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第二章 机电系统的数学模型
机电传动控制的数学模型
ARS
1/ R Tl s 1
R Tm s
1 Ce
n( s )
Ton s 1
Gc ( s)
R( s )
G1( s )
G2 (s)
C ( s)
KT
xD ( s )
100000 ( s 500)(s 800)
20000 s ( s 100)
x A (s)
二、机械系统的数学模型
平动系统,转动系统 系统三元件
(a)主动隔振力学模型
(b) 被动隔振力学模型
隔振的力学模型
二自由度振动系统:
具有黏性阻尼的二自由度 系统强迫振动:
1 (k1 k2 ) x1 c2 x 2 k2 x2 F1 (t ) x1 (c1 c2 ) x m1 2 k2 x2 c2 x 1 k2 x1 F2 (t ) x2 c2 x m2
例:火车机车驱动控制系统
放大器:
功率放大器为非线性特性, 需做线性化处理。
例:电液伺服系统
前向通道还 应有1/S项
该电液伺服系统的闭环传函为:
控制系统的simulink建模分析
求单位阶跃时域响应
双环调速的电流环系统模型
* Un
Ud
Id
Un
* Un (s)
1 Ton s 1
4、动态系统的经典数学模型及其分析
物理的动力学系统,动态过程;能量、信号的转换作用。 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 1)分析法(解析法),得到解析模型(机理模型); 2)系统辨识。 系统的非线性、时变性的处理
用解析法建立系统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的一般步骤(经典模型) 分析系统工作原理和系统中变量的关系,确定系统的输入量与 输出量 选择合适的中间变量,根据基本的物理定律,列写出系统中每 一个元件的输入与输出的微分方程式 消去其余的中间变量,求得系统输出与输入的微分方程式 对非线性项加以线性化 或做拉普拉斯变换,变代数方程消元或用方框图等效、梅逊公 式等方法形成传递函数。
机电控制工程基础: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
f ——电机及负载折合到电机轴上的粘性摩擦系数
解:ei (t) ——输入量,0 (t) ——输出量 根据基尔霍夫定律,有
ei (t)
Raia (t)
La
dia (t) dt
em (t)
(1)
根据磁场对载流线圈的作用定律,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KT ——电机力矩常数 T (t) —— 电机转矩
T (t) KTia (t)
本节讨论用分析法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例2-1 RC无源网络,列写其微分方程。
解:ur(t)——输入量,uc(t)——输出量,i(t)——中间变量
ur(t)=Ri(t)+uc(t)
R
uc
(t)
1 C
i(t)dt
ur (t)
C
uc (t )
RC
duc (t) dt
uc
(t)
ur
(t)
令T RC
T
duc (t) dt
2.1.1 概述 Overview
数学模型 (Mathematical models): 描述控制系统变量(物理量)之 间动态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常用的数学模型有微分方程、传 递函数、结构图、信号流图、频率特性以及状态空间描述等。
例如对一个微分方程,若已知初值和输入值,对微分方程求 解,就可以得出输出量的时域表达式。据此可对系统进行分 析。所以建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是对系统进行分析的第一 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控制系统如按照数学模型分类的话,可以分为线性和非 线性系统,定常系统和时变系统。
RC
duc (t) dt
uc
(t)
ur
(t)
令T 2 LC, RC 2T
第二章 机电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二章机电系统的数学模型2.1微分方程式的建立在研究一个机电系统的时候,首先要建立该系统的数学模型。
一旦得到了描述系统运动的数学模型,就可以采用数学分析的方法来研究该系统。
一般情况下,一个动力学系统的运动受到物理学基本定律的支配,可以表现为描述其因果关系的微分方程。
如果对这些微分方程求解的话,我们就可获得系统在外部控制作用下的动态响应。
如机械系统,可以由牛顿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写出运动的微分方程;电学系统的微分方程,则可以由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得到。
通常所说的系统的运动,就是对系统施加控制,也就是输入控制信号,来得到系统输出变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也就是系统的输出响应信号。
系统运动的数学描述,就是在给定输入信号和初始条件下,求解微分方程而得到微分方程的解。
本节主要讨论机电系统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2.1.1 建立系统微分方程式的一般步骤由于机电系统有各种功能不同的元件组成,因此首先必须研究系统中各个元件的运动方程式,以及这些元件在整个系统中相互联系时的彼此影响。
根据系统的机理分析,建立系统微分方程式的一般步骤为:(1)分析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系统中各变量间的关系,将系统划分为若干个环节(或元件),确定每一环节的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
确定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时,应使前一环节的输出信号是后一环节的输入信号;(2)根据支配系统动态特性的定律,从输入端开始,按照信号的传递顺序,列出各个元件描述输出信号和输入信号相互关系的动态方程式,一般为微分方程组;(3)消去中间变量,最后得到只包含系统输入量和输出量的微分方程式,得到系统的数学模型;(4)将方程式化为标准形式,即将与输入有关的各项放在等号右边,与输出有关的各项放在等号的左边,并且各导数项要按降幂排列,最后将系数归化为反映系统动态特性的参数,如时间常数等。
控制系统的运动规律,一般是以时间为自变量,采用线性常系数方程来描述的,可以表示为:)()()()()()()()(111101111t x b dt t dx b dt t x d b dt t x d b t y a dt t dy a dt t y d a dt t y d m m m m m m n n n n n n ++++=++++------(2.4)式中m ,n 是正整数;)(t y 表示系统的输出变量(或响应);)(t x 表示系统的输入变量(或激励);t 为自变量,表示时间。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第二章物理系统的数学模型及传递函数
系统的动态特性是系统的固有特性,仅 取决于系统的结构及其参数,与系统的输 入无关。
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 线性系统 可以用线性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如果方程的 系数为常数,则为线性定常系统;如果方程的
系数是时间t的函数,则为线性时变系统;
其中:
K1
f x1
,
x1 x10 x2 x20
K f 2
x2
x1 x10 x2 x20
滑动线性化——切线法
线性化增量方程
y=f(x)
为:
y y' =xtg
y0
A
切线法是泰勒级
x
数法的特例。
y y’
0
x0
x
非线性关系线性化
系统线性化微分方程的建立
步骤 确定系统各组成元件在平衡态的工作点; 列出各组成元件在工作点附近的增量方程; 消除中间变量,得到以增量表示的线性化微
y
f
(x0 )
df (x) dx
x
(x x0
x0 )
或:y
-
y0
=
y
=
Kx,
其中:K
df (x) dx
x
x0
上式即为非线性系统的线性化模型,称为增
量方程。y0 = f (x0)称为系统的静态方程;
由于反馈系统不允许出现大的偏差,因此,
这种线性化方法对于闭环控制系统具有实际
意义。
增量方程的数学含义就是将参考坐标的原 点移到系统或元件的平衡工作点上,对于实际 系统就是以正常工作状态为研究系统运动的起 始点,这时,系统所有的初始条件均为零。
i(t)
R
哈工大 第二章 机电系统的数学模型 彭高亮9-2
但 是y1 ( t )+y2 ( t ) x1 ( t )+x 2 ( t ) 2 〔 〕
为解决非线性带来的问题通常采用局部线性化
哈尔滨工业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
2.2 系统的微分方程
二、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步骤
a)建立物理模型(包括力学模型、电学模型等),确 定系统或元件的输入量和输出量; b)按照信号的传递顺序,根据各元件或环节所遵循的 有关定律建立各元件或环节的微分方程; c)消去中间变量,得到描述系统输入量和输出量之间 关系的微分方程; d)整理为标准式,将与输出量有关的各项放在方程的 左侧,与输入量有关的各项放在方程的右侧,各阶导 数项按降幂排列。
哈尔滨工业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
?
2.2.2 机械系统的微分方程
机械系统中基本物理量的折算
实例: 图(a)为丝杠螺母传动机构,(b)为齿轮齿条传动机构,(c) 为同步齿形带传动机构,求三种传动方式下,负载m折算到 驱动电机轴上的等效转动惯量J
电机输入
m m
电机输入 电机输入
m
(a)
(b)
(c)
电机驱动进给装置
线性定常系统 线性系统 系统 非线性系统
哈尔滨工业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
线性时变系统
2.2 系统的微分方程
线性系统
系统的数学模型能用线性微分方程描述。
线性定常系统: 微分方程的系数为常数
k2 y(t ) k1 y(t ) y(t ) x(t )
线性时变系统:微分方程的某一(些)系数随时间的变化。
2.2.2 机械系统的微分方程
质量—弹簧—阻尼系统各部分基本物理规律: • 质量(块)
y
v(t )
f m (t )
0
m
机电系统检测与控制-第二章机械系统数学模型建立
n
k化
k
j
i
2 j
j 1
式中 k化——转化弹性系数;
kj——各构件的弹性系数;
ij——各构件到被研究元件间的传动比。
此式是对旋转传动系统而言的,如果是移动 系统则需要变换。
2.1 机械系统建模中基本物理量的描述
移动系统弹性系数的转化: 串联弹簧的等效数学表达式为:
1 1 1 1
T t T0
T (t) T ( ) T (t) f
2.1 机械系统建模中基本物理量的描述
(三)阻力系统转化为当量粘滞阻尼系数
上边讲的系统中存在的阻力性质是不相同的, 但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都要消耗能量是共同的。在数 学模型的建立中,只有与构件运动速度成正比的阻 力才是可行的。所以,利用摩擦阻力与粘滞阻力所 消耗的功相等这一基本原则来求取转化粘滞阻尼系 数。
v6
2
m6
v6
12
2
5
12
2
4
12
2
2
z3 z4
12
2
1
z3 z4
z1 z2
m化
0.27[ J1
z2z4 z1z3
2
J2
J3
z4 z3
2
J4
J5
]
m6
2.1 机械系统建模中基本物理量的描述
二、弹性系数的转化 轴向弹性系数k
k化 k1 k2
kn
并联弹簧的等效其数学表达式为:
k化 k1 k2 kn
2.1 机械系统建模中基本物理量的描述
三、阻尼系数的转化 机械系统在工作过程中,相互运动的元件间存
机电控制工程基础: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
方 块 图:
R(s)
C(s)
K
常见实例: 理想电子放大器 齿轮传动副 无弹性的杠杆
vi
R1
_
Rf
vo
+
R2 G(s) Vo (s) Rf K
Vi (s) R1
G(s) L(s) N1 K m(s) N2
• 微分环节(Differential links):
微分方程: 传递函数:
c(t) dr(t) dt
1 m 1
Js2 fs
i
c
c(s)
Eb
Kbs
例:二级RC网络(复阻抗法)的动态结构图
解:
R1
u1
Ur (S ) I1(s)R1 U1(s)
[I1(s)
1 I2 (s)] C1s
U1(s)
ur
U1(s) I2 (s)R2 Uc (s)
Uc
(s)
1 C2 s
I2
(s)
i1
C1
Ur(s)
1 I1
例:RC网络
ur
uc
uc 1
C
Ri idt
U
r
(s) Uc
Uc (s) (s) 1
Cs
I
RI( (s)
s
)
I
(
s) [Ur Uc (s)
(s) Uc 1 I(
Cs
(s)] s)
1 R
ur Ur(s)
R
i
C
uc
1 I(s) 1
—R
Cs
Uc(s)
Uc(s)
例:直流电机位置伺服系统
1
C(s)
Ts 1
RC网络 惯性-阻尼系统
第二章机械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第二章机械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第一节概述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是由计算机信息网络协调与控制的,用于完成包括机械力、运动和能量流等动力学任务的机械及机电部件相互联系的系统。
其核心是由计算机控制的,包括机械、电力、电子、液压、光学等技术的伺服系统。
它的主要功能是完成一系列机械运动,每一个机械运动可单独由控制电动机、传动机构和执行机构组成的子系统来完成,而这些子系统要由计算机协调和控制,以完成其系统功能要求。
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的设计要从系统的角度进行合理化和最优化设计。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械结构主要包括执行机构、传动机构和支承部件。
在机械系统设计时,除考虑一般机械设计要求外,还必须考虑机械结构因素与整个伺服系统的性能参数、电气参数的匹配,以获得良好的伺服性能。
一、机电一体化对机械系统的基本要求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械系统与一般的机械系统相比,除要求较高的制造精度外,还应具有良好的动态响应特性,即快速响应和良好的稳定性。
1、高精度精度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尤其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其技术性能、工艺水平和功能比普通的机械产品都有很大的提高,因此机电—体化机械系统的高精度是其首要的要求。
如果机械系统的精度不能满足要求,则无论机电—体化产品其它系统工作再精确,也无法完成其预定的机械操作。
2、快速响应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快速响应即是要求机械系统从接到指令到开始执行指令指定的任务之间的时间间隔短。
这样系统才能精确地完成预定的任务要求,且控制系统也才能及时根据机械系统的运行情况得到信息,下达指令,使其准确地完成任务。
3、良好的稳定性机电一体化系统要求其机械装置在温度、振动等外界干扰的作用下依然能够正常稳定的工作。
既系统抵御外界环境的影响和抗干扰能力强。
为确保机械系统的上述特性,在设计中通常提出无间隙、低摩擦、低惯量、高刚度、高谐振频率和适当的阻尼比等要求。
此外机械系统还要求具有体积小、重量轻、高可靠性和寿命长等特点。
二、机械系统的组成概括地讲,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应主要包括如下三大部分机构。
第二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数学模型
机械学院张青
移动系统之一组合机床动力滑台铣平面
mx Cx Kx f (t)
机械学院张青
X (s)
1
F (s) ms 2 Cs K
移动系统之二隔震装置
F(t )
Kx(t ) f
dx(t ) dt
m
d 2x(t ) dt 2
X(s )
1
F(s ) ms 2 fs K
机械学院张青
3、对于物理可实现系统,分子的次数m 低于分母的 次数n ,且所有系数均为实数。因为实际的物理系 统总是存在惯性,输出不会超前于输入。且各系数 都与系统元件的参数有关。
4、 传递函数反映系统本身的动态特性,只与 系统本身的参数有关,与外界输入无关。
即传递函数只表示输出量与输入量的关系,是一种 函数关系。这种函数关系由系统的结构和参数所决 定,与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无关。
机械学院张青
移动系统之三汽车支撑系统
m
d 2x 1
1 dt 2
C(ddxt1
dx
2)
dt
K 1(x1
x2)
m d 2x2 2 dt 2
F(t )
C(dx 2 dt
dx1 dt
)
K 1(x2
x 1
)
Kx 22
机械学院张青
机械学院张青
X1(s) G1(s)G2 (s) F(s) 1 m1s2G1(s)G2 (s)
第二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数学模型
2.1 机械系统模型 2.2 电路系统模型 2.3 液压、气压系统模型 2.4 热力系统模型 2.5 连续系统模型统一性 2.6 数字系统模型 2.7 机电一体化系统建模实例
第二章机电系统模型及其运动方程
力
f =
dp dt
电势 e
i=
dq dt
阻力系数 Rv
旋转阻力系数
Rω
电
阻R
电 导G
v
θ1
fR
阻力
θ2
x1
系统 元件 阻 力 作 用
x2
TR
u q1
R q2 u
G
阻力转矩
TR = Rωω = Rω d (θ1 − θ 2 ) dt
电压
u = Ri d = R (q1 − q2 ) dt
电流
i = Gu dψ =G dt
§2-1
本节目的:
机电类比
1. 通过机电系统的类比为机械或电路工程师提供一种 临时的处理不熟悉系统(如电路对于机械工程师) 的灵活方法。 2. 通过机电系统的类比或对偶,能对机电系统的相似 性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为学习建立统一的机电 系统运动方程打下基础。
这一节内容较简单不作详细的讲解,给同学们一节 课的自学时间,下节课将对表2-3和例2-2作以下重 点讲解 注意对偶和类比概念的区别 对偶电路不等效 一般采用
电路方程
牛顿定律和达朗贝尔原理
电磁感应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
•
变分原理法 机电系统运动微分方程在形式上是相似的,这
说明两类系统的物理量和物理定律之间有相似的对 应关系,能不能用一种统一的方法来建立机电系统 运动微分方程。考虑到,保守系统中的力与电容电 压都可以表示为储能的函数。因而可以用某一特定 的能量函数来建立一个普遍的方程——拉格朗日方 程,即通过机电系统的某个特定的能量函数的积分 求极值来导出它的运动方程,这种方法就是变分原 理法。
储能
1 We = Cu 2 2
刚性系数 K
机电一体化——第二章 机电一体化基础
第2章机电一体化基础2.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数学模型2.1.1 直线性在研究物理系统时直线性的概念极为重要。
在一个装置中的直线性意思是指在某变量一定的变化范围内它与另一变量严格地成比例。
例如,电阻中的电流加倍,其电压降也加倍;画成图,这种关系就是一条直线。
一根弹簧也可以认为是线性的;将其一端固定,另一端的位移与作用力成比例。
然而,归根结底当变量无限增大时,所有的系统都是非线性的。
电阻最终将烧毁,弹簧研究会被破坏。
在研究控制系统时直线性法测特别有用。
当若干个装置的输出和输入变量之间都具有线性关系时,把它们串联起来,总的输入一输出关系是线性的。
我们就说这些元件形成了一个线性系统。
叠加法测也适用于线性系统。
这个法则表明具有两个以上输入量的线性系统的总响应可以这样求出,首先分别考虑每一个输入的响应而将其余的输入排除,然后把呼个响应叠加起来。
这就是说输入x1(t)+x2(t),可得响应y1(t)+y2(t)。
其中y1(t)是由x1(t)引起的,而y2(t)是由x2(t)引起的。
从数学观点看,线性系统是用一次方程来描绘的,方程中由相关因变量组成的项,没有任何一项是高于一次的。
系统方程无论是代数的或者微分的,本质上都一样。
例如,代数方程W=3x+2y-4是线性的,因为所有各项都是一次项。
方程W=3x2+2 x y-4是非线性的,因为有两个二次顶。
线性方程与非线方程之间的差别很重要,因为前者的求解比后者的求解容易的多,对微分方程来说尤其突出。
对非线性微分方程描绘的系统要做严格地分析已经超出了本书的范围。
然而一个非线性问题可以借助线性表达式代替非线性函数来处理,只要该线性表达式所描绘的性能能够满足分析和设计的目的。
这种线性化的一种常用的方法就是假定在有限的工作范围内具有线性。
例如电子管和半导体的小信号工作就常利用线性参数进行分析,线性参数的数值被规定在某个具体的直流工作点。
2.1.2 微分方程凡是包含有未知因变量(或若干因变量)对于自变量(或若干自变量)的导数项的方程都称为微分方程。
电机数学模型(完整版)
机电数学模型之迟辟智美创作以二相导通星形三相六状态为例,分析BLDC的数学模型及电磁转矩等特性.为了便于分析,假定:a)三相绕组完全对称,气隙磁场为方波,定子电流、转子磁场分布皆对称;b)忽略齿槽、换相过程和电枢反应等的影响;c)电枢绕组在定子内概况均匀连续分布;d)磁路不饱和,不计涡流和磁滞损耗.则三相绕组的电压平衡方程可暗示为:(1)式中:为定子相绕组电压(V);为定子相绕组电流(A);为定子相绕组电动势(V);L为每相绕组的自感(H);M为每相绕组间的互感(H);p为微分算子p=d/dt.三相绕组为星形连接,且没有中线,则有(2)(3)获得最终电压方程:(4)无刷直流机电的电磁转矩方程与普通直流电念头相似,其电磁转矩年夜小与磁通和电流幅值成正比(5)所以控制逆变器输出方波电流的幅值即可以控制BLDC 机电的转矩.为发生恒定的电磁转矩,要求定子电流为方波,反电动势为梯形波,且在每半个周期内,方波电流的继续时间为120°电角度,梯形波反电动势的平顶部份也为120°电角度,两者应严格同步.由于在任何时刻,定子只有两相导通,则:电磁功率可暗示为:(6)电磁转矩又可暗示为:(7)无刷直流机电的运动方程为:(8)其中为电磁转矩;为负载转矩;B为阻尼系数;为机电机械转速;J为机电的转动惯量.传递函数:无刷直流机电的运行特性和传统直流机电基秘闻同,其静态结构图可以采纳直流机电通用的静态结构图,如图所示:由无刷直流机电静态结构图可求得其传递函数为:式中:K1为电动势传递系数,,Ce 为电动势系数;K2为转矩传递函数,,R 为电念头内阻,Ct 为转矩系数;Tm 为机电时间常数,,G 为转子重量,D 为转子直径.基于MATLAB的BLDC系统模型的建立在Matlab中进行BLDC建模仿真方法的研究已受到广泛关注,已有提出采纳节点电流法对机电控制系统进行分析,通过列写m文件,建立BLDC仿真模型,这种方法实质上是一种整体分析法,因而这一模型基础上修改控制算法或添加、删除闭环就显得很不方便;为了克服这一缺乏,提出在Matlab/Simulink中构造自力的功能模块,通过模块组合进行BLDC建模,这一方法可观性好,在原有建模的基础上添加、删除闭环或改变控制战略都十分便捷,但该方法采纳快速傅立叶变换(FFT)方法求取反电动势,使得仿真速度受限制.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BLDC建模方法,将控制单位模块化,在Matlab/Simulink建立自力的功能模块:BLDC本体模块、电流滞环控制模块、速度控制模块、参考电流模块、转矩计算模块和电压逆变模块,对这些功能模块进行有机整合,即可搭建出无刷直流机电系统的仿真模型.在建模过程中,梯形波反电动势的求取方法一直是较难解决的问题[27,28],本文采纳分段线性法胜利地化解了这一难点,克服了建模方法存在的缺乏.Matlab6.5针对电气传动控制领域所设计的工具箱SimPowerSystemToolbox2.3已提供了PMSM的机电模型,但没有给出BLDC的机电模型.因此,本文在分析无刷直流机电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借助于Matlab强年夜的仿真建模能力,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了BLDC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BLDC建模仿真系统采纳双闭环控制方案:下即为BLDC建模的整体控制框图,其中主要包括:BLDC 本体模块、电流滞环控制模块、速度控制模块、参考电流模块、转矩计算模块和电压逆变模块.BLDC本体结构(1)BLDCM本体模块在整个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中,BLDCM本体模块是最重要的部份,该模块根据BLDC电压方程式(4)求取BLDC三相相电流,结构框图如图所示在整个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中,BLDC本体模块是最重要的部份,该模块根据BLDC电压方程式(24)求取BLDC三相相电流,而要获得三相相电流信号ia,ib,ic,必需首先求得三相反电动势信号ea,eb,ec控制框图如图211所示.而BLDC建模过程中,梯形波反电动势的求取方法一直是较难解决的问题,反电动势波形不理想会造成转矩脉动增年夜、相电流波形不理想等问题,严重时会招致换相失败,机电失控.因此,获得理想的反电动势波形是BLDC仿真建模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采纳了分段线性法,如图212所示,将一个运行周期0°~360°分为6个阶段,每60°为一个换相阶段,每一相的每一个运行阶段都可用一段直线进行暗示,根据某一时刻的转子位置和转速信号,确定该时刻各相所处的运行状态,通过直线方程即可求得反电动势波形.分段线性法简单易行,且精度较高,能够较好的满足建模仿真的设计要求.因而,本文采纳分段线性法建立梯形波反电动势波形.理想情况下,二相导通星形三相六状态的BLDC定子三相反电动势的波形如图212所示.图中,根据转子位置将运行周期分为6个阶段:0~π/3,π/3~2π/3,2π/3~π,π~4π/3,4π/3~5π/3,5π/3~2π.以第一阶段0~π/3为例,A相反电动势处于正向最年夜值Em,B相反电动势处于负向最年夜值Em,C相反电动势处于换相阶段,由正的最年夜值Em沿斜线规律变动到负的最年夜值Em.根据转子位置和转速信号,就可以求出各相反电动势变动轨迹的直线方程,其它5个阶段,也是如此.据此规律,可以推得转子位置和反电动势之间的线性关系,如表21所示,从而采纳分段线性法,解决了在BLDC本体模块中梯形波反电动势的求取问题.转子位置和反电动势之间的线性关系表表中:K为反电动势系数(V/(r/min),pos为角度信号,w为转速信号,转数per=fix(pos/(2*pi))*2*pi,fix函数是实现取整功能.根据上式,用M文件编写反电势系数的S函数如下:反电动势 S 函数(emf.m)%============================================ =============%BLDCM模型中反电动势函数%============================================ =============function [sys,x0,str,ts] =emf(t,x,u,flag)switch flagcase 0, %初始化设置[sys,x0,str,ts]=mdlInitializeSizes;case 3, %输出量计算sys = mdlOutputs(t,x,u);case {1,2,4,9} %未界说标识表记标帜sys = [];otherwise%毛病处置error(['unhandled flag = ',num2str(flag)]);end%============================================ =============%mdlInitializeSizes 进行初始化,设置系统变量的年夜小%============================================ =============function [sys,x0,str,ts]=mdlInitializeSizes()sizes = simsizes; %取系统默认设置sizes.NumContStates = 0;sizes.NumDiscStates = 0;sizes.NumOutputs = 3;sizes.NumInputs = 2;sizes.DirFeedthrough = 1;sizes.NumSampleTimes = 1;sys = simsizes(sizes);x0 = [];str = [];ts = [1 0];%============================================ =============%mdlOutputs 计算系统输出%============================================ =============function sys=mdlOutputs(t,x,u)global k;global Pos;global w;k=0.060; % V/(r/min)反电动势系数w=u(1); % 转速(rad/s)Pos=u(2); % 角度(rad)if Pos>=0 & Pos<=pi/3sys=[k*w,k*w,k*w*((Pos)/(pi/6)+1)];elseif Pos>=pi/3 & Pos<=2*pi/3sys=[k*w,k*w*((Pospi/3)/(pi/6)1),k*w];elseif Pos>=2*pi/3 & Pos<=pisys=[k*w*((2*pi/3Pos)/(pi/6)+1),k*w,k*w];elseif Pos>=pi & Pos<=4*pi/3sys=[k*w,k*w,k*w*((Pospi)/(pi/6)1)];elseif Pos>=4*pi/3 & Pos<=5*pi/3sys=[k*w,k*w*((4*pi/3Pos)/(pi/6)+1),k*w];else Pos>=5*pi/3 & Pos<=2*pisys=[k*w*((Pos5*pi/3)/(pi/6)1),k*w,k*w];end转矩计算模块根据BLDC数学模型中的电磁转矩方程式,可以建立图5.7所示的转矩计算模块,模块输入为三相相电流与三相反电动势,通过加、乘模块即可求得电磁转矩信号Te .转矩计算模块结构框图及其封装形式转速计算模块根据运动方程式(2.4),由电磁转矩、负载转矩以及摩擦转矩,通过加乘、积分环节即可获得转速信号,求得的转速信号经过积分就可获得机电转角信号,如图转速计算模块结构框图及其封装形式电流滞环控制模块在这个仿真模块中采纳滞环控制原理来实现电流的调节,使得实际电流随跟定电流的变动.模块结构框图如图5.10所示[40],输入为三相参考电流和三相实际电流,输出为PWM逆变器控制信号.电流滞环控制模块结构框图及其封装参考电流模块参考电流模块的作用是根据电流幅值信号Is和位置信号给出三相参考电流,输出的三相参考电流直接输入电流滞环控制模块,用于与实际电流比力进行电流滞环控制.转子位置和三相参考电流之间的对应关系如表所示,参考电流模块的这一功能可通过S函数编程实现,法式如下参考电流 S 函数(mod.m)function [sys,x0,str,ts] =mod(t,x,u,flag)switch flagcase 0,[sys,x0,str,ts]=mdlInitializeSizes;case 3, sys = mdlOutputs(t,x,u);case 2, sys = [];case 9, sys = [];otherwiseerror(['unhandled flag = ',num2str(flag)]);endfunction [sys,x0,str,ts]=mdlInitializeSizes()sizes = simsizes;sizes.NumContStates = 0; sizes.NumDiscStates = 0; sizes.NumOutputs = 1; sizes.NumInputs = 1; sizes.DirFeedthrough = 1; sizes.NumSampleTimes = 1; sys = simsizes(sizes);x0 = [];str = [];ts = [1 0];function sys=mdlOutputs(t,x,u) global Pos;global w;global Theta;Theta=u;b=fix(Theta/(2*pi));%取整if Theta==0sys=0;else if (Theta/(2*pi))==bsys=2*pi;elsesys=Thetab*2*pi;endendPos=sys; %位置表5.2 转子位置和三相参考电流之间的对应关系表5.2.5 位置计算模块机电转角信号到机电位置信号的转换可通过S函数编程实现,法式如下位置计算 S 函数(is.m)function [sys,x0,str,ts] =is(t,x,u,flag)switch flagcase 0,[sys,x0,str,ts]=mdlInitializeSizes;case 3, sys = mdlOutputs(t,x,u);case 2, sys = [];case 9,sys = [];otherwiseerror(['unhandled flag = ',num2str(flag)]); endfunction [sys,x0,str,ts]=mdlInitializeSizes() sizes = simsizes;sizes.NumContStates = 0;sizes.NumDiscStates = 0;sizes.NumOutputs = 3;sizes.NumInputs = 2;sizes.DirFeedthrough = 1;sizes.NumSampleTimes = 1;sys = simsizes(sizes);x0 = [];str = [];ts = [1 0];function sys=mdlOutputs(t,x,u)global Is;global Pos;Is=u(1); %电流Pos=u(2);%位置if Pos>=0& Pos<=pi/3sys=[Is,Is,0];elseif Pos>=pi/3& Pos<=2*pi/3sys=[Is,0,Is];elseif Pos>=2*pi/3& Pos<=pisys=[0,Is,Is];elseif Pos>=pi& Pos<=4*pi/3sys=[Is,Is,0];elseif Pos>=4*pi/3& Pos<=5*pi/3sys=[Is,0,Is];else Pos>=5*pi/3& Pos<=2*pisys=[0,Is,Is];end5.2.6 电压逆变器模块逆变器对BLDC来说,首先是功率变换装置,也就是电子换向器,每一个桥臂上的一个功率器件相当于直流电念头的一个机械换向器,还同时兼有PWM电流调节器功能.对逆变器的建模,本文采纳Simulink的SimPowerSystem工具箱提供的三相全桥IGBT模块.由于在Matlab新版本(如Matlab7.0)中SimPowerSystem工具箱和Simulink工具箱不成以随便相连的,中间必需加上受控电压源(或者受控电压源、电压表、电流表).本文给IGBT的A、B、C三相加三个电压表,输出的Simulink信号可以与BLDC直接连接,如图5.11所示.逆变器根据电流控制模块所控制PWM信号,顺序导通和关断,发生方波电流输出.电压逆变器模块结构框图及其封装基于Matlab/Simulink建立了BLDC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BLDC双闭环控制系统的仿真.仿真中,BLDC机电参数设置为:定子相绕组电阻R=1Ω,定子相绕组自感L=0.02H,互感M=0.061H,转动惯量J=0.005kg·m2,阻尼系数B= 0.0002N·m·s/rad,额定转速n=1000r/min,极对数p=1,220V直流电源供电.总体模型:存在问题:仿真速度慢,且示波器值均为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 f (t )] F (s)
f (t )e st dt
0
是实数; 是角频率(rad/s)。 式中 s j 为复数,
L 为运算符号,称为拉普拉斯变换算子;
F ( s) 为函数 f (t ) 的拉普拉斯变换。
常用的拉氏变换可以参见表2.2。
2.2 线性微分方程的拉普拉斯变换求解方法
则上式可改写为:
如果电机轴上的转动惯量Ja和电枢电阻Ra忽略不计,则方程变为:
此时电枢电压ua与电机的转速成正比,这就是测速发电机的原理。
2.1
例2.4
微分方程的建立
令:
则天线方位角伺服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式:
或:
2.2 线性微分方程的拉普拉斯变换求解方法
2.2.1 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 如果一个以时间 t为自变量的函数f(t),它的 定义域是t 0,那么,拉普拉斯变换为
第二章
机电系统的数学模型
主 要 内 容
2.1 微分方程的建立 2.2 线性微分方程的拉普拉斯变换 求解方法 2.3 传递函数与方框图 2.4 状态空间模型
2.1
微分方程的建立
1.建立系统微分方程式的一般步骤
分析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系统中各变量间的关系,将系统划 分为若干个环节(或元件),确定每一环节的输入信号和 输出信号。 根据支配系统动态特性的定律,从输入端开始,按照信号 的传递顺序,列出各个元件描述输出信号和输入信号相互 关系的动态方程式,一般为微分方程组; 消去中间变量,最后得到只包含系统输入量和输出量的微 分方程式,即系统的数学模型; 将方程式化为标准形式,即将与输入有关的各项放在等号 右边,与输出有关的各项放在等号的左边,并且各导数项 要按降幂排列,最后将系数归化为反映系统动态特性的参 数,如时间常数等。
k
则系统的方程为:
Fi
m
上式经整理,可得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f
y
2.1
微分方程的建立
例2. 2 机械转动系统
已知机械转动系统如图2.2所示,系统由惯性负载和粘性摩擦阻尼器组 成。系统的输入以外力矩M,系统的输出为角速度ω 。试列出系统运动 方程式。 f 解: 牛顿第二定律可以表示为 :
M
M
J
式中J 为惯性负载的转动惯量,ω为角速度,M 为外加到系统的转动 力矩。代入元件方程,可得 或 若系统的输出为转角θ, 据ω = dθ/ dt
2.2.3 拉氏变换基本定理 1. 常数定理 2. 线性定理
L[ Af (t )] AF( s)
L[a f1 (t ) b f 2 (t )] a F1 ( s) b F2 (s)
3. 衰减定理 4. 延迟定理
L[e
at (t )] e s F (s)
2.2 线性微分方程的拉普拉斯变换求解方法
2.2.3 拉氏变换基本定理 5. 微分定理
df (t ) L[ ] sF(s) f (0) dt
d 2 f (t ) 2 L[ ] s F ( s) sf (0) f (0) 2 dt
L[ d n f (t ) d
n
] s n F ( s ) s n 1 f (0) s n 2 f (0) f
f
Fi
m
y
不同的系统,其数学模 型均为二阶微分方程,即 相似的数学模型。亦即是 说各物理系统的特性参数 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运动相 似性。
R
L
ui
i
C
uo
2.1
微分方程的建立
机电系统的相似性
机电系统方程
2.1
微分方程的建立
例2.4天线方位角伺服系统如图2. 4所示,试列出以电枢电压ua为 输入信号,跟踪卫星的天线的方位角θ为输出信号的运动方程式。
2.1
微分方程的建立
2.典型元件
2.1
微分方程的建立
典型元件
2.1
微分方程的建立
典型元件
2.1
微分方程的建立
网络方程——元件连接原则
电气系统 : 基尔霍夫电压定理 基尔霍夫电流定理 机械系统:
空间连续律
达朗贝尔静力平衡原理
2.1
微分方程的建立
例2. 1 机械平移系统 设弹簧-质量-阻尼组成的简单的机械平移系统如图所示, 列出以F为输入,以质量的位移y为输出的运动方程式(不 计重力)。 解: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3. 系统方程
2.1
例2.4
微分方程的建立
输入为电枢电压ua,输出为天线旋转角速度的二阶微分方程为:
工程简化:电动机电枢电感La通常比较小,因此可以忽略La; 在 M d 可作为干扰信号来处理 工程实践中, M c f 和
2.1
例2.4 如果设
微分方程的建立
则可得到一阶线性微分方程为:
若以电动机转角为输出,即
ke——反电动势系数V/rad/s) Ja ——电动机转子的转动惯量(kg· m2) b——阻尼系数(N· m/rad/s) Ma——电动机的电磁转矩(N· m) Md——风力产生的阻力矩(N· m) kc——电机转矩系数(N· m/A)
2.1
例2.4
微分方程的建立
1. 电网络平衡方程
其中
2. 机械平衡方程
n 1
(0)
2.2 线性微分方程的拉普拉斯变换求解方法
2.2.3 拉氏变换基本定理 6. 积分定理 7. 初值定理
F (s) f 1 (0) L[ f (t )dt] s s
t 0
lim f ( t ) f ( 0 ) lim sF ( s) s
R L
a
a
u
a
ia
J
a a
e
M
m
? M i
f
d
图2. 4天线方位角伺服系统
2.1
例2.4
u R
a
微分方程的建立
L
a
a
ia
J
a a
e
M
m
? M i
f
d
解 : 符号定义: ua——电动机的电枢电压(V) em——电动机的反电势(V) Ia ——电动机的电枢电流(A) Ra——电枢绕组的电阻(Ω) La——电枢绕组的电感(H) ω ——电动机轴的转速(rad/s)
2.1
微分方程的建立
例2.3 电气系统
设有一个以电阻R、电感L和电容C组成的R-L-C电路如图所示。试列写 以ui为输入,uo为输出的微分方程式。
R L
解: 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写出 电路方程
ui
i
C
uo
其中
亦即
消去中间变量 i得输入-输出的运动方程式
2.1
微分方程的建立
k
机电系统的相似性
例2.1 例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