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系统中生态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
生态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与权衡
生态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与权衡生态效能评估是指对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或生态工程进行评估和判断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效果的过程。
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生态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生态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权衡进行探讨。
一、生态效能评估指标的概念与分类生态效能评估指标是用来衡量一个生态系统或生态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效果的量化指标。
它可以分为生态系统管理指标、生态环境维持指标和生物多样性指标等几个方面。
生态系统管理指标主要包括土地利用变化、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恢复等方面的指标;生态环境维持指标主要关注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等生态环境状况的指标;而生物多样性指标主要评估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群落结构等方面的指标。
二、生态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要素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生态效能评估指标体系需要考虑以下几个要素:指标选取、指标设计和指标权衡。
1. 指标选取:在构建生态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时,应选择合适的指标来反映生态系统的关键特征和环境问题。
这些指标应该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指示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2. 指标设计:指标设计是指为了评估生态效能而制定出具体的测量方法和数据来源。
指标设计应该包括指标名称、定义、计算公式和数据获取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3. 指标权衡:在评估生态效能时,可能会涉及到多个指标之间的权衡和协调。
例如,保护生物多样性可能会牺牲一定的经济效益;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可能会导致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在指标权衡时,需要综合考虑不同指标之间的关系和权重,以达到生态效能的最优化。
三、生态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生态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等。
1. 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通过线性变换将一组相关变量转化为一组线性无关的主成分变量的方法。
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以从众多指标中提取出最具代表性和解释性的几个主成分,从而简化评估指标体系。
生态设计产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生态设计产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I. 研究背景- 生态设计的发展及意义- 相关研究的现状和不足II. 相关理论- 生态设计的概念和内涵- 生态设计产品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和要素III.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 确定生态设计产品评价指标分类体系- 梳理评价指标之间的层次关系- 定义评价指标的权重和计算方法IV. 案例分析- 选取几款生态设计产品进行分析- 将所选产品的特点与评价指标相对应,并计算各指标的得分- 基于评价结果进一步分析产品的优劣及改进方向V. 结论与展望- 总结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难点和解决方案- 展望其在生态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及未来研究方向第一章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环境资源的日益短缺,生态设计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作为一种具有绿色环保、社会可持续等特点的设计方式,生态设计旨在将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人类需求统一起来,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因此,生态设计被视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之一。
近年来,各国政府和企业也推行了一系列生态设计相关政策和措施,促进了生态设计的发展。
然而,目前生态设计产品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不规范等问题仍存在,这限制了生态设计在应用中的发挥。
因此,构建一套适合生态设计产品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有效地提高生态设计产品的质量,借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本章主要探讨生态设计的发展及其意义,以及目前相关研究的现状和不足。
首先介绍生态设计的定义和内涵,阐述生态设计理念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和作用;其次分析目前生态设计产品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二章相关理论本章主要论述生态设计的基本理论和要素,以及构建生态设计产品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首先介绍生态设计的概念及其内涵,分析其对人类生活、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其次讨论生态设计产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根据生态设计的特点和实践,提出了构建生态设计产品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理论和要素,包括评价指标的分类、权重和计算方法等。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为了使指标体系科学化、规范化,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系统性原则。
各指标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它们不但要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生态、经济、社会子系统的主要特征和状态,而且还要反映生态一经济一社会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
每一个子系统由一组指标构成,各指标之间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
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层次性,自上而下,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评价体系。
(2)典型性原则。
务必确保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典型代表性,尽可能准确反映出特定区域——高西沟的环境、经济、社会变化的综合特征,即使在减少指标数量的情况下,也要便于数据计算和提高结果的可靠性。
另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权重在各指标问的分配及评价标准的划分都应该与高西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
(3)动态性原则。
生态一经济一社会效益的互动发展需要通过一定时间尺度的指标才能反映出来。
因此,指标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动态的变西北典型区生态脱贫途径研究化特点,应该收集若干年度的变化数值。
(4)简明科学性原则。
各指标体系的设计及评价指标的选择必须以科学性为原则,能客观真实地反映高西沟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状况,能客观全面反映出各指标之间的真实关系。
各评价指标应该具有典型代表性,不能过多过细,使指标过于繁琐,相互重叠,指标又不能过少过简,避免指标信息遗漏,出现错误、不真实现象,并且数据易获且计算方法简明易懂。
(5)可比、可操作、可量化原则。
指标选择上,特别注意在总体范围内的一致性,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为区域政策制定和科学管理服务的,指标选取的计算量度和计算方法必须一致统一,各指标尽量简单明了、微观性强、便于收集,各指标应该要具有很强的现实可操作性和可比性。
而且,选择指标时也要考虑能否进行定量处理,以便于进行数学计算和分析。
(6)综合性原则。
生态一经济一社会的互动“双赢”是生态经济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综合评价的重点。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全面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制定城市土地规划、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2.指标体系构建:
(1)土地利用强度指标:包括建设用地面积、建筑密度、容积率等,反映了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和集约程度。
(2)土地利用结构指标:包括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的比例和分布情况,反映了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和协调性。
(3)土地利用效益指标:包括土地利用收益、土地增值率、税收贡献等,反映了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土地利用环境指标:包括绿地率、空气质量、噪音污染等,反映了城市土地利用的环境质量和生态效益。
(5)土地利用法规指标: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情况、土地用途管制的管理和执行情况、土地利用权的保护和维护情况等,反映了城市土地利用的规划、管理和法制化程度。
3.指标体系应用:
利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对城市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科学评估,为城市土地规划、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城市可持
续发展等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同时,指标体系的应用还可以为城市土地利用管理和监测提供数据支撑,为城市土地利用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决策依据。
绿色发展理念支撑的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1天津师范大学大数据科学研究院 天津 3003872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南京 210094*本文系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天津高质量发展的重点科技指标对比和评价研究”(项目编号:21ZLZKZF00130)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曰芬,天津师范大学大数据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E-mail :****************.cn ;徐天傲,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E-mail :156****************;岑咏华,天津师范大学大数据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E-mail :************.cn 。
摘要:[目的/意义]绿色发展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突破发展掣肘的必经之路。
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走向绿色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过程]本文基于绿色发展理念,构建以“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为框架的三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组合客观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结合指标排名和提升程度排名形成综合排名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并选取重点区域作为实证对象加以应用研究。
[结果/结论]本文提出的综合评价方法能够在使用客观赋权时避免因各最高级指标层下属指标数量不同而对评价结果平衡性、准确性造成影响,较好地以动静结合的方式反映绿色发展理念支撑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水平。
关键词:生态文明 绿色发展 指标体系 综合评价分类号:X826 F124.5DOI: 10.19318/ki.issn.2096-1634.2023.04.061 前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但随之而来的是在国外分阶段出现的能源和环境问题在中国集中体现,使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挑战[1]。
中国的环境治理需要采取上下结合的双向治理模式[2],在经济发展时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有限性,选择走低碳排放、提高社会福利、降低生态足迹的可持续发展道路[3]。
我国城市绿色低碳创新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研究
我国城市绿色低碳创新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研究摘要:绿色低碳创新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结合城市发展的创新、绿色和低碳属性,构建了城市绿色低碳创新发展指标体系,量化绿色低碳创新发展过程,为分类指导中国不同类型的城市,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和有效模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绿色低碳创新发展;指标体系构建;评价一、引言推动绿色低碳创新城市建设需要科学决策,而评价指标体系是有效的工具。
从绿色低碳创新发展的视角看,绿色低碳创新城市建设评价有以下作用:一是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二是为评价和优化政策效果提供定量支持;三是识别城市优势和短板;四是为经验借鉴和推广提供依据;五是科学指导区域发展战略和规划制定。
因此,重新审视并制定标准化、通用型的绿色低碳创新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评价城市绿色低碳创新发展程度,可以摸清发展现状、识别优势与不足、挖掘内涵,探索理想的目标模式。
二、指标体系构建(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绿色低碳创新是在资源环境约束背景下推动绿色集约发展和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战略选择。
为了量化绿色低碳创新发展过程,需要考虑创新、绿色和低碳三个方面的属性。
构建的测度指标体系对绿色低碳创新发展水平综合测度结果应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和合理性。
因此,根据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结合《全球创新指数》《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等报告,以及《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政策要求,本文从政策支持、要素投入、要素配置和效益溢出四个维度构建中国绿色低碳创新发展测度框架,如表1所示。
其中,绿色低碳创新政策支持方面,一是绿色低碳创新管理方面,建立绿色低碳创新发展领导小组,得0.4分;城市规划明确指出了碳排放达峰目标,得0.2分;城市规划明确指出了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及强度“双控”目标,得0.2分;建立碳排放目标责任制,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指标分解、清单编制常态化并开展相关评估、考核工作,得0.2分。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构建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构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议题之一。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各国都致力于构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
本文将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和内容要点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确保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平衡。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能够同时满足现代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和保护环境的发展方式。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手段。
生态系统的破坏和资源的过度开采会导致自然灾害的频发和资源匮乏,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通过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措施,可以减少生态系统的破坏,保护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其次,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不仅会造成环境损失,还会引发各种社会问题。
通过构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可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增长。
最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合作的重要内容。
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通过建立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为了准确评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评价体系。
在构建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科学性原则。
指标评价体系必须基于科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确保指标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只有科学合理的指标才能真实反映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状况。
其次,综合性原则。
指标评价体系应该综合考虑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全面评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状况。
只有综合性的评价体系才能准确获取相关信息。
最后,公正性原则。
指标评价体系应当客观、公正,避免政治化和地域歧视等问题。
只有公正的评价体系才能为各国提供公平竞争和合作的环境。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
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因此,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成为重要的任务。
一、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以从多个方面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价。
首先,可以对城市的各项生态环境指标进行评估,从而更加全面的了解城市的生态环境状况。
其次,可以通过对指标的评价来发现城市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最后,可以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优化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二、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包括城市空气质量、城市水质量、城市噪声污染、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1、城市空气质量空气质量是城市生态环境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城市空气质量指标体系包括了PM2.5、PM10、SO2、NO2等多个指标。
其中,PM2.5指标是目前最受关注的一个指标,也是评估城市生态环境中空气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
2、城市水质量城市水质量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健康。
评价城市水质量需要考虑的指标包括了地下水水位、地下水盐度、COD、BOD、总氮、总磷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从各个方面来评价城市水质量的状况。
3、城市噪声污染城市噪声污染是城市生态环境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之一。
城市噪声污染的指标体系包括了噪声强度、噪声频率、噪声覆盖面积等指标。
这些指标能够更加全面地评估城市噪声污染状况。
4、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一个问题。
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的指标体系包括了垃圾填埋污染、废水处理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更加全面的评价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的状况。
三、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进行多维度的评估。
评价方法包括了对指标的评分、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评价结果的可视化展示等。
生态系统健康评估评价体系的构建
生态系统健康评估评价体系的构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我们需要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其中包括生态系统健康问题。
生态系统健康评估评价可以用于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并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辅助决策依据,因此,构建生态系统健康评估评价体系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构建生态系统健康评估评价体系。
一、生态系统健康的定义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相对独立的生态体系。
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一般体现在其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和自然的需求,并且在长期使用中不会带来不可逆转的破坏和损害。
生态系统健康评估评价以检测和描述生态系统的状态和动态,评估与管理措施的有效性,以及生态系统恢复的进步。
二、生态系统健康评估评价体系的构成生态系统健康评估评价应当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考虑。
在宏观层面,应考虑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全局评价,包括空气、水、土壤和生物多样性等与人类生计息息相关的因素。
在中观层面,应考虑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包括在内部因素和外部压迫条件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等。
在微观层面,应考虑小范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包括对生态系统群落和环境变化的响应等。
同时,评估评价体系应涵盖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以及与某些特定威胁和压力相关的特征。
重要的评估评价指标包括:生物多样性:从生态系统中监测物种数量、种类、群落特征以及密度和分布情况,以检测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污染指标:包括水和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监测化学物质和其他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存在和活动;生态系统服务:监测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并且对这些服务的价值做出评估;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包括土地、植被、水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元素,以及能量和物质过程,识别可能影响这些元素和过程的威胁因素;社会经济指标:考虑正向和负向的社会经济影响,统计生态系统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可持续性和生态系统管理措施:评价特定的管理措施或政策影响,以及各类政策、政府机构的正负面影响。
指标体系评价与构建
指标体系评价与构建【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指标体系的定义与作用三、指标体系的构建流程四、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五、构建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案例六、总结正文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个领域都需要一套完善的指标体系来衡量和评估其发展水平。
指标体系作为一种衡量和评价的标准,已经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
本文将从指标体系的定义与作用、构建流程、评价方法以及实践案例等方面,对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指标体系的定义与作用指标体系是指根据一定的目标和要求,选取一系列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的指标,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用以衡量和评价某一领域或某一对象的发展水平和绩效。
指标体系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以下作用:1.衡量发展水平:通过指标体系可以直观地了解某一领域或对象的发展水平,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依据。
2.引导资源配置:指标体系可以指导资源合理配置,促进优势领域和关键领域的发展。
3.激励与约束:指标体系可以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对优秀表现给予激励,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和约束。
三、指标体系的构建流程构建指标体系需要遵循一定的流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明确目标:根据指标体系的应用领域和目的,明确指标体系需要衡量和评价的核心目标。
2.确定指标框架:根据核心目标,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的指标,形成指标体系的框架。
3.权重分配:对各个指标进行权重分配,体现各指标在总体评价中的重要程度。
4.指标量化:对各指标进行量化处理,使之具有可比性和可计算性。
5.制定评价标准:根据各指标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和评分方法。
四、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综合评价法:对各个指标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得到总体评价结果。
2.层次分析法:通过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对各指标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求得总体评价结果。
3.模糊评价法:利用模糊数学理论,对各指标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4.数据挖掘法: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挖掘指标体系中的潜在信息,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生态环境指标体系构建
生态环境指标体系构建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构建成为了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生态环境指标体系是评估和监测生态环境状况、预测生态环境趋势、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规划、评价环境保护工作成效等的基础,也是环境管理和监管的重要工具。
构建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范围,明确评价的对象、指标及其权重关系;其次,要考虑指标的数据来源和测量方法,确保指标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同时,要充分考虑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综合效应,避免指标之间的重复和冗余;最后,要不断完善和调整指标体系,以适应环境变化和管理需求。
在构建生态环境指标体系时,需要考虑的指标包括生态系统质量指标、生物多样性指标、环境质量指标、资源利用指标、社会经济指标等。
其中,生态系统质量指标包括森林覆盖率、湿地面积、水体质量等;生物多样性指标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环境质量指标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资源利用指标包括能源消耗、水资源利用、土地利用等;社会经济指标包括人口密度、城市化率、经济增长率等。
构建生态环境指标体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全面的指标体系,才能更好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 1 -。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优化策略分析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优化策略分析概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一个生态系统在提供各种生态服务方面的能力和效益的重要工具。
通过构建和优化这个指标体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评估和管理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本文将探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以及相应的优化策略分析。
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1. 确定评价的目标和范围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之前,需要明确评价的目标和范围。
包括确定评价的生态系统类型、评价的服务功能范围以及所关注的评价目标等。
2. 选择适当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评价体系的基础,选择适当的评价指标是构建有效评价体系的关键。
在选择评价指标时,应考虑指标的科学性、可操作性、易获取性和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综合反映能力等因素。
3. 确定指标之间的关系不同的评价指标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这些关系包括正向关系、负向关系、相互制约关系等。
通过确定指标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生态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
4. 构建指标权重体系为了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需要确定指标的权重。
通过使用专家咨询、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可以确定指标的相对权重,以建立全面的指标体系。
5. 收集数据并进行评估为了进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价,需要收集和分析相关的数据。
包括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数据、环境因素的数据以及相关的社会经济数据等。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评估,可以得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的结果。
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指标体系优化策略分析1. 完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系统,需要不断进行改进和优化。
根据评价的需求和目标,可以增加、删除或调整指标,以更好地反映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2. 强化指标的综合性和可操作性评价指标应具备综合性和可操作性。
综合性要求指标能够全面反映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而可操作性要求指标能够以量化的方式进行测量和评估。
3. 考虑生态系统的时空变化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其服务功能随着时空变化而变化。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是指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以评价生态环境的质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水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下面将从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基本内容以及实施过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基于充分的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确保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
这可以通过对生态环境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进行研究,分析各种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确定适宜的评价指标。
同时,还需要采用科学的数据采集方法和分析手段,确保指标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其次,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生态环境质量指标,该指标反映了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资源利用效率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情况。
其次是生态系统稳定性指标,该指标主要反映了生态系统能够自我修复和保持稳定的能力,包括土壤保持能力、水源保护能力和生态适应能力等。
最后是可持续发展指标,该指标主要反映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程度,包括资源利用效率、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和低碳经济转型等。
最后,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过程应分为几个阶段。
首先是确定评价指标的目标和意义,明确评价的范围和内容。
然后是数据采集和分析,收集和整理相应的数据,通过统计和分析得出相应的指标数据。
接下来是指标权重的确定,根据评价的重要性和权重,为不同的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
最后是指标体系的优化和改进,根据评价结果和反馈意见,对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其科学性和实用性。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定量评价生态环境的质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水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积累和完善,使之能够适应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需求。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质量的提升越来越重视。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就是为了更好地评估生态环境质量,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措施。
1.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目的、以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等为评价对象的指标系统。
这个指标体系包括自然环境质量、人居环境质量、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生态环境调控措施等多个方面指标。
这些指标可分别进行归一化,然后综合得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状况。
2.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1)评估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用来评估环境质量。
这样的评估可以为环境保护部门提供有关环境保护规划、监测、管理等工作的科学决策依据,同时可以为公众提供环境质量状况的信息,帮助公众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2)优化环境资源配置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用来分析环境资源的分配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调控措施和建议。
通过对身边的家庭、企业、城市等不同对象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标进行评价,可以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各方环境资源使用的现状。
(3)环境污染控制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用来监测和预测环境污染状况,为环境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这种方法可以精确定位地区和范围,识别污染物来源,了解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并且为制定有效的环境污染控制措施提供支持。
3. 问题与挑战(1)指标建设的复杂性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开发涉及多个领域,指标之间相互关联,建立指标之间的联系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
(2)指标权重的确定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最终评价结果,主要依赖指标细节部分的权重计算,如何确定指标的权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3)指标更新和优化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随着环境和社会的发展变化,需要不断地更新、完善和优化,保证其科学性和实用性。
城市蓝绿空间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构建
距离水体远近 水体形状指数 NDVI 植被指数 植被斑块面积 植被形状指数
敏感因素
生境质量 生物多样性
植被聚集度 生境质量
生境质量胁迫度 野生动植物丰富度
物种特有性 物种受威胁程度
影响因素
地形 土壤
生境自然度 高程 坡度 坡向
土壤类型 可达性
城市蓝绿空间生态 敏感性
人类活动影响 水土流失
与聚居地的距离 人口密度
YY45Y18317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科技创新基金项目 :集团绿色空间规划技术体系研究——生态景观专项研究 ,项目编号 :
Z2019J01
中图分类号 : TU984
DOI : 10.13655/ki.ibci.2021.06.016
1 引言
当前,关于城市生态的研究多为某一 单项的研究,缺少多要素系统的研究与整 合。研究多集中在绿地系统、海绵城市规 划等方面 ,针对蓝绿空间开展的研究较 少。通过知网的文献检索 ,发现以“城市 蓝绿空间”为主题的文献仅有 11 篇,也多 以绿色空间和蓝色空间的单一研究为主, 或是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将绿地系 统与水系统结合起来,基于生态敏感性与 生态服务功能发挥的研究很有限。构建 蓝绿网络的关键在如何识别蓝绿空间,如 何对蓝绿空间进行空间管控与可持续利 用。生态敏感性评价正是对空间边界划 定、空间分级分类管控的辅助决策办法。
1)水土流失 本研究根据水土流失方程的基本原 理,选取降水侵蚀力、土壤可蚀性、坡度坡 长和地表植被覆盖等指标进行水土流失 敏感性进行评估[6]。 2)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滑坡灾害发生的内在基础是地层岩 性。岩土体类型、内部结构决定滑坡的发 生几率。高程是坡体应力值大小的重要 影响因素,应力值会随着坡高的增加而增 加,影响崩塌、滑坡的势能[5]。坡度是影响 流水侵蚀作用强度的重要因素,控制水土 流失和崩塌出现的概率[9]。 外界作用力包括降雨 、断裂两个因 素。降雨对滑坡的影响体现在:足够的降 雨强度、较长的连续降雨时间[6]。断裂造 成岩土体的结构受损 ,并形成地下水层 , 影响岩土体的稳定性,造成滑坡等地质灾 害[7]。植被覆盖保护坡面并减缓水流的流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生态评价体系的构建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生态评价体系的构建赵敬源;马西娜【摘要】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评价体系是保障城市绿地生态性、景观性等多种功能协调统一的基础性工作.本文通过对城市绿地空间建设内容与生态功能的分类考察分析,从城市规划专业、生态学专业、景观专业等角度分析了城市绿地系统的评价层次,从数量、结构、功能、质量四个角度确立了一级目标层,二级因素层,三级指标层,构建了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评价体系.并结合某市新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案例,分析了各项指标的具体评价方法和合理值域.【期刊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47)003【总页数】6页(P392-397)【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生态型规划;评价体系;因素层;评价指标【作者】赵敬源;马西娜【作者单位】长安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710064;长安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71006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5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环境的不断恶化,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价值凸显.城市绿化涉及城市形象、城市发展、社会经济、居民服务等多方面因素统筹,应该因地制宜的对绿地系统建设进行综合评价[1].因此,单以中国建设部对于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规定的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这三项定额指标来评定一座城市绿化水准,缺乏科学理性,很难真实地反映一个城市绿地建设的水平[2].应当从规划专业、生态学专业、景观专业等角度选取能够反映绿地质量、结构与功能等特征的多角度多层次指标群,构建出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性的绿地系统规划生态评价体系.使其在监测城市绿地建设质量、引导城市绿地合理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城市绿地生态结构评价从微观尺度逐渐发展到宏观的区域尺度.在微观尺度上,评价内容主要包括物种的组成,乔、灌、草搭配等植被结构配置[4],在中尺度和区域尺度上,评价内容包括对绿地斑块面积、斑块特征以及绿地与其他城市要素景观格局分布的分析和评价[5];城市绿地生态功能评价主要包括各项生态参数的实测研究和日益发展的计量模拟研究,实测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小气候的绿地调节、降低热岛效应等方面的效果评价[6],量化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城市土壤,植被碳固存的量化评估[7];针对城市植被生态服务的量化评价方法较为多样化,总体上可分为直接量化评价和间接量化评价,Nowak 于九十年代末创建的城市森林影响模型( Urban Forest Effects,简称 UFORE)是最常用的植被生态服务直接量化评价模型[8],该模型通过调查城市森林结构、大气污染以及气候条件等相关信息,运用计算机软件测算出城市森林所发挥的环境效应以及创造的经济价值.间接评价方法主要是基于影响城市生态功能的景观因素和植被因素,通过间接评价与绿地生态服务密切相关的各种“指示因子”,评估城市植被的生态功能[9];城市绿地生态健康评价应用最多的研究是基于城市植物个体形态学的分析和评价,对整体区域的绿地健康评价,包括物种的丰富度与森林斑块密度的相关性研究目前还很少[10];可持续性评价主要集中在城市森林,且尚处于探索阶段,仅有 Clark 等对城市森林可持续展开了评价和研究[11],对城市绿地系统性的可持续性评价还未有涉及.综上,城市绿地的生态评价尤其是量化评价成为当前绿地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由于城市绿地植被的多级别要素和环境压力来源的复杂性特征,城市绿地的综合评价尚没有一个统一的研究体系和研究范式.因此,只有将研究结果融入现有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运营管理体系,才能真正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的各项功能价值.因此,在现有的评价研究基础上,建立城市绿地的综合评价体系,明确影响城市绿地的关键因子,针对性地制定规划和管理措施,才能实现城市绿地功能的有效发挥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1 生态评价体系的构建城市生态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城市绿地系统在人居环境中具有生态平衡功能,并且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绿色空间;它是以人、社会与自然和谐为核心内容,是涉及生态学、城市规划学以及景观学等的综合学科.对于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评价体系的综合研究,是基于城市生态绿地基础上的建设实施研究,生态评价体系的构建能够进一步促进城市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1 绿地系统规划生态评价体系层次分析目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目标层次单一,考核指标一直限定在二维空间量的计算.这一类指标未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景观效益[12].因此,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评价体系应在架构层次上保证三个层次并重,指标层次上体现四位一体的评价要素,见图1.图1 绿地规划系统评价体系的层次分析Fig.1 The level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green land planning system analysis1.1.1 数量指标绿地规划数量指标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目标、定位、水准、实施的集中体现.(1) 我国一直以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这三项指标来指导我国城市绿地建设[3].这三项指标能够比较直接的反应一个城市绿化水平,而且长期以来和各级规划有较好的衔接,因此予以保留.(2) 为保证空气碳氧平衡以及城市人口所需的活动与自然的空间需求,公园绿地面积成为生态城市绿地的重点,因此在继承传统数量指标之上,添加了“万人公园拥有指数”等生态性数量指标.1.1.2 质量指标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与环境效益不仅仅取决于绿化数量,还取决于树种的组成、空间结构以及植物生长状况等各项因素[13].因此,在指标体系中应加入城市绿地质量方面的指标.(1) 本地植物适应当地环境气候,养护成本低廉,不影响地域生物链,物种多样性可以衡量一个地区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与恢复的水平,因此绿化系统评价中应考虑“本地植物指数”、“综合物种指数”等生态性质量指标.(2) 城市行政管理是绿化系统功能实现的重要保证,应制定“绿化评估审查”、“绿地系统规划管理”等城市监督管理水平方面的评价指标.1.1.3 结构指标城市绿地结构可以强调了土地的集中使用,保持巨型斑块的完整性,对绿地系统生态价值有非常重要的影响[14].(1) 水域周边的环境质量可以涵养水源,培育巨型自然植被斑块,提供生物栖息地,因此绿化系统评价中应考虑“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率”系列指标.(2) 各个斑块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可以使生态风险大大降低,因此绿化系统评价中应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系列指标.1.1.4 功能指标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包括改善环境质量、维持碳氧平衡、调节区域小气候,并为城市居民提供精神和视觉上的享受[14].(1)“空气质量优良率”、“城市热岛效应强度”等指标是衡量城市绿地碳氧平衡能力的必要标准.(2)“道路广场透水面积比例”、“慢行道遮阴率”等指标是界定绿地是否为城市居民提供必要的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指标.1.2 地系统规划生态评价体系指标分析在层次分析的基础上,从定义与内涵出发,将指标层逐层分解,得出城市绿地系统指标体系框架,如图2所示.形成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生态评价体系如图2所示:包含1个一级目标层,3个二级因素层,15个三级指标层.考核指标12项定量指标, 3项定性指标,定量指标是对城市生态城绿地系统发展过程中考核的具体数据,定性指标则对政策管理的角度提出评价内容,详见图2.图2 绿地规划系统生态评价体系构建Fig.2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valuation systems of green space planning system1.2.1 定量化生态指标绿量的多少直接反映了城市绿地水平,是绿地系统建设水准的基本衡量指标,可以通过4项数量指标加以体现.同时为凸显城市的生态特色,要求绿地系统能体现城市自然特色、延续城市历史文化、形成完整的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另外建立了 2项质量指标、2项结构指标和4项功能性指标.通过这12项指标人为干预营造城市绿地的自然环境,以此来反映生态城市绿地的生态条件和自然环境的指标,指标的具体数值应依据各区域的特色与特点来制定,详见表1中的1~12条.1.2.2 定性化管理指标地方政府及相关部分管理制度的编制及具体实施政策对确保城市绿地系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而持久的影响,详见表1中的13~15条.表1 指标制订依据与目标Tab.1 Basis and goals of indexes标项参照对象制定依据与目标指标定义1 绿化覆盖率/%2 建成区绿地率/%3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与各级规划目标合理衔接一定范围内所有乔木、灌木、地被和草本植物垂直投影面积的比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凸显建成区域生态环境情况规划期建成区内各类绿地面积总和占建成区面积的比例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突出规模化绿量的生态价值规划期区域内城市人口平均每人拥有的公共绿地面积4 万人拥有综合公园指数生态园林城市分级考核标准城市人口需求具有更多活动与感知生态自然的空间万人拥有综合公园指数=综合公园总数(个)/建成区内的城区人口数量(万人)5 本地植物指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选用丰富的本土植物维持所在地生态链平衡完整城区内公共绿地中,栽植本地植物数量占植物总数量的比例6 慢行道遮阴率/%重庆市绿色低碳生态城区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提高慢行道的舒适性树木长成后,对慢行道路的遮阳占整个慢行道路长度的比例7 道路广场透水面积比例/%8 城市热岛效应强度/℃9 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控制下垫面透水率和表面裸露程度,降温增湿、调节小气候道路广场透水面积比例(%)=道路广场透水面积(m2)/道路广场总面积(m2)×100%衡量绿化系统碳氧平衡情况的必要标准城市热岛效应强度(℃)=建成区气温的平均值(℃)-建成区周边区域气温的平均值(℃)涵养水源,为生物提供栖息地,保护稀有生物物种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现行标准三类水体水质要求续表110 空气质量优良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保证城市居民身心健康的基础性条件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限值(对应平均值)达到二级及以上的天数占全年天数的比例11 综合物种指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突出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特色,平衡区域生物链综合物种指数为单项物种指数的平均值12 植被覆盖指数生态园林城市分级考核标准反映被评价区域植被覆盖的程度,为绿地规划建设提供基础依据评价区域内林地草地农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比重、、、13 绿地系统规划管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等绿地系统规划管理是影响到城市规划实际操作中绿地规划实施的有效措施包括绿地规划的编制、指标和管理体系,在各个层次的实施中将总体规划落实到详细规划的可操作层面14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园林城市分级考核标准完成市域范围的生物物种资源普查,制定《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建立物种引进、驯化、应用、保育机制、机构和基地,确保本地区生物物种总量保持合理增长指保护地球上所有生物,他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15 绿化评估审查天津中新生态城一年分块取样;三年整体普查建城区范围内所有的绿化覆盖面积和绿化地面积的普及调查2 月河新城绿地系统生态评价体系对于月河新城绿地系统生态评价体系,要求绿地质量指标、数量指标、结构与功能指标进行合理选择,即可以综合体现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对于各地区民风民俗、气候地形、经济发展的差异,可以通过指标的赋值及指标的不同属性来合理界定.本文以安康地区月河新城为例,讨论生态评价体系中指标的应用属性和合理值域,并实证该评价体系在实践与建设中的运用,使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评价体系充分起到因地制宜的指导作用.2.1 月河新城绿地系统建设背景安康地处位于陕西省最南端,南依大巴山北坡,北靠秦岭主脊,地缘和区位优势独特,处于川、陕、鄂、渝四省市的结合部.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其河流属于长江流域汉江水系,是陕西省河流密度较大的地区之一.月河片区位于安康市江北新区西部,东隔汉江与老城区相望,背山面水,片区大部分缓丘区,农田林地分布广泛,整体生态环境良好.依据《月河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建设核心用地面积10.6 km2,规划控制用地面积约12.95 km2.绿地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综合考虑生态保护,居民活动,以及安康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让久居城市的人们能与大自然为邻,感受到绿的气息.2.2 月河新城绿地系统评价指标值域分析月河新城内部山体植被丰富,生态条件良好.片区与主城区相邻,空间距离短、基础设施接入便利,但片区内部山体及凌乱的村落,都属于自然无序状态,绿地系统没有成为体系,景观特征不明显.另外,其现状呈现完全的第一产业,经济基础薄弱.基于以上条件,因地制宜对各指标合理赋值,并对每一项指标的建设属性进行分析,使所设立指标具有明确地域性和可达性.考虑到安康的绿地系统与水资源的保护,并且为突出安康月河生态区绿地系统的绿色生态性,将“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绿地系统规划管理”定为月河生态城园林绿地指标体系建设的特色指标.2.2.1 绿化覆盖率(%)在城市绿化系统中,该指标能够直观的评价绿地的实施情况.将其定为控制性指标.安康市其自身绿化植被的覆盖率较高,物种丰富,被誉为秦岭山的“基因库”,月河新城控规中规划目标为到2020年绿化覆盖率65 %以上,远高于《生态园林城市分级考核标准》中“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 %的标准,可作为月河新城的特色建设指标,从可行性与因地制宜的角度将指标定为65 %.2.2.2 建成区绿地率(%)绿地率是反映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目标的最基础指标之一,合理安排各类型绿地,不仅能够保证建成区的生态环境,也可以作为推动城区整体建设的先锋力量,将该指标定为控制性指标[7].《生态园林城市分级考核标准》中该指标大于35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该指标大于30 %,月河新城本身具有良好的生态基础,本着引导性和可达性并重的原则,将指标定为40 %.2.2.3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人)公共绿地是绿地规划建设的传统指标,也是生态评价体系最重要的基础指标之一,将该指标定为控制性指标.《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建设的通知》中要求,生态城市该项指标在2015年应达到12 m2/人以上.我国目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最大的是北京市,达到15.9 m2/人,但仍与发达国加有较大的差距,月河新城绿地基础良好,为进一步美化城市人居环境,将指标定为≥30 m2/人.2.2.4 万人拥有综合公园指数大型综合公园同时满足居民的休闲功能、生态功能以及美观需求,同时也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基础性设施,因此将其定为控制性指标[9].《生态园林城市分级考核标准》的取值≥0.07.月河新城数新开发片区,用地条件好,未来规划有不同大小的5个公园,可以适当提高标准,因此将指标值定为≥0.1.2.2.5 本地植物指数本地植物能够适应区域气候环境,维护所在地生态链平衡,使城市的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最大化,将其定为控制性指标.安康市植物资源丰富,市域内有栽培作物60多种,树木2000余种,有“天然植物基因库”的美誉.新城建设过程中有丰富的本土植物可供选择,将该指标定为0.8.2.2.6 慢行车道遮阴率(%)慢行道设计应充分考虑绿化遮阴措施,以提高慢行道舒适性,促进市民健康出行的绿色交通积极性.但该项指标需有力的城市管理措施来保证,因此将其定为引导性指标.参考并提高了国内外生态城市的相关要求(如《重庆市绿色低碳生态城区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中要求大于等于 80 %),遵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将指标定为85 %.2.2.7 道路广场透水面积比例(%)减少硬化地面,增大透水面积比,可有效降低地表温度,缓解“热岛效应”,减少地表径流,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基础性问题,因此将其定为控制性指标.参考《生态园林城市分级考核标准》,并略高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指标取值定为50 %.2.2.8 城市热岛效应强度(℃)严重的城市热岛效应不但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还成为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和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但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相关检测仍未完善,不宜硬性限制,因此将其定为引导性指标.考虑到新城本身良好的生态基础环境,并参考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重庆市绿色低碳生态城区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中该项指标的取值,将该项指标定为1.5 ℃.2.2.9 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率(%)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水质安全对规划地具有极其重要的环境价值和政治影响,故将其定为控制性指标.规划片区内水系均应按照国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标准值进行整治保护,该指标定为100 %.2.2.10 空气质量优良率(%)空气质量优良率反映了空气污染程度,对创造城市清洁的环境,保护市民身体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城市建设中应予以重点考虑,将其定为控制性指标.目前国内城市以及生态城对空气质量优良率的要求对于月河新城来说都偏低(如《中新天津生态城关键绩效指标》中要求每年空气环境质量达到或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天数大于等于310 d,即约85 %;《重庆市绿色低碳生态城区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中要求空气质量优良率大于等于80 %),安康市本身环境基础条件很好,2010—2012年安康市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好于二级以上天数分别为357 d、362 d、359 d,优良率达97 %以上.为了凸显月河生态城特有的环境优势,将该指标定为95 %.2.2.11 综合物种指数物种多样性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与恢复水平的重要指标,将其定为控制性指标.安康市自身生态条件良好,生物种类繁多,参考《生态园林城市分级考核标准》中综合物种指数大于0.5的要求,并突出新城的生物多样性特色,将指标定为0.6.2.2.12 植被覆盖指数不同的城市其文化、经济、地形、气候等条件不同,该指标各地区的权重也取值不同,不宜硬性限制,因此将其定为引导性指标.安康市林地面积为1 658 496hm2,草地面积521 939 hm2,耕地面积199 432 hm2,建设面积40 913hm2,未利用面积91 691 hm2,可得安康市植被覆盖指数为36,为突出月河新城的生态特色,其标准应略高于所在地区的总体水平,因此将该指标定为40.2.2.13 绿地系统规划管理城市的绿化系统长期有效性的发挥和行政管理有直接的关系.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其定为引导性指标.通过参照国内其他城市,对月河新城制定了“一书两证”的管理方式:园林主管部门通过发放批文、加盖绿化行政部门公章、发放审批许可证及采用绿化审批专用章等多种形式配合城市规划部门进行绿地系统规划管理.2.2.14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也和行政管理有直接的关系.安康自身拥有良好的生物多样性,若想完备其生物多样性,则应将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体系作为引导,促进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因此将其定为引导性指标.具体应制定出台《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办法》、《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等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的详细措施.2.2.15 绿化评估审查普查登记和绿化评估具有随机性和地域性,而且需要城市管理措施来保证,将其定为引导性指标.普查采取“块块为主、条块结合”的调查方式进行.组织实施工作由区绿化普查办公室负责.可以由规划区内几个区分块进行,该项工作工作量较大,参考其他省市并充分考虑可行性,定为一年分块取样;三年整体普查.3 结论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城市绿地建设转型期所面临的问题,对城市绿地系统功能进行了定性、定量的分析,构建了科学可行的绿地系统规划生态评价体系,并得到以下结论:(1) 基于当前城市绿地建设重数量不重结构的情况,提出了应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景观效益三个架构层次出发构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生态评价体系,既是完善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2) 对指标体系进行定性、定量划分,并针对数量、结构、功能和质量四层要素分类确定各项指标,在指标层次上体现四位一体的评价目标.将这些不同类型、不同方面的指标进行量化和分级,建立由1个一级目标层、3个二级因素层以及15个三级指标层所构成的指标体系对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进行综合的评价;(3)结合实际案例,从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和客观可达的角度分析了各个指标评价方法和合理值域,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指标体系构建理论提供了实践支持.参考文献 References[1] 曾翔春.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D]. 重庆: 西南大学, 2009.ZENG Xiangchun. Urban Garden and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Index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valuation[D]. Chongqing: Southwest University, 2009.[2] 刘滨谊, 姜允芳. 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 城市规划汇刊, 2002(2): 27-29.LIU Binyi, JIANG Yunfang. The research on indices system of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J]. Urban Planning Form, 2002(2): 27-29.[3] 易军. 城市园林植物群落生态结构研究与景观优化构建[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05.YI Jun. Study on the plant community ecological structure in urban garden and landscape optimization construction[D]. Nanjing: Nanjing。
城市绿地植物物种多样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城市绿地植物物种多样性评价体系的构建杨霞;谷永丽;臧德奎【摘要】城市生物多样性评价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重视,但现有评价指标和体系都是针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缺乏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评价的指标和体系.文章针对城市植物物种多样性特点,首次引入物种饱和度指数、品种丰富度指数等指标,细化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相对丰度指数等指标,拟通过指标权重研究,以基于6个一级指标和若干二级指标的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PSDI)为标准进行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评价,为城市生物多样性规划提供理论指导.【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4页(P166-168,170)【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城市绿地;评价体系;物种饱和度指数;品种丰富度指数;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作者】杨霞;谷永丽;臧德奎【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云南昆明650500;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云南昆明650500;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山东泰安271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88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地球上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安全的保障。
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粮食、资源、环境、能源五大危机,无一不与生物多样性存在着直接或间接关系。
但是,作为人类生存基础的生物多样性受到越来越严重威胁[1-4 ]。
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通过的《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持续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了一个综合而全面的法律框架。
由于生境丧失、不合理利用与过度开发、外来物种入侵以及气候变化等原因,我国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问题变得十分突出,一些特有动植物和重要经济动植物的原有分布生境迅速萎缩。
据《中国物种红色名录》[5]估计,我国裸子植物受威胁的比例为69.91%,近危的比例为21.23%,被子植物受威胁比例以及近危的比例则分别为86.63%和7.22%。
建立绿化工程成效评估制度
建立绿化工程成效评估制度一、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中的绿地面积逐渐减少,城市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化。
为了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各地纷纷开展了绿化工程,增加绿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
然而,目前对于绿化工程的成效评估并不完善,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导致绿化工程的效果无法全面展现。
因此,建立绿化工程成效评估制度成为当务之急。
二、建立绿化工程成效评估的必要性1. 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绿化工程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通过建立成效评估制度,可以及时了解绿化工程的实际效果,为更好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2. 提高绿化工程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成效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绿化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高工程的效率和质量,确保绿化工程达到预期效果。
3.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绿化工程不仅能改善生态环境,还能提升城市形象,吸引人才和投资。
通过建立绿化工程成效评估制度,可以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评估依据。
三、建立绿化工程成效评估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
评估制度应基于科学理论和方法,客观、全面地评价绿化工程的实际效果。
2.系统性原则。
评估制度应全面考虑绿化工程的各个环节和影响因素,形成一个完整的评估体系。
3.实效性原则。
评估制度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能够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4.公正公平原则。
评估制度应公正、公平地对待各方利益相关者,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权益。
四、建立绿化工程成效评估的具体步骤1.确定评估对象。
明确评估的对象范围,包括城市绿地面积、植被覆盖率、空气质量等因素。
2.建立评估指标体系。
综合考虑绿化工程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
3.收集数据信息。
通过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绿化工程的相关数据信息,为评估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
4.制定评估方法。
根据评估指标体系,确定评估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价。
5.制定评估报告。
根据评估结果,编制评估报告,反映绿化工程的实际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规划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然而,土地规划可能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如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大量排放污染物等。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以指导土地规划的科学合理实施。
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是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对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和监测。
因此,本文构建合理的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推进土地规划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提升城市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构建一.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原则1.1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是指对计划、政策、项目或活动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评价和预测,以指导决策和管理行动的过程。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环保管理工具,也是国际上公认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
1.2 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包括如下几点:(1)全面性原则:对环境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都要考虑,不仅包括环境质量、自然资源、生态系统,还包括人类健康、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2)系统性原则:对环境影响的评价需要考虑其整体性、动态性和系统性,对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综合分析。
(3)科学性原则:环境影响评价需要基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依据可靠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
(4)参与性原则:环境影响评价应该让公众和相关利益相关方参与,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5)透明度原则:环境影响评价应该公开透明,对评价过程、结果、结论和后续措施进行公开和通报。
(6)可行性原则: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应该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能够指导决策和管理行动。
1.3 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环境影响评价对于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推动科学决策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建筑热工与节能
相同。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践中,要相对准确地评价城市绿地系统,创造一个适于人居的、有特 色的生态区域,应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分析原则。从建设生态型城区和高品质人居环境的规划目标出发,规划片区绿地系统一般 主要由各类绿地与组团间的“点、线、面”结合,自然条件与城市发展相结合。 (2)因地制宜原则。综合考虑规划片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居民公共活动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以及所 在地总体市域建设目标,完善绿地类型,科学配置绿地植物群落,提高绿地植物养护水平,丰富各 级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历史文化内涵,提升绿地质量特色。 (3)以人为本原则。规划片区中的绿地系统除自然绿地外,应按照各个发展阶段绿地系统的主要服 务功能划分为公园绿地、居住绿地这类服务市民的公共绿地为主,并结合组团生态和防护绿地构成。 (4)合理布局原则。规划片区绿化系统建设根据绿化生态效应最优以及与城市主导风向频率的关系, 以山地和林地为主体,以各级公共绿地为核心,形成主体通过网络与核心相互作用的绿化大循环。 (5)可持续原则。维持绿地系统动态稳定性,使其自身再生循环与有机维持,达到物种顶级群落状 态;强调利用生态系统内各层级的循环和再生功能,构建城市绿地系统。 (6)土地集约化原则。强调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来实现上述功能,同时能用最少的投入来达到健全 自然生态过程,满足人类身心健康的功能。 (7)整体和连续性原则。园林绿地不是一个独立的游赏空间,而是城市与大地综合体的有机组成部 分,应作为人类生活空间和自然过程的连续体系来设计和管理。
图 1月河生态城指标层分析框架图
4.2 绿地系统生态评价体系
综合上节分析,并结合规划片区的自然气候、水系以及山体植被的先天优势,确立了各项评价
指标的合理取值和指标审查阶段,构成了完整的生态新区绿地系统生态评价体系。指标从对绿地生
态性影响的角度考虑,主要由人工环境、自然生态以及绿地综合管理共同构成,考核指标共 11 项,
本文以安康市月河生态城绿地系统评价为例,通过指标确立的原则、方法以及指标合理取值的 分析,从规划专业、生态学专业、景观专业等交叉角度提出对绿地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价方法,建 立科学可行的绿地系统规划生态评价体系,使绿地系统不仅可以提升片区的建设品质,丰富规划区 内的景观效果,还对局地的气候和生态服务功能起到根本性的改良作用。同时,本文研究结果期望 能够为管理部门制订城市绿化管理政策提供参考意见,为完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综合功能起到一定 的促进作用。
2
2014·建筑热工与节能
以下几方面展开绿地系统规划评价指标的确立。 4.1 指标体系框架
指标层参考《生态园林城市分级考核标准》、《陕西省园林县城标准(试行)》、其他省部级标准 以及该地区地域特色,分为 1 个一级目标层,2 个二级因素层,11 个三级指标层。考核指标包括定 量指标 11 项和引导性指标 1 项,其中定量指标是对中月河生态城绿地系统发展过程中各方面考核的 具体数据,定性指标则为生态城绿地系统一些难以定量化的指标提出概括性的依据。考核指标按属 性分为控制性指标与引导性指标,分别为 4 项和 8 项。从定义与内涵出发,结合指标确立原则,将 指标层逐层分解,得出月河生态城绿地系统指标体系框架,如图 1 所示。
和定性化角度提出构建指标体系的方法;
3)从影响因素角度对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将不同类型、不同方面的指标进行量化和分级、取值。
建立由一级目标层、二级因素层以及三级指标层所构成的指标体系,可以对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进行
综合的生态性评价。
参考文献:
[1] 姜允芳[,石铁矛,胡学宁].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 刘滨谊[,姜允芳]. 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2 年第 2 期:27 [3] 李昊民,生物多样性评价动态指标体系与替代性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2011 年 6 月,P84 [4] 曾翔春,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D],西南大学,2009 年 5 月
3 月河生态城绿地系统的建设背景
月河生态城是陕西省安康市重点建设的生态新城。安康地处位于陕西省最南端,南依大巴山北 坡,北靠秦岭主脊,地缘和区位优势独特,处于川、陕、鄂、渝四省市的结合部。属亚热带大陆性 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其河流属于长江流域汉江水系,是陕西省河流密度较 大的地区之一。
其中,建设指标在审查阶段分为规划阶段 10 项,建设阶段 7 项,运营阶段 6 项(见表 3)。
表格 1河口片区绿地系统建设的各项指标
指因 标 素 序号 评价指标 层层 生人
慢行道遮阴率 态工 1
(%) 环环 境境 健 协 2 绿化覆盖率(%) 康调
指标值 85
≥50
指标定义
指标审查阶段
规划阶段 树木长成后,对慢行道路的遮阳占整个
4 月河生态城绿地系统指标体系构建
对月河生态城绿地规划的生态指标构建,收集了比较全面的城市园林绿地指标,结合研究安康 市月河口片区的资源、社会、经济现状,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并综合上述三种方法归纳分析之 后,对收集的指标进行筛选,选取了使用频度较高,针对性强和能从不同方面反应绿地功能的指标, 最终形成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评价体系。具体从
月河口片区位于安康市江北新区西部,东隔汉江与老城区相望。片区大部分缓丘区,部分地区 地势相对平坦。月河口片区背山面水,内部农田林地分布广泛,整体生态环境良好,其现状都是一 些自然景观、山体和凌乱的村落,区域内部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包括河流水系、山体植被等系,但 都属于自然无序的状态。
在《月河口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其规划核心范围东到汉江、南到佘家窑村、西到规划襄渝铁 路、北到规划长春路,规划建设核心用地面积:10.6 平方公里。控制范围东到汉江,南至佘家窑村, 西到长铺村,北到规划长春路,规划控制用地面积约 12.95 平方公里。其中绿地规划利用现有资源, 综合考虑生态保护,居民活动,以及安康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规划绿地总面积达到 324.85ha, 占总用地的 38.30%,其中公园绿地 134.77ha,占总用地的 15.89%;街头绿地 8.14ha,占总用地的 0.96%;防护绿地 181.94ha,占总用地的 21.45%。使城在林中,人在绿中,让久居城市的人们也能 与大自然为邻,感受到绿的气息。
地表水环境质
9
100
标准(GB3838)》现行标准三类水体水
自 量达标率(%)
质要求
然
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限值(对应平均
环
空气质量优良
10
≥95
值)达到二级及以上的天数占全年天数
境
率(%)
的比例。
良
1.制定《绿地系统规划编制》、 绿地系统规划管理是影响到城市规
好
《绿线管理办法》2. 园林主管部 划的实际操作中绿地规划实施的有
2014·建筑热工与节能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生态评价体系的构建
马西娜 1,赵敬源 2
(1.长安大学,西安市 710064;2.长安大学,西安市 710064)
摘 要: 城市绿地系统是人类聚居活动最直接的生态群落,为了更好地发挥其在城市生活中的绿色生态 价值,必须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进行评估及指导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本文以安康市月河生态城为例, 从不同层次对城市绿地空间的生态性进行考察与研究,对绿地各项功能进行了多层面多层次的分析,依次确 立了一级目标层,二级因素层,三级指标层,采用定性描述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给出了各项指标的评价方法 和标准。力求建立出一套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性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生态评价体系,以期对目前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生态评价起到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4
2014·建筑热工与节能
[5] 陶青,丁一巨,姜熙彪.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初论[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3 年,第 6 卷第 4 期:26~30
5
2 指标确立原则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建立,能够帮助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从环境型规划向生态 型规划转变。并且能够使绿化规划系统更具整体性、科学性。分析评价城市生态绿地系统涉及到多 层次、多目标。由于区域、气候、风俗习惯诸多因素的不同,各城市对各指标项目体系要求也不尽
作者简介:马西娜(1986-),女,陕西,博士生在读 email:maxina861005@ 1
运营阶段
人)
道路广场透水面积比例(%)=道路广 规划阶段
道路广场透水 7
50
场透水面积(m2)/道路广场总面积 建设阶段
面积比例(%)
(m2)×100%
运营阶段
城市热岛效应 8
强度(℃)
≤1.5
城市热岛效应强度(℃)=建成区气温 规划阶段
的平均值(℃)-建成区周边区域气温 运营阶段
的平均值(℃)
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
本文以月河生态城绿地系统为例,探讨了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路、原则与方法。
其主要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
l)基于当前城市园林绿地建设重数量不重结构的情况,提出了构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生态评价
体系,既是完善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
2)分析了案例的指标建设,提供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支持,从定量化角度
建设阶段 慢行道路长度的比例。
运营阶段
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占建成区面积的 规划阶段
百分比。绿化覆盖面积是指乔木、灌木、
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 运营阶段
3
2014·Leabharlann 筑热工与节能指因标 素 序号 评价指标
指标值
指标定义
指标审查阶段
层层
建成区绿地率 3
(%)
≥40
规划期建成区内各类绿地面积总和占 建成区面积的比例
规划阶段 运营阶段
规划阶段 运营阶段
绿地系统规划 门通过发放批文、加盖绿化行政 效措施。其内容包括有绿地规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