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与证明教案
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选修2-2 同步备课-第1章 推理与证明学案第1节归纳与类比
![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选修2-2 同步备课-第1章 推理与证明学案第1节归纳与类比](https://img.taocdn.com/s3/m/6a4ec02a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e5.png)
§1归纳与类比1.1 归纳推理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了解归纳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推理进行简单的推理.(重点)2.了解归纳推理在数学发展中的作用.(难点) 1.通过归纳推理概念的学习,体现了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2.通过归纳推理的应用的学习,体现了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1.归纳推理的定义根据一类事物中部分事物具有某种属性,推断该类事物中每一个事物都有这种属性,这种推理方式称为归纳推理.2.归纳推理的特征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思考:由归纳推理得到的结论一定是正确的吗?[提示]不一定正确.因为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其结论还需要证明其正确性.1.下列关于归纳推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①归纳推理是由一般到一般的推理过程;②归纳推理是一种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③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具有或然性,不一定正确;④归纳推理具有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功能.A.①②B.②③C.①③ D.③④A[归纳推理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故①②不正确,易知③④均正确,故选A.]2.若空间中n个不同的点两两距离都相等,则正整数n的取值( )A.至多等于3 B.至多等于4C.等于5 D.大于5B [n =2时,可以;n =3时,为正三角形,可以;n =4时,为正四面体,可以;n =5时,为四棱锥,侧面为正三角形,底面为菱形且对角线长与边长相等,不可能.]3.由集合{a 1},{a 1,a 2},{a 1,a 2,a 3},……的子集个数归纳出集合{a 1,a 2,a 3,…,a n }的子集个数为________.2n[集合{a 1}有两个子集和{a 1},集合{a 1,a 2}的子集有,{a 1},{a 2},{a 1,a 2}共4个子集,集合{a 1,a 2,a 3}有8个子集,由此可归纳出集合{a 1,a 2,a 3,…,a n }的子集个数为2n个.]数式中的归纳推理+b 10=( )A .28B .76C .123D .199(2)已知f(x)=x1-x ,设f 1(x)=f(x),f n (x)=f n -1(f n -1(x))(n>1,且n∈N +),则f 3(x)的表达式为________,猜想f n (x)(n∈N +)的表达式为________.思路探究:(1)记a n+b n=f(n),观察f(1),f(2),f(3),f(4),f(5)之间的关系,再归纳得出结论. (2)写出前几项发现规律,归纳猜想结果.(1)C (2)f 3(x)=x 1-4x f n (x)=x 1-2n -1x [(1)记a n +b n =f(n),则f(3)=f(1)+f(2)=1+3=4;f(4)=f(2)+f(3)=3+4=7;f(5)=f(3)+f(4)=11.通过观察不难发现f(n)=f(n -1)+f(n -2)(n∈N+,n≥3),则f(6)=f(4)+f(5)=18;f(7)=f(5)+f(6)=29;f(8)=f(6)+f(7)=47;f(9)=f(7)+f(8)=76;f(10)=f(8)+f(9)=123.所以a 10+b 10=123. (2)f 1(x)=f(x)=x1-x,f 2(x)=f 1(f 1(x))=x 1-x 1-x 1-x =x1-2x ,f 3(x)=f 2(f 2(x))=x 1-2x 1-2·x 1-2x=x1-4x,由f 1(x),f 2(x),f 3(x)的表达式,归纳f n (x)=x1-2n -1x.]已知等式或不等式进行归纳推理的方法1.要特别注意所给几个等式(或不等式)中项数和次数等方面的变化规律; 2.要特别注意所给几个等式(或不等式)中结构形式的特征; 3.提炼出等式(或不等式)的综合特点; 4.运用归纳推理得出一般结论.1.经计算发现下列不等式:2+18<210, 4.5+15.5<210,3+2+17-2<210,……根据以上不等式的规律,试写出一个对正实数a ,b 都成立的条件不等式:________.当a +b =20时,有a +b<210,a ,b∈R + [从上面几个不等式可知,左边被开方数的和均为20,故可以归纳为a +b =20时,a +b<210.]数列中的归纳推理【例2】 (1)在数列{a n }中,a 1=1,a n +1=-1a n +1,则a 2 019等于( )A .2B .-12C .-2D .1(2)古希腊人常用小石子在沙滩上摆成各种形状来研究数,如图:由于图中1,3,6,10这些数能够表示成三角形,故被称为三角形数,试结合组成三角形数的特点,归纳第n 个三角形数的石子个数.思路探究:(1)写出数列的前几项,再利用数列的周期性解答.(2)可根据图中点的分布规律归纳出三角形数的形成规律,如1=1,3=1+2,6=1+2+3;也可以直接分析三角形数与n 的对应关系,进而归纳出第n 个三角形数.C [(1)a 1=1,a 2=-12,a 3=-2,a 4=1,…,数列{a n }是周期为3的数列,2 019=673×3,∴a 2 019=a 3=-2.](2)[解] 法一:由1=1, 3=1+2, 6=1+2+3, 10=1+2+3+4,可归纳出第n 个三角形数为1+2+3+…+n =n (n +1)2.法二:观察项数与对应项的关系特点如下:项数 1 2 3 4 对应项1×222×323×424×52分析:各项的分母均为2,分子分别为相应项数与相应项数加1的积. 归纳:第n 个三角形数的石子数应为n (n +1)2.数列中的归纳推理在数列问题中,常常用到归纳推理猜测数列的通项公式或前n 项和. (1)通过已知条件求出数列的前几项或前几项和;(2)根据数列中的前几项或前几项和与对应序号之间的关系求解; (3)运用归纳推理写出数列的通项公式或前n 项和公式.2.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1,a n +1=2a n +1(n =1,2,3,…). (1)求a 2,a 3,a 4,a 5; (2)归纳猜想通项公式a n . [解] (1)当n =1时,知a 1=1, 由a n +1=2a n +1, 得a 2=3,a 3=7,a 4=15,a 5=31.(2)由a 1=1=21-1,a 2=3=22-1,a 3=7=23-1,a 4=15=24-1,a 5=31=25-1, 可归纳猜想出a n =2n-1(n∈N +).几何图形中的归纳推理1.某商场橱窗里用同样的乒乓球堆成若干堆“正三棱锥”形的展品,其中第1堆只有一层,就一个球;第2,3,4,…堆最底层(第一层)分别按如图所示方式固定摆放,从第二层开始,每层的小球自然垒放在下一层之上,第n 堆第n 层就放一个乒乓球,以f(n)表示第n 堆的乒乓球总数,试求f(1),f(2),f(3),f(4)的值.[提示] 观察图形可知,f(1)=1,f(2)=4,f(3)=10,f(4)=20. 2.上述问题中,试用n 表示出f(n)的表达式.[提示] 由题意可得:下一堆的个数是上一堆个数加下一堆第一层的个数,即f(2)=f(1)+3;f(3)=f(2)+6;f(4)=f(3)+10;…;f(n)=f(n -1)+n (n +1)2.将以上(n -1)个式子相加可得 f(n)=f(1)+3+6+10+…+n (n +1)2=12[(12+22+…+n 2)+(1+2+3+…+n)] =12⎣⎢⎡⎦⎥⎤16n (n +1)(2n +1)+n (n +1)2=n (n +1)(n +2)6.【例3】 有两种花色的正六边形地面砖,按如图的规律拼成若干个图案,则第6个图案中有菱形纹的正六边形的个数是( )A .26B .31C .32D .36思路探究:解答本题可先通过观察、分析找到规律,再利用归纳得到结论. B [法一:有菱形纹的正六边形个数如下表:图案 123 … 个数6 1116…由表可以看出有菱形纹的正六边形的个数依次组成一个以6为首项,以5为公差的等差数列,所以第6个图案中有菱形纹的正六边形的个数是6+5×(6-1)=31.法二:由图案的排列规律可知,除第一块无纹正六边形需6个有纹正六边形围绕(图案1)外,每增加一块无纹正六边形,只需增加5块菱形纹正六边形(每两块相邻的无纹正六边形之间有一块“公共”的菱形纹正六边形),故第6个图案中有菱形纹的正六边形的个数为:6+5×(6-1)=31.]在题干不变的条件下,第6个图案中周围的边有多少条? [解] 各个图形周围的边的条数如下表:图案123…边条数18 26 34 …由表可知,周围边的条数依次组成一个以18为首项,8为公差的等差数列,解得第6个图形周围的边的条数为18+8×(6-1)=58条.归纳推理在图形中的应用策略通过一组平面或空间图形的变化规律,研究其一般性结论,通常需形状问题数字化,展现数字之间的规律、特征,然后进行归纳推理.解答该类问题的一般策略是:3.根据图中线段的排列规则,试猜想第8个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为________.509 [分别求出前4个图形中线段的数目,发现规律,得出猜想.图形①到④中线段的条数分别为1,5,13,29,因为1=22-3,5=23-3,13=24-3,29=25-3,因此可猜想第8个图形中线段的条数应为28+1-3=509.]1.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1)由归纳推理得到的结论带有猜测的性质,所以“前提真而结论假”的情况是有可能发生的,结论是否正确,需要经过理论证明或实践检验,因此,归纳推理不能作为数学证明的工具.(2)一般地,如果归纳的个别情况越多,越具有代表性,那么推广的一般性命题就越可能为真.(3)归纳推理能够发现新事实,获得新结论,是科学发现的重要手段.通过归纳推理得到的猜想,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起点,帮助人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2.归纳推理的思维过程大致是:实验、观察→概括、推广→猜测一般性结论.该过程包括两个步骤: (1)通过观察个别情况发现某些相同性质;(2)从已知的相同性质中推出一个明确表述的一般性命题(猜想).1.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统计学中,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然后用样本估计总体,这种估计属于归纳推理. (2)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称为归纳推理. ( ) (3)由归纳推理所得到的结论一定是正确的. ( )[答案] (1)√ (2)√ (3)× 2.用火柴棒摆“金鱼”,如图所示:按照上面的规律,第n 个“金鱼”图需要火柴棒的根数为( ) A .6n -2 B .8n -2 C .6n +2D .8n +2C [a 1=8,a 2=14,a 3=20,猜想a n =6n +2.]3.已知12=16×1×2×3,12+22=16×2×3×5,12+22+32=16×3×4×7,12+22+34+42=16×4×5×9,则12+22+…+n 2=________.(其中n∈N *).16n(n +1)(2n +1) [根据题意归纳出12+22+…+n 2=16n(n +1)(2n +1),下面给出证明:(k +1)3-k 3=3k 2+3k +1,则23-13=3×12+3×1+1,33-23=3×22+3×2+1,……,(n +1)3-n 3=3n 2+3n +1,累加得(n +1)3-13=3(12+22+…+n 2)+3(1+2+…+n)+n ,整理得12+22+…+n 2=16n(n +1)(2n +1).]4.有以下三个不等式:(12+42)(92+52)≥(1×9+4×5)2, (62+82)(22+122)≥(6×2+8×12)2, (202+102)(1022+72)≥(20×102+10×7)2.请你观察这三个不等式,猜想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 结论为:(a 2+b 2)(c 2+d 2)≥(ac+bd)2.证明:(a 2+b 2)(c 2+d 2)-(ac +bd)2=a 2c 2+a 2d 2+b 2c 2+b 2d 2-(a 2c 2+b 2d 2+2abcd) =a 2d 2+b 2c 2-2abcd =(ad -bc)2≥0.所以(a2+b2)(c2+d2)≥(ac+bd)2.1.2 类比推理学 习 目 标核 心 素 养1.通过具体实例理解类比推理的意义.(重点) 2.会用类比推理对具体问题作出判断.(难点)1.通过类比推理的意义的学习,体现了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2.通过应用类比推理对具体问题判断的学习,体现了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1.类比推理由于两类不同对象具有某些类似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一类对象的其他特征,推断另一类对象也具有类似的其他特征,我们把这种推理过程称为类比推理.类比推理是两类事物特征之间的推理. 2.合情推理合情推理是根据实验和实践的结果、个人的经验和直觉、已有的事实和正确的结论(定义、公理、定理等),推测出某些结果的推理方式.合情推理的结果不一定正确.思考:合情推理的结果为什么不一定正确?[提示] 合情推理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简单地说就是直接看出来的,没有通过证明,只归纳了一部分,属于不完全归纳,所以不一定正确.1.下面使用类比推理恰当的是( )A .“若a·3=b·3,则a =b ”类比推出“若a·0=b·0,则a =b”B .“(a+b)c =ac +bc”类比推出“(a·b)c=ac·bc”C .“(a+b)c =ac +bc”类比推出“a +b c =a c +bc (c≠0)”D .“(ab)n=a n b n”类比推出“(a+b)n=a n+b n” C [由实数运算的知识易得C 项正确.] 2.下列推理是合情推理的是( ) (1)由圆的性质类比出球的有关性质;(2)由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归纳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3)a≥b,b≥c,则a≥c;(4)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四边形内角和是360°,五边形内角和是540°,由此得凸n 边形内角和是(n -2)×180°.A .(1)(2)B .(1)(3)(4)C .(1)(2)(4)D .(2)(4)C [(1)为类比推理,(2)(4)为归纳推理,(3)不是合情推理,故选C.]3.类比平面内正三角形的“三边相等,三内角相等”的性质,可推知正四面体的下列性质,你认为比较恰当的是________.(填序号)①各棱长相等,同一顶点上的任两条棱的夹角都相等;②各个面都是全等的正三角形,相邻两个面所成的二面角都相等; ③各个面都是全等的正三角形,同一顶点上的任两条棱的夹角都相等.①②③ [正四面体的面(或棱)可与正三角形的边类比,正四面体的相邻两面成的二面角(或共顶点的两棱的夹角)可与正三角形相邻两边的夹角类比,故①②③都对.]类比推理在数列中的应用【例1】 在公比为4的等比数列{b n }中,若T n 是数列{b n }的前n 项积,则有T 20T 10,T 30T 20,T 40T 30也成等比数列,且公比为4100.类比上述结论,相应地在公差为3的等差数列{a n }中,若S n 是{a n }的前n 项和.试写出相应的结论,判断该结论是否正确,并加以证明.思路探究:结合已知等比数列的特征可类比等差数列每隔10项和的有关性质.[解] 数列S 20-S 10,S 30-S 20,S 40-S 30也是等差数列,且公差为300.该结论是正确的.证明如下: ∵等差数列{a n }的公差d =3, ∴(S 30-S 20)-(S 20-S 10)=(a 21+a 22+…+a 30)-(a 11+a 12+…+a 20)同理可得:(S 40-S 30)-(S 30-S 20)=300,所以数列S 20-S 10,S 30-S 20,S 40-S 30是等差数列,且公差为300.1.本例是由等比类比等差,你能由等差类比出等比结论吗?完成下题:设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则S 4,S 8-S 4,S 12-S 8,S 16-S 12成等差数列.类比以上结论有:设等比数列{b n }的前n 项积为T n (T n ≠0),则T 4,_______,_______,T 16T 12成等比数列.T 8T 4 T 12T 8[等差数列类比于等比数列时,和类比于积,减法类比于除法,可得类比结论为:设等比数列{b n }的前n 项积为T n ,则T 4,T 8T 4,T 12T 8,T 16T 12成等比数列.]2.在本例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你能写出一个更为一般的结论吗?(不用论证)[解] 对于任意k∈N +,都有数列S 2k -S k ,S 3k -S 2k ,S 4k -S 3k 是等差数列,且公差为k 2d.1.在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的类比推理中,要注意等差与等比、加与乘、减与除、乘法与乘方的类比特点.2.类比推理的思维过程观察、比较→联想、类推→猜测新的结论.即在两类不同事物之间进行对比,找出若干相同或相似之处后,推测这两类事物在其他方面的相同或相似之处.1.在等差数列{a n }中,如果m ,n ,p ,r∈N +,且m +n +p =3r ,那么必有a m +a n +a p =3a r ,类比该结论,写出在等比数列{b n }中类似的结论,并用数列知识加以证明.[解] 类似结论如下:在等比数列{b n }中,如果m ,n ,p ,r∈N +,且m +n +p =3r ,那么必有b m b n b p=b 3r .证明如下:设等比数列{b n }的公比为q ,则b m =b 1q m -1,b n =b 1q n -1,b p =b 1qp -1,b r =b 1qr -1,于是b m b n b p =b 1qm -1·b 1qn -1·b 1q p -1=b 31qm +n +p -3=b 31q3r -3=(b 1qr -1)3=b 3r ,故结论成立.类比推理在几何中的应用【例2】 如图所示,在平面上,设h a ,h b ,h c 分别是△ABC 三条边上的高,P 为△ABC 内任意一点,P 到相应三边的距离分别为p a ,p b ,p c ,可以得到结论p a h a +p b h b +p ch c=1.证明此结论,通过类比写出在空间中的类似结论,并加以证明.思路探究:三角形类比四面体,三角形的边类比四面体的面,三角形边上的高类比四面体以某一面为底面的高.[解] p a h a =12BC·p a12BC·h a =S △PBCS △ABC,同理,p b h b =S △P AC S △ABC ,p c h c =S △PABS △ABC .∵S △PBC +S △PAC +S △PAB =S △ABC ,∴p a h a +p b h b +p c h c =S △PBC +S △PAC +S △PAB S △ABC=1. 类比上述结论得出以下结论:如图所示,在四面体ABCD 中,设h a ,h b ,h c ,h d 分别是该四面体的四个顶点到对面的距离,P 为该四面体内任意一点,P 到相应四个面的距离分别为p a ,p b ,p c ,p d ,可以得到结论p a h a +p b h b +p c h c +p dh d=1.证明:p a h a =13S △BCD ·p a13S △BCD ·h a =V PBCDV ABCD,同理,p b h b =V PACD V ABCD ,p c h c =V PABD V ABCD ,p d h d =V PABCV ABCD .∵V PBCD +V PACD +V PABD +V PABC =V ABCD , ∴p a h a +p b h b +p c h c +p d h d =V PBCD +V PACD +V PABD +V PABCV ABCD=1.1.在本例中,若△ABC 的边长分别为a ,b ,c ,其对角分别为A ,B ,C ,那么由a =b·cos C+c·cos B 可类比四面体的什么性质?[解] 在如图所示的四面体中,S 1,S 2,S 3,S 分别表示△PAB,△PBC,△PCA,△ABC 的面积,α,β,γ依次表示平面PAB ,平面PBC ,平面PCA 与底面ABC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猜想S =S 1·cos α+S 2·cos β+S 3·cos γ.2.在本例中,若r 为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则S △=12(a +b +c)r ,请类比出四面体的有关相似性质.[解] 四面体的体积为V =13(S 1+S 2+S 3+S 4)r(r 为四面体内切球的半径,S 1,S 2,S 3,S 4为四面体的四个面的面积.1.平面图形与空间图形类比平面图形 点 线 边长 面积 线线角 三角形 空间图形线面面积体积二面角四面体2.类比推理的一般步骤(1)找出两类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或一致性;(2)用一类事物的性质推测另一类事物的性质,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类比推理在其他问题中的应用1.鲁班发明锯子的思维过程为:带齿的草叶能割破行人的腿,“锯子”能“锯”开木材,它们在功能上是类似的.因此,它们在形状上也应该类似,“锯子”应该是齿形的.你认为该过程为归纳推理还是类比推理?[提示] 类比推理.2.已知以下过程可以求1+2+3+…+n 的和.因为(n +1)2-n 2=2n +1, n 2-(n -1)2=2(n -1)+1, ……22-12=2×1+1,有(n +1)2-1=2(1+2+…+n)+n , 所以1+2+3+…+n =n 2+2n -n 2=n (n +1)2.类比以上过程试求12+22+32+…+n 2的和. [提示] 因为(n +1)3-n 3=3n 2+3n +1, n 3-(n -1)3=3(n -1)2+3(n -1)+1, ……23-13=3×12+3×1+1,有(n +1)3-1=3(12+22+…+n 2)+3(1+2+3+…+n)+n , 所以12+22+…+n 2=13⎝ ⎛⎭⎪⎫n 3+3n 2+3n -3n 2+5n 2=2n 3+3n 2+n 6=n (n +1)(2n +1)6.【例3】 已知椭圆具有性质:若M ,N 是椭圆C 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点P 是椭圆上任意一点,当直线PM ,PN 的斜率k PM ,k PN 都存在时,那么k PM 与k PN 之积是与点P 的位置无关的定值,试写出双曲线x2a 2-y2b2=1(a>0,b>0)具有类似特征的性质,并加以证明. 思路探究:双曲线与椭圆类比→椭圆中的结论 →双曲线中的相应结论→理论证明[解] 类似性质:若M ,N 为双曲线x 2a 2-y2b 2=1(a>0,b>0)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点P 是双曲线上任意一点,当直线PM ,PN 的斜率k PM ,k PN 都存在时,那么k PM 与k PN 之积是与点P 的位置无关的定值.证明如下:设点M ,P 的坐标分别为(m ,n),(x ,y),则 N(-m ,-n).因为点M(m ,n)是双曲线上的点, 所以n 2=b 2a 2m 2-b 2.同理y 2=b 2a2x 2-b 2,则k PM ·k PN =y -n x -m ·y +n x +m =y 2-n 2x 2-m 2=b 2a 2·x 2-m 2x 2-m 2=b2a2(定值).1.两类事物能进行类比推理的关键是两类对象在某些方面具备相似特征.2.进行类比推理时,首先,找出两类对象之间可以确切表达的相似特征.然后,用一类对象的已知特征去推测另一类对象的特征,从而得到一个猜想.2.我们知道: 12=1,22=(1+1)2=12+2×1+1, 32=(2+1)2=22+2×2+1, 42=(3+1)2=32+2×3+1, ……n 2=(n -1)2+2(n -1)+1,将以上各式的左右两边分别相加,整理得n 2=2×[1+2+3+…+(n -1)]+n , 所以1+2+3+…+(n -1)=n (n -1)2.类比上述推理方法写出求12+22+32+…+n 2的表达式的过程. [解] 已知: 13=1,23=(1+1)3=13+3×12+3×1+1, 33=(2+1)3=23+3×22+3×2+1, 43=(3+1)3=33+3×32+3×3+1, ……n 3=(n -1)3+3(n -1)2+3(n -1)+1, 将以上各式的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得(13+23+…+n 3)=[13+23+…+(n -1)3]+3[12+22+…+(n -1)2]+3[1+2+…+(n -1)]+n , 整理得n 3=3(12+22+…+n 2)-3n 2+3[1+2+…+(n -1)]+n , 将1+2+3+…+(n -1)=n (n -1)2代入整理可得12+22+…+n 2=2n 3+3n 2+n 6,即12+22+…+n 2=n (2n +1)(n +1)6.1.类比推理的特点(1)类比推理是从人们已经掌握的事物的特征,推测被研究的事物的特征,所以类比推理的结果具有猜测性,不一定可靠.(2)类比推理以旧的知识作基础,推测新的结果,具有发现的功能,因此类比在数学发现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必须明确,类比并不等于论证.2.类比推理与归纳推理的比较 归纳推理类比类推相同点 根据已有的事实,经过观察、分析、比较、联想,提出猜想,都属于归纳推理不 同 点特点 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 由特殊到特殊推理过程 从一类事物中的部分事物具有的属性,猜测该类事物都具有这种属性两类对象具有类似的特征,根据其中一类对象的特征猜测另一类对象具有相应的类似特征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由合情推理得出的结论一定是正确的B .合情推理必须有前提有结论C .合情推理不能猜想D .合情推理得出的结论不能判断正误B [根据合情推理可知,合情推理必须有前提有结论.]2.已知扇形的弧长为l ,半径为r ,类比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 =底×高2,可知扇形面积公式为( )A.r22 B.l 22 C.lr 2D .无法确定C [扇形的弧长对应三角形的底,扇形的半径对应三角形的高,因此可得扇形面积公式S =lr2.]3.在平面上,若两个正三角形的边长的比为1∶2,则它们的面积比为1∶4,类似地,在空间中,若两个正四面体的棱长的比为1∶2,则它们的体积比为________.1∶8 [由平面和空间的知识,可知面积之比与边长之比成平方关系,在空间中体积之比与棱长之比成立方关系,故若两个正四面体的棱长的比为1∶2,则它们的体积之比为1∶8.]4.在计算“1×2+2×3+…+n(n +1)”时,有如下方法:先改写第k 项:k(k +1)=13[k(k +1)(k +2)-(k -1)k·(k+1)],由此得1×2=13(1×2×3-0×1×2),2×3=13(2×3×4-1×2×3),……n(n +1)=13[n(n +1)(n +2)-(n -1)n(n +1)],相加得1×2+2×3+…+n(n +1)=13n(n +1)(n +2).类比上述方法,请你计算“1×3+2×4+…+n(n +2)”,将其结果写成关于n 的一次因式的积的形式.[解] 1×3=16×(1×2×9-0×1×7),2×4=16×(2×3×11-1×2×9),3×5=16×(3×4×13-2×3×11),……n(n +2)=16[n(n +1)(2n +7)-(n -1)n(2n +5)],各式相加,得1×3+2×4+3×5+…+n(n +2)=16n(n +1)(2n +7).。
高考数学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推理与证明
![高考数学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推理与证明](https://img.taocdn.com/s3/m/bee1eef50242a8956bece4dc.png)
第23课时 推理与证明一、基础练习:1、设平面内有n 条直线(n ≥3),其中有且仅有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任意三条直线不过同一点,f(n)表示这n 条直线交点的个数,则f(4)=_________;当n>4时,f(n)=___________(用n 表示)2、由图(1)有面积关系:''''PA B PAB S PA PB S PA PB∆∆=⋅,则由图(2)有体积关系:'''P A B C P ABCV V --=__________3、用反证法证明“形如4k+3(k ∈N*)的数不能化为两个整数的平方和”时,开始假设结论的反面成立应写成___________。
4、凡自然数是整数,4是自然数,所以4是整数。
以上三段论推理A 、正确B 、推理形式不正确C 、两个“自然数”概念不一致D 、“两个整数”概念不一致5、如图所示,面积为S 的平面凸四边形的第i 条边的边长记为a i (i=1,2,3,4),此四边形内任一点P 到i 条边的距离记为h i (i=1,2,3,4),若31241234a a a a k ====,则412()i i S ih k ==∑,类比以上性质,体积为V 的三棱锥的第i 个面的面积记为S i =(i=1,2,3,4),此三棱锥内任一点Q到第i 个面的距离记为H i (i=1,2,3,4),若31241234S S S S K ====,则41()i i iH =∑=__________ 二、例题析解 例1:设有椭圆221259x y +=,F 1,F 2是其两个焦点,点M 在椭圆上。
(1)若∠F 1MF 2=90°,求△F 1MF 2的面积。
(2)若∠F 1MF 2=60°,△F 1MF 2的面积是多少?若∠F 1MF 2=45°,△F 1MF 2的面积又是多少?(3)观察以上计算结果,你能看出随∠F 1MF 2的变化,△F 1MF 2的面积将怎样变化吗?试证明你的结论。
《推理》教案范文
![《推理》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bb47a48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d9.png)
《推理》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了解推理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学会应用一些推理技巧进行问题解决。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推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推理的一些常用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2.如何应用推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教材:推理教材、解题技巧资料等。
2.教具:黑板、彩笔、教学PPT等。
3.学具:学生作业本、推理题目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利用图片或实例,引起学生对推理的兴趣。
2.提问:你认为什么是推理?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推理的概念和作用。
二、讲解推理的基本概念(10分钟)1.推理的定义:推理是根据已知的信息和已有的知识,通过逻辑关系来得出新的结论或判断的过程。
2.推理的作用:推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各种问题,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介绍推理的常用方法和技巧(15分钟)1.归纳法:通过观察和整理已有的信息,归纳出一般性的结论。
2.演绎法:根据已知的前提和已有的规则,得出新的结论。
四、演绎推理的步骤(15分钟)1.列出已知的前提和规则。
2.通过逻辑关系,应用推理规则得出新的结论。
3.验证结论的正确性。
五、讲解推理的应用举例(20分钟)1.利用实例演示如何应用推理解决问题。
2.提供一些推理题目,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小组讨论。
六、学生的个人练习(15分钟)1.提供一些推理题目,让学生进行个人练习。
2.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七、小结(10分钟)1.总结推理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方法。
2.强调推理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3.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继续做一些推理题目,并写一篇个人体会或感想。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推理的概念和作用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学会了一些基本的推理方法和技巧。
通过讲解和实例演示,学生对推理的运用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难度和形式的推理题目,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学习逻辑推理和证明的方法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学习逻辑推理和证明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6fa3ec6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e2.png)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学习逻辑推理和证明的方法教案学习逻辑推理和证明的方法一、教案学习逻辑推理和证明的方法在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中,学生将学习逻辑推理和证明的方法。
逻辑推理和证明是数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概念,通过学习这些方法,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本教案将介绍一些教学方法和活动,帮助学生掌握逻辑推理和证明的基本技巧。
二、引入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通过提出一个问题来开始本节课。
例如,我们可以问学生:“你们能否证明一个奇数加一个偶数的和是奇数?”让学生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并组织几个学生上台分享他们的思路和答案。
三、集体探究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发给每个小组一些卡片,上面标有不同的数学命题。
要求学生根据卡片上的命题,用逻辑推理来证明命题的真假。
每个小组可以从中选取一个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推理和证明过程。
2. 教师引导: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命题,引导学生展示他们的推理和证明过程。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命题:“如果一个数能被3整除,并且能被5整除,那么它一定能被15整除。
”引导学生用逻辑推理来证明这个命题的真假。
四、运用1. 基础练习: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逻辑推理和证明方法后,可以通过一些练习题来巩固学生的知识。
例如,教师可以出一道题目:“证明1+3+5+...+(2n-1) = n²。
”要求学生用递推法或归纳法来证明这个等式的成立。
2. 拓展应用: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可以设计一些拓展应用的活动。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数学命题,并用逻辑推理和证明的方法来解决。
学生可以在小组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彼此的思路和答案。
五、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逻辑推理和证明的基本方法,并通过练习和应用来巩固所学知识。
逻辑推理和证明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深入探索数学的奥秘。
广东省惠东县平山镇第二中学高中数学选修2-2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演绎推理教案
![广东省惠东县平山镇第二中学高中数学选修2-2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演绎推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760c7ecaaedd3382c4d308.png)
教学目标:1. 了解演绎推理的含义。
2. 能正确地运用演绎推理进行简单的推理。
3. 了解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之间的联系与差别。
教学重点:正确地运用演绎推理进行简单的推理教学难点:了解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之间的联系与差别。
教学过程:一.复习:合情推理归纳推理从特殊到一般类比推理从特殊到特殊从具体问题出发――观察、分析比较、联想――归纳。
类比――提出猜想二.问题情境。
观察与思考1所有的金属都能导电铜是金属,所以,铜能够导电2.一切奇数都不能被2整除,(2100+1)是奇数,所以,(2100+1)不能被2整除.3.三角函数都是周期函数,tan α是三角函数,所以,tan α是周期函数。
提出问题:像这样的推理是合情推理吗?二.学生活动:1.所有的金属都能导电←————大前提铜是金属, ←-----小前提所以,铜能够导电←――结论2.一切奇数都不能被2整除←————大前提(2100+1)是奇数,←――小前提所以,(2100+1)不能被2整除.←―――结论3.三角函数都是周期函数, ←——大前提tan α是三角函数,←――小前提所以,tan α是周期函数。
←――结论三,建构数学演绎推理的定义:从一般性的原理出发,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这种推理称为演绎推理.1.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2.“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包括⑴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⑵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⑶结论-----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做出的判断.三段论的基本格式M—P(M是P)(大前提)(小前提)是二次函数函数12++=x x y S —M (S 是M ) (小前提)S —P (S 是P ) (结论)3.三段论推理的依据,用集合的观点来理解:若集合M 的所有元素都具有性质P,S 是M 的一个子集,那么S 中所有元素也都具有性质P.四,数学运用恢复成完全三段论。
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把“函数例112++=x x y 解: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 (大前提)例2.已知lg2=m,计算lg0.8解 (1) lgan=nlga(a>0)---------大前提lg8=lg23————小前提lg8=3lg2————结论lg(a/b)=lga-lgb(a>0,b>0)——大前提lg0.8=lg(8/10)——-小前提lg0.8=lg(8/10)——结论例3.如图;在锐角三角形ABC 中,AD ⊥BC, BE ⊥AC,D,E 是垂足,求证AB 的中点M 到D,E 的距离相等解: (1)因为有一个内角是只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大前提在△ABC 中,AD ⊥BC,即∠ADB=90°——-小前提所以△ABD 是直角三角形——结论(2)因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大前提因为 DM 是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小前提所以 DM= 21 AB ——结论 同理 EM= AB所以 DM=EM.练习:第35页 练习第 1,2,3,4,题五 回顾小结:演绎推理具有如下特点:课本第33页 。
演绎推理的证明理论逻辑学教案
![演绎推理的证明理论逻辑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d08c61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f3.png)
演绎推理的证明理论逻辑学教案引言: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和推理规律的一门学科,其中证明理论是逻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本教案旨在介绍演绎推理的证明理论,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相关概念和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论证能力。
一、演绎推理的基本概念演绎推理是一种基于前提和规则,通过推理步骤得出结论的形式化推理方法。
在演绎推理中,我们根据逻辑规则对已有的事实或前提进行逻辑连接,以获得新的结论。
二、命题逻辑的证明理论1. 命题逻辑的基本概念命题逻辑是逻辑学中的一种形式化逻辑,它通过对整个推理过程进行符号化表示,研究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2. 归结法归结法是命题逻辑中一种重要的证明方法,它通过迭代应用归结规则,不断简化待证明命题,直到得到不可再简化的命题。
3. 反证法反证法是一种常用的证明方法,它通过假设待证明命题的否定成立,然后推导得出一个矛盾结论,以此证明原命题成立。
三、一阶逻辑的证明理论1. 一阶逻辑的基本概念一阶逻辑是命题逻辑的拓展,它不仅考虑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还引入了个体常量、谓词、量词等符号,以便对具体对象和关系进行表达和分析。
2. 归结演算归结演算是一阶逻辑中一种基于归结规则的推理方法,通过对子句集合进行变换和化简,来实现证明过程。
3. 自然演绎系统自然演绎系统是一阶逻辑中一种自然语言形式的推理系统,它通过引入推导规则和谓词逻辑公式,来进行推理和证明。
四、演绎推理的应用演绎推理是逻辑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在数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
1. 数学证明在数学中,演绎推理是证明定理和推导结论的主要方法,通过逻辑严谨的推理过程,来确保数学理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计算机编程在计算机科学中,演绎推理被广泛应用于人工智能、自动推理系统等领域,通过形式化的逻辑方法,实现计算机的智能推理和决策能力。
结语:演绎推理的证明理论是逻辑学中的重要内容,掌握相关概念和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论证能力至关重要。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相信学生们能够深入理解演绎推理的基本原理,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论证过程中。
高中数学必修课教案函数的极限与连续的推理与证明
![高中数学必修课教案函数的极限与连续的推理与证明](https://img.taocdn.com/s3/m/391c6184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35.png)
高中数学必修课教案函数的极限与连续的推理与证明高中数学必修课教案:函数的极限与连续的推理与证明导言:函数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可以描述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
在高中数学必修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函数的极限与连续,这是进一步理解函数性质与应用的基础。
本教案将以极限与连续为核心内容,通过推理与证明的方式展示相关知识点。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函数的极限定义、极限的运算规律以及连续函数的特性和证明方法。
一、函数的极限1. 极限的引入极限是描述函数在某一点附近的取值趋势的概念。
通过接近或逼近的方式,我们可以研究函数在某一点的表现。
2. 极限的定义函数f(x)在x=a处的极限为L,表示为lim[x→a] f(x) = L,当且仅当对于任意给定的ε>0,存在δ>0,对于所有满足0<|x-a|<δ的x值,都有|f(x)-L|<ε。
3. 极限的性质(1)极限唯一性:如果函数f(x)在x=a处的极限存在,则极限唯一。
(2)四则运算性质:设lim[x→a] f(x) = A,lim[x→a] g(x) = B,则(i) lim[x→a] [f(x)±g(x)] = A±B(ii) lim[x→a] [f(x)·g(x)] = A·B(iii) lim[x→a] [f(x)/g(x)] = A/B (其中B≠0)4.无穷小与无穷大(1)无穷小:当x趋近于某个数a时,如果f(x)的极限是0,则称f(x)为x→a时的一个无穷小。
(2)无穷大:当x趋近于某个数a时,如果f(x)的极限不存在或者无穷大,则称f(x)为x→a时的一个无穷大。
二、连续函数的定义与性质1. 连续函数的定义函数f(x)在点x=a处连续,表示为f(a)=lim[x→a] f(x)存在且等于f(a)。
2. 连续函数的性质(1)基本初等函数的连续性:多项式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及其反函数在其定义域内都是连续函数。
2014数学文补教案—第六章不等式与推理证明
![2014数学文补教案—第六章不等式与推理证明](https://img.taocdn.com/s3/m/a14aef0679563c1ec5da71f8.png)
第六章不等式、推理与证明【知识特点】(1)不等式应用十分广泛,是高中数学的主要工具,试题类型多、方法多、概念要求较高,特别是不等式性质的条件与结论,基本不等式的条件等。
(2)不等式的性质本身就是解题的手段和方法,要认真理解和体会不等式性质的条件与结论,并运用它去解题。
(3)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及求解程序框图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因为求解的程序框图就是求解的一般方法与步骤。
(4)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是解决最优化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但画图时一定要细心,然后求出目标函数的最值。
(5)基本不等式的条件是解题的关键,一定要认真体会,会运用基本不等式来证明或求解问题。
(6)推理与证明贯穿于每一个章节,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归纳,概念较多,知识比较系统,逻辑性较强,在高中数学中有着特殊地位。
【重点关注】不等式、推理与证明的学习应立足基础,重在理解,加强训练,学会建模,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因此在学习中应重点注意以下几点:(1)学习不等式性质时,要弄清条件与结论,要克服“想当然”和“显然成立”的思维定势,要以比较准则和实数的运算法则为依据解决问题。
(2)解某些不等式时,要与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联系起来,注重数形结合思想,解含参数不等式时要注重分类讨论的思想。
(3)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
(4)要强化不等式的应用意识,同时要注意到不等式与函数和方程的对比与联系,充分利用函数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处理不等式问题。
(5)利用线性规划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利用数形结合思想,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力求画图标准。
(6)深刻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归纳解决这类问题的规律和方法,掌握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的证明过程和解题特点。
(7)合情推理中主要包括类比推理与归纳推理两种推理模式,类比、归纳的数学思想是在进行问题探讨、研究时常见的思想方法。
(8)数学归纳法是证明数列、等式、不等式的有效方法,证明问题时要注意充分利用归纳假设,同时注意项数的变化,在证明不等问题时,注意放缩、作差等方法的应用。
安徽省长丰县高中数学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1 合情推理与演绎证明 2.1.2 演绎推理教案 新人
![安徽省长丰县高中数学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1 合情推理与演绎证明 2.1.2 演绎推理教案 新人](https://img.taocdn.com/s3/m/e12eddc0daef5ef7bb0d3c35.png)
2.1.2演绎推理
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百度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 文件格式。
本文档仅用于百度文库的上传使用。
高考数学备考推理与证明复习教案
![高考数学备考推理与证明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feafa804b73f242326c5f45.png)
推理与证明【最新考纲透析】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1)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和类比等进行简单的推理,了解合情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2)了解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3)了解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1)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2)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3.数学归纳法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核心要点突破】要点考向1:合情推理考情聚焦:1.合情推理能够考查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联想的能力,在高考中越来越受到重视;2.呈现方式金榜经,属中档题。
考向链接:1.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在进行归纳时,要先根据已知的部分个体,把它们适当变形,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归纳出一般结论;2.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是两类类似的对象之间的推理,其中一个对象具有某个性质,则另一个对象也具有类似的性质。
在进行类比时,要充分考虑已知对象性质的推理过程,然后类比推导类比对象的性质。
例1:(2010·福建高考文科·T16)观察下列等式:① cos2a=22cos a -1;② cos4a=84cos a - 82cos a + 1; ③ cos6a=326cos a - 484cos a + 182cos a - 1;④ cos8a=1288cos a - 2566cos a + 1604cos a - 322cos a + 1;⑤ cos10a= m 10cos a - 12808cos a + 11206cos a + n 4cos a + p 2cos a - 1.可以推测,m – n + p =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利用合情推理的方法对系数进行猜测求解.【思路点拨】根据归纳推理可得.【规范解答】观察得:式子中所有项的系数和为1,m 12801120n p 11∴-+++-=,m n p 162∴++=,又9p 10550,m 2512=⨯===,n 400∴=-,m n p 962∴-+=.【答案】962.要点考向2:演绎推理考情聚焦:1.近几年高考,证明题逐渐升温,而其证明主要是通过演绎推理来进行的;2.主要以解答题的形式呈现,属中、高档题。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认识简单的逻辑推理和证明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认识简单的逻辑推理和证明](https://img.taocdn.com/s3/m/60156baa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26.png)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认识简单的逻辑推理和证明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认识简单的逻辑推理和证明导学引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情境,需要我们进行思考和推理来解决。
在数学中,也同样需要运用逻辑推理和证明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认识简单的逻辑推理和证明。
一、认识逻辑推理逻辑推理指的是根据已知条件和普遍规律,通过推理和判断得出结论的过程。
在数学中,逻辑推理是我们解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那么,我们如何进行逻辑推理呢?1.观察和总结在进行逻辑推理之前,首先我们需要观察和总结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规律。
例如,给定一组数字序列,我们可以观察其中的规律,比如每个数都是前一个数加上一个固定的数字。
2.假设和验证接下来,我们可以根据观察到的规律进行假设,并验证我们的猜想。
假设是逻辑推理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通过验证我们的假设,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3.运用逻辑关系在逻辑推理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逻辑关系,例如:“如果……,那么……”、“既不是……也不是……”等。
通过正确运用逻辑关系,我们可以进行更加准确的推理和判断。
二、认识证明证明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我们确证一个结论或者定理的正确性。
那么,我们如何进行证明呢?1.建立基本命题在进行证明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建立基本命题。
例如,我们要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我们可以假设它的通项公式,并根据这个假设进行证明。
2.使用已知条件和定理在证明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已知条件和数学定理来推导和论证。
通过运用已知的数学知识,我们可以更加有效地进行证明。
3.严密的推理和演算在进行证明时,我们需要进行严密的推理和演算。
每一步的推理都需要有充分的理由和依据,并且需要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以避免产生错误。
4.总结并得出结论最后,我们需要总结证明的过程,并得出结论。
结论应该是基于已知条件和证明过程所得出的,具有说服力和可靠性。
三、活动实践为了加深对逻辑推理和证明的认识,我们进行一个活动实践。
推理小学数学教案推理
![推理小学数学教案推理](https://img.taocdn.com/s3/m/1cd2e406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78.png)
推理小学数学教案推理
主题: 推理与逻辑
目标:
1.学生能够运用推理和逻辑思维解决数学问题
2.学生能够分析问题、找出规律并得出结论
3.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推理和逻辑思维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内容:
1.推理和逻辑的基本概念
2.推理和逻辑思维在数学中的应用
3.推理和逻辑思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
1. 导入: 通过展示一道简单的数学推理题目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激发学生对推理和逻辑的认识和学习兴趣。
2. 概念讲解: 介绍推理和逻辑的基本概念,如前提,推断,结论等,并通过示例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3. 练习: 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练习,通过分析问题,找出规律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
4. 应用: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应用推理和逻辑思维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5. 总结: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推理和逻辑思维在数学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多加练习,提高自己的推理能力。
作业: 让学生回家完成一些相关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并督促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扩展: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数学推理比赛或者参与推理游戏,提高他们的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
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听取学生的反馈以及批改作业来评价学生对推理和逻辑的掌握情况,并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提高。
数学几何证明教案:推理证明几何命题
![数学几何证明教案:推理证明几何命题](https://img.taocdn.com/s3/m/74c18272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e0.png)
数学几何证明教案:推理证明几何命题一、介绍几何学作为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探讨了图形和形状的关系、空间的性质等内容。
在几何学中,推理证明是一种常用且重要的方法,它通过逻辑推理和数学原理来证明几何命题。
本教案将详细介绍数学几何推理证明的基本步骤以及具体应用。
二、推理证明的基本步骤1. 理解问题在进行推理证明之前,首先需要充分理解给定问题。
仔细阅读题目,并确保对所给条件和要求有清楚的认识。
2. 分析问题在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之后,需要思考如何利用已知条件和几何定律来推导出所需结论。
这个过程可以包括尝试建立直观示意图或草图,有助于更好地把握问题的本质。
3. 创造性思考根据已知条件和目标结论,思考可能存在的可行路径,并从中选择最合适的策略来完成证明。
创造性思考能够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4. 写出证明过程在开始写证明之前,首先要清楚地设定每个步骤的目标和方法。
然后,按照逻辑顺序,写出推理的每一步。
确保每个步骤都有明确的论据和合理的推理过程。
5. 平衡证明的严谨性与简洁性虽然在推理证明中要力求严密和准确,但也需要注意避免冗长和啰嗦。
在写作过程中,可以反复审视证明的结构,剔除不必要的推导或重复,并保持证明内容的紧凑性。
三、应用示例下面将通过一些具体的几何命题来演示如何进行推理证明。
1. 垂直平分线定理命题:如果一条直线同时垂直于两条相交线段且通过交点,则该直线将两条线段等分为相等的两部分。
证明:已知条件:AB和CD是相交于点O的两条线段,并给定AO⊥AB、CO⊥CD。
要证明:BO=OD解法:步骤1:链接OA、OB、OC、OD,构成四边形OABC。
步骤2:根据已知条件可知OA⊥AB和OC⊥CD,所以∠OAB=90°且∠OCD=90°。
步骤3:由于∠OAB=∠OCD=90°,所以四边形OABC是一个矩形。
步骤4:对于矩形来说,对角线相等,即AC=BD。
步骤5:由于四边形OABC是一个矩形,所以OC⊥AB且OA⊥CD。
初中数学归纳推理教案
![初中数学归纳推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c19301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75.png)
初中数学归纳推理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归纳推理的概念和基本思想,能够区分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
2. 掌握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和基本步骤,能够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3. 通过实例和练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和证明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1. 归纳推理的概念和分类。
2. 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和基本步骤。
3. 数学归纳法在证明数学命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区别。
2. 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和基本步骤。
3. 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教学难点:1. 理解归纳推理的概念和基本思想。
2. 掌握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和基本步骤。
3. 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较为复杂的数学命题。
教学方法:1. 通过实例和问题导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归纳推理的概念和基本思想。
2. 通过讲解和演示,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和基本步骤。
3. 通过练习和讨论,鼓励学生应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例引入归纳推理的概念和分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归纳推理的基本思想。
2. 讲解:介绍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和基本步骤,通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3. 练习:给出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鼓励学生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和应用体会,加深对数学归纳法的理解和掌握。
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数学归纳法在数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高中数学第一章推理与证明1.1归纳与类比1.1.2类比推理教案北师大版选修2
![高中数学第一章推理与证明1.1归纳与类比1.1.2类比推理教案北师大版选修2](https://img.taocdn.com/s3/m/9524b6c1102de2bd9605883a.png)
1.2 类比推理精美句子1、善思则能“从无字句处读书”。
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读太阳,读出了它普照万物的无私;读春雨,读出了它润物无声的柔情。
读大海,读出了它气势磅礴的豪情。
读石灰,读出了它粉身碎骨不变色的清白。
2、幸福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千颗子”的收获. 幸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幸福是“奇闻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愉悦。
幸福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奉献;幸福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恬淡。
幸福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圣洁。
幸福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壮。
幸福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
幸福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
3、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从秋叶的飘零中,我们读出了季节的变换;从归雁的行列中,我读出了集体的力量;从冰雪的消融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从穿石的滴水中,我们读出了坚持的可贵;从蜂蜜的浓香中,我们读出了勤劳的甜美。
4、成功与失败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
鲜花,如果害怕凋谢,那它永远不能开放。
矿石,如果害怕焚烧(熔炉),那它永远不能成钢(炼成金子)。
蜡烛,如果害怕熄灭(燃烧),那它永远不能发光。
航船,如果害怕风浪,那它永远不能到达彼岸。
5、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井底的蛙,当你自我欢唱时,视野便窄了。
笼中的鸟,当你安于供养时,自由便没了。
山中的石!当你背靠群峰时,意志就坚了。
水中的萍!当你随波逐流后,根基就没了。
空中的鸟!当你展翅蓝天中,宇宙就大了。
空中的雁!当你离开队伍时,危险就大了。
地下的煤!你燃烧自己后,贡献就大了6、朋友是什么?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它,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朋友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
朋友是成功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热情的将你引向阳光的地带;朋友是失败苦闷中的一盏明灯,默默地为你驱赶心灵的阴霾。
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选修2-2 同步备课-第1章 推理与证明学案第2节综合法与分析法
![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选修2-2 同步备课-第1章 推理与证明学案第2节综合法与分析法](https://img.taocdn.com/s3/m/03425b38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cb.png)
§2 综合法与分析法2.1 综合法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了解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重点) 2.会用综合法证明数学命题.(难点) 1.通过对综合法概念和思维过程的理解的学习,培养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2.通过对综合法应用的学习,提升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1.综合法的定义从命题的条件出发,利用定义、公理、定理及运算法则,通过演绎推理,一步一步地接近要证明的结论,直到完成命题的证明,这种思维方法称为综合法.2.综合法证明的思维过程用P表示已知条件、已知的定义、公理、定理等,Q表示所要证明的结论,则综合法的思维过程可用框图表示为:P⇒Q1→Q1⇒Q2→Q2⇒Q3→…→Q n⇒Q思考:综合法的证明过程属于什么思维方式?[提示]综合法是由因导果的顺推思维.1.综合法是从已知条件、定义、定理、公理出发,寻求命题成立的( )A.充分条件B.必要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答案] B2.在△ABC中,若sin Asin B<cos Acos B,则△ABC一定是( )A.直角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等边三角形C[由条件可知cos Acos B-sin Asin B=cos(A+B)=-cos C>0,即cos C<0,∴C为钝角,故△ABC 一定是钝角三角形.]3.命题“函数f(x)=x-xln x在区间(0,1)上是增函数”的证明过程“对函数f(x)=x-xln x求导,得f′(x)=-ln x,当x∈(0,1)时,f′(x)=-ln x>0,故函数f(x)在区间(0,1)上是增函数”,应用了________的证明方法.综合法[证明过程符合综合法的证题特点,故为综合法.]用综合法证明三角问题【例1】 在△ABC 中,a ,b ,c 分别为内角A ,B ,C 的对边,且2asin A =(2b -c)sin B +(2c -b)sin C.(1)求证:A 的大小为60°;(2)若sin B +sin C = 3.证明:△ABC 为等边三角形.思路探究:(1)利用正弦定理将角与边互化,然后利用余弦定理求A. (2)结合(1)中A 的大小利用三角恒等变形证明A =B =C =60°. [证明] (1)由2asin A =(2b -c)sin B +(2c -b)sin C , 得2a 2=(2b -c)b +(2c -b)c , 即bc =b 2+c 2-a 2, 所以cos A =b 2+c 2-a 22bc =12,所以A =60°.(2)由A +B +C =180°,得B +C =120°,由sin B +sin C =3,得sin B +sin(120°-B)=3, sin B +(sin 120°cos B-cos 120°sin B)=3, 32sin B +32cos B =3, 即sin(B +30°)=1. 因为0°<B<120°, 所以30°<B+30°<150°, 所以B +30°=90°,即B =60°, 所以A =B =C =60°, 即△ABC 为等边三角形.证明三角等式的主要依据1.三角函数的定义、诱导公式及同角基本关系式. 2.和、差、倍角的三角函数公式.3.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4.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1.若sin θ,sin α,cos θ成等差数列,sin θ,sin β,cos θ成等比数列,求证:2cos 2α=cos 2β.[证明] ∵sin θ,sin α,cos θ成等差数列, ∴sin θ+cos θ=2sin α①又∵sin θ,sin β,cos θ成等比数列, ∴sin 2β=sin θcos θ②将②代入①2,得1+2sin 2β=4sin 2α, 又sin 2 β=1-cos 2β2,sin 2α=1-cos 2α2,∴1+1-cos 2β=2-2cos 2α, 即2cos 2α=cos 2β.用综合法证明几何问题【例2】 如图,在四面体BACD 中,CB =CD ,AD⊥BD,E ,F 分别是AB ,BD 的中点.求证: (1)直线EF∥平面ACD ; (2)平面EFC⊥平面BCD.思路探究:(1)依据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欲证明直线EF∥平面ACD ,只需在平面ACD 内找出一条直线和直线EF 平行即可;(2)根据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欲证明平面EFC⊥平面BCD ,只需在其中一个平面内找出一条另一个面的垂线即可.[证明] (1)因为E ,F 分别是AB ,BD 的中点,所以EF 是△ABD 的中位线,所以EF∥AD,又EF 平面ACD ,AD平面ACD ,所以直线EF∥平面ACD.(2)因为AD⊥BD,EF∥AD,所以EF⊥BD.因为CB =CD ,F 是BD 的中点,所以CF⊥BD.又EF∩CF=F ,所以BD⊥平面EFC. 因为BD平面BCD ,所以平面EFC⊥平面BCD.证明空间位置关系的一般模式本题是综合运用已知条件和相关的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定定理来证明的,故证明空间位置关系问题,也是综合法的一个典型应用.在证明过程中,语言转化是主旋律,转化途径为把符号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或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这也是证明空间位置关系问题的一般模式.2.如图,在长方体ABCDA 1B 1C 1D 1中,AA 1=AD =a ,AB =2a ,E ,F 分别为C 1D 1,A 1D 1的中点.(1)求证:DE⊥平面BCE ; (2)求证:AF∥平面BDE. [证明](1)∵BC⊥侧面CDD 1C 1,DE侧面CDD 1C 1,∴DE⊥BC.在△CDE 中,CD =2a ,CE =DE =2a ,则有CD 2=DE 2+CE 2,∴∠D EC =90°,∴DE⊥EC. 又∵BC∩EC=C ,∴DE⊥平面BCE.(2)连接EF ,A 1C 1,设AC 交BD 于点O ,连接EO , ∵EF 12A 1C 1,AO 12A 1C 1, ∴EFAO ,∴四边形AOEF 是平行四边形, ∴AF∥OE. 又∵OE平面BDE ,AF平面BDE ,∴AF∥平面BDE.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探究问题]1.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提示] (1)a 2≥0(a∈R).(2)a 2+b 2≥2ab,⎝ ⎛⎭⎪⎫a +b 22≥ab,a 2+b 2≥(a +b )22.(3)a ,b∈(0,+∞),则a +b 2≥ab ,特别地,b a +ab ≥2.(4)a -b≥0⇔a≥b;a -b≤0⇔a≤b. (5)a 2+b 2+c 2≥ab+bc +ca. (6)b a +ab≥2(a,b 同号,即ab>0).(7)||a|-|b||≤|a+b|≤|a|+|b|(a ,b∈R).左边等号成立的条件是ab≤0,右边等号成立的条件是ab≥0. 2.使用基本不等式证明不等式时,应该注意什么?请举例说明.[提示] 使用基本不等式时,要注意①“一正、二定、三相等”;②不等式的方向性;③不等式的适度,如下例.[题] 已知,a ,b∈(0,+∞),求证:a b +b a≥a + b.若直接使用基本不等式,a b +b a≥2ab ·b a=24ab ,而a +b ≥24ab.从而达不到证明的目的,没掌握好“度”,正确的证法应该是这样的:[证明] ∵a>0,b>0, ∴ab +b ≥2a ,ba +a ≥2b , ∴a b +b +ba +a ≥2a +2b , 即ab +ba≥a + b. 【例3】 已知x>0,y>0,x +y =1,求证:⎝ ⎛⎭⎪⎫1+1x ⎝ ⎛⎭⎪⎫1+1y ≥9.思路探究:解答本题可由已知条件出发,结合基本不等式利用综合法证明. [证明] 法一:因为x>0,y>0,1=x +y≥2xy , 所以xy≤14.所以⎝ ⎛⎭⎪⎫1+1x ⎝ ⎛⎭⎪⎫1+1y =1+1x +1y +1xy =1+x +y xy +1xy =1+2xy ≥1+8=9.法二:因为1=x +y ,所以⎝ ⎛⎭⎪⎫1+1x ⎝ ⎛⎭⎪⎫1+1y =⎝ ⎛⎭⎪⎫1+x +y x ⎝ ⎛⎭⎪⎫1+x +y y =⎝ ⎛⎭⎪⎫2+y x ⎝ ⎛⎭⎪⎫2+x y =5+2⎝ ⎛⎭⎪⎫x y +y x . 又因为x>0,y>0,所以x y +yx ≥2,当且仅当x =y 时,取“=”. 所以⎝ ⎛⎭⎪⎫1+1x ⎝ ⎛⎭⎪⎫1+1y ≥5+2×2=9.1.本例条件不变,求证:1x +1y≥4.[证明] 法一:因为x ,y∈(0,+∞),且x +y =1, 所以x +y≥2xy ,当且仅当x =y 时,取“=”, 所以xy ≤12,即xy≤14,所以1x +1y =x +y xy =1xy ≥4.法二:因为x ,y∈(0,+∞),所以x +y≥2xy>0,当且仅当x =y 时,取“=”, 1x +1y≥21xy>0, 当且仅当1x =1y时,取“=”,所以(x +y)⎝ ⎛⎭⎪⎫1x +1y ≥4. 又x +y =1,所以1x +1y≥4.法三:因为x ,y∈(0,+∞),所以1x +1y =x +y x +x +yy=1+y x +xy+1≥2+2x y ·yx=4, 当且仅当x =y 时,取“=”.2.把本例条件改为“a>0,b>0,c>0”且a +b +c =1,求证:ab +bc +ac≤13.[证明] ∵a>0,b>0,c>0, ∴a 2+b 2≥2ab, b 2+c 2≥2bc, a 2+c 2≥2ac.∴a 2+b 2+c 2≥ab+bc +ca.∴(a+b +c)2=a 2+b 2+c 2+2ab +2bc +2ca ≥3(ab+bc +ac). 又∵a+b +c =1, ∴ab+bc +ac≤13.综合法的证明步骤1.分析条件,选择方向:确定已知条件和结论间的联系,合理选择相关定义、定理等.2.转化条件,组织过程:将条件合理转化,书写出严密的证明过程.特别地,根据题目特点选取合适的证法可以简化解题过程.1.综合法的基本思路综合法的基本思路是“由因导果”,由已知走向求证,即从数学命题的已知条件出发,经过逐步的逻辑推理,最后得到待证结论.其逻辑依据是三段论式的演绎推理方法.2.综合法的特点(1)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向“未知”,由因导果,逐步推理,寻找它的必要条件.(2)证明步骤严谨,逐层递进,步步为营,条理清晰,形式简洁,易于表达推理的思维轨迹.(3)由综合法证明命题“若A,则D”的思考过程如图所示:1.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综合法是由因导果的顺推证法.( )(2)综合法证明的依据是三段论.( )(3)综合法的推理过程实际上是寻找它的必要条件.( )(1)√(2)√(3)√[(1)正确.由综合法的定义可知该说法正确.(2)正确.综合法的逻辑依据是三段论.(3)正确.综合法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出“未知”,其逐步推理实际上是寻找它的必要条件.]2.已知直线l,m,平面α,β,且l⊥α,mβ,给出下列四个命题:①若α∥β,则l⊥m;②若l⊥m,则α∥β;③若α⊥β,则l⊥m;④若l∥m,则α⊥β.其中正确的命题的个数是( )A.1 B.2C.3 D.4B[若l⊥α,α∥β,则l⊥β,又mβ,所以l⊥m,①正确;若l⊥α,m β,l⊥m,α与β可能相交,②不正确; 若l⊥α,mβ,α⊥β,l 与m 可能平行,③不正确;若l⊥α,l∥m,则m⊥α,又m β,所以α⊥β,④正确.]3.已知p =a +1a -2(a>2),q =2-a 2+4a -2(a>2),则p 与q 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 p>q [p =a -2+1a -2+2≥2(a -2)·1a -2+2=4,-a 2+4a -2=2-(a -2)2<2,∴q<22=4≤p.]4.数列{a n }的前n 项和记为S n ,已知a 1=1,a n +1=n +2nS n (n =1,2,3,…).求证:(1)数列⎩⎨⎧⎭⎬⎫S n n 为等比数列;(2)S n +1=4a n .[证明] (1)∵a n +1=n +2n S n ,而a n +1=S n +1-S n ,∴n +2nS n =S n +1-S n , ∴S n +1=2(n +1)n S n ,∴S n +1n +1S n n =2,又∵a 1=1, ∴S 1=1,∴S 11=1,∴数列⎩⎨⎧⎭⎬⎫S n n 是首项为1,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2)由(1)知⎩⎨⎧⎭⎬⎫S n n 的公比为2,而a n =n +1n -1S n -1(n≥2),∴S n +1n +1=4S n -1n -1=4n -1·a n (n -1)n +1, ∴S n +1=4a n .2.2 分析法学 习 目 标核 心 素 养1.了解分析法的思考过程、特点.(重点) 2.会用分析法证明数学命题.(难点)1.通过对分析法概念和思维过程的理解的学习,培养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 2.通过对分析法应用的学习,提升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1.分析法的定义从求证的结论出发,一步一步地探索保证前一个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直到归结为这个命题的条件,或者归结为定义、公理、定理等,这种思维方法称为分析法.2.分析法证明的思维过程用Q 表示要证明的结论,则分析法的思维过程可用框图表示为: Q ⇐P 1→P 1⇐P 2→P 2⇐P 3→…→得到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1.用分析法证明:要使①A>B,只需使②C<D.这里①是②的( ) A .充分条件 B .必要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B [根据分析法的特点,寻找的是充分条件,∴②是①的充分条件,①是②的必要条件.] 2.欲证2-3<6-7,只需证( ) A .(2+7)2<(3+6)2B .(2-6)2<(3-7)2C .(2-3)2<(6-7)2D .(2-3-6)2<(-7)2A [欲证2-3<6-7,只需证2+7<3+6,只需证(2+7)2<(3+6)2.]3.将下面用分析法证明a 2+b 22≥ab 的步骤补充完整:要证a 2+b 22≥ab,只需证a 2+b 2≥2ab,也就是证________,即证________,由于________显然成立,因此原不等式成立.[答案] a 2+b 2-2ab≥0 (a -b)2≥0 (a -b)2≥0应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例1】 已知a>b>0,求证:(a -b )28a <a +b 2-ab<(a -b )28b.思路探究:本题用综合法不易解决,由于变形后均为平方式,因此要先将式子两边同时开方,再找出使式子成立的充分条件.[证明] 要证(a -b )28a <a +b 2-ab<(a -b )28b ,只需证(a -b )28a <(a -b )22<(a -b )28b .∵a>b >0,∴同时除以(a -b )22,得(a +b )24a <1<(a +b )24b ,同时开方,得a +b 2a<1<a +b 2b,只需证a +b<2a ,且a +b>2b , 即证b<a ,即证b<a. ∵a>b>0,∴原不等式成立, 即(a -b )28a <a +b 2-ab<(a -b )28b.分析法证题思维过程1.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思维是从要证的不等式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最后得到的充分条件为已知(或已证)的不等式.2.分析法证明数学命题的过程是逆向思维,即结论⇐…⇐…⇐…已知,因此,在叙述过程中,“要证”“只需证”“即证”等词语必不可少,否则会出现错误.1.已知a>0,求证:a 2+1a 2-2≥a+1a-2.[证明] 要证a 2+1a 2-2≥a+1a-2,只需证a 2+1a 2+2≥a+1a +2,即证⎝⎛⎭⎪⎫a 2+1a 2+22≥⎝ ⎛⎭⎪⎫a +1a+22,即a 2+1a 2+4a 2+1a 2+4≥a 2+1a 2+2 2⎝ ⎛⎭⎪⎫a +1a +4,只需证2a 2+1a 2≥ 2⎝ ⎛⎭⎪⎫a +1a ,只需证4⎝ ⎛⎭⎪⎫a 2+1a 2≥2⎝ ⎛⎭⎪⎫a 2+2+1a 2,即a 2+1a2≥2.上述不等式显然成立,故原不等式成立.用分析法证明其他问题【例2】 设函数f(x)=ax 2+bx +c(a≠0),若函数y =f(x +1)的图象与f(x)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求证:f ⎝ ⎛⎭⎪⎫x +12为偶函数. 思路探究:由于已知条件较为复杂,且不易与要证明的结论联系,故可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利用分析法,从函数图象的对称轴找到证明的突破口.[证明] 要证函数f ⎝ ⎛⎭⎪⎫x +12为偶函数,只需证明其对称轴为直线x =0, 而f ⎝ ⎛⎭⎪⎫x +12=ax 2+(a +b)x +14a +12b +c ,其对称轴为x =-a +b 2a ,因此只需证-a +b2a =0,即只需证a =-b ,又f(x +1)=ax 2+(2a +b)x +a +b +c ,其对称轴为x =-2a +b 2a ,f(x)的对称轴为x =-b 2a ,由已知得x =-2a +b 2a 与x =-b2a 关于y 轴对称,所以-2a +b 2a =-⎝ ⎛⎭⎪⎫-b 2a ,得a =-b 成立,故f ⎝ ⎛⎭⎪⎫x +12为偶函数.分析法证题思路1.分析法是逆向思维,当已知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不够明显、直接或证明过程中所需要用的知识不太明确、具体时,往往采用分析法.2.分析法的思路与综合法正好相反,它是从要求证的结论出发,倒着分析,由未知想需知,由需知逐渐地靠近已知,即已知条件、已经学过的定义、定理、公理、公式、法则等.2.已知1-tan α2+tan α=1,求证:cos α-sin α=3(cos α+sin α).[证明] 要证cos α-sin α=3(cos α+sin α), 只需证cos α-sin αcos α+sin α=3,只需证1-tan α1+tan α=3,只需证1-tan α=3(1+tan α),只需证tan α=-12.∵1-tan α2+tan α=1,∴1-tan α=2+tan α,即2tan α=-1.∴tan α=-12显然成立,∴结论得证.综合法与分析法的综合应用1.综合法与分析法的推理过程是合情推理还是演绎推理?[提示] 综合法与分析法的推理过程是演绎推理,它们的每一步推理都是严密的逻辑推理,从而得到的每一个结论都是正确的,不同于合情推理中的“猜想”.2.综合法与分析法有什么区别?[提示] 综合法是从已知条件出发,逐步寻找的是必要条件,即由因导果;分析法是从待求结论出发,逐步寻找的是充分条件,即执果索因.【例3】 在某两个正数x ,y 之间,若插入一个数a ,则能使x ,a ,y 成等差数列;若插入两个数b ,c ,则能使x ,b ,c ,y 成等比数列,求证:(a +1)2≥(b +1)(c +1).思路探究:可用分析法找途径,用综合法由条件顺次推理,易于使条件与结论联系起来. [证明] 由已知条件得⎩⎪⎨⎪⎧2a =x +y ,b 2=cx ,c 2=by ,消去x ,y 得2a =b 2c +c2b ,且a>0,b>0,c>0.要证(a +1)2≥(b+1)(c +1), 只需证a +1≥(b +1)(c +1), 因(b +1)(c +1)≤(b +1)+(c +1)2,只需证a +1≥b +1+c +12,即证2a≥b+c.由于2a =b 2c +c2b ,故只需证b 2c +c2b≥b+c ,只需证b 3+c 3=(b +c)(b 2+c 2-bc)≥(b+c)bc , 即证b 2+c 2-bc≥bc,即证(b -c)2≥0.因为上式显然成立,所以(a +1)2≥(b+1)(c +1).分析综合法特点综合法推理清晰,易于书写,分析法从结论入手,易于寻找解题思路,在实际证明命题时,常把分析法与综合法结合起来使用,称为分析综合法,其结构特点是根据条件的结构特点去转化结论,得到中间结论Q ;根据结论的结构特点去转化条件,得到中间结论P ;若由P 可推出Q ,即可得证.3.已知△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且三个内角A ,B ,C 构成等差数列.求证:1a +b +1b +c =3a +b +c.[证明] 要证1a +b +1b +c =3a +b +c ,即证a +b +c a +b +a +b +c b +c =3,即证c a +b +a b +c=1,只需证c(b +c)+a(a +b)=(a +b)(b +c), 只需证c 2+a 2=ac +b 2. ∵A,B ,C 成等差数列, ∴2B=A +C ,又A +B +C =180°,∴B=60°. ∵c 2+a 2-b 2=2accos B , ∴c 2+a 2-b 2=ac , ∴c 2+a 2=ac +b 2, ∴1a +b +1b +c =3a +b +c成立.1.综合法与分析法的区别与联系区别:综合法 分析法 推理方向 顺推,由因导果 逆推,执果索因 解题思路 探路较难,易生枝节 容易探路, 利于思考(优点) 表述形式 形式简洁,条理清晰(优点)叙述烦琐,易出错 思考的 侧重点侧重于已知条 件提供的信息侧重于结论 提供的信息联系:分析法便于我们去寻找证明思路,而综合法便于证明过程的叙述,两种方法各有所长,因而在解决问题时,常先用分析法寻找解题思路,再用综合法有条理地表达证明过程,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2.分析综合法常采用同时从已知和结论出发,用综合法拓展条件,用分析法转化结论,找出已知与结论的连结点,从而构建出证明的有效路径.上面的思维模式可概括为下图:1.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分析法就是从结论推向已知.( )(2)分析法的推理过程要比综合法优越. ( ) (3)并不是所有证明的题目都可使用分析法证明.( )(1)× (2)× (3)√ [(1)错误.分析法又叫逆推证法,但不是从结论推向已知,而是寻找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的过程.(2)错误.分析法和综合法各有优缺点.(3)正确.一般用综合法证明的题目均可用分析法证明,但并不是所有的证明题都可使用分析法证明.] 2.若P =a +a +7,Q =a +3+a +4(a≥0),则P ,Q 的大小关系是( ) A .P>Q B .P =QC .P<QD .由a 的取值决定C [当a =1时,P =1+22,Q =2+5,P<Q ,故猜想当a≥0时,P<Q.证明如下:要证P<Q ,只需证P 2<Q 2,只需证2a +7+2a (a +7)<2a +7+2(a +3)(a +4),即证a 2+7a<a 2+7a +12,只需证0<12.∵0<12成立,∴P<Q 成立.]3.设a>0,b>0,c>0,若a +b +c =1,则1a +1b +1c 的最小值为________.9 [因为a +b +c =1,且a>0,b>0,c>0,所以1a +1b +1c =a +b +c a +a +b +c b +a +b +c c=3+b a +a b +c b +b c +a c +ca ≥3+2b a ·a b+2c a ·a c+2c b ·b c=3+6=9.当且仅当a =b =c 时等号成立.]4.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已知2(tan A +tan B)=tan A cos B +tan Bcos A .证明:a +b =2c. [证明] 由题意知2⎝ ⎛⎭⎪⎫sin A cos A +sin B cos B =sin A cos Acos B +sin B cos Acos B,化简得2(sin Acos B +sin Bcos A)=sin A +sin B ,即2sin(A +B)=sin A +sin B , 因为A +B +C =π,所以sin(A +B)=sin(π-C)=sin C. 从而sin A +sin B =2sin C. 由正弦定理得a +b =2c. 命题得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理与证明合情推理(一)
教学要求: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归纳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进行简单的推理,体会并认识归纳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能利用归纳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难点:用归纳进行推理,作出猜想.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 哥德巴赫猜想:观察4=2+2, 6=3+3, 8=5+3, 10=5+5, 12=5+7, 12=7+7, 16=13+3, 18=11+7, 20=13+7, ……, 50=13+37, ……, 100=3+97,猜测:任一偶数(除去2,它本身是一素数)可以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 1742年写信提出,欧拉及以后的数学家无人能解,成为数学史上举世闻名的猜想. 1973年,我国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充分大的偶数可表示为一个素数与至多两个素数乘积之和,数学上把它称为“1+2”.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概念:
①概念:由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或者由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推理,称为归纳推理. 简言之,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②归纳推理的几个特点;
1.归纳是依据特殊现象推断一般现象,因而,由归纳所得的结论超越了前提所包容的范围.
2.归纳是依据若干已知的、没有穷尽的现象推断尚属未知的现象,因而结论具有猜测性.
3.归纳的前提是特殊的情况,因而归纳是立足于观察、经验和实验的基础之上
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
⑴对有限的资料进行观察、分析、归纳整理;
⑵提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即猜想;
⑶检验猜想。
归纳练习:(i )由铜、铁、铝、金、银能导电,能归纳出什么结论?
(ii )由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内角和180度,能归纳出什么结论?
(iii )观察等式:2221342,13593,13579164
+==++==++++==,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③ 讨论:(i )统计学中,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然后用样本估计总体,是否属归纳推理? (ii )归纳推理有何作用? (发现新事实,获得新结论,是做出科学发现的重要手段) (iii )归纳推理的结果是否正确?(不一定)
2. 教学例题:
① [例1] 观察图,可以发现:1=12,1+3=4=22,1+3+5=9=32, 1+3+5+7=16=42, 1+3+5+7+9=25=52, …
由上述具体事实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② 出示例题:已知数列{}n a 的第1项12a =,且1(1,2,)1n n n
a a n a +=
=+ ,试归纳出通项公式.
(分析思路:试值n =1,2,3,4 → 猜想n a →如何证明:将递推公式变形,再构
造新数列)
3. 小结:①归纳推理的药店: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②典型例子:哥德巴赫猜想的提出;数列通项公式的归纳.
三、巩固练习:
22221.:5124,7148,111120,131168,...24,,?
-=-=-=-=观察所得的结果都是的倍数继续试验你能得到什么猜想
1122.{},1,(*),2.n n n n
a a a a n N a +==∈+在数列中试猜想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123.,2(1).n n n -+对于任意正整数猜想与的大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