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7《订鬼》教学1 语文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7课《订鬼》教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7课《订鬼》教案语文版

《订鬼》教学目的:1学习王充无鬼神论的朴素的唯物论的思想。

体会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

2掌握“虚至妄用”等文言词汇,翻译全文。

3收集威信不信鬼不怕鬼破除迷信的故事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2教学难点:1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翻译全文一、引入课文。

古代有个宋定伯卖鬼的故事大家听说过吗?今天我们学习东汉末年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的一篇论鬼的议论文,他会进一步告诉我们,世间传说的鬼或神都是不可信的,都是人们心里想像出来的,大家如果不信,就请大家读读这篇文章,读完后你就会明白了鬼是怎么被人想象出来的。

二、1注意下边的字的读音:衽r èn 庖p áo 箠chu í 殴ōu 纆m ò2解释词语:非人死精神为之也:为,变成。

并不是人死后精神变成的。

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存想,想象。

都是人思念过度想象所造成的。

致之何由:何由,因为什么。

因为什么导致鬼的产生呢?故得病寝衽:寝衽,睡在床上。

所以得了病睡在床上。

存想则目虚见:虚见,眼睛恍恍惚惚地看见了(鬼)效之:验证它。

顾玩:仔细端详 无非:没有不 用精:精:专一,纯正。

用心专注。

专心。

困剧:极其难受。

绳纆:绳索。

妄见之也:妄,妄誔无根据。

泄:显露,表现。

夫人:那人。

据案,案。

俱用:全都因为。

同一实也:真相本质都相同。

三、指导翻译:《订鬼》译文大凡天地之间,出现鬼,并不是人死后的精神变成的,都是人们思念想象所造成的。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呢?是由于疾病(的折磨)。

人生了病就会忧愁害怕,忧愁害怕就好象看见鬼出现了。

凡是人无病时就不会怕这怕那。

所以得了病躺在床上,就害怕有鬼到来。

一害怕就会老是想,想久了就会使得视觉错乱,恍恍惚惚地看见鬼了。

一、此段是写鬼非人死的精神变成都是都是想象虚幻所造成。

用什么来验证呢?古书上说:“伯乐学习鉴别马的时候,由于用心过度,看到的东西,没有不是马的。

宋国庖丁练习解剖牛的本领,三年以后,在他的眼里,没有见过活牛,所看到的全是分解了的)死牛。

九年级语文上册 27 订鬼教案 语文版 (2)

九年级语文上册 27 订鬼教案 语文版 (2)

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订鬼》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订鬼》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订鬼》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订鬼》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学习并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会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据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学会合作学习,提高课堂参与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学习文言文阅读技巧。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据运用。

2.教学难点:文章中的一些生僻字和复杂句式。

对鬼神观念的正确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王充及其代表作《论衡》。

引导学生关注《订鬼》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僻字和复杂句式的问题。

3.课堂讲解讲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让学生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据运用,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论证。

4.课堂讨论针对文章中的观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鬼神观念的理解。

四、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王充及其代表作《论衡》。

引导学生关注《订鬼》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僻字和复杂句式的问题。

3.课堂讲解讲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让学生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据运用,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论证。

4.课堂讨论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正确看待鬼神观念?”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鬼神观念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订鬼》课文。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2.学生是否掌握了文言文阅读技巧?3.课堂讨论是否活跃,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4.课后作业是否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方面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九年级语文上册《27 订鬼》教案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27 订鬼》教案 语文版

《27订鬼》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上《27订鬼》word教案 (1)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上《27订鬼》word教案 (1)
三、介绍背景资料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课件展示生字
2、学生齐读课文
五、疏通课文,理解文意。
课件展示重要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六、探究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明确:(1)、先设问引出“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中心论点
学生根据各段内容,找出本文的论证方法,明确本文的论证过 程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请学生填空
理解题意
了解作者和相关背景
加强朗读,积累生 字
学会翻译课文,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让学生明确论点、论证过程和论证方 法
巩固所学知识
小结
文章紧紧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进行论 证,有力地否定了有鬼论,否定了“人死为鬼”的流俗思想,是古代朴素唯物论者对唯心论者的有力一击。论点鲜明,有理有据,分析透彻,有较强的说服力。
教学手段方法
讨论法、朗读法、质疑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或
设计意图




用宋定伯捉鬼的故事导入
听故事并思考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解题及作者简介
整体感知
一、解题
订鬼,意思是订正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对鬼的认识。
二、介绍作者及其作品《论衡》
王充(27~ 97),字仲任,上虞人,东汉著名思想家。所著《论衡》一书,30卷,85篇,20余万言,以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着力批判了当时盛行的谶纬迷信思想和天地万物由神主宰的谬论,成为一部战斗的宣传无神论的光辉巨著,开创了我哲学史上朴素唯物主义的新阶段。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7课《订鬼》课件1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7课《订鬼》课件1

研读课文
本文的体裁是
议论文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 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作者是用什么论证方法,按怎样的思路 来证明他的观点的?
第二段: 举例论证
伯乐 庖丁
思念存想, 自见异物。
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重点句子 思念存想,自见异物。
第三段: 道理论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重点句子
分析病人的心理——所谓“鬼” 是“病痛恐惧,妄见之也。”分 析病的不同程度不同感受,所见 “鬼”状态各异——“皆存想虚 见,未必有其实也。”
病痛恐惧,妄见之也。 皆存想虚见,未必有其实也。
第四段: 道理论证
从“精念存想”表现于目、耳、 口的现象来证明“鬼”是人的主 观思念,并非实有。 (“念”“想”)
夫精念存想,或泄于目,或泄于口,或泄于耳。泄于目,目见其 形;泄于耳,耳闻其声;泄于口,口言其事。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 闻。独卧空室之中,若有所畏惧,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觉见卧 闻,俱用精神;畏惧存想,同一实也。
胡思乱想的结果,有时从眼睛里显露出来,有时从嘴里显露出 来,有时从耳朵里显露出来。从眼睛里显露出来,眼睛就会看见它的 形体;从耳朵里显露出来,耳朵就听到它的声音;从嘴里显露出来, 嘴就说出它的事情。白天就看到鬼出现,夜晚睡觉就在梦中听见鬼 声。一个人躺在空屋子里,如果心里害怕,就会梦见那人按住他的身 体而吓哭了。其实醒时见到的鬼和睡时听到的鬼,都是因为精神作用 而产生的幻觉;害怕和想象,都会产生相同的情况。
订鬼
课文导入
古代有个宋定伯卖鬼的故事大家听说过吗? 今天我们学习东汉末年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的一篇 论鬼的议论文,他会进一步告诉我们,世间传说的 鬼或神都是不可信的,都是人们心里想像出来的, 大家如果不信,就请大家读读这篇文章,读完后你 就会明白了鬼是怎么被人想象出来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第27课《订鬼》课件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第27课《订鬼》课件语文版

精读( jīnɡ dú)感悟
第3自然段分两层来论述,首先分析病人的心理,指 出所谓(suǒwèi)“鬼”是“病痛恐惧,妄见之也”。 然后又分析病的不同程度有不同感受,从而证明了 鬼“皆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也”。 第4自然段从“精念存想”表现于耳、目、口的现 象证明“鬼”是人的主观思想,并非实有。
第十八页,共22页。
第十三页,共22页。
整体(zhěngtǐ)感知
归纳(guīnà)本文的主旨。 本文通过伯乐学相马、庖丁学解牛的故事,以及病者 见鬼的感受,见鬼后的具体表现,有力地论证了“凡天 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sīniàn)存 想之所致也”的中心论点,同时也有力地抨击了当时 “人死为鬼”的荒谬,展示了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的 风貌。
第二十页,共22页。
作业(zuòyè)布置 继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nèiróng), 思考课后练习题。Leabharlann 第二十一页,共22页。板书设计
提出论点: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
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suǒ zhì)也 订鬼
论证论点
举例论证 分析病人感受 见鬼的各种(ɡè zhǒnɡ)表现
第二十二页,共22页。
第十六页,共22页。
精读( jīnɡ dú)感悟
第2自然段用伯乐相马无非马者、庖丁解牛不见 (bùjiàn)生牛的知名事例来证明“思念存想,自见 异物”的道理;又用“二者用精至矣”与“思念存 想,自见异物”构成相似点,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证明 世上并没有鬼,而是人生病时“思念存想”所致。
第十七页,共22页。
精读( jīnɡ dú)感悟
唯物论与唯心论 自古(zìgǔ)就争论不 休, 这篇文章对于现 实生活有无指导 意义?
第十九页,共22页。

第27课《订鬼》教案(语文版初三上)1

第27课《订鬼》教案(语文版初三上)1

第27课《订鬼》教案(语文版初三上)1一、教学目标(一)把握〝为、致、凡、至、效、顾、妄、自、或、夫、案、用〞等词语的含义。

(二)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方法。

(三)初步明白得〝唯物论〞与〝唯心论〞自古斗争从来不断的缘故。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预备搜集古今不信鬼、不怕鬼、破除迷信的故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放映批判〝迷信活动〞的电影片段,激起同学对迷信害人的义愤。

2.〝鬼〞是一个让人心生惧怕的字眼,那么请咨询那个世界上有〝鬼〞吗?我们暂且不忙下定论,先来听一下东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是如何看待那个咨询题的。

3.朗读课文(二)作者及其作品«论衡»简介补充注释①,内容侧重告诉同学们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从一开始就和唯心论者进行困难卓绝的斗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

然后请假设干人接力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一遍。

2.对比书下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有疑难先作记号,预备集中讨论。

3.解疑:能够学生提咨询,学生回答。

学生不能解决的咨询题,老师讲解。

4.教师用多媒体打出重要词语。

为----变成(另,替、给) 凡——凡是(另,平凡、总共)效——验证妄——荒诞,无把握或——有时(另,有的人)夫——那,代词据案——按着;案,现在写作〝按〞用——因为5.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1.完成文后〝摸索与练习〞二。

2.试背课文。

第二课时(一)检查朗读情形(二)学生小组讨论以下咨询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中心论点即篇首第一句话,〝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想念存想之所致也。

〞立论开门见山。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如何论证的?明确:首段,提出论点,2、3句设咨询引出〝人病那么忧惧,忧惧见鬼出〞的阐释。

从全然上否定了〝鬼〞的存在,展现了唯物主义对世界的看法。

第二段用伯乐相马无非马、庖丁解牛不见生牛的知名事例来证明〝想念存想,自见异物〞的道理;又用〝二者用精至矣〞与〝想念存想,自见异物〞构成相似点,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证明世上并没有鬼,而是人一辈子病时〝想念存想〞所致。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27《订鬼》教案 语文版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27《订鬼》教案 语文版

27、订鬼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了解全文2、学习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教学重点1、疏通全文大意。

2、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唯物论”与“唯心论”自古斗争从来不断的原因。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鬼”是一个让人心生恐惧的字眼,那么请问这个世界上有“鬼”吗?我们暂且别忙下定论,先来听一下东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作家作品1、关于作者王充(27-约97),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

字仲任。

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

历任郡功曹、泊巾等官,后罢职家居,从事著述。

一生尽力于反对宗教神秘主义和口的论,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

认为“天地合气,万物门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自然》),即由于“气”本身的运动而产生万物,不存在有意志的创造者。

指出天地、阴阳不生不死,初步接触到世界无限性问题。

认为自然界的“灾异”是“气”变化的结果,与人事无关。

人的生命和精神也以“精气”为物质基础,“人未死,在元气之中;既死,复归元气”,“死而精气灭”(《论死》),根本没有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抨击了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的目的论和灾异、谴告、鬼神等迷信。

著作有《论衡》。

2、背景链接秦汉时期,求仙、鬼神迷信等思想在统治阶级中盛行。

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经派方士为他们寻求仙药,幻想长生不老,西汉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为神化封建皇帝和麻痹人民,也宣扬迷信思想。

他说,天是有意志有感觉的最高主宰,而皇帝是“天子”,代表天意统治人,因此皇帝行德政,天就用风调雨顺来嘉奖他;皇帝无道,天就降临灾害来谴责和警告他。

在鬼神迷信思想泛滥的时代,王充根据科学知识,提出无神论的观点,有力地批判了迷信鬼神的观点。

三、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断句。

2、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3、字词积累为:变成。

存想:想像。

致:导致。

何:什么。

困:困顿。

把:拿。

顾玩:仔细端详。

2017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27课 订鬼教案 语文版

2017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27课 订鬼教案 语文版

27.订鬼
王充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了解全文
2.学习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重点难点
疏通全文大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预习
二、导入
1.正题
“订鬼”即订正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关于鬼的看法
2.作家简介
三、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断句。

2.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3.学生翻译课文,教师指导。

4.个别朗读。

四、文章简要分析。

1.文章主旨分析
主要是要订正当时关于“鬼是人死后精神形的”的说法。

2.写法简要分析
文章第二段将“人病见鬼出”与“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相类比,用以证明“病者所见非鬼”的观点。

“伯乐见马,庖丁见牛”,是由于神志高度集中,进入迷离恍惚的境界,产生的错觉。

同理,人体病痛,精念存想,神志恍惚,便会“见鬼”,与伯乐、庖丁是一样的,所见非实,所以并非真见到了鬼。

两者类比,有力地否定了鬼的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段:
开门见山
提出论点
重点句
设问句:用讲道理 的论证方法曾层层 展开论述
1.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2.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2、精读课文,思考:
作者是用什么论证方法, 按怎样的思路来证明他的观 点的?请同学们结合有关的 文段谈谈自己的阅读见解。
用什么来验证呢?古书上说:“伯乐学习 鉴别马的时候,(由于用心过度),看到的东 西,没有不是马的。宋国庖丁练习解剖牛的 本领,三年以后,在他的眼里,没有见过活 牛,所看到的全是(分解了的)死牛。”这两 个人都是专心到了极点。由于老是想着某一 个问题,自然而然产生了错觉,看见异乎原 物的东西了。人病了看见鬼,如同伯乐看见 马,庖丁看见牛一样。伯乐和庖丁看到的其 实不是真正的马和牛,由此可见病人所看见 的也不是什么鬼了。
王充著有《讥俗》、《政务》、《论衡》、 《养性》等书,但流传至今的只有《论衡》一书, 其他都已失传。
王充反对生知之说,反对知识的 先验论,他说:“天地之间,含 血之类,无 生知者”,他反对 那种认为圣人能前知千岁、后知 万世的说法。他认为“不学自知, 不问自晓”的事是古今所没有的。 他说: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 学之乃知,不问不识。王充重视 知识的力量,认为有知识就有力 量,"人有知学,则有力矣。"他 举例说明萧何收集秦代保存的文 书资料,掌握了很多知识,然后 "以知为力",协助刘邦打败了项 羽。
第三段: 道理论证
分析病人的心理—— 所谓“鬼”是“病痛 恐惧,妄见之也。” 分析病的不同程度不 同感受,所见“鬼” 状态各异——“皆存想 虚见,未必有其实 也。”
重点句子
病痛恐惧,妄见之也。 皆存想虚见,未必有其实也。
专心想念事物(的结果),有的表现在视觉 上,有的表现在说话上,有的表现在听见的 声音上,表现在视觉上的(好象)看见鬼的形 状;表现在听觉上,(好象)听到了鬼的声 音;表现在嘴上,(就会)说出鬼的事情。 (因此)白天会看到鬼的出现,夜里就会在 梦中听到鬼的声音。独自睡在空房之中,如 果感到有些害怕,就会梦见好象有人按住他 的身体哭泣呢!睡醒见到鬼形,躺下听到鬼 声,都是由于精神作用引起的;害怕和想象, 都出于同样的情况。
第四段:
道论证
从“精念存想”表现于 目、耳、口的现象来证 明“鬼”是人的主观思 念,并非实有。 (“念”“想”)
再一次证明了所谓鬼是 病人痛苦时的精神所致。
提出论点
文 章 路思
类比推论
深入分析
有鬼非人死精 神为之皆人思 念存想之所致
伯乐相马 庖丁解牛 妄 病理作用 见 存想虚致 原 因 心理原因
非人死精神为之也:变成。 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想象。 致之何由:因为什么。 故得病寝衽:睡在床上。 存想则目虚见:眼睛恍恍惚惚地看见了(鬼) 何以效之:验证它。 顾玩所见:仔细端详。 二者用精至矣:使用精神。 病者困剧:困顿。 或泄于目:显露,表现。 昼日则鬼见:出现。 据案其身:现在写作“按”,按着。
第二段:
举例论证
伯乐 庖丁
思念存想, 自见异物。
则亦知夫病者所见 非鬼也。
重点句子 思念存想,自见异物。
病人身体困倦极了,身体疼痛,就说是鬼拿 了棍捧鞭子欧打他,好象看见鬼拿着锤子、 锁链、绳索,站着守在他的身旁。(这是因 为)病人身体疼痛,心里害怕,才虚幻地看 见这些的啊。刚得病时心里惊慌害怕,(就 好象)看见鬼来了;病重一些就怕死,好象 看见鬼在发怒;身上因病感到疼痛,(就好 象)看见鬼在打:这都是由于想得过多,产 生虚幻的感觉造成的,并不是真有那样的事 实。
订鬼
作者 王充
作家简介
• 王充(27~97),字仲任,上 虞人,东汉著名思想家。所 著 《论衡》一书,30卷,85 篇,20余万言,以唯物主义 的自然观,着力批判了当时 盛行的谶纬迷信思想和天地 万物由神主宰的谬论,成为 一部战斗的宣传无神论的光 辉巨著,开创了我哲学史上 朴素唯物主义的新阶段。
王充读书时记忆力特强,过目成诵,因此,博 通了“众流百家之言”。离开太学后,王充曾两次 出任过小官,因为人耿直,不愿趋炎附势、同流合 污,结果辞职还家,一边教书,一边研究学问。王 充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教书、思考、写作中度过, 生活始终清贫。到了晚年,依然“贫无一亩庇身, 贱无斗石之秩”。
“鬼”是一个让人心生恐惧的字 眼,那么请问这个世界上有“鬼”吗? 我们先别忙着下定论,先听一下东汉 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是如何看待这 个问题的。
本文的体裁是
议论文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 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 致也。
大凡天地之间,出现鬼,并不是人死 后的精神变成的,都是人们思念想象 所造成的。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 的呢?是由于疾病(的折磨)。人生 了病就会忧愁害怕,忧愁害怕就好象 看见鬼出现了。凡是人无病时就不会 怕这怕那。所以得了病躺在床上,就 害怕有鬼到来。一害怕就会老是想, 想久了就会使得视觉错乱,恍恍惚惚 地看见鬼了。
大声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正确断句
读准下面字的音:
衽( ) 庖( ) 箠( ) 殴( )
纆( )
读准下面字的音:
衽(rèn) 庖(páo) 箠(chuí) 殴(ōu)
纆(mò)
非人死精神为之也: 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致之何由: 故得病寝衽: 存想则目虚见: 何以效之: 顾玩所见: 二者用精至矣: 病者困剧: 或泄于目: 昼日则鬼见: 据案其身:
精神畏惧
在论证部分,作者是如何论证的呢?
<<论衡>>是作者用毕生精力 为中国中世纪思想界开辟了一条 新路的一部重要著作 。涉及到哲 学、政治、宗教、文化等各方面 的重要问题,用朴素的唯物主义 思想,批判了占统治地位的世俗 的、迷信的唯心论,在一定程度 上为唯物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
背景资料:
自古以来,鬼神迷信是剥削阶级 赖以维持统治的精神支柱。尤其在东 汉光武帝刘秀篡夺农民起义成果建立 刘汉王朝以后,多种矛盾和自然灾害 空前严重,使东汉社会很不稳定。在 这情况下,统治者大力宣传鬼神迷信, 严重毒害人民的 心灵。王充在这是发 出了作为一名无神论者的呐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