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议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_
数学情境的创设与数学问题的提出
数学情境的创设与数学问题的提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无论是购物、理财、还是科学研究,数学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许多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常常感到困难和无趣。
为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本文将通过情境创设和问题提出的方式,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创设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
例如,在讲授“等比数列”这一概念时,可以引入以下情境:小明和小华准备合伙购买一套房子,需要支付300万元的首付。
小明手头有100万元,小华手头有200万元,他们打算按照一定的比例共同支付房款。
比例为小明:小华=1:2,请问他们应该如何分配付款金额?这个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通过这个情境,学生可以了解到等比数列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等比数列的性质。
在创设了相关情境之后,教师可以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例如:假设小明和小华的月收入分别为1万元和2万元,他们应该如何安排付款计划?在这些情况下,他们分别需要多长时间才能付清房款?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并学会利用等比数列的公式进行计算。
同时,问题也紧扣情境,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在问题提出之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推理等方式,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例如:对于第一个问题,假设小明和小华的月收入分别为1万元和2万元。
那么,他们的付款计划如下:小明:100万元÷(1+2)×1=33万元小华:200万元÷(1+2)×2=67万元首付比例为33:67=1:2小明需要付33万元,小华需要付67万元。
按此比例,他们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可以按照此比例继续付款。
对于第二个问题,如果他们的月收入分别为2万元和4万元。
那么,他们的付款计划如下:小明:100万元÷(1+2)×1×2=67万元小华:200万元÷(1+2)×2×2=33万元首付比例为67:33=1:2小明需要付67万元,小华需要付33万元。
新议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论文
新议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摘要: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的中常用的一种重要策略,也是提供、生成课程资源的主要途经。
本文从创设问题情境的误区、为什么要创设“问题情境”和怎样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三个方面谈谈目前实施新课程理念过程中的一些困惑与问题,以便进行反思与较正。
关键词:误区;问题情境;数学课堂教学;创设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6-028-01一、创设问题情境的误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通过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具体,更有兴趣。
但现在很多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只考虑情境创设为教学带来的热闹,而忽视了情境创设是为教学服务这个宗旨,因而使情境创设变得牵强附会,起不到真正的效果。
在教学中情境创设主要有以下几个误区:1、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
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
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
2、不顾学生实际水平的“挑战性问题”。
情境创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任意拔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程度。
如教学“一笔画”问题,教师设计了一座居民小区平面图,让学生设计一个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路线。
看上去,情境创设合情合理,因为在成人的思维中,这样效率最高,自然也就是最优化的设计。
但孩子却不这样想,为什么“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他可能对此不感兴趣,至少在他没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时,他是不会充分投入进去的。
而有位教师却是这样设计的,用一笔画画出了一匹马的图案,然后问:“你能画出来吗?试一试。
”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出问题:再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这样的设计学生很容易发现“一笔画”的含义,能吸引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之一。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可以增强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问题情境设计不足的情况,教师往往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了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缺乏实际操作和探究的机会,导致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相对较弱。
研究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深入思考,成为了当下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通过科学的问题情境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和发现的欲望,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
通过合理引导和激励,教师可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如何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
也可以帮助教师认识到自身在创设问题情境中的作用,提高其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通过探讨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可以为改进小学数学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并为教育改革提供实用的建议和方法。
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促进其全面发展。
2. 正文2.1 有效问题情境的重要性有效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效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通过设置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和主动性。
有效问题情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验证。
这样的思维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小学数学新课标理念下创设情境教学的建议关键要点
小学数学新课标理念下创设情境教学的建议关键要点摘要:新课标理念的出现与推广使越来越多的小学数学教师意识到了利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创设专门的教学情境,既可以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又可以充分激发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本文将依据相关研究成果与教学实践经验,从几个方面分别探讨新课标理念下小学数学学科创设情境教学的策略,并对此提出一定的建议。
最终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可以让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有所启发,以此打造出高质量的小学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标理念;情境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科特有的逻辑性以及抽象性很容易使其产生无法适应小学数学课堂的情况,严重情况下还有可能对数学课堂以及数学教师产生抵触心理。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课标理念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在获得良好学习体验的同时感受到数学学科特有的价值。
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从而做到针对性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创设教学情境要遵循的原则1.注重情境的科学性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小学数学教师应注重情境的科学性,使其能够更为合理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在科学的教学情境中,学生能够更大程度地参与到数学课堂当中,并做到积极主动地与教师开展一系列互动,进一步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实效性。
同时,科学的教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思维,让学生能够逐渐摆脱畏难心理的困扰。
2.更贴合学生的实际认知虽然小学生对日常生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但是其自身存在阅历尚浅的客观因素,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基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特点以及成长规律来完成教学设计,使数学课堂的教学情境能够更为贴合小学生的实际认知。
反之,学生则无法准确理解教师的意图,最终导致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小学数学教师还需要做到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长时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创设的行动研究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创设的行动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旨在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学习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研究如何在“双减”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情境创设能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情境创设是一种基于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强调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生活或学习环境中,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数学知识的运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这一理论与“双减”政策的实施目标相契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在“双减”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情境创设作为一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示范作用,本研究通过对有效情境创设的行动研究,总结出一套适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方法和策略,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研究成果也可以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推动“双减”政策在各级各类学校得到有效实施。
1. 双减政策的背景和目标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减少校外培训已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实施双减政策,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和减少校外培训”。
“双减”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降低家庭教育支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限制课外培训机构的发展,规范线上教育市场,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等。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关于数学教学的建议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关于数学教学的建议引言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将提出一些建议,以帮助教师们更好地根据新课程标准进行数学教学。
1. 培养数学思维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的本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研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探索解决方案;- 通过开展数学游戏和数学建模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引导他们进行证明和推导。
2. 创设情境化研究环境情境化研究环境能够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高研究效果。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创设情境化研究环境:- 利用真实的问题和案例,引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将数学与其他学科或日常生活中的情境相结合,增加学生的研究动力;- 创造互动和合作的研究环境,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需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评价方式:- 结合平时表现、作业和小组合作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 引入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机制,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和合作研究能力;- 积极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他们的研究进展和困惑,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 借助科技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标准中,科技被视为促进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利用科技手段来提升教学效果:- 利用互联网资源扩展学生的数学知识和研究渠道;- 使用数学软件和应用程序,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交互式教学工具,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结论通过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创设情境化学习环境、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借助科技手段等方法,教师们可以更好地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进行数学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兴趣。
同时,教师们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数学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创设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创设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表明,通过生活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生活情境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探究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对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旨在探讨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设和应用,以及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和效果进行研究和分析,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通过本研究,我们旨在深入了解生活情境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机制,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我们也希望通过分析生活情境教学的实际效果,揭示其中的优势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提供参考和指导。
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可以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改进和创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通过本研究的相关成果,我们可以为教育教学领域提供更多关于生活情境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培养具有良好数学素养的学生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旨在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通过在教学中创设多样化的生活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与学习成就感。
这种以生活情境为切入点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各种问题。
生活情境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观察力、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
通过参与生活情境教学,学生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着积极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课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开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1、理论意义:《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学中应当努力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现实情境”“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研究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研究,不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研究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因此,进行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旨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各种各样有效的教学情境中,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研究,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2、实践意义: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听课调研,发现:学生不是缺少研究的资源,而是缺少研究的动力,很多学生是在老师们的反复组织教学和奖品激励下被动地去学。
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我们认为,只有创设极富童趣和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兴趣和好奇心的强烈驱使下,在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下,在老师逐个递进的教学情境的引导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的掌握数学知识,积累数学经验,感悟数学思想。
因为,只有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活动,才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因材施教、寓教于乐,不断优化教学情境,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逐步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也是进一步深化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中心概念的界定:1.有效情境:能够促进学生研究、能实现预期目的的教学情形。
2.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通过创设大量现实、有趣且具有糊口化的情境,由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得出结论,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锻炼和发展了数学综合能力。
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情境的创设
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情境的创设发表时间:2011-10-11T11:27:27.397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1年第7期供稿作者:万士科[导读] 目标性原则。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是为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
情境不是摆设,也不是为了赶时髦的点缀品。
万士科(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陕西宝鸡 721500)【摘要】新课程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大大丰富了情境的内涵,并对情境创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情境创设因此成为了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
那么,如何才能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地学习呢?笔者通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有效性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1)07-032-02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可以说,教师在课堂上能否创设适当而有效的教学情境,已经成为数学有效教学的重要内容。
因此,在新课改追求教学有效性的今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要从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地创设一些有效的数学情境,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创设出适当而有效的教学情境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一、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课堂情境的创设应依据教学对象的差异和教学内容不同而设计,不可能也不应该定格于某种固定的模式,而应该是设计各异、丰富多彩的。
但无论课堂情境呈现方式多么灵活多样、内容多么丰富多彩,在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时,仍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才能使课堂教学收到预期的效果。
小学数学情景教学
小学数学情景教学学校数学情景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同学的实际,从同学的生活阅历和已有学问动身,创设各种情境,为同学供应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有助于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使同学的主动性、缔造性得以发挥。
以此来激发同学的求知欲,促进他们主动主动的学习。
一、在新课引入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儿童熟悉需要的情趣表现,是儿童主动探究学问的心理基础。
孩子的全部学习活动,都伴随着他们情感的参预。
主动的情感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深厚的兴趣,产生剧烈的求知欲望。
而这种深厚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同学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因此,老师要把同学引入到所提问题的情境中去,触发同学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同学探究性思维活动。
1、创设悬念情境,使同学在“奇”中“问”。
针对学校生求知欲强,奇怪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引入时,依据教学内容创设制造悬念,来诱发同学想揭密的问题意识。
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利用嬉戏开场,创设这样的情境:一上课,我便对同学说:“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数字嬉戏,看谁能考倒老师。
你们任凭说出一个数,老师不用计算马上说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你们可以用手中的计算器去验证。
”嬉戏开头了,同学们争先恐后,有的想难倒老师,说的数比较大,但我却对答如流。
同学们都震动了:“为什么老师比计算器还快呢?”赞叹之余,便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毕竟这些数有什么特征呢?老师又有什么绝技呢?”同学们都急于想知道老师快速推断的绝技,于是,带着追求学问的渴望和疑问在老师的引领下进入新知的探求过程。
2、创设冲突式情境,使同学在“悱”中“问”。
“思维是以疑问和惊异开头的。
”同学熟悉的进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失衡再平衡”的反复渐进过程。
在新课引入时,老师应从同学认知结构动身,创设新颖,好玩,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诱发同学思索那些与已有的学问所不同的一些问题,让同学心理上形成认知冲突,从而打破原有心理平衡,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关键词课堂教学小学数学教学情境摘要有效的教学情境,能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有效轻松地达到学习目标。
有效的教学情境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思维得到开启和生长,使学生学到有生命的数学。
同时,有效的教学情境还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变得轻松有趣,兴趣盎然。
结题报告一、课题背景及界定“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新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进入迁移创新的情境中去。
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因此,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国外,情境化创设手段已被广泛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的一些活动中.他们把教师进行“情境化”教学的情况列为教师的能力评价范围,并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擅长创设情境(为课程和教学提供场景),要求能运用多样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沙克(Schuck,1985)和渥克斯曼(Waxman,1987—88)都曾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当教师有意设置情境时,学生取得的成绩会更大,记忆会更长久,这表明:“情境化”教学的效果已被认可.国外很多学派对情境创设的目的及有效创设的具体方法都有阐述,他们认为: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必须是形式多样的富于生活气息的数学活动,还认为体验数学活动比课堂听教师讲授更有意义,效果更好.我们在课题研究中要借鉴这些观点,掌握创设的原则、方法,关注学生能力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松江区九亭小学李萍新课改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倡导“做”“想”“讲”有机统一的学习过程,倡导教学要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
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体验与感悟学习内容,主动的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理念已得到广大教师的共识。
笔者在教学中也不断的进行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与研究,并获益匪浅。
本文将从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中存在问题及其改进策略方面作一些陈述,以求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将数学抽象的内容依附于现实的背景之中。
一、数学教学情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一)情境创设目的不明确。
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能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能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公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境设计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使每一位教师心动,想把这样的情境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去。
但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却往往达不到同样的效果。
为什么呢?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没有根据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精心的设计教学情境,有的教师常常没有时间或没有能力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或其他的形式在课堂上再现出来。
于是采用的策略往往是“拿来主义”,然后围绕着课件中的情境进行教学设计,这样的情境创设怎么能为教学服务呢?情境创设没有明确的目标,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效果自然不甚理想。
(二)情境创设重点不突出。
教师对情境创设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认为课堂上没有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就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就是“老土”。
于是每一堂课都以生活情境导入,把复习铺垫,以旧引新等传统的教学方式抛到了九霄云外,课堂上处处有情境,时时有情境,学习气氛热热闹闹,教学却淡化了数学的本质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探讨 (3)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非常关键。
当学生对于一个问题置身其中时,他们不仅可以通过思考来解决问题,同样也可以通过互相讨论、探究问题的本质、以及利用自己的直觉来解决问题。
由于问题情境的变化多样,因此,通过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本文将深入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策略,并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和应用场景。
一、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是极为重要的。
有趣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
因此,为学生提供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数学问题非常必要。
例如,对于一个“面积”的问题,可以将问题涉及到学生们最熟悉的场景之一——篮球场。
如:一个篮球场需要重新涂料,需要知道篮球场的面积是多少。
让学生分组探讨如何测量篮球场的面积,并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法,如利用测量工具、估算方式等等,让学生动手实践,体验一下学习到的数学的实际应用。
二、让问题情境具有挑战性为了激励学生,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也是很必要的。
这些情境应该让学生感觉到问题的解答是需要耐心、努力和创造性的。
让学生发现或自己想出解答是一项艰难的、有价值的努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是很重要的。
例如,在小学四年级时,在数学测验中加入了一个“逆向思维”的问题:如果一个数是无理数,那么它是否可以表示为3的整数次幂?这个问题情境不仅交代了无理数的概念,还要求学生在没有直接答案的情况下自己创造性思考。
对于挑战性问题的创设,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问题的难度和学生的年龄段是否相适应。
三、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学生们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更感兴趣,因此将问题情境紧密地与他们现实生活所见所闻相结合,将能够更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加地关注数学的必要性。
例如,在小学五年级的教学中,一个尺度的问题可以被设置为这样:如果小莉制作了一张地图,并规定1厘米表示10千米,那么地图上距离的实际距离是多少?这样的实际问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让他们明白数学不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研究1. 引言1.1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研究引言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研究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和场景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情境教学是一种以真实生活情境或具体事件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通过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被广泛应用,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本文将围绕情境教学的概念和特点、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情境教学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情境教学的实施策略以及情境教学的案例分析展开讨论。
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的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情境教学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正文2.1 情境教学的概念和特点情境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实际生活或学习环境的教学方法,通过利用真实情境或虚拟情境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情境教学的特点包括:1. 情境导向性:情境教学注重让学生置身于真实或虚拟的情境中,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
2. 任务驱动性:情境教学以任务为核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3. 合作性:情境教学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协作,通过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4. 融合性:情境教学倡导跨学科整合,将不同学科知识与技能相互融合,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知识。
5. 实践性:情境教学追求将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境教学是一种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兴趣、启发思维、培养合作与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能够让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情境中感受数学的应用意义,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情境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真实情境及创设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情境”一词大约出现了150次,远远超过了2011版、2001版数学课程标准中出现的次数(分别为60次左右)。
新课标中的“情境”包括“实际情境、真实情境、具体情境、现实情境、生活与社会情境、实际问题情境、复杂情境”等。
尽管“情境”有不同的说法和表现形式,但其内涵没有本质的区别,都属于一种真实情境。
那么,究竟什么是“真实情境”,为何新课标强调要创设真实情境,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又怎样创设真实情境?一、真实情境的内涵与教学价值(一)真实情境的内涵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真实情境创设,可从社会生活、科学和学生已有数学经验等方面入手,围绕教学任务,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加工特点的素材。
[1]这里的“真实情境”未必是现实生活情境,也可以是以科学现象及探究为背景的科学情境,或是贴近学生已有数学知识和认知水平的数学情境,这些情境指向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知识、情感思维等方面。
李吉林老师认为,情境教学中“真”的世界可以是与文本相关的户外真实世界,也可以是对真实世界进行模拟。
杨向东老师指出,素养本位的课程改革,真实情境是任务载体。
他认为,所谓真实情境,其本质是心理意义上的,是指那些贴近学生既有经验且符合其当下兴趣的特定环境。
由此可见,“真实情境”是针对学生心理而言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贴合其生活和知识经验、使其认识到学习活动意义和价值的“特定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真实情境及创设策略*孙丽燕*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三期立项课题“指向数学核心素养的开放课堂实践研究”(编号:2019JK13-L12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真实情境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贴合其生活和知识经验、能使其认识到学习活动意义和价值的“特定环境”。
真实情境能为学生高度的智力参与和深度的思考创造条件。
数学教学应创设有利于数学学习的真实情境,可依据学生心理需求创设真实情境,促进深度参与;可基于学生认识水平创设真实情境,促进深度理解;也可指向自主建构创设真实情境,促进深度联结。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数学常常是让学生们最头疼的学科。
数学基础差的学生,老师费劲口舌,学生也听得云里雾里。
其实,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教学方法,数学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让孩子掌握。
1、借助故事创设问题情景。
教学的艺术不是传授,而是鞭策、唤起和振奋学生的心灵。
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迎合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助于学生辨认出问题,积极探索新知。
2、用猜想和验证来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说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已经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获得发展。
学生自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明确提出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重新认识冲突,并使学生处在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老师提供更多主动积极探索和辨认出问题的条件,并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悖论与检验中获得推动和发展。
比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就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讨厌过生日吗?”学生都高兴地提问“讨厌!”接着又回答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同学们,通常的一个人存有几岁,就可以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八十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
这就是为什么呢?你们想要不敢晓得其中的秘密?”学生听到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猛烈的求知欲性欲油然而生。
这时老师把握住学生紧迫求知欲的心情,及时地鼓励他们步入新课。
同时,教师权力下放给学生,给他们想要、搞、说道的机会,使他们探讨、批评、交流,紧紧围绕某一个问题进行辩论。
教师给学生时间和权利,使学生充份展开思索,给学生充份抒发自己思维的机会,使学生放宽说道,并且使尽可能多的学生说道。
条件具有了,学生自然就可以激动,参予的积极性就可以低出来,参与度也可以大大提高。
只有积极主动、主动、激动地参予自学过程,个体就可以获得发展。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低于生活,而自学科学知识后又将返回生活中回去,因此,我们的数学需从生活实际启程,创设的问题情景也必须从实际启程,这样才合乎学生的心理特征,就可以唤起学生自学数学的性欲;这就建议我们教师必须融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尚无的科学知识去设计富于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创设较好的教学情景,并使学生二要体验至身边存有数学,用数学可以化解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领域意识,培育学生的技术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核心素养环境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基于核心素养环境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1. 引言1.1 背景介绍小学数学教育一直是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技巧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人们逐渐意识到数学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素养的提升。
核心素养环境的理念应运而生,将核心素养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以创设更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演变,小学数学教学也在不断探索创新。
如何有效地运用核心素养环境来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和提升,成为当前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基于核心素养环境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展开探讨,旨在为数学教育从业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环境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旨在通过构建适合小学生发展的素养环境,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核心素养环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总结存在的问题和不足;2. 探讨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重要性,揭示创设情境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3. 设计基于核心素养环境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境,探索如何将核心素养理念融入具体教学实践中;4. 基于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评价核心素养环境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效果;5. 对核心素养环境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进行总结,探讨未来发展方向,为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核心素养环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核心素养环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学习环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环境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核心素养环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思维。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营造积极、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议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_内容摘要:古语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可见,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
一切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是由问题开始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困惑,产生不满足感。
好的问题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误区问题情境数学课堂教学创设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的中常用的一种重要策略,也是提供、生成课程资源的主要途经。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广大教师非常重视创设问题情境这一策略在教学中的运用,尤其对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进行了一些有效的探索和实践,这样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活力。
但人们似乎又走入了一些“误区”,我们更应该开始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应该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我们应该冷静下来,对目前实施新课程理念过程中的一些困惑与问题,进行反思与较正。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误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通过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具体,更有兴趣。
但现在很多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只考虑情境创设为教学带来的热闹,而忽视了情境创设是为教学服务这个宗旨,因而使情境创设变得牵强附会,起不到真正的效果。
在教学中情境创设主要有以下几个误区:(一)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
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
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
如某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孙悟空头像+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例题,再次是孙悟空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孙悟空头像+总结。
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孙悟空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其实,本来有趣的孙悟空出现有这样不伦不类的场合中也失去了他应有的“磁场效应”。
(二)枝节横生的“现实生活”。
情境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
如教学“元角分”,教者安排了“8角钱可以怎样拿”的开放题,为了创设情境,教者这样教学:师:“小明从宝应给扬州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生:“需要一个邮局。
”,“需要一个邮递员。
”“需要一个贺卡。
”。
学生的回答无论如何,都点击不到教者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者只好强行切入:“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多少钱?”“8角钱。
”“8角钱怎么拿呢?”绕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这样绕圈子的所谓情境实在多余而繁琐。
我们看到,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三)不顾学生实际水平的“挑战性问题”。
情境创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任意拔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程度。
如教学“一笔画”问题,教师设计了一座居民小区平面图,让学生设计一个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路线。
看上去,情境创设合情合理,因为在成人的思维中,这样效率最高,自然也就是最优化的设计。
但孩子却不这样想,为什么“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他可能对此不感兴趣,至少在他没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时,他是不会充分投入进去的。
而有位教师却是这样设计的,用一笔画画出了一匹马的图案,然后问:“你能画出来吗?试一试。
”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出问题:再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这样的设计学生很容易发现“一笔画”的含义,能吸引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与生活常识相悖的“杜撰”。
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
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如下图),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
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
虽然这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五)多媒体呈现的“实验操作”。
创设情境一味注重于使用多媒体,以致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其实,创设情境不只局限于多媒体,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
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于用多媒体。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某位教师用多媒体电脑生动地演示用等底等高的圆锥杯向圆柱杯中三次倒水,恰好倒满的过程。
但我想,如果这里,让学生先自己亲自动手量一量,理解会更加深刻。
可惜的是,多媒体的使用,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对于学生,只能是隔靴搔痒了。
二、为什么要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学生的思维与学习材料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方式。
当学生接触及新的知识时,已经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法一时不能同化接纳新知,从而产生一种力求问题而又不能的心理状态。
而以上出现种种现象,问题绝不是出自偶然。
从表面看,是教师挖掘教材深度不够,导致创设情境流于形式。
实质上,我们看到许多课堂都有这样的倾向:先创设一个所谓“情境”,再钓鱼式地引出问题,然后就将“情境”抛在一边,直接去解决“问题”了。
“情境”其表,“灌输”其里。
实际上,还是一个观念问题。
这就要我们反思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或者,“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包装”一下,给传统教学加点“味精”吗?我想不是,“情境”作为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
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
(二)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
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
(三)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
创设情境,沟通知识点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地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
(四)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避免传统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不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
以上分析看出,“情境”创设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
上述现象的出现,也正是教者追求形式化,忽略这一基本需要的缘故。
如果情境创设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果情境创设不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甚至是伪造的情境,这样的情境要坚决摒弃。
我们呼唤一个“求真”的教学情境。
三、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数学教学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心智活动。
数学家哈尔莫斯指出:“只有问题才是数学的心脏。
”因此,优化问题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思维效率的关键。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创设优美的问题教学情境。
是调动学生心智活动积极性的重要途径。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悬念设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而定。
若把悬念设置在课始,使学生一上课,就有急于学习解决问题知识的需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若把悬念设置在课尾,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使学生感到余味无穷,从而激发起继续学习和思考的热情。
如在开始上课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联欢会上,小明按照3个红气球、2个黄气球、1个绿气球的顺序把气球串联起来装饰教室。
你知道第16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吗?”学生急于想知道结果,必然产生求知欲。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可以想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许多方法。
再者,年龄问题是小学数学较为复杂的应用题,学生对此问题非常感兴趣。
如在学生学习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后,课尾可出示这样的思考题:小花猫、大公鸡和山羊是好朋友,他们年龄虽然都不同,但爱好都很相似,正如他们对外夸口说的“忘年交”。
一天,大象伯伯看到他们三个正在讲故事,便上前问道:“你们三个,究竟谁最大?谁最小?”山羊幽默地说:“我的年龄乘以11/12,公鸡的年龄乘以13/15,小花猫的年龄乘以10/3,这样算出来的三个年龄就一样大了。
你能把我们三个按年龄的大小依次排列起来吗?”大象伯伯糊涂了,同学们,你们能在课后帮大象伯伯找出答案吗?对于这样的题目,学生兴趣盎然,乐此不疲地进行钻研。
这一问题表面看“山穷水尽疑无路”很有难度,但学生一旦把握住“算出来的三个年龄就一样大了”这个关键,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悬念可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高度集中,达到心智活动的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还能促进当前的学习。
(二)创设矛盾情境,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矛盾和困难是最好的教具。
矛盾的魅力就在于把人吸引住,既让你乐在其中,又使你焦虑不安,却又欲罢不能,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孔子曰:“疑虑,思之始,学之始。
”有矛盾才能使学生产生认知需要和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地探索问题。
如红红、明明、亮亮、娟娟经常为学校做好事。
星期天,校长发现大操场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找来他们4人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