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词汇比较看白马语内部的方言差异——兼论语言身份识别的方法

合集下载

藏羌彝走廊羌语支语言2013年研究动态_黄成龙

藏羌彝走廊羌语支语言2013年研究动态_黄成龙

基础上,陆续把羌语支语言扩大到尔龚语( 道孚语) 、 木雅语、史兴语、尔苏语、贵琼语、却域语、扎巴语和 纳木 依 语 在 内 的 11 种 语 言。 其 后,黄 布 凡 先 生 ( 1985[7], 1991: 208 - 213[8] ) 和 刘 光 坤 先 生 ( 1989[9] ) 也 认 同 羌 语 支 观 点。 孙 宏 开 先 生 ( 2001[10]) 在原来 11 种羌语支语言的基础上,增加 了西夏语和拉乌绒语,提出羌语支下面分北支和南 支,并在北支和南支的下面各分了两个语组和一种 语言。南支包括尔苏语组、贵琼语组和扎巴语; 而北 支包括 羌 语 组、嘉 戎 语 组 和 西 夏 语。孙 宏 开 先 生 ( 2011[11]) 认为羌语支语言在汉藏语系中是一支比 较保守的语言,也是保留古老面貌比较多的一些语 言。除了文献语言西夏语在宁夏外,其他 12 种现行 语言都分布在“藏羌彝走廊”。藏羌彝走廊羌语支语 言分布概貌如下图( 张曦 2012[12]) :
第 31 卷第 2 期 2014 年 6 月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Aba Teachers College
Vol. 31,No. 2 Jun. 2014
藏羌彝走廊羌语支语言 2013 年研究动态
黄成龙
( 中国社会科学院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
摘要: 本文对 2013 年国内学者发表的有关羌语支语言在谱系关系、社会语言学、语法、研究综述以及语言和文化 的保护与传承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简要介绍和总结① 。过去一年羌语支语言的研究有一定的进步,但具有创新和前 沿研究的论著还是偏少。
2013 年度藏羌彝走廊羌语支语言研究方面的论 著不是很多,共发表了 19 篇论文,分属以下几方面 的内容。

《语言学纲要学习指导书》练习答案(整理版)

《语言学纲要学习指导书》练习答案(整理版)

《语言学概论》学习辅导书参考答案(导言)一、名词解释(20分,每小题4分)1。

语言学:就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研究语言的本质、语言的结构和发展规律.2。

小学:指我国传统的语文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三方面的内容。

3.专语语言学:也叫具体语言学、个别语言学,以一种(或几种有联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研究某一种语言的结构。

4.共时语言学:以同时的、静态分析的方法,研究语言相对静止的状态,描写分析语言在某一个时期、某一个阶段的状况,是从横向的方面研究语言.5.历时语言学:从历时的、动态的角度研究语言发展的历史,观察一种语言的各个结构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演变,是从纵向的方面研究语言的历史。

二、填空题(20分,每空1分)1.中国印度古希腊—罗马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语言的三大发源地。

2.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

3。

研究语言的结构,主要是研究语音词汇和语义语法三个部分.4.运用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可分为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五个过程5。

专语语言学可以从纵向和横向研究语言,由于研究角度不同,所以又分为历时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6。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建立,标志着语言学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7.布隆菲尔德的代表著作《语言论》,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性著作。

8。

索绪尔被称为现代语言之父,其代表作有《普通语言学教程》三、问答题(60分,每小题10分)1。

古代的语言研究和今天的语言研究有哪些不同?①研究对象不同:古代的语言学主要以书面语为主要研究材料,不重视口头语言的研究,而今天的语言学则十分重视口语研究,如制定语言规范,确立共同语的各方面标准等,都要依据口语的研究成果;②研究目的不同:古代语言学研究语言,主要是给政治、哲学、宗教、历史、文学方面的经典著作作注解,比如我国古代的语文学主要就是围绕阅读先秦经典著作的需要来研究文言的,而现代语言学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分析语言的结构,以此探讨语言发展的共同规律。

筛出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筛出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筛出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语言常常被看作是一种‚活化石‛,人称‚语言化石‛。

因此,人们常将语言学和考古学等同视之。

我们可以通过语言再现人类的早期生活,重温思维的发展过程,展现先民的历史,反映使用该语言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发展。

通过观察语言中关于‚男、女、夫、妻、嫁娶、外、表‛等词语的词源、字源和语义,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人对女性的歧视。

‚男‛与‚女‛汉语的‚男‛字反映了男子在历史上与农业生产的紧密联系。

从词源上看,‚男‛与‚农‛上古读音相近,属同源词。

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后,男子成了主要劳动者,因此,‚男‛‚农‛同源是有语音和语义根据的。

至于‚男‛的字源上看,《说文》将其分解为‚从田从力‛,表明男子是在田里用力劳动的人。

其实,‚力‛字在甲骨文、金文和小篆中的写法均象‚耒‛(古代一种形状象木叉的农具)之形,故‚男‛的字源实际上本指用耒在田里耕作的人。

汉语的‚男‛基本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以及男子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而语言中那些表示‚女人‛的基本词汇恰恰反映了古人对女性的歧视。

先看‚女‛字。

在甲骨文中,‚女‛字的下半部象双腿跪下,上半部‚象其掩敛自守之状‛(段玉裁语),或象‚两手有所操作之形‛。

我们可以从此看出,自远古开始,妇女所从事的劳动就局限于家务或室内劳动,并且常常跪着侍奉男性。

从词源上看,‚女‛和‚奴‛上古音近,是同源词。

氏族社会末期,部落之间的战争催生出了奴隶这一阶层,并加速了掠夺和私有财产的增长,加剧了氏族的分化。

在氏族社会行将崩溃之时,氏族内部产生了阶级的分化,形成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的贫困者。

被剥削阶级常常因为负债,不得不将自己的女儿卖给剥削阶级作抵押品,于是产生了奴隶的另一种形式。

这些被卖的妇女与通过战争掠夺来的妇女一道,成了当时女奴的两大来源。

从文字上看,‚奴‛字从女从又(‚又‛在甲骨文和小篆中均为右手的象形),在甲骨文中象一只手抓获一名女奴。

‚女‛‚奴‛同源还可以在‚妾‛字上找到佐证。

从语言词汇看白马藏族的农耕文化特征

从语言词汇看白马藏族的农耕文化特征

a d to d ii n, isfr n d omp e eI t e r d c n n e s t a mi g mo ec lm  ̄ So h rp o u i g ma n r Al t e eha e f r d i p ca y e o mki haa t r t c n l y sr c ur t l h s v o me t s e iltp fn s —c r ce i i e o o ! tu t e sc q Ke y wor : i b tn Bamaln a e f n n —c l r , nu i c n m i tu t r ds Bama Ti e a , i a g g , a ni g u t e r k —e u o c s c u e u u r
魏 琳
72 0 4 50) ( 南 师 范 高等 专 科 学 校 中文 系 ,甘 肃 陇 南 陇
摘 要 :白马 藏族 的语言是一种独立 的语 言 ,在长期的生活 实践 中形成 了独具特 色的语言词汇范畴 ,透过这些语言词汇层面 ,这 个民 族的农耕 文化形 态便 赫然展现在人们面前 ,它反映 了白马藏族早期所从 事的 简单 的农业生产活动,具有一定的农具制作工艺水平 ,并与其 他几种 生产方式彼此互补 ,构成 了具有 多元化特 色的经济结构 类型
fm f g e o l l y s ce y, whih h sa d s nci ey n t n l r i t a n n —c lu ec a a t rh s c m e e te l p ae tt r u h t i e o s a i c l l o it n Ol c a it tv l a i a tat s r f g u t r h r ce a o x r mey a p r n h o g he s fi i o .I f i be d t v c b a y i a g a e ts o i bea o a ulr n ln u g .I h wsBama Ti t n’ ssmp e f r f g p o u t n a t iiswi e t i a ni g t o —ma i g a i t n e ry d y I i l a n n — r d c i ci te t a c ra n f n n o l i o v h k n b l i a l a s n i y

白马语研究综述_黄成龙

白马语研究综述_黄成龙

27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马语作为个案,分析了白马语与藏语安多方言和康 方言在示证范畴的相似性。除此之外,孙宏开、齐卡 佳、刘光坤 ( 2007: 58 - 137) 所著的《白马语研究》 第四章也 较 系 统 地 描 写 和 分 析 了 白 马 语 的 语 法 特 点。
五、词汇集与长篇语料 目前还没有任何单语或者双语的白马语词典。 西田龙雄、孙宏开在《白馬譯語の研究: 白馬語の構 造と系統》( 附录一,第 321 - 372 页。京都: 松香堂, 1990 年) 提供了 3000 多个现代白马语词汇; 附录二 提供了九种西番译语对照写真复制版本。张济川在 “白马语与藏语( 下) 列出 1833 个白马语和藏文对 应词”。齐卡佳在“On the Position of Baima within Tibetan: A Look from Basic Vocabulary( 从基本词汇看 白马语在藏语中的地位) ”一文尾列出 100 个所谓的 白马语核心词,同时,她还在“白马藏族为氐族说新 探”一文中列出近 500 个书面藏语和白马语对照词。 孙宏开、齐卡佳、刘光坤 ( 2007: 226 - 351 ) 所著的 《白马语研究》附录一中提供了白马语三个方言对照
三、语音和词汇研究
从白马语研 究 现 状 来 看,对 其 语 音 和 词 汇 方 面 关注较多,因此,这方面的论著比语法要多一些。西 田龙雄、孙宏开的《白馬譯語の研究: 白馬語の構造 と系統》( 京都: 松香堂,1990 年,第 109 - 188 页,第 189 - 208 页) 较详尽地分析和讨论了白马译语的语 音系统,并简要地介绍白马译语的词汇特点。张济 川在“白马语与藏语( 上、下) ”中根据西田龙雄、孙 宏开《白馬譯語の研究: 白馬語の構造と系統》附录 的词汇为材料与藏语作了详细的比较,提出白马语 是一种藏语方言。黄布凡、张明慧在“白马语支属问 题研究”中对白马语和藏语进行比较,列出许多语音 对应例词,提出白马语历史上可能不是藏语方言,但 如今是藏语方言。孙宏开、齐卡佳、刘光坤 ( 2007: 21 - 57) 所著的《白马语研究》第二章专门描写和分 析了白马语的语音,第三章讨论了白马语的词汇特 点。齐卡佳( 2005) 在“Words for ‘one’in Baima( 白 马语词“一”) ”、“On the Position of Baima within Tibetan: A Look from Basic Vocabulary( 从基本词汇看 白马语在藏语中的地位) ”和“白马藏族为氐族说新 探”中对白马语和藏语词汇,尤其是核心词进行了比 较,她 也 认 为 白 马 语 如 今 是 藏 语 的 方 言。 黄 星 ( 2010) 在“独特的语言化石———四川省平武县白马 语亲属称谓研究”硕士论文中用成分分析法较系统 地分析了白马语的亲属称谓,并对亲属称谓所体现 的白马藏族的文化特征进行了分析[17]。

如何鉴别史书韵语中所包含的方言_王冲

如何鉴别史书韵语中所包含的方言_王冲

2011年9月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ep.2011第43卷第5期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43No.5收稿日期:2011-04-14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NJSY11007);内蒙古大学“语言与民族文化”创新团队项目(项目批准号:121106-20)作者简介:王冲,男,黑龙江黑河市人,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如何鉴别史书韵语中所包含的方言王冲(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摘要:史书中所透露出的方言痕迹是非常宝贵的,如果把这些线索整理出来,就能为某一个时期的语音研究提供很有价值的参考。

但是史书语料的方言成分往往和共同语交织在一起,其韵语的性质较为复杂,因此如何把方言从共同语中搜寻出来,是我们在研究史书韵语时需要考察的一个重要问题。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选取典型作家的作品以及合韵这两种方法来鉴别史书中的方言。

关键词:《史记》;《汉书》;合韵;数理统计法;方言分类号:H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18(2011)05-0106-03《汉书·地理志》卷二十八下言:“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

”其中“音声不同”指的就是方言语音的差异。

可见,古人很早就已经明确认识到方言与共同语之间存在着语音的显著不同。

史书虽皆以官话创作而成,但文中不可避免地会夹杂一些方言成分。

众所周知,史书语料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反应口语的语料程度不高,二是口语成分往往和共同语交织在一起,其韵语的性质非常复杂。

因此如何把方言成分和口语成分从共同语成分中搜寻出来,是我们在研究史书韵语时需要鉴别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史书中透露出的方音痕迹是极其宝贵的,如果把这些线索整理出来,就能为某一时期的语音研究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从转语词角度看《方言》中的民族语判定问题———兼谈平行互证法的运用

从转语词角度看《方言》中的民族语判定问题———兼谈平行互证法的运用

本文二维码单篇扫描下载从转语词角度看‘方言“中的民族语判定问题㊀㊀ 兼谈平行互证法的运用游㊀帅(北京语言大学北京文献语言与文化传承研究基地,北京100083)[收稿日期]2020-09-24[作者简介]游帅(1990-),男,汉族,山东菏泽人,北京语言大学北京文献语言与文化传承研究基地助理研究员㊂[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一般项目 古注中的魏晋南北朝方言语词辑证 (20FYYB001)[摘㊀要]㊀扬雄‘方言“中的转语词问题,在实际操作层面可细化为对同源关系与单纯音转关系的区分㊂文章分别举证分析了平行互证法在‘方言“同源词的提取㊁音转关系的判断等方面的作用㊂借助平行互证方法充分考虑目标关系词在相应语言中的转语关系,核心诉求是要判断该词在相应语言中是否为固有词的问题㊂最后,强调古汉语与民族语关系词的对比需注意两点:其一,转语关系的充分考察;其二,意义的必要对应㊂[关键词]㊀‘方言“㊀同源词㊀转语㊀民族语[中图分类号]H0-05,H07㊀㊀[文章编号]1002-3054(2021)04-0071-08[文献标识码]A[DOI ]10.13262/j.bjsshkxy.bjshkx.210407一㊁引㊀言㊀㊀扬雄‘方言“中的转语词问题,长久以来都是‘方言“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㊂所谓转语,按照我们今天的理解,即指因时间㊁地域不同或其他原因而使语音有所转变的语词,书写时改用另形表示㊂‘方言“一书中的方音转语词,如果从词语的分化角度看,实际上很多都是和同源词问题纠葛在一起的㊂[1]这其中有一些其实是同时具有同源关系的,即由方言音变而产生的同源词;有一些则只是单纯的音转关系,即转换的字词属于单纯的借字记音性质㊂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要寻求音转关系方面的证明;不同之处在于,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后者具有明显的临时性质,而前者则一般发生在方言词被共同语吸收后㊂[2]两种情况的核心区别在于,较之后者,前者还可以引入语义角度,17实现音和义的 两纬交叉 来帮助判断㊂义由音出,音附于形㊂除传统的音义角度外,字形也可以作为我们研究方言转语的一个重要切入角度,往往能够为考察音转问题提供重要线索㊂一些音转用字方面的平行系列性特征尤其值得注意并加以利用㊂孙雍长就说过: 音转不是个别的㊁孤立的语言现象,也不是偶然的㊁杂蔓无章的语言现象㊂音转的轨迹是客观的,是有一定规律的㊂当个别语词发生某种音转时,与之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其他一些语词也往往发生某种同样的音转,这就是音转的平行系列性,而音转的这种平行系列性,在文献语言中的用字上又往往得到相应的反应㊂ [3](P80)从认知角度看,其机制在于 一词的音转既已形成,其转变前后的形㊁音对换关系便会经过大脑的信息加工及时回馈给认知主体,当同样的音转重复出现在与该词音同(或音近)的其他词语中,且词语的书写符号彼此相关时,受文字视觉形体的相似性影响,认知主体的类比认知能力必然使其将已有的形音变换投射到新一轮的形音变换中,以音转后用字的系列性呼应音转前文字的系列性㊂ [4](P338-339)对于‘方言“一书,毋需赘述的一点认识是,标记语音是其核心任务之一,在意义确定而语音有变的情况下,文字必然要作出相应变动㊂也就是明代学者方以智所说的 音有一定之转,而字随填入 ㊂方言进入书写系统,本身就可以看作是一种转译行为,很多方言词甚至还属于有音无字的情况,这也就意味着方言记录中必然存在着大量只有标音作用的假借字㊂这类单纯的借字记音在方言转语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这种情况具有明显的临时性质㊂正是因为这种临时性,决定了其在选字上存在着较大的随机性,即所借字字形往往不会很好地兼顾到与之共存的相同音变现象㊂而与之不同的是,因方言音转而产生的同源词由于一般发生在方言词被共同语吸收后,是经过了人们主观认知的积极参与之后而达成的字形选用,也就意味着它往往能够取得与相同音变现象之间的呼应㊂这正符合认知语言学关于构词学[5]类推法是表现语言和思维之间相互关系的方法之一的判断㊂换句话说,也就是主观认知参与的积极程度不同,决定了音转用字是否具备鲜明的平行系列性特征㊂而这一点恰恰可以为我们所利用,借以促进‘方言“转语词研究的进一步细化,即在实际操作层面实现对同源关系与单纯音转关系的区分㊂二㊁平行互证法与‘方言“同源词的提取㊀㊀迄今为止,在汉语词源研究中最行之有效的同源词音义关系的判定方法,当是乾嘉以来学者广泛使用后经陆宗达㊁王宁加以科学总结的平行互证法㊂孟蓬生认为将平行互证法应用于词源学,其实质是在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利用归纳和类比的原理从大量同类现象中概括出音转模式和义转模式,使这些平行的同类现象之间构成互证关系㊂它的基本公式是:a1:a2=b1:b2=c1:c2这里的a1和a2等代表两个可以发生关系的音或义,也可以代表两个同源词㊂这一公式的核心指向即判定和验证一组具有孳乳关系的同源词时,可以寻找另一组具有同类孳生关系的同源词来进行互证㊂这种平行互证法既是一种归纳法,同时也是一种类比推理㊂我们可以 从若干个体对象的某些共同属性出发推断它们有另外的相同属性 ㊂其优势在于 使用平行互证法不必知道某个词的具体读音,只须了解其远近分合关系㊂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古音构拟也还没有一致的27北京社会科学㊀2021年第4期意见,只在相互关系中求同源的平行互证法可以保证我们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取得较为可信的结论 ㊂ 由于平行互证法是归纳和类比,它看重的是语言事实本身,不会使研究者从某种先入为主的音理出发抹杀暂时无法解释或难以解释的音转现象㊂ [6](P54-55)下面我们就借助这一公式,来分析‘方言“中的一组同源词材料:佥,宋㊁魏之间谓之摄殳,或谓之度㊂自关而西谓之棓,或谓之柫㊂齐楚江淮之间谓之柍,或谓之桲㊂(卷五/26)柫:桲自关而西 或谓之拂㊂齐楚江淮之间 或谓之桲㊂ 华学诚‘校释汇证“: 明刻诸本作 柫 ,戴校本亦作 柫 ,当据正㊂ ‘广雅㊃释器“: 桲,杖也㊂ 王念孙‘疏证“: ‘说文“: 柭,棓也 ‘急就篇“: 捃获秉把插捌杷㊂ 碑本 捌 作 拔 ㊂柭㊁拔并与桲同㊂ 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二二‘春秋名字解诂“下: 柫㊁桲声相近,故又谓之桲耳㊂ 柫古音在帮纽物部;桲古音在並纽物部㊂词头词义声纽韵部柫连枷帮物桲连枷並物又‘淮南子㊃原道“: 原流泉浡,冲而徐盈,混混滑滑,浊而徐清㊂ 高诱注: 浡,涌也㊂ ‘说文㊃水部“ 沸,毕沸,滥泉㊂从水,弗声㊂ 沸古音在帮纽物部,浡古音在並纽物部㊂词头词义声纽韵部沸翻涌帮物浡涌並物又‘尔雅㊃释水“: 绋,也㊂ 郭璞注: ,索㊂ ‘释名㊃释丧制“: 从前引之曰绋㊂ ‘左传㊃昭公三十年“: 先君有所助执绋矣㊂ 杜预注: 绋,輓索也㊂ ‘吕氏春秋㊃节丧“: 引绋者左右万人以行之㊂ 高诱注: 绋,引棺索㊂‘礼“送葬皆执绋㊂ ‘玉篇㊃糸部“: 绋,引棺索也,车索也,乱麻也㊂ ‘礼记㊃缁衣“: 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綍㊂ ‘周礼㊃地官㊃遂人“: 及葬,帅而属六綍㊂ 郑玄注: 綍,举棺索也㊂ ‘礼记㊃杂记下“: 升正柩,诸侯执綍五百人㊂ 郑玄注: 在椁曰綍㊂ 绋㊁綍盖皆由绳索引申出引棺索之义㊂绋古音在帮纽物部,綍古音在並纽物部㊂词头词义声纽韵部绋大索/引棺索帮物綍大索/举棺索並物又彗星一名孛,‘尔雅㊃释天“: 彗星为欃枪㊂ 郭璞注: 亦谓之孛,言其形孛孛,似扫彗㊂ ‘谷梁传㊃文公十四年“: 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㊂孛之为言,犹茀也㊂ ‘汉书㊃李寻传“: 政急则出蚤,政缓则出晚,政绝不行,则伏不见而为彗茀㊂ 颜师古注: 茀与孛同㊂ 茀古音在帮纽物部,孛古音在並纽物部㊂词头词义声纽韵部茀彗星帮物孛彗星並物由是, 柫:桲 沸:浡 绋:綍 茀:孛 构成平行互证关系,柫㊁桲当系同源㊂上面这组同源词,王力‘同源字典“并未收录,我们采用平行互证法,从形音义角度进行37从转语词角度看‘方言“中的民族语判定问题 兼谈平行互证法的运用了综合论证㊂确定同源词关系的验证环节在程序上始终应严格强调,不仅必要,而且是必须具备的㊂‘方言“一书中尚有许多同源词语料未被发掘,仍需要我们以科学的方法进行提取㊁考证,进而为汉语同族词组的广泛系联提供补充参照㊂三、平行互证法与单纯音转关系的判断㊀㊀前已言及,同源关系与单纯音转关系的区分很大程度上可以利用后者作为一种转译行为的临时性特点,即作为呈现结果的字形选用往往并不能够取得与相同音变现象之间的呼应㊂而且由于其单纯记音字的性质,文献典籍中一般很难找到形式较为统一的实际用例,[7]甚至不同辞书中也常常会出现记录字形不一的情况㊂换句话说,假设与某一词A 具有同源关系的词B,我们在具体文献中一般是不难找到其实际用例的㊂而与A只是单纯音转关系的C,我们在具体文献中能找到的C 之用例往往十分受限,[8]且很多时候会存在一批诸如C1㊁C2等与C有语音关系的灵活异写形式㊂因而不同辞书中记录该词义的字形也就会相应出现C㊁C1㊁C2等不同的情况㊂这样一来,等于是形音义三要素中的 形 成为了未知要素,相对于一些理想的同源关系提取时, 形 音 两大要素都有平行性特征呈现,很容易把结论做凿实㊂单纯音转关系也就只能依赖于以 音 为线索,以 义 为准绳而沟通其 形 的模式㊂这种情况下,意义方面的详细考察也就必然上升为讨论音转关系的前提工作,否则我们往往容易犯下将两个不同的音义体看作同一个音义变体的错误,其重要性毋庸赘述㊂其次, 音 作为核心线索,但问题在于音近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很难提出一个可供量化的标准㊂就像王宁先生所言: 音近 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什么叫 近 都难以定出一个标准㊂ 因而纯粹用音系研究的成果来判断音近 免不了滥与漏并存㊂ [5](P5-6)这种情况下,只能一切从实际出发,而非从概念出发㊂针对不同词语音理上的沟通,远近只是一种相对概念㊂我们并不能完全拘泥于现有的古音体系归纳,当然也不能完全撇开上古音系的制约而无所不通,无所不转,更合适的一种做法是取之以为坐标性的参照,如有涉及音类相对远隔者,我们对待它们时宜更加谨慎㊂但无论远或近,在音转关系是否成立的判断上,依然还是要赖于尽可能多的平行例证,来确保相应语音联系的真实可信㊂之所以强调不宜以所谓的 远近 标准扁平化处理,这是因为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和广寥的地域中,所谓的 音转 极有可能是经过多次㊁多形式演变的结果,因而不能简单孤立地以声纽或韵部是否相近等尺度,就急于肯定或否定某种语音联系的存在,更何况今天的古音构拟都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假说性质,可以借助具体的材料研究去为其提供支撑,但不宜反过来以之严格约束对具体材料的判断㊂要知道在现有古音体系下验证的所谓 音近 只是一种特征性的东西,而转语词之间那种源流相沿的历史联系才是其实质,实质决定特征,特征反映实质,这种主从因果的关系是不能够被颠倒的㊂基于这种认识,可以将文字谐声与文献通假材料作为工作的立足点,结合参照上古音系,去判断‘方言“中一些转语关系是否成立㊂当然借助文字谐声与文献通假材料寻找的平行例证,其有效度实际是有强弱之分的㊂排在第一顺位的应当是直接举证相同的通假文例或因声符变易而产生的异体字例;其次为47北京社会科学㊀2021年第4期间接举证同谐声偏旁通假文例或因声符变易而产生的异体字例,这种情况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最多,我们所依据的即是段玉裁关于古音 要其始,则同谐声者必同部 的观点㊂最后是寻找中间链接分布间接举证㊂即为取得与前两种情况同样性质的联系,必须借助一个或多个中间联结来分别与转语词的两端用字来建立沟通㊂自然中间链接越多,建立的联系越是迂曲,取证的有效度也就越低㊂下面不妨依然围绕上节中所举的那条典型材料进行验证,一方面来说明这一方法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通过我们的工作来订补前说:佥,宋㊁魏之间谓之摄殳,或谓之度㊂(卷五/26)戴震‘方言疏证“谓: 度㊁打一声之转㊂ 按:此说未安,度古音在定纽鱼部,打古音在澄纽耕部,韵部属旁对转关系,略显远隔,需谨慎对待㊂我们认为度㊁殳当系方言音转关系㊂摄殳,‘广雅㊃释器“: 欇殳,杖也㊂ 戴震据之改㊂王念孙‘广雅疏证“: 欇殳,亦殳也㊂‘说文“: 殳,以杸殊人也㊂‘礼“:殳积竹,八觚,长丈二尺,建于兵车㊂ 杸,军中士所持殳也㊂ 经传皆作殳 殳之言投也,投亦击也㊂殳之言也㊂‘说文㊃殳部“:,繇击也㊂从殳,豆声㊂古文祋如此㊂ 王筠‘说文释例“: ‘玉篇“,遥击也㊂古为投 ,然则‘字林“始有 遥 字,而‘说文“不收,即以繇 摄之㊂而 即 投 之古文, 祋 为写讹也㊂又作 投 ,‘说文㊃手部“: 投,擿也㊂从手,从殳㊂ 桂馥‘说文义证“: 当云殳声㊂ 由此判断,当为双声符字,豆㊁殳皆为声符㊂又‘尔雅㊃释鸟“: 鴢头(頭) ㊂ 陆德明‘经典释文“: 头(頭)字或作投㊂ ‘文选㊃长笛赋“: 察变于句投㊂ 李善注: ‘说文“曰: 逗,止也 投与逗,古字通㊂ 此皆豆声㊁殳声相通之证㊂而 句逗 又可记作 句度 ,‘晋书㊃乐志上“: 其辞既古,莫能晓其句度㊂ 唐皇甫湜‘答李生第二书“: 书字未识偏傍,高谈稷契;读书未知句度,下视服郑㊂ 则度之于殳,犹度之于逗也㊂由此再返观‘方言“所载在宋㊁魏之间对连枷的两种不同称谓 摄殳 和 度 , 摄殳 亦可简称为 殳 ,也就不难得出结论, 度 就是 殳 的方言记音字㊂由于对这一问题并不明了,清代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王引之在‘经义述闻“第八‘周官“上 鞭度 条引郑注 必执鞭度,以威正人众也㊂度,谓殳也,因刻丈尺耳 ㊂并加按语解释说: 云 因刻丈尺 者,以上文云 以量度成贾而征儥 ,故并及之,其实鞭度但供挞戮㊂ 显然这只是一种泥于字形㊁强作解释的穿凿说法罢了㊂四㊁通过转语词系联法检视对‘方言“中民族语成分的判别工作㊀㊀由于‘方言“一书中记录的语词很多都属于借字记音的情况,书写形式与源词往往割裂严重,这直接增加了对它们进行考释溯源的难度㊂随着今天学界研究视野的不断拓伸,从民族语角度与‘方言“所载进行对比系联工作,进而寻找线索的热度不断增加㊂相较于今天理解的 方言 专指同种语言的地方变体,在扬雄时代,人们对于 方言 的理解界定并没有达到今天的科学㊁细化程度,其实际所指更接近于所谓的异方之语,或简称 异语 ,即不论汉语还是少数民族语乃至一些外国语言都可能包罗其中㊂就‘方言“一书的情况而言,鲁国尧先生在‘ 方言 的涵义“一文中,有过详细讨论并认为: ‘方言“所搜罗的 方言 ,都是异方57 从转语词角度看‘方言“中的民族语判定问题 兼谈平行互证法的运用之语,自然不论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都在采集之列㊂ 并转引张清常先生的观点 扬雄‘方言“里面,东齐青徐方言包括夷语,南楚方言包括蛮语,西秦方言包括氐羌语,秦晋北方言包括狄语,燕代朝鲜归为一起更不必说 ㊂[9](P126-136)这就意味着我们在面临这些材料时,不得不兼而考虑汉语原生词与民族语的鉴别区分问题㊂不少学者在这一方面作了许多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样也不乏失误和争议之处㊂目前来看,这仍然是一项颇具挑战性的课题,稍有疏忽,就可能会出现误判㊂因而,在处理‘方言“中所记录的词语与今天的民族语对比联系,即古汉语与民族语的关系词研究时,还是需要格外的谨慎㊂所谓关系词,是指两种语言之间词义相同或相关,语音上有一定对应关系的词㊂理论上看,作为 关系词 所涉及的两方,它们的角色要么是借用一方,要么就是被借用一方,因而这种关系也就存在着两种可能的方向㊂如果某一 关系词 能够被证明其原本就是一方所固有的,那么毫无疑问它所蕴含的关系方向也就可以得到明确了㊂判断某一关系词是否为汉语固有词,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结合历史文献的音义考察㊂假设认定某关系词系汉语对民族语的借用,这种关系也就意味着该词语形式在民族语中出现得比汉语早,即并非汉语固有词㊂对于这种观点直接证实是存在极大困难的,因为民族语的历史文献十分匮乏㊂但相反我们拥有海量的汉语历史文献,因而可以进行反向证伪,即通过汉语研究的多渠道证明该词为汉语固有词㊂这是因为语言之间借用关系的一个主要形式是语词的借用,一般而言这种借用都是一种零散地㊁非体系性地借用㊂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考察相应语言内部目标关系词是否在早期就存在音转关系乃至同源[10]的规模序列,来对该词的来源进行初步判断㊂关于这个问题,可以试结合一些具体研究的实例进行说明㊂从同源词角度检视‘方言“中民族语成分的判别工作,我们已付诸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实践,如‘方言“卷四中的,我们通过证明 幡 与它的同源关系,认定是汉语固有词,并不能反映江东方言对山越语的沾染借用㊂[11](P175-186)至于从记音词的角度来检视‘方言“中民族语成分的判别工作,[12]我们也试举一例:揞㊁揜㊁错㊁摩,藏也㊂荆楚曰揞,吴扬曰揜,周秦曰错,陈之东鄙曰摩㊂(卷六/43)‘广雅㊃释诂“: 摩,藏也㊂ 王念孙‘疏证“: ‘考工记㊃弓人“: 强者在内而摩其筋㊂ 郑注云: 摩,犹隐也㊂ 隐,亦藏也㊂ 谢荣娥(2016)[13](P84-89)以此条 摩 之言 藏 乃表 收藏 ,且取今天的独龙语㊁拉祜语㊁彝语等民族语对照,认为其是扬雄记录的民族语词㊂我们并不认同此说:其一,‘方言“此条之 藏 显然是表隐藏,在意义上与所谓 收藏 并不能严格地对应,在比附上存在着较大风险;其二,通过论证,能够从汉语原生词汇的角度出发给予表 摩 之隐藏义以合理解释㊂‘周礼㊃考工记“ 强者在内而摩其筋 目前来看是我们能够仅见的零星文献用例,正如前面所谈到的,单纯的记音字,在具体文献中能找到的用例往往十分受限,很可能属于一种用字假借的情况㊂表隐藏之 摩 恐是与 微 之方言音转㊂‘说文㊃彳部“: 微,隐行也㊂ 段玉裁注: (‘左传㊃哀公十六年“文杜预注与‘尔雅㊃释诂“)皆言隐不言行㊂ ‘左传㊃哀公十六年“: 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㊂ 杜预注:67北京社会科学㊀2021年第4期隐匿也㊂ ‘左传㊃襄公十九年“: 崔杼微逆光㊂ 洪亮吉诂引服虔云: 微,隐匿也㊂ 摩㊁微古音同在明纽,韵部歌微旁转㊂而摩㊁靡古音同属明母歌部㊂‘史记㊃苏秦列传“: 以出揣摩㊂ 司马贞‘索隐“: 邹诞本作靡,靡读亦为摩㊂ 又‘山海经㊃西山经“: 臭如蘼芜㊂ 蘼芜 ,‘文选㊃南都赋“李善注引作 薇芜 ㊂则摩之与微,犹蘼之薇也㊂由此,在语义准确对应的前提下, 摩 微 之间音转关系的成立可以得到有效的平行证据支撑㊂这意味着表 隐藏 义之 摩 恐怕仍宜被视为汉语固有词,那么基于其为民族语认识的一系列比附和推断自然也就靠不住了㊂五㊁结㊀语㊀㊀最后,我们依然需要重申的是,在古汉语与民族语关系词的对比工作中,尤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㊂其一,转语关系的充分考察㊂应借助平行互证方法充分考虑目标关系词在相应语言中的转语关系成立的可能,其核心诉求是要判断该目标词在相应语言中是否为固有词的问题㊂尤其对于借助同源词视角来说,对目标词同源关系考察得越全面,也就越有利于提高结论的可靠性,包括帮助我们排除一些个别的㊁偶然的非本质联系,进而为我们对具体关系词来源的判断提供更坚实的支撑㊂其二,意义的必要对应㊂如果双方意义的对比无法做到相对可靠,那么那种语音关系上的对应显然也就不具备太多可信度,而更多的只是一种偶然相关罢了㊂这是因为 人类的音节结构㊁语音形式总是有限的,而各语言的词汇是极为丰富的㊂以丰富的词汇与有限的音节相对比,即使是两种根本不同的语言,要找出词汇上的对应关系,这并不困难,因为语音形式少则相同之处必然多㊂所以必须要调查研究乃至制定严格的对比规则 ㊂[14](P76)注释:[1]甚至于有学者把转语当作同源词的代名词,如朱星(1983): 转语即词源学中讲的转化Derivation,所以转语即转化的语词㊂更具体些说,是声音转化的语词㊂ 参见朱星.论转语与词源学[J].河北大学学报,1983(4).[2]对于这种情况的判断,我们认为可以依赖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借助大量可信的书证,二则可以‘尔雅“‘说文“等以纂集故训的字书收录为据㊂如黄侃论‘尔雅“之名义即曾谓: 一可知‘尔雅“为诸夏之公言,二可知‘尔雅“皆经典之常语,三可知‘尔雅“为训诂之正义㊂ 参见黄侃.黄侃论学杂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孙雍长.训诂原理[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4]彭慧.试论汉语音转用字的平行系列性特征[J].汉语史研究集刊,2006(1).[5]郭锡良先生认为汉语同源词的产生 同汉语的构词法有密切的联系 ㊂参见郭锡良.汉语的同源词和构词法[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6]孟蓬生.上古汉语同源词语音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我们所说的 形式较为统一 指的是古代辞书中记录某一词义的字形与处在使用状态的相应字形(也就是具体文献所用的汉字字形)能够保持一致且趋于稳定㊂[8]从词义引申的角度看,如不是该词的固有词义,那么这种临时记录的意义一般在该词的词义引申序列中也会显得十分突兀,很难找到妥当的位置㊂[9]鲁国尧. 方言 的涵义[J].语言教学与研究,77从转语词角度看‘方言“中的民族语判定问题 兼谈平行互证法的运用。

最新马建忠“善译”翻译观

最新马建忠“善译”翻译观

19世纪末马建忠基于比较语言学提出了不同于中国传统翻译观的“善译”翻译理论。

但是没有得到当局和当时中国知识界的重视,然而马氏的翻译观点已涵盖等效翻译理论的全部内容,并与语用翻译有相通之处。

本文拟从语用语言等效、社交语用等效角度,探讨马建忠“善译”翻译观的实用性。

[关键词]:善译等效翻译语用翻译一、马建忠“善译”翻译观马建忠(1845—1900),字眉叔,江苏丹徒(今镇江)人,于1898年出版中国第一部用西方语法理论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古代汉语的语法著作《马氏文通》,对中国语言学史做出了开创性贡献,成为积极借助西方语言学来阐释汉语语法的中国首批语言学家中的第一人。

他1894年写的《拟设翻译书院议》明确指出了翻译对中国反抗外国欺侮,并最后战胜外敌的重大意义和创设翻译书院、展开翻译活动、培养翻译人才的紧迫性。

在该文中,他提出了自己的“善译”翻译观:“夫译之为事难矣,译之将奈何?其平日冥心钩考,必先将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之文字,深嗜笃好,字栉句比,以考彼此文字孳生之源,同异之故。

所有相当之实义,委曲推究,务审其音声之高下,析其字句之繁简,尽其文体之变态,及其义理精深奥折之所由然。

夫如是,则一书到手,经营反覆,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

振笔而书,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是则为善译也已。

”这段话的义蕴相当丰富全面,涉及语义学、语用学、文法学、修辞学,以至进入了文化研究的领域。

他看来:翻译是很难的事情,我们应该怎么翻译呢?平时在翻译训练中就应该培养自己对两种语言的浓厚兴趣,用心思考,一定要先将所要翻译的语言和用来翻译的语言进行仔细的研究和比较,以考察两种语言文字产生的渊源,领悟两种语言相同或相异的缘由。

对两种语言相当的意义应加以反复推敲,务必探究其语调的高低,分析其字句的繁简,弄清其文体的变异,了解其内涵细微差异的由来。

颜色词“白”的英汉认知语义差异与翻译

颜色词“白”的英汉认知语义差异与翻译

一一一一一一一翻译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梁书颜色词“白”的英汉认知语义差异与翻译李春燕(山东协和学院国际学院,山东济南250109)摘要:根据语义学的隐喻和转喻理论,英汉语中颜色词“白”的源域均属“颜色域”,其词汇意义基本一致,但因英汉民族的生活环境以及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经验不同,源域经隐喻和转喻投射到不同的目标域形成的隐喻和转喻意义不仅具有共性更具有个性,有些个性造成英汉语颜色词“白”语义差异甚大,在英汉跨文化交流中就需要根据各国语言文化背景以直译、直译加注、意译、不同颜色词转换翻译、音译等不同策略对颜色词“白”进行英汉互译,以期促进英语教学和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颜色词;白;认知语义差异;翻译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6)22-0111-02英汉语颜色词认知语义上的差异与人类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经验密切相关。

学者Jameson.K.A.认为:人类对颜色的认知既受人类共同的神经生理机制、认知机制的影响,又受特定文化背景的影响[1]。

语义学的隐喻(metaphor)和转喻(metonymy)理论是指人们根据经验和理解将新认识的抽象概念与已知事物联系,即将源域投射到目标域来表达新概念[2]。

隐喻和转喻作为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是经验和理解的结果,所以同一个词在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中投射的目标域会有不同,即使投射到相同的目标域语义也会产生差异。

本文拟以颜色词“白”为例,以语义学的隐喻和转喻为理据分析英汉语颜色词的语义共性和个性,探索词汇语义差异对英汉跨文化交流中翻译的影响,以期对英语教学和英汉互译有些许助益。

1英汉语中颜色词“白”的认知语义对比《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中“白”的基本释义为:像霜或雪的颜色,是物体被日光或与日光相似的光线照射,各种波长的光都被反射时呈现的颜色(跟“黑”相对)[3]。

《朗文当代英语辞典》对“白”的一个基本释义是:指牛奶、盐、雪的颜色[4]。

《汉语大词典》辨误二则

《汉语大词典》辨误二则

《汉语大词典》辨误二则作者:朱成华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5期[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1JK0279);秦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科研项目(项目编号:QDYB1104);渭南师范学院重点科研计划项目(项目编号:07YKZ023)。

摘要:从事专书《盐铁论》研究中,时常翻阅各类字典辞书,而《汉语大词典》是最常查阅的一种,因为它是我国迄今为止最权威且收词最多的大一部大型语文工具书。

今发现该词典在解释“玄准”词条时存有谬误,从其书证又引而发现另一词条“戴肩”之误,故一同稍作辨正,以祈专家读者指正。

关键词:《汉语大词典》;《盐铁论》;“玄准”;《论衡》;“戴肩”作者简介:朱成华,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师,秦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上古汉语研究及《盐铁论》《史记》研究。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5-0151-01一、“玄准”《盐铁论》(下文简称《盐》)是西汉桓宽据著名盐铁会议“议文”整理并“推衍”而成的一部不朽之作[1],其详细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朝野两派对有关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平准、均输、铸币等经济政策,以及屯田戍边、对匈奴和战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辩论情形,展现了西汉中期的社会面貌。

从语言角度看,《盐》书鲜活地保存着西汉时期的口语语料,其词汇明显地呈现西汉时代独有的特色,除了继承上古词汇,其本身也产生不少新词新义。

而对于《盐》书中的词汇,我国迄今为止最权威的大型辞书《汉语大词典》[2](下文简称《大词典》)给予了很大程度地收录。

因从事专书《盐》书研究,时常翻检《大词典》,今拾得《大词典》词条注解存误一条,即“玄准”一词。

《大词典》第二卷收有“玄准”一词,仅一个义项,即“高鼻子”,其独引汉桓宽《盐铁论·道虚》文为书证:“见一士焉,深目玄准,雁颈而鸢肩。

”[2]314按:经查考西汉桓宽《盐》一书,其共有六十篇,但未见有《道虚》篇,此一误也;另,整部《盐》书中也未见有“见一士焉,深目玄准,雁颈而鸢肩”这样的文句,故此又一误也。

从模糊语言学角度分析中西方颜色词“白”语意的异同及文化内涵

从模糊语言学角度分析中西方颜色词“白”语意的异同及文化内涵

从模糊语言学角度分析中西方颜色词“白”语意的异同及文化内涵79从模糊语言学角度分析中西方颜色词“白”语意的异同及文化内涵倪莎莎(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136)摘要:颜色词本身可被看作是一个模糊的集合,它通常被定义为“无色”的光,即光谱中包含所有颜色的光。

可是,“白”的概念其实在不同文化中被赋予的文化内涵和语意则不尽相同。

本文以模糊语言学为研究视角,通过分析其具体使用方法的不同,从而展现其语意差异,进而发现其反映的不同文化内涵。

关键词:白模糊语言学语意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H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 (2017) 13-0079-01一、颜色词“白”使用的异同之处首先,我们必须确认的一点就是,白色本身其实是一个泛化以及模糊的概念,它可以指人们认知中所有白色的事物,在这一点上,中西方存在着很多相同之处,都将“白”的概念泛化和模糊到具体事物的表达之中,例如白酒(white wine)、白雪(white snow)、白领(white snow),在一个人生病时,我们往往会说他面色惨白,在英语中也有相应的表达“whits about in the gills”,即形容人由于生病或者受到惊吓而脸色发白的样子。

甚至,将“白”的概念进一步模糊,使其表达的范围扩大,从而描述新的事实或者事物,例如“白色污染(white pollution)”以及“白色 恐怖(white terror)”等,而在这种情况下,“白”已经不再是颜色词,它的意义得到了扩展和延伸。

然而,在具体情况下,中西方文化中的“白”所表示的语意却又存在不同之处。

在中国,对于白的应用比较泛化,例如白菜,只是对于其大体颜色的描写,这是通过一个模糊的概念从而对事物进行命名。

而同样一个词,西方则有具体的称呼,即“Chinese cabbage”。

甚至,我们认为人上了年纪之后,头发是变“白”,可是在西方人眼中,则是变“灰(grey)”,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一方面是颜色集合中,不同颜色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不同文化中的参看角度不同,而产生的这种认知差异。

白马语语音的内部差异研究

白马语语音的内部差异研究

对其进行 比较 , 探 究 了白马语 两大方言之间的语 音差异, 对进一步研 究 白马语 的创新演 变大有裨 益。
关键词 : 白马语 ; 语音 ; 差异
中图 分 类 号 : H1 7 2 . 1 文献 标 志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8 — 9 0 2 0 ( 2 0 1 3 ) 0 3 — 0 6 5 — 0 3
陇南白马语中舌叶部位的复辅与舌尖后的浊音很相近所以我们把他归为同一音位除此之外其余与平武白马语都相同他们都是是由浊塞音和浊塞擦音与同部位的鼻音构成的复辅音所不同的是陇南白马语的双辅音在发音是两个辅音程度相同而平武白马语中的双辅音前一个辅音发音比后辅音较轻
第1 8 卷 第3 期( 2 0 1 3 )
甘 音离 I 午 才 巨
白马语语 音的 内部差异研究
魏 琳
(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 甘肃成县 7 4 2 5 0 0 )
摘 要: 按语 音的 内部 差异 划分,白马语可分为 两大方言 即陇 南、 平武两片。陇南 白马语以甘肃文县铁楼 民
族 乡的语音为代表, 四川平武的 白马语以平武 白马民族 乡的语音为代表。 立足于对这两个方言区调 查的基础上
四川 平 武一 带 和甘 肃 陇南 的 白马语 差 异 比较 大 , 通
音 方法 的辅 音 .四川 平武 白马语 有 9个 发音 部位 和 l 2种 发音 方法 。
Hale Waihona Puke 常 情况 下都 可 以进行 交 流 , 基 本能 听懂 , 但也 有 时会 出现交 流 困难 的情况 . 所 以我们 认 为 , 平 武 白马语 和 陇 南 白马语 属 于 白马语 的两 个 方 言 . 下 面对 其 语 音
1 . 陇南 文县 白马语 有 3 4个单 辅 音声 母 ,四川 平武 白马语 有 4 0个单 辅 音声母 。

马来西亚华语与汉语同义异形词对比研究

马来西亚华语与汉语同义异形词对比研究

马来西亚华语与汉语同义异形词对比研究马来西亚华语是汉语的海外分支,语言架构与汉语大致相同但却有着自身特色。

作者以观察语用、搜集语料、面访驻广州马来西亚留学生等方式,对“厉害”“书记”“土豆”三组词语做出客观分析,希望把两国词语异同比较研究引向深入,为汉语国际教育提供帮助。

标签:马来西亚华语汉语同义异形词调查研究法一、引言“马中同形异义词”是指在马来西亚华语中,汉语发音与汉字字形完全相同(同音同形),但其语义却存在不同程度差異的词语。

该同形异义词主要由三种类型组成:词的义位增多(词义增多);词的义位减少(词义减少);词的使用方法改变,出现词义不同状况,与使用者与不存在任何关系,或者即使察觉到了,也会在用词时刻意作出区分,用其他词来代替(词义转移或不同)。

笔者在中国学习六年,期间发现,马来西亚学生在与自己同胞见面时均可用华语畅所欲言;但在与中国师生朋友交谈时,他们的汉语言表达能力,甚至心理状态却均产生了变化。

鉴于此,本文通过实地考察方式,访问了10位广州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在读(2017)马来西亚留学生,发现受访者在学习(说)汉语时,个人表现与情况均大不相同。

其中5名受访者表示自己在学习汉语时曾遇到或多或少的瓶颈,尤以马中异形同义词、马中同形异义词、华语特有(色)词三者情况较为突出。

此外,有3名受访者表示由于华汉语词汇用语的差异,会出现尽可能避免与中国人交流的情况,导致他们初到异域就加入了“马来西亚留学生圈”行列。

我们认为,同形异义词是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一个较为突出的原因,深入探讨、分析马中同形异义词,不但能使马来西亚留学生在学习、使用汉语时发现二者差异,更能让他们在汉语书写与交流时,增强汉语表达能力与自信。

二、基本状况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简称《现汉》)为例,本文研究的三组词语(“厉害”“书记”“土豆”)分别属于词义增多、词义减少、词义转移或不同的马中同形异义词。

我们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共112份,其中包括实地调查时使用网络平台作答的10份问卷,对象为10位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在该(2017)马来西亚留学生。

《蒙汉涉“羊”熟语文化特性对比研究》范文

《蒙汉涉“羊”熟语文化特性对比研究》范文

《蒙汉涉“羊”熟语文化特性对比研究》篇一一、引言中国和蒙古国作为邻近的国家,自古以来在文化、经济和人民生活等方面有着密切的交流。

其中,熟语作为文化和语言的精髓,反映了两个民族的生活习俗、价值观念和智慧。

在蒙古语和汉语中,都有大量与“羊”相关的熟语,这些熟语不仅是语言的瑰宝,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本文将对蒙汉涉“羊”熟语的文化特性进行对比研究,以揭示其共性和差异。

二、蒙汉涉“羊”熟语的共性1. 自然环境的共同影响蒙古和中国北方地区均为草原地带,羊作为重要的畜牧业资源,在两个民族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因此,无论是蒙古语还是汉语,都有大量与羊相关的熟语。

这些熟语反映了两个民族对羊的依赖和对其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的认识。

2. 相似的生活习俗和价值观念在两个民族的生活习俗和价值观念中,羊都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

例如,蒙古族和汉族都有关于“羊”的吉祥、美好的寓意。

这些共性使得蒙汉涉“羊”熟语在表达方式和意义上具有相似性。

三、蒙汉涉“羊”熟语的差异1. 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蒙古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言系,因此,在表达与羊相关的熟语时,两国的语言表达方式存在较大差异。

蒙古语的表达方式更加直接、简洁,而汉语则更加丰富、细腻。

这种差异使得蒙汉涉“羊”熟语在表达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2. 文化内涵的差异尽管蒙汉涉“羊”熟语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相似的文化内涵,但由于历史、地理、宗教等因素的影响,两国的文化内涵仍存在差异。

例如,蒙古族将羊视为勇敢、坚韧的象征,而汉族则更注重羊的温顺、善良的品质。

这些差异使得蒙汉涉“羊”熟语在文化内涵上具有独特性。

四、蒙汉涉“羊”熟语的文化特性分析1. 蒙古族熟语的文化特性蒙古族熟语多以草原生活为背景,表达了牧民对羊的依赖和感激之情。

此外,蒙古族熟语中还包含了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元素,如勇敢、坚韧、团结等。

这些特性使得蒙古族涉“羊”熟语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2. 汉族熟语的文化特性汉族熟语则更加注重对羊的温情描绘和象征意义的挖掘。

汉语马”词群的语义转移及其内部语义关系

汉语马”词群的语义转移及其内部语义关系

汉语马”词群的语义转移及其内部语义关系作者:王琼周梅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8期王琼,周梅(云南昭通学院,云南昭通 657000)摘要:汉语词群是词汇学中的重点,本文试从汉语“马”词群的语义分析、语义转移和语义内部关系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深化我们对“马”词群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欣赏汉语“马”词群文化,并提高运用能力。

关键词:“马”词群;语义转移;语义关系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8-0217-02“马”是汉语中的使用最早、使用频率很高的字之一。

许慎《说文解字》:“怒也,武也,象马头髦尾四足之形,凡马之属皆从马。

”从甲骨文的“ ”、金文“ ”、大篆“ ”到小篆的“ ”都是描摹马形状,故“马”是象形字。

随着历史的演进,文化的延续,马字也不再仅仅是一个独体象形字,慢慢形成了一个构字部件和构词语素,并由单义项马演变成了多义项马,这就构成了“马”词群。

一、“马”词群的语义分析语义是数据所对应的现实世界中的事物所代表的概念的含义,以及这些含义之间的关系,是数据在某个领域上的解释和逻辑表示。

对“马”词群进行语义分析,能更好解读马从单义到多义的变化,进一步展示汉语的魅力和汉文化的源远流长。

1.马:名词,哺乳动物,颈上有鬃,尾生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东西。

儿马,公马;骒,母马;驹,小马;骠,黄色的马;骝,黑鬃黑尾的红色马;骢,青白相间的马;驽,跑不快的马。

马作为哺乳动物种类很多,因此在汉语中产生了很多与马有关的词,用来形容各式各样的马。

2.马:形容词,大、长。

马蜂:大黄蜂;马勺:木制的大勺;马蛭:大水蛭;马鸡:体形较大的一类鸟;马脸:长形的脸面。

马作为“大”义项是马形体较大的引申,已经看不出其直接联系了。

3.马:姓。

马援、马融、马良、马超、马致远、马云。

关于马姓,一说出自嬴姓,始祖赵奢被赵惠文王封为马服,称马服君,其子孙以“马服”为姓氏,后省“服”,遂姓马。

从阿美语词汇的直译看阿美族的传统文化

从阿美语词汇的直译看阿美族的传统文化

从阿美语词汇的直译看阿美族的传统文化
姜莉芳
【期刊名称】《民族翻译》
【年(卷),期】2009(000)001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察文化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阿美语词汇直译的考察,我们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原阿美族的传统生活方式,重现其传统社会风貌。

【总页数】4页(P52-55)
【作者】姜莉芳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289
【相关文献】
1.从流行语定义的嬗变看流行语对现代汉语词汇、语法系统的渗透 [J], 邱雪玫;姜莹
2.从二语心理词汇的组织看词汇学习策略 [J], 谭立重
3.从词汇比较看白马语内部的方言差异——兼论语言身份识别的方法 [J], 孙宏开
4.语心理词汇角度看语篇意识对词汇教学的重要性 [J], 王晋
5.从布依语纺织词汇的演变看布依族纺织文化的发展
——基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视角 [J], 王封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词汇语料的白马藏语语音分析研究

基于词汇语料的白马藏语语音分析研究

基于词汇语料的白马藏语语音分析研究祁坤钰;杨士宏【期刊名称】《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3【摘要】采用语料库方法,构建了一个具有4500余条词的白马藏语语音库,并做了规范的音标标注。

该库涵盖了《藏语方言调查表》91%的词汇,包含了白马藏语固有的语音和词汇特征,完全能够代表白马藏语普遍的语言现象。

依据语音库标注信息,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两方面对白马藏语声母和韵母的音位系统进行了统计分析,获得了详细的白马藏语音系数据。

同时,按发音方法归纳了声母与韵母的组合规律及其分布特征,总结了白马藏语语音与藏语书面语的对应关系,为今后的白马藏语研究提供了详实的数据和新的研究思路。

%A speech database of Baima Tibetan has been constructed by applying corpus-based method. It con-tains more than 4,500 words with standard phonetic symbols, which covers 91%vocabulary of Survey of Tibetan Dialects, so it fully illustates phonetic and lexical features of Baima Tibetan and exhibits the common linguistic phenomenon of it. Based on the speech database,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phonological system of Baima Tibet-an has been done in the aspects of place of articulation and manner of articulation of consonants and vowels, which enable us to access to the detailed Baima Tibetan phonological data. Meanwhile, according to manner of articulation, the combination law of consonants and vowels as well as their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have been concluded, and the correspondence of spokenand written Baima Tibetan has been summarized, which offers data and new ideas for the further sudies of Baima Tibetan.【总页数】9页(P111-118,126)【作者】祁坤钰;杨士宏【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中国民族信息研究院;《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甘肃兰州73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1.43【相关文献】1.论白马藏语词汇的一般特点 [J], 李瑞智;魏琳2.甘肃陇南白马藏语的语音特点 [J], 魏琳3.基于语料库的藏语语音合成单元选择算法 [J], 才让卓玛;才智杰4.论藏语白马方言的语音特点 [J], 久西杰5.常熟方言特色词汇浅析——基于对大量常熟方言语音语料的处理 [J], 范程达;霍仪婷;姚小凡;朱鑫怡;范临枫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马语是藏语的一个方言或土语吗?

白马语是藏语的一个方言或土语吗?

白马语是藏语的一个方言或土语吗?
孙宏开
【期刊名称】《语言科学》
【年(卷),期】2003(002)001
【摘要】白马语分布在四川省的平武、九寨沟、松潘等县和甘肃省的文县,使用人口1-1.2万.作者对白马语多次进行实地调查,认为白马语虽然有不少与藏语相同的特点,但与藏语各方言比较表明,它与藏语的远近关系已经远远超出中国境内藏语3大方言之间的差异程度,应该认为是一个不同于藏语但属于藏语支的独立语言.但张济川和黄布凡都发表文章,认为白马语和藏语的特点基本相同,特别是它们的词汇,应该是藏语的一个方言,他们都认为白马语应属于藏语康方言.本文提出了一些新的证据,讨论白马语的归属问题.同时结合中国多民族、多语言的实际情况,对如何区分语言和方言的界限、语言的底层问题等发表个人的一些看法.
【总页数】11页(P65-75)
【作者】孙宏开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北京,10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214
【相关文献】
1.渝东南酉水流域方言土语中的某些古音及其区域色彩研究——以"瓦乡话"、汉语方言、土家语、苗语等为例 [J], 白俊奎
2.黔南苗语方言、次方言及其土语的使用与分布——兼谈与苗族服饰类型的对应特点 [J], 吴正彪;杨龙娇
3.迪庆藏语是康巴藏语中的"一个"次方言吗 [J], 铃木博之
4.论藏语白马方言的语音特点 [J], 久西杰
5.维吾尔语库车土语中的汉语方言借词研究 [J], 依斯马依力·艾肯木;马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语法”关照下汉外词汇比较

“大语法”关照下汉外词汇比较

“大语法”关照下汉外词汇比较作者:***来源:《辞书研究》2024年第01期本文原为作者在“第14届全国汉语词汇学学术研讨会”(2023.9.16—17,上海)上的讲稿,应邀约并做补充整理后发表。

摘要汉语“大语法”超越主谓结构,以对话为基础,以对言格式为主干。

韵律和词汇都是大语法的有机组成部分。

词汇的汉外比较有利于真切认识汉语的词汇特色和构造运作之道。

与英语相比较,逻辑要素在汉语里的习惯表达倾向于成对的语词,这一比较更能揭示汉语大语法“对言对思”的特性。

“语义的不确定性”是语言的正常特性,符合语言交际和语言演化的一般规律。

从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不确定性”出发,确立汉语词汇和语法共同的“名动包含”的格局,这就开启了把名词和动词视为“对等项”的可能,为汉语大语法超越主谓结构创造了学理条件。

确立汉语“名动包含”格局还有助于我们从汉语出发反观印欧语,从而加深人们对人类语言本质的认识。

关键词大语法词汇汉外比较对言格式语义不确定性名动包含一、大语法1. 什么是汉语“大语法”汉语“大语法”讲的是汉语构造与运作之道(the way of Chines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按照沈家煊(2016)和(2019a),它可以归纳为:以对话互动为根本,以对言格式(而不是主谓结构)为主干,字词句篇贯通,音形义用一体,传情达意不二,历时共时交织。

“大语法”也叫“对言语法”。

2. 为什么要有大语法的观念一则,诚如启功先生(1997)所言,印欧语的葛郎玛这只小竹圈套不住汉语现象这只大熊猫;一则,下面将说明,大语法的观念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人类语言本质的认识。

3. 韵律和词汇都是大语法的组成部分韵律是大语法的组成部分,所谓“韵律语法”,在汉语里它不是韵律和语法的交界面(interface),而是大语法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详见沈家煊(2017a)《汉语“大语法”包含韵律》一文的论证。

词汇(词法和词义)也是大语法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 8 卷第4 期( 2 0 1 3 )
寸 啸高. 午 拒
从词 汇 比较看 白马语 内部的方 言差异
兼论 语言身份识别 的方法
孙 宏 开
( 中国社会 科 学 院 民族学 与人 类学 研究 所 , 北 京 1 0 0 7 3 2 )
摘 要: 白马人的语 言地位一 直存在 争议 。本文 以白马语词汇差异为切入点 , 通过 比较研 究, 较详细地揭示
的一个 独 立 的语 言 。但 是 这一 学术 观点 受 到部分 学
差 异 。( 见该 书 第 1 7页 ) ”
该 书还 说 ,将 在方 言土语 一 章全 面讨论 三个 地
区 白马语 的异 同情 况 。但是 这一 部分重 要 内容后 来
者 的质疑 。 后来 . 1 9 8 8年 .为 了与 日本 学 者合 作 研究 清 乾
了白马语各 方言土语 差异的状况 , 并以此为依 据 , 讨论 了白马语 划分方言土语在 词汇上的主要依据 , 并对 白马 语 方言土语 的历 史层次进行 了初步 的分析 。语 言地位 的确认在 国 内外有很 大的差异 , 文章根据 白马语的方言 划分 的讨论 , 主张应该将 社会 历史、 政治与语 言结构差异相 结合 的方法来进行语 言身份 的识别。文章还联 系到
被 责 编删节 了 。我们认 为 白马语 的 内部 差异 是必 需 向读者 交代 的 ,这 表 明 白马 语 内部分化 的时间 已经
有 很 长 一 段 历 史 了 。这 就 是 本 文 撰 写 的 动 机 。
隆时期 记 录 的一份 白马语 资料 ( 该 资料属 于 1 0多种
《 西番译语》 ①中的 一 种 , 记 录 的是 平 武 一 带 的 白 马
我 首 先 到达 第 一个 点 平 武 王 坝楚 区 白马 乡 的时 候 ,
们合 作完 成 了新发现 语 言研究 丛书 之一 《 白马语研 究》 ③ 在北 京 出版 。那 本 书 因为 篇 幅 限制 ( 只 允许 写
2 5万 字 , 实际上 该 书 已经 达到 了 3 0万字 ) , 因 此原
第二年 , 又 到 阿坝 州 的 九寨 沟 县 ( 当时 称 南坪 县 ) 和
甘 肃 省文 县 . 记 录并 了解 了那一 带 的藏语 和 白马语 。 回京 后 将所 得 资 料 与藏 语 、 羌 语 以及 周边 其 他 语 言 进 行 了认 真 的 比较研 究 , 得 出 白马 语 是 属 于藏 语 支
马 语 比较 接 近 ,而 与甘 肃文县 一带 的 白马语差 异较 大。 初 步的 印象是前 者是 土语 的差 异 , 后 者是 方言 的
就 认认 真真 地记 录 了一 份语 言材 料 , 包括 3 0 0 0多个 常用词 . 在 此 基础 上 , 整 理 了语 音 系 统 ; 后 来 又记 : 录 了大量 的句 子 和一些 长 篇故 事 . 并整 理 出一套 语法 。
白马语 作 为藏缅语 族藏 语 支 的一 种语 言 ,总体 来 说 内部相 同 的特点 要 比差 异 多 。我 们从 同源词 的 数量 和语音 状况 大体 可 以清楚 地看 到 。下 面列 出两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5 — 2 2
作者简 介 : 孙宏开( 1 9 3 4 一) , 男, 江苏张家港人 , 研究员 。研究方 向: 少数 民族语言 。

第 l 8卷第 4 期( 2 0 1 3 )
孙宏 开: 从词汇比较看 白马语 内部的方言差异
类 白马语 内部 基本 一致 的词 。
从 语音 分析 , 有 以下几 个特 点 :
第一类 : 4 0个语 音 基本 上相 同 的词 :
汉叉 太 阳 来自第一, 白马语 有 四套塞 擦音 。 而且 这 四套 塞擦音 在各方 言 土语 中都 是一 致 的 , 如“ 力气 ” 、 “ 月亮 ” 、 “ 初


引 言
工作 的俄 罗斯学 者齐 卡佳 也参 加进来 。她 详细 记 录
了九寨 沟县 的 白马语 和文 县 铁楼 一 带 的 白马 语 , 我
2 O世纪 7 O年代 后 期 , 粉碎 “ 四人 帮 ” 以后 , 1 9 7 8 年秋 , 应 四J I l 省 民委 的邀 请 . 我参 加 了 白马人 的 民族 识 别 工作 . 语 言识 别 是 民族 识 别 中重 要 的一 环 。 : j 芏
二、 白马语 内部 的 同源词
《 白马译语 研 究》 c 日本 出版 。
再后 来 。 在 中 国社 会 科 学 院和 国家 社会 科 学 基 金 的 支持 下 , 2 0世 纪 9 0年 代 开 始 , 我做《 中 国新 发 现语 言调 查研 究丛 书 》 的工作 , 白马语作 为 新发 现 语 言 之一 列 入调 查 研 究计 划 。 此 时在 荷 兰 亚 洲研 究 院
语) . 我 又深 入 白马人 地 区 。 更 加 仔 细 地 调查 研 究 了 白 马语 , 核 对 了清代 那 份 白马语 资料 , 在 日本 完成 了
本 文所 用 的词 汇材 料 , 基 本上 来源 于《 白马语 研 究 》后 面 的词汇 附录 。其 中平武 县 的资料是 我记 录 的, 其 他两个 点 的资料 是齐 卡佳 记录 的。特 此说 明 。
国 际上 语 言 沟通 度 区分 语 言和 方 言 界 限 的 方 法 , 讨 论 了那 种 方 法 的 缺 陷 和 不合 理 性 。
关键词 : 白马人 ; 词 汇比较 ; 方言差异 ; 语言 身份识别方法
中 图分 类 号 :H1 7 2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1 0 0 8 — 9 0 2 0 ( 2 0 1 3 ) 0 4 - 0 0 5 - 0 6
计划 有 “ 白马语 的 内部差 异” 一 章就 割爱 了 。但 是 由 于 当时 我 们 已 经 初 步 比较 研 究 了 白 马语 的方 言 资 料, 在该 书第一 章 的概况 部分 , 将我 们初 步研究 的结 论 已经表 达 出来 了 : “ 平 武一带 的语 言与 九寨 沟的 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