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药治疗

合集下载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药治疗进展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药治疗进展

2 专 方 专 药
马 淑 颖 等 以通 降和 胃为 基 本 治 则 采 用 丁 香 降气 汤治 疗
G E R D患 者 6 0例 , 并 与用 奥 美 拉 唑 治 疗 的 3 0例 作 对 照 . 结 果 中药 组 临 床 总 有 效 率 为 9 5 . 0 0 % , 西 药 组 临 床 总 有 效 率 为
中 医 的 独 特 优 势 在 于 辨证 论 治 , 它 能 够 从 整 体 的 角 度 动 态地观察处理问题 , 有极 强 的针 对 性 。一 部 分 医 家 根 据 中 医
理论 结 合 自身经 验 , 分型 论 治 。 查 安 生 教 授 将 本 病辨 证 分 为 5
型论治 : 肝 胃 郁 热 证 予 以丹 栀 逍 遥 散 合 左 金 丸 加 减 ; 肝 胃不 和 证 予 以柴 胡 疏 肝 散 合 金 铃 子 散 加 减 ; 脾 胃虚寒 证 予 以 香 砂 六君子 汤加味 ; 胃 阴亏 虚 证 予 以益 胃 汤 合 左 金 丸 加 减 : 痰 瘀 互 结证 予 以启 膈 散 合 失 笑 散 加 减1 4 l 。李 妍 等 亦将本病分为 5 型论治 : 肝 胃不和型予 以柴胡疏肝散 加减 : 肝 胃郁 热 型 予 以
综 述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2 — 3 9 7 X( 2 0 1 3 ) 0 6 — 0 0 7 6 — 0 2
文献标识码
胃食管 反流病 ( g a s t r o e s o p h a g e a l r e f l u x d i s e a s e . G E R D) 是 指 胃 内容 物 反 流 入 食 管 引起 不 适 症 状 和 ( 或) 并 发 症 的 一 种疾病I - 2 1 。流行病学研究 表明 : G E R D 发 病 率 在 西 方 国家 非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药治疗_0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药治疗_0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药治疗江苏省中医院沈洪胃食管反流病`胃内容物(包括十二指肠液)反流入食管产生症状或并发症时称为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GERD)。

广义的GERD包括食管粘膜有破损或无破损因此可分为内镜阳性GERD和内镜阴性GERD。

酸(碱)反流导致的食管粘膜破损称为反流性食管炎(refluxesophagitis,RE)。

世界不同地区GERD流行病学日本北美洲欧洲-中国澳大利亚%北京西安上海国内GERD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的低下或频发松弛食管体部的清除功能降低胃排空延缓等因素所致。

因此胃食管反流病既是酸相关性疾病更是一种动力性疾病。

西医治疗西医通常采用强力的抑酸治疗虽然能很快地缓解症状但对于正常消化来讲是不利的。

并且现阶段的促动力治疗还不能很好地解决同时存在的多种复杂的上消化道动力紊乱同时影响胃食管反流的因素还有消化道激素等。

因此总的来讲西医治疗方案应还是较为片面的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且研究表明其近期疗效较好但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

中医药优势中医药治疗本病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就在于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可以发挥整体调节作用包括调节消化道动力、胃酸分泌、胃肠激素水平等多个方面是整体的调节过程。

实验研究证据目前有人从中药药理的角度对治疗GERD的中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药在治疗本病的临床应用中具有与西药相同的作用机理如抑酸、保护黏膜、抗炎镇痛等多部位多靶点的作用特点研究也发现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过程中能够明显提高血清胃泌素水平、降低模型大鼠食管黏膜NO浓度、明显降低食管粘膜的通透性、抑制酸反流、提高食管下段粘膜的pH值等从而减少下食管括约肌松弛促进疾病的恢复。

中医病名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病名常根据患者的主症来确定,本病的主症为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不适、吞咽困难、咽部不适或异物感等,因此本病可分别属于中医学之“吐酸”、“胃脘痛”、“嘈杂”、“梅核气”等范畴。

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是由胃以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引起,内镜下可观察到食管黏膜的损伤。

临床上患者多表现为烧心、反酸、胸骨疼痛症状。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导致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目前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与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密切相关,因此对于反流性食管炎的预防和治疗对预防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对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主要的方式为药物治疗和内镜手术治疗,质子泵抑制剂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首选药物,能明显缓解症状可在短期内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远期效果不理想。

同时有资料显示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会导致药物抵抗因此降低治疗效果,同时可增加发生胃癌的概率。

目前中医药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也具有良好的效果,并且可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减少不良反应。

以下介绍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策略和实验总结。

1、辨证分型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断共识,将反流性食管炎辨证分型为6种证型,分别为:胆热犯胃证、脾虚湿热证、气郁痰阻证、中虚气逆证、肝胃郁热证、瘀血阻络证。

这六种类型仅仅是目前共识的内容,由于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症状多样不能完全概括,因此各医家需要灵活变通,精准辨证才能获得好的治疗效果。

章程等将60名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根据中医辨证分型为5种类型进行治疗:肝胃不和型,治疗以疏肝解郁、和胃降逆;肝胃郁热型,治疗以疏肝降热、和胃降逆;脾胃虚弱型,治疗以健脾益气、和胃降逆;寒热错杂型,治疗以辛开苦降、和胃降逆;胃阴不足型,治疗以养阴和胃、和胃降逆。

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美拉唑镁联合莫沙比利片等)。

治疗3个疗程后,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效率为70.00%,中药治疗效果明显高于西医常规治疗。

张福东将30名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四种类型:肝胃不和型,采用黄连、醋柴胡、甘草、白术等进行治疗;脾胃虚弱型,采用广木香、乌贼骨、陈皮、白术、甘草、党参等进行治疗;脾胃湿热型,采用白蔻仁、厚朴、佩兰、半夏、甘草、竹叶等进行治疗;胃阴不足型,采用麦门冬、谷麦芽、甘草、半夏等进行治疗。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为会议 重要课题 。 虽然西药对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效果较好 , 但 者总有效率 的差异不大 ( P <O . 0 5 ) , 无 统计学意义 。但 治疗组防 其副作 用较 多 , 例如长期地服用西药会干扰可 F e z + 的吸收 , 或引 止复发的效果明显好 于对 照( P <O . 0 5 ) , 有统计学意义。而陈氏 起 肾功能损 害等。而中医 、 中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 不但疗 效突 将 1 0 2例反流性食 管炎辨证分 型为 : ( 1 ) 肝郁 胃热型采用丹栀逍 出, 而且副作用少 。 现对反流性食管炎 的中医药研究情况进行简 遥散 ; ( 2 ) 胃阴亏虚型采 用沙参麦冬汤加减 ; ( 3 ) 气滞血瘀型采用 要 的综 述 , 以促进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治疗 。具体 内容如下 。 1 中医对反流性食管炎病 因、 病机 的认识
中医学 中并无 反流性食管 炎及 胃食管反 流病这一 名词 , 根
启膈散加减。 治理 6周后 , 痊愈 3 0例 , 显效 2 8例 , 有效 3 5例 , 无
效 9例 , 总有效率达 9 1 . 9 %。其 中肝 胃郁热组有效率达 1 0 0 %。
2 . 3 专 方 治 疗 姚 峰㈣以 四逆 越左 丸 加 味 治 疗 反 流 性 食 管 炎
则肝木 自甚 , 故为酸也” 。 指 出反酸与肝木有关 。 《 杂病 源流犀烛》 治疗 。治疗时间均为 4周 , 结果治疗 组的总有效率 ( 9 2 %) 明显好
日“ 吞酸者 。 郁滞 日久 , 伏 于脾 胃间 , 不 能 自出 , 又咽不下。 倘 肌表 于对照组( 7 5 %) , 两组 的差异显著( P < O . 0 5 ) , 有统计学 意义 。
3 2例 ) 和治疗组( 5 0例 ) 。对照组给 蠕 动将 食物送至 胃中 , 传 化物而不藏 , 通 降为顺 , 故 应属于 “ 胃” 管炎病人随机分成 和对照组(

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一、本文概述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胃酸或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炎症、糜烂、溃疡等病变。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惯的改变,GER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对GERD的诊疗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GERD逐渐受到关注。

中医药在调理人体气血、平衡阴阳、整体调节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而西医则在病因明确、病理生理机制清晰的基础上,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取得了显著疗效。

中西医结合诊疗GERD,能够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提高临床疗效,减少药物副作用,促进患者康复。

本文旨在汇总和整理近年来GERD中西医结合诊疗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国内外专家共识,提出一套科学、规范、实用的GERD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本共识意见将为临床医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促进GERD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水平不断提高,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二、胃食管反流病的流行病学与病因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其流行病学特征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等。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结构的变化,GERD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GERD的发病率增长更为显著,这可能与饮食结构的西化、生活压力的增大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的普及有关。

在病因方面,GERD的发生主要与食管抗反流屏障的破坏、食管酸清除作用减弱、食管黏膜抗反流屏障功能的损害以及胃十二指肠功能失常等因素有关。

精神心理因素、年龄、性别、肥胖、吸烟、饮酒等因素也被认为与GERD的发生密切相关。

例如,肥胖患者由于腹腔压力增高,可使食管下括约肌(LES)张力降低,从而增加GERD的风险。

吸烟和饮酒则可通过刺激食管黏膜,加重食管炎症,促进GERD 的发生和发展。

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综 述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F e b .2024,V o l .32N o .3:梁广和,E -m a i l :615796123@q q.c o m 第一作者:刘杨,E -m a i l :260036150@q q .c o m 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梁广和(承德医学院,河北承德067000)ʌ摘要ɔ 我国胃食管反流病(G E R D )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目前西医以对症治疗为主的治疗方案存在疗效不佳㊁易反复发作㊁毒副作用较多等局限性㊂该文检索梳理近5年中医诊治G E R D 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归纳㊁总结㊁提炼发现,中医采用内治法㊁外治法㊁内外合治法㊁与西医相结合等方法治疗G E R D ,具有毒副作用小㊁疗效确切㊁不易复发等优势㊂ʌ关键词ɔ 胃食管反流病;吞酸;胃灼热;中医疗法中图分类号:R 256.3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4.0336 胃食管反流病(g a s t r oe s o p h a ge a l r ef l u xd i s e a s e ,G E R D )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反流相关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胃灼热㊁反酸㊁胸痛,伴上腹痛㊁胃胀㊁嗳气㊁恶心㊁咽喉不适㊁吞咽困难㊁睡眠障碍㊁慢性咳嗽㊁支气管哮喘㊁慢性喉炎等症㊂G E R D 发病主要与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㊁食管廓清功能降低㊁胃食管黏膜损伤㊁胃十二指肠功能异常㊁食管内脏高敏感㊁食管上皮渗透性改变㊁精神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发病率逐年升高[1]㊂中医治疗G E R D 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总结近5年中医诊治G E R D 的相关文献,以期为G E R D 的诊治提供参考㊂1 中医对G E R D 的认识1.1 病因病机 G E R D 属于中医 吞酸 吐酸 梅核气 胃咳 反胃 胃反 心下痞 胸痞 胸痹 嗳气 嘈杂 卧不安 等范畴[2]㊂‘素问㊃至真要大论“记载: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㊂ ‘丹溪心法“云: 吞酸者,湿热郁积于肝而出,伏于肺胃之间,必用粝食蔬菜自养㊂ 阐述本病的病因为气郁日久,化火生酸㊂‘景岳全书“谓: 吐酸一证,在河间言其为热,在东垣言其为寒,夫理有一定,奚容谬异㊂ 张景岳主张吞酸属寒证㊂‘临证指南医案“言: 咽阻,吞酸痞胀,食入呕吐,此肝阳犯胃㊂ 叶天士认为本病的病因为肝阳犯胃㊂‘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言: 吞酸者,宿食所为㊂ 戴思恭认为本病的病因为宿食不化,久而作酸㊂笔者认为本病病因为感受外邪㊁情志不遂㊁饮食不节㊁罹患胆病㊁禀赋不足,病机为胃失和降㊁胃气上逆[1]㊂1.2 辨证施治 黄晓文等[3]将G E R D 分为脾胃虚弱㊁气虚血瘀㊁瘀血阻络㊁脾虚湿盛㊁脾虚湿热㊁气郁痰阻㊁肝胃郁热㊁胆热犯胃8种证型㊂袁丽君[4]研究发现G E R D 发病以肝胃郁热证较为多见,其次是中虚气逆证㊁气郁痰阻证㊁胆热犯胃证,而瘀血阻络证较为少见㊂‘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将G E R D 分为肝胃郁热㊁胆热犯胃㊁气郁痰阻㊁瘀血阻络㊁中虚气逆㊁脾虚湿热6种证型,G E R D 的中医治疗应当根据证型辨证施治,临证治疗以畅达气机为要,依病情分别施以疏肝泄热㊁和胃降逆㊁理气化痰㊁活血祛瘀㊁健脾化湿;兼见虚证,应辨明气血阴阳,使补而不滞[1]㊂2 中医内治法在治疗G E R D 方面,中医内治法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可以降低复发率㊂刘沈林教授认为,G E R D 的基本病机为脾胃升降失常,胃气夹酸上逆,损伤食管,病机演变的基础为郁,开创性地提出 以郁为先㊁以郁为本㊁以郁为治 的辨治思路,灵活运用疏肝和胃㊁清宣化浊㊁化痰降逆㊁清泻肝胃㊁化瘀和络等治法,配合饮食及情绪调摄,临床收效较好[5]㊂吴思霖等[6]研究发现,清热降逆汤(柴胡㊁白芍㊁白术㊁旋覆花㊁龙胆㊁枳实㊁半夏㊁瓦楞子)治疗G E R D 临床疗效较好,可改善患者口苦㊁911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2月第32卷第3期综述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F e b.2024,V o l.32N o.3咽干㊁烦闷㊁失眠等症㊂丁媛等[7]认为G E R D的基本病机为胃膜受损,临证应以 护膜法 为主,运用逍遥散㊁旋覆代赭汤加减等调畅气机以护膜,以及海螵蛸㊁瓦楞子㊁白及㊁木蝴蝶等制酸健胃以护膜,标本兼顾,疗效确切㊂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旋覆代赭汤可通过促进胃肠运动㊁减轻炎性反应㊁改善食管黏膜㊁镇吐等作用治疗G E R D[8]㊂G E R D病位在肝㊁胃㊁脾,病理因素主要为痰热㊁气郁㊁血瘀㊁食积,运用内治法治疗时应以疏肝泄热㊁和胃降逆为原则,并注重调畅气机,使脾升胃降功能恢复正常㊂3中医外治法中医外治法治疗G E R D包括针刺㊁灸法㊁推拿等,外治法在治疗老人㊁孕妇㊁儿童等患者时,其以毒副作用小㊁安全性高等优点,更易被患者接受㊂研究发现针灸可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㊁改善食管下括约肌松弛㊁促进胃肠动力㊁抑制胃酸分泌治疗反酸㊁胃灼热等症[9]㊂徐因等[10]采用老十针治疗G E R D患者,以中脘㊁足三里为主穴,配以其他穴位进行针灸,具有调气疏肝㊁健脾和胃㊁消导运化㊁理气和血之功㊂潘诗敏等[11]采用五经配伍调气法针刺治疗肝胃不和型G E R D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疗效较为持久㊂五经配伍调气法治疗G E R D以五经配伍理论为指导,立足于本经本腑(胃),抑木调气以治之,使气机升降协调,胃气通达和降㊂李永红等[12]采用火针联合针刺治疗肝胃郁热型G E R D,可改善患者反酸㊁胃灼热㊁嘈杂㊁胁痛㊁口干口苦㊁便干溲赤等症,火性属阳,能升散㊁开泄㊁畅达,火针疗法通过灼烙人体腧穴㊁腠理而疏通经脉,有引气和发散之功,温通之力较强,能直达肌肤筋肉,使邪气外散,引邪外达㊂张保球等[13]采取温针灸辨证治疗G E R D,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黏膜破损㊂温针灸结合燃烧艾绒温热作用及针刺激发经气的作用,能激发阳气,推动气血运行,和胃降逆㊂儿童对中药和针灸的依从性较差,若单用中药或针灸治疗小儿G E R D,恐难达到预期效果,而推拿疗法具有非创伤性特点,更易于被G E R D患儿接受㊂刘艳辉等[14]采取健脾益气推拿法即补脾经㊁推中脘㊁摩腹治疗G E R D患儿,可有效增强患儿胃肠蠕动,促进食物消化吸收,降低胃食管反流发生率,认为健脾益气推拿法具有健脾利胃㊁强脾助运等功效㊂黄旺金等[15]研究发现,体位疗法联合腹部按摩治疗新生儿G E R D效果较好,可减少患儿呕吐次数,促进患儿消化吸收,减少胃内容量㊂研究表明,中医外治法治疗G E R D临床疗效确切,其作用机制主要与增加食管括约肌压力㊁增强食管廓清功能㊁保护食管黏膜㊁调节胃肠激素㊁增强胃肠动力等有关[16]㊂4中医内外合治法‘备急千金要方“记载: 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尤非良医也㊂ 若单用内治或外治难以奏效时,内服与外用配合可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㊂赵磊[17]认为G E R D属于中医 吞酸 痞满 等范畴,主要病机为胃气上逆,与肝郁不疏㊁胃失和降㊁津液输布失常有关,采用半夏厚朴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可改善患者中医证候,下调食管黏膜环氧合酶-2(C O X-2)㊁蛋白激酶受体-2(P A R-2)m R N A的表达㊂赵一娜等[18]采用温胃阳汤联合盐包烫熨治疗中阳不运型G E R D,可明显改善G E R D患者临床症状,认为温胃阳汤具有温阳祛寒㊁益气健脾之功,盐包烫熨是一种五行藏象疗法,由粗盐与吴茱萸制成,每日于寅时作用于大腹,借助自然界之阳气,作用于脾胃经脉,具有温脾肾暖肝之效,同时调理脾㊁胃㊁肝㊁肾之枢机㊂肖超秀等[19]采用降逆和胃汤联合穴位埋线法治疗G E R D,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且安全性较高,认为降逆和胃汤具有降逆和胃㊁疏肝理气㊁清热利湿之效,穴位埋线可以通过多种刺激同时发挥作用,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提高机体免疫防御能力㊂张毅娜等[20]采用补中降逆汤联合麦粒灸背俞穴治疗G E R D临床疗效确切,认为补中降逆汤具有健脾益气㊁和胃降逆的作用,麦粒灸是如麦粒大小的自行捏制而成的艾炷直接置于穴位上的一种灸法,属于直接灸,麦粒灸可明显改善炎症状态下的微环境,调节自身免疫,提高痛阈,促进胃肠蠕动㊂樊春华等[21]采用疏肝清胃汤与穴位贴敷联用治疗G E R D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胃泌素和胃蛋白酶原水平,认为疏肝清胃汤具有疏肝解郁㊁健脾养胃㊁清热解毒之功效,穴位贴敷可使药物直达病灶,内服与外用配合可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㊂5中西医结合治疗张锡纯认为 欲求医学登峰造极,诚非沟通中西医不可 ,临床医师治疗G E R D应师古而不泥古,参西而不背中,注重中西医结合治疗㊂王同单等[22]应021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2月第32卷第3期综 述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F e b .2024,V o l .32N o .3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铝碳酸镁咀嚼片治疗G E R D 效果优于单用西药治疗,可缓解患者反酸㊁反食等症状,且安全性较高㊂姜先亮[23]采用自拟消痞汤联合西药治疗寒热错杂型G E R D 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独应用西药和自拟消痞汤,指出该法具有明显的保护胃黏膜及增强胃动力作用㊂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见效迅速,既能发挥西药抑酸护胃㊁促胃肠动力的优势,又能发挥中医辨证论治㊁随症加减的优点,使局部和整体病情得以改善㊂6 小结G E R D 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发病机制复杂,反复持续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药可通过影响胃肠激素㊁食管胃动力㊁食管下括约肌功能㊁肠道菌群㊁内脏高敏感及心理情绪等病理机制发挥作用,中药复方具有多维度发挥疗效的优势,中医外治法简易有效,中西医结合治疗G E R D 在缓解症状㊁调节心理情绪㊁促进黏膜愈合㊁降低复发率等方面疗效显著[24]㊂本研究对近5年中医诊治G E R D 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中医治疗G E R D 疗效显著,对不宜服药的患者宜采用针灸㊁推拿等中医外治法进行治疗,若单用内治或外治难以奏效时,内服与外用配合可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且临床治疗应发挥中西医协同的优势㊂参考文献[1]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7,25(5):321-326.[2]白兴华.对‘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的思考[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19,53(11):5-10.[3]黄晓文,潘炜炳,范乾,等.常熟地区253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J ].光明中医,2022,37(14):2467-2472.[4]袁君丽.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分布和精神心理因素的关联性研究[D ].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20.[5]袁光辉,徐艺.刘沈林从郁论治胃食管反流病之经验[J ].江苏中医药,2022,54(9):23-25.[6]吴思霖,罗芳芳,王继生,等.清热降逆汤治疗胆热犯胃型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效果及对反流改善的作用[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22,40(9):243-246.[7]丁媛,王少丽,周铃,等.从 护膜法 论治胃食管反流病经验[J ].北京中医药,2022,41(8):891-893.[8]崔亚,姜礼双,卜平.旋覆代赭汤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J ].江苏中医药,2018,50(1):82-85.[9]潘诗敏,李金香,李莹,等.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及机制概述[J ].针灸临床杂志,2017,33(1):79-83.[10]徐因,安俊丽,杨志军,等.老十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J ].四川中医,2016,34(10):189-191.[11]潘诗敏,李金香,张曦,等.五经配伍调气法针刺治疗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观察[J ].中国针灸,2017,37(12):1255-1260.[12]李永红,张万龙,曹国强,等.火针联合针刺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疗效观察[J ].北京中医药,2017,36(5):387-390.[13]张保球,韩雅欣.温针灸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的临床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2020,12(36):79-80,125.[14]刘艳辉,刘丽娟.健脾益气推拿在早产儿胃食管反流中的临床应用观察[J ].四川中医,2016,34(12):195-197.[15]黄旺金.体位疗法联合腹部按摩治疗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效果观察[J ].广西医学,2017,39(7):1108-1109.[16]周树珩,黄晓燕,陈雅璐.中医药干预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医生,2022,60(25):93-96.[17]赵磊.半夏厚朴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痰气郁结型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研究[J ].新中医,2022,54(17):31-34.[18]赵一娜,黄晓燕,林惠,等.温胃阳汤合盐包烫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中阳不运证疗效观察[J ].广西中医药,2021,44(1):13-16.[19]肖超秀,曾光,林良佳,等.降逆和胃法联合穴位埋线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疗效的临床研究[J ].内蒙古中医药,2019,38(5):104-106.[20]张毅娜,林震群.补中降逆汤联合麦粒灸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中虚气逆证疗效观察[J ].山西中医,2019,35(11):9-12.[21]樊春华,陈文剑.疏肝清胃法与穴位贴敷联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1(24):59-61.[22]王同单,赵文,郭师.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铝碳酸镁咀嚼片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研究[J ].新中医,2021,53(16):28-30.[23]姜先亮.自拟消痞汤联合西药治疗寒热错杂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J ].中国民间疗法,2020,28(9):89-91.[24]魏秀秀,张北华,尹晓岚,等.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西医治疗现状述评[J ].世界中医药,2022,17(15):2101-2107.(收稿日期:2022-10-24)[编辑:周荣荣张思思]121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2月第32卷第3期。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一、概述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特征是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

中医对于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和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本共识意见旨在总结中医在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面的经验和研究成果,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病机复杂,中医认为其发生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脾胃虚弱、肝胃不和等因素有关。

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手段丰富,包括中药内服、针灸、推拿、食疗等方法,旨在调和脾胃、疏肝解郁、清热解毒、润燥止酸等。

1. 胃食管反流病概述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简称GERD)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属于“吐酸”、“嘈杂”、“胸痞”等范畴,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该病主要由于脾胃升降失调,肝气犯胃,或脾虚湿困等多种病因病机综合作用所致。

表现为患者经常出现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甚至口腔,伴随烧心、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引起食管黏膜损伤及咽喉、呼吸道并发症。

从中医角度分析,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当降而食管则依赖于胃气之和降以保持正常的输送功能。

若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逸过度等因素导致脾胃功能受损,尤其是胃气上逆,则易发此病。

肝木乘脾土,横逆犯胃,或久病体虚,中气下陷,亦可致胃失和降,引发胃食管反流。

治疗上,中医强调辨证论治,针对不同证型如肝胃不和、脾胃虚弱、痰湿阻滞等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调理脾胃升降,配合针灸、推拿以及生活方式调整等综合措施,旨在恢复脾胃功能,减轻反流症状,防止病情进展及复发。

同时,也注重预防与调摄,提倡规律饮食、合理膳食结构,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刺激,以及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定义与分类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患者有典型的胃食管反流症状,如胸骨后烧灼感、胸痛、咽部不适等,但内镜检查未发现食管黏膜糜烂或溃疡。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一、概述: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由于食管下端括约肌(LES)功能失调,或幽门括约肌的关闭功能不全,引起胃和(或)十二指肠的内容物非一过性地反流入食管,经过长期、反复的刺激而引起食管黏膜的充血、水肿、糜烂和纤维化等病变。

本病以反酸、烧心、胸骨后或心窝部烧灼样疼痛及间歇吞咽困难等为其主要症状,多数患者可与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或食管裂孔疝等并存。

胃食管反流病可分为三种类型,非糜烂性反流病、糜烂性食管炎(也称反流性食管炎)和Barrett食管。

在中医上,本病属于“吐酸”、“食管瘴”、“胸痞”等范畴。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目前胃食管反流病尚无对应固定中医病名。

根据主证归属于“吐酸”、“食管瘴”等范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专家组《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2006年,三亚)。

(1)临床症状当患者出现包括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或不适、暧气等典型症状,或同时出现咽喉不适、咳嗽等食管外症状时,可考虑为胃食管反流病。

如能证实存在食管黏膜炎症和/或反流,则能明确诊断。

(2)内镜检查内镜检查可明确有无反流性食管炎(RE)及Barrett食管(BE)o RE的分级参照1994年美国洛杉矶世界胃肠病大会制订的LA分类法。

A级:食管黏膜有一个或几个黏膜破损,直径小于5πιπi;B级:一个或几个黏膜破损,直径大于5mπι,但破损间无融合现象;C级:超过2个皱裳以上的黏膜融合性损伤,但小于75%的食管周径;D级:黏膜破损相互融合范围累积至少75%的食管周径。

BE的诊断主要根据内镜检查和食管黏膜活检,当内镜检查发现食管远端有明显的柱状上皮化生并得到病理学检查证实时,即可诊断为BE。

(二)证候诊断1.肝胃郁热证: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胃脱灼痛,脱腹胀满,暧气反食,心烦易怒,嘈杂易饥,舌红苔黄,脉弦。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病机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病机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病机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1.什么是胃食管反流病?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科疾病类型,主要是指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烧心症状,导致胃食管黏膜出现损伤。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胃灼热与反酸,通常患者在进食后一小时,在弯腰或者平卧时,容易出现反酸情况,同时部分患者还会伴随胃灼热情况。

另外,吞咽疼痛与吞咽困难同样是比较显著的临床症状,一般出现在患者病情严重情况下,由于反流物对食管产生刺激,引发患者产生痉挛性疼痛,还会向患者的背部、肩部以及腰部等进行放射性疼痛。

在患者食管功能紊乱的情况下,患者会出现吞咽困难情况。

有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表现并不具备特异性,因此在判断患者病情时,需要通过综合诊断技术进行判断,并需要通过相应的辅助检查,才能进一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明确。

2.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病机是什么?从中医的角度分析,认为胃食管反流病属于“反胃”“梅核气”的范畴,病因主要由于饮食不节、情志不遂以及外邪入侵等,基本病机为胃气上逆,胃失和降。

一般在疾病初期,患者经常会出现肝气犯胃情况,随着病情的进展,会出现肝胃郁热情况,虽然病灶部位在胃食管,但是与肝、脾都存在紧密联系。

重要病机为郁,由于肝气不畅,导致患者出现气郁,同时发病原因与饮食与情志均存在紧密联系。

2.1肝胃关系论在肝胃关系中,脾胃与肝胆存在紧密联系。

如果患者出现肝郁气滞,会让患者出现肝胃不和情况,导致胃气上逆,让胃失和降。

有研究认为,由于患者的气机升降失职,才能让患者有烧心与反流等症状,因此,虽然发病部位在食管与胃,但是与患者的脾、肝、肺均存在紧密联系。

同时肝气上逆的关键在于肝脾胃功能失调,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展开相应治疗。

2.2气机失调论有研究认为,导致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还包括气机升降失常,由于脏腑失衡,导致胃气上逆,人体通过肝肺调节气机使人体的吐浊纳新,保持气机顺畅作用。

还有相关研究表明,通过疏肝调肺,能够对胃食管反流病进行治疗。

2.3脾胃升降论有临床研究表明,胃食管反流病与脾胃失和有紧密联系。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一、本文概述《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是一篇旨在总结、提炼和规范化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方法的专家共识文章。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症状多样,包括胸痛、反酸、烧心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消化系统疾病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中医诊疗方法在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中逐渐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和效果。

本文在广泛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多位中医专家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对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治疗原则和常用中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共识。

旨在为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提供一份全面、系统、实用的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指南,以推动中医在该领域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发展。

也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可选择的治疗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缓解病痛、提高生活质量。

二、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病机胃食管反流病(GERD)在中医理论中,其病因病机涉及多个脏腑的功能失调以及气血津液的代谢紊乱。

病因上,多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累过度、年老体衰等因素密切相关。

病机则主要涉及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胃阴不足等方面。

饮食不节:长期饮食不规律,或过食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失调,胃气上逆,发生胃食管反流。

情志失调:情志不畅,忧思恼怒,导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气机上逆,发生胃食管反流。

劳累过度:长期劳累过度,耗伤气血,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升降失调,胃气上逆,发生胃食管反流。

年老体衰:年老体弱,或久病不愈,导致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升降失调,胃气上逆,发生胃食管反流。

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病机以脾胃功能失调为核心,涉及肝、胆、肾等多个脏腑的功能异常。

因此,中医治疗GERD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以调和脏腑功能、恢复气血津液平衡为目标,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三、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辨证分型胃食管反流病在中医理论中并无直接对应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如胸骨后灼热感、疼痛、反酸、嗳气等症状,可将其归属于“吐酸”“嘈杂”“胸痛”“胃痞”等范畴。

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现状

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现状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23, 12(10), 3049-3054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tcmhttps:///10.12677/tcm.2023.1210458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现状陈雪晴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一区,广西南宁收稿日期:2023年9月13日;录用日期:2023年10月11日;发布日期:2023年10月23日摘要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以烧心、反酸为主要特点的消化系统疾病。

本文从中医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病因病机、辩证分析、临床诊治方面对该病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药,研究现状Research Status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Treat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Xueqing ChenGastroenterology Area 1,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ning GuangxiReceived: Sep. 13th, 2023; accepted: Oct. 11th, 2023; published: Oct. 23rd, 2023Abstract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 is a common digestive system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heartburn and acid reflux.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from the aspects of TCM understanding,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dialectical analysis and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Keywords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Status陈雪晴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不适症状或并发症的一种慢性的消化道疾病,包括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 RE)、非糜烂性反流病和Barrett食管。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治疗策略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治疗策略

胃食管反流病指的是因为患者食管胃连接部功能异常,抗反流防御机制明显降低,酸性或者非酸性胃或者十二指肠内容物发生反流,进入食管,从而引发不适症状。

临床中,一般会采用双倍剂量的质子泵抑制剂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治疗。

目前,临床中关于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标准尚未统一,通过现有西医药物治疗,停药后疾病会反复发作、症状无法明显改善、副作用较大。

中医中药可以通过整体调节,辨证论治,可弥补西医药物的治疗缺陷,获取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疏肝解郁、和胃降逆:若患者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导致食积不化,胃气上逆,常表现为肝胃不和反应。

此类患者于临床汇总主要表现为:除了患者存在胃食管反流以及烧心的典型症状以外,还会存在胃脘胀满、纳差等脾胃气机失调反应、两肋胀痛,当患者情志不舒时,则会使患者肝气郁结症状明显加重。

临床治疗中,可以选择疏肝解郁、和胃降逆原则进行治疗,代表方为柴胡疏肝散,柴胡能够起到疏肝行气、和解少阳的效果;白芍以及甘草可以发挥敛阴柔肝的效果;枳壳以及香附子可以发挥行气、调畅气机、遏制上逆的效果;川芎以及郁金可以发挥活血行气的效果,如果酸水频繁上冲或者发生呃逆,则会额外加枳实、陈皮、合欢花、延胡索等,联合清热药物,起到肝郁化热的效果,比如:黄连以及龙胆草;若患者存在嗳气酸腐、食欲不振亲宽广,则需要额外加入茯苓、生姜、大枣等药物,发挥健脾益胃的效果;如果患者的肝郁时间长,则需要在疏肝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通甘络之丹参饮进行治疗。

疏肝清热、和胃降逆:肝胃阳脏,疏泄时间长,则会容易出现郁而化热、肝火炽盛情况,从而导致胃内容物上冲,从而引发胃食管反流病。

该类患者因为反流,导致酸水明显变多,胃脘发生灼痛,处于心烦意乱、嘈杂易饥以及口干口苦状态下。

临床中通过疏肝清热、和胃降逆原则治疗患者。

代表方为丹栀逍遥散,药方中的柴胡、白芍以及当归可以发挥疏肝解郁以及柔肝养血的效果,白术、茯苓以及生姜可以起到健脾和胃的效果,薄荷、牡丹皮以及栀子能够起到清热、散郁的效果,以上药物共同作用,可以发挥清肝泻热的效果。

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临床治疗概况

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临床治疗概况

胃食 管反 流病 ( ato s p a e 1 f xD sae G sr eo h g a Rel i s , u e GE ) 消化 系统 常见 疾 病 , 胃和 ( ) RD 是 由 或 十二 指 肠 内
容物 反 流入食 管 所 致 , 中消 化 道 内镜 下 可 见食 管 黏 其 膜 破 损 者 , 为 反 流 性 食 管 炎 ( elx eo h gt , 称 rf s p a i s u i R 。本病 机 制 复 杂 , 状 多 样 , 期 反 复 发 作 , 重 E) 症 长 严 影 响患者 生活 质 量 , 可造 成 食 管 狭 窄 、 art 食 管 、 还 B ret 食管 腺癌 等严 重 并 发 症 。近 年来 , 胃食 管 反 流 病 的 发
症 状 消失 , 取得 满 意疗效 。
2 现 代 医 学 治 疗
富 临床治 疗手 段 和途径 , 为减 轻病 人 痛 苦 , 进 人类 健 促
康作 出贡献 。
4 参 考文献
E ] 临 江 , 宇 红 , 霞 . 证 治 疗 反 流 性 食 管 炎 16例 观 察 1朱 陈 洪 辨 0
浙江中医杂志 2 1 0 2年 1月第 4 卷 第 1 7 期
1 4 针 灸、 摩 治疗 : 东 晓l] 据 中医 辨 证 论 治 理 . 按 朱 _ 根 】 o 论 和 经络 学 说 , 用 低 频 脉 冲 电刺 激 加 耳 穴 磁 疗 法 相 应 结合 治 疗 G R 患 者 6 E D O例 。治 疗 组 : 用 维 格 牌 采
6 , 茱 萸 4 , 栀 子 、 壳 各 1 g 太 子 参 2 g 麦 冬 g吴 g炒 枳 5, 0,
1 g 石斛 、 0, 佛手 各 1 g 甘 草 3 。反 酸 明显 加 刺 猬 皮 、 2, g 乌贼 骨各 1 g 胸 骨 后 疼 痛 明 显 加 川 楝 子 1 g 没 药 5; 2, 1 g 咽部有 异物 感 加 浙 贝母 、 蒌各 1 g 苏 叶 6 , 0; 瓜 2, g 厚 朴 8 , 夏 l g 嗳气 明显 加旋 覆 花 8 , 香 5 。对 照 g半 O; g沉 g 组 西 药常规 治 疗 。经 过 8周 治 疗 , 疗 组 在 整 体 疗 效 治 和症状 减轻程 度均 优 于 对 照组 。吴 滇 认 为 R E病 机 以 肝 胃不 和 , 胃升 降失 调 , 脾 胃气 上 逆 , 、 、 、 、 痰 气 火 食 瘀 互结 于食管 , 治 疗 原 则 为 和 胃降 逆 , 以 疏 肝 和 胃、 故 常

分析中医内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

分析中医内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

分析中医内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探讨采用中医疗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9年5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50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内科治疗,对比两种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及治疗的有效率。

结果:经过对比观察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0%显著高于对照组40%。

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比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中,中医内科治疗的效果更好,使得患者能快速恢复,并且临床治疗的有效率显著提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医内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治疗效果胃食管反流病疾病又称为胃酸倒流,在老年的患者中最为常见,其发病原因为饮食不规律、食用不洁食物以及患者的自身体质等。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于饮食的不克制以及对食物的特性不了解,患者的患病的风险不断升高。

临床表现为胃灼热、吞咽困难、吞咽疼痛等多种症状,如不及时到院治疗,会对患者身体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本文对比了中医内科治疗与西医治疗的效果,效果显著,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

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在50~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42±2.32)岁,病程为1~6年,平均病程为(3.48±0.87)年;对照组的50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患者31例,年龄在52~70之间,平均年龄为(58.03±1.22)岁,病程为2~6年,平均病程为(2.66±1.32)年。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中医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的临床效果

中医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的临床效果

中医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的临床效果,以提供对该疾病综合治疗的参考。

方法:通过检索相关的中医药数据库和医学文献数据库,包括PubMed、CNKI等,筛选评估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

使用随机对照试验(RCT)或队列研究设计的临床研究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采用RevMan软件进行Meta分析,评估中医辨证治疗在症状改善、内镜结果、生理指标和不良反应等方面的临床效果。

结果:初步检索得到有关中医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的临床研究,最后纳入研究进行数据分析。

Meta分析显示,中医辨证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在症状改善率、内镜结果、生理指标(如胃酸分泌量、LES压力等)和不良反应率等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并显示出中医辨证治疗在改善胃食管反流症状严重程度、减少反流次数和降低胃酸分泌等方面具有积极效果。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作为一种综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的方法,在临床上表现出一定的临床效果。

然而,由于所纳入研究数量有限,质量不高及方法学上存在局限性,因此还需要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验证其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医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临床效果引言胃食管反流(GERD)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胃液和胆汁逆流到食管中,引起症状和组织损伤。

根据统计数据,GERD的发病率不断增加,给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尽管西医学在GERD的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如药物依赖性和治疗效果不稳定性。

因此,寻找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中医辨证治疗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具有与西医学不同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式。

近年来,中医辨证治疗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估中医辨证治疗在胃食管反流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对症状缓解和生理指标改善的潜在机制。

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的结果,为胃食管反流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胃食管反流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胃食管反流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胃食管反流症的中医辨证治疗目的研究中醫辩证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8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临床兼症、临床主要症状、脉、舌征象以及全身症状作为主要辩证方法,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诊断方法为内镜检查,观察患者酸反流次数、食道24hpH值和DeMeester评分情况。

结果共有4种症型:19例胃热炽盛型,34例肝胃气滞型,8例脾胃虚寒型,17例食滞胃肠型,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9.5%,97.1%,87.5%,94.1%;脾胃虚寒型和肝胃气滞型患者的酸反流次数、食道24hpH值和DeMeester评分检测结果均大于另外两种症型患者,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推测肝胆疏泄功能虚实是导致胃食管反流的主要原因,肝胃气滞型是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主要中医辨证分型,所占比例最小的症型为脾胃虚寒型患者,通过中医辩证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治疗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标签: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辨证;疗效十二指肠和胃中内容物出现返流的现象,进入到食管中,使患者表现出反酸、烧心等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即为胃食管反流病[1]。

中医将该疾病归为胃痛的范畴中,通过内镜检查的方式,观察患者食道24hpH值变化情况,探析中医辩证分型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从2012年12月~2013年10月门诊和胃肠科收治的共78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女比例为43/35,病程为2个月~5年,平均病程为(1.2±0.7)年,年龄范围为17~69岁,平均年龄为(49.2±11.5)岁。

其中有31例症状性反流,47例反流性食管炎,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嗓子有异物感、反酸、胃痛、烧心、出血、胃胀胃痛、咳嗽及嗳气等症状,部分患者合并慢性支气管炎、喉炎和慢性咽炎等疾病,且这些疾病都是由上食管反流引起的。

1.2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内科疾病诊断标准》和《中华消化杂志诊断胃食管反流病诊断标准》中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标准,并通过24h食管声动态监测患者的病情[2]。

枳术宽中胶囊、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治疗脾虚气滞证胃食管反流病疗效

枳术宽中胶囊、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治疗脾虚气滞证胃食管反流病疗效

枳术宽中胶囊、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治疗脾虚气滞证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摘要:目的:脾虚气滞证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采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加枳术宽中胶囊治疗并观察其效果。

方法:观察患者为我科治疗的脾虚气滞证胃食管反流病92例,起止时间为2019年4月--2021年4月,分组方法为根据患者入院号随机分成一组与二组,治疗方法分别是采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加枳术宽中胶囊治疗和单独使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一组和二组治疗后GerdQ评分比较,一组是6.34±1.07(分),二组是8.46±1.24(分),(t=3.762,p=0.033),结果有差异。

结论:脾虚气滞证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采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加枳术宽中胶囊治疗效果优良,该方法可推广。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枳术宽中胶囊消化内科治疗的疾病中常见胃食管反流疾病,这种病症如果不治疗,会引起食管损伤,最终出现病变,影响患者身体健康。

因此,临床上需要采用积极治疗方法,帮助患者解决疾病问题。

目前,临床上对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时,主要采用西药治疗,西药应用在胃食管反流病症中有良好的效果,能够快速帮助患者缓解临床症状,但是胃食管反流病迁延性长,患者需要长期用药,西药短期效果优良,长期使用后容易引起患者复发,影响其治疗效果。

为了解决患者西药治疗存在问题,临床医生需要研究其他治疗方案。

本次研究中,通过知网、维普等关键词检索后获得,胃食管反流病症采用枳术宽中胶囊治疗后有良好效果,但是这种治疗方案在实际临床上应用后效果如何,还需临床医生对该方案研究,并且以研究数据作为支撑,为患者选择最佳治疗方案,以此来提高患者治疗效果[1]。

基于此,本组研究脾虚气滞证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采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加枳术宽中胶囊治疗并观察其效果。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科治疗的脾虚气滞证胃食管反流患者92例作为观察对象,并且将患者分成一组与二组。

一组随机编入4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年龄分析,年龄在18岁--70岁,平均43.36±5.35岁;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病程分析,病程在6月--35月,病程在18.35±2.43月;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性别分析,有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3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课件
10
中医诊断依据
主证:反酸、反胃、反食、烧心等。 次证:脘腹不适、胸痛、嘈杂。 诱因:饱食、脂餐、弯腰、咳嗽或前倾 曲位。
精选课件
11
辨证思路
确定病因 确立病机 确定病位 确定病性
精选课件
12
确定病因
注意询问诱发因素,是否受寒、饮食是 否失宜、有无情志失调、平素脾胃功能 情况等。
精选课件
精选课件
9
病因病机
一为酒食所伤:因酒食不节,损伤脾胃,酿生湿 热,胸膈郁塞,胃气不和,吞酸噫气;
二为寒邪患胃:外感风寒,寒邪犯胃,胃阳被 遏,或过食生冷,中阳受伤,寒滞脾胃,湿浊 内停,郁而成酸;
三为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胃,则脾胃 气机阻滞,日久郁而化热,胃气挟热上逆,而形成 本病;
四为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劳倦内伤,脾胃受 损,运化不健,嗳气吐酸或泛吐清涎酸水。
精选课件
22
肺胃不和证
治法:化痰肃肺,降逆和胃 选方:旋复代赭汤加苏子降逆汤加减 用药:旋覆花10g,代赭石20g,半夏 10g,党参15g,苏子10g,厚朴10 g, 陈皮10g,茯苓15g,贝母10g,杏仁10g, 甘草3g
精选课件
23
瘀血阻络证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选方:血府逐瘀汤合丹参饮加减 用药:当归10g,生地黄15g,桃仁10g, 红花5g,川芎10g,丹参15g,砂仁3g (后下),赤芍15g,枳壳10g,桔梗5g, 牛膝10g,炒柴胡5g,煅瓦楞子20g,降 香5g
精选课件
20
气郁痰阻证
治法:疏肝理气,开郁化痰 选方:半夏厚朴汤加减 用药:法半夏10g,厚朴10g,茯苓15g, 苏梗10g,郁金10g,陈皮6g,炒枳壳 10g,桔梗5g,木蝴蝶5g,甘草3g
精选课件
21
脾胃虚寒证
治法:温中散寒,和胃制酸 选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用药:广木香6g,砂仁3g(后下),党 参15g,白术10g,茯苓15g,陈皮6g, 半夏10g,吴茱萸3g,黄连1g,白豆蔻 5g,丁香3g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精选课件
6
中医药优势
中医药治疗本病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中 医药治疗的优势就在于运用辨证论治的 原则可以发挥整体调节作用,包括调节 消化道动力、胃酸分泌、胃肠激素水平 等多个方面,是整体的调节过程。
精选课件
7
实验研究证据
目前有人从中药药理的角度对治疗GERD的中 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药在治疗本病的临床 应用中具有与西药相同的作用机理,如抑酸、 保护黏膜、抗炎镇痛等多部位多靶点的作用特 点;
精选课件
16
中医辨证
肝胃郁热证 胆热犯胃证 气郁痰阻证 脾胃虚寒证 肺胃不和证 瘀血阻络证
精选课件
17
证型研究
朱生墚等对12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证型 研究发现:肝胃郁热型62例,占51.67%; 段国勋等研究了97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 的证型,结果为肝胃郁热型41例,占 42.3%; 总之大量研究发现肝胃郁热为胃食管反 流病的主要证型;
13
确立病机
两胁胀痛,心烦口渴易怒等特点可明确为肝胃 郁热证;
胸骨后隐痛不适,嗳气,吞咽不顺,咽部异物 感为气郁痰阻证特点;
受寒发作,四肢不温,大便溏薄为脾胃虚寒证;
吐酸伴咳嗽、气喘胸闷为肺胃不和证;
反酸伴胸痛不移,入夜加重,吐咽不畅,为瘀 血阻络证;
舌红少苔、口干口渴、饥不欲食,胃脘胸前灼 痛隐隐,为阴虚失濡表现。
精选课件
14
确定病位
以反酸反食为主者,病位在胃与食管; 伴胸痛邪胀者,病位在肝与胃; 伴咳嗽气喘者,病位在肺、肝、胃; 腹胀、胸闷、嗳气、反食,病在气分; 胸痛固定不移,吐咽不畅,病在血分。
精选课件
15
确定病性
辨寒热:吐酸时作,口干口渴,舌红, 苔黄厚,脉数为热证;反酸受寒后发作, 饮食喜热,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为 寒证。 辨虚实:实则有如气滞、痰郁、食积、 湿热、血瘀等表现;虚则如气虚、阴虚、 阳虚等。
精选课件
5
西医治疗
西医通常采用强力的抑酸治疗虽然能很快地缓 解症状,但对于正常消化来讲是不利的。并且 现阶段的促动力治疗还不能很好地解决同时存 在的多种复杂的上消化道动力紊乱,同时影响 胃食管反流的因素还有消化道激素等。因此, 总的来讲,西医治疗方案应还是较为片面的, 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且研究表明其近期 疗效较好,但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
研究也发现,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过程中, 能够明显提高血清胃泌素水平、降低模型大鼠 食管黏膜NO浓度、明显降低食管粘膜的通透 性、抑制酸反流、提高食管下段粘膜的pH值等, 从而减少下食管括约肌松弛,促进疾病的恢复。
精选课件
8
中医病名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病名常根据患者的主 症来确定,本病的主症为烧心、反酸、胸 骨后灼痛不适、吞咽困难、咽部不适或 异物感等,因此本病可分别属于中医学之 “吐酸”、“胃脘痛”、“嘈杂”、 “梅核气 ”等范畴。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药治疗
江苏省中医院 沈洪
精选课件
1
胃食管反流病`
胃内容物(包括十二指肠液)反流入食管产生 症状或并发症时,称为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 广义的GERD包括食管粘膜有破损或无破损,因 此,可分为内镜阳性GERD和内镜阴性GERD。 酸(碱)反流导致的食管粘膜破损称为反流性 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 RE)。
精选课件
2
世界不同地区GERD流行病学
欧洲25-38%
中国8.97%
北美洲20-40%
日本 10.3%
澳大利亚17%
精选课件
3
国内GERD的流行病学
北京10.19%
西安16.9%
上海7.76%
精选课件
4
发病机制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于下食管括约 肌压力的低下或频发松弛,食管体部的 清除功能降低,胃排空延缓等因素所致。 因此胃食管反流病既是酸相关性疾病更 是一种动力性疾病。
精选课件
18
肝胃郁热证
治法:清泻肝火,和胃降逆 选方:左金丸加味 用药:黄连3g,吴茱萸1g,白芍15g, 枳壳10g,青皮6g,陈皮6g,香附10g, 丹皮10g,乌贼骨15g,瓦楞子10g
精选课件
19
胆热犯胃证
治法:清化胆热,降气和胃 选方:方选四逆散合金铃子散加减 用药:软柴胡9g,枳壳12g,白芍12g, 龙胆草1g,胆南星12g,黄连3g,竹 茹12g,茯苓12g,白术12g,郁金12 g,栀子12g,金铃子9g,延胡索12g, 甘草5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