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免疫学名词解释
食品免疫学
第一章绪论填空题1.机体因接触病原微生物而形成的免疫,称为:适应性免疫/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2.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性:特异性、记忆性、耐受性和适应性。
3.生物在系统发育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而产生的非特异性防御机能称为:非特异性免疫4.参与免疫应答或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称为:免疫细胞5.机体对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防御机能称为:免疫防御6.机体通过免疫机制,清除突变的异常细胞的能力称为:免疫监视7.克隆选择假说/无性繁殖系选择学说是由澳大利亚学家(Burnet)提出的。
(即机体存在随机形成的多样性免疫细胞克隆,每一克隆的细胞表达同一特异性受体;不同克隆的细胞具有不同的表面受体,能与相对应的抗原决定簇发生互补结合。
抗原进入体内,选择表达特异性受体的免疫细胞与之反应,特异性细胞克隆扩增,产生大量后代细胞,合成大量具有相同特异性的抗体。
)8.以人痘预防天花的创造者是(中国明朝)人。
9.18世纪末,以牛痘预防天花的发明者是(英国Jenner),开创了人工自动免疫的先河。
(爱德华’琴纳)名词解释1.免疫(immunity):是生物机体的免疫系统通过特异性或者非特异性机制,识别“自己”或者“非己”,排除外源性异物,从而维持自身耐受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功能。
(异常条件下有害)2.免疫学: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学功能的科学。
3.免疫系统:是机体保护自身的防御性结构,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和淋巴循环网络组成,是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和行使免疫功能的重要系统。
4.免疫应答:机体受抗原的刺激而诱发的免疫反应。
5.适应性免疫应答:也称特异性免疫或获得性免疫,是指个体发育过程中接触特定抗原(决定簇)而产生,仅针对该特定抗原(决定簇)而发生反应,由后天获得,具有特异性、记忆性、作用慢而强等特点。
6.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耐受性:免疫系统能够识别、清除“非己”抗原,而对自身成分耐受。
但当某些原因致使”自身成分”成为机体识别的抗原时,机体则会发生自身免疫应答。
食品免疫学总结
1.免疫:免疫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self-nonself),对“非己”抗原发生清除、排斥反应,以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与稳定的生理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功能、免疫监视功能和免疫稳定三大功能。
2.免疫学:研究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理解其对机体有益的防御功能和有害病理作用及其机制,以发展有效的免疫学措施,实现防病治病的目的。
3.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周二复始循环过程。
4.免疫细胞:凡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
5.黏膜淋巴系统:是指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齐冠华淋巴组织,如扁桃体,阑尾,及派氏集合淋巴结等。
6.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点区域。
7.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经刺激而合成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一类小分子量可溶性糖蛋白。
8.9.10.11.12.免疫原性:指抗原分子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抗体及免疫效应细胞)的性质。
13.半抗原载体现象:小分子物质不具有免疫原性,不能诱导产生免疫应答,但当它们与大分子物质(载体)连接后,就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这种现象称为半抗原—载体现象。
14.异种抗原:自另一物种的抗原物质如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异种血清和蛋白等。
15.免疫反应性:是指抗原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16.可变区:指轻链和重链中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的区域。
17.自身抗原:能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自身组织成分。
18.,植物及微生物组织之间的共同抗原。
19.超抗原:某些物质具有强大的刺激T细胞活化的能力,此物质称为超抗原。
20.抗原决定簇: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21.抗原结合价:抗原分子表面能与抗体结合的决定簇总称。
食品免疫学第十章免疫食品
整理ppt
12
二、免疫鸡蛋
让产生抗体应答特别高的鸡摄入抗原,从 而使其产下鸡蛋的蛋黄内含有相对应的活性 抗体。
整理ppt
13
当机体受到外界特异性抗原的刺激后,诱 发一系列的免疫应答反应,激发细胞分化成 分泌特异性抗体的将细胞,分泌大量的特异 性抗体进入血液中,血液中的特异性抗体逐 渐移行到卵黄中蓄积。
3、含有丰富的抗体,效价稳定。 4、免疫乳中抗体具有特异性,不影响肠道内 正常菌群的生存。
整理ppt
8
免疫乳实例
抗轮状病毒乳 抗病原性大肠杆菌乳 抗幽门螺杆菌乳 抗致贺氏菌乳
整理ppt
9
免疫乳制品
以免疫鲜乳作为原料加工成各种乳制品称 为免疫乳制品。
巴氏杀菌免疫乳、免疫乳粉、免疫酸 乳、免疫乳冰激凌、免疫乳精制浓缩物。
★动物血液中抗体含量高,价格便宜,是一种
制备免疫球蛋白的好来源。免疫球蛋白存在于 血浆中,含量约为12-14 mg/ml。
IgG占75%,IgM占6%,IgA占13%,具有 抗菌、抗病毒、抗毒素及促进吞噬作用。
IgD和IgE含量少,与某些变态反应和自身免 疫病有关。
整理ppt
25
猪血
★猪血是营养价值很高 ★利用率有限 ★提取纯化猪血中的抗体
整理ppt
42
花粉 甲鱼 红枣 人参 大豆蛋白 大枣
枸杞 魔芋 银杏叶 莲子 黑芝麻 甘草
沙棘 蜂王浆 螺旋藻 阿胶
各种食用菌
整理ppt
43
整理ppt
10
免疫乳商品
1961年Stolle免疫乳制品获准在美国俄亥俄 州销售。
1988年stolle公司与新西兰乳品局合作成立 了 Stolle国际乳生物制品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开 发、制造和销售各种形式免疫乳产品,其主 流产品为Stolle免疫奶粉。
食品免疫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一、绪论1.免疫(Immunity):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物功能。
大多数情况下对机体有利,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造成对机体的损害。
免疫学:研究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学科。
2.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指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发生活化,増生,分化或无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细胞免疫应答: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体液免疫应答: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或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初次应答:指宿主外来抗原后血清中出现抗原特异性抗体的过程。
特点:①潜伏期比较长,一般为6-10天。
②初期产生的特异性抗体主要为低亲和力的,后期为IgG。
③血清中抗体高峰浓度较低,而且维持时间较短。
再次应答:免疫系统对感染病原的首次入侵产生记忆作用,在相同病原体再次入侵时,产生更快和更强的应答,称之为再次免疫应答。
在一感染性疾病中存活的动物常不再感染此病,这是因为它们的快速再次应答,也就是说它们对此病产生了免疫。
特点:①潜伏期较短,大约为初次应答潜伏期的一半。
②抗体浓度增加快,含量比初次应答高,维持时间长。
③用较少量抗原刺激即可诱发再次应答。
④再次应答中产生的抗体主要为IgG,而初次应答中主要为IgM。
⑤抗体的亲和力高,且较均一。
⑥IgM产生的数量和在体内持续的时间与初次应答时大致相同。
3.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 IT):指机体经某种Ag诱导后形成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的状态。
4.自身稳定:指免疫具有清除体内衰老或损伤的组织细胞,维持正常的机体内环境。
5.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可识别和清除体内表达新生抗原的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该功能失调可致肿瘤发生和持续性病毒感染。
免疫防御:病原微生物侵入时,机体的防御机制,消灭病原微生物,防止感染。
6.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又称先天性、固有性免疫(innate immunity)或天然免疫。
食品免疫学
免疫学-第一章绪论一、免疫学的基本内容1、概念“免疫”的现代概念2、免疫的基本功能★免疫的功能与表现功能正常表现异常表现免疫防御Immunologicdefence 清除病原微生物,中和毒素(抗感染免疫)超敏反应免疫缺陷病(慢性感染)免疫自稳Immunologichomeostasis 对自身组织成分份耐受(清除损伤或衰老细胞)自身免疫疾病免疫监视Immunologicsurveillance 清除突变或癌变细胞(抗肿瘤免疫)肿瘤发生、病毒持续感染免疫功能与SARS病毒免疫功能正常对SARS病毒具有较强抵御能力免疫功能下降(或病毒毒力过强)易感染SARS病毒免疫功能异常增强(紊乱)对SARS病毒产生过强应答免疫自稳遭破坏造成自身(肺)组织损伤,缓解期后出现严重并发症(严重呼吸窘迫综合症)3、免疫系统构成人体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免疫系统构成人体三道防线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巨噬细胞。
这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组成的。
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4、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⑴非特异性免疫②特点:a、作用广泛,无特异性;b、先天具有;c、初次与抗原接触即发挥作用,无记忆性;d、可稳定遗传;e、同一种属的个体差异不大。
③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a、屏障结构物理屏障——完整的皮肤、粘膜屏障解剖学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生物性屏障——皮肤粘膜表面的正常菌群b、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吞噬细胞——M、Mφ和NNK细胞——非特异性地杀伤靶细胞DC——递呈抗原c、体液中的杀菌和抑菌成分补体系统——裂解靶细胞、溶菌酶,干扰素等⑵特异性免疫(specificimmunity)②免疫应答[免疫应答(immuneresponse)的过程(antigen-recognitingphase)是抗原通过某一途径进入机体,并被免疫细胞识别、递呈和诱导细胞活化的开始时期,又称感应阶段。
食品免疫学复习
免疫学一、名词解释1、抗原(Ag):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2、免疫原性:是指抗原能与B和T细胞抗原受体结合,刺激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3、免疫反应性:也称抗原性,是指抗原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4、完全抗原: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如:细菌、病毒及大多数蛋白质5、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指仅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如:小分子化学物质(二硝基苯)、某些药物6、抗原决定簇(抗原表位):是指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的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其性质、数量和空间构象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
7、单价抗原:只有一个决定簇的抗原称为单价抗原,如小分子半抗原8、多价抗原:含有多个抗原决定簇的抗原,如大部分天然抗原9、TD抗原(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是指在刺激机体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
10、TI抗原:只能引起免疫应答的抗原。
11、佐剂:是能非特异性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亦可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的物质。
12、免疫球蛋白: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13、抗体:指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14、补体:新鲜血清中存在不耐热的非特异性地协助抗体成分.这种不耐热的非特异地协助抗体完成功能的成分称为补体。
15、补体系统:补体并非单一成分,而是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激活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称为补体系统。
16、免疫应答: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刺激所产生的以排除抗原为目的的生理过程。
细胞因子:是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
17、干扰素:是机体在病毒感染时合成并释放的一类糖蛋白,其主要功能是干扰病毒DNA 或RNA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
食品免疫学总结word精品
1. 免疫:免疫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self- non self),对“非己”抗原发生清除、排斥反应,以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与稳定的生理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功能、免疫监视功能和免疫稳定三大功能。
2. 免疫学:研究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理解其对机体有益的防御功能和有害病理作用及其机制,以发展有效的免疫学措施,实现防病治病的目的。
3. 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周二复始循环过程。
4. 免疫细胞:凡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
5. 黏膜淋巴系统:是指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齐冠华淋巴组织,如扁桃体,阑尾,及派氏集合淋巴结等。
6. 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点区域。
7. 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经刺激而合成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一类小分子量可溶性糖蛋白。
8. 抗原:是指进入动物机体后,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9. 独特性:同一个体内不同B细胞克隆产生的lgV区抗原特异性各不相同,其超变区各自具备独特的抗原决定簇结构。
10. 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个B细胞增殖所产生的抗体,其遗传背景一致,抗体分子结构,抗原特异性等形状相同。
11. 多克隆抗体:是抗原Ag或抗原与佐剂的混合物按程序接种活物刺激其产生免疫应答,血清中含有大量特异性抗原提又称抗血清或免疫血清。
12. 免疫原性:指抗原分子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抗体及免疫效应细胞)的性质。
13. 半抗原载体现象:小分子物质不具有免疫原性,不能诱导产生免疫应答,但当它们与大分子物质(载体)连接后,就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这种现象称为半抗原一载体现象。
食品免疫的概念
食品免疫的概念食品免疫是指人体免疫系统对食物中存在的抗原发起的免疫反应。
食物免疫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食物过敏和食物不耐受。
食物过敏是指人体免疫系统对某种食物中的抗原产生异常的免疫反应,导致免疫系统过度激活,产生一系列过敏反应。
食物不耐受则是指人体对某种食物中的某种成分缺乏耐受,导致消化和吸收功能紊乱,引起一系列不适症状。
食品免疫反应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人体免疫系统对食物中的特定蛋白质或酶产生过敏反应。
食物中的蛋白质被称为过敏原,可以由动物、植物或微生物产生。
人体免疫系统对这些蛋白质产生过敏反应,导致免疫系统释放一系列介质,如组织胺、白细胞介素、细胞因子等。
这些介质可以引起血管扩张、支气管痉挛、皮肤过敏反应等一系列过敏症状。
食物不耐受则主要是由于人体对某种食物中的成分缺乏耐受,如乳糖不耐受、鱼类不耐受等。
食品免疫反应可以引起一系列不同程度的症状。
常见的症状包括呼吸道反应(如哮喘、鼻塞、流鼻涕)、消化道反应(如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皮肤反应(如湿疹、荨麻疹、过敏性皮炎)等。
在某些严重的情况下,食物免疫反应还可能引起过敏性休克,这是一种生命威胁性的反应,需要紧急救治。
食品免疫反应的发生与多个因素相关。
遗传因素是食物过敏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人天生就对某种食物过敏,例如对牛奶、鸡蛋、花生、大豆等常见食物过敏的人。
环境因素也可以影响食物过敏的发生。
例如,某些食物过敏是由于与环境中的某些成分或化合物共同暴露而引起的,例如花粉与水果的交叉过敏。
另外,食物过敏还与免疫系统的失调有关。
免疫系统的异常或过度激活可能导致对某些食物过敏。
食品免疫的诊断主要是通过临床症状和食物免疫学检查来确定。
临床症状包括过敏反应的症状和过敏发作的频率和持续时间。
在食物过敏的怀疑病例中,通常需要进行皮肤测试或特定IgE抗体检测来进一步确认诊断。
此外,食物挑战试验也是一种常用的诊断方法,可以通过让患者接触疑似过敏原来确定其是否对该食物过敏。
食品免疫学资料
一.名词解释1.抗原(Ag):是能够刺激机体T、B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免疫效应物质(即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且能与应答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是启动免疫应答的始发因素。
2. 半抗原:指仅具备免疫反应性而不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
3. 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4. 载体:赋予半抗原免疫原性的大分子物质。
5. 半抗原不具有免疫原性,所以不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但当与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称为载体)偶联后,就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抗体结合,这种现象称为半抗原—载体现象。
6. 异物,是指化学结构与宿主自身成分不同或在胚胎期机体的免疫活性细胞从未接触过的物质。
7. 特异性:指某一抗原分子只能诱导相应淋巴细胞发生免疫应答的专一性,以及某一抗原分子只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专一性。
8. 抗原决定簇(AD):是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或其他部位的具有一定组成和结构的特殊化学基团, 又称表位。
9. 抗原的结合价:是指能和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决定簇的总数。
10. 指抗体(或抗原)除可与其相应抗原(或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外,有时还可与其他抗原(或抗体)发生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11. 具有相同表位的不同抗原,成为交叉抗原。
12. 超抗原(SAg):一类可直接结合T 细胞抗原受体(TCR ),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5% ~20%T 细胞克隆,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
13.佐剂:是掺入到疫苗中能促进、延长、增强机体对疫苗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
14. 抗体(Ab):机体防御细胞被抗原激活后,由分化成熟的终末B淋巴细胞分泌的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15.免疫球蛋白(Ig):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16:抗体的调理作用:IgG类抗体与相应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特异结合后,通过其Fc段与吞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表面相应IgG Fc受体(FcγγR)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对上述颗粒性抗原吞噬的作用。
食品免疫学
1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2抗原抗体反应与免疫化学3超敏反应及胃肠道淋巴组织4食物过敏5动植物毒素与免疫6食品微生物与免疫7免疫食品8食品营养与免疫9免疫技术第一章绪论1. 免疫的概念和免疫应答1.2 食品免疫学:运用免疫学原理,以食品及其成份为对象,从人体免疫的角度研究和探讨食品营养素与食物化学成分的功能及作用,揭示食品诱导生物体免疫发生的内在规律和分子机理1.3 免疫应答免疫应答: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刺激所产生的以排除抗原为目的的生理过程抗原: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诱导免疫应答并能与应答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1)初次应答(2)再次应答和免疫记忆(3)免疫应答对抗原的高度特异性(4)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耐受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抗原识别(感应阶段):抗原递呈细胞吞噬和处理,递呈给T辅助细胞,Th激活T细胞,B细胞及其他非特异性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活化(活化阶段):繁殖和活化●抗原清除(效应阶段):免疫效应细胞和抗体发挥作用消灭抗原免疫应答的类型:按参与细胞:体液免疫(B细胞)和细胞免疫(T细胞)抗原刺激顺序: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免疫效果:免疫保护、超敏反应、免疫耐受2. 免疫的主要特征和功能2.1 免疫的主要特征(1)识别非自身抗原的能力(2)对不同抗原的高度特异性(3)免疫记忆能力(4)对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2.2 免疫的基本功能(1)免疫防御:机体排斥外源抗原异物的能力。
抗感染和排斥异种或同种异体细胞与器官---器官移植的主要障碍(2)免疫稳定: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衰老残损的组织、细胞的能力,这是维持机体正常内环境的重要机制。
该功能丧失导致某些生理平衡的紊乱或者自身免疫疾病(3)免疫监视:监视体内正常细胞在化学的、物理的以及病毒等致癌因素诱导下转变成的肿瘤细胞,一旦出现这些非正常肿瘤细胞时,即予以识别并通过免疫应答将其清除(4)免疫调节:指免疫系统参与机体整个功能的调节。
免疫系统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形成一个网络调节机体的稳态3. 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3.1 天然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是机体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防御屏障,是生来就具备的,它们的作用没有特异性。
谈谈对食品免疫学的认识
谈谈对食品免疫学的认识一、食品免疫学的定义和意义食品免疫学是一门研究食品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学科,旨在探究食品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及其机理,为保障人类健康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引起关注,因此加强对食品免疫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食物过敏与免疫反应食物过敏是指人体对某些特定蛋白质或其他成分产生异常反应,表现为多种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
其中IgE介导的变态反应是最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为皮肤刺激、呼吸道紧张、消化道不适等。
此外还有非IgE介导的过敏反应,包括细胞介导型和混合型过敏反应。
免疫系统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机体进食含有过敏原质量较大或浓度较高的食物时,过敏原会与机体中的IgE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
这些复合物与肥大细胞或嗜酸性粒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结合,激活细胞内的多种生物化学反应,导致释放多种介质,如组胺、白三烯等。
这些介质引起了各种不同的临床表现。
三、食品免疫学研究的内容食品免疫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1. 食品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探究食品中所含有的成分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
2. 食品过敏机制:深入探究食品过敏发生的机制,包括IgE介导和非IgE介导等。
3. 食品过敏诊断:开发新型诊断方法和技术,提高食品过敏诊断水平。
4. 食品过敏预防和治疗:探索新型预防和治疗方法,如口服免疫治疗等。
四、食品免疫学的应用食品免疫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食品安全:通过对食品中成分和过敏机制的探究,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食品安全标准提供依据。
2. 食品过敏预防:通过对食品过敏机制的深入了解,开发新型预防方法,如口服免疫治疗等。
3. 食品过敏诊断:通过开发新型诊断方法和技术,提高食品过敏诊断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4. 食品营养:通过探究不同成分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膳食指南提供依据。
食品免疫学
年级________;层次________;专业________;姓名________ 复习资料,仅供参考,补充整理打印,试后上交食品免疫学案作业(专科)一、名词解释1. 抗原决定簇:它可以是由连续序列(蛋白质一级结构)组成或由不连续的蛋白质三维结构组成,决定抗原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表位。
2. 抗体:是一种由浆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被免疫系统用来鉴别与中和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的大型Y形蛋白质,仅被发现存在于脊椎动物的血液等体液中,及其B细胞的细胞膜表面。
3. 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4. 主动免疫:是指将疫苗或类毒素接种于人体,使机体产生获得性免疫力的一种防治微生物感染的措施,主要用于预防。
5. 免疫预防:指机体抵抗和清除病原微生物或其它异物的功能。
二、简答题1.简述补体系统的生物学活性。
2.试述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答:免疫应答是在遗传基因的调控下,通过多种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参与而发生的。
免疫应答的过程可人为地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识别阶段、活化与分化阶段、效应阶段。
a、识别阶段:抗原被APC 所摄取、加工、处理;T细胞/B细胞通过TCR/BCR特异性识别抗原肽。
提呈和识别的过程。
b、活化与分化阶段: T、B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产生其活化的第一信号;T/B细胞与APC表面的多种粘附分子间相互作用,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即协同刺激信号)。
另外,激活的APC和T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它们以自分泌和旁分泌作用,参与淋巴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最终形成T效应细胞或奖细胞,并分泌免疫效应分子如各种细胞因子和抗体。
c、效应阶段: 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共同发挥作用,清除非己抗原物质或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从而维持机体正常生理状态,或引起免疫相关疾病。
3.简述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
答:是指 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刺激机体,抗体的产生表现为初次免疫应答和再次免疫应答。
食品免疫学
食品免疫学复习题名词解释:1、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免疫原性:是指抗原能与B细胞和T抗原受体结合,刺激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3、免疫反应性:是指抗原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4、完全抗原: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如:细菌、病毒及大多数蛋白质。
5、半抗原:指仅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如:小分子化学物质(二硝基苯)、某些药物,又称不完全抗原。
6、抗原表位:是指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的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其性质、数量和空间构象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
7、单价抗原:只有一个决定簇的抗原称为单价抗原8、多价抗原:含有多个抗原决定簇的抗原。
9、TD抗原:是指在刺激机体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
10TI抗原:可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不需要Th细胞的辅助。
11佐剂:是能非特异性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亦可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的物质。
12免疫球蛋白: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13抗体:指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14补体:血清中存在的不耐热的成分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成为补体。
15补体系统: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激活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16免疫应答:即免疫活性细胞因对抗原的特异识别而活化、增殖、分化,最终形成效应细胞,并通过其所分泌的抗体或细胞因子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17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经刺激而合成并分泌的一类生物活性分子,它们介导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换与相互调节,参与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过程等。
18干扰素:是机体在病毒感染时合成并释放的一类糖蛋白,其主要功能是干扰病毒DNA或RNA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
谈谈对食品免疫学的认识
谈谈对食品免疫学的认识1. 什么是食品免疫学?食品免疫学是研究食物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探讨了食物如何影响免疫系统以及免疫系统如何应对食物中的各种成分。
食品免疫学关注于食物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以及食物成分如何调节和影响免疫功能。
2. 食品免疫学的重要性食品免疫学的研究对于理解食物和免疫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至关重要。
人类的免疫系统是抵御病菌和疾病入侵的重要防线。
食物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免疫系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了解食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改善饮食结构,提高身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3. 食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食物中的成分和营养素可以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
合理的饮食结构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降低疾病风险。
以下是食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的几个方面:(1) 抗氧化物质的作用异黄酮、类黄酮、维生素C和维生素E等抗氧化物质可以减少自由基的产生,降低氧化应激,保护免疫系统免受损害。
(2) 蛋白质的重要性蛋白质是构成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帮助生成抗体,参与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功能调节。
(3) 益生菌对免疫系统的调节益生菌可以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益生菌能够通过激活免疫细胞,增加抗炎因子的产生,调节免疫系统的平衡。
(4) 脂肪的作用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对免疫系统有抑制作用,而不饱和脂肪酸则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
4. 食品过敏与免疫系统食品过敏是一种免疫系统异常反应的结果,常见的食物过敏原包括花生、牛奶、鸡蛋和海鲜等。
食物过敏反应通常是由免疫系统对特定蛋白质产生过度反应导致的。
食品过敏可以引起皮肤症状、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等,有时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过敏性休克。
5. 食品免疫学的应用(1) 预防和治疗食物过敏食品免疫学研究的成果对于预防和治疗食物过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食物过敏的发病机制,可以研发出预防和治疗食物过敏的策略,以减少食物过敏的发生和发展。
食品免疫学作业辅导
• 三、依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 • 1. 内源性抗原 :指在抗原提呈细胞内新合 成的抗原 。(如:病毒蛋白、肿瘤抗原) • 2. 外源性抗原:非抗原提呈细胞自身所产 生的抗原。 (如:细菌、移植的细胞)
四、其他分类方法 1.根据抗原组成不同分 蛋白质抗原、脂蛋白抗原等 2.根据抗原性质分 完全抗原、半抗原 3.根据抗原获得方式分 天然抗原、人工抗原和合成抗原等
食品免疫学:是免疫学的应用学科,主要研 究与食品有关的免疫学知识、理论与技术。
基础免疫学 食品免疫学内容 营养与健康 疾病与保健 免疫学检测
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区别
天然免疫
特异性 无
获得性免疫
有
免疫来源
遗传性
生来就有
有 作用不会增强 不大 广
出生后形成
无 作用增强 大 专一
再次接触相同抗原 人与人之间差异 作用范围
3. 介导Ⅰ型超敏反应 4. 人IgG的Fc段与SPA结合 阻断IgG对吞噬细胞 的调理作用。在体外已用于 IgG的纯化及临床检测。
• 三、选择性传递 人 IgG 穿过胎盘; IgA 经粘膜上皮细胞进入消化道 及呼吸道。
• 清除抗原的方式: 抗体可变区结合抗原后,通过调动吞噬细胞、自 然杀伤细胞排除抗原,或通过激活补体溶解靶细 胞细胞。
影响抗原分子免疫原性的因素
异已性:Ag所属物种与宿主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越强 理化性质: (1)化学性质 天然抗原多为大分子有机物。一般蛋白质是良好的抗原。 多糖及多肽也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 (2)分子量大小 要求分子量一般在104U以上。 (3)化学结构的复杂性 必须有较复杂的化学组成和特殊的化学基团(要含有大量的芳香 族氨基酸)。 (4)物理状态 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强于可溶性 抗原。 佐剂:与抗原一起或预先注射能增强机体免疫应答或改变应答类 型的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一、绪论1免疫学:研究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学科。
2免疫(Immunity):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物功能。
特征:1.识别非身抗原的能力 2.对不同抗原的高度特异性 3.免疫记忆能力 4.对自身免疫抗原的耐受基本功能(1)自身稳定:指免疫具有清除体内衰老或损伤的组织细胞,维持正常的机体内环境。
(2)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可识别和清除体内表达新生抗原的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该功能失调可致肿瘤发生和持续性病毒感染。
(3)免疫防御:病原微生物侵入时,机体的防御机制,消灭病原微生物,防止感染。
类型(1)非特异性免疫(NSI):又称固有性免疫或天然免疫。
指生物在种系进化发育中与外界环境接触,逐步建立历来的一种无针对性的抵抗力。
特点:先天具有;作用无针对性;有明显的种族差异,但同一种族内个体差异不明显;反映发生快,但无记忆性;能稳定遗传(2)特异性免疫(SI):又称获得性免疫、适应性免疫。
指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与生物病原体等抗原接触后获得的一种有针对性的抵抗力。
特点:特异性、记忆性、多样性3.免疫应答:指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发生活化、増生、分化或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分为3个阶段:抗原识别,免疫细胞活化,免疫效应。
顺序为:吞噬细胞,细胞介导免疫,体液免疫(1)细胞免疫应答: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产生活化的效应T细胞核细胞因子,是免疫炎症的应答。
(2)体液免疫应答: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或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产生抗体。
4.初次应答:指宿主第一次接触外来抗原后血清中出现抗原特异性抗体的过程。
产生针对抗原决定簇的特异性抗体分子,效应T淋巴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记忆和效应细胞)5.再次应答:免疫系统对感染病原的首次入侵产生记忆作用,在相同病原体再次入侵时,产生更快和更强的应答。
是疫苗免疫的基础。
抗体分子大量、快速产生,效应T淋巴细胞反应加快6.免疫耐受(IT):指机体经某种Ag诱导后形成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的状态。
7.免疫反应:主要指免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所发生的反应二、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1.免疫系统: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和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
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2.免疫器官:指实现免疫功能的器官或组织。
根据发生的时间顺序和功能差异,可分为中枢神经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两部分。
(1)中枢免疫器官(central immuneorgan):免疫细胞产生与成熟场所骨髓:哺乳动物B细胞成熟,直接进行免疫应答,产生大量抗体,约占40%。
胸腺:诱导淋巴干细胞成熟T细胞。
一般结构:被膜、小叶间隔、实质禽法氏囊:诱导淋巴干细胞成熟为B细胞(2)外周免疫器官(peripheral immuneorgan):成熟淋巴细胞定居并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脾脏、淋巴结和黏膜免疫系统等。
3.免疫细胞:主要是指能识别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淋巴细胞等各种细胞。
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的基本成分,在体内分布很广泛,主要是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而被活化,分裂增殖、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1)T淋巴细胞:表达T细胞受体和CD3复合物的淋巴细胞。
来源于胚肝或骨髓的原T细胞,在胸腺微环境中分化、发育,成熟后迁移至外周血,继而定居于外周淋巴组织,可介导细胞免疫应答,并辅助机体针对T细胞依赖性抗原产生体液免疫应答。
(2)B淋巴细胞:其特征性表面标志是膜免疫球蛋白(即B细胞受体),经抗原激活后可分化为浆细胞,产生与其所表达B细胞受体具有相同特异性的抗体,介导体液免疫。
(3)NK细胞:是细胞免疫中的非特异性成分,它不依赖于胸腺、不依赖抗体或补体、不需要预先致敏,即可直接杀害杀伤或通过分泌细胞毒性因子杀伤多种肿瘤细胞和被病毒感染细胞,起杀伤作用无肿瘤特异性和MHC限制性,是一类在早期抗肿瘤免疫机制汇总起重要作用的效应细胞。
(4)肥大细胞:一类胞质内富含嗜碱性颗粒的细胞。
颗粒中有组胺、硫酸乙酰肝素和各种酶类,在炎症和免疫反应时,颗粒被释放。
(5)抗原提呈细胞(APC):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递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在机体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也称辅佐细胞(accessory cell)。
4.免疫分子:主要指细胞因子,抗体,补体5免疫调节(IR):在免疫应答中,各种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之间相互促进和制约的过程。
6.血脑屏障:由脑毛细血管壁、软脑膜和胶质细胞等组成,防止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重要防卫机构。
7.胎盘屏障:防止母体内的多种病原微生物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但猪瘟、布氏杆菌感染母畜后能经胎盘感染胎儿。
8.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消化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的集合淋巴组织或其黏膜表面淋巴细胞及辅佐细胞的统称。
参与抵御由黏膜表面入侵的病原微生物。
9.造血干细胞(HSC):骨髓中的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并能分化为各种血细胞前体细胞,最终生成各种血细胞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10.干细胞因子(SCF):原癌基因c-kit表达产物的配体,主要由骨髓基质细胞产生,体内存在分泌型和跨膜型两种形式。
有活性的干细胞因子为同源二聚体,可刺激干细胞分化为不同谱系血细胞,并刺激肥大细胞增殖。
11.脾集落形成单位(CFU-S):将正常小鼠的骨髓干细胞注射到受致死照射的小鼠中,在脾脏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由单一骨髓干细胞发育分化而成的细胞集落单位小结。
12.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分布于不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组成,其主要功能是清除血循环中的颗粒物质。
13.树突状细胞:一类具有分支或树突状形态的细胞。
分为髓系和淋巴系两类,前者是最重要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可组成性表达MHC II 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
14.淋巴结:属周围淋巴样器官,位于淋巴管汇集部位,是淋巴细胞定居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产生的场所。
功能:滤过作用,净化作用,免疫应答场所,淋巴细胞再循环基地。
15.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周而复始地从血液进入外周淋巴组织,再通过淋巴管道回到血液中的过程。
16.免疫活性细胞(ICC):T细胞和B细胞分别负责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具有特异性抗原受体,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发生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17酶联免疫法(ELISA):酶免疫测定技术中应用最广的技术。
其基本方法是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 ( 聚苯乙烯微量反应板 ) 表面,使酶标记的抗原抗体反应在固相表面进行,用洗涤法将液相中的游离成分洗除。
常用的 ELISA 法有双抗体夹心法和间接法,前者用于检测大分子抗原,后者用于测定特异抗体。
三、抗原1.抗原(Ag):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包括抗体或效应T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2.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指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或效应T细胞)的特性。
3.抗原性(Antigenicity):指抗原能与相应的免疫效应物质(抗体或效应T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又称反应原性。
4.半抗原(Hapten):又称为不完全抗原、指只有反应原性,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
即:只具有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结合的能力,而单独不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应答产物的物质。
如:多为一些小分子单糖、类脂和青霉素等。
5.炎症反应(inflammation):外源性和内源性损伤因子可引起细胞各种各样的损伤性病变,与此同时机体的局部和全身则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反应,以局限和消灭损伤因子,清除和吸收坏死组织、细胞,并修复损伤。
6.抗原决定基(AD):指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它是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启动免疫应答,又称表位(epitope)。
其化学性质、数目和空间构象决定了该抗原的特异性和免疫原性的强弱。
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
7.抗原结合价 (antigen valence) :指一个抗原分子上能与相应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决定基的总数。
半抗原为单价抗原,而天然抗原分子结构复杂,表面常有多个相同或不同的抗原决定基,能与多个抗体分子特异性结合,称为多价抗原。
8.抗原提呈:指抗原提呈细胞将抗原加工处理、降解为多肽片段,并与MHC分子结合为多肽:MHC分子复合物,而转移至细胞表面,并与T细胞表面的TCR结合,成为TCR/抗原肽:MHC分子三元体,再被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全过程。
9.胸腺依赖性抗原:指需在抗原提呈细胞参与及T细胞辅助下,才能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性物质。
主要是IgG,大多为蛋白质10.非胸腺依赖性抗原:少数多糖抗原,主要为IgM,不产生免疫记忆11.超变区(HVR):在VL、VH中某些局部区域氨基酸组成和序列更易变化。
VL与VH均有3个HVR,它们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位,该部位因在空间结构上可与抗原决定簇形成精密的互补,故超变区又称互补性决定区(CDR)。
意义:免疫球蛋白结合Ag的具体部位,更代表免疫球蛋白特异性。
12.超抗原(Sag):指那些只需要极低浓度就可激活大量 T 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的抗原物质。
多为细菌外毒素及逆转录病毒蛋白。
13.脂多糖:为革兰氏阴性菌外壁层中特有的化学成分,结构复杂,相互之间差异大。
是内毒素和重要群特异性抗原(O抗原)。
14.佐剂(adjuvant):属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
指先于抗原或与抗原混合后同时注入机体,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15.弗氏佐剂:一种经典的免疫佐剂。
为油包水(抗原在水相)乳剂,包括弗氏不完全佐剂(石蜡油+羊毛脂)和弗氏完全佐剂(石蜡油+羊毛脂+卡介苗)。
18.类毒素(toxoid):将细菌外毒素用0.3%~0.4%甲醛溶液处理而制成。
类毒素毒性减弱或消失,但保存免疫原性,可诱导机体产生针对外毒素的抗体(即抗毒素)。
如: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等。
19.白细胞分化抗原(LDA):指血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分化的不同阶段以及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
多为跨膜糖蛋白。
表达范围:除白细胞外,其它血细胞及非造血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膜上也表达。
20.胚胎抗原(fetal antigen):宿主胚胎发育阶段由胚胎组织产生的,在胚胎后期或出生后减少或消失,癌变时重新产生。
血型1.血型:对血液分类的方法,通常是指红细胞的分型,其依据是红细胞表面是否存在某些可遗传的抗原物质。
2.ABO血型系统:根据凝集原A、B的分布把血液分为A、B、AB、0四型。
红细胞上只有凝集原A的为A型血,其血清中有抗B凝集素;红细胞上只有凝集原B的为B型血,其血清中有抗A的凝集素;红细胞上A、B两种凝集原都有的为AB型血,其血清中无抗A、抗B凝集素;红细胞上A、B两种凝集原皆无者为O型,其血清中抗A、抗B凝集素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