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夫碱与牛血清蛋白521
水杨醛缩乙二胺希夫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及抑菌活性研究
水杨醛缩乙二胺希夫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及抑菌活性研究庞绪良;赵培然;董建方;叶新辉;李连之【摘要】合成了水杨醛缩乙二胺希夫碱化合物.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圆二色光谱法研究了水杨醛缩乙二胺希夫碱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该希夫碱化合物与BSA形成了复合物,导致BSA的构象发生变化,使BSA的内源性荧光发生静态猝灭,计算得到了希夫碱化合物与BSA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参数.体外抑菌实验表明该希夫碱对大肠杆菌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期刊名称】《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7(030)002【总页数】6页(P45-49,55)【关键词】水杨醛缩乙二胺希夫碱;牛血清白蛋白;光谱;抑菌活性【作者】庞绪良;赵培然;董建方;叶新辉;李连之【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山东聊城252059;聊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山东聊城252059;聊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山东聊城252059;聊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山东聊城252059;聊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山东聊城252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26希夫碱(Schiff base)是指由醛或酮与伯氨缩合而成的含有亚胺或甲亚胺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希夫碱化合物是由H. Schiff在1864年首次发现而得名[1],随后希夫碱化合物被广泛深入的研究[2].希夫碱中含有碳氮双键,其杂化轨道上的N原子具有孤对电子,因而在化学和生化反应中具有重要意义.希夫碱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分析试剂和良好的有机化学配体,其本身还具有一定的抗菌、抗炎、抗肿瘤、抗病毒的生物学活性[3].研究表明,希夫碱及其衍生物已广泛应用于医疗、催化、材料、生化反应等方面.蛋白质作为生命功能的执行者,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血清白蛋白是可溶性蛋白质,许多小分子化合物药物通过与人血清白蛋白结合运输到体内.近些年来,有很多关于希夫碱及其衍生物与BSA相互作用的研究报道[4-6].因此,研究药物分子与蛋白的结合方式及其在血液中的运输机制是非常重要的[7].我们曾报道过L-丝氨酸水杨醛希夫碱镍(Ⅱ)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与DNA的相互作用[8].本文中我们合成了水杨醛缩乙二胺希夫碱化合物,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圆二色光谱法研究了该化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1.1 试剂与仪器乙二胺、水杨醛、无水甲醇均为市售分析纯试剂,BSA购自北京拜尔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购自AMRESCO公司,BSA存储液用10 mmol·L-1 Tris-HCl (pH=7.1)缓冲液配制,浓度由(ε280=43 824 L·mol-1·cm-1 确定.Nicolet 460 型红外光谱仪(KBr压片),X-4显微熔点仪(未经矫正),Lambda 75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Perkin Elmer, 美国),F-7000荧光光谱仪,JASCO J-810 型圆二色光谱仪(Japan).1.2 希夫碱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量取0.05 mol(3.5 ml)的乙二胺于圆底烧瓶中,并加入30 mL甲醇,在50 ℃的条件下加热搅拌0.5 h,然后慢慢滴加0.1 mol (21 mL)的水杨醛溶液,加热回流2 h后泠却至室温,过滤至平底试管中,在室温下缓慢挥发,一周后得到黄色片状晶体,产率约76%.该希夫碱晶体熔点为125 ℃.希夫碱化合物的IR(cm-1):3 433.6 (s, υO-H);1 636.2 (s, υC=N).希夫碱的结构在Bruker Smart-1000 CCD 型单晶衍射仪上进行了测定.1.3 希夫碱化合物与BSA的相互作用1.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用10 mmol·L-1 Tris-HCl(pH=7.1)缓冲溶液配制一系列试样,保持BSA(8.0 μmol·L-1)的浓度不变,希夫碱化合物的浓度逐渐增大,将配好的试样混合均匀后放置在室温条件下2.5 h后测定BSA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用缓冲溶液或不同浓度化合物的溶液作为参比,光谱在240-400 nm 波长范围内测定.1.3.2 荧光光谱.用10 mmol·L-1 Tris-HCl (pH=7.1)缓冲溶液配制一系列试样,保持BSA(8.0 μmol·L-1)浓度不变,逐渐加大希夫碱化合物的浓度.将试样混合均匀,然后在室温条件下放置2.5 h,分别于298 K、303 K和308 K三个温度下恒温后测定BSA的荧光光谱.激发波长: 280 nm,发射波长范围:290-460 nm,狭缝宽度:Ex=Em=2.5 nm;扫描速度:600 nm·min-1.1.3.3 圆二色光谱测定.用10 mmol·L-1 Tris-HCl(pH=7.1)缓冲液配制试样,其中BSA浓度为4.5×10-7 mol·L-1,化合物的浓度是10 μmol·L-1,测定时以同浓度的缓冲溶液或化合物缓冲溶液作为参比,分别测定BSA及BSA与化合物混合液在190-250 nm波长范围内的圆二色光谱,混合均匀室温下放置2.5 h后测定.扫描速度为200 nm·min-1,路径长度为 1 cm,响应时间为1 s,累积次数为3次. 1.4 抑菌实验用纸片扩散法进行体外抑菌实验.将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菌液(A550 = 0.75)均匀地涂在M-H琼脂培养基的培养皿上,然后将灭菌过的滤纸片(8.0 mm)平铺在培养皿上,缓慢向滤纸片上注上10 μL浓度为2.5 mmol·L-1希夫碱的水溶液,另取一个滤纸片注上10 μL蒸馏水作为参比,最后放在恒温培养箱内在32 ℃培养20 h,观察抑菌圈,测量抑菌圈的直径.2.1 化合物的表征红外光谱采用KBr压片法,在400-4 000 cm-1范围收集数据.希夫碱化合物在3 433.6 cm-1 处的强吸收峰是由于O-H的伸缩振动,1 636.2 cm-1处强而尖的特征吸收峰可以说明希夫碱(CN)结构的生成.化合物的晶体结构测定结果与文献[9]一致.图1为该希夫碱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图.2.2 希夫碱化合物与BSA的作用2.2.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在研究小分子化合物与蛋白质的作用中,常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来检测蛋白质的构象变化.BSA在280 nm左右的吸收峰是由于蛋白质肽链上色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上的杂环π-π*和n-π*的跃迁引起的[10].图2为不同浓度的希夫碱存在时BSA的紫外吸收光谱(希夫碱化合物本身在278 nm处吸收很弱,没有吸收峰).从图2中可以看出,随着希夫碱浓度的增加,在278 nm处的吸收峰逐渐上升且略有蓝移,而且在400 nm处出现了一个新的吸收峰,此峰随着希夫碱浓度的增加明显增大.这说明该希夫碱化合物与BSA上的氨基酸残基发生了相互作用,形成了基态复合物.2.2.2 荧光光谱.荧光光谱法具有选择性好且灵敏度高的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研究药物分子与蛋白的作用中.BSA中的色氨酸(Trp)、酪氨酸(Tyr)和苯丙氨酸(Phe)是荧光生色基团,而且这些氨基酸残基对微环境的变化都较敏感,通常作为荧光光谱的检测靶标.在一定激发波长下,BSA的荧光光谱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蛋白质荧光生色基团的微环境变化[11].图3、图4和图5为不同温度下,不同浓度的希夫碱对BSA溶液的荧光猝灭光谱.由图3可以看出,随着希夫碱浓度的增加,BSA在330 nm处的荧光强度逐渐降低,说明该希夫碱化合物与BSA发生了相互作用,影响了蛋白质荧光生色团微环境的变化,从而导致BSA的内源性猝灭.荧光猝灭有静态猝灭和动态猝灭两类.动态猝灭是与扩散有关的,当温度升高时,溶液的黏度将会下降,从而导致分子的运动加快,从而使分子的扩散系数增大,猝灭常数就会增大.当发生静态猝灭时,随着温度的升高会引起复合物的稳定性降低,使猝灭程度减弱,猝灭常数就会减小.为了解希夫碱化合物对BSA的猝灭类型,通常先按动态猝灭处理,常使用Stern-Volmer方程[12]式中用F0 和F分别表示未加入希夫碱和加入希夫碱后的荧光峰强度;Kq 是BSA猝灭常数,τ0 为没有加猝灭剂时荧光物质的荧光寿命,其值约为10-8 s;Ksv是Stern-Volmer 猝灭常数;[Q]来表示希夫碱化合物的浓度.图3、图4和图5中的内嵌图分别为该体系在不同温度下的荧光猝灭光谱和F0/F对[Q]作图.由F0/F对[Q]作图求得化合物的猝灭常数Ksv(298 K)= 1.36×104 L·mol-1,Ksv(303K)=9.22×103 L·mol-1,Ksv(308 K)=8.25×103L·mol-1. 进而可求得Kq (298 K)=1.36×1012 L·mol-1·s-1,Kq (303 K)=9.22×1011 L·mol-1·s-1,Kq (308 K)=8.25×1011 L·mol-1·s-1.可以看出,希夫碱化合物的Kq要远远大于最大扩散碰撞猝灭速率常数2×1010 L·mol-1·s-1.随着温度的升高,其猝灭常数也逐渐减小,进一步说明了该希夫碱化合物对BSA的猝灭过程并不是由分子碰撞和扩散所产生的动态猝灭,而是希夫碱化合物与BSA相互作用后形成了不发光的基态复合物而引起的静态猝灭.希夫碱化合物对BSA的作用方式属于两者之间形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通常假设BSA上有n个且相同的结合位点,则BSA的荧光强度与希夫碱化合物浓度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双对数公式进行描述[13]式中KA是结合常数,n是结合位点数,[Q]是猝灭剂的浓度.图6是lg[(F0-F)/F]对lg[Q]作图,由该图可以求得在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分别为KA(298K)=3.07×105 L·mol-1,KA(303 K)=6.69×103 L·mol-1,KA(308K)=4.96×103 L·mol-1;结合位点数分别为:n(298 K) = 1.3,n(303 K)=0.92,n(308 K)=0.95.这说明该希夫碱化合物与BSA是以1∶1结合的,即两者之间存在一个结合位点.从热力学的观点可考察希夫碱化合物与BSA之间的结合力(氢键、疏水键、静电作用或范德华力等).根据求得的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A),运用热力学公式(3)来计算反应的自由能变值(ΔG).通过计算求得ΔG(298 K) =-31.3 kJ·mol-1,ΔG(303 K) =-22.2 kJ·mol-1,ΔG(308 K) =-21.8 kJ·mol-1.利用反应自由能变值对温度作图求得焓变(ΔH)和熵变(ΔS)分别为:ΔH =-313.0 kJ·mol-1,ΔS =-950 J·mol-1·K-1.Ross[14]等人经过大量的研究,得出了小分子与蛋白质的结合作用力与热力学参数之间的关系,当焓变与熵变同时大于零时,可认为疏水作用力占主导;当焓变与熵变同时小于零时,则可认为是氢键或者范德华力;如果焓变较小(或接近于零)且熵变大于零,则可能为静电作用力.因此,我们得出希夫碱与BSA之间主要靠氢键或范德华力相互作用.但由于BSA的结构复杂,它与希夫碱化合物之间不可能是单一的作用力,而是多种作用力之间的相互结合.2.2.3 圆二色光谱.圆二色光谱法是研究蛋白质构象变化及与小分子作用的一种快捷、较准确的方法.图7是该希夫碱化合物对BSA圆二色光谱的影响图.由图7得知,BSA在208 nm和222 nm处有两个明显的特征负峰,这是典型的α-螺旋结构[15].加入化合物后,谱图的形状和峰位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但峰强度减弱.这说明化合物的加入对BSA产生了影响,导致BSA的构象发生了变化.我们可通过公式⑸求出α-螺旋值[16]式中cp是BSA的摩尔浓度,n是氨基酸残基数(BSA为583),l是路径长度(1 cm).计算得BSA的α-螺旋值含量在加入化合物后从原来47.6%降到41.4%,说明希夫碱化合物与BSA的相互作用使BSA的二级结构产生了影响.原因可能是希夫碱化合物通过氢键等作用与α-螺旋的氨基酸残基发生相互作用,从而改变了α-螺旋结构,导致BSA中的α-螺旋量降低.2.3 抗菌实验初步体外抑菌实验结果说明该希夫碱化合物对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其平均抑菌圈直径约为15 mm.对于其它菌落的抑菌活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希望能为探索高效低毒的抗菌药物提供一定的参考.合成了水杨醛缩乙二胺希夫碱化合物,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圆二色光谱法研究了水杨醛缩乙二胺希夫碱与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该希夫碱化合物与BSA形成1∶1的复合物,使BSA的内源性荧光发生静态猝灭,导致BSA的α-螺旋含量减少.体外抑菌实验表明该希夫碱对大肠杆菌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这些结果为探讨希夫碱化合物与BSA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提供了有用的信息.【相关文献】[1] Schiff H. Mittheilungen aus de m Universitäts laboratorium in pisa: eine neue reihe organischer basen[J]. Eur J Org Chem, 2010, 131(1):118-119.[2] Choudhary N F, Leigh G J, Hitchcock P B. Six-coordinate vanadyl tetradentate Schiff base complexes with methanol, methoxide, water or fluoride as the sixth ligand[J]. Inorg Chim Acta, 2000, 310(1):10-20.[3] Desai S Β, Desai P B, Desai K R. Synthesis of some schiff bases, thiazolidinones and azetidinones derived from 2,6-diaminobenzo[1,2-d:4,5-d'] bisthiazole and their anticancer activities[J]. Heterocycl Commun, 2001, 7(1):83-90.[4] Raynor J B, Labauze G. Use of electron spin resonance spectroscopy to stud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balt schiff base complexes and phosphines or phosphites in solution[J]. Inorg Chim Acta, 1980, 40(1):X10- X10.[5] Zhang Q, Ni Y, Kokot S. Combined voltammetric and spectroscopic analysis of small molecule-biopolymer interactions: The levodopa and serum albumin system[J]. Talanta, 2012, 88(1):524-532.[6] Zhang L, Cai Q Y, Cai Z X, et al. Interactions of bovine serum albumin with anti-cancer compounds using a proteon XPR36 array biosensor and molecular docking.[J]. Molecules, 2016, 21(12):1706.[7] Sathyadevi P, Krishnamoorthy P, Alagesan M, et al. Synthesis, crystal structure,electrochemistry and studies on protein binding, antioxidant and biocidal activities of Ni(II) and Co(Ⅱ) hydrazone complexes[J]. Polyhedron, 2012, 31(1):294-306.[8] 丁菲菲,丁名成,魏强,等.L-丝氨酸水杨醛希夫碱镍(Ⅱ)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与DNA的相互作用[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9(1):37-42.[9] Pahor N B, Calligaris M, Nardin G, et al. N, N′-ethylenebis(salicylideneimine)[J]. Acta Crystallogr B, 1978, 34(4):1 360-1 363.[10] Wang Y Q, Zhang H M, Zhang G C, et al. Interaction of the flavonoid hesperidin with bovine serum albumin: A fluorescence quenching study[J]. J Lumin, 2007, 126(1):211-218.[11] Toneatto J, Argüello G A. New advances in the study on the interaction of[Cr(phen)2(dppz)]3+, complex with biological models; association to transporting proteins[J]. J Inorg Biochem, 2011, 105(5):645-651.[12] Albrecht C. Joseph R. Lakowicz: Principles of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3rd Edition[J]. Anal Bioanal Chem, 2008, 390(5):1 223-1 224.[13] Hu Y J, Liu Y, Wang J B, et al.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onoammonium glycyrrhizinate and bovine serum albumin[J]. J Pharm Biomed Anal, 2004, 36(4):915-919. [14] Ross P D, Subramanian S. Thermodynamics of protein association reactions: forces contributing to stability[J]. Biochemistry, 1981, 20(11):3096.[15] Liu J, Tian J, He W, et al. Spectrofluorimetric study of the binding of daphnetin to bovine serum albumin[J]. J Pharm Biomed Anal, 2004, 35(3):671-677.[16] Purdie N, Swallows K A. Analytical applications of polarimetry, optical rotatory dispersion, and circular dichroism[J]. Anal Chem, 1989, 61(2):77A-89A.。
硒酸钠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机理分析
第42卷第3期武汉科技大学学报V o l .42,N o .32019年6月J o u r n a l o fW u h a n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J u n .2019收稿日期:2018-12-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150328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C Z Q 13003,Y C Z W 15109);湖北省青年基金资助项目(2015C F C 875).作者简介:韩晓乐(1983-),女,中南民族大学讲师,博士.E -m a i l :H X L 1220@h o t m a i l .c o mD O I :10.3969/j.i s s n .1674-3644.2019.03.006硒酸钠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机理分析韩晓乐,李擎宇,郝 浩,刘晨音,雷佳文,于 帆,胡军成(中南民族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在模拟动物体生理条件下,采用荧光光谱㊁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方法研究不同温度下硒酸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并通过计算二者相互作用时的热力学参数及检测硒酸钠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对其相互作用机理进行分析㊂结果表明,硒酸钠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有猝灭效应,二者反应形成复合物,硒酸钠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方式属于静态猝灭;硒酸钠与牛血清白蛋白主要靠静电相互作用力结合,且相互作用是自发进行的,二者的结合位点约为1㊂关键词:硒酸钠;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光谱法;热力学;荧光猝灭中图分类号:O 629.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644(2019)03-0194-05硒(S e)元素是一种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1-3],它是一种对大脑至关重要的微量元素,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如记忆和认知[4-5]㊂根据研究报道,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都与硒元素的缺乏有关,如阿尔兹海默氏病㊁帕金森病㊁肌萎缩侧索硬化症㊁癫痫等[6-7]㊂近几年来,硒在生命科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许多硒的化合物被用作抗氧化剂㊁酶抑制剂㊁抗癌药物㊁抗菌药物㊁降压药物㊁抗病毒药物㊁细胞质引诱剂等㊂如何快捷便利地评价硒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但硒的浓度响应区域狭窄,许多硒化合物毒性大,因此如何获取低毒㊁高效的硒化合物是硒在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中的重要研究方向㊂硒酸钠(N a 2S e O 4,别名无水硒酸钠)是自然界中硒的主要无机化合物之一,主要被用于癌症的治疗[8-13]㊂临床试验证明硒是可以作为很多癌症化学疗法的药剂[14]㊂虽然大量实验表明硒对癌有抑制作用,但其抑制机理并不十分清楚㊂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微量元素硒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报道也较少㊂随着微量元素硒在生命科学中的广泛应用,考虑到其抗癌药物的活性与重要的医用价值,研究其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显得非常有意义,为此,本文在模拟动物体生理条件下,采用荧光光谱㊁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方法研究不同温度下硒酸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并通过计算二者相互作用时的热力学参数及检测硒酸钠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对其相互作用机理进行分析,以期为微量元素硒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提供参考㊂1 试验1.1 仪器与试剂带恒温系统的L S 55荧光光度计(美国P e r k i n e l m e r 公司)㊁T U -190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牛血清白蛋白(B S A )㊁N a 2S e O 4㊁T r i s -b a s e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㊁浓H C l ,以上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用水均为去离子水㊂1.2 溶液配制配制浓度为0.05m o l /L ㊁p H =7.4的T r i s -H C l 缓冲溶液:称量6.057g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置于l L 烧杯中,加入约800m L 去离子水,使其充分溶解后,用盐酸调节溶液p H=7.4㊂将溶液定容至1L ,高温高压灭菌后,放置于4ħ冰箱中保存备用㊂配制浓度为5.0ˑ10-6m o l /L 的B S A 溶液:称量6.800g 的B S A ,加入至20m L 新制的T r i s -H C l 缓冲液中,使其溶解消泡后,转移保存于4ħ冰箱中备用㊂配制浓度为1.0ˑ10-3m o l /L 的N a 2S e O 42019年第3期韩晓乐,等:硒酸钠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机理分析溶液:称取0.944m g的N a2S e O4,加入至3m L去离子水中,充分溶解后,将溶液定容至5m L备用㊂配制B S A-N a2S e O4体系溶液:在298㊁304㊁310K温度下,取3m L浓度为5.0ˑ10-6m o l/L 的B S A溶液于比色皿中,然后分别取3μL浓度为1.0ˑ10-3m o l/L的N a2S e O4溶液对B S A溶液进行连续滴定,配制B S A-N a2S e O4体系溶液,其中N a2S e O4的滴定终态浓度分别为:0㊁1.67ˑ10-6㊁3.33ˑ10-6㊁5.00ˑ10-6㊁6.67ˑ10-6㊁8.33ˑ10-6㊁10.00ˑ10-6㊁11.67ˑ10-6m o l/L㊂1.3表征荧光光谱:选定激发狭缝宽度和发射狭缝宽度分别为10.0㊁5.0n m,在激发波长为280n m下测定N a2S e O4-B S A体系在298㊁304㊁310K温度下的荧光光谱㊂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定在温度为298K㊁p H=7.4的条件下所配制的不同浓度的N a2S e O4-B S A体系溶液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㊂三维荧光光谱:在激发波长为200n m㊁扫描波长为290~480n m范围内,测定N a2S e O4-B S A 体系的三维荧光光谱,扫描圈数为31㊂2结果与分析2.1不同浓度N a2S e O4对B S A荧光光谱的影响在温度为298K下,不同浓度的N a2S e O4对B S A荧光光谱的影响如图1所示㊂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N a2S e O4对B S A的荧光能产生猝灭效应,且随着N a2S e O4浓度逐渐增大,B S A荧光强度发生有规律的猝灭,其最大发射波长从343n m红移至352n m,表明B S A与N a2S e O4发生了相互作用,B S A的发色团微环境发生了改变,使色氨酸(T r p)残基更加裸露,即色氨酸所处环境的疏水性减弱,极性增强㊂图1不同浓度的N a2S e O4对B S A荧光光谱的影响F i g.1E f f e c t s o f d i f f e r e n t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s o fN a2S e O4o n f l u-o r e s c e n c e s p e c t r a o fB S A 2.2N a2S e O4与B S A相互作用的机制荧光猝灭主要包含动态猝灭㊁静态猝灭㊁混合型猝灭等[15]㊂荧光体与猝灭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可用S t e r n-V o l m e r方程[16]进行描述,即F0F=1+K s v[Q](1)式中:F0为未加入猝灭剂时B S A的荧光强度; F为加入猝灭剂N a2S e O4后B S A的荧光强度; [Q]为猝灭剂N a2S e O4的浓度,m o l/L;K s v为S t e r n-V o l m e r猝灭常数,L/m o l㊂不同温度下N a2S e O4猝灭B S A荧光的S t e r n-V o l m e r关系图如图2所示㊂从图2中可以看出,随着温度的升高,S t e r n-V o l m e r猝灭常数(K s v)不断减小,由此表明,温度升高,猝灭剂N a2S e O4与B S A形成的复合物的稳定性降低,温度升高不利于猝灭过程的进行,进而推测N a2S e O4与B S A相互作用形成了某种特定结构的基态配合物,表明N a2S e O4对B S A荧光猝灭为静态荧光猝灭㊂图2不同温度下N a2S e O4猝灭B S A荧光的S t e r n-V o l m e r 关系图F i g.2S t e r n-V o l m e r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o fN a2S e O4q u e n c h i n g B S A f l u o r e s c e n c e a t d i f f e r e n t t e m p e r a t u r e s静态荧光猝灭作用是指荧光体分子与荧光猝灭剂分子之间借助分子间力结合形成了具有一定结构的超分子配合物㊁从而导致荧光体荧光强度减弱的现象,静态的猝灭数据可以用修正的S t e r n-V o l m e r方程[17]处理,即F0F0-F=1f a K a[Q]+1f a(2)式中:f a为可被荧光猝灭剂接近的发色基团占总的发色基团的百分比;K a为静态荧光猝灭过程中复合物的形成常数,L/m o l,它反映了在静态猝灭过程中生物大分子与荧光猝灭剂分子的结合反应达到平衡时的量效关系㊂不同温度下N a2S e O4猝灭B S A荧光修正的S t e r n-V o l m e r关系图如图3所示㊂从图3中可以看出,静态猝灭常数K a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591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9年第3期大,表明N a2S e O4对B S A的荧光猝灭作用不是由扩散和碰撞引起的动态猝灭,而符合静态猝灭机制,进一步验证了前面的推测,N a2S e O4与B S A 相互作用引起荧光猝灭并形成了基态配合物㊂图3不同温度下N a2S e O4猝灭B S A荧光的修正的S t e r n-V o l m e r关系图F i g.3M o d i f i e d S t e r n-V o l m e r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o f N a2S e O4q u e n-c h i n g B S Af l u o r e s c e n c e a t d i f f e r e n t t e m p e r a t u r e s在温度为298K㊁p H=7.4的条件下,不同浓度的N a2S e O4对B S A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影响如图4所示㊂从图4中可以看出,对加入不同浓度的N a2S e O4后的B S A与未加入N a2S e O4空白的B S A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进行比较,在吸收波长为280n m附近,加入N a2S e O4后,B S A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发生了明显变化,且随着N a2S e O4浓度的增加,N a2S e O4-B S A体系的吸光度逐步增强,进一步表明N a2S e O4与B S A基态分子间发生作用是B S A荧光猝灭的根本原因㊂图4不同浓度的N a2S e O4对B S A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影响F i g.4E f f e c t so fN a2S e O4w i t hd i f f e r e n t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so n u v-v i s a b s o r p t i o n s p e c t r a o fB S A2.3N a2S e O4与B S A相互作用模式对于静态猝灭过程,小分子与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包括静电作用力㊁疏水力㊁氢键㊁范德华力和空间位阻排斥力等[18]㊂根据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参数,可以近似地判断出生物活性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主要作用力类型㊂利用V a n tH o f f方程可以计算N a2S e O4与B S A反应的焓变和熵变,进而得到不同温度下反应自由能变(ΔG),即l n K=-ΔH R T+ΔS R(3)式中:K为N a2S e O4与B S A的结合常数,L/ m o l;R为摩尔气体常数;ΔH为反应的标准焓变, k J/m o l;ΔS为反应的标准熵变,J/(m o l㊃K);T 为反应温度,K㊂以l n K对1/T作图,由斜率和截距分别计算出焓变(ΔH)和熵变(ΔS),则不同温度下N a2S e O4与B S A之间的反应自由能变(ΔG)可表示为:ΔG=ΔH-TΔS(4)不同温度下N a2S e O4与B S A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参数如表1所示㊂从表1中可以看出,ΔG< 0,ΔH<0,ΔS>0,表明N a2S e O4与B S A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主要是以静电相互作用为主,且是一个自发的反应㊂表1不同温度下N a2S e O4与B S A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参数T a b l e1T h e r m o d y n a m i c p a r a m e t e r so f i n t e r a c t i o nb e t w e e n N a2S e O4a n dB S Aa t d i f f e r e n t t e m p e r a t u r e sT/KΔH/k J㊃m o l-1ΔS/J㊃m o l-1㊃K-1ΔG/k J㊃m o l-1 298-78.2340.6-18.0 304-78.2340.6-18.2 310-78.2340.6-18.4 2.4N a2S e O4与B S A间的结合平衡根据小分子与大分子配位方程,将B S A的荧光强度与猝灭剂N a2S e O4的浓度关系由荧光物质与猝灭剂间的结合表达式[19]求出,即l g F0-Fæèçöø÷F=l g K b+n l g[Q](5)式中:K b为N a2S e O4与B S A的表观结合常数, L/m o l;n为它们之间的结合位点数㊂由式(5)求出不同温度下N a2S e O4与B S A 作用的表观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列于表2㊂从表2中可以看出,随着温度的升高,表观结合常数(K b)不断地减小,当接近人体体温(310K)时,表观结合常数最小,表明在人体体温范围内,表2不同温度下N a2S e O4与B S A作用的表观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T a b l e2A p p a r e n tb i n d i n g c o n s t a n t sa n d b i n d i n g s i t e so f N a2S e O4a n dB S Aa t d i f f e r e n t t e m p e r a t u r e sT/K K b/104L㊃m o l-1n R22982.21.0230.9983041.71.0920.9983101.21.0810.9956912019年第3期韩晓乐,等:硒酸钠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机理分析N a2S e O4与B S A结合较弱,其毒性应该也较弱,结合位点(n)约为1,表明B S A与N a2S e O4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结合位点㊂2.5N a2S e O4对B S A二级结构的影响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检测N a2S e O4与B S A发生相互作用后N a2S e O4对B S A二级结构的影响㊂B S A及N a2S e O4-B S A体系的三维荧光谱图如图5所示㊂从图5中可以看出,加入N a2S e O4后,B S A的瑞利散射峰起始位置无明显变化,但B S A荧光峰(峰1)强度略有减弱,其荧光强度从498.6减小至437.2,进一步表明N a2S e O4对B S A有荧光猝灭作用;同时B S A的荧光峰(峰1)的位置略有变化,发射峰位置从342n m蓝移至339n m,表明N a2S e O4对B S A的二级结构有一定的影响㊂(a)B S A(b)B S A-N a2S e O4体系图5B S A及B S A-N a2S e O4体系的三维荧光图谱F i g.5T h r e e-d i m e n s i o n a l f l u o r e s c e n c es p e c t r ao fB S A a n d B S A-N a2S e O4s y s t e m3结论(1)硒酸钠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有猝灭效应,二者反应形成复合物,硒酸钠对牛血清白蛋白荧光猝灭的方式属于静态猝灭㊂(2)硒酸钠与牛血清白蛋白主要靠静电相互作用力结合,且相互作用是自发进行的㊂(3)硒酸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位点数约为1,它们之间可以形成一个结合位点㊂(4)在较小的浓度下,硒酸钠对牛血清白蛋白的二级结构有一定的影响㊂参考文献[1] K a l u c eGSA,B a r b a r aRC,C r i s t i a n eC,e t a l.T h er e d o xb a l a n c e o f h e a l t h y B r a z i l i a n a d u l t s i s a s s o c i a t-e d w i t h G P X1P r o198L e ua n d-602A/G p o l y m o r-p h i s m s,s e l e n i u m s t a t u s,a n da n t h r o p o m e t r i ca n d l i f e s t y l e p a r a m e t e r s[J].F o o da n dF u n c t i o n,2018, 10(9):5313-5322.[2] T a p i e r o H,T o w n s e n dD M,T e w,K D.T h ea n-t i o x i d a n tr o l e o fs e l e n i u m a n d s e l e n o-c o m p o u n d s[J].B i o m e d i c i n ea n dP h a r m a c o t h e r a p y,2003,57(3-4):134-144.[3] A l m o n d e sK G,L e a lG V,C o z z o l i n oS M,e t a l.T h e r o l e o f s e l e n o p r o t e i n s i nc a n c e r[J].R e v i s t ad aA s s o c i açM췍d i c aB r a s i l e i r a,2010,56(4):484-488.[4] P i l l a iR,U y e h a r a-L o c kJH,B e l l i n g e rFP,e t a l.S e l e n i u ma n ds e l e n o p r o t e i nf u n c t i o ni nb r a i nd i s o r-d e r s[J].I U B M BL i f e,2014,66:229-239.[5] S o l o v y e vN D.I m p o r t a n c eo f s e l e n i u ma n ds e l e n o-p r o t e i n f o r b r a i n f u n c t i o n:f r o ma n t i o x i d a n t p r o t e c-t i o nt on e u r o n a ls i g n a l i n[J].J o u r n a lo fI n o r g a n i cB i o c h e m i s t r y,2015,153:1-12.[6] B r a d y RD,G r i l l sBL,R o m a n oT,e t a l.,S o d i u ms e l e n a t e t r e a t m e n tm i t i g a t e sr e d u c t i o no fb o n ev o l-u m ef o l l o w i n g t r a u m a t i cb r a i ni n j u r y i nr a t s[J].J o u r n a lo f M u s c u l o s k e l e t a la n d N e u r o n a lI n t e r a c-t i o n,2016,16(4):369-376.[7] L i uSJ,Z h e n g P,W r i g h tDK,e t a l.S o d i u ms e l e-n a t e r e t a r d s e p i l e p t o g e n e s i s i n a c q u i r e d e p i l e p s ym o d e l s r e v e r s i n g c h a n g e s i n p r o t e i n p h o s p h a t a s e2Aa n dh y p e r p h o s p h o r y l a t e d t a u[J].B r a i n,2016,139:1919-1938.[8] T a k a h a s h iM,S a t oT,S h i n o h a r aF,e t a l.P o s s i b l er o l e o f g l u t a t h i o n e i nm i t o c h o n d r i a l a p o p t o s i s o f h u-m a no r a l s q u a m o u sc e l l c a r c i n o m ac a u s e db y i n o r-g a n i c s e l e n i u mc o m p o u n d s[J].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o fO n c o l o g y,2005,27(2):489-495.[9] M a n t o v a n iG,M a c c i oA,M a d e d d uC,e t a l.S e l e n i-u mi se f f e c t i v e i ni n d u c i n g l y m p h o c y t e p r o g r e s s i o n t h r o u g hc e l l c y c l e i n c a n c e r p a t i e n t s:p o t e n t i a lm e c h-a n i s m s f o r i t s a c t i v i t y[J].J o u r n a l o fE x p e r i m e n t a lT h e r a p e u t i c s a n dO n c o l o g y,2004,4(1):69-78.[10]S p y r o uG,B jör n s t e d tM,S k o g S,e t a l.S e l e n i t e a n ds e l e n a t e i n h i b i th u m a nl y m p h o c y t e g r o w t hv i ad i f-f e r e n tm e c h a n i s m s[J].C a n c e rR e s e a r c h,1996,56(19):4407-4412.[11]V a d h a n a v i k i t S,I p C,G a n t h e rH E.M e t a b o l i t e s o fs o d i u m s e l e n i t e a n d m e t h y l a t e d s e l e n i u m c o m-791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9年第3期p o u n d s a d m i n i s t e r e d a t c a n c e r c h e m o p r e v e n t i o n l e v-e l s i nt h er a t[J].X e n o b i o t i c a,1993,23(7):731-745.[12]J i nN,Z h u H Z,L i a n g X,e t a l.S o d i u ms e l e n a t ea c t i v a t e d W n t/β-c a t e n i n s i g n a l i n g a n d r e p r e s s e d a m-y l o i d-βf o r m a t i o n i n a t r i p l e t r a n s g e n i cm o u s em o d e l o fA l z h e i m e r sd i s e a s e[J].E x p e r i m e n t a lN e u r o l o-g y,2017,297:36-49.[13]S p a l l h o l zJE.O nt h en a t u r eo fs e l e n i u m t o x i c i t ya n dc a r c i n o s t a t i ca c t i v i t y[J].F r e eR a d i c a lB i o l o g ya n d M e d i c i n e,1994,17(1):45-64.[14]C o m b sG F.S t a t u so f s e l e n i u mi n p r o s t a t ec a n c e rp r e v e n t i o n[J].B r i t i s hJ o u r n a l o fC a n c e r,2004,91(2):195-199.[15]李娜,张玉平,魏永巨.磺基水杨酸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荧光法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8(1):50-54.[16]S u l k o w s k aA,I n t e r a c t i o no f d r u g sw i t hb o v i n ea n dh u m a ns e r u m a l b u m i n[J].J o u r n a lo f M o l e c u l a rS t r u c t u r e,2002,614(1):227-232.[17]L e h r e rSS.S o l u t e p e r t u r b a t i o no f p r o t e i nf l u o r e s-c e n c e:t h e q u e n c h i n g o f t h e t r y p t o p h y l f l u o r e s c e n c eo fm o d e l c o m p o u n d sa n do f l y s o z y m eb y i o d i d e i o n[J].B i o c h e m i s t r y,1971,10(17):3254-3263.[18]L e c k b a n dD.M e a s u r i n g t h e f o r c e s t h a t c o n t r o l p r o-t e i n i n t e r a c t i o n s[J].A n n u a lR e v i e w o fB i o p h y s i c sS t r u c t u r e,2000,29:1-26.[19]X i e M X,L o n g M,L i uY,e t a l.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o ft h ei n t e r a c t i o n b e t w e e n h u m a ns e r u m a l b u m i na n dm o r i n[J].B i o c h i m i c a e tB i o p h y s i c aA c t a,2006,1760:1184-1191.M e c h a n i s mo f i n t e r a c t i o nb e t w e e n s o d i u ms e l e n a t ea n db o v i n e s e r u ma l b u m i nH a nX i a o l e,L i Q i n g y u,H a oH a o,L i uC h e n y i n,L e i J i a w e n,Y uF a n,H uJ u n c h e n g (C o l l e g e o fC h e m i s t r y a n d M a t e r i a l S c i e n c e s,S o u t h-C e n t r a lU n i v e r s i t y f o r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W u h a n430074,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U n d e rs i m u l a t e da n i m a l 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 c o n d i t i o n s,t h e i n t e r a c t i o nb e t w e e ns o d i u m s e l e n a t e a n db o v i n e s e r u ma l b u m i na td i f f e r e n t t e m p e r a t u r e sw a ss t u d i e db y f l u o r e s c e n c es p e c t r a,u v-v i sa b-s o r p t i o ns p e c t r a a n d o t h e rm e t h o d s.T h em e c h a n i s mo f t h e i n t e r a c t i o nw a s a n a l y z e d b y c a l c u l a t i n g t h e t h e r m o d y n a m i c p a r a m e t e r s o f t h e i n t e r a c t i o na n dm e a s u r i n g t h e e f f e c t o f s o d i u ms e l e n a t e o n t h e c o n-f o r m a t i o no f b o v i n e s e r u ma l b u m i n.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t h a t s o d i u ms e l e n a t eh a s q u e n c h i n g e f f e c to n t h e f l u o r e s c e n c e o fb o v i n es e r u ma l b u m i n.T h o s e t w or e a c tw i t he a c ho t h e ra n df o r m ac o m p o u n d. T h e q u e n c h i n g b e h a v i o r o f s o d i u ms e l e n a t e i nb o v i n e s e r u ma l b u m i n f l u o r e s c e n c e q u e n c h i n g p r o c e s s i s s t a t i c q u e n c h i n g.T h eb i n d i n gp r o c e s sb e t w e e ns o d i u ms e l e n a t ea n db o v i n es e r u ma l b u m i n i sm a i n l y d r i v e nb y e l e c t r o s t a t i c f o r c e a n d t h e i n t e r a c t i o n i s s p o n t a n e o u s,w i t hb i n d i n g s i t e a p p r o x i m a t e l y a t1. K e y w o r d s:s o d i u ms e l e n a t e;b o v i n e s e r u ma l b u m i n;i n t e r a c t i o n;s p e c t r o m e t r y;t h e r m o d y n a m i c s;f l u-o r e s c e n c e q u e n c h i n g[责任编辑张惠芳] 891。
牛血清白蛋白元素组成
4. 苏氨酸(Threonine):C4H9NO3
5. 丙氨酸(Alanine):C3H7NO2
6. 酪氨酸(Tyrosine):C9H11NO3
7. 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C9H11NO2
8. 甘氨酸(Glycine):C2H5NO2
9. 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C4H7NO4
10. 谷氨酸(Glutamic acid):C5H9NO4
11. 亮氨酸(Leucine):C6H13NO2
12. 丝氨酸(Serine):C3H7NO3
13. 苏氨酸(Methionine):C5H11NO2S
这些氨基酸组合在一起形成牛血清白蛋白的蛋白质结构,而这些氨基酸中的原子元素如碳、氢、氧、氮和硫,则决定了整个牛血清白蛋白的元素组成。
牛血清白蛋白是一种主要存在于牛血液中的蛋白质,其元素组成主要包括碳(C)、氢(H)、氧(O)、氮(N)和硫(S)。具体来说,牛血清白蛋白可通过氨基酸序列来分析其元素组成,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氨基酸及其元素组成:
1. 赖氨(Lysine):C6H14N2O2
2. 缬氨酸(Valine):C5H11NO2
烟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
第!期!!!!!!!!!!!!!!!!!!!!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结果与讨论
($#!荧光光谱 图,记录了荧光滴定过程 H-7 内源荧光的变化!表明
在实验范围内@))"M))5= 荧光强度不断降低!且有蓝移趋 势"蛋白质荧光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蛋白质分子中荧 光发色团本身及周围环境的变化!说明烟碱与 H-7 发生了 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可能引起 H-7 中荧光发色团的微环境 及蛋白质分子构象行为的变化"
中在分析*+螺旋'0+折 叠'0+转 角 和 无 规 卷 曲 的 二 级 构 象 含 量之间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与其相对应的氨基酸环境和
光谱特征有关!因此由光谱特征的变化可获得蛋白质构象变
化的情况"以 H-7 为例!在!@)5= 附近由肽键的 ]/N 的 ,*,) 跃迁引起的吸收与蛋白质的*+螺旋含量有关!在!"S 5= 附近 的 吸 收 峰 是 其 肽 键 上 色 氨 酸 和 酪 氨 酸 等 芳 杂 环 ,*,) 跃迁引起的"当加入烟碱时!!@)5= 的吸收峰随着烟 碱浓度的增大而减小!说明烟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后!使
#$(!实验方法 ,&!&,!荧光光谱
取,只,/= 的石英比色皿!加入)&!=UH-7 储备液及 !&)=U)&,=$%,UV,(>S&)的缓冲液!然后依次加入不同 量的烟碱!作用L=85"选择激发波长为!S)5=!激发和发 射通带均为,)5="测量@))"M))5= 的荧光光谱%固定激 发和发射波长间隔 $$分别为!)和R)5=!记录同步荧光光 谱"
杂环化合物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杂环化合物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研究进展王松梅;刘峥;张小鸽【摘要】概述了杂环化合物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杂环化合物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合成方法及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的应用,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期刊名称】《化学与生物工程》【年(卷),期】2010(027)003【总页数】5页(P13-17)【关键词】杂环化合物;席夫碱;配合物;合成;应用【作者】王松梅;刘峥;张小鸽【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桂林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桂林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26在配位化学中,席夫碱是一类非常重要的配体,其合成相对容易,能灵活地选择各种胺基及带有羰基的醛或酮反应得到。
改变连接的取代基,便可开拓出许多从链状到环合、从单齿到多齿、性能迥异、结构多变的席夫碱配体。
如果杂环化合物席夫碱基团中含有N、O、S、P等给电子基团,势必导致配合物结构的多样性,使其应用更为广泛。
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仍在不断开展该领域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在席夫碱的合成、结构与应用等方面不断有引人注目的进展。
1 杂环化合物席夫碱及配合物的研究现状1.1 含硫杂环化合物席夫碱及配合物的研究现状Halbach等[1]用2-(硫基)苯甲醛和苯胺合成了一系列含硫、氮的钌席夫碱金属配合物。
经测试发现,所有钌配合物均不溶于水,略溶于乙醇。
并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紫外可见光谱和电化学测试技术等手段进行了表征。
经实验证实,新的药物设计和研究中用钌代替铂大大减弱了对人体的毒性。
周双生等[2]合成了由1,4-二(2′-甲醛)苯基-1,4-二氧杂丁烷(L1)和邻氨基苯硫酚(L2)缩合的含硫席夫碱配体及其与Ni(Ⅱ)、Cu(Ⅱ)、Cd(Ⅱ)和Hg(Ⅱ)的配合物。
通过对这几种化合物物理性质的研究,发现这几个化合物在室温下对光、空气稳定,不溶于水、氯仿、乙腈,易溶于DMF、DMSO。
四种抗生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
四种抗生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薛春霞;董社英
【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4(53)16
【摘要】利用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头孢地尼(CDR)、克林霉素(CLMC)、罗红霉素(RM)和卡那霉素(KLMC)4种抗生素类药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并对其结合反应机理进行初步探讨,同时以CDR分子为基体研究了BSA对药物分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人体生理pH值试验条件下CDR、CLMC、RM及KLMC与BS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02×105、1.24×104、1.38×103、1.04×103 L/mol,用Scatchard拟合法求得CDR与BSA的结合常数为0.88×105L/mol,两种方法结果基本一致.
【总页数】4页(P3855-3858)
【作者】薛春霞;董社英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武汉430205;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71005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657.3
【相关文献】
1.四种黄酮类化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分析 [J], 薛春霞;董社英
2.紫外吸收光谱法对C14BE与NaCMC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J], 隋卫平;徐桂英
3.奥扎格雷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r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 [J], 吕蕾;吕建
4.番泻苷A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J], 王健;陈圣典;王甜叶;陈俭娇;黄小权;韩茹霞;符玲
5.光谱法与计算机模拟法研究六溴环十二烷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J], 庹浔;宋继敏;付豪;吕小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种抗生素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的紫外吸收光谱研究
四种抗生素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的紫外吸收光谱研究作者:薛春霞,董社英来源:《湖北农业科学》 2014年第16期薛春霞1,董社英2(1.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武汉430205;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710055)摘要:利用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头孢地尼(CDR)、克林霉素(CLMC)、罗红霉素(RM)和卡那霉素(KLMC)4种抗生素类药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并对其结合反应机理进行初步探讨,同时以CDR分子为基体研究了BSA对药物分子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人体生理pH值试验条件下CDR、CLMC、RM及KLMC与BS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02×105、1.24×104、1.38×103、1.04×103L/mol,用Scatchard拟合法求得CDR与BSA的结合常数为0.88×105L/mol,两种方法结果基本一致。
关键词:牛血清白蛋白;克林霉素;罗红霉素;卡那霉素;头孢地尼;紫外吸收光谱法中图分类号:O65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6-3855-04收稿日期:2013-12-13基金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基金项目(2005B28);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基金项目(05JK228)作者简介:薛春霞(1981-),女,河南焦作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电分析研究,(电话)15802790386(电子信箱)xuecx163@163.com。
血清白蛋白是血浆中一种重要的运输蛋白,当药物分子进入人体后,通过血浆的贮存和运输,达到受体部位发生药理作用。
药物与血清白蛋白在体内可产生不同程度的结合,这种结合将影响药物的配置及药理作用,对药效学和药动力学起着重要的作用[1]。
因此,血清白蛋白与许多药物的相互作用研究已逐渐成为化学、生命科学和医药学等学科研究领域中活跃的热点之一[2-4]。
所研究的4种抗生素头孢地尼(Cefdinir,CDR)、克林霉素(clindamycin,CLMC)、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RM)及卡那霉素(Kalamycin, KLMC)均具有广谱抗菌性,其结构如图1所示。
盐酸小檗碱与牛血清蛋白结合率的测定
盐酸小檗碱与牛血清蛋白结合率的测定目的:建立牛血清中盐酸小檗碱浓度的分析方法,测定不同浓度盐酸小檗碱与牛血清蛋白结合率。
方法:采用HPLC 法,流动相乙腈(A)-0.02mol/L 磷酸二氢钾溶液(pH=2.8)(B)梯度洗脱(0~32 min,20%~28% A),检测波长345 nm;采用平衡透析法测定盐酸小檗碱与牛血清蛋白结合率。
结果:当盐酸小檗碱浓度在10~80 μg/mL时,牛血清蛋白结合率在20%~30%之间。
当盐酸小檗碱浓度在10~20 μg/mL时,牛血清蛋白结合率随着浓度升高而降低;当盐酸小檗碱浓度在20~80 μg/mL时,牛血清蛋白结合率随着浓度升高并无明显变化。
结论:盐酸小檗碱与牛血清蛋白属于中等程度的蛋白结合率,且当药物浓度在10~20 μg/mL时,具有浓度依赖性。
标签:盐酸小檗碱;高效液相色谱法;平衡透析法;牛血清蛋白结合率Abstract:Objective To Establish an HPLC method for the concentration of berberine hydrochloride in bovine serum and determine the protein binding rate of bovine serum protein and berberine hydrochloride 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Methods By using HPLC method,mobile phase acetonitrile (A)-0.02 mol/L potassium dihydrogen phosphate (pH=2.8)(B)gradient elution (0~32 min,20%~28% A),the detection wavelength of 345 nm. Equilibrium dialysis method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binding rates of berberine hydrochloride with plasma proteins.Results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berberine hydrochloride at 10~80 μg/mL,the protein binding rate of bovine serum was between 20%~30%.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berberine hydrochloride at 10~20 μg/mL,the binding rate of bovine serum protein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concentration.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berberine hydrochloride at 20~80 μg/mL,the protein binding rate of bovine serum was not significantly changed with the increase of concentration.Conclusion Berberine hydrochloride and bovine serum protein belonged to a moderate protein binding rate,and when the drug concentration is 10~20 μg/mL,it had a concentration dependence.Keywords:Berberine Hydrochloride;HPLC;Balanced Dialysis;Bovine Serum Protein Binding Rate藥物的血清蛋白结合率是药代动力学的重要参数之一,影响着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代谢和排泄,从而影响药物的作用强度和时间,与药物的相互作用及作用机制等密切相关。
丹皮酚论文:丹皮酚氨基酸酯Schiff碱磷酰化哌嗪牛血清蛋白
丹皮酚论文:丹皮酚氨基酸酯Schiff碱磷酰化哌嗪牛血清蛋白【中文摘要】丹皮酚是丹皮、徐长卿两味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具有抗心律失常,抗脉粥样硬化,抗肿瘤,增强免疫力和抗炎等多种药理作用,但是它的水溶性差、易挥发、不稳定、生物利用度低等因素又限制其疗效的发挥。
对其进行结构修改以及作用机制等方面的探讨以期获得高效低毒、生物利用度高的丹皮酚衍生物,已经受到了国内外化学家和药物学家的重视。
本文根据药物设计的原理,考虑到氨基酸酯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且Schiff碱具有一定的抗菌灭菌等作用,因此以丹皮酚为原料,与氨基酸酯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得到了系列的丹皮酚氨基酸酯Schiff碱衍生物,并对反应溶剂等条件进行了优化;利用药物分子设计的前药原理,将具有一定活性哌嗪、氮芥等药效团通过磷酰化反应引入到丹皮酚中,合成了系列的含哌嗪等药效团的丹皮酚氨基磷酸酯衍生物;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研究了部分化合物与牛血清蛋白的弱相互作用。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近几年来丹皮酚的含量测定方法、提取和分离方法、药理活性、结构修饰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通过丹皮酚与氨基酸酯反应合成了8个的丹皮酚氨基酸酯Schiff碱衍生物,全部为新的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通过ESI MS、IR、NMR等进行了结构确认,部分化合物的结构进一步通过X-ray单晶衍射进行了确认。
以丹皮酚与甘氨酸甲酯反应为模板,对反应溶剂、原料的物质的量比等条件进行了优化。
通过丹皮酚与含哌嗪、氮芥等药效团的磷酰化试剂反应,合成了8个新的丹皮酚氨基磷酸酯衍生物,其结构经ESI MS、IR、NMR等方法进行了鉴定,其中,通过2D NMR对化合物n的1H、13C NMR的数据进行了全归属。
利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对化合物i,j和k与牛血清蛋白的弱相互作用的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化合物都能使蛋白的荧光发生猝灭,且猝灭过程是由于形成复合物而引起的静态猝灭。
【英文摘要】Pae, an active ingredient of two kinds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Cynanchum and paniculatum, has anti-arrhythmic, anti-atherosclerotic vein, anti-tumor,anti-inflammatory, enhancing immunity, and other varieties of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The related bioactivities of Pae have drawn more research attention of Chemists and pharmacologists at home and abroad. However its poor water-solubility, volatility, unstability and the related low bioavailability limit its bio application in some extents. So many works began to focus on the biofuntional mechanism study and the structure modification of Pae for obtaining relatively high efficiency, low toxicity and bioavailability of Pae derivative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physiological activities of amino acid esters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Schiff base, a series of new Pae Schiff derivatives were synthesized by additon and elimination reaction of carbonyl group of Pae withamino group of various amino acid esters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The related reaction conditions were optimized. Besides, a series of Paeonol amino phosphates ofpiperazine-containing pharmacophore were synthesized via sphosphorylation reaction, based on the prodrug principle of drug molecules design of introducing bioactive pharmacophore of piperazine and nitrogen mustard into the Pae. The bioacivity related non-covalent interactions of some target derivatives and bovine serum albumin were also investigated by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and UV spectra. The specific contents are as follows:The dissertation first reviews the methods on Pae content determination, Pae extraction and isolation,Pae-relate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and the structural modific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template reaction using Paeonol and glycine methyl ester as reactants was then employed to optimize the related reaction conditions such as suitable solvent and molar ratios of raw materials etc. Then eight novel paeonol Schiff derivatives were synthesized under the optimized conditions and their structures were confirmed by ESI MS, IR, NMR. Moreover some structures of the new derivatives were further investigated and confirmed by X-ray diffraction. Following that, eight Paeonol amino phosphates ofpiperazine-containing pharmacophore were synthesized via sphosphorylation reaction of Pae with piperazine-containing, nitrogen mustard and other pharmacophore containing phosphoryl chloride. Their structures were confirmed by ESI MS, IR. NMR. The non-covalent interactions between three phosphorous containing derivatives and bovine serum albumin were investigated respectively using the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and ultraviolet spectroscopy. The result shows that, all of the three compounds can quench the fluorescence of protein, and the process is static quenching which is caused by complex formation.【关键词】丹皮酚氨基酸酯Schiff碱磷酰化哌嗪牛血清蛋白【英文关键词】pae amino acid ester Schiff base phosphoryl piperazine bovine serum albumi【目录】丹皮酚Schiff碱与氨基磷酸酯衍生物的合成研究摘要4-5Abstract5-6第一章绪论10-21 1.1 引言10 1.2 丹皮酚的含量测定方法10-12 1.2.1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11 1.2.2 紫外分光光度法(UV)11 1.2.3 气相色谱法(GC)11-12 1.2.4 薄层扫描法12 1.2.5 其它方法12 1.3丹皮酚的提取方法12-13 1.3.1 水蒸气蒸馏法12-13 1.3.2 超临界CO_2萃取法13 1.4 丹皮酚的药理活性13-14 1.4.1 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13 1.4.2 抗肿瘤作用13-14 1.4.3 抗炎作用14 1.4.4 抗心律失常作用14 1.4.5 其它作用14 1.5 丹皮酚的结构修饰14-18 1.5.1 丹皮酚的β-环糊精包合物14-15 1.5.2 丹皮酚羟基上的酯化反应15-16 1.5.3 丹皮酚侧链羰基α-H的反应16-17 1.5.4 丹皮酚Schiff碱衍生物17-18 1.5.5 丹皮酚其他衍生物的制备18 1.6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18-21第二章丹皮酚氨基酸酯Schiff碱衍生物的合成和表征21-50 2.1 引言21-22 2.2 丹皮酚氨基酸酯Schiff碱衍生物的合成路线22-24 2.2.1 氨基酸甲酯盐酸盐的合成22 2.2.2 丹皮酚氨基酸酯Schiff碱的合成22-23 2.2.3 丹皮酚甘氨酸正丁酯Schiff碱的合成23-24 2.3 实验部分24-25 2.3.1 仪器和试剂24-25 2.3.2 丹皮酚氨基酸酯Schiff碱衍生物的制备25 2.4 结构表征25-28 2.5 化合物a,f的X-ray晶体衍射28-37 2.6 结果与讨论37-48 2.6.1 反应溶剂的影响38 2.6.2 正交试验38-41 2.6.3 化合物的IR图谱分析41 2.6.4 化合物NMR分析41-48 2.7 本章小结48-50第三章丹皮酚磷酰化哌嗪衍生物设计、合成及结构表征50-69 3.1 设计思想50 3.2 合成路线50-54 3.3 实验部分54-57 3.3.1 仪器和试剂54 3.3.2 丹皮酚磷酰化哌嗪衍生物的制备54-57 3.4 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表征57-60 3.5 目标产物谱学特征分析60-68 3.5.1 化合物的IR图谱分析60 3.5.2 化合物的NMR分析60-68 3.6 本章小结68-69第四章丹皮酚磷酰化衍生物与牛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69-79 4.1 研究背景及目的69-70 4.2 实验部分70 4.2.1 仪器与试剂70 4.2.2. 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的实验70 4.3 结果与讨论70-78 4.3.1. 荧光光谱的研究70-73 4.3.2 荧光淬灭类型的确定73-76 4.3.3结合常数与结合位点数的计算76-77 4.3.4 作用力类型的确定77-78 4.4 本章小结78-79第五章结论79-80参考文献80-86附图86-106在校期间发表或接收的论文106-107致谢107【采买全文】1.3.9.9.38.8.4.8 1.3.8.1.13.7.2.1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说明】本文仅为中国学术文献总库合作提供,无涉版权。
牛血清蛋白标准品羰基含量
牛血清蛋白标准品羰基含量
牛血清蛋白标准品的羰基含量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可用于检验牛血清蛋白的氧化程度。
以下是一份制作牛血清蛋白羰基含量标准品的方法:
1. 实验材料:
- 牛血清蛋白样品
- 二噁英溶液
- 戊二醛溶液
- 硫酸
- 三甲胺
- 氰胺酸标准品
- 洗涤缓冲液:含有三甲胺的磷酸缓冲液 (pH 7.4)
- 二苯基甲酰肼 (DNPH) 溶液
- 三氟乙酸
- 乙醇
2. 样品处理:
- 将牛血清蛋白样品与等量的二噁英溶液混合,放入离心管中。
- 在45°C下反应1小时。
- 加入等量的戊二醛溶液,继续反应30分钟。
- 用正常盐酸调整至pH 2.0。
- 加入硫酸至最终浓度50%。
- 离心沉淀,去除上清液。
- 用洗涤缓冲液洗涤沉淀,离心去除上清液。
- 重复洗涤3次。
3. 样品还原:
- 用洗涤缓冲液将沉淀重新悬浮均匀。
- 加入氰胺酸标准品,浓度约为0-50 mM的范围。
- 在室温下,保持反应2小时。
4. 样品反应:
- 加入等体积的DNPH溶液,浓度为10 mM。
- 在室温下保持反应30分钟。
5. 样品制备:
- 加入等体积的三氟乙酸。
- 离心沉淀,去除上清液。
- 用乙醇洗涤沉淀,离心去除上清液。
- 重复洗涤3次。
6. 分析:
- 将样品溶解在适量的有机溶剂中。
- 用高效液相色谱仪 (HPLC) 分析样品的羰基含量。
备注:以上制作步骤仅供参考,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操作。
光谱法研究羟喜树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件下 测定 不 同温度下 ( 9 3 4K 和 3 0 K) 同浓 2 8K、0 1 不 度 的 HC T溶液 与 B A 相 互 作 用 的荧 光 猝 灭 光 谱 , P S
21,o 2 N . 0 VI9 o4亿 与 生 物 Z 程 2 .
Ch emit & Bi e gie rn sr y o n n e ig
d i1 . 9 9 j is . 6 2 5 2 . 0 2 0 . 0 o : 0 3 6 /.s n 1 7 — 4 5 2 1 . 4 0 6
HC T) 将 喜 树 碱 基 本 环 A 环 中 9位 的 一 H 由 P 是
一
的影 响 。对 进 一 步获 取 蛋 白质 的构 象 、 构 , 解 药 结 了 物 在 人体 内 的 储 存 、 输 、 收 、 布 等 过 程 有 着 重 运 吸 分
大意义 。
OH取代 而成 。体外 实 验 和动 物 实验 均 显示 HC T P 比 C T有更 强 的抗肿 瘤作 用和更 宽 的抗瘤 谱 , 毒性 P 且
物作用 的药 效 和药理 , 为新 药 研 发及 临床 用 药 提供 参
考。
1 2 1 荧光 猝灭 光谱 .. 设 定 激 发 波 长 为 2 5 a 激 发 狭 缝 宽 度 为 8 m、 1 . m、 5 0a 发射 狭缝 宽度 为 4 0n 在 模拟 人体 生理 条 . m,
作 者在 此利 用 多种 光 谱 技 术 , 在模 拟 人 体 生 理条
件 下 , 究 HC T 与 牛 血 清 白蛋 白( S 的 相 互 作 研 P B A) 用 。利用荧 光光 谱法 , 计算 其猝 灭常 数 和结合 常数 , 并 从 分子 水 平 探 讨 其 猝 灭 机 制 和 结 合 模 式 ; 用 三 维 利 荧 光 光谱 和 圆二 色谱 ( D) 讨 HC T对 B A 构 象 C 探 P S
Cu(Ⅱ)希夫碱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
Cu(Ⅱ)希夫碱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
唐洁
【期刊名称】《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16(030)001
【摘要】以配体N'N'-2[(吡啶-2-基)苯亚甲基]1,2-环己二胺(H2L)为配体,合成了双核Cu(Ⅱ)配合物Cu2L,并用红外光谱(IR)、低分辨质谱(MS)、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UV)、圆二色光谱法(CD)探究金属配合物和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作用方式.结果表明:配合物与BSA的结合引起了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发生变化;配合物与BSA之间的结合类型主要靠氢键和范德华力作用力结合.
【总页数】3页(P131-133)
【作者】唐洁
【作者单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化学与药学系,广西桂林541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62
【相关文献】
1.[Cu(Phen)(5-Fu)2](NO3)2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 [J], 陈稚;刘新光;林晓芳;谭荧飞;陈伟贤;冯杰雄;朱敏豪;吴都督
2.一种新型希夫碱Cu(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与DNA的相互作用 [J], 郑玉萍;范玉华;张霞;王强;刘善斌;毕彩丰
3.N-(2-亚甲基吡啶)脱氢枞胺希夫碱及其铜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研究
[J], 王平平;黄志向;高炜琳;张洁;徐武双;张瑜;刘庆波;龙剑英;费宝丽
4.2,6-二乙酰吡啶类双希夫碱配合物的研究I:Cu(Ⅱ),Zn(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热分解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J], 谭黎峰
5.2,6—二乙酰吡啶类双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和研究Ⅱ.Cu(Ⅱ)配合物的合成和研究[J], 戴寰;韩志坚;耿志明;蒋玉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紫外光度法研究邻香草醛缩苯丙氨酸席夫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紫外光度法研究邻香草醛缩苯丙氨酸席夫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高炅杨;陶慧林;刘峥;黄上元【摘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自制邻香草醛缩苯丙氨酸席夫碱试剂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确定最佳条件如下:支持电解质NaCl的浓度为0.15 mol·L-1、反应时间为55 min、席夫碱用量为3.0 mL、室温.在此条件下,席夫碱和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286.5 nm(与邻香草醛缩苯丙氨酸席夫碱试剂的最大吸收波长293 nm比较,紫移了6.5 nm)、结合比为30∶1、摩尔吸光系数为3.15×104 L·mol-1·cm-1,BSA浓度在0.01675~1.1136 g·L-1之间与吸光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考察了16种共存物质对分析测试的影响.据此测定绿豆芽中蛋白质含量,结果令人满意.【期刊名称】《化学与生物工程》【年(卷),期】2009(026)002【总页数】4页(P45-48)【关键词】邻香草醛缩苯丙氨酸席夫碱;牛血清白蛋白;紫外分光光度法【作者】高炅杨;陶慧林;刘峥;黄上元【作者单位】桂林工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系,广西,桂林,541004;桂林工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系,广西,桂林,541004;桂林工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系,广西,桂林,541004;桂林工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系,广西,桂林,5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57.32席夫碱类化合物,尤其是杂环胺类因具有较强的络合配位能力而表现出抗癌、抗菌、抗病毒等生理活性,目前已成为有机合成抗肿瘤药物及金属络合抗肿瘤药物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1~4]。
药物分子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是揭示药物作用机理的理论基础[5],席夫碱及其配合物作为一类很有应用价值的药物前体,对研究席夫碱分子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为开发新型席夫碱类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在此利用自制的邻香草醛缩苯丙氨酸席夫碱试剂,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探讨邻香草醛缩苯丙氨酸席夫碱试剂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并据此测定绿豆芽中的蛋白质含量,对开发邻香草醛缩氨基酸席夫碱类试剂的实际应用价值具有积极的作用。
4-氨基安替吡啉席夫碱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研究
4-氨基安替吡啉席夫碱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研究
马同森;张琳;张敏;闵英豪;黄齐
【期刊名称】《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4(44)1
【摘要】以4-氨基安替吡啉与噻吩-2-甲醛为原料合成了4-氨基安替吡啉缩噻吩-2-甲醛(Q1),并通过FTIR、MS、1 H 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荧光猝灭法和紫外-可见光谱法考察了Q1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分析了Q1与BSA的作用机理,根据热力学参数方程计算出相应的ΔH、ΔS和ΔG值,推断两者之间的作用力类型主要为氢键和范德华力;并根据F 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不同温度下Q1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结合距离;结合Stern-Volmer方程判断其猝灭过程主要为静态猝灭.
【总页数】5页(P40-44)
【关键词】4-氨基安替吡啉;牛血清白蛋白;噻吩-2-甲醛;荧光猝灭
【作者】马同森;张琳;张敏;闵英豪;黄齐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环境与分析科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656.2
【相关文献】
1.应用荧光光度法研究3,5-二溴水杨醛缩牛磺酸席夫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J], 刘峥;夏金虹;刘宝玉;金黎霞
2.4-氨基安替吡啉希夫碱与铀酰及溶剂三元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J], 王秋芬;郑庚修;杨春霞;牟宗刚
3.3-甲基-6-氨基-5-氰基-4-(4-对甲氧基)苯基-1-苯基-1,4-二氢吡喃并[2,3-c]吡唑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J], 廉淑芹;陆蕾蕾;吴翚;沈阳;张普;宛瑜
4.5-溴水杨醛缩-4-氨基安替吡啉希夫碱与稀土镧、钐、铕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J], 王秋芬;郑庚修;杨春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胡椒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及Cu2+、Fe3+影响的研究
胡椒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及Cu2+、Fe3+影响的研究领小;博日吉汗格日勒图;娜日苏;昭日格图;王艳丽;桂香【期刊名称】《分析测试学报》【年(卷),期】2008(27)10【摘要】采用荧光光谱及紫外光谱法研究了胡椒碱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胡椒碱与BSA形成基态复合物从而猝灭BSA的内源性荧光,猝灭原因主要为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作用.胡椒碱对BSA的猝灭速率常数Kq为7.31×1012 L·mol-1·s-1(25 ℃)和7.20×1012 L·mol-1·s-1(37 ℃),胡椒碱与BSA的结合常数KA为1.02×107 L·mol-1(25 ℃)和1.11×107 L·mol-1(37 ℃),结合位点数n为1.45(25 ℃)和1.46(37 ℃).根据Fǒrster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得到结合距离r为3.28 nm(25 ℃)和3.30 nm(37 ℃).通过热力学参数的计算,确定胡椒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是一个熵增加和吉布斯自由能降低的自发过程,主要作用力为疏水作用力.同步荧光光谱表明,胡椒碱与BSA的相互作用没有引起BSA构象的变化.讨论了共存金属离子Cu2+、Fe3+对胡椒碱与BSA相互作用的影响.【总页数】5页(P1049-1053)【作者】领小;博日吉汗格日勒图;娜日苏;昭日格图;王艳丽;桂香【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高分子化学及蒙药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内蒙古大学,高分子化学及蒙药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内蒙古大学,高分子化学及蒙药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内蒙古大学,高分子化学及蒙药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内蒙古大学,高分子化学及蒙药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内蒙古大学,高分子化学及蒙药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57.39;R963【相关文献】1.Fe3+对VB1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 [J], 郭玉华;郁有祝;牛永生2.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ATCC 23270)浸出黄铜矿过程中的EPS、Cu2+和Fe3+的相互作用机制 [J], 余润兰;刘晶;陈安;钟代立;李乾;覃文庆;邱冠周;顾帼华3.Cu2+和Fe3+对苯甲酸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 [J], 赵刚;江雪飞;那宁;顾佳丽;田甜;励建荣4.Fe3+离子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分析 [J], 郝长春;徐国庆;王天月;冯盈;亓翠玉;高峰;孙文远;孙润广5.高粱黑粉菌黑色素的理化性质和与Cu2+和Fe3+的络合作用 [J], 鲁明;史琳;于淼;付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种新型Schiff碱的合成及其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一种新型Schiff碱的合成及其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李艳;曾志刚;吴鸣虎
【期刊名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4(048)006
【摘要】合成了1种新型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4,5-二甲基-3腈基2呋喃胺对苯二甲醛Schiff碱(FTS).并通过红外和氢核磁共振谱对FTS的结构进行表征.应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光谱法研究了该化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在不同温度下的相互作用.实验表明,FTS能强烈猝灭BSA的内源荧光,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在此基础上计算了二者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热力学参数等,结果表明,FTS与BSA分子以摩尔比1∶1结合,其结合反应主要是熵驱动,主要作用力是疏水力.同时,应用同步荧光考察了FTS对BSA构象的影响.
【总页数】6页(P861-866)
【作者】李艳;曾志刚;吴鸣虎
【作者单位】湖北科技学院核技术与化学生物学院,湖北咸宁437100;湖北科技学院核技术与化学生物学院,湖北咸宁437100;湖北科技学院核技术与化学生物学院,湖北咸宁437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644.1
【相关文献】
1.一种新型双Schiff碱及配合物的合成 [J], 江元汝;张漩卓一;党方方;陈利君
2.一种新型噻二唑Schiff碱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J], 陈传兵;伍海涛;王涛;张荣
3.一种新型共轭Schiff碱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J], 杨彩霞;苏小龙;王芳苹;张定军;魏彬
4.一种新型含咪唑基Schiff碱的合成和光学性质 [J],
5.4,5-二甲基-3-腈基-2-呋喃胺水杨醛Schiff碱的合成及其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J], 李艳;杨剑;吴鸣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氮唑类西佛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法研究
三氮唑类西佛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法研究梅平;刘洋;刘义;韩晓乐;孙晓红;张业中【摘要】用荧光光谱及紫外吸收光谱方法,研究了一种三氮唑类西佛碱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分析了不同温度下西佛碱对BSA的荧光猝灭作用.研究表明三氮唑类西佛碱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西佛碱对BSA的荧光猝灭作用属于静态猝灭.并根据修正的Stern-Volmer方程,计算了西佛碱与BSA间的结合常数Ka,根据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得了西佛碱与BSA间的结合距离r;用Van't Hoff 方程计算了热力学参数,用三维荧光光谱研究了BSA构象的变化和用分子对接方法研究了西佛碱与BSA的结合位点,热力学数据表明二者主要以氢键和范德华作用力结合.【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理工卷》【年(卷),期】2009(006)003【总页数】5页(P17-20,36)【关键词】西佛碱;牛血清白蛋白(BSA);荧光猝灭;三维荧光光谱;分子对接【作者】梅平;刘洋;刘义;韩晓乐;孙晓红;张业中【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荆州,434023;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荆州,434023;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荆州,434023;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西北大学化工系,陕西,西安710069;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荆州,434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14西佛碱是一类有甲亚胺基官能团的化合物,研究表明这类化合物具有抗癌、抗炎、抗菌等生物活性,是一类有医学及制药学应用前景的化合物。
血清白蛋白(SA)是血浆中含量最丰富的重要载体蛋白,作为许多内源性和外源性化合物的存储和转运蛋白,可与许多化合物分子发生相互作用。
药物分子进入血液后不同程度地与血清白蛋白结合,可以控制药物向受体释放,避免药物迅速代谢。
抗结核药PAS新衍生物的化学表征及其与牛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
抗结核药PAS新衍生物的化学表征及其与牛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刘文;孙体健;王浩江;弓辉;刁海鹏【期刊名称】《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44)5【摘要】目的研究抗结核药对氨基水杨酸的希夫碱(PAS-Schiff)的化学表征及其与牛血清蛋白(BSA)的作用.方法以水杨醛和PAS为原料合成了水杨醛缩对氨基水杨酸Schiff碱,通过元素分析、IR、1H-NMR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水杨醛缩对氨基水杨酸Schiff碱与BSA的相互作用.结果得到抗结核药PAS-Schiff碱,该化合物与牛血清蛋白的结合使蛋白的荧光被猝灭,得出15 ℃、25 ℃和35 ℃的两者结合常数为2.72×105,2.08×105,7.55×104 L/mol,且结合位点数均为1.通过计算其与牛血清蛋白的热力学参数得出两者间相互作用为典型的疏水作用过程.结论化学表征表明得到新型PAS-Schiff碱化合物,并得出其与牛血清蛋白是通过疏水作用相结合,由此可建立其与BSA的结合模型.%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p-aminosalicylic acid ( PAS) -Schiff as a new antimyobacterial drag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bovine serum albumin ( BSA).Methods Schiff base was prepared with salicylaldehyde and 4-aminosalicylic acid as materials.The complex was measur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IR and 1H-NMR.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chiff base and bovine serum al-bumin(BSA) was studied by fluorescence spectra.Results Schiff base was successfully obtained.The combination of BSA with the complex was a static quenching procedure .The conditionalstability constant was 2.72×105 ,2.08×105 ,7.55×104 mol/L at 15℃,25 ℃ and 35 ℃ , respectively, and the number of binding site was one at15℃ ,25℃ and 35℃.Meanwhile, the interaction was mainly driven by hydrophobic force between Schiff base and BSA .Conclusio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a new PAS -Schiff base is obtained and the binding force between Schiff base and BSA is hydrophobic .The binding model could be demonstrated by the binding parameters of schiff base and BSA.【总页数】3页(P374-376)【作者】刘文;孙体健;王浩江;弓辉;刁海鹏【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化学教研室,太原,030001;山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化学教研室,太原,030001;山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化学教研室,太原,030001;山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化学教研室,太原,030001;山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化学教研室,太原,0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2【相关文献】1.丹皮酚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J], 郑新宇;苏妍;郑舒燕;郑丽辉;周学酬;林瑞余2.大黄素甲醚和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的电化学性质研究 [J], 陈效忠;李守君;江欣;赵志宇;单静影3.大黄酚和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的电化学性质研究 [J], 李玉敏4.两个新的二茂铁基席夫碱衍生物的合成、表征及电化学性质 [J], 王非;徐琰;冶保献5.大黄酚和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的电化学/光谱性质研究 [J], 李守君;方洪壮;武冬梅;孙长海;丁立新;赵志宇;单静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外光度法研究2-氨基-5-硝基吡啶水杨醛席夫碱与牛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生李伟栋指导老师庞艳玲摘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自制2-氨基-5-硝基吡啶水杨醛席夫碱试剂与牛血清蛋白(BSA)的相互作用。
确定了最佳条件:支持电解质氯化钠的浓度为0.15mol/L,反应时间为50分钟,室温。
在此条件下,席夫碱和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络合物,络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353nm,与2-氨基-5-硝基吡啶水杨醛席夫碱试剂的最大吸收波长363nm比较,紫移了10nm,络合比为40:1,摩尔吸光系数是8.7×103 L·mol-1·cm-1,BSA浓度在3.45~400mg/L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检出限为1.03mg/L。
加标回收率在93.3%~100.3%之间。
关键词:2-氨基-5-硝基吡啶水杨醛席夫碱牛血清蛋白(BSA)紫外分光光度法UV spectrophotometric study of 2 - amino -5 - nitropyridine interaction Salicylideneaminio base with bovine serum albumin Student majoring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Li weidongTutor Pang yanlingAbstract:S tudied using UV spectrophotometry self - made - Amino - 5 - nitropyridine salicylaldehyde Schiff base reagent with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 interactions. Determine the optimal conditions were as follows: concentration of the supporting electrolyte is sodium chloride 0.15mol / L, the reaction time was 50 minutes at room temperature, 40:1 complex.Under this condition, the Schiff base and bovine serum proteins interact to form a stable complex, the maximum absorption wavelength of 353nm (with a 2 - amino-5 - Compare Nitropyridine salicylaldehyde Schiff base reagent maximum absorption wavelength of 363 purple shifted 10nm) optimal concentration of BSA is 5.1×10-6mol / LKey words:2 - amino-5 - Compare Nitropyridine salicylaldehyde Schiff base reagent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 UV spectrophotometry引言席夫碱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含氮配体,它是由醛或酮的羰基和伯胺、肼及其衍生物的胺基基团缩合而得[1]。
由于席夫碱在合成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同时席夫碱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药理学和生理学活性[2],如明显的抗结核、抗癌、抗菌等药理作用,使得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研究十分广泛。
本文合成了2-氨基-5-硝基吡啶水杨醛席夫碱,考察了2-氨基-5-硝基吡啶水杨醛席夫碱与牛血清蛋白(BSA)的相互作用。
通过探究适宜条件下席夫碱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的紫外光谱,考查了复合物形成的最佳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共存物质的干扰等条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到了一定条件下体系吸光度与牛血清蛋白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从而建立了席夫碱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的紫外分光光度法。
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可用于牛血清蛋白的快速测定。
1实验1.1 主要试剂和仪器TU-1810PC型紫外吸收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生产),配石英比色皿(1 cm);ESJ-180型电子天平(沈阳龙腾电子有限公司);HH-S-2.4型电热恒温水浴锅(山东潍坊精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pHS-3C酸度计(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牛血清蛋白(北京奥博星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2-氨基-5-硝基吡啶水杨醛席夫碱,自制。
5.1×10-5mol/L BSA溶液:称取牛血清蛋白0.3450g。
分子量以67000计算[3],溶于蒸馏水,转移至100mL容量瓶,定容至刻度线记为A溶液。
2-氨基-5-硝基吡啶水杨醛席夫碱溶液:称取8.4mg2-氨基-5-硝基吡啶水杨醛席夫碱于烧杯中,溶于适量DMF有机溶剂,转移至100ml容量瓶,定容至刻度线,记为B1溶液,取10mlB1溶液转移至100ml容量瓶,加DMF定容至刻度线并摇匀,记为B2溶液。
BR缓冲溶液的配制:在100 ml三酸混合液(磷酸、乙酸、硼酸,浓度均为0.04 mol/L)中,用0.2 mol/LNaOH溶液调至不同pH值的缓冲溶液。
实验用水如未特别注明均为二次蒸馏水,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方法1.2.12-氨基-5-硝基吡啶水杨醛Schiff碱的合成分别取1.0g(7.8mmol)2-氨基-5-硝基吡啶、水杨醛、无水乙醇于圆底烧瓶中,加热搅拌回流2h,冷却析出大量固体,抽滤,干燥,最后得到2-氨基-5-硝基吡啶水杨醛Schiff碱1.6g,产率88.4%。
黄色晶体,mp:120-122℃。
Schiff 碱的合成属于缩合反应,它涉及到加成、重排等过程,反应物立体结构及电子效应都起着重要作用[4]。
反应机理如下:R1R2OH 2R2O NHRH R1R1R2OH2R1R2++转移-过渡态R1,R2,R3=H,烷基,环己基,芳香基,杂环等反应路线图如下[5]:NO 2NNH 2OHCHONNHO+O 2N1.2.2 席夫碱与牛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 于10mL 比色管中,依次加入4.0mL B 2溶液(席夫碱溶液)、1mLA 溶液(牛血清蛋白标准溶液)、2mL 0.15mol/L 的pH 为6.96的Tris-HCL 缓冲溶液,用二次蒸馏水定容。
以相应的缓冲溶液作参比[6],在室温下反应50min 之后,用1cm 的石英标准比色皿测定353nm 处的吸光度值。
2 结果与讨论2.1 席夫碱试剂结构表征2.1.1 红外光谱分析 以KBr 压片法,在500~4000cm -1内扫描,2-氨基-5-硝基吡啶水杨醛Schiff 碱及其络合物的红外光谱主要特征吸收数据见表1。
表1 2-氨基-5-硝基吡啶水杨醛Schiff 碱及其络合物的红外光谱主要特征吸收数据(cm -1)[7]化合物C Nvv 芳环2-氨基-5-硝基吡啶水杨醛Schiff 碱1601.85 1565.77 1454.74 1377.02 2-氨基-5-硝基吡啶水杨醛Schiff 碱氯化铁络合物 1608.79 1538.01 1454.74 1384.89 2-氨基-5-硝基吡啶水杨醛Schiff 碱氯化镍络合物 1629.61 1604.63 1538.01 1443.64 2-氨基-5-硝基吡啶水杨醛Schiff 碱氯化钴络合物 1637.93 1607.40 1529.68 1457.52 2-氨基-5-硝基吡啶水杨醛Schiff 碱乙酸铜络合物1612.951601.18 1538.01 1440.86由表1可见,2-氨基-5-硝基-吡啶水杨醛Schiff 碱在1601.85cm -1处有强吸收峰,表明存在亚氨基-C=N-,从而证明Schiff 碱的形成。
1565.77 cm -1、 1454.74cm -1一组吸收峰属于芳环的骨架伸缩振动[8]。
在Schiff 碱形成配合物后, νC=N 吸收峰的位置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位移(1608.79、1629.61、 1637.93、 1612.95cm -1), 且芳环的骨架伸缩振动也发生了位移, 如图1,说明了亚胺基和吡啶环的N 原子均参加了配位[9]。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26 28 30 32 34 36 38 40 42%T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W av enu mber s (cm-1)图1 2-氨基-5-硝基吡啶水杨醛schiff 碱2.1.2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按试验方法配制溶液,在室温下反应50min 之后,分别在190-500nm 范围内扫描,席夫碱和BSA 在可见光区没有吸收,席夫碱的最大吸收峰是363nm (图2),席夫碱与BSA 反应生成的络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在353nm (图4),且在353nm 处的吸光度与BSA 的浓度成正比,据此拟定测定BSA 的紫外吸收光谱分析方法,试验证明该方法可行。
图2席夫碱紫外光谱扫描图图3 BSA紫外光谱扫描图图4席夫碱与BSA混合后络合物光谱扫描图注:1-席夫碱,2-席夫碱与牛血清蛋白络合物,3-牛血清蛋白由图2可知,在pH为6.96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2-氨基-5-硝基吡啶水杨醛席夫碱在363nm处有一特征吸收峰(如图1曲线);牛血清蛋白(BSA)在300-400nm 之间吸收很弱,(如图3曲线);当席夫碱溶液和BSA溶液混合后,该溶液的最大吸收峰值移至353nm处(如图4曲线),与2-氨基-5-硝基吡啶水杨醛席夫碱相比较,紫移了10nm(如图5曲线),这表明2-氨基-5-硝基吡啶水杨醛席夫碱与BSA反应生成了络合物。
2.2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2.2.1支持电解质NaCl浓度的影响在室温下,将4mLB2、1mLA,以pH为6.96的Tris-HCL缓冲溶液定容,在室温下反应50min之后,改变Tris-HCL缓冲溶液中氯化钠浓度(从0.05到0.40mol/L),用光度测量分别测定在353nm处的吸光度,来考察溶液中支持电解质(NaCl)对其相互作用测定的影响,绘图如下:图6 氯化钠浓度的影响由图6可知:在pH为6.96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支持电解质NaCl的浓度为0.15mol/L时体系吸光度最大。
、1mLA,以pH为6.96的Tris-HCL 2.2.2 反应时间的影响室温下,分别将4mLB2缓冲溶液(内含0.15mol/L的NaCl)定容至10m L,配制一系列(8组)溶液,每隔十分钟分别测定在353nm处的Abs值并作图,从而考察反应时间对相互作用测定的影响[13],结果见图7:图7 反应时间的影响由图7可知,反应时间达到50min后,吸光度值达到最大值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