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活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考地理专题之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考地理专题之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 教学内容: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农业生产活动1、农业生产活动是指——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其对象是动植物。
2、农业生产的特点是:①地域性②季节性和周期性3、农业的投入是指自然条件投入、劳动力投入、生产资料投入、科技投入四个方面。
自然因素是农业必要的投入,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是加大科技投入,其中自然条件投入是基本因素,劳动力是确定因素、科技投入是制胜因素。
4、农业分类,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和畜牧业(混合农业),按投入多少可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按产品用途可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5、说明密集农业、商品农业。
密集农业:投入的生产资料或劳动力较多,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增加农业产出的农业模式。
商品农业:以销售为目的来进行的农业生产模式。
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粗放农业:投入的生产资料或劳动力较少,以扩大土地面积来增加农业产出的农业模式。
自给农业:农夫生产的产品,大多数以至全部供自己及家庭享用的农业模式。
6、[思索推断] 下列不同地域的农业类型:农业的区位选择1、区位含义包括:①事物的位置②事物间的空间联系2、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三方面;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政策三方面。
3、热量、光照、降水等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位影响极大。
4、平原地区相宜发展耕作业,山地相宜发展牧业和林业。
5、市场的需求最终确定农业生产的规模和类型。
6、园艺业、乳畜业要求有便利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7、人们是如何对自然因素进行改造和利用的?A、人们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
B、人们依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相宜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相宜发展农业C、改善作物生长的温度因素,并可对光照、通风、湿度等因素进行人工调整。
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农业作为人类的重要经济活动之一,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其生产效率会产生明显的变化和差异。
地理环境包括土地、气候、水资源等自然要素,以及地形、交通等人文要素。
这些要素在不同地区的差异会导致农业生产效率的差异,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土地类型对农业生产效率产生直接的影响。
不同土地类型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不同,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例如,河谷地区常年积累的泥沙使得土地肥力高,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而且容易形成灌溉体系,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相反,高山地区土地贫瘠,长期缺乏泥沙的积累,导致土地肥力较低。
因此,农业在山区的生产率相对较低。
其次,气候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气候因素包括温度、降水和日照等。
不同作物对气候的要求不同,但总体而言,在合适的温度下,降水充足且分配均匀,阳光充足的地区,农作物生长和产量相对较高。
例如,地处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气温高,降水充沛,这种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大部分热带作物的生长,比如水稻、香蕉等。
而寒冷地区温度偏低,冻害频繁,会限制农业生产。
再如,脱水作物如小麦、玉米等对降水要求较高,只有较多的降水才能保证其产量,而在干旱地区,这些作物的生产效率就会受到较大的制约。
另外,水资源也对农业生产效率产生着重要影响。
农业需要充足的水源供给,以满足灌溉需要。
一些地区地表水资源丰富,且地下水位较高,这些地方可以通过灌溉提高农作物的生产效率。
相反,一些地区水资源匮乏导致灌溉不足,限制了农业的发展。
例如,中国北方的黄淮海平原,其地下水位普遍较低,要想进行灌溉就面临较大的困难,这进一步制约了该区域农业的持续发展。
最后,交通条件也对农业生产效率产生较大影响。
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都依赖交通设施的支撑。
交通条件好的地区可以保证农产品的快速流通,从而降低成本,增加农业生产者的收入。
相反,交通条件差的地区运输困难,农产品易受损耗,无法及时销售,导致农民利益受损。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三单元 第一节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PPT
大家好
6
自然因素
气候
材料 新疆地区的瓜果特别甜,比其 他地区的 含糖量高。尤其是新疆的哈 密瓜更是驰名中外,堪称是水果中的 佳品。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新疆的 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较大等原因形 成的。
气候对农业的生产的影响是重要 的。
大家好
7
7
地形
平原地区是大我家好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 8 8
小结: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农业地域类型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较稳定的、 成型的、区域性农业生产类型。
1.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 商品谷物农业
2.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3.以混合农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大家好
15
水稻种植业 1、分布 2、特点
3、区位条件
东亚、东南亚、南亚
大家好
16
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一大一小一高三低
土壤污染] 34
结束
大家好
35
大家好
11
自然因素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日温差大 地形 丘陵地形,适宜果树生长 土壤 中性偏碱的沙壤土质,富含营养元素 水源 多河流,水源充足
市场 国内外市场广阔 交通 公路、铁路及海运便利 社会经济因素 劳动力 劳动力充足 政策 栖霞政府大力支持 历史经验 种植历史久,经验丰富
大家好
20
美国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春小麦
冬小麦
大家好
21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 ①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②位于中部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1、自然条件 耕地面积大 ③近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水源充足 ④地广人稀,便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2、社会经济条件 水陆交通便利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知识点总结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灌溉。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地租)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的分类:①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
②按投入多少可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集约化农业)。
③按产品用途可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1、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2)区位条件:①气候: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③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也有饮食习惯的影响。
(3)主要特点及原因:①小农经营。
原因: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规模小。
②单产高,但商品率低。
原因: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③机械化水平低。
原因: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
④水利工程量大。
原因: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⑤科技水平低。
原因: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2、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我国东北、西北有国营农场。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区位条件:①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耕地广阔,地广人稀(大规模经营的可能)。
②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③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点:①生产规模大;②机械化程度高;③商品率高。
高中地理 最基础系列 地理环境对生产活动的影响
考点1 地理环境对生产活动的影响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
1。
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2.3.①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同一的整体。
人类利用资源时,必须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②差异性: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区域内部也有差异。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促进区域发展.③开发性:区域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使地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1。
如何分析区域特征区域特征分析应从区位入手,整体上把握,具体思路和程序如下图所示:2。
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分析技巧分析某个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往往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土地及矿产资源等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及不利影响.(2)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区域的人口(素质、数量)、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业活动、交通运输状况等因素的有利及不利影响.读图,回答(1)~(2)题。
(1)两图所示地区的特征,正确的是()①两地农业发展多取决于灌溉水源②两地多为粉砂性土壤③两地水土流失都很严重④两地皆全年少雨A.①② B。
①④ C.③④ D.②③(2)下列关于图中两地生产、生活方面的正确叙述是()①乙图所示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谷子②两地都是我国重要的牧区③乙图所示地区是精耕细作的水稻产区④出现乙图居住景观的最主要原因是土质A。
①② B.①④ C。
③④ D.②③【答案】(1)A (2)B下图为内蒙古高原和云贵高原的甲、乙两地景观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与乙地相比,甲地( )A.森林覆盖率高 B.年降水量多C.冬季气温高 D.地势起伏小2.甲、乙两地农业地域类型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地形 B.水文C.气候 D.土壤【答案】1.D 2.C【解析】第1题,甲地为内蒙古高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森林覆盖率低,因此A、B错误。
B2-3-1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雨热同期地形 地广人稀交通 自然条件独 区位优势 平坦人口稠密 便利工业发达 特交通便利 经验丰富 科技先进 市场广阔
机械化和科技 消耗石油土壤 水平低,水利 存在问题 板结环境污染 工程量大 水源紧张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如果根据自然条件选择合理的类 型,并且保持合理的强度,有利于改善气候、 保持土壤肥力,土地等资源就可以为人类持 续利用。 ▲人类如果以无限地获取农产品为目的, 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违反自然规律,可 能导致自然环境破坏,引起水土流失、土 壤肥力下降等问题。
●农业区位选择的一般方法
★农业区位选择的原则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 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并获得最大效益。 ①从农业生产的基本特性进行分析。农业生产对自然 条件有明显的依赖性,必须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
②从社会经济和技术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分析。 不同农业类型对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要求不同。 ③从土地价格、农业生产成本、不同农业的单位产值 和农产品的特性等因素考虑经济效益。
●混合农业
▲亚热带大陆性气候—雨热同期
▲中部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墨累-达令河流域—有水源+东水西调 ▲地广人稀,交通便利,面向国际市场,机 械化程度高
麦田
秸秆
羊粪
绵羊
良性循环
牧场
牧草
●热带迁移农业
▲热带雨林气候--水热充足 ▲地广人稀 生物多样性减少
毁林、烧荒、掘穴播种
森林、植被遭破坏
迁移新地方再烧荒 恶性循环 水土流失严重
B2-3-1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1.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掌握农业 区位的分析方法。 2. 运用案例,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特 点及形成条件,理解农业发展中要遵循 因地制宜的原则。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农业生产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经济活动之一,它是人类获取食物和其他农产品的主要途径。
然而,农业生产的发展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会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对农业生产的方式和效率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将探讨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地理环境包括水文条件、土壤类型和气候。
这些因素对农业的选择和农作物的生长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水文条件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水资源是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要素,决定了农田的灌溉能力。
地处山区的农田通常依赖于降雨,而平原地区通常依赖于河流和地下水。
对于干旱地区的农业来说,灌溉系统的建设至关重要。
因此,地理环境中不同的水文条件会对农业生产方式和效益产生重大影响。
其次,土壤类型也是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土壤的质地、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合不同种类的农作物。
例如,河谷地区的河流淤积物质地疏松、肥沃,适合种植谷类作物;而黏土质地的土壤则适合种植蔬菜和旱地作物。
因此,在选择农作物和施肥时,地理环境中的土壤类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此外,气候是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影响最显著的因素之一。
气候条件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季节、生长速度和产量。
温度、降雨量和日照时间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
例如,气候寒冷的地区不适合种植亚热带水果,而适合种植寒冷作物;而气候炎热的地区则适合种植热带作物。
此外,气候变化也对农业生产有重大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农作物的生长季节延长,影响了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不仅体现在生产方式上,还体现在农业发展水平上。
在地理环境条件较好的地区,农业生产通常比较发达。
这些地区的丰富水资源、适宜的土壤类型和温和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相反,地理环境条件较差的地区农业生产通常受到限制。
水资源匮乏、土壤贫瘠或气候恶劣会导致农作物生长受到限制,从而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地理环境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地理环境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地理环境与农业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土壤、水资源、地形等因素,这些因素对农业生产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首先,气候条件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
不同的气候类型适宜不同的作物生长。
例如,热带地区适宜种植水稻和香蕉,而温带地区则适合种植小麦和玉米。
气候的稳定性对农业产量也至关重要,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水和霜冻等会对农作物造成严重损害。
其次,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质。
土壤的肥力、质地和排水能力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肥沃的土壤能够提供充足的养分,支持作物的健康生长。
而土壤的排水能力则决定了作物在雨季能否正常生长,避免水涝。
水资源也是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
充足的水源可以保证作物的灌溉需求,特别是在干旱地区,灌溉系统的建立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然而,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也会对农业造成负面影响。
地形对农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耕作方式和作物选择上。
平坦的地形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作,而山区则可能需要采用梯田等适应性耕作方式。
此外,不同地形的微气候条件也会影响作物的种植。
农业技术的发展也对地理环境与农业的关系产生影响。
现代农业技术,如灌溉技术、肥料使用和病虫害防治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不利的自然条件,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
总之,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具有基础性的影响,而农业技术的进步则为应对地理环境的挑战提供了可能。
合理利用和保护地理环境资源,结合先进的农业技术,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分析角度一般情况下分析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地球面貌的变化:农业景观取代自然景观。
(2)对生态的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容易引起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容易导致土壤盐碱化;山区、黄土区毁林开荒会造成水土流失;迁移农业会导致森林减少、气候变化等。
(3)对环境的影响:农药、化肥的使用导致土壤、大气、水体污染.2.对策分析根据不同的农业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平原区:土地增肥,增施有机肥,防止土壤肥力下降;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和生态农业。
(2)林区:退耕还林;森林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3)丘陵山区:封山育林,保持水土;发展立体农业。
(4)牧区:退耕还草,规定合理载畜量,培育人工草场,轮牧。
(5)灌溉农业区:发展节水农业;合理灌溉,防止土壤盐渍化;兴修水利,保证灌溉水源.(6)环境问题: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农业。
核心点三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分析模式:①在哪里?(区域定位)→②有什么?(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分析)→③怎么样?(区域农业布局特点及存在的问题)→④怎么办?(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1)区域农业发展条件评价:既要分析优势条件,又要找出制约因素。
优势条件或制约因素一般从位置、自然条件(地形、气候等)、资源、交通、产业基础、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可确定区域产业发展方向。
(2)区域农业特点及其形成因素:区域农业特点的描述一般包括农业区位、农业类型、主要农产品、农业分布区、耕作制度、农业经营方式、农业现代化水平等方面。
(3)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及措施:针对限制性因素或人地关系矛盾,找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遵循“人地协调、因地制宜、趋利避害”的原则提出措施建议,其分析模式可表达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措施=因地制宜,确定农业发展方向+加快交通建设,加强区际联系+注意生态保护,实现良性循环。
考点27—28 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生产活动中的地域联系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某河流的渔业资源变化是由:①污水排放量,②人口,③江水流量三个因子及变化趋势共同决定的,下面是该河某河段的这三个因子变化趋势图,④线是该河段渔业资源变化。
读图回答第1—2题。
1.在⑸时间段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人口和污水排放量在这个时间段对渔业资源基本上没有影响B.如果人口和污水排放量严格控制在某个水平,则渔业资源仅由河水流量决定C.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是提升渔业资源的关键D.严格控制污水排放量是提升渔业资源的重要措施2.如果用渔业资源变化代表该河段生态变化,⑵时间段内,河流生态与污水排放量成正相关现象,关于其原因最合理的解释是A.是因为生态变化本身就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这里刚好凑巧是正相关B.是因为人口控制在一定数量C.因为河流在一定江水流量值上具有较高的自净能力D.是因为人口数量相对稳定,所以污染物的排放量是较为固定的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口、耕地、草地和森林4个因子构成一个理论上以人为中心的全球人地关系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口总量的变动势必引起耕地、草地和森林面积的相互转化和数量增减。
例如,人口增长导致粮食需求量增加,从而引起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相应变化,直到达到如下平衡:P×G=C×Y[式中,P 为人口总量;G 为人均粮食年需求量;C为粮食播种面积;Y 为土地生产率(单位面积年粮食产量)]。
材料二全球人均粮食、耕地生产率、化肥投入和灌溉面积指数图(右图)。
(1)在人口增长条件下,满足粮食需求的两种途径是 _____和 ________。
(2)现实中,材料一显示的人地关系是难以达到平衡的(P×G≠C×Y),下面三种情况中,最易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是(填序号),原因是。
① P×G-C×Y>0 ② P×G-C×Y=0 ③ P×G-C×Y<0(3)材料二显示,人们主要通过、两种措施来提高土地生产率,但由此可能分别带来的问题是、。
农业生产的地理分布与影响因素
农业生产的地理分布与影响因素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础、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
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差异,而这种差异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
本文将探讨农业生产的地理分布以及影响因素,并从区域分工、气候条件、土地资源和交通运输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区域分工对农业生产地理分布的影响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差异导致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分工现象。
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某些地区适宜发展特定农业产业,从而形成了特定农产品的主要产地。
在中国,东北地区由于气候寒冷,适宜发展粮食作物种植,成为了中国的“粮仓”。
而西南地区由于地势复杂,适宜发展茶叶、水稻等经济作物的生产,成为了中国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地之一。
这种区域分工的存在,使得不同地区在农业生产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优势。
二、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地理分布的影响气候条件是农业生产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
不同作物对温度、降水和日照等气候因素的要求各有不同,相应地,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也不同,因此农业生产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布特点。
例如,在热带地区,由于气温高、日照充足、降水适宜,适宜发展稻米、香蕉和热带水果等作物的种植。
而在寒冷地区,农业生产则更多地侧重于发展麦类、玉米和畜牧业等。
三、土地资源对农业生产地理分布的影响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之一。
不同地区的土地肥沃程度、土地利用率、土壤类型等差异,决定了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向。
在我国,江南地区由于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适宜发展水稻种植,江南稻作成为中国优质稻米的主要产地。
而在青藏高原地区,虽然土地贫瘠,但是由于独特的高原气候条件,适宜发展特定的经济作物,如藏红花、青稞等。
四、交通运输对农业生产地理分布的影响交通运输是农产品流通的关键环节,对农业生产地理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交通便利的地区往往能够更好地将农产品输送到市场,从而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中国西南地区的农业生产,由于地势复杂、交通不便,使得农产品运输成本增加,限制了该地区的农业发展。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知识点总结
(4)特点:①生产规模大;②机械化程度高;③商品率高。
3、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阿根廷、美国——牛;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羊。
(2)区位条件:
①气候: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地区。②植被:植被稀疏,不适合种植业,只能放牧牲畜。
(3)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区位优势:
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有利于大规模生产。③距海港近。
5、铁路建设:①区位因素: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沿线经济发展;促进地区稳定繁荣;先进科技是保障。②意义:促进工业生产;加速区域开发;加强工农业城乡联系;促进文化科技交流;促进民族融合与交流;有利于政治统一、国家安全,巩固边防等。
6、公路的选线原则:①平原地区:少占好地,避开沼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②山区: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弯曲,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陡坡。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的分类:①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
②按投入多少可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集约化农业)。
(5)环境:工业布局要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工业布局中的环境因素:
①风向,分为三种情况: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位于居民区主导风的下风向、季风对吹风向的垂直方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②水源:有水污染应的位于居民区的下游,生产中对水质要求高的应位于居民区的上游。
③离城市距离:有污染的不能在城区内,有大气污染的应位于城市热力环流圈以外。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农业生产在改变人类食物来源和结构的同时,也强烈地影响着地理环境。
今天店铺就来给大家讲讲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合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合理影响合理发展农业生产,就可以使农业土地资源得到持续、永久利用,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财富。
农业生产保持合理的强度,土地资源可以持续利用——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的发展方向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生态农业是相对于石油农业提出的概念,是一个原则性的模式而不是严格的标准。
而绿色食品所具备的条件是有严格标准的,包括:绿色食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绿色食品包装贮运标准。
所以并不是生态农业产出的就是绿色食品。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
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合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不合理影响农业生产中的合理行为,可能会带来不合理的影响。
如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产量,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如化肥的大量使用会使土壤板结、酸度增加,杀虫剂的广泛使用,会导致产品和土壤受污染。
不合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不合理影响人类对农业生产的不合理发展,会给人类带来各种各样的麻烦甚至灾难。
①只顾获取更多的农产品,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则可能导致自然环境破坏,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问题。
农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ppt课件
3)丘陵地区如植被被破坏,将导致
水土流失;平原地区如不合理灌溉 土地类型 丘陵 平原 滩涂
将造成 土地盐碱化 的不良后果。 适宜农业 ⑤ ② ①
4)该地所属的自然带是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耕作制度是
。
5)该地因两城年市三发熟展,拟在A—D四处中选择一处建大型仓储式超
市,经比较,你认为 处作为选址比较合适。
.
对气候的影响
气温: 降水:
.
对水文的影响 地表水: 地下水:
.
对土壤的影响
1、侵蚀速度加快 2、土壤次生盐碱化
黄淮海平原土壤盐渍化的人为原因 片面追求扩大灌溉面积,采取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的做法,导致地下 水位上升,土壤含水量增加,蒸发作用把水中的矿物质留在土壤表 层,从而土壤盐渍化
.
对地形的影响
解决闲置劳动力,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
发展
.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D
.
变式训练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农业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用材林(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
经济用林和毛竹(幼林地可间种人工牧草)
果园和人工草地 农田
鱼塘
(1)分析该地农业发展模式的条件。
低山丘陵面积广大、人多地少.可耕地后备 资源不足、 低山丘陵生态环境脆弱
(2)简述该种农业发展模式的优势。
可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潜力、促进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
频繁的旱涝气候 (黄淮海平原); 地形低洼;大气降 水少,以灌溉水源 为主等
题
不合理的灌溉 及不合理的水 利工程建设
.
引淡淋盐;生物措 施;合理灌溉;采 取喷灌、滴灌技术 等
高中地理农业生产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优秀课件
第二局部 迁移运用
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各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境 内某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 引种优质长绒棉〔如图〕.目 前,该区域已成为我国种植规 模大、机械化水平高、种植面 积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
分析该区域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对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12分〕
① 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会过度消耗水资源,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大减甚 至断流;〔4分〕 ②荒漠化扩展、绿洲消失〔生态环境恶化〕;〔4分〕 ③灌溉用水过量〔与排水失衡〕,会引起灌区地下水位上升,〔造成盐分 在土壤表层积累〕引发土壤的次生盐碱化。〔4分〕
我国内蒙古东部地区是内蒙古自治区自然条件较 好,经济比较兴旺的地区,环境结构呈现出明显 的东、中、西部带状分布特征. 材料一:内蒙古东部地区土壤侵蚀类型图 材料二:1985~1989年该地区各土地利用类型数 量的变化
比列较举分该析地图区中农Ⅰ业类生侵产蚀过区程与中Ⅱ可类能侵引蚀发区的主环 要境外问力题作.用的差异及原因
[20xx·全国卷Ⅱ]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图5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
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 染加重趋势。
(1)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 (2)指出长期维持河套灌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简述原因。 (3)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 (4)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
方法总结
不合理的农业 造成 草场退化 ,容易引 起 土地荒漠化 ; 不合理的灌溉容易导致 土壤盐碱化 ; 毁林开荒会造成 水土流失 ; 热带迁移农业区会导致 森林减少、 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 (2)环境污染: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水体、大气
地理 中图版 必修二 学案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生版)doc
3.1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编写人:金雪莲审核人:金雪莲审批人:班组:姓名:组评:师评:学习目标:1. 了解主要的农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有深刻影响,并表现为正负两方面。
重、难点分析1.学习重点:了解主要的农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有深刻影响,并表现为正负两方面。
2.学习难点:结合身边实例,分析农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范围:课本图册第一部分自主学习(预习课本,思考问题)★一、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地球面貌的影响:大部分区域景观取代了自然景观。
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森林面积(2)荒漠化面积(3)土地严重3、农业技术的采用(1)灌溉: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粮食,但灌溉不合理容易造成,导致土壤退化,粮食减产。
(2)农药的使用:杀死害虫等生物,破坏第二部分合作探究(结合课本知识,探寻下列问题解决方法)根据下图,完成问题。
(1)简要分析河西走廊成为绿色走廊的主导自然条件(2)如果农业开发强度超过上述自然条件的承载力,将会产生什么环境问题第三部分随堂检测(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下列问题)1、下列属于人类与环境对立的生产活动是()A.大力发展生态农业B.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发展种植业,扩大耕地面积C.鄱阳湖地区退耕还湖D.长江上游山区植树造林,发展林业2、下图中正确反映我国城郊农业变化大势的是()3、混合农业与一般种植业相比,对环境影响的有利方面是()A 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施用,对环境能够无害B 土地利用方式粗放,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小C 农田有机会休养生息,形成良性生态系统D 自然条件好,不会出现土地退化现象4、人类的农业活动对地球面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开垦P平原首先应该()A.引入灌溉水源B.增加土壤肥力C.平整土地D.排水(2)国家在P平原兴建了许多大规模机械化农场,从事商品粮生产。
但在这里生产粮食,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A.热量条件B.土壤条件C.降水条件D.光照条件(3)目前国家决定停止在P平原开垦荒地,同时建立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是()A.天然林B.水源林C.湿地D.草场5、读某农场土地利用图和收入构成图,完成下列问题。
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在人类发展的早期阶段,农业是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
人们借助土地和自然资源进行农耕生产,以维持日常生活所需。
而在这个过程中,地理环境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对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十分显著,从而塑造了各地的农业模式。
首先,气候是地理环境的关键因素之一。
气候因素直接决定了各地的农作物种植潜力和生长周期。
例如,处于赤道附近的地区气温高、降水充沛,适宜种植水稻、棕榈等热带作物。
而温带地区的农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
由于气候差异导致的农作物差异,农业生产方式也因地制宜地进行调整。
例如,适应干旱气候的地区,农民可能更倾向于采用滴灌和精细管理的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水源。
地理地形也对农业生产方式有着重要影响。
山地和平原地区的差异导致了农作物的种植方式和收割方式的不同。
平原地区广阔平坦,适合大规模种植和机械化收割,而山区地形崎岖,种植条件较为艰苦,农民往往采用小规模种植和手工收割的方式。
此外,山地地区还可能面临着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等问题,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农民可能采取梯田种植、水土保持等特殊农业技术,以适应地理环境的限制。
此外,地理环境中的水源条件也会影响农业生产方式。
河流、湖泊和地下水资源的丰富程度直接决定着农民在灌溉方面的选择。
处于干旱地区的农民可能更倾向于采用人工灌溉的方式,例如运河灌溉,以确保农作物的生长。
相反,在水源丰富的地区,农民可能更多地依赖自然降水,采用雨养农业的方式。
这些不同的灌溉方式和水资源利用方式,直接反映了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方式的决定性影响。
最后,经济和交通因素也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不同地区的交通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农业生产方式有着重要影响。
发达的交通网和完善的市场体系使得农产品更容易流通和贸易。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农民更多地投资于种植高附加值农产品,例如蔬菜、水果等。
而交通闭塞、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农民更多地从事传统的粮食种植,以满足当地的基本食物需求。
农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性
农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性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经济活动之一,它不仅为人们提供粮食和农产品,还对地理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农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讨论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农业发展对土壤和水资源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农业活动需要大量的土地用于耕种,而过度的耕地开垦会导致土壤侵蚀和贫瘠化。
此外,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会渗入土壤和地下水中,对生态系统造成污染。
因此,农业发展需要采取措施保护土壤和水资源,如合理轮作、有机农业和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
其次,农业发展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大规模的单一作物种植会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减少生物多样性。
农业活动还会导致栖息地破坏和物种灭绝。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农业发展需要采取可持续的农业实践,如生态农业和保护农业遗产品种。
此外,农业发展还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
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温室效应的重要来源之一。
农田排水和农业废物处理也会释放甲烷等温室气体。
为了减少农业对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可采取措施如精确施肥、农田水管理和农业废物利用等。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保护地理环境的关键。
可持续农业的核心理念是平衡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
首先,需要推广可持续的农业实践。
例如,生态农业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通过保持土壤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和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政府和农民应加强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农业政策和计划。
政府可以提供农业补贴和技术支持,鼓励农民采用可持续农业实践。
同时,农民也应提高环境意识,积极参与可持续农业的实践。
最后,农业发展需要与其他行业和社会利益相协调。
农业与工业、城市化等发展密切相关,需要通过合理规划和土地利用来平衡各种需求。
此外,农业发展还应注重社会公平和经济可持续性。
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应得到保障,以确保农业的可持续性。
总之,农业发展对地理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包括土壤和水资源、生物多样性以及气候变化等方面。
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措施保护地理环境,如推广可持续农业实践、加强政府和农民合作以及与其他行业协调发展。
农业生产活动
平原耕作业;山地畜 牧业
土壤
水源
我国南方红壤区的茶 树
河西走廊的灌溉农业; 新疆的绿洲农业
特别提醒
衡量 指标
我国分布规律
对农业的影响
西部丰富,东部少; 年总 青藏高原最丰富, 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和 光照 太阳 四川盆地最少 产量 辐射 影响因素:阴晴、 日照时数、地势
3、农业布局的变化 东西两侧 推进,西部草原面积_____ 缩小 ,玉米分布 农田向_________ 更加广泛,水稻生产面积增大,副食品基地大量涌现。 4、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 1.农业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 林地和草地 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 2. ___________
3.开垦沼泽地,破坏了湿地环境。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利用优势条件,开发优势资源, 对优势资源深加工,变资源优势为产业 优势; 二是治理限制性因素,改善生产条件 和生态环境。
下图为中国和美国的部分地区,阴影部分为玉米带。
(1)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所共同具备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D ①热量丰富,生长期长 水源充足 ④地势平坦 ②地广人稀 ⑤土壤肥沃 ③夏季降水丰富,且灌溉
农业生产活动
农业生产活动
一、农业的区位因素 二、农业地域类型 三、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区位因素
水源
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区位因素,做 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
首先,综合考虑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 具体如下:
区位因素 光照 气 热量 候 降水 平原
2.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主要是为了
关键因素法 从影响某种农业区位的众多因素中,找出该种农业发 展的关键区位因素。关键区位因素可分为主要区位因素、 主导区位因素和限制性区位因素三大类。 (1)主要因素: 新疆发展农业的主要区位条件: 优势:光照充足,夏季热量充足,昼夜温差大, 劣势:气候干旱水源不足,多荒漠土有机质含量低。 (2)限制因素: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北大荒为例
材料三
三 江 平 原 江 河 纵 横 , 河 网 密 集 , 湖 泡连片,有大 小河流90多条,其中主要河流有21条,分别属于黑龙江、 乌苏里江及松花江三大水系,总流域面积9.45万平方千米, 总长度5148千米。此外,还有大、小兴凯湖。
材料四
三江平原地表一般有10-15厘米积水,内长杂草,当 地人称“水草甸子”;多潜育沼泽,也有相当数量的泥潭沼泽; 有较厚的草根层,一般厚达30-40厘米。
活动探究
从黑土地流失看农业生产活动中如何保护 土壤肥力、提高土壤肥力? 提示:根据查阅资料,从土壤肥力、补偿 机制、政府规划、法律法规等方面入手。
? 小组合作,选派代表口头汇报。
1、建立激励政策,促进秸秆还田; 2、对土地进行配方施肥,科学施肥; 3、加大对有机肥料的研发和技术贮备,加大推广; 4、对破坏的土壤进行修复; 5、进行顶层设计,从法律法规上给予保护;
材料一
三 江 平 原 , 又称三江低地,位 于 黑 龙 江 省 东 北 部 , 中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 三 江 平 原 是 由 黑 龙 江 、 松 花 江 、 乌苏里江冲积形成的低平原,面积10万多平方千米。 其中平原面积占比61.2%,山区比重30.8%,丘陵8%
材料二
三江平原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处 于中温带,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漫长。该地区冬季(11— —次年2月)日照时间短、严寒、干燥。最冷月月平均气温 大部分地区为-19℃左右;春季(3-5月)气温回升快,多大 风,易旱易涝;夏季(6-8月)的特点为短促,温暖多雨。最 热月份平均气温大部分地区为21℃一22℃;雨热同季对作 物生长十分有利;秋季(9-10月)降温急剧,降水多,易发生 早霜和秋涝。
湿生和沼生植物主要有小叶章、沼柳、苔草和芦苇等。 其中以苔草沼泽分布最广,占沼泽总面积的85%左右,其次 是芦苇沼泽。土壤类型主要有黑土、白浆土、草甸土、沼泽 土等,而以草甸土和沼泽土分布最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生产活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高考题组)
河南省焦作市第一中学史鹏鹏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2011·课标卷3~5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通过大量技术投入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
巴西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大豆,在积极培育优良品种的同时,鼓励农民组建农场联合体,实现了大豆的规模化生产和经营。
目前,巴西的大豆产量、出口量仅次于美国。
中国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近些年大豆的质量下降(品种退化,出油率低),生产成本较高,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据此完成1~3题。
1.巴西大豆总产量增加的潜力大于美国,主要是因为巴西()
A.技术力量较雄厚
B.气候条件较优越
C.可开垦的土地资源较丰富
D.劳动力较充足
2.在国际市场上,巴西大豆价格低于美国的主要原因是巴西()
A.专业化水平较高
B.科技投入较大
C.劳动生产率较高
D.劳动力价格较低
3.中国要提高大豆质量亟需()
A.加大科技投入
B.扩大种植面积
C.增加劳动力投入
D.加大化肥使用量
(2011·福建卷1~2题)
某山区为了改造低产的山坡地,先是增施肥料,但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
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
完成4~5题。
4.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
A.土层薄
B.降水变率大
C.坡度大
D.植被覆盖率低
5.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主要是为了()
A.调节大气湿度
B.提高土壤肥力
C.增加空气湿度
D.增加日照时数(2010·浙江卷5~6)
读下图,阴影部分为四个农业区。
完成6~7题。
6.甲、乙、丙、丁的主要经济作物依次是()
A.茶叶、咖啡、棉花、橡胶
B.甘蔗、棉花、柑橘、葡萄
C.棉花、黄麻、香蕉、可
可 D.花生、大豆、茶叶、棉花
7.四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均属于()
A.自给型农业
B.混合型农业
C.热带种植园农业
D.集约型农业
(2010·山东卷1~2)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8~9题。
8.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气候
B.水源
C.地形
D.土壤
9.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郊区的农业结构将发生变化。
下列土地利用类型在该地农业用地中的比重最可能降低的是()
A.稻田
B.鱼塘
C.果园
D.菜地花圃
(2009·宁夏卷7~8)下图示意的甲、乙两国分别为传统、新兴的鲜切花生产国。
读下图,完成10~11题。
10.与甲国相比,乙国发展鲜切花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①热量丰富②光照充足③地形平坦④水源丰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与乙国相比,甲国维持其在世界鲜切花市场竞争力的优势条件是()
A.专业化、规模化生产,鲜切花价格较低
B.土地丰富,天然花卉品种较多
C.培植历史久,劳动力成本较低
D.技术含量高,鲜切花质量较优
二、综合题
12.(2010·全国Ⅰ卷36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个题。
葡萄的糖分含量越高,酿制出的葡萄酒酒精度越高。
葡萄生长过程中,特别是成熟期的光照及昼夜温差与其糖分积累呈正相关。
图5a中甲、乙两地均为优质葡萄产地。
图5b为乙地典型的葡萄种植园景观。
世界上酒精度最高(16.2度)的优质葡萄酒就是使用乙地及其附近所产的葡萄酿制而成的。
(1)分析甲地有利于种植葡萄的地形、气候条件。
(12分)
(2)简述乙地气候类型和特点,并说明气候条件以及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对葡萄生长的影响。
(16分)
13.(2009·全国Ⅱ卷36题)阅读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花卉消费的国际需求迅速增长,北美、日本、欧洲成为世界三大花卉消费市场。
同期,图4所示国家成为所在大洲第二大花卉出口国。
(1)说明该国有利于花卉生长的自然条件。
(13分)
(2)概述该国发展花卉产业的社会经济条件。
(13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第3题,巴西人口比美国少,且集中于东南部,其西北部还有大片的土地没有开发,且适宜大豆种植,“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大豆”,开发种植较晚是最大的优势,C正确。
2.D 巴西大豆的专业化水平、科技投入、劳动生产率都没有美国高。
巴西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价格便宜,D正确。
3.A 中国大豆种植历史悠久,“品种退化”严重,所以要提高大豆质量亟需加大科技投入,A正确。
中国后备耕地资源少,不能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劳动力投入,加大化肥使用量不能提高大豆质量。
4.C 材料中写出增施肥料在山坡中效果微弱,但改成水平梯田后效果明显,最可能原因就是修建梯田前坡度大,肥料损失大,因此C正确。
5.B 将山坡改造为水平,从实际效果来看是农业增产,主要是提高土壤肥力的结果,因此选B.
6.B 根据图中经纬度位置、海陆轮廓及河流特征可以判断出四地位置、气候,从而确定四地的经济作物。
甲地位于台湾西部沿海平原,热带季风气候,适宜种植甘蔗;乙地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经济作物主要是棉花;丙地位于美国南部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适宜柑橘生长;丁地位于法国罗讷河下游,地中海气候,以葡萄种植著名。
7.D 经济作物显然属于商品农业、种植业,热带种植园农业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甲、乙、丙三地位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作物的集约化程度高,棉花在埃及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集约化程度也高,故四地属于集约化农业。
选D。
8.C 由题图,该地地势西高东低,山麓脚下是鱼塘,往上依次是地形平坦地带是稻田、坡地是菜地花圃、山坡平坦地带是居住用地、再往上坡度较陡地带为果园,这样做的目的,可以获取经济效益,二可以绿化,同时对保持水土具有积极意义。
再往上,坡度更陡、土层较薄的地方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所以,本题很直观地就可以判断出: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选C。
9.A 据题意,城市郊区农业结构一般会随着城市布局结构的特征而发生变化。
一般地,城市郊区农业中,因稻田占地面积广,产值相对较低,经济效益也不是很高;而鱼、水果、蔬菜及花卉等农业副产品的城市需求量相对较大,经济效益高。
选A
10.A 乙国位于东非高原上,因纬度低,海拔高,形成热带草原气候,热量充足,光照充足,但水源不如甲国丰富。
选A。
11.D 鲜切花生产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受市场影响显著,但很难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甲国(荷兰)花卉培植历史悠久,品种丰富,但土地面积较小,且甲国为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高,但技术水平高,鲜切花质量较优,市场竞争力强。
故选D。
二、综合题
12.(1)甲地位于(南北向的)河谷中,灌溉(和排水)条件好;(北纬45附近)葡萄生长季节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葡萄成熟季节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
(2)乙地(临地中海)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葡萄生长季节光照、热量充足。
鹅卵石利于保持土壤水分(利于地表水下渗,防止土壤水分蒸发);鹅卵石白天(受到太阳辐射)增温快,夜间降温也快,增大气温的日较差,利于葡萄的糖分积累。
13.(1)(地处低纬),雨量较充沛,(地势较高)常年光照充足,气候温暖,年温差小
(2)通过航空运输,可以方便联系北美、欧洲等花卉消费市场。
该国(为发展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廉。
(政府决策)推动花卉种植和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