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疑问词
文言文四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文言文翻译,是中考语文的难点,属于有区分度的题。
句子翻译要兼顾词法与句法。
文言词法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和词类活用,尤其要重视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语含义。
文言句法重点考查几种特殊句式,即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疑问句。
真题再现:11.将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的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提卒十万,已坠吾画中,破之必矣。
虽然率领十多万军队,不过已落入我的谋划之中,打败他们是必定无疑的了。
【提卒:率领军队;坠:落入;画:谋划;破:打败】(2)魏徵频谏,以为但怀之以德,必不讨自来。
魏徵多次劝谏,认为只要用恩德安抚他们,一定会无需讨伐冯盎就自己来归顺。
【频:多次;但:只;以德:用恩德;讨:讨伐】(3)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趣之,一日一夜至。
赵奢已经打发走秦国间谍,于是下令卷起铠甲催促部队行军,一天一夜就到了。
(4)不如背秦拔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
不如背叛秦国而去援助宜阳,你一出兵,秦国就会害怕你会乘秦军疲惫去袭击它,一定会把宝物奉送给你。
(5)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
魏绛没有二心,侍奉君主不躲避危难,有了罪责不逃避刑罚。
对人或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用判断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借用“者”、“也”等标志词构成。
译作“……是……”。
格式(1):……者,……也。
(2):……者也。
(3):……,……也例: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莲,花之君子者也。
③夫战,勇气也。
④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⑤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用判断句,没有标志词,只靠主谓语先后排列表示判断。
例: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
②臣本布衣。
3、用“是”、“为”、“乃”等判断词表判断。
例:①不知木兰是女郎。
②此乃信所以去也。
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1、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宾语时前置。
例:①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②子何恃而往?③王曰“何坐?”④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⑤微斯人,吾谁与归?⑥何陋之有?⑦宋何罪之有?(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2.此帝王之资也。
(……也)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者,……)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
(即)10.巨是凡人。
(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二.被动句1.而君幸于赵王。
(……于……)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于……)4.受制于人。
(……受……于……)5.为天下笑,何也?(为)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为……所……)(典型的被动句)7.若属皆为所虏。
(……为所……)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9.洎牧以谗诛。
(无标志。
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非特殊句式)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
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定词“不”)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借疑问词“谁”)四.否定句(非特殊句式)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五.词序(倒装句)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
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
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A.莫我肯顾B.古之人不余欺也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
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及文言文断句技巧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及文言文断句技巧宾语前置文言篇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 ......是......”的格式。
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含义
【既···且】又···又“三军既惑且疑” 【且···且】一边···一边 “且战且退”
副词 暂且、姑且 (表时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孔雀东南飞》
将、将要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 “且为之奈何”“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主谓之间:❶逆接关系:但是、却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 ❷假设:如果“相鼠有皮,人而无义,人而无义,不死何为?”
状动之间:修饰关系,不译。(“而”两边的动词关系不平等,主次关系) “弃甲曳兵而走” “(烛之武)夜缒而出”“(荆轲)倚柱而笑”
代词:通“尔”
1、顺接,就、便、那么···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助词
1、句末,了、呢、啊(常与其他语气词联用)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2、句中,表停顿,不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师说》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赤壁赋》
3、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地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
❶作状语,可放动词前,也可放动词后(后置)。“树之以桑”
❷可省略宾语。“五十者可以衣帛”
❸宾语也可前置。“一言以蔽之”
【固定搭配】
[有以]有可以用来···的东西 [无以]没有可以用来···的东西 [可以]可以用···来 [所以]之所以···的原因 [是以]因此
两谓词间,译为:而且、并且//来、用来、不译
《过秦论》
1、动词,像,好像。 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1. “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文言文中常见字意思
为在古文中的意思有几层?⑴成为,变成。
例:①此何遽不为福乎?②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③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④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⑤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⑦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
⑧因而化怒为悲。
⑨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
⑩宁知此为归骨所耶?⑵做。
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⑤李李忠义其城为坎以先登。
⑥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⑦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⑧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⑨故为之说。
⑩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1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12)为坛而盟。
(13)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14)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15)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16)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17)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
(18)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19)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
(20)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21)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2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23)为民诬太守者视此!(24)愿为小相焉。
(25)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⑶作为,当作。
例: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②何以为计?③子墨子解带为城。
④此可以人为援而不可图也。
⑤相传以为雁荡。
⑥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
⑦霓为衣兮风为马。
⑧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⑨然后以六合为家,函为宫。
⑷是。
例: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迨以手扪之,始知其为壁也。
③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城。
⑤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⑦此为何若人?⑧必为有窃疾矣。
⑨项燕为楚将。
⑩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11)在药则未为良时也。
(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3)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
(14)乃知太白“开风言风语入天镜”之句为妙。
⑸以为,认为。
文言虚词18个(自己整理)
. . . .文言文·文言虚词18个1.【而】(一)连词1、①剑阁峥嵘而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2、①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阿房宫赋》)②少饮辄醉,而年又最高。
(《醉翁亭记》)3、①景公乃下席而之曰。
(《晏子治东阿》)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4、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7、①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②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季氏将伐颛臾》)8、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过论》)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二)代词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复音虚词“而已”、“而后”、“而况”1、“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2、“而后”,“才,方才”2.【何】(一)疑问代词1、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楼记》)2、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①然则何时而乐耶?(《楼记》)(二)疑问副词1、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观沧海》)(三)复音虚词“何如”、“何以”、“何许”、“何乃”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或“什么样”①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2、“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3、何许”,表地点的疑问词,相当于“何处”或“什么地方”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五柳先生》)4、“何乃”,相当于“怎么能”。
①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四)通假字。
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利兵而谁何。
文言句式的判断技巧
怎么判断文言句式与词汇相比,文言语法变化不大,只是几种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下面分别加以说明: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装句式省略句式疑问句式否定句式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了涉世家》)“......,......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被动句式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常见文言句式
常见文言句式1.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
可以分为两个系列:(1)"……者,……也"系列。
陈涉者,阳城人也。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梁,吾仇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也)百战百胜,非战之善者也。
(……,……者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栗者,民之所种。
(……者,……)虢,虞之表也。
(……,……也)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忠义者圣贤家法。
(……者……)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刘备天下枭雄。
(……)晋鄙嚄唶宿将……//夫战,勇气也。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乃、为"系列。
常用"乃"、"为"、"即"、"则"、"是"、"非"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翩翩两骑来是谁?审谛之,顿非前物。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环滁皆山也臣本布衣且相如素贱人此为何若人?部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视之非字而画。
予本非文人画士。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2.被动句: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而君幸于赵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今是溪儿见辱于愚,何哉?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夫婿乐逸,为奴婢所惑。
百姓之不见保。
(2)无标志的被动句。
没有被动词,但从上下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断句方法总结(共七种)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方法一、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1)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
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
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
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
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2)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
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3)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我们把这一步工作总结为标名(代)词,定主宾。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1、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2、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
3、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4、(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
高二语文专家讲座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疑问句
第10讲: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疑问句【本讲要点】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子。
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上“是”,判断的意思很明显。
但是古代汉语常常没有这样的判断词。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
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重点讲解】【学法指导】【例题精讲】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一、判断句的基本格式文言判断句,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或者只在谓语后面用“者也”;或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等几种基本格式。
1、“……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典型的形式。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是……”。
(1)“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老师是.传播道理、讲授学业、解除疑难问题的人。
2、……,……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1)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阿房宫赋》)——一个人的心,也是.千万人的心啊。
[按]有一些句子表面上是“……者,……也”形式,但它也是“……,也……”的判断句式。
如: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赤壁之战》)——这几条都是用兵的大忌啊。
这句的“者”,和前面的词或词组组成了名词性词组,成为“者”字结构,所以也是“……也”句式。
3、“……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总结本文是关于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总结,感谢您的阅读!与词汇相比,文言语法变化不大,只是几种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下面分别说明:一、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
了涉世家》)“……,……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
齐策》)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二、被动句式,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初中文言文也的用法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也”的用法:一、表示判断语气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解析:“也”在这里表示判断,意思是“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2.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解析:判断环滁周围都是山。
二、表示肯定、强调语气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愚公移山》)-解析:强调子子孙孙没有穷尽。
4.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陈涉世家》)-解析:肯定陈胜是阳城人,字涉。
三、表示疑问语气5.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解析:这里“也”表示疑问,询问孔文子为什么被称为“文”。
6.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解析:询问被绑着的人是什么人。
四、表示感叹语气7.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解析:表达对苛政的强烈感叹。
8.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解析:此处的“也”加强感叹语气,感慨人们不识千里马。
五、表示停顿,舒缓语气9.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也。
(《鱼我所欲也》)-解析:这里“也”起到停顿、舒缓语气的作用,使句子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10.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解析:“也”使句子节奏放缓,强调作战靠的是勇气。
六、用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停顿1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解析:“也”在这里表示语气的舒缓,强调师道不传已经很久了。
12.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送东阳马生序》)-解析:“也”在句中停顿,舒缓语气,叙述作者从师时的情景。
七、用在句末,表示反问语气13.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解析:反问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也”加强反问语气。
14.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也。
(《狼》)-解析:“也”在句末加强反问语气,强调禽兽的狡诈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八、表示祈使、命令语气15.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解析:这里“也”表示祈使语气,嘱咐不要向外人说。
最新文言文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宾语前置句
五、板书设计
宾语前置
(定语)主语 +〔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规律一:
A. 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B. 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规律二:
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问题: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解析】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重点理解文中关键性的词语和特殊句式。
翻译时需要注意句子的关键点:这个句子中有一个宾语前置句“不吾索”,这是一个否定句,代词“吾”作宾语,宾语前置,要翻译成“不索吾”;还有“虽”,即使;“俱”,一起;“面”,名词做状语,当面;“庶或”,或者;“济”,实现、成功。
规律三:
主十宾十之(是)十动
六、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课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在讲解文言文时,我会引用古人的一些趣事,化“压力”为“魅力”。其次,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因此,面对这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循序渐进,在阶段学习中让其有收获感、成就感,尝到学习的甜头,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胃口。
E、恐年岁之不吾与。 F、师不必贤于弟子。 G、君患何焉?
答案:A 、D、E、G
2)、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 )
A 何以知之? B 未之有也。
C 安得广厦千万间……? D 弗之怠。
最新宾语前置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举例: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
例如:“沛公安在?”(《鸿门宴》)(应为“沛公在安”)3、以“是”“之”为标志。
例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应为“有何陋之”)1.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叫否定句。
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如: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石钟山记》)②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屈原《离骚》)(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如: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司马迁《鸿门宴》)②沛公安在?(司马迁《鸿门宴》)(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并不多见。
如: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③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如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就是这种格式。
2.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
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
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前:(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
高中18个文言文疑问词用法归纳
高中18个文言文疑问词用法归纳
文言文疑问词在高中语文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正确运用疑问词有助于理解和分析古文。
以下是高中阶段常见的18个文言文疑问词及其用法的归纳:
1. 誰(谁):用于询问人的身份、姓名等。
2. 孰(谁):用于比较两个人或两个事物。
3. 何(何):用于询问事物的性质、原因、目的等。
4. 誰為(谁为):用于询问原因、动机等。
5. 法(何法):用于询问方法、措施等。
6. 如(怎样、如何):用于询问事物的状态、情况等。
7. 奈何(怎么办):用于询问应对困境的办法。
8. 何以(怎样、如何):用于询问手段、原因等。
9. 安(哪里、何处):用于询问地点。
10. 恆(何时):用于询问时间。
11. 曷(为什么、何故):用于询问原因、目的等。
12. 云何(怎样、如何):用于询问方法、手段等。
13. 何為(什么):用于询问事物的定义、性质等。
14. 何人(谁):用于询问人的身份、姓名等。
15. 廣(为什么、何故):用于询问原因、目的等。
16. 何必(为什么、何苦):用于询问理由、目的等。
17. 奚(为什么、何故):用于询问原因、目的等。
18. 云何(如何、怎样):用于询问事情进行的情况。
以上是高中阶段常见的18个文言文疑问词的用法归纳,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1疑问句疑问词
献诗说:1、出自于《国语·周语上》2、一种关于《诗经》收集的说法;3、“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删诗说:1、由司马迁提出的《诗经》形成的说法;2、司马迁说在孔子时有3000多首诗,孔子选出合乎礼仪的305首组成《诗经》;3、这个说法不准确;吴越春秋:1、东汉末年的一部杂史;2、作者是越晔;3、写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的历史;古文运动:1、中唐时期发起的一起由骈体一以散体的文体与文风的革新运动;2、主张“主以明道”3、主要作家有韩愈和柳宗元;九歌的艺术特色:1、寄托屈原的身世之感和规讽之意;2、神灵的价格化;3、具有奇特瑰丽,色彩斑澜的艺术境界;疑问句、疑问词一、疑问句宾语的位置提出问题的句子叫疑问句。
疑问句有三种表示法:一是语调,二是语气词,三是疑问代词。
在甲骨文中,也许因为刻起来费劲费事,所以疑问句中几乎不用疑问语气词,也很少用疑问代词,再加上没有标符号表示语调,故陈述句与疑问句往往同形、需要根据上下文加以分辨。
如:(1)乙亥卜贞——王其田,往来亡災?(2)丑卜贞——今岁无大水?《说文·卜部》——“贞,问也。
”据此,上述两句为疑问句。
但就一般书面文献讲,疑问句一般需要借助疑问词,或者是疑问代词,或者是疑问语气词,或者二者兼用,例子看材料。
疑问句动宾结构的语序就一般情况来讲,有现代汉语一样的“动+宾”,但当宾语为疑问代词时,上古却为“宾+动”,即宾语前置。
如:(1)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君实不才,又谁敢怨?”《楚归晋知罃》(2)子路宿于石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论语宪问》(3)“许子冠乎?”曰:“冠。
”曰:“奚冠?”曰:“冠素。
”《许行》(4)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有小人言于侧,故撞之。
”《韩非子难一》(5)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如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于为士,终乎为圣人。
《荀子劝学》(6)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