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第一课

合集下载

教科版科学新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1课 《感受空气》教案

教科版科学新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1课  《感受空气》教案
观看视频及相关图片资料。
学生自由回答。
激发兴趣。
讲授新课
说一说空气的特征有哪些,它有什么作用。我们每天都和空气朝夕相处,自然会了解到它的特征。如空气看不见、摸不着,空气很轻,没有固定的形状。除此之外,我们还知道空气中含有氧气,我们进行呼吸、物质燃烧都离不开氧气,空气起着重要的作用。观看视频资料。
我们通过气泡图来展示一下。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1课教学设计
课题
感受空气
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学习
目标
1.空气具有无色、透明、无味、会流动等特征。空气在地球家园无处不在。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空气。
3.能以讨论、绘画、文字、图表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尝试以气泡图组织、整理信息。
4.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乐于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把气球充满气,然后扎紧气球口,用手轻轻挤压气球。
把气球充满气,然后扎紧气球口,用手向上抛气球。
活动感受
挤压气球时,能感受到气球有弹性。
气球很轻,稍稍用力就可以把它向上抛起。
你认为空气有哪些特征?你是如何知道的?
我们感受到的空气的特征(班级记录表)
日期:
1.容易泄露。
2.很轻。
3.可使袋子鼓起来,但摸起来很软。
4.能流动。
5.有弹性,能承受一定的压力。
6.……
将塑料袋装入空气,塑料袋鼓起,并且摸起来很软;打开塑料袋的封口,鼓起的塑料袋迅速变扁,并能感受到封口处有轻微的风吹出,说明空气能流动,而且很容易子泄露。用嘴可以吹响哨子,说明空气能流动。用手挤压气球,感到气球有弹性,说明空气有弹性,能承受一定的压力;充满气的气球很容易被抛起,说明空气很轻。

新科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1课《感受空气》教学设计教案

新科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1课《感受空气》教学设计教案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感受空气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气体,空气确实存在于我们的周围,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感觉到空气的存在;空气不但占据空间,还能流动。

2、过程与方法运用感官可以感觉空气的存在;运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深入研究空气;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可以观察到不可见物质;在动手实验前,对可能发生的现象作出假设,有助于我们对空气的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多种形式使学生产生研究空气的强烈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并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教学重点,难点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三年级学生接受能力出发,教学重点是感受空气的存在,流动及知道空气占据空间;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教学准备教师用:1个水槽,2个透明的杯子,旧报纸。

学生用:材料1、透明的塑料袋,牙签。

材料2、水槽,透明的杯子、旧报纸。

教学流程导入→利用感官初步感觉空气→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空气能够流动→总结→延伸。

一、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降落伞表演吗?想看吗?好,我们共同来欣赏一段精彩的降落伞表演。

不过,你们要认真观察,边看边思考,降落伞是靠什么撑起来的?2、课件出示降落伞表演3、师:空气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就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来认识空气。

板书:认识空气。

(二)利用感官初步感觉空气。

1、创设情境,利用感官感觉空气的存在。

(1)师:空气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眼前,你看见了吗?生:看不见师:用手摸一摸。

生:摸不着。

师:空气看不见又摸不着,要研究它可就难了,有什么办法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书(如挥动手中的风车、扇动扇子、风吹树叶摆动……)(2)师:很好,同学们说得都很对,如果我们进一步研究空气就要想办法抓到空气,怎么抓呢?学生说一说(用塑料袋来抓空气,并让一个学生演示一下)2、引导用感官了解。

【精选】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1课时《迎接蚕宝宝的到来》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1课时《迎接蚕宝宝的到来》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1课时《迎接蚕宝宝的到来》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蚕的一生从蚕卵开始,蚕卵里孕育着新生命,我们可以从颜色、大小、形状等描述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

(2)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水分,孵化后变成蚁蚕。

2.探究目标
(1)能用感官和工具观察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图画、文字等方法记录下来。

(2)能制定切实可行的观察计划,并用于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

二、知识梳理
1.每一种动物的一生都会经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过程,这样的生命过程一代一代循环往复,使种族得以延续。

2. 饲养一种动物,是了解动物一生的好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知道关于动物更多的事情,比如养蚕。

3.幼虫或幼崽从动物卵中破壳而出,叫孵化。

4.蚕的生命是从蚕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冷藏可以长期保存蚕卵。

可以借助工具(放大镜、刻度尺等)观察蚕卵。

5.蚕卵宽约1毫米,厚约0.5毫米,呈扁圆形,蚕卵的中心有点凹下去。

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的,1~2天变成浅褐色,3~4天变成紫黑色,之后颜色不再发生变化。

如果蚕卵是白色半透明的,则是已经孵出小蚕的空卵壳。

6.蚕卵的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和空气。

7.孵化出来的蚕宝宝叫蚁蚕,身体是褐色或黑褐色的,外形像蚂蚁,
1/ 3。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土壤的成分》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土壤的成分》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土壤的成分》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的第一课《土壤的成分》,主要介绍土壤的成分及其重要性。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和它们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培养他们对土壤的观察和研究能力,提高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如矿物质、有机物、水分和空气。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学会通过实验方法研究土壤的成分。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壤的重视和保护意识,增强他们的环境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 教学重点:介绍土壤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土壤成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如水分和养分的供给。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研究土壤单元的导入部分,对土壤的存在和基本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实验和观察的兴趣较高,但对土壤的成分和作用的理解还较为薄弱。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土壤的成分及其重要性,并通过亲身参与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 教师出示一张有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2. 教师提问:植物在哪里生长?它们的根在哪里?根部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教师:同学们,看一下这张图片,你们能回忆起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吗?请举手回答。

(学生回答:阳光、水、土壤、空气等)教师:非常好!植物的根部在哪里?它们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来生长呢?第二环节:呈现与探究1. 教师出示一盒土壤样品,并让学生观察和描绘土壤的外观特征。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土壤是由什么组成的?有什么作用?3. 教师出示不同种类的土壤样品,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它们的外观特征。

教师:请大家看一下这盒土壤样品,仔细观察并用画笔或文字描绘一下它的外观特征。

(学生观察并描绘土壤的外观特征)教师:非常好!土壤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它有什么作用?第三环节:实验探究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利用透明容器和土壤样品进行实验,观察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全册精华知识点整理(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全册精华知识点整理(2022新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精华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水》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渍不见了,是因为水变成了(水蒸气)。

第二课《水沸腾了》1.(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时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2.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大大增加)。

3.水在加热过程中,观察到的变化有(刚开始水温不断升高,杯底会产生气泡,水面会看到热气容器内壁出现大量的小水珠)等。

第三课《水结冰了》1.当环境温度低于(0℃ ),水的温度下降到(0°C)时,水会结冰。

2.水结冰后体积(增大),占据了更大的空间,所以冰块(浮在)水面上。

3.实验时,往烧杯里的碎冰加食盐,从而(降低温度),使试管里的水更容易结冰。

第四课《冰融化了》1.当环境温度高于(0C)时,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的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3.用吸管对着冰块某个部分吹热气,被吹的部分会被(融化),甚至会将冰块吹穿。

4.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减小)。

第五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1.溶解是指物质在水中化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没有(沉淀)。

2.许多物质能在水中溶解,比如(小苏打、味精、食盐、白糖、红糖)等。

3.一般情况下,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50毫升的水大约可以溶解食盐(18)克,溶解小苏打(5)克。

第六课《加快溶解》1.通过(提高水的温度)和(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⒉.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第七课《混合与分离》1.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2.把溶解在水中的食盐和水分离出来,可以用(蒸发)的方法。

3.把一杯浓盐水放在阳光下,让杯里的水(蒸发),已经溶解的食盐会被(分离)出来。

2019年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1课感受空气课件

2019年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1课感受空气课件

两边挂上没有充气的气

球使其保持平衡

空气是有质量的,但是很轻
课堂总结
这一节我们学习了……
1.通过实验研究空气转移的特性,我们知道了空气有 流动性。 2.通过实验,我们又重新认识并使用了天平。 3.通过称重打气的皮球和不打气的皮球,我们知道了 空气是有质量的。 4.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 的,质量较轻的气体。
做一做
1.将水装至水槽的2/3处。 2.将装满水的塑料瓶倾斜着放入水里,并慢慢倒着竖起来,提起 一部分,瓶口不要露出水面。 3.将橡胶管的一端扎紧在塑料袋口里,将另一端从水槽的水里深 入塑料瓶的底部。
新知讲解
我的观察发现
挤压塑料袋,你会 发现什么现象?
新知讲解
展示交流
挤压塑料袋,瓶中的水位逐渐下降,会发现有气泡的 出现,塑料袋中的空气就会以气泡的形式,转移到瓶 子里。
证明了空气具有流动性,可以转移
新知讲解
பைடு நூலகம்
活动2:空气有质量吗 固体、液体都有质量。气体有质量吗?
你认为可以用什 么办法证明你的 猜想?
假如给你天平、未充气的气球和气筒,你能研究出来吗?
平衡螺母 游码
新知讲解
指针 托盘
温故知新
砝码和镊子
↖↘
标尺 底座
新知讲解
温故知新
调平衡:移动游码至“0”刻度处,旋转平衡调节螺母,直 至指针居中。 称量:物品放左侧托盘,估计物品质量后,再选择合适的 砝码放在右侧的托盘上。
板书设计
认识气体
活动1.转移气体
空气转移实验
空气具有流动性, 可以转移
活动2:空气有质量吗
空气称重实验
无色、无味、透明的, 质量较轻

三年级科学教科第二单元知识点

三年级科学教科第二单元知识点

三年级科学教科版第二单元知识点————————————————————————————————作者:————————————————————————————————日期:2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第一课寻访小动物1.秋天,我们可以在(田野)、(草丛)、(树上)、(大树周围)等地方,观察到许多小动物。

2.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我们观察动物,要注意观察动物的(外形)、(生活)、(运动)、(反应)、(吃食)、(排泄)、(繁殖)等。

3.在寻访小动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调查记录)。

4.在观察活动中,我们要做到:①爱护小动物,不伤害他们;②保持动物栖息地的原貌,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③注意安全,不在有危险的地方活动。

5.几种动物及它们生活的地方:知了———树上蟋蟀———草丛蝴蝶———花丛蝌蚪———池塘蚂蚁———地面上的小窝第二课、第三课蜗牛(一)、(二)1.蜗牛身体柔软,身体分为(头、腹、壳)三部分,头上有两对(触角),前对短后对长,长触角上有(眼睛),有牙齿。

和蜗牛相似的软体动物有:(田螺、扇贝)等。

蜗牛的壳起到保护自己的作用。

2.蜗牛的壳顺时针旋转的叫右旋,逆时针旋转的叫左旋。

3.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用小棒或铅笔轻轻触碰蜗牛的身体,蜗牛会(缩进壳里)。

4.蜗牛的足叫(腹足),它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

5.在观察蜗牛时,我们的观察顺序是(从整体到局部),并使用(放大镜)做了更细致的观察。

6.蜗牛喜欢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生活。

在饲养蜗牛时,每天(傍晚)最好用(菜叶)、(青瓜)等给蜗牛喂食。

7.蜗牛休眠后要唤醒它,可以把它放入(水中)。

8.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蜗牛用(气孔)呼吸,从(肛门)中排出粪便。

9.蜗牛通过(产卵)繁殖后代。

310.饲养蜗牛的过程中,为蜗牛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环境?答:在饲养箱或广口瓶内,先铺上一层粗沙,然后铺上一层潮湿的土壤,再放入几条树枝和几片落叶,就可以饲养蜗牛了。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大自然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

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有关观察、调查的结果。

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教师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

(校园内)。

2、观察记录纸。

3、调查用的一些工具(绳子、尺、放大镜等)。

4、课前准备好有关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课程标准中生命世界部分的开篇之作。

本课通过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讨论有生命物体的特征等活动,建立起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概念。

学生对有生命的物体有着天生的兴趣,对小动物的关注和对植物的观察从他们幼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因此“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这种亲身体验会增加更多的感性认识。

在活动中边找边记,能锻炼学生的记录能力,利于在收集证据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养成,为后面的研讨提供大量的“食粮”。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你喜欢什么植物?你对树进行研究过吗?从书上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没有到一棵大树前观察过?想去观察吗?一、小组讨论心目中有关树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

(1)学生讨论(四人一组)自己心目中的树。

(2)把讨论的信息写于纸上。

二、怎样观察一棵大树。

(1)如果你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学生讨论。

(2)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学生讨论。

老师讲述观察要有序、有计划,并把观察得来的信息记录在纸上,以供以后研究用。

三、带动学生到大树前,开始活动。

(1)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

(2)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要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四、让学生通过讨论后,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

(1)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_《不同环境里的植物》精品教案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_《不同环境里的植物》精品教案

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第一课不同环境里的植物一、目标确定的依据课标要求:1.举例说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其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第一节《不同环境里的植物》。

本单元采取“总—分”的形式介绍植物的多样性以及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先整体介绍植物具有多样性且对环境具有适应性,再详细介绍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植物。

本节课教材通过三部分来实施。

第一部分通过观察图片,分析不同植物的形态特点;第二部分,通过分析第一部分图片植物的生长环境,讨论、猜想植物形态特征和植物生活环境的关系;第三部分,认识大叶黄杨和杨树的叶子,分析比较它们适应环境的形态特征,进一步树立植物形态适应生活环境这一科学概念。

学生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天真,探究积极性高。

学生通过以年级下册《动物与植物》的学习,已经初步树立了植物的多样性这一概念。

但对于植物的形态及其生活环境的关系并未多加思考。

本节课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分析讨论,先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形态的图片,再对应出现这种植物的生活环境,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猜测出植物形态与环境是有关系的。

最后,再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大叶黄杨和杨树的叶子,观察它们冬天的样子,来判断叶子的形态和生活的环境的关系。

二、学习目标:1.在观察和交流中,知道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通过比较、观察活动,发现大叶黄杨和杨树应对严寒的本领。

三、学习重点:1.在观察和交流中,知道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通过比较、观察活动,发现大叶黄杨和杨树应对严寒的本领。

四、学习难点:1.在观察和交流中,知道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通过比较、观察活动,发现大叶黄杨和杨树应对严寒的本领。

五、教学准备:教材、教学课件、每组实验材料包(大叶黄杨和杨树的叶子)、实验记录单1、2。

六、学习过程:。

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动物的繁殖(课件)

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动物的繁殖(课件)

2 处理信息
鸡、猫头鹰都是 先产卵再孵化。
小猫和小狗都是在 总结与归纳
像猫、狗这样在母体内 发育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生 的动物叫胎生动物。
像鸡、金鱼这样由脱 离母体的卵孵化出来的 动物叫卵生动物。
4 小试牛刀
你能按繁殖方式给它们分类吗?
胎生动物
卵生动物
5 拓展活动
动物的繁殖
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
哇,好多鸽 子……
小鸽子是母 鸽子生的吗?
鸽子怎么繁殖 后代?
鸽子吃什么?
1 事实证据
小鸽子是从鸽子蛋中孵化出来的
1 事实证据
鸽子胚胎逐日发育图
鸽妈妈产出的卵,要经过大约17天的孵化。随后鸽宝宝就会破壳而出。
我们还见过哪些动物宝宝? 它们是怎样出生的?
小鸡的孵化
感兴趣的同学课下查找孵化小鸡的资 料,在家长的帮助下孵化并饲养小鸡。

科教版 科学 三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第一课《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科教版 科学  三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第一课《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三年级下册“动物的一生”单元的第1课,也是对蚕的一生有整体认识的一节课。

本课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是贯穿整个单元的养蚕活动的开始,需要为蚕宝宝的到来和后续的长期观察活动做好必要的准备。

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蚕卵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认识到静态的蚕卵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

结合“幼虫和幼崽从动物卵中破壳而出叫孵化”的资料提示,提出“怎样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呢?”的问题,教师通过开展观察记录活动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启发学生回忆并交流自己对蚕的一生的相关认识。

第二部分——探索,通过观察蚕卵、为蚕宝宝建造“家”、制定蚕的一生的观察计划、设计蚕的生长变化记录表等准备活动,学生能够对蚕的生命过程有整体认识。

第三部分——研讨,“蚕卵是什么样的?蚕卵孵化需要什么条件?”这些问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整理在探索部分的所得,引导学生正确表述科学词汇“卵”“孵化”“观察计划”,提醒学生课后重点关注蚕卵的孵化,并督促学生做好饲养和观察工作。

“研究蚕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个问题帮助学生梳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内容是知道蚕的一生的变化过程大致是怎样的,第二个内容是指导饲养小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这是养蚕活动中很关键的问题。

第四部分——拓展,观察记录蚕卵的变化,记录蚕宝宝出生的日期和样子。

这部分是课堂学习的延续部分,需要课后完成,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学生分析】学生平时见过不少动物,有些学生还养过蜗牛、金鱼等,他们对动物的生命周期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

但养过蚕的学生较少,所以学生通常对蚕宝宝充满兴趣,不过有些学生对经历饲养蚕宝宝的一生的过程还缺乏足够的耐心和持之以恒记录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包括颜色、大小、形状等。

2. 蚕的一生从卵开始,蚕卵里孕育着新生命。

3. 蚁蚕是由蚕卵孵化出来的。

4. 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水分。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感受空气》附反思含板书设计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感受空气》附反思含板书设计

二、说学情
在一年级下册《认识一袋空气》中,学生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 研究,知道空气具有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形状不固定的特征, 能够运用各种感官去观察空气,获取新知。也知道空气和石头、水两种 物质比较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但是对于相同点的认知还是比较缺乏的。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空气具有无色、透明、无味、会流动等特征。 2.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空气。 2. 能以讨论、绘画、文字、图表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 3. 尝试以气泡图组织、整理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 1. 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2. 乐于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3. 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人类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设计意图:在汇报环节,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描述记录到这张气泡图 上。“气泡”最好采用磁贴卡片的形式贴在黑板上,便于移动、修改。教 师帮助学生提炼概括,规范科学用词。】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传递游戏
1.明确活动要求。 以班级的竖排为小组,用不同的容器盛装3种不同的物质,看看哪一组传递的速度最快。 2.小组讨论传递方法。 3.选择传递工具,学生比赛。 4.学生汇报。 汇报时要求学生用“我用什么方法,知道空气什么特征。”这样的句式。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空气。
【教学难点】:
尝试以气泡图组织、整理信息。
五、说教法学法
从新课标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来看,记住几个知识点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通过 学习过程,来真正激发学生的个体意识,并通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 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个体自我的心态调适,真正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和谐 统一。教师要在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为了更好地体现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热情。

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第1课《感受空气》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第1课《感受空气》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第1课《感受空气》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通过感受活动,知道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是可以被我们感知并且存在于我们周围。

2.学生通过传递游戏,认识空气具有易泄漏、轻、能被压缩等特征。

3.学生通过感受活动,知道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借助生活中和空气相关的各种物品,并运用多种感官,了解空气特征。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用简单的文字或者图画记录实验结果,尝试用科学的语言进行汇报。

3.学生通过对气泡图进行补充,学会整理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2.学生通过研讨活动,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学习重点】通过探究,学生认识到空气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物质,认识空气的各种基本特征。

【学习难点】关注空气的新特征,能够产生认知冲突【学习流程】一、导入聚焦问题,创设情境:结合你的生活经验和以前学习过的内容,说说空气的特征有哪些?它有什么作用?并把学生回答的填写在气泡图上。

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总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形状不固定的气体设计意图:调动学生思维,尽快进入课堂学习角色。

二、学程第一学程感受空气我们的周围都是空气,那么空气真的是无处不在吗?知识讲解:空气只存在于地面到数千千米的高空之间。

这层厚厚的空气称为大气层,大气层保护着地球,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

越往地球外面,空气越稀薄。

我们怎样才能真实的感受到空气的存在?观看视频《空气在哪儿》,得出结论:空气看不见但并不代表不存在,可以用科学的方法证明它的存在。

设计意图:了解空气的知识第二学程传递游戏实验器材:自封口塑料袋、石头、塑料杯、碗、水(1)按照数列的形式,给班级学生分组(2)选择合适的容器,分别把石头、水、空气装入容器(3)分成两种方法玩游戏第一种:连同容器一起传递给其他同学;第二种:把石头、水、空气从一个学生的容器中传到另一个同学的容器中。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空气”知识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空气”知识点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第一课:《感受空气》1.空气和石头、水一样,占据一定空间,有质量。

2.空气具有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等特征。

空气属于气体。

3.物体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类型。

举例:固体:冰、石头。

液体:水、牛奶、酒。

气体:空气、水蒸气。

4.比较水和空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水和空气的相同点(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不同点:水:(看的见、摸的着、比空气重、液态)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比水轻、气态)5.空气的特征、作用学或者到其他地方,必须把它装进密闭的容器中。

第二课:《空气能占据空间吗》1.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并且充满在各处。

2.将一整瓶的水倒出一半后,瓶子里面还剩(半瓶空气和半瓶水)3.空气占据空间的例子:气球膨胀、给轮胎打气、给足球充气4.空气是气体,没有固定形状,也没有固定体积。

5.在做纸不湿的实验时:①纸团要粘在杯底防止掉落在水中。

②在杯子底部扎一个小孔,把杯子里的空气放出去,不再占据杯子空间,杯子里的水会慢慢满上来。

③用打气筒杯子底部向杯子打入一些空气,空气占杯子的空间,杯子中的水会慢被挤出来。

6.乌喝水的故事,乌鸦用小石子把瓶子里的空气挤出,空气占据瓶子的空间越来越少,瓶子里的水就慢慢上升了。

第三课:《压缩空气》1.空气占有一定空间,空气占据的空间可被压缩。

2.空气占据的空间容易改变,水占据的空间不容易改变。

3.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

利用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制造了充气轮胎、充气城堡,充气坐垫等。

4.空气压缩枪利用了被压缩的空气产生的弹力把子弹发射出去5.被压缩之后的空气与原来状态的空气相比较,质量不变,空气粒子的间隔变小了。

6.被扩张之后的空气与原来状态的空气相比较,质量不变,空气粒子的隔变大了第四课:《空气有质量吗》1.木头有质量.水有质量.空气也有质量。

质量是空气的基本特征,并且可以被测量。

2.简易小天平可以用来研究空气是否有质量。

天平是用来测量质量的工具。

3.天平一端放上充气的皮球,另一端放上豆子,如果平衡了,说明充气的皮球和豆子的质量是相等的。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5植物的身体》。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5植物的身体》。
2、用小铲将植物带土移出,注意保护根部。
3、用清水洗净根部。
4、观察植物的“身体”由哪几部分构成?
5、再对比观察其他植物的“身体”由哪几部分构成?
实验结论:
有的植物的“身体”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构成,有的植物则至具备其中的几部分。
教后 反思
3.交流汇报
归纳:绿色开花植物的身体一般分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4.画一画:画出一株自己喜欢的绿色开花植物的完整图,尽可能包含六大器官。小组内互相评价,教师择优展示。
三、小结延伸
今天,通过观察,我们知道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身体分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
建立班级记录,鼓励学生及时总结。
我还想了解的。
【板书设计】
植物的“身体”植物的图片(教师在黑板标注六种器官)
附:
实验名称:观察植物的“身体”(凤仙花)
实验器材:一株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完整的植物,小 铲、水。
实验目的:观察植物的“身体”由哪几部分构成
实验步骤:
1、到花园选取一株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完整的植物,如凤仙花。
(学生说一说)
二、探究实践
1.室内观察:
师:这些植物你认识吗?(教师出示几种植物图片)说一说它们的身体有哪些部分组成?
(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6大身体器官)
(出示一张有完整结构,却没有标出各器官名称的植物图,学生边观察边记录)
2.室外观察:观察校园中的植物
明确要求:安全是重中之重,2人一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记录,先观察整体再观察部分,中途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记录下来,爱护动植物。(学生参与讨论,可以补充,商量好后再出发)
课时授课计划
( 科学 )学科 第( 二)单元 备课人: 使用人:

新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1--8课课件

新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1--8课课件

探索
实验步骤 (1) 将蜡烛点燃,然后用纸筒罩住蜡烛。 (2)轻轻用塑料袋罩住纸筒,加热袋中的空气。 (3)用手贴住袋子的外壁,当感到袋子变热了,松开双手,观察接下来发生的现 象。 (4)重复几次实验,同时在记录单上画下你观察到的现象。
提醒:塑料袋与蜡 烛之间要预留一定 的距离,以免引起 火灾。
研讨
探索 实验步骤:(1)准备好一个蜡烛盒、一张透明塑料膜、一个纸盒、一卷双面胶和 一束纸条。 (2)在纸盒的两侧面各打一个圆洞。
(3)点燃蜡烛后,将蜡烛放在纸盒中,然后用透明塑料膜封住纸盒。
探索
(4)借助蚊香的烟雾和纸条观察空气的流动。 (5)画图解释你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记录:
研讨
1、描述你观察的现象,你认为模拟实验中的“风”是如何形成 的?
用气泡图表示空气的特征和作用能被压缩动植物呼吸发电帮助燃烧能被压缩动植物呼吸发电帮助燃烧有质量特征能占据空间空气作用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到空气具有无色透明无味会流动占空间可压缩有质量等特征
新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单元 空气
1.感受空气
黑盒摸物
画一画:空气有什么特征和作用呢?
特别提示:可以添加气泡图上的“气泡” 可用铅笔,方便修改、移动“气泡”
2.小结时,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来表达。
用表格对比空气、水和石头的特征


√√

√√


2.用气泡图表示空气的特征和作用
有质量
能被压缩
特征
能占据 空间
空气
动动植植物物呼吸 呼吸
作用
发发电电
帮帮助助燃燃烧烧
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到 空气具有无色、透明、无味、会流动、占空 间、可压缩、有质量等特征。空气在地球上 无处不在,空气中包含氮气、氧气、二氧化 碳等。动植物需要呼吸空气,空气中的氧气 能帮助燃烧,轮胎充气、风力发电也离不开 空气。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一课科学记录本人教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一课科学记录本人教版

第一课:物体的性质一、导入(约200字)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一课《物体的性质》。

你们是否想过为什么一些物体能够吸水,而一些物体却不能呢?为什么一些物体能发光,而一些物体不行呢?在今天的课上,我们将一起探索物体的性质。

二、探究(约300字)1.水能否湿透物体同学们,我们从日常生活中都知道水能够湿透一些物体,比如纸巾、海绵等。

但是,水又不能湿透一些物体,比如塑料袋、玻璃等。

那么,我们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可以被水湿透呢?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

请每位同学拿一张纸巾和一个普通的塑料袋,然后在纸巾上滴上几滴水,观察水是否能够渗透到纸巾中。

接着,将塑料袋放入水中,观察塑料袋是否会变湿。

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可以发现纸巾能够吸水并湿透,而塑料袋却不能。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物体能否被水湿透是与其材质有关的。

2.物体的光亮性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有些物体会发光吗?我们通过实验来观察物体的光亮性。

请每位同学拿出一个锅铲和一面镜子,然后用手或者其他物体摩擦锅铲,观察锅铲是否会发光。

接着,将锅铲对着镜子,观察锅铲的反射情况。

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摩擦后的锅铲并没有发光,而是产生了一些热。

但是,当我们把锅铲对着镜子时,可以看到锅铲的清晰倒影。

这说明物体的光亮性与其表面的光滑度有关。

三、总结(约200字)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实验,我们了解到物体的性质与其材质和表面的光滑度有关。

不同物体的性质会影响它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使用。

对于能够吸水的物体,我们可以用来擦拭桌子、手等;对于光滑的物体,我们可以用来照明、反射等。

四、拓展(约300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实验来进一步了解物体的性质。

例如,我们可以观察不同材质的物体受到力的情况是否相同,可以通过比较观察电器和塑料袋在受到力的作用下是否会变形。

我们还可以观察不同材质的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是否会发生反射、折射等现象。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物体的性质是多样的,不同的物体在不同的情况下会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感受空气》优质课件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感受空气》优质课件
征吧!
14
新知讲解
装上空气在挤压一 下你发现了什么?
15
新知讲解
16
新知讲解
空气有什么特 点呢?
17
新知讲解
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 形状不固定会流动、能压缩且占据
空间的气体。
18
新知讲解
空气有什么用处 呢?
19
新知讲解
供给呼吸
20
新知讲解
帮助燃烧
21
新知讲解
让气球飞起来
22
新知讲解
33
空气是气体。
27
课堂小结
1、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形状 不固定会流动、能压缩且占据空间的气体。 2、物体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 类型。
28
课堂练习
1、气球能够漂浮起来是因为( A A.空气比较轻 B.空气能流动 C.空气能支持燃烧
)。
29
课堂练习
2、空气很轻很小不会占据空间。(× )
3、空气看不见摸不着。
(√)
30
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 有哪些收获呢?31谢源自观看 !2022/12/12
32
小学科学本来就是一门以探究为基础的学科,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这门学科的时候,应 当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很多时候小学生并不愿意一个人去钻研某些科学知识,但是如 果此时教师能够注重小组讨论,为学生营造出和谐的互动气氛,那么相信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 小组讨论活动当中去,加强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与思考,强化活动效率。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在 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需要注意提供及时的指导。在带领学生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时 候,为了能够体现出互动在整体教学过程中的价值,我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第一个 讨论的内容是绿豆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我将学生分为学习小组,并引导他们在小组内进行积 极的讨论,讨论结束之后,将所得到的结果反馈给我。最终学生总结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浇水, 需要种到土里并且要有合适的温度。经过讨论,学生对于这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有了准确的把握。 其次我引出了第二部分讨论的内容:如果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会有怎样的结果?可以改变哪些条 件?如何用实验证明?第二部分的讨论内容提出之后,小组里的成员立刻对问题进行了记录,并 且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共同探讨问题,比如说在绿豆种子发芽过程中不同的浇水量、光照程度会对 发芽产生哪些影响等等。教师通过有效的小组讨论,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更加浓厚 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学习主体作用,对科学知识进行合理的探究。这样的 教学方法,不仅适用于小学科学教学,更适用于处于发展中的学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