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杏北地区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研究

合集下载

高含水期剩余油研究方法及影响因素分析

高含水期剩余油研究方法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 简介 : 吴错 (9 7 )2 0 1 8一 ,0 8年 毕 业 于 大 庆 石 油 学 院 资源 勘 查 工程 专 业 , 读硕 士研 究 生 , 要 从 事 油 气 田开 发 地 质 在 主
沉 积相 和压力 场分 布 的影响 。平面 上在 注水 井长 期
量 , 要搞 清楚其 成 因 以及 分 布特 点[ , 还 2 为油 田今 后 ] 的开发 提供 依据 。 本文 主要 从剩 余油成 因、 影响 因素
冲 刷 的主流线 、 裂缝 方 向或一 线上 油井 水淹严 重 , 内
以及研究方法三方面加以分析。
关键词 : 层 非均质 性 ; 储 夹层 ; 地层倾 角; 原油粘 度 ; 剩余 油 中图分 类号 : E3 7 T 5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编号 :0 6 7 8 ( O 0 2 一 O O 一 O 1 0— 9 121 ) 3 1 7 4
我 国油 田多为 陆相 沉积 , 储层 的层 间 、 内和平 层 面 上渗透 率变 化大 。 9 油 田采 用注 水开采 方式 , 近 0/ 9 6 其基 本规 律是 注水 开发 早 、 中期含 水上 升快 , 出程 采
夹层的分布等 。在水驱开发过程中, 由于渗透率、 孔 隙度在垂向上的差异 , 高渗段先水淹 。 剩余油分布受 沉积韵律的影响, 一般分布在低渗段 , 形成夹层顶部 遮挡型和上下隔层夹持型剩余油。
收稿 日期 :O O O 5 2 1 一1 一1
储 量 的控 制 程度 和 动 用程 度 , 损 井 区剩 余 油 也相 套 对 富集 。 因此 , 采系 统的完 善 程度对 油藏 高含 水期 注 的剩余 油分 布有 着重 要影 响 。
富集 。平面 非均 质是 指 由砂 体 的几何 形态 、 规模 、 连 续 性 、 隙度 和 渗透 率 的平 面 变 化所 引起 的非 均 质 孔 性 , 括 各砂 层组 小 层或 单砂 体 在平 面 上 的非 均 质 包 性 。砂 体在 平面 上的 展布 、 延伸 规律 、 通性 受沉 积 连 微 相所 控制 。注入 水在 单砂体 平面 上 的运 动主要 受

杏北地区杏3-丁2-322井区剩余油分布研究

杏北地区杏3-丁2-322井区剩余油分布研究

杏北地区杏3-丁2-322井区剩余油分布研究【摘要】由于沉积微相是控制油水平面运动和剩余油平面分布的主要因素,沉积单元中渗透率的差异控制着油藏中剩余油的垂向分布,沉积特征造成横向和纵向上非均质性,隔夹层是形成陆相储层流体流动非均质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通过对小层沉积微相、渗透率、非均质性以及隔夹层的分析,结合动态资料,做出四个小层剩余油的分布情况。

并将剩余油分为三个类型,分别分析了它们的剩余油潜力进而综合研究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有助于指导此区块剩余油挖潜技术的科学实施。

【关键词】杏北地区剩余油分布规律分布类型选井选层1 研究地区基本情况大庆油田杏树岗油田北部开发区(简称杏北地区)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红岗区,北以杏一区一排与萨尔图油田南部开发区接触,南以杏八区一排与杏树岗油田南部开发区相接,面积197.9km2。

构造比较平缓,两翼基本对称,构造轴向为北东15°。

正断层,断层走向多为北西或北北西,油水界面在-1010m~-1030m 左右,油层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边底水不活跃,无夹层水。

杏北地区储集层,沉积于下白垩统青山口组反旋回的晚期和姚家组复合旋回的早期。

根据区域地质解剖,在油层形成过程中,主要经历了青二、三段晚期,姚一段时期和姚二、三段时期。

杏3-丁2-322井区位于杏1-3区乙块内,区内构造平缓,油层埋藏深度为800~1200m,油水界面在海拔-1030m左右。

含油面积8.2km2。

2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很多,通常划分为两类: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

前者属于内因,后者属于外因。

(1)地质因素主要包括有:油藏非均质性、构造、断层等。

受地质因素影响的剩余油富集区主要涉及油层自身和构造两方面。

地质因素受人为影响小,成为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受其影响的加密井,常能保持高产稳产。

(2)开发因素主要包括有:注采系统的完善程度、注采关系和井网布井、生产动态等。

受人为因素影响大,情况经常发生变化。

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分析及开发对策探讨

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分析及开发对策探讨

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分析及开发对策探讨作者:王飞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7年第27期[摘要]在油田开发中,剩余油的确定和开发对于提升油田经济效益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是从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出发,探讨不同开发方式对剩余油量的影响。

[关键词]剩余油沉积测井中图分类号:E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7-0143-01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准确地估算剩余油的饱和度及其分布对于估算一次采油和二次采油的可采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剩余油的分布不仅受地层非均质性的影响,还受驱油进程的影响,因而确定剩余油的分布很复杂,必须应用多学科的技术收集尽可能多的资料,仔细进行分析和解释。

目前,确定剩余油尚无一种最佳的方法,通常应用多种方法研究,以便达到提高剩余油饱和度精度的目的。

各种方法确定的剩余油饱和度反映不同范围内剩余油饱和度的分布。

1、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地质因素主要包括沉积微相、沉积韵律、非均质性、储层孔隙结构、夹层、裂缝、微结构和封闭断层。

沉积微相是控制油水平面运动的主要因素,也是控制剩余油平面分布的主要因素。

河道运移的向下侵蚀和叠加使得在不同时期形成极不规则的砂体沉积类型,关系也很复杂。

正韵律油层顶部形成剩余油富集,反韵律油层底部形成剩余油富集,复合韵律油层纵向上出现多个渗透层段,在相对低渗透部位水洗较弱,形成剩余油富集。

层间非均质性越强,则采出程度低、剩余油储量高,层间非均质性受控于沉积环境,一般在高能量环境下形成的砂体渗透率、原始地质储量丰富,采出程度高,剩余油量与原始地质储量的比值相对较小,而在低能量环境下则表现出相反的特征。

在非均质性比较严重的储层中,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低渗透层中的细吼道中,水驱油采收率比较低;而均质性较好的储层,注入水均匀向前推进,剩余油分布数量较少,主要分布在孔壁表面,因此水驱油采收率较高。

夹层的存在减弱了重力和毛管力的作用,对于正韵律、块状厚油层来说,夹层有利于提高注入水纵向波及系数,而对反韵律油层则不利于下部油层的动用。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油田储量和剩余油分布研究是石油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提高油田开发效率和经济效益。

为了研究油田的剩余油分布,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进行综合分析。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1.地质统计学方法:通过对油田地质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了解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这些参数包括油田面积、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等。

利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可以确定剩余油的展布模式和区域。

2.试油方法:通过在油井中进行试油实验,了解原油储层的剩余油分布情况。

试油方法主要包括油藏压力测试、油藏渗透率测试、饱和度测试等。

通过试油方法可以得到剩余油饱和度、剩余油储量、剩余油的垂向分布等信息。

3.地震方法:通过地震勘探技术,包括地震反射法、地震折射法等,可以获取地下岩层的结构和性质信息。

通过地震方法可以确定油层的厚度、构造特征、岩石类型等,进而推断剩余油的分布情况。

4.流体流动模拟方法:通过建立油藏流体流动模型,模拟剩余油在地下的迁移过程。

这种方法可以定量分析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包括剩余油的垂向分布、水驱油和气驱油效果、油藏压力分布等。

5.岩心分析方法:通过对岩心样品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测试,了解剩余油与储层岩石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这种方法可以确定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等参数,进而推断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6.数值模拟方法: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油藏数学模型,对剩余油的分布进行数值模拟。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可以分析剩余油的变化趋势、储量分布、开发方案等。

综上所述,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包括地质统计学方法、试油方法、地震方法、流体流动模拟方法、岩心分析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等。

通过综合应用这些方法,可以深入了解油田储量和剩余油的分布规律,为油田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大庆高含水油田剩余油描述方法及应用效果

大庆高含水油田剩余油描述方法及应用效果

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框图
宏观剩余油控制因素
构造起伏 构造 地 质 因 素 断层 沉 积 相 宏观 沉积相 岩性 物性
韵律性 横向连通性、 纵向连通性
剩 余 油 分 布 主 控 因 素
储层
层间 层内 非均质成因 成 平面
岩 作 用
微观 压实 压溶 胶结 交代 重结 晶等
流体 层系组合
沉积结构 沉积构造 孔隙结构 相渗特征 润湿性
一、萨中开发区宏观剩余油总量 二、萨中开发区剩余油描述方法 ▼、地质因素 ▼、开发因素 三、剩余油挖潜方法及效果 四、几点认识
油田进入高含水阶段,过去的开发矛盾就是 今天剩余油的潜力,认识和解决矛盾的过程就是 寻找和挖潜剩余油的过程。
开 发 矛 盾
1、剩余油受地质因素影响 2、剩余油受开发因素影响
萨中开发区新增潜力5662×104t
萨中开发区新增储量构成
新增(×104t) 分类 地质储量 小计 萨零组 1688.7 油水同层 2822.5 5662 外扩 1150.8
剩余油总量:92506+5662=98168×104t
萨中开发区剩余油还有98168×104t。 剩余油在哪?以哪几种形式存在? 怎样描述? 挖潜的方法? 这些是剩余油研究工作需要回答的问题!!
PI1-2
北1-330-检49取芯井剩余油分析 葡I2油层组的空气渗透率最 高,动用程度较高,剩余油 基本上集中在厚油层的顶部 位置及层内变差部位。
0
20
PI2
PI3 PI4 PI5 PI6
0
5
10
空气渗透率(达西)
PI7
954.55 955.40 956.13 956.85 957.59 958.75 959.58 960.38 961.60 962.35 962.93 963.70 964.30 964.90 965.59 966.19 966.80 967.42 968.08 969.73 971.95 973.45 975.58 976.93 978.20 981.36 981.90 982.55 983.18 984.03 985.10 985.75 986.42 987.10 987.71 988.30 989.13

大庆油田萨北地区剩余油类型及分布

大庆油田萨北地区剩余油类型及分布

大庆油田萨北地区剩余油类型及分布欧阳静芸;尹太举;吴志超;刘晓【摘要】大庆油田萨北地区开采注水时间长,现已处于高含水阶段,储层内部的油水分布日趋变得复杂,其运动规律越来越难以预测.利用油藏动态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剩余油,最大限度利用已有测试和生产资料,研究其高含水时期油层内部的剩余油分布,认清油水运动规律,准确预测剩余油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从平面上研究区剩余油有5种分布类型:①好砂层砂体边角部位零散分布的剩余油;②好砂层主砂体边部连续分布差砂体中的连片分布的差油层;③差砂层中由于层间屏蔽形成的连片分布剩余油;④差砂层由于砂体孤单注采不完善形成的连片分布剩余油;⑤差油层砂体过于孤单注采不完善形成的零散剩余油.从垂向上研究区剩余油呈以下5种分布类型:①剖面中的低渗层中的剩余油;②剖面中的高渗层中的低渗层段的剩余油;③剖面中厚层砂体中的剩余油;④剖面中的砂体尖灭区的剩余油;⑤砂体射孔不完善的剩余油.【期刊名称】《石油天然气学报》【年(卷),期】2013(035)004【总页数】5页(P50-54)【关键词】剩余油类型;剩余油分布;萨北地区;大庆油田【作者】欧阳静芸;尹太举;吴志超;刘晓【作者单位】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中油气矿,四川遂宁629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1 地质概况大庆油田萨北地区位于萨尔图油田北部背斜构造的西端,研究区发育河流-三角洲沉积,属于碎屑岩储油层,其上白垩统发育萨尔图油层(S)、葡萄花油层(P)、高台子油层(G)等3套油层,是在松辽盆地整体拗陷时沉积填充形成的,即青山口组(K2q)水退旋回沉积晚期至姚家组(K2y)-嫩江组(K2n)水进旋回沉积早期,沉积总厚度约380m (图1)[1]。

从1964年至今近50年,研究区块的主力油层萨尔图油层、葡萄花油层先后经历了3次大的调整,目前共有7套井网,现今该区已经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

地下油水分布更加复杂,剩余油难于预测。

论大庆油田剩余油分布特点及测井对策

论大庆油田剩余油分布特点及测井对策

u 0 , n— 二


鲫 始强 聃
第2 2卷 ・ 6期 第
论 大 『 F剩 余 油 分 伽 特 点 及测 井 对 策 大油 口
表 1萨中 区块剩余油可采储量情况表 ( 截止 2 0 0 2年底 )
井 同 类 型
基础井嗣

秉 可采 储量 (0吨) 捺 1‘
3 8 .7 6 6g ∞2 5 7 9
维普资讯
20 年 l 月 07 2
国 外 测 井 技 术
W 0RL D WEL L L OGGI NG T CHN0L E 0CY
De .0 c2 07
第2 2卷第 6 期
V 1 2 No6 o . . 2
论大庆油 田剩余油分布特点及 测井对策
单 井 未水 洗 层 砂 岩 厚 度 只 有 5 m,有 效 厚 度 只有 . 2
余油在油田薄 、 厚层 中的分布比例 。为此 , 在十一个 采油厂的地质大队以及勘探开发研究 院做 了调研 。
通过调研 ,使我们对大庆油 田不同区块剩余油的分 布状 况有 了较全 面 的了解 , 获得 了一 些认 识和 结论 ,
水 层 主 要 集 中在 有 效厚 度 小 于 l 的 薄差 油 层 当 m
油 田动态变化越来越复杂 , 剩余油分布 日趋隐蔽和 多样 。因此 , 适时的开展储层再认识 、 搞清剩余油分 布特点, 是制定好各种开发调整方案 、 做好各类油层 综合挖潜工作 的地质基础 。目 前描述剩余油 的方法 很多 , 其中测试手段的先进及合理性 , 对于准确 、 有 效 的评价剩余油相当重要。
f !



萨北开发区块有效厚度大于 l m以上的表内油

杏一区井网重组示范区剩余油分析与挖潜方法研究

杏一区井网重组示范区剩余油分析与挖潜方法研究

杏一区井网重组示范区剩余油分析与挖潜方法研究【摘要】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目前已处于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日益减少,开发难度日益加大,准确掌握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对老油田调整开发方案、制定挖潜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详细论述了杏一区井网重组示范区剩余油分布状况、类型和补孔技术在剩余油挖潜中的应用与认识。

【关键词】剩余油;井网重组;补孔;挖潜前言大庆油田历经半个世纪的开发与调整,目前已经处于高含水后期,地下油、气、水分布十分复杂,地层中依然存在大量剩余油,搞清地下剩余油的分布情况,精准地认识剩余油,开采剩余油是当前油田开发面临的关键问题,也是油田提高最终采收率的重要手段。

一、区块特征和开发现状示范区选取杏一区东部,开发面积2.84km2,地质储量1011.19×104t,截止2008年12月,共有油水井100口,注水井29口,采油井71口,井网密度35.2口/km2,平均单井日产液2104t,平均单井日产油220t,综合含水89.5%,采油速度0.76%,采出程度50.75%,地层压力8.07MPa,总压差-2.14MPa。

2004年该区进行三次加密调整,萨、葡、高薄差油层采用一套层系,自身形成250×250m五点法面积井网。

采用均匀布井,选择性钻井方式调整。

新井与二次加密调整井井距为125-150m。

区块开发现状主要表现为:一是区块采油速度、采出程度较低。

2008年12月份,区块采油速度0.76%,采出程度50.75%,分别低于南四-八区0.26和5.14个百分点。

二是由于一次加密调整井萨差井布井时考虑到油井封边,全部采用采油井投入开发,油水井数比达到5.3:1,注采失衡,造成1986年开始在杏一区中东部出现成片套损,目前杏一区一次加密井网共有套变井16口,套变井数较多。

三是一次加密调整井由于采用油井封边,注采关系不完善,多向水驱控制程度低,仅为7.69%。

四是加密井网由于开采萨、葡、高层位,开采层位纵向上跨度大,层间矛盾突出,油层动用状况差。

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后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分析

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后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分析

Chenmical Intermediate当代化工研究2016·0553化学新课标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后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分析OO黄 哲(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六采油厂作业大队13队OO黑龙江OO163000)摘要:油田开采一直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开发形式之一,近几年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人们对油田开采的研究越来越深入,逐渐分析油田分布规律,促进我国油田经济进一步发展。

在油田开发研究过程中聚合物驱后分析微观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对剩余油的预测、挖潜,提升采油效率等具有最大的意义。

通过对大庆油田不同水洗程度样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分析了大庆油田微观剩余油的饱和度值,并以此确定微观剩余油的分布及降低程度。

关键词: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中图分类号:T 文献标识码:ADistribution Rule Analysis of Microscopic Remaining Oil After PolymerFlooding for Daqing Oil FieldHuang Zhe(No.13 Field Operation Group of No.6 Production Plant of Daqing Cit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Heilongjiang , 163000)Abstract :Oilfield exploitation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important forms of resource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Recently,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study of oil field exploitati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intensive, and analysis of oilfield distribution is taken gradua lly 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oilfields economy in China.In the process of oilfield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after polymer flooding, tak es analysis of the biggest significance of the distribution rule of microscopic remaining oil on the prediction, potential tapping and promotion of oil-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remaining oil. By taking research on the distribution rule of microscopic remaining oil of Daqing oil field in different degree of water-out degree samples,it takes analysis of the saturation value of microscopic remaining oil of Daqing oilfield, based on which, to determine the distribut ion and decreased degree of microscopic remaining oil.Key words :Daqing oilfield ;polymer flooding ;microscopic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rule大庆油田近年来大力进行聚合物驱,并且明显提升了采收率,但从新钻井资料的角度分析,尚有30%未被驱到,总体采出比例约55%。

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分析及开发

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分析及开发

数字化用户,2013(24):34-35. [4] 张虹.我国食品机械行业发展必然趋势研究[J].工程机
械,2015(5):78-79. [5] 李胜涛.机械设备安装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点分析[J].华东科技
(综合),2020(2):1.
(上接第51页)
研究,明确各项影响因素实际表现,并结合剩余油分布影响因 素制定标准合理的开发措施,严防剩余油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出 现问题,这对于保障剩余油开发效果和当地石油行业实际发展 水平有重要作用。同时还应保证剩余油开发措施的合理性,为 推进剩余油开发顺利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报,2016,37(7):1-14. [2] 包顺华.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若干关键技术[J].中国新通
信,2019,21(20):4.
(上接第49页)
围堰宽度相同,所以在使用土袋围堰技术时,要结合水利工程 要求,加宽堰身长度,若沙土颗粒较大,需要增加堰身厚度, 但土袋之间要保持一定的缝隙。装袋围堰通常用于水流速度低 于1.6m/s ,水深小于4m的河床区域。
参考文献 [1] 杨勇.剩余油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分析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
报,2009,31(1):100-103,393. [2] 王小东.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D].西安:西安石油大
学,2013. [3] 马良帅,喻高明.聚合物驱剩余油油层挖潜措施研究[J].当代化
工,2019,48(2):372-375. [4] 崔嘉祯,刘人铜.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及数值模拟方法的应用[J].
54 科学与信息化2021年6月下
3 结束语 为保证剩余油开发效果,不仅需要按照规定流程进行剩余
油开发,还应在剩余油开发之前对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进行
(下转第54页)

杏北油田特高含水期开发策略

杏北油田特高含水期开发策略

256油田在持续地水驱开发过程中,会导致其含水越来越高,虽然如此,但其依然具有较高的可开采价值。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油田具体的油层分布,找出合理的开采策略。

杏北油田在经过四十余年的水驱开发后,综合含水已经超过90%,如果还是按照之前的开发方式,已经很难再持续获得原油,对此有必要深入了解其油层分布并提出针对性的开发模式。

1 杏北油田剩余油层分布杏北油田具有层数较多、砂体多样化、垂直角度岩性多元化等特点,同时其水平角度上河道沙、薄层砂、表外层和泥岩区都大量存在且并不独立,这都造成了该油田的多种油层之间的含油量差距较大,即使同一油层的含油分布也比较不均匀。

1.1 纵向剩余油分布在垂直方向上,不同的层面的水淹情况不太一致,在未见水层、见水层未水淹区、低含水水淹区都有油的分布。

在含油多的区域,下部多属于水淹区,上部则通常不属于水淹区。

位于下部的油具有低饱和度的特点,而上部存留的油则多为高饱和度。

在油层组上,剩余油主要集中在葡Ⅰ4-7、葡Ⅱ组、高Ⅰ组三个油层组;但绝对剩余储量上,以萨Ⅱ组、萨Ⅲ组居多,合计占据了三分之二。

1.2 平面剩余油分布在平面方向上,剩余油的分布有带状分布和连片分布的特点。

多分布在砂体的边缘位置、砂体与一些障碍物交合的区域,具有片状分布的特点。

因为油层的厚度较小,使得剩余的油分布呈现连带的特点;因为前期注水严重,使得岩性脆弱的地区被水淹严重,滞留了一部分油。

2 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1)储层非均质性。

在地下原油所依赖存储的物质中,因为其形状的差异、空隙的存在与不同、渗透性的差异等,使得其存储油的性能存在不同,在水驱开采后能够保留的油的能力也有所不同。

(2)构造位置。

岩层的不同位置所具有的对水和油的结合能力不同,带来了油的分布的不同。

其中断层的边缘位置容易滞留水分,同样也会滞留一定的剩余油分,而构造比较高的位置也有同样的效果。

(3)沉积相、砂体发育。

一些砂体无法控制油层,这与其发育的情况有直接的关系。

大庆油田剩余油的影响因素及分布

大庆油田剩余油的影响因素及分布

文章编号:0253-9985(2001)01-0057-03大庆油田剩余油的影响因素及分布魏纪德1,杜庆龙2,林春明1,张同意3(11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93; 21大庆石油管理局,黑龙江大庆163712;31大庆采油工艺研究所,黑龙江大庆163453)摘要:大庆油田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寻找和开发剩余油非常重要。

大庆油田3个密集井网区的实验结果表明,沉积微相是影响剩余油平面分布的主要因素,大型河道砂中的剩余油主要分布于砂体物性变差的部位,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砂中的剩余油主要存在于薄砂层或孤立的小透镜体中;沉积韵律层渗透性的差异控制剩余油的纵向分布,厚油层顶部是剩余油富集的有利区段。

另外,开发因素对剩余油的分布亦有一定的影响。

不同成因的砂体中,剩余油分布不同。

分流河道砂体、分流间砂体及水下分流砂体因非均质性严重,故易形成剩余油。

关键词:剩余油;沉积微相;砂体;分布;大庆油田第一作者简介:魏纪德,男,35岁,硕士生,油藏工程中图分类号:TE122 文献标识码:A 高含水期油田开发与调整的主要目的就是认识剩余油,开发剩余油[1]。

大庆油田现已进入高含水开采阶段,地层中油水分布十分复杂,笔者采用储层沉积学基本原理,对大庆油田3个密集井网区白垩纪地层的萨尔图、葡萄花、高台子等油层的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旨在寻找油藏中剩余油的富集带及与地层的关系,为油田后期挖潜指明方向,最终提高采收率。

1 影响因素111 地质因素11111 沉积微相沉积微相控制注入水在油层中的运动,是影响剩余油平面分布的主要因素。

由于河道的变迁及河道下切、叠加,各期沉积砂体形态极不规则,砂体间接触关系复杂多变,两期河道间有的以低渗透薄层砂相接触,有的与废弃河道泥质充填物或尖灭区相连接,这些部位及其附近是剩余油富集的有利场所。

大型河道砂中的油层,由于砂体分布面积广、连通性好,平面上所有井几乎都已不同程度水淹,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砂体物性变差的部位;而分流河道砂及水下分流河道砂中的油层,剩余油主要存在于河道间薄层砂或河道边部物性变差部位以及那些呈孤立分散状且井网难以控制的小透境体中,如萨尔图油田中区西部中的341-检7井萨尔图第二油层组的第7小层(SⅢ7),该层砂岩厚度015m,处于河道砂的边部,岩芯分析结果表明,该层为未水洗层。

大庆油田北部地区剩余油研究

大庆油田北部地区剩余油研究

大庆油田北部地区剩余油研究
于洪文
【期刊名称】《石油学报》
【年(卷),期】1993(14)1
【摘要】在油层描述和油井分层动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宏观剩余油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形成剩余油的原因,各类油层剩余油的比例和分布特征,通过二次加密试验区的开采实例,说明二次加密调整开发井网是挖掘剩余油的有效方法。

【总页数】9页(P72-80)
【关键词】剩余油分布;水淹;井网密度
【作者】于洪文
【作者单位】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57
【相关文献】
1.长堤断裂带北部地区剩余油控制因素与挖潜对策 [J], 王友净;林承焰;董春梅;高建
2.大庆油田葡一组油层聚驱后剩余油微观分布规律研究 [J], 李洁;隋新光;邵振波
3.大庆油田杏1-3区三次加密试验区剩余油分布研究 [J], 杜庆龙;陆蔚刚;付昌琼;于洪
4.用岩心磨片荧光分析研究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微观分布--以大庆油田葡Ⅰ组为例
[J], 李洁;谭艳宜
5.大庆油田二类油层上返区块剩余油研究 [J], 李俊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杏北油田稳产参数的确定及稳产趋势分析

杏北油田稳产参数的确定及稳产趋势分析

收稿日期:2002209220作者简介:宁海川(1965-),男,辽宁铁岭人,高级工程师,在读硕士,从事油田开发管理工作。

文章编号:100023754(2003)022*******杏北油田稳产参数的确定及稳产趋势分析宁海川,叶 鹏,刘 华,王 倩(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四采油厂,黑龙江大庆 163511)摘要:国内外各种研究资料表明,评价油田稳产能力的参数主要有剩余储采比和可采储量采出程度。

在“八五”期间,针对大庆油田的开发状况,采用两者的乘积———稳油能力指数作为评价稳产能力参数。

但对于杏北开发区来说,这3个评价参数均没有达到理想的符合程度。

为此,考虑到采油速度对稳产的影响,引入了稳产趋势指数的概念。

结合杏北开发区实际情况及对3个主要区块稳产条件的解剖,分析了各种表征稳产趋势地质开发参数与稳产的相关性。

研究发现,稳产趋势指数的符合程度最高,达到了79%。

以此为指导对各区块及开发区进行了稳产趋势预测,为杏北油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油田稳产参数;稳产趋势指数;稳产趋势中图分类号:TE323 文献标识码:A 杏北开发区1966年基础井网投入开发,1985—1993年进行了一次层系细分加密调整,1994—2000年实施了二次加密调整,2000年开始进行三次加密调整试验。

在“八五”期间的“稳油控水”实践中取得了良好开发效果,在“九五”期间通过实施“调整发展”战略也取得了显著的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

随着开发时间的延长,油田持续稳产的难度越来越大,搞清杏北开发区稳产条件及稳产潜力和趋势,对于杏北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表征稳产参数的确定对于不同的开发区来说,可采储量采出程度越高,剩余可采储量比例越小,稳产难度越大[1]。

对于同一个开发区而言,剩余储采比越低,其自然递减率越高;采油速度越大,则保持稳产需要的措施补产油量越多,稳产的难度也随之加大。

过去,采用剩余储采比(R np )和可采储量采出程度(R p i )来评价稳油能力[2]。

杏北油田低弯度分流河道储层构型及其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

杏北油田低弯度分流河道储层构型及其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

杏北油田低弯度分流河道储层构型及其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李伟强;尹太举;赵伦;李峰;谢鹏飞;阳成;严少怀【期刊名称】《现代地质》【年(卷),期】2018(032)001【摘要】Low-sinuosity distributary channel reservoir is an important reservoir type of Xingbei oilfield an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further study its reservoir architecture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adjustment and potential tapping.Based on the data of cores,wire-line logs and production performance from close well-spacing block,the reservoir architecture of low sinuosity distributary channel in Xingbei oilfield was finely analyzed by using "hierarchy analysis and depositional pattern guidance" with two primary hierarchies which were the determination of amalgamated channels and overbank sandstone bodies and the contact relationships among solitary channels.The 3-D reservoir architecture model was then established.Based on the static data of sealed coring wells and water-cut well-logging interpretation results and the production performance data,the waterflooding features of different periods and distribution of remaining oil were analyzed.Subsequently,the distribution of remaining oil was verified by numerical reservoir simulation based on 3-D reservoir architecture model.Finally,the distribution of remaining oil controlled by the reservoir architecture was summarized and demonstrated as follows:within the channel,the remaining oil volumes are enriched in thetop and edge of the channel,the lower areas controlled by mud or calcareous interbeds between individual channels and undeveloped areas just connecting with low-permeability overbank sands.Outside the channel,they are mainly in low-permeability overbank sands,end of the overbank sands and the isolated sandstone bodies with imperfect injection-production systems.%低弯度分流河道储层是杏北油田的重要储层类型,深入研究其储层构型特征对于油田调整挖潜意义重大.综合密井网岩心、测井和生产动态等资料,采用“层次分析和模式指导”的方法,分“复合河道和溢岸砂体、单期河道及其相互接触关系”两个主要层次开展储层构型精细解剖,构建了三维储层构型模型.基于密闭取心井、水淹层测井解释资料和生产动态数据分析了不同时期的水淹特征和剩余油分布,并通过基于三维构型模型的油藏数值模拟对剩余油分布模式进行验证,最终总结出不同储层构型控制下的剩余油富集模式.结果表明,在河道内,剩余油在顶部、边部、河道间夹层控制部位以下以及仅与低渗溢岸砂连通造成注采不完善的河道内部富集;在河道外,剩余油在河间物性较差的溢岸砂内、注采不完善的溢岸砂末端和孤立砂体内富集.【总页数】10页(P173-182)【作者】李伟强;尹太举;赵伦;李峰;谢鹏飞;阳成;严少怀【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100;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100;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北京100034;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100;中国石油青海油田采油一厂,甘肃敦煌736202;中国石油大庆头台油田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大庆1665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相关文献】1.葡北油田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结构分析及剩余油分布模式 [J], 孙天皛2.杏北油田高弯度分流河道储层构型特征和剩余油分布模式 [J], 李伟强;穆龙新;尹太举;赵伦;李峰;谢鹏飞3.近岸水下扇储层构型及剩余油分布模式——以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E31油藏为例 [J], 常海燕;严耀祖;陈更新;郭宁;项燚伟;杨会洁4.三角洲平原相低弯度分流河道砂体微相及水淹变化特征——以大庆油田北部萨葡油层为例 [J], 吕晓光;赵淑荣;高宏燕5.扶余油田东5-9区块扶杨油层储层构型及剩余油分布模式 [J], 蒋平;丁伟;吕明胜;王国亭;胡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庆油田北三东西块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

大庆油田北三东西块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

大庆油田北三东西块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
董仕贵;毕研斌;石红萍;李景发
【期刊名称】《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1(035)003
【摘要】利用储层流动带指标,采用概率统计法对大庆油田北三区东部西块葡萄花油层岩石物理相进行分类,以不同岩石物理相的含油饱和度变化规律为指导,分析目的层的剩余油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以高弯曲分流河道砂体沉积为主的水上分流平原相,平面上已大片水淹,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二线受效、废弃河道遮挡所造成的厚油层中上部低、未水淹型油层部位,是三次采油剩余油挖潜的主要对象.以低弯曲分流河道砂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发育为特征的沉积单元中,剩余油分布比较复杂,主要分布在二线受效和注采关系不完善形成的河道砂体中上部低、未水淹层段中,是三次加密剩余油挖潜的主要对象;河间砂和席状砂体油层水驱油效率较低,存在零散分布的剩余油,通过井网加密和综合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可进一步提高这类油层的动用程度和开发效果.
【总页数】6页(P22-27)
【作者】董仕贵;毕研斌;石红萍;李景发
【作者单位】大庆职业学院大庆油田技术培训中心,黑龙江大庆163255;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勘探研究中心,北京100083;大庆职业学院大庆油田技术培训中心,黑龙江大庆163255;大庆职业学院继续教育培训部,黑龙江大庆163255【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1
【相关文献】
1.锦16块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2.文15块沙三上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分布
3.卫城油田卫2块气顶边水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研究
4.扶余油田扶73块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
5.兴隆台油田M50块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及技术对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洗厚度 比例低 、 出程度低 , 采 因此剩余油分布较高。 GI 6+7层 由变异 系数 、 突进 系数 、 差 结合 得 出 的 级 综合系数较高( 见表 1 , ) 而且有三 口井层内非均质 性 为 中等 , 其余 小 层 均 较 弱 。 由于剩 余 油分 布 不 均 并富集在强非均质性带内, GI 7层剩余 油的 故 6+ 分 布有利 。
( )层 间非均质 性是 指油 藏在纵 向上 砂体 之 间 2
造成 有 大量 剩 余 油 滞 留 在储 层 内。 由 于层 间 和 层 内存 在非 均质性 , 高渗带动用程度 高 , 洗严 重 , 造成 水
1期
施 尚明 , : 等 大庆杏北地 区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研究
19 6
剩余油相对较少 , 低渗透带动用程度低 , 至未 中、 甚 动用 , 水洗较轻 , 剩余油相对富集。 ( )层内非均质性是指在单砂层规模 内储层性 1

2 1 S i eh E g . 0 2 c T c. nr . g
大庆 杏 北 地 区剩 余 油分 布 影 响 因素研 究
施 尚明 张 博 朱 贺 郑 南
( 北 石 油 大学 , 庆 13 1 ) 东 大 6 3 8

要 大庆 油 田开发后期含水率较高 , 剩余 油分布 不均。本文 综 合分析 了影响剩余 油分布 的各 种 因素, 如沉积微相 、 非均
砂体沉 积类 型 , 系也 很 复杂 。两个 时期 形 成 的河 关 道或 者与低 渗透 薄砂 岩 层 、 废 弃河 道 的泥 质充 填 与
或者 尖灭 区域 有 关 。 这些 位 置 和 附 近 区域 都 是 可 能 富集剩余 油 的地带 。
以 GI 6+7层 为 例 , 沉积 微 相 图 ( 图 1 可 从 见 )
积, 以正 韵律 为主 。小 层 大 面积 分 布 的滨 外 砂 体 的 厚 度在 2~ 3 41 之间 , 利于 剩余油 储存 。 1 有
2 非 了油 藏 内流体 的流 动特 性 ,
进而 决 定 了剩 余 油 的分 布 。 由于 沉 积 的不 同 特
质 在垂 向 上 的 变 化 。其 主要 表 现 为 层 内 渗 透 率 的
沉 积微 相平 面分 布及 砂 岩厚 度 及 渗 透 率平 面 分 布
反映 出来 。沉 积微 相 类 型好 , 砂体 较 厚部 位 非 均 质 弱 , 沉 积 微 相 类 型 差 , 体 厚 度 小 部 位 非 均 质 而 砂
21 年 1 01 O月 l 日收到 3
征 , 时造 成 横 向和 纵 向上 非 均 质 极 为 严 重 , 就 有 这
第一作者简介 : 施尚明(9 6 ) 男 , 15 一 , 教授 , 博士 , 究方 向 : 研 油气 田
开 发 地 质 。 Ema :15 1@ 13 ci。 . i 50 8 5 6 .o l n
质性 、 隔夹层 、 水淹 资料 等, 并分析 了各种 因素影响下的剩余 油分布规律 , 为大庆 油后期开发调整 , 提高 采收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 剩余油 中图法分类号
沉积微相
非均质性 文献标志码
隔夹层 B
渗透 率
T 37 6; E5 .
大庆油 田杏北 地 区投入 开 发 较早 , 先后 经 历 了
第1 2卷
第 1 期
21 0 2年 1月







Vo.1 No 1 J n 0 2 1 2 . a .2 1
17 — 1 1 ( 0 2 0 — 1 8 0 6 1 8 5 2 1 ) 10 6 — 4
S in e T c n lg n n ie r g ce c e h o o y a d E gn e i n
分析 ( 图 2 可 以看 出 : 6+ 见 ) G I 7层沉 积粒 度 较粗 ,

仁 7 G一 1 6 + ‘ 《
图 2 G 6- 1 4 - 7层 X 一232井 沉 积 微 相 柱 状 图 3D —2
般为 中 、 砂 岩 , 部 发 育 有 落 淤 层 , 细 粒 沉 细 内 为

图 1 G 6+ 1 7层 沉 积 微 相 图
3 旦 6 深度/ 岩性 0 m
分层道 n
_
0 M 7i 0
RM N一7 n
仉 儇 硼
… … 一
以看 出 : 小层滨 外坝 砂 体 大面 积 连 片分 布 覆 盖 整个
拟 布水平 井 区 , 主体 薄 层 砂 和尖 灭 带 零 星 分 布 , 非 主体 薄层 砂没 有 分 布 ; x .232井 进 行 单井 相 对 3D .2
地质 、 层非 均质 性 、 夹层 、 储 隔 动态 规 律 等 因素 的影
响¨ , 因此必须 系统 分 析剩 余 油分 布 影 响 因素 , 以
指导 开发 , 提高 原油采 收率 。 并
1 沉 积微 相分析
沉积微 相是 控制 油 水 平 面运 动 的主要 因素 , 也
是控 制剩 余 油 平 面 分 布 的 主要 因 素 。河 道 运 移 的 向下 侵蚀 和 叠 加 使 得 在 不 同 时期 形 成 极 不 规 则 的
较强。
非均质性 , 它控制水驱 油的波及厚度 , 响着油藏 影 的吸水 剖面 和产液 剖 面 , 成层 内垂 向上不 同微 相 造
带 的水 驱效果 不 同。
以 G I6+7储 层 为 例 , 层 中正 韵 律 比 例 最 储 高 , 6 .5 , 有反韵 律 和 复合 韵 律 。正韵 律 水 占 87 % 兼
笼统 开采 、 层 开采 , 分 层 系 调 整 等 阶段 。杏 北 分 细
开发 区 已进 入特 高含 水 期 开 发 阶段 , 面 上剩 余 油 平 高度零 散分 布 。要 继 续 保持 油 田 的较 高产 量 , 须 必 认真研 究 油 层 的剩 余 油 分 布 。 由 于 剩 余 油 分 布 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