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C_1与_Catenin在贲门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合集下载

靶向MUC1CAR-NK对小鼠胃癌模型的抗肿瘤作用实验研究

靶向MUC1CAR-NK对小鼠胃癌模型的抗肿瘤作用实验研究

靶向MUC1CAR-NK对小鼠胃癌模型的抗肿瘤作用实验研究作者:朱贝韩双印杨亚莉来源:《人人健康》2019年第10期【摘要】目的:观察由靶向黏蛋白1(Mucl protein 1,MUC1)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NK 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Natural killer cell,CAR-NK)对裸鼠胃癌模型肿瘤生长的影响。

方法:首先,在48只裸鼠右肢腋下注入0.2ml浓度为105个/ml的人胃癌细胞(MGC-803)构建胃癌肿瘤模型。

当小鼠肿瘤体积生长至约100mm3时,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实验4组和实验5组。

其中,对照组给予未修饰的浓度为1×105个/ml 的NK细胞;实验1-5组给予相同体积靶向MUC1的CAR-NK细胞,细胞浓度分别为1×105、1×106、1×107、1×108、1×109/ml。

给药后,每隔3d统计肿瘤的长短径以及小鼠体重。

自接种MGC-803 26d后,脱颈处死小鼠,称量小鼠肿瘤重量并计算其生长率。

结果:与对照组比,各实验组瘤重明显减轻,瘤体积明显减少(P<0.05),但各实验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与对照组比,各实验组小鼠的生长率明显增加(P<0.05),且实验1、2、3组显著高于实验4、5组(P<0.05)。

此外,各组小鼠的肿瘤体积均随小鼠生长时间的延长呈逐渐增加趋势。

且从第8d给予CAR-NK细胞治疗后,其余各实验组在相同给药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裸鼠皮下移植肿瘤模型显示,靶向MUC1的CAR-NK细胞对表达MUC1的MGC-803细胞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且所用浓度范围较广,安全系数较高。

【关键词】黏蛋白1;嵌合抗原受体NK细胞;胃癌;裸鼠模型【中图分类号】R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7X(2019)19-0031-02胃癌是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由于前期症状不明显,易与其他慢性病混淆,多数患者至疾病晚期才得到诊断[1-2]。

黏蛋白1在低分化胃癌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黏蛋白1在低分化胃癌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黏蛋白1在低分化胃癌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目的:为探讨黏蛋白1(mucin1,MUC1)表达对胃癌发生、发展、转移的影响,笔者检测了MUC1在转化的人正常胃黏膜细胞系(GES-1)和低分化胃腺癌细胞系(BGC-823)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的临床意义。

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MUC1在GES-1和BGC-823中的表达和定位。

结果:MUC1在GES-1和BGC-823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MUC1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作用。

MUC1可能与胃癌恶性的进展和转移有关,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expression of Mucin 1 (MUC1) on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gastric cancer, the expression of MUC1 in normal cell lines of gastric mucosa (GES-1) and cell lines of poorly differentiated gastric adenocarcinoma (BGC-823) were researched, and then their clinical significance were analyzed. Methods: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and location of MUC1 proteins in GES-1 and BGC-823. Results: The expressions of MUC1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GES-1 and BGC-823 (P<0.05). Conclusion: The MUC1 plays a role in occurrence, development and metastasis of gastric cancer. MUC1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metastasis of gastric cancer.[Key words] Gastric cancer; Mucin 1;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胃癌是我國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复杂过程。

Jade-1及β-catenin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Jade-1及β-catenin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e P< . 5 n r( 0 0 )a d B—c t i p o i o w sh h r P< . 5 h nta o e —df rn a dc rio a h l i si f a e一 a nn rt n f a i e ( 0 0 )ta t f l iee t t ac m .T e ea o hpo d 1 e e g h w l f ie n r tn J a d p—c t i p o i ep es n n rn lcl c rio a t s e w r n g t ey cr l i ( = 一 0 6 5 P<0 0 ) o c s n n a nn r e x rs o si e a el ac m i u ee e a vl or a o r e tn i n s i e tn .9 , . 1 .C n l i u o
no nd t e c reai n o x e so ewe n J d 一 1 n — c t n n. M ehod I ma a h o r lto fe pr s in b t e a e a d B ae i t s mmun hit c e sr n uoe c ntq ntttv o so h mity a d f r s e ua iai e l
Jd a e一 1 e p e so ssg i c n l o ri e a c l c r i o .J d x r s in wa i nf a t lwe r n l el a c n ma a e一1l w —e p e so n i y n o x r si n a d B—c tn n o e ae i v r—e p e so a e — x rs in w sa n g ai e c reai n t o rl t .T e e r s l y s g e t h tJ d v o h s e ut ma u g s a a e一1 o l a s —c tn n lw — e p e so i h p a s a mp ra tr l n te s t c u d c u e B ae i o x rs i n wh c ly n i ot n o e i h

MUC1、MUC2及MUC5AC在大肠黏液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MUC1、MUC2及MUC5AC在大肠黏液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MUC1、MUC2及MUC5AC在大肠黏液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肖春卫;易永芬【摘要】目的探讨黏蛋白MUC1、MUC2和MUC5AC在大肠黏液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的SP法,检测40例大肠黏液腺癌组织中黏蛋白MUC1、MUC2和MUC5AC的表达.结果大肠黏液腺癌组织中MUC1、MUC2和MUC5AC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0%、82.5%和77.5%.大肠黏液腺癌组织中MUC1、MUC2及MUC5AC的表达与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MUC1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呈负相关,而MUC2、MUC5AC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呈正相关(P<0.05).结论MUC1、MUC2和MUC5AC的表达可预示大肠黏液腺癌的浸润转移潜能.【期刊名称】《实用癌症杂志》【年(卷),期】2007(022)001【总页数】3页(P47-49)【关键词】大肠黏液腺癌;MUC1蛋白;MUC2蛋白;MUC5AC蛋白;免疫组织化学【作者】肖春卫;易永芬【作者单位】518102,深圳市西乡人民医院;400046,重庆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3+4黏蛋白核心肽是一类由上皮细胞分泌的高分子量的糖蛋白,近年研究表明[1],它在上皮更新与分化,维持上皮完整性和癌的发生与转移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上皮细胞的恶变也与其质与量的改变相关。

人黏蛋白基因的分离成功及特异性抗体的产生,为研究正常上皮到癌组织的转化过程中黏蛋白基因表达的精细分析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在大肠癌中,黏液腺癌预后较差,易发生转移和复发。

我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黏蛋白MUC1,MUC2和MUC5AC在40例大肠黏液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大肠黏液腺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

1 材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收集重庆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2002年~2004年手术切除的40例大肠黏液腺癌患者的肿瘤标本。

_catenin和c_myc在分化性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_安兆峰

_catenin和c_myc在分化性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_安兆峰

旁经病理证实的正常甲状腺组织标本 10 例为正常对 照。 1 .2 试剂和方法 即用型鼠抗人 β-catenin 单克隆抗 体 、ValtraSensitive TM-SP 免疫组化试剂盒购自福州迈新 生物技术开发公司 , 浓缩型鼠抗人 c-myc 单克隆抗体 、 Histostain TM-SP 免疫组化试剂盒及 DAB 显色试剂盒购 自北京中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染色方法为链霉菌抗 生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 法)。APES 浸泡载玻 片防脱片处理 , 存档腊块连续 4μm 切片 。 采用高压热 修复 , SP 染色步骤严格按照 SP 试剂盒的说明进行染 色 , 每批染色均设阳性对照及阴性对照 , 每例均有常规 HE 染色 。 1 .3 结果判断 每例在显微镜下随机选择 10 个高倍 镜视野(×400), 每个视野计数 100 个甲状腺滤泡上皮 细胞 , 计算阳性细胞百分比 。在正常甲状腺滤泡上皮 细胞中 , β-catenin 阳性染色定位于细胞膜 , 呈棕黄色细 小颗粒状 。 用 PBS 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 , 用甲状腺正 常上皮组织标本作阳性对照 , 细胞膜上出现棕黄染色 的为阳性细胞 , 阳性细胞数 ≥90 %的细胞膜表达为正 常表达 , 细胞浆 、细胞核表达及阳性细胞数 <90 %的细 胞膜表达为异常表达[ 3] 。c-myc 以细胞核出现棕黄染 色为阳性细胞 , 阳性 细胞数 >10 %为阳性 , 反之为阴 性。 1 .4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10 .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
表 1 β-catenin 和 c-myc 表达与 DTC 病理学参数的关系
参数
年龄 <45 ≥45 性别 男 女 肿瘤大小 ≤4cm >4cm 病灶多少 单 多 淋巴结转移 有 无 病理分期 Ⅰ~ Ⅱ Ⅲ~ Ⅳ

MUC1、E-cadherin在肝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MUC1、E-cadherin在肝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MUC1、E-cadherin在肝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张勇;张炳远【摘要】目的检测黏蛋白1(MUC1)、E-钙黏附素(E-cadherin)在肝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肝门胆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取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手术切除且临床随访资料完整的54例肝门胆管癌的石蜡包埋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检测石蜡切片中MUC1与E-cadherin的表达情况,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MUC1、E-cadlaerin在肝门胆管癌组织中高表达率分别为68.5%、33.3%,正常胆管组织中MUC1、E-cadlaerin高表达率分别为20%、80%.肝门胆管癌组织和正常胆管组织之间MUC1、E-cadherin的表达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2)肝门胆管癌组织中MUC1、E-cadlaerin蛋白的表达均与肿瘤的侵袭转移能力、患者的生存期密切相关(P<0.05).结论 MUC1、E-cadherin可能参与肝门胆管癌的发生、发展、转移过程.【期刊名称】《青岛医药卫生》【年(卷),期】2011(043)003【总页数】3页(P166-168)【关键词】肝门胆管细胞癌;黏蛋白1;E-钙黏附素;免疫组织化学【作者】张勇;张炳远【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266021;山东省蓬莱市人民医院;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8肝门部胆管癌是指发生在胆总管上段1/3至左右肝管分支处或累及一侧或双侧肝内胆管的胆道恶性肿瘤,约占肝外胆道肿瘤总数的58%~75%,近年来发病呈上升趋势。

大多数肝门部胆管癌F早期临床表现隐匿,因其解剖结构特殊,周围毗邻关系复杂,既往手术切除率低,加之对放化疗不敏感,导致肝门胆管癌患者预后极差。

近年来,一些新的细胞因子和酶陆续被发现(如黏蛋白1即MUC1及上皮钙黏附蛋白即E-cadherin等),它们的作用在妇科疾病、胃肠疾病中得到证实,但在肝门胆管癌的研究鲜有报道。

肿瘤相关蛋白-catenin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和病程演变中的作用

肿瘤相关蛋白-catenin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和病程演变中的作用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6年 第 7期
· 129·
附表 胎儿心脏畸形类型和胎儿准确例数情况
畸形类别
产前诊断
产后确诊
左室发育不良综合征
12
12
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


三尖瓣下移


单心室


单心房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6年 第 7期
●医学研究
· 127·肿瘤相关蛋白c源自tenin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和 病程演变中的作用
余海峰
(浙江省肿瘤医院,浙江 杭州 310022)
[摘要] 目前对基因蛋白与恶性肿瘤发病相关性的研究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课题。本综述汇
总了近年内针对肿瘤相关蛋白catenin在恶性肿瘤的发病及其病程演变方面的研究结果。旨在为临床明
确恶性肿瘤的发病、病情发展及预后等方面提供更多基因相关性数据。
[关键词] 肿瘤相关蛋白catenin;恶性肿瘤;相关性 DOI:103969?jissn10021701201607065
[中图分类号] R7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1701(2016)07012702
哺乳动物体内 Wnt?catenin信号通路的作用主要为调 节胚胎发育、组织器官的形成过程中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 亡。catenin为多功能蛋白质,广泛存在于各种类型的细胞 中。catenin自身的突变,在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凋 亡以及肿瘤细胞侵袭、转移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综述 主要对近年 来 有 关 肿 瘤 蛋 白catenin的 研 究 结 果 进 行 回 顾 性总结,旨在为临床提供其在恶性肿瘤的发病、发展及预后 方面的相关数据。

Caveolin-1和β-catenin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Caveolin-1和β-catenin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7 0 6・
J S h a n x i Me d Un i v .J u l 2 0 1 7. V o 1 4 8 N o 7
C a v e o l i n - 1 和D - c a t e n i n在食管鳞癌 中的表达及 临床 意义
范玉 宏 , 周 海 丰 , 侯 占 富 , 武 雪 亮 , 王 立 坤 , 侯 雅 雄 (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 医院病理教研室 , 张家口
0 . 0 0 0 ) ; E S C C组 中低 、 中分化者 C a v e o l i n 一 1和 ¥ ・ c a t e n i n蛋 白表 达率 明显高 于高分化者 , Ⅲ +Ⅳ期 的阳性 表达率明显高 于 I+
Ⅱ期 , 伴淋 巴结转 移 、 肝转移组 的阳性 表达率明显高 于未转 移者 ( P<0 . 0 5 ) ; 而不 同性 别 、 年 龄及 肿瘤大 小 的 C a v e o l i n 一 1和 B — c a t e n i n阳性表 达率则无统计学差异 ( P> 0 . 0 5 ) ; 结论 关键词 : 食 管鳞癌 ; C a v e o l i n 一 1 ; B — e a t e n i n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t o H e b e i N o r t h U n i v e r s i t y , Z h a n g j i a k o u 0 7 5 0 0 0 , C h i n a ; H o s p i t a l o f X u a n h u a D i s t r i c t i n Z h a n g j i a k o u ;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l  ̄ 一
中图分类号 : R 7 3 5 . 1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7— 6 6 1 1 ( 2 0 1 7) 0 7—0 7 0 6— 0 5 D OI : 1 0 . 1 3 7 5 3 / j . i s s n . 1 0 0 7— 6 6 1 1 . 2 0 1 7 . 0 7 0 1 5

Muc1与β—catenin 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Muc1与β—catenin 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Muc1与β—catenin 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目的为了检测粘蛋白1(Mucin1,Muc1)与β-连蛋白(β-catenin)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喉癌发病机制中的意义。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 法检测54例患有喉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癌组织以及自身癌旁正常组织,并应用相同的检测方法来检测37例患有喉良性肿瘤患者中MuC1与β-catenin 基因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将二者表达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MuC1和β-catenin 二者在喉鳞状细胞癌中表达率分别为44. 4%与64. 8%,与自身癌旁正常组织和喉良性肿瘤表达率相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Mucl与β-catenin基因的表达成正相关,r=0. 62,P < 0.001。

结论Mucl与β-catenin 基因在喉鳞癌细胞中均高表达,且呈正相关,提示其对喉癌发生与发展可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标签:粘蛋白1;β-连蛋白;喉鳞状细胞癌喉鳞状细胞癌是发生在头颈部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现在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发病率均有升高[1]。

喉鳞状细胞癌侵袭与转移是造成其预后差的最重要原因,那么,研究其侵袭转移的作用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是侵袭转移机制的经典研究方法,而β-连蛋自是Wnt/β-catenin的关键蛋白[2]。

β-连蛋白(β-catenin)是连蛋白的一种亚型,也参与细胞粘附作用。

当β-catenin 达到一定浓度时,开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激活下游癌基因过度表达,就会导致肿瘤的发生[3]。

粘蛋白1(Mucin1,Muc1)在正常情况下,在腺上皮近管腔面的顶端表达,肿瘤细胞中其表达发生变化,使粘附作用减弱,促进癌细胞转移[4-5]。

本文通过检测Muc1与β-catenin 基因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探讨其对喉癌发病机制中的意义。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收集2010-2014年宁夏医科大学总院手术切除的喉鳞状细胞癌组织(术前均未进行过任何化疗、放疗,术中病理诊断为喉鳞状细胞癌)标本共54例,同时取癌旁正常组织进行对照。

癌症治疗靶点MUC1和MUC16

癌症治疗靶点MUC1和MUC16

癌症治疗靶点MUC1和MUC16粘蛋白(MUC)家族是一组高度糖基化的大分子,在哺乳动物上皮细胞中大量表达。

粘蛋白有助于粘液屏障的形成,因此对感染具有保护作用。

有趣的是,一些MUC蛋白在癌细胞中异常表达,并参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包括细胞生长、增殖、凋亡抑制、化疗耐药、代谢重编程和免疫逃避。

由于其独特的生物学和结构特征,MUC蛋白被认为是某些癌症的重要生物标志物,以及非常具有前景的治疗靶点。

粘蛋白的结构和分类粘蛋白分为两类:分泌粘蛋白和跨膜粘蛋白。

分泌性粘蛋白包括凝胶形成粘蛋白和非凝胶形成粘蛋白,包括MUC2、MUC5AC、MUC5B、MUC6、MUC7、MUC8、MUC9(OVGP1)和MUC19。

跨膜粘蛋白还包括一个跨膜结构域和一个细胞内结构域,包括MUC1、MUC3A、MUC3B、MUC4、MUC12、MUC13、MUC14(内皮粘蛋白)、MUC15、MUC16、MUC17、MUC20、MUC21和MUC22。

跨膜粘蛋白是单次跨膜的I型膜蛋白,其N端胞外区域包括串联重复序列(TR)结构域、SEA(海胆精子蛋白-肠激酶-聚集蛋白)结构域和/或EGF(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

TR结构域包含数量可变的重复氨基酸序列,富含丝氨酸、苏氨酸和脯氨酸(S/T/P)。

这些S/T/P残基是O-连接N-乙酰半乳糖胺(GalNAc)加成的位点,以启动进一步的N-连接糖基化链反应。

TR结构域由于其高度糖基化的结构而成为这些分子的物理和化学特征的基础,例如润滑或免疫保护。

SEA结构域有一个高度保守的裂解位点,位于细胞膜外侧附近。

跨膜粘蛋白的蛋白水解裂解将它们分成一个N端亚单位(包含TR结构域)和C端亚单位(包含跨膜和细胞质结构域)。

这两个亚单位可以形成一个非共价且稳定的复合物。

EGF样结构域与一些生长因子序列同源,并与ErbB受体等生长因子受体相互作用。

MUC1是第一个被识别的粘蛋白,也称为EMA(肿瘤相关上皮膜抗原)或CD227,是一种大的糖基化蛋白质,根据糖基化状态,其预期分子量在120到500 kDa之间。

MUC-1和Claudin-4在前列腺癌中表达和意义的探讨的开题报告

MUC-1和Claudin-4在前列腺癌中表达和意义的探讨的开题报告

MUC-1和Claudin-4在前列腺癌中表达和意义的探
讨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前列腺癌是一种常见的男性恶性肿瘤,严重影响着男性的健康。

MUC-1和Claudin-4是前列腺癌中的两个重要蛋白,其在癌细胞中的高表达与前列腺癌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MUC-1和Claudin-4在
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和意义,对于前列腺癌的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很重要
的临床意义。

2. 研究方法和步骤:
(1)选择前列腺癌组织和正常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
MUC-1和Claudin-4的表达情况;
(2)分析MUC-1和Claudin-4的表达与前列腺癌的临床病理学参数和预后的关系;
(3)利用实验技术验证MUC-1和Claudin-4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作用机制。

3. 预期结果和意义: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将进一步明确MUC-1和Claudin-4在前列腺癌
中的表达模式和相关机制,以及其与前列腺癌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联。

这些结果预计能为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评估提供重
要依据,为临床治疗带来新的选择性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社会和经济效益。

MUC1与Lewis抗原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耐药的相关性分析的开题报告

MUC1与Lewis抗原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耐药的相关性分析的开题报告

MUC1与Lewis抗原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耐药的相关性分析的开题报告
1.研究背景和目的
卵巢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女性恶性肿瘤第二位。

然而,由于其症状不典型、早期难以发现,以及常见的化疗耐药问题,卵巢癌的治疗仍然具有挑战性。

因此,寻找卵巢癌的新靶点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MUC1和Lewis抗原在卵巢癌组织中高度表达,并且与癌症的进展和治疗耐药性密切相关,因此被认为是潜在的治疗靶点。

本研究旨在探讨MUC1和Lewis抗原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它们与卵巢癌治疗耐药性的关系,为卵巢癌的治疗和预后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2.研究方法和步骤
本研究将采用组织学方法对50例卵巢上皮性癌患者的癌组织和正常卵巢组织进行染色分析,检测MUC1和Lewis抗原的表达。

同时,对这些患者的治疗情况、临床病史、疗效以及化疗耐药性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

最后,通过对组织学和临床数据进行比较和综合分析,探讨MUC1和Lewis抗原在治疗耐药性方面的意义。

3.预期结果
预计MUC1和Lewis抗原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将明显高于正常卵巢组织,并且在表达水平和治疗耐药性方面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通过这些研究结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卵巢癌的病理生理过程,并为卵巢癌的新治疗方法、预后评价以及预防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MUC1在喉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MUC1在喉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MUC1在喉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章永;戈伟【摘要】目的研究MUC1黏蛋白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喉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染色及评分、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51例喉癌组织及20例声带息肉组织中MUC1的表达差异,分析MUC1表达水平与喉癌患者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51例喉癌组织中MUC1阳性率66.7% (34/51),其中包含“-”17例,“+”9例,“++”11例,“+++”14例;在20例声带息肉组织中,MUC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35.0% (7/20),其中包含“-”13例,“+”4例,“++”2例,“+++”1例,喉癌组织的MUC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声带息肉组织(P<0.05);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在喉癌组织中MUC1 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声带息肉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UC1的表达与喉癌患者的T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及分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 MUC1在喉癌中可能起到促进癌症进展的作用,患者的MUC1表达水平可能与其预后有关,具体机制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期刊名称】《医学研究杂志》【年(卷),期】2016(045)008【总页数】5页(P105-108,124)【关键词】MUC1;喉癌;表达水平;临床意义【作者】章永;戈伟【作者单位】430060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肿瘤中心;430060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肿瘤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6喉癌来源于喉黏膜上皮组织,是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之一。

目前关于喉癌发生、发展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既往研究表明其可能与原癌基因激活、EB病毒感染、抑癌基因的失活、环境因素改变等相关[1]。

目前,喉癌的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放疗为辅,治疗的结果不仅与病理类型、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还与患者自身状态及相关分子的表达相关[2]。

MUC-1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MUC-1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MUC-1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马艳芳;宋益庆【摘要】目的研究肿瘤相关黏蛋白MUC-l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并探讨MUC-1在上皮性卵巢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PV法测定32例上皮性卵巢癌组织、20例良性卵巢上皮肿瘤组织以及10例同期手术取正常卵巢组织中肿瘤相关黏蛋白MUC-l的表达情况.结果 MUC-l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与其在良性卵巢上皮肿瘤、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UC-1表达在后二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MUC-1的表达在高分化组与中分化组、低分化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后二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UC-l在粘液性囊腺癌组的表达率(71.4%)与浆液性囊腺癌组的表达率(88.9%)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Ⅲ~Ⅳ期)上皮性卵巢癌组中MUC-l阳性表达率(90.9%)高于早期上皮性卵巢癌(Ⅰ ~Ⅱ期)组(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9);MUC-l在不同淋巴结转移情况中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2).结论黏蛋白MUC-1在上皮性卵巢癌中呈高表达,其表达程度与WHO病理分级、FIGO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与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对评价上皮性卵巢癌的预后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年(卷),期】2016(014)004【总页数】4页(P11-14)【关键词】黏蛋白MUC-1;上皮性卵巢癌;免疫组化【作者】马艳芳;宋益庆【作者单位】户县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户县卫生学校,陕西户县710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1上皮性卵巢癌 (ovarian epithelial carcinonma,OEC)是严重危害广大妇女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原发性卵巢癌的85%~90%。

由于其病变部位隐匿,病程发展快,容易发生转移,60%~70%的患者就诊时病灶已是中晚期,5年存活率较低,徘徊在30%~40%,至今尚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

MUC1在Ⅰ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及临床意义

MUC1在Ⅰ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及临床意义

MUC1在Ⅰ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及临床意义赵时梅;罗宇;任传伟;史琳【摘要】目的探讨跨膜型黏蛋白1(MUC1)在Ⅰ型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手术切除的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30份(增生组)、单纯性增生子宫内膜36份(单纯组)、不典型增生内膜组织50份(不典型组)及Ⅰ型子宫内膜癌55份(内膜癌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MUC1蛋白的表达模式,分析MUC1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MUC1蛋白在增生组和单纯组主要表现为上皮细胞膜顶点和腺体腔源面表达(A模式),在不典型组和内膜癌组表现为整个细胞膜表面或细胞质表达(A/C模式),P均<0.01;内膜癌中MUC1蛋白表达与年龄变化有一定关系(P=0.044),但与组织学分级无关(P =0.678).结论MUC1蛋白参与了Ⅰ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其在内膜上皮细胞细胞膜表面或细胞质中表达模式可作为诊断子宫内膜癌的参考指标.%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atterns of MUC1 expression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the endometrial carcinoma type I. Methods The patterns of MUC1 protein expression in endometrial carcinomas type I (n =55), endometrial atypical hyperplasia (n =50), endometrial hyperplasia (n =36) and normal proliferative endometrium (n = 30) were examin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Envision method),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UC1 expression and clinicopathologic parameters were analyzed. Results MUC1 immunostain in the endometrial hyperplasia and the normal proliferative endometrium was showed "pure apical" mostly (type A) , but in the endometrial atypical hyperplasia and the endometrial carcinomas type I , it was displayed " combined apical/cytoplasmic" mostly (type A/C).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all P < 0.01); The patterns of MUC1 protein expression in endometrial carcinomas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age (P = 0.044), but was not related to the histological grade (P = 0.678). Conclusions The MUC1 protein involv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ndometrial carcinomas type I , its expression pattern "combinedapical/cytoplasmic'' may take as a diagnostic indicator of the endometrial carcinomas.【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2(052)019【总页数】3页(P10-12)【关键词】子宫肿瘤;腺癌;黏蛋白1【作者】赵时梅;罗宇;任传伟;史琳【作者单位】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病理教研室,广西柳州545006;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病理教研室,广西柳州545006;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病理教研室,广西柳州545006;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病理教研室,广西柳州545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3跨膜型黏蛋白1(MUC1)是一种人类肿瘤相关蛋白,定位于1q21[1],除了肝细胞癌和肾上腺皮质癌外,在很多肿瘤中均有表达[2]。

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MUC1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

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MUC1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

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MUC1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
汪荣泉;房殿春
【期刊名称】《中华医学杂志》
【年(卷),期】1999(000)006
【摘要】目的:揭示胃癌及肠化组织中的 MUC1基因的表达与临床病理行为之间的联系。

方法:用 BC1抗体和免疫组织化学 SP 法检测人正常胃肠道粘膜、肠化粘膜以及胃癌组织中 MUC1基因核心蛋白的表达。

结果:人正常胃粘膜组织中广泛分布 MUC1基因产物(100%),而肠化组织及胃癌组织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5.9%、63.0%;胃癌组织中 MUC1基因表达与癌组织大小(P0.05)。

结论:上述结论强烈提示用 BC1抗体检测的 MUC1基因是胃癌进展有用标志,与胃癌的临床病理行为密切相关,而与肠化分型无关。

【总页数】1页(P443)
【作者】汪荣泉;房殿春
【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消化科;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消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2
【相关文献】
1.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MUC5AC基因的异常表达及意义 [J], 汪荣泉;房殿春;罗元辉;刘为纹
2.Rb与C-erbB-2基因在胃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J], 苏秀丽;金建军
3.胃粘膜癌前病变和胃癌组织中细胞增殖核抗原表皮生长因子凋亡抑制基因-2的表达及其意义 [J], 阳泽彬;孙洋;李庆选;沈玮
4.PLA2G2A基因在胃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J], 孙梅;姜潇;王朝晖
5.用BC2单抗检测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MUC1基因表达及其意义 [J], 汪荣泉;房殿春;罗元辉;刘为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MUC1蛋白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与作用研究

MUC1蛋白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与作用研究

MUC1蛋白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与作用研究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均较高。

MUC1蛋白是一种高度糖基化的跨膜糖蛋白,在许多肿瘤细胞中表达极高。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MUC1蛋白在肝癌细胞中也有表达,并参与了肝癌细胞的恶性转化、增殖和浸润。

本文将从MUC1蛋白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作用机制以及其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MUC1蛋白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MUC1蛋白是一种复杂的糖蛋白,它由一个大的胞外区、一个单糖脉络区和一个小的胞内区组成。

在肝癌细胞中,MUC1蛋白的表达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有的研究表明,高度糖基化的MUC1蛋白能够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而在其他研究中,则发现MUC1蛋白的表达与肝癌的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

二、MUC1蛋白在肝癌细胞中的作用机制MUC1蛋白在肝癌细胞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但有一些相关的研究表明,MUC1蛋白能够通过调节多种信号通路的活性来影响肝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

具体机制如下:1. 促进肝癌细胞增殖和侵袭MUC1蛋白可以结合其他细胞粘附分子,如Integrin β1和EGFR等,在肝癌细胞中形成一种复合物,从而激活内源性信号通路、上调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2. 调节细胞凋亡和免疫应答MUC1蛋白表达会导致肝癌细胞对凋亡的抵抗能力增强,并抑制机体的免疫应答,从而让肝癌细胞在机体内无限繁殖,最终导致肝癌的恶性转化和转移。

三、MUC1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由于MUC1蛋白在肝癌的形成和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MUC1蛋白的敲除或抑制已成为肝癌治疗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研究表明,MUC1蛋白的敲除或抑制可以显著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并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应答和细胞凋亡,从而促进肝癌细胞的死亡。

目前,MUC1蛋白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MUC1蛋白作为肝癌的标志物,可用于肝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2. MUC1蛋白的特异性抑制剂,如CTN-01等,可用于肝癌的化学治疗;3. 利用MUC1蛋白的特异性表达,可以构建一些MUC1蛋白介导的靶向治疗策略,如MUC1靶向免疫疗法、MUC1靶向RNAi等。

muc-1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muc-1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muc-1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李光虎;刘伟;付彤;刘国津【期刊名称】《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08(034)006【摘要】目的:探讨muc-1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36例NSCLC组织和10例正常肺组织中muc-1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36例NSCLC组织中有19例mue-1基因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为52.7%,正常肺组织无muc-1表达.muc-1 mRNA在NSCL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TNM分期及肿瘤大小无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有关(x2=6.733,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NSCLC组织中muc-1基因阳性表达率高(N010%,N158.82%,N288.9%).结论:muc-1基因阳性表达的NSCLC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检测muc-1基因表达对NSCLC患者的预后和术后综合治疗具有指导性作用.【总页数】4页(P1046-1049)【作者】李光虎;刘伟;付彤;刘国津【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乳腺外科,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吉林,长春,1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4.2【相关文献】1.Linvin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J], 李莉;曹博淦;王丽娜;郑建云;兀威;刘冰2.凋亡相关基因在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J], 汪道峰;曾灿光;林勇斌;侯景辉;朱志华3.P19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J], 张月圆4.MUC1基因在不同类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J], 张录民;姚健;陈玲玲5.PinX1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J], 刘先军;彭吉霞;卢进昌;罗强;熊畅;涂明利;雷怀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原发性肝癌组织中 AEG-1、β-catenin和 C-myc 的表达及其意义

人原发性肝癌组织中 AEG-1、β-catenin和 C-myc 的表达及其意义

人原发性肝癌组织中 AEG-1、β-catenin和 C-myc 的表达及其意义程云娟;罗新华;程明亮【期刊名称】《贵州医药》【年(卷),期】2015(000)011【摘要】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expression of the astrocyte‐elevated gene‐1 (AEG‐1) ,β‐catenin and C‐myc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It will provide better evidence to investigate their significance in the onco‐genesis and progression .Method Hepatocarcinomous tissues and adjacent tissues were collected from forty postoper‐ative HCC patients ,and then collected eight normal liver tissue (NT) samples .The expressions level of AEG‐1 ,β‐catenin and C‐myc in hepatocarcinomous tissues (HCTs) and adjacent tissues (ATs) were tested via Immunohisto‐chemical (IHC)assay ,as well as the Western blotting (WB) assay in each sample .Result The expressions level of AEG‐1 ,β‐catenin and C‐myc in HC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ATs and NTs .Comparisons between groups all showe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0 .05) .Relative expression quantities in HCTs between AEG‐1 and β‐catenin demonstrated positive correlation(r=0 .420) ,relative expression quantities in HCTs between β‐catenin and C‐myc demonstrated positive correlation (r= 0 .388) ,relative expression quantities in HCTs between AEG‐1 and C‐myc demonstrated positive correlation (r=0 .332) ,and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 .05) .Conclusion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AEG‐1 ,β‐catenin and C‐myc in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issues elevatedsignificantly ,which indicates that AEG‐1 may involve in downstream proteins of β‐catenin and C‐myc in Wnt signal pathway ,to f 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HCC by promoting proliferation of cancer cells .%目的:研究星形胶质细胞上调基因‐1(AEG‐1)、β‐连环蛋白(β‐catenin)和C‐myc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探讨AEG‐1、β‐catenin、C‐myc蛋白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2• 临床研究 •血液灌流是将患者动脉血引入储有吸附材料的血液灌流装置,通过接触血液使其中的毒物、代谢产物被吸附而净化,然后再回输体内。

近年来随着血液灌流技术在临床中的开展,对于有机磷农药中毒进行血液灌流的报道逐年增多,具体疗效评价不一。

有研究指出体外试验下血液灌流能促进酶活力的恢复[2];临床应用也有显著疗效,使体内的有机磷被吸附,胆碱酯酶活性较易恢复[3,4],阿托品用量明显减少[5]。

也有学者认为当有机磷农药中毒时,无论采用血液灌流,还是血液透析,排毒与解毒作用一般不明显,相反,可清除血中的抗毒药,患者获益不多。

近来有学者认为人类对有机磷杀虫剂和神经性毒物的易感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6],为我们展现了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在基因水平预防和治疗的广阔前景。

本次研究显示血液灌流组和单纯药物组治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除农药毒性、遗传因素外还可能是因为已经与胆碱酯酶结合的农药不能被吸附或透析,这也决定了血液灌流越早实施患者获益越大。

值得注意的是血液灌流亦能清除血液中的阿托品和胆碱酯酶复能剂,在灌流实施过程中需加强观察,适当增加用量,这也可能是本次研究中血液灌流组与单纯药物组使用阿托品总用量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的原因之一。

本次研究观察到血液灌流组较单纯药物组昏迷至清醒时间缩短,提示血液灌流能有效降低有机磷在血液中的峰浓度。

本次研究还观察到血液灌流后胆碱酯酶并没有马上升高,反而先有所下降,可能与有机磷的高脂溶性及大分布容积致血液灌流后体内仍存在大量有机磷与胆碱酯酶结合;与胆碱酯酶结合的农药不能被吸附;以及血液灌流亦有可能吸附胆碱酯酶等有关,尚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血液灌流不能代替阿托品和胆碱酯酶复能剂,且有可能引起出血、休克、发热、肺水肿、血小板减少等诸多并发征,费用也较昂贵。

但作为辅助治疗,合理安全实施能使昏迷至清醒时间缩短,更好地帮助患者平稳渡过危险期,使患者获益。

参考文献[1] Michael E,Nick AB,Peter E,et al.Medical management of acute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 self-poisoning[J].Lancet,2008,371 (9612):597-607.[2] 苑鑫,何跃忠,孙成文,等.活性炭血液灌流对有机磷农药敌敌畏和解毒药阿托品的作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4): 279-281.[3] 夏阳波.血液灌流技术抢救急性有机磷中毒临床探讨[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3,1(4):302-303.[4] 张全,宋相明.血液灌流治疗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31例疗效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29(6A):60-61.[5] 何飞,邱俏檬,卢中秋,等.血液灌流对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的疗效评价[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11):974-977.[6] 何庆,万智,唐伦先.有机磷中毒救治与预防的重大进步——PON1研究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6):425-426.表1 血液灌流组与单纯药物组两组比较组别n 年龄(岁)中毒至就诊时间(h)阿托品化时间(h)首次胆碱酯酶(U/L)阿托品总用量(mg)昏迷至清醒时间(h)血液灌流组940.67±13.572.72±3.413.33±3.39422.22±558.52324.22±286.7812.63±6.32单纯药物组2140.52±18.223.29±4.383.83±4.46526.1±404.75429.43.27±349.4327.80±12.94P值0.9830.7340.7660.5700.4340.004表2 灌流前后胆碱酯酶比较血液灌流组胆碱酯酶(U/L)灌流前422.22±558.52灌流后266.67±239.79P值0.007表3 血液灌流组与单纯药物组两组治愈率比较组别治愈(例)死亡(例)血液灌流组81单纯药物组201累计P值0.517MUC-1与β-Catenin在贲门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甄 强1高丽娜2刘家宝1(1 石家庄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河北 石家庄 050000;2 河北省人民医院整形骨二科,河北 石家庄 050000)【摘要】目的 探讨贲门癌组织中黏蛋白-1(MUC-1)又称为多形上皮黏蛋白(PEM)与β-连环蛋白(β-Catenin)异常表达的意义,以及其与贲门癌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肿瘤发生部位、肿瘤大小等临床病理学关系。

方法 采用HE染色切片进行组织病理学分类,免疫组织化学法(SP)检测70例贲门癌组织、癌旁组织、远癌组织中的多形上皮黏蛋白(PEM)与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表达。

结果 ①MUC-1、β-Catenin在远癌组织贲门黏膜上皮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5.71%(11/70)、1.43%(1/70),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率为34.29%(24/70)、41.43%(29/70),而在贲门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是54.29%(38/70)、58.57%(41/70)。

②二者在有淋巴结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③二者在不同临床分期、不同分化程度的蛋白表达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④二者在肿瘤大小、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中蛋白表达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⑤MUC-1与β-Catenin在贲门癌表达中具有协同作用(相关系数为0.9072,P=0.0001<0.05)。

【关键词】贲门癌;MUC1;β-Catenin;阳性表达一致率;增殖调控中图分类号:R73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1)17-0262-03世界范围内,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的发生和死亡仍呈上升趋势。

食管癌贲门癌是世界常见的六大肿瘤恶性肿瘤之一,从19世纪起,许多专家对食管癌做了深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肿瘤细胞的转化、演进以及侵袭、转移等涉及到多种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缺失,以及许多肿瘤相关因子的异常表达。

MUC-1作为一种大分子跨膜黏蛋白在人体内多种脏器的腺细胞内均有表达,而其在于贲门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文献报道甚少。

Wen等对体外胰腺癌细胞研究发现,癌细胞中MUC-1过度表达可使核内β-Catenin的稳定性增加[1]。

而MUC-1和• 临床研究 •263β-Catenin协同表达在贲门癌组织中发生、发展的研究未见报道。

因此研究二者在贲门癌组织中的表达既有理论意义又具有现实意义。

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本实验采用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2000至2005年70例贲门癌的手术切除标本。

所有标本均为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

患者均有完整的病理资料可供查询。

年龄39~75岁,其中男27 例,女43 例。

每例均分别取材癌组织、癌旁组织、远癌组织。

按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阳性结果等进行分组。

1.2 方法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过氧化酶(SP)免疫组织化学法。

所有样本经体积分数为10%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制成厚 4 μm的切片,60 ℃烘烤,脱蜡,体积分数为 3%过氧化氢灭活内源性过氧化物酶,微波修复抗原,体积分数为10%非免疫血清封闭,加入1∶50的鼠抗人黏蛋白1(MUC-1)单克隆抗体(ZM-0391,克隆系:Ma695为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和鼠抗人β-连接素(β-Catenin)单克隆抗体(ZM-0442,克隆系:CAT-5H10为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4 ℃过夜孵育,PBS液冲洗,滴加1∶300生物素标记二抗,室温下30min,冲洗,滴加1∶40的SP液,室温下30min,冲洗后DAB(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显色,苏木素-伊红(HE)染色,封片。

PBS液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

1.3 结果判定首先通过HE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确定组织标本的病理分型。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光镜下阅片,随意选取5个高倍视野,每视野计数100个,以其平均数作为最后评定。

分别由2位病理专业医师独立阅片,对有分歧者请第三位专业医师一同阅片,最后取意见一致者作为判定标准。

MUC-1染色阳性判定标准:采用双盲法以胞质染出黄色或黄棕色为阳性。

每例切片随机记数5个高倍视野(×400倍),每视野计数阳性细胞100个,按阳性细胞所占的百分比,将MUC-1阳性病例分为4级:“-”表示无阳性细胞,“+”表示阳性细胞≤25%,“++”表示阳性细胞数在26%~50%之间,“+++”表示阳性细胞数≥50%,其中“-”和“+”作为MUC-1阴性表达,“++”为低表达,“+++”为高表达。

后二者作为阳性表达。

其中“-”记1分,“+” 记2分,“++” 记3分,“+++” 记4分。

然后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

β-Catenin染色阳性判定结果:同MUC-1染色阳性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方法基本资料在计算机上经统计软件SPSS13.0处理,不同率的比较采用行×列表的χ2检验,MUC-1与β-Catenin表达之间的关系行相关分析。

P <0.05视为有显著差异。

2 结 果2.1 MUC-1的表达MUC-1多表达于癌细胞的胞质中,为粗细不等的黄色颗粒,或为弥散性胞质染色,MUC-1在远癌组织贲门黏膜上皮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5.71%(11/70),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率为34.29% (24/70),而在贲门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是54.29%(38/70)。

经统计学分析显示:MUC-1在贲门远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在癌旁组织与癌组织中的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 <0.05),远癌组织与癌组织中的表达也同样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 (表1)。

在肿瘤大小、分化程度、TMN分期、淋巴结转移、性别、年龄方面MUC-1的表达则无明显的差异。

2.2 β-Catenin的表达β-Catenin同样多表达于癌细胞的胞质中,为粗细不等的黄色颗粒,或为弥散性胞质染色,β-Catenin在远癌组织贲门黏膜上皮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43%(1/70),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率为41.43% (29/70),而在贲门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是58.57%(41/70)。

经统计学分析显示:三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

β-Catenin在贲门远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在癌旁组织与癌组织中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 >0.05),远癌组织与癌组织中的表达也同样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表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