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 (2)

合集下载

历史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历史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历史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生成”对应于“预设”。

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只有预设而不见生成,老师完全按照自己在备课中的预设来上课。

而新课改则要求老师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课堂中师生互动生成的学生资源。

于是一些老师产生了困惑:“课前还要不要预设?老师上课跟着学生的生成跑行不行?”“如何把握及处理课堂上随时出现的生成性资源?”在此笔者想结合自己上《繁荣的宋元文化》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历史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传统观念认为生成与预设是一组对立的概念,但我认为预设与生成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

一、预设是生成的基础有人说好课是“自然生成”的,但是“自然生成”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生成”。

课前我们必须认真领会课标理念,钻研教材教法,确定教学目标。

比如给学生创设一个怎样的情景,需要备什么样的课件或教具,学生可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教师如何做好引导和疏通等等,这些都是需要事先考虑好的。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做到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及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我们的课堂才能浪花闪耀,高潮迭起。

在上《繁荣的宋元文化》这一课前,我做了比以往更精细、更充分的预设。

1、预设教学目标。

我认为评价一堂课的优劣,首先要考虑的是课堂教学目标。

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应该是生成的,但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一定是预先设计好的。

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可能部分教学目标要随时调整,比如提高要求或降低水平。

但任何一堂课在操作之前,都应有清晰而明确的教学目标。

无论是有关知识和能力的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还是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目标,都只能依靠教师课前的设计。

2、预设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的环节和步骤必须提前设计。

虽然每个教学步骤并不会完全照着老师的意愿去实现,但是一堂课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老师必须心中有数。

3、预设辅助手段。

借用什么样的手段辅助教学目标的完成,也只能提前设计,精心准备。

怎样有效提高历史教学的预设和生成

怎样有效提高历史教学的预设和生成

怎样有效提高历史教学的预设和生成预设与生成相互联系的。

“预”使我们的课堂教有章可循,“生成”使我的课堂精彩纷呈。

陶知先生说:“教师教的法子基于学生学的法子”,就是说在教学的任何环节,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多个层面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效提高预设和生成能力,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预设生的知识储备至关重要。

在讲授《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文化》一课时,我预设教学流程是:先导入新课,然学生带着自学问题自学;接下来生展示自学情况,我再点拨;在此基础上,学强化记忆,然后当完成作业。

课后,大家的整体感是环节衔接自然、引导及时、难点突出、归纳总结到位。

但是个别环节仍然存在些问题。

环节:你最欢四大名著中哪一部作品的人物?为什么?这问题我预设在新课导入节,目的在于激发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导入新课但是,在上课的时候,大的答案最终都聚焦在《西游记》上另外三部名著则没有人回答。

反思:究其原,一方面可能是公开课的原因吧学生放不开,只挑稳的回答;但更主要的,是课前没有充分了解到的,生对四大名著阅读不多,只是来自对视的感知。

所以,所谈的内不多。

课下,我认真反思,教在准备一节课的时候,仅仅要准备教材,不仅仅用自的理解去面对学生,更应该走进学,了解他们的接受能力生活状态。

例如:可以设计这样的题:你能说出《水浒传》中的绰号?”“曹操真的是奸吗?”“你喜欢孙悟空的理由是什么呢”“你觉得现实与理想差距大吗?”这些话题可直接切入主题,找到学的切入点,学生的思会很快活跃。

尤其是最后一问,以让学生自己感受作者,走近作者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在后面几个班级的课中,我及时调整了教学方式,既学生掌握了重点,又学得轻松、快,达标率明显提。

至此,我深深体会到高效课堂”的深层含义二、合理设计题,从容不迫,应对生成。

我在讲《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这课内容时,遇到一始料未及的问题。

免由于备课不充分,有考虑到具体学情导致自学思考题设不合理,便出现了下面这一:上课经导入后进入学生自环节,我向学生展示的自学思考第一题是“简述郑成功收复湾的经过”,第二是“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台湾自古来是中国的领土”。

浅析平衡历史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

浅析平衡历史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

浅析平衡历史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6)03-025-01历史课堂教学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充分的预设能力为生成提供宽广的平台与深厚的知识背景,即时的生成能力力为了预设提供灵动的色彩和跳跃的节奏。

预设为了生成,生成也要基于预设,它们如同双翼,失却其中的任何一方,课堂就无法腾飞。

生成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亦有弊,所以我们要努力追寻综合的、最佳的动态平衡,在平衡中深化,在平衡中寻求突破。

一、放大生成,在追问中寻求平衡生成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它在课堂里表现得那么的丰富多彩、不拘一格。

当生成产生时,这种价值引导首先表现为对生成的放大处理,在追问中寻求平衡。

案例:"农工"和"民工"在学习《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一课之前,教师问及"三大政策"的内容。

一学生答:联俄、联共、扶助民工(应是家工)。

其他人重复,并笑。

教师也笑着说:"我相信你是理解的,你的'民工'意思就是'农民与工人'对吗?但实际上,这两个概念差别很大,谁来说说看?"另一学生回答说:"'民工'是进城务工的农民,而三大政策中'农工'指社会两个不同阶层农民、工人。

"教师趁势说:"国民大革命时,孙中山渐渐意识到工人、农民巨大作用,有意识将其纳入革命联盟中,使其运动更有组织。

正是由于农民、工人等各阶层的踊跃加入,国民革命运动才逐渐高涨起来。

"二、搁置生成,在婉拒中寻求平衡当然,历史课堂不能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教学也要讲究效率,生成性资源的开发要适度。

如果学生连基本的知识都没有了,又谈何生成?谈何所谓的无法预约的精彩?这样的精彩大可不要。

谈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谈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谈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动态的过程。

因此,新课改积极倡导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形式。

而课堂教学正是基于预设的动态生成过程。

“以学生为主体”是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生成成了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

但是生成离不开预设,做足预设,才会生成精彩。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的实践教学之中,教育工作者应该将对预设与生成的探讨融入实践教学工作中去。

一、正确认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传统的预设性教学存在弊端,这使许多,人对教学中的生成情有独钟,甚至在不少人眼中动态生成已成为新课程下教学的终极目标。

于是乎,远离文本、任意生成的局面有之:旁逸斜出、纠缠不清的局面有之:陷于一点、无谓争端的局面有之……事实上,脱离目标、漫无边际的生成挤占了师生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表面的热闹弱化了教学的内在功能,所谓生成展现的是学生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是教师的价值导向和智慧启迪。

此外,有的教师为了追求生成而弱化教学预设:有些教师则紧抱课前的预设,尤其在公开课上,不敢越雷池一步,对动态的生成不够重视。

因此,正确地处理预设和动态生成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传统的预设性教学备受批判是因为它不是以学生为本,而是以本为本。

从实践上来看,过分强调预设和教案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

预设要真正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的活动机会,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立体式互动中促使师生共同成长。

从整体上来讲,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就对立而言,生成反映的是教学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而课前过细的预设会使本该动态生成的教学变成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

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

就统一而言,预设与生成又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

浅论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浅论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新 校 园理 沦版
X XaY8 ̄学科 研
浅论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马加 良
( 黄石市军垦农场中学 , 湖北
课 堂 教 学是 一 个 动态 的发 展 推进 的过 程 。 这个 过 程 既 有
黄石
450 ) 32 5
有机地结合起来 , 对之灵 活地调控 , 积极 引导教学活动不断
对 于 历 史 教学 有 效 这 一 目标 导 向来说 , 论 预 设 还 是 生 无
的教学方式让教学 目标有效落实 , 如何对学生学 习进行有效 指导等方面教师应作出预设 。除此之外 , 成功 的预设还应该 具有 弹性和开放性 , 留出足够的空间 , 师生去交 流、 供 创造 、
共 生 , 是 历 史 教学 有 效 性 的基 础 。 这 二 、 彩 的 生成 是 历 史教 学有 效 性 的体 现 精
在历史新课程实施过 程中 , 所谓有效教学 , 就是有效实 现学生进步和长远发展的教学 。 历史“ 有效教学 ” 主要体现在 以下方 面 : 教学 目标有效——简明实在 ; 教学情境 有效——

精 心 的预 设 是 历 史教 学 有 效 性 的基 础
所谓预设是指设定 的 、 前置 的 、 规定 的内容 , 换句话 说, 就是教师在备课 的过程 中,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 目标 , 设
航——保证生成的合情 、 合理 、 有效 。 使学生学 习的旅程充满
了生命 的活力和成长 的气息。 首先 , 教师要 在全面分析 学生和教材 的基础上 , 模 以“ 块” 为单元进行教学设计 , 对每个教学环节作出多种可能的
预设 , 准备相应情形下应如何处理的方法。 一般说 , 是要预设 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 , 生活 中有怎样 的体验 , 解读的可能答 案等 ; 此外 , 还要考 虑教 师的回应 , 如怎样鼓励 、 引导和矫 正 学生 的理解等 。只有历史教师对文本理解能居高临下 , 融会 贯通 , 教学设计才能有 的放矢 , 历史课堂引导才能驾轻就熟 ,

历史篇论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张廷锷在传统的课程向

历史篇论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张廷锷在传统的课程向

历史篇论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张廷锷在传统的“课程”向现行“新课程”转型的过程中,注重生成资源的呼声日益高涨。

挑战面前,如何看待和应对预设与生成?一、历史教育目标要求我们必须精心预设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的预先设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任何一件事,要想做好,都得有事前的精心谋划。

历史教学预设就是教学主体的筹划和设计活动。

以时间为标准可以把预设分为长时预设、短时预设和即时预设。

长时预设主要是指周期或单元预设;短时预设主要是指历史课堂课时进程预设和板块预设;即时预设主要是指历史教学中的意外预案和情境反应。

各种预设有其主要适用范围,各有优劣长短,实践中应当注意发挥优势,扬长避短。

历史课堂教学预设,即上述短时预设和即时预设。

历史课堂教学并非信马由缰,随心所欲;历史教学预设应是一种态度,需要历史教师的智慧,历史教学预设的过程也是历史教学研究的过程。

历史教学预设是整个历史教学活动的起点和指南,它为相关成员确定了活动目标、主题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可以使教学主体有条不紊地活动。

一个好的预设总是符合一定的目的方向、可行可检、能发挥协调作用。

备课是教学预设的一部分。

传统历史教学很重视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从这种意义上说,传统历史教学是重视“预设”的。

但是传统备课事实上主要是备教材,尽管有时也讲究方法,但这个“方法”实质是教法,并且主要是历史文本的教法,总体上说对学生重视不够。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预设已与传统的备课写教案有质的区别:教学预设关注教和学的平衡和发展涵义的拓展,包含对目标的理解、对学情的了解、对学习条件的掌握、对学习方法的选择以及对动态生成策略的把握。

历史教学预设主要是基于教育者主体的教学先导活动,解决的主要是历史教学的“目的性”和“秩序”的问题。

但世界是变化的,处于不断生成之中。

变化是事物发展的常态,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尤其是具体情景难以预见,这就产生出许多生成性问题。

浅谈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浅谈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浅谈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

历史与社会课既是师生双边活动,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尽管教师对课堂进行了精心的预设和设计,也难免会出现始料未及的意外。

因此,如何让“预设”和“生成”和谐共舞,使课堂焕发生命的精彩,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精心地弹性预设是预设与生成和谐共舞的基础新课程非常关注提倡课堂动态生成。

但强调“动态生成”并不否定“教学预设”。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它会随着课堂的生成而有效地调整;生成是预设的最高境界,它会随着预设的关注而更加精彩。

预设与生成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关系。

因此为了使师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生成更具方向性,更富有成效性,就要求教师的预设既要精心,更要富有弹性。

首先,精心预设“教学目标”。

教师只有精心预设了清晰的教学目标,才能理性地对待课堂中出现的“生成”,防止出现“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局面。

其次,精心预设“学生”。

学生的思维品质、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在预设中应根据这些差异,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每一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调出,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生成的问题做出回应,从而提高教学资源的现实性和教学效果的“实效性”。

最后,精心预设“课堂活动”。

教师对课堂活动要精心设计,就应根据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给学生一个适合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

强调精心的预设并不意味着教师要对课堂教学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而是要求教师在预设时,要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留出更多的空间。

因此,我们说生成是来自教师预设中的生成。

从预设到生成,让美丽与精彩共存。

二、机智地应对生成是预设与生成和谐共舞的桥梁动态生成的课堂是学生和老师尽情展现才华的课堂,是充满激情与挑战的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航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航道和美丽的图景。

因此,教师必须敏捷快速地捕捉课堂中的闪光点,凭借教学机智应对生成性问题,以此来开掘学生潜在的智慧。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对 教学 的 预设 。
1全 面 、 入 、 确 理 解 课 标 精 神 。 . 深 准
的 , 着 敏感 而娇 弱 心灵 和 精神 的 儿童 。 教学 是教 师 、 有 ” 学 生 、 材 、 境 等 多因素 相互 作 用形 成 的 动态 生 成 的构 建 教 环
过程 。 们要 从 生命 的 高度 . 动 态生 成 的观 念重 新认 识 我 用
历史 教学 , 立全 新 的课 堂 。 统 的历 史教 学 过 于注重 对 建 传
高 中历 史 教 师首 先 必 须 明 白历 史 教 育 的 价 值 是 什 么 ? 何 有 效 实 施 历 史 课 程 的 价 方 法 、 感 态 度 价 值 观 等 方 面 对 教 学 提 出 了 过 情
展 , 们 是 对 立 统 一 的 整 体 。 在 新 课 程 背 景 下 , 何 处 它 如
新 课 程 的 实施 是 我 国 基 础 教 育 领 域 一 场 深 刻 的 变
理 好 预 设 与生 成 的 关 系 .是 提 高 课 堂 教 学 效 益 的 关 键
所在 。

革 . 课 程要 求 我 们 : 立 新 的教 育 理 念 , 立 新 的教 学 新 树 确 视 野 , 负 新 的历 史 使 命 。 霍 姆 林 斯 基 曾 经 说 过 :上 课 肩 苏 “
没有 综 合规 划 , 身参 与孩 子识 字 阅 读过 程 的各 个 环 节 , 亲
教学 的预设 , 忽视 对教 学 的生 成 。 于预 设 与生 成 的关 而 关 系 , 中历 史教 育学 界 可谓 众说 纷 纭 , 面 我就 此 问题 谈 高 下
们 在 情 感 上 认 同 , 故 事 产 生 情 感 上 的 共 鸣 。所 选 作 品 , 与

历史教学中如何走“预设”与“生成”的平衡木

历史教学中如何走“预设”与“生成”的平衡木

历史教学中如何走“预设”与“生成”的平衡木预设与生成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体,要顺利走在“预设”与“生成”的平衡木上,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现实教学中,要处理好两者的矛盾却并不容易。

一些教师过度重视预设,忽视生成。

他们认为若重视生成,课堂节外生枝无法面对。

另一些教师则重视生成,脱离预设。

预设与生成和谐共创——兼容兼顾、互动共生,才能保证教学的优质高效,演绎课堂的异彩纷呈。

标签:历史教学;预设;生成;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很多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将预设与生成比喻为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确实如此。

但是,在现实教学中,要处理好两者的矛盾却并不容易。

一些教师过度重视预设,忽视生成。

他们认为若重视生成,课堂节外生枝无法面对。

另一些教师则重视生成,脱离预设。

他们认为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脱离教材并无不可。

预设与生成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体,要顺利走在“预设”与“生成”的平衡木上,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案例:在《元朝的经济和社会交往》教学中,提到元世祖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在讲元朝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时,教师让孩子们观察《元朝的运河和海运航线》图,意图通过地图让学生比较元朝时期漕运(对比隋朝运河)和海运的发展。

这时,一学生突然提出问题:“老师,这幅图是不是画错了?黄河的入海口不对,和隋朝时期黄河的入海口不一样。

”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的反应是:“哪里错了?”并赶紧将两个图进行比较(老师在此之前一直都没仔细观察过)。

当老师观察地图发现确实存在差异时,一方面先赞扬发现问题同学的细心观察、大胆质疑的精神。

然后告诉同学们:“即使是人教社这样的权威机构,也是会出现错误的,所以不要盲从于课本。

这幅图是不是真有错误?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也可以和人教社取得联系。

”这节课就这样带着疑问结束了。

其实在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对于隋朝和元朝的地图掌握的并不熟练。

并且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根据地理常识,应该知道历史上黄河曾经多次改道的,很多朝代的君主也曾经多次大规模治理黄河的,出现这种不同,应该是黄河改道导致了两个地图存在差异。

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

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

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过去、思考现在、展望未来。

在当今社会,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教师需要在核心素养的框架下,设定与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目标。

本文将就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进行探讨。

首先,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目标和学生发展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主要涉及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和地理的认知;而学生发展目标则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和价值观养成。

在预设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级特点、历史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的要点。

首先,针对知识技能目标方面,教师可以设定目标,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因果关系,能够辨析历史人物的作用和影响,并掌握地理环境对历史事件的影响。

其次,对于学生发展目标,教师可以设定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能够从历史事件中发现规律和趋势,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能够关注和理解历史事件的价值,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生成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结合核心素养的要点,确定目标的难易程度和实用性。

知识技能目标可以通过设定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进行总结,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例如,在教授古代农业社会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农业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学生发展目标可以通过设定小组讨论、个人观点表达等形式进行培养。

例如,在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辩论,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战争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价值观养成。

此外,教师在生成教学目标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使目标更具吸引力和可操作性。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观历史场馆、开展历史研究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授现代历史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魅力和实用性。

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案例一例

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案例一例

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案例一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对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精心设计和准备。

本文以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为例,探讨教学预设与生成案例,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高质量的教学内容。

一、教学预设1. 教学目标在教学预设阶段,教师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在讲解七年级的《古代史》课程时,教学目标可以包括: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认识古代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文化意识等。

2.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可以讲解古代文明、帝国的兴衰、文化与科技的发展等内容,让学生全面了解古代历史的发展。

3. 教学方法在教学预设阶段,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方法。

可以采用讲授、问答、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学生成1. 教学案例教学案例是教学生成的核心环节,通过设计一个生动、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讲解古代帝国的兴衰时,可以设计一个教学案例:以某个古代帝国的兴衰为背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历史人物,亲身体验古代帝国的兴盛和衰落过程,从而深入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

2. 学生活动在教学生成阶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主动探究和学习。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历史剧表演、历史文物展等活动,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个人观点教学预设与生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通过精心设计和准备,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预设与生成也是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体现,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创新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总结回顾通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案例,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更好地理解、修正和巩固知识。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教学预设,同时灵活运用教学生成的方式,让教学更具有深度和广度。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巧预设”与“妙生成”-教育文档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巧预设”与“妙生成”-教育文档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巧预设”与“妙生成”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积极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不应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教学程式,应通过教学活动激活课堂,使课堂充满生命力。

这就要求历史教师需要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教学在预设与生成的相互作用下显得和谐自然。

一预设目标,期待生成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有思想、有个性的学生,所以我们的课堂是千变万化的。

但越是这样,也就更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的预设,因为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设想和安排,它的主体是教师。

从这一点上说,精心的预设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必要前提,它是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试问如果没有教师的精心预设,我们能说教师对本课的课标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读了吗?我们能认为教师对本课教材进行深入的理解了吗?我们能认为教师的整个教学设计是清晰流畅的吗?我们能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学情有基本的了解了吗?如果没有精心的预设,我们能让这样的教师进入课堂面对我们的学生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要对本课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进行精心的预设。

教学实践也表明,只有充分的预设,教师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善于把握生成的机会,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碰到的种种困惑或者及时地根据学情调整教学思路,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不断地展现动态生成的精彩。

上述内容一直在强调预设的作用,因为预设的终点正是生成的起点。

而对于预设来说,它的起点又在哪里呢?当然,预设的起点可以来自教学活动前的学情调查,也可以说是教师对本课课程标准的研读,抑或是教师自身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或许也是教师在任何时候的思维火花……我认为,就教学过程来看,课堂预设最重要的起点应该是我们对教学目标的制定。

赵亚夫教授在他的《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一书中认为: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教学设计时关注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决定因素。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中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的探索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中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的探索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中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的探索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预设以及动态生成,这既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的意义、方法和过程。

一、精心预设的意义和方法1.意义教学预设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预设好的教学设计不仅可以保证教学的有序进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还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方式、兴趣爱好以及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等因素,设计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从而达到教学最终目的。

2.方法(1)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情况。

在开展教学前,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及特点,为教学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2)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明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落实好教学各个环节。

(3)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具。

根据所授内容和学生的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和教具,并合理运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设置多种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适当使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可让学生形成更加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二、动态生成的意义和方法动态生成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动态生成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偏差和问题,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调整和改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都设置良好的反馈机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状况。

(2)灵活运用教学资源。

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灵活运用教学资源,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3)根据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策略。

教师应当根据收集到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JIAOXUE GUANLI YU JIAOYU YANJIU202058No.7 2020预设和生成是一堂课的两翼,两者缺一不可。

没有预设或生成的课都是无效的课堂。

它们是一堂课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既有矛盾性,又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统一为一个整体。

一、尊重历史,有效预设教学活动是预设与生成的共同产物。

一节高效的课离不开预设,没有预设的课堂将成为无舵之舟,无法到达知识的彼岸。

科学合理的预设为课堂指明方向,确保课堂有序、有效推进。

生成虽然具有不可预期性,但它是以预设为基础,生成是有效预设下的生成。

要做到有效预设,就要认真研读课标,本着尊重学生、尊重历史的态度,对待课程资源,设计教学活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涌现。

很多教师上课一味求新、求异、求热闹,脱离历史教学实际需要;混淆了影视作品与真实历史,将很多“戏说历史”的影视剧当作课程资源,在历史课堂播放,对学生产生误导。

作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的史料实证,就是通过严格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展现历史的真实性。

历史不是影视鉴赏课,更不是小说赏析,离开了真实就谈不上历史。

因此,教师提供的史料一定要客观、真实、严谨,容不得“虚构”“戏说”。

二、立足目标,精准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这句话既说明了预设的重要性,也体现了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向作用。

好的预设首先要立足学生的学情,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原点。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

每个人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各不相同。

因此,课前要了解学生情况,并预测可能发生的一些课堂情况,然后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尽量少出现无效环节。

好的预设要围绕切实可行的目标,这如同摘桃子,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才具有可操作性。

不然表面看上去“高大上”,对于实际教学只是“水中月”“镜中花”,毫无实际意义可言。

其次,目标要具体,有导向性。

教师应在深入钻研新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核心素养的要求,制定“小而精”的目标。

浅谈历史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浅谈历史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浅谈历史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是一门综合性课程,通过对历史史实与历史人物的学习,逐渐培育学生科学的包括历史观、自然观、政治观、人生观等在内的价值观体系。

在一级课程目标体系里,除了目标外,新课程特别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目标。

这就为我们课堂实践带来新的思考。

因此,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不再是为单纯传授知识目标位目的的,而是在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的同时,注重健全学生完整人格、科学价值观体系的活动。

所有围绕目标而构思的课堂预设,不是僵化的、封闭的、单线的活动方案,它在预设的基本框架下,应该为课堂生成留下线索、留下空间,使课堂成为生气勃勃的、开放的、板块的非线性状态下的活动,使师生在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氛围中,不断交流碰撞,在富有生机的活动过程中,燃烧激情,点亮智慧。

那么如何在历史的课堂中,立足于预设,而又不囿于预设,在开放的课堂中发展?下面,结合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

1围绕目标精心预设,为课堂生成培育土壤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课堂的组织结构、思维训练必须是开放的、灵活多变的。

可是,教学活动毕竟是一项科学而复杂的活动,开放也必定有他的逻辑脉络,二不是放马归山,毫无章法。

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必须为达成新课程目标而精心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设为课堂教学设置了基本的活动规范和活动程序以及活动内容。

然而一切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之中,教师基于经验的学情研判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主观性,这就为课堂上经常出现的“意外”埋下了伏笔。

倘若一个有着高尚教育情怀和深厚教学功底的教师,不会盲目扑灭学生在“意外”中闪现的智慧火花,而是常常因势利导,启发他们渐渐萌发的生命内力。

所以,在每一个板块的教学预设中,都要充分考虑课堂中会出现的可能性,并为应对这种可能设计几种方案,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显得从容。

而绝不会为了课堂秩序,僵硬的课堂结构,野蛮地将学生的奇思异想就地消灭,以树立自己可笑的权威。

初中历史教师课堂提问的预设与生成

初中历史教师课堂提问的预设与生成

“初中历史教师课堂提问的预设与生成”课题研究方案一、问题的提出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受到各界人士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

当前社会发展的特征表明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 世纪人类发展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

因此,新课程改革中的课程结构调整,突出体现了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个基本特征。

新课程认为,每门课程都具有独特性和独特价值,它们在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上都能做出自己的贡献。

课改后的初中学校,逐渐改变了原先主要学科挤占了其他学科的时间的状况,历史、地理、生物等小学科也开始受到关注。

而历史学科在培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方面,具有将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相结合的独特性,许多城市(包括常州)将初中历史列入中考范围,这就使得社会各界对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前所未有地关注。

学校以及社会各界对初中历史的明显关注,对初中历史教师和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改以来,常州市各级部门、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培训,初中历史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有一批教师脱颖而出,成为了常州市初中历史教学研究的主力军。

但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初中历史教师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提升初中历史教师的整体素质、改善其教学行为的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

初中生的心理水平表明,他们对于历史的学习,既有相适应的一面,又有矛盾的一面。

首先,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阶段,智力水平和能力水平正在不同阶段上逐步得到发展,他们在心理上存在着探究过去、追求未来的希望。

而历史知识具有的鉴往知今的作用,不但适应了学生探索的基本需要,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形成理性的探素精神和思维发展广阔性的品质。

其次,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虽然已经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

而历史现象尽管错综复杂,但都产生在特定的历史舞台上.并具有一定的历史人物参与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

这种具体生动的历史知识为中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历史教学预设与课堂教学生成

历史教学预设与课堂教学生成

历史教学预设与课堂教学生成[关键词]课堂预设,教学生成,教学智慧,科学性然而,历史教学活动是由师生共同构成,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思想、活生生的学生个体,任何课前教学设计都无法预料到教学活动所产生结果的全部范围。

更何况,教师囿于学识、能力、教学经验等,教学预计难免存在缺乏。

因此,一堂高质量的历史课,教师既需要在课前做种种合理的教学预设,也需要在教学中依据实际进行科学的课堂教学生成。

因种种原因,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前教学预设与课堂教学实际生成存在不少差异,有些生成甚至与预设的教学目标乃至历史真实相去甚远。

现以某初中教师在一次省级教学竞赛中有关“孙中山让权袁世凯”的教学预设与课堂教学生成为例做一简要评析。

一、教学预设方案摘录1.课标要求:略2.教材定位本课内容在近代化方面,上承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下启新文化运动,对理解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3.教学目标(1)与能力:识记兴中会、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内容,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的概况,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根底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合作制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

通过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革命,孙中山等革命先辈积极探索,不断进取的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值得弘扬。

4.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孙中山的重要革命活动(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5.教学过程讨论:在1912年,处在孙中山的位置,如果是你,你会把政权交给袁世凯吗为什么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运用史实进行辩论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品质。

二、课堂教学生成摘录教师:中华民国成立后,为迅速推翻腐朽的清朝统治,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表示,只要袁世凯赞同共和,清帝退位,就把政权交给他。

于是。

袁世凯软硬兼施,逼迫清帝于1912年2月退位,清朝统治结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
内容摘要:“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生成是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

生成性课堂一改传统课堂教学单纯追求“完美性”的弊端。

本着为每一个学生发长的宗旨,以学生为主体,实现知识的增殖和学生潜能的掌控。

生成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抛弃课前的精心准备和设计了,也不是在课堂上就信马由缰了。

生成性课堂是依赖于课前的精心预设和教师的教育机智的。

我们说,课堂教学的生成离不开课前的精心准备,离开了预设的生成是难以达到教学目标的,是难以生成精彩的课堂的。

所以,做足预设,才会生成精彩。

关键词:预设生成教学目标
生成,是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大多数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都有所了解了。

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体现了历史教学人本精神的回归,是引领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进行创新的体现。

一、传统课堂之弊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而发展却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无法预见,也就产生了许多生成性的问题。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对这些问题熟视无睹或故意回避。

传统的课堂教学追求课堂的“完美性”。

在教师的精心准备下,课堂教学预设了一种固定的模式,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这而展开,学生的讨论与回答问题都被刻意的导入到课前预设的方案中来,书本知识拥有绝对的权威性和绝对性,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被动参与者,而老师成为绝对的评判者。

学生的学习基本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简单记忆上,而没有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更难以把知识与社会联系起来。

这种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丝毫体现不出对学生需求的关注,体现不出对教育有利时机的积极把握,客观上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中学历史教育日益边缘化与此不无关系。

所以,陶行知说过:在生活中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二、生成性课堂的特征
所谓生成性,就是“社会性”和“开放性”。

指的是师生都以内容的体验方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创新潜能开发的理想性和创造性活动的现实性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为学生主体创造一个自我否定和超越的空间,实现知识的增殖和学生潜能的掌控的过程。

生成,是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生成性课堂教学逐渐被大多数教师接受和认可。

卢布姆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

面对学生在课堂中迸发的思想火花,对能够提高学生能力或深化教学目标的问题,教师应该及时理清学生的思想脉络,适当调整教学,看准学生存在的问题和疑惑,有针对性的给予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实现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

三、生成性课堂面临的几个问题
1、作足预设,实现生成
历史改革关键在于历史课堂的生成与开放。

传统课堂教学把生成看作是一种教学意外,新课程则把生成看作一种追求。

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突然生成看作一种教学机智的话,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历史课堂生命力的基本要求,从教学设计、情景营造都需要体现对生成的关注和推进。

老师们不反对生成性课堂。

但很多历史老师担心“放”的太开是否会干扰正常的教学。

有许多课堂的确是放开了,但是否真正收到了我们预期的效果了呢?我们很多老师心中是没有把握的。

我们既然把生成作为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抛弃课前的精心准备和设计了呢?是否在课堂上就信马由缰了呢?我们说,课堂教学的生成离不开课前的精心准备,离开了预设的生成是难以达到教学目标的,是难以生成精彩的课堂的。

只有做足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

比如:
有一次在讲到刘备“三顾茅庐”,我们一般都会从刘备求贤的角度去考虑,这属于一般的常规思维。

这时,有位同学提出:诸葛亮为什么要等刘备三次请他才出山呢?是不是他太清高了呢?况且,诸葛亮隐居并不是真隐?到底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呢?如果没有三顾茅庐,诸葛亮岂不是要一辈子高卧隆中吗?这正好是一个训练、发挥、展示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的好机会。

因此,我让学生分成小组,学生分析诸葛亮不出山的社会根源。

大家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

我适时地引导他们从动乱的社会状况、道家思想、思想控制等方面去讨论。

成功地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来,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也从中体会到了探索新知的愉悦。

上面的例子是在课堂教学中偶然生成的,老师是难以预料的。

但也正是这些偶然往往有时使我们
手足失措、举步维艰,结果会使我们放弃这难得的机会,故意对学生的疑问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课堂的生成并不是凭空而来的,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才换来了精彩的生成。

而学生的问题是随机和偶然的。

正是这些偶然才使得我们的课堂有意料之外的精彩。

所谓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可见,生成性课堂的精彩同课前的精心预设是分不开的。

那么,该如何预设呢?要加强课前的“教学设计”,自觉“预计”师生、生生、本生多边对话而出现的“非预设性”知识和智慧的生成。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课堂,在以前的生活经历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背景知识。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

事实上,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能力、情感态度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因此,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必然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

而这些都为课堂提供了生成性的资源。

这要求我们抛弃以教师为中心的套路,对教学目标的设置不要过分的偏向知识目标,而应该多关注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教师备课要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弹性化”的预设方案,要为学生的自由思考和讨论留出足够的空间。

同时,还要注重对教材本身资源的开发。

2、发挥教育机智,课堂因你而精彩
充分的预设是精彩生成的前提。

课堂目标的生成则要靠教师的教育机智。

所谓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关于敏锐地察觉学生身上的细微变化,面对新的意外情况,快速作出反应,果断决策,及时采取灵活而有效的教育措施的能力。

正如苏霍姆斯基所说的:“我熟悉几十种专业的工作人员,但我深信不疑,没有比教师更有求知精神,不满足现状,更充满创造思维的人。

教师工作的创造性特点,在于他们的活动并无固定不变的范式、程式和方法可以套用。

”由于教师工作的这一特点,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和教育条件,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首先,学会倾听。

新课程改革强调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即“学生倾听教师”转位“教师倾听学生”。

教师要“俯下身子”去倾听学生的讨论。

通过倾听学生,了解学生的疑惑,从而决定需要如何引导学生的思维动向。

同时,通过倾听,教师要对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以推动教学互动发展。

其次,要形成良好的课堂对话机制。

真正的对话不单是课堂上师生间简单的言语对话。

真正的意义上的对话是言语、情感乃至灵魂的双向交流。

他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

再次,教师要成为生成性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学生的问题并非都是具有生成价值的,这时,教师就要担当生成信息重组者的角色。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比较、鉴别,如果学生的问题同课前预设一致,就按照课前设计的对策引导学生完成。

如果出现意料之外的问题,要考虑是否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有益,是否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来安排和调整教学计划,形成新的“思维亮点”。

新课程倡导“交互主体”,师生双方都是主体,但这并不抹杀教师作为特殊主体所肩负的引领作用,毕竟教师还是“平等中的首席”。

例如:
某教师执教了《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一节(人教版新编高中《中国古代史》),在讲解“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统治者调整赋税制度的两个政策)两个知识点时,鼓励学生们对此展开讨论,从历史上的“编户齐民”、“租庸调制”、“两税法”一直到“摊丁入亩”,引导学生积极探讨古代赋税制度改革的规律、目标、动机和实质等,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不仅提出了许多教科书上所没有叙述到和教师没有分析到的内容,而且还广泛地联系到了今天我国关于农村“税费改革”的问题,将二者进行了对比。

这个课例中,教师能适时调整教学,在学生有疑问的地方实现生成。

并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确实达到了提高学生的效果。

四、小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具体体现,它意味着,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我们的历史教学承担培养有人文精神和合格公民的重要的历史使命,我们的历史教育还任重道远!我们的教师只有在新理念的指引下,遵循客观的教育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人民教育出版社
②《历史教育展望》余伟民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③《现代教育学》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④《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聂幼梨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
⑤《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⑥《教学模式》Bruce Joyce Marsha Weil Emily Calhoun著
荆建华宋富钢花清亮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