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8年级下册第1课《消息两则》精品教案
第一课 消息二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1 消息二则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
3.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4.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1.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2.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朗读新闻,辨明字音及词义,积累词语;整体感知课文,引导学生把握新闻的内容与主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以此导人课文。
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两篇新闻,题目分别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检查预习(课件投放,主要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三、背景资料简介(课件投放)可先让学生展示课下搜集到的资料,然后教师补充投放有关资料。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新闻的内容1.教师播放录音(朗读水平较高的教师也可范读),学生听读,注意体会文章的情感。
2.学生试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气势。
3.点名读,师生评价,明确朗读要领。
4、学生从两则新闻中任选一篇,自由朗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新闻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5.分别选两位同学指出新闻的六要素,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物:人民解放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午夜到21日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事件发生的原因:解放军渡江解放全中国。
经过与结果: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以蒋介石为首的反动派,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8年级下册第1课《消息两则》精品教案
课题消息二则(第2课时)时间:教学目标:复备栏1.了解新闻的“六要素”,把握消息的结构形式。
2.梳理消息的内容、层次,学习文章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等写作手法。
3. 体会文中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教学重点:梳理消息的内容、层次,学习文章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等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梳理消息的内容、层次,学习文章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等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教学媒体:导学案教学过程:一、导:导出目标二、学:自主学习1.阅读新闻,理清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示例: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1/ 7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2.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示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从“二十日夜起”至课文最后。
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至“即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至文末):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
三、议: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2/ 7(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示例: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写。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两路军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详写东路激战,文势也因之涌起高潮。
2.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示例: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优质课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优质课这是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优质课,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优质课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
(重点)3.认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快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
(难点)4.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以求有的放矢。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在世界科学,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勇攀科学高峰。
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成为举世瞩目的荣誉奖。
这位伟人就是诺贝尔。
那么关于诺贝尔奖首次颁发的时间、获得者、颁发机构、地点等等,你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从一则新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中寻求答案吧!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遗嘱(yí)渗透(shèn)卓有成就(zhu?)仲裁(zh?ng)拨款(bō)逝世(shì)颁发(bān)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遗嘱:人在生前或临死前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嘱咐死后各事应如何处理。
颁发:授予,分发某一样东西,比如勋章,奖状等。
建树: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或表示建立不朽的功勋。
卓有成就:有突出的成绩,成就。
3.作者简介诺贝尔(1833-1896),瑞典化学家,工程师。
诺贝尔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100多种发明,但他最突出的是发明炸药。
他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因发明硝化甘油引爆剂,硝化甘油固体炸药和胶状炸药等,被誉为“炸药大王”。
4.背景介绍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取得了在许多国家生产黄色炸药的专利。
发了大财,以后又发明了更安全可靠威力更大的胶质炸药,接着又研制无烟火药。
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消息二则》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2.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本文语言准确、凝练及情感鲜明的特点,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3.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4.培养学生关注实事的意识,帮助学生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
【教学重点】1.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本文语言准确、凝练及情感鲜明的特点,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2.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教学难点】1.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本文语言准确、凝练及情感鲜明的特点,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2.培养学生关注实事的意识,帮助学生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到,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两天时间百万大军中的大部已经渡过长江。
这两则消息为我们报道这大好消息的同时极具可读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再读课文,分析课文语言,感受新闻写作的艺术。
设计意图:勾连旧知,导入新课,让两节课顺利衔接起来。
二、夯实基础1.复习巩固(1)教师提问:消息的六要素是什么?预设:“五个W和一个H”,即who(何人)、whɑt(何事)、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为何)和how(如何)。
(2)教师提问:消息一般由什么结构构成?预设:标题、电头(消息头)、正文(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3)教师提问:消息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预设:时效性强、真实客观、篇幅较短。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巩固上节课所学的关于消息的文常知识。
过渡:上节课我们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大家比较两则消息并试着从消息的结构方面总结两则消息的异同,记录在表格中。
下面请大家把自己的发现说一说。
三、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一1.探究任务从消息的结构方面比较两则消息的异同,记录在表格中并说一说从它们的不同点中你对战况发展有什么了解。
展示表格:2.探究方法(1)根据消息的结构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划分层次,梳理出和表格对应的部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 第1课 消息二则(名师教学设计 教案)
1 消息二则1.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2.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3.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一、导入新课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日渐丰富,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构筑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刷刷短视频……扑面而来的就是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新闻报道。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信息。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新闻,它们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言简意赅,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二、教学开展1.探究活动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字词积累。
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溃退”“摧枯拉朽”等重点字词。
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
◎背景链接1949年初,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已失去了战略防御能力,但仍有204万兵力据守长江以南,并借“和谈”烟幕,构筑长江防线,企图与人民解放军隔江对峙。
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渡江战役于当晚午夜打响。
4月21日,毛泽东主席与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4月22日2时,新华社全文发布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消息报道了战役首日的情况。
2.探究活动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梳理要素。
阅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用不同颜色的笔在文中分别圈画出两则消息的六要素,完成下面的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参考答案]①何时②长江(在芜湖、安庆之间)③南渡长江④何地⑤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⑥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⑦何故◎联读两则消息,说说你对准确概括消息六要素有哪些感触。
抓住关键词句;辨析、整合同类信息;精准概括核心要素。
1《消息二则》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组织课堂活动:分组讨论新闻报道的角度和价值,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分组讨论,分析新闻报道的角度,分享自己的见解。
拓展与延伸
1.推荐阅读材料:
-《新闻写作教程》:提供新闻写作的系统和深入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新闻写作能力。
-《新闻报道与采访》:介绍新闻报道的技巧和采访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新闻背后的制作过程。
-《媒介批判》:引导学生思考媒体的影响和责任,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新闻职业道德》:探讨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教授《消息二则》的过程中,我采用了讲授法、案例研究法和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新闻阅读和分析能力。我通过提供预习资料、组织课堂活动和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提取新闻关键信息时存在一定困难。他们往往只关注新闻的表面内容,而忽略了深层次的含义和信息。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我应该在课堂上更多地强调新闻的关键信息提取技巧,并通过实例进行详细讲解。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新闻知识点和技能。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1消息二则(讲解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
重点:
1.新闻的基本知识:新闻的定义、特点和结构。
2.新闻写作方法:新闻标题、导语、主体等的写作技巧。
难点:
1.新闻写作技巧的运用: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新闻撰写中。
2.独立撰写新闻报道:将所学新闻写作方法综合运用到实践中。
解决办法:
1.通过讲解实例、和写作方法。
目标:让学生了解新闻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写作原则。
过程:
讲解新闻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如标题、导语、主体等。
详细介绍新闻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新闻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新闻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新闻案例进行分析。
-板书设计:用四个相互连接的菱形表示新闻写作的四个技巧,例如第一个菱形写上“简洁明了的语言”,第二个菱形写上“注意结构层次”,第三个菱形写上“生动的描写和具体的细节”,第四个菱形写上“运用引用和对话”。用线条连接这四个菱形,形成一个整体,直观地展示新闻写作的技巧。
5.新闻采访技巧
-知识点:准备问题、倾听对方、提问技巧、记录信息
a.准备问题:在采访前,要准备好问题,问题要具体、明确,有助于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b.倾听对方:在采访过程中,要全神贯注地倾听对方的回答,不要打断对方的发言。
c.提问技巧:提问时要友好、礼貌,避免让对方感到不舒服或抵触。
d.记录信息:在采访过程中,要做好笔记,记录下重要的信息和细节。
板书设计
1.新闻的定义和特点
具体的教学内容包括:
1.新闻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的基本概念,理解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和准确性的特点。
2.新闻结构:讲解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等部分的作用和写作方法。
(名师整理)语文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消息二则》优秀教案
《消息二则》教案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明确本文的“五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
┃教学过程设计┃
1
第一课时
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
2
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
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
3
┃教学过程设计┃
第二课时
4
二、读课文,品味语言
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面紧接着说国民党军溃退之快,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
5
我军攻势迅猛、锐不可当的态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6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过程设计┃
7
提出要求:能够对照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大
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
8。
这
9
出一两处带有较强感情色彩的语句,读一读。
锐不可当
可同时进行多音字与形近字的拓展教学。
10。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8年级下册第1课《消息两则》精品表格教案
课题1消息二则(第一课时)课时 1二次备课班别授课人时间教具幻灯片教学目标1.学习读新闻的方法。
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重点)3.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难点)4.感受人民解放军的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重点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难点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过程1/ 24教学内容及流程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时间一、有效导入明确目标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报道。
新闻便成了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出示学习目标我们就来学习两则新闻,它们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请学生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思考,分析幻灯片出示的案例,感悟齐读学习目标5教学内容及流程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时二次2/ 244/ 245/ 246/ 24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各小组就本组的自学情况在全班范围内汇报老师对汇报情况作点评、指导、补充和总结这两组词包含了作者对解放军的高度赞扬,也充满了对敌人点拨法讲解法适时补充法强调法等老师根据各小组汇报情况,适当的补充与点拨,强调重点,突出难点。
小组竞赛法汇报交流法小组合作法分析与综合法各小组派代表就本组的在自学部分学习情况进行总结与汇报,同时阐明存在的107/ 24的嘲笑和讽刺,作者的情感爱憎分明,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四、变式练习拓展提高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里根总统表示哀悼五、课堂小结本文中的“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用语简洁,突出了敌军的不堪一击,反衬我军的英勇善战。
“不到”“即已”两个词前一个表明时间短,后一个表明速度快,充分说明了人民解放军的锐不可当、势如破竹。
练习指导法介绍阿波罗飞船事故属该则新闻结构中的导语部分,其作用是介绍此事件在于说困惑及新生成的问题等。
2022年部编版语文《消息二则》精品教案
1 消息二那么教学目标课前准备新闻(1)概念:广义的新闻,泛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是以简洁的语言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进行的及时、客观的报道。
(2)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公开性。
(3)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局部。
标题、导语、主体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有时省略。
标题:新闻一般采用多个标题,分为引标题、主标题和副标题。
引标题常用来说明形势、交代背景、衬托气氛等;主标题常用来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说明新闻的思想内容;副标题一般用于补充、注释和说明。
导语: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
导语简明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新闻的“六要素〞常集中在这一局部。
主体:新闻的主要局部。
主体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用充分的事实表现主题。
背景:新闻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
结语:交代新闻事件的结果。
(4)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5〕写作结构:“倒金字塔结构〞。
新闻常将最重要的事实写在最前面,即往往把事情的高潮或结果放在最前面,按事实的重要程度和读者关注的程度先主后次地安排内容,以利于读者一接触新闻便能迅速抓住事件的核心与关键。
这在新闻写作中被称为“倒金字塔结构〞。
歼〔jiān〕歼灭溃〔kuì〕溃败阡〔qiān〕阡陌馈(kuì)馈赠纤〔xiān〕纤细聩〔kuì〕振聋发聩抵〔dǐ〕抵抗摧〔cuī〕摧毁砥〔dǐ〕中流砥柱催〔cuī〕催促【击溃】打垮;打散。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稳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封锁】〔采取军事等措施〕使不能通行。
【业已】已经。
【摧枯拉朽】文中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形容平静无事。
【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教学过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指出该新闻的导语和主体局部。
第01课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第0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概念、要素、特点、消息的结构等相关知识。
2.理清消息的内容和结构,品味消息的语言,体会其特点。
3.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体会作者感情,学会写作。
【重点难点】1.理清消息的内容和结构,品味消息的语言,体会其特点。
2.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体会作者感情,学会写作。
【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背景介绍(播放视频)课件显示: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国民党反动派赶紧派人前往北京和谈,以争取时间部署兵力。
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
22日夜,毛泽东又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伟大领袖毛主席创作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中既写出了人民解放军的巨大胜利,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让我们一起来诵读这首诗。
2.诵读导入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同样的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表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消息二则》则是用新闻的方式向公众报道这一重大事件。
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他逝世的1976年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
他对马列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他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8年级下册第1课《消息两则》精品教案
第一单元整体学习1.掌握本单元生字词,结合背景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把握记叙的六要素。
2.综合运用有感情地朗读、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分析新闻内容,把握新闻的要素、结构和特点。
3.学习阅读消息、特写、通讯、新闻评论等不同类型的新闻作品内容的方法,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
4.结合作品体会新闻语言准确、精练的特点,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5.培养阅读消息的能力,学习写作消息,报道身边小事。
《消息二则》2课时《首届诺贝尔奖颁发》1课时《“飞天”凌空》1课时《一着惊海天》2课时《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1课时1/ 171.主题延伸本单元是一个活动探究单元,本单元的三个任务分别是新闻阅读、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
新闻阅读是本单元的第一个任务,五篇课文共涉及四类新闻作品,通过阅读课文材料,了解常见新闻体裁的特点,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做准备。
阅读新闻,要学会分析新闻要素、梳理新闻结构,理解作者是怎样组织、呈现新闻事实,怎样用事实表现自己的态度与倾向,以达成较佳的新闻效果的。
适当地引入教材以外的学习资源,设计拓展性任务,把学生的新闻阅读从篇章引向报刊整体,从对篇章的理解把握引到对媒体的对比研究。
新闻采访是本单元的第二个任务,采访有一套常见的流程和做法,主要由学生各显其能,在活动中摸索最适合自己的采访方式。
同时也需要教师密切关注,适时指导,并进行过程评价。
新闻写作是本单元的第三个任务,既是前两个任务的结合与落实,也具有成果展示的功能。
2.授课技巧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新闻”,着重掌握的方法是了解消息、特写、通讯等不同类型的新闻作品的特点,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培养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五篇课文的安排,应各有侧重点,《消息二则》这是第一次接触新闻这一题材,可采用先朗读新闻的方法,要求学生听读,指导学生从六个方面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培养快速阅读叙事性作品的能力,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
《消息二则(第一课时)》教案
《消息二则(第一课时)》教案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区域泄气业己摧枯拉朽B.占领阵地扩展冲破敌阵C.督战协定突破风平浪净D.巩固鉴订拒绝横渡长江2.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冲在最前面)B.他决心从基础科学研究转向农业生物技术研发,以改变中国种业“四面楚...歌.”的被动局面。
(形容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C.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军队)被打垮而后退]D.这个球队是临时拼凑的,根本不堪一击....。
(形容力量十分薄弱)3.根据课文内容选词填空。
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战争战斗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击败击退)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限制制服)江阴要塞,(切断封锁占领)长江。
4.评析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仿照例句,用“从……中,我听出……”的句式写两句话。
例一:从“百万大军”中,我听出了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摧枯拉朽、无坚不摧的气势。
例二:从“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中,我听出了汤恩伯的骄傲自负和毛泽东对敌人的嘲讽。
(1)从“”中,我听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中,我听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9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③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④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⑤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8年级下册第1课《消息两则》精品教案
1、消息二则教学目标:1. 准确认读并理解“溃退、泄气、督战、摧枯拉朽”等词语。
2. 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明确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3. 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1. 分析课文,把握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2. 通过朗读,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的特点。
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把握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2. 通过朗读,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的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法、品析法、师友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PPT教学过程1/ 4一、导入(提问导入)1.有关新闻消息的常识。
2.阅读新闻消息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深层探究(学生默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思考下列问题。
)1.通读课文,完成表格。
地点时间战况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2.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3.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设计意图:设置这三个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筛选关键信息的能力。
结合文章主旨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交流点拨】1.地点时间战况2/ 4中路军安庆—芜湖二十日夜起的二十四小时已渡过三十万人西路军九江—安庆二十一日下午五时—二十二日二十二时三十五万大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东路军南京—江阴二十一日到二十二日已大部渡过,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三、合作探究品析语言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交流点拨】例句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突破”一词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其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
“渡至”一词含义丰富,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文字简洁有力,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平淡。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8年级下册第1课《消息两则》精品教案
课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第 1 周第2课时(总第课时)教材分析知识与地位在人们的生活中每天都接触新闻,但是真正接触新闻这种文体还是第一次,还比较陌生,所以要让学生掌握这种问题很关键。
新闻本身也是一种实用性文体,以后考试也会涉及到的。
教学重点1、巩固新闻知识2、能运用已学知识读懂本则新闻。
考点分析品析新闻语言的特点学情分析知识和能力的储备通过第一则新闻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基础的新闻文体知识,因此此则新闻的学习写作为主。
教学难点新闻的特点和背景的作用教学目标学科维度1、认读字词,基础积累;2、学以致用,练习写作3、认识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感受人类的意志力、智1/ 6能与体能的最大限度的表现。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与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和关注的学生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二. 回顾旧知,查缺补漏1.结构:_____ 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2.特点: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3.表达方式:主要是_________,有时兼有______ _________根据已学知识,2/ 64.语言:_________________三.速读课文,读懂新闻自学指导一:快速浏览课文,圈出标题、导语和主体,说一说导语是从哪些方面来总领全文的?三细读课文,赏析层次自学指导二请你细读主体部分,把它分成三层,并思考一下这三个层次可以调换顺序吗?明确:不可以理由:1、时间上的递进、衔接20日夜起-----21日下午五时起---------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2、由略到详巩固学习新闻这种文体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过略写:中路军详写:西路、东路军3、所遇敌情分析中路、西路所遇敌情较弱,可以放在一起议论。
东路军所遇敌情较强,放在最后。
四跳读课文,品味语言自学指导三:请你用心发现,举例说明本则新闻语言的特点明确:(1)准确精练,铿锵有力例如:西起九江(不含)现已占领(2)书面语与口头语穿插使用,相得益彰例如: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甚为微弱与不想再打了或雅或俗,各得其妙渡训练全体学生朗读,筛选信息4/ 6五小结课文,畅谈收获《消息二则》所报道的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且都是一代伟人毛泽东所作。
消息两则教案(推荐)
消息两则教案(推荐)第一篇:消息两则教案(推荐)消息二则知识与能力了解消息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阅读课文,把握消息的特点、结构。
2.能根据消息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重点1.掌握消息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消息的能力。
2.品味两则消息的话语,体会消息的特点。
难点理清两则消息的思想,体会两则消息的内在意蕴,尝试消息的写作。
教学方法: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2.合作探究、比较法。
课前准备1.毛泽东画像。
2.解放军横渡长江的照片。
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基本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毛泽东曾写过这样一首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诗中的“百万雄师过大江”,就是著名的渡江战役。
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亲自撰写的这两则报道渡江战役的消息。
二、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年),湖南湘潭人。
字润之,笔名子任。
是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三、文本链接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1947年秋天,中国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在20日前表态。
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
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消息二则(第1课时)时间: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基本常识,理解消息写作的“六要素”和“倒金字塔式”结构。
2.明确本文的“六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
3.关注时事新闻,培养读报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新闻基本常识,掌握消息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教学媒体:导学案教学过程:一、导:导出目标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打击。
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图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任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
1948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八条二十一款,限蒋介石在4月201/ 9日前表态。
4月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共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主席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发动了闻名中外的渡江战役。
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决定着中国未来走向的重要时刻。
二、学:自主学习1.字音字形摧枯拉朽.区域.督.战歼.灭溃.退锐不可当.泄.气要塞.荻.港2.知识链接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各个时期的优秀新闻作品,汇聚成社会生活史、文化史浩瀚的资源。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本单元以新闻类文章为主,有消息、报告文学、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
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
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它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2/ 9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
因此,真实性、时效性及简明性是消息的基本特征。
消息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即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称为“倒金字塔式”结构。
消息一般包括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材料(有的消息还有结尾)等部分。
导语,即开头部分,将全文最重要的内容作概括性的说明。
消息写作,以概述为基本表达方式。
三、议: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
答案示例:何时:1949年4月20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
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
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
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何故: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
如何:一方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
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3/ 9答案示例: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
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导语。
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点拨: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所不同。
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倒金字塔结构。
这是由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最重要的信息。
(三)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属于消息的什么?在消息中起什么作用?答案示例:是消息的电头。
作用: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2.据了解,渡江战役将有百万大军渡江,那么标题中的“三十万大军”4/ 9可否改为“百万大军”?作者能否等全体作战部队胜利渡江之后再撰写此则消息发表?为什么?答案示例:不能改成“百万大军”,因为消息必须具有真实性。
也不能等到战斗结束后再撰文发表,因为消息必须具有及时性。
3.默读文章,找出本文中带有作者主观倾向的词句并加以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歌颂:“英勇的、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坚决地、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
“英勇的、英雄式的、坚决地”直接赞美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解放军英勇善战、行动果敢、进军神速、战果辉煌;“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说明时间短,战果大,从而表现出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
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嘲讽:“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一正一反,对比鲜明,褒贬之情强烈。
点拨:从理论上说,消息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
但是完全中立、客观、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
作者主观的立场和观点往往渗透在对事实的叙述、议论之中,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加以分析、概括。
(四)品读课文,句段赏析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中的“已”5/ 9和“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答案示例:不能去掉。
“已”是“已经”的意思,表明解放军约有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
表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一句中的“经营”能否换成“构筑”?“溃退”能否换成“败退”?为什么?答案示例:不能换。
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够说明解放军突破敌军防线的英勇形象。
“溃退”指失败后毫无秩序地撤退,有被迫后退之意,更能够表现国民党军队败退时的狼狈之态。
从词语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入手,就可以体会句中表达了对人民解放军的赞颂以及字里行间透出的豪迈之情。
3.揣摩下面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A.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答案示例:“经营了三个半月”极言准备之充分,按理说长江防线应当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后面紧接着说国民党军溃退之快,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摧枯拉朽”形象地表现了人民解放军英勇进军的气势和敌人狼狈败退之态。
这里运用对比的手法,凸显了我军势不可当,敌军不堪一击。
6/ 9B.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答案示例:长江的“平”和“静”,衬托出我军的从容镇定;“万船齐放,直取对岸”则更加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稳操胜券的信心。
这里的“风平浪静”不完全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还隐含着全国局势已趋向稳定之意。
这是新闻消息中难得一见的抒情笔调,透露出作者乐观轻松的心情。
(五)熟读课文,主旨探究这则短小精悍的消息集中表现了什么?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示例:表现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大无畏精神,高度赞扬了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渡江战役取得伟大胜利的自豪感。
(六)赏读课文,鉴赏评价找出这则消息在写作手法上呈现的特点。
答案示例:(1)本文所反映的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我军南渡长江,这揭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
这场战役声势浩大,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突破敌阵,横渡长江。
可以想见,这场战役历经大小战斗无数,值得报道的动人事迹无数,但是正文部分作者只用了区区199字(含标点),便作了简洁而不失完整的报道。
全文气韵生动,令人叹为观止。
(2)大量运用四字句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色。
全文没有一个多余的字。
四字句的运用,使该文7/ 9言简意赅,生动而富有气势和力度。
四、结:课堂小结这是毛泽东同志1949年4月22日亲自为新华社撰写的一篇消息,堪称我国新闻报道的经典之作。
面对我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重大事件,作者举重若轻,挥动如椽之笔,仅用不足两百字的篇幅就写出了它的基本情况,及时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势如破竹的事实。
消息以叙述展开,其中穿插白描,文字简洁,语言凝练,平实中彰显了宏大的气势。
五、练:课堂检测(一)必做题1.消息的主要结构有三:、和。
2.消息的主要特点是。
3.这是一则动态消息,请指出本文所包含的五个要素。
何时:何地:何人:8/ 9何事:何故:如何:(二)选做题试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摧枯拉朽: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风平浪静:9/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