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不懂得中国式翻译

合集下载

老外不理解中文的笑话

老外不理解中文的笑话

老外不理解中文的笑话
以下是 7 条关于老外不理解中文的笑话:
1. 有个老外问:“为什么中国人把‘方便’当上厕所的意思啊?”旁边一个人打趣说:“这就好比你们把‘WC’当厕所的意思一样呀!”可不是嘛,这多神奇啊!
2. 一次,一个老外看到“中国队大胜美国队”,高兴地说:“中国队好厉害!”但看到“中国队大败美国队”时,又困惑地问:“怎么又赢啦?”哈哈,这真的是让人哭笑不得呀!
3. 老外拿着一本中文书,看到“中国队赢了”,很开心,可再一看“中国队输了”,就懵了,嘟囔着:“这字都差不多呀,怎么意思差这么多呢?”哎呀呀,这中文的奇妙之处他可不懂哟!
4. 一个老外在中国餐厅,听到有人说“水饺一碗”,他很惊讶地问:“睡觉还要一碗?”真让人忍不住笑出声啊!
5. 有个老外学到了一句“不管三七二十一”,但他就是不明白为啥不是“不管三八二十四”,这可把大家乐坏了,这能一样吗?
6. 老外看到“意思意思”这个词,完全懵圈了,问:“这到底几个意思呀?”哈哈,这可难解释啦!
7. 有人和老外说“你等我一下”,老外就真的站那一动不动等,还问:“一下是多久呀?”真是太逗啦,这哪能具体说多久呢!
我觉得中文真是博大精深,老外理解起来真的不容易啊,这些笑话也太有意思啦!。

中国人最容易犯的英汉翻译错误

中国人最容易犯的英汉翻译错误

《中国人最容易犯的英汉翻译错误》-1一个词变成一个句著名翻译家奈达说,“翻译就是翻译意思”。

言外之意,翻译一句话不能逐一翻译一串个别的单词,也不是翻译某种句子结构。

初学翻译的人之所以译得不好,就是因为摆脱不了原文各个单词和句子结构的影响,总觉得英语中每一个词译成汉语都是一个词。

殊不知,为了说明原文的意思,有时候要将一个词译成几个词,乃至一个短句。

这就是翻译中对某些词的‘增益’。

例如,英语中有些单词相当于汉语的一个词组:read“看书”,drive“开车”,giggle“咯咯地笑”,stumble“蹒跚而行”,等等。

这些相对而言还比较简单,一般英汉词典上都能查得到。

再如,英语句子中有大量的“副词+动词”的结构(副词也可能在动词之后)。

在不少情况下这种结构可以译成汉语“副词+动词”的偏正结构(汉语中副词修饰动词时只能放在动词之前),许多人往往用“……地”来译所有的英语副词,如:(1)They were patiently listening to him. 他们在耐心地听他讲。

(2)He quickly stood up. 他很快地站起来。

(3)I will gladly join you in the work. 我会乐意地和你一起工作。

这三句中都用了“地”字结构,第一句还可以,后两句就显得有点“翻译腔”,“地”字似乎可以省去,可分别改译为:“他很快站起来”和“我乐意和你一起工作”。

但是这三句中的副词和动词仍然译成了偏正结构,这是因为三句中的副词表示的是动作的方式。

但是,是不是英语中所有的这种结构都可以这么译呢?请大家考虑一下下面这一句应如何翻译:This is a NATO matter and any comment on it should appropriately come from NATO.将appropriately come from NATO译成“合适地来自北约”显然不通。

从意义上看,appropriately与其说是表示动作come的方式,还不如说是表示其结果,因此该词应抽出来放到后面,将此句译为:这是北约的问题,关于此问题的评论应由北约做出,这才是适宜的。

让外国人抓狂的中文句子

让外国人抓狂的中文句子

让外国人抓狂的中文句子中国语言是一门古老而丰富的语言,其中有许多词汇和短语,充满了意味深长和幽默感。

然而,这些独特的词汇和短语往往会让外国人感到困惑和抓狂。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令外国人感到困惑的中文句子。

1.芝士很足的比萨在中国,人们经常用“芝士很足”来形容比萨,这是一种直译。

但是,对于许多外国人来说,这个短语很容易引起误解,因为在英语中,“足”是专门用来形容人类身体的部位的。

因此,外国人可能会觉得这句话很滑稽。

2.打桩机在中国,人们用“打桩机”来形容一些不得不一遍遍重复地做同样的事情的工作。

但是,对于外国人来说,这个短语很难理解,因为打桩机是指一种用于建筑的机器,它们并不是用来重复工作的。

3.一心一意地做某事在中国,人们用“一心一意地做某事”来形容一个人专注于某件事情并放弃其他事情。

但是,对于外国人来说,这个短语很容易引起误解,因为“一心一意”在英语中的意思是“一心一意地爱着某人”。

4.最近怎么样?在中国,人们经常用“最近怎么样?”这个问题来问候朋友。

然而,这个问题对于外国人来说很容易引起误解,因为在英语中,“最近”常常用来谈论过去的时间。

因此,外国人可能会回答:“哦,我最近过得很好,谢谢。

”5.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在中国,人们用这个短语来形容那些糟糕的队友。

然而,对于外国人来说,这个短语很难理解,因为在英语中,“神一样的对手”通常是指非常强大的对手,而不是可怕的对手。

因此,外国人可能会感到困惑,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害怕他们的队友还是对手。

在中国,有很多这样的短语和习惯用语,对于外国人来说很难理解和理解。

然而,这些短语和习惯用语是中国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幽默感。

如果您要和外国人交流,最好解释这些短语和习惯用语的意义,以避免误解和困惑。

中国式英语翻译搞笑

中国式英语翻译搞笑

中国式英语翻译搞笑中国式英语翻译搞笑,有时也被称为Chinglish,是指中国人使用英语表达时存在的一种搞笑现象。

这些被翻译的英语表达可以被认为是语言的失误或不当使用,这将由内地或海外汉语、华语或汉英双语的人来看,他们可以通过比较中文和英文中的不同来发现其中的错误。

中文式英语翻译常常被用来描述,比如在一些建筑物的标记上,会出现令人笑话的拼写:“此处禁止一切违章行为,包括乱拍照、喂食鸟兽、撒播花朵、吃土等”。

还有一些英文形象广告,比如调侃地表达“可以持有更多的员工”,而实际意思是指“拥有更多的员工”。

还有一些在英语课堂里被翻译的搞笑搞笑语句,比如“飞机越安全,比如说你越高”,实际上是对“The safer an airplane is, the higher it can fly”这句英文的中式翻译。

另一种最常见的中国式英语翻译搞笑出现在中国的真人秀节目上。

这些节目普遍会有一位以英语作为母语的外国人,他会在节目期间翻译台词,甚至说一些台上演员的英文台词,其中有很多因为汉语表达的不精准而导致翻译出现出入。

对此,观众常会被台上演员的搞笑表演吸引而大笑不止,以此来提高真人秀的节目收视率。

另一种搞笑的中国式英语翻译源自于中国的互联网流行词汇。

很多时候,当一个中文词在翻译成英文时,它可能不具有任何实际意义,甚至有时会产生反差效果,比如最近火爆的“萌萌哒”,它实际上是一句夸赞的中文台词,但如果用英文来表达,就会变得很搞笑,比如“mung mung dah”,而这些可笑的单词更是经常被年轻一代的网友用来搞笑玩笑。

此外,中国式英语翻译中还有许多乱七八糟的内容,比如当地报纸的英语新闻,电视节目的英文标题,旅游攻略上的英文描述,甚至是学校课本里的英文翻译,所有这些都包含着搞笑的元素,随着这些描述在网络上传播开来,更让更多的人受到了此类笑料的鼓舞。

总而言之,中国式英语翻译搞笑,是指中国人用英文表达时存在的一种搞笑现象,其中包含的内容涉及日常生活中的各个角落,而其中的搞笑成分也曾被用来增加真人秀节目的收视率,甚至被网络用户所采用,以此来娱乐自己。

网络流传“中国式英语”

网络流传“中国式英语”

网络流传“中国式英语”新版《汉英大词典》曾经把“躲猫猫”翻译为“hide-and-seek”,让不少网友都“震惊”了一把。

不过比起新鲜出炉的网友原创“中国式英语”,“hide-and-seek”就显得太不内涵了。

在网上流传的这一整套“中国式英语”中,躲猫猫被称为“suihide”,动车则被称为“don'train”,这些单词多是两个词汇的巧妙组合,同时还是相关中文或者英文的谐音,还非常符合网上的热点,“潮”得很。

如此有内涵的“中国式英语”,《牛津大辞典》看了也要汗颜啊。

中国式英语都是“内涵帝”从前学校里流传的中国式英语是“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People hill people sea”……逐字逐句翻译,除了中国人谁也看不懂。

去年新版的《汉英大词典》则把“躲猫猫”翻译成了“hide-and-seek”(字面意思为躲和找),外国人倒是看懂了,但是中国人看了又纳闷儿了,得对比着才能了解什么意思。

和以上这些相比,现在网络热传的中国式英语则称得上是“内涵帝”。

躲猫猫就被翻译成了“suihide”,是suicide(自杀)和hide(躲)的合成词,两个词何在一起正好概括了云南的躲猫猫事件;最绝的是“suihide”连起来读还完全符合英语的读音规则,简直是翻译守则“信达雅”的典范。

网络词汇“笑而不语”被翻译成了“smilence”,把smile(微笑)嵌进了silence(沉默)里,形神兼备。

“动车”的翻译则称得上是“神来之笔”,网友们直接把它叫做“don'train”,don't(不要)暗合“动”的发音,don't和train(火车)加在一起,直接指出动车的速度不是一般的火车哦。

失去了联想单词会怎样?这些“中国式英语”不但符合中英文的双重审美标准,还能将单词翻译出中国网民特有的幽默感,在原有的词里加入新的意思。

女秘书被翻译成了“sexretary”,secretary(秘书)和sex(性)合二为一,暗示老板和女秘书的暧昧关系。

外国人听不懂的一些中国话

外国人听不懂的一些中国话

外国人听不懂的一些中国话1.引言1.1 概述中国话是一门非常独特且丰富多样的语言,它拥有许多独特的词汇、成语和俗语,对于外国人来说可能会感到十分陌生。

无论是在语法构造上还是在发音上,中国话往往与其他语言有着显著的不同,这使得很多外国人在听懂和掌握中国话时遇到了一定的困难。

原因之一是中国话的发音和声调系统。

外国人往往没有接触过与中国话相似的声调系统,这使得他们在学习和理解中国话时遇到了挑战。

中国话的声调非常重要,一个字的意思可能因为声调的不同而完全改变。

对于外国人来说,要记住每个词的正确声调并将其正确地应用到语境中,确实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除了声调以外,中国话拥有许多特定的词汇和短语,这些词汇和短语的意义可能对外国人来说很难理解。

例如,一些成语和俗语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厚的意义,但对于没有接触过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这些成语和俗语可能显得非常晦涩难懂。

因此,外国人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和理解这些特定的词汇和短语,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话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另外,中国话的语法结构也与许多其他语言有所不同。

例如,在英语中,我们通常使用主语-谓语-宾语的语序,而在中国话中,语序可能会发生改变。

这种不同的语法结构可能会使外国人在理解中国话时感到困惑,并且他们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适应这种语法结构的不同。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介绍一些外国人经常听不懂的中国话,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有趣而复杂的语言。

通过理解中国话中的特定词汇、发音、语法结构和文化背景,我们希望能够为外国人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和沟通。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将针对外国人常常听不懂的一些中国话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将在引言部分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接下来,在正文部分,我们将探讨两个主要的要点。

在第一个要点中,我们将列举一些常见的中国话,解释其含义,并分享外国人常常对这些表达感到困惑的原因。

在第二个要点中,我们将深入剖析一些与中国文化、习俗或历史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着重分析外国人难以理解这些内容的主要原因。

让老外崩溃的那些难懂的中文句子

让老外崩溃的那些难懂的中文句子

让老外崩溃的那些难懂的中文句子1. 你吃过饭了吗?这句话对于外国人来说很容易听懂,但由于其字面意思存在歧义,因此可能让他们感到困惑。

比如,如果某个人的回答是“吃了”,外国人可能会以为这个人已经吃饱了,但实际上他只是吃了一点。

因此,外国人通常会更喜欢使用“你饿了吗?”这样更加准确和直接的问法。

2. 你在哪里住?这句话的意思很清晰,但是在中文中,词语的顺序常常是灵活的。

这就导致了类似于“你住在哪里?”的说法,这在英语中却是错误的。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避免让外国人感到困惑,我们应该使用更加固定的语序。

3. 我们一起吃个饭吧?这句话的结构很简单,但是其中的“一起”这个词却很难被外国人理解。

这是因为在英语中,通常使用“together”表示“一起”的意思,而“一起”则表示更加紧密的联系,例如“一起工作”或“一起生活”。

因此,我们应该使用“together”来代替“一起”,这样会更加容易理解。

4. 没事儿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确,表示一个人很好,没有问题。

但是对于外国人来说,这句话暗含了许多文化内涵,他们可能会不理解“没事儿”这个词所包含的深层意义。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与外国人有效地沟通,那么我们应该用更加直接明了的说法,例如“我很好”或者“没问题”。

5. 差不多了这句话用在中文中也十分普遍,表示一个事物已经差不多完成了。

但是对于外国人来说,这句话可能听起来像“差不多可以”或“差不多行了”。

因此,我们可以使用“快完成了”或“接近完成了”来代替“差不多了”,这样会更加容易理解。

6. 你看上去很瘦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句话似乎是给人一个赞美,但是对于外国人来说,这句话可能带有负面的情绪。

因为在西方文化中,瘦常常被视为不健康或有病的表现。

因此,我们应该使用更加中性的说法,例如“你看起来很苗条”或“你看起来很健康”。

7. 我们等一下再说这句话在中文中是很普遍的,表示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思考或者讨论一个问题。

但对于外国人来说,这句话似乎很奇怪,因为他们可能不明白为什么我们需要“等一下”才能说出我们的想法。

让人哭笑不得的“中国式英语”

让人哭笑不得的“中国式英语”
猜谜语 谜面: 有个矮 将军, 身上挂满 刀, 刀鞘外 长毛, #34; 中国式英语 "
同 学们 看看 情况 这幅 请 止步 " 的 英文 图 片, "非紧 翻译 急 " 是 思, " , " " " 是 "进 思, " 是 入" 老外 "和 的意 们 平时 看 到这 为什么 期 " 样 的 和平时 一句 意 话, 期不 会感 让进呢 叹 ?
一头 国人 外 让 话会 这 间厕 这句 解为 : 误 便 或者 们会 他 小 , 在 雾水 费, 请 什么 要退 水免 冲 �为 所 后退缩 吓 坏了! 之 大便 实被 外着 老 ? 缩 � 另有一个标识是 "有狗, 请勿靠近! " , 英文注解却是 " " , 这样的解释一定让爱狗人士想要进去看个究竟,但是万一进去被狗咬, 这, 怪谁, 怪谁啊? 还有那些让人明白其意思但是一定会哭笑不得的英文 � � 句子, 比如 " 小心滑倒 " 的标识下面注着 " " , 也就是 " 请小心地滑倒 " , 哈哈 太乌龙了!

中国式英文名让外教犯晕

中国式英文名让外教犯晕

“中国式”英文名让外教犯晕一个抱着孩子的大妈让你称呼她为Lolita(洛丽塔),来应聘的求职者自我介绍叫Boss(老板)……随着国际交流的频繁,越来越多的人有了英文名,不过因为文化差异等原因,一些中国人的英文名却让老外直呼看不懂。

以至于有外教表示,中国人应该好好上上如何起英文名这堂课。

怪洋名让外教叫不出口意识到中国人在起英文名这件事情上太随意的人,已不在少数。

为什么姓孙的英文名大多叫Sun(太阳)?为什么姓杨的喜欢称自己Young(年轻的)?为什么好好的姑娘要起名Fish(鱼)?为什么有人偏要挑King(国王)做名字?这些问题让来自英语(论坛)国家的外国友人困惑不已,因为这些单词在英语国家并不会被用来做名字。

一位在中国执教多年的英语外教Tim就常常为自己学生的古怪英文名而尴尬不已。

当学生说自己叫Lavender(熏衣草、淡紫色)时,这位外教觉得怎么也叫不出口,因为他认为Lavender通常是肥皂的名字,而不是人。

King(国王)这样的名字也实在有些不妥,你想想老板开口闭口称呼下属为国王,哪个老板会爽啊!Tim认为使用怪名的中国人,其实会给自己和别人带来尴尬,特别是在求职或者某些正式场合,怪名还会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他认为中国人应该好好学习怎么起英文名这堂课。

孩子有3个英文名事实上,正如这位外教指出的那样,不少国人确实不知道该怎么挑英文名。

很多时候,大家挑选英文名的原因,只因为电视里某个叫同样名字的主角,或者读起来觉得发音好听以及含义神秘的一个单词。

曾有人发帖询问“过了30岁,还能起Lolita这个名字吗”,这一提问立马引来了诸多网友拍砖,因为《洛丽塔》一书里的少女形象深入人心,大部分网友都表示一听到这个名字就想到“蕾丝花边布满全身,头上还扎着发带的青涩少女”。

除了为自己的英文名纠结外,不少家长更为孩子的英文名苦恼。

有家长说现在各个早教机构为了显示自己与国际接轨,总喜欢帮小朋友擅作主张起英文名,他儿子英文名叫Lucas,上了幼儿园回来后就多了个英文名Lion,再上了个绘画班,又多了个英文名Simon。

中国式英语翻译搞笑

中国式英语翻译搞笑

中国式英语翻译搞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式英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人们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也经常会遇到诸多语言上的“趣事”。

作为中国人,当我们看到这样“翻译”出来的句子时,有时不由得好笑。

其实,中国式英语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笑声,它还可以教会我们很多东西,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人在使用英语时特有的一些语言习惯及文化背景。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样一些中国式英语翻译搞笑的案例。

比如,有网友惊叹道:“今天早晨,我出门去上学,看到一个小贩在摆摊,他喊着:‘一大块熟料,五元一斤’,而桌上写着‘a boiled large material,five yuan a kilogram’。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中国小贩把“熟料”翻译成英语“boiled large material”,而不是正确的“boiled foodstuff”,这就是一个搞笑的例子。

这是因为,中国小贩把“熟料”想成“大块料”,而没有想到大家联想到的“料理”的意思。

另一个搞笑的例子是:一家售卖披萨的餐馆,在招牌上写着“Regular Pizza,six yuan a slice”,可是这里的“regular”指的竟然是“常规”的意思,而不是“普通”的意思,也就是“普通披萨”,而不是“普通价格”。

这里,要说的是,中国人在使用英语翻译时,词汇的选取总是含糊不清,容易混淆不同的概念,而造成这样的翻译搞笑事。

此外,还有一个很有趣的“中国式英语”翻译搞笑的案例,一个外国人在唱歌时,歌词中写着:“Blow a kiss,fire a gun,all we need is somebody to lean on”,而中文翻译成“吹一个飞吻,开一枪,我们需要的只是有人可以依靠”。

这里,可以看出,根据这段翻译,可以想见,中国人翻译时,可能会把“leaon on”误解成一种暗示,而不是一种需要有人可依靠的态度,从而把原文中的意思发生变换,也造成了一个“翻译搞笑”的案例。

老外抓狂的中文句子

老外抓狂的中文句子

老外抓狂的中文句子
1. 这个是什么,我不懂啊!
2. 你到底在说什么啊?我听不懂!
3. 晕,我的中文不好,我理解不了啊!
4. 这简直是中文幽灵啊,我连句意都猜不出来!
5. 老天,听着我觉得像是听外星语言一样啊!
6. 求救啊,我完全不能理解你在说什么!
7. 啊,我感觉我的脑子已经炸了!
8. 有没有人能帮我翻译一下啊,我的中文太烂了!
9. 啊!这句话可真是解析不出来啊,怎么办呢?
10. 哈哈,我中文差到底了,我居然不知道你在说啥!
41. 看来我的中文似乎还需要好好加强!
42. 我张口结舌,不知该怎么继续说下去了。

43. 啊啊啊,我被这句话伤到了!
44. 我在听不懂你在说些什么,能不能讲得在清楚一点?
45. 我对你说的话一点都不明白,可以再解释一遍吗?
46. 我的中文没好到能听得懂这种难度的句子啊!
47. 这简直就是在逆天啊,我怎么听得懂呢?
48. 爆哭中~这简直是要逆天啊,我要怎样才能掌握这种句型呢?
49. 这句话比我学过的所有汉语都要难啊!
50. 呜呜呜,求求你了,换个简单的语言好吗?。

让老外发疯的中国话

让老外发疯的中国话

让老外发疯的中国话
中国话,是指在中文中独具特色的“说话方式”以及“习惯用语”。

对于非华裔的老外来说,中国话常常是让他们感到十分神秘和困惑的。

不仅是因为中文与英文在语言上的差异大,更因为中国话中蕴含了浓郁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哪些中国话让老外们难以理解。

“一言不发”
这是中国人常用的习惯用语之一,表示一个人一句话都不说,沉默不语。

对于老外来说,“一言不发”可能听起来有些奇怪,因为在西方文化中,大多数时候人们都喜欢或者习惯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吃瓜群众”
“吃瓜群众”是一个比较新近的热门词汇,用来形容那些只是看热闹而已的人。

在西方社会中,人们大多会表现出自己的兴趣、态度和立场,而不会像“吃瓜群众”一样旁观者无法干涉。

“修电脑”
“修电脑”在中国话中有着特别的含义。

它可以指对电脑进行正确的操作和处理,也可以指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关系。

对于老外来说,因为语言的多义性,在表达上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误解。

“吃瘪”
“吃瘪”是中文中一种比较形象的表达,表示在某些场合下失败或受挫。

对于老外来说,这种表达可能过于口语化,难以理解。

“人类灾难”
“人类灾难”是中国话中一种比较特殊的表达。

它使人联想到各种各样的灾难、战争和人类的悲剧。

对于西方文化来说,这种表达可能过于负面,难以理解。

以上便是一些老外难以理解的中国话。

在与外国人进行沟通时,我们需要更加明晰地表达意思,而不应该对语言过于随意或口语化,以免造成误解和不必要的麻烦。

盘点外国人听不懂的中式英语

盘点外国人听不懂的中式英语

盘点外国人听不懂的中式英语盘点外国人听不懂的中式英语。

跟着来看看吧。

Chinese+English=Chinglish(中文+英语=中式英语),中式英语有真伪之分,“伪”是指畸变的山寨英语,是生硬翻译后出现的笑话;“真”是指真正有文化内涵,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融合的语言。

对山寨英语,应杀无赦;对充满文化内涵的正宗中式英语,应该像对待遗产一样加以保护“中式英语”即Chinglish,指的是带有中文语音、语法、词汇特色的英语,是一种洋泾浜语言,是汉语及英语的英文混合而成的合体字。

学习者在写作中往往先用汉语打腹稿,或列出中文提纲,再把汉语一句句机械地转换成英语,带有明显的汉语痕迹,因而不能被以英语为母语者所接受。

以上是百度百科对“中式英语”的解释。

Chinglish,到底是需要保卫还是清算?当我们有了无需为Chinglish 感到尴尬的文化自信,或许还该拥有让Chinglish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创意。

当官方视中式英语为洪水猛兽时,民间和国外对Chinglish的看法倒是颇为宽容,Chinglish甚至还参与了评选、有了粉丝和狂热的追随者。

Chinglish就这样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流行着,让它看起来就像是一场有创意的“错误”。

今年5月份,国内某网站的《十大爆笑中式英语投票》,7000多人的投票结果,筛选出以下人们认为最好玩、最有特色的中式英语。

在国人眼里,这些看起来的小错误小尴尬,不仅拥有让人捧腹大笑的喜感,同样还拥有语言文化上的精彩。

甚至有网友在票选后留言:“英语来到了中国,融入中国的东西有什么不可以,如果人人开口都要求地道纯正,这得少了多少精彩啊。

”NO.1 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NO.2 How are you ? How old are you?怎么是你,怎么老是你?NO.3 You have seed. I will give you some color to see see.Brothers!Together up! 你有种,我要给你点颜色瞧瞧,兄弟们,一起上!NO.4 You ask me,me ask who?你问我,我问谁?NO.5 We two who and who?咱俩谁跟谁?NO.6 No three no four。

搞笑的语文:翻译千奇百怪

搞笑的语文:翻译千奇百怪

翻译千奇百怪翻译是指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因为文化的差异,在两种语言间常常出现非常搞笑的翻译,譬如德文版美国《读者文摘》的一则广告,把“百事可乐,提精养神”,译为“百事可乐,死而复活”,德国人看了摇头不止。

1977年12月,美国总统卡特访问波兰时,他的翻译把他讲话中“我希望了解你们的观点和欲望”,译成“我对你们有色欲之感”。

顿时,举世哗然。

此事,立即成为当时各报的头条花边新闻。

20世纪50年代,中苏交往中,中方有位翻译急切中把“胸有成竹”这一成语,直译成“肚皮里有根棍棒”,弄的苏方很是着急,忙问:“那为什么不急送医院?”哪怕有些兼通两种语言的名家,也可能会在翻译的时候闹出笑话。

在将中文译成外文时,由于外国人常常照字直译,往往变得驴唇不对马嘴。

如“一诺千金”,一位洋翻译就译成“只要一答应,就要付美金一千元”。

“连中三元”这句话,就译成了“三块大洋连在当中”。

有位汉学家解释“月是故乡明”说:“家乡除了月亮还光亮之外,其他一片漆黑。

”民国初年,有一位在《上海西报》工作的外国记者,中文不错。

可是,有些中国成语或引经据典的词汇,他老是摸不着头脑,有时不免糊涂。

例如,他翻译“胡适先生,驰骋文坛”这句话,就变成了“胡适先生经常在写字桌上跑马”。

美国夏威夷大学一位女教师,留学中国学习京剧多年,并把《玉堂春》剧本翻译成了英文。

谁知她把苏三的唱词“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的“大街”翻译成了“高速公路”;将“与我那三郎把信传”中的“三郎”,翻译成了“我的第三个丈夫。

”如此翻译,令人哑然失笑。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

他曾多次来中国访问和采访,中文不错,可以说是个中国通。

然而,埃德加•斯诺面对深奥复杂的汉语,还是常常一知半解,也闹出翻译的笑话。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埃德加•斯诺到北京访问毛泽东。

谈话中,毛泽东说:“在中国,一些人对我有些恐惧心理。

可是,我却是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哪料,埃德加•斯诺却在自己的文章中翻译为“毛泽东说他是手执雨伞,云游四方的孤僧”。

老外眼里的中式英语

老外眼里的中式英语
① 应该 ② should ③ must/shall
① 火锅 ② chafing dish ③ hot pot
① 大厦 ② mansion ③ center/plaza
① 马马虎虎 ② so-so ③ average/fair/all right/not too bad/OK(西方人很少使用so-so)
① 修理 ② mend ③ fix/repair
① 入口 ② way in ③ entrance
① 出口 ② way out ③ exit(way out在口语中是crazy的意思)
① 勤奋 ② diligent ③ hardworking/studious/conscientious
来源:[青格里希英语娱乐网Chinglish]
以下观点及内容来源:Chinadaily BBS,仅供参考
applezy:
But i have some questions and would like to communicate with friends here.
① 滑稽 ② humorous ③ funny/witty/amusing/entertaining
① 欺骗 ② to cheat ③ to trick/to play a joke on/to con/to deceive/to rip off
① 车门 ② the door of the car ③ the car's door
Allanson。他根据自己在中国五年任教期间所见所闻的中式英语Chinglish,写了一篇据说叫“Chinglish 2
English”(从中式英语到标准英语)的文章。文章中列出了一个清单,其中每行第一部分是汉语说法,第二部分是Chinglish说法,第三部分则是英语的标准说法。

中西方词汇差异举例

中西方词汇差异举例

中西方词汇差异举例中西方词汇差异一直是跨文化沟通中的一大难题。

相信大家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这个问题。

以下是一些中西方词汇差异举例,希望能够给大家在跨文化交流中提供一些指导意见。

1. 礼貌用语中西方文化中的礼貌用语存在显著的差别。

在中国,“您好”、“谢谢”等词汇是在日常交往中十分常见的礼貌用语,而在西方,经常使用的礼貌用语则是“please”、“thank you”等。

因此,若在国外使用中文礼貌用语,可能会让对方感到有点奇怪。

2. 餐饮在中西方餐饮上的词汇差异也十分明显。

比如,中餐中常用的词汇如“炒饭”、“炸鸡”等,在西餐中就不常见,因为西方饮食文化中一般不采用这种烹饪方式和食材。

另外,在用餐过程中,中国人通常会说“慢慢吃”或“多吃点”,而在西方这种说法可能会被视为失礼。

3. 社交中国人和西方人之间的社交方式也存在词汇差异。

比如,中文中常用的词汇如“哥们儿”、“兄弟”等,在西方语境中则常用“mate”、“buddy”等词汇进行称呼。

此外,在西方,表达心情时如果使用中文通常会变得太过直白或表达不到位。

4. 形容词在描述人的时候,中英文的词汇差异也很大。

在中文中,常用的形容词有“认真”、“有耐心”、“有担当”等,而在英文中则常用“efficient”、“decisive”、“patient”等形容词来描述这些特质。

因此,在商务交际中如果想要准确地表达自己或别人的特质,需要有相应的英文词汇。

总之,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词汇差异是一个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希望大家能够学会跨文化沟通,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并逐渐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中的特点和习惯,从而让我们之间的交流更加顺利和有效。

避免中国式英语的方法

避免中国式英语的方法

避免中国式英语的方法现实生活中,不少英语学习者发现在交际过程中有时不能很好表达自己的思想或理解别人的情感,会说出闹不少笑话的Chinglish 中国式英语,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呢?以下几点供你参考。

一、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和风土人情并强调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才能使交际有效如:Jack is a green hand at doing this work. 杰克做这种工作没有经验这里“green hand”意思是“生手”、“没有经验”,而不是“绿色的手”之意。

England是个岛国,船是重要交通工具,为保养船只,常用与海水一样的绿色油漆来漆船。

一个不熟练的油漆工,工作时常会双手粘满油漆。

了解了这一背景,“green hand”之意就不一言自明。

二、学会在适当的环境中使用适当的语言语言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用词。

要注意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使用适合上下文的词,使思想连贯、内容完整。

如:Of course! 这一常用词组,“同学,今年过年你回家不?”“of course!%26quot;也许你这样回答似乎看来并没有问题,但老外会理解成“你这不是废话吗?我不回家干什么?”因为of course本来就有对方已经知道的意思。

三、学会判断交际时哪些语言形式可接受,哪些不可接受我们常会给对方提建议,提建议的目的是让别人接受我们的建议。

当然,对方是否接受取决于与对方的关系和建议的可行性,但是要避免使用带有命令口气的词语和方式。

如:“You must/should…”等,而用婉转语气,恰当的语言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方接受建议与否。

如:“Why don't you…?”,“Why not…?”,“You'd better…。

”“Do you think…?”等。

Why don't you/Why not spend more money on books?为什么不在书上多花些钱?You'd better do your homework all by yourself. 你最好独立完成作业Don't you think smoking too much is harmful to your health? 难道你没有想过抽烟太多有害你的健康吗?四、养成用英语来思维的习惯英汉两种语言差异较大,用汉语思维模式来取代英语思维模式,往往会逐字理解、对释,这种一一对应的错误模式违反了英语表达规律。

容易让外国人误会的中国话

容易让外国人误会的中国话

容易让外国人误会的中国话稿子一:嗨,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那些容易让外国人误会的中国话。

你们知道吗,有时候咱们随口说的一些话,在外国人听来那可是一头雾水。

比如说“吃了吗?”这在咱们中国,就是一句很常见的打招呼方式,可外国人就不明白了,怎么一见面就问吃没吃。

还有啊,“随便”这个词。

咱们说“随便”,可能心里有个大概的想法,只是不好意思直说。

但外国人听到“随便”,那可真的就懵圈了,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做。

再说说“辛苦了”,咱们用来表达感谢和关心,可外国人会想,辛苦啥呀,具体点嘛。

“没什么”这个回答也容易让他们迷糊。

咱们说“没什么”,可能是不想麻烦别人,或者觉得事情不大。

但外国人就觉得,那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啊。

有一次我跟一个外国朋友说“我给你点颜色看看”,把他吓得够呛,以为我要对他怎么样呢,哈哈。

其实啊,这些误会都是因为文化差异造成的。

咱们得多多跟外国人交流,让他们了解咱们这些有趣的语言背后的含义。

朋友们,你们还遇到过哪些让外国人误会的中国话呀?稿子二: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扯扯容易让外国人误会的中国话。

比如说“我去方便一下”,外国人听到估计得琢磨半天,方便?方便啥?他们不知道这是咱们去上厕所的委婉说法。

还有“打酱油”,咱们说自己是打酱油的,意思是路过或者不参与重要的事。

可外国人能想到的就是真的去买酱油啦。

“走着瞧”这三个字也容易让人误解,咱们说的时候可能是有点不服气或者放狠话的感觉,外国人可能会觉得是要走路去看什么东西。

“小心点,别摔着”,这明明是咱们好心的提醒,外国人可能会想,为什么突然这么说,难道周围有危险?我有个外国朋友,听到我说“咱俩关系铁”,一脸茫然地问我铁是什么意思,怎么关系还能是铁的。

“你真有眼光”,咱们觉得是在夸人,外国人可能会奇怪,眼光怎么还有有没有的。

这些误会真的太有意思啦,不过这也说明语言和文化的交流很重要。

咱们多和外国人解释解释,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咱们丰富多彩的中国话。

你们有没有因为这些误会闹过笑话呀?快来和我分享分享!。

美国人眼中的Chinglish

美国人眼中的Chinglish

在各个英语学习论坛上,经常可以看到有关Chinglish(中式英语)的文章,但一般都是中国人写的。

不过我看到过一篇长文,也是有关Chinglish的,但却是美国人写的,很有意思。

这篇长文的标题是Chinglish 2 English(从中式英语到标准英语),作者是浙江大学的美国外教Chuck Allanson,内容则是Chuck在中国五年任教期间所听到、所看到的各种Chinglish说法。

比如Chuck第一次来中国,下飞机后,负责接待他的东北某大学英语系陈老师说:您刚到,我们吃点饭吧。

我们要点Chinese dumpling(饺子)和Chinese beancurd(豆腐),您看可以吗?Chuck以前从未听说过这两种东西,但出于好奇,就说可以,结果饭菜端上来一看,原来就是ravioli(饺子,来自意大利语)和tofu(豆腐,来自日语)。

Chuck当时心里暗想,这两种东西,国际上早已经有通用的说法(ravioli 和tofu),他们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那种生僻的说法呢?以后Chuck跟陈先生混熟了,就问他,当初你为什么不说ravioli和tofu呢?陈先生听了大吃一惊,连忙解释说,我真的不知道这两个词,而且我们的《英汉词典》上也没有这两个词。

于是Chuck开始意识到,中国的英语教师、英语课本、甚至英语词典肯定存在问题,否则不可能发生这种事情。

在中国五年的任教期间,Chuck收集了大量的Chinglish说法,从中挑选出一组最常见的,编写了上面提到的那篇长文。

下面就是这些Chinglish说法,其中每行第一部分是汉语说法,第二部分是Chinglish说法,第三部分则是英语的标准说法。

①欢迎你到... ②wele you to ... ③wele to①永远记住你②remember you forever ③always remember you(没有人能活到forever)①祝你有个... ②wish you have a ... ③I wish you a ...①给你②give you ③here you are①很喜欢... ②very like ... ③like ... very much①黄头发②yellow hair ③blond/blonde(西方人没有yellow hair的说法)①厕所②WC ③men’s room/women’s room/restroom①真遗憾②it’s a pity ③that’s too bad/it’s a shame(it’s a pity说法太老)①裤子②trousers ③pants/slacks/jeans①修理②mend ③fix/repair6①入口②way in ③entrance①出口②way out ③exit(way out在口语中是crazy的意思)①勤奋②diligent ③hardworking/studious/conscientious①应该②should ③must/shall①火锅②chafing dish ③hot pot①大厦②mansion ③center/plaza①马马虎虎②so-so ③average/fair/all right/not too bad/OK(西方人很少使用so-so)①好吃②delicious ③good/nice/tasty/appetizing(delicious在中国被滥用)①尽我最大努力②try my best ③try/strive(try的本意就是try my best)①有名②famous ③well-known/renowned/legendary/popular(famous在中国被滥用)①滑稽②humorous ③funny/witty/amusing/entertaining;①欺骗②to cheat ③to trick/to play a joke on/to con/to deceive/to rip off;①车门②the door of the car ③the car’s door①怎么拼? ②how to spell? ③how do you spell?①再见②bye-bye ③bye/see you/see you later/later(bye-bye有些孩子气)①玩②play ③go to/do(play在中国被滥用)①面条②noodles ③pasta(noodles有些孩子气)①据说②it is said ③I heard/I read/I was told①等等②and so on ③etc.①直到现在②till now ③recently/lately/thus far①农民②peasant ③farmer①宣传②propaganda ③information。

中国式英语让外国人晕菜

中国式英语让外国人晕菜

中国式英语让外国人晕菜全球语言监听会[本人建议翻译成“全球语言监测机构”公布了年度十大热门词语。

“中国式英语”(Chinglish)位居第四,甚至超过了“禽流感病毒”、“卡特里娜飓风”和“维基百科”。

在全国大中城市,凡是有汉英双语标识的地方,就有充满黑色幽默的“中式英语”落脚。

北京国际机场的紧急出口处有个指示牌,上面一行英文赫然入目:“No Entry on Peacetime”,翻译过来就是“和平时期不得入内”。

其实它要表达的真正意思是“平时不得入内”。

“和平”和“平时”是两个概念,这要是碰上脑袋里只有一根筋的老外,他就很可能固执地领会成只有“打仗时才能从这儿进去”。

王府井一家书店门口处挂着一面醒目的横幅:],但压缩后,就成了“本来您只能得到一次欢迎的机会,现在书店额外再欢迎您一次”的意思。

北京中华民族园,是专门介绍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的所在,却有着这样一块招牌:“Racist Park”(种族主义的公园),如此“恐怖主义”的翻译,肯定会让外国游客目瞪口呆。

上海很多“残疾人专用厕所”被译成了有贬义色彩的“变形人厕所”(DeformedMan Toilet)——是不是变形金刚也可以去呢?走在大街上,令人啼笑皆非的英文牌匾一不留神就会跳入我们的眼帘,有的中小超市便如此这般地会把“Super City”(超级城市)的重量级大名,顶在自己小小身躯的头上。

、究其原因,各种中英对照的标识对英语的误用有好几种。

一种是很明显的,比如单词拼写错误,丢掉了一两个字母或者是误拼成了想象的单词。

一位美国游客曾在慕田峪长城看到一块令人震撼的英文标牌:“Please take care of pubic sanitation”(请注意阴部卫生)。

这块标牌本应是“请注意公共卫生”。

但“公共”一词的英文“Public”被漏写了一个字母“l”,就变成了“Pubic”(阴部的)。

参看:一位澳大利亚的旅游者在回忆他在北京的经历时,风趣地说:“我有一次去饭店吃饭,惊异地发现Crap(英文大便的意思)居然变成了一道鲜美的菜肴,我的上帝!原来他们把Crap这个词错当成了Crab(螃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外不懂的“中式英语”如何翻译
1. 有他这颗扫帚星,什么事情都办不成。

[误] With a comet like him, nothing can be accomplished.
[正] With a jinx like him, nothing can be accomplished.
注:“扫帚星”是中国人对“慧星”(comet)的俗称,因其后面拖着一条像扫帚一样的长尾巴而得名。

在中国古代,“扫帚星”被认为是灾难的预兆,并被用来比喻不吉利的人或事;祸根:(person or thing that is thought to bring)bad luck(to sb/sth);curse。

英语的comet 虽然没有这层含义,但却有一个对应的说法,即jinx。

例:There's a jinx on/Someone's put a jinx on this car: it's always giving me trouble. (这辆汽车上有什么妨人的东西,总给我找麻烦。


2.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误] Some prefer radish but others prefer cabbage.
[正] Tastes differ.
注:Tastes differ/vary是句英语谚语,除此以外,原句还可翻译成No dish suits all tastes 或You can never make everyone happy 等。

此外,我们还可以这样说: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 总之,应采取意译。

3.他一向嘴硬,从不认错。

[误] He has always got a hard mouth and never admit a fault.
[正] He never says uncle.
注:say (cry) uncle: to give up or in; to surrender; to admit defeat. Mainly used by boys, as when fighting. 这句话主要是男孩们打架时的用语,当一方想制服另一方时,就用命令的口气说:“Say uncle!” 这时,有的孩子为了表示不服输,就是不说。

后来,say uncle 就成了“服输”的代名词,而not say uncle 就相当于“嘴硬”了。

4.老师很喜欢这个嘴甜的小姑娘。

[误] The teacher likes this sweet-mouthed little girl very much.
[正] The teacher likes this honey-lipped little girl very much.
注:中国人喜欢说“嘴甜”,但honey-lipped 更符合英美人的语言习惯。

5.同学们都很讨厌他,因为他经常拍老师的马屁。

[误] The students all dislike him because he often pats the teacher's ass.
[正] The students all dislike him because he often licks the teacher's boots.
注:以前在欧洲,臣民见到国王与王后往往要亲吻他们的靴子。

后来,人们将lick the boots 引申为“为了某种目的而讨好某人”,它与汉语的“拍马屁”含义一样。

在美国英语中,“拍马屁”还有另一种说法,即polish the apple,源于以前的学生用擦亮的苹果来讨好老师。

6.你听说了吗?迈克把他的女朋友给甩了。

[误] Have you ever heard that Mike broke up with his girlfriend?
[正] Have you ever heard that Mike dumped his girlfriend?
注:break up with sb. 虽然表示“与某人分手了”,但并没说明是谁先提出来的。

而dump 的原意指“倾倒垃圾”,用在这里则表示像倒垃圾一样地甩掉。

7.我们要把祖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

[误] We will build our motherland into a socialist modern powerful country.
[正] We will build our motherland into a modern powerful socialist country.
注:形容词作为修饰语在汉语和英语中都很常用,但使用的先后次序却有所不同。

在英语中我们一般遵循“靠近原则”,即越能说明本质属性的修饰词越靠近它所修饰的名词,当从这一
点看不出区别时,就靠词的长短来决定,短的在前,长的在后。

原文中最能说明“国家”本质的定语是“社会主义的”,所以socialist 要最靠近它所修饰的中心词。

8.人都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自己的现状没有满意的时候。

[误] Almost all people think that the other mountain is higher than the one he's standing on. They never feel satisfied with what they've already got.
[正] Almost all people think that the grass is greener on the other hill. They never feel satisfied with what they've already got.
注:“这山望着那山高”是指人不满足于现状的心理,它在英语中已经有了现成的说法,即the grass is greener on the other hill(他山的草更绿),因此我们借用即可,这样既方便又更有利于与西方人沟通。

9.转战南北
[误] fight south and north
[正] fight north and south
注:在地理方位的表达习惯上,中英文有一定的区别。

中国人习惯于先“东西”后“南北”,而且在涉及“南北”时,习惯于先说“南”,再说“北”,如:“南征北战”、“南来北往”等。

而英美人与此正好相反,如“江苏在中国的东南部”英文是Jiangsu is in the southeast of China, 而“新疆在中国的西北部”应译为Xinjiang is in the northwest of China。

10.这个教授教得很烂。

[误] The professor teaches badly.
[正] The professor is so terrible.
注:有人认为第二句的意思是“这个教授很可怕”,其实不然。

英语中terrible 意思很灵活,例如:feel terrible 指身体“不舒服”;The food is terrible 则是说食物“难吃极了”。

而第一句纯属中文式的表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