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4王安石变法含解析人教版选修1
2021-2022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检测: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专题检测(四)(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图是宋代加强中心集权的形象图。
对此图现象造成的影响解读不正确的是()A.强化中心集权,减弱地方势力,达到了“强干弱枝”的目的B.转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C.导致了“三冗”现象的消灭,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D.彻底解决了中心和地方的权力关系,达到了长治久安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学问,宋代加强中心集权的措施总体来说是利大于弊,但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端,故D 项分析不符合史实。
2.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疆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A.抑制土地兼并以缓和阶级冲突B.限制地主特权以减轻农夫负担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D.责令地主将兼并之财上缴国库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北宋政府纵容土地兼并是为了镇压“盗贼”和安静“边疆扰动”。
3.北宋中期,“三冗”局面消灭的主要缘由有()①宋初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②形成浩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③对辽和西夏的战斗耗费和高额赔款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少交赋税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可用排解法,④和“三冗”局面的消灭无直接联系,排解含④的选项即可。
4.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疆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半粟数钱无兵戎”。
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③对唐代治世的憧憬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D解析诗中的“输与官家事夷狄”,表明作者对北宋政权向少数民族政权纳贡求和的猛烈不满,故④正确;“汝生不及贞观中”表明白作者对唐代治世的憧憬,故③正确。
诗中不能体现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故排解②;诗句表达的是作者对冗费的不满,未提及冗兵冗官,故排解①,正确答案为D。
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专题测评 人民版选修1(2021年整理)
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专题测评人民版选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专题测评人民版选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专题测评人民版选修1的全部内容。
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专题测评人民版选修1一、选择题1。
宋太祖下列改革措施中因果关系不正确的是( )A。
行政权改革——机构重叠——财政困难B。
财政权改革——机构臃肿——财政困难C.军权改革-—兵将不识——战斗力消弱D。
军权改革-—藩镇消失——外部威胁消失解析:本题考查对北宋社会现象成因的理解。
D项没有认识到外部少数民族的威胁并没消失。
北宋统治者屈服于少数民族政权,以“岁币”求“和平”。
答案:D2.造成北宋政府财政困难的原因不包括( )A.地主隐瞒占有的土地B。
宋太祖对行政制度的改革C.“冗官”、“冗兵"现象严重D。
集中军权于皇帝,分散将领权力解析:A项带来的结果是赋税征收困难,B项形成“冗官”、“冗费”现象,C项冗官、冗兵使财政紧张是最为典型的,而D项则主要侧重于军事,与题干要求甚远。
答案:D3.北宋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从反面证明了( )A.官越多,工作效率越高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C.当时加强了中央集权,利小弊大D.兵越多,战斗力越弱解析: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要结合北宋初期的改革所造成的“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进行分析。
A、D两项的叙述不符合常理,C项降低了北宋初期中央集权的作用。
答案:B4。
对北宋中期军队现状的评述正确的是()①军队数量不断扩充②领兵权与调兵权分开③军队指挥效率高,战斗力强④在对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获胜A。
2021-2022学年人民版历史选修一 专题综合测评: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Word版含解析
专题综合测评(四)(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本试卷共6个非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列营京畿,以备藩卫,……其边防要郡须兵屯守,即遣自京师诸镇之兵,亦皆戍更。
……兵无常师,帅无常帅,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虽有暴戾姿睢,无所厝(安置)於其间,是以天下晏然(安定),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材料二宋代养兵之多,为历代罕见。
而养兵之费大致占宋代财政支出的十之八九。
兵制上的严峻缺陷,使军队管理涣散,减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进而北宋在与辽、西夏的战斗中接连失败,并因此向辽和西夏进行巨额的贡纳,“积弱”的局面日趋加剧。
——摘编自《探讨王安石军事改革中的利弊》(1)依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初期军事改革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改革动机。
(6分)(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学问,分析北宋初期军事制度的利弊。
为解决材料二中“积弱”的局面,王安石实行了哪些相关措施?(9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归纳军事改革的特点;其次小问结合改革的指导思想进行分析。
第(2)问的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和所学学问分析利弊即可;其次小问,列举出王安石变法实行的措施即可。
【答案】(1)特点:“强干弱枝”、“兵将分别”、“内外相制”。
(任答其中两点即可)动机:吸取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教训,强化君主专制中心集权。
(2)利弊:一方面,兵权的集中有利于宋王朝统治的巩固;但另一方面,军队数量浩大导致财政支出困难,分化军事管理权导致军令不畅,兵将不知则减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任答其中两点即可) 措施:整编禁军、实行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军器监等。
(任答其中三点即可)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冬十月丁未,诏曰:“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无望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困灾贫而流亡。
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魏书·高祖纪》材料二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
2021秋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一积贫积弱的北宋练习(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一积贫积弱的北宋1.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说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解析:材料大意为富有人家的田间小路纵横相连,这是在为国守财。
遇有盗贼兴乱,边境告急的危难之时,这些集中起来的财物,都乐于为国输送缴纳,都是我国之财物。
因此得出北宋政府对土地兼并采取放任态度,此题排除A项,选择B项。
C、D两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B2.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其根源有( )①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②不抑兼并的政策③重武轻文,地方割据严重④经济停滞不前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解析:③④与北宋历史开展的事实不符,宋初通过各种措施解决了唐中期以来的藩镇割据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且在经济上取得了较大开展。
答案:A3.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指老年人),不识干戈〞。
这说明澶渊之盟( )A.削弱了北宋军事力量B.使宋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C.促进了畜牧业的开展D.使宋辽间的民族矛盾彻底消除解析:此题考察澶渊之盟的影响。
材料只是反映了宋辽之间边境的安定繁荣,与北宋、辽的军事力量无关。
答案:B4.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
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材料中,范仲淹认为( )①应对科举制考试内容进展改革②应强化儒家思想的地位③科举制几乎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④科举制导致天下危困A.①④B.②③C.①③D.③④解析:从题干“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与②不符合,排除;④科举制的弊端才是导致天下危困的原因之一,排除。
答案:C5.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解析:此题考察学生对根底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第四单元检测( 时间 :60 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 ( 本大题共15 小题 , 每题 3 分 , 共 45 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为哪一项最切合题目要求的)1 北宋政权成立后, 统治者采纳了很多举措增强中央集权, 这些举措第一着眼于()A. 完美中央机构B. 增强对武装的控制C.完美地方政权D. 增强对边疆的管理分析北宋是在五代十国分裂盘据的基础上成立的, 为防备盘据的出现, 北宋统治者自然要增强对军队的控制。
答案 B2997 年 , 宋廷岁收 2 200 万缗 , 进出相抵还余大部分 ; 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 收入已高达11 000 万缗, 进出却亏 1 500 多万缗 , “民困穷食”而反。
造成这类统治危机的本源是()A. 经济衰败B. 起义屡次C.兵力不足D.吏治腐败分析由政府收入从“2200 万缗”上涨到“11000 万缗”可清除 A 项 ; 从题干资料来看, 此题要求回答的重视点在于造成“进出亏空”和“农民起义”的本源, 由此对照B、 C、 D三项 , 能够判断D项是切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 D3 北宋初年的政治改革最后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场面, 这从反面证了然()A.分权、强兵缺点无量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C.增强中央集权弊大于利D.机构改革要量财力而行分析北宋初年, 统治者推行养兵政策, 每逢灾年 , 政府就把大批的流民编入军队, 军队数目猛增 ; 为了削弱官员的权利, 朝廷推行一职多官制, 官僚机构宏大而肥胖。
上述做法致使国家财政寅吃卯粮, 造成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答案 B4 庆历新政时期 , 范仲淹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举措。
他严格“恩荫”制, 主要是()A.使科举制度更合适封建统治者的需要B.经过裁汰冗员而减少政府的财政负担C.防备显贵子弟家属利用特权垄断官位D.依照政绩提携官员以提升行政效率分析“恩荫”制是在科举以外的一种入宦门路, 中高级文武官员的子弟、家属及食客等享受此特权。
2021秋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单元质量检测卷二(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单元质量检测卷二(测试时间:90分钟评价分值:100分考察范围:第三至四单元)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北魏在拓跋珪统治时期,曾稳步推行“离散诸部,分土定居〞的政策。
该政策( )A.加深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B.加重了广阔人民的赋税负担C.促进了鲜卑族等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D.遭到了汉族地主的强烈反对解析:此题考察学生的分析能力。
“离散诸部〞就是打破原先的部落组织:“分土定居〞就是改变游牧的生活方式,从事定居的农业生活。
这些措施的实行,加速了鲜卑族由游牧生活向农业定居生活的转变,促进了鲜卑族等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答案:C2.北魏改革之前“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
造成当时“民困〞的原因主要是( )①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②租调徭役繁重③官吏贪污,搜刮民脂民膏④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民困〞的原因是当时生产力开展水平低,以及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①②③均是造成“民困〞的原因。
此题还可以用排除法解答,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一般而言不会对被统治阶级造成多大影响,排除④。
应选A项。
答案:A3.据?魏书·文成文明皇后冯氏传?记载:“(冯太后)性聪达,自入宫掖,粗学书计。
及登尊极,省决万机……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是以威福兼作,震动内外。
〞由此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①冯太后聪颖惠达②冯太后做事果断,具有雄才大概③冯太后的“登尊极〞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根底A.①②③B.②③C.①③D.①②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冯太后聪明、多智略,做事果断,由此引起“震动内外〞的效果,从而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根底,应选A项。
答案:A4.“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
〞孝文帝改革中能改变这种状况的措施有 ( )①均田制②三长制③整顿吏治④改穿汉服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此题考察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并正确解读信息的能力。
高中历史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测试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测试人民版选修1(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50分)1.《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宋政府吏治腐败B.北宋政府大量养兵,组织禁军C.北宋政府实行不禁止土地兼并的政策D.每年向辽和西夏送大量岁币解析北宋统治者认为土地兼并是富人为国家看守财富,因此实行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
故选C。
答案 C2.五代十国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再未发生类似的现象。
一般认为,北宋政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
下列各项中最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实行一职多官制,削弱官员的权力B.通过科举考试和恩荫赏赐大量授官C.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权力分割D.削弱相权,设参知政事以分散相权解析要想实现藩镇割据,一是要有军队,二是要有地盘,二者缺一不可。
赵匡胤把地方的军政财权分开并收归中央,且由中央不同的部门掌握,这就削弱了藩镇割据的基础,故选C。
A、B只是增加了官员的数量,减少了其权力;D削弱的是相权,而形成藩镇的是地方势力,故排除A、B、D。
答案 C3.1005年宋辽签订了澶渊之盟,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这次议和的背景是( ) A.辽国财政无力支持战争 B.辽军的进攻受到遏制C.北宋在财政上非常充足 D.北宋军事占绝对优势解析本来北宋已经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杀死了辽军的统帅,但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
答案 B4.“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威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
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搬)送至雄州交割。
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
”这段话反映的是( )A.北宋与辽之间的友好往来B.北宋向辽输送“岁币”C.宋辽之间的正常贸易交往D.北宋给辽的战争赔款解析由“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可知这是“澶渊之盟”后北宋每年送给辽的“岁币”,北宋统治者通过签订屈辱的盟约,用每年送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的方式换得暂时的苟安,故选B。
人民版选修1专题质量检测:(4) 王安石变法 Word版含解析
专题质量检测(四)王安石变法(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把地方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北宋政府过分集权所带来的影响是()①政府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②官员冗滥,国家财政开支增大③军队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④地方财政困难,物质基础薄弱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D注意题目关键信息“过分集权”。
解答本题要考虑到北宋集权所涉及的行政、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将每个方面的结果相应找出即可。
2.宋太祖“更戍法”,使“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的主要目的是()A.防止武将专权B.重用功臣宿将C.实行兵农合一D.确立文官制度解析:选A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基本史实的能力。
“更戍法”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武将专权。
3.21世纪提及王安石,我们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多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时世界的任何其他地方提出过。
”这段材料说的是()A.农田水利法B.募役法C.市易法D.青苗法解析:选D依据材料中“王安石”“金融管制的办法”等有效信息可以判断出应选D 项,因为青苗法是指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这体现了“金融管制”。
4.1043年,范仲淹应诏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明黜陟、择官长、厚农桑、修武备”等十项改革措施,这封奏折拉开了一次改革的序幕。
请问这次改革的中心是() A.整顿吏治B.整顿军队C.完善监察制度D.发展农业解析:选A由材料中的“1043年”“范仲淹”等关键信息可以得出,这次改革是宋仁宗时期的庆历新政,其中心是整顿吏治。
5.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A.抑制土地兼并B.限制高利贷盘剥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减轻农民负担解析:选C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高中历史选修1第四单元总结复习王安石变法习题包括答案.docx
第四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 ( 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1.下图人物是“杯酒释兵权”的设计者,他对土地兼并的态度是( )A.限制土地兼并B.“不抑 ( 土地 ) 兼并”C.土地收归国有D.制止土地买卖2.宋太祖下列改革措施中因果联系不正确的是( )A.行政权改革——机构重叠——财政困难B.财政权改革——机构臃肿一一财政困难C.军权改革——兵将不识一一战斗力削弱D.军权改革藩镇消失——外部威胁消失3.宋太祖赵匡胤剥夺了功臣宿将的兵权后,鼓励他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
”他主要是为了 ( )A.巩固专制统治B.奖赏功臣名宿C.鼓励土地兼并D.扩大地主队伍4.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A.陈桥兵变B.唐后期藩镇割据C.唐末农民战争D.五代的频繁更替5.北宋初年实行“更戍法”,产生的后果是( )A.“寇乱息而威势强矣”B.“兵无常帅,帅无常兵”C.“方镇相望于内地”D.“老弱事耕稼,丁壮从征役”6.下列哪些是由于北宋过分加强中央集权所带来的结果( )①官僚机构庞大,行政效率低下②官员冗滥,国家财政开支大③兵将配合不力,战斗力下降④地方财政困难,物质基础薄弱AC.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③④D.①②④7.北宋经常换防各地驻屯军队的目的是( )A.加强对将士的防范B.增强军队的战斗力C.提高将士的积极性D.提高抵御外敌的能力8.北宋初年所设参知政事的目的在于( )A.使调兵与统兵权相互牵制B.加强对带兵将士的防范C.牵制宰相对军事与财政的支配权D.帮助皇帝管理国家的财政大全9.对于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基本评价是( )A .弊大于利B.利大于弊C .利弊相当D.有利无弊10.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根源是( )A.辽夏经常攻宋B.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C.土地兼并严晕D.财政人不敷出11.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以军事为主,其原因不包括( ) A.社会背景的需要B.本人经历的体会C.历史经验与教训D.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12.导致北宋初期阶级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杯酒释兵权”B .“庆历新政”C .“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D .实行“恩荫”制度()1 3 .王安石变法中,起到“农时不夺而民均”作用的是A .保甲法B.均输法C .农田水利法D.免役法14.对王安石均输法的表述正确的是()①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的配合②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③增加了政府收入④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⑤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A .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 .①②④⑤D.①②③⑤()15.王安石变法中,注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是A .农田水利法B.方田均税法C .市易法D.青苗法16.使北宋武器的质量和数量大大得以改善的措施是()A .保甲法B.保马法C .将兵法D.设军器监17.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其根本目的是()A.维护统治B.提高北宋斗力C.和矛盾D.展18.王安石科制度行改革,定“学和品行最者,可以不科考直接出任官。
2024_2025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4王安石变法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单元综合测评(四) 王安石变法(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畎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马端临《文献通考·田赋考》材料二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
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变更……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找寻缘由,必需深化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摘编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探讨史》(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学问,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
(6分)(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学问,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需“深化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9分)[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信息推断可知,其所评论的是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
其次小问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方田均税法推行的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
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信息可概括出北宋正处于租佃经济兴起的时期。
其次小问留意在“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视察,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变更北宋积贫积弱的政治局面,巩固封建统治,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其效果也非常显著。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最根本因素是王安石改革没有也不行能触及封建制度本身,也就无法解决社会冲突。
[答案] (1)法令:方田均税法。
目的:均摊赋税;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
(2)表现:中古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
简析:长期以来遗留的弊端持续到北宋中期,各种社会冲突交织;王安石试图扭转积贫积弱的局面,契合时代要求;应将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置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2小题每题3分共计36分)1.“使国家加强了运输的计划性和选择性限制了商人囤积居奇、操纵物资、投机倒把等行为”这是对王安石变法中哪一措施的评价()A. 市易法B. 免役法C. 均输法D. 青苗法【答案】C【解析】王安石颁布了均输法要求发运使必须清楚东南六路的生产情况和宫廷需求情况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这样就避免了购买时的盲目性且限制了商人囤积居奇操纵物资的行为故C正确市易法的具体做法是政府设立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些法规措施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流通同时也体现了政府通过经济手段对市场进行管理但是体现不出运输的计划性排除A免役法是对宋初定下的差役法的改革把原来按照主户户等轮充差役的办法改为当役者交纳役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应役排除B青苗法指凡州县各等民户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可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或粮谷以补助耕作排除D故选C2.1072年8月秦凤路沿边安抚史王韶收复了河、洮、岷等州拓地千余里这是北宋军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这说明()A. 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的经济实力空前增强B. 王安石变法使北宋摆脱了边境危机C. 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弱局面D. 王安石变法解决了北宋的内部危机【答案】C【解析】军事上的胜利并不能完全表明北宋经济实力的空前增强一次胜利也不能说明北宋摆脱了边境危机更不能说明解决了内部危机故排除ABD王安石变法是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据此依据材料“1072年8月秦凤路沿边安抚史王韶收复了河、洮、岷等州拓地千余里”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 正确故选C3.司马光批评王安石某法令的执行令“贫富相兼共为保甲” 贫者得钱后无力偿还“吏督之急”则逃散四方“富者不去则独偿数家所负” 该法令是()A. 均输法B. 免役法C. 青苗法D. 市易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贫富相兼共为保甲”“贫者得钱后无力偿还”“‘吏督之急’则逃散四方”“富者不去则独偿数家所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苗法在推行过程中富户为贫者担保若贫者逃散富户需偿还其所负债务这就损害了地主的利益故选C项均输法是调节物资供需关系、平抑物价以打击大商人的政策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项免役法是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级收取免疫钱雇人服役的政策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项市易法就是政府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的政策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4.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免役法和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A. 抑制土地兼并B. 限制高利贷盘剥C.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 减轻农民负担【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王安石变法的中心任务是解决积贫积弱的状况理财是王安石变法的中心市易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和方田均税法都是其理财的措施其目的都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因此 C项正确A是方田均税法的目的 B是青苗法的目的 D是免役法的目的均属片面排除故选C5.北宋为应对边疆战事供养了大批招募的军队但多而不精战斗力弱为此王安石变法实行了()A. 专职从事军事的募兵制B. 工匠源于民间的雇募制C. “兵农合一”的征兵制D. 自愿加入的志愿兵役制【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军队战斗力王安石变法规定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故C项符合题意 ABD排除故选C6.宋代王安石变法推行免役法把原来按照主户户等轮充差役的办法改为当役者交纳役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应役明代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 把民间差役杂项一并归入田赋项下计亩征银这些改革措施在南方推行便利在北方却遭到激烈反对这种状况说明改革者应当()A. 关注地区发展差异B. 对改革措施应先行论证C. 重视减轻农民负担D. 以解决土地问题为前提【答案】A【解析】略7.王安石变法期间围绕新法与旧法北宋官员中出现了洛党、蜀党、朔党等不同的政治集团他们彼此相互倾轧致使政治混乱这一现象说明()A. 变法触及官僚利益B. 北宋官场矛盾激烈C. 北宋皇权受到威胁D. 变法缺乏政治基础【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了王安石变法时期北宋不同的政治集团针对新法与旧法彼此相互倾轧体现了北宋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说明王安石变法缺乏政治基础故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明确说明王安石变法变法触及官僚利益故A项错误B项是表面现象排除北宋皇权得到加强故C项错误8.王安石变法时期政府对各州县耕地进行清查丈量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此举意在()A. 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B. 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C. 抑制大官僚地主的经济特权D. 增加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该措施的目的是增加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故D项正确A项中“根本”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举措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B王安石变法主要是为了解决积贫积弱 C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故选D9.北宋积贫积弱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北宋的统治将岌岌可危是在A. 宋太祖时期B. 宋神宗时期C. 宋仁宗时期D. 宋高宗时期【答案】C【解析】10.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相同点是()A. 都促进社会制度的改变B. 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C. 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D. 都重农抑商、奖励军功【答案】C【解析】A项和D项是商鞅变法的特点排除B项是王安石变法的特点排除富国强兵是二者共同点故C正确故选C11.有关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C. 军事实力也有所增强D. 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答案】D【解析】王安石变法通过市易法等措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故A正确王安石通过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故B正确王安石通过保甲法、保马法等使北宋的军事实力有所增强故C正确王安石变法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扭转的说法太过绝对故D错误故选D12.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激化统治岌岌可危为了巩固封建统治而先后进行的变法有()A. 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B. 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C. 吴起变法、商鞅变法D. 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答案】A【解析】注意题干信息“北宋中期”“巩固封建统治” 结合所学可知北宋中期为挽救统治危机先后进行了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故A项正确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的改革孝文帝改革是魏晋时期的改革故B项错误C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排除张居正改革是明朝的改革故D项错误故选A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15分共计75分)13.(1)据材料一回答北宋中期面临哪些社会危机13.(2)材料二出自什么盟约?盟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应怎样评价这一盟约的签订?13.(3)综合分析出现这些危机的原因【答案】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①财政困难②官吏冗滥③农民负担沉重农民反抗不断④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解析】题材料一反映的是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应结合关键信息“西戎”“岁币”“徭役日繁”“官吏猥滥”等把握材料大意然后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几个方面概括第【答案】澶渊之盟内容北宋承诺每年送给辽国大量银两和布帛换取宋辽之间的和平评价是北宋“积弱”的表现之一也加重了北宋政府和人民的财政负担成为“积贫”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使北宋暂时获得了和平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解析】题材料二是澶渊之盟的内容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面临的危机状况应全面认识它产生的社会影响第【答案】宋初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养兵、养官以及和议赔款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政府不断增加赋税人民苦难加重始终面临辽和西夏的威胁主战派与主和派矛盾尖锐【解析】题考生要依据所学知识回答结合时代背景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14.(1)概括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措施并分析带来的主要影响14.(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梭伦通过什么措施“解决平民备受压迫的各类问题”14.(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并分析影响简述上述材料的这些改革给我们的启示【答案】措施严刑峻法什伍连坐法按军功授爵奖励耕战重农抑商政策实行县制影响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某些措施触犯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其严刑峻法激化了阶级矛盾【解析】第一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同罚”可以得出严刑峻法什伍连坐法“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可以得出按军功授爵“为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可以得出奖励耕战重农抑商政策“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可以得出实行县制第二小问的影响依据第一小问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某些措施触犯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其严刑峻法激化了阶级矛盾【答案】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实行财产等级制设立陪审法庭使得平民参政【解析】本小问的措施实际上考查梭伦改革中保护平民利益的措施依据材料二结合梭伦改革的内容可知措施有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实行财产等级制设立陪审法庭使得平民参政【答案】措施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影响募役法有利于保障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方田均税法防止了隐田逃税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启示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艰难曲折的在改革中应重视对民生的改善等【解析】第一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三“各令出钱雇人充役”可以得出措施是募役法“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可以得出措施是方田均税法第二小问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募役法有利于保障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方田均税法防止了隐田逃税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第三小问的启示从商鞅变法、梭伦改革、王安石变法可以看出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艰难曲折的在改革中应重视对民生的改善等15.(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是如何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的15.(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15.(3)依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试指出两者所属的哲学流派【答案】(1)孟子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爱民、重民主张民贵君轻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解析】(1)孟子依据所学可知孟子提出仁政学说依据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知孟子要求统治者爱民、重民主张民贵君轻荀子依据材料一“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是圣王之治而礼义之化也”可知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答案】(2)原因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层接受【解析】(2)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和所学从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以及儒家思想的二重性等方面概括即可【答案】(3)朱熹主张“格物致知” 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 即通过自我反思恢复良知【解析】(3)第一问的差别朱熹依据材料二“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可知朱熹主张“格物致知” 依据材料二“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可知王守仁主张“致良知” 第二问的流派结合所学可知朱熹的思想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王守仁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16.(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对“富国与富民”的不同看法并说明他们目的上的相同之处16.(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富国与富民的角度评述王安石的理财新法【答案】(1)看法孔子认为富民是富国的基础商鞅主张富国须弱民相同之处为君主治国提供建议【解析】(1)看法根据材料“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可知孔子认为富民是富国的基础根据材料“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可知商鞅主张富国须弱民相同之处从孔子和商鞅言论的出发点来看两者都是为君主治国提供建议【答案】(2)评述王安石的理财新法包括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市易法等理财新法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的目的但部分措施背离了民不加赋的本意增加了民众的负担是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解析】(2)评述根据所学知识首先列举王安石理财新法如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市易法等根据材料“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的理财新法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的目的根据材料“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仓库盈实”并结合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的弊端可知变法部分措施背离了民不加赋的本意增加了民众的负担是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17.(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变法的有利条件及特点17.(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陆九渊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态度【答案】(1)有利条件宋神宗的支持王安石本人的变法态度坚决“庆历新政”提供了经验教训特点重视立法严格执法注重招揽人才整顿吏治【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王安石变法态度坚决与神宗力图富强的愿望相契合”“王安石吸取庆历新政的教训认为为政治国重在立法”可得出有利条件是宋神宗的支持王安石本人的变法态度坚决“庆历新政”提供了经验教训第二小问“认为为政治国重在立法”“有司议罪惟当守法”“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结合所学可得出特点是重视立法严格执法注重招揽人才整顿吏治【答案】(2)态度赞赏王安石的道德品质认为其志向高远勇于任事肯定王安石的变法改革思想【解析】(2)根据材料“公以盖世之英绝俗之操山川炳灵殆不世有”“扫俗学之凡陋振弊法之因循道术必为孔孟勋绩必为伊周公之志也”可得出陆九渊赞赏王安石的道德品质认为其志向高远勇于任事肯定王安石的变法改革思想。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1.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 他“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 调整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B. 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C. 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D. 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中“理财”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从其措施如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等方面看主要是调整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故选A项2.有史书指出王安石变法“其施设之意厚矣……而民反有受其弊者”“非不善但推行不能如初意还为扰民” 该史书作者意在表明()A. 变法目的不太明确B. 变法措施不合时宜C. 变法过程违背民意D. 变法施行用人不当【答案】C【解析】根据“民反有受其弊者”、“推行不能如初意还为扰民”等信息可知王安石变法在推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反而给人民造成负担说明变法过程违背了民意故C正确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明确的排除A材料信息不能体现不合时宜和用人不当排除BD故选C3.王安石说“……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苟不得其人而行……故免役之法成则民时不夺而民均矣”王安石所说的变法措施是()A. 青苗法B. 募役法C. 方田均税法D. 市易法【答案】B【解析】募役法规定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原来轮流充役的农村居民回乡务农“不夺农时” 根据材料中的“故免役之法成则民时不夺而民均矣” 王安石所说的变法措施应当是募役法故B项正确其他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CD项故选B4.有一次司马光批评王安石“过头箕敛以尽民财民皆为盗非国之福” 王安石反驳道“善理财者不加赋而上用足”司马光回击道“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两人争论问题的实质是()A. 如何解决国库空虚的问题B. 国民财富的流向问题C. 国民财富是否均调分配的问题D. 是否苛法重税于民的问题【答案】B【解析】题中并未提到国库空虚故A项错误王安石的意思是善于理财的人(指财政部长或国君)不增加老百姓的税赋但是国家用钱需要的地方都安排的很好并且还有盈余司马光的意思是世间的财富物品(就这么多)不在老百姓那里就在官府手中两人争论问题的实质是藏富于国还是于民的问题故B正确题中没有谈到财富分配的问题故C项错误题中没有谈论重税的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B5.如图①②③④代表的是中国某一历史时期并存的政权它们之间关系描述符合史实的是A. ①向③称臣每年提供“岁赐”B. ①与②以兄弟相称每年提供“岁币”C. ②与③联合将①灭亡D. 与④是翁婿关系长期保持友好关系【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①是北宋图②是辽图③是西夏图④是吐蕃诸部北宋与辽以兄弟相称每年提供“岁币” 故B正确西夏向宋称臣但北宋每年提供“岁赐” 故A错误辽和西夏未联合故C错误北宋与吐蕃不是翁婿关系故D错误6.王安石的新法被废止的最主要原因是()A. 最高统治者的变法态度发生动摇B. 新法推行中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C. 新法遭到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D. 王安石迫于社会的压力而被迫离职【答案】C【解析】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原先特权阶层的利益遭到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这是导致新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C正确A、B和D都是新法废止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选C7.王安石晚年在评价其变法得失时说“免役、保甲、市易三者得其人而行之则为大利非其人而行之则为大害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据此可知王安石认为()A. 用人和时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B. 变法解决了国库空虚的问题C. 保甲市易损害了普通民众利益D. 改革是铲除地方割据的基础【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得其人而行之则为大利……缓而图之则为大利……”可知王安石晚年时将其变法的得失归结于用人和时机的不得当故选A项B项不符合史实和材料主旨故排除材料并未涉及保甲、市易法损害民众的利益故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王安石晚年反思改革变法得失这一主旨故排除故选A8.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一些人家纷纷让已婚的儿子独立门户分家而过这是为了()A. 逃避农田水利法的义务B. 逃避保甲法的义务C. 逃避免役法的义务D. 逃避方田均税法的义务【答案】B【解析】保甲法规定每户两丁以上抽一人为保丁农闲练兵参与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而题干中的家庭成年男子分家而过正是减少家中的男丁数逃避保甲法的义务故B正确故选B9.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该诗句表现了作者()A. 对冗兵冗官的不满B. 对田园生活的赞美C. 对北宋孱弱的愤懑D. 对北宋改革的迫切【答案】C【解析】北宋时期先后与辽、西夏签订合约对其每年输送大量岁币这成为北宋人民的一份沉重负担岁币是北宋王朝在处理民族关系的孱弱表现故有王安石“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之说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故ABD错误故选C10.“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 材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A. 削减冗官冗费B. 增加财政收入C. 全面整顿吏治D. 加强军事实力【答案】B【解析】“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 可以分析出王安石在变法初期主要向皇帝说明财政的重要性而且“以通天下之利”的目的就是为财政收入提供便利条件故B项正确A项内容不能体现材料主旨故排除材料未体现整顿吏治和加强军事实力的内容故排除CD两项故选B11.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A. 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B. 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C. 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D. 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答案】C【解析】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的问题而三司属于中央机构故A项错误三司重新组织到一个新机构并不一定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B项错误三个机构合并可以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办事效率故C项正确这一措施并不能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故D项错误故选C12.免役法又名“募役法”、“雇役法” 是宋代王安石新法之一该法废除原本百姓按户等轮流到州县当差役的方法改为当役者交纳役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应役这一做法()A. 彻底解决了北宋的财政危机B. 彻底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C.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D. 改变了农业税征收标准【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免役法减轻农民徭役负担可以有更多时间种地有利于北宋农业的发展 C正确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 AB项中的“彻底”表述错误排除AB免役法改变了征税方式没有改变征税的标准排除D故选C13.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业出现大危机受王安石变法启发时任美国农业部长的华莱士在美国建立常平仓制度稳定物价设立商品信贷公司为农民提供农业贷款以王安石变法的哪些措施为其提供了借鉴()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市易法④均输法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③【答案】D【解析】①青苗法涉及到农业方面的问题能够体现出对农民放贷的特点②募役法主要是涉及到赋税收入的问题与材料内容无关③市易法能够体现出建立常平仓制度的特点④均输法主要是调节不同地区的物资供应与材料内容无关14.从王安石变法将科举考试以“经义取士”取代“诗赋取士”后士大夫中一直存在诗赋与经义的激烈论争“故诗赋考试时废时复诗赋与经义两科亦时合时离屡经变化”这说明()A.经义取士优于诗赋取士B.取士法偏离了统治者的意志C. 儒学地位受到冲击D. 国家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关于两种取士方法的争论以及结合所学可知两种取士之法本身并无优劣之分故A错误封建统治下无论哪种科举取士方法均为统治者服务故B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经义取士自然会使儒家经典更加重要儒学地位应当得到提高而非受到冲击故C错误选官制度实为国家对于各种人才需求的体现故D正确故选D15.“使国家加强了运输的计划性和选择性限制了商人囤积居奇、操纵物资、投机倒把等行为”这是对王安石变法中哪一措施的评价()A. 市易法B. 免役法C. 均输法D. 青苗法【答案】C【解析】王安石颁布了均输法要求发运使必须清楚东南六路的生产情况和宫廷需求情况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这样就避免了购买时的盲目性且限制了商人囤积居奇操纵物资的行为故C正确市易法的具体做法是政府设立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些法规措施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流通同时也体现了政府通过经济手段对市场进行管理但是体现不出运输的计划性排除A免役法是对宋初定下的差役法的改革把原来按照主户户等轮充差役的办法改为当役者交纳役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应役排除B青苗法指凡州县各等民户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可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或粮谷以补助耕作排除D故选C16.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A. 看到了科举制的弊端B. 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C. 产生了反对科举制的思想D. 认为地方教育大有提高【答案】A【解析】安石之所以要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说明他已发现科举制存在弊端为选拔有用人才解决冗官问题废除明经诸科改革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改革科举制度是把立足点放在选拔具有经纶济世之志和真才实学的天平上使考试制度更加完善提高了官员的实践能力故此题应选A项17.北宋初年出现了“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局面军队战斗力大为削弱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在于统治者实行()A. 养兵政策B. 守内虚外政策C. 更戍法D. 一职多官【答案】A【解析】北宋政府实行更戍法经常换防各地驻屯的军队以达到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将无常兵、兵无常将的目的故选C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8.(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推行免役法的背景18.(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推行免役法的影响【答案】(1)背景差役制度存在弊端民众差役负担沉重北宋积贫积弱【解析】(1)根据材料“当时的官吏豪强可以通过免役特权逃避差役城镇居民、僧尼、女户和单丁户等也都有免役权”可得出差役制度存在弊端根据材料“各种差役负担极重很多人家往往因此倾家荡产”可得出民众差役负担沉重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北宋积贫积弱【答案】(2)影响使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积贫的局面增加了贫民的负担引起了特权阶层的不满【解析】(2)关于影响学生根据材料“这些成为国库的重要收入”可得出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根据材料“乡间下户一般每年纳役钱几百文到一两千文不等还要征收二分‘免役宽剩钱’”可得出增加了贫民的负担根据材料“免役法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一些特权阶层的利益因而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可得出引起了特权阶层的不满再结合变法的积极影响可知使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19.(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19.(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19.(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变法【答案】士改革科举制度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商市易法均输法【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士改革科举制度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商市易法均输法【答案】“非大坏则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非大坏则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答案】评价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但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但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20.(1)据材料一概述王安石变法前北宋的社会经济状况20.(2)据材料二指出政府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20.(3)据材料三分析苏辙为何认为王安石是“小丈夫”20.(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王安石变法对现实改革的启示【答案】(1)状况豪强囤积居奇农民生活贫困农业政策收效甚微【解析】(1)结合“豪强蓄贾”得出豪强囤积居奇结合“而农民贵籴九谷散于穰岁”得出农民生活贫困结合“虽劝课官家至日见亦奚益于事哉”得出农业政策收效甚微【答案】(2)措施实施青苗法赈济百姓招募贫民兴修水利影响性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农业发展【解析】(2)第一小问结合“青苗钱委诸路转运”得出实施青苗法结合“赐两浙转运司常平谷十万石赈济浙西水灾州军”得出赈济百姓结合“仍募贫民兴修水利”得出招募贫民兴修水利第二小问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农业发展的角度回答【答案】(3)原因嫉富惠贫打击富民言行不一用人不当【解析】(3)据材料三信息“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而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回答原因【答案】(4)启示关注民生统筹各方利益【解析】(4)从关注民生、统筹各方利益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史书上记载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规定“每方差大甲头二人以本方上户充” 与官吏同清丈田地这反映出方田均税法()A. 利于地主与官员的制衡B. 主要为了实现富国强兵C. 遭到顽固势力激烈反对D. 不能有效抑制土地兼并【答案】D【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方田均税法是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从而起到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但是据材料“与官吏同清丈田地”可知清丈田地是地主与官吏一起进行的所以不能有效地抑制土地兼并故选D项据材料“与官吏同清丈田地”可知地主与官员共同清丈山地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推断变法遭到顽固势力的反对排除C项故选D2.有学者认为庆历新政中范仲淹等人同心协力和衷共济有时还相互推崇“所以导致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之一也在于它抵触了宋朝的家法” 这里的“家法”最有可能是指()A. 朝廷对文官的防范B. 朝廷对朋党的防范C. 朝廷对割据势力的防范D. 朝廷对宰相等重臣的防范【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范仲淹等人同心协力和衷共济有时还相互推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家法”指的是朝廷对朋党的防范故B正确ACD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B3.保甲法的实施带来的积极影响主要有()①维护了社会治安②兵农合一提高了军队战斗力③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④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A. ①②B. ②③④C. ①②③D. ①②④【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保甲法的目的一是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二是增强军事力量减少军费开支同时保甲法的实施客观上也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因此①②③均是保甲法的积极影响④是将兵法的作用故C项正确故选C4.王安石诗中描述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A. ①②B. ①③C. ③④D. ②④【答案】C【解析】“输与官家事夷狄”体现了王安石对北宋孱弱的无奈而“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则体现了王安石对唐代治世的向往③④正确①②并未从题干材料中反映故选C5.庆历新政期间范仲淹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严格“恩荫制”主要是()A. 使科举制度更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B. 通过裁汰冗员而减轻政府财政负担C. 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利用特权垄断官位D. 依照政绩提拔官员以提高行政效率【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范仲淹改革的中心的内容是整顿吏治其中实行严格“恩荫制”主要是为了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利用特权垄断官位故C项正确范仲淹改革没有涉及对科举制的改革故A项错误BD两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故选C6.据史书记载经过王安石变法“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这反映出王安石变法()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②缓解了财政危机③彻底扭转了积贫局面④缓和了社会矛盾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可知反映的是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缓解了财政危机故①②正确③错在“彻底” 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缓和社会矛盾故④错误故A项正确故选A7.王安石设想其变法应是在不增加人民负担的前提下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民不加赋而国有饶”)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①政府向农民贷款获得利息②向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钱财③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④清查为逃避赋税而隐瞒的土地A. ①③B. ①②④C. ②④D. ②③【答案】B【解析】“民不加赋而国有饶”指在不增加人民负担的前提下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选拔人才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无关排除③①是青苗法②是免役法④是方田均税法①②④是王安石为了实现富国采取的措施故选B8.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弹奏王安石表》中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变法()A. 对科举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B. 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C. 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D. 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答案】D【解析】据材料“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大地主大官僚的代表司马光的强烈反对故D正确对科举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没有突出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故A排除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也不符合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故B排除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属于改革结果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排除故选D9.以下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正确的是A. 变法基本解决了北宋的财政问题B. 变法注重发展生产扩大财源C. 变法意在加强集权统一财政D. 变法遭到保守的皇帝大臣的阻挠【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指导思想注重发展生产扩大财源所以B 正确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了没有解决北宋的财政问题所以A错误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挽救封建统治危机所以C错误王安石变法得到了宋神宗的支持所以D错误10.当时北宋的都城东京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这句歌谣称赞的人主持了什么改革()A. 商鞅变法B. 庆历新政C. 王安石变法D. 孝文帝改革【答案】B【解析】“范君、希文”指范仲淹他主持了庆历新政故B正确商鞅变法发生于战国时的秦国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王安石故C错误孝文帝改革属于北魏故D错误故选B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庆历新政”能够迅速推行的背景11.(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庆历新政”中途夭折的原因【答案】(1)背景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加剧、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宋仁宗的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迫切要求改革【解析】(1)本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范仲淹集团的士大夫寄希望于宋仁宗希望凭借最高统治者的信赖和支持雷厉风行地推行改革宋仁宗求治心切对于《十事疏》基本予以采纳”可以得出宋仁宗的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迫切要求改革“当宋朝内外交困之时迫于形势的危急宋仁宗对范仲淹等人的改革主张表现出少有的热情”结合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可以得出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加剧、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答案】(2)原因改革酝酿不够成熟改革遭到反对派的强烈反对朋党问题的影响最高统治者的怀疑和动摇【解析】(2)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当范仲淹等人在他的再三督促下仓促拿出改革方案又‘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可以得出改革酝酿不够成熟“在反对派的一片反对声中加之朋党问题触到了宋仁宗最敏感之处于是疑心甚重的宋仁宗便对范仲淹等人产生了疑忌开始由支持改革转向动摇最终将范仲淹等人逐出朝廷重新重用守旧的官员新政也随之宣告失败”可以得出改革遭到反对派的强烈反对朋党问题的影响最高统治者的怀疑和动摇12.(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元代“农牧南北大贸易”得以实施的条件12.(2)根据材料并结合昕学知识简析元代“农牧南北大贸易”的影响【答案】(1)条件 1276年元朝统一中国其统治中枢已靠近南方文明区忽必烈之前蒙元统治者的夙愿南宋时经济重心已经移到南方北方急需南方物产统一货币的推行农牧业制度的保障卢世荣汉人出身、商人经历忽必烈的支持和推广【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大名商人出身的北方汉族财相卢世荣主持财政期间向忽必烈提出一条改革意见”可以得出卢世荣汉人出身、商人经历“忽必烈听罢卢氏建议后说这是祖宗时欲行之而未果的计划他要求卢世荣尽快推行”可以得出忽必烈之前蒙元统治者的夙愿忽必烈的支持和推广结合所学可以得出1276年元朝统一中国其统治中枢已靠近南方文明区南宋时经济重心已经移到南方北方亟需南方物产统一货币的推行;农牧业制度的保障【答案】(2)影响增加了元朝国家的财政收入满足了统治者对财富的追求为国家增加了羊、马的来源加速了蒙古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暂时缓和了阶级矛露和民族矛盾巩固了元朝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解析】(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其内容是用官钱购南方棉帛运到北方牧区换取羊、马然后把这些羊、马交给当地牧民定合同放牧取利合同规定皮毛、筋角、酥酪等的十分之二给牧民其余由官府出售马以备军兴羊以充赐予”、“至元二十四年夏忽必烈同意忻都(蒙古贵族)以新钞11.06 万锭银1593 锭、金100 两付江南各省与民大规模互市次年九月桑哥请示忽必烈批准营造五个库于禁中贮币帛当与这个农牧南北大贸易蓝图的实际实施相关”和结合第一问的条件和所学可以得出影响整体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查元代“农牧南北大贸易”得以实施的条件、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13.(1)据材料一概述王安石变法前北宋的社会经济状况13.(2)据材料二指出政府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13.(3)据材料三分析苏辙为何认为王安石是“小丈夫”13.(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王安石变法对现实改革的启示【答案】(1)状况豪强囤积居奇农民生活贫困农业政策收效甚微【解析】(1)结合“豪强蓄贾”得出豪强囤积居奇结合“而农民贵籴九谷散于穰岁”得出农民生活贫困结合“虽劝课官家至日见亦奚益于事哉”得出农业政策收效甚微【答案】(2)措施实施青苗法赈济百姓招募贫民兴修水利影响性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农业发展【解析】(2)第一小问结合“青苗钱委诸路转运”得出实施青苗法结合“赐两浙转运司常平谷十万石赈济浙西水灾州军”得出赈济百姓结合“仍募贫民兴修水利”得出招募贫民兴修水利第二小问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农业发展的角度回答【答案】(3)原因嫉富惠贫打击富民言行不一用人不当【解析】(3)据材料三信息“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而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回答原因【答案】(4)启示关注民生统筹各方利益【解析】(4)从关注民生、统筹各方利益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14.(1)据材料指出梁启超所肯定的两项新法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归纳推行两法的积极作用14.(2)据材料指出梁启超所不赞同的新法并分析其理由14.(3)归纳材料中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标准【答案】举措免役法、保甲法作用免疫法限制了官僚地主特权减轻了农民负担保甲法起到警察作用维护社会秩序寓兵于农增强军事力量【解析】第一小问的新法依据材料“免役法厘革数千年之苛政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新纪元……保甲法体大思精为公一生最用力之事业”即可指出梁启超所肯定的两项新法第二小问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从限制地主、农民减负、维护秩序、寓兵于农等方面分别归纳推行两法的积极作用【答案】政策市易法理由市易法不适用于专制政体的国家【解析】第一小问的新法依据材料“独至市易法其用意虽非不善然万不可以行于专制政体之国家荆公之失策殆未有过是者”即可指出梁启超所不赞同的新法第二小问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性质的角度分析其理由【答案】标准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是否推动经济发展【解析】本小问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历史潮流、人民利益、经济发展等方面归纳材料中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标准。
历史选修1单元整合: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含答案 精品
单元整合
知识网络
特征归纳
一、中国封建王朝地主阶级改革成败规律
1.王朝初期
(1)新王朝建立,现实要求统治阶级必须恢复并发展经济,部分调整生产关系,这为新王朝的改革减少了阻力。
(2)统治者能吸取前代灭亡教训,大力调整统治政策,这种改革符合当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
(3)王朝初期的改革有强大的王权作保障。
2.中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保守势力强大,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某些政策调整和利益再分配的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制度和旧势力的顽强抵抗。
二、对封建主义改革的总结
1.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地主阶级所进行的促使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的一场改革运动。
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期为挽救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对其内部政策的调整。
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古代中外对土地政策进行的改革
1.梭伦改革规定贵族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使贵族的土地兼并受到制约。
2.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确立土地私有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王安石变法中推行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这一措施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新人教版选修1(2021年整理)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新人教版选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新人教版选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新人教版选修1的全部内容。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王安石说:“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
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
……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由此可见他()A. 主张儒佛合一B. 抨击当朝统治 C. 抨击科举制度D。
注重经义策论2。
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为了( )A. 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B。
打击朝廷的腐败势力C. 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3.司马光:“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争民,其害乃胜于加赋。
”司马光的本质意图是()A。
反对与普通百姓争利B。
反对王安石的理财措施C。
反对任何变法改革D。
反对向百姓增加赋税4。
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一些人家纷纷让已婚的儿子独立门户,分家而过,这是为了( ) A。
逃避农田水利法的义务B. 逃避保甲法的义务C。
逃避免役法的义务D. 逃避方田均税法的义务5。
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A。
大力抑制土地兼并B。
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C。
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6.王安石以“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遭到反对派的强烈抨击。
2021-2022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单元检测卷(含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1
人教版选修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 )。
A.抑制土地兼并以缓和阶级矛盾B.限制地主特权以减轻农民负担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D.责令地主将兼并之财上缴国库解析材料表明北宋政府纵容土地兼并是为了镇压“盗贼”和平息“边境扰动”。
答案C2.宋辽边境“生息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指老年人),不识干戈”。
这说明澶渊之盟( )。
A.削弱了北宋军事力量B.使宋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C.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D.使宋辽间的民族矛盾彻底消除解析本题的材料只是反映了宋辽之间边境的安定繁荣,与北宋、辽的军事力量无关。
答案B3.北宋中期,“冗官”“冗兵”“冗费”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 )。
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造成机构重叠,官职混滥②形成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解析“冗”指的是多余,地主隐瞒田产、逃避赋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与冗费无关。
答案D4.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但北宋兵额却渐增,建国初22万人,真宗时91.2万人,这说明( )。
A.边患日趋严重B.立国政策改变C.军人地位上升D.藩镇拥兵自重解析北宋统治者的立国政策始终没有发生改变,北宋也没有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因此,B、D两项的叙述与史实不符。
C项的叙述明显错误。
北宋军队数量增加的原因有二,一是随着边患的日益严重,为应付辽、夏的侵扰,在边防大量屯兵;二是统治者奉行养兵政策。
答案A5.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
”这说明他( )。
A.看到了科举制度的弊端 B.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C.产生了否定科举制的思想 D.认定地方教育大有提高解析不经科举就可任官反映出王安石已认识到,科举制度不完全能选拔真才实学。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单元质量评估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单元质量评估第四单元(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4分,共40分)1.(2021·西安高二检测)赵匡胤下台后不久就鼓舞罪人宿将〝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
其主要目的是( )A.稳固民主统治B.奖赏罪人宿将C.鼓舞土地兼并D.扩展地主队伍【解析】选A。
此题考察先生的剖析才干。
北宋政府为稳固政权,主要着眼于增强军权,对土地兼并采取听任态度。
2.宋朝集中军权的举措发生的影响不包括( )A.防止中央割据B.稳固皇权C.增强军队的战役力D.扩展了官僚机构【解析】选C。
此题考察先生剖析推理才干,北宋政府为了防止前代的藩镇割据,集中军权于中央,但形成了军队战役力下降的局面,故此题选C。
【拓展延伸】北宋增强中央集权的特点(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2)联系中央权利,高度集权于中央。
(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3.庆历新政以整理吏治为中心,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依照政绩和资历选拔官员B.取消〝恩荫〞制度,防止权贵垄断官位C.革新贡举制度,令州县立学D.慎选中央官吏,经过考试一致录取【解析】选C。
庆历新政依照政绩选拔官员,并严厉〝恩荫〞制度,对中央官吏择其举多者尽先差补,因此A、B、D说法不准确。
【变式训练】〝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
遂至不可纪极。
〞范仲淹为此停止革新,主要是针对A.冗官效果 B.冗费效果C.冗兵效果D.边患效果【解析】选A。
此题考察先生的剖析了解才干。
范仲淹以为,积贫积弱局面的构成,基本缘由是吏治不整。
因此,庆历新政主要针对糜烂的官僚制度。
4.(2021·中山高二检测)王安石以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以下变法措施中,与处置这一效果有关的是(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将兵法④市易法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选D。
王安石以为北宋穷困的缘由是未得理财之道,因此,他革新的中心内容就是理财。
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4_1积贫积弱的北宋学案人民版选修1
第1课 积贫积弱的北宋预习导引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重点: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根本国情以及所面临的严重的统治危机;“庆历新政〞的施行和破产。
2.难点:从体制因素探究北宋统治危机出现的必然性及改革的迫切性。
知识点一 兵虚财匮1.根源宋初,赵匡胤把地方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2.表现:“三冗〞“两积〞(1)冗兵⎩⎪⎨⎪⎧①每逢灾年把成千上万的流民编入军队。
②从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
③在边塞大量屯兵以应对辽、西夏的侵扰。
(2)冗官⎩⎪⎨⎪⎧①北宋之初,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制。
②通过科举考试和恩荫赏赐大量授予官职,使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
(3)冗费⎩⎪⎨⎪⎧①军队、官员人数的激增导致财政开支的激增。
②大兴土木费用和皇室的开支也在增加。
③每年向辽和西夏交纳“岁币〞,增加了财政负担。
(4)积贫:“三冗〞问题使国家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财政入不敷出。
(5)积弱⎩⎪⎨⎪⎧①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造成边疆兵力缺乏。
②为防止将领开展私人势力,宋太祖收回禁军统率权,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
[图解历史] 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知识点二 内忧外患1.内忧——政治危机(1)原因:北宋王朝纵容土地兼并,使北宋中期大量的土地被官僚和豪强地主兼并。
(2)表现:阶级矛盾锋利,农民、士兵起义不断。
2.外患——边境危机(1)原因⎩⎪⎨⎪⎧①为加强中央集权,北宋政府的军事部署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禁军有一半驻防在京师及其附近,削弱了边防力量。
②统治者将禁军频繁调动,形成“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的局面,极大地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③至宋太宗以后,宋对辽采取被动防御的方针。
(2)表现⎩⎪⎨⎪⎧①宋辽之战:1004年,辽攻北宋,宋胜,最后订立“澶渊之盟〞。
②宋夏之战:北宋对西夏作战屡战屡败,最后双方进展和议。
知识点三 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1.背景:在与西夏战争惨败后,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迅速加深,有远见的官僚要求宋仁宗革新弊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综合测评(四) 王安石变法(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畎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马端临《文献通考·田赋考》材料二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
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摘编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
(6分)(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9分)[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信息判断可知,其所评论的是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方田均税法推行的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
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信息可概括出北宋正处于租佃经济兴起的时期。
第二小问注意在“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观察,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政治局面,巩固封建统治,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其效果也十分显著。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最根本因素是王安石改革没有也不可能触及封建制度本身,也就无法解决社会矛盾。
[答案] (1)法令:方田均税法。
目的:均摊赋税;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
(2)表现:中古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
简析:长期以来遗留的弊端延续到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王安石试图扭转积贫积弱的局面,契合时代要求;应将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置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
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司马光《家传集》材料二光曰:“……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
”——《宋史》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
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梁启超《王安石评传》(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7分)(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中“非大坏不更造也”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
(8分)[解析] 第(1)问,结合所学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回答即可。
第(2)问的回答要结合司马光和梁启超的阶级立场进行分析,前者站在地主阶级保守派的立场,反对变法;而后者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借用王安石变法来阐述自己的变法思想。
[答案] (1)士:改革科举制度;农:青苗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商:市易法,均输法。
(2)“非大坏不更造也”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
3.(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唯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
虽得天下,旋踵灭亡。
——苏轼给宋神宗的上书材料二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他自己也清正廉洁,一身正气。
但问题是,他的一系列政策,在传达到下面之后,在下级官吏执行时却完全走了样。
比如王安石认为最为重要,也是他最为得意的“青苗法”,这是一种充分考虑农民利益的低息贷款。
可当时农村里的广大农民,几乎都不识字,如果去申请政府贷款,过程大致如此:首先,为了填写申请表,就要花钱请书吏;然后再拿到衙门去申请,碰到贪官污吏,还要打点。
据载,变法利息为二分,但经过中间盘剥,最后返还的利息,竟达到原先设定的三十五倍,比高利贷还多。
于是许多农民宁肯去借高利贷,也不向政府贷款。
——许志林《从王安石变法失败看当今的农民问题》(1)结合史实说明苏轼的观点错在哪里?并分析其作出这种评价的出发点。
(8分)(2)材料二在哪些方面肯定了王安石?并指出其失败的原因有哪些?(7分)[解析] 第(1)问,根据史实可知,苏轼归纳秦灭亡的原因不对,从时代背景和阶级立场思考其作出这种评价的原因。
第(2)问,从改革的目的和改革措施上肯定,从措施及改革的推行角度总结败因。
[答案] (1)苏轼把秦灭亡的原因归于商鞅变法,没有认识到秦国暴政而亡。
出发点:苏轼站在大地主、大官僚的立场上,反对王安石变法,借口商鞅变法导致秦朝速亡,劝说宋神宗放弃变法。
(2)肯定:改革的出发点;一定程度上关注民生。
失败原因:未切合实际;用人不当。
4.(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修辞者不求大才,明经者不问大旨。
师道既废,文风益浇。
诏令虽繁,何以戒劝?士无廉让,职此之由。
其源未澄,欲波之清,臣未之信也。
傥国家不思改作,因循其弊,官乱于上,风坏于下,恐非国家之福也。
”——范仲淹《奏上时务书》材料二煕宁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宋神宗以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议行新法。
……煕宁四年二月,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策论试进士。
……煕宁六年三月,置经义局,修《诗》《书》《周礼》“三经义”。
……煕宁八年六月,颁《诗》《书》《周礼》“三经义”于学官。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1)材料一中范仲淹认为“官乱风坏”的源头是什么?他提出的解决途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具体解决措施。
(8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和范仲淹取士主张的相同之处,并谈谈你对材料二中王安石取士措施的看法。
(7分)[解析] 第(1)问中第一小问,从“明经者不问大旨”“师道既废”“士无廉让,职此之由”可以概括得出士人没有继承儒家的“师道”“大旨”;第二小问,从“官乱于上”可推断出官场的腐败,由此可知要采取的措施是整顿吏治和改革取士制度;第三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整顿吏治和取士两个角度组织答案。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策论试进士”的信息并结合材料一可以归纳出答案;第二小问,看法从培养人才、为改革服务等角度组织答案。
[答案] (1)源头:士人没有继承儒家的“师道”大旨。
途径:清明吏治;改革取士制度。
具体措施:吏治:改革文官升迁方法;严格“思荫”制度。
(任答其中一点即可)取士:改革贡举制(改革科举制)。
(2)相同:都主张取士不以词赋、明经为主(重策论)。
看法:有利于培养人才和改革的中坚力量;有利于推动改革进程;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任答其中两点即可)5.(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梁任公(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
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点、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他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计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
——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材料二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
——《廿二史劄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变法前“政治缺点”与“人民疾苦”的主要表现。
(9分)(2)材料一、材料二对王安石的评价有何不同,为何不同? (6分)[解析] 本题考查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第(1)问,要结合北宋初年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措施进行思考,即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第(2)问,分析两则材料对王安石的不同评价,这些不同评价是基于不同的立场和态度;梁启超是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借助王安石宣传变法革新思想;后者则是从史官记述的角度,抨击王安石变法祸乱国家,实际是为统治者的失误作掩饰。
答案:(1)“政治缺点”:宋初强化中央集权导致“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出现,“不抑兼并”。
“人民疾苦”:土地兼并盛行,赋税盘剥沉重,农民不堪重负。
(2)材料一高度赞扬王安石,因为王安石勇于变法的精神与维新派宣扬的变法思想相符;材料二批判王安石祸国殃民,因为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6.(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同耳。
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
——[清]张彦士《读史辩疑》(1)根据材料一,概述对宋初改革的两种不同评价。
你认为影响对同一历史事件产生不同评价的因素有哪些?(8分)(2)史料二肯定了变法中的王安石有哪些长处?在作者看来,哪些因素制约了王安石变法的实际效果?(7分)[解析] 第(1)问,主要考查的是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
①主要从正面评价;②主要是反面评价。
因素可以从评价者个人的角度和素质等方面分析。
第(2)问,长处提取“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等信息概括回答;制约因素提取“特急于见功……知有利而不知有害”“刚狠暴戾之心行之”“未能尽善”等信息概括回答。
[答案] (1)概述:①认为宋初的改革使社会安定,战祸平息。
②认为它造成地方兵弱财困,终于导致“靖康之役”溃败,北宋灭亡。
因素:评价者的立场不同、史学素养不同、占有的史料不同等。
(任答其中两点即可)(2)长处:力排异议,变法意志坚定;才华和勇气超人。
因素:急于求成,不听取他人意见;变法手段简单粗暴;未看到变法措施不利和不完善的一面。
(任答其中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