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案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重点掌握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基督教会在中古欧洲的地位与影响。
2.掌握中古时期欧洲的主要国家及其特点,如法兰克王国、拜占庭帝国、神圣罗马帝国等,了解这些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宗教纷争。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封建制度、基督教会等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解释能力。
(4)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作业设计:
(1)课后作业:布置与新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
(2)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中古时期欧洲相关的历史书籍、文章,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运用案例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封建制度、基督教会等历史概念。
(3)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历史地图、图片、视频等,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提出问题,如“中古时期欧洲为什么被称为封建社会?”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内容学习:按照历史发展脉络,讲解中古时期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中古时期欧洲的文化:阐述基督教文化、骑士文化、世俗文学等文化成就,以及这些文化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4.基督教会在中古欧洲的地位与影响:介绍基督教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宗教纷争对欧洲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组织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古时期欧洲历史的影响。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案)——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二、在消退中寻找精神:中古拜占庭三、在分裂中寻求统一:中古俄罗斯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1.通过介绍何为中古欧洲引入新课:2.向学生说明本节课的内容分成三大主题:在黑暗中追寻光明:中古西欧的社会、在消退中寻找精神:中古拜占庭、在分裂中寻求统一:中古俄罗斯。
通过老师讲授,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及学习要点。
二、在黑暗中追寻光明:中古西欧的社会(一)社会秩序的纽带: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1. 以讲授、图片和材料的形式,向学生说明西欧封建社会产生的时代背景,指出亚欧大陆民族大迁徙促进了社会的大重塑和进步。
“尽管我们可以将中世纪西方混乱的根源追溯至罗马3世纪的危机,但若将5世纪蛮族入侵看做是促成变化、加速灾难、彻底改变面貌的事件,那么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雅克·勒高夫著《中世纪文明》(400-1500年)2.让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亚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的影响是什么?借助于学生的答案引入西欧封建社会特征的学习。
观看视频并且思考问题通过教师的讲授以及文字材料,使学生了解历史背景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归纳与思考的能力3.让学生阅读和思考材料一、二所提及的封建制度相关内容,指出采邑、附庸关系、领主与封臣之间的契约关系、权利与义务之间的统一等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特征。
然后,以分叉图的形式先向学生介绍基本特征之一的“封君封臣制”,说明它的形成背景、内涵、特点与影响。
4.设置两个课外延伸:首先,让学生阅读材料,比较欧洲大陆和英格兰封建制度的不同之处,指出封建制度的特征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然后,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比较西周分封制和西欧封君封臣制的异同,指出西周与西欧的制度的异同点。
5.以讲授的方式引入基本特征之二“庄园制”,引导学生认识它的内容、基本特点。
6.让学生阅读两则材料并指出农奴和奴隶的不同之处及中世纪庄园农奴生活。
7.以两张图片的形式向学生说明庄园内的生产活动。
高中人教版必修2019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课时教学案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课程标准】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状况,认识这一时期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通过中世纪西欧社会发展出现的新变化,理解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历史解释】通过西欧封建社会封君封臣制度,理解中世纪西欧社会的贵族体系与政局动荡的原因。
理解认识查士丁尼法典的内涵与作用。
【家国情怀】理解欧洲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初步具有世界意识。
进而感悟“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内涵,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共同发展。
【时空观念】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和时空定位,了解在空间上涉及中古的西欧和中古的东欧,在时间上从公元5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末16世纪初千余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状况,进一步认识城市兴起对中古西欧产生了的重大影响,进而理解城市的兴起架起走向近代的桥梁。
【史料史证】结合史料,用自己的话说出城市居民构成、自治方式、城市自治的影响,感受材料体现的中世纪基督教的显赫经济与精神力量,提高史料实证的能力,把握城市与宗教对于王权强化的重要影响,培养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结合材料,比较中国西周分封制与中世一、西欧封建社会1、西欧进入封建社会背景:建立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的一系列王国基础之上。
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2、封君封臣制度(政治)⑵封建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史料解读:史料一:史料二、封君和封臣的关系和封土封授相结合,随着封土成为世袭领地,君臣关系也就代代相传。
但是封君封臣关系是私法关系,不具备行政系统上下级之间的统治与服从的关系,因此封君与封臣的封臣是没有关系的,因而14世纪法国的原则即“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
”——《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马克垚史料三、国王、皇帝或教会等理论上的所有者往往不能对其领土实行有效管辖 ,而直接行使管辖权的当地贵族又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这就很容易引起国王与贵族、王国政府与地方诸侯之间,以及贵族、诸侯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 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核心素养目标:1.通过史料的分析和解读,了解中世纪欧洲不同地区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的形成,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宗教文化,理解西欧庄园经济、封建制度与基督教文明的关系。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2.通过时间轴和地图,对中世纪的历史脉络和不同文明之间的位置关系形成基本的认知,建立历史时空的联系网络。
(时空观念)3.根据史料和示意图提取信息,概括封君封臣和庄园制度的特征,理解它们构成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基础。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4.通过理解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是在罗马衰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又在继承和变异中分化出不同的文明,认识到多元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继而产生探索不同文明的兴趣和守护本国文明的担当。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与发展状况教学难点:1.西欧封建社会的兴衰2.中世纪欧洲的多元文明教学过程导入用西欧中世纪家具史制造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用探案的形式层层推进,从家具的发展窥视西欧发展的大时代。
分析课程标准: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欧洲文明的面貌。
分析重难点重点:中古西欧的社会状况;难点:封君封臣制、庄园制、农奴制、基督教、城市的发展;文明的多元性。
概念分析:1、中世纪:通过概念的展示,让学生明白中世纪的起止时间、性质,这样和家具呈现的阶段性变化对接上,其实也是在梳理西欧中世纪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2、蛮族入侵通过两幅蛮族入侵的图示的展示,体会这种大时空中持续的军事战争对社会各领域的影响、如骑士文化、坞堡建筑,当然也会对政治和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西欧封建社会提问学生:特征?宏观上把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这些中世纪的标志了解一下。
(一)封君封臣制度【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课本和视频思考封君封臣制度的背景、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如何评价?特点是什么?【学生展示答案】教师做好过程中的思维点拨。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3.针对中古时期欧洲的宗教文化,选取一个感兴趣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篇研究报告,要求如下:
a.明确研究问题,如宗教对欧洲社会、艺术、教育等方面的影响;
b.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c.提炼观点,进行论述,字数在1000字左右。
4.为加强学生对中古时期欧洲历史知识的掌握,布置以下复习题:
a.选择题:涵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b.简答题:针对本节课的难点进行设问;
c.论述题:要求学生对中古时期欧洲的历史发展进行综合分析。
作业布置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素养。同时,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在中古时期欧洲历史的学习道路上不断进步。
c.利用比较法,将中古时期欧洲与其他文明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共性与个性。
d.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历史地图、图片、纪录片等,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过程:
a.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古时期欧洲的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b.新课讲解:按照时间顺序,讲解中古时期欧洲的历史发展,突出重点、难点,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
4.提高历史阅读、分析、概括和论述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中古时期欧洲的历史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历史地图、图片、文献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历史。
3.采用比较法、分析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中古时期欧洲的社会变迁。
高中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教案

帮助学生理解中古时期欧洲国家、民族、宗教、社会变化的史实,同时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师】这就是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我们来总结一下,首先我们学习了中古时期欧洲国家、民族、宗教、社会变化的史实,这一部分基督教和罗马法的内容要求同学们重点记忆,这也是今天学习的重难点,希望大家认真理解并掌握。有不懂的课下咨询老师。
【师】在封君封臣制度内,国王和封建主存在怎样的联系?
4、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大小不一,耕地由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组成。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
1、王权
(1)封君封臣制度造成了西欧王权的衰落,也孕育着统一的力量。
(2)从11世纪开始,法国国王逐步扩大王室领地,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
(3)英国自诺曼征服后逐步形成比较强大的王权。
(4)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
2、教会: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地位显赫。
【师】基督教在当时地位显赫的表现是?
3、城市
(1)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
(2)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工商业为基本谋生手段。
1、建立: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基础之上,诞生了西欧封建社会。
2、主要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3、封君封臣制度
(1)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
(2)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3)层层分封,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
学生根据课本回答:
(1)表现: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古时期欧洲的历史发展趋势,为后续学习世界近现代史奠定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中古时期欧洲的历史知识。
2.运用历史地图、史料、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社会风貌。
1.中古时期欧洲的封建制度特点及其影响。
2.基督教在欧洲的传播及其对社会、文化的作用。
3.欧洲城市兴起与商业发展对社会结构、经济格局的变革作用。
4.中古时期欧洲历史发展的趋势及其原因。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总结中古时期欧洲封建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要求不少于300字,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概括和归纳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中古时期欧洲的历史。
2.突出重点,简化难点,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讲解欧洲封建制度、宗教文化等抽象概念。
3.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4.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构建中古时期欧洲历史的知识体系。
2.分析基督教在欧洲传播的过程及其对社会、文化的作用,要求不少于300字,旨在提高学生对宗教与历史文化关系的理解。
3.针对欧洲城市兴起与商业发展对社会结构、经济格局的变革作用,展开论述,要求不少于400字,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列出中古时期欧洲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并分析其原因,要求不少于300字,旨在帮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优秀教学案例

本节课通过采用问题驱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以下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从历史事件中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归纳、比较、评价等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会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倾听他人的意见。
4.培养学生的历史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学习,认识它们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达到以下目标:
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热爱和追求。
2.培养学生对科学精神的尊重,认识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发明创造中所展现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中古欧洲的变迁”为主题,引导学生了解欧洲中古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以及这一时期欧洲社会的整体发展趋势。通过分析欧洲中古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欧洲历史的发展脉络,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问题驱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在课程导入环节,我通过向学生展示一幅中古欧洲的社会生活画卷,引发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案例教学环节,我选择了查理曼、丕平、诺曼底征服者等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让学生通过分析他们的生平事迹,深入了解中古欧洲的历史发展。在小组讨论环节,我组织学生就中古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5.教学内容与过程:我详细讲解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起源、发展、影响等方面,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这些伟大发明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同时,我还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改变,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主题为《中古时期的欧洲》,是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的第3课。通过对中古欧洲的历史事件的分析,帮助学生了解欧洲社会的演变,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中古时期的欧洲,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封建制度和君主制度的兴起,同时也出现了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等重大的历史事件。经济方面,农业生产的提高和商业贸易的发展,使得欧洲的城市逐渐兴起,同时也促进了阶级分化和社会矛盾的加剧。在文化方面,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为后来的启蒙运动和现代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中古欧洲的录像,引导学生关注中古欧洲的历史风貌。
2.向学生简要介绍中古欧洲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中古欧洲历史的兴趣。
3.提出导入问题:“你认为中古欧洲的社会有哪些特点?”,“你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中古欧洲的哪些方面?”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如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为学生提供知识铺垫。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方式,深入研究所选主题,并准备向全班展示。
3.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讨论中遇到的问题。
(四)总结归纳
1.各小组向全班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小组对其进行评价和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中古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形成系统的历史观念。
3.强调中古欧洲历史事件和人物对后世的影响,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敬畏之情。
2.讲授中古欧洲的政治制度,如封建制度和君主制度,阐述其形成原因、特点及其影响。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优秀教学案例

本节课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中古欧洲的历史事件和现象。通过问题链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亮点三:小组合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本节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共同完成历史研究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分享彼此的想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内容与过历史场景,如教堂、城堡等,引导学生关注中古欧洲的历史氛围。
2.向学生简要介绍中古欧洲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中古欧洲历史的好奇心和兴趣。
3.提出问题,如:“中古欧洲是一个怎样的时期?这个时期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并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知
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角色扮演等,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观念和批判性思维,使学生成为具有历史素养的现代人。
1.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中古欧洲的历史事件和现象。
2.通过问题链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共同完成历史研究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亮点四:反思与评价,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能力
本节课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设计评价量表,对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程度、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学生进行互评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提升意识。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客观、全面地评价中古时期欧洲历史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掌握欧洲封建制度、基督教会的地位与影响、城市兴起与商业发展等主要内容。
2.掌握中古时期欧洲的主要历史事件,如查理曼帝国的建立、十字军东征、黑死病的爆发等,以及这些事件对欧洲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中古时期欧洲封建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b.基督教会在中古时期欧洲的地位与影响;
c.城市兴起与商业发展对中古时期欧洲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2.讨论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
1.练习内容:设计选择题、简答题等形式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授中古时期欧洲的封建制度、基督教会的地位与影响、城市兴起与商业发展等内容。
2.讲解方式: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案例和图片,结合课本内容,为学生详细讲解中古时期欧洲的历史发展。
3.教学重点:强调封建制度下农民起义的原因和意义,以及查理曼帝国的建立、十字军东征、黑死病等重大历史事件。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

5.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了解中古欧洲的艺术、文化等方面,撰写一篇关于中古欧洲文化特点的短文,字数500字左右。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5.课堂小结,巩固知识:在每个知识点结束后,进行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6.课后作业,拓展延伸:布置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如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鼓励学生深入探究中古欧洲历史,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
7.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制定分层教学策略,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展。
4.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主要事件,如查理曼帝国的建立与分裂、十字军东征、黑死病等,并分析这些事件对欧洲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和评价能力。具体方法如下:
1.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对比中古时期欧洲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
8.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结合中古欧洲历史,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同时,通过比较中古欧洲与我国封建社会的差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通过展示中古欧洲的图片,如城堡、骑士、基督教堂等,引发学生对中古欧洲历史的好奇心。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营造氛围。
(一)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欧洲封建制度的特点及其对中古欧洲社会的影响。
2.掌握基督教会在中古欧洲历史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
3.分析中古欧洲重要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二)教学难点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历史(统编版纲要下)

2.利用角色扮演、模拟情境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古欧洲社会的生活,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和理解。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制度、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中古欧洲社会的特点和变化,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讨论封建制度的特点,以及基督教会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3.分析城市兴起和大学兴起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2.强调中古欧洲社会的历史变迁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2.通过提问、讨论、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探究基督教会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3.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兴起和大学兴起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古欧洲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事件发展,提高学生的史实分析能力。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优秀教案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3课中世纪的欧洲【学习目标】运用唯物史观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把握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的实质,用历史的眼光认识西欧城市的发展进程。
认识中古时期的欧洲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概述西欧城市的兴起及取得自由和自治的方式,理解城市兴起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认识《查士丁尼法典》的实质、拜占庭帝国衰亡的原因与对外战争的影响。
梳理西欧城市的兴起和《查士丁尼法典》形成的过程,培养对中古时期的欧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理性认识。
【教学重点】1.重点: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城市的兴起、《查士丁尼法典》2.难点:中古时期的欧洲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的特征【新课讲解】导入概念解析中古时期又称中世纪(约公元476-公元1453年),传统上被认为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阶段,被称为“黑暗时代”。
大事年表395年罗马分裂476年西罗马灭亡481-843年法兰克王国843年凡尔登条约新课讲授一、西欧封建社会1、封君封臣制度材料1 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基础之上,西欧封建社会诞生。
作为西欧封建社会两大特征之一的封君封臣制度当然也正是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与自然经济的产物,融合了罗马因素与日耳曼因素。
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
主人凡践履契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
——[美]约翰·巴克勒等著,霍文利等译《西方社会史》上卷(1)原因:社会动荡,自然经济,封建主无力控制全部土地(2)特点:层层分封、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3)影响:材料 2 每个领主在其领地内享有独立的经济、行政和司法特权,王室官吏包括国王在内也不能随便干预这些领主的领地事务,甚至国王本人未经允许也不能随便进入。
——《西欧封建制度的立宪主义内蕴》影响:封君是统治阶级,提供土地与保护封臣;封臣效忠、服兵役、提供金钱封君,从而出现了王权统治与分裂割据的双重结果。
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 下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教案

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案【一、课程标准及分析】(一)课标内容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二)课标分析在世界历史上,5-14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
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西欧的封建社会。
它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度。
封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
由东罗马发展而来的拜占庭帝国一度繁荣,俄罗斯在反抗蒙古的斗争中崛起。
这一系列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相比之前显示出了新的时代特色,而非一句“黑暗中世纪”即可概括。
【二、教材分析】(一)本课在该教材中的地位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专题《中古时期的世界》的第一课,上承《古代世界的大帝国》中罗马帝国的衰落与分裂史实,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也正标志着世界历史进入中古时期;下启中古时期的亚非美洲的文明与发展,拜占庭帝国也正为西亚奥斯曼帝国的兴起而消失于历史长河。
既有贯穿欧洲上古、中古时代文明发展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古时代欧、亚、非、美各区域文明交流的横向联系。
(二)本课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一共三个子目,分别是“西欧封建庄园”、“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拜占庭与俄罗斯”。
第一目主要讲述了以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为核心特征的欧洲封建社会。
封君与封臣的相互关系实质体现了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而以庄园作为基本农业经济组织则是欧洲社会的封建经济基础。
这也体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第二目意在说明教会的强大精神与经济力量、城市的兴起与繁荣对推进王权加强的历史性意义,这一时期法兰西基本统一、英国甚至开始逐渐发展出相对规律的“议会”、西班牙与葡萄牙国家在稍晚些也最终形成;最后一目意在表现中古时期欧洲两大主要帝国的成长:“拜占庭帝国的法律成就”与“俄罗斯沙皇制的逐渐成熟”,封建制度几经波折、在动荡中发展。
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教案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一、教学理念以立德树人为课程的根本任务;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材分析本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位于《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的第1课,是继上一单元后继续探究中古时期的欧洲。
从单元角度来看,本单元属于世界古代史,一共有三课,本课分为三个子目,本节课为此单元的第一课,作为整个古代史最为典型的欧洲,影响了后几课其他地区的发展,同时要明了不同国家的不同特点,明了西欧的封建制度并不是普遍现象。
本课包括三个字母,第一个子目是“西欧封建社会”,第二个子目是“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第三个子目是“拜占庭和俄罗斯”,三个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遵循历史思维,首先说明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即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制与农奴制,随后说明西欧封建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趋势——城市的兴起和王权的加强。
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作为补充,丰富和完善了中古时期欧洲历史发展的总体面貌。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经过初中和《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学习,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对于世界古代历史这部分的基础知识有所掌握,知道西欧封建社会,但是对于西欧封建社会只是停留在知识层面。
对西欧封建社会内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还不理解。
对东罗马和基辅罗斯也比较陌生。
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材料,观察图片,帮助学生建立对西欧社会的时空观念,增强学生对欧洲整体的认识,理解欧洲社会内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
四、教学目标:1.通过地图和时间轴,对中世纪欧洲的整体面貌有整体认知。
通过阅读材料,观察图片理解封君封臣制的产生原因以及特点。
通过填写表格、分析材料,梳理庄园制的基本内容,理解西欧农奴制与奴隶制的区别。
2.通过分析材料,观察图片,从王权加强、经济发展、城市兴起三个角度理解西欧封建社会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案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案中古时期的欧洲【教材分析】本课中古时期的欧洲属于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下中古时期的世界中欧洲部分的内容,高中历史必修课程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修的课程,是对全体高中学生历史最基本基础知识的普及,是普通高中学生发展的共同基础课程,设《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个模块。
它是采取通史方式,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以研究专题的形式呈现历史的进程,课程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均在历史时序的框架下,有若干研究专题构成。
通过中外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展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
本课属于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的内容,属于世界史中的中古时期的欧洲(封建社会)部分,它是世界史中欧洲的历史由古代史向近代史过渡的桥梁,是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重要环节,在世界史部分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要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完整基本脉络,以及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传统,拓展国际视野,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必须对本课设计主题进行有效的研究。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正处于初中学段向高中学段的迁移转变期,属于青年期初期阶段,处于高中学生的生理特征和认知发展纪律构成的关键时期。
其生理处于半老练、半成熟的状况,他们充满着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探究愿望和研究热情,研究目的性强,思维的独立性强、自觉性高,但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还不丰富,已有的只是大多是零散的、感性的、具体的,还没有构成可以认识更复琐事物的知识系统,还很难构成抽象的理论认识,同时这一阶段随着课业负担的加重,竞争的日益激烈,本身思维意识的发展,比较容易出现生理安康题目。
因而,因特别注重考虑高中生的生理发展特征,施展其主动作用,引导他们朝着积极、向上、安康的方向发展,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十分关键。
人教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优秀教学设计-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及反思

高中历史新教材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及反思【课程类型】:新授课【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学情分析】:本课处于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高一下学期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但学生对世界史尤其是世界古代史比较陌生。
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西欧封建社会、西欧城市发展和拜占庭帝国的相关内容,但对封君封臣制度之下封君封臣的关系及其影响了解不深。
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运用地图与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制度: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2.利用史料使学生明确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的显赫地位。
3.通过地图,了解拜占庭帝国的沿革,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了解《罗马民法大全》。
4.了解俄罗斯的发端及其演变。
【教学重点】: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基督教会在西欧封建社会的地位。
【教学难点】:封君与封臣之间的关系;庄园制度下自由农与农奴的区别。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中古时期的欧洲一、西欧封建社会制度:政治:封君封臣制度经济:庄园制度农奴制度思想:基督教控制人们的思想二、拜占庭与俄罗斯1、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的作为:对外扩张编订法典2、俄罗斯的变迁【教学反思】:本课内容过多,学生不易理解,在授课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清楚掌握西欧基本制度——封君封臣制度,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赘述,占用了过多的时间。
王权的衰落可以穿插在封君封臣制度之后,作为其结果,简单介绍之后形成的法国、英国、西班牙、葡萄牙,为之后的早期殖民扩张做铺垫。
城市的兴起可以插到庄园制度之后,在封建庄园基础上工商业兴起,形成城市,城市的发展为后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做铺垫。
西欧封建社会思想上由基督教控制,地位显赫。
可以找一则材料,体现出教权高于王权和经济力量的强大。
说明11世纪教会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为宗教改革进行铺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古时期的欧洲》教案
【一、课程标准及分析】
(一)课标内容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二)课标分析
在世界历史上,5-14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
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
了西欧的封建社会。
它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度。
封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
由东罗马发展而来的拜占庭帝国一度繁荣,俄罗斯在反抗蒙古的斗争中崛起。
这一系列的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相比之前显示出了新的时代特色,而非一句“黑暗的中世纪”即可概括。
【二、教材分析】
(一)本课在该教材中的地位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专题《中古时期的世界》的第一课,上承《古代世界的大帝国》中罗马帝国的衰落与分裂史实,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也正标志着
世界历史进入中古时期;下启中古时期的亚非美洲的文明与发展,拜占庭帝国也正为西亚奥斯曼帝国的兴起而消失于历史长河。
既有贯穿欧洲上古、中古时代文明发展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古时代欧、亚、非、美各区域文明交流的横向联
系。
(二)本课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一共三个子目,分别是“西欧封建庄园”、“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拜占庭与俄罗斯”。
第一目主要讲述了以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为核
心特征的欧洲封建社会。
封君与封臣的相互关系实质体现了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
等级制度,而以庄园作为基本农业经济组织则是欧洲社会的封建经济基础。
这也体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第二目意在说明教会的强大精神与经济
力量、城市的兴起与繁荣对推进王权加强的历史性意义,这一时期法兰西基本统
一、英国甚至开始逐渐发展出相对规律的“议会”、西班牙与葡萄牙国家在稍晚
些也最终形成;最后一目意在表现中古时期欧洲两大主要帝国的成长:“拜占庭帝国的法律成就”与“俄罗斯沙皇制的逐渐成熟”,封建制度几经波折、在动荡中发展。
以唯物史观、全球史观作为认识中古欧洲的立意,以文明史观的画卷作为解读历史的视角,以合作探究式为灵魂,对三目内容进行整合,是本课的高度所在。
(教材内容框架见下图)
封君与封臣制度(政治表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西欧封建庄园”
03
中古时期的欧洲
庄园与农奴制度(经济基础)
城市自治、大学兴办
推动
王权强化、国家统一“王权、教会与城市”
基督教会经济、精神力量
拜占庭帝国与《查士丁尼法典》
“拜占庭与俄罗斯”
俄罗斯帝国与伊凡四世改革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
学生通过本学期前一个专题的学习,对世界上古史有初步的了解,逐渐掌握了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对继续学习世界历史应该具有较为浓厚的兴趣。
同时,学生也逐渐了解历史学习的特点,思维较为活跃,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现实型”转变,开始出现辩证思维,可以从不同
的角度去探究历史。
这些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的去学习这一课。
2.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于法兰克王国的封君封臣制度、庄园的土地与人员分类、
基督教的产生与发展、城市的兴起与大学的兴办、拜占庭帝国与《查士丁尼法典》,已经学习过(参见人教版九上),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具备中古欧洲的基本
认识。
但关于基辅罗斯与俄罗斯帝国的兴起,学生知之不多,且并未形成全球史观的系统知识,缺乏全面把握的能力和理性认识。
因此需要教师提供与东方对比
的材料,运用地图、故事、表格等资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学习。
3.本课中对《查士丁尼法典》的评价、认识到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并
且对古代西方社会和近代文明产生都有重要影响。
培养正确对待和汲取人类优秀
文化成果的积极态度。
与此同时,城市的兴起讲述时引导学生理解和接受生产力
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精神。
学生高中学生血气方刚,较为感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
价值观的引导。
【四、教学目标】(以五大核心素养为据、结合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1.参照课本,识记封君与封臣的契约关系、特定仪式、政治意义;庄园的性质
与规模、人口与土地构成、庄园法庭的地位与作用基本史实。
感知封君封臣
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所体现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
2.结合史料,用自己的话说出城市居民构成、自治方式、城市自治的影响,感
受材料体现的中世纪基督教的显赫经济与精神力量,提高史料实证的能力,把握城市与宗教对于王权强化的重要影响,培养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观察《拜占庭帝国图》,了解帝国发展基本历程,加深自身历史学习的时空
观念。
在此基础上分析帝国兴衰的原因、启示(保守与创新);识记《查士丁尼法典》的构成与重要地位。
认识到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并且
对古代西方社会和近代文明产生都有重要影响。
培养正确对待和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情怀。
4.小组讨论,就“基辅罗斯”到“俄罗斯帝国”的历史进程制作年表,并科学
评价伊凡四世政治举措(特别是特辖领地制)在其中的作用,增强自身自主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西欧封建社会的两大主要特征(封君封臣与庄园制度);
2.基督教会与城市在中世纪的地位与王权的相互关系;
3.拜占庭帝国的法律成就与俄罗斯帝国伊凡四世的政治举措
(二)教学难点
1.从唯物史观角度看待基督教的显赫地位对于欧洲封建王权促进与阻碍的双重作用。
2.古今相映,在学习拜占庭帝国的“盛”与“衰”中建立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培养正确对待和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情怀。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
1.教法:
讲授法、讲读法、图示法、演示法
2.学法:
听课法、阅读教材法、探究问题法、记忆法、练习法
3.教具:
黑板、多媒体、地图
【七、教学过程】
(分为两课时,见下页)
导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在学习这节课之前我们首先应解决一个问题:即中古时期如何界定呢?在欧洲历史上,一般来说,“中世纪”指公元5世纪到14世纪,即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崩溃到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的灭亡、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时代之间的时期,也称中世纪。
在把握了这个概念后,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请同学们先看几张图片。
[PPT展示]:
老师:同学们看过这三部电影吗?分别是什么啊?
学生:《伊丽莎白》、《傲慢与偏见》、《简爱》
老师:非常好,同学们多少都看过其中的一部或多部,但事实上你们知道吗?这三部经典的电影都拍摄于同一地点:哈顿庄园,这张图就是哈顿庄园现存的面貌,其最早的建筑历史可以追溯到11世纪。
事实上,在中世纪像哈顿庄园这样的农
业经济组织数不胜数,而庄园的大量出现是与这一时期土地分封形式的变化即封君封臣制的出现紧密联系的,因而说到庄园,我们就必须清楚的把握这一制度。
[设计意图]:课前明确中世纪的概念,确立时空观念、引导学生正确认知。
同时,以现实生活中熟悉的电影拉近中世纪庄园与同学们的距离,从而吸引兴趣,引发共鸣,自然过渡到课程讲述。
一、从“无偿赏赐”到“君臣契约”(政治)
(一)社会动荡与自然经济的双重作用(背景)
老师:既然许许多多的庄园正是在封君封臣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孕育起来的,
那么,为什么在这一时期会出现封君封臣制度呢?我们先来看一张图片,从图片中解读历史背景。
[PPT展示]:
老师:画面左侧带着盔甲、眼神坚定的是罗马人,而毛发卷曲、手执长刀的则是
日耳曼人,也就是所谓的“蛮族人”,细心的同学可以发现图片右上角有类似于“蒙古包”的一个住所,透露了日耳曼人的生存习惯。
这张图片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呢?请同学们结合书本,谈谈看法。
学生:罗马帝国在3世纪以后日渐衰败,日耳曼人渗入;5世纪西罗马帝国被蛮族消灭。
老师:不错,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基础之上,
西欧封建社会诞生。
作为西欧封建社会两大特征之一的封君封臣制度当然也正是
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与自然经济的产物,融合了罗马因素与日耳曼因素。
[设计意图]:利用书本已有图片,引导学生梳理罗马帝国衰落、蛮族入侵的历史线索。
深入理解封君封臣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
[过渡]:了解其产生的大致背景后,再来学习制度的主要内容,相信同学们都能。