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意见、方案及评价表

合集下载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量表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量表

学生运用评价结果
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制定个人发展计划 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 激励自己取得更好的成绩
家长运用评价结果
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进步情况 调整家庭教育方式,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参与学校教育活动,加强家校合作 及时反馈孩子的问题和困难,寻求学校和老师的帮助
学校运用评价结果
了解学生发展状况:通过评价结果,学 校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状 况,为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提供依据。
04
评价实施
制定评价计划
确定评价目标:明确评价的目的和重点,为后续计划制定提供指导。
确定评价内容:根据评价目标,确定评价的具体内容,包括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
设计评价方式: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如考试、作品评定、观察、自我评价等,确保评价的客 观性和准确性。
制定评价流程:明确评价的时间安排、人员分工、具体操作流程等,确保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
优点:可以全 面了解学生的 情况,数据较
为客观。
缺点:需要耗 费大量时间和 人力,且可能
存在误差。
应用范围:适 用于大规模的 综合素质评价, 如全校或全区
的评价。
自我评价法
定义: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表现进行自我评价 目的: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方法:学生填写自我评价表,对各项指标进行打分或描述 特点: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能力
测验法
定义:通过标准 化的心理测验来 评估学生的智力、 能力、兴趣等方 面的水平。
目的:了解学生 的学习潜力、发 展状况和适应性。
实施方式:根据 评价量表的要求, 选择适当的测验 工具进行评估。
注意事项:确保 测验的信度和效 度,避免主观因 素和误差干扰评 价结果。

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素质教育,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根据市教体局和学区的要求,我校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实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坚持以学生的实际表现为依据,以学校评价为主体,以专业支撑与制度建设为保障,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注重过程培养和过程评价,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二、评价目的1.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方案》,强化素质教育,把小学课程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反映小学学生的发展状况,改变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做法,坚决克服唯分数论的顽瘴痼疾。

3.在实践中探索和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建立健全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形成素质教育实施与保障的长效机制。

4.通过实施综合素质评价,面向全体师生、家长和社会进一步倡导素质教育,宣传基础教育课改实验,促进全社会教育观念的更新。

三、评价原则1.服务育人原则。

充分发挥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发展的正向激励和引导作用,综合素质评价与学校育人工作实现有机结合,发挥评价对小学学校育人工作的统领和服务作用。

引导学生关注个人成长过程,不断发现、发展自己的潜能优势,不断进步。

2.民主公开原则。

坚持“谁了解、谁评价”“谁评价、谁负责”,保证评价主体在充分了解每一位被评价对象的基础上开展评价工作。

严格规范评价程序,强化监督管理,确保评价过程公开透明,保障评价结果客观公正、公平公开,保障学生、家长知情权。

3.简便易行原则。

在保证评价内容全面的基础上,提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成长和核心素养提升的关键要素,制定要素评价标准,进行重点评价。

进一步优化评价流程,改进评价方式方法,借助信息化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减轻评价负担,提高可操作性。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及评价表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及评价表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及评价表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及评价表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为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以下这个一、指导思想按照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要求,更好体现与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衔接,以日常评价和学生的成长记录为基础,力求内容全面、客观,程序科学、规范,关注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关注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建立科学的小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

以学生的实际表现为主要依据,以学校评价为主体,采取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方法,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教学预定目标,从而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二、基本原则(一)发展性原则。

评价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发展过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二)过程性原则。

评价要关注学生成长历程,把日常评价、成长记录与学科模块测试结合起来,把纸笔测试与平时作业、课堂表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实验操作等结合起来,实现评价方式多样化。

(三)激励性原则。

评价要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肯定成绩、表彰先进、树立榜样,使学生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从而使评价成为一种激励学生不断发展的动力。

(四)科学性原则。

评价要遵循教育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评价体系,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努力获取学生的全面信息,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及特长发展,扩大评价的涵盖面。

(五)互动性原则。

评价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交流互动,实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参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三、评价内容与评价标准(一)评价内容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两项内容。

1、基础性发展目标主要有: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情感与态度、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

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计划方案

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计划方案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按照《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结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上级教育部门下发的《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手册》为主要载体,决定在我校小学生中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为保证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通过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真实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

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应坚持“四个结合”的原则:一是坚持形成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二是坚持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三是坚持学校评价与家庭监督相结合的原则;四是坚持与“三个快乐”办学理念相结合的原则,确保评价工作科学、有序、高效地进行。

二、评价容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容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共六个方面,并且按三个层次(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班主任评)四个等级(优秀、良好、及格、待及格)进行评价。

三、评价过程与方法《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手册》每学期填写一次,学年末综合评价,确保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

学期的评价结果应及时告知学生家长及学生本人,并接受学生及家长的质询和申诉。

班主任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书面结果进行妥善保管,以便学生在转学、升学等过程中随学生流动而流动。

评价具体过程和方法为:(一)宣传与准备1、评价宣传学校每学期均应将评价各要素对学生的具体要求提前以各种形式告知学生,少先队大队部要结合《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的有关要求,大力宣传评价要素,并结合评价要素修改、完善和进一步健全学校和班级的德育工作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过程与目标相统一的长效工作机制。

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

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

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
包括以下内容:
1.评价目标:明确评价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包括智育、体育、美育、劳动与生活技能等方面。

2.评价内容:评价内容要涵盖学生学习成绩、品德表现、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多个维度。

3.评价方法: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评价方法,包括考试成绩、平时表现、个性特长、综合实践活动等进行评价。

4.评价标准: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制定相应的指标和等级标准。

5.评价组成:评价由班主任、学科教师、班级集体和学校组成的评价小组共同参与,确保评价的客观公正。

6.评价结果运用:评价结果作为教师教学、学校管理、家长教育的重要参考依据,用于优化教学和学校管理。

7.信息公开:评价结果要及时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开,增加透明度和公信力。

8.评价反馈:评价结果要及时向学生、家长进行反馈,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9.评价改进:定期对评价方法和标准进行评估和改进,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0.培训与指导:学校要提供培训和指导,帮助教师和评价小组成员提升评价能力。

这些细则可以确保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一、指导思想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本方案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准绳,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性评价理念,体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

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进一步突出评价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达到评价促进发展的根本目的。

二、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实践技能素质、成功的足迹、教师评语、家长回音、评价方法八个方面。

1、思想品德素质: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基本能反映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日常表现情况。

2、科学文化素质:与以往考试分数不同,我们评价孩子某一学科的情况,是将该学科要素尽量细分。

例如,在评价语文学科时,将评价项目分解成听话、说话、朗读、作文、作业、单元练、写字、研究态度与惯等项。

通过这样的细分,可以详细了解孩子在某门学科的长处和不足,以便更好地进行教育和帮助。

3、身体心理素质:包括身体健康情况、心理健康情况和交流与合作情况三个方面,对学生身心健康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4、实践技能素质:考查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和自我服务劳动的情况,反映学生的劳动态度、惯和实践能力。

5、成功的足迹:记录孩子一学期中所取得的各项成功,包括比赛获奖、作品发表、甚至研究上的点滴进步。

6、教师评语:重点评价孩子的个性心理特点,并提出殷切希望。

7、家长回音:请家长们对学校素质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写在“家长回音”栏中,我们将认真对待每一份回复。

8、评价方法: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实践技能素质的发展情况,采用等级评价,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四个等级;对学生操行情况的评价采用定性语言表述的方式。

三、评价方法1.学生自评:自我评价是促进学生自我表现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

学生应主动参与自我表现评价,通过反思自己的研究过程,比较自我前后研究情况的变化,了解自己本阶段掌握的知识技能情况,改进研究策略,明确自我发展的目标。

小学生素质发展综合(成长记录)评价方案表格

小学生素质发展综合(成长记录)评价方案表格

小学生素质发展综合评价方案学生素质发展状况评价,在小学教育评价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适应新课改要求,必须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

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和《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结合我校实际,对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提出如下方案:一、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思想及目标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以及《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教育、诊断、反馈、导向功能,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励和发展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和内容(见附表)三、评价方法1、学生自评2、组织小组同学进行互评3、教师评价4、家长评价四、评价等级评价分A、B、C、D四个等级。

五填写好学生素质发展综合评价表每学期进行二次评价,做到每生一表,认真评价,认真记录,存档备查,纳入班级评估。

学生成长记录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实施着眼于“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要求,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对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的主人,重视评价内容的多样性,通过真实深入地再现学生的发展过程去引导、鼓励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组织领导为加强管理,学校成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管理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组员:领导小组成员每学期初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商讨解决“学生成长记录袋”建设中问题并负责制订相关制度负责宣传,负责对组内教师培训并对前期工作进行梳理小结。

三实施目标1、通过实施学生成长记录评价制度,引导、鼓励、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既能学会判断自己的进步,感受成功的喜悦,又能积极反省自身的不足,主动寻求改进的方法和途径,使之不断完善自我。

2、通过实施“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制度,帮助教师家长了解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以寻求最佳教育途径。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实施方案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实施方案

我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试行)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初中学校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特地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整体提高;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切实加强小学课程改革衔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和潜能发展;有利于减轻小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构建科学、全面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有利于推进教育公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各类教育的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评价原则(一)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原则。

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公民素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健壮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既要注重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评价,又要注重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的评价,纠正单纯以文化课考试成绩评价学生、选拔学生的错误做法。

(二)评价目标的发展性原则。

以激励学生健康、主动、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表扬学生的进步,分析和理解学生的不足,提供诚恳的建议和帮助,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使学生明确自己发展的努力方向,促进学生发扬成绩,弥补不足,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原则。

采取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有机结合的方法,评价结果采用等级评定、描述性评语、质性评语相互补充、相互结合的方式,充分体现不同评价方法的优越性和互补性。

(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原则。

改变单纯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做法,采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自评和学生间的互评,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管理者、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性活动,激发评价主体和客体各自在学生评价中的能动作用。

充分发挥家长评价这一环节应有的功能,让家长广泛参与学校的评价改革。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意见、方案及评价表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意见、方案及评价表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讨论稿)为了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体系,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和《山东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展性评价指导意见(试行)》精神,结合邹城市小学课程改革的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实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全面反映小学生的发展状况和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重要举措。

按照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要求,更好体现与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衔接,以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为基本内容。

以学校评价为主体,因校制宜,充分发挥各学校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以学生的实际表现为依据,关注学生的均衡发展和潜能发展。

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力求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从而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在综合素质评价中要坚持如下原则:(一)导向性原则。

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和导向功能,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制度等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发现发展潜能,建立自信;有利于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行为;有利于学校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发展性原则。

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既要看到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更要发现潜在的发展可能性;既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三)可行性原则。

制定的评价实施方案、实施方法力求灵活、简便易行,避免繁琐和形式化。

(四)全面性原则。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同时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评价内容与标准新课程中的学生评价强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且要关注学生多方面的表现,包括道德品质、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合作与交流、个性与情感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发展。

小学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及细则

小学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及细则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及细那么通州区南关小学小学生素质开展状况评价,在小学教育评价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适应新课改要求,必须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

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和?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思想及目标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根底教育改革与开展的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决定?精神为指南,以?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评价的鼓励、诊断、导向功能,通过评价来到达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鼓励和开展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开展的目的,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开展打下坚实的根底。

二、根本原那么1.全面性原那么全面性原那么也是整体性原那么。

是指小学生素质开展的评估,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和谐开展;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开展潜能,关注终结性评价。

2.开展性原那么开展性原那么,是指小学生素质开展评估在不同阶段呈现出开展水平的差异性,在同一阶段层面,不同个体的开展水平也有差异,评估要注意这些开展变化。

评估目标在保持根底性、稳定性的同时,要表达素质开展的阶段性、梯度性、独特性,为不同的学生提供相对的鼓励性评价,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开展。

3.多元性原那么多元性原那么,是指小学生评价主体与评价方法应该是多元的,既有形成性评价,又有终结性评价;既有定量评价,更注重定性评价;既有课内评价,又有课外评价。

有教师、家长、学生多个评价主体共同参与评价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渠道获得反应信息的时机,形成促进学生开展的合力。

4.过程性原那么过程性原那么,是指评价不仅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

在评价过程中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反应、自我教育,及时发现问题、反应问题、解决问题,以便顺利到达预期目标。

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

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

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为了适应新课改要求,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教育、诊断、反馈、导向功能,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励和发展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适用范围1-9年级全体学生。

三、坚持四项工作原则(一)客观性原则:评价要以学生的现实表现为依据,实事求是,充分体现评价结果与学生日常表现的一致性。

(二)发展性原则:评价要体现学生发展的特点,把握整体看主流,将态度、过程、结果相结合,有利于激励学生发展进步。

(三)公正性原则:严格按程序操作,评价的内容、方法、程序、结果以及结果的使用等都应通过一定方式向学生公布,充分体现评价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四)导向性原则:评价工作要体现素质教育的正确导向,充分考虑学生和学校的发展,既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和个性特长的发展,又要有利于提升学校后续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化水平。

四、成立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一)成立瑞池学校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副组长:成员:学校评价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学校评价工作实施方案(制度、程序、标准、办法等),开展校级培训,推荐和认定班级评定小组成员,组织并监督学校评定工作,审核认定评定结果,对评定中出现的分歧予以仲裁等。

学校学校评价领导小组对本校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工作负全责。

(二)成立班级评定小组:各班班主任为评价小组组长,成员为各班任课教师、各班班委。

班级评定小组成员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组成,组成人员由学校评价领导小组按规定条件提名推荐,经全班学生认定后确定。

班级评定小组由5人组成,一般由班主任任组长。

班级评定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开展对学生的培训,依据学校综合素质评定实施方案和程序组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完成班级评定工作,并对全班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作出定性描述,对学生的操行确定等级。

班级评定小组如在评定中产生分歧,经集体讨论后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作出评定结论。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
(? )好(? )较好
(? )一般(? )差
10分? 8分
6分?? 4分
能力
10分
重点考察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具体考察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口算、速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空间想象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调查研究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等。
(? )好(? )较好
(? )一般(? )差
5分?? 4分??
3分?? 2分
实践
创新
5分
具有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逐步形成促进自身持续发展的内动力。有独特的值得别人学习的学习方法,有参加“三小制作”及类似活动的积极动机和实践经验。
(? )好(? )较好(? )一般
5分???3分??0分
总分
总评等级:(??)优(80分以上)、(??)良(70分—90分)、
(? )一般(? )差
10分? 8分??
6分?? 4分




知识
10分
重点要考察学生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无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字词、概念、法则、原理及一些具体的实践现象是否能够熟练的掌握。
(? )好(? )较好
(? )一般(? )差
10分? 8分
6分?? 4分
方法
10分
重点考察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否主动、自主学习,既敢于想象,又能够大胆提问,更善于质疑;既体现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又体现合作交流、研究性的学习;既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又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一面,更愿意改正自己错误的一面。
(??)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以下)
?班主任:?
科任老师: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
注:1、考试科目考查科目均按优秀(A)、良好(B)、及格(C)、待及格(D)等级评价。

2、行为与习惯、情感与态度,按“棒极了!☆☆☆”“好样的!☆☆”、“加油啊!☆”、“拼搏!★”评价。

3、按“等级+特长+评语”的方式按优秀、良好、合格、一般综合评价学生。

4、每学期进行两次(期中、期末)评比并存入学生个人成长档案袋。

(低段1—2年级)
学校学生测评教师等级
说明:1、评价的具体内容抽签决定。

2、先分项评分,计算总分以后确定等级。

90分以上为特优,80-89分优秀,70-79
分为良好,60-69为及格,60分以下确定为待及格。

(中段3—4年级)
学校学生测评教师等级
说明:1、评价的具体内容抽签决定。

2、先分项评分,计算总分以后确定等级。

90分以上为特优,80-89分优秀,70-79
分为良好,60-69为及格,60分以下确定为待及格。

(高段5—6年级)
学校学生测评教师等级
说明:1、评价的具体内容抽签决定。

2、先分项评分,计算总分以后确定等级。

90分以上为特优,80-89分优秀,70-79
分为良好,60-69为及格,60分以下确定为待及格。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学生姓名:班级:。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3篇)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3篇)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3篇)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准备方案,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

那么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1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评价目标通过实施新的评价方法,贯彻新课改的育人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评价原则1、发展性原则。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注意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成长,正确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2、自主性原则。

要以学生为评价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调整的功能,使评价客观、全面,既得到同学、教师、家长和社会等的认同,又能促进学生不断完善自我。

3、综合性原则。

评价的内容,既要重视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又要注重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情感态度、行为习惯、身心健康、审美情趣等基本素质的评价。

在学习能力方面,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评价,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

4、多样化原则。

评价的方式力求多样化,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课内评与课外评相结合。

5、多元化原则。

评价的主体要做到多元化,建立学生、老师、家长、社会等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评价主体,以多渠道的信息反馈促进学生发展,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成为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6、激励性原则。

评价的行为要以鼓励性为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促进学生树立学习、做人的信心,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评价内容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础性发展目标包括思想品德水平、知识能力水平和学科成绩、身体健康水平、劳动技能水平、个性发展水平等五个维度,各维度的基础性发展目标又分为内容要素、等级评定等。

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范文

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范文

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范文一、评价目的和原则评价目的:综合素质评价旨在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价小学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发展指导,促进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

评价原则:公正、公平、科学、有效原则是评价的基本原则,评价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能力、态度、知识的有机结合。

二、评价内容和方法评价内容:1. 学业水平评价:评价学生的学科学习水平,包括各学科的知识掌握程度、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践能力评价: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包括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艺术素养评价:评价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包括音乐、美术、舞蹈和体育等方面的素养。

4. 劳动技能评价:评价学生的实际劳动操作能力和职业技能。

评价方法:1. 阶段性评价:通过阶段性测试、作业、调研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实践能力、艺术素养和劳动技能进行评价。

2. 综合素质评价:通过观察、记录学生的综合素质表现,包括学习态度、合作能力、创新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

3. 个性化评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特长,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力。

三、评价标准和分级规则评价标准:根据学科教学大纲和素质教育要求,确定学业水平、实践能力、艺术素养和劳动技能的评价标准,包括基本达标、进步、优秀、杰出等。

分级规则:根据学生的评价结果,进行等级划分。

具体分级规则如下:1. 学业水平评价:- 基本达标: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完成教学要求的学习任务。

- 进步:在学科学习中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能够独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 优秀:在学科学习中表现突出,能够独立解决较复杂的问题,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

- 杰出:在学科学习中表现卓越,能够独立解决复杂的问题,具有较高的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

2. 综合素质评价:- 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认真完成作业,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及评价表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及评价表

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為全面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的精神,依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結合我校實際情況,制定以下這個方案。

一、指導思想按照義務教育階段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要求,更好體現與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銜接,以日常評價和學生的成長記錄為基礎,力求內容全面、客觀,程式科學、規範,關注學生的全面協調發展,關注學生的特長和潛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建立科學的小學生發展性評價體系。

以學生的實際表現為主要依據,以學校評價為主體,採取學生自評、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等多元化評價方法,堅持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通過評價,使學生不斷認識自我、發現自我、完善自我,實現教學預定目標,從而推進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

二、基本原則(一)發展性原則。

評價堅持學生的全面發展,注重學生發展過程,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二)過程性原則。

評價要關注學生成長歷程,把日常評價、成長記錄與學科模組測試結合起來,把紙筆測試與平時作業、課堂表現、情景測驗、行為觀察、實驗操作等結合起來,實現評價方式多樣化。

(三)激勵性原則。

評價要最大程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肯定成績、表彰先進、樹立榜樣,使學生發揚優點、改正缺點,從而使評價成為一種激勵學生不斷發展的動力。

(四)科學性原則.評價要遵循教育規律與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運用科學的評價方法,努力獲取學生的全面資訊,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及特長發展,擴大評價的涵蓋面。

(五)互動性原則。

評價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交流互動,實現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家長參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三、評價內容與評價標準(一)評價內容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主要包括基礎性發展目標和學科學習目標兩項內容。

1、基礎性發展目標主要有:道德品質與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情感與態度、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1)道德品質與公民素養: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家鄉、愛科學、愛社會主義,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維護公德、關心集體、保護環境等)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

15
题 等 项 目 中 选 择 进 学科的相应要求为标准评分。
行。
说明: 1、评价的具体内容抽签决定。 2、先分项评分,计算总分以后确定等级。 90 分以上为特优, 80-89 分优秀, 70-79 分为良好, 60-69 为及格, 60 分以下确定为待及格。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 2008 年度第 2 学期
15
在 3-5 分 钟 内 展 示 自 考察学生的听、说、唱、跳、画、做等能力,以相
特长展示
10
己的 1-2 项特长。
关学科的具体要求为标准评分。
体育运动 制作贺卡 制定计划 实践探究 综合运用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
根据评价标准评分
15
标准》评价项目
乡镇中心校学生用电
考察学生思维、操作、表达、审美交际等能力,以
分为良好, 60-69 为及格, 60 分以下确定为待及格。
贵州省小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表
(中段 3— 4 年级)
学校
学生
测评教师
等级
测评形式
测评要求
评价标准及办法
分评 值分
在 3-5 分钟内展示自己的 考察学生的听、说、唱、跳、画、做等能力,
特长展示
10
1-2 项特长。
以相关学科的具体要求为标准评分。
运动会 ,,
按学生表现情况评定。
猜谜、脑筋急转弯、
正确, 有价值, 符合品行规范, 侧重考核学生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解决一个问题 对处事待人案例发表
观察、 问题意识、思维、 评价辨析、计算等方
20
面的能力,遵循参考答案和评分意见评定。
见解 ,,
说明: 1、评价的具体内容抽签决定。 2、先分项评分, 计算总分以后确定等级。 90 分以上为特优, 80-89 分优秀, 70-79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量表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量表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量表
注:1、学业发展水平、学业负担状况按优秀(A)、良好(B)、及格(C)、待及格(D)等级评价。

2、品德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按“棒极了!☆☆☆”“好样的!☆☆”、“加油啊!☆”、“拼搏!★”评价。

3、按“等级+特长+评语”的方式按优秀、良好、合格、一般综合评价学生。

4、每学期进行两次(期中、期末)评比并存入学生个人成长档案袋。

5、各班要认真组织按要求填写,杜绝“代笔”现象。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讨论稿)为了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体系,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和《山东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展性评价指导意见(试行)》精神,结合邹城市小学课程改革的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实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全面反映小学生的发展状况和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重要举措。

按照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要求,更好体现与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衔接,以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为基本内容。

以学校评价为主体,因校制宜,充分发挥各学校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以学生的实际表现为依据,关注学生的均衡发展和潜能发展。

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力求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从而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在综合素质评价中要坚持如下原则:(一)导向性原则。

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和导向功能,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制度等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发现发展潜能,建立自信;有利于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行为;有利于学校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发展性原则。

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既要看到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更要发现潜在的发展可能性;既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三)可行性原则。

制定的评价实施方案、实施方法力求灵活、简便易行,避免繁琐和形式化。

(四)全面性原则。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同时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评价内容与标准新课程中的学生评价强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且要关注学生多方面的表现,包括道德品质、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合作与交流、个性与情感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发展。

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业水平评价的内容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两个方面。

(一)基础性发展目标以《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提出的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为依据,评价内容包括: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综合实践活动等6个维度。

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按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分别制定评价内容(具体评价指标见附件一)。

(二)学科学习目标学科学习目标是指经过学科学习应达成的基本目标。

每学科学习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进行具体评价。

各学科课程标准已经列出本学科学习的总目标和各个学段学生应该达到的具体目标,并对评价方式提出了建议。

教师应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将学科评价目标具体化。

学生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基础性发展,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业发展和个性特长。

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不能截然分开,通常基础性发展目标蕴含在学科学习目标中,和学习目标同步发展,在评价实施的过程中应尽量做到两者的有机融合。

体现国家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要根据教育部提出的基础性发展目标以及各学科国家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要求,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分学科分阶段提出具体评价指标。

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学习态度等方面,可列出若干项行为表现作为评价指标。

对具体评价指标的表述应简明并具可操作性。

目标体系要体现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注意对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评价,促进各类学生的成长。

三、评价方法(一)基础性发展目标的评价基础性发展目标的评价,要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和指标实施多元评价,还要渗透或包含在学科学习目标的评价中进行。

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方面要重点结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以及团队活动、校本课程实施中进行评价;学习能力和交流与合作能力方面要结合所有学科教学进行评价;运动与健康方面主要结合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进行评价;审美与表现方面重点结合音乐、美术学科教学进行评价。

要按学生年龄、心理及行为特点制定一些可观察的指标,在学科教学或各种教育活动中分层实施评价。

要创设情境、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

要通过表现性任务、观察记录、访谈、作品分析、个人自评,同学、教师、家长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

(二)学科发展目标的评价⒈知识与技能的评价要遵循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以该学段、学年以及每个单元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基准,通过作业、纸笔测验、考试和完成一些开放性的表现性任务等形式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以“等级+评语”的形式呈现。

小学低年级(1—2年级)实行模糊评价或描述性等级。

⑴练习、作业作业分析评价是教师了解、掌握学习效果、学习态度最常用、有效的评价方式。

学生的作业情况要通过学生的认真程度,正确率,创造性解决问题情况;完成作业的速度,主动作业的情况;课外学习情况以及实验操作能力,小论文、小发明、小制作等成果来进行综合评价。

教师可以组织作业展示活动,进行优秀作业及成果评比,作为作业评价的依据。

除了传统的纸笔作业之外,更应注重口语交际作业、综合实践作业、实验操作作业等促进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实际表现能力的表现性作业。

表现性作业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记录、参加社会工艺活动记录、学科实验研究报告、交流合作学习记录、课外阅读的数目和反思笔记等。

⑵单元测试:单元测试(测验)是在一个教学阶段或单元结束后,根据教科书中对于本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做出的学业水平评价,衡量、检测学生在预期学习成果和表现标准上所达到的程度。

设计单元测验题目和实施评价需要依据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确定测试内容的范围,注重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的认识及理解。

单元测试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方面,每个教学阶段或单元结束后都要测试并做记录。

⑶期末考试(考查)考试(考查)是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

考试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内容和对象不同选择相应的考试形式,既有闭卷形式,也有开卷形式。

除纸笔测验外,也要选择外语听力考试、口试、课题研究、情景测验、实际操作等质性评价形式。

运用考试进行评价时应注意:考试内容:考试要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综合应用的能力;要减轻学生机械记忆的负担,突出综合性、探索性和开放性,杜绝设置偏题、怪题;考试的内容应多元化,除关注知识与技能外,还应体现考查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内容;还要重视加强多方面潜能的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发展。

考查学科应通过平时观察、评语、轶事记录、表现性作业、综合实践活动等方式,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习惯、兴趣、毅力、学习动机、学习技能、社会技能以及努力程度等学生表现的信息进行考查。

考试方式:给予学生多次机会,同一考试也可多样化呈现。

如,1-2年级可采用游戏式、自选式、互测式考试,考试要突出趣味性。

3-6年级实行分项考核、综合评定。

各学科期末考试成绩以“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方式呈现。

考试结果处理:各科教师要对考试结果作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使学生获得比较全面的反馈信息,从而督促、协助学生制定出下一步的学习计划。

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

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必须与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教育目标相结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采用观察、轶事记录、访谈、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等质性的评价方式对其进行评价。

各学科应根据本学科特点,结合基础性发展目标在学科中的体现,制定具体的评价内容及指标体系。

⑴日常观察课堂教学观察: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观察是评价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方法。

学生的课堂表现要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频率,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的探究行为,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积极性等因素来进行综合评价。

可以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进行综合。

活动观察:校内外活动观察,要通过学生参加的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社区服务、夏令营、艺术汇演等,能体现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人合作与交往的能力以及为他人、为社区服务的精神品质,包括学生参与各类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描述、活动成果、学生的感悟和反思等。

特长表现:包括学科获奖记录或证明、亲手制作的作品(如航模、车模、陶艺、电脑制作等)或小发明成果、艺术表现性活动记录或奖励证书。

但不能将教育行政部门明令禁止的各种竞赛的获奖记录作为评价依据。

⑵成长记录:成长记录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方式,要建立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

成长记录要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最佳作品、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教师、同学的观察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和测验信息等。

成长记录要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有选择的使用。

可与学科教学结合;与学生的品行、兴趣发展,习惯的养成结合;可与特殊学生的教育和培养结合;还可与班级的管理工作结合。

成长记录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体现学生的优势领域。

学生是成长记录的主要记录者,成长记录要始终体现诚信的原则,要有教师、同学、家长开放性的参与,使记录更典型、客观、真实,尽可能地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与进步历程。

要定期组织成长记录的交流展示。

并将成长记录纳入期末终结性评价内容。

对成长记录的评定应注重学生的进步和所付出的努力,明确改进的方向。

要通过对成长记录的回顾、比较,使学生学会反思,了解自己的进步,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进一步发展的目标,逐步发展自省的意识和能力。

成长记录的结果应收集在成长记录袋中,成长记录袋是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质性评价方法。

具有三个重要特征:一是成长记录袋实施的主体是学生本人,是其个人学习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作品的收集是有意的而不是随机的;三是成长记录袋提供给学生发表意见和对作品进行反省的机会。

成长记录袋的内容包括:①学生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通讯地址、出生日期、健康状况、家庭背景;教育基本情况,如所进学校、主要课程测试成绩、一般能力等级、特殊能力倾向,优秀与荣誉、个人社交和发展情况。

②学生的各科学习档案:A.本学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一般按一个单元或一个学习主题收集资料。

如单元测试成绩单、综合素质报告单。

B.目前最佳作品展现,包括生成过程,如最好的作业、最好的作文、优秀的美术作业、摄影照片、录音磁带等。

C.实践创新活动的参与程度,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研究报告乃至各项竞赛获奖证书等。

D.同伴之间的观察评价、教师观察、评价及剖析,来自家长、社会的反馈信息,如教师的表扬或建议、学生的感想等。

(三)评价的主体1.学生自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