,在林分胸径和树高中只选取1个因子㊂表4㊀排牙山国有林场不同优势树种(组)的碳储量和碳密度优势树种组面积/hm2蓄积量/m3碳储量/t碳密度/t㊃hm-2碳储量占比/%杉木组1973.672426526480832.8434三杉组23.28203464127.540马尾松组2517.222275946223824.7332国外松组42.156379209449.691杨树组13.1697730423.110桉树组0.821367.610速生阔叶树组3.661787821.210中生阔叶树组169.5615518735643.384慢生阔叶树组839.18954875489665.4229果树组3.571388724.250合计5586.2859097019250834.46100表5㊀不同龄组的乔木林中优势树种(组)碳储量和碳密度优势树种组幼龄林碳储量/t碳密度/t㊃hm-2中龄林碳储量/t碳密度/t㊃hm-2近熟林碳储量/t碳密度/t㊃hm-2成熟林碳储量/t碳密度/t㊃hm-2过熟林碳储量/t碳密度/t㊃hm-2杉木组333411.861403028.20385443.991968738.872390439.77三杉组0016423.915811.9622032.5419941.28马尾松组46017.59428928.244295230.991038427.921112.21国外松组000045843.75163651.6500杨树组00005618.8310926.0514023.18桉树组0067.61000000速生阔叶树组00002011.701311.074554.52中生阔叶树组10911.5282637.23626248.686235.009612.84慢生阔叶树组133437.57815747.474517472.839713.6713329.97果树组8724.2500000000合计937828.762747339.2998835115.403220757.612452839.27表6㊀碳储量与各林分因子间的相关系数影响因子各因子间相关系数碳储量降水温度树种组成丰富度株数密度树高胸径海拔坡度碳储量1.000降水-0.069∗1.000温度-0.340∗∗0.320∗∗1.000树种组成丰富度0.110∗∗-0.150∗∗-0.063∗1.000株数密度-0.230∗∗-0.052∗0.039-0.0161.000树高0.630∗∗0.045-0.140∗∗0.180∗∗-0.580∗∗1.000胸径0.490∗∗0.045-0.100∗∗0.220∗∗-0.660∗∗0.830∗∗1.000海拔0.065∗-0.130∗∗-0.520∗∗0.54∗-0.0100.0220.069∗1.000坡度0.120∗∗0.330∗∗-0.170∗∗0.023-0.0260.067∗0.0300.0381.000㊀㊀注:∗表示显著相关(P<0.05);∗∗表示极显著相关(P<0.01)㊂㊀㊀对所有林分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表7),所有林分因子聚类为8个主成分,前三个主成分(主成分1㊁2㊁3)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8.88%,超过了要求的85.00%,因此,认为前三个主成分可以准确表示林分因子的所有数据㊂对前三个主成分进行载荷分析(表8),林分平均胸径㊁林分平均树高㊁林分株数密度与其他林分因子相比,具有更高的量级,因此认为其有很好的代表性㊂但由于研究区面积较小,小班之间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条件差异不大,导致海拔㊁坡度㊁温度㊁降水与林分碳储量的相关性较低,故本研究将森林碳储量的主要影响因子确定为林分胸径,林分株数密度㊁林分树种组成丰富度㊂3.2.2㊀多因素影响的各优势树种(组)碳储量预测按照林分优势树种(组)㊁林分蓄积㊁碳储量大65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东㊀北㊀林㊀业㊀大㊀学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2卷小,将研究区的树种分为马尾松组㊁杉木组㊁中生阔叶树组㊁慢生阔叶树组㊁其他组㊂用不同模型分别预测不同优势树种组的碳储量,将完整模型与无胸径因素㊁无株数密度因素㊁无多样性因素模型的赤池信息量准则(AIC)值进行比较(表9),模型支持的变量以粗体标记,表示从模型中删除该变量时拟合效果变差,AIC值越大表示拟合效果越差,同时得到拟合效果最好模型的R2和斜率㊂表7㊀各主成分标准差㊁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主成分标准差方差贡献率/%累计方差贡献率/%10.844751.1051.1020.582224.2775.3830.434313.5188.8840.30206.5395.4250.20713.0798.4960.13551.3199.8070.05260.20100.00800100.00表8㊀林分因子主成分载荷矩阵指㊀标主成分载荷主成分1主成分2主成分3坡度0.0010.0160.658海拔-0.1120.5880.205胸径-0.574-0.140-0.032树高-0.557-0.120-0.019株数密度0.5140.241-0.137树种组成丰富度-0.1440.171-0.430温度0.214-0.605-0.280降水0.126-0.4080.491㊀㊀从表9可以看出,森林碳储量的大小受胸径大小的强烈影响㊂在某些树种的森林类型中,林分株数密度和树种组成多样性对森林碳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㊂虽然大多数模型的估计值偏小,但模型仍对马尾松的碳储量进行了无偏估计(即预测值与观测值的斜率接近于1),这是因为研究区的马尾松为林分结构健康的大面积自然林㊂同时,所有森林类型模型拟合出的R2都在0.7 0.8,说明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㊂表9㊀不同模型赤池信息量准则(AIC)值优势树种组赤池信息量准则值(AIC)完整模型无胸径模型无株数密度模型无多样性模型R2斜率马尾松组5021.105206.024994.345161.700.691.01杉木组5060.394944.524864.075006.530.641.31中生阔叶树组428.46434.05438.23428.820.860.88慢生阔叶树2306.932300.602282.522306.820.710.73其他447.12431.97445.95447.020.690.40㊀㊀注:模型支持的变量以粗体标记㊂根据小班的碳密度分布图可以看出,实际的小班碳密度分布比较均匀,符合正常的碳密度变化规律,即随着林龄的增加碳密度也逐步增加㊂但根据小班的预测碳密度分布来看,小班预测出的碳密度分布较为极端,基本处于最大或最小值,中间值较少(图3)㊂(a)小班实际碳密度;(b)小班预测碳密度㊂图3㊀小班碳密度分布图㊀㊀小班的实际碳密度分布较为连续且均匀,异常的离群值较少,推测是因为这些优势树种的龄组结构完整㊂预测的每个小班碳密度除了马尾松组的预测与实际有较大偏差外,杉木组㊁中生阔叶树组㊁慢生阔叶树组㊁其他树组的碳密度分布预测值与实际值较为一致(表10)㊂这与小班碳密度分布图分布规律一致㊂从上述结果来看,小班碳储量在人工造林的杉木组㊁中生阔叶树组㊁慢生阔叶树组中预测较为准确,在马尾松组中,虽然总体预测碳储量与实际碳储量差别不大,但每个小班都存在差异,因此造成马尾松每个小班碳密度间标准差过大㊂这也表明,多因素影响的碳储量模型主要适用于大面积人工林㊂75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聂薇,等:使用二类调查数据对森林碳储量评估及多因素预测表10㊀优势树种组实际碳储量和预测碳储量统计量马尾松组单位面积碳储量/t㊃hm-2实际值预测值杉木组单位面积碳储量/t㊃hm-2实际值预测值中生阔叶树组单位面积碳储量/t㊃hm-2实际值预测值慢生阔叶树组单位面积碳储量/t㊃hm-2实际值预测值其他组单位面积碳储量/t㊃hm-2实际值预测值平均数25.121286.4932.5458.4843.9135.5155.9342.1030.5512.16中位数25.401197.3534.0937.1239.8639.5052.8430.9126.745.46标准差14.65968.2616.31115.6923.2419.1529.9832.0716.8516.36四分位差18.861389.5921.9664.5922.8128.9728.5571.6424.8413.474㊀讨论4.1㊀IPCC法对林场碳储量和碳密度的计算本研究利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供的IPCC方法对湖南省怀化市靖州县排牙山国有林场的乔木林和疏林进行碳储量估算,得到林场总碳储量为192508.07t,不同龄级的林分碳密度表现出林龄越大碳密度越高的趋势㊂本研究中,国有林场的乔木林和疏林的平均碳密度为34.46t㊃hm-2,高于李海奎等[9]计算的湖南省平均碳密度(29.16t㊃hm-2)㊂造成研究结果有所差别的原因是因为IPCC法计算林分碳储量是以龄级和树种对计算参数进行区分,计算出的碳储量随树木年龄的增加而不断增加,树木年龄越大,碳储量越大,平均碳密度更高,而本研究区域中,近熟林占优势地位,其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占林场乔木林总面积的40.14%及总蓄积量的45.39%,近熟林的单位面积碳储量和平均碳密度与理论上碳密度最高的过熟林相近,且远高于中㊁幼龄林,所以本研究计算出的研究区平均碳密度高于湖南省平均水平㊂其次,研究区域林分以杉木和马尾松为主要优势树种,而这两种树种的平均碳密度分别为39.38㊁26.67t㊃hm-2,比其他树种的平均碳密度高,且研究区域的杉木林为人工林,碳密度为32.84t㊃hm-2,比自然生长的杉木林碳密度更高㊂因此导致以这两种树种为主体的林分平均碳密度高于以其他树种为主体的地区㊂再者,研究区为国有林场,相较于一般的其他地区森林经营措施更加完善,林分质量也较好,所以单位面积蓄积量和生长量均较高,且林场内森林多数为高产高效林㊂最后,虽然IPCC法计算区域尺度上森林碳储量和平均碳密度的方法比较稳定,且可以通过适当的变换在较大范围内使用,但由于各地林分之间存在差异,且本研究采用的碳储量计算参数是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估算参数,计算得到的碳储量及平均碳密度与实际值间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需通过进一步校正IPCC法的碳计量参数以提高估算结果的可靠性和精确度㊂总体来说,不同学者对不同区域开展森林碳计量时会产生偏差,这与森林生态系统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不同的人为假设条件㊁计量方法㊁关键因素参数取值等有关㊂由上述因素导致计量结果出现一定差异属于正常现象,也表明估算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㊂研究区的总体碳密度高于其他地区的平均碳密度,且研究区内的人工林平均碳密度高于天然林的平均碳密度,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不同起源的林分生长史和经营史不同㊂由此可见,从提升森林固碳能力的角度出发,林场的森林经营管理不宜采用一刀切 的模式,对于整体结构并未完全受损且自然更新能力依然保持一定水平的林分,可以采用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管理方式㊂但是对于结构和功能严重退化且无法开展自我修复的林分,应该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人工干预措施,在节省人力成本的同时最大限度提升了森林固碳潜力㊂4.2㊀多因素方法对森林碳储量的预测本研究旨在使用多因素方法对碳储量进行量化和预测,提出估算和预测碳储量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其他区域的森林㊂过往研究发现,森林结构是森林中树木生物量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森林结构也是碳储量的一个主要决定因素[26-28]㊂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人工抚育的林分中通过用胸径㊁株数密度㊁树种组成多样性因素参数化的多因素方法对碳进行量化,其预测结果较精确,但在大面积天然林中预测结果有一定误差㊂研究区大面积的人工杉木林多为采用经过人工选育的实生苗木,且长期保持着有效的集约经营,这使得研究区域内杉木较大程度依照树木生长理论模型生长,而自然生长的天然林受生长竞争㊁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影响,其结构和功能退化,因此,使用该方法时,天然马尾松林的预测值偏大㊂研究区域除了马尾松和杉木外的其他树木碳储量预测值偏小,主要是由于这些林分的占地面积较小,龄级结构不够完善,且多为近熟林㊁成熟林㊁过熟林,小班实际碳密度与最大碳密度之间差距较小,影响因子的量化值也偏小,因此,两者同时作用使得林分预测碳储量偏小㊂以上原因表明,森林碳储量的预测结果在总体上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㊂研究过程中曾假设所有森林在同一时间进行正向演替,但由于林场林分大部分为天然林,不同林分的经营程度及其所处的年85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东㊀北㊀林㊀业㊀大㊀学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2卷。

中国区域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

中国区域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

中国区域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汇报人:日期:CATALOGUE目录•研究背景与意义•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中国区域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分布与动态演变•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结论与政策建议•研究不足与展望01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背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其碳排放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碳排放效率是衡量一个地区碳排放绩效的重要指标,对于制定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空间计量经济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能够更好地揭示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相互关系。

010203研究意义通过研究中国区域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为政府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减排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对碳排放效率的空间计量分析,揭示不同地区碳排放效率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布特征,有利于针对性地制定区域性减排政策。

通过研究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有助于深化对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关系的认识,为未来碳排放峰值控制提供参考。

02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碳排放效率定义碳排放效率是衡量经济活动中碳排放强度和环境绩效的重要指标,通常表示为碳排放量与经济活动的比值。

测量方法碳排放效率的测量方法包括基于历史数据法和前沿分析法。

其中,历史数据法利用历史数据计算碳排放效率,而前沿分析法则通过设定一定的排放标准和生产前沿,计算各区域的碳排放效率。

碳排放效率的定义与测量方法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等对碳排放效率有重要影响。

经济因素技术进步、能源利用技术、环保技术等对提高碳排放效率具有关键作用。

技术因素能源政策、环保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等对碳排放效率产生影响。

政策因素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对碳排放效率有一定影响。

自然因素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空间自相关是指区域之间的碳排放效率存在空间依赖性,即一个区域的碳排放效率可能会受到其周边区域的影响。

空间自相关空间计量模型是用来分析空间自相关的统计模型,常用的包括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

基于“双碳”目标的城市能源发展规划路径研究

基于“双碳”目标的城市能源发展规划路径研究

基于“双碳”目标的城市能源发展规划路径研究摘要:“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历史交汇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是实施“文化立市、工业强市”战略,建设“实力湘乡、幸福龙城”的重要机遇期。

同时,“十四五”时期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基础期和窗口期,能源规划在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实现“双碳”目标中发挥着承上启下、革故鼎新的作用,对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具有开拓性意义。

关键词:双碳:城市能源;发展规划;路径1国内外研究现状1.1能源规划编制提出从区域、城市总体和重点地段3个层面将能源系统纳入城乡规划体系中,基于“6A”能源规划思路,分综合能源规划、建筑能源规划、城区能源规划三种类型探讨能源规划的编制内容与方法。

对能源进行综合规划,确定能源规划体系建构思路和内容。

建构了“三层两中心”的城市综合能源规划方法,并提出城市尺度建筑节能规划策略。

讨论了GIS时空动态模拟法、情景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法(ANN)等方法和MARKAL、LEAP、CGE等模型在能源规划中的应用。

探索了国土空间规划中能源规划思路和能源绩效目标、能源基础设施规划、可持续能源规划、能源规划数据获取及分析、能源规划模型、碳中和城区建筑综合能源规划等关键问题和技术方法。

1.2能源规划实践国内开展了较多能源规划实践,如厦门市结合多规合一,提出将能源体系纳入“一张蓝图”以指导空间规划管理工作。

杭州青山湖科技城、无锡太湖城、上海世博园、上海某商务区等能源规划实践项目中均采用了“分布式能源”系统。

长沙梅溪湖新城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区能源规划中,将人均碳排放指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单位面积建筑能耗、公共能耗监测覆盖率等纳入控制指标体系,列入地块出让条件中。

连云港创智街区能源规划中,着重考虑了能源的供给优化。

广州从化明珠工业园中,采用了以可再生能源、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规划方案。

湖南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V1

湖南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V1

湖南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V1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推行低碳发展战略。

我国也在积极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关工作。

湖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重镇,在碳达峰方面也有了相应的实施方案。

一、湖南省工业碳达峰目标根据湖南省有关部门的要求,湖南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的目标是:在2030年前,实现全省工业碳排放达到峰值,并逐步实现碳中和。

与此同时,还要在碳达峰期间,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技术水平,提高资源效率,实现工业绿色发展。

二、实现碳达峰的具体措施实现碳达峰需要采取各种措施,以下是其中的几项:1.推广清洁能源一方面要扩大清洁能源的利用规模,另一方面要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效率。

在能够使用清洁能源的情况下,优先采用清洁能源,比如水电、风电、光伏等。

同时,通过技术改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碳排放。

2.推进能源消费革命湖南省工业碳达峰实施方案还提出要推进能源消费革命,通过管理和技术手段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推广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实现生产制造数字化、网络化,从而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碳排放。

3.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湖南省工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要加强产业调结构,推进数字经济和环保产业的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这些新兴产业对能源、材料等资源的需求相对较少,同时具有较高的节能、环保特性,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

4.加强行业自律湖南省工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强调,要加强行业自律,引导企业加强碳排放管理,积极探索低碳生产方式。

要加强监管,推动企业严格执行环保标准,实行排污许可制度,做好环境信息公开工作,为实现碳达峰贡献力量。

三、结语通过采取上述措施,湖南省在实现工业碳达峰的过程中,将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

这不仅对保护环境、改善生态具有积极意义,也能为我省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将有利于推动湖南省可持续发展的步伐。

煤炭行业碳排放峰值与减排路径研究考核试卷

煤炭行业碳排放峰值与减排路径研究考核试卷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为了促进煤炭行业减排,政府可以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等政策手段。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煤炭的开采、加工和利用过程中,__________是减少碳排放的关键环节。
B.燃烧优化
C.煤炭转化
D.节能减排
8.下列哪种能源不属于清洁能源?()
A.太阳能
B.风能
C.水能
D.煤炭
9.煤炭行业碳排放峰值与以下哪个因素关系较小?()
A.经济发展
B.人口增长
C.地理环境
D.技术水平
10.下列哪种措施有助于减少煤炭行业碳排放?()
A.提高煤炭开采效率
B.增加煤炭消费
C.降低煤炭质量
D.减少煤炭加工
11.碳捕捉与封存技术(CCS)在煤炭行业中的应用主要是为了:()
A.提高煤炭燃烧效率
B.降低碳排放
C.增加煤炭产量
D.提高煤炭洗选效率
12.下列哪个地区煤炭行业碳排放量较高?()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西南地区
D.华东地区
13.煤炭行业实现碳排放峰值的关键是:()
A.优化煤炭产业结构
C.煤炭价格波动
D.企业规模
19.以下哪些措施可以促进煤炭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
A.推广绿色开采技术
B.发展循环经济
C.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
D.减少煤炭出口
20.以下哪些是推动煤炭行业碳排放峰值政策制定的基础?()
A.碳排放数据统计
B.环境影响评价
C.经济增长需求

关于碳达峰的研究报告

关于碳达峰的研究报告

关于碳达峰的研究报告1. 引言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碳达峰的概念、背景及其在全球环境中的重要性。

碳达峰是指将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的峰值水平后开始逐渐减少。

减少碳排放量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之一,而碳达峰则是实现该目标的关键步骤。

2. 碳达峰的意义碳达峰不仅有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进程,而且对于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碳达峰可以降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地球气候系统的不利影响。

通过控制和减少碳排放,人类可以阻止进一步的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其次,碳达峰有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

过度依赖化石燃料会导致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而实现碳达峰后,将会促进能源结构的转型和绿色发展方式的推广。

这将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机会,包括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推动清洁能源技术的创新等。

3. 碳达峰的实施方案实现碳达峰需要全球合作和政策支持。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碳达峰实施方案:•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利用效率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途径。

通过推广节能技术和设备,减少工业和交通领域的能源消耗,可以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促进清洁能源的使用: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是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步骤。

建设更多的风力和太阳能发电站,推广电动汽车等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能源系统的碳排放。

•加强碳市场建设:建立和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通过碳排放权的买卖来激励企业减少碳排放,是实现碳达峰的有效手段之一。

•推动技术创新:加大对清洁能源技术研发和创新的投入,提高清洁能源技术的效能和经济性,有助于降低实现碳达峰的成本和风险。

4. 全球碳达峰情况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正积极参与碳达峰的行动。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碳达峰倡议和国家行动计划的概述:•中国碳达峰行动:中国政府于2020年提出了碳达峰行动计划,将力争在2030年之前实现碳排放的峰值,并通过综合措施逐步降低碳排放。

•欧盟碳达峰计划:欧盟设定了2050年碳中和的目标,即在该年之前将碳排放量减少到几乎零。

试探加快推进湖南生态环境碳监测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试探加快推进湖南生态环境碳监测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试探加快推进湖南生态环境碳监测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发布时间:2022-08-11T01:27:16.527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第30卷3月6期作者:张政[导读] 文章主要综合湖南省生态环境的实际状况,对推进生态环境碳监测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简单的研究。

张政湖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410014摘要:文章主要综合湖南省生态环境的实际状况,对推进生态环境碳监测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简单的研究。

关键词:湖南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碳监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双碳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战略,湖南省要将双碳目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对接国家部署,注重顶层制度设计,制定符合湖南省实际状况的有效措施与手段。

一、完善生态环境碳监测和GEP核算系统的重要意义气候环境问题是人类在21世纪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我国碳排放总量居高不下,是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

2020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国内多个重大场合中,明确了我国实现双碳的目标,这也为湖南省开展各种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奠定了基础[1]。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场复杂、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化的变革。

湖南省要严格遵守党和国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要求,综合实际状况全面部署,通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到全面绿色转型的方式,正确的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积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双碳的各项讲话,主导服务、融入双碳的国家战略目标,不断的建立、完善生态环境碳监测能力和技术体系,以及GEP核算系统,切实做到为碳达峰、碳中和助力。

二、湖南省完善生态环境碳监测和GEP核算,助力双碳实践路径(一)顶层设计,完善体系综合湖南省地理特征、资源禀赋以及产业结构等实际状况,在法律、政策以及经济等多种方式的共同作用之下,建立高效完善、统筹管理的发展体系,实现现代化的治理管控,在根本上完善GEP核算制度,以量化标准作为考核评价地方政府工作实效的手段,是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有力抓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 稿 日期 :2017—11-24 基 金 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青年项 目(41501133);江西省社会科 学规划项 目(15YJ36); ̄ "自然科学 基金项 目(20171BAA218012);
江西 省研 究 生 创 新 专 项 基 金 项 目(YC2017一¥260) 作者 简 介 :陈 志 建 (1983一 ),男 ,讲 师 ,博 士 ,研 究 方 向 为碳 减 排 政 策 、区 域 经 济 计 算 及 模 拟 。
对 湖 南 省人 均 GDP和 能 源效 率 的 不 同 增 长 速 度 进 行 模 拟 ,设 计 了 9种 情 景 方 案 ,分 别 对 湖 南 省 未 来 30 多年 的 能 源碳 排 放 峰
值 进 行 预 测 分 析 。结 果表 明 ,能 源 效 率 增 长 速 度越 慢 ,达 到 峰 值 的 时 间越 早 ,峰 值 越 小 ,人 均 GDP增 长 速 度 越 慢 ,达 到 峰 值 的 时 间越 早 ,而且 峰 值 也 越 小 ;人 口因 素稳 定 的条 件 下 ,对 于人 均 GDP的 迅 速 增 长 ,能 源 效 率 的 提 高是 导 致 峰 值 出现 的 重要 因素 之
1 数 据 来 源 鉴 于碳 排 放 量在 统 计 年 鉴 中并 未 直 接 给 出 ,参 考 采用 的能 源 品种 主要 包 括 煤 炭 、焦 炭 、原 油 、汽 油 、煤
油 、柴 油 、燃料 油 以及 天然气 ,能 源碳 排放 值 的计算 公 式 :
Ci=∑取
(1)
式 中 :Ci为第 i种 能 源 的碳 排放 量 ;Ei为第 i种 能源 的 消耗 量 ; 为第 i种能 源 的 排放 系数 ,采 用 的是 IPCC 核算 方 法 进行 估 计 ,为 此 ,选 取 湖南 地 区 2006-2015年 的统 计 数据 ,用 《中 国能源 统 计 年鉴 》公 布 的各 能
(2)
式 中 :P为人 L1数量 ;A 为人 均 GDP代表 富裕 度 ; 为 能源效 率代 表技 术水 平 ;(1n 71) 为 能源 效率 的二 次项 , 添加能 源效 率二 次项 的理论依 据 为能 源效 率 的提高 ,反 而增加 能 源消 费量 ,即 回弹效 应 ,能源 回弹效 应 ,孔 凡 斌
(1.华 东 交通 大 学经 济 管理 学 院 ,江西 南 昌 30013;2.江 西 省社 会科 学 院 ,江西 南 昌 330077)
摘 要 :碳排 放 峰 值 的 有 效控 制 ,对 一 个 地 区的 经 济 发展 起 着 至 关 重要 的 作 用 。 鉴 于此 ,根 据 湖 南 省 2o06~ 2015年 的统 计 数 据 .
一 ;在 高 高模 式和 中 高模 式 下 湖 南不 能 在 2030年 之 前 达 到碳 排 放 峰 值 ,人 均 GDP的 增 长 所 带 来 的碳 排 放 影 响 非 常 大 ;相 对人 均 GDP高 中低 3种 模 式 按 O.2%的 变化 对预 测 的 影 响 来说 ,能 源 效 率 的 高 中低 3种 模 式 按 O.2%变 化 对预 测 的影 响 更 大。为此 ,
实现 碳峰 值 目标 的 减 排 政 策 设 计 ,须 充 分 考 虑 湖 南经 济 未 来 发展 所 需 的碳 排放 空 间 ,避 免 经 济 过 大 波 动 。 关键 词 :碳 排 放 ;能 源 效 率 ;情 景 设 计 ;峰 值 预 测
中 图 分 类 号 :X321;FO64.1
文 献 标 志 码 :A
138
华 东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2018拄
源碳 排放量 加 总得 出 。其 他 的数 据 均来源 于 2005- 2016年 的 《湖南省 统计年 鉴》。
2 模 型 构 建 与 实证 分 析
2.1 模 型构 建 根 据 IPAT模 型 的进一 步修 正模 型 STIRPAT模 型【 ]: In I=c+aIn P+b InA+d In 『+e(1n ) +
第 35卷 第 2期 2018年 4月
华 东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Journal of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文章 编 号 :1005—0523(2018)02—0137—06
湖 南省 能 源 碳 排 放 峰值 预 测 的研 究
Vo1.35 No.2 Apr.,2018
习近 平主席 在 2015年 的巴黎气 候大 会上 指 出 ,中 国将 在 2030年左右 达 到二 氧化碳 排 放峰值 ,并 争取 尽 早 实现 【l1,这 彰显 了我 国碳减 排决 心及 大 国担 当。实 际上 ,国 内对 我 国碳 排放 演变及 峰 值预测 圆、能源 CO 排放 峰值方 案[31、碳排 放峰值 与 能耗峰值 的影响 等取 得 了丰硕成 果 ,其 中对 分解 中国碳排 放嘲的研 究关 注较 多 ,比 如对 区域碳 排放 峰值 的预测同,对农 业 或者 种植业[81的碳 排放 动态 分析 。显 然 ,湖南正 处在 工业化 和城 市化 高 速发 展 时期 ,与 此 同时 .湖南 所 承 接 的产 业 ,大 多 是 以化 石 能源 为 基础 的重 化工 业 ,这 也 就势 必 加 大从 高 能 耗 、高 污染 、高排 放转 型为绿 色 、低 碳经 济发 展模式 的难 度 。在 经 济新 常态 背景 下 ,湖南省 碳 排放量 与 经济增 长 以及 能 源消费 量之 间主要 以弱脱 钩模 型 为主翻,湖南 省在保 持 经济增 长 的 同时 ,要 实现 能耗 总量 与 强度 “双 控 ”这一 目 。需要 有能 源结 构 的优 化 、产 业结 构 的转型 ,这也 是减 排 的主要 途径 之一 [1l1。鉴 于此 ,研究 从社 会 的发 展 和人 民生活 的物 质水 平 和 质量 出发 ,结合 湖 南 省 人 El,富 裕度 和技 术 水 平 ,以 STIRPAT模 型 为基 础 。对 湖南 省 2016- 2050年能 源碳排 放峰值 进行 预测 分析 ,为 湖南省 制定碳 减排 政策 提供科 学依 据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