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县二中高2015级 历史学科调研考试模拟试题(一)
2015-2016学年四川省宜宾市高二下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5-2016学年四川省宜宾市高二下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西周时期,“宗”原先握有的权力渐渐转移给了“君”,“君有合族之道”的观念也渐渐为世人所接受。
这反映了当时A.君权专制中央集权开始形成B.分封制随着君权加强而瓦解C.天子权威强化使宗法制消亡D.以君权为中心的宗法制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提及西周时期,“君有合族之道”,D项表述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宗”转移给“君”,而不是被君权合并为一体,但西周时期未出现中央集权制度,A项表述有误。
分封制在西周未瓦解,B项不符合史实。
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2.商周时期,统治者推行井田制,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土地经营权发生深刻变化B.铁犁牛耕出现促进生产效率提高C.生产关系发生本质性变化D.国君承认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西周到春秋战国,井田制发展到小农经济的变化,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B项符合材料主旨。
A、C、D三项都是生产关系的变化,与题意不符,均排除。
3.春秋至战国前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李悝创立法家学派等。
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
这说明A.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B.思想的综合与吸收成为发展趋势C.儒家学说社会地位得到提高D.不同学派的思想出现融合与趋同【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
材料强调的是战国前期各思想学派兴起,战国后期出现总结性的人物和专著,由此可知此时各学派思想的综合和吸收成为发展趋势,B项符合题意。
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四川宜宾县二中高2015级历史高考真题分类专项训练
四川宜宾县二中高2015级历史高考真题分类专项训练
选择题专项指导与训练
一、“反映”“体现”类选择题
【题型分析】
1、题型特点:近年来,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历史越来越注重对考生学科能力的考查,表现之一就是“反映类”选择题的逐年增加。
此类试题意在考察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并通过对表象的分析理解进而发掘事物内在本质的现实认知力。
此类试题能够实现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基础上,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解题思路:从命题设计意图来看,“反映”“体现”所体现的现象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次的;考查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
一般来说,“反映”多用于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体现”多用于结论型选择题,考查学生获取历史结论或寻找支撑题干结论史实的能力,试题考查的不仅仅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而且是在此基础上对某一历史现象、历史问题的深层次理解。
解题诀窍:“反映”就是从现象透视到“本质”或者揭示其“特点”,而本质就是要深刻到制度层面、抽象到规律层次、总结到独一无二的特点。
所以,既然是“反映”,就不要用现象来“反映”现象。
四川省宜宾市2015届高三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四川省宜宾市2015届高三调研测试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1)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对应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第Ⅰ卷共12题,每题4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改革中有利于社会转型的决定性措施是()A.商鞅废井田,开阡陌B.孝文帝禁穿胡服,改穿汉服C.庆历新政中整顿吏治D.王安石推行均输法、市易法【考点】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商鞅变法;从汉到元的政治演变——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解析】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变,从而推动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故A项正确;孝文帝禁穿胡服,改穿汉服,有利于鲜卑族的移风易俗和汉化,但这不是促进社会转型的决定性措施,故B项错误;庆历新政中整顿吏治,是为了挽救封建统治危机,谈不上社会的转型,故C项错误;王安石推行均输法、市易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挽救封建统治危机,与社会转型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A2.著名学者赵汀阳说:“对于任何统治来说,智力精英都是最危险的潜在反叛力量……(科举制)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
”可见,科举制度()A.确立了皇权的统治地位B.根除了潜在的反叛力量C.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D.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考点】从汉到元的政治演变——科举制【解析】题干中智力精英指的是知识分子,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B项“根除了潜在的反叛力量”表述过于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科举制度“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即把知识分子纳入到统治集团,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故C项正确;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C3.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实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
宜宾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历史试卷及答案及答案
2015 年秋期普通高中 2015 级期末测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必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满分 100 分。
考试时间:90 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第Ⅰ卷(选择题共 60 分)1.必须使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对应的标号涂黑。
2.第Ⅰ卷共 30 小题,每题 2 分,共 60 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抗击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
据此,表 1中①②③处应分别填写表 1A.三元里人民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1935 年B.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1937 年C.义和团运动国民大革命1936 年D.左宗棠收复新疆甲午战争1937 年2.2015 年 12 月 11 日,美国归还了中国 20 余件走私文物,但 100 多年前列强曾大肆毁坏中华文明遗产,下列事件最为典型的是A.英军侵占香港岛 B.火烧圆明园C.旅顺大屠杀 D.德国强占胶州湾3.在英国伦敦举行的首届世博会上,英国商界人士越俎代庖,推出了一个“中国展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A.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B.缓和中英间的紧张关系C.帮助中国走向世界D.维护英国在华的特殊地位4.1937 年 12 月南京沦陷,日军对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和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进行了长达六周的杀戮。
2014 年 2 月 27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将每年 12 月 13 日定为“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该决议旨在A.牢记日本侵略者造成的伤害B.向世界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C.警示世人反对战争珍爱和平D.激励子子孙孙自愿为国牺牲5.“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若要再现邓世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选择的素材是A.辽东战役 B.平壤战役C.黄海战役 D.威海卫战役6.1912 年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
四川省宜宾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
四川省宜宾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说明:1.历史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2.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
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注意事项: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太史公曰:“《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据此可知,司马迁A.意在赞扬屈原中和含蓄的文风 B.认为《离骚》与《诗经》创作手法一致C.旨在消除汉赋虚辞滥说之风气 D.对自己竭诚尽忠的不幸遭遇而心怀感伤2.图1是对1890—1926年间关键词“革命与维新、改革、改良”使用频率所作的统计。
它可以说明A.坚信革命必然取代改良维新的信心增强B.此时段“革命”出现频率高于“维新、改良”C.认识到改良或革命都是时代的迫切需要D.赞成革命,怀疑、否定维新与改良图13.史学家胡绳认为,中国近代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中从时间上能够衔接起来的三个环节是:1840—1864年;1864—1901年;1901—1919年。
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应该是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B.反抗外来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D.反抗外来侵略与建立民主政治的统一4.周恩来曾说,关于香港,有一个密谋,或者说阴谋,正在策划中,即令香港成为自治领(注:自治领是殖民地制度下的特殊国家体制),……中国希望无论如何至少香港现有的殖民地状态可以保持不变。
这表明中国政府①对香港问题持谨慎态度,避免问题复杂化②尊重英国解决香港问题的立场和态度③试图警告英国不能破坏“一国两制”政策 ④维护国家主权的高度原则性与灵活性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5.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二历史上学期13周专题训练试题
宜宾市一中2015级高二上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必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1.必须使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对应的标号涂黑。
2.第Ⅰ卷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1921年春,俄国一些地区发生饥荒,列宁和中央苏维埃命令宰杀一批马匹,把马肉分配给灾区农民,以便让他们渡过饥荒。
可农民却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的口号,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农民从根本上反对苏维埃政府 B.农民阶级愚昧落后思想觉悟不高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实行引发农民不满 D.农民要求恢复沙皇专制统治2.()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
……当这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
”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对社会主义的实质和目的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B.外国革命者大多仅仅只是理论上的马克思主义者C.新经济政策在当时的苏俄并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D.革命者内部之间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上存在争议3.()20世纪30年代初期,素有欧洲粮仓之称的乌克兰共和国饿死了数百万人,而苏联却将大量的粮食用于出口以换取五年计划急需的工业设备,这反映了A.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起始阶段必须以牺牲农业为前提B.乌克兰在苏联当时各加盟共和国中的地位最为低下C.苏联工业化迅速实现的同时也埋下了其解体的隐患D.斯大林的大俄罗斯主义表现为对少数民族生命的漠视4.()某学者认为,苏联模式的政治结构开始从极端回到“正常”形态,苏联这一时期的改革……缓解了社会的紧张状态,但并未改变“经典体制”的基础。
四川省宜宾市2015年中考人文与社会(历史部分)真题试题(含答案)
四川省宜宾市2015年中考历史试题(人文与社会,第二部分,历史,总分6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斗星),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的思想家是A .老子B .孔子C .韩非D .孙武 2.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措施中,调整生产关系的措施是 A .兴修水利工程 B .推行重农抑商 C .承认土地私有 D .推广牛耕生产 3.不能从右图中获取的信息是 A .中央对地方实行分郡管理 B .王朝的都城位于西部的咸阳 C .灵渠沟通了长江与珠江水系 D .修建的长城西端点是陇西4.中国1902——1904年翻译西方书籍统计简表由统计简表可知,这一阶段的翻译著作A .侧重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技术B .重点关注中国未来政治发展C .全面宣传实业救国经济思想D .深刻反思鸦片战争失败原因5.下表是1978年宪法与1982年宪法部分内容比较表。
从比较可知,1982年宪法 从比较可知,1982年宪法①注意纠正“左倾”思想错误 ②促进公有制向私有制的全面转化 ③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④适应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6.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其显著特点是 ①近代工厂制度的确立②重工业时代的到来 ③欧美诸国同时展开④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7.下列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生的战役,其先后顺序是①莫斯科战役②百团大战③斯大林格勒战役④柏林战役A.②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②①④③ D.②③①④8.二战后到七十年代,西欧和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其相同的原因不包括A.利用最新科技成果 B.利用美国经济援助C.组建区域经济组织 D.制定合适的经济政策9.右图Dragon(中国龙)是美国人绘制的,龙身上写着“China Economy”(中国经济),它的尾巴上吊着的公牛身上写着“Wall St。
宜宾市高2015级高三第二次诊断测试(完整版含答案)
宜宾市高2015级高三第二次诊断测试文科综合本试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西周时,天子行郊祀之礼,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一类的小神;春秋时期,一向被视为戎狄的秦国却也行郊祀之礼。
秦国这一举措A.加深了对周朝礼制的认同感B.体现了历史传承的风尚C.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D.促进了当时社会的转型25.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
这一措施A.消除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B.克服了汉初政治制度的弊端C.导致分封制退出历史舞台D.改变了郡县与封国并行局面26.图7为中国古代人口状况示意图。
据图7可知图7A.北方经济持续衰退 B. 宋代经济水平超过汉唐C.古代人地矛盾尖锐 D. 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27.明初规定:庶人男女衣服,不得僭用金绣、纶丝、绫罗,商贩、仆役、倡优不许服用貂裘;到嘉靖朝时,有些地方的居民奢靡过甚,每宴会,皆以服饰相高,商人也可凭借手中的财富“乘竖策肥,衣文绣绮彀”。
这一变化反映了A.皇权衰落使民众生活改变B.经济发展冲击了等级秩序C.炫富成为民间的普遍现象D.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28时间进口货物总值鸦片(%)棉布(%)棉纱(%)1850年54% 34% 6% 390.8万元1870年34% 50% 6% 6 457.4万元——据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表2据表2可知,当时上海A.手工棉纺织业逐渐解体B.成为中国对外贸易中心C.政府严格限制鸦片进口D.棉花种植范围逐渐扩大29.1920年到1933年,中国工业总产值从54.3亿元上升到65.4亿元,其中手工业产值占比由84%下降到67%,而机器工业产值占比则由16%上升到33%。
材料说明,这一时期A. 工业经济主导国民经济的发展B. 官僚资本阻碍民族工业的发展C. 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春天D. 中国工业化整体水平较为落后30.革命政党内为表达对成员间的情谊和尊敬信任互称“同志”,图8是“同志”称谓在此期间出现的频率。
宜宾市南溪区第二中学校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
高中新2013级期末模拟测试题历史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2015.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要求)1.《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
”与“姬姓独居五十三”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宗法制 D.民主制2.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称赞中国某一制度时说:“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他所指的制度是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3.右下是《清代军机处值房》图。
下列对军机处的认识表述不正确的是A.机构简单 B.办事效率高C.决策开放性 D.加强专制集权4.近代中国“国门洞开”始于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法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5.规定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6.阅读《黄海海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如下),由此可得出的最恰当结论是A.日本海军损失惨重 B.中国北洋水师全军覆灭C.中国北洋水师主力尚存 D.日本取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7.右下图反映的是1935年12月北平示威学生与国民党军警搏斗。
该事件发生的背景是A.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B.国民党和共产党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C.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D.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8.1937年8月,中共洛川会议上就“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问题有了清楚认识。
史实证明赢得抗战胜利的关键在于A.正面战场抗战 B.敌后战场抗战C.国际社会支援抗战 D.全民族团结抗战9.在谈到中国近代史上某次重大历史事件时,毛泽东说:“虽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继续参加了革命,但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是属于中国资产阶级,而是属于中国无产阶级了。
四川省宜宾市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四川省宜宾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下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西周时期,“宗”原先握有的权力渐渐转移给了“君”,“君有合族之道”的观念也渐渐为世人所接受。
这反映了当时A.君权专制中央集权开始形成B.分封制随着君权加强而瓦解C.天子权威强化使宗法制消亡D.以君权为中心的宗法制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提及西周时期,“君有合族之道”,D项表述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宗”转移给“君”,而不是被君权合并为一体,但西周时期未出现中央集权制度,A项表述有误。
分封制在西周未瓦解,B项不符合史实。
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2.商周时期,统治者推行井田制,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土地经营权发生深刻变化B.铁犁牛耕出现促进生产效率提高C.生产关系发生本质性变化D.国君承认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西周到春秋战国,井田制发展到小农经济的变化,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B项符合材料主旨。
A、C、D三项都是生产关系的变化,与题意不符,均排除。
3.春秋至战国前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李悝创立法家学派等。
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
这说明A.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B.思想的综合与吸收成为发展趋势C.儒家学说社会地位得到提高D.不同学派的思想出现融合与趋同【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
材料强调的是战国前期各思想学派兴起,战国后期出现总结性的人物和专著,由此可知此时各学派思想的综合和吸收成为发展趋势,B项符合题意。
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2015—2016学年度四川省宜宾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四川省宜宾市2015—2016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2016.7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必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注意事项:1.必须使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对应的标号涂黑。
2.第Ⅰ卷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甲骨文记载,商王“鼓吹‘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
这反映了商代()A.王权与神权相结合B.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C.王权逐渐走向集中D.开始实行分封制【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根据材料中甲骨文的记载“商王“鼓吹‘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体现了商代神化王权的主张,体现的是王权与神权的结合,故A项正确;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是西周宗法制的特点,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王权走向集中,故C项错误;西周实行分封制,故D项错误。
【答案】A2.“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鉴于以上教训,秦朝实行了()A.朝议制度B.焚书坑儒C.分封制D.郡县制【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解析】秦汉时期设置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材料中未体现,故A项错误;焚书坑儒是秦朝在文化领域内采取文化专制政策,与题目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论述的是西周分封制的弊端,因此不可能是实行分封制,故C项错误;题目反映了秦朝吸取西周的教训,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故D项正确;【答案】D3.西汉丞相公孙弘曾在相府建造“客馆”,开东阁门延接贤士,咨以时务。
阶段二测试试题最终定稿
宜宾县二中2016 — 2017学年下期阶段二考试试题高中2015级历史学科(全卷满分100 分,答题时间90 分钟)命题、制卷人:李萍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必须使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对应的标号涂黑。
第Ⅰ卷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
在每题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建国以后开分封诸侯国,共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到春秋战国时期,大部分诸侯国国君谥号都称“公”甚至称“王”。
这一现象反映出( )A.政治分封等级制度森严 B.社会嫡庶差异明显C.礼崩乐坏有助社会转型 D.地方势力威胁中央集权2.《诗经》、《楚辞》既是中华文学宝库的瑰宝,也可以作为研究当时社会经济的第一手材料。
《诗经》中出现了135种植物,《楚辞》中出现了100种植物。
其中“稻”“黍”等作物两者都有记录。
由此可以推论出()A.经济重心已移至长江流域 B.“稻”“黍”等作物已经广泛种植C.外来高产农作物大量引入D.《楚辞》成书时间略早于《诗经》3.春秋初诸侯遍行采邑(封地),中后期始行县—郡制度,“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战国时边地繁荣,始于郡下设县,形成郡—县两级制。
以上历史现象根源于()A.铁犁牛耕的使用 B.诸侯争霸的推动C.分封制走向崩溃D.法家思想的推广4.依据所学知识,判断下表所示思想家应是()A.老子 B.孔子 C.墨子D.韩非子5.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6.下列政治举措推行之初,对打破贵族专权、推动官僚政治发展未产生直接影响的是() A.设置郡县 B.创建太学 C.设立刺史 D.创立科举7.《汉书·食货志》载,秦朝“收泰半之赋……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
宜宾县二中2015—2016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二
宜宾县二中2015—2016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模拟试题(二)(考试用时90分钟,满分100分命题人——樊平)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对秦汉以后历代统治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A.嫡长子继承制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D.传统的宗族观念2.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3.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4.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
这表明中书省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5.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6.《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
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重农”的思想 B.“靠天吃饭”的观念C.“不误农时”的思想 D.“精耕细作”的特点7.“从它一产生就与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并臻而至,社会一再遭受破坏,连它本身也不能正常存在。
宜宾县二中2015届12月月考试题
宜宾县二中高2015届12月月考试题历史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60分,Ⅱ卷40分。
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60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马克思曾形容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就像一具木乃伊,一直密闭在棺材里,不与外界接触”。
结合鸦片战争前后的史实判断,下列哪个用词与马克思的形容不一致A.封闭B.腐朽C.无知D.安全2.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经历了镇压义和团运动之后曾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和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可见义和团运动的最大历史贡献是A.扶清灭洋,朴素爱国B.迫使列强暂时放弃了瓜分中国的想法C.消灭了八国联军D.迫使列强签署了不侵略中国的条约3.清朝谈判大臣对鸦片战争后某一条款的订立颇为得意,认为把清政府最担心的麻烦——诉讼推给外人处置,有使中英之间的商务矛盾不至于上升为两国间武力冲突的好处。
该条款涉及A.割让香港岛B.领事裁判权C.巡查贸易权D.关税协商4. 如果要为以下四幅图片确定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①火烧圆明园②旅顺大屠杀③八国联军在大沽登陆④侵华日军杀人比赛A.列强侵华的扩大B.近代中国走向奋起C.法西斯主义的残暴D.先进中国人的救亡5.史学界一般认为,太平天国有两个革命纲领,一个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另一个适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其中,适应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纲领是A .《天朝田亩制度》B .《资政新篇》C .《定国是昭》D .《海国图志》 6.有学者认为:“它的意义不同于中国历史上常见的改朝换代,也不仅仅限于赶跑了一个皇帝,而是从根本上动摇了大多数中国人的信仰……”这位学者所说的“它”是指 A .慈禧垂帘听政 B.辛亥革命 C.戊戌政变 D.推翻伪满州国7.“当日本企图取代欧洲在中国的位置,如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权力时,它到提高了中国的民族主义精神。
四川省宜宾县第二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
四川省宜宾县第二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24。
西周分封的各诸侯国之间存在大片森林草原,故各诸侯国之间没有明确的疆界。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土地开发,各诸侯国逐步树立了明确的疆界观念。
这一变化A.导致了周天子权势的下移 B。
标志着地方割据的形成C。
为“大一统”提供了条件 D。
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形成25.司马迁曾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如下图所示),司马迁的这一划分体现了当时A.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B.地区性生产基地出现C。
江南地位的日益重要 D。
农耕经济范围的扩展26.南宋时期,南方麦类作物进一步发展,不但“有山皆种麦”,而且部分水田也实行稻麦轮作一年两熟.这反映了当时A。
政局变化影响农作物分布 B.对外贸易推动小麦种植C.经济重心的南移已经完成 D。
小麦成为主要粮食作物27。
明朝万历皇帝尽管多年不上朝,但国家政务仍旧照常运转,这主要得益于A.宰相制度的废除 B。
内阁逐步成为法定机构C。
君主权力的集中 D.六部运作的高度程式化28.1890年,上海织布局生产的棉布投入市场。
政府规定织布局产品从上海或其他通商口岸运货到内地销售,按照洋布的通例,都在上海统一征税。
由此可知,清政府A.限制上海织布局的销售量 B.减免洋务企业的内地税收C.对市场进行了合理的评估 D.鼓励支持上海织布局发展29.1894年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到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夕,他则倡导包括满族在内的“五族共和”。
这种转变说明A.孙中山民族国家构想逐渐丰富B.民权主义内涵发生变化C.孙中山提倡建立民族统一战线D.民族革命取得最终胜利30.全面抗战爆发后,从淞沪会战到武汉会战的一年间,共有4次大规模会战,每次参战的国民党军队在33个军以上。
而1939年到1943年的五年间,会战仅12次,平均每年2.6次,参战的军事力量在19个军以下.产生上述变化的原因是A.抗战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B.国民党军队的数量减少C.日军对华军事战略调整 D.正面战场无法抵御日军31.1979年至1980年,我国国家领导人的出访活动大幅度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宜宾县二中高2015级历史学科调研考试模拟试题(一)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必须使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对应的标号涂黑。
第Ⅰ卷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
在每题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原始社会末期黄河中下游一带的仰韶文化遗存中,有“大量的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匕)、骨梭等纺织工具……同时,各地都发现有许多的骨针,直径和针眼都很细小”。
据此可知当时A.纺织技术日臻完善B.生产工具来源多样C.陶器制造十分发达D.手工行业分工细致2.商朝的“外服”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的,而西周的诸侯是周天子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皇权专制得到加强B.中央集权体制形成C.血缘政治开始形成D.统一国家初露端倪3.周朝封建卫、鲁时,命二国“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封建晋国时,命晋国“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据查,商政、夏政是商、夏两朝对统治民族因其故俗制定的统治制度。
这说明周初A.被分封地都沿用商夏的旧制B.分封制达到“以蕃屏周”的目的C.放松了对分封地的管控力度D.对分封地采取了灵活的民族政策4.荀子曰:“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
”胡适讲道:“礼”字广义颇含法律的性质。
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
”这表明A.先秦统治强调“隆礼重法”B.礼制是诸侯治国的依据C.“礼”和“法”功能异步同趋D.儒家和法家有渊源关系5.有学者认为:“(春秋时期)国家像一个放大了的家庭。
君主统而不治;大夫们很重要,不是因为其职位,而是因为他们是君主的亲戚,或是显赫家庭的家长。
”这主要反映了A.宗法观念的延续B.分封体制的完善C.君主权力的衰微D.官僚政治的建立6.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已十分明显。
就文学而论,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
南方文学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北方文学则与南方文学形成了鲜明对比。
下列能够体现先秦时期北方文学特点的是A.《离骚》B.《诗经》C.《庄子》D.《二京赋》7.“车身用三块板拼成矩形长槽,槽两端各架一链轮,以龙骨叶板作链条;车身斜置在水边,下链轮和长槽的一部分浸入水中。
人靠在架上,踏动拐木,驱动上链轮,叶板沿槽刮水上升,到槽端将水排出。
”与这一描述相符合的器具是8.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写道,“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
唯上察之。
’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
”通过这段史料可以得出的信息是A.秦朝不是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B.扶苏劝谏秦始皇勿以重法迫儒C.扶苏和蒙恬主张以儒治国思想D.秦始皇企图废除嫡长子继承制9.据《晋书·食货志》记载:“及黄初二年(221年),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
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北魏商品经济不发达B.社会动荡,经济破坏C.五铢钱出现急剧贬值D.政府大力提倡实物交易10.“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
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
于是海内安之,并兼之风日少”。
根据材料判断“事”为A.均田制B.迁都洛阳C.重订官制礼仪D.实行汉化11.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A.国家政治制度的创建体现了时代特征B.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C.制度的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D.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12.开皇五年(585年),隋文帝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户口检查。
“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
并奖励人民互相举发,凡亲属自“大功以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
其目的是A.扩大统治基础B.杜绝人口瞒报的现象C.抑制土地兼并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13.唐朝前期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处所,凡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会议商议决定,经皇帝批准后,以诏令形式颁布执行。
当时所有以皇帝诏敕形式颁行的政府诏令,既须皇帝画敕,又须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并经政事堂盖印,否则便不具有合法性。
由此可知A.皇帝与宰相的权力都受到了限制B.政事堂会议形成了民主政治的雏形C.朝议制度减少了君主的决策失误D.独立于皇权之外的决策机构已形成14.宋神宗年间,部分皇亲国戚经常到太后跟前哭诉,反对王安石变法。
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大商人反对最激烈的是A.市易法 B.青苗法 C.方田均税法 D.保甲法15.宋太宗淳化四年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税);当算之物,令有司件拆揭榜,颁行天下。
”至道二年又诏:“民间所织缣帛,非出于鬻于市者,勿得收算。
”宋太宗意在A.鼓励商品贸易发展B.规范市场经营秩序C.扶持家庭手工生产D.推行便民惠民政策16.“士子外用儒术以处世,而内修禅学以修身,宋代这种修禅之风在士大夫中流传日盛。
”这表明A.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三教在互补中呈现融合C.儒学具有与时俱进精神D.儒学发展一度出现困境17.《徽州府志》载:“徽州保界山谷,山地依原麓,田瘠确,所产至薄,大都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一。
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郡者,常十九。
”据此可知A.徽商的形成多属于生存所迫B.徽商以技艺换粮的灵活性C.徽州地区经商理念浓厚D.徽州交通优越催生徽商18.下表中对历史概念解释正确的是19.明朝建立后改元朝之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仅主管民政,又设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狱、都指挥使司掌军政,为防止布政使司长官专权,每一布政使司又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
明朝以上举措体现了A.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意图B.三权分立的民主化的特点C.宰相权力下放地方的趋势D.制约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20.清代乾隆八年,唐英所著的20幅《陶治图说》描绘了制瓷业的20道工序;景德镇的《浮梁县志》又记载了22种制瓷业工种。
这些记载可用于解释当时中国制造业A.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实现流水作业C.专业化程度大大提高D.瓷器质量提高21.洪武三年太祖曰:“今礼(儒士严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
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今创业之初,正当使下情通达于上,而犹欲效之,可乎?”明太祖的本质意图是A.汲取元亡教训B.剥夺丞相权力C.强化君主专制D.保证政令畅通22.从雍正帝开始,有鉴于康熙时期皇太子胤礽两立两废、诸王争储的教训,正式宣布了不再公开预立太子的决定,改为秘密立储制:皇帝生前将写有皇太子人选的遗诏放在木匣内并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后,待皇帝驾崩后由顾命大臣取出公布。
这表明A.传统的宗法制无法维系B.公开立储威胁到了皇权C.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D.储君的权力受到了限制23.在民间文化中,历史是《封神榜》《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说唐》《杨家将》《包公传》《大明英烈传》等一系列的故事,它们往往以个人恩怨与因果报应解释历史的变化。
这些故事A.传播了佛教的观念,反映了思想的进步B.还原了历史的细节,增加了历史的真实C.代表了民间正义观,影响了百姓的行为D.丰富了正统史学观,扩充了历史的内涵24.民国书画名家王修在《版本述》中说:“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
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
佛经以诵讽供养者众,故亦先有雕板。
”这说明A.儒学复兴影响雕版印刷发展B.民众需要决定印刷内容选择C.佛教盛行推动雕版书籍出现D.市场需求引发雕版技术革新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注意事项: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目所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第Ⅱ卷共3题。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华生育文化源远流长。
夏禹时期以后,人口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社会现象。
夏商时,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从孝的观念出发,要求世代相传,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口增殖思想。
西周时,又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重男轻女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各家的代表人物都论述过人口问题,并成为中国古代各种人口思想的主要渊源。
在地广人稀、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主张人口增殖始终是我国古代人口思想的主流。
——杨发祥《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材料二据学者研究,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清朝人口总数为1.5亿,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增加到3.13亿,道光30年(1850年)达到4.3亿的人口峰值,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人口最高纪录,这创造了中国人口的奇迹。
增长的人口,基本依靠本国生产的粮食来供养,这意味着,在清朝期间,粮食总产量比明朝的最高纪录又增加了一倍以上。
但是中国为这一奇迹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
庞大的人口压力使经济作物的生产和工矿业、商业的发展受到粮食需求的严格制约,大批多余劳动力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转移。
这既加剧了社会矛盾,也使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古代人口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有关人口思想的特点。
(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人口奇迹”出现的条件,并简析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危害。
(15分)2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综合两幅图片信息概括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说明。
(12分。
要求:符合史实,逻辑正确,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44.(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唐宋时期的中央监察制度由御史、谏官、封驳官三大体系组成。
唐朝前期,御史掌“纠绳不法” ,监察百官;谏官掌“侍从赞相,规谏讽谕” ,规谏皇帝;门下省掌审议、驳奏,监督决策,正如唐太宗所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宋初曾仿唐设谏官,如谏议大夫、司谏、正言。
那时谏官多出外任职,用以消弭藩镇。
至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时,设专门机构置谏官六员,并规定三年内不得差出,并使之有专言事的责任。
谏官的职务得以确定,使谏院初具规模,仁宗明道元年将门下省的旧址改建成谏院,谏院开始有了相对的独立性。
宋王朝分散监察权,在中央和地方上设各级监察机构,实行层层监督。
——摘编自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相比,宋代监察制度有哪些变化。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代监察制度改革进行评价。
(6分)宜宾县二中高2015级历史学科调研考试模拟试题(一)文综历史试题参考答案25.(25分)答案】(1)特点:较早注意人口问题(历史悠久);出现重男轻女思想;人口思想十分丰富;主张人口增殖的思想是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