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学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学习笔记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物质观: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运动是绝对、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静止是绝对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具有一维性。
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具有三维性,即具有长、宽、高三度。
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的,离开了时空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时空也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了物质运动的时空同样是不存在的。
时空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有限性与无限性。
2.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意识具有能动性,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
3.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客体的现实活动。
主体与客体是相互作用的,主体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处于主导地位和中心地位。
在实践过程中,主体受到客体的限定,又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从而超越现实客体。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终极笔记
终极笔记:马哲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马克思原理笔记
马克思原理笔记1. 社会形态的历史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有阶段性的。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
2.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成为资本家的剥削对象。
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掌握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使劳动者只能出售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存。
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获得利润。
3. 阶级斗争: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的。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最终将导致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社会。
4.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思想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
他认为,人的思想观念是由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5. 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张,无产阶级应当通过革命手段推翻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剥削关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通过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劳动力的社会化,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6. 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
通过废除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可以消除阶级剥削,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7.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性: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的、国际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强调国际无产阶级的团结和共同斗争,认为只有推翻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制度,才能真正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
8. 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通过消除剥削和压迫,人的全面发展可以得到更好的保障,个人的自由解放也能够得到真正的实现。
9.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是历史上唯一能够推动社会主义革命的阶级。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消灭阶级剥削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
10.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笔记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简答题】●(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简述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含义及二者间的关系。
【简答题】●(1)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2)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①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
②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
③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简要说明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及其实现条件。
【简答题】●(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2)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需要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一是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而不是零散不全,必须合乎实际而不是错觉。
二是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改造。
●2、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
【论述题】●(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它们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
●(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在理论上会导致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
经验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唯理论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感性经验是不可靠的。
●(4)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经验主义或者教条主义的错误。
马克思基本原理笔记
马原笔记绪论重点: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即必然性)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点(即基本内容)4.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即马克思主义有没有过时)5.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答: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是什么?答:(1)客观条件:马克思是时代的产物。
首先,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2)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是什么?(P15-P18)答:(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理论。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2)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是什么?答: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它的阶级属性和价值目标。
它的阶级属性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无产阶级争取自身的利益服务。
它的价值目标是:马克思主义崇高理想是消灭一切剥削和压迫,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产生的一种理论体系,它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社会主义理论等。
这些基本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对于理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分析社会现实、指导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变革,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不断前进。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运动的统一体。
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了对事物发展的全面、具体的认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
再次,马克思主义强调了阶级斗争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阶级社会里,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这种矛盾和冲突最终会导致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阶级斗争理论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最后,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
社会主义理论强调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
社会主义理论为人类社会的未来指明了方向。
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社会现实、指导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笔记总结
马克思基本原理笔记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认识、发展规律(辩证唯物主义)第一节物质世界第二节事物的联系与发展第三节客观规律与意识第四节真理与价值第五节认识与实践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历史唯物主义)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第三节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第四章资本主义及其发展(与经济学放在一起,此处略)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第三节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及其本质第四节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及趋势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一、马克思主义的概念1、马克思主义的内容(1)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各方面。
(2)马克思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包括狭义和广义两方面。
(1)从狭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广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不仅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也包括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它不断地继承、丰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3、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1)内容: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列宁等人对其的继承和发展,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2二、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及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注:1、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举行第一次起义;1838年英国宪章运动,是一次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长达十余年的工人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
这三大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但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均以失败告终,这表明无产阶级迫切地需要一套科学的世界观系统的理论,马克思顺应了要求。
马克思笔记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来源①德国古典哲学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③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3.德国古典哲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中间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法国的昂利圣西门、沙尔傅五叶英国的罗伯特欧文4.马克思的两大发现①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②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5.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①邓小平理论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③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重要的理论品质:实事求是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社会8.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9.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10.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11.能动性的体现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12.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3.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①具有客观性②普遍性③多样性14.事物的相互联系包括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15.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16.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17.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18.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第二章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必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实用哦一、什么是马克思?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函(1)恩格斯: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世界观。
(2)列宁: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3)斯大林: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是关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群众的革命科学,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科学。
2、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的进一步理解(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5)从广义上说: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基本含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历史和人的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特别是关于资本主义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最深刻,是详细的证明和应用,是关于社会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科学,重点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以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规律科学。
(3)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总结和归宿。
二、马克思主义和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1、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经济根源:欧洲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巨大发展,欧洲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
马原知识点笔记大纲
马原知识点笔记大纲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起源•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特征•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2.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社会形态理论3. 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目标•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区别•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2. 中国革命史上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中国革命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实践3.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运用三、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1.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历程•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理论热点问题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和实践路径3. 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全球化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发展问题•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马克思主义应对全球化挑战的理论思考四、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1. 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和思想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对比与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哲学发展的影响2. 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和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的对比与融合•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对经济学发展的影响3.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观点和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西方社会学的对比与融合•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对当代社会学发展的启示五、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与实践探索1.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时代的现实应用2. 马克思主义实践探索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实践探索的路径和成果•马克思主义实践对社会变革的引领作用结语以上是《马原知识点笔记大纲》的内容概述,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与实践探索等不同方面的阐述,希望能够对读者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
马克思主义原理(重点笔记)
绪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资本主义时代对马克思产生提供了经济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日趋激化,强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参加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并进行了理论创造。
二、马克思是科学与革命性的统一(基本内容、特点)1、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
3、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特点是科学性和革命性。
4、马克思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世界万物的两大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人类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第一章一、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两方面内容:1、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本质,谁决定谁,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认为思维是世界本源,思维决定存在的标准是唯心的;反之是唯物的。
2、思维能否反映存在或人类能否认识事物,本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认为思维能够反映存在或人类能够认识事物的观点是可知论,反之是不可知论。
一、哲学公式1、哲学=自然观(本质论、世界论)+社会历史观+认识论2、马哲=唯物论+辩证法=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论3、唯物论=物质论+意识论+运动论+时空论4、辩证法=两大特征+三大规律+n对范畴=(联系+发展)+(对立论+质变量变+肯定否定)+(原因结果+现象本质+形式内容+现实可能+必然偶然)5、唯物史论=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论=物主义的解释社会本质+结构+原因……唯物论(世界的本质、结构)一、世界的本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不是精神物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二、判断存在即是被感知1、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的观点,他认为客观存在是主观感觉的产物,主观感觉是客观存在的根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非常全,完全按照考纲编写)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历史时代。
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而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因此,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内容:⑴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⑵还包括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⑶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立场、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基本方法、基本方法、价值取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⑷有内在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⑴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在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在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⑵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她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表现为它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⑷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⑸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
为基础的。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具进(含义、意义与时具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把握规律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富于创造性。
富于创造性。
⑴坚持⑴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我们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5)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5)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页) (7)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2)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4)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14)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15)第三节真理与价值 (16)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18)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0)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0)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22)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3)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25)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25)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27)④资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28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30)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30)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31)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32)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33)第五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34)第六节农业资本和地租 (36)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38)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38)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9)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40)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42)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2)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43)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45)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6)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46)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47)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48)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①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②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激化③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④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原理笔记整理
马原理笔记整理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思想理论课程,是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重要内容。
本文旨在整理马原课程的核心概念和要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
一、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为社会历史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的。
这种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与个人的意志无关。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的上层建筑,包括法律、政治、哲学等。
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表现。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工具、技术和劳动力等物质要素。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变革。
3.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社会存在不同阶级的存在与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历史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4.社会形态经历历史的发展阶段: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生产关系和阶级结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对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进行探索的哲学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辩证的、唯物的。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
2.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指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思维方法。
它包括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和事物发展的规律等基本概念。
3.实践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人的认识和实践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4.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项基本原理,指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按照客观规律进行的。
三、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社会主义理论的建构。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
它代替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科学社会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地位,这是实现社会主义转型的关键。
马克思读书笔记范文(3篇)
马克思读书笔记范文(3篇)马克思读书笔记1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理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通过学习,我知道了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等。
我们要努力学习和自觉应用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在学习中我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
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给我带来了深远意义。
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
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我应该遵循的原则。
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就要从平常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才能更好的理解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当中,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许多复杂的东西需要认识,许多重大问题需要回答,许多领域需要开拓,所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就显的尤其重要,要做到这些,我们就必须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面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要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联系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去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许许多多的问题。
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一章绪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方面,是及其深刻和丰富的。
「哲学理论: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组成€政治经济学理论: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L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古代朴素「唯物: 形而上学;辩证法严谁是第一性" I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L思维存在性< '唯心{主观客观.同一性r可知论:康德马克思.不可知论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哲学(1)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 2) : 一个人带着乡愁去寻找自己的家园。
两大现象: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人类两大活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I 、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 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 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 II 、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 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唯物主义: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 主张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于精神, 主张一是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辩证法: 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世界, 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形而上学: 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物质: 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经过感觉感知的, 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⑴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⑵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⑶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⑷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笔记
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发展的若干问题:马哲基本原理对发展问题的看法,一、什么是发展?怎样理解发展?1、发展主要是指人和社会的发展?(自然界只有变化,没有发展)2、个人的发展是个体生命延续中的进步,社会发展是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完善;发展是好的质变,通过好的量变表现出来;(追求发展,好的变化)3、发展是一个曲折的过程,是过程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曲折性的原因:天灾和人祸;个人原因:无知、轻信、能力、追求完美;追求完美等于断送。
-雨果这就要求人们具备批判精神和历史眼光,把宏观和微观,当前和长远相结合,尤其要重视阶段性目标和设定和实现4、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和国家要关注和扶持个人发展,个人要把自己放在国家和社会当中来研究自己的发展问题二、发展的条件性1、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条件:国家要求正确的领导者;领导者要有正确的思想路线和发展观;要有高素质的人民;要有和谐的社会状态;要有和平的国际环境和朋友;2、个人发展的条件:生理条件——生命和健康心理条件——良好的心理状态经济条件——资本文化条件——知识社会国家条件三、发展的矛盾性1、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内部矛盾:过去、现在、将来,经济、政治、文化,各领域内部矛盾和朴素之间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中央和地方矛盾,管理与被管理2、个人发展中的矛盾:个人与自我的矛盾:欲望和能力,理想和现实,自我、本我、超我,生理和心理,选择的困惑……(调整欲望、发展能力)个人与他人的矛盾:亲人之间,朋友,同事,上下级,个人以某种角色与其他角色之间的矛盾;个人与国家和社会的矛盾:社会需要与个人能力矛盾个人理想与社会制度和政策的矛盾;个人想法和行为与社会风俗传统习惯矛盾四、发展的原因、动力、目的和标准1、原因和动力:国家和社会:在于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科学技术,利益的驱动,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个人发展的原因动力:主观追求与客观压力,生存的需要,竞争的逼迫,好奇心,自尊心,欲望、贪婪,好胜心,攀比心2、目的国家和社会: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增强国际竞争力个人:完善自我,优化生存条件,提高生命价值和生活质量,增强社会竞争力,报效国家,奉献社会3、表现或衡量的标准国家和社会:统一、自由、公平、尊严、安全、幸福,保护自己,援助别国个人:内在:知识、品德、善良、自信、坚毅、自制;外在:财富、社会地位、责任感、本事能力、宽容、乐观、他人认可度五、发展的代价国家和社会:社会转型引起的动荡,精神的困惑,部分社会成员得奖受损,一段时间内社会失序,其他国家误解;个人:比别人多支出的时间、精力、财力、物力、健康和他人的误解;代价:合理的与不合理,该付出的,不该付出的科学方法的创新及其价值:宏观科技微观科学思维方法一、当代科技发展的趋势及特点1、加速化的趋势及特点表现:当代的科技文献增长的速度加快;知识更新、观念更新的周期在缩短;当代新产品、新技术老化的程度越加明显。
马克思原理笔记
以下是一份关于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笔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概念:
1.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这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人能够通过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2. 物质和意识:世界的万事万物归结为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3. 实践: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也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基础。
4.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等,这些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社会存在不完全同步。
5. 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组成。
生产力是改造和影响自然的物质力量,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专业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笔记,建议查阅相关教材或咨询专业人士。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3)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4)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5)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7)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7)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页) (9)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5)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8)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18)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19)第三节真理与价值 (20)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22)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5)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5)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27)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8)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31)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31)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33)④资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35)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38)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38)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39)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40)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42)第五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43)第六节农业资本和地租 (45)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48)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48)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50)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51)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53)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53)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54)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56)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58)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58)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60)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61)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①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②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激化③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④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唯物史观的新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一)唯物史观的生成条件1、社会条件的具备2、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
”“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
”“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
”3、积极投身革命实践4、艰苦卓绝的科学研究勤奋好学,成绩斐然团结合作,相互尊重甘于清贫,锲而不舍(二)唯物史观的生成过程1、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劳动是人的物质活动、本质活动“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2)异化劳动的内涵和根源第一,异化劳动的内涵劳动产品和工人相异化劳动本身和工人相异化人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和人的关系相异化第二,异化劳动的根源(3)阶级是私有制发展的产物,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4)“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就是对英国资产阶级的起诉书。
”“向全世界控诉英国资产阶级所犯下的大量杀人、抢劫以及其他种种罪行。
”“工人阶级的状况是当代一切社会运动的真正基础和出发点,因为它是我们目前社会一切灾难的最尖锐最露骨的表现。
”“我曾经在你们当中生活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对你们的状况有足够的了解。
我非常认真地研究过你们的状况,研究过我所能弄到的各种官方的和非官方的文件。
……我抛弃了社交活动和宴会,抛弃了资产阶级的葡萄牙红葡萄酒和香槟酒,把自己的空闲时间几乎都用来和普通的工人交往;对此我感到高兴和骄傲。
”(1)通过对英国工业革命及其后果的分析,阐述了物质生产的发展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英国工业的这一次革命化是现代英国各种关系的基础,是整个社会的运动动力。
”(2)通过对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分析,阐明了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工人应该设法摆脱这种非人的状况,应该争取良好的比较合乎人的身份的状况。
如果他们不去和资产阶级的利益—剥削工人—作斗争,他们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3、马、恩的《神圣家族》(1845)全称是《神圣家庭,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
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
写于1844年9~11月间,1845年2月在法兰克福出版单行本。
“神圣家族”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泰尼亚(143l—1506)一幅名画的题名,画中的人物是圣母玛利亚抱着圣婴耶稣,旁边有玛利亚的丈夫圣约瑟及一些天使等人。
《神圣家族》:“奠定了革命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基础。
”(列宁)(1)批判了近代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两大主要缺点: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是这些关系的根源。
”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2)阐明了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生产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历史的发源地不是在“天上的云雾中”,而是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活中。
”4、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1)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在于不了解社会实践的意义“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理解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尽管青年黑格尔派思想家们满口讲的都是‘震撼世界’的词句,而实际上他们是最大的保守分子。
……他们只是用词句反对词句。
既然他们仅仅反对现存的词句,那么他们就绝不是反对现实的、现存的世界。
”费尔巴哈“和其他的理论家一样,只是希望达到对现存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
”“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毛泽东)5、马、恩的《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面论证(1)系统地确立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社会或社会生活的基本因素:第一层次:物质资料的生产新的需要的生产人自身的生产第二层次:社会关系的生产第三层次:人的意识的生产“意识有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2)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范畴第一,阐述了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生产关系)的辨证运动规律“起初是自主活动的条件,后来却变成了它的桎梏,它们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构成一个有联系的交往形式的序列,交往形式的联系就在于:已成为桎梏的旧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会成为桎梏,然后又为别的交往形式所代替。
由于这些条件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所以它们的历史同时也是发展着的、由每一个新的一代承受下来的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
”第二,阐述了社会分工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分工是物质生产的具体形式,包括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
“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才开始成为真实的分工。
”分工导致了对劳动及其产品分配的不平等,导致了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和阶级对立。
“分工和私有制是两个同义语,讲的是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
”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
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商业劳动和工业劳动的分离。
”第三,阐述了阐述了市民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所制约、同时也制约着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
……这个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
”市民社会“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
”“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
”唯物史观的完整表述:“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态,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二、恩格斯晚年发展唯物史观的历史背景(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新趋向(二)资产阶级的统治政策出现新变化(三)非难唯物史观的思潮在涌动三、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的理论发展(一)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新认识1、对资本主义的新认识(1)资本主义经济进入垄断发展阶段,但不会很快崩溃“资产阶级社会将于1898年崩溃,这是一个误会。
资本主义大厦即使倾覆,也需要数十年时间。
”(1891)(2)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进一步发展,为无产阶级的和平合法斗争准备了条件“你们现在可以看到,四十年来,只要善于使用,普选权在法国是多么好的武器!这要比号召革命缓慢而枯燥,但是要可靠十倍。
”(1892)(3)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关系得以缓和,二者和平共处的可能性不断增大“他们学会了避免不必要的纠纷,默认工联的存在和力量。
最后甚至把罢工——发生得适时的罢工——当作是实现他们自己目的的有效手段。
过去带头同工人阶级作斗争的最大工厂主们,现在却首先起来鼓吹和平和协调了。
”(1892)2、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1)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1890)(2)根据各国的实际状况采取合适的社会主义形式“我们对于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
”(1886)(3)重新思考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第一,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到社会主义建立要经历一个过渡时期第二,要重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而工人阶级的解放,除此(律师-笔者注)之外还需要医生、工程师、化学家、农艺师及其他专门人材,因为问题在于不仅要掌管政治机器,而且要掌管全部社会生产,而在这里需要的决不是响亮的词句,而是扎实的知识。
”(1893)第三,要防止社会主义国家机关的蜕变批判对国家的崇拜/加强对官吏的民主选举和监督/实行低薪制第四,要重视农民问题“无产阶级革命就会得到一种合唱,若没有这种合唱,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会变成孤鸿哀鸣的。
”(马克思,1851)“农民到处都是人口、生产和政治力量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为了夺取政权,这个政党应当首先从城市跑到农村,应当成为农村中的力量。
”(恩格斯,1894 )(二)两种生产理论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恩格斯对两种生产理论给予了系统的阐述:“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
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
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
劳动愈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愈受限制,社会制度就愈在较大程度上受血缘关系的支配。
”(1884)1、深刻认识两种生产在人类发展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2、科学把握两种生产对社会制度的制约作用3、正确理解两种生产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三)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理论“青年们有时过分看重经济方面,这有一部分是马克思和我应当负责的。
我们在反驳我们的论敌时,常常不得不强调被他们否认的主要原则,并且不是始终都有时间、地点和机会来给其他参与相互作用的因素以应有的重视。
”(1890)1、经济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历史发展的基础因素“归根到底”、“最终”、“根本上”2、在肯定经济基础起决定作用的前提下,要充分重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3、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具有深刻的内涵(1)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自己的特殊规律(2)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