酪氨酸激酶异常活化在恶性血液病发病中的作用(1)(精)
信号通路5—Tyrosine Kinase
![信号通路5—Tyrosine Kinase](https://img.taocdn.com/s3/m/36d38376561252d380eb6e53.png)
信号通路5—Tyrosine KinaseAPExBIO一、Tyrosine Kinase酪氨酸激酶(tyrosine kinase)是细胞中将磷酸基团从ATP转移到蛋白质的酶。
磷酸基与蛋白质上的酪氨酸连接。
酪氨酸激酶属于蛋白激酶的较大类别亚组,将磷酸基团连接到其它氨基酸(丝氨酸和苏氨酸)。
酪氨酸残基的磷酸化影响蛋白质的很多性质,如酶活性,亚细胞定位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酪氨酸激酶在许多信号转导级联中发挥重要作用。
突变可能导致一些酪氨酸激酶具有组成型活性,促进癌症的发生或发展。
酪氨酸激酶可分为三类:①受体酪氨酸激酶,为单次跨膜蛋白,在脊椎动物中已发现50余种;②胞质酪氨酸激酶,如Src家族、Tec家族、ZAP70家族、JAK 家族等;③核内酪氨酸激酶如Abl和Wee。
受体酪氨酸激酶在跨膜信号传导中起作用,胞质酪氨酸激酶在信号转导至细胞核过程中起作用,核中的酪氨酸激酶活性与细胞周期控制和转录因子功能有关。
通路图:二、相关蛋白或基因1. Bcl-AblBcl-Abl是组成型激活的嵌合酪氨酸激酶。
Bcr-Abl酪氨酸激酶失活导致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
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用于大多数CML患者的一线治疗。
2. GSK-3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糖原合成酶激酶3。
GSK-3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激酶,主要作用是使糖原合成酶发生磷酸化而失活。
GSK-3基因家族包括GSK-3α和 GSK-3β。
胰岛素引起的Akt激活,上皮生长因子、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等引起的Ras/Raf/ERK/p90Rsk1激活以及p90Rsk、P70S6K均能引起GSK-3α和 GSK-3β磷酸化使其失去活性,参与调节多种疾病的生理过程,包括II型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炎症,癌症和双相情感障碍。
3. SykSpleen tyrosine kinase,脾脏酪氨酸激酶。
Syk是非受体细胞质酪氨酸激酶家族,在各种细胞表面受体(包括CD74,Fc受体和整合素)信号传导中起作用。
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7eb0118f1711cc7930b71699.png)
B、葡萄糖、核糖和脱氧核糖是动植物细胞共有的单糖,B正确;
C、果糖是植物细胞特有的单糖,淀粉是植物细胞特有的多糖,C错误;
D、纤维素是植物细胞特有的多糖,蔗糖是植物细胞特有的二糖,D错误。
故选B。
2. 完全水解后,得到的化学物质是()
【详解】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过程中,相邻氨基酸的氨基和羧基脱水缩合形成肽键,所以多肽链中氨基和羧基数至少等于肽链数。该化合物是一条多肽,所以该分子至少含有1个氨基和1个羧基。D正确。
故选D。
4.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戈特和格伦德尔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并将其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层分子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用下列细胞实验与此结果最相符的是()
D.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膜的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2、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一般分为三种:细胞间直接接触(如精卵结合)、化学物质的传递(如激素的调节)和高等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内皮素拮抗剂进入皮肤,可以和黑色素细胞膜的受体结合,使内皮素失去作用”,可知内皮素只有与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细胞膜上的受体识别并与相应的信号分子结合来完成信息传递的过程,属于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功能。D正确。
A.大肠杆菌细胞B.玉米的叶肉细胞
C.酵母菌细胞D.人的肝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膜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支架,原核细胞的生物膜只有细胞膜,真核细胞的生物膜包括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将一个细胞中的所有磷脂提取出来,铺成单分子层的面积是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说明该细胞中除了细胞膜外,没有其它的膜结构。
蛋白酪氨酸激酶综述
![蛋白酪氨酸激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2baed619b7360b4c2e3f6464.png)
蛋白酪氨酸激酶综述目前至少已有近六十种分属20个家族的受体酪氨酸激酶被子识别。
所有受体酷氨酸激酶都属于I型膜蛋白,其分子具有相似的拓朴结构:糖基化的胞外配体结合区,疏水的单次跨膜区,以及胞内的酪氨酸激酶催化结构域及调控序列。
不同受体酪氨酸激酶结合,将导致受体发生三聚化,并进一步使受体胞内区特异的受体酪氨酸残基发生自身磷酸化或交叉磷酸化,从而激活下游的信号转导通路。
许多肿瘤的发生、发展都与酪氨酸激酶的异常表达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下面将对几类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最为密切的受体酪氨酸激酶的研究迸展做一简介。
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vth factor receptor, EGFR)家族EGFRPE包括EGFR、ErbB2、ErbB4等4个成员,其家族受体酪氨酸激酶(RTK)以单体形式存在,在结构上由胞外区、跨膜区、胞内区3个部分组成,胞外区具有2个半氨酸丰富区,胞内区有典型的ATP结合位点和酪氨酸激酶区,其酪氨酸激酶活性在调节细胞增殖及分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的egfr基因定位于第7号染色体的短臂(7p12.3-p12.1),它编码的产物EGFR由1210个氨基酸组成,蛋白分子量约为170kDa,其中,712-979位属于酪氨酸激酶区。
EGFR的专一配体有EGF、TGF、amphiregulin,与其他EGFR家庭成员共有的配体有(cellulin(BTC)、heparin-bindingEGF(HB-EGF)、Epiregulin(EPR) )等。
EGFR在许多上皮业源的肿瘤细胞中表达,如非小细胞性肺癌,乳腺癌、头颈癌,膀胱癌,胃癌,前列腺癌,卵巢癌、胶质细胞瘤等。
另外,在一些肿瘤如恶性胶质瘤、非小细胞性肺癌、乳腺癌、儿童胶质瘤、成神经管细胞瘤及卵巢癌等中还可检测到EGFR缺失。
最为常见的EGFR缺失突变型是EGFRⅧ,EGFR Ⅷ失去了配体结合区,但是可自身活化酪氨酸激酶,刺激下游信号通路的激活,而不依赖于与其配全结合。
伊马替尼治疗费城染色体阳性的慢性髓性白血病
![伊马替尼治疗费城染色体阳性的慢性髓性白血病](https://img.taocdn.com/s3/m/6eadd250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54.png)
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也会影响伊马 替尼的治疗费用,病情越严重,需 要的治疗时间越长,费用也就越高 。
03
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
如果患者的医疗保险能够覆盖伊 马替尼的费用,那么患者自己需 要承担的费用就会大大降低。
伊马替尼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
01.
伊马替尼的医保支付方式
伊马替尼作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药 物,已被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伊马替尼主要用于治疗慢性髓性白血 病和胃肠道间质瘤等恶性肿瘤。
伊马替尼治疗的副作用
伊马替尼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腹泻 等不适反应,但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患者如何配合医生进行伊马替尼治疗
服药时间与剂量
患者需按照医生指示,准时服用伊马替尼,并严格遵守剂量。
定期复查与监测
患者应定期进行血液检查和身体症状评估,以监控治疗效果。
肝脾肿大
部分患者可出现肝脾肿大,导致腹部 不适和压痛感。
慢性髓性白血病的诊断方法
慢性髓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
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常表现为乏力 、贫血、出血倾向等症状。
慢性髓性白血病的实验室检查
通过血常规、骨髓穿刺等实验室检 查可以确定慢性髓性白血病的诊断 。
慢性髓性白血病的分子遗传学检测
通过分子遗传学检测可以发现慢 性髓性白血病相关的基因突变, 有助于诊断和治疗。
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的长期效果
伊马替尼的治疗效果
01 伊马替尼能有效延长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的生存期。
伊马替尼的长期使用安全性
02 长期使用伊马替尼,大部分患者能良好耐受。
03
伊马替尼治疗的副作用管理
对伊马替尼产生的副作用,需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和处理。
伊马替尼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的研究
LINGO-1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2024(全文)
![LINGO-1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2024(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dd74f915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0f.png)
LINGO-1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2024(全文)摘要LINGO-1是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和免疫球蛋白结构域的Nogo 受体作用蛋白-1,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特异性表达。
近年来,越来越多证据表明LINGO-1在神经胶质瘢痕形成、细胞死亡及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LINGO-1会抑制少突胶质细胞活化,阻止轴突和髓鞘的形成和功能恢复,因此被认为是神经元存活、神经突延伸及轴突髓鞘化的负调节剂。
LINGO-1水平的变化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存在一定联系。
该文对LINGO-1的生理功能进行阐述,并对LINGO-1在多发性硬化症、脊髓损伤、新生儿脑损伤及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探寻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新策略。
儿童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新生儿脑损伤、癫痫、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etem,CNS)感染等,具有高致残率及病死率,严重威胁儿童健康[1 ]。
目前研究发现脑组织中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和免疫球蛋白(Ig)结构域的Nogo 受体作用蛋白-1(LINGO-1)是神经再生的抑制因子,在髓鞘的形成和神经突的延伸中发挥重要作用,LINGO-1作为髓鞘再生治疗的新兴分子靶标,其表达水平可能是评估脑损伤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2 ]。
本文主要综述了LINGO-1在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新生儿脑损伤、癫痫、SCI等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以期能够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1 LINGO-1的生物学功能1.1 LINGO-1的来源、结构和表达特点LINGO-1是一种重要的跨膜蛋白,由12个富含亮氨酸的重复序列和一个Ig结构域组成,共编码614个氨基酸。
LINGO-1基因位于15q24染色体上,具有强大的细胞外结构区域,包括N末端和C末端覆盖结构域、Ig结构域、一个跨膜结构域和一个短的细胞质尾部。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https://img.taocdn.com/s3/m/76bc6cc6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52.png)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简称TKI)是一类抑制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药物。
酪氨酸激酶是一类在细胞内发挥关键调节作用的酶,其中包括多个重要信号通路的调控酶。
TKI被广泛应用于癌症治疗中,因其能够阻断癌症细胞中异常活跃的酪氨酸激酶活性,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
工作原理TKI通过与酪氨酸激酶结合,阻断其活性,从而抑制细胞内重要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
酪氨酸激酶的异常活跃在多种癌症中普遍存在,促进了肿瘤生长和转移。
TKI属于靶向治疗药物,通过选择性阻断癌症细胞特异的靶点酪氨酸激酶,可以降低对健康细胞的毒性。
应用领域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慢性髓性白血病是一种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常伴有BCR-ABL融合基因的异常表达。
Imatinib是一种经典的TKI,通过特异性抑制BCR-ABL激酶活性,成功治疗了大部分CML患者。
除了Imatinib,还有多种新一代TKI药物如Nilotinib和Dasatinib等,对于CML耐药或无效的患者,这些药物可以是有效的替代品。
肺癌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是肺癌中普遍过表达的靶点,EGFR-TKI(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因此成为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重要药物。
目前已经有多种EGFR-TKI药物如Gefitinib、Erlotinib和Osimertinib被批准上市,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结肠癌结肠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RAS/RAF/MEK/ERK信号通路在结肠癌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RAS突变较为普遍。
Sorafenib和Regorafenib是靶向该信号通路的多激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等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
这些药物在治疗转移性结肠癌患者中展现了一定的疗效。
副作用和注意事项虽然TKI药物在肿瘤治疗中有很好的疗效,但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皮疹、疲劳等。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https://img.taocdn.com/s3/m/829de799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31.png)
心血管疾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可以抑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和进展, 用于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研究进展
针对肺癌的治疗: 酪氨酸激酶抑制 剂TKI已成为非 小细胞肺癌的重 要治疗手段之一。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创新研究
靶点发现与验证:针对癌症细胞中酪氨酸激酶的抑制作用,发现并验证新 的抑制剂分子。
结构优化:通过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技术,对抑制剂分子进行结构优化, 提高其抑制活性和选择性。
耐药性研究:针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耐药性问题,研究其产生机制和解 决方案,提高药物疗效。
联合治疗策略:探索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与其他抗癌药物的联合应用,以期 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应 用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抑制癌细胞生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能够抑制癌细胞中酪氨酸激酶的活性,从而阻止 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抗肿瘤血管生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可以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切断肿瘤的营养供给, 使肿瘤萎缩。
提高化疗效果: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可以增强化疗药物的抗肿瘤效果,提高肿瘤治疗的 疗效。
段。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优缺 点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优点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抑制肿瘤生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从 而控制病情的发展。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提高生存率: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 存质量。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副作用较小:相比于传统的化疗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副作用相对 较小,患者耐受性较好。
白血病的病理学类型与治疗进展
![白血病的病理学类型与治疗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dfd1c68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3a.png)
白血病的病理学类型与治疗进展引言白血病是一种恶性血液病,其特点是骨髓或淋巴系统中恶性克隆细胞的异常增殖和累积。
根据病理学特征和临床表现,白血病可分为多种类型。
随着医学的进步,白血病的治疗也在不断取得进展。
本文将介绍白血病的病理学类型和治疗进展。
一、白血病的病理学类型1. 急性髓样白血病(AML)急性髓样白血病是一种恶性克隆细胞异常增殖疾病,主要发生在骨髓中的幼稚髓细胞。
其特征是细胞分化障碍和异常增殖,导致正常造血功能受损。
AML通常分为不同的亚型,如M0-M7型,根据细胞学和免疫表型来确定。
2. 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慢性髓性白血病是一种恶性克隆骨髓疾病,以骨髓中成熟的粒细胞过度增殖为特征。
CML的基因突变(Philadelphia染色体异常)是其发病机制的主要驱动力。
3.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种恶性淋巴细胞异常增殖疾病,主要发生在骨髓和外周血中的淋巴母细胞。
ALL通常根据细胞学和免疫表型特征来分类,如B细胞ALL和T细胞ALL。
4.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种恶性B淋巴细胞增殖疾病,主要发生在骨髓和外周血中的成熟淋巴细胞。
CLL通常是一种慢性病变,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
二、白血病的治疗进展白血病的治疗主要包括化疗、放疗和干细胞移植等方法。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白血病的治疗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1.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根据白血病细胞的分子特征来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CML患者,使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简称TKIs)可以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异常增殖。
2.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利用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白血病细胞。
其中,CAR-T细胞疗法是一种新兴的免疫治疗方法,通过改造患者自身的T细胞,使其能够识别和攻击白血病细胞。
3. 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指通过改变基因序列来修复或修改白血病患者的异常基因。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在治疗炎症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在治疗炎症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ab7a3347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cc.png)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在治疗炎症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任玮杰,岑丽芳,邹 毅*(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 南京 211198)摘 要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ruton’s tyrosine kinase, BTK )是一种胞质酪氨酸激酶,参与B 细胞和粒细胞的活化,在B 细胞和Fcγ受体下游发挥作用。
临床前研究表明,抑制BTK 活性可能成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等炎症免疫相关病症的潜在治疗方法。
本文总结了BTK 在免疫相关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并对目前临床在研的BTK 抑制剂用于免疫相关疾病治疗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以期为BTK 抑制剂在非肿瘤适应证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炎症免疫;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临床研究中图分类号 R914;R593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0−5048(2024)01−0063−10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121103引用本文 任玮杰,岑丽芳,邹毅.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在治疗炎症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24,55(1):63 − 72.Cite this article as: REN Weijie, CEN Lifang, ZOU Yi. Research progress of Bruton's tyrosine kinase (BTK) inhibitors in the treatment of inflammatory and immune-mediated diseases[J]. J China Pharm Univ , 2024, 55(1): 63 − 72.Research progress of Bruton's tyrosine kinase (BTK) inhibitors in the treatment of inflammatory and immune-mediated diseasesREN Weijie, CEN Lifang, ZOU Yi *School of Pharmacy,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1198, ChinaAbstract Bruton’s tyrosine kinase (BTK), a cytoplasmic tyrosine kinase, plays a central role in the activation of B cells and granulocytes, operating downstream of B cell and Fcγ receptors, and is considered an attractive target for treating autoimmune diseases. Preclinical investigation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inhibition of BTK activity holds promise as a potential 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inflammatory immune responses such as autoimmune diseases and allergies. This review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BTK contributes to immune-related diseases and summarizes current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BTK inhibitors for treating these conditions, aiming to offer novel insights into non-oncology applications for BTK inhibitors.Key words BTK; inflammatory immunity; autoimmune diseases; allergy; clinical research炎症免疫反应是机体一种重要的免疫防御机制。
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src;
![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src;](https://img.taocdn.com/s3/m/8d72f435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e8.png)
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Src)是一种酪氨酸激酶,是一种重要的细胞信号传导蛋白,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是人类第一种被发现的致癌基因。
在正常细胞中,Src激酶参与调控细胞增长、分化、黏附、迁移和凋亡等生命活动。
但当其活性异常过高时,会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和转移,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1. Src的发现与致癌机制Src激酶最早是在鸡生肉瘤中被发现的,并被认为是一种致癌基因。
后续的研究发现,Src激酶在多种癌症中高表达,包括乳腺癌、结肠癌、肺癌等。
激酶活化与肿瘤的耐药性和移动性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Src 激酶通过调控细胞周期、细胞黏附、细胞凋亡等途径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2. Src的信号通路Src激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信号分子,它参与了多种信号通路的调控。
在细胞内,Src激酶和多种受体酪氨酸激酶、整合素及其他细胞内外受体蛋白相互作用,从而调节细胞外基质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这些相互作用,Src激酶能够调节细胞的迁移、增殖和凋亡等生命活动。
3. Src激酶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由于Src激酶在多种癌症中的高表达及其参与的多种细胞生命活动,针对Src激酶的抗肿瘤药物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目前,已有多种Src激酶抑制剂被开发出来,并在临床试验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这些药物包括普林灵(Dasatinib)、紫杉醇等。
不过,这些抑制剂目前在临床应用中还面临一些挑战,如耐药性、不良反应等。
未来,寻找更加安全有效的Src激酶抑制剂将是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方向。
4. 小结Src激酶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信号传导蛋白,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Src激酶的异常活化与多种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针对Src激酶的抗肿瘤药物具有很大的潜力。
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深入了解Src激酶在肿瘤中的作用机制,并寻找更加安全有效的抑制剂,以期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Src激酶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作为靶向治疗的药物。
恶性血液病细胞遗传学检测的标准方法及流程(精)
![恶性血液病细胞遗传学检测的标准方法及流程(精)](https://img.taocdn.com/s3/m/f698b7215727a5e9856a61f6.png)
J Diagn Concepts Pract 2009,Vol.8,No.4恶性血液病进行细胞遗传学检测的重要性包括常规核型分析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 分析在内的细胞遗传学检测在恶性血液病的诊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①其有助于恶性血液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分型。
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 发表了关于淋巴和造血系统肿瘤的新分型,将t(8;21、t(15;17、inv(16和del/t(11q23作为4种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亚型的诊断标志,以上4种亚型均伴有不同再现性遗传学异常[1]。
②其有助于判断恶性血液病患者的预后。
如按照核型可将AML 患者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3个不同的预后等级[2]。
③其有助于医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特别是在发展针对不同遗传学亚型的个体化靶向治疗中,如费城(Ph 染色体(+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ML 可采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治疗,伴t (15;17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 可采用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治疗。
可见,目前细胞遗传学检测已成为恶性血液病诊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采用标准的细胞遗传学检测方法的必要性以往,国际上关于细胞遗传学检测的方法缺少一致认可的准则。
而最近,欧洲细胞遗传学协作组提出了恶性血液病细胞遗传学检测标准方法的建议[3]。
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其作了必要的修订和补充。
只有采用标准的细胞遗传学检测方法,才能既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和检查的经济、省时,又可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和不恰当的治疗。
根据恶性血液病的类型采用不同的细胞遗传学检测方法及流程由于恶性血液病的类型不同,其细胞对于培养条件的要求也不相同,且其各自具有不同的特征性遗传学异常,如进行FISH 检测时要求采用不同的探针,故应根据恶性血液病的类型采用不同的细胞遗传学检测标准方案。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CML 、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CMPD [骨髓增殖性肿瘤(MPN ]、AML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MM 的细胞遗传学标准检测方法及流程分别见图1~8。
osgin1分子量
![osgin1分子量](https://img.taocdn.com/s3/m/7b3fb8c2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73.png)
osgin1分子量
OSGIN1(Oxidized Stress-Induced Growth Inhibitor 1)是一种在细胞内起着重要作用的蛋白质,其分子量大约为**22-24 kDa**。
OSGIN1通常参与调控细胞内的氧化应激反应和生长抑制。
它可以通过不同途径调控细胞的生长和代谢状态,对于维持细胞内稳态和应对外界环境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在氧化应激过程中,细胞内生成大量的活性氧自由基,如过氧化氢等,这些氧化物质会对细胞内的各种生物分子造成氧化损伤,引发细胞的应激反应。
OSGIN1作为一种重要的调节蛋白,可以参与氧化应激信号传导途径,调节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帮助维持细胞的正常生长和代谢。
此外,OSGIN1还被发现可以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在细胞增殖过程中,OSGIN1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和活性,从而限制细胞的分裂和增殖,起到生长抑制的作用。
这种生长抑制的机制对于控制癌细胞的增殖具有一定的意义,因此OSGIN1也被认为可能在肿瘤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总的来说,OSGIN1作为一种重要的调控蛋白,参与调节细胞内的氧化应激反应和生长抑制,对于维持细胞内稳态和控制细胞增殖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对OSGIN1功能和机制的深入研究,相信将有助于揭示细胞生理过程中的重要调控机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蛋白酪氨酸激酶 酪氨酸酶
![蛋白酪氨酸激酶 酪氨酸酶](https://img.taocdn.com/s3/m/84ffe934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77.png)
蛋白酪氨酸激酶酪氨酸酶蛋白酪氨酸激酶和酪氨酸酶是两类重要的蛋白质调节因子,它们在细胞的信号转导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这两类蛋白质的结构、功能以及其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一、蛋白酪氨酸激酶蛋白酪氨酸激酶(protein tyrosine kinase,PTK)是一类主要负责磷酸化酪氨酸残基的酶。
它们是一种膜相关或可逆性质的酵素,在多个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1. 结构特征蛋白酪氨酸激酶有多种结构,基本上都是由膜结合域、负载域、催化域以及调控结构域组成。
其中催化域是最重要的结构,它由300个氨基酸缀合而成,具有保守的核心酶活性结构。
2. 功能特征蛋白酪氨酸激酶的功能主要是磷酸化酪氨酸残基,并发挥调节作用,从而影响多个细胞信号转导通路。
如PTK 参与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分泌等生理调节过程。
3. 生理和病理作用蛋白酪氨酸激酶在细胞增殖、分化等生理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当PTK在恶性肿瘤等病理过程中异常激活时,就会诱导癌细胞生长、分化,从而促进肿瘤的发展。
此外,一些致病性细菌和病毒也能通过干扰PTK活性来引起脱落的细胞增殖、炎症反应的激活等。
二、酪氨酸酶酪氨酸酶(Tyrosine phosphatase,PTP)是一类可以选择性地去磷酸化酪氨酸残基的酶类,主要通过神经系统的信号转导链路来调控细胞内的生物过程。
1. 结构特征酪氨酸酶结构由几个反应中具有活性的序列域组成,包括催化域(Cys-X(5)-Arg或Cys-X(3)-Cys)和配体结合域。
其中催化域的含硫的半胱氨酸(Cys)残基与底物酪氨酸残基反应,从而实现去除底物酪氨酸残基上的磷酸基团。
2. 功能特征酪氨酸酶的主要功能是去除酪氨酸残基上的磷酸基团,并对多个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调节发挥重要作用。
3. 生理和病理作用酪氨酸酶可以对与不同类型的细胞信号转导相关的酪氨酸激酶降解。
在有些肿瘤细胞中,酪氨酸酶的表达水平降低,从而不能去除酪氨酸酶相关的活性激酶上的磷酸基团,导致磷酸化的酪氨酸激酶异常激活,从而引起了癌症的发生、发展。
MDS的发病机制
![MDS的发病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070c4760b307e87101f69656.png)
MDS的发病机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 ) 是一组具有造血干细胞异质性的克隆性疾病, 伴有血细胞质和量异常。
其特点为主要发生在老年人, 男性多于女性; 外周血一系或三系血细胞减少, 常为全血细胞减少; 病态造血,高风险向急性白血病转化[1]。
原发性MDS 病因不清, 继发性MDS 可由恶性血液病( 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 及体瘤( 卵巢癌、肺癌、消化道肿瘤) 化疗、放疗引起。
目前MDS的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 研究显示其发病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目前仍不能确定MDS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阶段还是定向祖细胞阶段。
对于MDS的细胞和分子基础以及“早期”MDS如何进展到“晚期”MDS 或AML, 我们仍不十分清楚,但是已清楚的是, MDS 具有与AML 不同的生物学特征。
因此, 较好地了解有关特征, 有助于依据MDS细胞遗传学、免疫学和骨髓微环境异常的特点, 更合理地选择治疗方案。
本文就近年来对MDS发病机制的一些新的认识作以下介绍。
1. 基因改变已有研究证实,多种基因的异常在MDS的发生、发展、转归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些基因包括ras、fms、Evi1、WT1、FLT3、JAK2、STAT5、Fas/FasL、bcl-2家族、Chk2/hCd-sl、IRF1、AML1、P53、D1k、Tec、GSTT、GSTM微卫星序列等。
1. 1 生长调节基因Ras基因家族及其信号传导通路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已经被证实,有研究表明在MDS中有10% ~ 40% 存在ras基因的点突变, ras基因突变率因MDS的类型而异, 以慢性骨髓单核细胞性白血病(CMML)突变率最高。
ras基因突变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有ras基因突变者预后较差, 且易发展为急性髓细胞样白血病(AML) [2]。
fms基因编码人集落刺激因子-1(CSF-1)或巨噬细胞的细胞表面受体, 表达依赖配体酪氨酸激酶的活性, CSF-1可提高单核巨噬系统造血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fms基因区域与造血系统疾病密切相关。
ruxolitinib在血液肿瘤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ruxolitinib在血液肿瘤中的临床应用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3f5bc1fc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e5.png)
ruxolitinib在血液肿瘤中的临床应用进展申慧敏;李菲【摘要】Because the pathogenesis of some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 (e.g., myeloproliferative disease, MPN; acute leukemia, AL;multiple myeloma, MM; and (hemophagocytic syndrome, HPS) involve abnormalities in the JAK/STAT pathway, a series of drugs that target the JAK/STAT pathway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clinical trials. Ruxolitinib (also known as INCB018424), an inhibitor of the JAK1/2 pathway, was approved as the treatment choice for myelofibrosis (MF) and polycythemia vera (PV) by 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in 2011. Moreover, som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ruxolitinib can achieve exciting clinical results in the treatment of AL, MM, and HLH, making it a potential choice of treatment for those diseases. In this review, we summarize the advances in ruxolitinib therapy with regard to research and clinical results for the above-mentioned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随着JAK/STAT通路异常在骨髓增生性肿瘤(myeloproliterative neoplasms,MPN)、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等多种血液系统疾病中被发现,一系列针对JAK/STAT途径的靶向药物被研发,其中一种JAK1/JAK2抑制剂芦可替尼(ruxolitinib)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骨髓纤维化(myelofibrosis,MF)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ruxolitinib治疗其他血液系统疾病,如AL、MM和HPS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为血液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本文将就ruxolitinib在上述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研究结果予以综述.【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年(卷),期】2018(000)011【总页数】5页(P562-566)【关键词】芦可替尼;骨髓增殖性肿瘤;急性白血病;噬血细胞综合征【作者】申慧敏;李菲【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江西省临床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所,南昌市330006;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江西省临床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所,南昌市330006【正文语种】中文JAK/STAT是由多种细胞和生长因子激活的信号转导途径,Janus激酶(JAK)及其下游转录因子STAT在此途径中发挥关键作用。
侧基的名词解释
![侧基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55ee171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e2.png)
侧基的名词解释侧基(tki)全称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属于一类特殊的药物,具有抑制特定酪氨酸激酶的作用。
酪氨酸激酶是一种参与信号传导通路的酶,与细胞增殖、凋亡、分化等生物学过程密切相关。
侧基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其结构与目标酪氨酸激酶的结构有密切关联。
侧基可以嵌入酪氨酸激酶的活性中心,从而抑制其活性。
利用侧基抑制酪氨酸激酶的活性,可以干扰细胞信号传导通路,从而达到治疗相关疾病的效果。
侧基的发现和研发对于肿瘤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许多癌症的发生和发展与异常活化的酪氨酸激酶有关,如慢性髓性白血病和非小细胞肺癌等。
侧基药物的研发充分利用了酪氨酸激酶在癌症中的重要作用,通过选择性地抑制目标激酶,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扩散的目的。
目前,侧基药物已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领域。
例如,伊马替尼(Imatinib)作为第一代侧基药物,针对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中特定的BCR-ABL融合蛋白,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此外,侧基药物还可以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肾癌等多种肿瘤类型。
通过靶向特定酪氨酸激酶,这些药物能够在治疗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降低对正常细胞的损伤,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虽然侧基药物在癌症治疗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与此同时,一些挑战也不可忽视。
首先,部分癌症患者可能会出现抗药性,导致治疗效果减弱或失效。
这是由于癌细胞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突变,使得原本敏感的激酶变得对侧基药物不敏感。
其次,侧基药物也可能引发一系列副作用,包括胃肠道不适、皮肤瘙痒、疲劳等。
因此,对于不同患者的治疗决策和监测至关重要,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侧基药物研究中,科学家们还在不断努力寻找新的抗癌药物,解决现有药物的问题。
近年来,一种新型的抗癌药物,即第三代侧基抑制剂,正在逐渐受到关注。
这类药物能够对抗癌细胞的突变导致的抗药性,具有更好的耐受性和更低的毒副作用。
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新一代的侧基药物将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
最新:维奈克拉治疗恶性血液病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全文版
![最新:维奈克拉治疗恶性血液病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全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9ca9e827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92.png)
最新:维奈克拉治疗恶性血液病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全文版)bcl-2是抗凋亡蛋白亚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具有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多种血液系统肿瘤表现出抗凋亡蛋白bcl-2的过表达,因此bcl-2抑制剂在血液系统肿瘤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维奈克拉是全球首个获批的高选择性bcl-2抑制剂,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 )已批准维奈克拉应用于初治和复发难治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小淋巴细胞白血病(SLL )以及因合并疾病不适合或拒绝接受强诱导化疗或年龄>75岁的新诊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
2020年12月2日,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昔用于治疗因合并疾病不适合接受强诱导化疗或年龄2 75岁的AML成年患者。
维奈克拉的获批为不适合接受强诱导化疗的AML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由于获批时间短,目前临床应用经验少,尚缺乏对其临床规范应用和患者管理的相关共识。
为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于维奈克拉的规范应用及不良反应管理水平,根据维奈克拉应用现状,结合国外最新的权威指南及循证医学证据,讨论制定本临床指导原则,也将随国内外维奈克拉应用经验的进一步丰富及临床研究的进展而定期进行更新。
1维奈克拉概述1.1 作用机制维奈克拉是全球首个具有高亲和性靶向肿瘤细胞凋亡独特作用机制的口服bcl-2抑制剂。
已证实AML细胞中bcl-2过表达,它介导肿瘤细胞存活,并与化疗药物的耐药性相关。
维奈克拉通过直接与bcl-2蛋白结合,取代并释放促凋亡蛋白Bim. BAX等,释放的游离促凋亡蛋白相互作用,启动凋亡级联反应,导致线粒体外膜的通透性改变,并释放细胞色素C ,进一步激活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 ), 导致恶性细胞凋亡。
这种以bcl-2蛋白为靶点的作用机制在治疗AML 中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
临床前研究结果表明,阿扎胞昔可以降低抗凋亡蛋白MCL-I的水平, 联合维奈克拉起到协同抗白血病的作用,并且二者联合能够干扰白血病细胞的能量代谢,作用于白血病的干细胞。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临床应用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1fb835dc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ec.png)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临床应用
沈建飞
【期刊名称】《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卷),期】2011(21)1
【摘要】@@ 新世纪临床医学的特点是从经验医学过渡到循证医学,并通过诊疗规范化和个体化而较大幅度地提高治愈率.随着对肿瘤发生的分子和生物特性的深入了解,作用于肿瘤进展的特异性生物途径的新型药物研究和应用也得到了发展,这样的治疗方法称为"靶向治疗".在临床肿瘤学领域内,专家们多次提到靶向治疗是肿瘤治疗新的里程碑,而且正是靶向治疗研究将我国临床肿瘤学家推向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的前沿.
【总页数】4页(P50-53)
【作者】沈建飞
【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市第二人民医院,慈溪,31531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V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3.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瑞戈非尼在实体瘤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4.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个体化治疗临床应用1例
5.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安罗替尼的临床应用及安全性评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酪氨酸激酶异常活化在恶性血液病发病中的作用(1)】蛋白酪氨酸激酶(protein tyrosine kinase, PTK)在调节细胞生长、活化和分化的信号转导中起着重的作用。
基因突变(多半由染色体移位)或者激酶的过度表达可使PTK活力异常增高,并介导异常的信号转导途径,在多种恶性血液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主的作用。
在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CMPD)、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发病中,均存在着PTK的异常活化。
进一步研究PTK相关的恶性血液病的发病机理,可以加快特异性的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酪氨酸激酶恶性血液病;基因突变Abnormal Activation of Tyrosine Kinases and Its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ReviewAbstractProtein tyrosine kinases are key participants in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s that regulate cellular growth, activ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Aberrant PTK activity resulting from gene mutation (often accompanying chromosome translocation) or overexpression of these enzymes plays an etiologic role in several clonal hematopoietic malignancies. Other than the causative effect of PTK product of the bcr/abl fusion gene on 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 (CML), more evidence suggests that mutated tyrosine kinases are pivotal in the pathogenesis of most of other chronic 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s, such as 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 (CMML) and 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 (HES). And the exciting results in several dependent groups in 2005 showed that a single nucleotide JAK2 somatic mutation(JAK2V617F mutation) was found to be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polycythemia vera (PV), 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 (ET) and chronic idiopathic myelofibrosis (CIMF). In the leukogenesis of acute myeloid leukemias (AML), the losing of the control of the proliferation of hematopoietic progenitor cells was principally the results of the aberrant PTK activity, such as FLT3 and C kit overexpression. It works together with the loss of function mutation genes in promoting progenitor cell differentiation to confer AML's phenotypes. These upregulated PTK molecules represent attractive disease specifictargets, to which a new class of therapeutic agents are being developed. This review focuses on abnormal tyrosine kinases that have been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hematopoietic malignancies.Key wordsprotein tyrosine kinase; hematopoietic malignancy; gene mutation蛋白酪氨酸激酶(protein tyrosine kinase, PTK)活力增高,介导的异常的信号转导途径在多种恶性血液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主的作用[1]。
造血干细胞水平PTK相关基因的活化性突变,引起配体非依赖性信号途径活化,从而使细胞呈现生长因子非依赖性生长,即恶性转化。
基因突变通常由染色体移位引发PTK的异常活化,如bcr/abl融合基因与慢性髓性白血病(CML)发病的因果关系;另外,基因突变也可以由PTK本身不同结构域基因突变导致抑制其活化的基因缺失而引发,如FLT3内部串联重复与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的关系。
现按病种分述如下。
PTK突变与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CMPD)STI571研究的成功,使得PTK在其他恶性血液病发病中所起的作用引起空前的关注。
PTK异常活化介导肿瘤性信号转导途径,已经在部分的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CMPD)中得以阐明。
除了bcr/abl融合基因与慢性髓性白血病这一已为人们熟知的例子外,CMPD中越来越多的PTK相关的异常信号转导被发现,近期JAK2基因突变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CMPD发病中的作用更是引起广泛关注。
Ph染色体是CML的特殊标记,bcr/abl融合基因由9和22号染色体相互易位形成,其中abl基因编码一个非受体型PTK。
由于位于22号染色体上的bcr基因断裂位置的不同,形成3种不同长度的bcr/abl融合基因,并相应地形成3种不同分子量的蛋白产物。
最常见的是P210BCR ABL,它见于95%的CML患者和1/3的Ph阳性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P190BCR ABL 见于其余2/3的Ph阳性ALL患者;P230BCR ABL见于Ph阳性的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患者。
P210BCR ABL 和P190BCR ABL的PTK活力明显高于正常的ABL蛋白产物。
单是bcr abl融合基因产物就足以使实验动物发生CML样的骨髓增殖性疾病。
例如,小鼠接受P210BCR ABL 转染的骨髓细胞后,在造血重建过程中发生骨髓增殖性疾病。
P190BCR ABL转染胚胎干细胞也可引起小鼠发生类似的病变。
TEL PDGFRβ融合基因与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CMML)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β)属于Ⅲ型受体型PTK。
当与其配体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结合时,受体形成二聚体并相应自磷酸化,将信号逐级传递下去,促进细胞增殖。
Golub等1994年首先发现在少数CMML患者有染色体t(5;12)改变,形成TEL PDGFRβ融合基因。
这一融合将TEL基因序列与PDGFRβ基因上PTK 序列的跨膜部分连接起来,临床上无一例外地见于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
自此以后,陆续发现了多种累及PDGFRβ基因的其他染色体移位形式,如: HIP1PDGFRβ、H4PDGFRβ和MIN PDGFRβ等。
已经证实,TEL PDGFRβ可使小鼠Ba/F3细胞由细胞因子依赖性转化为非依赖性,体内实验证明TEL PDGFRβ可使正常细胞发生恶性变。
FIP1L1PDGFRα融合基因与高嗜酸细胞综合征(HES)PDGFRα位于人第4号染色体的长臂(4q12),由1089个氨基酸组成,593954位属于酪氨酸激酶区,也是Ⅲ型受体型PTK。
与PDGFRβ共用配体。
HES发病中存在PTK的突变,其发现过程颇具戏剧性。
2001年STI571用于CML的治疗取得重大的进展,有1名8年病程的HES患者试用了STI571,每天仅仅用100 mg,结果4周后嗜酸细胞完全消失。
1年后Gleich 等报道,5例HES中4例患者对小剂量STI571有反应,维持治疗阶段每周仅需200 mg。
Cools等[2]对这些现象开始了深入的研究,在1组16例患者的研究系列中,他们发现有1例患者存在染色体t(1;4)改变,并发现PDGFRα与一个此前未定性的基因发生了融合,后命名为FIP1L1基因,但这只是一个特例。
在这组患者中常规染色体检查正常的患者中还有8例存在α融合基因。
其实α融合基因的形成与大多数PTK突变的产生方式不同,它并非染色体移位所致,而是4号染色体长臂1区2带处发生了一段800 kb长的基因缺失,常规染色体显带技术无法分辨,首例识别出的患者因为恰巧有其他染色体移位而引起重视。
【摘】蛋白酪氨酸激酶(protein tyrosine kinase, PTK)在调节细胞生长、活化和分化的信号转导中起着重的本篇论文是由3COME文档频道的网友为您在网络上收集整理饼投稿至本站的,论文版权属原作者,请不用于商业用途或者抄袭,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否者后果自负,如果此文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α融合基因导致HES的确切机理尚未阐明,推测其与其他基因融合致PTK活化的情况类似。
α的融合,使得PDGFRα激酶发生结构性活化,使得信号转导途径下游的分子活化。
体外实验中,用该融合基因转染Ba/F3细胞株,细胞发生细胞因子非依赖性生长。
JAKA2基因突变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特发性骨髓纤维化(IMF)JAK家族在细胞因子信号转导的初始步骤中起着至关紧的作用。
JAK家族包括4个成员: TYK2、JAK1、JAK2、JAK3,其中JAK2为非受体型PTK,位于9号染色体(9p24),在造血调节中起着重的作用。
其下游STAT 家族是一种能与DNA结合的蛋白家族,与JAK磷酸化信号通路偶联,发挥转录调控作用。
它能把细胞外信号与基因表达调控直接联系起来,启动相应基因的转录和表达,完成细胞因子受体(如EPO受体和TOP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发生细胞增殖的效应。
2005年几个不同的研究小组几乎同时报道了有关JAK2基因突变在CMPD发病中的作用[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