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之崇高
美学与艺术欣赏(8):崇高
![美学与艺术欣赏(8):崇高](https://img.taocdn.com/s3/m/20dccbfbaef8941ea76e05d9.png)
崇
高
对于自然界的崇高的感觉就是对于自己本身的 使命的崇高,而经由某种暗换赋予了自然对象。 魏禧:惊而快之,发豪士之气,有鞭笞四海之 心吾尝泛大江,……及夫天风怒号,帆不得辄下, 辑不得暂上,水矢舟立,舟中皆无人色,而吾方倚 舷而望,且怖且快,揽其奇险雄莽之状,以自壮其 志气。
崇
高
四、 优美与崇高比较:
崇
高
2、艾迪生《想象的快感》 3、博克《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 崇高恐惧而不威胁人的安全 4、康德《判断力批判》 崇高在于能唤起无限的观念
崇
高
二、崇高的形式特征:无限 博克:体积巨大、凹凸不平、奔放不 羁,变化突然、晦暗朦 胧、坚 实笨重 康德:无形式 三、崇高感:痛感——快感 博克:生命面临恐怖的对象却没有真正危险 康德:我们称呼这些对象为崇高,因它们提高我们的精神力量 超过平常尺度,而让我们在内心里发现另一类抵抗的能力,这 赋 予以勇气和自然界全能威力的假象较量一下。
美学与艺术欣赏
崇
高
一、崇高的经典论述 1、朗吉弩斯《论崇高》 庄严伟大的思想 强烈而激动的情感 运用藻饰的技术 高雅的措辞 整个结构的堂皇卓越 ——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崇
高
作庸俗鄙陋的生物并不是大自然为我们人类所制订的计划; 它生了我们,把我们生在这宇宙间,犹如将我们放在某种伟大 的竞技场上,要我们既做它丰功伟绩的观众,又做它雄心勃勃、 力争上游的竞赛者;它一开始就在我们的灵魂中植有一种所向 无敌的,对于一切伟大事物,一切比我们自己更神圣的事物的 热爱。因此,即使整个世界,作为人类思想的飞翔领域,还是 不够宽广,人的心灵还常常超越整个空间的边缘。当我们观察 整个生命的领域,看到它处处富于精妙、堂皇、美丽的事物时, 我们就立刻体会到人生的真正目标究竟是什么了……总而言之, 一切为日常所必须的事物,人们视之为平淡无奇,他们真正欣 赏的,却永远是惊心动魄的事物。
优美与崇高名词解释美学
![优美与崇高名词解释美学](https://img.taocdn.com/s3/m/6d9ebd3a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01.png)
优美与崇高名词解释美学
优美和崇高是美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描述了人们在感知和艺术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
优美是指一种轻盈、优雅和精致的情感体验,通常与美丽和舒适联系在一起。
优美通常与感性和美学方面相关联,指的是一种审美上的快乐和愉悦。
在感知和艺术中,优美可以表现为各种形式,例如优美的风景、精致的艺术品和美妙的音乐。
崇高则是指一种深沉、庄严和伟大的情感体验,通常与力量和坚毅联系在一起。
崇高通常与理性和哲学方面相关联,指的是一种审美上的启示和震撼。
在感知和艺术中,崇高可以表现为巨大的建筑、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深刻的艺术作品。
美学是研究美和审美经验的一种学科,它探讨了人类如何在感知和艺术中获得美感,以及美的本质和标准。
优美和崇高是美学中的重要概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美和审美经验。
崇高的美学概念
![崇高的美学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029fb9fc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ae.png)
崇高的美学概念美学是一门研究审美经验和艺术表现的学科,其终极目标是探索和发现真理和美的本质。
崇高的美学概念在美学学科中占据重要地位。
崇高一词起源于拉丁文“sublimis”,意为“高于常态”,它强调的是那些超越寻常经验的伟大、庄严和高贵。
在美学中,崇高被用来描述那些具有无限力量和无限存在感的艺术创作或自然景观,以及那些引发人类情感的特殊经验。
崇高的美学概念最早由哲学家康德提出。
他认为,崇高是一种令人敬畏而令人激动的感觉,当我们面对巨大、恐怖或庞大的对象时,我们会感受到崇高。
崇高之所以具有吸引力,是因为它超越了我们平常经验的局限性,让我们感受到无限和无穷大。
康德认为,崇高的经验来源于我们对自然和艺术作品中所展现的庄严、壮观和庞大的意象的感知。
在崇高的美学概念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自然景观。
例如,高山、峡谷、瀑布等壮丽的自然景色可以引发人们的崇高感。
当我们站在大峡谷边缘,俯瞰着无尽的深渊,我们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和无限的存在感,这种感觉就是崇高的体验。
类似地,暴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也可以激发我们的崇高感。
这些经验使我们感受到自然界的庞大和强大,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在自然面前的微小和渺小。
另一方面,艺术作品也可以呈现崇高的特征。
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都可以通过表现庄严、壮丽和宏伟的意象来引发人们的崇高感。
例如,浩瀚的音乐交响乐章、庄严的史诗诗歌、宏伟的肖像画等作品都可以使人们感受到崇高。
通过这些艺术形式,艺术家可以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境界,让观众或听众感受到无限的力量和存在感。
崇高的美学概念不仅在艺术领域中有所体现,也在伦理和道德领域中起着重要作用。
康德认为,崇高不仅包含美的意象和感受,还与我们自己的内心经验和道德责任有关。
他认为,我们在面对那些超越我们的力量和存在的事物时,应该感到惊叹和崇敬,同时也要意识到我们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总之,崇高的美学概念是美学学科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强调了那些具有无限力量和无限存在感的艺术创作或自然景观,并通过引发人们的崇高感来传达一种超越常态的境界。
康德美学中的崇高论
![康德美学中的崇高论](https://img.taocdn.com/s3/m/c2c2286bce2f0066f4332276.png)
而美感的主要心理特征是爱,爱是一种“复合的 情欲”,包括异性间的性欲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交 要求和群居本能。
研究崇高最有影响力的美学家-康德
➢ 对审美判断的分类:“美的分析”和“崇 高的分析”
➢ 在于美的比较下,崇高的特点 ➢ 对崇高的分类: “数学的崇高”和“力学
的崇高”;
对审美判断的分类
康德把审美判断分为“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 析”两部分,将崇高与美对照起来论述的。
康德美学中的崇高论
刘丹,高群,耿欢, 秦馨馨,戚亚娜
崇高论
西方美学史中,关于“崇高”的论述 ------朗吉弩斯,柏克 ,康德,黑格尔,车尔尼 雪夫斯基
朗吉弩斯及其《论崇高》
第一次把“崇高”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提出 来加以研究,并创立了最早的崇高学说, 它对柏克、康德、车尔尼雪夫斯基都产生 了影响。
首先,他指出崇高和美这两个观念的起源差别。
柏克继承经验派美学的传统,从生理学角 度出发,重视对人类本能和情欲的研究。
他把人类的基本情欲分为“自我保全”和 “社会交往”两类,前者是维持个体生命 的本能,后者是维持种族生命的生殖欲及 一般社交愿望或群居本能。
康德认为同是审美判断的崇高与美有很多相同之 处:
1. 都是感官的满足, 2. 都不涉及明确的目的和逻辑的概念, 3. 都表现出主观的符合目的性,而这种主观的符合目
的性所引起的快感都是必然的、可普遍传达的。
康德对美和崇高作了比较:
一、就对象来说,美只涉及对象的形式,而崇高 不仅涉及对象的形式,还涉及对象的“无形式” (即“无限制”、“无限大”)。美更多的是关 涉事物的质,而崇高则更多的是关涉事物的量。
美学原理PPT课件:崇高美学
![美学原理PPT课件:崇高美学](https://img.taocdn.com/s3/m/69c7f18d84254b35effd3420.png)
•“崇高”中有神秘的未知的东西,造成了崇高的深邃境界。崇高的意象 世界的核心意蕴是追求无限。宏伟深远的空间感同时也是一种历史感, 是对命运、时间和不可复返的生命的一种内在体验。当这些与某种价值 系统联系起来时,就有了崇高的道德意义:精神人格的不断超越与实现; 崇高的人类社会理想的不断超越与实现——空间的无限成为时间的无限, 成为命运、历史、生命的无限历程。
• 崇高是时代的主旋律。这首先在于它显示了人类与客观世 界严峻斗争的痕迹,凝聚着人类追求自由幸福的伟大的自 生力、创造力,记录着人类社会在极其艰苦的斗争中发展 进步的光辉历程。
• 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斗争历史是 惊心动魄的。人为了生存和发展, 必然要向自然挑战,这种挑战的勇 气是伟大的,而实践更是可歌可泣。 人类为了摆脱野蛮状态,从不间断 地进行着艰苦的斗争。正是在这种 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最初的 崇高产生了。
• “优美”则缺乏崇高的这种深邃感。
崇高的审美特征
• (一)崇高的特征: • (1)崇高是主客体在对立冲突中表现出来的动态美。 • 在这种冲突中,崇高表现为具有压倒一切的力量与气势。
确实存在着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不过崇高的更本质 的特点不在体积的巨大而在力量与气势上的卓越。狂涛巨 浪是崇高的,数亿年坚持穿石的滴水也是崇高的,悬崖峭 壁上生长的树木也是崇高的。
• 车尔尼雪夫斯基对崇高美的观点与黑格尔有相通之处,但 他从形体大小着眼来认识崇高,有其局限性。
3.把崇高上升到哲学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的是康德
• 康德认为崇高的 特征是“无形 式”,即对象的 形式无规律、无 限制或无限大, 而优美的形式是 有限制、有规律 的。崇高感是由 痛苦感转化而来 的,是一种间接 产生的愉悦。崇 高分为两种。一 种是数学的崇高, 一种是力学的崇 高。
美学作业:理解崇高的三个要点
![美学作业:理解崇高的三个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79503a4169eae009581bec66.png)
理解崇高的三个要点——大美、无形式、纯内容在西方美学中,崇高和优美是两个经常被对举的范畴,英国哲学家伯克认为“美”的对象是引起爱或者类似情感的对象,它对人具有显而易见的吸引力,所产生的是一种愉悦的体验,因此没就有像类似女性柔美的性质,相反崇高则是一种容易引起恐惧,带有痛感性质的对象,往往拥有巨大体积的、壮丽宏伟的、无限、突然等性质的物体,类似于代表力量的男性所具有的力量。
在西方最早提出崇高美这个范畴的,是古罗马时期的郎加纳斯,他认为凡是崇高的事物总是使人惊心动魄,其境来之情的奇特的东西,如自然界中的江河大海,火山爆发等。
而最早把崇高和美区别开来并加以比较研究的是英国经验派哲学家伯克,他说:“崇高的对象在他们的体积方面是巨大的,而美的对象则比较小。
”美必须是平滑、光亮的,伟大的东西则是凹凸不平,奔放不羁的。
美必须避开直线条,然而又必须缓慢的偏离直线;而伟大的东西则在许多情况下,喜欢采用直线条,而当它偏离直线时也往往作强烈的偏离。
美必须是朦胧模糊的,而伟大的东西则必须是阴暗朦胧的。
美必须是轻巧娇柔的,而伟大的东西则必须是坚实笨重的。
何为崇高呢?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崇高是属于美的范畴,有些学者则称之为壮美,无论是崇高还是壮美,他所带给人的感觉是与优美相异的。
就像我们无法用相同的眼光去欣赏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一样,若用崇高和优美来定义他们的话崇高毫无疑问属于前者。
在康德的定义(康德认为:美来自想象力和知性的和谐统一,产生比较安宁平静的审美愉悦;崇高则来自想象力和理性互相矛盾的斗争,产生比较激动、震荡的审美感受。
崇高感是由痛苦转化而来的,它仅能间接产生愉快。
自然景物的崇高就在于巨大、混乱、狂野、无秩序…,它们让我们见到伟大和力量)中,美与崇高的命题被进一步深化了。
在康德看来美引起人们愉快的感觉形式,它协调了人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具有普遍意义。
而崇高表现的是与之不同的形态。
论美学审美范畴之崇高
![论美学审美范畴之崇高](https://img.taocdn.com/s3/m/7ef0f345ccbff121dd3683b2.png)
论美学审美范畴之崇咼学院:法学院专业:社会工作学号:4姓名:陈道梅指导教师:王文晶摘要:“崇高”作为审美范畴是西方美学家在西方文化背景下长期的审美实践活动基础上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相对稳定的、最基本的形态之一。
它是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这种对立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当人在崇高状态之中时,人超越了对象也超越了自己。
崇高表现在思想上和具体的行动中、是伟大的壮烈的、是现实挫折与理想追求的独特结合。
崇高既包括着形式上的粗矿有力,也包含了审美主体的道德完善,从而成为人的一种生和发展的方式和人生的理想境界。
关键字:美学、崇高、艺术作品1、崇高的概念崇高,又称壮美,它重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鼓舞和激励,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2、崇高的本质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经由对象的震撼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
崇高既是客观存在的宏大现象,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显现。
3、崇高的特征崇高作为美的基本形态,它的对象常常是体积巨大、力量雄伟、气势磅礴的。
崇高的东西往往通过令人惊心动魄的途径,刺激我们学习和赶上它,体现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信心,使得人们争奇好胜的心理得到满足,因而引起一种愉悦感。
(1)、在外形上,往往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
如巍巍泰山、涛涛长江等。
(2)、在威力上,往往具有强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以及压倒一切的雄伟气势。
如火山、雷电、奔马等。
(3)、在心理效应上,往往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
(4)、在精神效应上,总是给人以强烈的鼓舞,弓I人赞叹,催人奋进。
4、对崇高的理解崇高是审美范畴的一种•就审美对象而言,崇高具有强大的威力,表现在人格与道德行为中、自然界事物的状貌样态中、艺术作品的形态与格调中;就审美经验而言,它使主体受到震撼,带有庄严感或敬畏感,甚至伴有某种程度的恐惧或痛苦。
浅析康德哲学中的“崇高感”
![浅析康德哲学中的“崇高感”](https://img.taocdn.com/s3/m/24944eaa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0b.png)
浅析康德哲学中的“崇高感”【摘要】康德哲学中的“崇高感”是康德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通过对美学的思考,康德提出了崇高感的概念并探讨了其特征和作用。
崇高感与美的区别在于,美引起我们的享受和愉悦,而崇高感带来的是一种敬畏和无限的感受。
崇高感的意义在于激发我们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生命的敬畏,启示我们超越日常琐事的视野,以更高尚的境界审视世界。
这种崇高感也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重要的指引和启示作用,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尊重生命中的一切美好和伟大。
崇高感在康德哲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带给我们对生命和美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验。
【关键词】康德哲学、崇高感、美学、概念、特征、区别、作用、意义、启示、现实意义1. 引言1.1 康德哲学简介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启蒙哲学家,他被誉为是现代哲学的巅峰之作。
康德对伦理学、形而上学、美学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他的美学理论中的“崇高感”更是成为了后世哲学家们深入探讨的焦点之一。
在康德的美学体系中,崇高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唤起我们内在的崇高情感,还可以激发我们的思考与创造力。
理解康德哲学中的“崇高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探索人类的审美情感和精神追求。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会详细阐述康德对美学的贡献,以及崇高感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2. 正文2.1 康德对美学的贡献康德在哲学史上被誉为“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峰”,他的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在他的著作《判断力批判》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美学观念,为美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康德提出了“审美判断”的概念,他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独立于理性和感性的主观判断,其特点在于无目的性和无论据性。
康德认为,美的感知是一种纯粹的主观体验,它不受外在因素的干扰,完全取决于个体的感受和想象力。
康德强调了“审美反思”的重要性,他认为审美反思是一种超越感性和理性的思维活动,通过对美的感知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领悟美的本质和价值。
崇高的概念
![崇高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a85f754c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bb.png)
崇高的概念崇高是一个伦理学和美学的概念,用来描述那些激起人们敬畏和尊重的事物或观念。
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哲学家康德的著作中,他将崇高视为一种超越感官体验的特殊情感。
在康德的理论里,崇高是与美一起构成审美体验的两个基本元素之一。
崇高与美不同,美是针对外部客观事物的感知,是对形式和外在特征的欣赏;而崇高则是与人内心的情感和思维过程相关联的,是关于价值和意义的感受。
崇高来自于人对自然界或人类精神创造力的仰慕和景仰,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完全描述的强烈情感。
首先,崇高与人类的自由和理性思维相关。
康德认为,崇高的体验源于理智的触动,是人在面对庞大力量和无法完全理解的事物时产生的。
当人们在面对宏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或是在面临伟大的艺术作品和思想时,会产生一种庄严和无法描述的情感。
这种情感来自于人们意识到这个世界远远超出我们的能力所及,而我们自身的存在也不过是微不足道的。
崇高正提醒着人们,我们应当谦卑地面对自然界和人类创造的高贵思想和精神。
其次,崇高是一种挑战人的感官和感知的体验。
崇高不是美的体验,美是对有序、和谐和比例的欣赏,而崇高却是面对无序、巨大和无法理解的事物时的情感反应。
例如,当人们在海上观望到巨大的海啸或是无边无际的大海时,会感到心灵受到震撼,这种感受就是崇高的体验。
面对这些庞大和强大的自然力量,人们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力,但同时也体验到人类理性和创造力的巨大潜力。
崇高也与道德和伦理相关。
康德认为,崇高的体验是与人类理性和道德感应相关的。
当人们面对一些伟大的思想、行为或人格特质时,会感到一种愿意效仿和追求这些理想的强烈情感。
例如,悲剧中的英雄人物或是伟大的历史人物往往能够激起人们的敬仰和尊重,因为他们所代表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是人类理性和道德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最后,崇高也与技术和科学的进步相关。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科技和科学的进步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和可能性。
人们能够控制和改变自然界的规律,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美学里崇高的名词解释是
![美学里崇高的名词解释是](https://img.taocdn.com/s3/m/4d0ee076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1b.png)
美学里崇高的名词解释是在美学领域中,崇高是一种特殊的审美体验,它不同于美丽和可爱等正面的美好感受,而是指一种伟大和庄严的情感体验。
崇高之感,是在面对巨大力量和广阔无垠特质时所产生的情感反应。
它超越了个体的、有限的欣赏,而是将人的局限性与宇宙的无限性相对照,以此引发内心深处的震撼和敬畏。
崇高的出现常常伴随着四个主要元素:庄严、巨大、无限和艰难。
首先,庄严是一种尊严和尊重的感受,来自于面对一种威严力量或者神秘圣洁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
其次,巨大指的是无限的纵深、广阔无垠的特质,从而让人感受到人类微小与世界无边的对比。
第三,无限是指那些无法计量的绝对特质,无论是宇宙的浩瀚、时间的无穷,还是自然的神秘,都具备着无限的特质。
最后,艰难是崇高中的一种情感色彩,指的是在面对巨大与无限时,人们能够感受到一种艰巨和困难的情感体验。
崇高的感知来源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反应,它不同于审美上的享受,而是与一种超越个人的一种状态。
当人们以审美的视角去感受自然景色的壮丽、大自然的伟力、人类的伟大成就或哲学的宇宙观时,崇高的情感便会在内心深处激发。
例如,当人们对着壮丽的群山、翻滚的海浪或庄严的宗教建筑物时,内心会湧起一种无法言喻的敬畏和震撼。
崇高的审美体验既能够带给人们内心的宁静和平和,也能够给人们力量和力量。
它能够让我们暂时忘记个人纠葛和琐碎的烦恼,使我们的心灵和思想得到升华和更深层次的体验。
崇高的感受也能够给人们启迪和鼓舞,激励人们去努力追求卓越和更高境界。
然而,崇高并非只存在于自然景色和建筑之中,它也可以出现在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中。
很多伟大的艺术家和作家都通过创作表达了他们对崇高的情感追求。
例如,在音乐中,略带悲壮的乐曲、庄重的交响乐以及高亢的合唱作品常常引发我们内心深处的崇高情感。
同时,文学作品中也经常蕴含着崇高的情感,从史诗般的叙述、庄严的文风,到突破常规的思想和人物形象,都能够激发读者内心的崇高情感。
值得一提的是,崇高虽然是一种超越于美丽和可爱的审美体验,但并不意味着美丽和可爱的感受是次要的。
康德的崇高美学新论
![康德的崇高美学新论](https://img.taocdn.com/s3/m/246754a3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99.png)
康德的崇高美学新论【摘要】康德的崇高美学新论是康德关于美学领域的重要贡献之一。
在该论述中,康德探讨了崇高美学的起源与背景,明确了崇高的界定与特征,论述了情感与崇高的关系,分析了艺术作品中的崇高表现,并对崇高美学进行了批判与发展。
康德认为,崇高是一种超越感官享受的审美体验,是对无限性和无限力量的理解和感知。
他强调了崇高美学对于提升人们心灵境界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康德的崇高美学为后世美学理论的发展和艺术实践的指导提供了深刻而宝贵的思想资源,对于审美教育和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与意义。
康德崇高美学的理念激发了人们对于审美的思考与追求,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艺术之美。
【关键词】康德、崇高美学、新论、起源、背景、界定、特征、情感、艺术作品、批判、发展、影响、意义1. 引言1.1 康德的崇高美学新论康德的崇高美学新论在美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康德通过《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对崇高美学进行了系统性的探讨和阐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美学理论。
崇高美学是与美感相对立的概念,它强调的是一种无法被理性所包容的、超越感官感受的美的体验。
康德认为,崇高美学的核心是由内心所产生的情感和心灵的壮丽表现,这种美感的来源超越了外部世界的感官刺激,而是源自于我们内在的崇高感受。
康德通过对崇高的界定和特征的探讨,深刻揭示了崇高美学的独特之处和意义。
在艺术作品中,崇高表现常常呈现出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击和精神震撼,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感动。
康德的崇高美学对后世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拓了美学领域的新境界,为人类审美意识的升华和文化精神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康德崇高美学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将继续引领着美学理论的发展,成为影响后人的重要思想遗产。
2. 正文2.1 崇高美学的起源与背景崇高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哲学史上的古希腊时期,其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崇高的概念进行了初步探讨。
崇高美学真正开始得到系统性探讨是在十八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
美学原理No.10 崇高美学
![美学原理No.10 崇高美学](https://img.taocdn.com/s3/m/dd2d6d5750e2524de5187ec4.png)
(2)伟大人格的神圣力量:因为不存在一个超越现实的彼岸, 而人与自然又是相通相合的,因此,中国人认为只要将人的 事情处理好了、将人的世界认识清楚了,就可以推人及物, 达到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也可达到对神圣世界的把握。因此, 人的品格德行的修养就很重要了,这不是人自身的问题,而 为整个世界确立一个最高的准则,孟子提出理想的人格有善、 信、美、大、圣、神六个等级,就是强调伟大人格的神圣力 量,孔子感叹的“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唯大,唯尧则 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是对于达到神圣境界的崇高美的 由衷赞叹。
(二)崇高是以自然为对象的 “崇高”巨大表示主体人格精神的“崇
高”神圣:在《崧高》中,“桢干之臣”的 赫赫战功和洋洋美德来自于高大骏极的“四 岳”的神灵之光,体现出中国传统独特的天 人相通的自然观。
(1)和西方的崇高观念不同,中国古代的 崇高体验中,自然对象的巨大和人格精神的 伟岸是合二为一,它不是以自然对象的巨大 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而是你中有我,我中 有你相融关系,即人格美的根源在于自然美。
• 车尔尼雪夫斯基对崇高美的观点与 黑格尔有相通之处,但他从形体大 小着眼来认识崇高,有其局限性。
3.把崇高上升到哲学角度进行深
入研究的是康德
• 康德认为崇高的 特征是“无形 式”,即对象的 形式无规律、无 限制或无限大, 而优美的形式是 有限制、有规律 的。崇高感是由 痛苦感转化而来 的,是一种间接 产生的愉悦。崇 高分为两种。一 种是数学的崇高, 一种是力学的崇 高。
古 希 腊 雕 塑 : 雅 典 娜
帕特农神庙的柱廊(陶立克式建筑)
米兰大教堂内景(哥特式建筑)
一、崇高的文化内涵
• 1、什么是崇高?
• 崇高是指物质形 式和精神品质二 者兼有的伟大、 出众的现象,是 内容突破形式表 现出来的一种不 和谐的冲突美, 是一种带有庄严、 圣洁、伟岸色彩 的神圣美。
席勒对崇高本质、特征及类型的美学认识
![席勒对崇高本质、特征及类型的美学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931375da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a7.png)
席勒对崇高本质、特征及类型的美学认识席勒是德国哲学家和诗人,他在美学领域的贡献主要集中在对崇高概念的研究上。
以下是他对崇高本质、特征及类型的美学认识:一、崇高的本质席勒认为,崇高不是仅仅在美感上的一种体验,而是一种更深刻、更本质的情感体验。
崇高之所以能够唤起人们的崇敬和感慨,是因为它具有一种超越性的特质,可以超越人的感官与理性经验范畴,引发我们内心的震颤和激动。
二、崇高的特征1. 无穷大和无限席勒认为,崇高具有无穷大和无限的特性,即它所涉及的对象无限广阔、无法被把握和界定,并且超越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和认知。
2. 威慑和恐惧崇高所引发的情感体验可以是一种威慑和恐惧,人们因为对这种超越自己的力量感到敬畏和惊奇。
3. 自由和内在统一崇高所引发的情感体验也可以体现出一种自由和内在统一。
当人们在面对宇宙或神的伟力时,自我感觉消失了,而与宇宙或神融为一体,达到了内在统一的状态。
三、崇高的类型席勒将崇高分成两个类型:天然崇高和艺术崇高。
1. 天然崇高天然崇高指的是具有天然的力量和超越性的事物,比如大自然、世界、神等。
这些事物本身就具有超越人类的特质,可以直接引发人们心中的敬畏和惊奇。
2. 艺术崇高艺术崇高指的是通过艺术作品所引发的崇高情感体验。
席勒认为,艺术家可以通过艺术手段,将崇高的理念转化为形式,并呈现于观众面前,从而唤起观众的崇敬和感慨。
综上所述,席勒对崇高的本质、特征及类型的美学认识十分深刻。
他认为,崇高具有一种超越性和本质性,可以引起我们内心最深刻的情感体验。
对人类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传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美学中的优美和崇高例子
![美学中的优美和崇高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882714d7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6c.png)
美学中的优美和崇高例子
人们一直期望在艺术创作和绘画等艺术形式中体现出对优美、崇高的渴望。
久有的伟
大文艺作品都具有格调、意趣和内涵的优美。
在古代艺术和美学中,历来有一个统一的美
学观念,即“致优,致崇”。
“致优”是指艺术创作者在创作中追求的目的,它是把先有的作品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一个伟大的作品应具有“可鉴,永熙”的特点,不仅能吸引读者或观众,而且会让他们铭
记不忘。
一幅优美的图画,或一幅完美而细腻的书法,足以表达艺术家对优美的理解和追求。
“致崇”就是在艺术作品和表现形式上追求卓越,指引人们重视内涵和格调等方面的
表现,以展现更高的艺术追求。
一方面,是指艺术家有责任和义务,将外在的景物抽象出
一种形式,以更直接的方式表达出自然的美好。
另一方面,创作者还要严格控制表现形式,以显示出更为崇高的情感和思想。
让人惊叹优美崇高的作品不仅有艺术品,也有精于设计的景物,比如江南小镇中传统
风貌的小巷,令人惊叹的夏日阳光,彩色的花墙,古老的古城,还有山林湖泊等美景,这
些都会令人陶醉。
那些有着张力、坚实、优美的建筑也能让人流连忘返。
此外,一些杰出的摄影作品也具有很强的优美崇高感,比如一场日出日落彩虹、落日
余晖或是浪漫的蝴蝶等,都会令人荡气回肠,而一些漂亮动人的古老建筑,更是引人梦想。
总之,优美和崇高是美学中普遍被接受的一个概念,它体现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例
如绘画、书法、雕塑、文学、摄影、景观等。
优美有助于激发人们的情感,崇高则可以极
大地抚慰自然对美的渴求,令生活更充实美好。
朗基努斯 论崇高 原文
![朗基努斯 论崇高 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30fd82c2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75.png)
朗基努斯(Longinus)是公元2世纪古希腊修辞学家,他的著作《论崇高》(On the Sublime)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研究崇高的专著。
在这部著作中,朗基努斯对崇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崇高的理论观点。
首先,朗基努斯认为崇高是一种审美效果,它源于人们对伟大、庄严、恐怖等事物的感知。
他指出,崇高与美是不同的审美范畴,美主要体现在和谐、优雅、平衡等方面,而崇高则体现在力量、激情、无法抗拒的力量等方面。
崇高的审美效果往往让人产生敬畏、惊叹之情,使人们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力。
其次,朗基努斯将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和动力学的崇高。
数学的崇高主要体现在体积、数量、距离等方面,如高山、大海等自然界的巨大景观。
动力学的崇高则主要体现在力量、速度、激情等方面,如狂风暴雨、雷电交加等自然现象。
这两种崇高都是通过对感官的刺激,使人们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
朗基努斯还提出了崇高的五个基本原则:1. 伟大的事物;2. 无法抗拒的力量;3. 庄严;4. 恐怖;5. 惊奇。
他认为,当一个作品或现象具备这些原则时,就能产生崇高的效果。
同时,他还强调了修辞手法在创造崇高效果中的重要作用,如夸张、对比、排比等。
此外,朗基努斯还对崇高的起源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崇高起源于人类对未知的恐惧和对超越自己能力的事物的追求。
人们在面对自然界的巨大力量时,既感到恐惧,又充满好奇,这种矛盾的情感驱使人们去追求崇高。
因此,崇高是人类精神的一种表现,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追求。
总之,朗基努斯的《论崇高》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著作,它为后世研究崇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朗基努斯关于崇高的理论观点,不仅对西方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后世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启示作用。
崇高美
![崇高美](https://img.taocdn.com/s3/m/cfa27e44a417866fb84a8ec5.png)
崇高的审美特征
• 2、崇高的表现形式往往突破常规,呈现 为一种粗犷严峻、崎岖刚毅的美
• 自然界的奇险美,代表着人的强大的力 量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 在社会美中,英雄壮举的崇高感也主要 在于他的一反寻常,出乎人们的常规思 维,做出了惊人之举。
吉隆坡——双子塔
崇高的审美特征
• 3、崇高激发的是一种惊心动魄的美感 • 当人类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人类处在野蛮愚
• 2、崇高是人在不断面对强大的异己力量中, 提升自己的本质力量,和精神品格。使自己成 为具有强大的本质力量和高尚品质,脱离低级 趣味的人。
崇高的审美特征
• 1、崇高是主客体在对立冲突中表现出来 的动态美
• 人类无论要改造自然或者人类社会,都 需要经历激烈的冲突和斗争,付出沉痛 的代价。
• 而崇高美就体现在这激烈的矛盾冲突中, 所表现出来的坚强不屈、至死不渝的伟 大精神之中。
• 在《2012》中,地壳位移、火山爆发、 大地震、陆地沉没、全球海啸等都是承 载着灾难意象的艺术符号,对现实存在 灾难的夸大化和极端化处理,通过数字 虚拟技术制造出逼真的场景,很直观地 将灾难意象融入到艺术形象中去。
• 在灾难电影中,当人类面对灾难,即巨大的崇 高客体时,感到自己的渺小无能,以及对崇高 客体的恐惧和敬畏。灾难力量的巨大且趋向于 无限使人们感受到崇高的存在。人类在灾难这 一崇高客体的压抑之下,激发起其反抗的意志、 激情、勇气、正义感,以及不屈不挠的抗争精 神,激发起人类再一次向自然争高下的激情, 而且愈挫愈奋,从而达到一定高度的主体精神 的高扬。
小组讨论 长江之歌
• 长江之歌怎样体现了自然界的崇高?试加以 分析。
自然界的崇高
• 空间上占有巨大辽阔的广度 • 包含力量和气势的显示 • 与人们那种独特的感受,崇高感密切联系
精选]第七章审美的范畴——崇高论
![精选]第七章审美的范畴——崇高论](https://img.taocdn.com/s3/m/3408860b647d27284b7351a0.png)
这段话表明,崇高的效果是能 够唤起人的尊严和自信。人天生 就有追求伟大、渴望神圣的愿望 。在崇高的对象面前,人感到自 身的平庸和渺小,人奋起追赶对 象、征服对象、超过对象,从而 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这个过 程中体会到一种自豪。
朗吉弩斯关于崇高效果的观点对后人产生很大
的影响。例如,18-19世纪德国美学家黑格 尔写道:“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 、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 他自己底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 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
朗吉弩斯的“崇高”范畴的 提出以及对崇高效果——“狂喜 ”的强调,在美学史上具有重大 的意义。它标志着一种转变,这 种转变在艺术创作中是由理智向 情感的转变,由规范法则向精神 实质的转变,对艺术作品的分析 由抽象的理论探讨转变为具体作 品的分析和比较,在创作方法上 则由平易清浅的现实主义转变为 追求宏伟的精神气魄的浪漫主义
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
,把崇高分为两种:数量的崇高主要涉及体 积,比如暴风雨中的大海、荒野的崇山峻岭 、埃及的金字塔和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等等 。力量的崇高指巨大的威力,同时我们心中 有足够的抵抗力和这种威力抗争。康德这里 说的“另一种抵抗力”,是指人的勇气和尊 严,因此,是一种道德情操。对于康德的崇 高在于体积巨大的观点,受到后人的批评。
自然界中的崇高对象比如狂风暴雨电闪雷鸣高山大海等它们的崇高不仅在于体积形态和色彩等自然性质还因为它们曾经对人类构成严重的威胁和挑战人类与它们做过长期激烈的斗争它们的崇高表现了人类与之相冲突相抗衡的痕迹它们以惊人的自然威力摧毁一切的气势和某种神秘气氛构成崇高而与此不同朱先生以移情说解释崇高
第七章 审美的范畴—“崇高”论
高的事物有共 同的特点,就 是可怖。
美学中的崇高
![美学中的崇高](https://img.taocdn.com/s3/m/fcd2e3b0376baf1ffc4fada3.png)
美学中的崇高崇高作为一个特定的美的范畴,美学中所讲的崇高,是一种庄严的美、刚劲的美、雄浑的美,与伟大、壮美的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情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
崇高作为一种美的表现形态,同样是事物的一种客观属性,但又不是纯粹的自然属性。
它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或直接、间接地与人类实践相联系。
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斗争是严峻的、艰巨的,充满矛盾和冲突的。
人们在实践中越是遇到严峻的考验,越是经历种种艰难险阻,斗争的历程越是激烈、严峻,就越能激发、表现出人类自身本质力量。
而崇高正是人的这种主体力量与客体冲突在对象世界中的感性显现。
崇高的本质同样适用于自然界的崇高。
崇高的特征(1)、在外形上,往往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
如巍巍泰山、涛涛长江等。
(2)、在威力上,往往具有强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以及压倒一切的雄伟气势。
如火山、雷电、奔马等。
(3)、在心理效应上,往往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
(4)、在精神效应上,总是给人以强烈的鼓舞,引人赞叹,催人奋进。
崇高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审美感受,它并不是一开始就令人愉快的,而往往有惊奇、畏惧的心理因素加入,中间还有所转折。
这里所说的对崇高的几种态度是由崇高不同对象的特点、类型所决定的。
一般来说人们对有无限威力的自然对象往往会产生畏惧、惊叹之感;对于社会性的崇高对象特别是严酷的社会冲突斗争及斗争中显示出来的先进阶级的伟大力量、崇高精神,往往产生一种尊严感或自豪感。
有时我们面对伟大的历史斗争和伟大的历史人物,我们会感到自身渺小、平庸,但随之而来的则是激发起人的奋发向上的精神。
朱光潜关于崇高感说:“对象以巨大的体积或雄伟的气魄向我们压来,我们首先感到的是势不可挡,因而惊惧,紧接着这种自卑感就激起自尊感,要把自己提到雄伟对象的高度而鼓舞振奋,感到愉快。
什么是崇高
![什么是崇高](https://img.taocdn.com/s3/m/bb5289460740be1e650e9a9d.png)
第二节崇高一、什么是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
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阳刚之美”。
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健、奇特的特色。
西方美学史上,对崇高的研究也常常是在与优美的比较中进行的。
自然美之中,有许多可以划归崇高的类型。
例如,奔腾咆哮的黄河,浩瀚无际的戈壁,巍峨雄伟的泰山,高耸入云的雪山等,都可以称为崇高的对象或者崇高的现象。
这些对象或现象给人的美感不是优美,而是一种力量的美、雄伟的美,是一种震撼人心的“阳刚之美”,也就是崇高之美。
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康德认为崇高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数量的崇高(数学的崇高),也就是体积无限大的对象,如海洋、群山、天空等;另一种是力量的崇高(力学的崇高),也就是威力无比巨大的对象,如狂风、雷电、瀑布等。
社会美之中,也有许多可以划归崇高类型。
例如,人工修筑的巨大水库,改造沙漠的重大工程,战胜洪水的惊险搏斗,扑灭大火的英雄事迹等。
在社会生活中,中外古今许多人物和事迹,一旦被作为审美对象时,也就具有崇高的审美属性,大禹为民治水,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慷慨就义,林则徐虎门禁烟,这些崇高的人物与行为,无不体现出崇高的理想和追求。
艺术美之中,更是有许多可以划归崇高的类型。
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是两千多年前的文学巨著,包括长达15000余行的《伊利亚特》和长达12000余行的《奥德赛》,规模宏伟,气势磅礴,堪称世界文学史上的艺术瑰宝,具有极大的美学价值和认识意义,对欧洲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荷马史诗”作为神话与历史相结合的巨著,记录了特洛伊战争及战后的历史,并且将神话作为历史的补充,在神的人化与人的神话种种故事中,体现出早期人类在巨大的时间与空间面前深感自身的渺小。
这部巨著场面雄伟、风格崇高,马克思称它具有“永久的魅力”。
在中国艺术史上,秦汉艺术具有伟大的气魄,秦汉艺术“显示出的是一种胸怀之大,力量之大,气魄之大,趣味之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作为审美类型的崇高
崇高的内涵
崇高的特征 崇高与优美 崇高与壮美
崇高与壮美
1:壮美(阳刚之美)与优美(阴柔之美)皆 为中国古典审美类型。 崇高:西方18世纪才开始注意。 2:相通之处:皆为雄伟壮阔之美。 3:崇高的对象包含丑、恐怖、神秘因素,壮 美是单纯的雄伟壮阔,不包含丑的因素, 仍然属于和谐美。 A B
崇高的内涵
崇高的特征 崇高与优美 崇高与壮美
崇高的内涵
• 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 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 以心灵震撼。 • 人的精神意志在经过巨大的异己力量的压 抑、排斥之后,受到强烈的激越,最终通 过审美实践活动获得全面高扬和完整体现, 人的精神境界得以提升和扩大。 • 肯定性价值。
一、美学史上的崇高理论
柏拉图
朗加纳斯 博克
康德
康德论崇高
(1)《判断力批判》:数学的崇高(主要涉 及体积,如暴风雨中的大海) 力学的崇 高(主要指巨大的威力,如带着迅雷闪电 的密布的阴云) (2)道德意义:激起人的勇气和自我尊严 (他所理解的崇高是一种道德情操,是勇 敢精神的崇高)
二、作为审美类型的崇高
一、美学史上的崇高理论
柏拉图
朗加纳斯 博克 康德
柏拉图论崇高
(1)在《文艺对话集》最早使用了“崇 高”一词,将之与“优美”并举。 (2)他说:“凭临美的大海,凝神观照, 心中起无限欢喜,于是孕育无量数的 优美崇高的道理,得到丰富的哲学收 获。” (3)优美与崇高并没有分开。
一、美学史上的崇高理论
一、美学史上的崇高理论
柏拉图
朗加纳斯 博克
康德
博克论崇高
(1)《论我们的崇高和美的观念的起源》 (2)崇高对象的特点:可怖性(其感性特 征为庞大的体积、晦暗、力量、无限和空 无,其心理特征夹杂着带有快感的痛感) 可爱性(其感性特征为小,在情感上始终 令人愉快) (3)产生根源:人类有两种基本情欲,即 维持个体生命的情欲和维持种族生命的情 欲。
柏拉图
朗加纳斯 博克
康德
朗加纳斯论崇高
(1)《论崇高》:从雄辩风格到审美范畴。 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次论述了崇高风格。 从修辞学的角度,而不是作为美的一 种形态加以论证的。 (2)特征:惊心动魄。激流急湍的劲势,春 潮暴涨的热情和迅雷急电的迅猛。 (3)效果:唤起人的尊严和自信,与卓越、 超凡的事物相竞争;使人狂喜,震撼人心。
具有压倒一切的力量和气势
• 崇高的本质特点在体积上的巨大和力量上的无限,更在气 势上的卓越。在很多情况下,崇高是精神上的。 • 《孟子公孙丑章句下》: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 无害,则塞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绥 也。 • 气指一种“配义与道”的“浩然正气”。
崇高的特征
(1)具有压倒一切的力量和气势 (2)在形式上破坏—创造(具有怪诞的因素; 崇高往往表现为对形式美法则的破坏) (3)崇高的社会性质(宗教的圣洁性、道德 的高尚性、历史的正义性) (4)崇高感:痛感中的快感、惊赞中的自豪 感
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惟天为大, 唯尧则之。 ——孔子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孟子 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皇帝、尧、舜 之所共美也。 ——庄子
所谓崇高,不论它在何时出现,总是体现 于一种措词的高妙之中,而最伟大的诗人 和散文家之得以高出侪辈并在荣誉之殿中 获得永久的地位总是因为有这一点,而且 也只是因为有这一点。 ——朗加纳斯
痛感中的快感、惊赞中的自豪感
• 博克:“崇高总是引起惊赞”。 • 崇高感可分为:痛感(由于客体对主体的 威压所造成的,如恐惧、忧虑等)、惊叹 感、赞赏感、自豪感(由对客体的赞赏转 为自豪,是人性的高扬)和愉快感(由对 客体的惊赞转为对自身的肯定,主体不再 感到自豪,而是愉快)
二、作为审美类型的崇高
二、作为审美类型的崇高
崇高的内涵
崇高的特征 崇高与优美 崇高与壮美
崇高的特征
(1)具有压倒一切的力量和气势 (2)在形式上破坏—创造(具有怪诞的因素; 崇高往往表现为对形式美法则的破坏) (3)崇高的社会性质(宗教的圣洁性、道德 的高尚性、历史的正义性) (4)崇高感:痛感中的快感、惊赞中的自豪 感
宗教的圣洁性
• 在西方,崇高的宗教意味比较浓。 • 基督教和天主教都鼓吹上帝是万能的,既是造物 主,也拯救人类灵魂,真善美全知归于上帝。基 督教与天主教以各种方式对人的心灵进行威压, 让人提起心理力与之抗衡,最终达到与上帝同在 的境界。
崇高的特征
(1)具有压倒一切的力量和气势 (2)在形式上破坏—创造(具有怪诞的因素; 崇高往往表现为对形式美法则的破坏) (3)崇高的社会性质(宗教的圣洁性、道德 的高尚性、历史的正义性) (4)崇高感:痛感中的快感、惊赞中的自豪 感
往往表现为对形式美法则的破坏
• 形式美规律要求平 衡对称,它偏不对 称平衡;形式美要 求多样整一,它只 有多样没有整一。 由于崇高的形象超 出人的审美体验, 因此面对崇高的事 物,人开始总表现 出一种不适应。
• 在打破旧法则的同时, 它在创造新的法则。 追求一种“无法—至 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崇高的特征
(1)具有压倒一切的力量和气势 (2)在形式上破坏—创造(具有怪诞的因素; 崇高往往表现为对形式美法则的破坏) (3)崇高的社会性质(宗教的圣洁性、道德 的高尚性、历史的正义性) (4)崇高感:痛感中的快感、惊赞中的自豪 感
崇高的内涵
崇高的特征 崇高与优美 崇高与壮美
崇高与优美
1:优美的对象使人亲近,崇高的对象使人有点疏远。 2:优美的对象使我们感到愉快,这种感觉是单纯的、 始终如一的,崇高的对象使我们感到带有痛感的 愉快,这种感觉是复杂变化的。 3:优美的事物偏于静,在形式上显得和谐、精致、 完美,崇高的事物偏于动,有突然性,不合常规, 在形式上有些鲁莽粗糙,不加雕琢,它不仅容纳 美,还驯服丑,把美和丑融合在一起。
具有怪诞的因素
• 怪诞是一种丑,其特 征是粗糙、强劲、野 蛮、怪异,这种怪诞 虽然不那么光滑好看, 但它体现一种蓬勃的 生气,一种破坏的力 量,一种发展的力量、 进取的力量,因而是 崇高的。
崇高的特征
(1)具有压倒一切的力量和气势 (2)在形式上破坏—创造(具有怪诞的因素; 崇高往往表现为对形式美法则的破坏) (3)崇高的社会性质(宗教的圣洁性、道德 的高尚性、历史的正义性) (4)崇高感:痛感中的快感、惊赞中的自豪 感
道德的高尚性、历史的正义性
• 在世俗生活中,崇高与伦理的结合比较密切。一 般的好人好事不可为之崇高。从社会发展角度看, 只有那种为了人类的美好理想与正义事业做出了 重大贡献甚至牺牲的行为,才称得上崇高。
崇高的特征
(1)具有压倒一切的力量和气势 (2)在形式上破坏—创造(具有怪诞的因素; 崇高往往表现为对形式美法则的破坏) (3)崇高的社会性质(宗教的圣洁性、道德 的高尚性、历史的正义性) (4)崇高感:痛感中的快感、惊赞中的自豪 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