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

高中地理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

高中地理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山地的定义及分类。

掌握山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理解山地地貌的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山地的定义及分类。

山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山地地貌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山地地貌的形成过程。

山地形成原因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世界著名山地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山地的地理特征。

2.课堂讲解(1)山地的定义及分类山地是指地表相对高度较大,坡度较陡,起伏明显的地形。

山地按高度可分为低山、中山、高山和极高山。

(2)山地形成的主要原因地壳运动:地壳的抬升和下降,使地表产生高低起伏。

河流侵蚀:河流侵蚀作用使地表逐渐形成山谷和山脉。

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山地地貌。

(3)山地地貌的形成过程地壳运动:地壳的抬升和下降,使地表产生高低起伏。

河流侵蚀:河流侵蚀作用使地表逐渐形成山谷和山脉。

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山地地貌。

3.案例分析以喜马拉雅山脉为例,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地貌特征。

4.小组讨论山地形成的内外力因素有哪些?山地地貌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

四、作业布置1.阅读教材,整理山地形成原因及地貌特征。

2.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分析其与山地形成的关系。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山地的定义及分类,掌握了山地形成的主要原因和地貌形成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山地形成原因方面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引导。

重难点补充:课堂讲解(1)山地的定义及分类“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我们在生活中见到的山地有哪些特征吗?”(2)山地形成的主要原因“那么,山地是怎么来的呢?它的形成有哪些主要原因呢?”“我们要知道,地壳运动是山地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高中地理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doc

高中地理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doc

岩石的强度,岩层会怎样?(岩层会断裂错开)【板书】2、断层山──岩层变位(不连续的变形)(注意与褶皱比较)(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绘出断层示意图)【教师讲解】从断层两侧岩块的相对移动方向(可能一侧上升或一侧下沉)可看出,相对上升的岩块,在地貌上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如我国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江西庐山等名山,都属于上升的岩块;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陕西南部的渭河平原、山西中部的汾河谷地。

断层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常常表现为悬崖、陡壁、峡谷等。

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

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地貌形态。

它的规模大小不等,大的断块山可以延伸数千米,如我国的华山(图4.13)等,小的只有几十米。

【出示投影片】断层成因岩石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错动、位移(即发生错位)的断裂构造叫断层。

地形断层面-陡崖断层线-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成沟谷、泉、或湖泊上升的岩块形成块或高地下沉的岩块常形成谷地图示【转折过渡】除了以上所说的褶皱山和断层山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类型的山脉呢?试举一例说明。

【学生思考后回答】有,如富士山属于火山。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还有火山,那么火山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3、火山【指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5思考: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有什么联系与区别?②火山由哪几部分构成的?③火山的规模是否相同?【学生回答】①联系:玄武岩高原和火山都是由于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有时候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而形成的。

区别:玄武岩高原是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比较宽广。

如哥伦比亚高原。

火山是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如我国长白山的主峰。

②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③火山的规模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4 000~5 000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100米。

山地的形成教案

山地的形成教案

山地的形成教案导语:山地是地球地表的地理特征之一,它们以陡峭的山脉和峰峦起伏的地形而闻名。

山地的形成过程涉及多种地质和地形因素,了解山地的形成机制对于地理学的学习至关重要。

本教案旨在通过教授山地的形成过程和相关地质因素,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山地的起源和形态特征。

教学目标:1. 理解山地的定义和特征;2. 掌握山地的形成过程;3. 了解山地的类型和分布。

教学内容:一、山地的定义和特征(10分钟)A. 引入山地的定义和特征山地是指地球表面上相对较高的地形地貌,通常包括陡峭的山脉、高原、台地和山谷等地形特征。

B. 山地的特征1. 高度:山地通常比周围的平坦地区高出很多,高度可达数千米。

2. 陡峭:山地的山脉和山峰通常非常陡峭,坡度大。

3. 多样的地貌:山地包括多种地形特征,如山谷、高原和峡谷等。

二、山地的形成过程(30分钟)A. 断层活动1. 引入断层活动的概念:断层是指地壳中岩石断裂的带状结构,其活动导致地质变形和地震的发生。

2. 介绍断层活动对山地形成的作用:当地壳中断层活动强烈时,岩石被挤压、折叠和隆起,从而形成山地。

B. 构造抬升1. 解释构造抬升的概念:构造抬升是指地壳中岩石板块上升的过程,通常是由于地壳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和隆起引起的。

2. 介绍构造抬升对山地形成的重要性:当地壳中的岩石板块被抬升时,地表会随之上升,形成山地。

C. 侵蚀和风化1. 简要介绍侵蚀和风化的概念:侵蚀是指水、风或冰等自然力量对岩石和土壤的破坏和移动,而风化是指岩石和土壤在气候和环境作用下的破坏和改变。

2. 说明侵蚀和风化对山地形成的影响:侵蚀和风化会逐渐削弱山地的地形特征,形成山谷、峡谷和河流等地貌。

三、山地的类型和分布(20分钟)A. 山脉1. 定义和特征:山脉是指一系列相互连接并在地表上形成连续山脉的集合体,山脉通常由岩石构成。

2. 示例: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等。

B. 高原和台地1. 定义和特征:高原是指相对平坦且比周围地区高出的地形地貌,台地是指相对较大的高原,通常由平坦的岩石构成。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教案范本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教案范本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山地形成的基本概念和原因。

2. 使学生掌握山地形成的主要过程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山地形成的原因2. 山地形成的过程3. 山地形成的特点教学难点:1. 山地形成过程的复杂性2. 山地形成特点的多样性教学准备:1. 地球科学相关教材2. 互联网资源3. 地形图、地球仪等教学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形图、地球仪等教学工具,引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形,发现山地分布的特点。

2. 提问:什么是山地?山地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二、山地形成的原因(10分钟)1. 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2.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

3. 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等。

三、山地形成的过程(10分钟)1. 地壳运动:板块碰撞、挤压、抬升等。

2. 岩浆活动:火山喷发、岩浆侵入等。

3. 风化侵蚀:物理风化、化学风化、侵蚀作用等。

4. 沉积固结:河流、湖泊、海洋等沉积作用,以及固结成岩过程。

四、山地形成的特点(10分钟)1. 地形崎岖:山地地势起伏大,坡度陡峻。

2. 植被稀疏:山地气候条件恶劣,植被生长困难。

3. 生物多样性:山地生态系统较为复杂,动植物种类丰富。

4. 资源丰富:山地矿产、水力、旅游等资源丰富。

五、案例分析:我国山地分布及形成原因(10分钟)1. 分析我国山地分布的特点。

2. 举例说明我国主要山地的形成原因。

3. 引导学生思考山地对我国经济、环境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了山地形成的原因、过程和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结合我国山地分布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认识到山地对我国经济、环境的重要性。

在课后,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山地形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六、山地生态系统的特点与保护(10分钟)1. 山地生态系统概述:介绍山地生态系统的定义、特点和功能。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教案范本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教案范本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山地形成的原因和种类。

2. 使学生掌握山地形成的基本过程。

3.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山地形成的原因和种类。

2. 山地形成的基本过程。

教学难点:1. 山地形成的具体过程。

2. 山地形成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料。

2. 教学视频或动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山地地形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 提问:你们知道山地是如何形成的吗?二、山地形成的原因和种类(10分钟)1. 讲解山地形成的主要原因:地壳运动、岩层弯曲、侵蚀作用等。

2. 介绍山地形成的种类:褶皱山、断层山、火山山、侵蚀山等。

三、山地形成的基本过程(10分钟)1. 地壳运动:讲解地壳的运动形式及其对山地形成的影响。

2. 岩层弯曲:介绍岩层弯曲的原因和过程。

3. 侵蚀作用:阐述侵蚀作用对山地形成的影响。

四、山地形成的过程示例(10分钟)1. 以褶皱山为例,讲解山地形成的具体过程。

2. 以断层山为例,讲解山地形成的具体过程。

五、山地形成对地理环境的影响(5分钟)1. 分析山地形成对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方面的影响。

2. 讨论山地形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讲解和实例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山地形成的原因、种类和基本过程,并对山地形成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提高他们的地理环境观察和分析能力。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山地地形,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山地地形的特点与应用(10分钟)1. 介绍山地地形的主要特点:坡度大、沟谷深、地形险峻等。

2. 探讨山地地形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分析山地地形在农业、建设、旅游等方面的应用。

七、山地灾害及防治(10分钟)1. 讲解山地灾害的类型:滑坡、泥石流、崩塌等。

2. 分析山地灾害的原因和影响。

3. 探讨山地灾害的防治措施:植被保护、工程建设、预警系统等。

地理①必修《山地的形成》教案

地理①必修《山地的形成》教案

地理①必修《山地的形成》教案课题名称:山地的形成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山地的形成过程,掌握山地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归纳总结能力,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山地的形成原因。

教学重点:1.山地的形成过程。

2.山地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1.山地的形成原因,如火山活动、构造活动等。

2.帮助学生理解山地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地图、图片等教具。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几张山地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引发学生对山地的形成的兴趣和思考。

1.教师通过PPT给学生讲解山地的形成过程,包括构造活动和外力作用两个方面。

2.通过地图,解释山地的分布规律,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

Step 3:小组合作活动(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山地进行研究。

2.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该山地的形成原因和特征。

3.每个小组将他们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让其他小组进行评论和提问。

Step 4:概念总结(15分钟)1.教师总结山地的形成原因,包括火山活动、构造活动、侵蚀作用等。

2.教师总结山地的特征,如高耸陡峭、重力作用、坡度陡峭等。

Step 5:拓展练习(20分钟)1.教师出示一幅地图,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标出该地图上山地的分布情况。

2.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图片,将山地的特征进行归纳总结。

Step 6:课堂分享(10分钟)学生将他们的拓展练习成果进行展示和分享,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Step 7:板书总结(5分钟)教师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要求学生抄写在笔记本上。

教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教学延伸:1.带领学生实地考察一座山地,让学生亲身体验山地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2.让学生进行山地模拟实验,通过模拟火山活动、构造活动等过程,观察山地的形成。

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

山地的形成教案完成稿

山地的形成教案完成稿

山地的形成教案完成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山地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2. 使学生掌握山地地貌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山地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外力作用等。

2. 山地地貌的特点:崎岖、陡峭、山脉、峡谷等。

3. 山地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水资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山地形成的原因及其地貌特点。

2. 难点:山地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

2. 结合地形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山地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山地地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山地形成的原因:介绍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外力作用等山地形成的主要因素。

3. 分析山地地貌的特点:结合图片和地形模型,讲解山脉、峡谷、陡峭等地貌特征。

4. 探讨山地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水资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等方面的作用。

5. 案例分析:以我国某山地为例,分析山地地貌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6.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山地地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7. 总结发言: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山地地貌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不同山地的特点及其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概念,简单介绍GIS在山地研究中的应用,如山地资源的调查与规划、山地灾害预警等。

2. 探讨山地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关注山地生态环境问题。

七、互动环节1. 组织学生进行山地地貌模型制作,增强学生对山地形成过程的理解。

2. 开展山地景观模拟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山地地貌对行走、建设等方面的影响。

八、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山地形成的原因、地貌特点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优秀教案总汇3篇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优秀教案总汇3篇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优秀教案总汇3篇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优秀教案总汇3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复述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

2.绘制褶皱构造的示意图,判断褶皱的基本类型。

3.描述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4.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初步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和“板块学说”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山地形成的学习,树立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山地的类型的判断。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影响。

[来板书第二节山地的形成一、山地的形成与分类【导学与自主探究】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P73页内容,结合学案分析思考下列问题(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

山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有关。

(二)山地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二、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互动讨论】请观察褶皱形成中岩层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有几种类型?【总结分析】(一)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山地的形成》说课及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山地的形成》说课及教案、教学设计

《山地的形成》说课及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一、说教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

本章内容承接了第一章中关于岩石圈的学习,以山地作为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因而具有重要的承接作用。

【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背斜与向斜的判断方法及其形成的地貌类型;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内容及其形成的地貌类型。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褶皱示意图,了解地质构造类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地形倒置的具体分析,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观。

【教学重点】背斜与向斜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背斜与向斜的判断方法及地形倒置。

二、说学情学生在初中学习时对于板块构造学说有一定程度的涉猎,但高一学生在空间想象力及原理的理性认知上存在欠缺,所以还需要合作探究学习以及我的适当引导。

三、说教法学法教法:图文结合法、情境创设法、多媒体演示法等;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角色扮演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展示名山的图片,学生在观看图片后思考问题,引出本节所学内容。

通过学生所熟悉的山地,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环节二:探索新知(一)山地的分类展示世界地形图,学生回答陆地主要地形,由此得出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

而后,简单介绍根据成因的不同,主要将山地分为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

以学生读图自学为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二)褶皱山1.褶皱、褶曲引导学生在教材中找出褶皱概念,由此概念可知,褶皱山是在内力作用下形成的。

这一部分基础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可以自主从教材中获取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背斜与向斜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析各自角色特点,3分钟后进行展示,再由我进行整理、总结。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

而后展示示意图,由学生回答可知:(1)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判断依据是岩层的新老关系;(2)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形成山岭。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各地著名的山地景观,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让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引发他们对山地形成的思考。
2.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壮丽的山地是如何形成的吗?”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求知欲。
2.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分析能力。
3.学生在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方面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和特点,教师应实施差异化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敬畏之心,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2.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敢于质疑和探索,对待地理知识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3.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了解山地环境脆弱性,认识到保护山地环境的重要性,自觉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案例分析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山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人类活动对山地环境的反作用。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复述山地形成的内外力作用、地形特点等。
2.梳理知识体系,强调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3.鼓励学生提问,解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山地形成教案

山地形成教案

山地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山地的定义和特征;2.掌握山地的形成原因;3.了解不同类型山地的形成差异;4.了解山地对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2.1 山地的定义和特征•什么是山地?•山地的特征有哪些?2.2 山地的形成原因•构造运动理论•气候与水流理论•侵蚀与沉积理论•地质学理论2.3 不同类型山地的形成差异•折叠山地•火山山地•断块山地•残余山地2.4 山地对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山地对水资源的影响•山地对植被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山地对气候和气象的影响•山地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影响三、教学步骤3.1 导入与引导(10分钟)•引导学生回忆平原、丘陵等地貌的特征,并引出山地的概念;•与学生共同讨论山地的特征,引发学生的思考。

3.2 介绍山地的定义和特征(10分钟)•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介绍山地的定义和特征;•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3 探究山地的形成原因(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山地形成原因进行深入研究;•每个小组通过互动讨论和查找资料,了解该种原因的具体机制和作用。

3.4 分组报告和讨论(20分钟)•每个小组轮流向全班展示其研究成果;•其他组员提问和评论,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3.5 探索不同类型山地的形成差异(15分钟)•使用地图和剖面图等教具,比较不同类型山地的地貌特征;•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山地形成原因的差异和联系。

3.6 分享山地对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15分钟)•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展示山地对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山地资源。

四、教学评估1.设计小组研究报告评价表,评估小组对山地形成原因的研究成果;2.观察学生参与讨论的程度和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3.设计小组或个人写作任务,让学生总结和阐述山地对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五、教学拓展1.组织学生参观山地地貌及相关景观;2.开展山地地质考察活动;3.鼓励学生进行与山地相关的科学研究。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优秀教学案例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优秀教学案例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3.安排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山地地形,观察山地景观,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直观感受。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地形模型、动画、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山地形成的内外力作用过程。
5.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我国典型山地地形的成因、特点及开发利用状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讲解山地地形的基本特点,如坡度、高度、地形起伏等,并通过实例分析这些特点对气候、水文、土壤等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
2.介绍山地形成的内、外力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风化作用、河流侵蚀等,结合动画、图片等教学资源,让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些作用过程。
五、案例亮点
1.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本教学案例运用了多媒体展示、实地考察、动画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视觉、听觉和触觉上全方位地感受山地地形的特点和形成过程。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2.问题导向教学,培养学生思考与探究能力
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出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探讨山地形成过程中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地理知识。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关注山地环境的保护与合理利用,自觉承担起保护地球家园的责任。
4.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我国典型山地地形的成因、特点,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山地的形成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山地的形成

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知道褶皱的概念及其基本形态;
2.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其基本形态特征;
3.应用所学知识,能够在示意图中判读背斜与向斜;
4.知道断层的概念,理解断块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5. 地质构造的实际应用;
6.知道火山的形成、结构、规模和影响。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图像,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能在示意图上识别和判断背斜和向斜。

3.理解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并能够明白其形成的原因。

4.能够结合实例,理解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5.知道火山的形成、结构、规模以及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培养动手演示、判读图像、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欣赏优美自然风光图片,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2、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
1、理解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火山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
1、“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成因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教案)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教案)

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明确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结合具体图像,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根本形态特征。

2.能在示意图上识别和判断背斜和向斜。

3.理解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并能够明白其形成的原因。

4.能够结合实例,理解断块山的形成及根本特征。

5、明确地质构造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目标: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外力因素。

2.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培养动手演示、判读图像、比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地理问题的兴趣,从而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过程导入:多媒体投影我国各大名山〔华山、庐山、泰山、喜马拉雅山〕。

过渡: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如今多姿的山脉。

你知道这些山是怎么形成的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探讨——《山地的形成》板书:山地的形成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探究点一褶皱山活动一:什么是褶皱一般来说,先形成的岩层在下,后形成的岩层在上,越接近地表的岩层形成的年代越近。

教师指导演示实验,请两位同学做模拟〔1〕、每人假设干本书。

将书本比喻成岩层。

把书本你一本,我一本的叠放在桌面上。

设问:在目前状态下形成的岩层有什么特点?岩层的新老关系有什么特点?学生答复:正常情况下形成的岩层是水平状态的,自下而上岩石年龄逐渐变小,即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

〔2〕、两位同学在两个相对的水平方向上用力挤压,使书本变形向上拱起和向下弯曲。

设问:当水平的岩层受到地壳水平挤压力的作用时,岩层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答复:弯曲变形教师讲述: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我们称之为褶皱,一个弯曲叫褶曲。

褶曲分为背斜和向斜。

板书:褶皱山动画演示:褶皱的形成活动二、阅读教材P73第二段文字、查看图4.9褶曲示意图,探究背斜、向斜岩层弯曲状况、岩层新老关系〔中间岩层和两翼比拟〕、地貌。

人教版高一上学期必修一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高一上学期必修一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

析能力
总结布局的原则
建设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六、小结 节
七、课堂练习
读图分析
提高知识 运用能力
板 褶皱山
成因 山
断块山 火山

书 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方式、布局、方向
教学 反思
1/2
人教版高一上学期必修一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 2/2
1、播放多媒体动画
层的特点
特点。
2、引导学生总结断层及其组合的特
及地质构
3、讨论分析地质构造的
点。
造的应用。

应用。
四、火山 1、引导学生对火山产生的影响进行 观察火山的构造 利弊分析
了解火 山结构
五、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读图分析影响山区
1、提供数据
提高分

交通运输建设的因素并
2、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山区交通运输
人教版高一上学期必修一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
课题
山地的形成
课时 1 课时
授课人
授课类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知识与技能
1、说出褶皱与断层的形成过程。读图判断背斜与向斜。
三 2、解释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维 3、概括山地对交通运输产生的影响
教 过程与方法
学 1、通过读图判断背斜与向斜。 目 2、合作讨论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标 3、运用数据分析,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 1、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 重点 2、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提供数据,从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就方面的差异,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5、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1、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和案例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的信息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

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2、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山地的三种类型。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模拟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探究学习法
山地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系,所以,在讲述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之后,本节将山地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典型案例单独讲授。

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关系,为了让学生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本节在讲述了山地的形成之后,还以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为案例,剖析了山地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所以,本节有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地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另一个是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本节以山地为案例,对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剖析,目的是让学生对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更为深入理解,学会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剖析方法迁移到其他构造地貌的学习中。

对褶皱和断层内容的处理。

褶皱山和断块山都发育在一定的地质构造上,所以,教材在讲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的时候,都是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些基本地质构造的形成讲起的。

它们是学习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础,但不是最后的落脚点。

最后的落脚点是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本形态。

"火山"部分内容组织。

教材从三方面介绍了火山,即火山是如何形成的、火山的结构、火山的规模。

在火山的形成部分,教材用对比的方式介绍了两种不同的火山活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一种是裂
隙式喷发与玄武岩高原的形成,一种是中心式喷发与火山锥的形成,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火山喷发都能形成火山锥。

这给学生将来有机会到野外观察火山提供一个基本常识。

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
①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
【指导读书】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

什么是背斜、向斜呢?
(教师在黑板上用板笔绘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图,并标出受力方向)
③褶皱形成过程:
(教师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笔添绘上一部分,变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态。

)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区、矿山等
地带是可以看到的。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形态上来判断背斜或向斜。

背斜顶部被侵蚀后,下面的岩层裸露出来,所以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无论岩层怎样变形,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背斜或向斜,都是可靠的。

⑤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绘出断层示意图)
断层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常常表现为悬崖、陡壁、峡谷等。

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

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地貌形态。

它的规模大小不等,大的断块山可以延伸数千米,如我国的华山(图4.13)等,小的只有几十米。

断层
成因岩石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错动、位移(即发生错位)的断裂构造叫断层。

地形断层面-陡崖
断层线-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成沟谷、泉、或湖泊
上升的岩块形成块或高地
下沉的岩块常形成谷地
图示
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②火山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③火山的规模是否相同?
①联系:玄武岩高原和火山都是由于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在
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有时候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而形成的。

区别:玄武岩高原是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比较宽广。

如哥伦比亚高原。

火山是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如我国长白山的主峰。

②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③火山的规模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4 000~5 000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100米。

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联系与区别
②组成:火山口和火山锥
③规模:大小不一
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

它一般由多次火山喷发形成,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指导读书】阅读教材P76思考:
1.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一般情况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什么方式为主,为什么?
3.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的选取原则?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应注意什么问题?
1.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较大
2.一般情况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

因为在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

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优先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铁路。

3.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

1.在断层处修建水库,大型工厂行不行?(不行,容易滑坡)
2.北京地址平面图上,从古到今,为什么总是缺一个西北角?
板书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1.褶皱山
①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
②形态:背斜和向斜
③褶皱形成过程:
④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⑤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2.断层山──岩层变位(不连续的变形)(注意与褶皱比较) 3.火山
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联系与区别
②组成:火山口和火山锥
③规模:大小不一
作业地理填充图上的练习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